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十篇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十篇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8:11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1.质量第一的观点:坚持质量第一观点就是要求施工质量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的规定,符合承包施工合同的要求。

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为了控制好每一工序的施工质量,要求上道工序把下道工序是为用户,按质量标准作好上道工序,再交下道工序继续施工,工序之间要衔接好,防止弄虚作假。

3.预防为主的观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坚持预防发生质量事故,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对生产以前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注意施工方法和工艺是否符合施工技术规程,权衡建筑材料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关键工程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等等。

4.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从量变到质变,任何质量都反映一定的数量,评价一个工程或工序的质量应依靠反映实际的必要的数据,来评价它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而不是凭表面现象或主观论证。因次,在质量控制工作中,要充分注意取样,化验或材料检验等工作,以足够的数据证明工程的质量是合格的。

二.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质量管理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e),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简称为pDCa循环,它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的,故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体现了全国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pDCa循环特点是:1.大循环要按照四个阶段不停地转动。2.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3.每转动一次要提高一次,关键在于处理。

为了保证pDCa循环有效地转动,有必要把循环的工作的进一步具体化,

一般细分为八个步骤.

阶段工作步骤

计划(p)

1.检查质量现状,找出存在问题

2.找出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4.研究和制定出明确的措施计划

实施(D)5.认真实施和执行预定的措施计划

检查(C)6.检查执行措施计划后的效果

处理(a)7.通过总结,巩固成果,将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失败的原因作为教训

8.把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在上述八个步骤中,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工作,以便作出科学的判断。

三.七中工具

常用的工具有七种,即直方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控制图、统计分析表、分层法等。

1.直方图

直方图又称频数(或频率)分布直方图,它是把从生产工序收集来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再分成若干组,画出以组距为底边、以频数为高度的一系列矩形图。直方图可以对某质量特征来观察其分布状态,分析其分布位置、偏差大小。直方图法的优点是:计算和绘图比较方便,既能明确表示质量的分布情况,也能较准确地得出质量特征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其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随时间变化数据的群内和群间的波动,要求收集的数据较多,一般至少在50个以上,否则难以反映其质量的规律。

2、排列图

排列图又称主项因素分析图、帕累托图,它是按照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的频数,按大小次序排列,寻找出造成质量问题的主次因素,以便抓住关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控制图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它是按照数理统计的原理,在直角坐标系内画有质量控制界限,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这种利用控制图区分质量波动的原因分析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管理方法,称为控制图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4、因果分析图

根据排列图找出主要因素,用因果分析图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通常不外乎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一个大原因中,还有中原因、小原因,应一一列出,如鱼刺状,并框出主要原因。根据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措施实施后,再通过排列图等,检查其效果。

5、散布图

散布图采用分析影响质量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纵坐标代表某项质量指标,横坐标代表影响质量的某种原因。由于质量指标和原因之间不一定存在确定的关系,故散布图中的点子可能比较分散,但可以通过相关分析,确定指标和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

6、统计调查表

统计调查表法简称为调查表法或统计分析表法,是利用统计整理数据和分析质量问题的各种表格,对影响质量的原因作粗略分析和判断。在质量控制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简便灵活,便于整理数据,可随时监视质量动态,并能为其他方法提供依据。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篇2

【关键词】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管理方法;管理过程

1引言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园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园林工程项目不断涌现。由于园林施工项目的施工对象大多是有生命的活体,要求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协调性,追求人造景观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相结合,因此,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与管理过程与其他施工项目存在较大差异,探究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与管理过程显得非常必要。

2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确保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控制项目成本。它们共同的基本方法就是目标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提出来的,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管理领域,是一种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目标管理指的是组织中的成员亲自参与目标的制定,通过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借助人的事业感、能力、自信、自尊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可见,目标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主动的、系统的管理,首先将管理活动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目标进行控制,然后以被管理活动的目标为中心,通过管理方法和技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实现目标完成管理活动的任务。

目标管理方法在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在项目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并提出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将各个部门承担的任务转换为具体目标,具体包括园林工程质量和进度等成果性目标与园林工程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效率性目标;落实目标,主要指落实目标的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主体的责任权利利益、落实监督检查的责任主体和落实相关的保证条件;监控目标执行的全过程,发现偏差,纠正偏差,分析偏差发生的原因;评价目标执行结果,即把目标执行结果与目标计划成果进行比较,进行必要的奖励和惩罚。

3园林施工项目管理过程分析

3.1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

确保施工项目不滞后于既定进度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也不例外。园林施工项目管理进度管理是指在既定的工期内,根据园林施工项目的特点和施工方法的要求,编制出最优的施工进度计划,并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一旦出现偏差,应该及时找出原因分析其对整个园林工程工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由于按照进度计划进行施工保证在施工合同约定的交工日期前完工,不仅有助于施工企业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还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声誉,因此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应该项目经理为中心全员参与各自承担对施工进度的责任。

3.1.1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主要有规划、控制和协调3种,其中规划主要指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控制主要是指监控实际施工进度,在出现偏差的时候擦去必要的调整措施,协调是指疏通和优化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可见规划、控制和协调是自成一个有机整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3.1.2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措施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两种,前者是指从组织层面上,完成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例如组织施工人员、调动施工设备、安排施工技术准备工作、搭建临时生产附注设施等等;后者是指从技术层面上,组织施工作业的开展,例如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施工网络设计、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加快材料周转等等。

3.2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保证园林施工项目按照质量要求完成是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指按照确定的质量标准制作施工说明书,在园林施工现场严格按照施工说明书进行施工,并进行质量检查,奖优罚劣。园林施工质量关系到园林项目的成败,是园林施工企业生存之根本。因此,园林施工企业管理应该始终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把质量管理贯穿到整个施工过程中。一般来说,园林施工项目的质量取决于施工人员、施工所用材料和施工工序三大因素,其中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技能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把握好施工所用材料的质量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安排好施工工序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3.2.1施工人员管理。可以通过教育等手段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将其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其次,可以通过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

3.2.2施工所用材料管理。园林施工项目所用材料主要是土方和苗木。对于前者,应该控制土壤质量和土方造型;对于后者,应该严格控制苗木质量,选择生长健壮、长势良好、符合造景需要的苗木。

3.2.3施工工序管理。园林施工项目是由若干个施工工序组成的,只有各个施工工序都达到质量标准才能确保整个施工项目符合质量标准。具体而言,在园林施工工序中应该着重关注定点防线、挖穴、修剪和种植等工序。

3.3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园林施工项目不可能只追求质量和艺术效果,控制园林施工项目的成本获取一定的利润是园林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园林施工项目成本主要包括劳务费用、材料费用、施工机械费用、现场经营管理费用等显性成本和体制成本、机制成本、素质成本等隐性成本。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指在园林施工的全过程中发生的显性成本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其目的是给施工企业带来必要的经济利益。由于园林施工项目成本发生在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应该将成本管理贯穿于园林施工项目的全过程。

3.3.1正确编制施工图预算。园林施工企业应该深入研究招标文件和合同内容,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基本成本费用包括施工合同明确的各项定额外补贴,编制出尽可能保证施工项目预算收入的施工图预算。

3.3.2及时办理工程变更的增减账。工程变更在园林施工项目中经常发生,施工企业应该根据工程变更资料,按照工程变更对施工的影响程度,及时办理增减手续,尽早从业主单位取得相应的补偿。

3.3.3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选择关系到施工方法的选择,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施工工期的安排,对于园林施工项目的成本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应该根据施工合同和目前的施工技术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4结语

园林施工项目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施工企业在目标管理这一基本方法下,将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成本都纳入系统的管理,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让国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董三孝.园林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篇3

关键词:质量管理;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适航;机载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11.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3

一、前言

目前中国国内航空机载软件的自主研发起步比较晚,而大部分参与的公司/人员,由于之前质量管理的经验,形成一些固定的质量管理思维。随着国内民用航空产品市场的增加和国家对民用航空产品的重视,以及机载软件的技术日益发展成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客户和适航的要求。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相关的基础和标准,不管是国际航空标准aS9100,还是一些工业标准(包括Do-178B),以及一些已经的适航标准(包括order8110.49)等等,更加关注产品在计划、设计、生产直至交付的所有节点中的每个过程,注重质量管理过程体系和程序的建立;按照建立的体系和程序执行相关过程,强调所有过程进行记录并保证可追溯性。笔者通过对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研发过程质量管理的研究,包括aS9100、适航法规、先进的工业标准等进行研究,对实际质量管理状态进行总结,提炼出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就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如何贯彻和应用这三个基本特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的交付满足客户及适航要求。以下内容是个人就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及应用进行浅显的论述。

二、质量管理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

要想在机载软件的生命周期内贯彻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首先需要了解三个特性的基本概念,只有对其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在生命周期过程中应用和贯彻这三个基本特性。

1.完整性,指应确保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覆盖。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如果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操作过程,也就谈不上质量管理。完整性也可以总结为“写我所做”;

2.符合性,指在设计和制造以及交付过程的所有操作应符合相应的文件/程序、符合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以及产品符合经批准的设计和工艺。符合性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执行过程。符合性可以总结为“做我所写”;

3.可追溯性,即应将所有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记录,确保在发生不符合时,能获得相应的数据分析的支持。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反馈,也是质量管理过程中持续改进的必备。可追溯性可以总结为“记我所做”。

三、理解和应用

可以将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总结为质量管理中的三句话: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也通过这三句话,可以清晰的发现这个三个基本特性涵盖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和要点。以下内容就笔者在现有质量管理状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这三个特性如何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1.完整性

完整性,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首要任务是是建立完整覆盖顾客要求、法律法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建立?民航产业有自己行业的质量标准――aS9100,按aS9100的条款,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对于航空机载软件来说,仅仅满足aS9100的要求是不够的。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必须同时要考虑适航规章的相关要求,包括Do-178B、order8110.49。笔者认为以下图形象地形容aS9100和适航标准之于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图1质量管理体系和aS9100及适航要求三者间的关系图

根据实际参与项目预投产质量管理体系的适航审定经验以及实际参与项目的开发经验,可以使用符合性矩阵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程序和aS/9100及适航标准三者之间的符合性矩阵,一方面明确aS9100和相关适航标准的各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矩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完整性状态。下表为方法中采用的简易的矩阵表:

注1: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简单列出表头,其中横行中可以列出aS9100条款号;左侧纵列可以列出相关适航条款要求,在表的右侧某一栏中可以列出体系程序的名称。表格可以根据条款的详细程度进行调整;表格因人而异,可调整以适合本企业的相关要求。

注2:对应矩阵中,可以采用标志方式,如完全满足,用表示;如果aS9100条例满足,但是不满足适航要求,用表示;如aS9100条例不满足,但是适航要求满足,用表示;

随着适航标准不断更新以及产品研发经验的积累,公司同样需要不断改善和持续改进体系文件以切实满足质量管理的完整性要求,如Do-178B升级为Do-178C,则公司应针对升级前后版本识别,确保质量管理的动态完整性。完整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基础,也是前提,只有确保质量管理中体系文件/程序的完整覆盖,才能有效保证质量管理的实施,才能确保企业有效率、有组织的进行。

2.符合性

符合性,之于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来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确保符合性,首要任务是建立满足符合性的方法。日本质量大师石川馨认为:“当引进某种做事的方法时,很自然要考虑这种方法是否合适。通常我们根据过去的结果与经验或传统的方法做出决策。适当的评估将使这种决策变得更加有效,同时工作过程中的数据对于评估工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应质量行业中老话“不是最先进的方法就是最佳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的质量人来说,应该清晰自身企业所处的规模、阶段,并选择相应的方法以确保符合性。符合性,是pDCa过程方法最重要的环节。笔者个人觉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简要的操作流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

图2符合性实施流程图

注:对于任何产品来说,数据的积累是产品优化,行业的发展的基础。

结合上述流程图,以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研发过程为例,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如下:

针对机载软件研发过程,利用电子检查单(peerreview)方式进行过程把关。

对各个层次的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方面培训,要言明使用检查单的意义和作用。

建立每个过程作业指导书,找出每个过程的关键要素,将关键要素导入到电子数据库中。

依据检查单内容,对实际项目研发过程进行评审和检查,将每个关键要素的检查结果导入数据库。

以数据库为基础,针对检查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进行相关管理过程和/或相关产品设计构型进行改正和/或预防。

注:实现数据库与检查单相连接,通过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使其自动生成检查单;一方面减少不同素质的人员造成检查单内容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员更专注于产品检查和改进的本身,提高执行效率。

符合性,是一个持续改进螺旋过程,是建立在公司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逐步的改善,根据机载软件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方法以确保符合性。

3.可追溯性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可追溯性的意义在于验证完整性和符合性,另外也在于后续过程的软件维护和升级,以及航线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排查出问题所在,找到根本原因。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是确保可追溯性的前提。在Do-178B和aS9100中可以查询有关配置管理的规定,根据aS9100要求和适航要求以及Do-178B建立配置管理程序。在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中,

首先需要针对机载软件相关阶段建立配置基线,包括需求基线,设计基线;

针对所有需求、源代码、目标代码建立追溯矩阵;

如果机载软件已经建立配置基线,其中的任何更改,都需要按照配置管理程序(计划)的更改控制流程实施更改;

按要求定期进行配置审核,并编制配置管理报告;

按照加载规程实施机载软件加载前环境确认,并填写加载记录。

现如今各个企业更加重视信息化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引进新的工具软件,如对于机载软件需求的管理,一般会采用DooRs软件进行管理。未来的信息化系统应该更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简单输入自动实现,容易检索等等,给员工工作带来很大的便捷性,降低了人为错误,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所谓高度化集成的信息平台,个人觉得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块,然后在模块后台实现数据库支持。以航空机载软件的几大过程为例,包括计划过程,,需求过程,设计过程,编码过程过程,供应商管理过程,建立相应的模块,在各个模块之间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对于每个模块之间再细分子过程,为每个子过程建立窗口。高度集成化信息平台能够将一个机载软件完整生命周期所有信息记录在同一平台上实施分类保存,可以通过菜单拉取机载软件配置项,了解其当前状态,链接到供应商管理,进一步了解供应商的需求和编码状态。

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体现,只有实际工作中进行了相应的记录和标识,才能确保机载软件的可追溯性。也才能真正确保机载软件产品满足初始适航和持续适航能力。可追溯性确保了质量管理真正的实现。

四、三个基本特性之间的关联

三性,用综合性的话语来描述:针对航空机载软件的每个过程,按照aS9100/适航要求建立完善的机载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程序和方法以及计划;每个过程的操作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做好相关记录。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用三句话概括他们的关系: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实际质量管理过程中,却不能将这三个特性割裂开来对待。在实际操作中,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必备因素,充分条件,只有满足了完整性,才能确保符合性和可追溯性的实现;符合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主体,满足了符合性,才能体现了质量管理完整性的同时能确保质量管理的可追溯性;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必要条件,可追溯性的实现才能体现完整性和符合性的实现。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环环相扣。当三性中有一点不满足要求,其他两性也就不能满足要求,进一步说明质量管理失控。

在实际机载软件的需求和设计编码中,只有确保各项活动满足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才能实现质量的过程方法管理,才能充分说明质量管理的完善有效,才能真正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系统功能和适航要求,最终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

五、结语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实现其功能和运行已非难事,难点是如何使航空机载软件在满足安全的情况,实现成本降低,技术性能提高,以持续满足客户和适航要求,最终获得更高市场份额。相信通过满足质量管理的三性:从小处来看,可以培训企业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航空机载软件研发生命周期中更注重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以及过程活动,降低了研发的成本;从大处来看,也使得缩小与国际先进航空研发企业的思想和流程上的差距,使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以进一步缩小与其之间的技术差距。

笔者清楚,就单单质量管理本身来说,要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过程管理方法,并实际应用于企业,为企业带来益处,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笔者更清楚,质量管理,受制于产品研发技术,单单发展好质量管理流程,并不能带来根本性地变化。要想真正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的民航产品进入市场,甚至走出国门,需要从技术、管理、人才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循序渐进的改善。套用屈原前辈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沃尔特-休哈特(watera.Shewhart),统计过程控制[J].决胜未来-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2009-9,2-8.

[2]菲利普-克劳斯比(philipB.Crosby),质量管理――从a到Y[J].决胜未来-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2009-9,80-89.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篇4

关键词:管理 会计 方法 体系

一、管理会计方法的演进

(一)管理会计方法的起源阶段管理会计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企业管理层对内部计量的运用。当时的纺织厂、兵工厂等企业为了衡量内部生产过程的效率,在市场交易信息之外,开始对企业内部特定管理信息提出要求。1855年,新英格兰的利曼(Lyman)纺织厂以复式簿记为基础,首创了一套成本会计制度,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能反映产品成本、工厂布置变化影响和对原棉收发的控制情况。19世纪中期,铁路业的出现和迅速成长为成本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由于铁路公司在当时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复杂且营业跨越广阔的地理区域,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会计管理技术方法开始得以发展,这对于以后帮助企业进入更有效的成本规划和控制,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成本管理方法的发展阶段科学管理运动为成本会计实务及技术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泰罗(Fredericktaylor)进行了工作分析和时间、动作研究,建立起特定单位产出所需的人工和材料的科学标准,开创了将间接制造费分配给产品成本的实务,并形成了费用预算、标准成本法和差异分析为主的、具有科学管理特性的会计管理技术方法。

(三)管理会计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阶段在开发管理控制系统以协助多元活动及纵向一体化企业的成长方面,最成功并具代表性的是杜邦公司(DupontpowderCompany)。作为最早的纵向一体化多元经营活动公司之一,要决定的不仅是经营单一产品的营业规模大小,还要决定应拓展的营业活动类型。于是杜邦公司开创了许多管理控制技术方法,到1910年为止,当时大公司进行管理控制所用的所有基本技术方法在杜邦公司都已得到使用。在这些基本技术方法中,最主要、影响最持久的则是投资净利率指标的运用。该指标最早被杜邦公司用作衡量各个营业部门的效率和整个公司财务业绩的指标,而当时广为使用的销售净利率、成本净利率指标在杜邦公司则受到冷落。1912年,杜邦公司进一步将Roi指标分解为产品销售周转率和营业销售净利率两大指标。这样,既可以让各部门知悉其业绩如何影响产品销售周转率或营业销售净利率并进而影响公司总的投资净利率,又可以让管理者解释在特定期间内Roi的实际数为何偏离预算数。杜邦公司还为审批营业预算和资本预算专门建立了资本配置程序和系统,成为当时管理会计控制方法应用的先驱者。

(四)管理会计方法的学术创新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管理会计实务性技术方法革新较少,然而这是一个管理会计学术方法创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资本预算的折现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利润和投资中心的剩余利润考核方法,内部转移价格制订的机会成本法,规划和控制问题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信息经济学理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这些理论虽然使管理会计的研究确实得以大大丰富,但对实务操作影响较少。

(五)管理会计方法的观念更新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开始采用适时制,追求零缺陷、零库存,并开始采用合作、弹性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出现了电脑整合制造的趋势。在此新制造环境下,传统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由于未能捕捉公司在朝着世界级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中所取得的进展,未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未能考虑战略决策的需要而面临严峻的挑战,管理会计实务的发展在停滞几十年后重现生机。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演进与一定时期社会管理技术的发展有紧密联系。管理会计应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成本管理与业绩考评在未来企业管理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长短期战略的制定越来越依赖管理会计提供的有效信息。但鉴于管理会计信息并不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所需信息的唯一来源,许多情况下甚至还不是主要来源,管理会计通常是起到支持和监督作用,并不能取代成本管理与业绩考评等企业管理活动本身。

二、基于管理对象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国外经济学家认为,西方工业化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的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与设计方法、人力资源甄选与配置方法、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与开发方法、人力资源激励方法(正强化与负强化)、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方法(平衡记分卡)、薪酬管理方法等。

(二)资金管理方法资金管理的范畴和方法主要包括:(1)资金需求量的预测。企业的经营者常会考虑,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以最少的资金占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资金需要量预测是指包括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在内的资金需要总量的预测。销售百分比预测法是预测资金需要量最常用的方法,是假定资产负债表上各项目同销售收入保持一定的百分比关系,以未来销售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为主要参数,计算和确定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的资金量。还可以用回归分析方法先确定所需资金总量,在按照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结构关系确定各项目资金量。如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的支出渠道也比较复杂,其资金需求除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预测外,也可以根据发包方的概预算和以往本企业的经验比例(毛利率、间接费用比例等)来确定。(2)收入成本管理。取得收入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也是企业资金的流入。收入管理的目标在于扩大边际贡献且加速资金回收。常用的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边际贡献分析、敏感分析等。而对于加速资金回收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应收帐款的管理策略如制订信用政策等。成本即是资金的占用和耗费,成本管理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主体内容。传统的管理会计控制方法是将成本分配至各部门,然后要求各部门经理应负责控制所分配的成本。通过比较实际发生数与标准或预算数来考核业绩,其重点放在财务性业绩指标上。往往不考虑非财务指标。现代管理会计的总目标是改进成本信息质量、内容、相关性和及时性。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现代管理会计能满足更多的管理需求,促使管理会计由传统管理会计向现代管理会计发展。常用的管理会计方法包括分级归口管理、成本中心、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等,(3)盈余管理。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应当有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也称

真实收益)有关的概念。在经济收益观下,有些数据(经济收益)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在信息观下,盈利仅仅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这一统计特性。盈余管理的信息观还固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作出选择,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计。但在信息观下人们并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与真实收益基准有关的计量偏差问题也不复存在。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至关重要,但在信息现下则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根据以上分析,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三)质量管理方法战略管理要求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目标在于以合理的成本保证质量符合既定标准。这就要求对产品的研制、设计、生产、一直到售后服务都要进行全面质量控制,以使缺陷在产生之前就被消灭。与全面质量管理相适应,质量成本分析将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以便全面掌握与质量有关的成本信息,为管理当局正确进行决策提供服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质量、进度、成本三者之间是有矛盾的。为了满足生产进度要求而不顾产品质量,就必然造成质量低劣,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若只保证质量不考虑进度,则会加大生产成本。企业的目标在于质量是生命,进度是信誉,效益是发展,三者之间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生产型企业尤其是建筑企业,经常会遇到大量的质量分析和工程质量评价问题,采用因果分析法可以清楚地表达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把所分析的问题变成结构图形,非常直观和清晰;但因果分析图只能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不能判断各因素的影响度。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美国a.L.Saaty教授最早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有机结合。很多的质量问题和质量评价工作不可能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有的决策过程来不及进行过细的定量分析,只需要做出初步的选择和判断,采用aHp进行系统分析就能够简便而迅速地为决策者提供可靠依据。将aHp引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因果分析法结合起来,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工程质量分析方法――定量化因果分析法,它既直观又可测度,思路明确,方法简便。

(四)时间管理近些年来、西方管理会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时间管理正日益步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的范畴。具体表现在产品寿命周期、生产周期、客户响应时间和生产循环效率等循环时间的计划、计量、控制与评价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日渐增多。一般生产企业可以采用技术推定或对各作业时间加以测算然后加总等方法来对生产时间进行分析和管理,而建筑施工企业的时间管理问题主要是如何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进行管理,采用的管理会计方法主要是网络图。为了便于对比分析,现将基于对象的管理会计方法的有关问题列示如(表1)。

三、基于管理过程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篇5

 

引言:基本建设的核心使命在于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满意度,最大化满足建设单位的使用需求是针对基建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目标。虽然近些年来,诸多建设单位加强了对基建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视,但是“豆腐渣”工程依然大量存在,这些“豆腐渣”工程给社会各界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内涵的把握,深入强化基础建设质量管理,消除一切不安全隐患,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基建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基建工程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应该以保证工程质量为核心目标,将我国现有的关于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技术标准,以及施工规范和施工技术要求作为指导依据,组织所有部门管理技术人员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条理、有监管的各项活动。基建工程质量管理的主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程质量,即工程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关系到人民生活、工作需要以及国家建设。二是工序质量,即人力、机器、材料、施工技巧、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在生产过程中起综合作用所体现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三是工作质量,即建设单位的经营管理、技术组织对施工单位或施工企业起综合作用的过程。工作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建筑质量,是建筑质量的保证。

 

工程、工序和工作这三个质量因素具有紧密的联系。工程质量是进行施工管理的最终结果,同时又取决于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整个基建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二、基建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

 

基建工程质量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参与者责任

 

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参与者对基建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明确各方在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中的责任。建设单位应该成立相关的基建项目管理机构,比如基建处或是项目建设指挥部,并为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各部门管理人员需明确其岗位职责,全程进行质量管理,并充分发挥其质量管理潜能。勘察单位应该将勘察设计文件递交或者委托给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性和技术性审查,以此确保勘察设计文件的质量。实践证明,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是进行建设活动的客观规律,可以有效落实政府部门在各个环节上的监督管理,从而使基建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建设单位必须确保施工单位具有相应等级的资质,必须通过公开的招投标来确定最终承包单位,并签订合同,实行合同管理。监理单位则负责各单位是否依照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设计文件等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同时,监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

 

(二)加强材料与工序管理

 

基建工程的质量控制本质在于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人、材料、环境等因素的有效控制。

 

首先,要想满足建设单位的需要,必须提高基建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工程质量意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使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通过精心规划、施工和管理,建成更多的具有现代特色的优质工程。

 

其次,基建工程质量的核心是材料质量。因此,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控制,必须贯穿整个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验工作,从源头上杜绝劣质材料进场,严厉禁止使用不合规范的建筑材料。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最后,在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受到技术实施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作业环境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根据基建工程项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不利因素;在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生产环境,保证建筑所需物料的有序堆放,保证项目场地的各个通道畅通,创造良好的安全施工条件。

 

(三)强化监督管理

 

基建工程的监督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府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两方面。在基础建设中,必须严格遵守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相对应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为强化基础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单位可以委托本地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代表当地政府来行使监督权,对涉及到建设项目的各个有关责任部门的行为进行依法监管。在基建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邀请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到施工现场参加地基、基础、主体等部分工程的验收。并在整体施工结束后,强化对整个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发表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意见,从政府监督的层面上确保基建工程质量。基础建设部门要积极与各个监督管理部门保持有效沟通,主动办理相关监督手续,自觉接受配合管理和监督。工程竣工后,在得到质量监督部门的核定认可之后,才能交付使用。

 

另外,为了增加基建工程建设透明度,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社会舆论公布基建工程的建设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大众的公开监督;二是建设单位在项目现场须设立工程建设标志牌,标注清楚参与建设的各方单位、法人、姓名和联系方式,方便社会大众的监督,确保基建工程质量合格。

 

三、结论

 

工程质量是决定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建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基建工程建成后的交付使用,也直接影响到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信誉。对基建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是参与建设的各个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参与建设的各个部门的共同职责。作为建设单位,应以质量把控为核心,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第一位,自觉接受相应监督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积极协调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项目规划、招标投标、审定重大技术方案、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达到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篇6

一、某制罐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

a公司是1997年5月经北京市工商局批准,合资建成的一家以生产饮料罐、食品罐及其他类包装容器和底盖的综合型金属包装的大型企业。该公司在2000年初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一)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

1、质量成本项目及细目的确定

a公司按照质量成本的定义和费用开支范围,根据现行会计制度和企业质量成本特点,设置了简便实用的质量成本细目。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公司在质量成本这一科目下面,设置了四大类细分科目:一是为预防缺陷和故障而支付费用的预防成本,如按照质量人员的薪金、培训审核费用、供应商评价费等,相关费用再分别设置次级科目;二是包括检验人员薪金、采购费用等项目在内的鉴定成本;三是内部质量原因造成的损失;四是包括维修、索赔等费用在内的外部损失。

2、成本管理制度

为实施质量成本管理,a公司通过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协调、落实改进质量成本工作和计划,在各个相关的部门内设专职(或兼职)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人员,负责质量成本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计划、监督考核、反馈调整;财务部门负责核算,提供一手质量成本数据,其他相关部门协作。公司由总会计师负责质量成本核算,同时建立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奖惩,完善基础计量、原始记录等。一般公司质量成本核算大都采用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相结合的方法,a公司也采用这种方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规范了质量成本核算,对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严肃性起到较好的作用。质量成本核算的过程就是四类质量成本形成的过程。这四类质量成本涵盖的内容在会计资料中均有所体现,但需要从会计记录中进行区别和剥离。a公司的主要做法是:首先,将会计记录中的生产成本中的部分科目归集到质量成本中,如废品损失费用可归集内部损失项目;检验试验费可归集鉴定费用;车间制造费用可归集预防费用项目等等。第二,将会计账户中除生产成本以外的期间费用,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产品销售费用中开支的质量费用依据会计凭证和相关的总账和明细分类账归集。其中隐含成本归纳是难点,目前只能采用统计、调查等方法进行。第三,会计中包括工资、折旧、检验试验费、办公差旅费、修理费、和其他日常开支等的制造费用,为质量费用采用会计核算创造了条件。

(二)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体现了如下特点:第一,公司建立了以总经理为首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以财务总监(总工程师)为首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从组织上有力保证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质量成本的核算采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相结合的方法。从公司2009年综合质量成本报表的形成过程反映出,各类质量成本的形成主要通过货币计量,采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灵活机动,减少了工作量,增加了准确性。第三,以产品成本核算为基础,进行调整、比对、区分。节约了企业的资源,使会计人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成本分析和控制上。

该公司在实际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素质水平较低。由于该公司是有着十多年历史的老厂,生产员工大多来自职高,整体素质不高。成本核算员基本都是“半路出家”,对会计核算和质量成本管理内容和方法一知半解,基本处于机械地填报资料阶段,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如当生产线上的数据存在明显偏差时,只是简单的把数据填写在报表上,却不能及时集合现场的生产情况果断采取一些措施稳定生产参数。二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质量成本管理依然停留在核算上,缺少系统的质量成本分析,也没有进行质量成本考核,导致质量成本管理收效不大。三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工作程序和业务关系不清晰。如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点,使生产一线的数据采集工作很混乱。

二、改进建议

(一)通过四个方面确保质量成本管理作用得以体现

公司应注重基层核算员的培训,特别是针对质量成本核算进行培训,并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推行方法进行改进,按照反映、监督、反馈、调整的步骤进行操作,保证企业质量成本核算基层数据的真实准确。首先,应加强宣传。在从开展质量成本工作的目标和意义上入手开展宣传,特别是在可能存在较多质量问题的车间,在影响企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或重要工序等方面加强人员的培训力度。其次,重视质量成本分析。质量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在收集各项质量成本科目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核算对比进行指标分析,找出差异原因,逐步规范质量成本费用的明细项目。第三,重视编制质量成本计划,确定质量成本目标,收集质量成本数据,开展以会计核算为主、统计核算为辅的质量成本管理。特别关注不易发现的隐含成本。此外,需要特别改进的是,数据收集要建立固定通道,派专人及时准确报送,保证通道畅通。第四,各部分职责明确,规范监督反馈。质量部门需要按照质量成本目标,进行监督与控制,查找计划与实际产生差距的原因;财务部门则按照质量成本各项科目进行核算,最终使得质量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将质量成本会计核算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使质量成本分析成为公司的一项系统分析工作。

(二)建立专门的考核办法

考核是质量成本管理持续进行的有效手段。完善有效的考核手段及方法是当前需要重点改进的方面。可结合同类企业考核办法参照制定并执行。

(三)理顺工作程序和业务关系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篇7

【关键词】质量成本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企业管理

一、质量成本与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关系

质量成本是经营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经济表现,是将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在合格的水平上所需耗费的成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在维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控制质量成本来实现质量的经济效益。现代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最佳的质量成本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和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如上所述,从质量成本的角度来寻找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质量成本的途径,需要企业管理者实施精细化管理,将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与企业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控制产品质量成本的技术、方法和措施。

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精细化管理是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突出体现了产品质量的“严”、“实”、“精”的基本原则。我国标准质量体系中明确规定,质量成本控制能够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对组织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强质量成本控制,进而全面实现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质量成本的目的。

二、精细化管理对于推进质量成本控制的具体表现

1、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

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话题,以最低的成本提供让顾客满意的服务或产品,是企业所长期追求的发展目标。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能有效帮助企业控制产品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并将成本控制到最优。成本控制的精细化,能够通过优化产品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进而达到节约质量成本的目的。正确处理好产品质量成本与长期发展利益的关系,避免为了降低成本而不增加技术改进投入等现象;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优化成本结构,改进技术、方法,提高产品附件价值和质量,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优化。

2、对成本类别进行精细化调整,细化成本控制

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是否可控,可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固定成本。一方面,对水电气费、设备维护费、原材料消耗等可控成本,实施精细化管理,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对可控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全面了解和把握生产流程各环节中的成本费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设施设备效能。另一方面,对不可控成本加强相对控制。例如,原材料采购价格随着市场因素发生变动,采购部门需要根据市场波动预测及时调整原材料库存,在保证正常的生产供应及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地降价采购成本。

3、维持生产流程中设备、材料高效运作,提升产品质量

精细化管理是维持产品生产质量的坚实保障,特别是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设备维护、保养及维修,设备工艺改进、设备效能挖掘等都需要进行精细控制。设备工艺先进化、备件选择细分化等措施,都将提高企业对设施设备的使用效能发挥。同时,在备件选择方面,品种较高的设备初期投入较高,但减少了设备检修而停机的概率,需要综合衡量备件价格和质量成本的关系来选择,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最大发挥设备效能。

三、企业质量成本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以成本核算精细化为根本

成本核算控制是生产企业控制经营成本的关键,特别是生产制造企业,其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种类较多,辅料形式多样化,成本控制空间和难度较大。企业应在生产成本核算管理模式上进行细化,对产品组成的各种配件、辅料的消耗、工艺过程的加工费等进行定额核算管理机制。对单一品种的产品,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核算;而对于再加工的辅料,则进行单项成本核算办法,逐步形成具有针对性,科学的生产成本核算体系,提高生产流程中的成本控制准确性。

2、以财务管理精细化为中心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成本控制和创造收入。财务管理精细化的目标是追求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监督和控制,提高企业长期整体运营绩效。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大贡献就是控制成本最优,同时,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品质等方面精细化管理模式也卓有成效。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增收,以全面预算管理和目标管理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强化财务管理的动态监控职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控制,细化财务控制指标,界定各项经营业务活动的资金使用用途和限额,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将财务管理控制延伸到采购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当中。

3、以质量控制精细化为重点

质量是企业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产品质量为企业赢得市场地位和客户,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应围绕着产品质量来展开。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应是一套全面、完整、科学、详实的质量管理体系和配套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方法;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目标;将产品质量控制深入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相应的岗位及负责人;优化生产流程以适用质量管理的需求。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造价;项目范围管理

一、项目范围管理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1.1项目范围管理的概念

项目是完成的产品或服务做一次性努力,因此,范围的概念包含两方面,一是产品的范围,它包含的特征或功能,另一个是项目的范围,它包含交付使用指定的特性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必须完成的工作。产品范围决定项目范围,成本管理的前提下,是定义项目的范围和科学的管理。根据相关的成本计算规则确定的项目范围,这是由成本基准线确定的。这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对于建设项目,开始该项目的招标,投标,工程图纸等确定项目的范围。

1.2项目范围管理的方法以及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项目范围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范围核实、范围变更控制,其中相对成本控制最为重要的是范围定义和范围变更控制。范围定义的输出关键是工作分解结构(wBS),即根据项目目标将一个项目分解成易于管理的几个部分或几个细目,以确保找出完成项目工作范围所需的所有工作要素,它是项目团队在项目期间要完成和生产出的最终细目的等级树。

根据wBS结构图,制订出每个工作包的资源需求,如劳动力、原材料、机械使用、分包商以及相应的差旅交通费,根据资源需求和相应的资源单价就可以编制出成本估算和成本管理计划。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可根据wBS采用类比估算、参数模型、自下而上的成本估算方法。与此同时编制出的成本管理计划则说明如何管理成本偏差,它从资金的角度反映了项目的范围,并运用范围的管理方法来间接地管理成本,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同时构成项目计划的一部分。

根据工作分解结构编制出成本估算后,还应再次根据wBS以及风险管理计划编制出成本预算,即将项目总成本中的各个要素分配到工作分解结构中适当的工作包中,并为每个工作包建立总预算成本(totalbudgetedcost,tBC)。建立tBC也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方法。由此生成的成本预算就是成本控制的关键输出——成本基准计划。

范围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过程是范围变更控制。在范围管理过程中必须通过监督绩效报告、当前进展情况等来分析和预测可能出现的范围变更,在发生变更时遵循规范的变更程序来管理变更。规范和掌握了范围变更管理,则是抓住了影响项目目标的源泉,同时也就能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依据范围变更的程序,及时掌握由此引起的成本变更,从而全面控制工程造价,而不是将工程造价孤立地、片面地进行控制管理。

二、项目质量管理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2.1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以及质量成本的概念

工程质量是项目成功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确保质量,是企业信誉的关键。但是,产品的质量是不是越高越好,超过合理的水平,属于质量标准多余。根据pmBoK的观点,质量管理的目标是符合要求的标准和适用性,而不是镀金膜,满足满足客户的要求即可。因此,无论质量缺陷或过量,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通过质量成本控制进行调整。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并在其中提到了质量成本的概念。

质量成本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识别成本(评价,目的在于确认的质量和过程),故障成本(来纠正这种错误引起的成本)的成本,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总成本质量故障成本曲线和预防,鉴定成本曲线的之和,其最低点的最佳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3种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预防为主的成本初始值低,随着质量要求提高将逐渐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平提高,成本将上升大幅提高。评估质量成本是相对稳定的,但具有改进的质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质量故障成本的开始,因为质量差,亏损大,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损失。这三个交叉的影响,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这是我们控制工程造价标准。

2.2正确处理质量成本对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

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成本(内部,外部故障成本),预防费用和鉴定费要求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确保施工质量,以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设计要求水平的项目,以降低成本。不要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使项目综合品质提升是多余的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多,但经济效益低的被动局面。为了满足客户端的要求,以合理的成本提供的合适的产品,这是我们使用的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最终目标。据分析,项目的产出(或项目)增加价值的项目,可以增加输出功能,降低工程造价有两种基本方法,和来自其他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的两种基本方法。例如,功能和成本同时降低,,成本大大降低,或增加功能和成本的同时,但成本的增加较小,且增加一个特定的函数。这些项目提高价值的方法,也是工程项目质量和成本控制需要遵循和使用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来综合考虑和安排项目的质量和成本,从而确定项目经济质量指标和项目合理的价格指数,然后就可以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质量符合。

三、项目时间管理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项目的时间管理也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施工项目的进度、工期管理。对于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比较注重施工项目的工期、进度,按时乃至提前完工是工程投标时的重要法宝。但项目经理往往忽略了在非正常合理的工期背后往往是工程成本的大幅度增加。项目造价和工期是一对基本的、紧密相关的要素。在项目管理中,“时间就是金钱”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工期的提前或拖后会给项目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对于项目管理而言,不考虑工期对造价影响的造价管理方法和不计成本代价的工期管理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应该开展项目工期与造价的综合管理运用。这要求在制定和执行项目工期计划时不能单一地考虑项目的工期和进度,必须同时考虑项目的造价因素。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篇9

关键词:市政工程、煤气热力管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市政工程中的煤气热力管道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建设工程和系统运营的管理暴露除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果煤气热力管路系统的铺设施工过程不能对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将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1]。因此本文以市政工程中的煤气热力管道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加强对管道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1目前市政煤气热力管路工程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的问题

任何一个工程的基础和主体部分都对整个工程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市政工程煤气热力管路施工质量同样受到其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的影响,这两个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到整个管理系统施工的质量,关系到整个施工工程是否合格,是否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起始建设阶段,在管路施工的现场就要对其施工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目前我国的煤气热力管路系统质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2、3]: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不够好,混凝土的凝结速度存在过慢的问题,混凝土结构的表层和底层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基柱结构与基板结构不够协调,上述的问题都会导致整个市政工程的质量不够理想,埋下很多安全的隐患,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其遗留的危害将会使得整个工程的危害大于其意义,整个管路系统就算建好了也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在相关部门的质量检测时也无法通过,从而使得整个工程都无法达标。所以对于基础和主体施工的现场管理越来越得到关注,如何管理好现场施工的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二: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缺乏系统性

在引言中提到了,市政工程的施工作为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助推力”,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工程,而很多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市政工程煤气热力管路系统在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任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不够,导致管路系统漏气、破裂、爆炸等频频发生,通过我们的深入研究不能发现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于市政工程的施工缺乏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案,整个管理的步骤、流程以及实施办法都没有得到具体和明确,监管和管理的确实使得整个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并伴随时间的流逝其慢慢的也一个又一个的暴露出来,最终成为安全事故。

2问题的解决与质量管理系统构建

第一方面,加强管理归结起来无非是管理技术不够成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并通过学习和消化的过来来将其引入到市政煤气热力管路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过程中来,通过引入优秀的管理理念,形成先进的管理系统,来对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最多为顶管技术,对于顶管技术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如何设置顶管工作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计算管套直径、管套长度、油缸的长度、管顶到地坪的距离、混凝土基础层厚和槽钢的深度。第二,选择合适的顶推设备。顶推设备主要包括:刃脚、千斤顶和垫铁。

除了上述需要注意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细微处需要注意,例如:对管路进行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焊接质量。对于用于市政煤气热力管路系统的管道,其焊接工艺的好坏直接对整个管路系统的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管路系统在进行焊接时其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也是难点所在,而市政管路现在的内部压力较高,所以这就对整个管路系统的管材质量(包括:管材允许内压、管材材料和管材的壁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将整个质量监管融入到管路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选材、下料、管坯成形以及焊接工艺实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上述是作者在实际一线总结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仅仅是讲述的一些特定的方面和案例,以说明新的管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必要性,从而达到提升整个工程的质量的目的。

第二方面,加强质量管理系统性建设

对于市政煤气热力管路系统施工质量的管理,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一直是施工管理人员的难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提出管理系统建设的办法。

首先,设计质量的监管。任何一个工程的设计构思是所有后续工作展开的蓝图,如果设计不够合理其在后续施工中将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甚至有时候原理性的设计失误可以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所以在对设计方案进行招标或者审查时,需要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反复的对图纸和构思进行仔细的研究的分析,在源头将问题解决,避免恶性循环发生。

其次,施工过程监管。有了合理的设计方案,如果没有规范的市政公程施工管理那也是徒劳的,在整个施工过程总需要度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在对工程验收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或者相关的专家现场进行检测,确保质量的合格。

最后,运营体系监管。在对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严格管理之后,管路系统实际运行过程才是与客户最直接关联的环节,之前的质量监管如何继续体现在这一个环节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工程的质量,所以运营阶段需要加强对管理系统的定期检查和维护,采取岗位责任制,确保管路系统安全、稳定并且高效的工作,凸显出整个工程的质量监管成果。

3结语

综合本文的上述分析和研究,可知市政煤气热力管路系统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关系到很多的环节和流程,所以本文的解决方案提出对将来的工程施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实际工程应用价值,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本文对于目前市政工程煤气热力管路系统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市政工程质量监管的重要性,这一质量工程的推广将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2)在上述问题的分析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学习质量管理新技术,并将新技术吸收转化的理念,通过新技术的转化从而实现市政煤气热力管路系统质量管理技术的提升。

(3)本文在之前的理念指导下,总结了三点个方面对于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构建的建议,这一意见的提出对于实际工程中质量管理系通过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宏宇.市政煤气热力管道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1).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药品安全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严格准入条件,强化市场监管,落实安全责任,健全药品安全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药品药械生产经营市场秩序,促进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二)基本原则

1.标本兼治。强化执法,集中力量,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努力完成整治工作目标;通过专项整治发现问题症结,理清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手段,落实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药品质量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2.突出重点。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找准薄弱环节,重点攻坚。要明确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环节,层层落实责任。

3.协同配合。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严格履行职责,做到令行禁止,密切协同,形成合力,使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效果。

二、整治目标和整治任务

(一)整治目标

通过两年左右的深入整治,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促进药品生产经营规范和质量标准的完善和实施,进一步强化药品市场准入管理和安全监管,优化医药产业结构,使药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有更大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进一步增强,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更加规范,保持我县无重大药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药品消费信心得到增强。

(二)整治任务

1.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强化药品安全的长效制度。

2.强化全过程监管。全面促进企业提高药品标准,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严格实施质量管理规范和质量追溯,确保上市药品的质量安全。

3.净化医药市场秩序。加快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整治违规违法行为,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全的用药环境。

三、整治重点

(一)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药行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统筹打击制售假药行为。重点打击利用互联网、邮寄等方式销售假药的行为,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查处重大案件。

(二)整治违法药品广告。工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违法药品广告查处力度,重点监测和打击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互联网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的行为,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违规广告的主办者,严格落实药品生产企业、广告经营商和媒体的责任。

(三)大力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药品监管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问题工作意见的报告要求,整治以食品、消毒产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非药品冒充药品行为。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规范相关产品的上市许可,严厉打击仿冒药品,坚决维护药品市场秩序。

(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和质量保障机制。根据国家关于基本药物制度的部署和安排,强化对基本药物生产供应、流通、配备、使用、定价报销的监管工作。经济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提高生产供应能力,保障基本药物供应。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的监管,确保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政府指定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公开招标采购的管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配送成本,严格落实对中标企业质量、服务和能力的要求。物价部门要合理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使用的管理,确保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五)强化药品生产监管。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生产的监管,强化药品生产企业Gmp日常监督检查和跟踪检查力度,严格按照法定标准、生产工艺组织生产,进一步加强对原料、辅料、化学中间体、中药饮片和药包材等来源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和完善药品质量授权人制度和派驻监督员制度,提高企业质量管理及保障水平,坚决查处违规生产行为。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监督企业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实行更加严格的产品召回制度。

(六)强化药品流通环节监管。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药品经营企业GSp日常监督检查和跟踪检查力度,对严重违反GSp的依法查处。在市场监管工作中,以规范药品购销中的票据管理为突破口,大力整治药品流通环节中无证经营药品、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挂靠经营”、“走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管理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的销售行为。

(七)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和临床用药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医疗机构用药的管理力度,加强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规范医疗行为,防止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伤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说明书使用药品,防止超适应症、超剂量用药。药品监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药品(含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药品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规范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

四、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整治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11月30日前)。做好宣传及动员部署,成立领导和工作机构,层层落实责任,明确任务,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整治方案,确定专项整治工作责任人和联络员。

(二)自查自纠阶段(2009年12月1日-30日)。各部门要对照整治工作目标和内容,切实开展自查工作,为下一步的整治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要加大管理相对人的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要求企业按照《药品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整治工作的要求,认真自查,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切实开展整改。

(三)检查整治阶段(2010年1月1日-2011年6月底)。集中1年半时间,按照具体实施方案,认真履行部门监管工作职责,采取突击检查、抽查等形式,依据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程序组织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要督促限期整改,对触犯法律法规的,应依法严肃查处。

(四)总结阶段(2011年7月底)。通过一系列药品安全整治工作,基本完成整治目标任务。整治工作机构要认真总结专项整治工作的做法、经验、成果,探索和建立药品安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县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健全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监督管理相对人查漏补缺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全面提升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净化药品市场秩序。

五、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