首页范文金融市场风险分析十篇金融市场风险分析十篇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2:52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外部金融;农村金融;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127-02

引言

国内诸多学者对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等问题展开过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了农村金融的金融风险问题,但并没有分析金融市场的外部冲击会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对此问题,尝试着进行剖析。

一、外部金融冲击的特性

外部金融冲击,是指一国相对独立于农村金融的经济主体在制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导致的金融市场波动,它包括利率、汇率、债券、股市和期市、资产价格、流动性等的波动。

将国际金融市场予以抽象而专以国内金融市场为考察对象,并将国内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是出于从板块划分的角度简化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问题展开专门分析的考虑。很明显,将服务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波动看成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外部金融冲击,有利于在板块层面上说明外部金融冲击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影响的机理。

如果只以国内或区域内的相关金融冲击即只是从本文所界定的外部金融冲击来考察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就可从农村外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受阻两个方面来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做出理论考察。

农村外部金融市场的波动或冲击,主要发生于金融市场对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运行的资金配置、支付处理以及与此相关的投融资活动。这种金融市场波动或冲击,通常在导致金融体系难以跨地区和跨时间地有效配置资源的同时,使厂商难以根据市场供求所确定的价格来进行交易。也许是因为金融波动或冲击的这种效应十分明显,许多经济学文献都将其作为界定金融市场存在风险的重要理论依据。

金融市场出现风险的显著标志,是短期内资产价格会在基本面未变化的情况下发生波动,资产价格波动会引起以信贷危机为特征的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经济理论围绕金融制度框架、金融系统监管、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运作、汇率和国际贸易等来展开以金融冲击是否发生为内容的制度性或体制性的解释,不仅包括国际金融投机和国际贸易等的冲击,也包括国内或区域内的相关金融冲击。

从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来考察,如果不考虑国际金融而单纯以国内金融市场为考察对象,农村金融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外部金融市场可被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如果以静态或相对动态的视角来研究这两个板块的金融关联或“传染”,能够拓宽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

如上所述,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内在风险,但从外部金融冲击对其客观存在的传导机制来讲,这种风险的内生性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外部金融冲击所淡化。

二、外部金融冲击对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从农村金融市场与外部金融市场的关联来看,当外部金融市场出现资产价格异常波动和流动性受阻时,如果农村金融市场与其相关性显著增加,那么,外部金融冲击就已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形成或加剧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于这种相关性的检验,可以前阶段某一特定时空上这两组资产价格和流动性指标为参照系,在把这两类指标区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时段的基础上,通过对反映这两类指标的相关系数的比较,检验冲击发生后农村金融资产价格和流动性对外部金融市场的依存度,即通过对这两组指标的相关系数的比较来检验外部金融冲击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关联。

如果统计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外部金融冲击已造成这两类指标的协方差明显增大,则可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受外部金融冲击较大。

三、外部金融市场(非农村)的主要风险

目前,中国外部金融市场(非农村)的主要风险表现为:(1)场内金融的部分政策支持性贷款缺乏效率,场外金融使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超过官方贷款利率,企业金融资产在高利率重负和资金流发生断裂时容易成为死呆账;(2)金融市场的大宗资金流动、拆借以及与此相关的债权债务被房地产“套牢”,大量金融资产的本金和利息存留于在建或完工的房产形态上;(3)银行资金被巧立名目的大量中长期投资项目“信贷”到股票、期货和债券等市场,资产价格波动致使债权债务关系得不到保证,大量社会储蓄经由信贷体系或被市场蒸发,或被内幕交易,等等。

值得研究的是,以上金融风险会通过各种路径传递到农村金融市场。

从外部金融市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冲击来看,涉及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冲击传导的一般机理;二是将外部金融冲击的主要因素综合成波动传导的特征值,以作为说明这种波动传导的计量分析依据。

四、外部金融冲击下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析

鉴于农村金融在信贷运作、信息传递、监督管理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特殊性,揭示外部金融波动对农村金融市场冲击是最主要的困难。其实,研究外部金融市场对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冲击,是将其视为作用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条件或环境来看待的。当外部金融市场出现风险乃至于出现金融危机时,外部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变化对农村金融市场冲击的一般机理可以理解为:价格波动尤其是价格持续或剧烈下调时,通常会通过利率、汇率、股价等的波动来影响农村金融资产价格和资金的流动性,这种冲击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传导方式、力度和范围是不同的,其中,对正规金融的直接传导显示出这种冲击的力度和范围要大要广,而对非正规金融的间接传导却反映出这种冲击的力度和范围要相对较小较窄。

但在现实中,这些冲击所内蕴的传导机理并不以清晰的方式表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形,需要探寻有助于揭示这种冲击的理论分析方法。

将外部金融市场不稳定视为一种引发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条件或环境的分析思路,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分析方法:如果把外部环境中有可能引发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最主要金融变量加以分类,并适当考虑对这些变量发生影响的相关的经济基础因素,就有可能依据外部金融市场的冲击度来预测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发生的概率。

结语

现实中的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在有些情况下是由外部金融冲击引发的,在理论分析上将整个金融市场划分为两大块,有利于对问题的说明。关于外部金融市场对于农村金融市场冲击的研究,要涉及很多问题。本文以资产价格波动和流动性作为理论分析的主线,是一种抽象的删繁就简的解说,但它所留下的缺憾是没有从市场中利率、汇率、股价等的波动来研究外部金融市场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形成的具体作用过程。作为对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问题的一种理论探讨,可考虑借鉴和运用西方金融“传染”理论的某些分析方法,对外部金融市场如何引致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展开一些模型导引下的计量分析。如果能够在依据中国实际的基础上选择变量,那么,关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研究或许会取得某些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小芽.农村金融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

[2]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

[3]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孙建平.当前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08,(9).

[5]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金融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2.

[6]林华.外资银行圈地中国农村[n].中国商报,2007-08-28.

[7]宋琬如.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抢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n].国际金融报,2007-11-13.

[8]王文莉.农村金融现行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政策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06,(4).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2

金融市场是一个用来资金融通的场所。在资金的对换和流转的过程当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仅是来自于金融市场内部的调控,多半还有来自金融市场外部的影响,以及多种市场因素的缺陷导致的风险。

二、制度缺陷是中国城镇金融市场风险的根本原因

1.城镇金融市场微观基础薄弱

金融市场的建立,离不开上市公司的基础建设。上市公司的业绩同时也决定着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规模较小,所流通股份还不足以总股份的20%。这就导致中国的金融市场不能进行及时的产权流动,使金融市场容易被操控,造成金融风险隐患的存在。在金融市场中,中小型企业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基础建设作用,使我国的城镇金融市场的基础薄弱不稳定,不能及时的进行资源优化,导致资金链的断裂,甚至企业亏损等现象的发生。

2.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

一个良性发展的企业应制定完善的产权制度。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的产权制度都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的产权流通性差,也不利于投资者的投资取向,影响投资收益等问题的存在。股票在企业的资金流转中作为虚拟资本的存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如今的金融市场中,国家股和法人股的封闭性对企业股票的运营造成很大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股票当中,股票的权利和意义也有所不同,企业对股票的监管懈怠也很大的削弱了投资者的投资欲望。还有,股票的所属关系形成了恶劣的循环。国有资产由于多次的委托,使企业的产权造成主体的缺失,形成了国有股票的无人监管的情形。

三、金融市场不完善是城镇金融市场不完善直接原因

我国城镇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是导致城镇金融制度形成缺陷的重要形式。

1.城镇金融市场总体结构不完善

城镇金融市场结构是金融市场对市场经济的支撑以及各部分协调、合理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健全以及市场结构的不合理,都是导致金融市场总体结构不完善的关键所在。其中,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金融市场总体结构不完善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原因,我们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分析。

首先,相对于间接融资而言,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滞后。从各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来看,直接融资往往因为自身的优势逐渐在融资上占据主体地位,而中国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银行贷款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负债率普遍比较高。这种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难以发挥资金所有者对企业资本的监督作用,企业拥有资产权利却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导致企业经营者不顾投资人的利益而冒险经营,使股权人与债权人都面临较大的风险。

其次,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上,企业债券市场在国家严格控制之下发展迟缓。这种畸形的结构使企业在需要短期流动资金时不得不负担很高的银行利息成本,而目前多数企业盈利能力有限,高成本的银行负债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投资主体不完善

投资者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对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城镇金融市场形成时间短,发展速度慢,投资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导致金融市场的正常健康运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企业只有得到投资者大量的长期的有效投资,企业才有运行的资本和动力。投资主体的不完善就会使企业的运行和操作形成阻碍。我国现如今的投资力度弱,强度小,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有力条件,这也对我国城镇金融市场造成一定量的风险。绝大多数的投资者不能进行理性的投资操作,有盲目跟风的现象存在,这也导致了大量的资金浪费,对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反作用。

四、关于中国城镇金融市场风险的对策建议

1.首先要确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加强企业的运作力度。同时也要恢复国家股和法人股的在金融市场当中的流通,使股民与投资者产生购买和投资的欲望。其次要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强化企业发展理念,从制度上杜绝风险的发生。

2.对我国的城镇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借鉴和学习别国的制度体制。国家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严格执法,使我国的城镇金融市场能够在国家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下稳定健康的发展。但是在管理的同时,国家要减少政策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干预,要让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一个完全宏观的发展空间。

3.要加强对我国城镇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国家使用强有力的法律作为金融市场规范制度的约束,同时也要对金融机构部门的建立进行严格的审查,这就需要在建设金融机构的同时加强内部建设的监管,对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及时的消除。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政金融风险原则策略

一、剖析财政金融行业潜在风险的现实意义

财政金融风险对于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构成了莫大的障碍,使财政金融水平明显下滑,不利于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所有,深刻剖析金融行业潜在风险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化解风险打好基础。

首先,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开展财政金融工作,更好的践行“以人为本”工作理念。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财政金融事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很多专业性的工作来保障,比如财务统计、审计、财经法律的落实等等,都需要对财政金融环境做出严格的选择。因此,注重财政金融风险的剖析,能够及时化解风险,使财政金融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并使专业人才更好的发挥出自身才能,使工作及时高效的完成,实现财政金融的稳定发展。

其次,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推行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在各个领域,国家都会综合考虑很多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国家政策。财政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国家必然针对财政金融领域制定属于自己的效益目标,并围绕目标树立诚信观念,革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落实科学理念等等,从而使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发挥出自身的价值,营造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环境,实现财政金融行业的稳定运营。

再次,剖析财政金融风险有利于更好的回应法制经济的形成。在经济转型时期,需要构建完善的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来加以保障。当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给财政金融造成不应有的障碍时,正是经济法律法规大显身手的时候。可见,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并依托法律法规,使法制环境得以真正的构建。对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度分析,必定能够给予法制经济应有的回应,使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道路,实现依法寻求发展的目标。

二、我国财政金融行业中面临的潜在风险

我们必须承认,我国财政金融行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财政金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影响其发展水平和效果,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不完善,尚存较大的完善余地

财政金融领域的顺利运行需要较为切实的运行规划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然而,很多地方的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仍然存在许多不利之处,影响了财政金融的发展步伐,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潮流接轨。比如,不同领域的财政金融规划在内容上雷同之处较多,没有体现出特色优势,显得软弱无力。这样,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没有彻底全面的发挥出来,使自身的运营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存在纰漏,调整力度仍然不大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借助全面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才能提供应有的保障。然而,很多财政支付转移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切实际的名目,而财政部门不愿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彻查这些不当名目。最终,金融部门都会按照相应的名目进行资金移转,往往会引出很多违法犯罪行为,使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严重受阻。

(三)财政金融与公共服务失衡,不利于自身发展效果

财政金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关键性地位,但是,其发展也不能与社会其他领域互相孤立,否则各个领域或行业发展会处于失衡状态。当今,我国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领域的资金投放力度仍然不是很大,重视程度有所提高,需要的资金到位率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政府的对外形象受损,公共服务能力也备受质疑。

(四)地方保护主义仍然盛行,地域之间缺乏互惠

财政金融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言自明的作用。然而,财政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这样,很多地域间的财政金融协调发展互惠行为少之又少。最终,不仅耽误了新气息进入地域财政金融领域,而且使当地的财政金融的发展眼光越来越狭隘,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对我国整体财政金融发展水平造成较大的冲击。

三、化解财政金融潜在风险的原则及理念

良好的财政金融环境是财政金融行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潜在竞争力。因此,风险化解工作需要及时展开,否则会贻误财政金融的发展时机。当然,我们在化解潜在风险之前,不能怀揣盲目心理,而是要结合财政金融发展现状,捋顺一些科学先进的原则或理念,更好的指导风险化解工作。

(一)科学确立指导思想

财政金融的发展是社会普遍关注分问题,因此,其在化解潜在风险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提供智力支撑。这就要求,财政金融发展要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财政金融的运转实践,使财政金融具备科学的指导,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力。

(二)客观制定预期目标

财政金融的发展不能埋头苦干,而是要设定一个预期目标,并在完成这一个目标后,完成下一项目标,确保目标方面的“各个击破”。因此,化解财政金融的潜在风险,不应过多的喊口号,而是更多的看实际,否则,财政金融的运行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当然,这些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客观,不能与财政金融发展现状严重脱轨,而是要在综合考虑社会发展背景、经济形势、自身成果等因素的基础上来实现科学制定。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化解各种潜在风险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因此,财政金融工作必须打破陈规,重新审视地域发展实际,在对客观状况全面了解和掌握的状态下,把握住时展的脉搏,积极推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风险化解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踏踏实实做好创新工作,以便在财政金融建设中做好文章。最终,在财政金融领域实现有效疏导、顺畅管理、稳步运营,为促进自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化解财政金融行业潜在风险的有效策略

面对财政金融行业存在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及时进行理性分析,并落实好应当遵循的严重或理念,使风险化解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并确保化解效果,使财政金融行业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

(一)完善财政金融运行规划,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财政金融的大力发展,需要财政金融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注意潜在风险的存在及存在形式。这样,很多不利之处在日常工作中就会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比如,很多领域的财政金融规划未能在内容上彰显属于自己的特色,反而处于普普通通的状态,这就要求财政金融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做好思想工作,从而保障财政金融的各种风险被及时察觉发现,并保证被瓦解在最为基本的环节,使规划内容更加科学根据可行而又步伐特色。

(二)构建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增幅调整力度

财政金融为社会各个领域都提供着非常有力的保障。因此,财政金融领域要及时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可行的财政支付转移机制,并在财政与金融领域实现协同操作,使操作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当然,针对一些不切实际的支付名目,财政部门要及时进行调查,使支付信息更加客观真实,确保资金不被人为的浪费或贪占;同时,金融系统如果针对不当名目发现一些问题,也要及时与财政部门进行沟通,与财政部门共同杜绝不法行为的出现。

(三)财政金融与公共服务互相借力,确保自身发展效果

财政金融部门也要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才能日益牢固。因此,财政金融领域要与政府实现意见观念的交换,通过政府行为使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能够及时到位。这样,财政金融行业的地位得到有效巩固,其社会责任也实现及时承担,当地政府的公共形象也会得到认同和巩固,从而有效消除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能力的质疑。

(四)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增强地域之间的互惠意识

首先,地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财政金融工作。因此,财政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增强与周边地域财政金融领域的协作意识。这样,很多崭新的工作信息、科学的工作观念、合理的工作模式都会得到借鉴和发扬。这样,在互惠意识上得到提升,就为互惠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地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金融部门要切实拿出互惠行为,要以协作意识为指导,积极的放宽眼光,打破狭隘的思想意识,与周边地域实现财政金融领域的协作与互惠,从而将互惠口号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最终,地域经济中的财政金融行业会实现飞跃发展。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政金融行业的地位日趋重要。财政金融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潜在风险的深层剖析,使风险的各种存在形式被掌握,挖掘其成因,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瓦解。这样,财政金融行业才能实现全面长远的崛起。

作者:曹建峰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4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金融市场;风险;libor利率;arch模型

一、研究的背景

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出现,欧洲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使国际金融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已经不可能发挥作用了。特别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一旦出现了波动,就会通过libor、tibor或是hibor等同业拆借利率扩散开来,这会为金融投机家提供了投机的手段与场所,对于国际化货币发行国和使用国际化货币国家的金融市场而言,产生了金融风险,带来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货币的国际化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种新兴的事物。货币的国际化推进了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国际货币运行模式越有效,就越能限制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货币数量,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李建军,2009)[1],让离岸金融市场、跨国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衍生金融工具等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由于国际化货币的出现,各个金融机构之间、金融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相互依赖加深。

但是,这也意味着货币流通的任何环节出了漏洞都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伙伴风险”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国际金融市场“伙伴风险”传递的过程中,欧洲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利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利率被认为是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基准利率。一般而言,基准利率的形成,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于建忠、刘湘成,2009)[2]。一方面,同业拆借市场中的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水平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形成了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和利率市场化的机制。

另一方面,同业拆借期限虽短,但对维持银行资金周转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同业拆借全凭信誉,无需提供抵押品,交易较为方便,存款和放款都是通过电话、电传联系。每笔交易少则几十万英镑,多则高达几百万英镑。所以说,虽然货币国际化的金融创新带来了财富效应、金融市场的业务效应和金融市场的福利效应,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个创新也通过同业拆借市场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般来说,货币国际化以后,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应当是国际化货币流通的国际金融市场。货币金融市场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而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的流通场所和空间的基础,研究同业拆借利率的自身波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同业拆借利率波动为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风险,影响了货币国际化的推进。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同业拆放利率有四种: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东京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tibor)、新加坡银行同业拆借利率(sibor)和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hibor)。而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世界上最典型的、规模最大的同业拆借市场。

关于libor市场波动率的研究,philipinyeobji,francisin(2010)通过对2006年3月1日—2008年11月11日澳洲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美国美元每天波动的汇率值研究,发现libor利率正在加深对其他国家货币币值波动的影响,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libor利率的波动更为频繁了,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3]

shin-ichifukuda(2011)通过对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libor利率和tibor利率变化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增加了国家金融市场或区域金融市场贴现率的波动程度,带来了金融风险。由于美元是国际金融市场中重要的工具货币,欧洲美元市场中的libor利率通过以美元计价、结算和储备的金融产品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交易信用风险和资产流动风险。

[4]

另外,如果把影响libor利率的因素联系进来,libor利率的波动就显得更为频繁了,比如陈玮光等(2009)认为当通货膨胀率和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增长率增加时,美元libor的所有利率都上升;联邦基金利率增加时,利率的水平值增加,但长期利率增加幅度小于短期利率的增加幅度。

[5]

可见,波动率在某些时段上较低,说明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保持稳定,带来风险的可能性在降低;而波动率在某些时段上较高,往往意味着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一方面,这会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一般而言,一个稳定、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载体,它可以吸引国际借贷者和证券发行者在本国融资,可以培育丰富的金融产品,增强产品的流动性,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一个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平台(杨雪峰,2009)。

[6]

另一方面,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银行业国际金融业务对货币国际地位具有直接的影响(元惠萍,2011)[7]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会不利于发达银行业的发展。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货币国际化带来了金融市场创新,而这个创新也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向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化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价格的波动,而是否会出现价格波动率聚集的现象,即大幅度波动聚集在某一段时间,而小幅度波动聚集在另一段时间上,这是中外学者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前人的研究并没有站在libor利率的角度上,对货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协调推进带来的风险展开分析,没有对金融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大胆的探讨,特别是实证研究较少。这也说明本文研究libor利率波动对于稳定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国际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三、货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协调推进对同业拆借市场带来波动率的模型估计通过这一小节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货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欧洲货币市场中libor利率的波动,会对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金融产品造成冲击,产生投资的风险。本文试图站在libor利率的角度上,对货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协调推进带来的风险展开分析。

(一)arch模型简述

在金融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广泛运用的一种特殊非线性模型就是arch模型(auto-regressiveconditionallyheteroskedasticity),最早由engle于1982年提出。该模型主要的思想是,某一特定时刻t的随机误差方差不仅取决于以前的误差,还取决于自己以前的方差。对于通常的回归模型:yt=x\'tβ+εt(1)如果随机误差项的平方ε2t服从ar(q)过程,即:ε2t=α0+α1ε2t-1+α2ε2t-2+…+αqε2t-q+ηt,t=1,2,…(2)其中,ηt独立同分布,并满足e(ηt)=0,d(ηt)=λ2。则称模型(2)是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简称arch模型。

对于任意时刻t,εt的条件期望为:e(εt|εt-1,…)=槡ht·e(vt)=0(3)条件方差为:e(ε2t|ε2t-1,…)=ht·e(v2t)=ht(4)通过(4)式,可以看出序列条件方差具备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让arch模型的解释能力更为完善,不断有学者对arch模型进行完善和扩展,出现了多种变异的arch模型,形成了一个arch模型族(黄宗远,沈小燕,2007)[8],包括garch模型、arch-m模型、非对称arch模型、幂arch模型、成分arch模型等等。由于arch模型族可以很好的发现引起波动状态的因素,非常适合于描述金融市场时间序列的波动特征,所以,本文在这一小节中通过arch模型展开货币国际化对同业拆借市场带来波动率的模型估计。

(二)数据的说明

货币国际化对同业拆借市场带来的波动,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随着欧元的诞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继续得到了巩固,并形成了以美元为核心、欧元、日元、英镑等为补充的国际货币体系。同业拆借的利率种类较多,期限较长,关于同业拆借市场中的数据,本文在英国同业拆借市场中选取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jpy),以及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usd)每个季度的数据在1986年1月—2011年9月之间的数据,共103个观测值,数据来源于欧洲中央银行数据库,为了减缓序列的波动程度,本文选择对这两个时间序列的变化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即djpyt=ln(ljpyt/ljpyt-1)和dusdt=ln(lusdt/lusdt-1),ljpyt表示欧洲日元在t时刻的libor利率,而lusdt表示欧洲美元在t时刻的libor利率。

(三)libor利率的数据统计特征分析为了对libor利率进行arch模型分析,也为了达到较好的模型解释能力,首先需要对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展开分析,以观察原始数据是否具有尖峰的分布特征,便于对下文展开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的sk=-0.404207,其结果小于零,表明其分布呈现出左偏态。而从峰度来看,k=9.844914,远远大于3,表明更多的变换率取值聚集在均值周围,同时部分变化率又远离均值。与标准正态分布(sk=0,k=3)相比,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呈现左偏,尖峰的分布特征,即“尖峰厚尾”。jb统计量为201.9021,p值接近于0,说明该时间序列至少在99%的置信水平上拒绝为正态分布的假设。

从图2中可以看出,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的sk=-1.315755,其结果小于零,表明其分布呈现出左偏态。而从峰度来看,k=8.209290,远远大于3,表明更多的变换率取值聚集在均值周围,同时部分变化率又远离均值。与标准正态分布(sk=0,k=3)相比,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变化率呈现左偏,尖峰的分布特征,即“尖峰厚尾”。jb统计量为144.7616,p值接近于0,说明该时间序列至少在99%的置信水平上拒绝为正态分布的假设。可见,欧洲日元市场与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呈现出尖峰的分布特征,可以在下文中对这两个序列进行arch模型分析。

(四)libor利率波动率模型的建立1.libor利率数据的平稳性分析和序列相关分析一般而言,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时,首要的问题是判断它的平稳性。如果样本呈现出非平稳的现象,那么往往会导致出现“虚假回归”的问题。这样,样本之间就不会有任何意义的关系,对样本进行回归也会表现出较高的可决系数。本文选择的变量数据是1986年1月—2011年9月之间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jpy),以及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lusd)每个季度公布的数据,这是明显的时间序列,所以本文首先利用eviews6.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的变量进行adf检验。对于ljpy和lusd时间序列而言,其adf数值都小于1%、5%和10%临界值,因此,可以拒绝样本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时间序列的数值是平稳的,可以继续进行数据分析。

同时,对ljpy和lusd时间序列展开相关性分析。通过对ljpy相关系数的分析可以知道,滞后1阶、4阶和6阶的自相关系数较大(取绝对值以后),因此,本文采用ljpy时间序列建立一个滞后1阶、4阶和6阶的模型。

而lusd滞后1阶、2阶和12阶的自相关系数较大(取绝对值以后),因此,本文采用lusd时间序列建立一个滞后1阶、2阶和12阶的模型。

2.libor利率分布滞后模型的ols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lusd(-2)的系数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其他系数均通过了1%、5%和1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其他拟合的整体效果似乎不错。

接下来,本文对残差序列进行arch效应检验,运用p=1阶的序列自相关lm检验展开分析,显示结果如表2、表3所示: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f和lm统计量所对应的概率均小于5%,可以知道f和lm的值都在临界值的右边,可以知道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存在arch(1)效应,也就是该模型的残差序列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详见表4。

3.arch(1)模型的拟合结果及分析对比前文ols的分析结果,ljpy模型回归的参数变得更大了,而且z统计量也变得较为显著了,除了常数项以外,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同时,arch(1)模型的对数似然值有所增加,aic和sc值都变小了,说明模型比ols回归可以更好的拟合数据,选择arch(1)模型是合适的。

而对于lusd模型,虽然回归的参数lusd(-2)和lusd(-12)的z统计量变得不显著了,但是,arch(1)模型的对数似然值有所增加,aic和sc值都变小了,说明模型比ols回归可以更好的拟合数据,选择arch(1)模型是合适的。

另外,从图3中可以看出,arch(1)模型很好的拟合了ljpy序列,残差序列大致被控制在-0.4—0.4之间。

从图4中可以看出,arch(1)模型基本拟合了lusd序列,残差序列大致被控制在-2-2之间。

接下来,再对arch模型进行异方差archlm检验,得到结果(详见表5、表6):可见,对于ljpy序列,f和lm统计量所对应的概率分别为0.1958和0.1918,均大于5%,而对于lusd序列,f和lm统计量所对应的概率分别为0.5089和0.5034,均大于5%,所以说,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残差序列不存在arch效应,也就是模型arch(1)消除了随机游走残差序列的条件异方差性。

arch(1)模型拟合的ljpy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图5中可以看出,ljpy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在1994年—2009年大幅震荡,大多数年份中超过了0.4的水平,特别是2000年前后波动加剧,最大时甚至达到了2.0左右。而其他年份波动都较为平缓,基本上在0.2的水平。

从arch(1)模型拟合的lusd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图6中可以看出,lusd序列条件标准差时间序列在2000年以后开始大幅波动,大多数年份中超过了0.4的水平,特别是2007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波动幅度甚至超过了0.8,最大时已经接近到了1.0左右。而其他年份波动都较为平缓,基本上在0.1的水平。这与近年来,美国政府及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缓解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降息、刺激消费者开支等诸多措施来拯救银行系统是有关系的(陈敏强,2010)。

[9]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欧洲货币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化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价格的波动,会出现价格波动率聚集的现象,即大幅度波动聚集在某一段时间,而小幅度波动聚集在另一段时间上。欧洲货币市场中日元的同业拆借利率在1994年以前,以及美元的同业拆借利率在2007年波动率较低,说明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保持稳定,对欧洲货币市场中以美元、日元计价、结算、储备和投资的金融产品带来风险的可能性在降低,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投资者对以美元或是日元计价、结算的金融产品购买,必然会较好地促进美元与日元的国际化。

但是,欧洲货币市场中日元的同业拆借利率在1994年以后,以及美元的同业拆借利率自2008年以来波动率较高,意味着同业拆借市场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这必然不利于美元、日元为主体的国际金融市场稳定,货币国际化正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向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本文的这个实证分析结果已经拓展了前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果,所以说,金融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会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稳定,这必然影响了美元或是日元货币国际化的深入。同时,本文认为货币国际化与金融协调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引入以稳定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波动为目标的监管思路,这样可以以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为目标来设计金融市场监管的步骤。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arch(1)模型分析,可以大致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2000年以来,随着全球离岸金融市场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和欧洲美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的时间序列具有随机游走的趋势,而且波动的程度还在不断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为货币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带来风险。

第二,从arch模型拟合的欧洲日元市场3个月期的libor利率时间序列中可以看出,实际值、拟合值和残差值具有群集性特点,国际金融市场中的libor利率存在arch效应。

第三,同业拆借市场中价格的波动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是发行国际化货币国家和使用国际化货币国家决策者和监管当局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这个风险会影响到货币国际化进程地深入。而关于货币国际化后离岸金融市场中风险的监管模式,本文认为可以引入以稳定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波动为目标得监管思路,也就是基于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目标来设计监管的体系和步骤。这样,通过有效确定国际化货币的金融市场监管目标,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加强对同业拆借利率地监控,并且准确无误地把监管目标责任委托给监管机构,以在极大程度上避免货币国际化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5

本文从分析金融市场风险特征入手,依据金融市场风险来源对金融市场风险进分类,归纳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措施。为了使本研究对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有具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针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现状,提出完善金融市场、建设金融工程、实施金融监管的建议。

关键词:

风险;市场风险;风险管理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银行主导型和以资本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是现阶段的最重要的两个主体,一方面可以发挥其优势——横向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投资行为的盲目性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无视基础的风险管理所带来的灾难,也显示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能带来的好处。对金融市场风险的规避和监管是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金融市场风险概述

(一)金融市场风险定义金融市场风险是一种风险的可能性,通常指利率、汇率、股价等一系列的基础金融变量的变动从而引起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二)金融市场风险的特征金融市场具有普遍性、突然性、不确定性和扩散性等风险特征。1.普遍性。金融风险的普遍性是指由于在经济市场中的价格变动是一直存在的,所以资源的拥有者的风险也是普遍存在的。也由于信息的变化性大,量较多,所以完全掌控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普遍存在风险,所以参与者只能够积极的进行分析管理和预测。2.突然性。由于现在的风险管理和分析已经有一定的避险能力,所以当金融市场出现损失时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可以采用一定的信用抵押手段以等待市场好转,若风险一旦持续,亏损叠加,长期积累,最终会突然表现出来。这些都是金融风险突然性的表现。3.不确定性。收益不稳定是市场风险变化引起的,投资者也不能够确定自己的预期收益,也就是不能明确的得到各种经济变动带来的后果,所以在投资时,只能通过概率大小来分析收益的可靠性。从而进行投资活动,预算结果。因此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4.扩散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属-终济体系变得相当复杂,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问题,都可能带动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动。5.其它特征。金融市场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相互关系,其它市场的变动,领域的发展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

(一)美国金融不确定性风险美国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其发展前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变动中的美国经济金融不利于金融的稳定。

(二)由金价上涨引起的恐慌性风险从目前形势看,国际金价将会进一步上涨,各种国际性的因素影响到了国际金价的价格。国际社会上的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军事战争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都将是金价上涨的依托。

(三)国际油价不确定性风险分析近些年的石油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很多因素影响着石油价格,接连不断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以及消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摩擦,都是影响油价的不确定因素。

(四)金融汇率调整风险各国的汇率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字,譬如欧元,欧元利率上升的直接影响着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使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面临空前的挑战。

四、金融市场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缺少完善的运作机制,在规避风险的时候,各部门不能顺利的衔接,使得风险管理制度最终很难实施。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在我国,人们却把风险的规避和利润的创造对立起来,不能正确的认识风险,做一个风险厌恶者,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了大量的自身的业务,这些做法都是不成熟的。

(三)金融风险管理方法滞后性在人类社会里,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处事方法才能让许多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当今社会,针对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方法,一些国家已经研发出了计量模型,而我国在计量模型这方面相对比较薄弱,风险的识别和度量不够精确,因此导致其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无法做出相对科学的决策。

五、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金融建设不断加强近些年来,金融市场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结合信息领域的公开公平公正,不断的减小市场中存在的滞后压制。激励创新,实现市场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进程建设。为了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把经济的重点投资于金融业。同时金融工程的发展也是我国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的提升难的的时机。

(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加入wto后走向了国际,中国的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金融市场的风险在国际市场中又进一步的扩大,所以只有不断的完善这个市场,让市场变得更规范,朝着国际化,向着标准化的方向来发展就成了当前所要面临的问题。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刻不容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流动,已经造成大量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走得是社会主义的路线,但国际市场还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我们处于弱势状态。为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平稳发展,我们不能改变国际市场,只能对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防范。同时对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违规事件进行处理改革,减小风险的概率。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未来经济是向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虽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风险也是巨大的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等都会引领中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不论在资产价格还是分析估算和风险管理方面都会成为一个测量风险以评判金融市场的关键因素。正确合理的分析规避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不仅仅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也会促进世界经济市场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美)戈德史密斯,著.周朔,等译.贝多广,校.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n].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穆怀朋.金融市场发展的成就、经验与未来[J].中国贷币市场,2007(6):16.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6

关键词:条件风险价值;风险溢出效应;分位数回归

abstract:thispaperuseQuantileRegressiontheoryandCoVaRmeasuretoanalysetheriskspillovereffectbetweenChina’sbondmarketandstockmarket.theempiricalresultsshowthat,whenq≤0.015,thereexistriskspillovereffectbetweenthesetwomarkets,thestrengthoftheriskspillovereffectfromthestockmarkettobondmarketisstrongerthantheriskspillovereffectfromthebondmarkettostockmarket,inaddition,theriskspillovereffectfromthebondmarkettostockmarketisnegativebuttheriskspillovereffectfromthestockmarkettobondmarketispositive.when0.015≤q≤0.05,thereonlyexistsignificantriskspillovereffectfrombondmarkettostockmarket.UsingCoVaRmethods,wecannotonlymeasuretheriskspilloverofindividualfinancialinstitutions(financialmarkets),butalsocancapturethechangesofsystemrisk.ComparedwithVaR,CoVaRisamorecomprehensiveandeffectiveriskmanagementtechnique.

Keywords:CoVaR,riskspillovereffect,QuantileRegression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6-0059-05

在金融市场上,一个市场的波动不仅受其自身过去几期波动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别的市场波动的影响。这种市场之间的波动传导机制被称为风险溢出效应(或波动溢出效应)。风险溢出效应将整个金融系统看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一个市场的波动具有外部性,容易导致危机相互传染,一家金融机构(或一个金融市场)的损失会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加剧。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风险溢出效应不再局限于本国金融市场,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最终导致了影响深刻的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度量风险的主流技术VaR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这种风险溢出效应,缺乏对机构间相关风险的估计和度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adian和Brunnermeier(2008)提出了条件风险价值(CoVaR)方法,这种方法试图计算在其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陷入困境时投资组合损失的风险。和VaR方法相比,CoVaR方法将风险溢出效应纳入VaR框架内,是一种更为全面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

一、文献综述

金融市场间的溢出效应一般包括均值的溢出效应和方差的溢出效应,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深入,人们更倾向于关注方差的溢出效应(常称为波动溢出效应或风险溢出效应)。国内关于波动溢出效应的研究大致始于2003年。国内学者赵留彦、王一鸣(2003)利用向量GaRCH模型对我国a、B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存在a股向B股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这种波动溢出效应在2001年B股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后得到加强。张瑞锋(2006)实证考察了多个金融市场对一个金融市场的协同波动效应,结果显示,考虑多个金融市场对一个市场的协同波动溢出更合理有效,与实际更相符。张锐锋、张世英等(2006)在对国内外已有的波动性溢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已有的文献往往是利用GaRCH或SV模型检验不同市场间是否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以方差间接测度风险,但现实中方差增大并不一定意味着风险增大,因而,他们引入分位数表示金融市场风险,利用金融市场间的影响概率来定量考察波动溢出效应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将波动溢出效应引入到VaR(分位数本质上就是VaR,)框架内。万军、谢敏等(2007)利用多变量eGaRCH模型对利率与沪深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利率和沪深股市间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陈云、陈浪南等(2009)采用BVGaRCH-BeKK模型,结合LR似然比检验和wald检验,对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存在波动溢出效应,这种波动溢出效应在汇改后有所增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迅速蔓延,风险溢出效应受到普遍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adian和Brunnermeier(2008)首次提出了CoVaR方法,用于刻画在某一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陷入困境时,其他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CoVaR相对于无条件风险价值VaR的变化率即为风险溢出值。CoVaR方法克服了以方差间接测度风险的缺陷,使用VaR来表示风险,将波动溢出效应纳入VaR框架,并以一具体数值表示风险溢出效应的大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为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国内目前尚无关于CoVaR方法的研究文献,本文将对这一方法作简单的介绍,并利用它来考察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根据adian和Brunnermeier的定义,CoVaR本身就是一个分位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对其进行建模,捕捉来自其他市场的风险溢出。

二、相关模型介绍

(一)条件风险价值

Jpmorgan在二十世纪90年代提出的VaR(ValueatRisk)对风险测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已经成为风险管理领域的主流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大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VaR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它只能估计“正常”市场条件下资产组合的潜在风险,并没有涵盖极端性的市场条件,这使得VaR技术在金融危机时期显得特别脆弱。金融危机最大的特点是损失迅速在各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互相传染扩散,最终导致系统风险增加和金融体系动荡。VaR技术无法捕捉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间的这种风险溢出效应,风险管理界开始寻找VaR之外的方法。CoVaR方法将风险溢出效应纳入到VaR框架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根据两位学者的的定义,表示为当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j的收益率处于水平时,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i的风险水平,因此,是i关于j的条件VaR,反映了当j处于极端不利情况时,i所面临的风险水平。具体数学表达式如下:

其中,0

是i的总风险价值,包含了无条件风险价值和溢出风险价值,为了更真实地反映j的风险事件对i的风险溢出大小,我们定义溢出风险价值为,表达式为:

反映了j对i的风险溢出大小,但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i的无条件风险相差甚远,

不能充分反映j对i的风险溢出程度,为此,对进行标准化:

去除了量纲的影响,能更准确反映j发生风险事件时对i的风险溢出程度。CoVaR技术将风险溢出效应与流行的VaR相结合,能更准确地反映真实的风险水平。更进一步,如果我们用i表示整个金融系统,能够捕捉j发生风险事件时系统风险的变化。这对关注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监管当局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如果能够准确有效地反映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对系统风险的影响,监管当局便能够知道各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对系统风险的贡献水平,对那些风险贡献水平较高的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实施更为严厉的监管,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CoVaR本质上是VaR,因而是一个分位数,在具体的计算中,我们参考adrian和Brunnermeier的方法,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方程来求解CoVaR值。

(二)分位数回归方法(QuantileRegression,简称QR)

我们知道,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描述了因变量均值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且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出来的参数具有最优线性无偏性。然而现实中的金融数据往往服从尖峰厚尾分布且存在显著的异方差,这会导致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失效。同时,普通最小二乘法只描述了总体的平均信息,不能充分体现因变量分布各部分的信息。为了弥补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的不足,Koenker和Bassett(1978)首先提出了分位数回归的思想。分位数回归根据因变量的条件分位数对自变量进行回归,可以得到所有分位数下的回归模型。因此,分位数回归能够更全面反映部分因变量受自变量的影响情况。风险价值(VaR)一般代表收益率序列的左尾极端收益,因此能够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对其进行研究。近年来国内已有少数学者开始利用分位数回归来分析VaR,如谭治国、蔡乙萍(2006)利用分位数回归对宝钢的股票收益率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分位数回归可以对股票风险价值进行有效估计。李雨芹(2009)通过比较研究也发现分位数回归在风险度量方面具有许多良好的性质。为了更好地理解分位数回归思想,我们首先介绍分位数的概念。假设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如下:

Y的q分位数定义为满足的最小y值:

其中,中位数可以表示为,对于Y的一组随机样本,样本均值回归是使误差平方和最小,即:

样本中位数回归是使误差绝对值之和最小,即:

一般的样本分位数回归是使加权误差绝对值之和最小,即:

对于回归方程

我们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其参数进行估计,即我们需要求出使函数最小的,这时,我们得到一条描述总体平均信息的曲线。若使用QR对回归方程(9)进行估计,我们记分位点函数为:

在使用QR对参数进行估计时,我们一般通过求解式(11)得到:

从式(11)容易看到,通过改变q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分位数回归曲线(由的不同估计值代表)。q反映了因变量Y的不同水平,例如,如果我们取q=0.2,则分位数回归曲线代表的是

受自变量X的影响程度,在金融风险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选取较小的q值(如5%)来考察收益率左尾(代表损失)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分位数回归技术为我们全面理解金融风险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思路。由于VaR本质上就是一个分位数,而CoVaR本身又是VaR,所以CoVaR也是一个分位数,可以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来对CoVaR进行有效分析。

(三)应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计算CoVaR

如果要考察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j发生风险时对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i的风险溢出效应,我们建立以下q分位数回归模型:

其中,和分别代表i和j的收益率序列。通过前面介绍的方法求解式(11)和(12)我们可以得到参数的估计值和。即为对应的q分位数估计值,也就是的风险价值估计值:

根据式(1)中的定义,我们知道,

即为当j收益率处于其水平时i的风险价值,结合式(13),容易推导出。所以,只要求出,就可以计算出。为了简单起见,本文在求无条件风险价值时,将对应样本按从小到大排序,取q分位数对应的值近似代替。

三、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

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两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具有启示作用。本文将以这两个市场为例检验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一方面,由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收益率受共同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影响,两市场的收益率具有同向变化效应。而另一方面,股票和债券作为替代品,投资者在股市下跌进债市,债市下跌进股市,这又使得两个市场的收益率具有反向变化效应,由于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导致我国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方向可能是不确定的,应该根据具体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同向变化效应大于反向变化效应,则两个市场的收益率同方向变化,反之则反方向变化。文章选取上证指数作为股票市场的考察变量,而债券市场变量选取上证国债指数。由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风险传导需要一定的时滞,文章选用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样本考察期为2003年2月28日至2010年3月12日,共354个数据。数据来源于巨灵服务平台,实证过程使用eviews6.0软件实现。对每个周历史数据取对数一阶差分计算出每个周收益率,为了减少计算误差,我们将所有计算结果乘以100,即:

其中,为t周百分比收益率,表示债市或股市t周的市场价格指数。为了对序列进行区别,我们用上标i代表股票市场,j代表债券市场。表1的基本统计描述表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序列偏离了正态分布对应的0和3,且Jarque-Bera检验的概率值为0,因此两个序列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具有尖峰后尾特性,适宜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考察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取q=0.05,即求置信度为0.95时的风险溢出效应。建立形如式(12)的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分位数回归方程,利用式(11)的方法求出q分位数回归方程对应的参数估计值:=(-6.179824),=(-0.967511),最终的q分位数回归方程表达式为:

由于本质上即是置信度0.95下的条件风险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方程改写成下面形式:

根据的定义,我们只要求出j(即债券市场)的无条件风险价值并将之替代公式(16)中的,便可以计算出。求的方法有很多,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将j的样本按从小到大排序,取样本q分位数对应的值为j的无条件风险价值

。将求得的代替公式(16)中的,容易求出,进而求得%。按同样方法相应求出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值

及%。最后结果见表2(通过前面步骤求出的、及%CoVaR一般为负值,我们取其绝对值表示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参数估计值的t检验统计量进行分析后发现,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分位数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t检验统计量概率值为0.94,即在q=0.05时,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风险溢出效应不显著(显著水平取0.05,下文同),而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分位数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t检验统计量概率值为0.02,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存在显著风险溢出效应。因此,在q=0.05条件下分析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意义不大,我们接下来只研究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在风险溢出效应方向上,由于为负号,因此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产生了风险负溢出效应,能有效降低股票市场的风险。在风险溢出效应强度上,以表示的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强度为13%(取绝对值),对风险溢出效应的忽视,可能会导致风险被高估或低估,从而影响风险决策的准确性。为了反映不同置信度1-q水平下风险溢出效应的变化情况,我们对q取不同值分别进行分位数回归分析,由于在风险管理中,我们一般取,因此本文在具体操作中,以0.005为单位,按前面的分析方法计算q由0.01变化到0.05时对应的值,最后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当q由0.01变化到0.05时,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风险溢出%几乎全为正值(q为0.045时例外),而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风险溢出%则全为负值,这表明,在q属于[0.01,0.05]范围内,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存在风险正溢出效应,而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存在风险负溢出效应。在风险溢出强度上,随着q值变大,%

呈递减趋势,而%的绝对值也存在同样趋势,这表明越是靠近收益率的左尾(q越小),两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强度越大,应特别重视极端风险的溢出效应。更进一步地,我们对各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t检验统计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对所有q属于[0.01,0.05],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分位数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t检验统计量均显著,而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分位数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t统计量则只有当

时是显著的,在q值其他区间不显著。可见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在q属于[0.01,0.05]区间内具有显著风险负溢出效应,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在区间具有显著的风险正溢出效应,在不存在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CoVaR将风险溢出效应转化为一具体数字,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可以借助CoVaR来评估其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发生风险事件时对本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溢出影响程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降低决策风险。

四、结论

在区间内,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存在双向的风险溢出效应,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远强于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在风险溢出效应方向上,债券市场风险对股票市场风险具有负向溢出效应,而股票市场风险对债券市场风险的溢出效应却是正向的。在区间上,只有债券市场对股票市场存在显著风险负溢出效应,不存在显著的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风险溢出效应。CoVaR将风险溢出效应纳入VaR框架内,将风险溢出效应转化为一具体数值,能够定量分析风险溢出效应的方向和大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够提高风险管理决策的准确性。CoVaR不仅可以检验国内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外国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冲击。对于金融监管部门来说,CoVaR(更准确的说是)最大的作用是能够用来捕捉单个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发生风险事件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溢出效应,即系统风险的变化。这使得金融监管不再拘泥于单家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而是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潜在的风险变化。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根据各金融机构对系统风险的贡献度进行有区别的管理,对值比较高的金融机构实施更为严厉的监管,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抑制金融危机的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1]adrian,Brunnermeier(September2008),“CoVaR”,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StaffReportsno.348.

[2]adrian,Brunnermeier(april2009),“CoVaR”workingpaper,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andprincetonUniversity.

[3]adrian,Brunnermeier(august2009),“CoVaR”workingpaper,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andprincetonUniversity.

[4]赵留彦,王一鸣.a、B股之间的信息流动与波动溢出[J].金融研究,2003,(10).

[5]张瑞锋.金融市场协同波动溢出分析及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

[6]张瑞锋,张世英,唐勇.金融市场波动溢出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0).

[7]万军,谢敏,熊正德.金融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18).

[8]陈云,陈浪南,林鲁东.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科学,2009,(3).

[9]RogerKoenker,GilbertBassett,Jr.RegressionQuantile[J].econometrica,1978,(46).

[10]KoenkerR,HallockK.Quantileregression:anintroduction[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1,(15).

[11]吴建南,马伟.估计极端行为模型:分位数回归方法及其实现与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5).

[12]苏瑜,万宇艳.分位数回归的思想与简单应用[J].统计教育,2009,(7).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7

关键词:多标度分形理论;金融风险管理;风险测度

虽然金融市场多标度分形的理论研究,能分析出金融资产价格在不同时间纬度上的波动信息,为探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提供一个新的方式。但是当前很多研究仅限于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多标度分形特征的检验,还没能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分析中找出实际可操作的金融管理决策信息。本文提出了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利用多标度分形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全新的风险管理研究模式。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现代的投资理论最关注的是收益的提高和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视对风险进行控制,而投资组合理论恰恰是控制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核心思想就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今年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金融市场并不是随机游走的,市场价格也并非随机、独立、不可预测的,颠覆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人们开始研究新的理论来解释有效市场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分形市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多标度分形理论

(一)分形的由来

分形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分形之父”法国著名数学家mandeibrot提出的,他在《Science》上发表《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这一论文的出现标志着分形理论的开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mandeibrot发表新著将分形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合理的解释了一些VaR无法解释的现象,给予了分形新的活力和应用方向,先进分形几何以及广泛应用于金融、工程等领域。

(二)分形市场理论

分形市场理论是分形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由于在现实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许多VaR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p/e效应,Btm效应等,分形市场理论是VaR与实际金融市场不相符而产生的新理论。分形市场假说认为:金融市场是由众多大小不一的投资者共同组成的,不同投资者因为接触到的信息不同,对于信息的理解不一样,从而对于信息的处理上也大不相同,投资者存在着一些非理性行为,因此分形理论更加贴合市场实际。

(三)多标度分形理论的发展

多标度分形理论是随着单分形理论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理论,借助统计学思维,研究概率的分布规律,可以说多重分形是由分形结构上定义的多个单标度组成的无限集合,表现出不同区域质量分布的标度性质。传统的单分型理论仅仅只能表明资产价格变化的宏观规律,无法对局部进行细致的描绘。多标度分形理论用一个普函数表现各个时间标度的特征,从局部细节出发最终研究整体变化,不仅能分析出市场稳定模式下的投资风险,还能对市场出现剧烈变化时候的风险进行评估,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目前多标度分形理论在市场中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检验市场是否存在多标度分形特征,并将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分析出来,第二是利用多标度分形理论建立金融投资数据模型,用来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管理。2014年,相关研究者利用mF-DXa和主成分析法,对中国与美国股市收盘价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股市的相关性存在着明显的多标度分形特征,该研究表明金融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是普遍存在的。多标度分形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由各个时间序列的不同分布形态产生的,这种情况下即使随机打乱序列也不能消除多重分形性;其次,是由于不同波动之间的相关性产生的,这时的随机打乱序列能消除多重分形性。目前在理论与实践各个方面,成功将多标度分形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分析的成果还不是很多,多标度分形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基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风险测度指标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波动性。金融风险指投资者收益的不稳定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由多个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所产生的风险;信用风险,指由于违约而导致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由于资金流动性降低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由于交易系统不健全、管理水平不够或其他人为原因而导致资金损失的风险。

(一)风险相对测度法

风险相对测度法是对市场因素变化与资产收益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通过测量得到的结论可以判断资产收益的波动情况。这种测量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资产价值作用于市场因子的敏感性,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方法应用于实际测量市场风险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方面,只能检测出相应的损失比例,不能测量出损失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这种方法非常依赖测度对象,比如Beta只能应用在股票类资产的测定上,久期、凸性适合债券类资产,这种方法很难测量出一些资产组合的风险;最后,对于假设条件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在计算资产组合Gamma值时,需要假定波动率和无风险率为常数,但是实际这两个值并不是常数,测量的结果并不准确。

(二)风险绝对测度法

风险绝对测度有方差及其变形、VaR模型两种。Harrymarkvitz1952年在《金融学杂志》发表《证券组合选择》,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现代金融经济学的诞生。markvitz在论文中写到利用“均值-方差”模型来对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进行计算,至今仍广为流传。markvitz把投资风险比作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利用方差和标准差来进行计算,能进行良好的统计,自此以后利用方差、标准差作为金融投资风险测度指标被广泛应用。风险价值(VaR)利用统计思想对风险进行评估,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为VaR可以简单、直接地表明金融市场投资风险的大小,又是依靠严谨的统计思想作为依据,因此被得到广泛应用。虽然VaR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VaR的估算方法是建立在金融资产收益符合正太分布情况下的,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实际的资产收益率并不完全符合正态分布,呈现尖峰胖尾形态。因此,仅仅利用正太分布来计算VaR值,得到的数据往往低于风险实际值,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金融投资,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VaR方法并没有注意到各个时间标度上的资产波动联系,从而忽略了许多有关价格波动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期权定价等金融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运用多标度分形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在收益率符合正态分布模型方面,风险管理分析理论方法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比如VaR,但目前市场的实际收益率呈非正态分布,利用多标度分形理论方法对市场进行分析,得到的不同程度市场价格波动信息,但是传统的多标度分形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并不能直接应用到金融风险管理中,在考察价格的大幅波动情况时,虽然多标度分形分析方法能将这些大幅波动信息“筛选”出来,但这些信息都是被放大了许多倍的数据,已经远远偏离了原始的价格波动信息。可以利用多标度分形分析方法,针对两个大盘指数价格在时间序列上进行实证分析,有效的检验中国股市存在多标度分形现象。是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多标度分形分析结论,为了验证其价格序列波动有无具有多标度分形关系,利用α随着q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图形,来进行有效的判断。如下图,计算了q=-10,-9,…,-2,-1,…8,9,10共21个值时的α值,能够分析出α和q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准确的验证了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原始价格序列波动具有多标度分形特征。五、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应用多标度分形理论存在的问题目前多标度分形理论之所以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不是十分广泛,主要是因为利用目前的多标度分形理论得出的关于价格波动之间的统计信息非常粗糙,这些信息还不足以精确地表现出金融市场的具体信息,无法满足更高程度风险管理工作的需求,需要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研究,从统计结果中提炼出更具有价值、精确程度更高的风险管理信息。同时因为多标度分形理论的提出并不是在经济学领域,所以多标度分形理论对一些经济现象还无法合理地进行解释,需要对多标度分形理论进行合理的改善,让其更适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多标度分形理论是基于金融市场非线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多标度分形特征表明现今的金融市场具有比以前单标度分形特征更加复杂的特性,通过对金融市场多标度分形理论的研究,可以为探索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方式。目前多标度分形理论和模型在金融市场的成功应用,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能有效解决多标度分形理论的一些不足,使得金融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鹏.基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金融资产收益非对称性测度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3:114-127.

[2]陈王.分形市场下金融传染的定量测度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8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积聚;风险扩散

一、影子银行与风险积聚

系统性风险是由于金融系统外部环境变化,通过传导渠道影响金融系统正常运行,这种影响在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中得到放大,从而导致金融系统自身功能受到损害。依据系统论的视角,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金融体系风险与实体经济的亲周期性。二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系统性关联。伴随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本次金融危机表明,影子银行机构一旦发生危机,其个体风险通过资产负债关联、羊群效应等渠道快速传染给其他金融机构,进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处于危机之中。

FSB(2011)认为,影子银行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原因在于它具有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信用风险转移和高杠杆四个特征。imF(2008)认为危机的罪魁祸首在于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Reinhart&Rogoff(2008)强调影子银行通过杠杆操作具有非常强的信用创造能力,但对流动性及其依赖,这些产品和运作在金融动荡的条件下容易丧失再融资功能,使得金融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大幅萎缩,从而产生系统性风险。与传统银行体系相比,影子银行体系的期限错配更为严重,其流动性风险也更大。tobiasadrian(2009)指出,在影子银行体系内,源于回购、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以及银行短期贷款的负债比例达到50%以上,这些负债依赖于货币市场融资。而在资产方面,影子银行机构持有大量价格波动剧烈的金融工具和期限较长的应收款项,如此失衡的资产负债结构导致一旦影子银行赖以生存的批发性融资被切断,将最终导致流动性危机。影子银行实质上是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型金融创新工具,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垂直分解,完成信用中介功能、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完成上述转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资产证券化和抵押中介。依据KrahnenJ.p.(2009)的观点,影子银行体系是资产证券化业务不断演进的必然产物,各种衍生品在影子银行内部分散和转移不确定性的同时,也积淀了大量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体系作为抵押品中介的主要作用是抵押品的重复使用。pozsar(2011)对抵押中介业务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抵押品的金融产品具有庞大的发行市场,但缺少足够规模的交易市场,具有发行即持有到期的特点,流动性严重不足。

由于中美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的差异,风险积聚的路径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以及银行创新型同业业务所导致的资本过度积累、期限错配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风险显著增大。依据伊藤・诚的观点,导致金融风险积聚的因素不仅存在于金融体系运行方面,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与过度资本积累的内在关联上。现阶段,商业银行影子银行导致资本过度积累的主要表现为大量资金借助影子银行通道投向房地产市场或其它产能过剩领域。高善文、莫倩(2013)认为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使得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产生了显著的期限错配问题,给影子银行、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风险。随着国内银行同业业务的不断创新,其业务模式也越来越复杂,导致银行之间以及银信、银证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肖崎、阮健浓(2014)认为同业业务拉长了资金投放链条,其发展增强了金融机构间的系统关联性,并引发系统性风险。陆晓明(2012)在对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中国影子银行具有类似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般风险特征,主要是透明度较低、监管漏洞、央行资金支持缺少、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高杠杆率等。此外,中国影子银行也存在特异风险,主要表现在监管法律缺失、监管机制难以适应混业经营的需求以及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二、风险扩散机制分析

现有文献对金融风险扩散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导;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之间的风险传导。

(一)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探讨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主要体现为研究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关联性。学术界一直以来十分关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扩散研究,评估关联性风险的数据不仅依赖资产负债表数据,而且针对金融市场上的高频数据开发了一系列模型。基于资产负债表数据评估金融机构关联性的主要方法是矩阵法和网络分析法。矩阵法主要基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构造双边敞口矩阵,进而分析一家金融机构无力偿还债务所引发关联银行损失的程度。网络分析法主要基于微观路径和宏观路径两个层面分析最优金融网络应具备的特征特征,并利用实际数据分析现实金融网络具备的微观特征及宏观网络结构。而相比资产负债表数据,基于市场数据的方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具有前瞻性。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价格变化反映了市场对金融机构未来业绩的预期,因此采用市场数据更具有前瞻性(Duffie,2009);二是基于市场数据的方法更具有时效性,能够及时反映系统性风险地变化,有效克服资产负债表数据滞后性的缺陷(Huang,2009)。三是高频数据。相对于资产负债表数据而言,金融市场数据相对容易获得,而且更新频率更快。纵观目前基于市场数据研究关联性系统风险的文献,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模思路上的区别。例如Co-VaR(adrain,2009)以单个机构处于破产条件下来估计单个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边际贡献,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处理思路。相比而言,acharya(2010)采取“自上而下”的处理方法。“自上而下”分析法先推导出系统性风险的构成要素,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此系统性风险分配给单个金融机构。二是实证分析方法的差异。例如在VaR估计方法的选择上,adrain利用分位数回归来实现。中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扩散问题进行研究。李建军和薛莹(2014)基于会计账户传染的马尔科夫过程,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信托部门是主要的风险源,银行部门是系统性风险的最主要承担者。宋巍和刘俊奇(2015)以上市商业银行和具有代表性的影子银行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CoVaR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外部影子银行机构和商业银行内部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外部影子银行机构风险溢出效应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值明显增大。此外,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正向的贡献性。李丛文和闫世军(2015)基于t分布的GaRCH-时变模型Copula-CoVaR模型测度了各类影子银行机构对商业的风险溢出效应。得到两点重要研究结论:一是各类影子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不尽相同;二是影子银行机构对不同类别商业银行风险溢出差别较大。陈颖(2014)基于“allen-Gale”银行间风险传染模型,对我国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最大熵法对银行间同业业务双边敞口矩阵进行估计,基于所估计的敞口矩阵模拟不同损失率下同业业务风险的传染效应。

(二)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发展与流动性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对于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的前提是对流动性进行界定。nikolaou(2009)首先提出从三个维度区分流动性,即央行流动性、市场流动性与融资流动性。中央银行流动性也可称为是基础货币供给,反映中央银行为经济体系提供所需流动性的能力。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来看,既反映了影响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又反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态势。陈雨露(2013)在流动性的界定中用货币流动性取代央行流动性,货币流动性主要是以广义货币供给量衡量的流动性总量,通常代表宏观经济层面的流动性。虽然央行流动性与货币流动性二者之间的边界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对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哈里森(Harris,1990)首先对市场流动性的内涵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市场流动性应满足即时性、宽度、深度和弹性四个特征。流动性风险是指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与流动性之间存在反向关系,流动性风险越大,则转为非流动性状态的可能性越大。融资流动性风险管理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银行自身所具备的期限转换职能以及高杠杆业务特征,使得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影子银行本质上具备传统银行的信用职能,同时由于没有受到有效监管,导致影子银行机构面临更大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的融资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赎回与挤兑风险、保证金融资风险以及展期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市场流动性不足这种状态实现的可能性,市场流动性风险越高说明市场转化为非流动性状态的可能性越大。相关理论研究已经发现了市场流动性的一些重要特征。第一,市场流动性风险具有系统性风险特征,不能通过分散化投资消除。Brunnemerier和pedersen(2005)根据交易者行为的微观分析提出了市场间流动性存在相关性的理论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市场流动性跨市场传染机制。第二,在多数时间里,市场流动性风险发生概率较低,且较为稳定。之所以发生概率较低,是因为交易合作可以给交易双方带来较高的收益水平,我们也就可以理解虽然流动性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总体上流动性处于平稳状态。第三,市场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我实现的恐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的次贷危机都呈现出流动性从曾经规模较大、流动性较高的市场上快速消失,产生流动性蒸发效应。morris和Shin(2003)是这样描述的:流动性蒸发类似于银行挤兑行为,短视的交易者会因为其他交易者的出售行为而跟着进行卖出,一致性的预期会使得流动性迅速消失,这会反过来对预期具有强化作用。Radelet(1998)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一种可能的均衡是没有放贷者愿意向无流动性资金的借款者放贷,而发生此种情况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每个放贷者都预期没有交易者会对该借款者放贷。”第四,有效控制市场流动性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在危机期间严重下降,甚至出现流动性枯竭的现象,这将会导致金融危机,最终影响实体经济。

在次贷危机的形成与扩散过程中,央行流动性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以及融资流动性风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明显。markusK.Brunnermeier(2008)分析了金融资产的市场流动性风险与金融机构融资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市场流动性风险与融资流动性风险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彼此强化。一方面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的交易过程中提供了市场流动性,金融机构提供市场流动性的能力受到金融机构融资流动性的约束;另外一方面金融机构融资流动性取决于金融资产的市场流动性。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包括四个方面:资产负债表效应、流动性囤积、流动性挤兑以及网络结构效应。其中保证金制度安排在市场流动性风险与融资流动性风险的相互影响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市场流动性不足导致金融资产交易中保证金增加,因此导致投机者(speculator)在危机期间减少头寸,导致市场流动性的进一步下降。nikolaou(2009)分别分析平稳期与动荡期两种状态下三种类型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在平稳期状态下,三种类型流动性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系统的稳定性。在动荡期状态下,三种类别的流动性之间产生恶性循环,并最终破坏金融系统的稳定。

三、影子银行监管

克鲁格曼(2009)强调,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中与银行具有相似功能的机构,因此也应该受到与银行相同的监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学者与监管层的共识。梳理危机以来G20领导人金融峰会议程来看,金融监管改革包括以下三个方向:一是改革旧有监管体系,建立适应混业经营的监管框架;二是全方位加强商业银行监管,限制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和期限错配;三是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研究,系统的观点来自于FSB,其提出的影子银行监管政策包括总体原则、基本政策以及监管领域和监管工具三个部分。FSB认为,各国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中,应遵循五项总体原则:即专注性、匹配性、前瞻性、有效性和评估检查。基本政策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监管当局具备界定监管边界的能力;二是监管当局应收集信息以评估影子银行风险的程度;三是监管当局应督促影子银行加强信息披露;四是监管当局应从经济功能角度评估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从政策工具中选择相应的监管措施。2013年8月29日,FSB了《加强影子银行监督和管理》报告,报告指出要在五个领域降低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一是关于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相互联系的溢出效应;二是控制货币市场基金的传染性蔓延;三是资产证券化的监管研究;四是关于融券业务和回购市场的监管研究;五是其他类型影子银行的监管。在对其他类型影子银行的监管中,FSB主张根据经济功能的角度而非机构名称的角度来处理非银行机构中的影子银行问题会更有效。其他很多学者在五个具体领域中进行了深入研究。adrian&shcraft(2012)认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市场参与者对基金项目发起人和官方部门的隐性支持存在错误定价;在过度依赖信用评级的投资者和受利益驱动的金融机构共同驱动下,大量不透明的风险资产被打包成合乎货币市场规定的金融工具;当借款人破产时,货币市场基金吸收损失的能力较差,市场挤兑风险较大。adrian&shcraft(2012)认为,回购协议在市场中表现出的市场摩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清算银行通过每日平仓交易为日内交易提供隐性支持,导致回购协议投资者对风险感知敏感度较差;其二,过度依赖期限证券抵押品和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其三,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无法保证在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回购交易提供短期隐性支持;其四,三方回购市场面对挤兑时很脆弱。

借鉴国外影子银行监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学者积极探讨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改革。陆晓明(2014)对中美影子银行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该文从影子银行驱动因素、运作模式、风险特征以及经济效果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中国影子银行未来的发展与监管提出对策建议。朱孟楠等(2012)通过构建包括银行、住户和企业三个主体的三期模型得出结论,当经济体系中存在影子银行部门时,对传统银行加强监管会导致监管套利的发生。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多数学者的态度是既要完善监管,又不能过于严厉,以免阻碍其发展。按照周卫江(2012)的观点,影子银行的出现是对市场需求的响应,是对传统信贷的有益补充,它的风险需要客观评价,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要注重监管成本与监管收益的平衡。巴曙松(2013)具有相似的观点,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仍处在金融监管之下,杠杆率与期限错配并不明显,因此要从金融创新本质上看待影子银行,同时要对影子银行的创新业务进行细分,进行差异化监管。李建军(2011)认为,有效监管的前提是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规模、结构以及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阎庆民、李建华(2014)在深入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思路、范围与原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各类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的监管导向与框架以及具体监管措施。此外,构建统一的宏观监管框架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李建军(2011)主张建立跨监管部门的影子金融监管协作委员会,并由国务院直接领导。

四、研究启示

本文按照风险积聚、风险扩散以及风险监管的内在逻辑对影子银行风险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由于各国金融发展阶段与结构上的差异,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正如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2013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中所表达的观点:“具体何种对象才算影子银行业务,可能并不存在统一口径,要视不同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而定。”因此,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

第二,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积聚与传导机制与传统银行机构存在共性与差异,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将影子银行融入到原有的理论体系当中并进行完善。只有建立了完整科学的研究体系,对影子银行的实际分析才能存在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经济纵横》,2013年第4期。

[2]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年第14期。

[3]高善文、莫倩:《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兴起及其风险》,《新金融评论》,2013年第2期。

[4]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5]李建军、田光宁:《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探析》,《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6]李建军、薛莹:《中国影子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影响与应对》,《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14年第8期。

[7]李扬、胡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8]李扬、殷剑锋:《影子银行体系:创新的源泉,监管的重点》,《中国外汇》,2011年第16期。

[9]殷剑锋、王增武:《影子银行与银行影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10]阎庆民、李建华:《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11]FinancialStabilityBoard,policyFrameworkforStrengtheningoversightandRegulation,FSBworkingpapers,2011.

[12]FinancialStabilityBoard.ShadowBanking:StrengthingoversightandRegulationofShadowBankingentities,FSBworkingpapers,2013.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9

一、金融发展带来的监管挑战

(一)金融业竞争格局改变。为了迎接外资金融机构享有国民待遇后展开全面竞争,中国金融体系在后过渡期加快了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更是紧锣密鼓地进行,同时由于业务竞争所带来的竞争氛围和竞争格局,使得国内金融机构已开始的相互竞争进一步激烈化。观念的变化和机制上的改革也会促进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金融业的竞争格局将会发生重大的变革。

(二)金融监管的任务更加严峻。竞争的加剧一方面会使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会增加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监管机构的能力将面临挑战。合规性、法律性监管和审慎性监管将成为主要的监管内容,而这都将要求监管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的技术水平。在进一步开放外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的同时,又会增加金融风险的“敞开口”和金融风险积累的可能性,使监管的难度和任务加重。

(三)风险控制将变得更加重要。由于金融机构积聚程度高,金融风险的积累程度也必然相应增高。任何一类甚至一个主要的金融机构的问题,都可能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演化成金融动荡,甚至是金融危机。因此,加强金融中心的金融监管将是全面开放条件下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同时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一旦风险触发,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创新工具在实际运用中投机性越来越强。我们应相应地调整我们的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分业监管难度加大。随着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往来的日益密切以及金融机构的融合,削弱了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增加了分业监管的难度。此外,有的新金融业务处于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边缘,成为交叉性业务,如储蓄保险是一种既包括储蓄功能又包括保险功能的业务品种。一系列改革举措、混业经营的常识都表明,我国金融业的业务范围开始从分业向混业和综合领域渗透。我国分业经营体制的松动,必然要求我国传统的分业监管体制做出相应的调整。可见,我国的分业监管体制面临着重大挑战。

二、现行的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一)监管程序轻重安排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监管程序过分强调对银行新网点、新业务、增资扩股等方面的严格审批,而在对投资人权益保护方面则力度不够。这种不合理可能带来两个结果:(1)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不能较好的分散风险。(2)便利了腐败的滋生。过分繁琐的审批程序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在规范和防范的名义下设租和寻租。监管越严,租金越高,寻租越风行,腐败也就越严重。

(二)风险分析及评价方式不系统。监管数据指标体系不完整,不能支持对风险状况的深入分析和评估。尚未建立完整的金融行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系统,风险分析重点仍放在监控指标的合规性上,没有着重于采用历史比较分析、行业比较分析等动态分析手段来揭示金融风险变动趋势及对潜在风险和未来风险的预测,对整体风险状况的分析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和经验判断,难以起到早期预警和指导现场检查的作用。

(三)监管体制不合理。存在对创新金融业务的监管不足和某些市场领域的监管真空问题,不仅降低了监管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活力。

1.监管目标不明确。金融监管的目标突出强调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而从我国目前的监管内容来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这实际上是将金融监管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等同看待,强化了货币政策目标,弱化了金融监管目标,从而制约了金融监管的功效。

2.监管结构的独立性和协调性较差。我国银监会作为国务院下属机构,在业务操作、制定和执行政策、履行职责时,较多地服从政府甚至财政部的指令。银监会分支机构在实际监管中很难不受地方政府的制约,当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触动地方政府的利益时,地方政府往往对监管机构施加压力,从而弱化了监管作用。同时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这使得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导致监管过程脱节,使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3.现行体制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在现行分业监管制度下,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被限制,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影响到证券机构的运作及策略,证券市场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同时不利于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证券、保险的严格限制、融资及投资渠道的缺乏、传统单调的业务品种,加剧了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证券、保险行业竞争力下降。

(四)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引发其潜伏的系统性风险巨大。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不平衡,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绝对比重;市场发展不平衡,债券市场的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市场约束和激励的基本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层次不够丰富。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投资人缺位,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健全,融资效益低下,内幕交易与人为操纵等问题相当严重。结果,我国资本市场经常偏离国际资本市场的一般特征和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发展趋势,成为全球关联交易、投机性并购与重组的主要发生地。

三、有关建议

(一)规范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提高金融的透明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否合理以及能否有效实施,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质量及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健康发展。特别在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表外业务成为银行的重要业务,且银行本身的法律结构和管理结构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仅靠监管者单方的力量是难以对商业银行施以全面监管的。而有效的信息披露将商业银行置于市场的监督之下,市场参与者能够在充分了解银行状况的基础上作出理性的判断,从而避免交易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后的道德风险。因此,提高透明度有助于银行在市场压力下不断提高其经营水平和经营绩效,充分的信息披露将有助于形成由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督相结合的科学的监管体系。加强银行业的信息公开披露,也是目前国际银行监管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金融业的健康运转需要以公平竞争为基础。规范有序的金融市场,对提高金融效率,维护金融安全,促进金融业稳定快速发展以及为为交易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建立和完善各种金融保险制度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规范和提高金融市场及其监管我们可通过建立系统性、高瞻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现代化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首先要尽快制订完善有关的金融监管法规,包括市场准入、经营范围、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市场退出等各方面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提高立法的层次和相关法律的实际可操作性。而且要与金融创新行为相适应,配套出台相应监管法律,并重视补充、完善境外金融机构监管法制,使海外金融机构经营得以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完善监管体系,强化风险管理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科学的内部风险测度、评价和控制体系,切实解决好内部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技术问题。根据效益和风险匹配原则有效地控制和处理风险,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时,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解决某些领域的市场失灵问题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按照监管目标及风险类型将监管划分层次。每个层次监管目标和监管框架的紧密联系,使监管机构能够对相同的金融产品和风险采取统一的监管标准,严格要求及时提供金融风险评估报告,掌握和分析风险变化及真实原因,大大提高监管有效性。

(四)注重动态监管,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紧密监测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运行状态。编制金融市场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专业知识搜集和分析有关信息,判断金融业务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领域,及时向金融机构发出预警信号。对预警机制进行分级预测和控制。同时,顺应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监管机制也要相应由分业专业化监管逐渐过渡到全能型混业监管,增强监管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引进国际规范的监管方式,解决现存监管内容过粗、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并重视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强化银行业公众的自律监督。引进和加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以进一步健全银监会非现场监测评级与信息披露制度,实现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的协调一致。另外,可将金融监管适当地方化,作为当前高度集权的垂直监管体制的必要补充。

(五)加强金融监管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金融市场风险分析篇10

【关键词】数学模型金融领域应用

一、金融数学

所谓金融数学又被称为数理金融学,主要是通过使用不同的数学工具来研究一些金融现象,并且通过使用数学模型来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来求得金融活动中的内在的联系,并且使用这些联系来对实际的活动作出指导作用。目前来看,金融数学指的是将现代的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将其应用到金融领域的一种方式。对于现在的一些商业银行来说,金融数学在管理决策以及风险管理领域内等都被广泛的得到了应用,以期求得到最好的管理决策。

风险管理的相关活动往往是十分复杂的,仅仅通过一种工具很难得到实际想要的结果,因此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多种工具或者多种模型,使他们相互配合才能够适应金融机构的内部的这种特殊的需求,达到实际的目的。这些银行往往经过了多年的运行,因此拥有大量的数据,通过该使用数学模型作为工具来对这些数据济宁分析,能够寻找出这些数据所具有的价值信息以及具有的规律,从而向各级的管理者提供出相应的绩效评估手段。并且使用数学模型能够得出一些业务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收益以及所使用的成本、占用的资金,可以使用数学模型对客户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相关部门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且使用模型来对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能够对于未来的一些指标的取值范围作出相应的预测。因此,将数学模型应用到金融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领域应用

(一)信用风险领域

在信用风险领域中,国际的先进商业银行经常会建立起两位的内部评级体系,通过该体系来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其中,可以通过对于客户的信用进行评级来计算可能出现违约的概率,从而降低金融风险。信用的风险量化分析中,数学模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主要的功能并不是κ据进行计算,而是根据时间序列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因此该数学模型得出来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往往需要在有着大量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且进行不断地回归测试来对其进行完善。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统计模型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就是信用政策方面的用途。通过使用统计模型来对内部的风险建立相应的评分系统,对于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规模提出统一的处理方式,并且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将其和金融机构的自身得到的评分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目前已有的一些相关的评分方式是否是合理的。其次,可以进行信用评级的应用。在商业银行中,进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能够防止银行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使用数学方式对企业的实际运用行为进行划分以及分析,并且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评级模型,能够给授信审批提供出科学性的依据,从而降低信用风险。与此同时,将数字模型应用到贷款发放的风险评估中有着十分显著地效果,不但成本比较低,而且速度很快,通过使用分值进而违约率之间具有的一致性关系,能够在定价的模型中更好的考虑到目标的信用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意外损失,从而降低公司的风险。并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风险加权资产进行评估,能够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计算,从而给监管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可以使用数据模型来计算复杂的财务指标,从而根据企业的真实的运行情况来对企业的行业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行业来对指标进行选择将其作为模型参数,使得商业银行的评级以及风险能够得到及时的预警。

(二)市场风险领域

所谓的市场风险值得就是在交易的清算期间,市场上的资金的波动会导致投资的组合的市场价值有所下跌。而市场的风险就是在市场的价值产生变动的过程中,市场的参数是造成风险的在一个主要的因素。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得商业银行需要使用数学模型来对市场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对风险进行预先的预防,防止由于人为操作而造成风险。

而市场风险和个人的资产的风险有一定的不同,对市场风险产生主要影响的是那些对于市场比较敏感的参数,其中包括利率以及股票等相关参数。为了使得将数学模型应用到其中的时候更加的准确,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回归测试”的要求,就是每一个银行都必须在每一年中进行回归测试,通过将使用内部模型计算出来的风险测量值和每天实际发生的利润进行对比,并且将其记录下来。通常情况下,测试的结果应该是在两者之间的,这需要根据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同队模型进行调整或者对于假设的参数进行调整等方式来对模型进行校正,使得模型得到的结果能够更加的符合实际的要求,使得资本对于风险的覆盖率更大。

三、模型风险

目前来看,金融市场上使用数学模型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模型本身是具备一定的风险的,这种模型的风险对于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例如在信用风险方面,由于数据资料往往不够完善,使得模型的参数以及模型的本身的可靠性被降低,这样模型的风险则变得尤为突出。

对于模型的风险的评估有很多的指标,一般来说并不是越复杂的模型越好,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要能够满足业务需求以及市场的要求的模型就是需要的模型。通过降低模型的风险,检查模型的计算变量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大小关系,并且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修改,通过降低模型的风险来降低金融领域应用数学模型的风险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四、结论

在金融领域应用数学模型有着很大的优势,本文首先对于金融数学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将数学模型应用到银行中以及市场风险领域中的相关内容,最后对于模型存在风险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尽可能的降低数学模型本身的风险来降低使用数学模型给金融领域造成的风险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玉杰.论数学模型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27:61.

[2]王建,邢英.数学模型在商业银行管理领域中的应用[J].金融电子化,2010,10:52-53.

[3]刘萌萌.数学模型在商业银行管理领域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5,05:79.

[4]常琪卿.数学模型在金融市场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6,2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