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十篇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十篇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8:19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篇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材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这不仅简意赅地阐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任务和方向。语文的这一特点决定着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及其工具。可见在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中,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如何在初中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呢?

首先要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提高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坚持“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并结合语文因素的分析进行与具体语文内容相关的政治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进行审美陶冶。变语文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向社会,贴近生活,扩展语文教育空间。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在实践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搞清楚“教学”这个命题。首先要认识到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交流,互为主客体的。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教学合力,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有效地体现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活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在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备书不备人,教书育人,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无效劳动。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落实。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完善。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致力于促进、改善学生的学。把教师的外驱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以期实现叶圣陶先生的“凡为教,目的在于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这是取得教学最佳效果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语文内容的人文属性。不能把对语文知识的肢解作为对课文的分析,诸如这是单句,那是复句;这是比喻,那是拟人等等,加以认识,如此而已,这是蹩脚的语言课,而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应当根据语文形式和语文内容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原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领会语文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鉴赏这种表现形式的优劣所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听和看得来,而要身经百炼,在自身反复的语言实践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课,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是一种技能课、能力训练课。因此,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培养把知识迁移为能力,使学生从我学会变为我会学。

语文教学又是一项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稿一视同仁,不能只是先生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教师要善于在课文(教材)与学生心灵之间搭桥,才不会以教代学脱离学生实际,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分类提高。当我们翻开人教版教材时,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是教材,更是“学本”。从前言、单元说明、课本提示、研究与练习到写作心语交际、综合学习都是以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呈现,它按照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反驳了“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搭建平台,单元主要以专题方式呈现,不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化,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作用。

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应结合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来进行。要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服务。结合教材辅以历史、地理、国情教育等,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培养对党对人民和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热爱的政治思想素质。这也就是不但教学生读革命的书,还要培养学生做革命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篇2

关键词:问题情境整体框架思维器官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53-01

教师要想做好“引导者”,重视提问的设计原则非常重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过程,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巧妙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有关问题谈点体会。

1要明确目的

在设计提问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是个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题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提问设计语文教学服务。

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入手。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需要记忆的教学内容信息,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出发,设计一些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来回答,让学生记住先前所学过的内容。

从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入手。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应让学生根据对读物的总体印象作出积极的反应。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层次怎样划分,结构有什么特点等。为此,教师可设计一些了解{感知}性提问,陪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对象的整体框架,李庆文章的来龙去脉,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迅速深化和完善。

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综合能力入手。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对全文作出理性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不这样写,那样有什么作用和好处等。因此,在提问设计上要考虑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综合能力。

从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入手。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是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技能,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的只是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以心理学中迁移的理论为依据,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阅读中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培养学生欣赏、辨别能力入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教学要求设计有关课堂提问。

2要考虑价值

提问时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戳是的提问。因此,教师设计的提问必须有思考的价值。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两个特征:启发性。设计的提问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选择性。语文课堂提问的天地是广阔的,从字的读音到字的形体、笔顺笔画,词的构成、含义,句子的构造及其表达的效果,句段间接照应,作者思路、意图、感情倾向,语言风格等都可提问,但不能不加选择,面面俱到。必须有所选择,做到目标集中,角度恰当。

3要讲究艺术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过程,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巧妙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提问设计中应努力讲究提问的艺术化:(1)要准确严密。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提问必须严谨科学。(2)要新颖有趣。

(3)要灵活多样。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

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要求。初中处于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是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在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

1.初中语文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内涵解读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思维这两个方面的多元化。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要点,多角度、多方面系统地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初中语文比小学语文更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人文素质。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勇于突破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束缚,大胆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形成学生优秀的品格。在教学思维方面,要求教师要依据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努力提高学生判断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等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训练学生的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敏、多元化,以适应时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初中语文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意义

初中语文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初中处于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初中语文内容相对于小学的更有深度、广度和难度,必须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多元化语文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初中语文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是新课改的要求。初中语文新课改要求初中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语文情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初中语文的知识结构体系相对小学语文更加完善和复杂。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多元化教学理念,实施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初中语文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需要从小培养。多元化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多元化思维。传统的应付教育,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和思维僵化。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问题探究中,既全方面的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其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以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初中语文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策略

3.1转变教学理念。初中语文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只有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体,才能实现多元化教学与学生实际的有效结合,达成教学目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多元化教学的实施,教师应该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鼓励学生学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也要随之进行角色转换,不能进行"满堂灌",也不能做高高在上的知识的权威者,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3.2拓展教学内容。初中语文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需要全方位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搜集课外相关资料,增加语文学习的信息量,以丰富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学生语文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相关内容有一个更准确和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的过程中,不仅其思想情感得以改善,而且能够进一步掌握语文认知的内在规律,形成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3改变教学方法。初中语文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要综合运用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中,多方位、多层次地理解语文基础知识、领悟文章要体现的思想情感,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得到更加系统化和层次化的发展,提升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篇4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开始阶段,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问题,而其中知识的衔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些学习方面的现象:

现象一:语文教师刚到课堂接手学生就惊叹:这么常见的语文知识初中教师没有教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没有。

现象二:一个初中时的语文尖子刚入高中就无奈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窘境。感叹说“我过去语文学习成绩不错,到高中成绩怎么就一落千丈呢?高中语文难道没法学吗?”

近几年来,高中虽然经过了新课程改革,但上述这些现象仍然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地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初高中语文教学不衔接、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等问题应引起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特别注意。笔者对初一到高三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又刚刚经历三年高中新课改的实验探究。对新课程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这个话题,很有感触。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是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的研究对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语文的学习起到一个关键作用。二是帮助学生去认识掌握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使他们从情感和思想上接受高中学习。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更很容易尽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改变被动局面,对于学生尽快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无缝对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应该认真把握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

一是思维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教学也强调能力培养但主要是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高中语文则要求很高,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有大的飞跃。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提高。所以整个高中教学要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和培育学生思维做文章。

二是知识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从内容到要求到课后练习题,都相对简单明确。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有压力和困难。高中则不同,知识相对深奥,学习内容繁杂,要求标准高,练习题目难样式多,学生学习困难肯定多。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我们要在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积极引导学生去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方法层次的衔接。进入高中阶段,高中学生要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学习。初高中语文衔接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作为提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衔接好,要从初中阶段以记忆为主转变到高中阶段的以理解、拓展、运用为主。

再者,应该积极灵活地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操作方法。

(1)分析对比初高中语文的差异,逐步填补其中的空缺。应该准确把握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首先,要弄清楚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如基础知识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阅读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写作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针对这些差距,我们要不断分解各要点,逐步、自然地落实在平时的教与学中。其次,要关注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一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顺序、心理发展顺序、知识逻辑顺序的有机结合,更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和体验。所以教师要完成好教材衔接,就要:①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注重教材的整体设计;②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的难度和广度;③在每单元学习前,首先研究其内容标准,讨论其目标要求;④恰当处理教材中的不同栏目;⑤认真研究其他版本的教材。

(2)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无缝对接。高中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熟悉初中教材编排体系,特别对于教材中的名篇,教师真正做到“吃透、消化、融合贯通”。“温故”是为“知新”服务。“温故知新”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温初中知识知高中内容,做到点拨启迪,沟通联系,构建网络。

(3)深入掌握学情,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广大教师应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听课等多种方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怎样。如他们课外读了哪些书?喜不喜欢学习语文,学习语文有哪些困惑等。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后,根据学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

(4)方法层次上,加强学法指导,加强教法优化改进。初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高中阶段要虚心学习和借鉴,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就会少走弯路。高中一入学,我们让教师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把他们初中掌握的优秀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技巧都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当然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完全可以继续发展使用。当然,高中学生必须掌握适合自身的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如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应加强。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有目标的学习;合作性学习是集体性的共同学习,它既强调学生的积极参入配合,又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既是学习中的配角,又是学习中的主角。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更高的层次,是拓展应用的层面,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产生。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篇5

关键词:人文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语文在学生的整个学生时代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过渡作用,肩负语文能力素养承上启下的总要职责。在高速发展的网络化多媒体技术影响下,信息爆炸带来了语文教育教学的革新内容、方式与要求。传统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育虽然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面对初中这个青少年成长心理过渡期,初中语文应将书本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从这个过渡阶段开始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的光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人文教育概述

查阅相关书籍与工具书不难发现人文教育的定义,其实,综合起来不如说,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最直观的体现。人文教育不仅是对教育知识理论的培养,更是对教育实践的不断锻炼与发展。任何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活动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展现教学的真正价值。人文教育即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有意识的渗透与培养,将人性化的优秀品格、道德、精神世界的塑造传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教育。人文教育对人的要求有: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有清晰独立的认识;对于自然有和谐持久发展观念的认识。这些认识相对应的精神分别为:社会道德精神、生命价值的哲学精神、尊重生命长久发展的精神。这些精神的培养层层递进,组成了人文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成为人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基础。

二、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一)人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教学做出如下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新课标中对语文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定位,表明语文教学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培养需求。新课标还强调对学生创造力、创新力、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文化品位等能力素养的完善与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构建与巩固,通过文章与文字的熏陶,深刻剖析字里行间的精神价值与深刻理念,以有价值的理念培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构建,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材的编写改革方面,更应注重自然、人性、社会关系的理解与影响,以教材的指导功能和重复使用性来带动学生对精神能力的锻炼与完善。人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用过人文教育的贯彻落实和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知识的无缝对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推进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2]例如,《谈骨气》一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人生的境界》中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感悟,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对人文教育的最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知识的引导启发式教学,实现基础知识能力的传授与能力训练,更注重人文教育在学生心理方面的构建,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来实现初中阶段健康心理的构建与引导,实现语文教学对基础知识与人文情感的双重培养,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人文教育能满足初中语文教学发展需求

传统教育以单向传导为主的教育模式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充分重视的外在表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式教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注重理论的系统构建和应试技能的重复训练,更应注重实践性能力的不断提升[3]。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主导着整个教学进程的推进与发展,知识的讲授、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都是教师在进行,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无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形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是对学生学习天性的泯灭与教学个性的迷失,其中人文精神的忽略甚至失落,使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发展动力与活力。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对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层面进行了全新的要求,知识基础的培训与“做人”的教育是并驾齐驱的教育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就应通过人文精神的不断传达渗透,引领学生感受其中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4]例如,在《永远的梵高》一文的讲解中,教师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遵守自己的信念,实现自我价值;《听懂母亲的故事》一文则能为学生展示宽容的力量,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构建积极健康的内心环境,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注重传统的知识理论的系统构建与严格传授,更注重人文关怀下对学生情感、思维的培养和教育,在提升语文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发挥语文教育陶冶心灵、培养道德情操的真正作用。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也能满足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是教育改革环境下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瑞.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2.

[2]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张焕霞.浅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8(04):187-188.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篇6

《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的过程。

如果高初中课程标准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来考虑,然后分阶段落实各年级的具体目标,那么,整个中学阶段无论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还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体现着系统性、一致性和连贯性。而国家将高中和初中分为两个阶段,这就决定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会有所不同,会有各自阶段性的特点。实际上,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内容的增加,抽象程度提高了。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如现代文阅读。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阶段则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

如作文教学。初中阶段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高中阶段则要求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能力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初中课文一般篇幅较短,知识容量小、难点少、要求低,而且课时充足,教师便于教学,学生易于接受;高中课文一般篇幅较长,知识容量大、难点多、要求较高而课时紧张,教师难于操作,学生难于学习。

面对初高中教学上的差异,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做好处理衔接的心理准备

衔接难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高中教师不必埋怨学生基础差,也不必指责初中老师教学中的种种不足,他们是无辜的。再说,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只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问题既然已经摆在面前,那就静下心来想一想,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想想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想想怎么解决它们,这才是正确的心态。

二、做好处理衔接的材料准备

整体材料准备。高中教师应先仔细研究高、初中课程标准,将二者进行比较,体会两个课程标准对同一知识能力的要求的不同,要求差异越大,往往表明它在高、初中时衔接越难。高中教师还要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并与高中教材比较,找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也往往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难点。如,初中对词语分类、短语类型、句子构成等只学不考,这就造成教师、学生重视不足甚至完全抛弃,而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就离不开这些知识。因此对他们语法方面的知识要进行补充学习,加大训练力度。高中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他们的不足。这几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处理衔接的关键了。这些材料进行整理之后,可作为处理高初中教学衔接的“总纲”。

具体材料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教学衔接问题,尤其在每一单元教学之前要回顾一下“总纲”,看看这一单元在衔接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衔接问题是在单元教学之前解决还是结合在课文教学中解决,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三、做好处理衔接的学生指导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篇7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3-01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作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对此作出响应,在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及素质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对现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教学方法同新课程理念保持同步,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明确新形势下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通过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学有所成,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概述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素质,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我国教育部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内涵,并且要求将这些理念融合到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彻底改变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及有益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新方法、新途径、新手段。

二、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1.转变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在课堂中扮演着主人公角色,是整个课堂的操控者。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在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将学生放到课堂主体地位,自己充当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角色,共同和学生学习,交流、探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拉近教师同学生间的距离感,激发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2.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教师所注重的是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心理及生理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个体性差异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语文基础知识层次、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在掌握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促使其健康发展。

3.共同开发新课程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应是课程的主导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在课程要求控制下教学和学习,教师应要大胆地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不能被教材内容完全束缚,教师和学生要在透彻掌握教材内容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共同探寻学习好语文知识的新方法、新途径。

4.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经过自己对他们的精心雕琢都能成才。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比如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强,知识学习速度快等。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规律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样性、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构建新型初中语文课堂

1.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教材内容创新型课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教师应改以往的教学观念,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材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比如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新课程理念下都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方法的欲望和好奇心。

2.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新课程内容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观察学生对知识的反应和吸收程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对学习充满兴趣,是否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吸收和消化。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透彻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多媒体或者创设情景,为学生们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们共同来营造,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环节中应加强互动,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共同探讨某个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互动中使学生得以展现自己的机会,更能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和信心。

综上,在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深刻理解新课理念内涵及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新方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02―0081―01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随着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深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对初中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伴随着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发展,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产生了束缚,所以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采用老套的阅读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对知识的拓展。因此,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积累知识,还能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情操。

一、初中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1.理念陈旧。

因为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会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够重视。随着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则无法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这一需求,因此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产生障碍。

2.教案简单。

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教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关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案的设计对学生的听课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教学教案的设计不够重视,只是单一地沿用多年流传下来的教案进行教学,有的教师甚至会为了节省时间而对教学教案进行简化,在教案中并没有将重点和难点清晰地体现出来。由此教师所使用的教案导致了学生无法做到与教师的教学进度同步,有的学生出现逃课、厌学等问题,从而影响了阅读的有效性。

3.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新事物进行感受和理解,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被动地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阅读的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改进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是目前初中教育的主要背景,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适当地对阅读量进行扩大,对科学、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主要时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改进,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课堂和生活的关联,走出教材,将自身的知识完善丰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2.优化教学方案。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案设计进行优化,不但能够将教师的教学能力直观地表现出来,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间接的影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枯燥性给予改善,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更好地对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更新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课堂;真善美

引言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对初中学生的“真、善、美”的教育。因为构建“真、善、美”的语文课堂不仅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的要求[1]。下面简要介绍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实现真、善、美的具体措施: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求“真”

求“真”主要是指寻求初中语文课堂的真,即尊重学习的规律、差异,人才的成长规律和语文教材知识等。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实现求“真”的具体措施是:

(一)认真钻研教材

作为一门艺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和谐的关键就是教师。教师如果能够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的掌握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结构,通过图片、音乐、视频、语言等方式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让学生的感情和课文感情相互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例如:教师在教《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将《春江花月夜》这首古典乐曲作为配音,教师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文章的精神意境,沉浸到迷蒙的月色里、早春的水乡中,从而感受文章中的各种情思。这样有利于实现心、神的和谐统一,营造情感氛围。

(二)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因为基础的不同,学生之间一定会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来自智力、态度、能力等。这时教师就需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让落后的学生不断进步,让优秀的学生更加努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生词的理解上,课文内容的掌握上,在语文表达方法上形成递进,从易到难,从简入繁,让基础差的学生打好基础,而基础扎实的同学则可以跳过简单的部分,减少时间的浪费。

(三)让学生展现自己

一个和谐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生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教师不会害怕学生影响教学进度,反而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将自己心中所想托盘而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自由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用“小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展现自己,将自己心中所想,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等全部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向“善”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向“善”主要是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情感的教育和道德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待人处事,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关注学生心灵的熏陶和情感世界。

(一)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育课堂的一部分,它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世界,让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获得欢乐,获得情感体验。教师想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要利用激情来感动学生;然后要利用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陶冶情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乡愁》,引导学生理解余光中先生对故乡的怀念;通过教授《我的母亲》,引导学生理解“我”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通过教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理解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等等。让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会思乡之情、亲情、爱国之情等,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洗礼和熏陶。

(二)让学生享受成功经验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荣誉都可也让学生获得鼓励和成功。让学生享受成功经验,不仅可以让初中语文课堂更加和谐,还可以鼓励学生培养探索创新的的精神,让学生不断渴望成功,从而保持初中语文学习的热情,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崇“美”

作为教育的一颗磁石,“美”不仅可以生情,也可以激爱。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审美情景,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2]。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美”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美丽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四季的风光,感受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声音,让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象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兴趣,也为语文课堂增加生机与活力。例如:在教师教授《沁园春・雪》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北方纯洁的雪景,宏伟雄壮的长城,连绵起伏的山峦、波涛汹涌的黄河和广袤无垠的草原,让学生感受中国广阔河山的美丽,从而加深学生对《沁园春・雪》的理解。

(二)让学生学会审“美”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审“美”,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积累语言词汇,并学会运用这些词汇来描述美好的事物;然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面。让学生学会审“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

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和谐初中语文课堂,追求课堂上的“真、善、美”,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初中学生心灵的建设,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会求真、向善、崇美,真正的从初中语文的学习中获得欢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篇10

一、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已经遇到不少问题。首先迎面而来的就是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初中进行新课改已经多年,我们高中教师对此的了解却实在是不多,初中教学的要求与以往有什么样的不同,哪些内容属于初中教学要求的,哪些是需要我们高中教师来完成的,怎样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对我们来说,确有必要。

“初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这个话题,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我们找一些学生谈谈话,了解初中的一些语文学习情况,同时也找了几位初中的教师聊一聊,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结合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将一些情况简要整理如下:

1.初中语文的一个特点是以本为本,课外知识涉及相对较少,平时考试包括中考比较重视课本,尤其是中考试题难度不大,因此初中生的语文成绩普遍较好。而高中语文是根在课本题在课外,考查的重点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学生对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因此考查的侧重点不同,会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2.初中淡化语法减轻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负担,到了高中却成了一件麻烦的事,病句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句式分析等阻力较大,很多学生学起来往往是一头雾水。

3.初中文言文篇目少且篇幅短,易解易记,高中文言篇目多,篇幅相对较长,用初中的那套读读记记的办法应付不了,多数高中生对此感到头疼。

4.初中对诗词的鉴赏分析,多强调背诵和默写,了解一下思想情感即可。到了高中,学生独立赏析一首诗词很难做好。

5.初中重视课文学习,课外读写和训练相对较少,许多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少,没有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

6.初中课文一般篇幅较短,知识容量小、难点少、而且课时充足,教师便于教学,学生容易接受;高中课文一般篇幅较长,知识容量大、难点多、要求较高而课时紧张,教师难于操作,学生难于学习。

还有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就能基本达到学习目标,进入高中后,难度加大,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带来了开始阶段的不适应,语文成绩有落差。

那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根源何在?或许我们可以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中找到答案。

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诗歌教学的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浅层的感悟升格为高中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注重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文言文阅读从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提升到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现代文阅读从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作文教学从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到高中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更高要求。

二、对策思考

我省高中语文教学采用新教材后,更需要新课标理念下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对接,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改进自己的教学,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帮助学生达到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

1.明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科学设计教学梯度。

首先应该明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及差异,因为它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学习达成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在教学目标、内容上,初高中语文教学均存在明显差异。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是语文教学质的飞跃与提高。这个变化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衔接和心理衔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尤其是高三循环下来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教学上要先易后难,先慢后快,设计好教学坡度,避免学生出现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等情况,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2.熟悉初高中教材,温故而知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初高中语文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必须熟悉初高中的课文,尤其是初三和高一的教材。熟悉初中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学习的不适期。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学生学了不少的诗词,如《沁园春?雪》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虽然要求不一,但从所学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

“温故”也能“知新”。在教材内容上有很多模块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关于学习的模块初中有培根的《论读书》,高中有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娱乐、修饰自己,而黑塞认为读书是为了增加修养,让精神世界更完善。显然黑塞的思想更上了一层。培根认为各种书都要读,而黑塞认为重点读经典,但要深入地读、精细地读,而且是以人的性格、本质为前提的。这两篇文章如果我们能比较起来学,就能让学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领悟到读书的不同境界,这既是初高中教学的联系,也是它不同的教学任务的体现。

对初中已经出现过的篇目,如《老王》《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尝试同文异教,看似重复,但味道不同,应该是初高中衔接的一种有效的尝试。这是有趣的值得思考的现象,我们可以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