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十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十篇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1:27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篇1

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现代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将体育素质教育视为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独立子系统,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界全面推行体育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新世纪高校体育的大发展探求改革思路。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共26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78人,讲师87人,助教37人,教育行政干部34人样本覆盖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辽宁、黑龙江、北京、上海等12省市的46所高等院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调查、座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其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3.1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体系的探讨

研究表明,身体显性因素与身体隐性因素共同反映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可将其归于身体素质类。心理因素与个性因素是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两个主要内容。体育认识因素和体育实践意识可统称为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基础与体育道德实践因子描述的是大学生体育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状况,属于体育道德素质。体育基础知识素养和体育人文知识素养集中体现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准,可概括为体育文化素质。运动技术能力与学习锻炼能力明显反映的是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水平,可归纳为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修养与体育审美倾向因子,形成了大学生体育审美素质的主要内容而个体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因素则体现了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本身也以体育行为素养的新姿成为这一素质体系中的新成员。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一观点,将上述8个素质加以进一步概括,可分为3个基本层面。一是生理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类二是心理层面,主要指体育心理素质类三是社会层面,涵盖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素质与体育行为素养。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这一相对合理结构,揭示了大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多维复杂、纵横交错的内容构成,展示了21世纪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与优化的演进轨迹

3.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2.1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组成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学、人才学及素质教育论的有关理论,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与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揭示。

与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相匹配,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包括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与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仍有必要依据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对上述8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第1类: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含义,既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运动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

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受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承受高强度、长时间地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合理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不言而喻,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第2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意志品质、培养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我意识,同样,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3类:体育思想素质教育

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良好的体育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体育思想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体育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

第4类:体育道德素质教育

体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体育道德认识、意志和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倡导良好的体育道德,是当前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必定成为体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5类: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在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人的知识文化素养。因此,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要以掌握知识文化为手段,以培养知识文化素养为目标而有序、系统地展开。

第6类:体育能力素质教育

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锻炼能力及自评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能力素质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综合品质,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7类:体育审美素质教育

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爱好与情趣等。体育美是体育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质之一。充分挖掘与表现体育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素养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8类:体育行为素养教育

体育行为素养教育主要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行为等。良好的体育行为素养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将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纳入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而且是实践上的需要。第3,在内容组成上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吸纳了古今中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众多优秀思想与改革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经验推向了高等教育领域,将一般素质教育成果移植到了体育学科素质教育范畴,因而表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3.2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通过以上体育素质与体育素质教育对应关系分析,以及各类不同体育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依据前述3个层面素质结构的分类方法,我们可进一步将8类体育素质教育归纳为3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素质教育,主要指身体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层面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三是社会层面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审美与行为素质教育等6个方面。至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可以加以展示。

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具有以下5大重要特征

第1,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出全体性、全面性与主体t性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面向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出全体性特征;其内容体系涵盖体育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同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指向“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体育能力、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反映出高度的主体性特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上述3个特征与素质教育的一般特征完全吻合,符合广义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想。

第2,在产生机制上反映出客观性与时代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产生来自于广大高校体育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与瞻前考虑,反映了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时代要求,因此该结构具有客观性与时代性。

第3,在功能特征上反映出特殊性与拓展丨性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将身体素质教育作为生理层面素质教育而提出,突出了体育的强身健体的本质功f能从这一基本功能出发,该内容结构挖掘出体育素质教育的多种心理价值与社会价值,拓展了体育的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多功能,因而它在功能特征上具有特殊性和拓展十性第5,在内容构架上体现出系统性与动态‘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架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系统性与动态性是这一内容体系的重要特征。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五项工程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强化专业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注重非专业素质教育,大力实施“五项工程”,围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的提升开展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概念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高校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最高目标,以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为主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以及能力培养的过程。非专业素质主要有4个方面内容。

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由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两方面构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育人之本。

能力素质。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主要有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第二课堂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是指准确、恰当地使用语言,达到与人沟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以独特敏感性和自发性将各种经验产物组合成新形式的素质。

人文(科学)素质。在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应针对科学素质较高的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应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唯有如此,学生的素质结构才是完整的。

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校期间,学生要有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巧,具有参加体育类竞技比赛的基本技能。此外,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非专业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大学教育中,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是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具备的两个方面素质,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仅仅依靠专业素质是不够的,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

(二)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实践需要

从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到党的十报告,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专业领域外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非专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三)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要

近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学毕业生素质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社会的发展与激烈的竞争要求现代人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这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需要注重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发掘自身潜能、谋求个人发展与成功。

三、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构建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是以“五项工程”为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非专业素质教育“五项工程”的背景和意义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认为,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学院自创建伊始,就把综合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提出“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优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将办学目标确定为“建设成为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素质教育特色鲜明、综合办学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的独立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在培养目标中明确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方向,为素质教育在学院的全面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对现有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素质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提出、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在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学院不断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实现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以“五项工程”为主要载体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

“五项工程”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第一课堂教育为基础,以思想品德、人文修养、语言表达、身心素质和社会实践等教育内容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构建覆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素质教育体系,建立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审美、学会健体,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项工程”的内容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涵盖了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学院将素质教育“五项工程”作为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

(二)非专业素质教育“五项工程”的主要内容

“五项工程”是新时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益探索,是学院多年办学经验总结与办学特色提炼的最新成果,是学院进一步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五项工程”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写作与口才训练工程、身心素质训练工程、社会实践工程等五个方面,涵盖了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为便于操作和实施,“五项工程”中的每一项均与学生学分挂钩,修满学分方可毕业。

1.思想品德提升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大爱”育人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科学规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学时,加强以视频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劳动教育、调研考察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规划自身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个人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书香校园工程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阅读20~30本中外经典名著。通过定期举办导读、研讨、主题演讲、视频展播、读后感(论文)评选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通过广泛涉猎经典名著,进一步开阔视界,丰富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自觉养成浸润书香的良好行为习惯。

3.写作与口才训练工程

将应用文写作内容纳入大学语文教学计划,并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拓展授课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文写作基本知识与技能。采取个人演讲、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演讲能力和社交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

4.身心素质训练工程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全院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通过开设心理咨询课,组织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建立心理健康“三级联防”工作机制等方式,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心理疾病治疗,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5.社会实践工程

采取学校指导和学生自主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分层推进的社会实践体系,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三大功能与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紧密结合。通过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吃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非专业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

非专业素质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其活动的实施几乎涉及全院各部门与全体教职工。为确保非专业素质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院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保障体系。

制度保障。为确保非专业素质教育执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院建立和完善了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团学活动以及人事、财务、后勤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作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形成了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

组织保障。学院建立了素质教育“五项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建立了以相关职能部门为主导、以教学系部为主体开展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团学齐抓共管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进一步为非专业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队伍保障。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保障,尤其是素质教育“五项工程”的实施主要依靠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配合。建设一支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是确保非专业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队伍保障。

条件保障。学院始终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条件建设,设立了党建专项经费、学生活动专项经费、学生奖励与资助专项经费、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体育竞赛专项经费、学生科技活动专项经费以及辅导员、学生干部培训经费等,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此外,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校园景观,让学生在厚重、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安心读书,也是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篇3

1.1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高质量人才的需要人类社会刚刚跨入的21世纪是一个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世纪。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广泛运用,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作为智力资本要素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和传统人才培养理论观念的更新,必须着眼于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全新的知识能力,全新的思维方式,健康的身心素质,科学的生活态度以及文明的行为方式,能够自由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因此,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于一体的新型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人才的需要。

1.2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预定2010年我国适龄青年进入大学的毛入学率将达到15%,即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不在是人们狭隘的专业教育,而是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素质教育。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角度出发,通过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生理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能明确理想信念,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处理各种矛盾,辨别是非,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大学生。

1.3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人才的需要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本体力量,发展大学生本体性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各类人才。我国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既需要千百万计合格的高级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具有个性特征,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因此,未来人才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其中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处于核心地位。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和成长规律出发,从高等教育整体观出发,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的具有独立性、自由性、创造性、能独立判断和处理问题能力的高级人才。素质教育既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才规格培养的要求,又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是发展和完善大学生身心素质为主的特殊的教育课程。体育是发展大学生身体生理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课程必须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2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体育不断深化改革,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内容,课程组织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体系和体育思想观念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工作就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问题曾开展过多次大讨论,但至今尚未获得一致意见。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各持己见、使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不同的针对性。主要有:以发展大学生身体和增强体质并重的“体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为主的“三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的“全面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的指导思想,和以培养大学生竞技能力的“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另外,还有“成功体育”、“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以上观点,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学术研究的活跃气氛,对深化体育课程教学颇有裨益,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混乱。我们知道,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目标不明确这就使得广大教师工作中难以适从,必然会引起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上的混乱。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头脑中长期存在的竞技与体育不分,以致于用竞技代替体育而造成的恶果。20世纪后期,原作为体育基本手段的身体运动技术水平愈来愈高,并逐渐向高科技化、职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运动动作追求精险性、高难性、艺术性、表演性,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现代运动竞技,而成为失去体育本来意义的独立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以及生活的需要。但是,我们一些高校体育工作者对此认识不足,仍把运动竞技看成体育,并把竞技作为体育的最高层次,把竞技成绩作为体育的最高追求,用竞技的指导思想代替体育指导思想。用竞技的规律原则、方法搞体育,甚至孤立地看待高校体育,把高校体育作为运动竞技的组成部分,而使高校体育丧失其在高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2.2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及内容亟待改革

2.2.1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概念相混同由于长期受原苏联教育学模式的影响,只研究教学,而忽视课程。把体育课程仅看作为教材内容而作为体育课教学的内容部分,使得广大体育教师没有体育课程的概念,而只有体育课教学的概念。体育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是完成高校体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涉及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其它教育内容。把体育课程放在体育教学中研究,不仅是层次上的混乱,而且极大地限制了体育课程的发展,也是我国不少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以何为主”的问题上造成思想观念混乱的主要根源,使得体育课程研究没有真正取得与其学术地位相称的成果。

2.2.2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结构单一,内容陈旧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等4种类型。注重了大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单一课型对大学生身体发展的不足。但在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上,仍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运动项目知识、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课程内容过多,不能充分反映大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因此,传统体育课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体育锻炼方式、方法以及竞赛方法与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相脱节,已满足不了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以及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的要求。

2.3高校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竞技化目前,我国高校编定的教学大纲中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是运动竞技项目为主,以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动作范例为标准所构成的体系内容。片面强调运动技术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作用,而使体育课程的实施背离了体育的根本。不少体育教师仅成为手拿秒表,皮尺的“运动技术传授者”,仅仅热衷于带队训练,比赛,做裁判,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身体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运动技术的传授代替教师的教,用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代替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用发展大学生的运动素质代替身心素质的发展,用运动训练、竞赛的形式方法代替体育的方法,而忽视全体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竞争”而略“合作”;强调“竞争”而忽略“平等”;强调“成功”而忽略“挫折”;用“竞赛”达标成绩,代替体育课教学质量水平,给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贯彻素质教育带来一定危机。

2.4体育课程评价内容体系范围狭窄从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上,竞技与体育不分,把输送“运动选手”的数量,运动竞技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忽视全体学生的身体教育,轻体育课程教学、重运动训练和竞赛,只抓单一的运动技术评价,忽视大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以及体育习惯的养成,造成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为达标而达标。特别是体育课程与体育课教学不分。因而,我国大多数高校现在仍以体育课成绩代替体育成绩,而体育课成绩大多以运动项目技术、技能考评为主,而且标准统一,根本无法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评价方法和结果不能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程度,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校考评制度和内容方法不完全统一,随意性大,充分反映出高校体育课程评价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3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3.1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变革与发展深化高校体育改革,首先是体育思想观念上的改革。认真分析高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客观地理清建国以来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过程,更好的继承优良的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中将传统的“精英体育”更新为大众化的体育身心素质教育观,用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价值来统摄大学体育课程编制,使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形式,课程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作为一名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者必须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不断改进体育方法论,消除传统的偏见,以新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发展为基础,重新认识和解决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那种各执一端的狭隘、偏激的传统观点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研究体育教学,积极探讨制约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各种因素,使体育教学理论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相一致。

3.2以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体力要求已有新的变化,使传统的体育思想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这就是如何通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开发和发展大学生身心素质,为素质教育服务,以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武装大学生,使他们身心获得充分发展,各种能力得到提高,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脱离教育意义的人的各种身体运动,只是通过人自身的自然变化来满足主体需要,这反映的仅是自然的人化,而体育则是通过配合其它各育促使参与者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为培养具有现代化社会规范,高度智慧,现代审美素养,发达劳动力的人才服务。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目前还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有简单化,绝对化的现象,体育过程中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虽然要以一定的运动形式来体现,需要通过一定手段来使之发展,但绝不能仅追求手段而忽略目的、单一地强调动作技术的结构,技术的细节、运动技术系统性。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心素质,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以适应我国现代化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劳动条件的性质和内容。

3.3体育课程范式将由传统的“主客二分”向“整合”转型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大多仍是以“运动传习式”教学为中心,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体育课程内容相互对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对立。现代高校体育课程要求把大学生作为主体,把大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出发点,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的需要,以及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的活动机制,并将作为体育教学理论的科学依据,同时还强调卫生、环境、情感、艺术等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大学生的整个人格得到发展。当代体育教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对各种教学因素的全面综合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研究,强调要教会大学生自己学会能独立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而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的目的。作为一名高校的体育工作者必须把端正体育教学思想归结为体育课程教育性的全面性,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按照体育的规律搞好体育教学,使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全体学生的身心素质,以及教育人的重要作用。

3.4高校体育课程的单一学科结构向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转变现代社会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物化条件,而且也给人类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更新和改造。随着人们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提高,深深地感觉到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很多体育基础学科领域的理论发生了重大发展与变化,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系统、全面深入地进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打好身心素质基础,根据现代社会人才和劳动者素质要求,确立符合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体育课程目标,制定体育课程改革计划,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体育思想,体育内容和方法,构建出面向21世纪的现代体育课程体系。高等学校体育为适应高校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合格人才的身心素质的发展,必须构建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由传统的单一性的运动技术教育,由单一的体育教学结构向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学科结构转变。从21世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体育卫生保健娱乐健美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出发,以体育课程为主体,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内容相互连接,相互配合,连环式的体育课程群体。

3.5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与教材评价制度,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上,紧密围绕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设计的目标来设计高校体育课程效果的指标体系,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体系,从单一的运动技术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在继续完善大学生体育课程教材评价的外部和终结评价的同时,着重加强内部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研究,实现评价的导向功能。另外,大力开展教材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包含“教材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组织和教材的呈现与表达大学体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中,更加体现全面性、动态性、简约性、过程性和内部的结构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蒋桂珍(1967-),女,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学与教育管理。(江苏淮安223003)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85-02

从发展的眼光看,将来社会所需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动手能力,还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创新的品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使学生具备这些人格、品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就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方法策略等进行了探讨。

一、人文素质与人文教育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具体是指由知识、行为、意志、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人格、修养、气质等,主要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内容: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在人文领域方面的基本知识;人文思想是指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个性色彩,意识形态特征鲜明;人文方法是指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即用正确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的真谛所在,具体表现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

人文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人文素质开展的教育,其实质是将人类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感染以及自身实践感悟等途径,对人格、气质、修养产生影响,并内化成人相对稳定的品质。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宽容与合作的态度等,使之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人文学科教育、文化教育、意识教育、精神修养教育等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要求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使学生在获得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从而提高整体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就业需要。

二、高职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要求高职大学英语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那种缺乏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多维思维方式和健全人格结构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为了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率,更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将学校定位为单纯的技能培训基地。纵观整个世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也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高职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决定了大学英语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应顺应客观规律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大学英语是高职学生必修的基础文化课程,课程目标应服从并服务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能力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结目标。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今后终生可持续发展着想,还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3.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语言轻人文、重形式轻素质,注重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强化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而淡化语言的人文性,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不尽一致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想、改变陈旧教学模式,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三、高职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1.英语属于一种语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符号,它不只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达,文化寓于语言之中。语言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和世界观,是传达信仰和价值观的基本方式,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所以,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而且是一种文化体悟过程。

2.英语属于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其固有的特性。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艺术等,蕴含着较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文化能力进行培养。

3.教师和教材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保证。经过多年努力,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随着教材建设的不断加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趣味性都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材的逐步完善使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可能。

四、高职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策略

1.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有使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知识模块和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技能模块,而且要有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素养模块;不仅要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课程、显性课程和必修课程,而且要有特定意义的实践课程、隐性课程和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和浓烈的英语氛围中逐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好适应学生主体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2.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和培养学生主体性。高职院校应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角色转换,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对国内外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必要时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商讨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研究性学习的好处和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人文意识,开发学生的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评析,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在对待西方文化上应持科学态度,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帮助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三是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对教学内容涉及的历史、文化等人文背景作必要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教学材料加以适当拓展,以增加其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也逐渐得以提高,当然拓展深度和广度应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并兼顾学生兴趣爱好。

3.教师人文素养。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同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者。他们在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传递和创造社会精神文明,其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和爱国敬业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等对学生影响很大,对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完善学生个性特色和健全学生独立人格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教师需要改变固有教育理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全过程。其次,应具备人文素质。要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广泛学习、积极进取、勤于思考、不断创新,掌握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丰富人文精神,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以自己独特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第三,在教学活动中落实人文教育。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做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向学生灌输和教授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同时,不断激发学生人文精神,使学生主动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

4.教材与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是否包含丰富人文知识和科学人文方法,是否蕴含进步人文思想和高尚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影响很大,在编写教材和选用教材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当然,教学内容不能呆板地仅限于教材,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增加一些符合学生口味的富有时代意义的材料和内容,以更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人文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涉及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而且应突出中国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属于我们民族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是全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比较分析,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差异,感悟中西方文化精髓,进而接受和理解异域文化,进一步认识民族精神实质。学生通过学习、思考,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建构知识、健全人格,使运用语言的技能更到位、看问题的眼界更高远。

5.考试评价。对学生的考评应做到方法多样化、标准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考查与平时表现相结合,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通过多种灵活的考评形式促使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朝着培养具有创新潜质、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如再具备独立人格、创新思维、开拓精神、高尚情操等人文素质,在职场中必将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4).

[2]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篇5

(一)内容比较。近年来,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教育内容方面,有着本质性的改革,转变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形态。当前,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以实时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总基调。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上相比日本而言,缺点主要体现在: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虽有,但缺乏一定量的精品课程;2.人文素质教育的开设热情虽高,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随意而为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实际的组织开展中缺乏良好的主观能动性;3.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设置虽多,但仍不够成熟,仍需要不断地优化教育内容。例如,在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仍以“文史哲”为主体模式。即,将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文”“史”“哲”,并作为核心课程与必修课程。这虽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但缺乏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气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日本相比,虽然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但两者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依托完备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以更好的切合专业教育的需求。

(二)方法比较。不可否认,中日在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共性。但两国之间又表现在各自特有的优势。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多样化,强调开放式的教育方法下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缺点明显:1.人文素质教育强制性纳入课程体系,并缺乏相应的机制与措施,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后的有效开展;2.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与实际的教学需求脱节。尤其是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知识结构不吻合,进而难以实现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我国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逐步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在构建有效专业教育的同时,基于多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二、借鉴经验,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中日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地位、内容及方法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客观地说,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中,优劣并存、喜忧参半。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的优良做法,大力推进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设计艺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教育方法等,从本质上推动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对设计艺术人才的综合培养。

(一)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首先,我国应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并做好宣传工作,让师生真切的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其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体现,而且需要在国家教育的政策方针中有所体现。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更有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再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应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编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并夯实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先地位;最后,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与设计艺术专业的内在联系,在思想行为上认可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与内涵,进而提高师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优化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在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并表现出显著的国家特色。对此,我国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应切实做好:1.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同时,对已有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合理的编排,如近现代史纲要、思修、毛概四门基础课程;2.立足于自身的办学特色,整合设计艺术的专业设置需求,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加强综合人文科学的教学。首先,强化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知识的人文素质教育,并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其次,加强设计艺术基础性课程教学;再次,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3.规范并压缩已有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对于一些课程内容,应进行精简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并且,教育内容结构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构建有效教学。首先,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在纳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强调,我国应进一步研究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提高其在纳入课程体系过程中的科学性;其次,着力提高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科学性;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2.依托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方法;3.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构建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结语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篇6

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它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群众体育普及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终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能力和习惯,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体育骨干力量,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学校体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增强民族体质、提高我国运动竞技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发展性和社会性。

(1)教学目标整体性观念的树立。每一个学校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作为体育教师更应该当作重要任务来抓,根据体育这一学科的教学特点,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不要光注重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而忽略对学生思想、心理、劳动和智力的开发,所以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2)教育目标发展性观念的树立。教育目标的发展性是对教育目标的延伸,它不但对学生在校内和课堂上有所要求,而且对学生在校外和家庭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思想,培养他们能借助于社会体育的场地和器材资源运用所学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展课堂锻炼,这样有助于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我们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学校体育的灵魂所在。

(3)教育目标社会性观念的树立。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2.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在体育教学和锻炼中可以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例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32步舞、少年拳,通过优美的舒展动作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和艺术感染力,不仅达到增强体质和健身的目的,而且对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

3.必须重视教育对象的全体作用和主体功能的发挥

(1)教学对象的全体作用。由于学生智力水平的不同以及体质状况、运动能力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要求、安排教学任务、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让好、中、差学生既吃得饱又觉得好。

(2)教学对象的主体功能。

每个教学过程都要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功能,作为体育更应该是这样,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首先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制订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对绝大多数学生危害性较大、身体素质方面帮助不大的内容,坚决予以取消,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功能的予以推翻;另一方面是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着想,给他们以关心和爱护,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全的发展。

4.教学内容的贯彻充分考虑到全面性和基础性

(1)教学全面发展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传授。体育教学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以便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均衡发展,以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另外,体育教学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挖掘教材深层次的知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智力和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培养。

(2)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我们所选择的教材内容难易程度要适中,在规定的课时内通过学习和练习都能较熟练地掌握,必须对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具有较高的作用,并能为终身体育的养成和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拿到课下去发展,这也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三、结果与分析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也抓住了改革这一时机,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未来,让学生终身受益,以显示学校体育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功能,对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贯彻到底,取得了一些不小的成绩。在这一新的学期中,我组积极发挥体育教研活动的特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以前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如:我们这学期加大了球类和体操的学习,对一些难度较大又枯燥无味的田径项目予以取消,这不仅使学生在身体方面有足够的发展,而且在品德、思想、意志等诸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们应重视教学目标性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和方法去创新,充分贯彻素质教育。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确实使大多数同学受益匪浅。作为基础教育应当面向全体,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所以体育教学已经成为搞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已经在素质教育中担当起重要角色,已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了表率。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革,我们建议:

1.为了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建议学校和社会多搞一些与素质教育有关的活动。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篇7

关键词: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制约因素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职业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是职业中学体育教育和教学管理的成果,它并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动态的过程。以下来探讨制约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课程因素及其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1.制约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课程因素

制约我国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课程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结构单一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中学的体育课程不仅是学习基础运动技能与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还要和美、智、德的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此,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应该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才能真正适应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我国的中职体育教学课程的结构一直处在单一的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阶段,课程系统封闭单调,造成中职体育一直处在教学的附属地位,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实现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自然也遥遥无期。

(2)体育教学内容枯燥繁杂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与改革,中职体育实践教育和体育基础理论等有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这些探索和改革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共识,造成了各种改革的繁杂且分散,在中职体育课程的内容上就显得华而不实,并不能与中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完全适应、促进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标准,更提出了体育教学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使学生能将学到的体育知识很好地融入学习与生活中。而目前的中职体育教学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职体育实践教学缺乏“概括性”和“迁移性”,理论教学跟生活实践严重脱节,忽视了传授相关的人体科学等知识,“工具性”和“实用性”更是远远不能达标。

2.中职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方向及措施

(1)完善中职体育课程内容系统完善当前中职体育课程内容系统,对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目标和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当前中职体育课程内容系统还有诸多问题存在,在提倡高素质的今天,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必要且迫切的。第一,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结合中职学生学习规律和当前的时代背景,科学合理的选择课程内容,创建一个以素质教育和全方面、多元化发展为主线路的课程内容系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和素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职业中学体育课程中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使职业中学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全方位发展。

(2)优化中职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程结构应该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即在活动类体育教学和学科类体育教学两个方面一视同仁。这两类体育课程并不是单独进行教学的,保证两类课程相互配合与促进,共同对中职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完善,我们要着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便实现中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在这基础上,优化中学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体系还需着重突出教学的重点,才能保证中职学生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体育学习意识和能力、逐渐掌握教学的重点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和身心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中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还需要实现素质内容与学科内容学习的共同进步,使中职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审美与健身价值,以便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3)创建科学的体育评价系统。科学合理评价系统的建立能使职业中学的体育教学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更好的实现体育素质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中学的体育教学对于促进职业中学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中学体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该进行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课程因素是制约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完善职业中学的体育课程内容系统、优化职业中学体育的课程结构、创建一个科w的体育评价系统对我国职业中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少强.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04(10):1117-1117.2134.

[2]姚泳芬.通过对比课教学案例研究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J].新课程导学,2011,12(8):1127-1128,2129.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教学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施原则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它是针对教育的“异代”――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基本特征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持续发展之动力和基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所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就全国范围来看,不少中小学已着手实施素质教育并已见成效。为了更深入地开展这项工作,本文就素质教育内容及实施原则作一初步探讨。

1.素质教育的内涵

要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素质”。“素质”本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由于它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遗传素质。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是指以遗传素质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学习、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反映一定社会基本要求的身心全部要素的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素质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不同的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对人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巨大变革引发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水平和结构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般而言,现代人的素质结构中必须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主要方面。与此相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应由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品德素质教育等部分组成。

生理素质作为素质结构的物质方面,不仅影响着人的身体活动的特点和水平,也影响着人的心理素质的水平,制约着人从事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方式。

心理素质包括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因素和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组成的非智力因素两部分。心理素质调节着个体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效果,对于其他各项素质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个人对一定社会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成果的接受和内化程度,包括个人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所形成的符合一定社会习惯的审美方式以及一定的语言文学和风俗习惯。

品德是一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符合某种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和道德规范的稳定的倾向和特征。品德素质是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个体化,具有鲜明的国家、民族和时代特点。

从理论上确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后,还必须实施于实践,这样才不致于空谈。然而,“应试教育”模式扎根已久,要想彻底改变它终非一日之功。不过,素质教育必定要取代“应试教育”,这是毋容置疑的。

2.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则

要把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完整的素质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同学,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必须以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全面地评价教师和学校,而不能以及格率、升学率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第二,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现行中小学课程体系既偏深又偏难,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不适合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不利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我们应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由片面性转向全面性,由选拔性转向普及性,结合国情,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适应性、灵活性、层次性等特点。

第三,必须对基础教育进行全面改革。

二、素质教育与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一)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某些弊端

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这些弊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应的,主要表现有:

1.某些数学教学内容,表达单一,缺乏联想,不利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们不仅仅是证明、演算,可以有一些启发学生思考的题目,培养他们的思考素质,甚至给出一些错误结论的题目,让学生去找错或判断是否有错,有与没有,都要说明理由,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是有帮助的。

2.某些数学应用题,特别是所谓难题,太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而应用题是容易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数学的用处的教学内容,只要教师的教法得当,是可以改变目前学生怕学和学不会的现状的。

(二)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与我们的中职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素质教育在推行,我们的中职数学教学也应该进行改革。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状况,下面谈一谈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就是要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是智力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里特别应注意观察力的培养,因为它是获取知识的窗口。

数学教学中的综合能力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严加训练:

1.运算能力训练。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运算不过关,演算失误,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给生产建设造成损失。因此,对各种运算法则,要精通熟练,每演算一道题,要全神贯注,心、口、手高度协调,做到步步把关,准确迅速,要懂得算理,会寻找合理、简捷的算法。

2.推理能力训练。推理训练,一定要克服教师单纯讲,学生听的做法。教者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扮演各种角色来开拓学生的思维。

3.抽象能力训练。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是数学联系实际,数学为实际服务的初级阶段,培养抽象能力也就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初级阶段。

4.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本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桥梁,要深化知识,开阔数学视野,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同学,争取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特别注意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水平。提高学困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学困生,要热情关心他们,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上,可暂时适当降低要求,针对他们知识上的缺欠采取有力措施,使他们学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到毕业时力争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少数尖子生的数学水平,对这些学生可采取留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内选作题,或开辟第二渠道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或指导他们阅读有关的数学书刊等措施,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 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学在分工的基础上又走向综合,科学之间的合作,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都把实施科学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目标,把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这已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科学教育的基础在于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本质不仅在于掌握静态的科学知识,更在于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化学教学不仅应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更应注意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实现化学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把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及科学与人文的教育有机起来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化学教学从强调对知识结构的培养转向以科学基本素养培养为中心,化学教学从强调对知识结构的培养转向了强调对化学知识本质的理解。

1、现科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内涵。

在化学教学中要实施科学素质教育,首先我们要对科学素质培养的重心和目标有所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逐渐扩大,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科学是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的统一,在科学过程中必然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行为和习惯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的教学观点,科学知识和技能属于智力因素,而科学行为和习惯、科学精神、态度和科学价值观属于非智力因素,现代研究研究证明,非智力因素即情商的培养对于人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素养的全面育人目标包含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袁运开先生认为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内涵包括四个方面:①科学知识和技能,②科学探究过程、方法、能力,③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素养不仅是科学知识,而且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概念。我们只有改变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观念,注重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的统一,才能实施化学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在化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中心,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2、化学教育内容的内涵及其功能。

新的课程标准使现代中学化学课程有了更广泛的教育内容,现代化学课程的内容不再仅注重“三序”的有机结合,而更注重化学知识教学内容的改变和更新,加大和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及其蕴含的隐性教育内容,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统一,更加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以科学探究为线索组织科学学习内容(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扩大化学史和化学家的知识,加大化学知识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展示科学课程的StS课程框架。在教学内容中把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充分反映了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全面实施科学教育目标。所以说,化学教育内容也应体现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扩大了化学教学内容内涵,也就扩大了化学教育的功能,化学教材不再只是化学知识的信息载体,不再仅突出其求知功能,而蕴涵着丰富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功能。

3、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科学能力是科学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不仅作为一种知识形态,而且是一种过程。科学学习的过程和科学家的科研过程应具有基本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未知的领域,得出新的结论;都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以化学教学内容为信息载体,以化学学科特点――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方法进行教学,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内容的学习只有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才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当今理科教育一个重要趋势是重视探究活动,强调科学探究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只有在探究中才能更好地实施科学教育的全面育人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探究教学。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体验科学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品质。

4、科学本质教育对化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体现科学本质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亲身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的关键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自己主动去探究知识的本质。去构建科学知识的意义结构,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体会科学本质。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篇10

一、关于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内涵

目前法学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将法学素质教育理解为与职业教育或“专才教育”对立的一种“通才教育”。这些年来,人们在反思我们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口径偏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等缺陷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把我们目前提倡的法学素质教育内涵片面地理解为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培养口径、增加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这种将法学素质教育等同于“通才教育”的观点,并不符合法学素质教育的真谛。在这样的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法学本科的素质教育改革就可能流于取消一些设置过细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增加一些概论性的课程、强制规定必修某些文理互通的公共课程或扩大学生选修非法律专业课程的学分数量等简单和表面的形式。目前为数不少的法学院系的加强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措施实际上也就是这么做的,我们为,仅限于采取这样一些的改革措施,并没有涉及到法学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从教育理念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系统化和深层次改革内容。

另有一种关于法学素质教育的观点则是从素质教育本质上具有能力教育的属性出发,针对我们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的法学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理论教学脱离法律实践,法学专业本科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动手能力差等现象,主张法学本科的素质教育应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应将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定位于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这种同样有失偏颇的对法学素质教育完整内涵的认识,也容易导致将法学素质教育丰富深刻的内容简化为一般的法律实务操作技术和能力的培养锻炼,并不完全符合我们提倡进行的法学本科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

教育学理论上所称的素质教育,指的是在教师的积极影响下,注重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一种良性循环的素质基础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性质上是一种注重发展、强调内化的教育,它既区别于所谓的“专才教育”或职业教育,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通才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育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育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之间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载《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第3期。)这是我们在推进法学素质教育方面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和把握的观念。

其次,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素质教育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应当贯彻实施的一种教育理念,但“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载《厦门日报》1999年6月7日,第1版。)法学教育作为人文社科教育中的一个门类,自有其相应的素质教育的特定内涵和重点。而且,我们的法学教育具体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的阶段,不同层次的法学教育也应当有其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因此,法学本科阶段的素质教育还有一个准确定位的问题。这种定位应该符合或适应于法学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这些年来的讨论,我们对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通用法律人才。”(参见曾宪义、张文显:《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4页。)从适应这样一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来看,法学本科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或教育目标而言,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本品质和技能为目标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虽然它包括的范围和内容广泛丰富,既涉及本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不同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但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称核心要素,我们以为仍在于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法学本科素质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的法学素质教育的定位,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本科素质教育的特点。这里所谓的法律职业品质,主要包括法律人才应当具有的追求公平、正义,崇尚法治的理想和信念,认同职业伦理、恪守职业道德的自律精神,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法律文化素养。而所谓职业能力,并不仅是一般的法律业务操作技能,更主要的是运用法律概念、原理和规则发现法律事实和法律问题,并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分析法律关系,处理法律问题的技术和能力。法学本科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和内涵,既不应提得过高,过高的目标脱离了四年制法学本科教育

的客观现实条件难以实现,不符合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降得太低,否则经过法学本科阶段教育出来的毕业生仍然是虽有熟练的一般法律业务操作技能,但缺乏法学理论素养和法律思维能力的“法律工匠”。

二、法学本科素质教育中的主要问题与改革

按照上述对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涵要素的认识,结合国内法学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认为目前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主要面临着以下诸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这里说的转化教育思想观念,除了前面提及的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内容外,更主要的是指要改变在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的思想,树立增强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和自身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的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在教学内容上以单纯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观念,确立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重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改革绝不仅是增减几门课程或调整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能够完成的,它更多的是需要依靠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新的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引导下,通过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来贯彻实施。如前指出,素质教育思想注重调动学生认识和实践上的能动性,强调知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作用,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重点,而法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强的社会科学,如果我们的法学教师仍然固守自己是惟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主人地位,课堂教学就是要把教师掌握的有关课程理论知识系统完整地传输给学生这样的传统教育观念,就不可能冀望他们改变“满堂灌”教学方式,在制定具体课程的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环节等方面考虑发挥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等因素和措施。因此,教师包括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化,是实现法学素质教育改革目标中最关键的问题。

其次,法学本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调整问题。课程体系调整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法学院系的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中,法律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偏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一缺陷并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措施,在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适当增设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课程,提高法律实践性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例,包括试行法律诊所式课程教学这种全新的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提高法学本科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职业品德的教学模式。笔者个人认为,有条件的法学院系都应该配合有关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开展相应的诊所式教学。加大法律实践性课程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要注重实效,防止流于形式。为此,要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师参与和教学管理,注意建设发展稳定的能够保证学生实习质量的教学实习基地。

另外,在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比重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各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后者实际上是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应该包括减少一般性法条注释和结论性知识的课堂讲授内容,将有限的面授课时间集中于阐释法律的精神,说明对规范的法理评价,增加启发性、动态性知识和课堂讨论的教学内容;采用和编写以素材为主的、适合于课堂讨论和能够引导学生相关文献资料的课程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以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案例分析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的适当运用,对训练学生形成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发现法律事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更具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