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方针政策十篇教育方针政策十篇

教育方针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1:23

教育方针政策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国家政策方针;教育方法

要做好对学生的国家政策教学,教师首先要深刻了解我国的国家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一、借助生活场景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这么一个错误观念:他们会认为国家政策并不是他们需要去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家长需要去了解的,与他们无关。也正是因为学生存在这样的观点,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大。因此要落实好国家政策的教学,就要吸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生活场景进行导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以下生活场景:

现在许多家长都在用苹果电脑以及苹果手机。

通过列举这样的生活场景,学生就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充满了外国的生活用品,甚至会有部分学生只钟情于国外品牌,在清朝的时候,我们国家还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那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现“对外开放”的呢?通过引入这样的生活场景,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借助生活例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所学政策的理解,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在学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现场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以下这两个问题:同学们,你一共有多少兄弟姐妹?你们的家长又有多少兄弟姐妹?通过对比,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计划生育”国策的认识了。

三、开展辩论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基本国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他们对基本国策的进一步体会,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开展辩论会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教师就可以开展以下辩论会:

正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的经济将会得到很大发展。

反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的经济风险将会大大提高。

决定论题后,教师就要对全班进行分组,平均将全班分为两组,一组代表正方,一组代表反方。通过辩论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全面认识。

因此,本文阐述了三个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国家政策教学的办法,希望各位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做好相应的国家政策教学,提高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教育方针政策篇2

[论文关键词]校长培训政策法规教法研究

[论文摘要]作者多年从事校长岗位培训《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工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必须依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既系统又有重点又不乏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育政策法规》是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是使中小学校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掌握依法治教的方法,懂得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中小学校长首要职责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中小学校长应该具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主要包括:领会和掌握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法规的基本知识。

根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和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我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本知识系统讲

教育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组成部分,为了使校长们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法规,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如果不懂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法是如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有何属性等基础知识,就难于理解和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开展有说服力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主要政策法规重点讲

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有关规定,中小学校长应具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包括校长们应具有一定的政策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待政策和法制具有正确的态度,并在实际活动中能自觉遵守、贯彻、维护政策和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破,难点排除,搞好应知应会的教学。

三、紧密联系教育管理实际(依法治教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讲授,提高校长依法治教的自觉性教学法规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校长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具体运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校长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为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我们教学人员就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实际工作还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违反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学校不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智育,轻待体育,甚至没有真正做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智育方面,只重视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忽视甚至减少、取消不考试的科目的课时或内容,随意改变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校和教师工作成绩和水平的唯一标准。随便停止学生上课、侮辱体罚学生、私拆学生信件、乱收学生费用等行为都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校长岗位培训质量,搞好教育政策法规课的教学,教学人员在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依法治教的实际,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实例进行剖析,培养学员运用法规的能力,达到使学员回工作岗位后,能正确地宣传法规,能按照法规的要求部署工作,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对符合法规要求的行为予以肯定、支持,对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纠正或依法处理;当学校、师生包括校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懂得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本地和基层实际,加进地方立法内容,更能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掌握乃至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领域,教给学员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和学科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贯彻自学、研讨为主、以高质量的辅导为辅的原则,在集中辅导过程中,教学人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出科学的论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是岗位培训教学的方向性原则,是保证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问题。案例是教育政策法规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载体,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向培训对象一方面传授教育政策法规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进行社会主义的活生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培训对象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条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具有突出地位。校长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要求所学的知识与理论能够有助于指导他们办学、育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以发展能力为主的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由于岗位培训教育的短期性、针对性要求强,单纯靠扩大知识积累来发展能力是难以达到培训目标的。因此,必须注重在教学中突出对培训对象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质量落到实处。案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媒介,通过案例既能使培训对象理论认识得到深化,更能从中培养培训对象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能力。

教育方针政策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开展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能促使大学生群体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更好地理解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而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更好地增强他们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归属感,更好地弥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成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都十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本科各个年级,形势与政策课程实现了全面覆盖。有的学校,学生几乎每学期都能接受至少18个学时的课程学习。通过《形式与政策》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当今世界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明确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丰富所学知识,是专业学习的一个有益补充。同时,通过形势政策课的学习,广大学生学会了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正确领会了当前的政策和方针,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明晰了政治方向。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得到全党、全国、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也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好评,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高校中,承担《形势与政策》主要教学任务的基础部(教师),几乎以理论说教为主,忽略了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学习兴趣点,造成了教育给予与教育需求的脱节,在知识获取上起不到预期作用。此外,许多高校仅仅依靠形势政策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系统以及相关党团组织联系沟通不密,未能利用好党团组织生活会、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忽视了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第二课堂”,形势政策教育不能收到全面的效果。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

整体看来,高校的形势政策教育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弱、时效性差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两大板块是“形势”和“政策”。“形势”版块教学内容包括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态势,“政策”即使指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国内诸多形势的变化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对策。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势必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极强的显著特征。但是,形势的变化具有瞬时性,往往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因而,很多教学内容尚未实施就过时了。所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必须要不断调整,及时更新,才能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信息。

(二)师资配备短缺制约了形势政策课的有效开展

在很多高校,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量较重,教学任务一般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在兼职教师中,大多是从事行政和党务工作的领导,或是在一线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是行政单位的职员等。因本职工作对他们时间和精力的牵扯,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投入相对不足,还有部分老师认为形势政策的课堂教学高投入、低产出,备课不认真,授课无激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不够先进,有待改善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上,许多授课教师仍然采用单向灌输教学法,较为传统。讲授内容一般由教师事先选好,以ppt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倾向于“一言堂”,以口头说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课堂氛围呆板沉闷。在课外,教师也极少组织讨论和其他课外活动。这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逃课现象越来越多,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越来越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

三、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新形势下,高校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教育和育人水平,高校应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进一步明晰课程定位,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课程建设为重心、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课程建设为重心

提高思想认识,明晰课程定位。和教育部曾发文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应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内嵌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教学管理上,加大对课程设置、教学时长、教室安排以及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落实相关规定,加大组织力度,将教务处、学工部(处)、思想政治教学部(院)、团委、其他学院等相关单位协调到教学实践中,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以规范的工作机制,将形势政策教育真正纳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来。

丰富课程内容,提升针对性。《形势政策》课的课程素材很多,涉及到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方面面。因而,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应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出发,有的放矢,加强对理论重点和时事热点的传授,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引导他们对党和国家根据形势变化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与维护。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因而,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增强教学教育效果。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授课局面,要在课堂中运用情景式提问、模拟问答等形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同时,要留足一定的课堂时间用于师生的互问互答,由单向灌输法向双向互动交流法转变,营造灵活多样的课堂氛围。这样能够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二)以育人为本为核心

十六大以来,党在教育上强调要体现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育人效果,核心是要以育人为本。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原则。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立足于把学生喜不喜欢,学生接不接受,以及学生的喜闻乐见作为出发点。同时,要依靠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好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使用一切手段让学生满意的原则。对学生负责,让学生满意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学校可以使用行政手段,成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教务处、学工部(处)、思想政治教学部(院)、团委等各部分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还可以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的结合,坚持“走出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感知形势与政策,以保证学生满意,以保障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对于大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开展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教育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通过对“八荣八耻”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升了他们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为内涵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增强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大学生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作为教育素材,同时坚持主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和调动他们主动关心、主动思考、主动摸索的学习习惯,增强了主观能动性,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强大的育人功能。为提升教育和育人水平,高校应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进一步明晰课程定位,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课程建设为重心、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

[2]赵海月,陈林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3]姜莉.关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论丛,2010(10).

[4]蔡景华,陈胜国.关于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6(1).

[5]陈明娟.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育人效果之途径探讨[J].德育,2011(7).

[6]孙权,赵琦.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教育方针政策篇4

一、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

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管理纳入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按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然而,“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性质,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不能完全按照正常课程的管理模式来统一管理,而要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灵活管理机制来管理。作为严格的教学活动,“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交由专门负责教学工作的教务处、教学院部等教学管理部门来管理,按照教学活动的统一要求进行管理;作为日常的思想政治活动,“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教育对象广、过程长、活动分散等多重特点,教育工作涉及到各个教学系部、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多个部门,如果完全把它交由专门负责教学管理的部门去管理,无法满足日常思想政治活动的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任务也就无法实现。所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打破正常课程管理常规,除了保证专门负责教学管理的部门参与管理外,还要灵活地吸收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以全面地有效地完成“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任务。教学管理部门的参与,确保能制订全校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统一分配教学任务,统一安排课程表,使教学活动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防止教学的随意性、任意性和应付性,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也体现了教学活动的要求;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的参与,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领域,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确保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实性、针对性、时效性,从而有效地完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灵活管理机制,并不是要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而是要始终坚持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个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共同管理原则,即要确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指导,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主管,学工部、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共同负责的管理机制。这种分工负责的共同管理原则,要求各个管理部门之间一定要理顺管理关系,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做到分工负责,切不可相互推诿,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同时,又要求各管理部门做到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从而管出实实在在的效果。既有分工负责、又通力合作的灵活管理机制,才是科学的、高效的,才是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根本保障。

二、根据教育教学任务的需要,灵活地组建师资队伍

“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时效性、实践性和动态性,是教育和教学相结合的特殊课程,其教育教学对象包括高校中所有层次的学生,教育教学活动贯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教育教学内容领域宽、跨度大,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科技等多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很难按统一标准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庞大的专职师资队伍来满足“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需要,绝大多数教育任务需要兼职教师或临时聘请的专家学者来完成。所以,高校在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时,不要一味地盲目地追求建立稳定的专职的教师队伍,一定要突出灵活性和开放性,做到稳定性和变动性相结合,要根据教育教学任务的需要,有效地整合校内校外资源,通过多渠道灵活地组建师资队伍,主动地吸收一部分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让他们成为这支队伍稳定的骨干;积极地培养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辅导员和管理干部,使他们是这支队伍的主体;适时地聘请校内外具有多种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或者具有多种社会实践背景的企业家、领导干部做专题讲座,让他们成为这支队伍的有益补充。

灵活地多渠道组建的师资队伍更符合“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特点和任务的需要,更容易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做到相互补充,增强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容易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理论功底扎实,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观察分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可以及时有效地引导和疏通学生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困惑和疑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深入的研究,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够向大学生深入地系统地阐释党的方针政策,使学生理解党的大政方针,明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政策观;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干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熟悉学生思想动态和思想特点,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教育教学内容更容易讲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同和接受,从而增强了教育效果;适时聘用的校内外专家学者,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专业,有各自的学科专业知识优势,弥补了其他教师的知识空白,满足了多方面教育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升了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智慧含量,增强了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和渗透力。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实现其特殊使命,就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真正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首先,要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既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专场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集中授课的形式,使学生系统地接受理论知识教育;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业余爱好和生活习惯,采取丰富多样的分散教育的方式,灵活地与学生党团组织生活、社团生活、社会服务、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相结合,做到寓教于乐、灵活渗透、潜移默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价值取向,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其次,根据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把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放在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选择、内化和外化的主体性作用,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容器”的强行灌输方法,做到单项灌输与双项交流相结合,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方法,营造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自主地参与互动交流活动,多给学生一点参与教育教学和独立思考的空间,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自我内化的驱动力,加速学生价值观、政治观的建构,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形势、理解政策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方针政策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方针;创新运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科学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经济建设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和地位的进一步明确。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新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反映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点和时代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学好用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

一、准确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方针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人的思想和认识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唯一的方针就是疏导。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唯一正确的方针。

疏导,最早见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传说上古舜的时代,洪水到处泛滥,最初舜命令鲧去治水,“鲧盗息壤以堙洪水”,结果这种水来土掩的办法使得洪水更加泛滥。后来舜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了“疏浚河道,导水以行”的办法,治水获得极大成功。大禹治水的成功方法迁移到对人们思想问题的解决,这就转化为我们今天所讲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

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包含疏通和引导两层含义。所谓疏通,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让人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以实现化解矛盾与理顺情绪,达到思想上的清淤除障。采用疏通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能清楚地了解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和真实想法,因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疏通相对立的方法,是压制各种不同意见,堵塞各种言路,只允许一种声音说话。由于各种思想和意见无法充分表达出来,结果只能是压而不服,最终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目的。

所谓引导,就是采用政治宣传和正面教育的方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或者把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坚持引导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用科学的理论去教育群众,说服群众,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使群众自觉自愿地服从党的领导,主动为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引导方法相对应的是放任自流,忽视错误思想的批评和指正,很容易导致思想上的混乱和自由化。

疏通和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方针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疏通中有引导,引导中有疏通。准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理解疏导方针,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疏通是引导的基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疏通开始,离开了疏通这个基础,不同意见反映不出来,就谈不上弄清思想,引导也就无法进行。这如同治水一样,如果不首先疏通河道,就无法引导水流的去向。其次,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和归宿。疏通是手段,引导是目的。离开了引导,疏通不但失去了意义,还会走向疏通的反面。疏通河道要注意水流方向,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不能只强调广开言路,也要注意正确方向的引导。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就会背离正确的政治方向,蔓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有过这种情况发生。

将疏导方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方针,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证明,凡是坚持疏导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就大有成效。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要坚持灵活运用这一方针。实行疏导的方针,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为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问题,多数是人民内部的问题,必须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仍需坚持的方法。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方针的实践运用

用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问题,在策略上或重于“疏”,或重于“导”,或者坚持“疏”与“导”的结合。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特点,是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两个方面都很重要。对广大群众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得采用“导”的方法;从群众的关切出发,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认识问题,为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着想,就得采用“疏”的方法。提高疏导方针的运用效果,实践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普遍性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普遍而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其作用如同治水中的“导”。“导”的问题解决得越好,越能从根源上杜绝产生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思想认识,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一个好的基础,也能使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有一个普遍的提高。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仍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任务十分艰巨。改革的力度越大,经济发展越快,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也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思想和认识问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越多,理解越准确,认识越深刻,群众的思想越能统一到党的中心任务上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活动中越有主动性与自觉性。特别是当前经济与社会生活发展迅速,政策影响十分显著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别教育,是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而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如对农民、流动人口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问题,就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以便同这些群体的知识水平与认知特点、思想实际相适应,提高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程,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也是“导”的关键问题。群众的思想问题许多就来源于他们对形势的不关心,对政策的不了解,对问题的不理解,对方法的不接受。实践证明,经常不断地向人民群众进行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党的政策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地分析形势、认识形势,把握时展的方向,对于群众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同时还要教育群众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教育人们树立合理竞争与共同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将自身的发展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对社会、对国家长远发展的信心。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导”中有“疏”,“疏”中防“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策略。对于解决由具体情况引起的思想问题,靠单纯的思想工作是不行的,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一是要重“疏”,就是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帮助群众解决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使思想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局限于口头上,要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二是要防“堵”,就是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不当行为,保护群众合法利益,关注群众合理要求。从当前来看,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集中在就业、利益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生态环保、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等方面,这些又是群众产生思想问题的主要来源。既包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有对生存与发展的后顾之忧,这些民生问题正是党和各级政府工作的着力点。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人们的工作与生存压力也在增加,居民的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增加,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课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四,社会教育同群众的自我教育相结合。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方式而言,包括了社会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两种形式。其中社会教育是基础,群众自我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为群众自我教育提供素材、内容和方向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群众自己的事情。特别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更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以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自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以及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一贯政策。当然,我们还要做好群众自我教育中的正确引导。

第五,循循善诱与循序渐进相结合。这主要由思想政治工作“疏”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又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而人的思想转变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需要用心、细心和耐心。所谓循循善诱,就是针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不同情况,有步骤地加以教育和引导,逐步转变认识观念,教育人们以和谐的心态看待一切。所谓循序渐进,就是遵循人们认识和思想转变的规律,有计划地推进教育工作,从思想沟通到情感交流,最终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变。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同样离不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信任、平等对话和双向交流。由“疏”的特点,决定的方法就是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言之有理,说理透彻,可以使教育对象信服;动之以情,用关怀、体贴与信任,真诚地交心谈心去感化教育对象,就能转化教育对象的思想,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2、黄强.领导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教育方针政策篇6

【关键词】高职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8-02

目前,形势政策课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由于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原因,形势政策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高职院校的形势政策课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形势政策课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谈谈对高职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当前高职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课程的建设上,高职院校往往注重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公共课程的建设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教育上,强调心理、道德、法纪教育,而政治教育相对薄弱。很多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自觉地压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倾向,甚至把形势政策课边缘化、形式化。另外,由于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认为专业课对就业有帮助,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轻视公共课程,尤其是对形势政策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2.师资力量薄弱

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的重点是要及时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和取得的新成就,宣传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局势等。形势政策课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具有讲授难度大、内容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的特点,这对师资队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形势政策课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少。当前高职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师,多数是由中专学校的德育课教师转化而来的,其中还有不少是由行政人员、辅导员、政工干部充当的“兼职”教师,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培训,教学的实力和预期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数量不足。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激增,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以原有的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安排显得捉襟见肘,然而高职院校在引进思政课教师的力度上又过小,以致于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制约了教师备课的充分性和教学科研的开展,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结构不合理。由于高职院校引进思政课教师的力度小,特别是招聘年轻教师少,造成不少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中老年教师比重大、青年教师比重小的特点。

3.教学模式单一

在教学组织上,形势政策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灵活性,不能将其看作单纯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与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但由于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形势政策教育还仅限于课堂讲授和内容灌输上,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说理空洞,缺乏吸引能力,削弱了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十分关注国际国内形势,但是单纯说教式的形势政策教育很难让学生接受。

4.教学内容滞后

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及时性、动态性、针对性强的特点,如果一种“形势热点”已经“冷却”了才进入教学,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受到教学条件等的限制,以及对于教学资料的收集缺乏统一标准,一些教师往往满足于教材知识,对形势热点不能及时补充,对社会热点缺乏充分关注,导致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使讲授内容脱离时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削弱了形势政策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降低了形势政策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对高职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随后、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强调:“形势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当前形势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

1.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形势政策课

教育方针政策篇7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广大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渠道,在居民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这一制度,有利于帮助广大居民了解国情、省情、民情,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增强居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广大居民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发奋学习,健康成才。

二、形势政策报告的主要内容

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宣传教育;加强我国、我省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部崛起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加强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宣传教育;加强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的宣传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的宣传教育。

三、形势与政策报告的基本要求

教育方针政策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实效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课程。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形势与政策课程兼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政治导向、思想保证、育人开发三者并重的教学功能。无论从现实知识维度上的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的视角,还是从教育、生活、学校、社会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视角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程都应该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师生互动的合作、体验、探究,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突出教学模式设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多方参与、优势为本原则创建教学管理机制与考核评价运行机制,最终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功能上的互补融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决定了必须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课堂表现状态不佳

在学生心理认知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等同于满足学时需要的课余公选课。针对国内外的时政要闻、政策分析,大多数学生认为与自己的专业无关。所以在课堂上面就出现了多数学生空手到课堂;老师台上授课,学生台下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玩手机;部分学生请假上团课却缺席形势与政策课等诸多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大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互联网空前发展的状态下,他们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已经失去了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新意,甚至一部分人认为完全没必要开设这门课程;也有人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既“大”又“空”,自己根本不需要学习;等等。这些片面的认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这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授课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课堂授课效果的好坏,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授课教师素质的影响。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关键要有一批政治素质硬、知识面广、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师发展目标不明确。授课教师受到高校建设过程中的编制名额限制和教学任务的影响,很多高校普遍缺少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多数采取专兼结合或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课为主的教师队伍。兼职老师由于行政工作压力大,用于教学备课的时间就难得保障。兼职教师首先要保证本职工作,所以,能够投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上的精力非常有限。给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部分老师的理论水平仍然不够高,不能在更深层次上来分析和讲解“形势与政策”课所涉及到的现象和本质。因此,在为学生讲课时其教学效果就不甚理想。由于学校授课部门设置不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也没有形成系统化,从而导致了授课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决不是单独一个突发事件的临时授课,一个具有时效性的社会事件的发生,是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形势与政策是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包括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的原则,包括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以及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等。因此要讲好这门课,对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宦浜

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手段单一已经是长期困扰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一个瓶颈。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在形势与政策授课过程中,政府理论多,案例少,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法设计上传统的理论授课方法运用得多,切合实际的分析少,教法设计没有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实效性差。甚至有的教师教学手段简单生硬,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理论说教,照本宣科,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有的即使应用了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却演变成了单纯地ppt授课和影像资料的放映,能够给予学生提供实际帮助的不多,学生难以获得认识上的提高。

(四)缺少合适的教材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政治性、知识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但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需求,由于教材的滞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授课内容基本靠授课教师自己通过各种报刊、杂志、网络报道等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因此,授课过程中会出现因为授课教师不同,往往授课内容也不一样,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严肃性,也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重要地位。

二、努力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努力增强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结合实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在思想上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学校根据实际制定形势与政策课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在教研室组织下开展教研活动和课程建设。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来提升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

首先,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建设。在学校层面要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性强、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此外,形势与政策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原则。还有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要定期组织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培训班学习、进修,有计划地组织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和实地考察,同时强教师的科研能力。要充分考虑这门课程的特点,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二)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没有现成的大纲和教材,其内容包含在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动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用正确而精确的观点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大事用心收集提炼,用鲜明的观点,深入浅出、条理清晰讲解传达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大政方针。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变化情况,随时更新教育内容,并且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尤其是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问题开展教学。如何使形势教育的内容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满足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这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的关键。就是要把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与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教学要点”结合起来。要按“教学要点”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密切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力求做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重点选择近期发生的、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形势发展观即科学、具体分析认识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

其次,授课教师要注意将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结合起来。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的放矢,注意针对性。同时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推出和调整,这都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必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

(三)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要让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从而成为教育学生的有效的手段就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内容涉及的领域和学科都十分广泛,决定了教学方法方式必须灵活多样。授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结合时政和历史实例等多种教w方法,采取讨论、辩论、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讨论和综合,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开展专题教学模式。以教育部社科司下发的教学要点为主要依据,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细化教学内容,确保教师把课讲精讲好,学生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把课学好。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应该作为一项常态性工作,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张松德.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6,(1).

[2]闫海玉,郭瑞燕.信息化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适应形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9).

[3]王业,张伟令.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4,(3).

教育方针政策篇9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途径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党和国家政策、方针、路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保证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将近30年的建设发展中,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也在随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不断深化,课程建设逐步规范化、科学化。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自身建设的特点和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在无形中得到增加。如何不断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的整体作用。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概述

(一)课程建设历程回顾

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形式与政策教育,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经历了一个逐步正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发展过程。在新中国建设发展60多年中,形势与政策课程跟随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完成了各个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建设进程逐步加快,顶层设计功效逐步凸显。1987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在该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形势教育。同时,要求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该决定的基础上,国家教委在同年,颁布实施《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包含形势与政策课程,将其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使其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和分工。自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二)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课程主要是指培养目标得意实现的基本形式,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建设是教学的最基础建设,是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其中一门课程,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和建设,教学课时和学分有其具体的规定,即:每学期16学时,本课程2学分,专科生1学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已经相对稳定,每年教育部都会分上半年和下半年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指导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

(三)课程建设独特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大局观念、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等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符合社会建设发展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决定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任务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全面了解时事政治,贯彻理解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科学分析形势,帮助学生竖立在正确的人生方向。二是教学内容的独特性。从课程性质看,形势与政策课成担负重要使命,对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积极开拓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内容特点上看,形式与政策课程教育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时效性和时效性两个方面,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与实时紧密结合,充分展现新知识和新内容。从教学方法上看,课程需要老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要有重点,有难点,要有时效性,有全局性,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要精选教学内容,有重点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到位

形势与政策课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群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开设以来,虽然在教学、师资等方面有较大投入,教学效果不断显现,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一是高校领导层的认识不足。有的学校集中开设课程,仅在某个学期或某个时间段开设课程,有的学校大班授课,有的学校压缩课程课时数量,甚至有的学校以讲座代替上课等,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流于形式。二是课程建设投入不足。形势与政策课程虽然是必修课,但是却不能平等享有其他课程同样的教学资源,在基础保障和投入上大打折扣,硬件设施配套建设未达到课程需求,图书资源相对匮乏,课程建设和开设的多重管理等,直接影响课程建设进程。三是学生认识不足。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认识都不到位,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时量和学分都相对较少,教学效果受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影响,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管理不规范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是保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保证和必要保障。在教学目标层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贯穿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过程,是课程的轴心和首要内容。但大部分高校在制定形势与政策课成教学目标时,容易忽略学生的切实需求,使教学目标“大而空”,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在教学计划层面,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没有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标准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缺乏性对稳定和有效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不符合课程开设标准,教学计划还仔仔较大漏洞。在教学制度层面,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很多高校没有形成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相对混乱。而且,每个学校的管理模式也都不尽相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部门相对较多,而各部门的管辖分工并不十分明确,无法形成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合力作用。

教育方针政策篇10

形式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高校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和实际问题,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课程改革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形式与政策教育;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2004年,教社政[2004]13号文件规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2012年,、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的通知中规定,形式与政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落实规定的课时和学分。这些文件的要求,形式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效果明显,有力的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但是冷静思考,形式与政策课的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形式与政策课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的主体对形式政策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教学效果不佳。

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形式与政策课的任课教师的组成部分有辅导员、行政人员,思想政治课的专任老师等。这支队伍里面有的老师政治素质不强,有的缺乏专业的知识理论背景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有的教师教学技能缺乏,不能很好的掌控课堂。任课教师任意一项存在问题,都对上课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教师的政治素养不强,这是很危险的,有可能带给学生一些负面的知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反而产生相反的后果。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好坏决定了上课水平的高低,如果教师自身知识不够硬,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传递的也是知识的碎片和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很难掌握系统的知识并对知识深刻理解。

学生对形式政策课不重视。一方面,学生对形式政策课的认识不够,还局限在这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只要通过考核获得学分就够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把此门课程学习与自身前途发展相结合,没有深刻认识到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对自身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不系统,在上形势政策课的时候,很难与自身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引起共鸣,学生较被动,不能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缺乏问题意识,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成了被动的储存器。

其次,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抵触情绪较大。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形势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完全由教师自主选择,内容的选择较随意。一方面,选取的内容上仅仅考虑到热点问题,忽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造成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不一致,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形式政策课就是宣讲国家政策方针的舞台,在内容安排上,侧重于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这样传递给学生的仅仅是些信息,缺乏理论知识和理论依据。

在具体安排上,忽视教学的对象――学生,忽略各年级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而是集中安排,学,不管是大一新生还是大四毕业生,教学内容始终一致。这种不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现状与特点,没有满足受教育者发展思想政治品德的需求,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参与的兴趣,被动宣传,达不到教育的目标的要求。

最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长期形成的经验是灌输式。学生不可能天生就有社会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单一灌输式的教学采用讲授式、从传统的一只粉笔一个黑板,到现在的一本讲义加幻灯片,这种授课方式只是在教学硬件设施上有所提高,而没有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性需求,单一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不佳。

在教学方式上,简单单一。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仍然是教师扮演主角,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教育地点仅仅局限于教室,忽视实践,依赖课堂,忽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

二、形式政策课的改革途径

1、提高认识,规范管理,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从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层面高度认识形式政策课的重要性。高校的领导层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形式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在行动上落实形式与政策课教育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学校党委领导、教务处牵头负责、其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和配合的工作机制。为了提高形式政策课的建设支持力度,学校应加大在师资、设施、经费的投入。为保障形式政策课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在校报、校园网、广播、报栏、时事图片宣传栏等及时宣传报道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活动及新闻事件,大力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工作,加大对形式政策课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形式政策课的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形式与政策课集理论性、时效性和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再加上内容涉及广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由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校内外相关专家参与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结构合理、优劣互补,学校党政领导政治觉悟高,给予学生较强的政治引导,准确分析国家政策;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紧密,能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内心世界;思想政治老师有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准确分析当今国内外形势;校内外专家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独到的见解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加强对任课教师教育、培训工作,为教师进修、提高、查阅文件提供方便,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时效性。

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时效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形式政策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可作为教学的内容异常丰富,因此要对铺天盖地的资料仔细甄别、然后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认真调研,选取学生最关注、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充分掌握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在选取材料时能够有针对性,只有把学生的兴趣点放在首位,上课时才能引起共鸣,学生才能认真听课,主动参与。第二,要立足于国内外风云变幻,国家正在和即将施行的方针、政策安排教学内容;第三,对安排的内容要有连续性,在统筹安排上课的基本内容前提下,要对“热点”问题进行长期的持续跟踪,使得学生对重大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3.突出形势政策课的特色,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形势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

要提高形式政策课的教育效果,在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理论与实际相集合的原则,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把理论的讲解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历史与现实相集合的原则,在讲解具体问题时,不仅要对现实的具体问题横向讲述,也要将问题的背景、产生的原因作纵向阐述;讲授式与讨论相集合原则,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授式的上课,也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发现新的问题;教学与实践相集合的原则,即形式政策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要让课堂上听与走出去看集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作社会调查,这样在课堂上学的理论才能得到升华。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大一新生,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虽然对形式政策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针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不能正确判断。因此,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方式将理论贯穿整个课程,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去分析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正确判断。对于其它年级的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采用课堂讲授的同时,还要组织其网上讨论、课堂辩论、参观学习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的便利,丰富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形式政策课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为了展现课堂的生动性,利用网络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展现事实,呈现过程,提供直观场景,看完让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堂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网络媒体的便利不局限于空间和课堂,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共同观看重大事件,集中网上讨论等等。

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重要途径,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对于本门课程而言,单纯的理论传输和信息传递不是教学目的,旨在学生能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变幻的国内外形势,甄别铺天盖地的信息。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升华课堂学习内容,将课堂学习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至于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参观学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问题辩论等。

要增强形式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当今的时事,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作为教育者,就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现实,高度重视形式与政策课。同时,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社会给予正面引导、高校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对课程的投入,教师认真落实教育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式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2004]13号.

[2]刘庆国,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3]王姝.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才智,2012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