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十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十篇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1:02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1

一、快乐体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一)快乐体育的概念。快乐体育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而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指以终身体育与个性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玩得快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提升各项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后所获得的一种强烈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一种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僵化、教条化教学现状的反思,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

(二)快乐体育的特点。快乐体育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体学生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入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一体结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中“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并强调教学的多向交流,即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强调不同体育活动项目所独具的乐趣,主要指快乐的运动体验与成功体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快乐和成功的情感驱动体验,教师从情感教学入手,以自己对学生对教学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

(三)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感知新事物,在快乐中学习。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

(四)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的时代性;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的全体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来开展教育,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性来开展教育。

二、快乐体育教学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快乐体育的提出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快乐体育和素质教育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两者都是以“以人为本”为前提条件,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发展。中小学进行以快乐体育为手段的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教育的对象都是人,快乐体育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其表现是通过体育教学能够促使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增强锻炼的热情,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追求快乐的心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快乐体育能够加快素质教育的实现。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欢乐、感受到快乐,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根据快乐教学法的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愉悦的一种教育思想。在这种积极思想的指引下,体育教育就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感知新事物,在快乐中学习,以此来加快素质教育的实现。

三、开展快乐体育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2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在现有的素质教育运行中,对于中专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也变成了关键性的问题。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团组织内容的融合,可以将党的中心思想进行充分的展现,以这种展现的形式将中专生的素质教育进行广泛的推进,本文以加快中专生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团组织作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中专生;素质教育;团组织

共青团就是党的助手以及后备军,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变成了国家最关键的历史责任以及义务。学校共青团组织的建立就是校园中团员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按照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学校团组织工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今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模式中,应该结合现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内容中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

1正确认识学校团组织工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学校共青团工作就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性组成部分,该工作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方面做出了全面的推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模式中进行了重要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专生在政治思想的培养方面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面就正确认识学校团组织工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分析:

1.1发挥共青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在中专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阶段,全面的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党和政府对共青团的要求。党和政府对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对于共青团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阶段的积极作用也有了针对性的分析。学校在对于中专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专注于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并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方针,将开展团活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规划,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员进行完善。

1.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校共青团发挥作用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推进,可以将学校共青团的作用进行全方位的发挥,这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式不仅仅应该对中专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内容培训,还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按照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所以,采用这种素质教育的培养形式,可以对团组织的内容进行完善性的构建,为推动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促进。

2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中专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中,应该逐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就是开展素质教育模式最关键的内容,同时也是贯彻国家素质教育内容的根本展现。对于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来说,可以进行以下的分析:

2.1开展邓小平理论的普及教育:

在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进行根本上的完善,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为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社会特色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整体要求,学校可以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党知识的教育,结合中专生现有的思想实际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邓小平理论知识的传播,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渗透,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真实国情,通过开展各项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结构进行全面的补充,树立自身的信念。

2.2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在中专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比较长,而他们又刚好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的观念形成中,有十分明显的可塑性需求,该过程中,应该有比较正确的人生指向。学校可以按照学生现有的个性状态,进行大型教育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还可以按照国家的重大节日为机会,学校组织进行相对应的主题活动,使用多种活动的构建形式进行良好校园文化的构建,积极学习之前传统的奋斗精神理念,帮助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与深化。

3增强中专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在学校活动安排的过程中,可以将科学竞赛的内容进行逐步的渗透,建立中专生自身的科技会等各类科技社团,这种科技社团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及科技的素养,在该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充分的锻炼。

4夯实学校团工作的各项基础

在素质教育落实过程中,应该将团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重视,不断加强学校团组织的建设,积极发挥团组织在素质教育中关键的作用推动。按照现有的团组织构建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团干部自身的思想素质与业务技能,引导团干部发挥自身的作用。除了将团干部自身能力进行全面的突破,还应该健全学校团组织的整体制度建设,坚持按照完善的机制模式来稳定工作内容,促进素质教育内容的全面开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比较扎实的基础保障。

5中专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实践内容

将学校的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学生按照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为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这种内容的展现就是提升学生文明素质的现实需求状况。案例一: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在中专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他们自身的年龄比较特殊,处于一种成年与未成年的阶段,在学校活动的安排中,应该将成人仪式教育的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这种活动的展现就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学校团组织活动的构建中,可以按照中专生现有的性格状况将成人仪式进行个性化的规划,按照成人教育的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这样的成人仪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规范的进一步促进,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状况,为今后自身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案例二:志愿者活动的设计。在中专校园中,团组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在安排过程中,可以将中专生就志愿者的活动进行全面的编排,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在校园中进行这种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明素质。

结语:

在中专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团组织工作的结合,可以将现阶段最重要的党政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落实。在落实之后,学校将素质教育的工作方向进行阶段性的确定,这种确定的形式可以将中专生的整体素质进行整体性的提升,为今后中专生的素质发展进行比较全面的推动。

作者:杨天单位: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明霞.中专生心理素质教育之我见[J].大江周刊:论坛,2012,(6):76-76.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的“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19-02

教育就其本义而言,是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然而,在中国,教育自古就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敲门砖”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自此才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感叹,将读书、做官视为(古人)自己唯一可以光宗耀祖的选择,这种自古传承的“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发展至今,则表现为:教育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仅仅是人们生存的博弈工具,一种人才选拔的工具,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竞争中获得最大的成功,必须努力学习。

一、对教育功利性的回应:从应试教育谈起

以上这种“功利性”的教育写照,有一个专业化的术语“应试教育”,即特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然而,教育的功利性是相关社会个体教育推行的现实物质动机。于学生接受教育在于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机会,于学校发展教育在于获得因吸引到优质生源而带来的经济利益,于教师关注教育在于获得更多的收入分配,于地方政府投资教育则意味着政绩,至此,各方主体各取所需,才有了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机。然而,在社会这种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下,则创造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的、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木偶”。为了克服因教育功利性过度扩张,引起的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市场经济对高素质、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国九十年代后期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等重要文件就是对这一精神的回应)。

但不应否认的是,功利性的“应试教育”有传统而成型的教育模式去沿袭。对教育者而言,“应试教育”有一整套利益相关的机制约束和规范,如中考、高考成绩与政绩、奖金、津贴、职称、个人发展机会等相关;对受教育者而言,“应试教育”是一种工具性和功利性倾向明确的前程教育,兑现直接,考分与“优秀”、“保送”、“重点”、“名校”相关,甚至与加入党团组织关联。因此,对素质教育不能一开始就对其有“超功利”的错误定位,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视为二元对立不可共存,完全否认素质教育的功利性,是对社会个体推行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回避和否定。因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者并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适宜的记诵、必要的训练和考试作为检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手段”。2006年总理在教育座谈会上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考试和考核要求更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经常性”。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人文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具有普遍性。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贯彻的是教育公平的理念,尽量减少现实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和民族差异,不得将大量优势教育资源用于少数人的教育,其在政策上的反映有,不得刻意打造“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等。

第二,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注重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知识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得因“试”而牺牲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第三,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追求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和发展知识的能力。

以上三点充分凸显了素质教育的人文色彩,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教育的提高上,以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发展,以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是对全面教育的完善。

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行为的动力。在宏观上,素质教育具有“超功利”的人文价值,但具体于各社会实体,素质教育的推行又必须以功利性为导向,以回应各社会实体对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使实践主体具有推行素质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具体而言,素质教育的推行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对理性的社会实体,素质教育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可预期的现实影响。如果不能带来任何可感触的、可见的有利结果,则人们就不会有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动机。

三、素质教育的推行动机:对五方利益的回应

有关素质教育的推行动机,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五方利益的回应,包括学生、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以及地方政府。就此一一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对学生而言,要让其摆脱应试教育,接受素质教育。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看,素质教育本身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做出更有利的回应,即素质教育更适应于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且这样的判断是有现实依据的。然而,就目前来说,素质教育缺乏做出这样承诺的勇气,因为传统的人才观、用人标准和分配制度还没有形成对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良好风气尚未真正形成,就业歧视时有发生,按学历而不是按能力和工作业绩分配的情况还普遍存在等。这也就是20年来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推进之所以困难重重的深层社会原因,即社会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度上的不匹配。

第二,对学生家长而言,支持素质教育的推行,必须回应的问题是:素质教育对于考大学无望的差生而言,其出路在哪里?素质教育对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对其成长是否有不利影响。前者的回答,将影响家长继续支持差生进行学习的信心,如果没有出路,还不如及早回家早谋打算。对于后者的回答,将影响到家长对应试教育的态度,如果有不利影响,还不如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竞争中获得最大的成功,现在就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健康,这当然就更顾及不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中“学生出路”的追问,实际上涉及到拓宽人才成长道路的问题,但这也决不是一句“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没有好出路”的观念转变问题,国家对此不仅要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而且还要为人才成长开辟出更多的道路,构建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人才运用机制。

第三,对学校而言,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回应两个问题,首先学生的出路问题,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为社会实际所接受,不仅于学生不利,更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因为一旦无法以实际教育成绩回馈社会,则无法吸引到优质的生源。其次,则涉及是否存在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以为学校实际的素质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激励回应,以更好的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四,对教师而言,推行素质教育,要回应的主要问题是是否存在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分配制度,即在素质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应当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机制,肯定其工作成绩,并使之与政绩、奖金、津贴、职称、个人发展机会等相关联,改变以往在“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工作评估与分配模式,以此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

第五,就地方政府而言,推行素质教育,要回应的主要问题是素质教育能否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为此,中央政府应当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地方政府推行素质教育成果的评估体系,并对地方素质教育的推行积极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郭郁葱.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

2朱小蔓.素质教育评价:理念与思路[J].人民教育,2007(9):33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选拔录用体制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党和国家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却“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如何解决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症结?改革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一、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即内部诸要素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素质教育的体制、理念、内容、方法、考试、评价、人事、物质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的是人事制度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人才的选拔录用与人才的教育培养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人才的选拔录用决定着人才的教育培养,有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必须有其相应的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人才的教育培养必须为人才选拔录用服务,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选拔任用的各类人才。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国家各行各业所需人才挑选录取任用的组织制度,它包括学校选拔性的招生和社会用人的人员选拔录用的国家制度规定。目前,我国不论是学校高中、大学、研究生等就学,还是社会公务员等岗位从业,人员选拔录用都得通过“文化考试”,按其考试成绩择高录取,单一的文化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成为其升学、就业的先决条件,甚至成为唯一标准,人才选拔录用中片面强化了文化理论素质,而忽视人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人才选拔录用导向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录用人才的“考分”如同“货币拜物教”般产生了神奇的魔力,“考分”决定着人们的升学和就业,决定着人们的前途和命运,于是人们拼命地去追求与选拔录用人才有关的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考分”,去追求与“考分”直接有关的文化知识,而不去顾及其他素质要素。不仅学校招生的“唯分数论”使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形成汹涌澎湃的潮流,而且社会用人的“唯学历论”也为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推波助澜,人们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成就观”、“荣耀观”等价值取向和教育行为都无不倾向于“高分数”、“高学历”,人们的追求无不倾向于能够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知识素养,而淡化或放弃了人全面发展的道德、身体、审美、技能等其他素养。作为对社会、国家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在“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中只能在狂热追求“考分”的旋涡中竞争拼搏,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在片面追求智育“考分”的主体轨道中运行,甚至连有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考分就是“就学”,考分就是“就业”,考分就是“教育质量”,考分就是“生命线”,不论是“片追”、“偏智”还是“加负”、“择校”都是为了取得“高分数”、“高学历”,以便在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取得在社会中生存、生活、发展的有利地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与素质教育要求的相悖,导致了学校教育外在与内在的“两张皮”,一方面表面高谈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实际大干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口头化”、“虚无化”、“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打雷,不下雨”。“一考定终身”、“分数论成败”、“学历定职业”单一片面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把人们的一切努力都驱聚到追求“考分”的热潮中,而素质教育陷入了冷遇虚浮的困境。国家选拔录用人才的片面化导致了人才教育培养的片面化,人才培养、选用的片面化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建设发展。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单纯追求文化知识“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致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只顾追求智育的片面性教育,使得人才素质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等素养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学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人才的需用难以紧密联结,国家、社会需求的人才难以得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严重缺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与所选人才任职素质矛盾突出,“高分低能”、“学不致用”的现象普遍严重存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就业的矛盾日趋增大,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紧缺,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却难以就业,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影响国家建设,而且更要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泉。提高人的素质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满足个人、社会发展各种需求,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如果提高素质像“考分”一样能够直接解决升学、就业等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素质第一”的观念和“重素质”的氛围则会自然形成,人们便会千方百计地追求“素质”。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动力机制,把“素质”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激发人们对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引导人们将单纯片面的“考分”、“学历”追求变为着重对“素质”的追求。目前,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是缺乏素质教育应有的动力体制机制,即缺失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没有把“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选用“素质型”人才,而是以“考分”为标准选用“应试型”人才,提高“素质”不能直接解决人们升学、就业等现实生计需求,只有提高“考分”才是最有用、最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就学从业,能够改变人的前途命运。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客观的、现实的、根本的动力源泉,对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内在驱动和导向作用。国家选用什么人才,就推动什么人才的教育发展,选用“应试型”人才,则推动应试教育的发展,选用“素质型”人才,就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改革国家现行的不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无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保证和推动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客观必然性

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教育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必然结果。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部以及其它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学校人才选拔录用的普遍方式是文化理论知识考试,决定性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教育活动中,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学是考试的前提和基础,考试必须适合教学的性质、水平和发展,按照教学的目的、目标、要求、内容来确定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范围。同时,考试是教学的测评和导向,对教学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适合教学状况的考试促进教学的发展,对教学起着合理测评、积极激励和正确引导等作用。反之,不适教学状况的考试,就会阻碍教学的正确发展,使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本身固有的客观存在,是由教育特殊的本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教育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它主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能否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和实现的矛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教育影响,实现其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考试是影响教育对象接受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它是教学的“杠杆”和“指挥棒”。在教学中,为什么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及其家长,普遍重视升学考试的科目,而大抓特抓,却忽视升学不考试的科目,而敷衍应付?为什么好多学校对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开不齐,课时开不足,对考试的科目却增时加负?为什么升学考试科目的社会家教、办班辅导门庭若市,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却无人问津?为什么从上至下口上喊的是“德育为首,全面育人”,却实际做的是“智育第一,片面追求”?为什么普遍难以引起重视的“劳技”课,却曾在湖南汩罗教育中理论、实践双丰收?“有的劳技课教师连续三天到街上修车点悉心请教,学了手艺好教学生。汩罗恰当地用考试来指挥素质教育,也将德、音、体、美、劳列为中小学必考科目,而每次大型的劳技课考试,都是市教育局长亲自抓。考试有力的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德、智、体、美、劳‘五子登科’,形成了‘汩罗教育现象’,即‘全面发展现象’、‘素质教育现象’”。为什么“”中取消升学考试,而极大影响了教育质量,严重耽误了人才培养?这都是考试必须适合教学性质的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考什么,教师就注重教什么,学生也就注重学什么,怎样考,教师就注重怎样教,学生也就注重怎样学,强化了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迅速发展,取消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自然淡化,这种“考试效应”,已成为普遍而必然的教育现象和不依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现实。

人才选拔录用考试制度对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的必然联系,是教育规律的固有作用,是客观必然的,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科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必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研究解决素质教育与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相互统一问题,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高层决策部门应大力加强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决策,是国家层面上的制度性要求,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建立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在于党和国家高层决策部门,党和政府高层决策部门应加快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建立起社会、学校多元化的全面的素质型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克服人才选拔录用中单纯追求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全面选拔录用人才,从关键上解开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有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本质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相统一,把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诸育结合,学历能力兼顾,建立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以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引导人才素质的全面教育培养,以全面教育培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真正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质量观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全面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素质教育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必须建立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录用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重点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党和国家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应对国际激烈竞争和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必须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重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统一,改变目前以文化理论知识“应试成绩”为重点的人才选拔标准,建立适应选拔和培养“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重创新、重能力的用人制度,引导和促进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教育措施全面推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内容,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应该主要是对小学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要求,结合小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的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锻炼,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树立素质教育意识,明确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的注重及格率、提升率和优秀率,把这些作为对小学教师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小学的教师为了符合这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行“满堂灌”的教学策略,在课外组织学生补课,为学生留大量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不利于小学教学效果的实现,也不符合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2.教学内容不全面。全面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全面的落实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按照规定的课程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会考试的学科,对于不需要进行考试的学科不能完全落实。而且,学校比较重视语文和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对于思想道德和体育等学科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致使这些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3.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的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些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全面的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教学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达不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只重视智育,忽略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为应试而教育和为应试而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下,小学学校应该在应试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缺乏清晰科学的内涵,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一些小学学校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现对小学生的减负,给学生一定的权利;还有一些小学学校只是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完全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在实施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小学学校应该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

2.学校明确对小学生的教育目标。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和内容,小学学校可以设置有效的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例如,小学学校为了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确立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学校顺应我国的教育潮流,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从不同的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例如,小学学校一方面根据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和思想品德等可侧很难过,保证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转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入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完善和改进,大量的应用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德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全面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国心等。

三、总结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根据目前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现状,制定有效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对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推进,才能提高我国小学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教学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6

1.高中生对英语学习中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体,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在考试压力和适应教学模式方面的局限性,使其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尤其体现在高中矣语教师开展索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积极配合。

2.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行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食中英语教学逐渐改善学生的强记问题,对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上的自我思考和心理素质引导逐渐加深。但是,这也给学生造成了更多的压力。在逐渐加深、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对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也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这些差距无形中影响了高中英语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

在中国现代教育考试制度的影响下,部分老师和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升学率和提高考试排名,往往只重视单方面基础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对引导学生全面体会素质教育重要性有着负面的影响,对学生感受和认识英语以及其文化底蕴有严重的误导和偏执影响。

二、推动高中英语素质教育的相应措施

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贯彻和执行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共同完成,教师需要将素质教育和英语教育相结合,学生需要发挥自身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高中英语教育的素质教育效果。

1.学校和教育机构起推动作用

高中英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推行需要学校以及教育机构的全面支持和引导,发挥其积极性和领导作用。首先,要定期组织参加英语教育工作者学校或者地区性素质教育讲座或者学习,进行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以便互相取长补短,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改善自身不足。第二,学校应将素质教育的活动直接开展到英语学习中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讲解,同时学校还要将素质教育考核作为英语成绩评价指标,使学生在了解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要加犬对素质教育方面的投人,提高英语教学的硬件水平,从根本上做到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2高中英语数师对素质教育贯彻实行的积极主导作用

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个人能力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对英语水平素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英语素质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高中英语教师应通过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措施,针对不同情况,高中英语教育需要分成几个板块,对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式教学,并引导提高其自我学习和认识能力;对接受水平较高的学生应给予其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英语水平的教学目的。

三、结论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7

这次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会议,是我省教育事业进入新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会议精神,分析我省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为突破口,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徐济超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

虽然我省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看,实施素质教育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一些地方中小学办学行为不规范、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比较严重,考试成绩成了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指标;不执行国家课程计划,随意增减课程或课时;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竞赛多,教师、学生正常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体素质下降,全面发展得不到保障,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下定决心予以转变。2009年4月,教育部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现场经验交流会,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充分肯定了山东省以规范办学行为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同时也明确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无论从国家的政策要求还是我省的实际情况而言,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省基础教育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要使命。

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基础教育大省。全省共有普通中小学校3.61万所,在校生1894.68万人,占全省在校学生总数的69%。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既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态势的新形势下,尤其要突出教育的民生之首、民生之基的地位。当前,基础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幅度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是一个重大转变。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就需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需要注重内涵发展,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就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规范办学行为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提出来的,是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的重大举措。因此,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举全省教育系统之力,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把全省中小学管理和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统一行动,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当前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省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制度为引领,以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加强学校管理为抓手,以强化督导为保障,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遵循规律、提高质量、强力推进,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严禁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切实解决单纯以升学率对学校和教师进行排名和奖惩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评价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今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地区、学校及老师个人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高(中)考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县(市、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和奖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地区、学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不得炒作“高考状元”。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8

有对素质教育的满腔热情

校长是一校之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师,而校长应该是这支主力军的引领者,是所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掌门人。

校长自身要有对素质教育的满腔热情。校长对待素质教育的心态往往左右老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心态。如果校长对推进素质教育缺乏热情,态度冷冰冰,或畏首畏尾,举棋不定,或因循守旧,裹足不前,那么老师、学生、家长自然会陷入认识的误区,理解有偏差,态度不积极,行动上迟缓。因而校长应当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进取的精神投身到这场变革中去。同时,还要激发、感化师生员工的热情,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努力目标,准确把握航向,坚定信念,知难而上,排除干扰,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求是的精神投身到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去,尽力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激发动力、注入活力,给学校的兴旺发达、特色创建带来勃勃生机。

倡导素质教育已近20年了,虽然对于“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应该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任的教育。作为校长,只要胸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满腔热情,心中时刻装着学生,装着社会,装着责任,素质教育之路就会越走越宽阔,素质教育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有对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

素质教育实质就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正如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谈及我国的教育改革时所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思想要有一个大转变。”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从素质教育的定位看,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灵魂是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说到底,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钟情于素质教育,不仅要有对素质教育的满腔热情,还要有对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有一颗对待素质教育的平常心。推进素质教育既要积极稳妥、实事求是,又要防止激进、浮躁。家长、政府、社会应当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看待学校的教育行为,看待教师的教学行为,看待学生的发展状况,不求全责备,不夸大其词,也不要“一叶知秋”。

推进素质教育,应当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不应当“跟风”、“追风”、“做秀”,谨防教育“理想化”;推进素质教育,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不应当急功近利,谨防片面追求升学率;推进素质教育,应当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任,不应当脱离学生实际,谨防过分“玩潇洒”;推进素质教育,应当求真务实,实事求是,顺乎自然,不应当随意“贴标签”,谨防“伪素质教育”。既要防止追求表面上的蹦蹦跳跳、热热闹闹、松松垮垮,对学生放松管理、还要美其名是搞素质教育的做法,又要摈弃以牺牲师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死揪蛮干、还要贴上素质教育标签的行为。

推进素质教育,还应当注意对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借助于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助和学习小组的讨论,通过模仿和自己动脑动手,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成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优秀品质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目的。

2005年11月,中央教科所长朱小蔓在南通教育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针对个别或部分的“精英教育”,而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不是只顾学生的部分或片面发展的“片面教育”,而是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的“全面教育”;不是脱离现实的“理想教育”,而是注重现实条件和学生实际的教育。

真诚地期望各位校长同伴在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理性、理性、再理性!切记:“瞬间的误导”可能会成为“历史的永恒”,校长不应该因一时的冲动或因循守旧给学校的发展留下不必要的遗憾。

有对素质教育的切身经历与感受

教育需要悟性,而悟性基于学习、研究、反思、实践。校长作为所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领头羊,应当具有践行素质教育的能力。不仅要有对素质教育的热情与理性思考,还应当有接受素质教育的切身经历、体验与感受,或长期进行探索、实践、反思与追求,校长的素质应当与素质教育共“成长”。

“技多不压身”。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虽然受“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要求远不如现在,但是学生的思想素质好、境界高,动手参与生产劳动的实践机会多,体艺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学习负担很轻,学生组织能力很强。许多学生身怀“百般武艺”,能歌、善舞、会书画,会演奏多种乐器,精通多种棋类,能从事多种球类活动,爱好十分广泛……1977年刚恢复高考制度时,虽然录取率很低、录取分数线不高,但是学生进入高校后,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大学毕业后,很快就能胜任本职工作,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现在大多已在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上挑大梁,难怪有人称之为“77现象”。相信有过此段宝贵经历的校长当然会对素质教育的激情倍增。

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应该是校长素质提升与成熟的过程。眼下年轻的校长不可能再有那样的经历,有的基本上是在充满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的过程中度过了中小学时代,但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借鉴、探索、实践,补上素质教育这一课,努力培养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强自身的多重素养。

有了对素质教育的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才能当好一名钟情于素质教育的有心人、贴心人、引路人,做素质教育的“促进派”与“忠实信徒”。一个素质全面的校长,自然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吸引住师生,赢得师生的羡慕与信赖,进而缩短与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了高素质的校长,更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更能造就出高素质的学生,“校长有思想,教师有风格,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教育才会有希望。

有对素质教育的执著追求

“将口号化为行动”。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推进素质教育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当内化在日常教学与管理行为之中。

推进素质教育,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实施素质教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好高骛远,不好大喜功。在这个过程中,校长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校长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和阻力裹足不前,应该对推进素质教育旗帜鲜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坚定信念,把准航向,执著追求,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才能将素质教育变为现实。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9

1从“数字鸿沟”问题看信息素质教育

关于数字鸿沟,美国商务部的“数字鸿沟网”概括为:“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最好的教育,而另外有一部分人却没有这个机会和条件,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数字鸿沟’”。处于这一鸿沟低端的人群就意味着很少有机遇参与到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这一定义主要从经济、技术、教育角度指出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数字鸿沟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的社会问题[1]。

从国际信息化发展水平看,国家统计局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630,比2006年增长15.85%,居比较研究的33个国家(地区)中的第24位,属于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类型国家[2]。

从中国信息发展指数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划分为5类地区,其中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第一类地区是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87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在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比较中位于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行列;而以西藏自治区为代表的第五类地区是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其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503,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和第一类地区的58%,可见我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3]。133229.Com

中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优于公共图书馆和科研院所的趋势。目前,江浙、北京等地区已形成信息素质教育联合体,而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水平则处于封闭的各自为政阶段,教育层次、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高校文检课的形式,面向大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传授新知并提高其获取信息的能力,这就导致接受教育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技机构,其他领域人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都比较薄弱。

由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基础设施、网络环境、普及技术和教育水平的差异,造成国民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包括信息接收、生产、传递与利用等方面的差距),影响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对网络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待遇等不平等,造成“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结论是:信息素养是造成“信息鸿沟”的关键。究其原因:①理念上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社会信息意识淡薄;②管理上信息素质教育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③行动上缺乏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统一规划,处于各系统、行业各自为政的封闭状态;④环境上缺乏设备、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必要条件;⑤人才上缺乏师资力量的有效管理和培训等。

数字鸿沟分为3类:一个是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人群间的数字鸿沟。解决这三种鸿沟的办法有所不同。要解决国家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应该培育出几个这样的地区来,由这些地区和国际接轨;解决地区间数字鸿沟问题,要靠政府采取转移致富或财政方面的政策支持;解决人群间的数字鸿沟,要靠科普和教育。本文仅把局部地区的信息素质教育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严峻的社会问题加以研究。

2推进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发展战略》将提高全民信息素质作为国家信息化推进战略目标之一,提出: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4]。为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之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缩小数字鸿沟等战略行动计划,北京市制定的《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针对8类重点人群落实全民信息化培训,提升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5]。

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突破现有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局限性,提出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构想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信息素质教育计划的整体方案,以普及教育的形式,解决一个区域人群间的信息环境、信息资源、信息技能的共享和平等交流问题,达到培养全民信息意识,提高各类人群获取、利用信息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逐步缩小“信息鸿沟”差距的目的。其作用在于:①通过全民信息素质教育改变中、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象。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能力和应用水平的差距,创造平等、协调的社会环境。②提高全民的信息素质有助于完善民众自身、终身学习的基础框架。提高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达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目的。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完善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质教育层次;普及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以提高城镇居民的信息素质;加强政府、企业管理层的应用能力有助于扩展思维,提高决策能力;深化科研人员信息分析能力。③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中、西部崛起”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建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④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活动半径小、响应速度快、效果周期短等显著特点,能对区域性信息化的普及、推广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服务共享。

3构建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对策

3.1建立“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实现面向社会的观念转型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用户已不再局限于教学和科研机构,而是遍布全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因此,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应从单一人群转为面向全社会的各类人群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中西部地区应采用区域带动、行业带动战略,树立区域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创建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由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省图书馆和省高校图书馆联合组建区域性的“三位一体”信息素质教育培训中心,以横向联合和纵向辐射的组织形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将信息用户教育推进到区域内的各类人群和各个行业。

构建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以整体提高一个地区全民信息素质为目标,重点提高全民信息化认识水平、基本知识、实用技能和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力争3-5年大幅度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信息化专业人员、在校学生、科技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人群的信息能力,使大多数城乡居民掌握基本信息技能,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为创新体系建设、综合实力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转贴于

3.2推动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能力

普及地域内全社会的信息理念。信息理念的普及率是社会信息化的前提,是产生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基础。通过对社会信息用户的信息教育,增强社会全员的信息意识,激发调动用户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转化,产生主动信息行为。

提高地域内全社会的利用能力。培养信息用户对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和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获取的能力及技能,有利于提高社会用户的信息综合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快实现信息化社会的进程。

促进地域内全社会的信息交流。通过学习交流、知识交流、信息交流、学术交流优化用户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3以联合协作模式构建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框架

设计出包括组织体系、人群结构、信息素质水平、教育内容多元素一体化的“矩阵式”体系结构。反映出信息素质教育组织体系间的横向联合和纵向贯通的协调与分工的关系;显示出信息素质教育面向社会各类人群的辐射面积、应达到的素质水平和教育内容。以下体系结构主要以河南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架构为例。

3.3.1矩阵式体系结构的概念将m×n个数排成m行(横排)和n列(竖排)的矩形表,并用圆括号把它的两侧括起来,这个表叫做矩阵.当m=n时,构成一个方阵,每一个数都叫矩阵的元素。矩阵结构是从多维问题的事件中,找出成对的因素,排列成矩阵图,然后根据矩阵图来分析问题,确定关键点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多因素综合思考,探索问题的好方法[6]。将“矩阵”概念引入到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组织结构形式中,就是在m行(横排)上实现高校系统、情报系统、公共社会系统信息素质的横向联合;在n列(竖排)上面向各类人群实现有系统、有分工的纵向贯通,并在每个矩阵的交叉点上实现教育内容、技能和应用水平的全方位立体辐射。

3.3.2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本元素

组织体系元素:河南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行政虚拟管理机构)、高校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河南省高校图工委)、情报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河南省情报学会)、公共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河南省图书馆学会);

人群素质元素:领导干部、公务员、党政机关人员、不同层次在校学生(中学生、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科技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信息素质水平元素:基础信息素质(中学、高校低年级和城镇、农村普及人群)、通用信息素质(高校高年级、机关、技术、企业管理等人群)、专业信息素质(研究生、科研、高级管理等人群)、研究信息素质(科研、信息技术等人群);

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元素:信息(网络)知识教育、信息资源分布教育、检索技能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教育、信息传递能力教育、知识创新能力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

3.3.3河南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矩阵结构

用矩阵表示:

a=

其中,

a1=〔a11a12a13a14〕

a2=〔a21a22a23a24〕

a3=〔a31a32a33a34〕

a4=〔a41a42a43a44〕

符号说明:

a表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a1表示组织体系:a11=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a12=高校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a13=情报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a14=公共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

a2表示施教人群:a21=行政人员;a22=科技人员;a23=在校生;a24=居民;

a3表示信息素质水平:a31=基础信息素质;a32=通用信息素质;a33=专业信息素质;a34=研究信息素质;

a4表示信息素质内容:a41=信息知识教育;a42=信息技能教育;a43=信息意识教育;a44=信息道德教育;

即:

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注:行政人员包括:领导干部、公务员、党政机关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包括: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校生包括:中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居民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

将“矩阵式”组织结构和现代组织的无边界管理等理念引进到解决组织横向联合不协调问题的领域,用于构建河南省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突破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研究院(所)、公共图书馆的组织壁垒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政”的部门隔阂,把协同作战作为一种社会职责,有利于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推广、深化和落实,激发出各个人群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平等共享和高效利用。

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横向是一种联合、共享、互动、协调的关系,各系统教育中心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与其他部门的配合而独立行事;纵向是系统内的贯通与分工的常规职能层关系,对各自固有的用户群体和不同分工群体,承担具体落实全民信息素质教育计划的任务,彰显出各团队功能模块间的沟通协作,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机动性[7],有助于信息交流和推动河南地区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深化。随着组织的整体优势对部门间协同作用的增强,这种矩阵式组织结构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3.3.4河南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多层结构框架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环境、资源、人力优势,面向社会、面向各种用户群体展开多种形式的信息素质培训教育。结构图如下:

该结构分为4个层面:区域用户教育管理中心、系统用户教育培训中心、各系统所属培训用户、培训内容:①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可以以教育厅的河南省高校图工委、科技厅的河南省情报学会、文化厅的河南省图书馆学会为依托,成立虚拟的河南省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作为核心管理层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打破系统行业各自为政的局面,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统一协调用户教育并加强对用户教育的评估。②成立高校、科研、公共三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在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服务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和分工协作,针对各类人群的需求特点制定信息素质教育计划和评价标准。③面向各系统的下属用户和分工负责的教育群体,形成广泛辐射各类人群,纵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格局。④面向各类人群,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推进不同层次、水平、内容的素质教育计划[8]。

3.3.5河南各类人群信息素质教育水平结构图

在以上8类人群和所达到的4个信息素质教育的层次是连续提升和相互衔接的[9],应随着不同阶段、层次、内容的深入而递增。

4高校在构建中西部地区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定位

4.1发挥本地区高校优势,推进信息素质教育深化

据调查,全国已开展各种形式用户教育的高校达85%以上。以河南省为例,现有83所院校中(其中28所本科院校、55所大专院校),本科院校专题讲座和信息检索课的开课率达83%,一般18学时,而且教学内容在其主页上都有所体现。从用户教育的形式上看,课堂教育的传统方式和网络教育的新方式都有很大发展和变革;从用户教育的内容上看,正在从纸本检索工具向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转变;从电子资源种类和培训条件上看,高校在资源、设备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例如:郑州大学图书馆作为河南省高校的龙头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halis)”的管理中心,共有47个数据库可提供网络服务,全省高校可共享7000余种外文、8000余种中文期刊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转贴于

郑州大学分别对理、工、医、文科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检索过国内外专利的占77.8%;不了解科技查新的占82%;没有使用过文献传递的占73%;没用过个性化推送服务的占93.3%;不了解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占62%。研究生对信息需求的意见主要集中在:①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信息检索的技巧、步骤,途径等相关课程;②研究生教育应比本科生更加深入;③当数据库中没有原文时,如何获取原文;④须深刻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缺乏必要的指引,使同学们在现有资料的利用上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由此可见,高校虽在本科生阶段进行普及性的“信息利用”课程教育,但不能满足研究生阶段的信息需求,研究生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的教育应比本科生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也体现出信息素质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对企业、科研、机关及社会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①拥有万方、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中任一个数据库的企业占81.8%;②缺乏必备知识和资源的占72.7%;③需要高校提供信息服务的占50%;④以各种形式了解或参加过检索培训的占54%;⑤需要进行网络资源、企业竞争情报、专利等资源利用培训的占99%。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在推进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中,高校的突出作用体现在:

由学校信息素质教育转向全民教育。高校与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之间在普及内容、深入层次和信息需求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在国家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时代,高校应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发挥网络、资源、教学、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责无旁贷地成为本地区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和主力军,面向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开展普及、补充、更新、拓宽、提高和传播信息知识的全民素质教育[10],以此推动整个地区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郑州大学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协议:充分利用科研、人才培养、信息资源等优势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面向开发区各部门领导、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提供图书馆借阅、科技查新、文献传递、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搭建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平台。高校的科研、资源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是信息服务的必然趋势,信息素质教育也应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深入企、事业单位的各个领域,实现学校信息素质教育向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转型。

成为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培训基地。信息素质教育应体现出优质、高效的教育内涵,这样才能使接受教育的群体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利益。而提供优质、高效教育则是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教学艺术、应用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推进质量,因此,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及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适应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制定出适应各类人群的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方案。

要加强两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一支是专业师资力量,包括:高校任课教师、公共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专业咨询人员(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能够承担通用级——研究级水平的信息素质教育;一支是普及教育师资力量,包括:中小学、政府、企业等机构具有一定信息技能的人员,经过正规的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成为面向机构、企业和公众的宣传员、培训员,能够承担基础级——通用级水平的信息素质教育。用这种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对教师要高起点选拔,高规格培养,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研究环境并组建能满足现代信息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实习室。建立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艺术、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考核[11]。

4.2企业可作为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信息能力正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信息资源缺乏,企管人员和企业员工信息素质不高正是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因素。目前,郑州大学迈出了面向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信息服务的步伐。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99%的企业有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对市场、产品、技术等信息的强烈需求。只有具备信息资源和信息能力的企业为本企业实现信息的高速流动和高效开发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才能被快速转化为宝贵的财富,为经营决策所用,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篇10

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http://到人才盛衰,国势强弱,国家形象和声誉,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在于教育。但是,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中,教育却几乎等同于学校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这种对教育原有终身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生态的不平衡,在中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综合素质低下,一部分地区社会风气趋于恶化,这些正在或已经成为制约地区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逆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精神,通过立法,切实推进全民素质教育,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已刻不容缓。

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是适应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促进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推进全面素质提高为基石。从我国企业的发展来看。当前,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特别是员工素质的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不足表现得较为明显。落后的员工素质,常常导致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使用,一流的装备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从而导致企业转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价格发展模式的步伐较为缓慢。尽管为了应对人才不足的挑战,提升竞争力,许多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培训,并努力建立学习型企业。www.133229.Com但是,从众多企业的实践来看,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提供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不但成本高,而且面临诸多困难,而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迫切需要党和国家推动素质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为全民素质教育“立法建制”,从根本做起,以国家意志保障全体公民终身接受素质教育的基本权利,用法制的力量、国家的力量鼓励、推动全民学习,从而为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长远而彻底的解决途径。

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素质教育由此完成了从政府倡导行为到国家意志的重大转变。《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促进国民素质提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仅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新阶段的新形势。为此,必须对国民素质教育实行立法管理和规范,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健康道路发展,这样才能加快弥合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国民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实际发展之间的差距。

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是践行现代全民终身教育理念,顺应未来教育发展和进步趋势的具体实践

在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突飞猛进的今天,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构成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们不仅主导了当前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代表了未来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事实上,发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共识,许多发达国家都在通过立法积极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与学习,以全民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如日本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年颁布并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法》;美国则在联邦教育局内专设了终身教育局,并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联邦德国、瑞典、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针对终身教育颁布了相应的法律。

纵览我国教育的立法发展历史,在我国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虽有些条文涉及素质教育的内容,但主要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体现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终身性、全员性、全程性的特点,专门的关于全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法律法规则尚属空白。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无疑可以填补我国全民终身素质教育法律法规的空白,提高教育法律规范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性。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实践看,终身素质教育法制化将本国不同地方原本分割零散的有关政策、

转贴于http://

做法、举措进行综合整理、扬弃升华,并在法律层面上进行固化,把全民终身素质教育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的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大系统奠定了坚固的社会法律基础,有力推动了本国和本地区国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http://

将终身素质教育

规范华制度化

(一)明确立法对象。为避免于现行教育法律法规重复,全民素质教育法实施的对象宜限定于在接受国民教育之后的公民(至少应中学毕业),主要是指国家公务员、事业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企业职工、城市失业人员或拟转岗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社区居民等人群。

(二)明确立法范围。将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品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个人养成、传统文化习惯、基本礼仪规范等内容列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纳入立法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