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十篇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十篇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5:18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篇1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困境;对策

一、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课程设置和课程的体系不合理

1、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的课程偏多

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分化而来的新专业,由于学科门类的重新调整和专业的不断完善,行政管理的学习不仅仅包含政治学,还包含着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被赋予了多个方面的学科的属性,不应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政治学的影子。

目前看来,我国本科院校为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政治学类课程就有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原理和国际政治学等,政治学类课程设置的偏多容易压缩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将行政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冲淡,混淆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生心中的定位。我国对于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比较严格,要求学生们要对于行政管理领域有关的学科,例如政治学、经济学等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熟悉和掌握,对课程设置的不均衡会误导学生的学习侧重,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

2、课程之间的设置不存在必要的链接和联系

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之间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之间应该建立必要的联系,但是实际上,我国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科之间却不存在这样的关系,课程之间的链接也不是很清晰。例如,当前的一些院校为了使行政管理专业和学校的其他专业共享一个教育平台和一些教学模块,而开设一些与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什么关系的课程的现象,比如心理学;又如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公共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课程与行政管理专业其他的课程之间并不存在联系。相应的,有的课程设置却又显得过于重复,如政治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这两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上也对学生造成了重复教学,知识点重复的学习也会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课时的设置上,我国一些本科院校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课时上对于重点课程和非重点课程的分配不均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重点偏移,节数上的分配不均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精力被分散。这样不科学的课程规划也会耽误课程的教学计划,影响课程教学的进度。

从课程的师资力量看,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的教授过度依赖现有的师资力量,有些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远远落后于专业和课程发展的脚步。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师资力量在课程上的分布显现出不合理的局势,具体体现在每门课程的师资配置上教师的数量和教师的实力的分配,一些课程的教师比较充沛而一些课程的教师却比较匮乏。这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也是一大困境。

(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存在误区

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这一文件对于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做出了明确而要求,注重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方面知识的人才,使得培养的学生成为既可以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也可以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

1、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上的误区

我国的教学事实与教育部的要求明显的不相符,客观来讲,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疏导,另一方面是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含糊不清。

知识结构是一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框架,传授知识的课程占到了总课程的65%到70%,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受教时间,但却没有一个合理的知识框架,教学上学习框架的不清晰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处于一个懵懂状态,而学生的能力则是本科院校需要者重点培养的,我国现在重视能力型人才,而教学内容上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2、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目标上的误区

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目标上的误区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一些学校将教学的目标更多的定位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认为教授的重点是尽可能全面的知识,因此在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为学生设置的课程繁多而重复,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虽然可以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巩固的很扎实,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发挥和应用却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误区是有些学校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就要具备直接胜任工作的专业技能,这使得学校为学生设计的课程多是偏向于"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使得学生专业知识的基本功比较薄弱,从而造成学生适应社会的短期性。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的误区均会造成专业特殊性质的丧失和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严重后果。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和授课上存在不合理,而且我国的教育偏向通识教育,所有高校同专业的课程都很相似,学校所设的课程缺乏自己的特色,不能凸显学校的行政优势,像这种在课程上的误区将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出现漏洞。

(三)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1、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较单一

我国现阶段的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手段过于老套、教学方法过于呆板,还沿袭着老一套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课程的教授多以书本为主,过分强调教授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多通过概念和与原理出发来对知识进行讲解,而对通过复杂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来传授知识的教学手段不够重视,对知识的讲解缺乏综合性和真实性,导致教学呈现出理论化的态势,仅仅是抽象的说教,缺乏趣味性,无法勾起学生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兴趣,而培养不出学生的处理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上的不足也是制约学生能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

2、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较单一

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课程的教学都从"板书教学"逐步走向"多媒体教学",当然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包含在内,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实际上却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板书是一种单维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老师书写的时候对已讲的知识进行消化,有时间进行思考和抒发自己对于知识的感悟,有利于老师对于理论性知识的阐述和展开和学生的互动,但唯一的缺点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相对于"板书教学"来讲可以帮助学生融入这个电子化的时代,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往往是弊大于利,有些院校的课件仅仅是对于内容上的复制粘贴,课件表面上做的五颜六色,但是实际内容上却是乏善可陈,无法传授学生真正实用的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二者在教学上应该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这必要的链接,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教学状况来看却不容乐观。

(四)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硬件亟待加强

1、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亟待加强

随着报考本科院校人数的不断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每年所招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教学的管理和教学硬件设施也要不断更新优化来适应每年学生人数的增加,报考学生人数增长过快导致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硬件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教学质量而因此大打折扣。例如:教室大,听课人数较多,教室里的音响设备却不完善,导致部分学生的听课效果受影响,教师对于数量庞大的学生进行管理分散教学精力等,都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受到影响。

2、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硬件亟待加强

教学硬件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老师教学的完整性,教学硬件的不完整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教学、案例分析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使课堂的教学很难有效的组织和展开,教学硬件的完善是教学能够正常实施的基础和必要因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想取得突破,教学就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完善的教学硬件上,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知识技能更进一步的提升,政务实验室、案例教学实验室等这样的教学硬件设施不存在,学生就无法切身的收到知识的熏陶,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学生无法真实的收到专业的锻炼和磨练。

(五)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师资结构有待优化

1、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不完善

一些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学校转型以后新增出来的课程,课程的教授也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教师精力分散,使得师资队伍不完善,长期以来就会导致师资队伍的滞后性。还有一些教师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不精准,授课内容上不能对应上专业学生的需求。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精准的传授关系着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始终队伍的建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行政管理专业师资结构的不完善

师资结构的分布也就是知识传授结构的分布,科学的师资结构是有条理的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有些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受师资队伍不合理的影响呈现出结构混乱的现状,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严重欠佳,这对于学生的教学是一种很不利的态势。

二、解决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面临问题困境的对策

针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上所存在的问题,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改善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授课水平,改善外部环境,使得学生可以处在一个最优的学习环境氛围之中,这是一项非常复杂且艰巨的工程,涉及到诸多的教学课程及硬件的优化和改善。我们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实施对策:

(一)合理设置课程,使其具有专业特色

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该具有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行政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在课程的设计、实践教学上应该注意:避免设置与本专业没有关系的课程,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避免较差设置课程,造成重复授课的后果;突破学科的单一取向特点,打破行政管理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间隔和壁垒,使得同一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建立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链接关系,使所有学科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准确确立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

行政管理人才日后注定要涉及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等领域,所以教学目标的指定要着眼在多领域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既考虑到专业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素质的培养,公共管理日趋复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和社会的需求相契合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而教学目标不断的更新定位一定会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变动,我国的现状是重文凭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而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行政管理人才今后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就要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培养真正能够适应社会、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师主导的主体。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辩论抒发自己的见解,拟定题目,使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调研与撰写文章,使学生动手动脑来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手段上要求将"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既可以增加教学的速率,增加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又可以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对行政管理专业新知识的反应的时间,将二者相结合,是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成为一种乐趣。

(四)加强教学硬件的建设

教学硬件使得学生有一个更加完善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融入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一些政务实验室等让学生真实感受的教学硬件,教学硬件的完善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进一步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使学生就业时更容易融入社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融入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得教师教授的课程与教师所擅长的科目相一致,优化师资结构,减轻教师的课程负担,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研究和传授之上,保证学生收到最佳的教学授课。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合理的师资结构可以促使教师迸发无限的潜能,对行政管理知识的教授也将迸发无限激情。

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培养出适应社会、知识才能与文化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教育人员的目标,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少栋.美国公共管理本科教育特点及其其实.[J]江苏大学:高教研究版,2004(4):24-27 

[2]郭小聪、陈瑞莲、蔡立辉.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J]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2003(4),97-103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篇2

关键词:两岸;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职能;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马:a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2-0044-04指出:“知识产权是信息技术产业的生命线,没有知识产权在国际同行中就没有发言权”[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品创造的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社会产品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保护知识产权越来越被各国重视。一些国家已经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从各个方面推动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都设置了知识产权(智慧财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规定了其相关管理职能。通过两岸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能的分析比较,中国大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能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关于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比较

(一)中国大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是法律规定的对知识产权事务享有管理职权的行政机关。政府既是知识产权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也是知识产权市场的监管者和执法者[2]。在中国大陆,涉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中央机关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3]。1.《著作权法》第7条规定,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著作权管理工作。这里的行政主管部门即指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是国务院主管新闻出版事业和著作权的直属机构。2.《专利法》第3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的专利工作,统一受理和审查专利申请,依法授予专利权。国家知识产权局是国务院主管专利工作和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的直属机构。3.《商标法》第2条规定,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局主管全国商标注册和管理的工作。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商标评审委员会,负责处理商标争议事宜。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直属机构,其内设机构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承担保护商标权的职能。4.根据自2005年7月15日起施行的《原产地名称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一管理全国的原产地名称产品保护工作。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依照职能开展原产地名称产品保护工作。5.《专利法》第25条规定,动植物品种是不属于可申请专利保护的客体,但植物新品种却能享受类似专利的保护。这表现在按《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申请保护的植物新品种。《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3条规定,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符合条例规定的植物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以上所列并未穷尽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行政管理机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中国往往是涉及多个部门以及多个部门的联合,例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注册的管理和提供的类似专利的保护,科技部对知识产权项目的审批,鼓励指导相对人向专利局申请专利,公安部门与专利局、工商管理部门、版权局以及文化部门的联合执法等等。总的来说,中国大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众多,致使其工作出现了一定的交叉,甚至重叠。

(二)中国台湾地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

中国台湾地区于1999年在“经济部”下设“智慧财产局”,将专利、商标、著作权、积体电路布局及商业秘密保护等业务集中运作,着重于“提升审查品质与效能”和“加强智慧财产保护”[4]。根据中国台湾地区“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主管机关为‘经济部’,著作权业务由‘经济部’指定专责机关办理”。根据其“专利法”第3条规定,该法“主管机关为‘经济部’,专利业务由‘经济部’指定专责机关办理”。根据其“商标法”第7条规定,该法“主管机关,为‘经济部’,商标业务,由‘经济部’指定专责机关办理”。上述法律文件所称的“专责机关”即“智慧财产局”。台湾地区“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组织条例”第2条规定:“‘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掌理……与智慧财产权有关之事项。”该局可以依“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组织条例”规定,“应业务需要,设各种委员会”,如“设电路布局权鉴定暨调解委员会、著作权审议及调解委员会,分别处理‘积体电路电路布局保护法’第36条及‘著作权法’第82条所定事宜”。

由此可见,中国台湾地区“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实际上统一履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职能。相比大陆而言,中国台湾地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更为集中。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情况可以通过下表比较之:二、关于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比较

(一)中国大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是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管理知识产权事务必须履行的行政职权。根据中国大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其职能分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单独行使著作权行政管理职权。其下设的版权管理司具体履行版权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参与著作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草案的起草和规章的拟定实施;检查著作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中国加入的国际版权公约在中国大陆的执行情况,查处有重大和涉外的侵权案件;承办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审批并指导其工作;监管作品著作权登记和法定许可使用作品的工作,管理国家享有著作权作品的使用;承办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著作权关系的有关事宜;承办参加著作权的双边或多边条约、协议的谈判、签约和国内履约活动的有关工作;联系国际著作权组织;承办设立著作权涉外机构、指定国(境)外著作权认证机关、外国和国际著作权组织在华设立办事机构的审批工作;承办强制重印或翻译出版外国作品申请的审批工作并发放强制许可证;监督指导涉外著作权贸易、涉外著作权合同登记、外国作品著作权认证工作等。

2.国家知识产权局行使专利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行政管理职权。其下设的专利局和专利复审委员会分别承担依法受理、审批专利申请、审理复审、撤销以及其他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为对专利局决定不服案件的复审,并受理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案件的审理等工作。

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行使商标权行政管理职权和承担反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的管理。其下设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商标局的主要职能有:负责办理商标的注册、变更、转让、续展、补证、注销以及对商标异议的裁定;制定或参与制定有关商标的规章制度及具体措施、办法;查处商标侵权案件,指导本系统的商标办案工作;协助办理商标侵权行政复议案件;负责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和商标印制;管理商标组织、商标评估机构;认定驰名商标;负责商标信息的收集工作;组织商标国际条约、协定在中国大陆实施及承办商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关工作。商标评审委员会主要负责处理商标争议事宜。公平交易局主管市场上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如商业秘密权、商品标志权等。这些都是传统知识产权法未能覆盖的,公平交易局的职能在于保护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之未及。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行使对原产地名称保护的职能。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依照职能开展原产地名称产品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原产地名称产品的申请受理、审核批准、原产地专用标志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

5.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符合条例规定的植物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具体地说,由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分别负责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和林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规定的植物新品种授予新品种权。

(二)中国台湾地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中国台湾地区“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组织条例”第2条规定:“‘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掌理下列事项:1.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积体电路电路布局、营业秘密及其他智慧财产权政策、法规、制度之研究、拟订及执行事项;2.专利案件之审查、再审查、异议、举发、撤销、消灭及专利权之管理事项;3.商标申请注册、异议、评定、撤销、延展案件之审查及商标专用权之管理事项;4.制版权登记、撤销、使用报酬率之订定、强制授权之许可、著作权仲介团体之设立许可、辅导与监督、出口视听著作及代工雷射唱片著作权文件之核验事项;5.积体电路电路布局之登记及管理事项;6.智慧财产权观念之宣导、侵害智慧财产权案件之调解、鉴定及协助取缔事项;7.智慧财产权与相关资料之搜集、公报发行、公共阅览、谘询服务、资讯推广、国际合作、资讯交流及联系事项;8.其他与智慧财产权有关之事项”。“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组织条例”还规定,“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可依据业务需要设立相关专业委员会并规定其相关管理职能,如根据台湾地区“著作权法”第83条规定,“经济部智慧财产局”设置“著作权审议及调解委员会”负责审议著作权利用人支付著作权使用报酬率,调解著作权仲介团体与利用人之间的使用报酬争议,调解著作权或制版权的争议及其他有关著作权审议及调解之谘询等具体工作。在此基础上,“经济部智慧财产局”还具体制定了“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办事细则”,将该局分为专利1组、专利2组、专利3组、商标权组、著作权组、国际事务及综合企划组、资料服务组等7个业务机构,机构下再分科办事。例如“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办事细则”第6条规定:“专利二组……分六科办事,其掌理事项如下:一、第一科:电子类发明专利案之审查及其行政争讼之处理、新型专利技术报告作业及其他有关事项。二、第二科:电机、资讯类发明专利案之审查及其行政争讼之处理、新型专利技术报告作业及其他有关事项。三、第三科:机械、土木、医学工程、物理类发明专利案之审查及其行政争讼之处理、新型专利技术报告作业及其他有关事项”等。

相比大陆而言,中国台湾地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虽然比较集中,具体分工亦十分明确,但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还需依专业门类细化。这既有利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专业化,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能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更为便捷的保护服务。

三、中国大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能的改革与完善

为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义务,中国大陆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的8种知识产权,相应划归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形成了“多元”“多层级”的行政保护体制。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这种行政保护体制提出了看法,有的认为这种体制导致“管理和执法机关设置分散,职能部门多,称谓复杂……不利于有效利用执法资源,并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制度”,“职能划分不清,存在职能交叉和权力的冲突……各机关往往会设法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范围,导致彼此间职能的交叉,重复授权,甚至出现权力冲突,部门利益化现象越来越严重”[5];有的认为这种体制“导致各个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职能交叉、权限不明等现象,进而影响了行政执法效能,既不利于国家进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也不利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6];还有的认为“部门和机构设置过多,职能不够清晰,与知识产权一体化的要求不相符合”[7]。大部分学者主张应成立一个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认为“从长远利益考虑,在国务院下直接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更为可行”[3]。

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能,应根据该国的实际情况而定。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设置一个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只有不到10个国家设置多个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中国大陆就是其中之一[8]。设置多个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国家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利比亚、希腊、埃塞俄比亚、埃及等[9],这些国家的特点都是知识经济相对欠发达。中国大陆过去之所以设置多个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过去的知识经济发展仍处在初期阶段,相应的知识产权事务不多。另外,一些部门囿于狭隘的部门利益,不愿意让出“管理职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位置,推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能的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

但是,盲目地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体制,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能统一起来的看法也是不可取的。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例,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管理的知识产权事务只是一个地区的知识产权事务,总体数量相对较少,涉及内容也相对简单,因而设置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比较容易。需要指出的是,设置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并非将其各种知识产权管理职能不加分工地统一起来。从中国台湾地区的实践来看,在统一设置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前提下,把具体职能分工明细化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为促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能的体制改革与完善,中国大陆应努力实现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统一化”和职能分工的“明细化”。

第一,建立常设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协调机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经验,最终将其发展为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意义不仅在于行政资源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也符合知识产权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有利于适应各种新兴知识产权权利保护的要求。从2004年开始,中国大陆政府设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组长由副总理担任,成员由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版权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法制办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这个工作组对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领导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该工作组并非常设机构,而且成员都是各个部级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其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实际上,中国大陆可以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成立直属于国务院的常设的知识产权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各抽调现在的各个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并设立相应的分工协调机构,在进一步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地发展成为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这样“不但不会削弱已有的行政执法,而且可以大大强化行政专业执法”[10]。

第二,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配套设施,促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职能分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提高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实现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统一化还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方面,在立法上需要制定知识产权行政组织法,为在统一机关下明确职能分工提供法律依据。中国台湾地区立法部门制定了“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组织条例”、“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办事细则”等相关法规文件,为“经济部智慧财产局”依法履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职能提供了依据。因此,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实践,首先制定关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机构设置及其具体职能分工。另一方面,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以完善硬件系统和通过多种方式培训执法队伍,以提高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其判断能力,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改善保护环境,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和保护。如中国台湾地区立法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的规定,如“经济部智慧财产局从事专利商标审查工作之聘用专业人员资格办法”规定了从事专利、商标审查人员的资质要求。

总之,中国大陆的知识产权法律改革首先要坚持立足国内的现实情况,之后再谈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另外,还要考虑中国内地与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法律的交汇与融合问题,特别是对于台湾地区法治,包括知识产权法律一些比较好的经验,大陆也可以借鉴。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需要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两岸法律的问题[11]。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回归后,“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12]。加强两岸法律的交流,形成相对统一的内部法律框架,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大陆与台湾地区同属一个中国,完善两岸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制,是维护两岸共同的知识产权利益,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10年6月,两岸签订了《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两岸知识产权合作这一课题面前,中国大陆可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能的改革入手,不断完善大陆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一步提高大陆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10).

[2]吴国平.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政府角色[J].知识产权,2006,(6).

[3]董希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中外比较研究[J].知识产权,2006,(3).

[4]欧琳.台湾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状况[DB/oL].npc.gov.cn.2006-08-03.

[5]武善学.健全中国特色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J].法学杂志,2010,(4).

[6]戴琳.论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及行政管理机构设置[J].云南大学学报,2010,(6).

[7]邹宝珍.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制改革[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6).

[8]朱雪忠,黄静.试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一体化设置[J].科技与法律,2004,(3).

[9]单晓光,王珍愚.各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0]李顺德.健全知识产权执法和管理体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8).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思维日益凸显,这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推动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向实务型转变。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但是应该有其一致性目的性与方法性相结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人才素质熏陶和锤炼。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政管理人才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说)、文字组合能力(能写)、科研及教学能力,能熟练操作电脑,熟知经济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质修养与工作态度。

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教育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性质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设置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主要有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科研及教学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服务公众意识、政策研判能力、信息反馈与整理能力、决策能力,善于集思广益,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一定的效率观念和经营理念,掌握企业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市场感悟能力、综合研判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商务运作模式解读能力等。科研及教学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质疑;具有科学追求精神,不畏辛苦,面对利益不浮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勇于探究。根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高校应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知识性课程与研讨性课程体系贯通理论学习,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应强化体验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近年来,只有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了特色专业课程,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政治学色彩浓厚,面向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倾向明显。事实上,这些部门人才的需求数量有限,且招聘人才时相近专业的毕业生也可报考,故很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在企业行政管理等岗位就业。可见,上述课程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存在较大距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只有重视懂经济、会管理、通晓法律法规人才的培养,方能与时代变化合拍。西北政法大学就课程设置比重问题对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做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19门主干课中只有管理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演讲与口才、行政公文与秘书学、数学建模6门课程与时代最贴切。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既受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影响,又受时代需求与革新之推动,是从政治学科分离出来的新兴学科,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从教材建设角度看,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度不够,即使一些教科书被冠以新论新编实务等雅称,但其实质内容缺乏时代气息,鲜有创新点。

行政管理工作经常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芜的事物变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性。然而,大学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是教案式授课或课件式授课,师生之间完全处于我讲你听的填鸭式状态,讲什么和如何讲全凭主讲教师,学生只是在台下被动地听,顶多是记一些随堂笔记。如此课堂教学,老师缺乏激情扮演着传话筒角色,学生缺乏兴趣扮演着留声机角色,长此以往,教师就会产生惰性而禁锢思维,学生很容易放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追求。第二,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失衡。前些年,高校扩招日甚,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具备低成本、低投入特征的行政管理专业,仓促组建的师资队伍难免不尽人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多数是从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等研究方向转行而来,其管理学、法学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底蕴较为浅薄,较难在教学、科研上良好地起到学科带头人作用。近年来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或硕士生,虽然专业积淀厚重,充满青春活力,可塑性强,但教学经验匮乏,且从高校到高校的人生轨迹决定着他们存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其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许多高校为了缓解行政管理专业师资紧张局面,从校内行政管理部门聘任了部分双肩挑教师,但其结果往往是双肩挑教师因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第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历练。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或社团担纲行政管理职位,日常工作中自然面临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总结、决断等实务程序,还要善于与人沟通交往,这单凭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以致用尤为重要。据此,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课堂讲授内容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为辅。

例如,杨爱平的一项调查表明,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仅占课时总量的3.5%左右。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滞后,不能及时吸收发达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不能细致深入地分析现实的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

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成果

我国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多为最近几年新增设的专业,其课程设置等建设都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欧洲是行政管理学的发祥地。西方著名学者、行政管理学创始人威尔逊在19世纪末针对德国、法国等欧洲诸多国家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轨迹及其治学经验,建议美国可就德、法等国已有的成熟经验,经过本土化过滤、提炼,在坚持自身特色前提下,走出一条有选择性的拿来主义发展道路。事实上,欧美国家在行政管理学方面,一直是在彼此欣赏、取长补短的博弈中共同成长的。在当代知识经济环境下,诸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可有效地解决行政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国内学者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例如,杨述厚和李百齐认为:课堂教学可适量增加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配套建立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打造深入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挂职实习式的实习基地。

(二)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客观上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必备的专业素养,以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的科技素养,以社会伦理与社会行为知识为基础的人格素养,以法之思考力与领悟力处置人和事的法律政策素养,以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管理素养,敢于担当、极具社会责任感的道德素养,等等。基于此,强化研讨性课程、实验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构建扎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提升素质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是顺理成章之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讲授中应紧扣时代脉搏,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大前提下,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前形势密切联系。对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将其本土化,重点提高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专业核心课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并淡化政治学取向一统天下的观念,注重务实性。此外,还应开设以素质拓展为目标的课程模块,包括电子政务、市政学、政府关系学、自然科学导论、制度经济学、演讲学、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实务等课程,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总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努力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成长规律表明,在某一特定个体的素质提升过程中,虽然存在着无师自通的现象,但更多层面上映射出的是引领、点拨、指导、传授之痕迹,名师出高徒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建设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应做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后备人选的挖掘、遴选、培养、任免工作,对于功底扎实、学养深厚、进取心强、富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高校应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在科研经费、待遇、办公条件、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并积极为其出国考察、访问学者、国内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创造条件。第二,应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中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技巧;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有专业优势的科研机构、名牌院校深造,到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第三,要做好兼职教师聘任工作。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具有众多行政管理的行家里手,他们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高校可邀请他们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师生座谈会,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行政管理实务类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更新教师的角色观念也至关重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步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穿插案例式、研讨式、综合式、实践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教师在发挥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多地发挥组织、管理、指导、总结、评析的引领作用。教师也可选取实际案例,借助影像等多媒体技术,深入探究经济建设前沿及社区管理方面的现实问题。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让他们积累行政管理经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篇4

(一)现行管理工作体系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部门分割,缺乏协调机制和统一战略部署

目前,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政策和管理之间不衔接,不能形成合力。结果是,有些事情多个部门争着管,有些事情又没人管,最终没有一个部门能够统起来。如,在国际谈判中,每个部门都参加,意见难以统一表达,不能集中对外;企业遇到的一些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解决,造成损失;外商或外国政府要了解知识产权的问题,要跑许多部门,各部门的口径不同,外商往往利用我们部门之间不通气的特点,钻空子;开展知识产权工作试点也是各自为战。

1995年,我国曾建立国务院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由一位国务委员牵头。1998年机构改革以后,这一职能转移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由于没有高层次领导人牵头,没有坚持下来。

2.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间缺少沟通渠道和预警机制

我国企业遇到的许多知识产权问题是因为缺少沟通渠道,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未能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最终酿成损失。如,2002年引起国内关注的DVD事件。自1997年10月,6C就向全世界发表了将采取联合许可的方式共享DVD制造专利的声明。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没有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足够的重视。直到2002年,部分出口DVD在英国海关被扣,主管部门才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在上海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其间,对专利管理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直没能介入谈判和参与对策研究。又如,2002年初发生的温州打火机安全锁事件。早在事发2年前,欧盟就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发出了将就打火机安全问题举行听证会的通知。由于部门分工不明确和不通气,事情被耽搁下来。最后,还是企业从欧洲合作伙伴那里得到消息,开始逐级反映情况。从市打火机协会到全国行业协会,从区、市政府主管到省、国家主管部门,层层汇报花费了将近半年时间,直到临近听证会召开时,才组团参加了日内瓦听证会。

3.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组织机构有待改进

现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分散管理不适应发展趋势。根据国际经验,大部分国家都是按照工业产权分类,实行专利和商标统一管理。在实际中,专利与品牌和商标纠纷也常常联在一起,需要联合执法。特别是目前各地专利和商标执法队伍的人力和物力都相对不足,工业产权分开管理,分散了人力物力。

现行授权和行政执法一体化的体制自审自纠不利于机构之间的监督和制约。

二是知识产权局系统的机构设置缺乏统一标准。在三个知识产权管理专业部门中,工商和版权局实行垂直领导,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体系,而各地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由地方政府决定,机构模式不同,受重视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也大不同。仅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级的知识产权局就至少有9种类型:有的是政府行政系列,有的是政府所属事业单位;有的是正厅级,有的是副厅、处级;有的是独立机构,还有的是地方科委内设机构等等。地方知识产权局系统的机构设置往往不是靠制度,而是靠领导重视和关系。在领导重视的地区,知识产权部门的地位就高一些,反之亦然。

三是地区工作开展不平衡。一些发达地区的政府比较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作为改善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措施。有些地方成立了多部门参加的联席办公会议,有的地方政府还提供行政执法经费。总体来看,经济发达、有一定实力的地区政府比较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局系统的机构设置比较健全。尤其是市场发育相对成熟和高技术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投入多一些。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基础较差,市场机制不健全,地方财政不足,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相对薄弱。

4.保护经费和人员不足

无论是行政执法还是司法体系,都存在知识产权办案经费和人员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行政执法经费不足,缺乏必要的手段。仅就知识产权局系统负责的专利保护来说,管理经费收支两条线,专利申请和维持费上交中央财政,而专利纠纷处理和侵权假冒行为的查处则由地方知识产权局(处)负责。因此,行政执法经费由地方财政支出。目前,大部分地方都把知识产权局(处)视为普通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只拨行政费或事业费,没有行政执法专项费用。所以,大多数地方知识产权局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案件调查和调解,有些地区的知识产权机构连一辆执法车都没有。有些地区从地方财政中划拨一部分资金,或者从三项科技经费中切一块作为知识产权局的行政执法活动经费,但这些都是临时性措施,没有制度化和专项化。

各地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编制有限,行政执法人力不足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5.知识产权执法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差别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水平不平衡,各地的行政执法能力和尺度差距较大。目前,地方政府不仅对行政执法有较大影响力,地区法院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地方政府影响,因此,知识产权执法中存

在一定的地方保护色彩。美国商会的2002年白皮书在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评价中提出,“地方保护主义还在庇护知识产权的侵权者”。通常,市场经济发育越不成熟的地区,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越严重。

6.缺乏高素质人才

从管理机构、司法部门到企业,都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得实践的知识产权人才。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才培养和供应不足。我国大学中设置知识产权专业的不多。另一方面是外部竞争造成人员流失。如,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审查员的收入远远低于专利事务所和外企人员的收入。结果,本来就供应不足的专利人才又纷纷流向中介机构和外企,加剧了管理机构合格人才短缺的现象。

(二)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的主要特点

与国际上的管理体制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专利授权、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分散管理,授权和行政执法一体化,自成独立体系。目前,我国的专利授权、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分别由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局、工商管理局和版权局管理。这些部门既是审查和授权部门,又是行政执法部门。

二是审理、登记、注册集中管理,行政执法分级管理。即,专利审查授权、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都是由国家局管理,行政执法由省、市级机构负责。

三是司法与行政执法并举。我国知识产权执法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法院执法和行政执法两者互补。司法保护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公平性和效力的终极性,以及注重赔偿等优点,但执法时间长、成本较高。行政执法具有灵活性,程序简单、成本低、效率较高。对一些简单的纠纷,许多企业愿意利用行政保护途径。一些外国知识产权机构也对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给予肯定,并希望借鉴我们的经验。

四是宏观层次的知识产权管理分布在各个部门。除了专利、商标和版权的授权、注册和登记管理外,还有许多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管理工作。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涉及各行各业:农业部和林业局负责植物新品种;进出口的知识产权管理涉及海关;环保和农产品与环保局有关,科技部负责科技项目和成果管理;还有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技术监督局等。

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的国际经验

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发展阶段有关。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一)知识产权授权管理与执法体系相分离

为了达到职能明确和相互监督的目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取知识产权授权管理与执法体系相分离的体制。知识产权审查和授权管理部门是政府机构,或政府直属的非营利性机构;知识产权执法由司法部门负责,授权管理机构与司法部门在处理案件时相互配合。但是,随着知识产权竞争的加剧,各国加强了行政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案件调查的作用。如,日本的特许厅下设“110”办公室,负责打击侵权行为的调查和咨询。

(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三种模式

知识产权审查和授权机构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按照工业产权划,实行专利授权与商标登记统一管理的“二合一”模式。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都采取这种模式。二是专利授权、商标和版权的登记注册统一管理的“三合一”模式。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都实行三合一体制。三是专利、商标和版权授权和登记相互独立的分散管理体制,如我国。据有关方面对国际上86个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机构设置情况的统计,1997年70%多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二合一”体制;23%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三合一”集中管理;只有极少数国家采取三家分散管理模式。近些年来,经合组织(oeCD)国家倾向于将专利、商标和版权集中统一管理。(三)分层次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与知识产权保护直接有关的法律有两部分:一是知识产权法律,包括专利法、商标法和版权法等直接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二是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如,反垄断法、贸易法规中关于知识产权的条款等。反垄断法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持有效竞争秩序的角度出发,保护合法的知识产权,其中与保护知识产权有关的主要内容是禁止商业假冒与侵犯商业秘密,以及制约滥用知识产权造成的垄断。贸易法律中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条款主要从保护本国利益和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例如,美国的“特殊301条款”,关税法的“337条款”等。

与此相对应地,执法机构在独立执法的基础上互相配合。除了司法部门外,还有一些专业部门负责执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市场秩序的法律。例如,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负责实施各种反垄断和保护消费者的联邦法律,参与知识产权冲突调查;并经常与专利商标局和司法部一起召开听证会,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美国联邦国际贸易委员会专门负责外来产品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侵犯案件,依据关税法第337条“关于不公平竞争的规定”,调查和处理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

(四)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协调机制

由于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涉及到各行各业,相关部门较多。为了加强协调和提高工作效率,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机构或机制。

1.日本政府与民间的协调机制

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合作的协调机构,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协调机制。

(1)政府机构。2002年,日本政府设立了直属首相的咨询机构——“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其目标是研究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方针、政策及措施,鼓励开发具有独创性的科学技术,提升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998年,日本特许厅内设立了执法事务局(又称110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实施反假冒和侵权措施,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和援助。为了打击海外企业侵犯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日本特许厅决定在2003年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负责海外发生的侵犯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的咨询与维权事宜。

(2)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组织。为了贯彻知识产权战略会议精神,2002年,日本成立了由大企业组成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论坛,该论坛是一个支援保护日本企业知识产权权益的组织。日本家电、汽车、冶金、机械、化妆品、文具等行业的82家公司及55个团体参加了这个论坛。部分政府机构,如通产省、警察厅、外务省、财务省、专利厅、文化厅也派人参加论坛成立仪式。

(3)企业自发组织。日本各行业都有知识产权协会组织。其中,日本知识产权协会(简称Jipa)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性、非政府的知识产权用户组织。

2.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协调机制

除了政府和法院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职能机构外,美国政府还有一些机构配合落实知识产权政策,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简称“UStR”)负责发展和协调美国国际贸易、商品和直接投资政策,并领导和从事与其他国家的谈判。同时,负责处理海外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侵权事宜。UStR与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及产业界建立了沟通和协调机制。

(1)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UStR管理由17个相关的联邦机构组成贸易政策评估组织(简称“tpRG”)和贸易政策成员委员会(tradepolicyStaffCommittee,简称“tpSC”),并任主席。UStR也作为成员单位参加其他协调机构。在确定“重点国家”名单时,UStR要征求美国版权署、专利商标局负责人以及其它相关政府官员的意见。

(2)建立与产业界的沟通协调机制。UStR与产业界建立了直接沟通渠道,形成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机制。一方面,通过“美国贸易内部信息”(insideofUStrade)的刊物,定期向企业界通报其对外谈判的信息与动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向UStR反映情况,并要求政府采取报复或限制行动。

(3)建立企业界的顾问体系,使企业代表能够直接在谈判中发表意见。UStR下设了一些专家顾问委员会,如贸易政策和谈判顾问委员会,国际政策顾问委员会等等。这些顾问委员会不仅在贸易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沟通和协调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发挥了作用。

(五)创造、保护与利用知识产权政策的组织协调

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利用各个环节的政策需要协调。美国商业部的机构设置就显示了创造、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商业部下属的专利商标局和技术管理局是与知识产权管理密切相关的两个平行机构。专利商标局负责专利审查授权和商标注册。技

术管理局则集民用技术政策、技术转移与扩散、技术标准开发的管理于一身。技术管理局下设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技术政策局和技术信息局。其中,技术标准研究所的主要职能是与产业界一起开发和应用技术、测量和标准;技术政策局负责制定技术创新政策和推动私营部门、大学和政府的技术创新活动,包括颁布国家技术奖,促进技术开发、技术扩散、商业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等;技术信息局的主要职能是收集科技信息,并向公众扩散。由此可见,美国商业部负责部署和协调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利用政策。

(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服务

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增加就业和市场竞争,以及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各国政府注意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其主要作法,一是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和申请专利。如,美国对个人、小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申请专利实行优惠政策,减免50%的专利维护费。韩国也分类对小企业减免专利申请和维护费。二是促进大企业向小企业转移技术。如,日本政府要求大企业向小企业无偿转让“休眠”专利,提高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三是加强对小企业的专利信息服务。通常,大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内部专利信息库,大部分小企业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专利信息库。因此,对中小企业提供详细的专利信息服务有利于提高小企业运用专利的能力。日本特许厅为了方便中小企业查寻专利信息,在全国建立了55个信息中心,每个中心都与特许厅有专线联接,专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和如何使用信息的指导。四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指导。21世纪以来,韩国知识产权局推出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普及运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指导与服务。一方面,加强审查员与其领域的中小企业的直接联系,形成一种指导关系。另一方面,在网站上提供免费专利信息(高翔,“日韩专利信息与中小企业发展”,)。三、改进和健全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的设想与建议

(一)建立权威、高效的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创造、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各个环节,涉及方方面面的政策,不可能由一个部门统管,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为了解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必须建立一个权威、高效、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构。建议借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制度的经验,成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应以与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有关的各部委作为成员单位,建立由有关专家、企业界和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代表组成的各种顾问和专家组。协调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应是研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政策;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沟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组织研究跨部门重大问题的对策;监督检查战略和政策的落实情况。该委员会可以下设一个精干的办事机构,负责日常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顾问组的作用。

(二)建立与企业直接沟通渠道和预警机制

为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效率,对重大知识产权事件做出及时反应,迫切需要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建立直接沟通渠道。建议有关部门以多种方式开辟政府部门与企业界的直通渠道。一是通过公开网站和内部信息刊物等渠道,定期向企业界通报各有关部门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动态,以及国内外知识产权政策和制度变化情况。二是建立知识产权预警联络点。在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大企业中建立联络点,定期交流信息,发挥上传下达作用。三是借鉴日本专利局的经验,开设知识产权直通热线,使企业界能够及时反映遇到的问题。四是借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经验,各管理部门应建立由产业界和理论界参加的各种专家顾问委员会体系,充分发挥顾问委员会的研究和咨询作用。

(三)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机构的效率

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中出现了专利、商标和版权保护融为一体的趋势。许多企业采取专利、商标和版权各类知识产权综合保护的战略,知识产权纠纷案中往往同时涉及专利、商标和版权问题,我国工商局、知识产权局和版权局也常常开展联合打击假冒和侵权的执法活动。因此,应借鉴国际经验,适当整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工业产权划分管理职能,实行专利审查授权和商标注册集中管理,集中人力物力,加强工业产权的审理队伍和行政执法力量,提高效率。版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意识形态管理的特点,仍然独立由版权局管理和执法。

(四)加强对知识产权国际纠纷的协调处理机制

目前,我国进出口和涉外的知识产权纠纷较多,但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管理部门来协调解决。根据美国的经验,联邦国际贸易委员会代表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专门负责外来产品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侵犯案件;贸易代表办公室根据“特殊301”条款的授权,负责处理海外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侵权事宜,并领导和从事与其他国家的谈判。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的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的国际纠纷,维护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

(五)建立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投入

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大量投入,知识产权申请费和维护费应用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相应的服务。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实施时间不长,而且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一方面,企业的专利活动还不够活跃,专利费用的收入不足以支撑相应的服务和保护支出。另一方面,企业的承受能力有限,为了鼓励企业申请专利,专利申请和维护费用又不能定得过高。

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中央财政应建立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一是用于补充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经费,主要用于建立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和服务。在专利申请和维护费不足以支撑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和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针对国内企业的现状和特点,分层次建立专利信息检索和服务体系。国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加强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不仅提供专利基础信息,还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应借鉴日本特许厅的经验,在全国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指导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特点,与行业协会联合,建立分行业的专利信息网络,便于企业检索。

二是支持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经费的分配应根据地区的知识产权授权数量和处理知识产权专利纠纷案的数量,按比例分配。地方财政也应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执法资金帐户,适当补充中央财政经费不足部分。

三是资助重大技术申请国际专利。由于国际专利的申请和维护费比较高,为了鼓励国内专利占领国际市场,应对重大技术申请国际专利给予一定支持。国家科技项目计划资助形成的重大技术,可以在项目资金中列支;非政府资助项目的重大技术,国家可以给予适当资助。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篇5

国内一些高校正在试验一种新型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试验构建了交叉复合培养平台。其中信电分学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融入创意和创业教育元素,探索跨专业、跨院系复合交叉培养方式。其外语分学院试行英法双语人才培养,成功培养出兼备英法双语能力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人才[1]。华中师范大学致力培育具备多学科专业优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设了“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美术”、“化学—物理学”“、日语—国际贸易”等多个交叉培养实验班[2]。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试验都涉及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课程设置改革,跨学科交叉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正好应运而生。下面将探讨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满足对海洋经济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开发建设跨学科交叉课程群,实行交叉复合培养人才的问题。

二、海洋与公共管理跨学科交叉课程群设置的必要性

(一)海洋经济发展急需海洋与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我国海洋经济战略地位提升加大了对海洋与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012年国务院批准出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事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面对海洋经济和各项海洋事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高等院校也将迎来对海洋方面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对既精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又掌握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二)海洋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要求国家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规定在海洋科学专业里设置一些有关海洋管理的课程,基本思路还是属于理工科专业知识配备一些海洋管理知识的传统套路,其人才培养基本定位在:行业技术+行业管理知识=本行业管理人才(技术官僚)[3]。但是,现代经济社会经常需要一些跨行业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政府机关需要既掌握海洋管理知识,又熟悉政府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知识的多面手的工作人员。他们视野开阔,可以兼顾多方面管理业务,还具有通盘思考、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更适合在政府机构压缩、人员编制精简的新形势下担任工作。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本行业专门知识,还要了解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要能够理解国家对本行业管理政策及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全局中的作用。从工作性质来看,海洋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管理职能属于政府管理或者行政管理,其他部分属于公共事业管理。所以,在原来开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者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开设跨海洋事业与公共管理的交叉课程群,可以为较快地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提供一条便捷途径,还可以省去正规设置新专业的程序上的麻烦,并且具有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要,灵活调整培养方案的方便性。

三、海洋与公共管理交叉课程群设置的构想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篇6

   由于受地理位置、办学思路和教育体制等主、客观因素所限,民族类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少数民族或者来自民族地区,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条件、学生素质等暂时还不能和国内一流大学相比,社会的影响力较小。与此同时,广大的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行政管理类专门人才总体素质较低,特别是基层行政管理部门、山区及偏远地区行政管理专门人才更是奇缺,远远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民族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没有严格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比如结合丰富的少数民族文献、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民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等等,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一般是盲目攀比或照搬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还没有确立自己的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并没有面向山区、边疆、草原和林区等少数民族地区,更没有培养当地县乡、城市社区和街道、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国的教育体制过于僵化和民族问题比较敏感,民族类院校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办学自主权,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而灵活地调整;二是很多民族类院校的管理者缺乏世界眼光、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只满足于职务的升迁和资源的获取,而不关心学生的前途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

   民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实践。从现实状况来看,民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许多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而且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交通条件不够发达,导致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较弱、教育水平较低,因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自然较低。但是国家明确规定,在民族类院校的招生总量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不能低于60%。为此,学校在很多民族地区都是降分录取学生,甚至为了照顾某一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学生,还办有预科学院。那么,落实这一政策的结果之一就是民族类院校中的学生受教育水平差异较大。

   不同民族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了解程度、对自己发展的要求程度、兴趣都不同。民族类院校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行政管理专业每个年级大概有120人,每门课程都是这么多人同时上课,教师只好按照统一的教材和内容上课,不可能针对不同爱好、不同教育基础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讲授,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特长,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结果就是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和自己的优势认识不清,只会被动接受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只好随波逐流,知识面很广,但没有一技之长。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会考其他学校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或者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而没有服务于民族地区。

   (二)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民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基本上是照搬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由于受我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改革路径的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一直都离不开政治科学的影响,使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但是,现实的国情又不能为学生的所学提供真正的实践空间,其直接表现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无一例外地包括基本理论、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制度、中国的传统管理以及当前政府管理的种种腐败现象,等等,导致学生对行政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普遍认为枯燥的理论对于将来的就业没有任何用处,盲目地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至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产生厌恶和悲观的情绪。而教学则一直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教师依然在大课堂上从头至尾地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由于行政管理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很抽象的,而教师和学生都缺乏真正的社会锻炼,更是缺乏行政管理的实践。因此,课堂上教师的纯理论讲授根本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会引发学生对教师的不良看法,认为教师没有真才实学,只会“忽悠”或者讲故事。

   由于民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方面知识,能为少数民族服务的专门人才,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专业知识的传授必须要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或其他操作性的手段帮助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但是,民族类院校的考核机制依然采用传统的开卷或闭卷考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好机械地背诵基本理论知识。为了减少这种痛苦,很多学生考试作弊,引起了很大的不公平和学生思想的混乱,反而失去了行政管理中最起码的公平和正义,让教师和学校在赤裸裸的现实利益面前无所适从。在这种简单、机械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可能从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更不可能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政治觉悟。

   民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正在进行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对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需求很大。民族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应该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进而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一)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政府管理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因其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原因,更愿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因此,民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盲目攀比或照搬一流大学的模式是不合适的,应该结合自身的“民族性”特色,比如60%以上的学生是少数民族、大部分民族院校直接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和习俗、少数民族在我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等,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服务地区应面向山区、边疆、草原和林区等少数民族地区,着重培养当地县乡、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定位在既能掌握深厚的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又能适应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并具备较强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民族地区发展所需要的工作。既可以避免在大城市中与名牌高校学生的残酷竞争,又可以满足这些地区对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教学内容

   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关系极为密切。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民族类院校要不断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设置的动态性能促进学生知识的不断更新,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并在竞争中凸显优势。一般说来,民族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经费不足、学科发展不完善、专业水平不高,与其他传统名牌高校相比,竞争力较弱。因此,应结合民族院校的特色,在教授必要的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如设置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地理、边境贸易发展等具有明显民族地区特色的专业课程。这些特色课程的开设能够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的各种资源,也容易形成专业优势。在促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知名度的同时,还能够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行政管理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还要特别加强信息处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等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努力培养应用型的管理人才。

   (三)改革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结合民族类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大部分来自国内的名牌院校,往往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人脉资源,但是缺乏在民族地区的实践工作经验,对民族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难免出现视野狭窄、内容枯燥、理论空洞的现象。因此,民族类院校首先要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在积极引进国内外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的同时,也应该采取特殊政策,采用灵活机制,聘请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官员做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讲学,使之与行政管理专业的师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学校要制定灵活的政策和安排专门的经费,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教师到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学习和调查研究,不断提升教师对民族地区情况的认识,了解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此外,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班(每班不超过30人)授课、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讨论法等,要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加强方法的讲授,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篇7

随着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专业设置不科学和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而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立足于基本知识体系维度、应用维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维度等三个维度,并具体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来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日益的深入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如何结合教育部新的高校本科专业体系和要求,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未来必须破解的难题。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培养公共领域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历史重任,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行政管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成为近期所必须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以梧州学院为例,在总结当前我国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应地方院校经济社会发展并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院校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缺陷

根据2012年教育部新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专业之一(其他专业还有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四个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专业设置的日益科学,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其一,人才培养目标滞后。目前,梧州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城乡社区组织从事管理工作,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可见,其主要取向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党政机关的“官员”或“领导”、“高级”等“官僚型”人才培养,而不是大众化的“事务型”人才培养,而后者才是吸纳公共管理人才就业的主力军[2]。这凸显出我院行政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基层管理体制建设的政策。其二,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我院的行政管理专业专业教师虽然都来自公共管理领域的硕士或博士,但是由于教师们所毕业学校公共管理教育取向不同影响了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比如,来自以政治学取向较为浓厚高校的教师可能会偏重政治学方面课程的设置,而具有纯管理学背景的教师则下意识建议多设置一些管理性的课程,并没有全面考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因素。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偏重一些基础理论课程,而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较少。其三,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特色。2007年,我院设置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了体现专业特色,设置了电子政务方向。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方向)的特色;二是教学过程没有体现专业特性。虽然目前专业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例如,《市政学》总共是51学时,其中34学时是用于理论教学,17学时是用于实践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开展;三是在能力考核方面,主要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试题的主要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考核方式的创新,对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等应用能力的考核还是不够;四是就业教育缺乏方向感,在为学生做就业教育时没有突出专业性特点,没有明确就业的领域和岗位教育,导致学生没有目的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最后导致竞争度较低的基层公务员没人考,较高层级公务员竞争不过别人的尴尬局面,甚至会出现我院行政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三个学科的毕业生共同竞争同一部门同一个岗位的现象。

二、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分析框架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知识的维度,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应用型人才其实是以通识知识为基础、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和某一领域操作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从这意义上,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通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二是从地方性的维度,地方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部分知识应来自地方,其技能的获得亦源自地方,其去向应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与其他人才培养一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由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个方面构成的模式。知识、地方性和人才培养模式三个维度有机构成了一个有关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基本知识维度。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其实来自各个学科。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构成了专业的基本知识体系,而人才培养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专业的侧重点将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之从整体上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是具有通识性和普适性的,其适用性是可以跨行政区域甚至是国界的。比如,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主要来自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知识,并具体形成了诸如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等体现专业性特点的知识,并有机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其次,地方性的维度。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其实质是在完成了学生基本知识体系基础上在实践层面上的提升和升华,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离不开其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应用型人才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受到地方环境的制约和形塑。一是应用型人才所习得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地域性知识往往成为应用型人才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应用型人才所习得的技能亦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征,地方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学生习得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同时地方经济社会为学生习所提供的实践场所从某种程度上也塑造着学生所习得技能的内容和特点;三是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去向是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最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维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3]。从这意义上,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由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个方面要素构成的体系。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由知识、地方性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三个维度有机构成的。这一有关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建框架为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三、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培养适应公共管理领域技能型人才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标准样式。因此,本文以上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为指导,并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五方面着手,试图构建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面向地方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以学校的定位为基础,学校的定位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参考学校的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梧州学院在综合考虑广西高等教育规划、梧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和梧州学院所面临的内外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力争用十年的时间,建成一所立足梧州,辐射两广,服务西江经济带,面向东南亚,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梧州大学”的定位。从这意义上,梧州学院的定位,由此确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地域定位必须以梧州为基础,辐射两广和北部湾经济区;二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流向是基层,主要为基层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农村社会培养公共领域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三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备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基层社会公共管理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在明确了行政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地域定位、流向和培养定位之后,设计出切合可行、便于操作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确立“基础+专业方向”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二是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实践领域,可将实践教学分为以校园为载体、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和以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的三种方式,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这三种实践方式为基础,学生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未来就业取向和能力特点选择不同的实践方式。首先,就以校园为载体的实践而言,鼓励公共管理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校级和系级团委和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公共管理的基本技能;其次,针对有研究兴趣倾向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向学校申请科研项目,在主持或参与科研活动中学会基本的科研基本素质培养;最后,就业实习基地是在学生在校园实践和科研项目实践中积累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未来职业选择的一个学习平台,旨在为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提供技能培训。总之,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两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4],也是适应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客观需要。

(三)“三段式”的培养方案。

根据以能力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教学体系和以“基础+专业方向”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方向阶段”[5]。学科基础培养阶段主要进行基础教育,例如设置一些美学、伦理学等通识课程,通过认知、技能、情操意志等方面的学习,为专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提供基本的知识贮备和理论基础;专业方向培养阶段主要是解决“专业针对性、理论应用性”的问题,旨在突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应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主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方案的“两段式”模式,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有自己专业的特点。首先,在专业方向上,应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向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基层单位,主动适应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基层管理体制建设,强调突出专业的方向性和应用性;其次,要以应用能力为根本设置课程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块”化设置方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比如城市管理课程模块、社区管理课程模块、农村社会行政管理课程模块、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社会保障课程模块等等。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化设置应特别注意平衡基础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最基本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具有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样的专业设置,可较好地解决厚基础教育与强专业能力培养的矛盾[6]。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还应在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特点及未来就业取向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另外,学生还可以同时选择多个课程模块,并由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实行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导师制,这样即可发挥教师个人的特长,同时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五)创新教学方式。

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7]和“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原则,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创新驱动教学发展,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合理分配理论课学时和实践课学时,创新实践教学方式,避免实践课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应将教学课堂由教室内转换到课程实习基地,并建立常态化的课程实习机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设置相应的创新系列课程,如农村公共管理系列课程、城市社区管理系列课程等,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争取实践创新学分[8]。

四、结语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正确回应了国家和广西的有关政策,立足于梧州学院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未来,符合时展的潮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度强调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偏向人才培养的“工具性”而丧失了其内在的“价值性”,致使学生散失了对公共领域的公共性价值理念、公共服务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理性认识[9]。如何平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具性”和“价值性”是本文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者:田钰燕刘克汉单位:梧州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人为本’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号:2013JGZ158)和梧州学院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梧州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号:wYJG2014B02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行政管理学(电子政务方向)[eB/oL].

[2][9]邱成岭,安俊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分析——新情境下学生就业前景分析视角[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109.

[3]谭和平: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135.

[4]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6.

[5]宋思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12.

[6]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J],2009(1):68.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篇8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知识产权的法律建设可以追溯到联邦政府成立的第一天。美国的奠基人认识到专利和版权在鼓励研究和创新中的重要性,把其写入了《宪法》第一条第八款,国会有权“保障著作家和发明人对各自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的期限内的专有权利,以促进科学和实用艺术之进步”。1790年,美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专利法》,之后又对《专利法》进行了多次修订。

迄今,美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了全面执行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规定的各项义务,美国政府于1994年12月8日制订了《乌拉圭回合协议法》,对知识产权法律作了修改和改进。

二、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

(一)管理体系与管理机构

美国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国会制定及修改《专利法》和相关法令;(2)联邦各级法院负责审理涉及专利的案件,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是最高权威机构,其判决对于包括美国专利商标局在内的所有政府机构、公司以及个人,都具有法律效力;(3)美国专利商标局主要承担专利的审查、公开等项事务性工作,不具备协调、指导全国专利工作的职能;(4)其他政府机构(如国防部、能源部、农业部、环保署、航空航天局、商业部、卫生部、各军种等)都拥有各自的专利管理部门,有权以各自机构的名义进行专利的申请、维护以及许可转让。

美国联邦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按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政主管机关,如美国专利商标局,主管专利与商标业务。该局下设两大部门:一是专利、商标审查登记部门;二是专利、商标文件部门。前者主管专利、商标计划控制及审查、登记,后者主管有关文件分类、技术评估及预测等。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著作权局主管著作权业务,虽然著作权的取得并非以登记为条件,但实际上各部门的著作权都在著作权局登记。另一类是特别设立的与科技法律有关的机构。美国国会为了研究科技政策,草拟科技立法,修正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案,收集最新的科技资讯等目的而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如国会研究服务署、会计署、科技评估室、国会预算室。

(二)管理方式

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包括专利的申请、商标的注册及著作权的登记、技术的转移(或称之为专利的许可与实施的办理)、授权合同的拟定、收取权利金的计算、知识产权权益的保护、信息的追踪及资讯等,因性质及层次的不同,由不同的机构负责。

美国专利商标局负责专利和商标的受理、审查、注册或授权,同时也负责为社会提供文件资料的服务,主要分为专利和商标两个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是美国联邦政府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部门。美国著作权局负责著作权的登记和管理。联邦政府为了协调知识产权的资讯,促进技术转移,于1991年通过法案,并在1992年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该中心提供资讯及有关知识产权的管理培训,并建立了资讯档案,把全美700多个实验室以及数千个研究开发成果资料纳入了“应用技术资讯系统(FLC)”合作,通过全国6个“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Rtte)”进行技术评估、市场调查及技术中介等工作,是美国政府支持的规模最大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机构。

美国商务部对国有专利负有推广的职责,但专利的实施和推广主要是由企业自主决定,由专利权人根据需要和市场情况决定。

目前,在美国大约有500名专利人,他们活跃在美国各地,确认新技术并把潜在的买卖双方召集在一起,促进了技术转移。

(三)执法体制

美国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主要是司法保护。在执法方面,美国建立了多层次的司法体系。版权、注册商标、专利、植物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侵权案件的初审管辖法院为美国联邦地区法院。美国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一般是在州法院审理,州法院判决后,原被告双方如有不服可向联邦巡回法院上诉,联邦巡回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知识产权案件中的专利纠纷一般在联邦巡回法院审理,上诉则在联邦高级法院上诉法庭审理。联邦巡回法院的建立,减少了审理前的司法管辖权冲突,使专利制度更加稳定。除上述案件外,联邦地区法院还管辖涉及上述权利的不正当竞争和滥用商业秘密的初审案件。各州法院一般管辖州注册商标和按习惯法取得的商标侵权案及商业秘密的滥用和不正当竞争等案件。

在行政程序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根据《美国关税法》(1930年)第三三七节规定的案件(包括侵犯知识产权的进口商品的案件)拥有管辖权。美国海关有权对准备进口美国的假冒商标的商品或盗版商品实行扣押。

在执法实践中,知识产权持有人可以获得制止侵权和保留证据的临时救济,还可获得制止进一步侵权的永久性禁令、赔偿及其他最终救济。对于严重侵犯版权和商标权的行为,美国执法制度还规定了刑事制裁措施。

同时,美国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律师队伍,因此美国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多数在原被告双方律师的不断接触和商讨中得到解决,经双方律师商讨后仍不能解决的才诉诸法庭;由于美国解决纠纷的方式是法庭审判,法庭审理的时间较长,纠纷双方的费和诉讼费支出较大,因此多数纠纷当事人都希望通过律师之间的商讨得到解决,事实上许多纠纷也是这样解决的,这构成了美国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的一大特色。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律师协会(aipLa)是美国知识产权律师的社团组织,负责组织会员研究知识产权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会员与各方面的关系,组织会员开展对外的交流合作,并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大型学术会议,秋季的学术年会目前在世界已有了一定的影响。

三、专利管理政策

(一)专利管理政策的发展阶段

美国现行《专利法》是1952年颁布的,这部《专利法》中所体现的美国政府专利管理政策,也随着近年来美国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而进行了几次改变,呈现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专利权属争议阶段(1963年以前)。在这一时期,对于在执行政府合同过程中所产生发明的专利权是由政府拥有还是由承包商保留的问题,一直是争论不休的。由于在此之前,美国政府未曾就这一问题制定出统一的专利管理政策,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局各行其道、各执一词,但总体上不外乎存在两种观点:(1)放权观点,认为在政府合同所产生发明的专利权属问题上,除了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发明外,其他发明的专利权都应由承包商保留,同时许可政府有关部局拥有为政府目的免费使用的权利。(2)收权观点,认为由政府合同产生的发明的专利权应当归政府所有,承包商只拥有免费使用权。

第二阶段——政府主导阶段(1963年至70年代末)。1963年10月,肯尼迪总统了“总统专利政策说明”,首次试图制定一个统一的政府专利管理政策。该政策说

明指出,要合理解决政府合同所产生专利的权利归属问题,以便使发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利益。但是,公众利益的平衡与实现毕竟是一个很难衡量的目标,因此,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还是对专利权的归属问题采取了灵活的原则,做出的是比较笼统的规定,即在政府获得专利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利益时,由政府获得专利权,而其他情况或一般情况下,则由承包商保留专利权。

第三阶段——促进专利的商业化实施阶段(1980年实施“Bayh-Dole法案”以后)。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参议院贝耶(Bayh)及多尔(Dole)提出的“Bayh-Dole法案”,也称“大学、小企业专利程序法案”(即96-517号公法、美国法典第35篇第18章“联邦资助所产生发明的专利权”)。该法案允许小企业和非营利性质机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保留执行政府合同所产生发明的专利权,即有权就其完成的联邦资助项目所产生的发明以自身名义申请专利并享有专利权,而政府只保留一种介入权(march-inRight),只有当专利权人不采取有效步骤实施发明或政府出于公众健康或安全考虑的情况下,政府才有权责成专利权人向合理的申请者以实施许可方式转让该项权利。

(二)“Bayh-Dole法案”实际执行过程

“Bayh-Dole法案”的具体执行程序是,在政府资助项目中,当发明人已经确认一项发明产生时,应及时向所在单位有关管理部门报告,该单位应在2个月内向相关的政府资助机构报告。受政府资助的单位在向提供经费的政府机构提出书面报告两年内,有权选择是否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专利。如果该研制单位想要申请这个专利,则应向联邦机构提出书面报告,并在随后一年内提出申请;如果研究单位无意于拥有这项专利,也应报告给联邦机构,联邦机构可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专利,或向社会公开。

“Bayh-Dole法案”适用于美国所有的政府机构,包括国防领域的政府机构以及军队,规定除了这些部门需要保密和技术由保密法管辖外,对于民技术、军民通用技术等无需保密的技术,都应和民用部门一样,积极申请专利关转让实施许可。

1984年美国国会的修正案又把“Bayh-Dole法案”扩大到了联邦政府所有、由合同商管理的研究机构,这样一来,政府合同所产生专利权的拥有者范围进一步扩大了。“Bayh-Dole法案”唯一不涉及的仅有联邦政府所有并直接管理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所完成的发明专利仍然归联邦机构所有。这次修改还涉及到了专利实施后的利益分配问题,在注重保护从事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的实际利益的同时,对专利使用费的使用也做出了一些限制,以避免某些承包商不合理地使用该项资金。

“Bayh-Dole法案”的实施,使大学等研究机构所拥有的专利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并使这些机构乐于转让他们的专利技术,对发明的商品化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三)政府机构对其拥有并直接管理的研究机构的专利管理政策

美国政府机构的专利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政府拨款项目(完成单位与拨款机构没有隶属关系)的管理,二是对隶属于政府机构的研究单位的管理。以上所提及的,是美国政府对于前者的管理,而对于隶属于政府机构的研究单位,则遵循着不同的政策进行管理。一直以来,对政府拥有并直接经营的科研机构产生的发明,政府机构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专利并拥有专利权。

一方面,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大量拨发给联邦机构外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极为重视政府所属和直接拥有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隶属于各个政府机构的研究中心、实验室雇用了美国1/6的科学家,拥有全国1/5的试验设备。对这支队伍所产生发明的专利权,一直由相应的政府机构,如国防部、海军、农业部等代表国家拥有的掌握。在这种情形下,美国政府各部门、机构拥有大量的专利。

政府机构代表国家拥有和掌握一些特殊领域或重要领域技术的专利,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储备量的增加,同时也为了使社会技术资源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政府对这部分专利的管理政策,也在向促使其在严格管理体系的控制下规范地实施及转化的方面发展。

为了促进联邦政府机构拥有的专利的商业化实施,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蒂文森-威尔德勒(Stevenson-wydler)法案”也称“联邦技术转移法案”。该法案旨在促进联邦政府直属的研究机构与工业界的合作,促进联邦政府拥有的专利向市场转移。该法案规定:“所有公司、大学、研究机构对与联邦直属研究机构合作研究完成的发明,可享有专利权,联邦政府只保留一种在一定情况下的使用权。”该法案还规定,所有联邦政府机构的研究与开发预算中,应有0.5%的款项用于技术转让,另外,联邦政府机构可以保留一部分从技术转让获得的许可费,用于技术转让基金及返回到研究机构中使用。在“Stevenson-wydler法案”颁布后,美国各政府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技术转让机构。这些技术转让机构的存在对联邦政府所拥有专利的实施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由政府合同产生的专利管理

(1)从总体上讲,除了涉及国家安全或出于更好地保护公共利益的考虑之外,政府合同所产生的专利权一般由承包商保留。

(2)在承包商保留专利权的情况下,政府拥有无偿使用权、转让发明专利的审批权以及优先发展本国工业的权利。同时,保留知识产权的承包商负有一定的义务。

(3)在承包商保留专利权的情况下,政府拥有一定条件下的“介入权”,当出现以下情形时,政府有权责成承包商转让该项专利的使用权:合理的比较长的时间内承包商未采取有效步骤实施该发明;承包商未满足有关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的要求;承包商使用或转让该发明违反了国家的规定。

(4)把承包商保留专利权的范围扩大到企业和营利性机构的重要前提是,政府合同产生的发明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而合理行使该专利权有利于发明的商业应用,并能够更好地保护政府和公众的利益。

(5)管理政策适用于美国所有的政府机构,包括国防领域的政府机构以及军队,除了这些部门需要保密的技术由保密法管辖外,对于民技术、军民通用技术等无需保密的技术,都应和民用部门一样,积极申请专利并转让实施许可。

(6)政府机构代表国家拥有和掌握一些特殊领域或重要领域技术的专利。但随着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储备量的增加,同时也为了使社会技术资源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政府对这部分专利的管理政策,也在向促使其在严格管理体系的控制下规范地实施及转化的方向发展。

四、启示与借鉴

(一)知识产权制度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手段

建国200多年来,美国经济、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不仅与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知识产权制度在其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鼓励创新,通过专利制度自身促进发明创造和技术进步,促进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利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获取最大经济收益和市场份额。美国知识产权制度和司法体系的有效运转,实现了对知识劳动成果的资产化、法律化,并形成了科技、经济的有序竞争,促进了美国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取最大利润。

(二)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需要,及时调整专利政策

美国知识产权的构架、实施细则以及知识产权政策的调整,都是基于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并不断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美国《专利法》与其他国家《专利法》的差别,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美国政府对本国利益的一种保护,特别是对跨国公司利益的维护。如,美国目前仍在执行的专利授权公开制度,使得美国企业一切不可获得专利法律保护的技术都不对世界公开,而它们却可以从其他国家申请专利18个月公开的文件中获取新技术信息;又如,美国现行实施先发明制实际上只适合于美国的申请人。

同时,美国的知识产权工作注重团队作战精神,无论是政府制定政策,还是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处处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团队作战精神。涉及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各部门、各层次相互配合的都是协同作战,使这一制度的作用在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能得到有效地发挥。

(三)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加强对政府资助和拨款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的管理

美国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市场经济体制早已步入成熟发展阶段,政府的职能也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服务功能上。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美国的政府机构在整个社会运行中的管理作用远不如我国政府机构对社会的作用,但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介入则很深,管理上也较之我国政府更加缜密和严格。特别是对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拨款产生的专利权的管理上,不是放任,而是宏观上有政策指导,具体项目上也有专门机构操作、经营。

(四)外交、贸易等多种手段并用,保护海外知识产权

美国政府认为,以专利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是美国新经济的基础,也是当代美国经济的核心利益之一。因此,保护美国在海外的知识产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相关法律,为美国应付在海外知识产权被侵犯提供法律基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特殊301条款。该条款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呈送一份年度报告,列出拒绝有效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的国家并注明其中的重点国家;在确定重点国家后30天内,美国贸易代表开始对这些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进行调查,在半年内做出采取报复措施的决定,即实施进口限额,增加进口关税,或取消贸易优惠待遇。同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还在每年一度的国别贸易壁垒报告中对各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在多边外交活动中,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中,美国不但使有关反补贴的规则便利于美国技术政策的制定与运作,而且使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条款体现美国的利益需要。

美国把知识产权列为贸易政策的关键部分,以创造一个更加尊重知识产权的国际框架。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wto谈判所达成的一揽子协定提高了美国发明人和知识产权持有人在海外获得和维护平行权利的能力。尽管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各国间对于知识产权法律、管理和执法的纠纷完全可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理事会解决,但美国仍然抓住特别301大棒不放,这样可以更及时、有力、不受干扰地反应美国的意志。

(五)企业普遍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竞争,美国企业界越来越重视对各种各类智力劳动成果给予知识产权保护,并通过执法维护其商业利益,获得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断要求美国政府强化对美国企业最具竞争实力的智力劳动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保护范围,以保护美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优势。如美国近年来对计算机软件、商业方法、基因工程实施的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政策就是最好的说明。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篇9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040-01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当下属于一个热门专业,再加上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学习行政管理专业也成了众多学生的追求,但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知识水平补给不能达到学校的需求,学生的创新理论和实践不能更一步的结合提升,在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中不足的方面一一体现出来,其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尚在完善中。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理论与实践的不完善。

行政管理专业在当下发展中来看前景可望,但是,由于教师的理论教学可能偏多于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會有一些乏味,精神上从最开始的热血慢慢平缓,到最后只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相对来说,实践教学模式可能会较少一些,学生的理论和实践不能够契合的融在一起,久而久之,教师信心缺失、学生激情减弱都是一些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的问题所在。

2.实践平台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高校行政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够做好应对的措施。比如不能够在学生对行政管理陌生的时候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或者是实践的平台欠缺,实践的经费限制等一些问题。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学生要亲自投身在其中,高校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就是学生实习的问题关键所在,社会上一些企业不会选择录用实习生,或者录用的实习生职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存在着差异,不能够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实践技能不能提升,这种形式化的实践模式教学非但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认知,反而会浇灭学生的激情。

3.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至今,高校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习到实践知识,也会对外聘请一些有实践技能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是说这种现象不好,而是聘请的工作人员实践教学虽说益处多多,但理论可能就会有些欠缺,教师与聘请的实践工作人员两者不能完美的契合指导,因而会影响到教学的效率与效果。现在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师资力量方面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学历都是很高的博士硕士,但是教师本身就是理论性知识强于实践性知识,这样就不能够对学生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建设性实践指导。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知识水平与能力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对于本专业外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多,运用的能力比较欠缺,对于专业实践不熟悉,缺乏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难以将教材理论知识有效的转化为实践教学中的技能。

4.不能掌握实际运用技能。

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运用于实践中,没有最初的实践哪来的理论,万事归根结底都出自于实践当中。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从事社会各个行业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人际学习见识,但是各种技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去探索运用,理论是了解这个事物,实践就是创造这个事物。理论掌握了就要去实践操作,运用技能,让理论和实践迸发前进,不然到最后就是说起理论侃侃上口,实践中却是个小白。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对策

1.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完善。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过于省略化,两者有些相悖,完善实践教学模式需从优化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兴趣、增加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激情几点考虑。优化实践课程属于硬性,需要高校对行政管理实践课程的增加和调节,比如计算机课程,多一些类如排表、文字处理、文件管理之类的。培养学生兴趣激情基本是每个教师应该注重的,学生因为有兴趣才会理解学习的更快更多,可以从学生的思想点出发,让其从中感到兴趣,更想亲身实践的心态。

2.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平台的完善。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高校可以在校内拓展一些实践类的活动也是可以的,更利于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提升,增加一些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维持,可以按照储备经费,教师人员安排合理的运用,如果是在社会企业中实践,高校应该与社会企业之间沟通协商,实习生主要以职业岗位对口为前提,这样学生不仅实践技能提升,兴趣增加,又能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工作的心态,积攒经验丰富阅历。

3.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以及素养。

行政管理专业包括的范围也是比较广,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学生学习的时候,高校的教师也是可以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教师理论经验丰富、实践经验充足,才能教出来更好的学生,教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知识继往开来的人,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开拓者,不断更新观念,开拓进取,按新课程标准大胆执教,从电子计算机中获得大量教学信息和数据,制作多种教学课件,提高对新教材的驾驭能力,这是科技现代化和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新教材,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一言堂”及“照本宣科”的陈旧教法。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主动学习,获得知识。

4.提升实际运用专业技能。

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校内活动、论坛、辩论类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在口、手之间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加以相互探讨,相互实践学习,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趣味,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这几个方面应该更加贯彻在教学之中,也可进行实验式教学,带着学生离开课堂,去模拟的实习岗位去实践运用,之后做好各自实践心得,同学之间互相分享探讨。

总结:

在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这些年,社会对于这门专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应该在高校培养行政管理人才方面更加注重,多元化的发展,在理论知识普及下优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体系,不断的学习探究,增加经验,丰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罗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J].智库时代,2017(16):143+145. 

[2]赵玉娴.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8):38-40.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57-02

一、高校行政法教学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报告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些重要理念,在“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坚定地推进法治进程。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甚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文化深受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现代高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高校法治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高校法治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可以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行政法与刑法、民法一样,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门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行政法不但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监督行政主体,而且也能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笔者多年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从实践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新知识的领悟较快。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由于知识面宽泛,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有着更加广阔的选择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党政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从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及科研管理等工作。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当公务员还是成为企业白领,行政法的理论和知识都是在他们的工作领域中不可欠缺的。因此,《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提高和运用法学基础理论和行政法律实务的水平。

二、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它的课程教学与法学专业相同课程的教学相比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内容复杂

行政法本身的特点在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行政法规范数量多,内容广泛;行政法规范明显的易变性;行政法渊源的复杂性。法学专业的行政法教学内容除了覆盖整个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原理,还会涉及与法理学、法制史、宪法、民法、商法的关系以及区别等等。而行政管理专业的同学并不具有法学专业同学的知识结构,因此有些同学较难深入透彻地理解行政法的相关知识和来龙去脉。专业教师虽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结构、重点、难点、逻辑等挖空心思,但有些行政管理专业的同学并不领情,他们认为没必要对行政法掌握的那么深。有些教师把行政法律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记忆,然后再找一些案例样板去培养所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行政法教学,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将无从谈起。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实践教学难

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基本上也和法学专业的教学一样,主要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通过书面语言或者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并不像法学专业那么多的实践教学机会。例如法学专业的学生经常有法学实践的机会,他们有很多机会到法院行政庭去观摩、旁听行政诉讼案件。通过行政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向高一层次发展,把技能转变为技巧。某些有条件的高校与当地法院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到法院行政庭实习进行案卷整理等工作。他们有机会参与整个行政审判的过程,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这样造成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行政法知识缺乏现实理解和感受,对行政法教学更容易产生隔膜感。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对象认知差异大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行政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习行政法基础知识,了解行政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行政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因此它并不能像法学专业的学生那样旨在学习系统的行政法学专业知识,培育法律职业技能,成为专业法律素质的人才和创新型法律人才。因此很多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像法学专业同学那样认真对待《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学习,学习过程中也不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心钻研,也有学生认为学习行政法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没有多大关联。教学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使得行政管理专业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面临两难—既不能完全等同于法学专业的行政法教学,又不能趋同一般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的建议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既要体现理论性,又要突出实践性。所以,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要上好这门课程,行政法任课教师要通过与时俱进地思维方式,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加大创新教学方法的使用力度。

(一)在传授行政法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法律信仰

西方法学大师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大学生只有从内心真正信仰法律,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外化为守法、用法和护法行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行政法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最能体现依法行政理念、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的部分。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这种对法律的“信仰”,笔者认为,关键是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优秀品质及法律所包含的价值。“当蕴涵着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在学生身上形成时,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以法律为信仰的法律职业群体就形成了”[1]。因此,作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一部分的行政法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为最高目标,使大学生在学习将来职业生活中自觉地严格恪守行政法律法规,做到个体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的要求融为一体。

(二)行政法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行政法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行政法学的新知识、新情况,还应时刻关注现实社会行政法制的变化与要求,使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2.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应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注重讲练结合。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例如,笔者在讲解行政法的概念时,先从现实生活中的行政法案例和行政管理专业同学熟悉的行政概念导入,再层层推进论述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行政法等基本概念。在讲授行政法理论时,引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共选择、公共治理等理论辅助理解,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取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身边案例。例如,讲到行政主体,笔者列举桂林发生的某大学生状告大学案和某村村民因土地征收款分配纠纷诉村委会案,就学生们身边发生的案例引发大家思考与讨论,大学和村委会在本案中到底是不是行政主体。案例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积极性。

(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问题导向式教学基础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进而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2]的理论,笔者认为,根据此理论,在行政法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日常生活当中的真实案例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他们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相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保留教师讲解主要内容的同时,加大学生讨论、发言的比重,尽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索。例如笔者采取了组织模拟行政法庭的做法,在课前发放案例材料,分配不同学生担任原告、被告、法官等角色。课堂上让学生就不同的立场展开辩论,教师再进行总结与点评。

(四)科学安排学生进行专题行政法实践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3],这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由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领域的许多理论与制度和实际联系紧密,因此笔者布置学生深入到法律实务部门进行专题社会实践。例如,讲到《行政许可》内容,笔者就让学生到进行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如公安、工商、海关、民政、税务等机关的办事大厅进行专题社会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行政许可相关问题的认识,了解相关行政法理论问题在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1]李盾.在清华法学院做案例教学[G]//宫本欣.法学家素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