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神病人护理措施十篇精神病人护理措施十篇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4:31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精神病人;尿床;原因分析;护理措施

本文所指尿床是在睡眠状态中,由于各种原因,当事人排出尿液在床上。在住院的精神病人中,尿床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另一方面重视不够。容易发生并发症,延长康复时间,甚至贻误病情。因此,观察病人尿床原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对25例精神病人尿床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供同道参考。

1临床资料

2000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人中尿床有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2岁;未婚2例,已婚17例,离异6例;30岁以下8例,30岁以上17例;第1次住院者6例,2次以上者19例。疾病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16例,抑郁症4例,酒精性精神障碍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1例,躁狂症2例。主要服用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碳酸锂、舒必利、丙戊酸钠、舒思等药物。

2尿床原因分析

2.1意志力减退长期生活懒散,不愿自理。

2.2精神症状原因言行乱,不知自理,明明尿床了,证据在面前还不承认。

2.3精神药物原因主观上不愿尿床,由于睡得太沉,不知不觉中尿床了,醒了很不好意思。

2.4躯体疾病原因由于精神病人主述不明,合并躯体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等未及时发现,出现尿床的临床表现。

3护理措施

3.1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尿床精神病人大多由于无自知力,疾病知识缺乏,担心工作人员责怪等原因,而不会主动告诉工作人员自己尿床了,甚至有意欺瞒。因此,护士要高度警惕,仔细观察病人床铺、穿在病人身上的裤子等有无异常,尤其每天早上、下午做临床护理时,发现湿床及时找寻原因,个别病人将自己弄湿的床铺与空床对调,或干脆自行转床,以达到不被人发现的目的,护士要仔细询问同室病友或病情较好的病人,及早发现尿床病人。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老年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35-02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目前临床并没有明确该病的具体病因机制,一般患者的病程比较长,极易复发,治愈难度较大[1]。老年人由于年龄比较大,心理、生理上都会有所退化,加上病程较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社会功能严重缺损,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控制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心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我院74例患者根据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介于60-75岁之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介于62-76岁之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应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并且进行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干预前,医护人员应该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背景以及实际病情,同时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主要目的以及具体方法,争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全面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以及生活经历后,通过劝解、启发以及开导等多种方式尽可能打消患者的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得到充足的支持。每周应该进行1次个体心理治疗,每次在1h以上。同时,医护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之间多交流、沟通,让患者能够融入到大的集体环境中,如果发现老年患者普遍具有某种消极情绪,一定要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每周应该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心理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应该在1h以上。其次,医护人员应该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家属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多和患者聊天,营造一种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使患者慢慢回归家庭生活,每个月应该进行2次以上家庭心理治疗,每次持续45min以上。

1.2.2生活护理。医护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职业、生活兴趣爱好、病情严重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并且请求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实施。每天应该指导患者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主进食、穿衣、洗漱、个人卫生等。同时,应该由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陪同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基础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加强运动强度,每天1次。如果患者表现良好,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应该鼓励患者积极回归社会生活。

1.3评价指标

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DaS)等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分别越低,说明患者的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p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BpRS评分、DaS评分以及aDL评分并没有很大区别(p>0.05),经过3个月护理随访后实验组患者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3.讨论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后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但是患者的精神残疾以及社会功能缺损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这就需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较长,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佳,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及生活干预措施[2]。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以及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3个月后的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总而言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及其评估[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1):4-6.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伦理缺陷;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护理理念已经发生改变,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尊重人权、关爱生命。然而,在精神科病房实施各项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为了提升护理质量和医疗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护理的本质,且存在一定的伦理缺陷,这大大了影响了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品质。本文简要以精神科护理中较为常见的伦理缺陷为解剖点,提出了几点解决上述情况的措施,现整理阐述如下。

1精神科护理中常见的伦理缺陷

1.1管理中的伦理缺陷

精神科护理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病人在出入院整个过程中,每一件被正常人看做极其普通的物品,但对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来说,就可能成为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工具,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会根据精神病人的症状实施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如,病人入院时,建议病人穿戴没有鞋带的软布鞋,以免鞋带成为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的工具;护理人员还会在晨间检查病人的卧室,查看是否存在危险物品,防止病人伤人、自伤、毁坏公物或者逃跑;同时还固定病人的洗浴时间,采取集中用餐的方式对病人进行统一管理,这都是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也是为了避免病人存在吞咽障碍而引发窒息等症状。尽管上述采取的管理措施都是为了病人的人身安全着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患者的隐私,缩小了患者的自由空间,同时也违背患者的自,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纠纷。

1.2约束过程中存在伦理缺陷

精神病患者因为自身精神异常等问题,常会出现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等行为,而护理人员为避免病人上述暴力行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对不能配合治疗的病人常采取约束带的方式进行控制。然而,正因为患者精神异常,自知力极为缺乏,且不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病,在进行相关约束的过程中,不仅不听护理人员的解释,且情绪激动;同时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而护理人员在开展约束的过程中,常因为情况紧急不能预先做好充分说明和准备,甚至采取突然袭击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约束。而这些行为常常不被患者家属接受,进而产生医疗纠纷。

1.3基础护理中存在的伦理缺陷

护理人员有义务尊重和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这种隐私除了包含患者的疾病隐私外,还包括患者的身体隐私。然而,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时,常常认为患者的个人隐私只是隐秘部位才需要尊重和保护,却忽略其他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患者的身体隐私;再则不同人对隐私的看法不同,感受也不相同,而患者因为精神原因,自知力缺乏,很少提出异议,而护理人员也很少注意该方面的问题,进而容易引发争议和纠纷。

2策略

2.1尊重患者,体现人文精神

护理人员在精神病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看作一个人来对待,主动给予患者关心,落实职责,认真履行护士职责。在遭遇病人因精神异常而出现不理智或者暴力行为时,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提醒自己病人此刻的行为和言语是病态的,应冷静处理,严格依照约束标准对患者实行约束,不能为图自己工作的方便而去约束患者。在约束的过程中,除非是紧急情况,否者都应提前告知患者约束的目的,实施约束前应态度应该和蔼,尽量避免引起患者紧张、敌对或者恐惧心理,整个过程应体现出人文精神。

2.2践行告知义务,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宗旨

护理人员在开展各种护理工作的过程中,病人有权利知道自身疾病的治疗进展、病态变化以及护理方案,尤其是医院在开展实验性治疗的过程中,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病况好坏与切身利益,护理人员应该在保障不伤害、不强迫的原则下,通知其病人及其家属,在取得同意后,才可实施相应的实验性治疗。同时,病人在入院接受治疗时,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向其家属告知住院的相关事宜以及护理过程中可能对病人采取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在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书后,才可对患者实施治疗,并尽量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在实施护理过程中,若是遇到不配合的患者,可施行约束,在给予治疗或者患者情绪稳定下来后,应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解除约束。践行告知义务是尊重患者人权的最基本保障,也是护理中以人为本宗旨的体现。

2.3严格遵守不伤害原则,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人员在对病人实施各项基础护理措施时,应注意到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做好不讨论、不外泄;在实施约束操作或者抢救时,应预先使用布帘或者屏风遮挡;若是病人的隐私问题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时,应该及时进行处理,不能仅仅只考虑隐私的保密。

2.4加强护士道德观念的培养、提升其道德伦理观

护理职业属于一项崇高的职业。它对道德价值观、社会伦理观的要求较高,这是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保障。因此,加强对护理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培养,是提升护理人员责任心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实施优质化服务,减少伦理缺陷有效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现代化护理理念的学习,时刻以病人为中心,尊重患者的人身权利,不讥讽患者,不嘲笑患者,尊重患者的隐私,做到保密不外泄,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也同时有助于增加患者护理配合度。

3小结

精神科护理人员服务的对象是社会上最为脆弱的人群之一,因此,对于他们的不幸,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爱护。或许,在护理措施实施的过程中仍旧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伦理缺陷,但我相信“以人为本”的护理宗旨将继续改进护理工作的缺陷,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栓萍.护理伦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意义[J].全科护理,2009(5B):1292-1293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篇4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采用抑郁状态评定量表,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测量心理抑郁情绪。结果:实验组患者心理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本文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的效果优于一般护理干预方法。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抑郁情绪;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自知力开始恢复,对发病时的情况大多有所回忆,不仅知道由于自己发病给家庭所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而且知道今后生活道路的艰难[1]。心理活动复杂而矛盾,既有疾病缓解后的喜悦、欢乐、欣慰,也有瞻前顾后所带来的种种压抑、烦恼、忧虑、紧张等抑郁情绪,病人对前途感到暗淡无光,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感到无助、无望,这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笔者对本院住院的6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抑郁情绪进行测评,并实施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收到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2月~2007年2月本院住院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60例,入组标准:经主治医师及测评者同时认为符合下列标准:精神症状基本缓解,病情稳定,自知力部分恢复,能参加工娱疗,无药物不良反应,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16~54岁。病程(8.23±7.9)年,平均住院次数(2.16±1.69)次,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有经过培训后的精神科主管护师,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措施:①根据病人消极、抑郁程度的差异,分别给予安慰、疏导、支持鼓励和针对性暗示治疗,每周2次和针对性实施结合。②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娱疗,每周4次,每次1~2h,如集体游戏、音乐欣赏、唱歌、体育比赛等活动。③实施“开放式”管理,每周1~2次,每次1h,如带其外出游玩、参加社会活动等。④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与患者的亲人、朋友或单位领导取得联系来院探望。⑤组织每周1次,每次1h的科普宣教,以集体授课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对照组只接受所在病区的一般护理。

2结果

抑郁状态评定量表,能较好地的反应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抑郁情绪的变化,两组比较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紧张、烦恼、悲观绝望等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t=3.14,p

3讨论

由于社会甚至家庭对精神病人存有偏见,加之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复发,其病情虽已控制,自知力也趋恢复,但在回归社会前心态仍甚复杂,既有对前途的担忧、悲观、绝望,又有病态回忆所背上的沉重思想包袱,更有担心疾病复发的多思多虑,常表现紧张、苦恼、心烦、易激惹、消除忧虑等抑郁情绪,甚至产生自杀意念和冲动伤人行为,如不及时防范,就可能发生意外事件。本文通过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多种形式多样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病人树立起坚强的生活的信念和占用疾病的主动意识,摆脱病态思维的制约,从不安、烦恼、忧虑等的抑郁情绪中摆脱出来,消除各种顾虑,主动配合,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经采用抑郁状态评定量表评定t检验显示:两组病人在一般情况、干预措施前抑郁情绪无显著差异情况下(p>0.05),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实验组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袁耿清.医用心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06.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

职业风险

防护措施

1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安全现状

为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对护士造成侵害的程度,采用自制《职业危险调查表》对本院的护士进行了调查。

对象:抽取2010年8月泉州市第三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10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其中女97名,男3名;年龄21~51a,平均28.15±8.46a;护龄1~35a,平均9.58±6.84年;职称: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护师30名,护师31名,护士33名。本科生:8名,大专生:73名,19名中专生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

遭受未遭受

是否受过不同原因的伤害98.0%2.0%

是否曾遭受过暴力袭击67.7%32.3%

是否遭病人或家属唾骂96.8%3.2%

是否经历突发危险事件15.0%85.0%

是否经受护患纠纷0.2%99.8%

职业防护的调查结果(见表2):80.4%的护士能正确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37.2%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剌伤后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45.3%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刺伤后应采取的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服务对象是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

表2职业防护调查结果

类别

正确处理不正确处理

能否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80.4%19.6%

是否知道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62.8%37.2%

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54.7%45.3%

传染疾病的机会37.5%62.5%

2影响精神科护士职业安全的因素

2.1生物性危害

精神病人与普通病人一样,可能携带或患有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在精神科的治疗护理中,护士同样也会进行一些侵入性操作,护士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会造成自身感染。但是调查显示护士有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这种防护意识的薄弱会增加他们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几率。

2.2物理性危害

噪音

精神科护士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普通护士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常遭受噪音的危害。精神病人的某些症状如兴奋、烦躁等会表现莫名大声叫喊或大声叫骂,约束在床患者的叫骂声及用脚踢床板的击打声,使我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嘈杂。相关研究表明,噪声引起人们最重要的反应是厌烦,因为噪声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头昏、失眠、易疲倦等神经衰弱表现。长期在厌烦的心理状态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尤其是引起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2.3潜在的人身损害

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常受到暴力攻击的伤害,精神障碍患者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患者突发冲动攻击: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会将护士作为攻击对象;不安心住院,想离开医院;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有时为达目的,在值班人员少时突然攻击护士,甚至几个患者联合采取行动。护士在制止患者冲动行为时未注意自身防护或患者过度反抗;或几个人在制止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时配合不好,护士在督促患者服药时,均会受到患者的人身伤害。

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中最常见的致伤致残因素之一。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的10倍,陆爱益等调查发现[1],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总发生率28.9%。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不确定,因此伤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强等特点。在这样的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杜绝意外事件是极为困难的,给医护人员会造成严重威胁。根据调查,精神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受到病人的暴力攻击时有发生,约为67.7%。

除此之外,这种威胁还常常来自于病人家属。发生纠纷后,“家属”对医护人员地进行人身攻击,是精神科护士面临的重大威胁。

2.4心理性危害

2.4.1精神和体力的疲溃

精神科科护士与其他专科的护士一样,需要轮换不同的班次,饮食起居不规律。而且,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容易使护士产生烦躁、易怒、焦虑、抑郁,对工作产生疲溃感等心理问题。另外,精神科护士还要承受意外伤害的威胁带来的压力。蔡壮等研究表明,遭受过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攻击的临床医护人员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倾向[5]。

2.4.2消极悲观的心理

精神病医院内部重医轻护,护士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较少。因此造成护士的心理不平衡,觉得前途渺茫,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

个人的应对能力差,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要求过高等均会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高,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高强度的压力可使其产生工作疲溃感,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

2.5护患、医务过失纠纷

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公民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问题越来越多。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必要时应对病人进行约束的强势措施,常会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从而引起护理投诉,进而导致医疗纠纷事件。

此外,精神科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也较容易发生意外,而病人家属常常将这些意外的发生归咎于医护人员。据沈均等的调查显示[2],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这些医疗纠纷常会给护士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6社会性危害

由于社会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不足,人们对精神病人普遍存在恐惧和排斥的心理,甚至对精神卫生工作者产生偏见,尤其是精神科护士,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低,被人另眼相看,病人及家属对精神科护士的要求也较苛刻,护士的工作常不被认可,护士的自我价值得不到的肯定与尊重,从而产生自卑、无助的心理。而有些精神病人由于治疗效果差、易反复发作,常不易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护士工作缺乏成就感。

3职业防护措施

3.1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加强管理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定期对护士进行多种形式医院感染和专科职业风险知识培训,培训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现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

3.2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

对严重兴奋吵闹的患者应及时地隔离,住易观察的小病室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

3.3提高职业防护技能,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重视行为干预

3.3.1提高防护技能。应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意外损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护士安全教育,定期进行专业防卫技能训练,灵活运用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护士的防护技能。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及适当的应对措施,主动与患者沟通,尊重、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与同事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做到既保护患者,又不伤害到自己。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精神卫生知识。

3.3.2对入院时不同症状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应重点观察,加强安全检查,必要时隔离病房观察,尽快调整药物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避免精神刺激,最大限度地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减少安全隐患。而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安全隐患措施应建议有专人陪护,防止其自杀、自伤、自残行为的发生。对极度兴奋躁动,发生伤人、自伤的患者,给予适当的约束,但约束时要严格执行约束带使用的护理操作规程。

3.3.3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攻击行为的关键[3]。30%的病人是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发生攻击行为[4],护士应及时给医生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以便正确调整药物,尽快控制病情。

3.3.4重视行为干预。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疗活动,如下棋、打扑克、听音乐、整理卫生等,既能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其注意力,消耗旺盛的精力,从而减少或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3.3.5病人家属危害因素的防护:定期做好健康宣教。家属因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对病人的某些治疗、护理往往不能理解。利用讲座、工休座谈的形式给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治疗和护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3.4科学安排工作,改善护士工作环境

3.4.1科学安排工作。合理安排护士休假、进修、学习、工作等。适当调整责任护士的人数,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安排夜班和休息要合理,在上完夜班后应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促进其体力和精神的恢复。学会自我调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及时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健康的心身和平静的情绪。

3.4.2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关心维护护士身心健康。医院尽量为护士提供空气清新、较舒适的工作环境;根据本科室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结合各个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情况。机动地调节人员结构,灵活安排班次,使人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同时注重护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鼓励护士参加积极有益的文娱、休闲活动,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牛活,调节自己的身心。

3.4.3医院领导要支持护理工作。为护士提供多元发展机会,要建立激励机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护士心理压力。护士外出进修机会较少,应尽量向院领导争取学习机会。

3.5积极拓展知识领域,增强法律观念

3.5.1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经常分析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引起的护理纠纷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安全隐患,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5.2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经常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安全,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3.6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精神科护士社会地位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工作者的关注、理解、支持、尊重护士;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需求,征求护士的意见,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与患者家属多沟通,取得家属理解。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士不仅要与其他专科护士一样面对工作强度的压力和职业暴露的威胁,还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生物、物理、意外伤害和社会性的危害,需要护理工作者及其管理者通过培训,提高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及时发现及处理病人的暴力倾向,同时加强对社会的宣传,提高大众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其心理压力。护士在平时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工自律、谨慎,才能降低职业性危害对自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爱益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7期.

[2]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223.

[3]张月香,刘桂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2):112.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护理干预;治疗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66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简称躁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病,又名情感性精神病。临床特征为躁狂相和抑郁相循环发作。躁狂相以情绪高涨、夸大、易激惹为主,伴有精神运动性兴奋、自我评价过高。抑郁相以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乐趣为主,伴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自我评价过低、食欲减退和失眠等症状[1]。此病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间歇期精神运动可以完全正常。作者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构成比及患者例数、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探讨护理干预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起到作用及对该病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住院的184例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其中男102例,年龄20~35岁;女82例,年龄18~3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6例)。观察组男48例,女40例;对照组男52例,女4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根据报道,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发病前约半数有精神因素,再加上新入院对周围一切均感到陌生,就更造成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因此,护士要以和蔼的语言和耐心的态度与患者沟通,找出影响患者情绪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心情,对躁狂患者要态度和蔼、耐心与其沟通时要讲究技巧,千万不能刺激患者,护理人员可利用躁狂患者的特点如绘画、写字、工疗等,转移其注意力;抑郁患者常丧失自信,并过分估计疾病的严重性,护士要以满怀信心的态度进行讲解,给予支持、鼓励患者对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困难采取相应措施,尤其在关键性困难问题上有所突破效果会更好,鼓励患者倾诉内心郁结的情绪,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和协调与环境的关系,对抑郁患者给予支持干预能长期地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其心理、社会方面的生活质量,改善应对方式。

1.3疗效评定标准明显好转:情感趋于稳定,思维逐渐恢复正常,感知觉障碍减轻;好转:高涨或低落的情绪有所缓解,失眠有所改善,躁狂患者话多嗦,抑郁患者自卑自罪感减轻;无效:情感高涨或低落,食欲减退,失眠,躁狂患者易激惹,抑郁患者有自杀观念和行为。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患者大多为青壮年,躁狂病的兴奋躁动,抑郁患者的悲观绝望和自伤、自杀行为,对家庭和社会都有较大影响,本病发病原因较复杂,家族史因素、精神因素、产褥、传染病等躯体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条件,即遗传、生化、心理、社会因素均是本病的促发因素。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但并不妨碍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

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基于一定科学理论,在护理诊断的指导下,按事先预订的干预方法从事一系列护理活动,是护士为促进患者康复而采取的各种护理措施,其是以临床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医学知识为基础的[2]。护士在根据护理诊断的特点,患者功能康复的潜力和护士本身的能力确定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健康问题的排序决定干预的类型。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达到预订的目标,促进、保持或恢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创建康复治疗环境,执行康复护理技术,家庭患者教育、心理支持,将患者介绍给其他康复成员,处方药的应用及管理,出院随访等,例如可以用讲座、讨论和示范的方式,提高患者自我认识和对疾病性质的认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组织同一性质疾病的患者,通过互相交流、互相激励、现身说法等方法,促进康复的进程。

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要求护士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要求护士作出正确的引导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要给患者分析探讨有关疾病的实际问题,指导患者与疾病做斗争的方法和措施,培植患者积极情绪和信心。本研究发现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心理、行为等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调动了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帮助患者走出了心理误区,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精神及躯体症状,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患者的住院天数。通过护理干预及时地纠正了患者对疾病的偏见,并诱导患者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明确指出了患者的人格缺陷及心理因素,使患者有目的的去克服不足,面对问题能从容应对,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了躯体和心理全面康复的目的。此外,对出院的患者及家属要作好有关健康知识教育,指导患者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家庭关系和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及时处理康复中可能出现的不正确思维和身体上的不适感,提高患者坚持服药的自觉性,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掌握服药时间及次数等防止复发[3]。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护理服务已开始注重人本观和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正确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德正.论先天禀赋性体质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81-83.

[2]陈杰.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中医辨证治疗探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2):28-29.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iCU;精神障碍;护理干预

重症监护病房(iCU)由于其封闭式的环境及不同于普通病房的管理模式,致其住院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本研究通过随机分组对照的研究方法了解各种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对iCU患者精神障碍发病率的影响,取得一定结果,现介绍于下: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病例为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温州市中医院(三级乙等医院)收治的患者139例(男性67例,女性72例),其中,肺部感染伴呼吸衰竭患者34例,冠心病患者25例,肿瘤患者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5例,多发伤患者29例,产后大出血8例,各种外科术后患者32例(不包括多发伤患者)。年龄25~78岁,平均(49±7.6)岁,既往皆无精神异常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

1.2监测指标:监测并统计导致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各种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是否手术,有无机械通气,有无镇静药物使用,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病史,住iCU时间。

1.3治疗方法:将139例患者按随机化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71例)及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在病种、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应用apaCHeⅡ评分进行评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见表1、表2:

1.4诊断标准:运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与谵妄评估量表(DRS-R-98)对患者的是否存在精神障碍进行诊断,具体诊断标准参考文献【】【】。

1.5统计处理:使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其中单因素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139例患者中,发生精神障碍患者52例(37.4%);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和未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在住iCU时间、镇静药物使用、脑中风发生率上存在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体临床特征对比见表3。

2.2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iCU患者精神障碍发生率;具体结果见表4

3讨论

iCU精神障碍是指在iCU存在及发生的意识、情感、行为异常,包括通常所说的iCU综合症、iCU谵妄、术后急性精神障碍。是器质性的急性意识模糊、精神错乱,以意识水平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形式变化为特点,症状短暂,但也可能持续几小时或几星期,往往显示进行性功能减退和认知能力障碍。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谵妄发生率在14%~24%之间,术后老年患者谵妄发生率15%~53%,而重症监护病房中谵妄的发生率则高达70%~87%[1]。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病情、并发症、低氧低血压状况等因素均与发生密切相关。男性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晚、急性起病多见;女性治疗效果好,可能与体内性激素分布水平、女性大脑结构的对称性好有关[2]。急性精神障碍不仅与高死亡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对患者的家属和照料者也有重大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精神障碍性别差异等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明确高风险因素,有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或减轻iCU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助于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痛苦,减少入住iCU时间与医疗费用支出。

研究发现,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在住iCU时间、镇静药物使用、既往脑中风发生率上明显高于未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提示住iCU时间长、应用镇静药物及既往有脑中风病史都是iCU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值得注意;而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和未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手术,有无机械通气,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因素是否是iCU患者精神障碍的高发因素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同时还揭示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心理护理能明显减少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临床上应该注意护理干预措施对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影响。

iCU急性精神障碍发病率高,发病因素和机制复杂,对患者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且很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视,因此,必须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尽量消除促使精神障碍发生的各种因素。一旦发现精神症状,积极寻找病因,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早期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必要时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预后良好。重视预防,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iCU急性精神障碍,以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降低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燕,黄劲松,李功迎,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谵妄治疗中的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671

[2]郝伟,于欣.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5.

[3]inouyeSK,vanDyckCH,alessiCa,etalClarifyingconfusion:theconfusionassessmentmethod[J].anninternalmed,1990,113:941.

[4]albert,Levkoff.thedeliriumsymptominterview:aninterviewforthedetectionofdeliriumsymptominhospitalizedpatients[J].JGeriatrpsychiatryneurology,1992,5:14.

[5]RockwoodK.increasingtherecognitioninelderlypatients[J].JamGeriatrSociety,1994,42:252.

[6]Zouyizhuang,martinGCole,FrancoisJ.etal.Delirium:detectionanddiagnosis[J].intpsychoGeriatr,1998,10:303.

[7]Kateirving,DonnaFickrtal.Delirium:anewappraisalofanoldproblem.Journalcompilation,2006,april:106-112.

[8]SimonL,Jewelln.&BrokelJ.managementofacutedeliriuminhospitalizedelderly:aprocessimprovementproject[J].Geriatricnursing,1997,18:150-154.

[9]Bostroma.C.earlyidentificationofconfusioninhospitalizedelderlypatients[J].michigannurse,1992,65:11-12.

[10]刘娟.iCU老年患者的谵妄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18-20

[1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39-1045.

[12]叶锋华,杜春燕.精神科患者谵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3:199-200.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37-02

护理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而精神病人是一群特殊的病人群体,往往是自知力缺乏,受精神症状支配的影响,常有意外情况的发生,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又无陪护陪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无处不在,易引起法律问题。

我科为精神科封闭病区,为提高护理质量,特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讨论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使护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减少了纠纷,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1护理安全问题

1.1未能认真履行告知义务: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活动紊乱,常可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患者入院时,未能将其病情,治疗风险,疾病预后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告知家属。如我科一名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房走廊散步时,不小心摔倒,造成股骨经骨折,而引发纠纷。

1.2对交接班不重视:有部分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病人一般只有情感障碍,行为紊乱等症状,无躯体疾病,所以认为病人的交接班工作无所谓,由此造成交接班工作疏忽大意,而导致病人出现意外事故。

1.3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有自杀企图的患者未及时发现,发药时未检查患者的药物是否服下,使患者将药物聚积后一次服下,使病人药物中毒。

1.4病情观察不到位

1.4.1精神病人感冒,发热及其他躯体疾患等不舒服,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告诉护理人员,主要靠护士的认真观察及检查。如生命体症的监测、病人痛苦表情的观察。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则延误病情。

1.4.2精神科患者的意外行为往往具有实发性,冲动性,隐蔽性及难以预测等特点。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不仔细,未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表现,而不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可发生流涎、低血压、吞咽困难、四肢震颤等不能反应,如果缺乏专业知识及敏锐的观察力,未及时观察到病情变化,则延误抢救,则引起患者休克,窒息等意外事故,引发医疗纠纷。

1.5医嘱执行不到位:精神科病人往往是自知力缺乏,认为自己没有病,经常拒绝接受治疗与护理。护士不想方设法说服病人接受治疗,或采取有效的措施,而是因省事,以病人不合作为理由,听之任之,未能按医嘱及时用药,延误病人的治疗,使精神症状得不到控制。

1.6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原始文件依据,特别是涉及到医疗纠纷时是最关键的举证依据。如果护理记录字迹不清,陈述杂乱,随意涂改和签名,重抄护理记录等使护理记录失去了真实性,在出现纠纷时,造成举证失败。

2防范措施

2.1认真履行告知程序:患者在入院时,告知家属及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相关的治疗与护理,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等如实、反复地向家属告知,以取得家属的同意与支持,并在《知情同意书》上家属签名。以免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2.2强化交接班意识: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1]。特别重视护理安全知识的教育,确保护理安全。交接班时,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士交接班的情况,组织护士不断学习交接班制度,以保证交接班的制度化。建立交接班登记本,在完成的项目上护士签名。

2.3强化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对一些危重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一些法律法规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护士条例》等,使护理人员真正做到依法执业,以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从而能够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2].

2.4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护理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的过程[3].要求护士认真仔细地检查护理文书,关键内容要认真反复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要求质控护士把好记录关,尽可能减少护理记录错误,防止引起纠纷。

2.5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奖优罚劣,以强化护士的责任心。

3小结

通过本科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对本科安全问题的分析及采取的相关的防范措施,使我科的护理差错明显减少,在精神科病房,只有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及培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才能消除不安全因素,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叶贞.基层医院的门诊注射室纠纷与差错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a).64-65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精神科病防;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48-02

护理风险指护理工作人员从事护理工作所具有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人身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等。在大众医疗保健知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人们的法律挂念与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导致护理工作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精神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行业的工作,具有冲动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另外,封闭的住院环境以及抗精神药物等不良反应,极容易增加自身与他人可能遭受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护理风险。在病房中,护理人员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每天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长,如果护理措施中存在明显的疏漏,将可能导致更高的风险发生率。实施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精神科护理人员60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在精神科病房中的应用与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精神科护理人员60名。护理人员年龄为18-46岁,平均年龄为(31.0±2.5)岁。针对该组研究对象开展护理质量风险管理活动。在实施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前后,该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根据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为基本模式;通过制定完善的临床护理工作考核标准。督促、检查和评价全院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保证基本质量指标达标;提出护理质量改进的长、短期目标。实施并指导护理质量改进项目落实;进行质量管理培训和考核。比较研究实验前后研究对象在精神科病房上护理质量风险指标的变化,真实记录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护理的临床效果、护理记录书写的规范、夜间查房的质量等数据信息。针对当前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临床护理安全风险,探讨分析护理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依据这些原因制定安全有效的护理质量风险管理措施。

1.3统计学分析

对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运用t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行临床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办法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显著提高,护理的质量明显提高,效果显著,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更规范,夜间查房质量提升,与实行风险管理之前对比,前后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科病房的护理工作相较于其他科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危险性。护理人员每天都在于精神科的患者打交道,稍有不慎都会引发自身安全事故的事件。在实施护理质量风险管理活动期间,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1精神科病房的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首先,患者因素。患者因素是护理风险因素中一种常见因素。患者由于精神状态,其思想、意志、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异常。精神状态支配患者自杀、伤人、拒食以及自伤等现象。对于急性患者其大部分都处于无自知力的状态,拒绝治疗,出现较为激烈的防抗。这些都会给护理工作带来风险。同时,精神科病房患者病程较长,以防复发作,患者住院期间家属探视少,关心少,病情好转也不接出院,患者就会出现较为激烈的行为。

其次,护理人员的因素。在精神科病房中,护理人员自身也会导致护理质量风险的出现。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对患者的症状不了解,不能做到高质量的护理,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风险,给自身和患者带来危险。同时,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也会引发护理质量风险。护理人员不能及时的查房,患者出现异兆时不能及时发现,也是产生护理质量风险的主要原因。最后,患者家属。患者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知识,对病区的安全管理不理解、不配合,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多种不配合治疗的现象。另外,除了人为因素导致风险的出现外,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2精神科护理质量风险管理的措施

护理人员在对精神科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多种护理质量风险因素的存在,容易给患者与护理人员带来安全隐患。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加强护理质量风险管理。

首先,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精神科病房依据医院科室的设置特点,护理部主任负责护理工作。各病区的护士长为成员护理质量风险召开例会。对精神科病房的护理质量风险进行总结,并依据总结做出相应的风险预报。及时评估半年过去的现有以及潜在性的护理质量风险。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岗位的设立,确保全院护理质量监控、改进和实施,护理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得到提高。加大管理力度,使护理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了“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落实,提高了护理综合质量。

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护理质量标准,护理质量标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护理实践的依据,是衡量工作数量、质量的标尺和砝码。护理质量标准应以工作项目或管理要求或管理对象而分别确定,是由各种不同项目、种类及一系列具体标准形成一个护理质量标准体系。依据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制定患者自杀、噎食、跌倒等护理质量风险应急预案。增设家属告知签字制度,探视物品签字制度等。

最后,完善环境设施。逐渐改变病区的环境,使其更加符合安全、人性化的要求,加强安装闭路监控系统,方便病区护理人员对整个病区的动态监控。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不良情绪;护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68-02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常常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种负性情绪对疾病的转归及其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防范风险的能力是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情绪不稳定时,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加之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容易出现冲动、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1]。本文从护理角度对113名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精神科住院的出现情绪波动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9例(52.7%),女71例(47.3%)。70例(46.7%)精神分裂症患者,53例(35.5%)情感性精精神障碍患者,10例(6.7%)神经症患者,7例(4.4%)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5例(3.3%)分裂样精神病患者,3例(2.2%)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3例(2.2%)癔症患者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选150例出现情绪波动的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调查情绪波动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引发原因

2病人住院期间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即包括正常的心理反应,也包括病态的心理反应。本文对对15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不良心理问题为:悲观(79%)、自卑(55.16%)、缺乏自信心(50.12%)、担心原有疾病复发(18%)、害怕出现药物副反应(21%)。相关研究人员对104名精神病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0%的患者不喜欢统一印制的精神病样住院病服,而喜欢颜色较浅的病服、谈吐文雅及整洁大方的护士形象,他们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56%的住院患者感觉医院生活寂寞、无聊、单调、不自由[2]

3结果

3.1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疾病因素:精神病患者的自知力不全或者无自知力,受妄想、幻觉支配,过于抑郁、兴奋,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导致活动、意志、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障碍。经常出现拒绝治疗、外走、毁物、伤人、冲动、自杀、自伤等诸多安全问题

(2)环境因素:医院精神科的病房主要是半封闭或者封闭式管理,会使患者产生无自由感,引发负性情绪,家属在节假日期间的探视量会增加,无形中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分散护士的注意力,不易发现患者的微妙心理变化,家属探视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另外也增加了无人探视患者思念亲人的感觉,这些应激因素会严重影响心态较差患者的情绪,直接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3]

(3)社会心理因素:部分患者觉得自己患有精神病很自卑,认为是一种耻辱,尤其是中年患者恰逢多事之秋,探秘需要面临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和责任,恢复自知力后,要重新面对社会及家庭生活中的各项问题,例如经济、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会影响患者的情绪。随着社会发展,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在逐渐变化,这也是影响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4]

3.2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⑴开展心理诱导: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帮助患者正确对待和认识病态行为,正确认识和对待家庭、社会关系,采用移情法辅助治疗悲观患者,协助患者总结出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及规律,并启发他们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⑵加强鼓励和心理支持:关心、尊重、支持患者,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成功病例正确引导病人,并配合以音乐治疗,使患者积极面对生活

⑶强化安全监护:特别注意抑郁症患者,住院期间精神病患者容易出现自杀倾向,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夜轻昼重,所以精神科的每一名护理人员均应加强病房巡视,重视心理护理,有针对性的制定监护方案,及时发现并消除患者的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3]

⑷及时施行心理危机干预:通常情况下,心理危机主要指人们所处社会或者生活环境遇到突发危险,以及在实现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目标时遇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压力。为了及早地消除患者的这种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干预否认应付、退缩及适应性等行为,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使他们接受自己的患者身份,避免受到刺激,尊重病人的个人人格,体谅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给予热情帮助;引导迟钝性应付行为患者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人生价值,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加强防范避免发生意外事故,真正帮助患者解决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促进早日康复。

结语

精神科病人在住院期间极易出现不良情绪,发生出走、毁物、伤人、自伤、冲动等不良行为,重视病人的自我感受不能力,分析情绪不稳定原因,实施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明显降低或减轻不良期许及不良心理行为发生的几率,消除影响护理安全的隐患,使患者由懦弱转变为坚强,由消沉转变为积极向上,由盲目变为自觉,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接受治疗,进而保障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的身心安全。

参考文献:

[1]郭莉新.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9:242.

[2]潘胜茂,周英,朱元福,林建葵,赵春阳,卢凤华.精神疾病病人首次住院的心理体验[J].护理研究,2013,17:1692-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