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发展民营经济十篇如何发展民营经济十篇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5:16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篇1

一 国有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到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元增长到39.2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从3262.3亿元增长到1.94万亿元,上缴税金从8361.6亿元增长到3.45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了17.6%、25.2%和19.4%。1994年我国国有企业500强全年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而在2012年我国已有54家国企进入世界500强。特别是中央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这期间央企总数由196家减少为117家,但资产总额却从7.13万亿增加到28万亿。同时,国有企业还在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走出去”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走在了前头。

目前看,国有企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三个较大差距”: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国有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完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但到目前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仍不合理、经营机制也不灵活。同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矛盾突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亟待完善。二是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粗放,重速度轻效益现象比较突出,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布局结构也不合理,传统产业改造进展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三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能力与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诸多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更新换代较慢,“走出去”水平较低,远不适应国际激烈竞争需要。

二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在已是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了。数字显示,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表明民营企业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总数达到1.04亿,民营企业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工商系统共登记私营企业967.68万户,注册资本(金)25.79万亿元;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约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为70%。除了继续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保持优势外,民营企业正加速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支撑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还停留在低层次产业和产业链低端,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民营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所谓“玻璃门”“弹簧门”等仍阻碍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一个发展的‘天花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对民营企业的不认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民营企业将长期缺乏上升动力,做大做强非常困难。”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

三 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主要是三股力量支撑的。一是国有企业。二是民营企业。三是外资企业。据统计,2001年到2011年这10年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分别为16.7% 、31.2% 和20.1%,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增幅低了14.5个百分点,比外资企业增幅低了3.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不是“国进民退”,而是三者都进,并且民进最快、外进居中、国进居后。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中小企业,对社会需求、对市场机遇最敏感。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国有大企业在企业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有机互补。大企业可以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小企业去,中小企业把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市场对科技创新需求的紧迫感传递给国有大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谋创新发展的状态。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二者唇齿相依。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了,就能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民营经济获得健康发展,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平等的竞争氛围,促使国有经济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发展活力。总之,只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打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魔咒,早日实现赶超战略。

中国要实现经济赶超,必须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经济赶超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为此,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新的产品和现代服务。国有企业具有人才和资金的优势,应该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主体,在引领技术进步中实现发展,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它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今后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民营企业的很多产品仍处于低端行业,但生产低端产品并不意味着企业在竞争中就缺乏优势。实际上,这些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只要企业能够在精细化上做文章,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以及品牌推广上下功夫,同样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见,单纯地依靠任何一种所有制,都会阻滞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成就了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奇迹,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

四 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共生共赢

从前些年的“国退民进”到近两年的“国进民退”,对之进行深入思考,应该看到的是,民营经济自然有其强大生命力,但国企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要,双方并非在任何场合都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华旗资讯集团总裁冯军说:“当两个1方向一致,定位不同的时候,就有可能实现一个非常有效的、非常积极的、也非常值得咱们去实现的增值公式。1+1等于多少?等于11。这就是说,当国企和民企目标一致的时候,其实各有各的优势,在很多结合点都可以产生很好的结合,为整个的民族和市场,为大家共同的发展创造增值的空间。”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篇2

她做梦都没想到,重庆“四大班子”领导会在这一天齐聚洪崖洞。

喜欢看“重庆新闻联播”的她,在思考。

当年5月,市政府大规模表彰了非公经济先进人物,提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当年6月,市委二届九次全会又说,要把非公经济作为库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何永智对小天鹅集团高管说:“要是市领导来我们洪崖洞看看就好了。”

四年前,小天鹅斥资数亿元,开始打造洪崖洞项目。2006年初,项目完工,可就是开不了业。

“今天指出三个问题,我们改了,明天又指出八个……消防这关通不过,每天亏损上百万元。”何永智流了好几次泪。

她盼着市领导来,没想到市领导真就来了。

“我们今天是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市领导说。

钟馗就是“洪崖洞”,“鬼”就是“落后的服务观念”。

“当前的发展环境,尤其是行政管理环节,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一天,市领导讲话,a4纸整理出来,足足有18页。

“市领导讲话后,手续两天就办好了。”何永智说。

此后,何永智更加关注“重庆新闻联播”了。

“9月,市政府召开了‘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动员部署大会,要求职能部门转变观念,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何永智说。

随后,何永智发现一个变化——职能部门都开始主动出击,与民企面对面沟通。

惊喜,还没结束。

“我做梦都没想到,市委、市政府会把直辖以来规格最高的论坛——2006年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论坛——放到我们洪崖洞来开。”何永智说。

这次论坛提出,要为民营经济成长提供充足的阳光、空气和土壤。

会后不久,陈克明与涪陵区签下协议,决定投建“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

1989年,陈克明注册了重庆远东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序号“0001”——这是重庆首家民营有限责任公司。

“我能进入重油领域,标志着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陈克明说。

这仅是重庆直辖15年市委、市政府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

“要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这样强调。

直辖15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正因如此,重庆民营经济才得以突飞猛进。

直辖时,全市无一家百亿民企;2011年,百亿民企有了七家。

直辖时,非公经济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6%,2011年提升到62%。

直辖时,非公经济吸纳就业人数占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50%,2011年提升到70%多。

直辖时,非公经济所交税金仅占全市税收的12%,2010年突破了60%。

直辖时,非公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6%,2011年提升到72%。

…………

民营经济,成了重庆经济快速增长的加速器、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增加收入的活源泉。

直辖15年,尽管成就辉煌,但与东部地区相比,重庆民营经济还存在总量少、个头小等诸多问题。

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十字路口,重庆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又一个飞跃,必须从体制上、政策上给予民企更大的空间。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篇3

记者:作为市长,你对民营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如何理解的?对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又有哪些打算和政策出台呢?

张作理:从宏观上讲,市场经济如果不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就不叫市场经济。拉动内需,必须发展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就业广度和居民的富裕程度。生产关系越简单,生产力就越发达。与国有经济相比较,民营经济管理方式简洁明快、便于决策,因此,民营经济是一种适应市场特性的实体经济。民营经济本身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企业家的摇篮。

石嘴山市过去国有经济比重较大,面对未来发展,如再不培养民营经济,再不培养民营企业家,就会阻碍石嘴山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个地方企业家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这个地方的繁荣程度。企业化是最好的专业化。企业家的精力投向哪儿,哪儿就会发展繁荣。所以,企业的发展进步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改造着社会。企业改造社会不声不响,政治改造社会疾风暴雨,军队改造社会非常残酷,文化改造社会太慢,企业改造社会最温和,它会让人们在幸福中推进社会进步繁荣。企业本身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他可以让更多的人有归宿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一个团队,并由此推动社会进步和繁荣。

我们重点有两个政策。一个是加快促进全市小微企业健康成长,提升民营经济比重的“育龙工程”20条;一个是为加快推进石嘴山“工业强市、转型发展”战略的“强龙工程”30条。其中“育龙工程”20条主要是对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培育“苗子”和“种子”,奠定“育龙工程”基础;加快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加大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支持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优化人才服务;促进产业配套和延伸产业链等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记者:温总理在两会前征询党外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时,公开承认关于民企发展的《36条》没有得到落实,遭遇了玻璃门、弹簧门。这样的问题在你们那里遇到过吗?

张作理:没有。这和我们宁夏经济发展的大气候有关系,宁夏提出创业、再就业,一连多年来常抓不懈,而且逐年加大推动力度,在这种情势之下,石嘴山的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在发展进步中和全区总体情况一样,还是积极推进的。

记者:你认为民企发展面临着哪些不足?

张作理:就全国总体情况看,有4个不足:信息不足;信用不足;培训学习不足;遭遇困难时收到的帮助不足。其中,信用不足导致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低息贷款,而遇到困难时,很多民企失去政策的“托底”,无法得到资金的“输血”,往往只剩下破产一条路。这是导致民企发展艰难的重要因素。

记者:目前来看,石嘴山市的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如何?你认为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应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张作理:目前还不太理想,它仅占到石嘴山整个经济比重的60%,而全国平均数以达到75%~80%。当然这主要表现在经济产出和财政收入上,在当地20个纳税大户当中民营经济仅占四分之一。

民营经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功能还是就业,不能简单的用纳税来考量,如果把纳税多少用来考核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那方向就错了。我们都说民营经济是社会的稳定器,就是要从这个角度去加以认识和思考。

由于民营经济的门槛低,适应各个层次的人员就业,再加上它的领域广,涉足服务业,用工数自然就高。而国有企业管理古板僵硬,用人要讲名分,动辄就是研究生,这其实是对人才管理的的一种扭曲。

记者:在你的意识中,您认为民营经济发展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才是比较好的?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篇4

围绕着众多企业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比如“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严峻的市场大环境?怎样的管理才能扭转不利局势?什么可以让企业的发展持续?”等问题,《实效管理》杂志对茅于轼先生进行了采访,以期为中小企业家们解惑。

民营企业应该在观念转变和调整结构上下工夫

《实效管理》:茅老!您好!欣闻您将参加10月份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实效管理总裁论坛”,很多受邀参加的中小企业家、企业高管都非常期待。想请您就中小企业领导目前的一些企业发展困惑给予解答!

目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是沿海一带的中小企业,外贸形势极为不乐观。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中小企业对目前国际形势的判断越发困难。作为经济学家的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面临哪些主要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茅于轼:国际经济形势在未来几年仍然会处于调整和恢复之中。美国振兴实体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欧洲债务危机从希腊到西班牙,此消彼长。日本在核危机之后复苏缓慢,近期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也呈现放缓势态,这使得我国企业面临国际市场需求长期下降的挑战。

我国经济结构要调整,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从出口导向转变为注重内需。所以有一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必须调整,改为面向国内市场。但也不是所有的出口企业都要改,我认为那些利润很薄的企业需要转为针对国内生产,利润较高的还可以继续开发国外市场。

经济的发展必然具有周期性,中国企业应该在观念转变和调整结构上下工夫,以迎接未来发展的契机。

《实效管理》:国际形势不好,国内环境也不乐观。目前国内也面临着物价不断攀升、人力资源上涨、税收等压力不断增大,从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中小企业还要面对哪些不乐观的形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内未来一两年的发展形势如何判断?

茅于轼:我国经济面临重大调整:国内外形势都在变,国内人口结构变化,青壮工人日益短缺,工资必定上升,而且这也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的——提高打工者的收入;纳税应该减少,但很难实现;如果政府还和国企在利益上互相依赖,民企很难得到公平对待。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深化社会改革。

民营企业管理要讲究实效改进不能作秀

《实效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解决就业的核心力量,中小企业应该如何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从企业自身来说,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是缩小规模过冬还是“逆势扩张”?

茅于轼:民企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决不可退让,否则中国的前途就非常可虑。全社会都要帮助民企,特别是要改善政府对所有企业的服务,从管制转向服务,具体到一个民营企业在滞涨的经济形势下如何选择,比较复杂。从经营策略上讲无论是采取收缩战略还是“逆势扩张”,首先是企业的Swot分析,然后是企业家的追求、行业发展空间和企业家整合社会资源能力。

《实效管理》:中小企业不仅面对外界的严峻经济形势,还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从管理层面来说,中小企业应该练好怎样的内功?比如在质量控制、实效管理方面。

茅于轼:在完全竞争领域中的企业,必须将自身生存与发展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理解政策、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前提下,中小企业不但要练好内功,使自身的经营理念、品牌策略、产品结构和服务方针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管理要讲求实效改进,企业管理要实实在在,要承担责任,不能作秀。同时,企业还要组织起来,利用各种渠道维权,通过各种商会、协会、学会表达自己的合理意愿,维护自己的权益。

打破行政垄断迎来经济大发展

《实效管理》:从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目前的中小企业还面临着哪些机遇?政府层面应该给予中小企业怎样的扶持?如何避免中小企业由投资“实业”向诸如房地产、股市等虚拟市场转移。

茅于轼:重要的是企业家有信心,只要有信心就有机会。从整体上讲,目前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发展机会是努力打破行政力量对行业的垄断,即打破行政垄断、公平对待民营企业、降低进入门槛、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当垄断行业对民企开放,比如金融业,通讯业,电力和石油业、城市基础设施等等,民企进入行政垄断行业之时,就是社会福利改善和经济大发展之时。

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要理解自己的使命,要经受得住各种诱惑,做出理性选择,坚持企业家作为财富创造者的追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篇5

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和外商对华投资的“一枝独秀”,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两大亮点,其中,民营企业和外商的配套协作无疑是推动彼此快速发展或强劲增长的动力。

为总结和推广我国民营企业与外商配套协作的经验,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在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配套协作,做强做大配套产业,《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和《国际商报・中国外资周刊》将于12月4日―5日在北京联手推出“首届民营资本与外商配套协作论坛”。

此次论坛是国内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的配套协作论坛。论坛将邀请国家领导人、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领导、外国驻华使领馆高级官员、全球500强企业的高层主管、知名的专家学者到会。分别就民营企业如何寻找适合自身实际的与外商配套协作的机会、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战略的新走向及民营企业的机会空间、民营企业在哪些领域易找到配套协作的机会、政府在配套协作中的作为以及如何促进配套协作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配套信息平台的建设与配套协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配套协作与各地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民营企业如何进入外资的核心配套协作层、民营企业与台商配套协作的六大机遇、影响民营企业进入外资产业链的难点、配套协作与产业集群优势等议题进行演讲,以期为与会的来宾提供一场集权威性、实用性、大信息量为特色的民营企业与外商配套协作的“智慧盛宴”。

不论您身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台资或港资企业的管理层,还是在当地主管民营经济或外资工作、亦还是担任各级工商联、商会、开发区、招商局的负责人等,我们均盛情地邀请您,期待在这初冬的季节里,与您相聚、相识,共谋配套协作产业的发展大计。

一、组织机构:《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国际商报・中国外资周刊》

二、报到时间:2004年12月3日

三、论坛时间:2004年12月4日、5日

四、论坛地点:北京

五、费用:2880元/人(含会务费、资料费、午餐、照片等)

六、报名办法:请将已填好的(出席确认表)传真至论坛组委会会务组,会务费请汇至以下地址及帐号:

汇款地址:北京海淀区长春桥路新起点嘉园4号楼807室(邮编:100089)

帐户名称:《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

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西城区支行苏州桥分理处

帐号:14605608091001

报名处(论坛组委会)《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

联系人:李小姐、何小姐联系电话:010-82562431/82563039

传真:010-82562431/82563039

《晋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与近期行动方略研究》推介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篇6

关键词:村级经济;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18-1

村级经济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而且随着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村级经济的发展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对于如何发展与壮大村级经济,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1特征解读

现阶段的村级经济是建立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实行的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制度。也就是说,现阶段的村级经济是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为根本特征。

汪水波在其主编的《村级经济建设与管理》[1]中详细描述了村级经济的特征,他认为,村级经济属于农村经济范围,是农村经济的一个基本层次。村级经济既包括村级集体经济,又包括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村级合作经济。贾明臣的《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经营制度的思考》[2]、王勇的《农民合作社在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建设中的效能分析》[3]和李新城的《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思考》[4]着重对村级经济的双层经营特征进行了分析。

2关于发展村级经济的核心问题研究

2.1农村集体经济研究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由农村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和共同受益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我国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冯道杰《在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分析》[5]一文中认为发展的本身就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国的“共同富裕原则”,罗艳在《重新认识农村集体经济》[6]中指出,重视集体经济建设,也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巩固和发展农村体制改革成果的不能回避的任务。

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马晓红在《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7]中称,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营机制,建立与农民紧贴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制组织。

2.2村级合作经济研究

村级合作经济,既是双层经营中一个层次的经济,也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的经济。

童浩在《对村级合作经济的探讨》[8]中认为发展村级合作经济,是巩固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的需要,是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需要。

对于措施方面,胡年幼在《对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的看法》[9]认为可以以村为单位组织联合社,广泛深入宣传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张劲枫在《谈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10]中认为,分期分批扩大村级经济,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制定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妥善处理好一切经济问题。

吴道建的《市场经济下完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11]、安兆平的《完善村级合作经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察右前旗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积累机制》[12]和倪国平的《发挥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13]总体来说对村级合作组织的概念特征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对措施方面也提了不少建议,尤其是能够结合实际。

3村级经济发展研究的展望

一是研究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从农民收入水平上看,随着农业效益的下降,风险成本的增加和农民工在外工作的艰难,造成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整体下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农民致富途径的研究,以期能帮助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二是研究如何解决我国现存的制度化障碍。虽然我国农业已进入“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以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注重传统投入与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相结合的优化发展阶段”,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制约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体制仍然存在。

三是研究如何协调城乡矛盾。由于人们拥有的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社会资源不同,以及他们的择业观念、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的差异出现了贫富差异,利益分配格局的失衡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城乡一体化进程任务较重,农村仍然是国家经济投入政策与关注的薄弱点。

参考文献

[1]汪水波.村级经济建设与管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0.

[2]贾明臣.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经营制度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2010(8).

[3]王勇.农民合作社在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建设中的效能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8).

[4]李新城.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0(12).

[5]冯道杰.在当前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山东经济,

2010,26(5).

[6]罗艳.重新认识农村集体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7]马晓红.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J].科学与财富,2010(6).

[8]童浩.对村级合作经济的探讨[J].鄂西大学学报,1988(3).

[9]胡年幼.对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的看法[J].农村经济,1987(12).

[10]张劲枫.谈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1).

[11]吴道建.市场经济下完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经济问题1993(2).

[12]安兆平.完善村级合作经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察右前旗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积累机制[J].内蒙古财会,1992(2).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篇7

一、民营企业生存困境

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宪法在十一年后正式赋予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但是民营企业的困境是依然存在的,甚至在这几年是越演越烈。

首先,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就把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幌子而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因此民营企业的订单大量减少,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此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我国企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这也是我们利润空间小的原因。

其次,民营企业不能拥有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待遇。在市场准入上,民营企业受到歧视。在一些能源和公共服务领域,国家向国有企业大开方便之门,而对民企则抬高门槛,使民营企业难以进入。

第三、民营企业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维护。虽然我国宪法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现实当中,政府却可以肆意践踏民营企业的财产权。

二、民营企业脱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联系

第一,民营企业的发展能保证人民收入的稳步上升。我国的民营企业所经营的行业与国营企业相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每亿元资产雇佣的人数,大大高于国营企业。www.133229.Com尤其是中小企业吸收了中国大约3/4的劳动力,因此要实现中国劳动人民收入的增长首先要保证民营企业的盈利。民营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利润,人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民营企业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样如何保证工资的逐步增长?

第二,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一直提倡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是服务业的发展也是要有需求作为前提的,而国富民穷的社会是无法培育出发达的服务业的。另外,我国一直提倡要用消费来拉动内需。只有让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这一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三驾马车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引导民间游资。如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良好,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有利可图的实体经济。而一旦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许多企业就不得不从实体经济中撤出资本,如山西煤改后就产生大量民间游资。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量的游资会进入房地产,股票市场甚至炒作食品价格。这样就会带来大量的资产泡沫和物价虚高,一旦民营企业完全退出实体经济,那么真正的经济危机恐怕不远了。

第四,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因此很容易产生激励,因此民营企业可以引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脱困的经济法进路

从经济法角度思考民营企业脱困首先要求国家要践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原则和适度干预原则。整体公平原则中的公平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公平,而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从上述分http://析不难得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争夺市场蛋糕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只能是歧视和限制,这无疑造成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同时不符合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是一种宏观上的效率。我们看到,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效率源泉,而国企的参与显然使市场机制受到行政力量的不当干预,从而影响整体的经济效率。适度干预原则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所谓的适度干预,意味着在市场失灵,市场分配不公的时候,才由经济法介入进行调整。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国在行政力量介入下的"国进民退"风潮却一再压缩市场的作用范围,这种不适当的干预显然是具有破坏性的。笔者看来,我国政府应该严格遵循经济法的三原则,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的规律,因此应该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把市场这块大蛋糕让给民营企业。只要国有企业涉足竞争性领域,那么经济法的三大原则必然无法得到遵守。既然国家是资本的拥有者,怎么可能会不干涉经营呢?另外国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如何能对亲疏不同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呢?市场经济如果让位于行政命令,其高效又如何保证呢?只有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政府对同是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才能公平公正,市场经济才能高效有序的运行。

其次,国家需要重新审视其对国有企业的定位,并用立法手段加以明确。国家在设立国有企业之初,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公共产品。企业由于经济人的理性不愿意提供无法盈利的公共产品,因此国家设立国有企业以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天生具有政策性,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福利而生的。然而,我国的国企在逐渐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并逐步把民间资本排挤出去,让自己独享垄断利润。因此,经济法应给国有企业划定边界,使之只存在于民营企业不愿进入但又是大众所需求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有人会担心国企没有利润会无法生存,其实大可不必,国企的开支完全可以由财政来负担,只要国企"让利于民",高效的民营企业带来的财政收入足以支付国企开支。当然,一些直接涉及国防安全的行业应由国家进行控制。但是,笔者不认为现今国有企业在电信,航空,电力等可以进行竞争的行业进行垄断经营是合理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电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国家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使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之后再以立法手段对这一成果进行巩固,明确国有企业的权利义务,使其能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不会越界对民营企业造成威胁。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篇8

一、民营企业生存困境

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宪法在十一年后正式赋予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但是民营企业的困境是依然存在的,甚至在这几年是越演越烈。

首先,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就把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幌子而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因此民营企业的订单大量减少,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此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我国企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这也是我们利润空间小的原因。

其次,民营企业不能拥有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待遇。在市场准入上,民营企业受到歧视。在一些能源和公共服务领域,国家向国有企业大开方便之门,而对民企则抬高门槛,使民营企业难以进入。

第三、民营企业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维护。虽然我国宪法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现实当中,政府却可以肆意践踏民营企业的财产权。

二、民营企业脱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联系

第一,民营企业的发展能保证人民收入的稳步上升。我国的民营企业所经营的行业与国营企业相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每亿元资产雇佣的人数,大大高于国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吸收了中国大约3/4的劳动力,因此要实现中国劳动人民收入的增长首先要保证民营企业的盈利。民营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利润,人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民营企业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样如何保证工资的逐步增长?

第二,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一直提倡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是服务业的发展也是要有需求作为前提的,而国富民穷的社会是无法培育出发达的服务业的。另外,我国一直提倡要用消费来拉动内需。只有让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这一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三驾马车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引导民间游资。如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良好,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有利可图的实体经济。而一旦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许多企业就不得不从实体经济中撤出资本,如山西煤改后就产生大量民间游资。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量的游资会进入房地产,股票市场甚至炒作食品价格。这样就会带来大量的资产泡沫和物价虚高,一旦民营企业完全退出实体经济,那么真正的经济危机恐怕不远了。

第四,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因此很容易产生激励,因此民营企业可以引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脱困的经济法进路

从经济法角度思考民营企业脱困首先要求国家要践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原则和适度干预原则。整体公平原则中的公平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公平,而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从上述分析不难得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争夺市场蛋糕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面临的只能是歧视和限制,这无疑造成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同时不符合整体公平原则。整体效率是一种宏观上的效率。我们看到,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效率源泉,而国企的参与显然使市场机制受到行政力量的不当干预,从而影响整体的经济效率。适度干预原则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所谓的适度干预,意味着在市场失灵,市场分配不公的时候,才由经济法介入进行调整。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国在行政力量介入下的"国进民退"风潮却一再压缩市场的作用范围,这种不适当的干预显然是具有破坏性的。笔者看来,我国政府应该严格遵循经济法的三原则,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的规律,因此应该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把市场这块大蛋糕让给民营企业。只要国有企业涉足竞争性领域,那么经济法的三大原则必然无法得到遵守。既然国家是资本的拥有者,怎么可能会不干涉经营呢?另外国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如何能对亲疏不同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呢?市场经济如果让位于行政命令,其高效又如何保证呢?只有让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政府对同是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才能公平公正,市场经济才能高效有序的运行。

其次,国家需要重新审视其对国有企业的定位,并用立法手段加以明确。国家在设立国有企业之初,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公共产品。企业由于经济人的理性不愿意提供无法盈利的公共产品,因此国家设立国有企业以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天生具有政策性,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福利而生的。然而,我国的国企在逐渐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并逐步把民间资本排挤出去,让自己独享垄断利润。因此,经济法应给国有企业划定边界,使之只存在于民营企业不愿进入但又是大众所需求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有人会担心国企没有利润会无法生存,其实大可不必,国企的开支完全可以由财政来负担,只要国企"让利于民",高效的民营企业带来的财政收入足以支付国企开支。当然,一些直接涉及国防安全的行业应由国家进行控制。但是,笔者不认为现今国有企业在电信,航空,电力等可以进行竞争的行业进行垄断经营是合理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电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国家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使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之后再以立法手段对这一成果进行巩固,明确国有企业的权利义务,使其能为公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不会越界对民营企业造成威胁。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篇9

(一)进一步创新制度,保证制度供给,为民营企业发展建立制度竞争优势

针对如因职能不到位而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再发展,资源制约导致民营企业外迁,对民营经济的过度干预影响了民营经济的活力等问题。政府需要适时进行制度创新,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和竞争优势,推进民营经济的再发展。为此,第一,政府应进一步转变其职能,充分发挥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提高其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能力,尤其要在改善政府资源配置机制、民营企业准入、税收政策、法律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的空间和服务支持平台;第二,提高政府效能,降低民营企业发展的商务成本,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第三,创立学习型政府,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持久的政府支持;第四,寻求新的治理模式。义乌民营经济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障碍,必须寻求新的治理模式,可以建立由地方政府、市场机制和民间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多元化治理模式,既能提升政府的管理效能,又能满足民营经济的制度需求,也是克服制度供求失衡的管理模式。为此,要着眼于制度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的革新,并着眼于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与民间行业协会、民间行业协会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协调。

(二)鼓励创业、创新的宣传制度

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精神,注重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新创企业的创业者、创业者团队或现有企业进行二次创业的管理者,是创新型创业的主体,他们的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是创业成功最为关键的要素。政府要在鼓励创业、创新的制度安排上,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创业精神,大力营造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使勤于创业、吃苦致富的人在社会上得到尊重,使更多的人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使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成为新的社会风貌,形成鼓励和提倡个人奋斗的良好氛围,培育敢于冒险、敢于制胜、容许失败、永不言败精神的创新型创业家,积淀创业家精神,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因此,可以建立以政府牵头,联合新闻媒体,进行创新发展的经常性宣传教育制度。

(三)鼓励创新企业组织制度

民营企业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产规模、不同行业要求,选择适当的财产组合形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一是可以由分散的个体、私营家族企业将各自的生产要素集聚起来,折价入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创业企业通过向其他社会法人增资扩股,使其核心产业成为符合《公司法》要求,但却依然由家族控制的上市公众公司模式。三是专业化企业群落中的优势家族企业,利用自身在资金、品牌、技术、营销上的优势,将布局相对集中的其他弱势家族企业整合为产权独立,但统一经营、统一品牌或统一进货渠道的新型合作模式等。

(四)完善政府服务于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

民营企业缺乏与现有金融体制“接轨”的条件,因而政府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义乌政府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关措施,这无疑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开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直接信用担保与间接支持民间担保的界定与联系,政府担保体系的稳定资金来源以及切实消除担保中的所有制歧视,政府担保运作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问题不引起重视,将妨碍政府担保对民间担保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致“寻租”和“再生”旧体制的弊端。因此,在政府担保方面,应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突出其政策性和服务性,既要适应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要求,又要防止其自身商业化倾向。

(五)发挥引导机制

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引导,是义乌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由各自为战、恶性竞争向协作互助、错位竞争转变;二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由传统型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实现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三要积极扶持、促使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企业集团或股份有限公司、鼓励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改制中采取有效方式承包、租赁、购买公司;四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规划作用和引导作用,营造一个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鼓励其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境产业、第三产业,鼓励其投资于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五要引导民营企业拓展国际视野,鼓励义乌的企业家要有战略眼光,要敢于到国际市场去较量,不仅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推进民资与外资在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的合作,还应当跨国并购,还应当要创世界品牌,还应当要成为中国的跨国公司,加快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六要引导自主创新发展。只有依靠科技、知识、人才的支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多地关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

(六)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地方政府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一是培育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职业经理人的制度是建立民营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需要从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建设和职业规范建设人手,为走出家族局限的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提升服务质量。首先简化办照、办证手续凡申请开办民营企业的,可直接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办,除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实行许可证或专项审批之外,其他规定不作为登记注册的依据,各有关部门要简化手段,缩短办证时间;其次是税务部门要积极为其生产经营提供便利,允许从事批发业务的民营企业使用大额发票等;再次是金融部门要在汇兑结算、存取现金等方面提供便利,允许其以财产作抵押力、抵贷款。

二、义乌民营企业成长与政府制度安排关系的理性分析

民营企业创业投资不是政府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民营企业创业投资方面就无所作为,要使民营企业的创业投资成功,从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设置相应的制度安排:一是为民营企业创业提供宽松的法律环境,鼓励创业;二是建立和完善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种能吸纳风险、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机制,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退出机制;三是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对企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企业刚刚起步的阶段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政府如何扶持它,从政策上的扶持、资金上的支持、人力资源的扶持、管理技术上的扶持,对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应该看到,民营经济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决定了其发展中的局限性,如何做火做强,如何应对国际竞争,如何发展其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等。当这一系列问题可能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时,政府就不应再遵从单纯的“无为”角色,而应积极发挥其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提升其竞争力。由此,地方政府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营经济发展特点等情况灵活做出政策选择,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能照搬成功经验,也不能违背市场规律,更不能不尊重本地的客观现实,义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很好地实证了以上的观点。客观地分析,义乌民营企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活力和对市场的推动力,除了义乌地方经商传统及民众的文化心理等影响因素外,地方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也是主要的原因。可以这样认为,义乌政府的制度安排影响了民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的状况。义乌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为产生起步阶段。当时义乌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乡、村、联、个“四个轮子一齐转的工业发展战略,政策方面的支持有利促进了家庭式加工企业的产生。二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到1998年末,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引商转工、工商联动”的发展战略,开发建设了15个工业小区和2个工业基地,培育服装、袜业、饰品、毛纺、拉链、彩印等优势行业,一些民营企业在此阶段迅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1999年初至2001年,为提升阶段。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壮大、集聚、提升”的发展思路,开发建设了“一区五园”,促进了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在此阶段成长了像浪莎、新光、真爱、伟海等行业龙头民营企业。四是2001年至今,为接轨国际阶段。市委、市政府做出了“贸工联动”的战略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出政策提升产业水平,鼓励、扶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和引导企业增强技改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展技术改造,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在此阶段,进一步增强了几大行业的优势及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义乌民营企业的发展,表明义乌政府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其服务型有所作为的角色,即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制度安排服务于民营企业。主要表现为通过积极的政策支持为地方民营经济的生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长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引导地方市场规模扩张和业态升级,为其市场的专业化发展和走向国际化搭建平台、完善基础设施等。这里的有为表现为政府提供前瞻性的规划和引导,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同时始终掌握市场建设的主动权,在提升市场规模、优化交易环境、国际化地位等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而其服务型则表现为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具体的经营中坚持民营化、市场化。体现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有机结合,义乌政府强有力的制度安排正是义乌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必须明确,政府的服务,不仅是指政府服务于民众、企业和市场,而且是指他们真正做到了凡是市场能够有效调节和解决的事情,政府就不主动参与,重在制定规则,加强管理。凡是市场不能有效调节和解决的事情,政府不仅主动参与,而且还要根据民众、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切实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

我们必须注意,在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的制度安排也必须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政府需要引导民营企业自身在合理的市场法则和成熟、完善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其中,政府制度安排的作用应该是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篇10

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把农民带入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让农民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寻求自我解放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当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之后,将彻底根除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小农经济痼瘤,有效改变城乡二元差距的经济社会不利结构,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的快速发展,从更高的一个层次上构筑起国民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基础,在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积极影响。正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至关重要性,所以,组织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必然应该成为各级党政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先进发达地方依托固有的优势,立足把千家万户农民的小生产带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积极开展了以实践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必须看到,已见的成效只是局部的,尤其是在广大的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仍然步履蹒跚,农民进入市场的规模和农业市场化发展速度都还十分缓慢,与经济改革发展全局不断提高的市场化水平极不相称。不仅如此,即便是对待农业产业化经营,许多理论研究都还缺乏完整性,存在着盲点和误区,常常对一些熟视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轻易地一笔带过甚至忽视了。很多人都喜欢于战略性的宏观思维,但缺乏应有的技术性的微观思考(实际上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以后,最需要地方政府做的事情,就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如何结合实际研究实施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其中本质的一条都必须强调农民参与的要求。可以说,只有农民参与,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固有属性;缺少农民的参与,也就不成其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因此,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农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参与到既定的农业产业项目的开发上来,才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不仅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具备必要的组织基础,同时也才能为有效解决农民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连接问题,构建起现实的纽带和桥梁,打下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农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以及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的自还给了农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必须看到,农民分散经营,与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市场客观上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随着现阶段农产品短缺经济的结束,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增产已经不能实现农民的增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正在减弱,即使对曾经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农民也开始转包、转租甚至弃耕、撂荒而另谋生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是小农式的分散经营与商品经济大流通格局缺乏对接,也可以说是封闭与开放的现实矛盾所致。特别是当前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农产品市场开发为核心要求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凸现了分散的小农经济的不适应性。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导致农产品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农民进入市场难、农业生产经营交易成本增大,使农民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农业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过去仅仅为解决温饱而谋求粮食总量的增长,向脱贫致富、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而谋求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转变;转型的主要内容,就是由单一的耕地经济向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转变;转型的基本手段,就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农业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对接。适应这一转型时期的发展要求,必须实现由过去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的配置,向不仅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而且更主要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进一步挖掘农村生产力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更快发展。

根据转型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支柱产业,突出以科技和经济为纽带,谋求劳动力、土地资源与科技、资本的优化配置,支持和发展新型的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化生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必须把解决的途径定位在大力发展农民的专业生产合作社上,这是一条最为现实的基本途径。

从本质上讲,农业合作社是在农民自愿互利、民主、公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组建专业化生产合作社。可以尽可能地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产业开发,提高农户的科技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农户专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科学生产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也促进了农业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组建专业合作社,可以增强农民的市场开拓能力,帮助他们有效沟通市场信息,提高他们的市场预见性,带动特定产业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随着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而且因为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形式的改变,将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坚实的基础,成为推动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动力。

组建专业生产合作社,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一是组建专业合作社要先易后难,择优扶持,滚动发展。有别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是,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开发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因此,进入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科技知识、经济基础及其他应有的劳动生产条件。在现阶段农业投入市场化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同样数量的投入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农户中所产生的效益不同。对于基础较好的农户,可以吸引更多投入,极大地调动生产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组建专业生产合作社之初,必须按照先易后难、择优扶持、滚动发展的原则,把握条件,选择那些交通条件较好、具备一定生产条件的农户进入专业合作社,避免粮食供给短缺和其他投入不足的困难,影响专业合作社的正常运转。

二是面向市场,就近组合,规模适度。专业合作社不同于原有的、依靠土地区划组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它以科技、经济为纽带,打破原有的村社界限,在一个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域范围内,选择那些具备条件的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共同参与,共同开发,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筑起农民家庭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以一定规模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扩张力,同时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但是,在一些地域宽广、沟壑纵横的山区农村,资源分散的农村,组建单个的专业生产合作让,规模不可过大。同时,农业市场化也强调农产品的标准化,这既是对质量的要求,也是对数量的要求。质量的标准化属于生产技术性要求,而数量标准化,则是构建农业微观经营组织中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正是基于农村资源及生产经营分散这一客观实际,在组建专业合作社时,要就近组合,规模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