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低碳生活现状十篇绿色低碳生活现状十篇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8:13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资源节约型;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1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概念与特征

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娱乐的主要场所,但是建筑在从规划设计开始,到施工,运行,后期的装修入户,及至最终拆迁的生命周期内,出规划设计外,其他阶段都伴随着资源利用,能源输入,以及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生命周期的循环使人们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能量堆砌的结果。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2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

2.1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外,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油,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kg的Co2。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高,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kg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建筑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亿吨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然后,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2.2绿色低碳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低碳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低碳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

室外环境而言绿色低碳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

室内环境。这些环境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的舒适度,而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因地制宜,从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

2.3以“低碳”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低碳设计是指采用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实现低碳、零污染、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计方法。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大家都很关注,对我们建筑领域来讲,我们节能减排的任务意义很重大,也很艰巨,建设生态低碳城市、低碳生态社区、低碳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领域的主要策略。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侧重点不同。绿色低碳建筑更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

3结语: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而是将能源的消耗、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还急需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注绿色建筑和低碳人居,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绿色人居的进程。

3.1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的积极因素

主要体现在:绿色低碳建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绿色低碳建材大量出现;绿色施工受到重视。各施工单位意识到并采取了相关行动,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扬尘,噪音,建筑垃圾等,并合理利用油漆,涂料等,一些企业还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认证。通过这种认证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又促使施工过程逐步实现节能、降耗、低污染的目标。

3.2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的不利因素

主要体现在:绿色低碳建筑未走入寻常百姓家;绿色低碳建筑初期成本投入大,而长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另外,绿色低碳建筑往往意味着不能建设高楼,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又使得高楼成为最经济的方式。

毫无疑问,绿色低碳建筑,绿色低碳观念已经收到各个阶层人员的重视。绿色低碳建筑的本质在于充分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其直接效果就是节约了资源,有利于资源的自然循环,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地球环境。但是绿色低碳建筑观念并未步入平常百姓,因此政府大力宣传绿色低碳建筑带来的各种效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人们的绿色意识,从而逐渐增加绿色低碳建筑的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催生各种绿色建筑人才,设计人才的出现,形成有效循环。

中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要改善,在人民生产改善中不能照抄西方的道路,高能耗的道路,我们应该用比西方低得多的能源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健康的小康生活,成为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强国。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2008(9).

[3]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5).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篇2

关键词:企业;低碳经济;绿色营销

一、低碳经济概述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

全球经济变暖为人类及社会发展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这是提出低碳经济的主要原因。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的消耗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环境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为改变现有的能源利用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障社会和谐发展及人民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系列新发展方式被提出,主要包括“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等等。

(二)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以最少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为限,实现整个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我国学者鲍健强如是说。由此可知,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社会化发展及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采用节约能源、选择可再生能源及减少温室气体产生排放等方式,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在生产、流通、分配等环节实现低碳目的,从而在实质上减少因能源利用而产生的温室气体。

(三)低碳经济的基本点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从而获得最大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以此改善环境恶化的问题,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解决全球环境危机提供助力。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一)我国能源现状

我国人口多基数大,资源有限,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上人均水平的51%。其中,煤炭及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等则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耕地资源不足世界水平的30%,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如我国原油对外的需求率已达51.3%,且这一数字仍呈现出不断攀升趋势,早已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达到64.5%。由此可见,开展低碳经济模式越发重要。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低碳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此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这就需要在利用矿物质能源时,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

2.有利于保护环境

低碳经济可促使企业在生产、流通、分配的过程中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例如,在煤炭发电过程中,会通过洗煤程序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3.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才就业,推动科技发展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大力发展及应用,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就业岗位,保障了人民生活的稳定。在清洁能源的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逐步占有优势,37%的清洁能源发展项目在国际上均获得技术转让。

三、绿色营销的研究

(一)绿色营销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提出绿色营销概念。当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国际上各个国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措施保护环境。在企业营销管理上,形成了一种可以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营销策略,即绿色营销。1994年,学者万后芬发表《企业必须重视绿色营销》,提出绿色营销。随后,罗国民等从环境与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研究了绿色营销的规律性,自此掀起了国内系统研究绿色营销的热潮。后期,包括王向阳、何志毅、于泳等在内的多名学者,分别从产品模式、国际绿色营销对国内影响等角度分析研究绿色营销,为绿色营销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绿色营销发展现状

1.企业对绿色营销认知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对绿色营销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大多企业注重利益获取,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目光短浅,没有看到绿色营销的潜在竞争力。绿色营销会受相关客观因素制约,导致其在短期内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不能满足企业对利益的需求,再加上绿色营销需要产业链联合实施,需要得到上下游企业的支持。该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消耗,因此,多数企业不愿采取绿色营销模式。

2.消费市场绿色意识不足

首先,我国消费者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尚未形成,其在消费意识中缺少绿色消费意识。在发生购买行为时,大多数消费者不懂得绿色营销的概念及意义。其次,企业的市场绿色意识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低碳技术的产品价格高于普通产品,选择普通产品的消费者较多,而选择低碳产品的消费者较少,市场消费乏力,导致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营销的动力。

3.国家无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约束

目前,我国在低碳生产、低碳营销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欠缺,多以罚款处罚等方式进行约束,对企业约束力度不足。很多企业为追逐高利润,宁愿选择缴纳罚款,以换取高额利益。

(三)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加竞争优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环保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主要选择,这极大地刺激了企业开展绿色营销。企业通过开展绿色营销,不仅获得了消费者认同,而且在大市场环境下树立了良好形象,显著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有助于形成绿色生态产业链

企业在开展绿色营销时,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以绿色消费为核心,向消费者灌输绿色消费意识,从而形成绿色产业链,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有助于企业通过“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对外贸易生产企业的产品能否走向世界的重要关卡。我国很多企业因为产品无法达到出口的绿色标准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而企业通过绿色营销,能有效满足出口的绿色标准,有效通过“绿色壁垒”,使产品走向国际,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提高起源利用率

绿色营销的根本在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这样不仅能达到环保的目的,而且有助于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以便企业获得良性发展。

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营销模式

(一)加深低碳经济认知,开启绿色营销模式

企业要想顺利高效地开展绿色营销,需要对低碳经济有足够认知,理解低碳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及对环境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从根本上理解绿色营销为企业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等利益,建设企业发展的绿色理念。对企业管理者及员工进行绿色营销概念的宣传及推广,使其意识到绿色营销对企业、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绿色营销的认知。此外,在生产、运输、分配过程中,要提高员工的绿色营销意识,建立绿色生产模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的。

(二)产品设计满足低碳发展

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环境友好性。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生产、使用、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环节,均要力争对环境无危害。此外,在产品结构设计上,要满足易于拆卸、回收、对环境无害等要求。在产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环保绿色,尽可能减少包装用料,选择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进行包装,或在满足产品保护、运输、销售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使用包装物。而废弃的包装材料也要具有可循环利用、便于回收的特点。

(三)生产过程能源的绿色高效化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进行节能减排设计,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在能源选择及利用方面,尽可能选择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以减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及产生的污染物,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制定绿色价格

对于低碳产品,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认知情况制定价格。对低碳环保的商品,可以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察觉价值”来定价,可根据“污染者付费”和“环境有偿使用”的现代观念进行定价宣传。政府要加强宣传及资金补贴,保证现阶段的产品价格较之同类产品价格上浮不会过大,与同类产品持平或小幅度上浮。

(五)建立绿色消费意识

目前,我国消费者尚未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宣传时,要对绿色消费进行引导,通过媒体或活动营造绿色环保的气氛,从而激发消费者内心潜在的绿色消费需求,使其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意识,进而自觉抵制非环保产品。此外,政府在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方面,也要给予大力支持,对广大人民进行传播教育,促使大众形成绿色消费观念。

(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营销法规,利用政策及法律,对企业实施生产建设进行监管,通过税收政策,规范企业行为。其次,要加强对环境立法的执行,有效遏制企业为获取利益而无视政策法律采取的一些违规手段,促进企业形成绿色营销体系。最后,对开展绿色营销成效显著的企业,政府要给予奖励支持;选拔示范性企业,为行业树立标杆,引导其他企业向绿色低碳型企业转型;减免绿色营销企业生产产品的税收,促进企业的绿色营销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南林.低碳环境下的绿色营销策略[J].经济师,2010,(9):32-34.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篇3

【关键词】建设;绿色城市;构筑;低碳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人类在进入城市化生活以来,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各种灾害也频繁不断,如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灾、2008年的特大雪灾、2010年特大旱灾、2011年阴霾天气、2013年台风“菲特”的侵袭等,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还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建设绿色城市,构筑低碳环境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倡导低碳环境,就要建设绿色城市,开展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才可创建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

1.绿色城市,低碳环境的涵义

绿色城市是指充满绿色空间、赋予生机的开放性城市,绿色城市是指生活环境、具备特色的文化风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城市[1]。绿色城市的构建意味着物污染、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低碳环境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涵盖着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各方面。将构建绿色城市和低碳环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实现人、城市、和环境的和谐还可促进我国生态经济环境的发展。

2.我国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构建在绿色低碳建设中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很多人们只是为了追求一己私欲,产生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思想。首先是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结构上污染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产业比较少,工业基础上以化工为主,投入高、效益低、污染大。然后是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城市绿化覆盖率低、热岛效应明显,大气污染严重。最后是由于环保投入不足,我国的工业、城市建设都没达到标准,资金来源不足,科学技术上欠缺,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一味的认为环保只是造成污染者的事,与自我无关,另外认为治理环境是政府的责任,自我保护环境意识太淡薄,从而导致了我国能源的大量损耗、环境破坏等问题制约着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绿色城市的建设是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有力执行,低碳环境的构建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趁势,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并将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融入其中。

3.建设绿色城市构筑低碳环境的有效措施

3.1建设绿色城市

通过对国内外绿色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城市建设情况,我国建设绿色城市和构建低碳环境应该要符合其趁势[2]。首先园林绿色应该要高度发达,绿色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所以主要关键是把握城市的园林设计。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提高生态经济发展。

其次将绿色城市建设设立一个有章可依,管理有效并进行协调发展的城市。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合理可行的管理。才可改变城市的运作和面貌。将城市的物质构造比作硬件设施,那么城市化管理就是软件实施。那么我们会很快意识到城市管理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绿色城市,低碳环境的构建。所有必须要保证城市建设有章可依,采用高效率的管理、带动绿色城市的建设与地坛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最后绿色城市的建设还要考虑到人为因素,倡导以人为本,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绿色城市建设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摒弃人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摒弃不良的享乐主义。绿色城市建设要注意营造绿色空间的发展,绿色生活,从而实现绿色城市建设和低碳环境的构建。城市绿色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具备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有效的控制污染,达到环境质量优良状态,选择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合理的规划好绿色覆盖率,促进居民强烈的环保意思。

3.2构筑低碳环境

加强低碳政策的指导,政府的政策法规时推动低碳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3]。制定低碳政策的发展规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重点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使用比例,采用较高的高新技术,引进高新产业,减少高排放传统型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带动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校节能的利用率。完善低碳经济政策,对新能源和新技术要提供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在公民中普及低碳意识,积极做好低碳城市环境建设的宣传工作,引导公民自觉的倡导低碳环境构筑,发展绿色城市建设,促进节约和谐型发展。

4.建设绿色城市构建低碳环境的必要性

我国工业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大、人口在不断的上升、人类的欲望又是无节制性的,导致了城市建设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的危害气体排放量不断的加大,地球臭氧层导致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人口不断密集、随着经济发展的扩大、活动的频繁,交通的拥挤,造成了能源的损耗在不断的扩大化。所以要扩大基础设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回收可利用资源,倡导建设绿色城市,就必须倡导低碳发展。所以建设绿色城市,构建低碳环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还可促进人们健康的发展状态。

5.结语

建设绿色城市构筑低碳环境是顺应时代的步伐,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建设绿色城市,构建低碳环境是我们刻不容缓和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要加大资金投入,科学合理的建设好城市,结合自身情况,按照绿色城市、低碳环境构造的标准去建设。这样有助于我国经济和环境友好的发展,还可保障人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1]袁瑛.低碳城市该怎么建?[J].重庆建筑.2010(12)

[2]宋焕青.“绿”出希望——绿色城市新梦想[J].中国城市经济.2010(07)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篇4

【关键词】:低碳节能建筑

1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概念与特征

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娱乐的主要场所,但是建筑在从规划设计开始,到施工,运行,后期的装修入户,及至最终拆迁的生命周期内,出规划设计外,其他阶段都伴随着资源利用,能源输入,以及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生命周期的循环使人们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能量堆砌的结果。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2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三分之一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人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另外,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油,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kg的Co2。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高,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kg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建筑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亿吨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然后,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3以“低碳”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低碳设计是指采用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实现低碳、零污染、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计方法。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大家都很关注,对我们建筑领域来讲,我们节能减排的任务意义很重大,也很艰巨,建设生态低碳城市、低碳生态社区、低碳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领域的主要策略。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侧重点不同。绿色低碳建筑更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

4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而是将能源的消耗、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还急需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注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绿色人居的进程。发展低碳生活、建造低碳建筑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5低碳建筑中的施工技术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低碳建筑”低碳建筑采用结构体系、地能热泵系统、智能布线配电系统、太阳能综合利用、节能门窗、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及其他低碳使用技术。低碳建筑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同时可使建筑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低碳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形式,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7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有更多优良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被运用到现代建筑施工工程当中。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更好的建筑技术开发,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有更加注重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低碳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oo6.

[2]李湘洲.才东明.21世纪建筑【m】.北京: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夏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篇5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产城融合

1衢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鉴于衢州自身优越的地理区位,衢州市提出了加快发展成为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浙江经济内陆拓展桥头堡,承东接西,借力发展;完善功能,辐射周边;工业立市,要素集聚;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宜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衢州市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探索

2.1产城融合

衢江、乌溪江等天然水系屏障及浙赣铁路、杭长高铁、高压走廊等人工屏障将城市划分为多个组团,每个组团功能单一,组团间人流车流量较大,整个城市处于低效高负荷运转。产城融合的理念能使城市内部、组团与组团之间更加的紧凑,减少出行,缓解交通压力,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

2.2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

绿色产业集聚区应立足周边山水资源条件和低丘缓坡特色,找到适合自己的城市生长形态,避免“摊大饼”式扩张,坚持组团式发展(如图1所示),各组团之间用森林、绿地等自然衔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子,起到区域性示范作用。组团式发展的特点:在空间上建构绿廊,生态包裹,以组团为单元,空间灵活,便于有序推进弹性拓展;在功能上优势互补、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有机融合。

2.3交通系统规划

根据城市发展走廊和实际交通需求,规划衢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将形成以放射线的基本构架。结合规划客流走廊,兼顾现状形成的客流通道和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设想远景衢州建设三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约53.4km。预留与长三角城际轨道线网衔接的扩展线路,应对区域扩张和一体化城市发展。

2.4生态环境保护与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衢州城市绿地现状,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确定衢州应建立绿量适宜、结构均衡、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区内沿衢江、乌溪江、烂柯山等自然山水空间形成区域级大型生态绿廊,通过引廊造绿形成城区几个组团级生态绿带,组团内部沿生态绿带布置契型绿园,共同构建棋盘式绿色网络。并将规划区内绿地系统细分为三类,组团内部的面状公园和带状街头绿地;沿铁路、高压走廊的防护绿地;沿自然山水的生态绿地。

2.5低碳技术的运用

2.5.1“雨水花园”建设

“雨水花园”是通过人工挖掘或自然形成的浅洼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或房屋顶的雨水,经沙土、植物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它是一种低碳环保、生态可持续的洪水控制与雨水利用措施。“雨水花园”在衢州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应用:(1)通过滞蓄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雨水外排保护下游管道、构筑物和水体;(2)充分利用径流雨量涵养地下水,也可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3)经过合理的设计及妥善的维护能改善小区的环境,为鸟类、蝴蝶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2.5.2浅层地热能利用

建设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一般为200米以内),温度低于25度,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浅层地热能是绿色清洁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环保、可再生、分布广、开发利用成本低、潜力大等特点。衢州位于地热资源分布带上,运用前景广泛。夏季,通过地源热泵吧市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岩土体中,对建筑物降温;冬季,通过地源热泵吧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室内采暖。利用地源热泵的调节作用,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量。

2.5.3工业余热发电

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主要包括可燃废气废液、化学反应余热、高压流体余压、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冷却介质余热、高温废气余热和废料余热以及废汽废水余热等七种。工业余热发电不仅节能、利于环境保护和降低能源碳排放量,还解决地方的能源瓶颈,缓解衢州的用电压力,提升整体产业结构,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总之,低碳城市建设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途径,响应了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兴起,为城市居民创造了和谐幸福的人居环境。这种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化,能充分发掘衢州自身的优势,激活衢州的区位潜力,明确衢州未来的发展导向,在今后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占有先发优势,为衢州在四省边界城市中率先崛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者:李挺单位:衢州市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管理所

参考文献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篇6

关键词: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国家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与环境的负外部性矛盾十分突出,成为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为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全面落实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部2013年5月22日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之后,交通运输部决定开展“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期绿色循环低碳示范项目评选活动。江苏、浙江、广东、河南、上海、南京、无锡等省、市各级政府迅速响应,制定和实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试点实施方案,绿色循环低碳成为当前交通运输业广为接受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向。但是,行业内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概念还缺乏系统、深入解读,乃至存在诸多认识误区。科学界定和理解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对于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十分重要,也是其重要前提。

一、概念背景考察

交通运输属于一种经济形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实际包含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的三个概念内涵,它们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别是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对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的反思,引发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变革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旋律,在上面的经济学领域产生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概念,从而也派生出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概念。这六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体现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对发展理念新的思考最早起源于英国,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在他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揭示出生态系统破坏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该理论明确以循环式经济代替过去单程式线性经济理,因此,鲍尔丁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最早提倡者。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出版《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2003年2月24日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被国际社会广泛共同关注,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得到84国签署,到2009年月,发展得到183个国家签署(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这些理念、思想、理论与方法传入我国后,国内学者出现大量讨论这些议题的研究文献,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展开。属于中观层面的交通运输亦出台一系列政策,如交通运输部相继出台了《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建设节约型交通指导意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指导性意见或规划。

二、概念的基本内涵

从整个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利益出发,用科学的、伦理的、注重生态的方式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并进行进一步公平合理的分配。这是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的定义。借鉴此意,绿色交通运输就是指出于保护环境和减小能耗的目的,通过各种节能减排等环保手段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改善、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严重交通运输发展状态。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低三高”,即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高循环、高碳汇和高效率。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循环经济”一词作出如下定义: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由此可推断,循环交通运输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消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循环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是一低两再一高,即低消耗、再循环、再利用和高效益,其根本内涵是交通运输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重要的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交通运输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方面中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更能够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并且还能维持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上升趋势。这一关于低碳经济的界定来源于2009年出版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由此可见,低碳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领域的碳生产力和人文水平综合可持续发展并都达到一种高层次经济状态,其本质在于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排放量又实现高规模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发展。低碳交通运输概念突出的是要降低碳排放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其本质是提高交通运输能源的利用效率、创新建立交通运输清洁能源结构,关键是观念转变、技术、制度的创新。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篇7

【关键词】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谋划新的战略思路,把握新的建设主题,通过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实现武汉发展的新跨越。

一、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武汉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消费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强,为武汉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从经济结构来看: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仍是节能主体。武汉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76.76%。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造纸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工业能耗的主体。

2.从能源消费来看:消费总量增幅趋缓,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10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其中,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2010年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5.2%。能源资源储量构成和能源生产构成状况,决定了我市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难以决定性的替代传统能源,这种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只能更大程度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从碳排放情况来看: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从碳排放强度来看,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万元GDp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万元,比2005年的1.36吨/万元下降了28.3%,明显低于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4.从森林碳汇来看:国家森林城市成功获批,绿色发展空间可待拓展。我市确立了以“水乡林城、生态武汉”为主要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着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城市森林覆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6.63%,活立木蓄积量619万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积224万亩,并先后被授予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不断优化的森林环境和绿地体系,将在无形中提高我市的碳汇能力,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基础。

5.从绿色消费来看:倡导绿色消费观念,推进示范项目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选择与广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照明等领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着力构建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绿色建筑方面,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开展了15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绿色交通方面,扎实推进了国家“十城千辆”示范工程,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系统初步形成。绿色照明方面,深入推进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加快了LeD等新光源在武汉市照明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二、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武汉市在低碳发展上应立足我市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健全低碳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新路。

1.武汉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上应兼顾低碳化和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既不是有经济、无低碳的传统的褐色经济,也不是有低碳、无经济的纯粹的污染治理。特别是我市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不仅要注重低碳,还要加快发展。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发展、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来全面提升我市的碳生产率,从而进一步加强武汉城市低碳竞争力。

2.武汉低碳经济发展方向上应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

排放的相对脱钩。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即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这是发达国家采纳的低碳经济方案。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正增长,但是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或低于不采取政策措施的所谓基准情景(BaU),这是相对脱钩的低碳经济。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武汉市当前建设低碳城市,重点应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实现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

3.武汉低碳经济发展主要环节上应重点抓好经济过程

的转化环节。低碳经济的发展领域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从能源结构上减少二氧化碳;二是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提高工业、交通、建筑三大耗能领域内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基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通过保护森林和发展绿色空间吸收二氧化碳,提高碳汇以及发展碳捕捉能力。未来5~10年内,我市低碳经济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碳汇碳捕捉能力。

三、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武汉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要立足全国领先发展,从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技术、倡导绿色消费、营造低碳环境等几个方面实现突破,科学谋划,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武汉市低碳经济的率先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把低碳产业作为直接助推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第二,要加快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与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相关的产业,打造武汉经济新的绿色增长点。第三,要把推进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等支柱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两型化发展,努力构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同时,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物流、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的功能配套,努力构建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一,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不断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武汉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二,要充分挖掘武汉作为重化工集聚区和老工业基地的循环资源,保持循环经济发展良好态势,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物资回收再利用网络体系,策划建设武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全面实施城市节电、节燃气工程,加强电力和燃气需求侧管理。要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推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要全面执行政府机构及公用设施用能标准及管理规范,推动全市政府机构、公用设施节能改造。

3.优化消费过程,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第一,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培育低碳生活方式,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和引导,在全市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模式。第二,要加快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全社会尽量形成“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倡导选择绿色商品,对使用禁止的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垃圾处置不当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予以处罚。强制性执行垃圾分类义务回收。第三,加快推广绿色消费方式。继续发展网上交易、邮购和电子商务,不断提高无纸化流通、无纸化经营和无纸化管理比重,减少流通的物质消耗和污染。引导企业进行更加全面的绿色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识的商品和设备,为企业绿色采购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推进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鼓励利用再生纸,推动公务车节油和绿色采购。

4.加快自主研发,完善低碳技术支撑。第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低碳技术发展,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武汉市要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和自主创新示范的政策机遇,在低碳技术的引进研发上走在全国前列。第二,加快低碳技术引进研发。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埋存技术、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电力储存以及相关技术等,加快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通过CDm项目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第三,搭建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武汉大中型企业集中的优势,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低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科技成果、低碳专利和低碳品牌。

5.加强政府引导,制定落实发展政策。第一,要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性、规范性、权威性、先导性,用合理的制度规范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用有力的手段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第二,增强低碳发展权威性。借鉴武汉市抓新兴产业振兴的做法,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中咨公司等部级研究机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全国性知名院校战略合作,引入首席专家,建立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智库,全面开展武汉低碳相关研究,为武汉低碳发展提供权威咨询。第三,增强低碳先导性。把握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机遇,争取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把改革试验工作项目化运作,具体到若干专项改革。突出金融、土地、财税、人才等生产要素和环境保护等专业领域,尽快编制低碳经济发展专项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积极探索市场化等改革方式,争取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探索上走在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亚杰,陈少卫.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企业导报.2010(8)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绿色营销

[Doi]10.13939/ki.zgsc.2015.34.141

重庆酉阳桃花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50平方公里,核心区22.8平方公里。由世外桃源、桃花源广场、桃花源森林公园景区、桃花源风情小镇、酉州古城景区、伏羲洞景区等六大景区(点)构成,集秦晋历史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天坑溶洞地下河共生岩溶地质奇观于一体。有松峰耸翠、石室藏书、飞泉洒玉、玉盘仙迹、龟鹤遐龄、桃涧流红、机织烟霞等“桃源八景”。自古“蛮不出洞、汉不入境”,令文人墨客神往,是休闲、体验、访古寻幽的绝佳去处。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以及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人类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应对能源危机等情况所倡导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2重庆酉阳桃花源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文化需要,以及闲暇与旅游需求得以大幅度提升。基于此,世界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当然也不例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随着旅游产业诸方面的蓬勃发展,曾经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在人们心目中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毫无关系的旅游产业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们担忧的问题。酉阳桃花源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旅游活动的普及化以及随着人们旅游出行频率的增加,使得旅游人数大大增加,近几年来,酉阳桃花源旅游景点、景区承载量严重超标,出现了不堪重负的局面;第二,随着来桃花源景区旅游的人数大增,由于服务人员的有限,随之会出现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同时也会出现在旅游的高潮期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是越来越注重高档次旅游消费,如购买高档次的住宿、餐饮等,这不仅助长了旅游产业的高消费特征,也增加了旅游产业各个环节能源的高消耗,必然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程度的加重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旅游产业的商业化、产业化,致使旅游产品、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旅游景区、景点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近几年来,随着桃花源旅游景区游客的增多,而且游客对纪念品要求的提高,景区为了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不断进行纪念品的新开发,不仅打破了以前的生态平衡,还使很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被浪费。

原因分析:第一,酉阳桃花源旅游景点在营销管理过程中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这就使得桃花源旅游景点在其营销管理方面对于其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上的贡献力度不大,可以说在营销战略上出现了只满足暂时需要的局面;第二,酉阳桃花源旅游景点在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附近的旅游企业的管理,使得旅游景点周围的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一些高级酒店的建造,高级餐厅的开设,不仅降低了旅游景点的形象,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碳的排放量,不利于旅游景点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

3重庆酉阳桃花源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1)可以对旅游产业进行文化创新。发展低碳旅游必须从现有景区发展模式入手,实现“以新换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用新能源新技术来代替传统的能源和技术,从而为实现整个生态文化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而努力。我认为要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就必须为景区制定新的评价指标,使景区的管理营销模式能够突破传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2)可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低碳旅游观念)。低碳旅游要求旅游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食、住、行、购、游、娱)都要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酉阳桃花源旅游景区倡导低碳理念,发展低碳旅游可以转变所有涉及旅游行业人员的消费观念,树立保护环境进行低碳发展的理念,进而可以促进旅游行为与消费行为的低碳化发展,将旅游行为和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水平上。

(3)可以提倡旅游活动的低碳化发展。低碳旅游不仅要求旅游者行为的低碳化,更要实现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旅游渠道与旅游途径的低碳化。因此,发展低碳旅游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本原则,旅游景区积极开发低碳旅游产品,积极利用低碳旅游渠道和旅游途径,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以及对环境损害最小化,进而控制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高碳排放量,实现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化。

4重庆酉阳桃花源旅游景区的绿色营销对策

4.1酉阳桃花源旅游产品策略

(1)旅游产品组合策略。酉阳桃花源景区在选择旅游产品组合策略时应该采用改进现有旅游产品策略和缩减旅游产品组合策略相结合的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改进现有旅游产品策略,指在现有旅游产品组合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改进,通过这种改进,减少了耗能较高的旅游产品,增加低耗高效的旅游产品,从而实现旅游产品的低碳化发展。如生产旅游纪念品的企业,通过改变其产品的质量以及包装来吸引顾客的购买,这样既可以使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组合向深度发展,又能提高现有旅游产品在旅游目标市场上声誉,还可以促进桃花源景区低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缩减旅游产品组合策略,通过缩减旅游产品系列,取消那些销势疲软和高耗低效的旅游产品系列,既可以推动旅游企业的发展,又能实现桃花源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改进现有旅游产品策略和缩减旅游产品策略相结合的旅游产品策略方式,调整旅游景区现有的不合理的产品策略方式,促使旅游景区向低碳旅游转变。

(2)旅游新产品开发策略。在绿色营销过程中,我认为生产绿色产品才是最关键性的因素,所以旅游景区发展低碳旅游必须重视对绿色产品的建设与开发,开发绿色产品主要包括实行绿色产品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绿色包装等方面。

实行绿色产品设计。在产品的设计中要优先考虑对环境的保护,然后则是推动产品在设计上的合理化,促进产品零部件的再次利用等。当然,在设计产品时,则应尽可能地考虑使用短小轻薄的产品,尽可能地避免材料的浪费。推行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不仅包括生产清洁产品本身,还包括清洁环境的建造和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在保证工厂建设清洁化的条件下,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的原材料,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行绿色包装。绿色产品的包装材料应尽可能地实现简单化,杜绝过度包装产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选择无毒害性的材料进行包装。

4.2制定绿色价格

在制定绿色价格方面,我认为主要应实行阶段性价格策略,对于旅游景区而言,在旅游旺季时,旅游需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这时,桃花源景区则首先应该以较低的进入价格来吸引旅游者,然后通过提高其他旅游产品的价格,来引导游客进行二次消费。运用新能源、新技术不断设计和开发不同种类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从而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提高旅游景区的收入水平。当然,在淡季时就应制定低于旺季时的旅游产品或服务价格策略,从而刺激旅游者的消费欲望。

4.3选择绿色渠道

选择绿色渠道主要是生产绿色产品的生产者具有很强的绿色观念,最终成为一名忠实的绿色消费者。具体的绿色渠道我认为是通过直销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与污染。例如,景区周围的饭店在采购食用材料时,通过就近原则,在周围的农家采购,如在小坝蔬菜园区采购,这样既可以避免食材的浪费和污染,又可以为企业减少成本,还可以带动该地区其他经济的发展。

4.4开展绿色促销

一是艺术绿色广告策略;采用绿色广告对景区进行宣传,不断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并使其成为绿色消费的忠实顾客。二是绿色公关活动;桃花源景区可以通过一系列绿色公关活动来树立景区以及产品的良好形象,如通过绿色赞助、演讲、慈善等活动,来加大对桃花源景区的宣传。三是绿色市场推广;桃花源景区必须做好市场的推广工作,使广大消费者认知并能够购买企业的绿色产品和服务。四是营销推广;绿色产品作为一种新型产品,它需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须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采用不失为一种直销方式来面向人民群众,让广大的消费者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桃花源景区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是一项比较新型的景区发展战略,要想让现有的消费者接受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必须从策略上进行全面的绿色营销,通过桃花源旅游景区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来实现。旅游景区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生态经济模式来进行,从而不断促进旅游景点的低碳循环发展,让游客转变其现有的旅游观念,并使低碳旅游观念深入到每一位消费者心中。

参考文献:

[1]刘志远,林云.旅游营销策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石德生.低碳旅游产业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唐・约翰逊.旅游业市场营销[m].张凌云,马晓秋,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王钊.论旅游者行为对低碳旅游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9).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营销;营销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石化能源的稀缺性,导致各国对其能源安全的担忧。低碳经济是指以最少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为限,实现整个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我国学者鲍健强认为:“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就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陈兴中、孙丽丽,2009)。低碳经济在内涵上包括了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四个环节,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李晓春,2009)。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2009)。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做出积极的响应与配合。从企业营销行为上看,绿色营销也是追求营销效果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因此,推进低碳经济下绿色营销的发展与创新,就是低碳经济微观基础优化的过程。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的研究回顾

(一)关于低碳经济研究

英国学者在emissionScenarios中描述了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能源使用相对于气候变化的长期后果(ipCC,2000)。Galeottim.,Lanzea,Richer(1999)在Feemworkingpaper中使用了110个国家的数据预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同GDp的关系并对排放进行预测,认为气候变化的争论已经引起了人们普遍对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关注。nicolasStern(2006)指出了二氧化碳导致的经济问题。JohnstonD.等(2006)探索了21世纪中期在英国的房屋股票中减少超出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术可行性,指出了通过技术减排的可行性和困难。trefferst.等(2005)在能源政策中探索了建立长期可持续的能源系统的可能性。他们在分析节能减排、能源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中认识到了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企业绿色营销有助于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健坤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杨昌荣(2009)对我国低碳经济中的外贸体系转型提出了建议。学者们普遍认为,对新技术、新能源的投资,积极利用财税制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推广教化低碳消费模式,建立客观的减排标准,转变我国产业结构,扩大碳汇等有助于我国推进低碳经济。蔡林海(2009)从世界竞争格局角度,分析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绿色革命对国家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二)关于绿色营销研究

绿色营销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关心地球环保活动的大潮中,各国先后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措施,营销管理界最终形成了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的营销理论——绿色营销。万后芬(1994)最早发表了《企业必须重视绿色营销》一文,随后罗国民等从环境与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研究了绿色营销的规律性,自此掀起了国内系统研究绿色营销的热潮。王向阳(1998)从消费者心理方面分析了绿色消费对绿色营销沟通的互动。何志毅、于泳(2004)按照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的程度,将消费者划分为深度绿色、轻度绿色和漠视型。叶方同(1998)研究了国际绿色营销以及绿色壁垒对国内企业的影响。魏明侠与司林胜(2004)著书研究绿色营销的绩效管理,阐述了绿色营销的外在作用机制和内部实现机理,并构建了相应的绿色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王明星(2005)认为,鉴于宏观市场营销与微观市场营销的区别,将绿色营销局限于微观市场是有缺陷的。对于绿色营销的主导者,学者们观点不一。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绿色消费者才是绿色营销的主导者,绿色消费的需求直接诱发了企业的绿色消费行为(李华,2000);何志毅、于泳(2004)的观点是非政府环保组织向上可以向政府施压请愿,向下可以教化消费者及社会公众产生绿色需求,是促进社会、企业形成绿色观点的主要力量。结合我国的实践,田奋飞(2002)认为,政府是绿色营销的第一主导力量。

三、中国绿色营销发展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目前,虽然中国绿色营销理论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绿色营销实践进展甚微,绝大多数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积极性不高。除食品、化妆品行业外,其他行业难觅绿色营销踪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没有政策、法规的支持

传统的绿色营销,单方面要求企业自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甚至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换取外部效益。受到逐利动机驱使,大多数企业不愿意采用绿色营销策略。我国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之违法成本低,有些企业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利益。

(二)绿色需求不足

仓廪实而知礼节,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在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前,不能产生更高的绿色需求,不能刺激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此外,绿色价格过高近一步抑制了绿色消费。

(三)回报低、成本大

受客观条件制约,绿色营销不能产生规模效益,导致少数希望承担环境责任的企业负担过大,而所得回报不足以支撑起绿色营销战略。从价值链角度考虑,企业实际上是处于上游生产厂家和下游生产厂家、经销商或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如果它要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势必要上下游全行业产业链全部实现绿色营销才能顺利生产绿色产品。单个企业推行绿色营销,在缺乏上下游企业支持的情况下,顺利生产绿色产品的可能性被降低;即使通过经营实现企业目标,代价和成本也很大,造成绿色价格偏高,在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绿色消费者的顾客让渡价值。(四)评价指标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绿色营销具有外部性,其绩效的形成受外部和内部博弈的影响,很难界定。忽略外部性,单纯考量绿色营销的企业绩效,是一种狭义的绩效观,它必然会影响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四、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区别和联系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区别

从实践效果上看,绿色营销与低碳经济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的优化。但是从本质上讲,二者存在不少差别。

1 涉及的对象范围不同。经过不断的发展,绿色营销观念包括了生态、环保、健康等许多概念。单是其中的环境保护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物种保护、水资源保护、气候、土壤等很多领域。而低碳经济仅集中关注与大气碳含量相关的问题,虽然碳汇减排涉及绿色植被保护、低碳农业涉及食品安全,但仍不超越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转贴于

2 评价标准不同。对企业绿色营销的评价多采用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有基于灰色系统的绿色营销绩效评价,也有基于pip的绩效评价。低碳经济的评价使用碳指标,将碳排放量作为经济发展指标的依据。

3 推动力不同。低碳经济是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相结合(孟德凯,2007)。绿色营销的推动力是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与政府、企业的多方博弈(武永春,2009)。虽然有学者接受主导力观点,认为在当今中国,绿色营销的主导力是政府。但是即便这样,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仍是企业绿色营销活动的主要目的。

4 最终产品不同。绿色营销的核心是绿色产品。绿色产品价值有:一是内部价值,即绿色技术开发者或绿色产品生产者获得的价值,如绿色技术转让费,清洁生产设备、环保设备和绿色消费品在市场获得的高占有率等;二是直接外部价值,即绿色技术使用者和绿色产品消费者获得的效益,如用高炉余热回收装置降低能源消耗,用油污水分离装置清除水污染,食用绿色食品降低了人们的发病率等;三是间接外部价值,指未使用绿色技术(产品)者获得的效益,这是所有社会成员均能获得的效益(如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也是绿色技术负载的最高经济价值。低碳经济催生的是社会、经济机制。遵循低碳经济机制产生的物质产品,不一定是绿色产品。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区别

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作为政府和企业管理实践的两大基本课题,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 产生背景相似。绿色营销是环保观念与营销管理结合的产物。而低碳经济的催生原因同样是同际对气候变暖、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担忧。气候变暖及资源枯竭会给人类乃至地球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倡导低碳经济就是倡导环保。

2 概念本质相融。例如,提倡保护树木,既是增加碳汇又是保护自然野生环境,低碳模式就是绿色模式,绿色模式也是低碳经济。又例如,低碳农业反对滥用化肥、农药,既可以减少生产所需的石化能源,又可以保护水源、保证食品安全。

3 响应主体一致。环保团体、环保人士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是传统绿色营销的拥趸群,即绿色消费者。在低碳经济时代,倡导低碳消费生活理念并积极行动的群体也是这样的人群。

五、低碳经济对中国企业绿色营销的影响

(一)企业绿色营销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

首先,随着宏观环境向低碳经济转变,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将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完善的低碳经济制度需要政府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届时,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得到政府的支持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激励更多的企业采用绿色营销手段,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其次,低碳经济催生相应的低碳法律、法规,强制企业实现低碳目标,从而达到绿色的目的。企业履行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把实施绿色营销从实现社会责任降低到实现社会响应,也降低了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道德要求。再次,低碳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增加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数量,完善整个供应链,减少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成本和阻力。最后,全社会的舆论倾向可刺激更多的消费者产生绿色需求,企业将采用绿色营销手段回应绿色需求。受舆论导向形成的低碳需求,刺激企业研究,并推广绿色消费。

(二)绿色营销理论的观点分歧进一步缩小

首先,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种绿色营销宏观政策的诞生,从而促进绿色营销的普及,使更多的企业和政府接受绿色营销理念。其次,绿色营销是宏观环境范畴还是微观市场营销范畴的争论将逐步消失。目前大多数学者将绿色营销囿于微观市场营销范围,研究绿色营销的理论成果大多聚焦在绿色观念、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包装、绿色价格制定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将绿色市场营销局限在微观企业在现实中是很难执行的(王明星,2005)。通过在低碳经济下绿色营销的健康发展,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绿色营销在微观市场范畴得以实施不能脱离宏观环境的支持。脱离了宏观环境,绿色营销就只能是少数以环保为卖点公司的独门武器,不能成为一种广泛的营销哲学。

(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将更有操作性

首先,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适用于任何行业,因此在任何一个追求低碳的行业都可以通过“碳管理”具体操作绿色营销。其次,将碳交易概念引入绿色价格定价机制,可以使低碳产品更具有竞争力,让高碳产品负担碳汇值部分,从而更利于保护环境,而且让绿色价格更具市场适应性。再次,绿色营销体系评价将引入碳排放量作为评价指标,这将使绿色营销产品和企业的认证更加科学。此外,低碳经济环境下,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埋碳技术将是国家大力扶持的项目,同时也将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导向。最后,绿色营销的传播价值导向更加多元化。2010年5月26日联想在网易网站上的thinkpad广告,倡导如果每只客用纸杯少3.5克,飞机每年减排20吨碳,而带着轻达1.12千克的笔记本登机会让“生态因你而改变”。而2009年的春天,谷歌租用羊清理草地成为了各大报纸的新闻。淘宝调查显示,低碳已经成为淘宝卖家的新卖点。上述例子表明,低碳经济下绿色营销的新传播卖点就是低碳。

注释:

①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153至155页。

[参考文献]

[1]蔡林海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2-56

[2]陈晓春,李胜,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43

[3]陈兴中,孙丽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析[J]商城现代化,2009,(30):28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篇10

【文章摘要】

本文在对两型社会与低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研究基础上,针对当前“两型社会”下,顺应低碳趋势的新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设计出在两型社会背景下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构建程序。

【关键词】

两型社会;供应链;低碳绿色供应链

如何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了当今新的课题,“两型社会"建设顺应了当今发展的新要求。长株潭城市群获批首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对于整个湖南乃至中部地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长株潭三市为支持经济一体化进程,拟定了“以物流促进商流,以商流带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思路,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制定了新的发展方向。物流业被誉为当今社会经济中的“第三利润源”,其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是十分明显的,众多企业都将改善供应链的运营模式上升到企业战略目标上来。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评价仍旧只是在短期经济效益和成本上对其优化,而忽略其长期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必须为物流企业找出一套适合其发展的“低碳绿色绩效”评价体系。

1两型社会内涵

1.1两型社会的定义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根据十七大的战略部署于2007年12月批准成立的。“两型社会”中的两型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采用更优的技术手段和更先进的管理措施,提高产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代价满足全社会的物质文化需求。环境友好是指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

1.2两型社会的特点

1.2.1资源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人口方面来看,2011年末长株潭三市总人口1550万,占湖南全省年末总人口的21%,由于长株潭三市人口基数大,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承受着持续增长的入口压力,主要表现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耕地紧缺、就业、养老及教育压力增大等方面,不利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从长株潭产业结构来看,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有中国工程机械顶级企业,全球工程机械知名品牌的三一集团、有排名全球前10的、中国南车旗下的多家子公司等多家资源消耗大、排污量大的企业;因此要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就势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若继续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现有人力、物力资源等将根本将无法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

1.2.2环境友好——发展循环型经济

由于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产业在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长期占有支配性地位,是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的主导力量,但是这些产业普遍存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高的特点;特别是工业城市株洲由于中盐株化集团的存在,仅重金属污染区面积就达274平方公里。根据湖南省环保局的统计,长株潭城市群在2010年总共向大自然排放了约33000吨二氧化硫、19000吨烟尘和高达16125万吨工业废水,并且这些大气、土壤污染物随着大自然的雨水、阳光等进入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循环,使长株潭三市遭到严重污染,成为湘江酸雨带的酸雨中心,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直接影响着长株潭三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长株潭城市群要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低污染的国民经济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稳定、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2.1低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低碳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整条绿色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之上,对所有的从最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商到最终消费的顾客以及逆向回收的整个供应链运作流程中,引入低碳高效节能技术,对整个供应链的流程进行管理和整合,以达到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一种运营模式。

2.2低碳绿色供应链的构成

低碳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一样,其中也涵盖了供应链上各节点的所有内容,包括最上游的供应商至最终的客户消费者的全过程。从运营的角度去分析,低碳绿色供应链有五个方面的构成,即:低碳需求(low-carbonDemand)、低碳计划(low-carbonplan)、低碳物流(low-carbonLogistics)、低碳供应(low-carbonSupply)、低碳回收(low-carbonReturn)。

低碳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可以说,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实现供应链的低碳化起着强有力的催化剂作用。同时,也离不开集成化的生产指导,同步化的运作和控制以及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支持,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现供应链的低碳化以及从总体上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平衡。

低碳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而这正是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3低碳绿色供应管理管理的绩效评价

3.1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定义

绩效评价(performanceevaluation,pe)一词,也称为“性能评价”或者“绩效考核”。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就是以有效满足供应链的低碳绿色需求为基础,运用特定的技术和方法,采用符合低碳绿色供应链自身的指标体系,依据特定的评价准则和流程,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绿色供应链的低碳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准确、客观的综合判断,充分反映当前的状况并且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活动过程。

3.2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内容

3.2.1供应链企业内部评价

供应链是一种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其基本点仍是各种企业,清楚的了解各企业自身的特点,考虑节点企业自身的绩效,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评价要立足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强调企业对供应链整体的运营绩效的贡献。内部评价包括的各环节如下: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加工、低碳包装等各个模块的评价,是对低碳绿色供应链最基础最本质的评价,根据内部评价的结果可以反映出企业自身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程度,以及对上下游客户的低碳绿色服务的程度。内部评价是基础,做好内部评价才能进一步做好外部评价。

3.2.2供应链企业外部评价

外部评价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实现。一是客户的评价,可以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调查法、召开会议等形式;二是采用构建符合客观实际的数学优化模型来对低碳绿色供应链进行评价的模拟分析方法,并借用先进的计算机虚拟现实模拟技术,真实客观地对供应链系统进行有效的绩效性能评价。

3.3低碳绿色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

影响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的外部环境包括行业特征、竞争者、技术、客户、社会和经济环境。影响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的内部环境包括流程、合作伙伴、绿色供应链战略、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而对低碳绿色供应链而言,数据共享度这个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是其绩效评价的关键,应着重强调。数据共享包含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和废物的回收等过程中的数据。低碳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和回收商以及执法部门和用户之间的联系都是通过internet网来实现的。因此,低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数据流动是双向互动的,而数据共享度的高低就决定了绩效上的差异。

3.4低碳绿色供应链综合评价体系组成分析

依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分为六个基本组成部分:

3.4.1供应链绩效评价对象,涉及到供应链中所有的成员,是供应链战略目标的执行效果。这种效果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衡量,需要对其进行分解后再测量、分析、综合得到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3.4.2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是指怎么依据供应链的绩效战略目标划分而形成能进行度量的供应链指标体系。

3.4.3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通过那些关键指标来反映供应链绩效,它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它主要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节点企业的运营状况。一个理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顾客、企业和供应链自身的需求是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是定性与定量指标的结合;易于理解、应用广泛和使用成本低,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操作者和管理者提供快速的反馈,能激励绩效的改善等。

3.4.4供应链绩效评价标准,是判断评价对象绩效优劣的基准,标准的选择取决于评价的目的。单独的对一条供应链某时段的绩效做出测量,无法判断评价对象的绩效优劣,所以我们应该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一方面可以与同行业的竞争者进行绩效分析比较;另一方面可以对自身不同时段的绩效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判断所评价供应链的绩效状况,确定优化和改进的方向。

3.4.5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具体手段,主要是将各指标的评价值经过适当的计算,得出综合评价值,再依据评价标准,得出评价结论。没有合适的评价方法,就无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衡量,就无法运用评价标准对供应链绩效做出客观的评价,更无法谈论对绿色供应链运作进行指导和激励,来改善未来绩效。

3.4.6供应链绩效评价组织,是负责构造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包括选择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设定评价标准的组织。由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并没有一个有组织权限的组织来领导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低碳绿色供应链总体战略目标,确定自身的绩效评价,然后以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发起者,邀请供应链中的其它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协商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针对绿色供应链之间的绩效评价,可以由行业协会组织发起,邀请本行业中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建立起本行业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4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程序

4.1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对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将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作为整个绩效评价流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4.2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结合低碳绿色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分析,可以对各指标采取权重分配的方法。

4.3制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

对于低碳绿色供应链的指标评价标准,可以遵循往常的原理和准则,以历史标准、国家标准或者相关行业的标杆标准为基础来制定。

4.4数据收集和处理

按照评价的客观需求收集并整理数据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当然,对于数据收集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数据错误、数据偏差较大或者冗余量偏差等问题,也会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并予以纠正。

4.5计算及评价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

构建合理的模型确定绩效评价各指标的相关具体数据,对收集和待处理的数据进行计算,以此为基准并与算法相结合进行详细的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最后通过分析整理得出各节点企业的总体相对绩效评价结果。

4.6得出绩效评价报告

评估报告是绩效评价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根据对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为低碳绿色供应链提出绩效改进措施的核心依据,因此,评价报告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有效的基础上。

4.7提出改进方案及措施

这是整个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流程的最后一步,通过将绩效改进方案应用于实际的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进行实践的检验,是对供应链进行低碳绩效评价的最终检验,因为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其应用于供应链的实际运作管理过程中,只有在实践中真正得到了改进和提高才说明此次绩效评价是成功与可行的,所以,改进方案的实施是对绩效评价结果最客观的检验和考核。

通过对企业低碳绿色绩效的有效评估,可以促进其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业绩能力,制定出正确符合自身情况的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经营路线,使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提高其综合实力。同时,在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入“低碳绿色度指标”不但能够有效地反映出自身的资源配置状况,更能够提高扩展企业对外的绿色知名度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程度,使企业充分树立良好的发展形象。所以,无论从自身经营,还是对未来可持续能力的探索,建立一套客观有效的低碳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合理制定发展战略,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褚宏伟.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1(12)

[2]温宏博.绿色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

[3]黄福华,吴可夫,庞燕等.物流绩效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黄利莹.顺应低碳趋势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