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十篇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十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5:17

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篇1

一看教学过程能否在建构中认知。新课程背景下,一堂成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一定能够促进学科的知识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中认知,就必须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1)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思想政治教师应善用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学习的需要来选择,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去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教学流程要更关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在课堂中生成,利用灵活多样、巧妙的教学组织形式演绎抽象的哲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知识,使学生乐学、有情趣,师生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2)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思想政治教师应成为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学生的引领促进者,教师要放得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之中,并与学生一起倾听、探究和学习。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的综合探究的《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民主选举的规程,一起体验模拟村委会主任选举的过程。(3)作为学生的合作者,思想政治教师应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和学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思想政治教师要能创具有时代性的情景,在课堂中共同探究重大时政等社会热点问题,构建学生学习平台和路径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师生交流充分、判断有据、评价科学和反思提升,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和构建,通过分析示范、时政讲解,尤其是经济、政治、文化知识的提炼和概括,促进学生进行有知识建构的有意义学习。

二看学生主体能否在课堂上凸显。要实现教学重心的下移,确实地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一堂成功的思想政治课就一定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在课堂的主体性,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能展示教学过程的学生主体地位,这是一种高度参与的课堂教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为主体,关键要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看广度也看深度。就广度而言,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以《生活与哲学》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课堂教学为例,要看是否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调动了绝大部分同学参与课堂有关“实践与认识”哲学原理的学习活动;就深度而言,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究学科知识,是否潜心钻研思想政治疑难问题。

三看三维目标能否在教学中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新课标理念。在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三维目标既然是课程目标,就要树立整体把握三维目标的思想,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加以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的具体内容,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学活动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努力达成三维目标。

四看知识技能能否在动态中生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复制过程,而应是师生相互沟通、动态生成的过程,故要求教师形成课堂的动态观、生成观,在动态与生成中把握教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创设高品质课堂教学的互动,主要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师生、生生的逻辑互动、情感互动乃至心灵互动。思想政治课各模块的多数概念可以通过动态的课堂活动生成知识(如商品交换可用情景体验、民主监督可以模拟政治活动、传统文化采用学生表演或教师展示、矛盾分析法可以开展辩论等),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通过各类互动过程来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这一方式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可见,动态生成的课堂要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这种师生、生生的互动来生成新知识,进而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建构新知识体系。

五看课程资源能否在发展中完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在备课环节,由于思想政治课程时效性强、学科知识要不断与时俱进,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前最新的时政内容对教材进行补充,做好“二次开发”。教师要结合师、生和广义课程资源特点,做好时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要善于打破生活资源与书本资源的界线,处理好书本与生活两者的关联,从中疏理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同时,由于学生有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选择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的资源应该体现普遍性和层次性,让学生更容易达到“最近发展区”。此外,课程资源的选择也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把握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抓住思想政治学科特色,使资源开发利用更加合理有效。

六看知识理解能否在证据中证明。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课堂知识,不能流于表面,必须拿出证据来。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科的知识理解不仅仅满足于外在的表象,如对《生活与哲学》“物质”概念的掌握不是单纯观察学生对它是否识记,而是要评价学生能否对它有迁移和应用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从解释、释译、应用、洞察、移情、自我认识六个维度对思想政治课是否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教师是否为了理解而教进行评价。思想政治课堂知识理解的达成既要看学生是否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还要看教学效果,要看课程新知识是否纳入到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要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否证明学习效果,好比这样地问自己:学到多少东西?学习愉快吗?课堂效率高吗?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以理解为目的的教学的教是为了尽可能地少教或免教,而能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篇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认真对待、转变观念、积极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有部分教师对至今新课程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新课程的本质和精神总觉得领会不了,,收到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因此,本文探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评价。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传统课堂评价指向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机械传授和教师传道。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词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和机械回答。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将改变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生活的关切,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师知识霸权和绝对真理。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变化。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新课标准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目标是“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文本来看与以往也大同小异,唯一的亮点是“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这也是新课程之所以“新”的原因。这就以为着在新课程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和态度?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情,只有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才能使他在生活中自主、自立、自强。那么怎样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就应该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只有学生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家庭是温馨的,社会是和谐的,才能使学生去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那么如何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呢?那就应该体现在教学评价上,尤其是试卷中,因为教师的教育活动完全受制于考试和教育行政管理对考试质量的考核,那么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实现这一目标吗?笔者认为由于现行教学评价体系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导致了这一目标达成的巨大困难。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缺陷

(一)评价内容只重知识,忽视情感养成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级各类考试的命题者都在寻求改革,但是就现在的情况看,变化不大,以前考试只重知识,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的情况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行统一,教学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实践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功能。但目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纯智育学科对待,评价内容一般以考察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为主,只要学生能记忆、主观能理解就可以取得高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如何、是否言行一致在评价中没有体现,产生师生忽视德育的现象,

(二)评价形式陷于量化,无法全面考察

虽然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评价方式在理论上增加了很多,像综合评定、社会实践评定等,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些方式依然沦为形式,所以教学评价方法又只剩采用纸笔问卷的考试量化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方法突出考察学生的显性知识,像定义、常识、原理等能够外显的、量化的目标内容,采用得分为标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的评价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导致教师固守陈旧教学观念,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学生自身也忽视对隐性目标内容的学习与培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相互交流与促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制约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

(三)评价标准无所适从,缺乏人文关怀

教学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效果的价值评判与估价。由于新课程无法提供可操作的过程评价体系,所以现行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把教育评价的价值定位在甄别的功能上,一般着重采用效果评价,从评价对象完成各种命题任务的效果角度来确定评价标准。这种统一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没有根据教学评价的目的、性质和对象的不同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完全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充满差异性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认知基础、不同的要求和需要。过于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学习成绩定优劣,使教学只面向少数“好生”;忽略了学生自身纵向发展过程的比较,使多数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归根到底就是还没有真正把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放在关注每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还没有把教育的终极目标体现在人格的完善上,缺乏人文关怀。这也是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

(四)评价权力缺乏适宜,难以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由考试实现,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忽视了被评价者的需要及情感体验,使教育评价活动处于一种消极的活动状态。考试依赖单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简单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首先,这种缺乏被评价主体参与的评价结果不一定科学、准确。其次,这种评价对学生有什么感受,产生什么影响,究竟是促使他们树立信心、改正缺点不断进步,还是挫伤了他们自信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长期以来被完全忽略的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对策建议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内容应改变过去偏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单维评价,应强调对学生基础政治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的多维评价。教师在平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认知态度、行为习惯、情感变化、意志品质、交往与协作能力等,并把这些纳入评价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辩证思维方法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在自身内部进行整合,做到知行统一,表里如一,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更重要的是命题思想的进步和命题技巧的改善,在以往的试卷中客观题所占比重过大,命题者为了政治利益放弃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利益。考试是对学生的考察,是了解学生社会化的程度,是衡量学生是否了解和达到社会评价,完全可以是主观的,是残酷的。更大的困难是主观题答案的拟定,在以往的考试中所谓的主观题也不过是答案范围更大的客观题,在答案中并体现学生的精神、理念和情感。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自评、生生互评,有利于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增加自我意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认同评价结果,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发挥评价的作用。家长参与评价有利于家长走近教学,改变观念,可增进对子女了解,也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能够比较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其他情况,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懂得感恩和承担责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这种多主体教学评价给予了学生和家长更多的责任,可以让学生更关注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让家长更关注的学生的需求,更了解学生的能力。

(三)评价标准多元化。以往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违背了学生天然素质个体差异的基本事实,可以说很多“差生”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单一而“制造出来”的,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教学评价度,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学评价标准应采用多层化,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这种多层评价标准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我们应该明确“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篇3

 

198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教育界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关注统一环境下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此理论受到全国教育界的认可和广泛应用。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多元化教学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通过对此理论的解读和学习,将其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学习效果评价。我们要在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正确地开展多元化教学,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学生对政治课多元化学习的愿望。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在以往的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大多在唱独角戏,根据教学计划将每节课的知识点讲完,整堂课下来,学生都很少发言,除非是教师提问到了,也只是简单地在课本上找答案。造成这样的学习现状,一是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认为思想政治这门课程没有用途。二是高中课程较多,学业压力大,作为“副科”的思想政治课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生的认识中,都是不太重要的,认为考前背诵一下重点知识即可。然而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同时也要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看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多元化教学。

 

二、有效开展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多元化评价

 

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给予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今后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我们要采用元化评价,它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评价的主体、内容、方式都现呈现多元化。评价发生了变化,课程教学过程及课程管理等必将发生变化。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以往的政治教学中,我们都是以班为单位对教学主体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够细致,对班级里每个学生的评价没有具体到位,这样的评价实质上来说对教学指导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必须花时间,对班级里的每个学生主体进行分类评价,哪些学生喜欢政治课,哪些学生不喜欢政治课,找出它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哪些学生政治学习成绩好,哪些学生政治成绩不好,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不能单纯地从课堂表现出发,还有深入到学生的性格、成长环境、所面对的压力等多方面。只有这样多元化的主体评价才会给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带来真正实质意义上的指导。

 

我们在做主体评价时,要深入每一位学生,而不要整齐划一,囫囵吞枣,这样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切实改善教学效果。

 

(二)评价内容多样化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大多是根据学习成绩而定,这样单一的评价内容反映出来的结果未免过于片面。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去对学生形成综合性的评价,其中重要的几个方面是: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期末成绩)、课堂表现、课下表现、作业情况等。对于这几方面的考核看似简单,量化起来也是比较难的。成绩和作业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好量化,课堂表现和课下表现评价起来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课上的时候关注到每位学生的表现,这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就是个难题。有些政治教师由于不是班主任,一学期下来连学生的名字都记不清,更何况学生上课表现呢?这是我们不得不直接面对的难题。

 

其实记下学生的姓名没有多难,只要我们用心,实在记不下就背诵座次表,每节课打印一张座次表出来,一节课关注三分之一的学生,这样三节课下来,全部学生都关注到了,也都熟悉了,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开展了。对于课下表现,我们作为政治教师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有必要时找学生谈谈心,不要认为这是班主任的工作,任何一科的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的课下表现进行观察,对于表现差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谈心。这样一来,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就会落实到实处,而非纸上谈兵了。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闭卷考试,这一评价方式可以保留,同时我们要开拓其他的评价方式,例如,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习小组间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的运用目前在探索中前行,因为没有先例和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而不能望而生畏。争取早日探索出一套合理的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政治课程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彻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要更加关注评价主体,从而让高中政治课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增加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解读新课改的要求,重新调整课程讲解的内容和深度,在多元化评价的指挥棒下大力开展新型的教学模式。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从而找到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篇4

[关键词]德育素质测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现实表现终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06-04

[作者简介]杜晶波,沈阳建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都巍,沈阳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11016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体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把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与其现实表现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矫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重学生知识能力评价、轻学生行为能力评价的片面做法,也有利于转变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仅当作知识性课程学习、忽视知行统一的错误倾向。构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该评价体系的运行将会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协同育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先进理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构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体系的依据

(一)逻辑依据

大学生综合测评是针对在校大学生,通过收集其在校学习、生活、活动等各领域中的表征信息,并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采用科学方法予以量化,对学生做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一般包括德育素质测评、智育素质测评、体育素质测评等主要内容。其中,德育素质测评主要测评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遵纪守法行为、践行公德状况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况。该测评能够客观反映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和道德品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一般课程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一强调知行统一。因此,在考核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时,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要考核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身实践的能力,即学生的实际表现。考核学生的实际表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的重要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逻辑地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素质测评,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行为的考核,它们的功能具有同一性,即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真实、有效地反映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全面反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此,构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找到了内在的逻辑依据。

(二)理论依据

综合素质测评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总结、自我发展,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向引导、正向激励。学生通过参加综合素质测评,特别是参加德育素质测评,要对自己一学期的行为表现进行审视和反思。辅导员或班主任通过向学生反馈德育素质测评结果,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行为差距,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自我优化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程度和道德品质发生的积极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考核大学生的现实表现,对学生的思想收获和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也起到了激励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优化自身行为的作用。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对学生素质的量化反映,属于学生管理领域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是对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反馈,又属于教育领域的工作。尽管两者分属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协同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注重提升践行先进理论、遵守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能力,做到知行统一;另一方面,又促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果,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构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体系,是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一)实践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实践的新经验

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要“全面、准确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法和考核体系,创造出许多新经验。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中实行“全程知行统一动态计分考核方式”、知行双考核模式等;在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引入“行为实践度”考核、多维复合型考核等。这些考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性考核,而忽视对学生行为考核的弊端,突出了对学生践行先进理论、遵守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能力考核,为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可资借鉴的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同。

这些方法和模式的共同点是,通过综合测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实际表现――主要围绕学生的政治态度、遵纪守法行为,践行社会公德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况,考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此相对应,德育素质测评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内容,主要考量学生的政治思想、遵纪守法、践行公德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学生行为表现的内容基本相同。基于这种相同性,以德育素质测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学生实际表现的依据是可行的。

(二)前提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学生实际表现与学生德育素质测评内容、过程的相似性

目前许多高校把学生的实际表现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中,其实施过程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同班学生组成考核主体,依据考核标准,综合政治态度、遵纪守法行为、践行公德状况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对每名学生进行测评、打分。其中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进行考评,其他方面的测评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完成。其具体环节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最后确定每名学生的实际表现得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学生实际表现的环节在课程结束前完成,一般是在学期末。而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过程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同班学生组成考核主体,依据考核标准,综合政治态度、遵纪守法行为、践行公德状况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对每名学生进行测评、打分。其具体环节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最后确定学生实际表现得分。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一般是在每学期初完成。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除了实施时间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学生实际表现的内容、过程与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基本相同。为此,完全可以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学生实际表现的依据。当然,实践中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微调,即把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德育素质测评工作前移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期期末。这样做可以避免考核(测评)主体做重复性工作带来的倦怠心理,使考核(测评)结果更准确、更具权威性。就实践而言,随着“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相结合”考核方式的全面展开,构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是完全可行的。

(三)保障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颁布以来,各高校普遍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和学校的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机制。这些工作机制为构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利保障。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校一盘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与学生管理工作部门紧密配合、相互协调。为此,只要学生工作部门把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的时间由每学期的开学初调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期的学期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教务部门认同“把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现实表现的考核依据”,那么构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考核评价内容、考核主体及分工、考核方法和成绩构成等部分。

(一)考核评价内容

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考核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实际表现四部分。其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多种形式的理论考试(测试)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主要通过上课出勤、课堂发言、听课表现等要素进行考核评价;实际表现则主要依据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进行评价。

(二)考核主体及分工

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主体。其中任课教师主要负责考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辅导员、班主任、同学是学生实际表现的评价主体。

(三)考核方法

1.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方法。采用书面作业(或撰写实践报告)、阶段性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书面作业和期末考试以案例分析或材料分析为主,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阶段性测验以简答题、辨析题为主,重点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考试形式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

2.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的评价方法。依据课堂出勤、课堂发言、听课表现等要素,采用赋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见表1)

3.对学生实际表现的评价方法。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德育素质测评为依据,综合考核学生的政治态度、遵纪守法行为、践行公德状况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对学生现实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

(四)成绩构成

1.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占70分。其中书面作业(或撰写实践报告)占10分、阶段性测验成绩占1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50分。

2.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占10分。

3.学生实际表现占20分。其中:学生德育素质测评分计入本评价体系的公式为:

学生实际表现最终得分一学生德育素质测评实得分/学生德育素质测评应得分×20%

4.学生最终成绩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学生实际表现的各项得分累加。

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策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好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涵义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据预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教学方式的总称。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和教学内容的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它具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与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等多种功能,在促进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之中,并不是把实践教学等同于教学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是为了强调明晰教师、学生主体、目的、手段、客体、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了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探索和选择最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探索、重知识掌握轻知识创新等倾向,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则强调教学实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突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依然困扰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些问题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由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与参与者组成的复杂活动。无论是领导者、组织者、还是实施者与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影响和制约着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还缺乏正确认识,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学生认识的不足。目前许多学生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着一种抵触心理,他们认为学校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抹杀他们的个性,禁锢他们的自由,甚至拒绝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自然也有抵触情绪。

(二)组织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外与课内、校外与校内相结合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组织过程比一般理论教学要复杂,涉及教师、学生、经费、场所、教学安排、培训、评价等环节和因素,是一个经常性、长期性以及全体学生都要参与的活动,因此要有细致周密的安排和组织。而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尚停留在一般性要求上,无课程计划、无教学大纲,在具体安排上不规范,组织上不落实,缺少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各自为政,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很难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制度层面看,缺乏严谨的、规范的制度,实践教学工作组织管理较为松散,教学过程中主观随意性比较大,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时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考核评价方式不到位

一是对学生的考核不科学。很多学校给学生安排一些课余时间去参加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形成一份调查报告。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能核对这份报告的实际情况,不能确定学生是否完成了整个社会调查的全部过程。二是缺乏对实践结果与设计方案目的是否一致的考核内容。考核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只是评价最后形成的调报告,却没有评估现在所取得的实践教学活动结果与原来设计所期望的方案是否相一致。三是对指导教师和组织教师的考核评价不到位。目前的考核方式只涉及了对学生的考核,对于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中各位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没有具体考核评价方式。这样,各位指导教师是否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是否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的指导学生无从考证,而且也没有监督机制,这样难以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实际效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有效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机制等问题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去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为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努力使学生的个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具有实效性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作为指导和规范,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规范各项活动的监督、考核。具体包括: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的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协调开展,使实践教学活动有序的进行。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由学校分管领导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规划和宏观指导,并且召开组织协调会议,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三是主管学院、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参加,专门负责实践教学各项工作,为实践教学各环节提供指导性要求和意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具体组织和实施;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各学院(课部)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相互配合,对实践教学进行具体管理;五是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按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一个沟通好、效率高的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组织领导班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常规性工作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实践教学政策与措施,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优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把素质精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党政干部等吸纳进来,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制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计划,对课程任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都要作出具体规定。教学计划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应结合学校实际,了解学生特点,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教学活动。

(五)采取灵活的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在某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呈现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程序形式。实践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充分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师要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参与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活动,

(六)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考评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在驱动力,以不断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完成以后,需对其结果进行考核、总结,为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借鉴。为此,需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指导教师、各相关部门进行考评,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在考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各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在具体考核中,将理念从注重理论概念考核向重视学生能力的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转变。利用科学合理的考评理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以亲身的体验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技能,达到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七)采取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仅要锻炼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学生实践教学学习过程,需要遵循政治性、科学性原则,将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操守、实践过程、实践成果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评,全面、公正、公平的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情况。因此在考核评价中,一是要了解学生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遵守学校所规定的纪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有担当有责任感,是否能够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勇于解决各种问题。二是要科学评价学生所参与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和成果。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后会形成一定的成果,如调查报告、实结等,在对调查报告进行考核评价时,要考察次调查选题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按照所设计的实践计划和步骤进行,通过实践活动是否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是否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在对实习报告或者总结进行考评时,应综合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单位评价三者的评价意见,使考核评价更加客观科学。

参考文献

[1]陈宣.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彭亮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6).

[3]韩毅,景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01).

[4]冯淑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篇6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挑战。”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客观现实,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亦在所难免,它所引发的世界性文明冲撞对于各区域民族与国家的道德精神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也直接或间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会遭遇各种文化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评价所面临的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越来越趋于复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经得住考验就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不仅要在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学习评价上也要有所发展。鉴于此,本文将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创新进行探究,以期待助益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管理。

一、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正视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从实质上看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同。一般说来,多元文化有不同的分类,主要分为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同时还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文化主体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塑造了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对评价内容的统一性带来挑战

在多元文化背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受教者是在成长中已经长期受到不同学习环境影响的大学生。一般而言,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的时代背景,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多元文化或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通过这些学习环境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确立统一的评价内容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客观背景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正视这一问题。首先,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多元文化对家庭中父母的影响同样不可避免,家长对子女的人生观、学习观、就业观、婚姻观、金钱观等教育的偏差,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其次,学校集聚了众多年龄相仿、思想类同、心理行为不稳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也使学习环境今非昔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极易形成群体性倾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内容的确立形成较大冲击。第三,日益开放的高校学习环境,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现实,多元文化冲击下的现实社会难免导致学生信仰缺失、世俗化趋重,对学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所以要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价内容全面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进行评价其难度较大。“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不需要评价’、‘能不能客观评价’及‘怎样评价’等问题认识不一。”[1]因而,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必须正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发展影响,在应对多元文化影响的基础上确立统一评价内容。

2.对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带来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不仅要确立统一的评价内容,还必须对评价的内容确立标准。由于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而又非常开放、活跃,不同文化思潮的来袭都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明显影响,并有力冲击着原有的、正在形成中的思想信念。对于学习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从文化认同到行为能力,其内在逻辑关系就是:文化认同影响思想认识,思想认识决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左右道德标准,道德标准支配行为方式。这其中,外来异质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因具有极强的欲望性、自由性、世俗性和消费力,其所形成的冲击力似乎更为强劲,更容易俘获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领地,使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出现改变,并产生新的、自以为是的选择方向。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间,这也为西方异质文化或劣质文化的侵蚀留有了缝隙与空间。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加之大学生们还没有完全定型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所以要建立一个在一定时间内比较有指导性,而且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评价标准其难度是而想而知的。

3.对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带来考验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机制的文化屏蔽作用已经被大大削弱,但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开放性和更大的包容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其他优秀文化为我所用的功能。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青年学生的确需要吸收更多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才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但是也应看到,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并非出于文化的平等与融合,由他们主导下的全球化是基于自己的霸权利益,文化输出是霸权利益的一个部分,他们希望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占领来达到意识形态同化的目的,从而分化或瓦解他们的社会体制,以进一步壮大他们的霸权势力。这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有害无益的,同时,也导致要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方式需要面临的考验也在增多。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的原则

多元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评价带来一定的挑战,而应对这种挑战,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以及多元文化背景而提出适应时代新发展的评价原则。

1.评价要有方向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特有的方向性,这是首要的原则。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人民的福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指导,自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的政治思想要求,因而必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灵魂而成为学习评价的核心,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弃或歪曲都将是人才培养的失败。第二,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认识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是否旗帜鲜明,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标准,就是方向。第三,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面对文化多元化的复杂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不应该因各种文化的冲击而出现思想紊乱或丧失价值标准,只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有了清晰的价值观取向。

2.评价要有全面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不仅要坚持方向性,还要必须坚持全面评价的原则。全面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从各个阶段、多个层面以及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或结果进行检测和考评。首先,要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定量评价一般以考试分数、表现记录数据、问卷调查结果等为依据,其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与结果还需要通过定性评价进行抽象概括与描述,以形成对定量评价的补充与弥合。其次,要把结论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结论性评价虽然能够对学生学习状况形成一定结论,但对定论的起因与演变并没有显示,因而对结论的印证也就不足以成立。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可以将评价的眼界放宽至全部过程,所获得材料也更为丰富细致具体,这样的评价也就更为客观准确。再次,要把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起来。将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有利于以发展、变化的眼观看待学生,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提高。

3.评价要有引导性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的和平相处与和谐相融只是一种假设性的前提,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驱动及霸权思维同样会在文化领域打开一个缺口,很多国家和地区所出现的街头运动便是文化侵略的现象。认识到这一点,高校思政理论课学习评价就不得不在防范西方文化霸权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来培养具有实际行为能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不能不重视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想政治引领。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成绩如何,不仅要看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通过卷面测试所得的成绩仅是浅表性的;还要看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作为一种观念被学生接受,在内化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认知和认同;更要看到学生在行为上的实践能力,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是否通过学生行动而在实践中发挥实际作用。对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要把品德评价放在首位,做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过程中弘扬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和全面发展。因而这就要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必须坚持评价的引导性原则,做好思想政治的引领工作。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的举措

在坚持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应对多元文化对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的冲击和影响。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的举措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评价内容的系统性与动态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过程中坚持评价内容的系统性与动态性的结合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课程理论学习的评价。课程学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认识过程,是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理论课学习的效果评价一般由平时、期中和期末三部分成绩作为依据,但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过高并不科学,通过对平时学习效果的观察、检测与记录,才能更好反映学习的时效性,因此应加大平时学习成绩的占比并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第二,对日常行为表现的评价。思想是行为的指导,行为是道德的显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能否内化为价值体认与道德能力,主要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现。可对每个学生建立一份日常行为表现记录档案,由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等负责观察记录,并作为评价内容的一个部分。第三,对参与社会实践的评价。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学习的高级形式,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应用和检验,学校应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延伸理论课学习的历程,并将之作为衡量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使评价更具实际价值和实际效果。

2.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科学性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教育环境日益复杂,有待解决的问题也日益增多,此时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进行客观评价,就不能仅由教师出几道试题那么简单,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科学性是必然选择。使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于评价活动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评价者因其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及主观性而使评价结果未必公正客观,而不同的评价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主观性出发,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尽管不尽相同,但在归纳、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也能够做到此消彼长、寸尺相抵,使最终结论最大程度地趋近准确。另外,评价的主客体之间还存在有狭隘、保守、分散、甚至对立的现状,只有从整体上调整评价主客体的关系,以开放、平等的观念进行评价活动,才能提高评价的总体质量与水平。

3.坚持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还必须坚持评价标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举措。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和促进大学生形成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统一性体现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共性要求。同时,统一性还表现在,例如成绩高低、出勤率等情况的考核就应该纳入其中。这种统一性一定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效果的评价的宏观标准,但是“检验德育实效的宏观标准往往无法具体衡量现实中的德育实效,它既不能检验出一堂课的教育效果,也难以区分不同学段、年级和教育者带来的实效。”[2]思想政治理论在学习方式上却需要极强的实践性体验和体认,才能内化为价值观认识。所以其评价标准在统一的基础上,也要体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建构适应特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如可以将参加志愿者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情况等指标纳入其中。

4.关注评价结果的激励性与发展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也要关注评价结果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让学生养成对各种文化的甄别思辨能力和批判吸纳能力,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方法并取得不错的理论实践成绩,就必须通过评价来分析其形成的过程规律,只有这样,学习评价才能起到承上启下和预设未来的作用。一方面使评价能够指出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不足与缺陷,也能够对学生学习中的良好表现及取得成绩予以承认和肯定。另一方面使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应通过诊断服务而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评价中的激励性策略和语言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以激励学生迈向更高台阶。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摄取信息丰富、思想意识活跃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必须针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帮助学生筑牢思想根基,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做好思想准备、提供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任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分析[n].光明日报,2010-02-17(6).

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改革 误区 反思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于2005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简称“05”方案。“05方案”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原则性地指明:“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其涵义为:传统的考试方法必须改进和完善;考试方式要多样;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思”和“行”。考试制度既属于创新教育的途径、方法,又属于创新教育保障体制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方向并起着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考试制度既可以促进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也可以对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自“05方案”施行后,许多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考试方式的革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笔者研究中,发现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一些误区,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改革进行了再反思,以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试改革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误区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目的就是给学生定个成绩、记个档案。

此观点的认识其实质就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作为单纯的成绩鉴定。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与导向性功能,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评价的功能和根本意义不在于对学生的鉴定、选拔、鞭策和警戒,而在于通过检查教学目标达到的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既建立学习的信心,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误区之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看做是一门课程的考试而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考试评价对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效果必然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看做是一门课程的考试,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脱节的“两张皮”状况,是工作推诿、职责不明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观和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上,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生理论学习成绩与在校思想政治表现和操行表现结合起来。

误区之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有个性的考试评价就是改革。

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固然是对的,但不能由此丧失了原则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失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具有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立足于国际国内实际,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对当前国际国内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科学解释,对学生中的思想问题进行疏导。因此,考试评价必须体现时代性的特点,离开了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就失去了其现实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很多,考试评价固然要遵从,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不能从想当然出发,随意应付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

误区之四:考试内容和考试手段的改革存在着片面性的倾向。

有的教师认为考试方式无非是两种,或闭卷或开卷。从目前看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开卷考试居多,但有的教师出两道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题目让学生做就算了事,还有的教师让学生写篇论文或调查报告,在评分标准上,“一张试卷决高低”的做法仍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不考虑各课程的特点和差异,而采取的“一刀切”做法,这种片面性的倾向,与传统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嫌,同样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因上一届同学的“经验”传授,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又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反思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明确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高校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不论如何进行改革,其地位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目标必须定位于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完成与发展服务,考核方式上应着眼于课程目标本质功能的实现,着力于课程特点的要求,考核手段上淡化考试的显性,寓考于学,寓考于做;淡化考试模式的刚性,达到以考促学、增强实效性的改革目的。

再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要有准确的定位。“高”和“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即高等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共性的一面;“职”即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和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高职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明显差距,但也有自己明显的优势,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既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做法,也不能沿袭普通中专的模式,更不能无鉴别地、盲目地照抄兄弟院校的做法,也绝不仅仅是记个成绩。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自己的特色路子。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更新观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首先要更新考试理念。考试理念的更新,是考试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考试改革的首要环节。这些理念包括:考试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服务。广大教师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重大转变,注重增强考试的自主性、针对性、探究性与实践性;考试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它不是目的;考试也不是只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与其他学科的考试是不一样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它有其特殊性;统一考试不是唯一的选项,任课教师都拥有考试的权力,包括考什么、怎样考。但偏偏有些人死抱着传统考试方式不放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停滞不前、举步维艰。

长期以来,受认知理论影响,许多人认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的过程,就是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并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认识的过程,只要学生有了正确认识,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因此,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被简化成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的过程,出现了只管灌输不管内化、只重知识掌握不重行为养成的倾向。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必须克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倾向,牢固树立德育教育的大过程观。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从纯知性考核标准向颇具创新能力考核标准的四个转变,即:由重理论概念考核向重应用能力考核转变,由重书本知识考核向重社会实践考核转变,由重考核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重简易经验测试方法向重科学考试制度规范转变。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性原则。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中心内容,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突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所以,这一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首要的、基本的原则。离开这一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会完全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2)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即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任课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建立以任课教师、学生、系分管学生的主任、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综合性、实效性及合理性。

(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对大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注重考查他们的学习过程,又要看他们的学习结果。但过程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过程性评价是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注重实习过程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一个相对全面、真实、准确的评价结论。

(4)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来实施,要在学生中树立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点、信念转化成为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评价,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随着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块木桶“短板”[1]。中共中央、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共中央、教育部、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①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一般智育课程的理论认识功能,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培养接班人的政治要求,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是一种简单的结论记忆,而是要通过教学,特别是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悟、体验、践行,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方法论内化为自觉的信念,提高政治觉悟、认识水平、道德水准和思想政治素质。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以及合理的评价方式等。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探讨,是规范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科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在实际操作环境和体验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那部分教学活动。而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则将课堂教学实践和实践教学实践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本文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取前者。高职院校本身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其实践教学体系,通常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2]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的理论教育形式,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由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来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出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捍卫者、建设者和继承者。因此,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有着特殊的内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和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多管齐下,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体系、资源体系、方法体系、过程体系、考核体系在内的实践教学工作和活动的总称。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体系,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定位、指导思想、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包括环境资源、师资条件、硬件设施、实践基地、教材素材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包括实践教学政策措施、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创新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组织领导、决策制定、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则可分为实践教学课程项目考核评价和学生具体实践考核评价两个方面,包括考核目标、考核方法、考核手段、奖励政策等。

三、如何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体系的构建

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定位、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学大纲以及实施方案的制定等内容。“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把它简单地看成单纯性地传达方针或富有意识地教会大学生遵守行为规范”[3]。其实不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的是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这就要求必须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教学。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定位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实践教学而进行实践教学,而应当充分认识到,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实践环节是促进学生实现由“知”到“行”转变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是单纯的理论灌输而应当重在实践。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2]。在此基础上,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具体实际制定与本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要求随时更新。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源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应当充分开发利用周边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资源,加强与周边企事业机构交流和联系,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力度,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参与社会调研和科学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加大校园硬件建设力度,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可靠保障和便利条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如影像资料、阅读材料等;积极建设校园网络软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兄弟院校之间则应当加强沟通,做到资源共享。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发多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以本课题研究情况为例,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政策保障法。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制定好配套措施,在贯彻实施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时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与每年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均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教学和行政职能部门,以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参观访问法,即组织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老区、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访问,走访老革命、劳模、英雄人物和典型人物等,通过参观访问,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社会调研法,即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问题的社会调查研究,帮助他们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增强对经济社会的认识,提高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四是多向渗透法,即结合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和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如结合顶岗实习,加强“三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诚信教育活动等等;五是网络互动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开通网络课堂,随时捕捉信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阵地;六是试点推广法,即在组织活动时可以采取选择试点、以点带面的方式,将好的活动向全院乃至社会推广,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社会辐射功能。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证工作落实到位,高职院校根据情况可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门领导机构如“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思政研究会”等,由院领导挂帅,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调研,协调各部门分工协作,经常性地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汇报,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效调整工作思路,确定工作方针,制订工作方案,并抓紧落实。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和力量组织和开展活动,在日常管理中则应当采取多管齐下的方针,当前“高等学校的所有课程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3],这就要求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及辅导员、党员干部都要切实行动起来,形成合力,达到全员育人的实际效果。工作中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工作不流于形式。

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课程项目考核评价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确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采取思想汇报、调查报告、讨论发言以及活动评比等方式进行评定。而学生具体实践考核评价则相对比较复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对学生有些实践行为效果的评价考核完全无法量化,更谈不上做阶段性的检验,甚至需要根据学生一生的现实思想行为表现才能最终认定,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应当侧重于促成学生思想、心灵和言行的点滴进步进行过程化评价。要确立近期、中期和长期考核目标,分别考核学生每学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后的表现,其中前两项可以在校内完成,第三项则可以选择试点班级和人员跟踪调查,形成阶段性结论。考核方法不以一考定终身,而以现实言行举止表现为准,可以采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项目教学成绩评分、辅导员日常管理评定和学生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给出一个综合考核成绩,记入其学籍档案。对实践成绩优秀的在校生,给予适当表彰;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并邀请其回校现身说法,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桂文强.“木桶效应”与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eB/oL].sixiu.blog.hexun.com/14452269_d.html.

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篇9

论文摘要:通过了解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认清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理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对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行研究探讨,以期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卓有成效地提高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在全国高职高专已经实施四年多以来,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的说有了明显改进,效果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重要课题。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了解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现状,本课题组利用调查问卷、谈话等形式,对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多个系部的40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调查分析。在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成绩的同时,反映出当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同学们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严重的偏见。对学生来说,专业课是他们进校学习的重点,课程的内容也是他们所不熟悉的,因此学习的内在动力较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课,学生最容易感觉比较熟悉,他们从广播、报纸、网络上几乎不断接触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对教材中涉及的问题,容易在直观上认为似曾相识,而实际上又知之不深、不系统,认为是没有多少新意的课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因为它是规定的必修课才学的,相对来说缺乏充分的内在学习动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中尚有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从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出勤听课情况、对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喜欢某一门课的理由等数据统计看,某一门课出勤率的高低、学生听讲状况、对课程的喜欢程度等,除了课程内容的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因此,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持续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强化教学管理,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并发挥其育人作用的大问题。

(三)教材的使用和教学内容中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教材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虽然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优点是理论阐述透彻,逻辑结构严谨,但是课程体系和内容比较传统,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延续的是传统思路,即教材名称还是以直接的、显性的说教的形式出现。从我们在课堂上收集的关于教材的意见来看,同学们普遍认为现行教材理论叙述过多,事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不容易读下去,而且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有空洞之感。教材的不适合也是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教学设计针对性、实效性差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当中,少数学生存在逃课,上课不认真听、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究其原因,有超过一半同学认为是“教学内容死板,不感兴趣”。不少同学反映,在课堂上,老师倾向于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意识形态的灌输,而较少涉及一些时代热点和关系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社会问题,呈现出“学生知道的反复讲,学生不知道的绕开讲”的局面。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是时代感最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应及时反映当前世界热点问题,以体现时展的趋势,把握时展的脉搏,真正做到课程的与时俱进。据了解,时事政治和法律常识是同学最希望学到的知识,心理知识、哲学思想、名家传记等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五)教育方法亟待创新和改进

当前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说教、轻启发,重灌输、轻交流,还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不太关注学生是否能吸收和内化,师生之间远远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尽管就目前而言,绝大部分老师上课时都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能做到图文并茂,但是具体教学方法上,相当一部分老师仍然沿袭了传统的说教式,没有很好地将深奥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仅仅局限于就理论而谈理论,很少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能够经常举实例阐明观点或者活跃课堂气氛的老师只占少数。单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甚至还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排斥情绪。

(六)实践教学薄弱

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思想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实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但实际上实践性教学却难以落实。在调查学生对于如何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建议中发现,多数学生希望多采用社会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需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各级党委、教育部门和各高职高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发生了可喜变化。同时也必须看到,现在取得的成绩还只是阶段性的,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快速发展和迫切要求,加快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如箭在弦上且任重而道远。

(二)是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伴随着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观念、文化思潮、精神产品如潮水般不断涌人高校校园,涌向思想开放、活跃而又身心还不够成熟的当代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强劲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相当部分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质量,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时代的变化与需求的实际出发,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从而使大学生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推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是增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甚至有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自己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在课堂上的讲授中注重剖析问题、讲清道理、切中要害,帮助大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有效性。

三、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理念。从现代国际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出发,二十一世纪“人的全面发展”的四个支柱应该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次要树立协调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理念。重视教育教学过程和环节之间的有机协调,发挥资源互补优势,树立切合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协调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理念。再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各种创新使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深入人心,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学、懂、信”,进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最后要树立尊重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首先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提高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社会实际制定教学专题,及时更新和优化专题教学内容。其次要更新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际,善于运用对话式、学导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力求生动活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图像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省学时的双重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课评课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晓音(1973-),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思政)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蒋晓云(196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政体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河北石家庄050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HB13mK020)和2013年度河北省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科研项目“高职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a201300106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52-02

一、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而实践教学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在论及“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时,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环节”“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求通过加强实践教学途径,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而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练就能力、造就职业素养的重要保证。只有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在实践的平台上展现自我、锤炼本能、服务他人、感受人生、思考未来,感悟理论的力量,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正确树立,促进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需要、能更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个人政治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围绕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以学生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创造性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实践教学起主导作用,是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实施者。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实施主体,学生自由结成实践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实践教学方案,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及方向,自主选择主题实践项目、制订实践方案、进行实践过程、总结实践成果并评价。学生在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指南,最终将理论内化为品质、知识转化为能力、感悟上升为行动。

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相贴近,结合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注重职业性、地域性、创新性,科学设置思政课主题实践项目,合理制订思政课实践方案,整合开发思政课实践资源,建立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机制,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双提升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服务于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运转有序的大德育实践教学体系,它整合了校内外各方面资源优势,包含思想体系部分、资源体系部分、方法体系部分、评价体系等。

1.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想体系部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大特征是强调“知行统一”,要求学生用眼去看、用手去做、用心去体验、用脑去思考和创造。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学部门和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构建一个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相互配合的思想体系。首先,以“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为核心,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及组织管理机制,制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统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体规划与科学指导,并结合实际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其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包括:(1)管理制度。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学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考核及评价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2)监督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及监管以及评价与反馈,注重过程评价,确保实践教学有效运行。(3)激励制度。进行实践教学评估,落实实践教学学时及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构建有效奖惩机制,激发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体系部分。“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撑。(1)要有相对充裕的人力资源。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效果、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能力大小、积极与否有很大关系。因此,应不断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学院党团组织工作者和各系辅导员密切协作的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及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实践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2)要有充分的基地支持。高职院校应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和社会需要,结合本地区特色,发挥地源优势,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地方特色,开发利用周边具有典型意义的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资源等;选择具有时代先进意义的企业、事业等单位;建立与专业实习、学生社团实践、社区援助、勤工助学等相结合的多种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3)要有相对充足的财力资源。实践教学中交通费用、校外聘请专家授课报酬、参观考察门票费用等都是基本的必要经费开支,应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基金,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此外,还要加大校园硬件建设、校园网络软环境建设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3.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体系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形成了由“课内实践项目、校内课外项目和校外社会实践项目”三个层面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课内实践项目主要开展征文演讲、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讲座等。校内实践以主题实践项目方式进行,覆盖全体学生。校外实践项目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参观访问法。以石家庄高职院校为例,可以利用西柏坡、烈士陵园、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石家庄解放纪念碑、省博物馆等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强化感性认识,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2)调查研究法。组织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夜市经济、道路交通安全法、企事业单位改革、社区建设和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发挥实践教学基地作用。通过实践体验,强化知识理解,提高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体验、角色模拟中完成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责任感、使命感。(3)多向结合法。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结合团委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和“调研河北”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求实精神。(4)网络互动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开通网络课堂,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阵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总之,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实现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总体目标。

4.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部分。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成效与缺陷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并据此不断修订实践教学计划,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部分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第一,建立多元的评价主体。由思政课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共同参与,多向互动评价。思政课教师亲自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审查、管理和监督;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自己和一同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第二,健全综合的评价内容。要将思政课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的参与情况及相关部门的配合情况都纳入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方面,着重进行过程评价,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科学探究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第三,实施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目的,立足学院实际、学生实际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参照国家实践教学标准体系的结构、原则等制定,包括对教学地位、教育队伍、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第四,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主题单元考评方式,对学生思想进步、态度转变、心智发展、能力提升的点滴进步进行过程化评价。帮助学生养成客观公正、自知自省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