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十篇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十篇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8:08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篇1

关键词:林业;投资;资产证券化;林业资产证券化

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林业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我国林业产业重要的投融资渠道,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林业资产证券化在为盘活流动性差,林业建设融资的林业资产等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资产证券化在其他领域的实施和推广,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推广,为林业资产证券化积累成熟的经验。

一、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简称aBS)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的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出售给证券特别载体(即SpV),然后由SpV以购买组合资产以担保发行资产支撑证券,由证券承销商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行为。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原有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通过结构性分离与重组,转换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并据以融资的全过程。aBS方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其特有的提高信用等级的方式,来使原来信用等级较低的项目照样可以进入国际高档证券市场,并利用该市场信用等级、流动性高和债券安全性、债券利率低的特点大幅度降低发行债券和筹集资金的成本。aBS运作的特点就在于通过信用增级计划,使得信用等级较低、甚至没有获得信用等级得机构,照样可以进入高档投资级的证券市场,通过资产的证券化来募集所需资金。

二、林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

(一)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已经成熟

我国无论是从资金来源、投资项目和林业融资的政策环境看,林业融资方式的创新都是可行的,林业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和大量优质的投资项目为aBS融资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健全的同时,相应的配套设施也正在建立从整个宏观的市场角度来看,全国逐渐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全面、完备的市场,资本的流动性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的市场监管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健康运行是极其重要的。从微观上看,随着林业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企业也逐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林业企业也逐步提高了对风险、融资以及市场竞争的认识,这为资产证券化的推行打下了良好的微观基础。尽管还没有出现实质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操作,但各方面都密切关注着这一广阔市场,纷纷推出资产证券化方案和产品构想,这些产品的创新和开拓为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林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林业项目建设具有适合资产证券化的资产的特征

林业作为国家基础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林业企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林业产业的发展,大量素质优良、收入稳定、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不断涌现,这些优质的投资项目是aBS融资对象的最理想选择。

(三)利用aBS进行融资,有利于我国林业尽快进入高级项目融资领域

目前我国林业企业的信用等级多在BBB级以下,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融资,而aBS融资方式却能利用SpC使信用等级增加,从而使我国企业和项目进入国际高档证券市场成为可能,通过在国际高档证券市场上通过证券化进行的融资,使林业建设有机会直接参与国际高档融资市场,学习国外高档证券市场运作及监管的经验,利用aBS进行融资,将极大地拓展我国项目融资的活动空间,加快我国的项目融资。

(四)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盘活林业国有企业存量资产

国有企业在林业企业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国有林业大中型企业中,有许多企业,一方面持有大量的应收账款、票据和流动性偏差的优质资产;另一方面负担着巨额的银行债务和企业债务。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可以改善林业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实现债务的转让和抵减,清理企业三角债,盘活存量资产,改变债务和收益的期限结构。

三、林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设计

林业资产证券化基本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资产化证券组成要素包括:证券的期限、证券的投资规模、融资方式、投资者的选择、证券定价模型以及发行对象。其中林业证券定价模型为:

其中,n表示资产池中n种不同资产的种类;n表示债券还本付息年限;i表示林业行业内部收益率;Fb表示债券发行费用;Fr表示投资银行、受托管理人、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服务费;Cn表示不同林业资产的年平均现金净流入(根据n种不同林业资产的年平均现金流入进行预测,从而确定C1、C2、……Cn)。

四、林业资产证券化发展策略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外部环境压力和内在趋利动机共同催生的金融创新制度,既是经济过程中的外生变量,也是经典理论所认为的在金融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政府建立的法律、税务、会计等制度建设对金融创新有着巨大作用。林业资产证券化存在很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又都涉及到不同参与者的追求自身财富和非财富最大化的利益问题及其权利义务问题,同时资产证券化又面临着如今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如何通过一系列契约来约束众多参与者的行为,以及通过制度设定一系列的规则来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就成为资产证券化架构者以及当局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解决SpV的设立、证券的发行、上市阶段出现的法律障碍。由政府发起设立国有独资的SpV最适用林业资产证券化,但也存在法律障碍。应该对《公司法》、《证券法》中SpV设立的限制性条款进行修订,尤其是对SpV作为空壳公司这一特定的公司形式做出变通规定。在证券发行方面,对目前《证券法》进行变通,使资产支持证券的注册、审批、信息披露等义务在《证券法》中补充完善。并规定我国各类贷款证券化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另外,为利于上市,建议采用做市商制度,增强林业支撑证券的流通性。采取做市商制度进行场外交易发行规模可大可小,简便灵活,不需要复杂繁琐的上市程序,做市商可以根据自己对证券价值的分析给出证券的买价和卖价,并可以使用多个市商建立众多的营业网点,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在《担保法》中对一般债权担保的规定进行修改,规定当事人以一般债权作担保的形式。

2、解决会计相关法律障碍的措施。在会计处理方面,我国目前没有关于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会计准则,建议根据证券化监管的需要以及参考外国证券化实践的会计规定,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于表外处理,要借鉴国际标准,对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改,对会计上的销售给予更完整的定义。关于会计计量问题,建议采用真实性原则,对发起人因资产证券化交易所产生的新的资产和负债,用公允价进行计量,对所保留的资产及负债并已经用历史成本法计量入账的,要进行追溯调整。关于信息披露问题,一方面要对《证券法》、《会计法》、《会计准则》和相关内容进行修改,明确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披露的时间。对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资产负债表日证券化的资产总额等内容进行会计规范,保证对投资者的透明度。为彻底解决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最好的对策是,待资产证券化操作成熟以后,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制度作为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配套工程,以解决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多方面的会计问题。

3、解决税收方面的问题。为提高证券化融资在税制上的效率,降低证券化融资成本,必须在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中对企业资产证券化这一特殊的纳税问题制定特殊的规定。首先,根据税收中性化的原则和国际通行作法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减免发起人、SpV和投资者的纳税问题。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起人向SpV的资产销售及转让过程中的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进行减免。其次,通过建立相关国家之间的避免双重课税条约,减免离岸业务中对境外收益征收的利息预提税。

(二)完善政府支持体系

1、政府要完善投资环境,使机构投资者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推进并培育机构投资者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以保证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动力。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修订我国的《证券法》、《破产法》、《抵押法》以及现行会计、税务制度,制定《基金法》和《信托法》以及与特设载体SpV的设立、运作与管理相关的条例等,使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社会资金顺利地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有法律依据。同时,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取向进行合理引导,使社会资金的应用效率达到最高。

2、建立并完善中立性的,经营上自负盈亏的评级机构。债券评级在机构设置方面,应遵循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原则。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公布权威性的评估机构,以利于投资者的选择;在信用评级程序方面,要合理设计,进一步完善评级方法和评级指标体系。

3、完善资本市场环境。政府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为资产证券化创造条件。目前,我国在法律环境不具备的前提下,进行资产证券化缺乏良好的法律保障和监管能力。因此,为解决资产证券化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最好的策略是规定综合性法案,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立法。参照各国立法,我国宜先由国务院制定一部证券化的立法条例,到实践和理论进一步成熟时,再上升为人大立法。

综上所述,由于林业资产证券化是一项金融创新工程,对资本市场是有利的,对未来林业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为证券化提供法律制度支持时,必须把握大局,综合考虑,统一规划。我们在制定法律时的视野不应当停留在证券化的资产上,而是要放在我国整体金融市场创新和调整上。放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上来,站在这个层次上做好调研,对各项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建立,由此推动我国林业资产证券化事业向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徐燕,张彩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渠道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秦涛.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现代林业投融资机制[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4(5).

3、陶宝山,汤燕隽,石道金.林业融资问题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2007(3).

4、山昌林.林业投资来源与投资方向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04(11).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篇2

1引言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依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国家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西铁路发展“十二五”规划》介绍,规划到2015年年末,全区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000千米左右,复线率达到55%以上,电气化率达到70%以上,基本形成“一轴四纵四横”路网格局,构建以南宁为中心的“123”快速铁路网,基本实现全区地市级开通城际快速列车,初步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绿色的现代铁路运输网络。

要实现上述规划,除了技术上的困难外,如何筹集建设资金就是目前最大的难题了。我区当前主要的融资渠道为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发行地方债融资、银行贷款、利用土地筹集资金、股票筹资等,而这些渠道又都存在局限性: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基本上已无力满足大量的项目建设资金的需求。②现有融资渠道难以进一步拓展。商业银行贷款由于吸收的储蓄存款期限相对较短,一般不愿意向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的项目提供大量的贷款。发行地方债筹资,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其发行量应为适度规模。发行股票融资需披露相当多的企业信息,且发行上市的费用比较大;发行企业债券,审批相当严格,融资企业一般来说难以进入国内资本市场融资。

从我区“十二五”规划的建设资金需求来看,要完成2015年前我区铁路建设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需要我区方出资近1000亿元,其中资本金约565亿元。2014年我区铁路建设需要广西铁投融入资金408亿元。面临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要求我区铁路必须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拓宽投融资渠道,新的融资方式包括aBS、养老保险金、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其中aBS是以项目的未来收益为基础发行证券融资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而铁路运输未来的现金流大而且稳定,因而探索我国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建设的aBS项目融资方式,对于解决建设资金的筹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资产证券化(aBS)的概念

资产证券化是指资产原始权益人把某目标项目所拥有的资产,或虽然缺乏流动性但可预见能产生稳定现金流量的已有资产或资产组合,剥离出来出售给一个特设的机构,并将其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分离并重组,这一机构以其获得的未来现金收益为担保,进行信用升级,发行高档证券,以证券发行收入支付购买证券化资产的价款,以证券化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向证券投资者支付本息。

3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31从我区铁路建设项目的特点来分析

铁路产业属于非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这决定了铁路建设需要政府资金和市场融资机制的共同配合。铁路网本身具有的准公共物品性和自然垄断性为铁路经营期间拥有稳定的现金流提供了保证。而aBS的重要前提就是项目未来产生可预见、稳定的现金流。因而,aBS融资方式符合铁路网建设投资的自身特点。

32从资产证券化的比较优势分析

除了aBS外,Bot和融资租赁也可用于铁路融资。但aBS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首先,aBS可以确保国家拥有对铁路的经营权和所有权。Bot的执行需要政府向民间出让铁路的特许经营权,融资租赁又会使国家无法得到租用资产的所有权。其次,当aBS运作失败时,发起人可通过合同约定收回资产的所有权,这相比结构复杂的Bot要简单一些。最后,由于通过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等手段,证券化资产可以获得较高等级的信用评级,进而降低成本。

33从铁路行业特色分析

铁路行业的垄断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资产证券化的应用和发展,铁道部可以借助法规、宏观调控手段以及政府的影响力来强化资产证券化中心环节的特殊目的载体(SpV)的发展条件。同时,在铁路部门的信用背景下,使得SpV的资信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铁路项目的aBS市场。

4aBS融资的运作模式

(1)明确要证券化的资产并组建资产池。一般投资项目所依附的资产只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能有稳定的现金流入,就可以进行aBS融资。广西铁投可以选择一段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的铁路,如南桂铁路,将该段铁路的客运收入、货运收入、网运分离后路网公司收取的过路费这些未来现金流组建成资产池,拥有未来现金收入所有权的广西铁投即为原始权益人。

(2)创建特设目的机构(SpV)等特设信托机构、特设交易载体或其他类似机构,实现“真实出售”。SpV是专门为实现aBS融资而设立的特别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等,但必须获得国际权威资信评估机构授予较高的信用等级。SpV与原始权益人签订合同,将拟证券化的资产转移到SpV名下,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一旦原始权益人发生破产,这些资产将不列入清算范围,这些证券化的资产也不在原始权益人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3)信用增级。这是关键环节,它通过各种办法增强资产支撑证券的信用级别,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广西铁投可以采取赋予SpV直接追索权、破产隔离、将证券设计为优先结构、设立独立的客运专线资产债券担保储备金等内部信用增级方式,或者可采取由铁道部提供信用担保、向保险公司购买违约保险等外部信用增级方式。

(4)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是对发行人能否按时支付aBS本息回报风险的评价,通常由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被广大投资者承认的独立的私营评级机构进行。通过信用增级和评级,使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资产担保证券时,主要依据这些资产的质量、未来现金收入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交易结构的谨慎性及有效性。

(5)证券承销。由国内极具实力的券商或者国际知名投资银行根据信用评级的结果,负责展开资产化证券的发行工作。SpV从证券承销商那里获得证券发行收入,用此收入向原始权益人(广西铁投)支付先前的购买价款。这样广西铁投便通过aBS方式成功筹集到在建或即将建的铁路建设资金。

(6)资产管理和证券还本付息。SpV作为aBS融资的交易中介机构,并不参与实际的业务操作,所以原始权益人和SpV还要再确定一家托管机构和担保机构,并分别签订托管合同和担保合同,一般可以选取同一家商业银行如中国建设银行,同时担任托管和担保机构。将证券化资产发生的全部收入存入托管银行,让其负责收取、记录、按约定建立积累金,按期对投资者还本付息。在有关证券到期后,还要向提供服务的各机构支付服务费用,同时资产池中的资产的所有权及资产剩余收入流仍完全归属于原始权益人(广西铁投)。

5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及对策

51法律风险及对策

aBS的各个环节需要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维持。虽然现有法规对我国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在基础资产界定、具体的操作模式等方面均有所涉及,但是相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依据仍比较薄弱,缺少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文件对企业资产证券化进行指导。为规避法律风险,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使铁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出售、信用增级、信用评级、证券销售、资产管理等环节都具有法律保障。

52运营风险及对策

这主要涉及我国铁路系统的内部改革与机制转换问题。首先,铁路建成后的运营模式是采用现有铁路“上下一体”模式,还是“上下分离”模式。其次是广西铁投公司的管理体制、用人机制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比旧有模式有一个质的提高,还要看今后的国家政策和改革的力度。这些都将直接影响铁路运营成本和服务质量,并最终反映到经营业绩上。

53市场分析及对策

铁路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最终要通过发行资产支持收益凭证来实现,因此其不可避免地面临与债券融资相同的利率风险、货币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市场风险。为规避利率风险,可对区内投资者发行收益率固定的资产支持收益凭证或由SpV与证券承销商签订包购包销合同;为规避货币风险,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为规避信用风险,需要在合同条款的严密性、招标程序的市场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篇3

1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分析

1.1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出现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分析

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即金融租赁主体公司将大量用途、性能、租期等方面存在较大相似性甚至完全一致,具备生成较稳定且规模较大的现金流可能的租赁资产进行育机集合和结构完整,使其转化成金融市场中具有流通性证券的过程,金融租赁主体公司可以引进资产证券化,主要是因为,金融租赁在股东背景、资金成本等方面均较理想,使其基础资产方面优势明显,而且在担保服务的作用下,基础资产现金流的稳定性明显提升,使资本风险明显降低,随着近年来我国针对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投资环境得到了法律规范,为金融市场资产证券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金融租赁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首先,在资金利率和同业拆借资金成本不断增加,而融资期限不断缩减的市场条件下,金融租赁在成本方面的优势被逐渐削弱,而银行贷款和金融债券发行均存在弊端,使金融租赁企业不得不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资产证券化;其次,虽然相关规定中明确商务部和银监会主管的金融租赁企业的资本杠杆分别为10倍和125倍,但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受到资本金的制约,而将租赁资产进行真实出售不仅可以实现其出表和资金快速回笼,而且在扩大金融租赁业务覆盖范围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所以金融租赁企业在发展中也必然会选择资产证券化。

1.2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的重点

在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出租人有权向承租人收取合约中规定的租金,而且具有对承租人担保债务偿还能力所用的租赁设备的所有权,而出租人的前一种权利受Spv管理,后一种权利由出租人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金融租赁企业和客户建立稳定的关系,并减少融资成本,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排除出租人破产的可能,使投资人面临一定的风险,因为如果第三方在物权方面被侵害,其有权对承租人和不创看设备的所育人提起诉讼,所以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物权管理方面。其次注创看资产不仅已经覆盖现代大部分行业,而且在进行还款期限设定

、还款方式选择等方面可以结合双方的需求进行协商,这直接导致租赁合同具有非标准化特征;在业务流程的实际落实和业务风险控制方式多样的作用下,这种非标准化特征被进一步强化,这直接导致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调查难以被规范,使资产证券化发展受到制约,所以改善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开展的非标准化特征也是其重点方面。

1.3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分析

2008年一2015年,我国金融租赁公司售后回租的比例分别为8475%、77石3%、6494%、6526%、7566%、837%、826%、894%,随着售后回租比例的不断提升,承租人所要承担的信用风险不断加大,如果承租人不具备及时付款的能力,将直接打击金融资产证券化;其次,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状态的下滑,各行业进行的直接租赁也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风险,据资料显示我国2015年部分行业的租赁违约现象已经超过20%,这与租赁资产未全面准确的登记有密切关系,使融资租赁公司不得不面临直接租赁模式下的信用风险。再次,在我国逐步开展营改增财政政策后,融资租赁行业原本的基础资产所有权逐渐向特殊目的载体转移,此时应向租借的当事人提供增值税发票,但截至目前其并不具有提供增值税发票的权利,这使我国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在深化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营改增环境的制约。除此之外,在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不强、评级结果公信力不足、第三方信用评价公司在此方面经验较少的经济和社会信用环境下,我国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结合远东租赁事件、交银租赁案例、汇元一期租赁案例等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内资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均进行了资产证券化的探索。最后,结合大量租赁案件的经过和结果可以发现,我国要实现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的深化发展,需要对我国的资产池资产条件进行明确,使资产的选择、模式的选择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这要求我国现阶段积极建立中央优先权登记系统、统一的交易服务平台、完善相关法律和税收政策、提升相应的信用评级公信力。

2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分析

2.1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的运行机理

2014年12月,我国证监会提出对企业资产证券化实施事后备案+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将事前行政审批取消,而且使管理人的范围逐渐向子公司扩展,这使我国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的环境更加宽松,现阶段我国存在出售回租、转租赁、融资租赁等金融租赁业务种类,在各仲业务模式开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机理。

211配置资源的机理

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主要考虑非证券化环境中投资人并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资金需求群体的相关信息,而且受自身专业知识、信息掌握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其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判断和经营能力分析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极端性,这直接导致投资者只能按照自身对市场的了解和可以接触的最大市场范围进行投资行为的判断和操作,这直接导致投资者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闲置资金未被利用,使资金的利用率和利润空间极大缩减。另外,部分金融租赁企业虽然具有较稳定的现金供应,但在短期资金长期被占用的过程中,会使其资金成本投入不断增加,加大其经营实际压力,此时需要通过配置资源使投资人和承租人之间建立较稳定的关系,并有意识的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以此提升参与资产证券化主体的合法收益。例如在资源配置的作用下,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主动性、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规模均会明显提升,而SpC管理机构也可以通过LBC的发行,获取相应的利润,金融租赁公司的资产流动效率提升,进而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实现更好的发展,各类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得到扩展,这对其提升市场风险的适应能力和防治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在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资源配置机理可以更好地保证参与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相关主体的经济收益,推动其进一步深化。

212组合资产的机理

组合资产机理实际上就是在保留每笔资产自身特点的同时形成资产池的过程,这直接决定构成资产池的各部分资产都有其特殊性,可以使其自身存在的风险受到一定的控制,并使各部分资产的收益以整合的形式存在,为资产证券化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组合资产机理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向市场投资者出售,在出售的过程中,组合资产机理将被视为削介证券。由于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在流动性、标准化等方面特征显著,将其应用与金融租赁行业中,对提升租赁设备流动性具有积极的作用,使原有的债务关系和债权形式的流动性和转让性得到强化,可见组合资产机理在业务模式中的应用,实际上是对原本债务和债权关系的破坏和充足,使原本混乱的风险收益关系得到有效地分离和整合,这对提升配置的科学性和定价的准确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保证相关主体的收益。

213隔离风险的机理

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实际上就是金融租赁企业的融资过程,所以在进行的过程中,金融租赁企业要对风险隔离、资金流剥离、信用等级提升等方面高度关注,受资产证券化对可预期现金高度依赖的影响,在对资产收益进行分割重组的过程中,要对其整体资产池中具有某方面相似性的资产进行剥离和重组,从而形成所需要的基础资产,可见隔离风险机制在业务模式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升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等主体对资产风险的抵制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推动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实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2.2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的案例说明

为对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笔者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在甲金融租赁公司与乙承租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时,乙的总公司丙公司提供了担保服务,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租金总额和租赁期分别为9亿元和2年,以半年/次等额支付的方式完成租金回收,租赁利率为69%,为保证自身利益,甲公司向丁证券公司提出了申请,请其担任计划管理人。可见在此次金融租赁资产化的过程中,公司具有向甲公司购买基础资产的权利,甲公司可以向乙公司提出所有权益的相关权利,而乙公司要按照合同向甲公司定期供应租赁资金,在乙公司的供款能力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丙公司要通过担保款向甲公司继续供应租赁资金。在对各方主体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发售方案的设计,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的三种机理以及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在设计完成后要对各品种的发行利率进行反复确定,保证其合理性和准确性。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篇4

关键词: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

根据国际统一私法协会《融资租赁公约》的定义,融资租赁是指这样一种交易行为: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及提供的规格,与第三方(供货商)订立一项供货合同,根据此合同,出租人按照承租人在与其利益有关的范围内所同意的条款取得工厂、资本货物或其他设备(以下简称设备)。并且,出租人与承租人(用户)订立一项租赁合同,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授予承租人使用设备的权利。

我国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准则(租赁)对融资租赁的定义为“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其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

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融资租赁的行为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的,以1981年中日合资的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为标志,经过二十多年时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回顾这些年,我国的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是曲折的,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开始—高速膨胀—行业停滞整顿—规范化发展。在高速膨胀的阶段,融资租赁业对我国的整个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加快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

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对于融资租赁机构来说,绝大多数资产是以应收租金的形式存在的。如果将这些资产通过证券化方式进行运作,无疑会大大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合理调整公司的信贷资产结构,提高财务安全性。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实施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租赁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租金)为支持,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并将租赁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分离的过程。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基本过程可描述如下,由融资租赁公司将预期可获取的稳定的现金收入的租赁资产,组成一个规模可观的“资产池”,然后将这个“资产池”销售给专门操作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由SpV以预期的租金收入为保证,经过担保机构的担保和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向投资者发行证券,筹集资金。

(一)运作机理

1.隔离风险机理。本质上讲,租赁资产证券化是租赁公司以可预期的现金流为支持而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金流剥离、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构成了租赁资产证券化操作的核心。隔离风险机制是金融资产证券化交易所必要的技术,它使租赁公司或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资产风险、破产风险等与证券化交易隔离开来,标的资产的风险不会“传递”给租赁资产支持证券的持有者。

2.组合资产机理。组合资产机理是指依据大数定律,将具有共同特征的租赁资产汇集成资产池,虽然并不消除每笔租赁资产的个性特征,但资产池所提供的租赁资产多样性可以抑制单笔租赁资产风险,整合总体收益。组合资产机理是租赁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基础。

3.配置资源机理。配置资源机理是指将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实现多方共赢。配置资源机理是租赁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推动力。就租赁公司而言,可以通过租赁资产证券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改善自有资本结构,更好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就证券化特设机构SpV而言,可以通过收购租赁资产,发行LBS,从中获利;就投资者而言,可以获得新的投资选择机会和较高的收益。而承销、评级、担保等中介机构参与租赁资产证券化运作也可以扩大业务领域,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模式选择

美国等国家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表明,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表外模式、表内模式和准表外模式。

1.表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融资租赁公司将融资租赁资产经过整理分类后“真实销售”给SpV,真正的实现了风险隔离。SpV合法持有资产后,将它们重新组合建立“资产池”,经过担保机构对该证券产品进行担保,再经过信用评级机构对该证券产品评级后,通过券商发行,最后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

2.表内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融资租赁公司并不需要将融资租赁资产出售给SpV,而是将其融资租赁资产继续留在公司内,即债权资产仍留在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由融资租赁公司自己以融资租赁资产为抵押发行抵押债券。融资租赁公司虽然能筹集到资金,但租赁资产还留在租赁公司,那么公司就有产生风险的可能,表内模式并没有起到风险隔离的作用。

3.准表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融资租赁公司成立全资的或控股子公司作为SpV,然后把融资租赁资产“真实销售”给SpV子公司,经过该子公司的一系列操作,再经过相关的机构进行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最后将该证券在证券市场发行。

表外模式相比较表内模式,租赁资产真实销售,融资租赁公司和租赁资产脱离关系,完全实现了风险隔离,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风险更小;准表外模式和表外模式相比,融资租赁公司得成立一家子公司作为SpV,但是融资租赁公司可能对SpV的业务并不擅长,自己经营SpV难免会有风险。通过对比表明,表外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是最适合我国的情况。

(三)过程设计

第一步,融资租赁资产的分离。融资租赁公司将融资租赁资产按不同的期限不同的规模进行归类整理,以备出售给SpV。第二步,SpV的

设立。SpV是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而专门注册成立的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作为证券化机构的实体,本文假设SpV设立在国外。第三步,出售融资租赁资产。融资租赁公司将租赁资产整理后合法的出售给SpV,由SpV运作资产支持证券。第四步,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发行这种资产支持证券时,得寻找一家公司对租赁债权给予一定的担保、支持,从而提高债券的信用等级,吸引投资者购买证券。第五步,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一般来说,各种债券的发行都需要有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信用评级机构对这种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从而扩大债券的影响,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欲望。第六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证券公司根据该证券的实际情况编制发行说明书,向发行对象阐明发行证券的性质、数量、面值、认购方式、回报率、回报方式、内在风险、市场交易等相关内容,并向有关的主管部门申请发行登记,经许可后向社会公开发行。第七步,证券交易。投资者购买证券后,可以持有至到期日结清本息,也可以在证券市场出售兑现。第八步,租金的管理。受托人(一般为信托公司)接受委托管理租赁资产,按期收取租金,并在证券到期之后,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

从2007年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至今已经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使很多人谈资产证券化色变,原因是美国次贷就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可见资产证券化也会给银行、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比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金池的质量与价格风险等。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也同样会面临这些风险。但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它不仅是一种金融工具的创新,而且是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极大地促进了一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害怕风险而放弃这种优质的金融创新,完全可以在总结我国资产证券化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环境和提高监管质量来防范风险。

(一)构建良好环境

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需要尽快制定《资产证券化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SpV的法律地位、性质、行为能力、证券发行、二级市场转让流通、投资主体、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破产隔离,以及相关的会计、税务、土地注册、抵押、披露等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运作、降低风险。

选择信用高、实力强的金融机构作为SpV。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增级制度与评级中介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营造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基础。加强国际合作,打造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渠道。

(二)强化业务监管

资产证券化衔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其涉及部门众多。而我国财政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如何形成合力,达成共享利益、共同监管的局面,这是防范资产证券化风险、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1.监管理念。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动态博弈。从博弈论观点来看,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好似跷跷板的双方,他们不断地适应彼此,形成“管制——创新——放松管制或再管制——再创新”的辩证形式,共同推动金融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激励相容。金融监管成为金融创新动因的重要条件是激励相容、鼓励创新的监管理念。监管应当是符合和引导而不是违背投资者和银行经理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篇5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aBn

一、三种资产证券化的规模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展的最早,规模也最大,截至2013年6月30日,已发行79只信贷资产支持债券,规模达896亿元;资产支持票据20只,规模达77亿元;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债券56只,规模达313.5亿元。根据上清所数据,当前信贷资产支持债券托管存量为206.74亿元。商业银行是最大的投资者,持有67%的信贷资产支持债券,广义基金持有25%左右。而券商专项资产支持债券和aBn的投资者结构并无公开披露数据。

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再将这部分离散的贷款转化为系列化的证券形式出售给投资者。其基本过程包括资产池的组建、交易结构的安排、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以及发行后管理等环节。在这种模式下,贷款的信用风险不再由银行承担,而是由投资者承担,银行只负责贷款的评审和贷后管理,这样就能将银行的信贷管理能力和市场的风险承担能力充分结合起来,提高融资的效率。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将贷款打包组合,能有效分散单个贷款的特定风险。将贷款包拆细为标准化的证券,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对信贷资产支持债券进行结构划分,能满足不同的投资需求。

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此后,国开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发行了多款信贷支持类证券。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信用衍生产品给金融系统带来的高风险性使得国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发行56只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面额667.83亿元。直至2012年9月7日,国开行集中配售发行101.66亿元的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债券,意味着停滞逾3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正式重启。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市场上共发行了23只信贷资产支持债券,发行面额总计228.54亿元。据上清所数据,当前信贷资产支持债券托管存量为206.74亿元,规模远大于资产支持票据,但整体发展速度仍不快。

三、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

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是企业资产证券化在当前试点期间的表现形式,具体指证券公司面向境内机构投资者推广资产支持收益凭证,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用所募集的资金按照约定购买原始权益人能够产生可预期稳定现金流的特定资产(即基础资产),并将该资产的收益分配给收益凭证持有人。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基本流程为:原始权益人(发起人)将基础资产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或者由SpV主动向原始权益人购买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然后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向投资者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

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业务始于2005年,首例是中金公司推出的“联通收益计划”。2007~2010年证监会没有新批任何专项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停滞四年后,远东2期专项资金管理计划于2011年8月发行,标志着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尽管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推出较早,但整体发行额度不高。此后,基础资产得到了不断地创新和丰富。例如2012年华侨城发行了以欢乐谷门票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到目前为止,市场共发行了56只专项计划,发行面额总计313.54亿元。

2013年2月26日和3月15日,证监会分别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的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稿,通过列举的方式列明基础资产的具体形态,可以是企业应收款、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财产或财产权利。另外还指出基础资产的规模、存续期限应当与资产支持证券的规模、存续期限相匹配,且专项计划可以通过内部或者外部信用增级方式提升资产支持证券信用等级。

四、资产支持票据(aBn)

严格意义上讲,资产支持票据不等于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应该具备风险隔离的基本特征,在此前提下,发行人可以突破融资规模限制,甚至可能以高于主体的评级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对于aBn的交易结构中是否要进行严格的风险隔离安排并没有做出非常具体的要求。aBn在交易商协会注册,注册周期在中期票据2~3个月左右基础上进一步缩短;发行规模不受企业净资产规模40%的限制;发行期限为3~5年;发行利率由主承销商、发行人和投资者商定;发行方式可选择公开发行或非公开发行;是否进行信用评级由发行人和投资者协商确定,若公开发行则须进行双评级。其增信措施一般主要采用内部信用增级方式,不强制要求外部担保。

2012年8月3日,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公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2012年8月7日,注册通过第一批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aBn),标志着我国非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正式开闸。截止2013年4月,市场上共发行了20只资产支持票据(aBn),发行面额总计77亿元。当前资产支持票据规模相对较小,尚处于萌芽阶段。

除了上述的aBn以外,银行交易商协会正在考虑推出信托型aBn,以公募和私募两种方式发行,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即可发行,不需要审批。此项创新目前已得到银监会和交易商协会的支持与认可。信托型aBn与上述aBn最大区别在于信托型aBn引入信托做特殊目的的载体,以信托方式实现基础资产的隔离,投资者对基础资产享有信托受益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

五、三种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

首先,三种形式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有所不同:一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其发展时间最久,监管文件、法律基础、财税安排、会计处理均已非常成熟,产品设计从第一单出现以来变化不大,其发行需要银监会和人行审批,一般发行时间较长;二是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由证监会主管,走的是试点到推广的道路,虽然其法律基础、财税安排、会计处理等方面不如信贷资产证券化完备,但是好处是为非金融企业提供了一条直接融资渠道。其发行需要证监会审批,一般审批时间较短;三是资产支持票据,起步最晚,12年才正式推出。aBn由银行间市场协会主管,发行仅需注册。

其次,三种形式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会有所不同,其中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的范围最广:一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是银行的各种贷款;二是券商专项资产证券的基础资产包括债券类:Bt回购款、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租赁款等应收款,信贷资产;收益权类:通行费、水务、电力销售、票务等收入的收益权以及信托受益权等;不动产类:商业地产的租金收入和运营收益。三是资产支持票据的基础资产包括公用事业未来收益权、政府回购应收款、企业其他的应收款等。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篇6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企业资产,因为其能产生较为稳定的现金流,把这种资产再对其结构进行重新安排,也就是分离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再转换成可以出手的证券,并具有固定的收入,这一过程就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在于其不仅能使发起人的筹资成本得以降低,同时,还能使投资者的风险降低了很多,促使资金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正是资产证券化独有的优势,使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并成为全球金融领域里的潮流。

2现阶段企业贸易应收款资产证券化的模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下面简称aBCp)应运而生,到了九十年代左右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它主要是以汽车贷款、设备融资租赁、应收款以及消费贷款等资产做为抵押发行票据,属于资产证券化的范畴。由于aBCp的独特优点,如风险较低、流动性好、期限短以及利率较低,使其成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手段。在贸易应收款证券化的过程中,应收款发起人把积累起来的资产池,出售给别的机构,这个机构指的是特殊目的机构或公司(下面简称SpV),它的主要职责是对资产化证券进行购买和包装,并相应开展资产化证券的发行工作,而所发行证券的期限要和资产之的期限一致。不难看出,商业票据若是以应收款作为支撑,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此,这种交易模式得以广泛运用。但是证券化交易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那就是它的前期费用花费较高,具体来说,这些花费主要是用在信用评级、律师、审计、信用增级等这些方面上。因此,若是资产池不太大,就无法承担这些运行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应收款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相对于其他的融资方式来说,就不太可取。由此可见,这种融资方式更适合资产池规模大一些的企业,那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考虑别的融资方式,比如像仓储型循环结构的融资模式、再循环型结构的融资模式以及先行融资账户的融资模式,从而达到扩大增产规模的目的。

2.1仓储型循环结构的融资模式

可以说,仓储型循环结构融资模式相对于其他融资模式来说,其灵活性更高一些,是新型的证券化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模式不仅能够延长摊还期,降低融资的成本,同时,还能使发起人在初始条件下可以有相对较大规模的融资金额,有利于企业的长期融资。

2.2再循环型结构融资模式和先行融资账户结构的融资模式

再循环型结构的融资模式主要指的是资产支持的证券交易期限中,在摊还期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再循环期,本金偿还应在摊还期内完成。而对于购买的应收款,主要是通过对循环期内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利用,进而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对资产池的规模加以扩大。而先行融资账户结构的融资方式和再循环型结构融资方式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只是先行融资账户能够预先得到再循环型模式的循环期内应收款,它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融资成本得以降低的。

3资产证券化的收益解析以及对资产支持证券的现金流产生影响的因素

可以说,作为国际资本市场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部分,目前,贸易应收款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已然成为了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应用方式。企业基础资产的特点,决定着贸易应收款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结构性要素和标准,基础资产特点不同也是导致公司之间的应收款存在较大差别的重要因素。而导致基础资产特点不同的原因是由于公司的经营模式以及行业的特点来决定的。以上这些因素不仅对企业交易结构的设计和架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和交易中风险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贸易应收款作为一种短期信贷,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也有着一定的劣势,劣势就是它的月支付率很高,优势就体现在企业在资产融资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运用。为了促进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可以采用滚动融资的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滚动融资方式就是商业票据,这种融资方式是以循环的方式来进行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拥有大量应收款的企业,它们的应收款不是一下子出现的,而是逐渐出现的,这就使得企业可以对滚动融资方式加以利用,促进本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资产支持证券的现金流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这几个方面:贸易应收款的独特性质、证券利息以及中介机构服务费对现金流的影响。众所周知,企业资产证券化得以进行的前提是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在对贸易应收款证券化的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较为深刻地分析和思考,从而达到对不同应收款的特点都能够了如指掌,从而保证在对参与者的收益进行评价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各方的满意度。

4现阶段我国发展证券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建议

4.1发展SpC模式的资产证券化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我国国内的资产证券化,一般都是以Spt模式的应用为主,但是相对于SpC模式的优势而言,Spt模式的不足之处就尽显无遗,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这以下几个方面。首先,Spt模式的交易成本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信托模式一般而言更适合发起人相同、种类也相同的大额资产证券化,它无法将不同发起人的多种资产放置到一个信托内,这非常不利于企业通过对大规模资产池进行构建的方法来进行发行费用地摊薄。而SpC模式可以通过购买一组发起人的多样化资产的方式,并结合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来建设出具有不同特色的资产池,从而能够使资产证券化得以大规模、分批次的进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效地控制住了交易成本,与此同时,SpC模式能够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资产证券化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而促进资产证券化效率的提高。其次,Spt模式对资产证券化方式预先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予支持。我国曾明确规定,信托财产必须是已经存在的财产,对于那些无法确定的财产,失去其应有的法律效益。由此可见,如果基础设施没有建成,想要通过Spt模式实现以该设施的收费前景进行的证券化融资的途径是行不通的。最后,可以说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每年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都是在万亿以上,如果仅仅依靠提前筹资的方式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完成之后再进行资金回收的做法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机制的研究力度,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2如何有效发展SpC模式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Spt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产证券化效率的提升,更使得基础资产的范围无法得到有效扩展。由此可见,我国发展SpC模式的证券化已刻不容缓。然而,现阶段我国《证券法》、《公司法》等诸多法律都没有提及SpC,可以说现阶段SpC模式还没有得到我国法律的认可。因此,笔者建议国务院可以对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出台一些条例,使SpC模式的法律地位得以明确,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对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行为加以规范,在各个方面的条件成熟之后,可以将它上升为国家法律。由此可见,只有明确了SpC的法律地位,才能促进SpC模式的发展。

4.3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的途径

不久以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使得很多著名的金融机构都遭受到了重创,受到了将近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产生次贷危机的原因是借贷人员的基础资产信用不良,也就是这些金融机构把钱贷给了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但这些人因偿还能力不足,如果出现大量违约的情况,就会使以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的所有者遭受重大的损失。如果这些基础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所有者就金融机构本身,那么就会导致这些金融机构产生信用危机,致使资金很难流动,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导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原因,不仅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利率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也是产生次贷危机的主要因素。甚至有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他们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金融风险转移到投资者的身上,故意降低贷款的信用门槛,使得不良贷款的数量明显增多,为整个金融市场埋下了风险隐患。比如,在几年时间内,美国的住房贷款收费额度从原有的百分之二十降到了零首付,甚至出现了负首付。还有很多金融机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把专业人员的评估变成了电脑自动化评估,甚至对投资者隐瞒贷款人员的还款能力等一些关键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评级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评级市场的不透明,都使得这些具有高风险的资产毫无阻碍的进入投资市场。

5结语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篇7

一、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作用

1.资产证券化改变了企业融资面貌

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采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融资是十分有利的,这种融资方式可以改变企业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并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便是在企业经营状况不良或担负着巨额债务的情况下,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也可以帮助企业改良经济状况,扭转经营局势。

2.资产证券化投入成本低

经营成本是企业经营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资产证券化融资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投入成本,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减少资金流失,从而能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3.资产证券化降低企业负债压力

资产证券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增加资金偿还能力,以此减低企业负债压力,进而促使企业逐渐扭转负债局面,获得盈利。

二、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可行性分析

1.动力加大

针对目前国有企业的经营现状,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产权分明,政企分离以及科学管理。这些制度使得人们对于融资方式的相关理论更加理智和清晰。为了满足国有企业的需求,相关部门可以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的发展,以这种方式来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规模扩大

资产证券化融资形式要求企业要具备较低的坏账率,而国有企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这些企业有中国政府做后盾,坏账率必然较低,国有企业的这一特点是符合资产证券化要求的。

三、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形式探讨

1.企业应收账款

在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下,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质量必须过关,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的历史应收账款水平决定了应收账款的质量,企业在采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时,一定要考虑企业历史上的应收账款的水平,并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预留出损失准备金,以便确保企业能够顺利融资。

(2)规模必须过关,企业在选择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时,一定要考虑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并尽量保证应收账款规模满足资产证券化的要求,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减少投资成本。

(3)国有企业在使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时,一定要尽量缩短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时间。

2.国有企业基础设施收费

据调查,我国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是由国有企业把持的,这种情况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基础设施收费问题,我国相关部门虽然对此采取了一些投资措施,但是仍然无法扭转这种垄断局面,因此国有企业采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势在必行。在我国当前的融资模式下,基础设施收费问题主要体现在公路和桥梁两个方面,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在推动资产证券化融资时,一定要保证国有企业基础设施收费稳定。比如公路收费,它是一种典型的基础设施证券化,是以项目所属资产收费权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广东、安徽、江苏等省市是资产证券化最高的省份。

3.资产证券发行人SpV的选择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形式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即企业、SpV和投资者。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保证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顺利进行,企业相关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特点来构建一个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SpV。当今社会上存在的SpV主要有信托型SpV和公司型SpV,在信托型SpV当中,SpV是作为受托人的形象而存在的,因此在融资过程中,SpV会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来决定其行为,并以此做依据来向企业发行信托收益证书,信托还可分为授予人信托和所有者信托,这两种都具有较好的股权性。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开始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处理不良信贷资产主要手段之一。

SpV(特别目的载体)在资产证券化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基础资产的破产隔离。证券化资产的“破产隔离”是资产证券化融资结构的核心,它确保在发起人破产时,证券化资产不被作为发起人的破产资产而遭受清算,从而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目前在我国较可行的破产隔离方式是信托模式,2003年以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操作了多起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利用信托财产独立性这个特征,以信托作为资产证券化的特设载体实现证券化过程中的破产隔离。

资产证券化的投资对象应是能在交易市场公开流通的证券,信托方式虽然能解决破产隔离问题,但在制度上无法实现真正的流通。

公司型SpV可以证券化多个企业,这是它的一大优势。笔者认为采用国有独资或政府主导的公司型SpV,一方面可以利用政府在立法和机构组建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政府背景提高SpV资信力度,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在规范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同时加强对SpV的监管,使其能切实履行其在资产证券化中的重要功能。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篇8

信证券在2005年推出的几只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过程中以中介机构的身份提供了组团交易等服务,作者为直接操作参与者之一。

资产证券化是以未来稳定的现金流收入为支持,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2005年是中国证券化市场突飞猛进的一年,从首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公开发行,到“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和“莞深高速公路收费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定向发行,我国的证券化市场迈开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

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产品有利于发行主体调整债务结构、盘活存量资产、扩大融资规模,有利于投资者改善投资产品期限结构、灵活安排现金流,对投融资双方有着独特的吸引力。2005年发行的证券化品种根据发行主体的不同,我们区分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和非金融类企业资产证券化。两类产品由于设立依据和操作模式不同,因此各具特色。

2005:资产证券化元年

截至2005年12月底,我国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规模达到171.83亿元,其中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主体两家,发行规模71.03亿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主体两家,发行规模100.8亿元。从证券化产品规模、品种来看,实现了较大突破。在相关政策尚未出台以前,每年中国内地市场的准证券化产品规模均不超过20亿元,而2005年,单支产品就突破了20亿元的融资水平,且实现了产品的滚动发行(例如,联通计划连续发行5期,总融资额达到95亿元),真正体现了结构性融资工具的重要作用。2006年作为金融改革年,主管机关和市场主体将加大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研究和投入,预计发行规模将突破千亿。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表1)和非金融类企业资产证券化(表2)产品统计如下:

运作模式对比

按照前面的分类,我们发现两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运作环境和模式有较为明显的不同特征。

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其运作依据的主要法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制订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及围绕该办法各部委、机构的多项相关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信贷资产所产生的现金用于向投资者支付资产支持证券的本金和收益。

对发起机构而言,其主要成本包括产品的收益率、中介机构的报酬、信托财产的税费、信贷资产诉讼或仲裁相关的费用。其中,由于发起机构一般会担任贷款服务商,因此,在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间还将获得一笔管理费收入。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主要投资者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农村信用联社、证券公司等。目前看,市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品种还是较为青睐,当然一方面有参与创新品种投资,加深理解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市场对产品结构设计、安全性、收益性的认可。

而对于另外一类的非金融类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其主要依据的法规还是由证监会于2003年颁布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主体模式是由证券公司发行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募集投资者的资金用于向原始权益人(即资产拥有方)购买特定资产未来一定期限内的收益权。证券公司则作为计划的管理人,负责运用计划资金购买基础资产,同时向投资者分配资产收益。

对融资主体而言,其所需要负担的主要成本包括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证券公司的管理费用、中介机构的报酬(资金保管机构、登记托管机构、评级公司)、担保费。从目前的情况综合来看,比同期限银行贷款成本低100bp(1%)左右。

非金融类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由于不能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其他公共媒体进行推广,主要采用针对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定向发行方式,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相比投资群体相对有限。

2006:规范和发展是主题

不得不承认2005年是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式启动的一年。这与主管机关的大力推动,各项法律、法规的相配套固然密不可分。当然,证券化产品初次诞生,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篇9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美式期权鞅方法风险中性

1、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日新月异,证券市场机制日益完善,而文化产品市场发展却相对滞后,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各类资本对接。文化产业只有依赖市场这个载体,才会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基于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如何很好的借鉴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的成功经验,开辟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创新之路,成为文化资产的证券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

本文结合证券市场的成功经验,考虑到期权定价理论常用连续时间连续样本轨道的随机过程描述标的资产的价格变动,本文以此为鉴。在文化资产价格变化上,本文参考诸如FischerBlack和myronScholes(1973),merton(1976),Smith(1976),Rubinstein(1983)。在文化资产类期权的构造与定价方面,本文参考CoxandRoss(1976),Hull(1977),JarrowandRudd(1983)等文献在股票期权研究上的成功经验,给出文化资产证券化一种渠道,把份额化以后的文化资产以期权票的形式发行,进而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交易。

1.1研究思路

第一节阐述我国文化资产市场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文化资产证券化思路及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学者在金融、证券市场的成功经验,给出文化资产的价格变动创新模型。该标的资产具有专业、权威的价值评估机构,在文化资产交易所这样交易平台上,会有一个近乎理性、权威、合乎市场需求的价值波动过程;然后在第二、三节分别展开对文化艺术品资产证券化的研究:第二节给出文化资产欧式期权型证券化的构造,并在特定的数理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鞅方法给出风险中性条件下的理性定价,从而为文化艺术品资产的上市交易打下了理论基础;在笔者参阅大量美式期权文献的基础上,第三节阐述了文化资产美式期权证券化的基础理论知识,给出文化资产美式未定权益的复制和定价过程;最后对比两种类型证券化的优缺点,并审视本文的不足,展望发展前景。

1.2文化资产证券化和价值评估

文化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是指企业机构把自己持有的流动性较差,具有较为稳定的未来现金收入的艺术品资产汇集重组为抵押贷款池,由金融机构或其他特定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信用升级后,以证券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

对于文化资产本身而言,其自身的价值来自于其历史科研定位、艺术美学观赏等多个方面,另外文化资产还有其一定的时间价值,一般来说时间越久远的文化资产价值就越高。这些价值都可以由专家评估得以量化,承销商通过向多个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来确定投资者购买意向与购买价格预期,进而合理确定证券发行价格。

相反文化资产的保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就其本身的价值而言,同时也受到市场需求,市场炒作的影响,这些因素会时刻文化资产价值在市场上的波动。

1.3文化资产的价值变化模型

本文考虑文化资产价格变动采用随机过程进行描述,可以把随机过程视为连续随机过程过程,即扩散过程。形如merton(1990)对连续随机过程的分析,连续时间连续样本轨道过程,即扩散过程,一般设定文化资产价格变量S变化过程如下:

2、文化类资产欧式期权型证券化的研究

2.1文化类类资产欧式期权型证券化知识预备

2.1.1定义

2.1.2命题

2.1.3定理

2.2文化资产欧式期权型证券化模型与定价

本节首先对文化资产欧式期权证券化必备的知识进行总结,特别是文化资产期权的构造方法、经典B-S期权求解等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从连续市场情形对金融市场进行阐述,利用文化资产创新价格模型,给出文化资产欧式期权的创新模型,初步建立了文化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框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化资产美式期权定价问题打下铺垫,文化产业市场融资提供了理论基础。

3、文化资产美式期权型证券化的研究

对美式未定权益的出售方来说,出售相同类型的美式未定权益要比欧式未定权益有更大的潜在风险。然而无红利支付的美式买权已被证明提前执行时是不明智的,而在有一定数额红利发放的情况下,则不能肯定美式买权提前执行而达到收益最大,这是因为发放红利将使股票跳跃的下降,使期权的吸引力下降,提前执行美式期权可以避免价值下降所造成的损失。

目前,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期权大部分是美式期权,美式期权的定价问题要比欧式定价复杂的多。由于美式期权可以在到期前的任何时刻执行,这就涉及到期权的最佳执行时间问题,而最佳执行时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美式期权与欧式期权不同,它不可能得到价格显示的表达式,所以研究其数值解、近似解析解及自由边界等问题尤为重要。

3.1文化资产美式期权型证券化知识预备

3.2文化资产美式期权型证券化的复制和定价

在理想假设的条件下,文化类资产美式期权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未定权益,本文指出文化类资产美式期权的价格实际上就是一个差分方程的自由边界的问题,进而给出理性定价。

4、主要研究成果及展望

本文借鉴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的成功经验,以数理金融为研究工具,把文化资产的价格变动过程视为连续的随机过程,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和定价机理成功应用到文化资产的证券化过程中。文化类资产期权型证券化的上述两种产品,是对文化类资产市场产品的创新,可以形成完善的价格发现机制,也是我国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文化资产所有者而言,文化类资产的证券化无疑也是一种融资渠道,从而达到固定资产流通化、活跃金融证券市场的作用。

本文研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如下:一是文化资产价格的变化过程,考虑更好描述市场波动的随机过程,如跳扩散过程;二是文化类资产美式期权的模型可以进一步研究有定期现金支付的情景,进而完善美式定价模型上的不足;三是从证券化的整体角度来讲,文化艺术品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很多,可以进一步研究发行质押债券或者可以转股债券等多种证券化融资方式。鉴于金融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取得的卓越成果,文化艺术品资产的证券化必然会引导文化产业突破传统封闭的经营理念,走向时尚,便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美式期权定价近似方法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10

[2]邓国和,杨向群.随机波动率与双指数跳扩散组合模型的美式期权定价[J]:应用数学学报,2009.32(2):236-255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篇10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创新之一,是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既有别于传统权益融资,又有别于传统债务融资,是以资产的现金流为支持的结构性融资。

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已经成为主流的金融方式,在墨西哥、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新兴经济体也都得到了发展,并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尽管次贷危机中,抵押贷款类证券等“有毒”资产支持证券成为危机的源头,但资产证券化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并未有重大改变。以美国为例,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规模急剧下降,由2007年的25600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的14836亿美元。但经过短暂萧条之后,2009年美国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规模又回升至21034亿美元。

美国发展经验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第一单资产证券化产品是1970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nma)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转手证券。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不断繁荣了美国自身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亦成为其他国家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学习标杆。

1970年第一单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围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RmBS)进行创新。在交易结构上,由简单的“转手结构”发展为现金流结构化分档的“转付结构”,出现了抵押贷款担保证券(Cmo)和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融通信贷信托(RemiC)。现金流结构化分档是资产证券化的最重要发展之一,并成为此后几乎所有资产证券化的必然交易结构。

在资产支持证券类型上,除了简单的债券和权益证券外,还出现纯利息型证券和纯本金型证券、计划摊还证券和支持型证券等一系列创新的证券类型。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表现为被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类型不断多元化。

首先从住房抵押贷款扩展至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出现了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CmBS),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RmBS)合称为抵押贷款证券化(mBS)。此后,基础资产进一步扩展至信用卡应收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以及其他各种债权类和收益权类资产。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7年中次贷危机爆发,为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出现了担保债务凭证(CDo),包括担保贷款凭证(CLo)和担保债券凭证(CBo),前者的基础资产为贷款,后者的基础资产为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被多次证券化,产品链条延长,出现了所谓的CDon,并出现了衍生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违约互换(CDS),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成型CDo。CDon和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事后被普遍认为是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7年中至今是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美国对资产证券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次贷危机后,尽管资产证券化市场很快恢复,但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趋势:一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档结构简化,证券档级往往不超过六档,而危机前一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甚至有高达几十个档级的证券;二是产品链条大大缩短;三是资产证券化衍生品数量大幅下降。

总之,通过40多年的发展,并经历了危机考验,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资产证券化类型极其丰富,包括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和资产证券化(aBS)两大类。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又分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RmBS)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CmBS)。资产证券化(aBS)又分为狭义的资产证券化(aBS)和担保债务凭证(CDo)。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对银行机构资产负债表管理、企业低成本融资、丰富债券市场产品、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需求、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皆起到了积极作用。

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学习美国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国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目前处于试点阶段,发展水平还非常低,并与资产证券化发源地美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出现了两种类型: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这两类资产证券化受不同部门监管,在不同市场上流通。信贷资产证券化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监管,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企业资产证券化由证监会监管,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市场交易。

这是由中国的债券市场现状决定的。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债券市场被分割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化产品流通自然选择银行间债券市场。因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并没有为企业提供资产证券化的渠道,于是,又有了企业资产证券化,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市场流通。

从特殊目的载体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采取了特殊目的信托(Spt)模式,是美国常见的一种特殊目的载体模式。而企业资产证券化采取了“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模式,在美国并没有这种模式,这与信托机构受银监会监管的现状直接相关。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SpV)由信托投资公司作为通道。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被分为三档或四档,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始于2005年。

2005年4月20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12月15日,建设银行的“建元2005-1”和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元2005-1”两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同时成功发行,标志着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业务的正式开始。

随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范围不断扩大,从国有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扩展至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基础资产亦不断多元化,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一般工商业贷款,扩展至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汽车贷款和不良资产。

2008年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暂停,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向国务院联合提交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总结报告。截至2008年底,共有四类11家金融机构发行了17只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合计为667.83亿元。

2012年5月,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国务院批准500亿元规模。随后,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始于2005年8月,第一个试点项目“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正式推出。2009年5月,证监会《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试行)》。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SpV)的基础资产为企业的债权类资产或收益权类资产,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上交所大宗交易系统或深交所综合协议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截至2012年底,共有10家企业发行了12个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合计为287亿元。

资产证券化业务常态化

《管理规定》正式公布,意味着资产证券化将进入常规业务阶段。

试点期间的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在基础资产类型、业务模式以及规模上,都与美国等发达市场存在较大差距。这既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时间短有关,亦与法律法规与监管对原始权益人、基础资产、特殊目的载体(SpV)、基础资产转移方式、产品流通等方面的诸多限制有关。

《管理规定》突破了上述各类限制,创新力度很大,较好地适应了将来基础资产多样化和业务模式多元化的客观需求,有利于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在原始权益人方面,《管理规定》删除了“企业”字样,事实上把原始权益人从企业扩展到了金融机构。

相应地,基础资产的类型也得以扩展,《管理规定》通过列举的方式列明可以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具体形态,包括企业应收款、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等。

此外,还允许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循环购买新的基础资产方式组成基础资产池。由此,除了试点阶段已有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外,前述的美国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皆成为可能。例如,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作为基础资产,可以发行担保债券凭证(CBo);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循环购买新的基础资产方式,可以发行信用卡应收款支持证券。特别是,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能够作为基础资产,意味着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在中国亦可以成行。

《管理规定》扩大了特殊目的载体的范围,在继续采用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作为特殊目的载体的基础上,为将来引入特殊目的公司(SpC)、特殊目的信托(Spt)、有限合伙企业(Spp)或其他形式的载体预留了空间。

相应地,《管理规定》未限制基础资产转移的具体方式,为不同特殊目的载体获得基础资产的不同方式留下制度空间,同时还兼顾了原始权益人不特定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类型。

《管理规定》将资产证券化产品统一为市场通行称谓的“资产支持证券”,允许资产支持证券在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机构间报价与转让系统、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市场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交易场所进行转让。

此外,还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允许证券公司为资产支持证券提供双边报价服务。符合公开发行条件的资产支持证券,还可以公开发行,符合条件的可以成为质押回购标的。同时,在机构投资者的基础上,还引入了合格个人投资者。这都将有利于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解决试点阶段流动性低下的问题。

分割市场将直面竞争

事实上,《管理规定》定义的资产证券化已经涵盖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因为基础资产中明确列举了“信贷资产”。同时,《管理规定》还明文提出鼓励商业银行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发行、转让资产支持证券。这无疑将形成两类资产证券化的市场竞争和监管博弈。

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既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原因,亦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竞争和监管博弈的最典型代表。

中国的非金融企业债券分为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分别由发改委、证监会和人民银行监管,债券市场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分别由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监管。中国债券市场现状的不利一面是造成了市场分割和重复建设,有利一面是通过市场竞争和监管博弈促进市场发展。

近年来,在债券市场改革中,力度最大的当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市场,人民银行把监管权力下放给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并实行发行注册制,极大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公司债受发行主体主要是上市公司的限制,在规模上远小于企业债以及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加上交易所市场没有商业银行参与,相比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低很多。

证监会近年来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建设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市场,乃至此次出台《管理规定》,都是发展债券市场的种种努力。而企业债的改革力度最小,作为监管部门的发改委明显感受到了压力。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2008年底暂停试点后,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进行了试点总结,并上报国务院。2012年5月,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恢复,但并没有常规化,而是继续试点,且限定了500亿元的规模,令市场失望。《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后,既能够发展证监会监管下的资产证券化,亦能够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形成倒逼,促其加快发展。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扩大直接融资,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国外的实践和国内的试点,皆表明了资产证券化对于原始权益人、投资者、相关参与机构乃至整个金融和经济都有积极意义。由此,《管理规定》的最终实施,不仅仅有利于证券业,亦有利于银行业、信托业、资产管理业,并最终有利于实体经济。

因此,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各方应站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体系发展的高度,站在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高度,抛弃监管与行业成见,共同支持和推进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中国的金融创新大多采取“制定部门规章—实践—立法”的路径,这种做法,符合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管理规定》作为证监会的部门规章,将资产证券化业务由试点转为常规业务,扩大了资产证券化的范围,为下一阶段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提供了法规框架,有利于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