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十篇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十篇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8:01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篇1

一、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简称是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一部分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发展旅游活动的效率,也能使人们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也是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意义

(一)促进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又要保护环境,不危害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可以增强获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景区开发的认可度和配合度,令旅游发展的更加容易推进。

(二)旅游发展规划及项目的完善落实

外来专家虽然在旅游规划、项目开发上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但在短期对社区的有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区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及文化特征的独立的社会单元,据此做出的旅游规划项目也往往不太科学。社区居民长期生活于该旅游目的地,他们了解本地风土民情而且对本土充满感情,他们的参与旅游规划开发能弥补专家在这方面的缺失。

(三)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利益

传统的旅游发展开发,重视政府、旅游投资商的利益,对于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很少。旅游业与所在社区关系常常被割裂,社区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是发展旅游所带来消极影响,如物价上涨、公共设施拥挤等。通过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各方面的利益,同时也能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社区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但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稳定、文化发展、民主参与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的社会发展的着眼点在于“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到人的素质的提高到人的价值的体现。如湖北省的神农架、大别山、九宫山等地,过去的伐木工人如今当起了景区管理着。他们放下斧头,拿起锄头,不再“砍树”而变为“种树”“看树”。

三、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优点

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有以下几大优点:

(一)从经济方面看

社区的参与可以使居民从旅游业中直接受益,在一些贫困地区称为“旅游扶贫”。政府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峡人家风景区原本是处交通闭塞的峡江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居民都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自从在此处进行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从旅游方面看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了吸引力。文化是由社区的居民传承下来的,任何一个非本地居民是无法体味到其中的奥妙的,也无法把它临摹的惟妙惟肖,只有当地的居民才可以渲染这种文化氛围,增加吸引力。通过建立农业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表演传统民俗活动等,才能使旅游活动内容生动、有吸引力。

以民风古朴的车溪旅游景区,常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者专设农家棚屋,提供土家饭菜,也提供农具供旅游者耕作。旅游者正是在车溪土家人营造的这种自然氛围中生活,才体验到梦里老家车溪的闲适。在九畹溪漂流景区,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他们经常在漂流路线旁为游客提供姜茶、煎野鱼、炕土豆,让游客在一种真实、淳朴、自然的氛围中感受到野趣和欢乐。

(三)从社会发展看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旅游开发使当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如交通条件的便利等。交通的便利不仅使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最,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的发展同时可以促进社区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一些落后的腐朽观点,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

社区参与为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社区参与到了旅游开发,并且从中的到了利益,那么居民就会觉得他们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他们经济的来源,是旅游开发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便会自觉的去保护这片环境。宜昌三峡人家景区处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段,以渔业、林业为主要经济收入。长期的伐木和捕鱼使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度受到破坏。发展旅游业以后,当地独特的峡江风光和长江肥鱼特产受到旅游者的追捧。当地居民意识到以前不被重视的山中林、水中鱼原来是金饭碗,主动当起了“护林人”、“护鱼人”杜绝滥砍滥伐、滥捕滥杀,而且成为义务的环保宣传员,这为当地的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篇2

[关键词]旅游景区开发创新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作为核心要素的旅游景区,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它既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旅游景区已成为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标志。

一、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景区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经济开发型旅游景区,主要包括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现代人造景区:另一类是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它包括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博物馆。

旅游景区在体制结构上,主要以公有制为主。我国公有制旅游景区的比例在80%以上,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旅游景区还承担着保护、科研等多种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但同时也说明我国旅游景区在体制上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而也导致了旅游景区在开发和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问题。从旅游景区的经营效益来看,绝大部分景区的收入来源主要为门票收入。由于受限于多种因素,旅游景区的其他经营活动一直开展不起来,而景区的管理成本又很高,负担也很重,因此造成了大多数景区经营效益不佳,或者说没有实现旅游景区的价值最大化,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景区体制复杂、管理政出多门

旅游景区的体制已经成为束缚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又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宗教、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分属几个部门管理,各部门承载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和考虑问题出发点不同,为了自身利益,景区开发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协同整体效应。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的管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景区经营者就是景区建发者和上一级管理者。所以我们急需建立一种协调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

2.无序开发、建设重点不突出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在国家统一投资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一些职能部门受利益驱动,在景区内乱开发建设,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各地为了争项目、争投资,开发资金并没有投入到重点项目当中,而是盲目建没了大量低层次的景区设施,浪费了有限的资金。

3.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由于受短期利益驱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利用资源,而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结果致使很多现有的旅游资源价值降低,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一些投资开发者,忽视科学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大量建造游乐设施和不必要的建筑物,运营时过度接待旅游者,不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导致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过度利用而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所以,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开发建设景区,处理好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4.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滞后

目前,在我国的旅游景区中普遍存在着产品老化、内容单一、主题重复、缺乏变化的现象。而且,景区内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内容不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差。这些都导致了旅游景区“新、奇、特”的丧失,使景区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景区经营发展中,专业化水平低,市场适应性差,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景区开发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要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创新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动力源,要打破常规的思路和科学的操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和风景旅游资源保护的规定。

1.理念创新

一个旅游景区经营效益好坏,关键在于能否创造新品牌、深挖文化和形成特色。在开发理念上,应强化旅游景区的亮化、美化、洁化工程,使旅游景区开发有亮点、重点,并坚持自然和人文产品相融合,找准市场卖点、切入点。旅游景区开发理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整合景区资源

旅游景区资源被引入到区域发展理念当中,同类资源广泛存在,把具有核心的竞争优势的资源作为主体进行深度和广度挖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风景、文化、动物、植物、气候、历史遗迹等多种资源。使旅游者有了更多的对比和选择。避免了资源雷同和恶性竞争,推出更大、更响的品牌,扩大了区域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旅游吸引力。

(2)社区参与

景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为开发和保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景区开发要从社区利益出发,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社区参与,使居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使居民具有“主人翁”的感觉,在景区的开发过程中,主动积极的配合景区的开发,使景区开发得以顺利进行。九寨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

开发需要保护,而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以“保护是开发的前提”的理念指导整个开发过程。立足保护自然、改善自然、完善自然,确保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景区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当然,保护不仅仅是对原有景观的保护,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维护,景区开发要保护原生态的文化和社区居民的利益,使景区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达到完整的统一,实现持续发展。

(4)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景区管理者在开发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和谐更为重要,只有人与人之间达成内在的和谐,才能更好地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立足人际间的和谐,为游客营造安全有序的旅游秩序,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营造出务实、和谐、协作的良好氛围。

(5)塑造特色品牌

景区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整合优势,亮出自己的特色。另外还要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树立“品牌”,提高景区的竞争力。

(6)引入私营资本

国家对旅游景区开发的拨款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私营资本的引入能缓解旅游景区开发中国家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我国旅游景区高品位、精品化的发展,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实现资本扩张、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机会。

2.体制创新

旅游景区体制创新是景区发展的保障。景区体制创新是指对景区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为景区开发提供一个有利稳定的环境,实现景区的持续发展。

(1)管理体制创新

景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在景区的开发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促进景区的健康发展。政府实行管理创新,加强宏观管理能力。对于景区来说,一是明晰旅游主管部门的职权,权责利要相对应,避免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二是旅游管理部门与经营部门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离,保持开发与保护并举;三是搞好地区接待设施建设,增强对旅游者的接待能力;四是搞好交通建设,使旅游者进出方便。

(2)经营体制创新

旅游景区经营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于谋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景区经营者与管理者的直接经济利益分割,使政府的监督权得到了有效落实,变“封闭式”管理为“透明式”管理,避免了旅游景区的破坏。而且景区经营权的出让,可以激活旅游资源效应;同时还可以引入不同性质的资本参与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引进资金、吸收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解决了景区开发的资金问题。

3.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是更高层次的市场营销活动,包括理念、领域、渠道、手段等方面的拓展,其目的是让更多的潜在顾客识别和认可景区,进而选择景区,并逐步建立起对景区的品牌忠诚。

(1)营销对象

景区必须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宣传促销独特销售点各异的项目或产品,此外,还应加大对三级客源市场及更远市场的深开发。

(2)营销内容

景区在营销内容上,一是要具有超前性,即应及时介绍新增项目或将要开展的节庆活动;二是要具有主题,即营销活动应体现景区的品牌形象,并突出旅游者的独特利益点;三是要具有扩展性,即景区要与周边景区协作,共同设计旅游线路,并开展联合促销,以增长整体旅游的吸引力。

(3)营销过程

根据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如在渐降期,景区应适时推出新的项目或活动,同时增强对潜在旅游者的吸引力。

(4)营销手段

重点放在高科技、活动组织和公共关系三种方式的合理运用上,如凭借internet开展网络营销,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或采取回报社区的福利性措施。

4.产品创新

旅游产品的创新,即产品的创造性开发和竞争性开发,创造需求,把潜在的东西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来。以创新带动需求,引导消费潮流。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旅游产品的创新是旅游景区的生命线,将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1)产品结构

主要是对现有旅游产品的补充即选择性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原有产品的组合状况进行整合,加强度假、商务、会议、特种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的开发,完善产品的结构。

(2)产品内涵

产品性质应当是由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和资源的双向比较因素决定的,产品内涵的创新主要是对原有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开发新产品。

(3)产品功能

运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多角度的开发旅游景点和休闲活动的文化内涵,对某些特殊景点和服务设施进行多功能化的综合设计;运用相应的宣传促销理念和手段改变或诱导游客,帮助游客、服务人员树立新的旅游理念,提高游客和服务人员的旅游文化素质,增强景点与游客的沟通。

(4)产品的生产过程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不改变产品本身的情况下,对产品生产的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设计,以更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过程对市场的适应力。

(5)产品主题

在主题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思想,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退出新的产品内容,在动态中把握并引导旅游需求,充分依托市场,引导消费时尚。这一点对于主题公园等人造景观来说尤为重要。与内涵创新注重于原有内涵的挖掘相比,主题创新更倾向于选择新的主题。

5.省略/travel/lyzjlt,2002,2,12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篇3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教学方法;案例展示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对旅游者形成的直接吸引力使旅游活动得以成行;旅游景区是游客完成旅游体验活动的重要场所,景区旅游的体验效果决定着游客整体旅游体验的质量。所以旅游景区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由过去的外事接待转变为包括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等在内的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旅游景区的建设也由最初的以开发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经营管理为主的道路上来。《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与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希望为《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深入提高借鉴。

一.《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将客观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形的掌握与讨论,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方法被广泛引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景区实践案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课堂教学意义明显。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一般来说,单独观察每一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如果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同课程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知识点重叠,这是引起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所在。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被安排在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等课程之后,其后续有导游学、旅行社管理、旅游环境管理等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内容构建应该综合考虑其在专业培养方案前后续课程的情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分析《旅游景区管理》的景区运营管理与景区战略管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时,如果能够引入景区运营管理或战略管理相关案例,则可形成该课程自成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避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业已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现象。

第二,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的地域空间,但这一概念还是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很难激发出学生的想象空间。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将使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直观具体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示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合理的思维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三、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性教学是应用性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将实践课与理论课完全分开并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既有课程实践也有专业实践课时的安排,《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环节无疑是该专业重要的教学过程。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在《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论应用就有了初步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就有了保障。

二.《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73家。再加上国外大量存在的旅游景区案例,则《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选择面临海量的选择范围。如果没有取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对教师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笔者认为,案例选择应有一定的原则:

首先,《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应与教学内容有关。《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涉及旅游景区产品设计、游客体验管理、服务运营管理、景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经营行为管理、营销管理等景区运营管理与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成体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某个方面有特色的的景区管理案例,可以迅速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产生共鸣。其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师涉入有关。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引入,不是简单的故事展示。教师对所选旅游景区案例地涉入,是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案例的前提条件。教师涉入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案例地亲自进行实地考察,而是要求教师对旅游景区案例地有深入的了解,或者通过搜集相关二手资料,或者通过现场实地考察,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试想,如果任课教师引入一个自己并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旅游景区案例,那他如何能引导学生去积极分析探讨这一景区案例呢?

再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学目标有关。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掌握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旅游景区运营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初步具备旅游景区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从旅游景区赋存的旅游资源类型来看,旅游景区可以分为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等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其运营管理过程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景区案例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景区的多样性特点,这样才能适应《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根据上述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的原则,我们就有了合理的选择范围。在选择国外旅游景区案例时,尽量选择知名度高、资料容易查找的案例,如主题公园类、海滨度假型景区以及世界遗产类景区等。国内景区除了考虑世界遗产类景区以及大型主题公园类景区外,所在院校周边景区应是任课教师选择案例的重点。因为在选择周边景区作为教学案例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容易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也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实地探究的热情,以笔者所在岳阳市为例,岳阳市域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景区,特别是最近几年不同景区的经营管理方式均形成了一定特色,如张谷英古村落旅游景区、6501-银沙滩景区、岳阳楼-君山景区、五尖山森林公园景区以及上山下乡生态休闲农庄等,选择他们作为笔者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均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

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式的引入,将形成围绕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不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案例教学方法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个问题也就是《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方式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旅游景区管理》的任教者思考:

第一,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方式。旅游景区是一个三维的空间,作为案例的景区展示即是要展示与该三维空间相关的信息,展示的方式有很多,如旅游景区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等,甚至于还可以将几种方式进行动态与静态组合、图片与文字组合、视频与音频组合,也可以选择将案例景区的核心区域进行详细展示,这样可以将该景区的资源环境信息、产品设计信息、服务质量信息、游客行为管理信息等展示出来,以达到最佳展示效果,为引入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供足够的信息材料。

第二,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时机。在《旅游景区管理》课堂教学中,景区案例的引入时机也是要考虑的。例如,可以选择开始讲授新课时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带来一种悬念,也可以选择理论讲授完成后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形成新的教学兴趣点,还可以根据理论知识讲授进度即时穿插展示景区管理案例的不同信息以增强讨论效果。选择某一种时机引入景区管理案例要根据理论讲授内容与景区案例的特点进行全盘考虑。

第三,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提供方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的提供方式是指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由谁来完成。一般来说,任课教师是最主要的责任者,因为任课教师把握了《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内容的进度、教学内容选择的大方向。也就是说,在《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中,教师为主导。但是在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中,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也应当成为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者。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课余搜集某个区域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搜集某个类型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直接安排学生搜集某个具体景区的案例材料,并适当引入学生的景区案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也可以使案例教学的案例资源更加丰富。

第四,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程度。景区管理案例信息的展示要适可而止,只要能够达到引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就够了。但要注意的是,过于简单的案例信息展示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结果明显就偏离了旅游景区案例教学的目标了。究竟一次景区管理案例或者一个景区管理案例的信息展示达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进行取舍。

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对来说,《旅游景区管理》是一门教学内容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的课程,本文的分析只是作者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要发挥《旅游景区管理》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有待于《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也有待于教学过程中对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庾小玲,生延超.案例教学在《旅游经济学》中的应用[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13(1).

[2]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m].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2012.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篇4

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生态环境景观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遵循,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包含了生态体验、认知、教育等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特点在于生态旅游以自然环境或者是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为主,旅游活动对于环境不具有破坏性,而且生态旅游发展主要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是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带动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融合为目的,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旅游方式。

2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理存在的制约问题分析

2.1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管理水平不高

生态旅游景区虽然旅游资源以生态、人文特色环境为主,但是同样也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维护。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对于景区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由于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旅游景区破坏问题,未能及时地进行修补维护。同时,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全方位的监测管理,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一些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2.2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缺少品牌特色

目前我国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阶段中存在着盲目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问题,破坏景区内的地形、植被,随意改造景区内的自然生环境,这些看似是对生态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却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了景区内生态整体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甚至是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出现了景观污染,景区的审美价值大幅降低,不利于塑造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

2.3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力度不足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景区产业,必须在旅游市场做好产品营销,但是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往往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工作重视不足,未能及时总结生态旅游景区的经典特色、文化氛围,缺乏品牌效应,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消费市场过于狭窄、消费层次不高的问题,不利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运营发展。

3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3.1创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

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景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特性,分类开展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将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功能分区,以协调旅游资源的人为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按照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将整个景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特殊自然保护区、公园发展区以及特别适用区等几个功能分区,根据分区不同分别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级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主要集中发展公园发展区与特别适用区,通过这样分层次的规划设计来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景观,同时也可以提高生态旅游景区对游客的新鲜感与吸引力,这对于景区的发展非常有利。

3.2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重点在于确保管理机构运转顺畅,各项服务内容规范化开展。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首先,应该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特点,建立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统一管理的管理组织,并完善游客接待、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旅游投诉处理、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其次,应该针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系统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管理,必须加强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确保医疗救护、危险警示等旅游安全配套设施齐全。

3.3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当前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在现代旅游需求下游客对于旅游景区的需求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包含了审美需求、愉悦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求职需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一系列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生态旅游景区更应该注重对旅游景区产品的开发,要在特色美食消费、旅游纪念产品、游客居住环境、出入交通、精神享受与冲击等各方面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逐步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旅游客户提供更多的多样性旅游产品。此外,应该结合现代游客对于旅游参与与体验的新要求,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种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例如探险、自助旅游等突出当地特色、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3.4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经营开发的营销管理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篇5

关键词:旅游景区行政管理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篇6

[摘要]水利风景区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对其开发原则认识不足,导致了旅游开发中的诸多问题,如功能把握失准、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产品缺乏特色及管理混乱低效等。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强规划、可持续用水、深挖特色、提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水利旅游;水利风景资源;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以“水利部门管理范围内的水域、水工程及水文化景观”为主要吸引物的水利风景区由于迎合了人们的“亲水”习性,在我国得到了较快发展。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不仅激活了水利经济,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在维护工程安全、保护生态及改善环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囿于我国当前整体旅游发展不成熟的环境,以及对水利风景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结合水利风景区的特点,对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加以分析,以利于水利风景区的健康发展。

一、水利旅游渊源与我国水利风景资源概况

(一)水利旅游含义及渊源

水利旅游是指以水域(体)或水利工程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吸引物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

水利(工程)与旅游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春秋时代便有水运的记载,后来随着漕运的发展,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这些发达的水路交通在促进古代商贸发展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旅游往来。以都江堰、京杭大运河为杰出代表的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成为当时人们游历的可能去处,今天已然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到了现代,尤其是建国后,我国水利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地先后修建了水利水电工程近10万个,这些工程不仅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也以特有的资源与景观形态为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水利旅游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本上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同步;进入90年代,随着国内旅游的日益火爆,水利旅游才逐渐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以长江三峡、红旗渠为代表的一大批水利风景资源已成为倍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地。

(二)我国水利风景资源概况

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江河湖海、涧溪泉瀑、水库湿地等水域及相关联的水利工程、周边环境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我国水利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江河纵横,河流众多。据统计,我国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水面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00多个,此外还有大量的冰川、瀑布及遍布大江南北的湿地等[1]。为了兴利除害,我国在建国后又修建了大量水库、堤防及众多的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2]。这些水利工程在发挥基本功能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水利风景资源。

水利风景资源多位于生态环境良好地域,域内山水秀丽,且富有人文气息,非常迎合当今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宏伟的水利工程本身就是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资源;富有特色的山水资源为观光、休闲、度假等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优势,为开展众多的旅游项目提供了绝佳去处。以水利风景资源为核心吸引物的水利风景区正成为众多旅游者向往的旅游胜地。

二、水利风景区的评审及开发原则

(一)水利风景区的评审及开发意义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3]。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规范水利旅游的发展,水利部于2001年7月成立了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开始水利风景区的评审工作,当年公布了第一批18家部级水利风景区名单。截至2006年8月,水利部已先后公布6批部级水利风景区名单。至此,我国6年时间内已批准设立234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近千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我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已初具规模[2]。

从实践成效看,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不仅保护水源、修复生态、维护工程安全,更因水利旅游的经济乘数效应,带动了水利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2004年,在全国1000多个水利风景区中,仅139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单位的131个景区旅游收入就达7.50亿元,多种经营总收入11.72亿元[2]。由此,既缓解了景区所在水管单位经费不足、负担过重的矛盾,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原则

水利风景区是旅游景区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传统水利以兴利除害、防洪灌溉、供水发电为主,在最初设计时较少考虑旅游功能[4],只是随着这些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才作为水利工程的一项副业得以开发。所以,水利旅游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水利设施的主导功能是其社会及生态功能,旅游开发必然受水利主导功能的制约;(2)水利风景区的核心要素是“水”,旅游开发很易造成水生态环境的破坏;(3)景观上多为大坝、堤塘等水利工程及水面而略显单调,需要提炼人文景观的主题;(4)在地域形态上,往往呈线状和面状延展,一般受多个行政区管辖,管理主体难以确定。

正因为水利旅游有其特殊性,所以在水利风景区的规划与开发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在旅游开发建设中,要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正常运行;(2)要保护水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用水,尽可能减少水体污染;(3)要深度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改变水利风景区“千地一面”的形象;(4)在所有权和管理体制上,应以水利部门管理为主,协调旅游部门和当地政府共同参与管理[5]。

三、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水利旅游较晚,水利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天然不足,旅游部门对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也知之不多,而两者在利益机制上又难以协调,造成旅游开发中诸多问题。

1.功能把握失准

在目前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水利工程自身的功能往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正确把握。例如,一些规划无视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在泄洪区规划度假别墅,严重影响了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还有一些具有水源地功能的水资源被错误地用于旅游开发,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还可能造成投资浪费。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在做旅游规划时缺乏与横向的相邻规划和纵向的高层规划进行有机的衔接,导致对水利旅游地功能把握失准,从而造成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一厢情愿”。

2.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纵观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失误,多数是没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盲目开发、管理不善,致使水库水体承受机动船、网箱养鱼及废物排泄的压力,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极限,从而使水质遭受污染,增大了库区的淤积量,加重了水库的病害;对河湖、湿地的过度开发,造成水质下降、水量减少、湿地面积缩小,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有关部门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观的深刻认识,仍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是目前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水上旅游活动项目多有雷同,具备参与性和竞技性等特点的旅游项目较少;此外,旅游开发深度也不够,有关水下和空中旅游的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水、陆、空的立体开发格局;对水利风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缺乏挖掘,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只停留在表象层面,难以诠释水利文化的核心内涵。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有关单位缺乏对水利风景资源特点的清醒认识,缺乏创新意识。

4.管理混乱低效

我国水利风景资源的产权虽归国家所有,实为水利行政部门所代管。由于水利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存在天然不足,且又难以和旅游部门在合作利益机制上达成协调,造成水利旅游的难管局面。另外,水利风景资源在地域形态上,往往呈线状和面状延展,多隶属于几个相邻行政区,各地方政府部门在利益驱动下也会积极参与管理,从而造成“多头管理”,表现为各自为政、独自开发、缺少协调统一性。

四、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对策思考

1.旅游规划应以保证水利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前提

要严格做到“规划先于开发”,且旅游规划必须在充分考虑水利功能的基础上作出,即要在保证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考虑旅游功能的发挥;应根据水利风景区的资源特点,作出相对应的符合资源特点的规划,如供水型水库应定位于生态观光,自然河湖与湿地则要尽量少建或不建旅游设施等[6]。另外,还要加强旅游规划与横向的相邻规划和纵向的高层规划的衔接,把水利风景区建设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同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建设密切结合。

2.旅游开发应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

“水”是水利风景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在规划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证满足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加强水利风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做到环保用水、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尽可能减少水体污染[7]。在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水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把握区域生态状况、水利设施条件和功能及环境质量,不能过度开发。

3.旅游产品设计要突出水利风景资源的特色

除了宏伟的大坝和宽阔的水面,水利风景区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人类治水的工程文化和当地的特色文化,这恰是当前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水库型景区,宏伟的水利工程一般都是一方最大的建筑,它巨大的体型、空间组合和综合功能是人类改造自然、驯服水害能力的充分体现,具有无可比拟的工程技术人文价值,把这些治水文化、工程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深度挖掘、巧妙组合,展示给旅游者,必然会给游客一种别样的感受[8]。

4.旅游管理方面要加强水利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协调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篇7

(济南市林场,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本文针对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首先概述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进而全面分析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对我国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详细论述了创新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行措施,可以为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89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旅游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生态旅游作为国内重要的新兴旅游形式,主要是以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主题,以奇特自然、人文景观以及丰富多样的生物特性吸引旅游者参与。生态旅游产业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确保生态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强化对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创新景区经营模式,强化生态旅游开发与景区保护等管理,推动生态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1生态旅游内涵及特点概述

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生态环境景观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遵循,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包含了生态体验、认知、教育等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特点在于生态旅游以自然环境或者是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为主,旅游活动对于环境不具有破坏性,而且生态旅游发展主要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是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带动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融合为目的,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旅游方式。

2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制约问题分析

2.1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管理水平不高

生态旅游景区虽然旅游资源以生态、人文特色环境为主,但是同样也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维护。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对于景区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由于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旅游景区破坏问题,未能及时地进行修补维护。同时,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全方位的监测管理,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一些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2.2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缺少品牌特色

目前我国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阶段中存在着盲目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问题,破坏景区内的地形、植被,随意改造景区内的自然生环境,这些看似是对生态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却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了景区内生态整体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甚至是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出现了景观污染,景区的审美价值大幅降低,不利于塑造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

2.3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力度不足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景区产业,必须在旅游市场做好产品营销,但是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往往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工作重视不足,未能及时总结生态旅游景区的经典特色、文化氛围,缺乏品牌效应,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消费市场过于狭窄、消费层次不高的问题,不利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运营发展。

3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研究

3.1创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

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景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特性,分类开展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将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功能分区,以协调旅游资源的人为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按照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将整个景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特殊自然保护区、公园发展区以及特别适用区等几个功能分区,根据分区不同分别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级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主要集中发展公园发展区与特别适用区,通过这样分层次的规划设计来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景观,同时也可以提高生态旅游景区对游客的新鲜感与吸引力,这对于景区的发展非常有利。

3.2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重点在于确保管理机构运转顺畅,各项服务内容规范化开展。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首先,应该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特点,建立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统一管理的管理组织,并完善游客接待、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旅游投诉处理、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其次,应该针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系统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管理,必须加强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确保医疗救护、危险警示等旅游安全配套设施齐全。

3.3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当前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在现代旅游需求下游客对于旅游景区的需求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包含了审美需求、愉悦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求职需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一系列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生态旅游景区更应该注重对旅游景区产品的开发,要在特色美食消费、旅游纪念产品、游客居住环境、出入交通、精神享受与冲击等各方面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逐步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旅游客户提供更多的多样性旅游产品。此外,应该结合现代游客对于旅游参与与体验的新要求,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种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例如探险、自助旅游等突出当地特色、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3.4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经营开发的营销管理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管理,首先,应该结合生态旅游的特点,进一步挖掘生态旅游景区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明显、文化底蕴丰富的生态旅游景区核心品牌,形成具有较高品牌价值的生态旅游景区。其次,应该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全面的目标市场、客源群体进行分析,进而为生态旅游景区营销手段的制定提供合理的策略。最后,在生态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的具体制定上,应该进一步的拓展丰富。通过深入结合生态景区旅游客源目标市场,采取节庆引爆、广播影视、网络媒体推广、制作网站推介、与旅行社协作开发以及区域联合发展等几种方式开展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管理。

4结语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发展而言,必须依靠创新经营模式来实现景区经营管理的规范高效。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深入分析自身在生态旅游上的特色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资金投入,完善景区规划,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断提升生态景区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牛然,李学东.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999年至今国内生态旅游文献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2]李延云,聂宇燕,刘春和,等.观光休闲与农业产业规划园区建设探讨——以北京“梨树沟休闲农业园”为例[J].农业工程技术,2011(3).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篇8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篇9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18-02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篇10

关键词绿洲;环境管理;现状;对策;新疆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3-0360-02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典型的内陆西北干旱区,其区域面积较广,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6,占干旱区总面积的2/3。新疆境内的绿洲面积较大,绿洲带延绵数千公里,另外还有星罗棋布的点状绿洲,大面积的绿洲是全区绿洲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由此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绿洲旅游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新疆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在旅游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一个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环境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的重要领域。为有效促进新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境内的旅游环境应实施有效的旅游环境保护和科学化管理[2]。

旅游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中与旅游相关的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涉及到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旅游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3]。该文针对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现状,提出旅游环境管理优化对策,可为高效、全方位地开展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最终实现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1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现状

1.1只重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新疆是我国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自然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部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不考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环境破坏的短期收入行为,会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使旅游区的旅游价值降低,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下降。

1.2旅游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旅游业至今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缺乏健全管理机制。主要表现:旅游专业法规不健全,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只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性,对相应部门和行业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法律法规范围滞后于旅游行业发展步伐;对旅游者权利的保护性法规规定不详,不易操作[4-5]。旅游区环境管理职能部门,在行使环境管理职能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使景区环境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3旅游环境管理体制缺乏,管理职能混乱

因新疆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分散,自治区内缺乏权威性的旅游环境管理机构及健全的管理体制,伴随着新疆绿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导致旅游环境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开展[6]。景区管理委员会应具有综合性和权威性,负责区内各种管理,而有部分景区管委会则不具有相应职能或景区管理委员会级别太低,不足以承担环境管理重任。

1.4旅游环境管理中缺乏旅游收入反哺机制,环境管理资金紧缺

旅游管理中没有专项资金的供给,各级财政拨给的环保专项经费相当有限,而且由于缺乏旅游收入反哺环境环境机制,没有按规定征收应征的环保费用,因治理污染的难度大,许多环保治理项目缺乏技术、人力、资金保障,旅游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无法正常实施。

1.5旅游环境管理人才缺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但一些高端旅游景区地理位置偏远,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现行的管理模式存在弊端,优质的管理人才也极度缺乏,这些都成为制约新疆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优化对策

2.1科学规划、精确定位旅游城市特色

只有制订全方位的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旅游景区发展的角色和定位,才能有效保障并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科学制订全面的旅游发展规划,需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人口、区域环境和资源的发展概况等方面内容,为了将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控制在环境和资源的合理承载范围内,应充分评估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7]。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准确定位发展特色,准确定位旅游城市特色,把握旅游城市特质,树立基于市场形式和地域特征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通过科学的旅游规划,为旅游环境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基础,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的合理开发和建设,为达到最佳的旅游效果,注重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2建立健全绿洲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制度

旅游开发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和空间结构上可能改变原有的景观格局,坚持对旅游景区建设作出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期维持景区正常的生态功能,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通过评价对旅游景点建设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8]。在实施拟定项目前,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游客规模控制和旅游活动的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指标和依据。各旅游景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特点制订开发策略,划分景观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和实验区。景观核心区内一般没有建设项目,主要观赏自然风光;生态缓冲区即可以划定一定的区域开发旅游活动;实验区为保护区内人口、产业、设施的集中分布区,集中了旅游开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