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十篇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十篇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4:30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中重型破伤风;窒息的先兆;护理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378.81文献标志码:B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所引起的以局部和全身肌肉强直、痉挛、抽搐为特征的一种毒血症,是急性特异性感染中较为严重而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1]。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破伤风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在广大农村,该病并不少见。重型破伤风患者病死率高达30%~50%[2]。主要死亡原因是痉挛性抽搐导致的窒息。我们医院对于中重型破伤风早期气管切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完成市级科研项目一项。对窒息前后进行严密细致的观察并进行有效的处理是中重型破伤风抢救成功的重要一环,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3年6月~2013年12月,我们共收治破伤风患者84例,男57例,女27例;年龄17~77岁,其中中重型53例,气管切开47例,治愈82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智障患者,外伤史不详,治疗护理措施不能有效配合。1例为老年患者,放炮炸伤手掌导致严重感染。

2窒息的先兆观察

发生窒息的破伤风患者往往潜伏期短,病程进展快或原有心肺方面的疾病或发生心肺方面的并发症,窒息前发生频繁抽搐或持续性痉挛性抽搐。一般认为,破伤风潜伏期越短,前驱症状持续时间越短,症状越严重,病死率越高。我们对本组病例的观察:窒息前往往抽搐频繁或持续性抽搐达3min或更长;呼吸浅速30次/min以上,血氧饱和度持续在较低水平;抽搐频繁并且合并呼吸道并发症,痰量较多;抽搐频繁并且合并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心率持续在120次/min以上者。出现上述情况之一,窒息往往不可避免,多在短期内发生,因此先兆症状的观察并及时采取气管切开等有效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备好气管切开包、负压吸引及抢救药品等。本组病例,早期气管切开41例,窒息发生后紧急气管切开6例。

3窒息的抢救

窒息的表现:患者频繁抽搐,甚至呈持续状态,呼吸浅速,甚至呼吸停止,患者发绀,心电监护显示:心率增快,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窒息是中重型破伤风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窒息一旦发生,抢救分秒必争,紧急气管切开,畅通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按医嘱静脉推注丙泊酚等镇静解痉药,缓解痉挛抽搐及呼吸道痉挛,同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给与高流量氧气吸入;根据心电、血氧、血气等监测结果,给予合适的循环支持。对呼吸道梗阻解除,意识没有恢复或伴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者,及时有效地给予脑复苏。发生心脏骤停者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本组病例窒息发生后紧急气管切开6例,均抢救成功。1例智障患者因不能配合气管切开,发生窒息后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4窒息复苏后的观察和护理

患者窒息发生后,无论时间长短都会给患者心脑等重要脏器造成很大的影响,复苏后的处理不容忽视。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外界刺激,避免干扰患者,做好呼吸道护理及口腔护理,合理安排治疗和护理时间。专人护理,除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外,尚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为抢救赢得时间。严密监测患者呼吸、脉搏、瞳孔、意识、血压;观察抽搐情况并做好记录,遵医嘱使用镇静药,形成镇静环,使患者处于浅睡眠状态,呼之能应。防止尿储留或尿失禁,留置导尿;抽搐伴大量出汗,做好皮肤护理;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多安慰患者,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病例中1例77岁老年患者,放炮炸伤手掌导致严重感染,抽搐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终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5饮食护理

中重型破伤风患者由于昏迷、长期禁食加上反复抽搐、出汗,热量消耗大,易出现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导致呼吸肌疲劳,免疫功能低下,组织修复不良,早期给予鼻饲,在抽搐间歇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流食尤为重要。如无禁忌,则鼻饲时抬高床头40°~45°[3]。破伤风患者,尤其是中重型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加上腹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患者的消化能力明显受到影响,对患者的消化能力要有客观的评价,对鼻饲的量、速度、温度、浓度、间隔时间都要严格掌握,防止因进食不当造成腹胀、返流或误吸,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鼻饲管在无堵塞、扭曲、鼻黏膜损伤情况下一般不宜更换,因插管刺激咽喉部会引起喉肌痉挛,增加痛苦[4]。

6健康教育

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加强宣传工作,提高警惕,避免各种损伤,日常不可忽视任何小伤口,如木剌、锈钉剌伤、深部组织感染及动物咬伤等,外伤后及时到正规医院正确处理伤口,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提倡新法接生。一旦发现张口受限等表现,及时到正规医院救治,住院过程中,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尽量减轻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严密观察中重型破伤风患者窒息发生的先兆表现,及时采取气管切开等有效措施,能明显降低窒息的发生率,提高中重型破伤风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2]蔡淑芬,彭东娟,陈富巧.重型破伤风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J].护理研究,2011,18v23w∶115.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23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组织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临床资料

2011年8月收治“破伤风”患者1例,男,53岁。因左手示指第2指节皮肤木刺伤。自行在家中拔除木刺后进行简单包扎处理。20天后患指皮肤红肿、疼痛。手指关节活动受限,创口内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流出。自觉周身无力、头痛、头晕、咽部疼痛、咀嚼无力、下颌酸胀、张口受限而就诊,以“破伤风”收住入院。

护理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其治疗原则是严格执行接触性隔离制度。消除毒素来源,及时彻底清创伤口中和游离毒素。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有效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隔离,患者住单人安静的房间,门窗应有帘,照明用弱光,备好急救药物和物品。严格隔离,通常按接触性隔离常规进行。医护人员进入病室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身体有伤时不能进入病室工作,严格无菌操作。谢绝探视。接触过伤口的器械先用0.2%过氧乙酸浸泡10分钟再高压灭菌,伤口敷料应立即焚毁。患者用过的碗筷、口杯等可用0.1%~0.2%过氧乙酸浸泡后煮沸消毒30分钟。患者的排泄物也应消毒处理后倾倒。

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持续低流量吸氧,使血氧饱和度在95%左右,记录24小时出入量。

观察局部伤口情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干燥,以促进创口愈合,减少厌氧菌的生长繁殖。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阴性后,大剂量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静脉缓慢滴注。

抽搐的护理:减少刺激,避免诱发抽搐的因素。病室要安静,减少声光刺激。人工冬眠,痉挛和抽搐是破伤风的主要症状,常规使用冬眠一号(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肌肉注射或静脉缓慢滴注,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呼吸、脉搏及神志并记录。应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日常生活所需,预防并发症发生。

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经常鼓励患者咳嗽,必要时可用吸痰器,每天给予雾化吸入2次。准备气管切开包。做青霉素皮试阴性后,大剂量使用青霉素。预防伤口感染及肺部并发症。

遵医嘱及时补液,保持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保证充足的营养,痉挛发作间隙期间鼓励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少量多次喂食,以免引起呛咳误吸。留置尿管持续导尿,每日2次膀胱冲洗及尿道口护理,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防止受伤,设专人看护,严密观察病情,床垫应柔软,两侧加床档,防止坠床。在关节处置软枕保护,防止压疮、肌腱断裂或骨折,使用牙垫避免舌咬伤。

结果

患者经过治疗23天后,伤口愈合,手指关节活动自如,可自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及正常排尿,可自行下床活动,遵医嘱解除隔离,准予出院,病室用40%的甲醛12ml每平方米加热熏蒸密闭24小时后开窗通风。病室内各种家具用0.1%过氧乙酸擦抹。被褥暴晒6小时。带回的物品用0.5%~1%优氯净浸泡30分钟,煮沸15分钟。不能煮沸的用高压消毒或福尔马林熏蒸才能带回。

健康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使其认识破伤风的危害性。凡有破损的伤口均应去医院清创处理。特别不可忽视小伤口,如木刺伤、针刺等。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加强劳动保护,防止外伤。破伤风的治疗虽然困难,积极预防多可避免发生,伤口彻底清创处理。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使之获得自动免疫。破伤风患者虽然肌肉阵发性痉挛抽搐,但意识始终是清醒的。面对痉挛的反复发作和隔离治疗,患者常会产生焦虑和孤独的感觉,应多陪伴患者在下次用药前向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采取目前治疗手段的必要性。使患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破伤风;清洗消毒;外伤;痂皮;治疗

中图分类号:S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86-1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破伤风病的病原为破伤风杆菌。它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尤其是与粪便混杂的土壤。另外,健康肉驴和人的肠道中亦常有本菌的芽孢存在。破伤风杆菌是纤细、直形的杆菌,菌端钝圆,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的顶端,呈圆形或卵圆形,宽度超过菌体,因而使本菌呈鼓锤状的特殊形态,革兰氏染色阳性,为厌氧菌,此菌不能分解任何碳水化合物,但能在机体内和培养物中产生能溶于水的外毒素。破伤风杆菌有两种成分,即破伤风痉挛毒素是引起感染动物发生破伤风症候群的特异的嗜神经毒素。破伤风溶血毒素是具有溶解红细胞作用的毒素。此类毒素在光线和空气的影响下毒力显著减弱,在直射日光下经l5-18h可棱破坏,芽孢的抵抗力很强。干热80℃可抵抗1h。煮沸1-3h、5%碳酸15min、1%碘酊中10min死亡。芽孢保存于阴暗处能维持生活力至l0年以上。

2010年7月20日河北省永年县西召庄村某农民养的一头驴发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驴破伤风,经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驴主人主述:驴经常使役,因近期不断下雨,致使笼套久湿不干,笼套干后收缩,在使疫过程中致使驴颈部皮肤摩擦受伤,自行用了些消炎药,后发现效果不佳,驴的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行动不便,遂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

1主要症状

病驴两耳竖立,眼睑半闭,瞬膜露出,头颈伸直,四肢僵硬,对轻微的刺激如亮光、声音比较敏感。颈部有一道明显的笼套勒出的伤口,伤口已经破溃感染并有脓液。

2诊断结论

经临床检查,患畜口流黏液,两耳竖立,四肢僵硬,行走困难,眼睑半闭,瞳孔散大,尾根稍翘,且对外界声响敏感,体温正常。根据上述症状,初诊为破伤风。

3防治措施

3.1预防

发现外伤,赶快用5%碘91严密消毒。如已长有痴皮,也是隐患,须揭掉痴皮,再按创伤常规清洗消毒治疗;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防止出现伤口感染破伤风,发现伤口也可注射破伤风血清2000-5000单位,进行预防,免疫期1年,方法是在周围分点注射;对新鲜伤口,治疗愈早,愈合愈好,可获得第一期愈合的好效果。

3.2治疗

首先,对病驴局部伤口采用开放性治疗,先用3%双氧水对伤口消毒,再依次用0.1%高锰酸钾、生理盐水冲洗,经过清创后撒上青霉素干粉。采用静脉输液,中药灌服,根据体重用30万单位破伤风抗毒素,25%硫酸镁100ml,1200万单位的青霉素颈部静脉输液,连输两天,第二天破伤风抗毒素用量减半。中药用防风20g、荆芥10g、蜈蚣10g、全蝎15g、僵蚕10g、蝉蜕15g、金银花10g,煎水饮服,每天一次,连用三天。

其次,建议驴主人要精心护理。将病驴置于光线较暗、干燥洁净的地方,环境要安静,减少刺激,喂食易消化的青草和稀米汤,注意让其休息。观察愈后情况。第二天输液时,病驴精神已明显好转,全身僵直的症状也有所缓解,遂把破伤风抗毒素减半,第三天只饮服中药,三天后,畜主反映病驴已基本恢复。

4小结

破伤风是一种厌氧菌,所以对伤口应采取开放性治疗。其产生的破伤风痉挛毒素能破坏中枢神经系统,使病畜体肌强直性痉挛应激性增高,对症治疗就是用破伤风抗毒素和中药熄风解痉,再辅以硫酸镁解痉镇静。由于治疗方法得当,所以愈后良好。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4

近年来职业危害颇受医护人员关注,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感染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感染科患者的特点是病情危重、化染性强,常伴有生命危险、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料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这就要求感染科护士全面掌握高超抢救技术的同时还要合理处置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护士因工作而面临发生医院感染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必须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护士思想意识,正确认识职业危害。

1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医源性感染损伤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锐器伤,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时缝针刺伤、手术刀片划伤、安瓿划伤、玻璃划伤等等。而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1]。国内调查显示[2],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1.2生物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复杂,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3化学性危害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3]。

1.4护上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了解不够,通过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15.4%,这反应了护士防护意识的淡漠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4]。

1.5心理性危害护理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过大,工作紧张,生活缺乏规律等引起的,可导致睡眠障碍、饮食结构改变、代谢紊乱、慢性疲劳等。

2防护措施

2.1标准预防

2.1.1标准预防[5]的基本观点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传染性物质,无论何时接触以上物质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1.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1.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1.5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2.1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通过职业教育,组织继续教育课程,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护士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2.2.2尽量减少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对人体的污染,尽可能地防止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至衣服、皮肤、床面、地面等处,所有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具都要经过1:2000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床与地面用过氧乙酸擦洗消毒后再接受下一个患者。

2.2.3针刺伤、皮肤破损发生血液、体液接触时,应立即按程序进行局部紧急处理。若无伤口则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有伤口则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以减少受污染程度。同时用肥皂液和流动的净水冲洗,禁止伤口局部挤压,冲洗后用3%碘酊、75%乙醇或1%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留验标本。

3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3.1规范护士操作行为护士在进行日常诊疗活动中应遵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

3.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强化洗手意识,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护理人员因工作接触手上携带的细菌较多,因此卫生洗手、去除手上的暂住菌,预防交叉感染、做好自我防护意义重大。

3.3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以及在传染病流行期或遭受各种传染物质污染后,应及时进行各种相应的免疫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4建立保健制度

4.1建立医务人员保健档案凡有血液、体液暴露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要求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到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一方面可追综医护人员受伤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4.2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体检,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医学咨询。

5体会

作为感染科的护士在应对各类传染病的同时,还需要接触各类新发感染病,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和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增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戒备职业风险。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护理工作往往首当其冲地受到瞩目口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护理差错高危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主观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减少护士在工作叶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阮征,刘芳.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8,2,(14):333.

[2]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3]滕倩倩.护理职业损伤的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59~60.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骨髓炎;破伤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12-02

破伤风(tetanus)系由破伤风杆菌外毒素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导致的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由于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人体在各种因素下的创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破伤风临床上的典型症状为张口困难、角弓反张、苦笑面容、四肢与躯干肌肉的强直、阵发性抽搐、呼吸困难等,以进行性发展的肌肉强直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在10~40%左右。破伤风的病因很多,而由于骨髓炎引起的破伤风却比较少见,骨髓炎为一种骨的感染和破坏,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的,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中医称为附骨疽,骨髓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有以下三种:血源性感染、创伤性感染、蔓延发生感染,而能够引起破伤风的则是创伤性骨髓炎。本文将对我院自198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因骨髓炎而引发的破伤风30例病患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0例患者均是我院自198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因骨髓炎而引发的破伤风住院患者,全部病例的诊断都符合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1]。其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1例,年龄在2-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2岁。潜伏期在3-7d的有7例,其中重型患者有4例,需要气管切开的有3例,重型患者中死亡2例;潜伏期在8-30d的有23例,其中重型患者3例,需要气管切开的有2例,重型患者中死亡1例。潜伏期越短病情越严重,死亡率越高。患者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程度的关系,(见表1)。

1.2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在感染之后,都会有一定的潜伏期,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患者的潜伏期略有不同,但一般都是5-14d,也有个别病情特别严重的在1-3d之内就会发病,也有在受伤之后数月或者一两年之后才会发病。大部分患者都会有前驱症状,即头晕头痛、全身乏力、局部肌肉发紧、咀嚼无力等。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破伤风的典型症状:张口困难、角弓反张、苦笑面容、四肢与躯干肌肉的强直、阵发性抽搐、呼吸困难、面部青紫、大汗淋漓等。病人每次发作的时候神志清醒,但是表情甚是痛苦,每一次的发作时间大约几分钟,也有比较严重的,发作十分钟以上。

1.3预防注射:30例患者在入院之前均未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疫苗,伤口未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处理。

2.结果

2.1治疗:

2.1.1伤口处理。在控制痉挛的条件下对患者进行彻底的清创术,在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并且切成坏死、失活或者严重污染的组织后,伤口不需要缝合,保持敞开状态,以便引流,然后用3%的过氧化氢对伤口进行冲洗,每日2次直至伤口痊愈,并且还要经常湿敷。

2.1.2控制解除痉挛。保持患者病房环境的安静,避免光声的刺激,并且还需要专人护理。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则使用安眠药物和镇静剂,以此来减少病人对外来刺激的敏感性,但是镇静药物的剂量应遵循个性化原则[2];对于重症患者,可静脉注射250ml混合50-100mg氯丙嗪的5%葡萄糖溶液,每日四次。对于严重抽搐甚至不能治疗或者护理的患者,可肌肉注射0.5g的硫喷妥钠。

2.1.3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破伤风抗毒素能够中和血液中游离的毒素,因而要尽早使用。用iU抗毒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缓慢滴入,剂量要小,否则会引起血清反应,iU抗毒素的用量为:儿童1~3万U/d,成人3~5万U/d,如果是重症病患,则可以连续应用数天,但是此后iU抗毒素的用量宜为1~2万U/d。

2.1.4青霉素的应用。青霉素的作用同样是中和血液中游离的毒素,同时也可抑制破伤风杆菌和预防其他感染,所以理应尽早使用。每次80万~100万u,每次间隔4-6h,肌肉注射。

2.1.5防治并发症。为了防止消化道溃疡出血,因而患者短期内不能进食,但是应当补充水和电解质,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纠正出汗、肌痉挛等引起的水和电解质代谢失调,还需要补充维生素,对于昏迷的患者,应当给予甘露醇脱水。

2.1.6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是抢救重症破伤风的重要措施之一,在30例患者中重症患者共有7例,其中有5例需要进行气管切开,但是仅有3例病人进行了气管切开,3例病人均抢救成功,另外有2例患者由于经济困难或者年纪大,家属拒接气管切开,因而2例病人中仅有1例是得以抢救成功的,因而可以看出气管切开的救活率明显高于不使用气管切开的救活率。

2.2结果:30例患者中有29例(96.67%)治愈出院,并且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死亡1例(3.33%)。

3.讨论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外毒素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导致的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张口困难、角弓反张、苦笑面容、四肢与躯干肌肉的强直、阵发性抽搐、呼吸困难等,外伤伤口为破伤风杆菌侵入的唯一门户。通过对30例由脊髓炎引起的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得出结论:只要对患者进行彻底的伤口清洗,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青霉素类药物,肌肉注射氯丙嗪,并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和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若是重症病人则在早期切开气管,及时抢救病人,就可大大降低破伤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职业风险;防护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60-01

随着我县婚前查体工作的广泛宣传,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婚前查体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化验室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和许多婚检人群密切接触,婚前查体化验室抽血筛查各类传染病,所抽取的血液可能含有HBV、HCV、HiV等。化验室护理人员需要频繁接触血液和采血针头,常常使自己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中,而成为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为了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本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工作中的职业危险因素,并提出了安全防护措施,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

1、针头刺伤:由于职业原因,抽血时不慎被针头刺伤,从而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职业人员,不少工作人员抽血时曾经被针头刺伤过,再经针刺传播的疾病中,最常见和最可怕的就有乙肝、丙肝、及艾滋病毒,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几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

2、血液接触:

在进行抽血技术操作时,如果有血液外溢时,有可能污染抽血人员的手、脸及工作服,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被污染的部位有皮肤破损,有可能被病毒感染。

二安全防护措施:

1、增强职业防护知识:

进行防护知识培训,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在抽血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对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教育培训,最大限度降低通过职业途径意外接触感染血液的可能,保证自身安全。

2、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1、洗手:接触每一位抽血人员前后,均应用肥皂流水彻底洗手,包括摘手套后,洗手时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2、抽血过程中要穿隔离衣,如被血液污染要立即更换。戴口罩和戴合适的手套,特别是工作人员手上有伤口时更要注意,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并彻底洗手。

3、针头的处理:

正确掌握采血技术操作,避免针头刺伤自己或他人,使用过的针头及时处理,放在贴有标签的利器盒内,按照医源性废物,统一进行处理。

4、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5、空气消毒: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每天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对各种物体表面进行常规消毒。

三接触暴露感染的处置:

1、抽血人员一旦受到针头等锐器刺伤,不管伤口大小,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水或者肥皂水反复冲洗,并且尽可能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再使用碘伏进行伤口消毒,最后进行医疗处理。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7

前段时间,陈女士带8岁的儿子回乡下老家,孩子在玩耍时被锈钉划破了手,因为孩子不吭声,伤口没有处理,几天后引发了破伤风,让陈女士懊悔不已。日常生活中怎样处理伤口,才能有效预防破伤风呢?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经过伤口侵入人体后,产生毒素引起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和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一系列病状的疾病,属特异性传染病。而且小伤也可能引起破伤风,因为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性收缩。

尤其要注意的是,重型破伤风患者可因喉痉挛或继发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因此,预防破伤风不要轻视了小伤。

正确处理伤口

对于一般小的伤口,可先用自来水或井水把伤口外面的泥、灰冲洗干净。有条件的,可在伤口涂上碘酒等消毒药水,然后在伤口上盖一块干净的布,轻轻包扎后再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对于一些大的伤口,可先用干净的布压住伤口,然后迅速去医院治疗。对于创伤较大的患者,外伤患者在进行初步止血后,只要不再有血液流出,可以用纱布或干净的毛巾进行表面遮盖,如果尘土较大,更应该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随后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遮盖伤口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避免尘土造成伤口再次污染,而不是为了挡风,所以遮盖物没必要太厚重。因为,破伤风杆菌本身是一种厌氧菌,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可以消灭它,这种病菌在氧气中是无法存活的。相反,如果将伤口包裹得太严,反而不利于伤口愈合。

3条为主要判断依据

1 有外伤史。曾有过创伤感染史,哪怕是一点点小创口或创口已愈合,以及分娩、流产、手术、接产等消毒不严等都可致病。

2 初期病人张口困难、不安、头痛、头晕、疲惫。甚者肌肉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颈、躯干、下肢后侧肌群痉挛,出现腰部上挺,颈项上弓者称“角弓反张”现象。重者遇声、光、响动等刺激时,发生吞咽困难,窒息等。也可发生肌肉撕裂,关节脱臼,骨折和舌咬伤。

3 患者潜伏期超过10天以上,起病又慢,每天发作3次左右,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若潜伏期未过7天,在3天内,痉挛发作频繁,多项症状出现,提示预后不良。

急救措施

1 病人住的室内要安静,温暖,避声、光、风等刺激。专人看护,防跌碰伤。

2 深创口周围先用1~2万单位破伤风抗毒素(理想的是肌肉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500单位)封闭注射后,再将伤口内的泥土异物、坏死组织、碎骨彻底清理,不缝合,敞开创口。并用3%双氧水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

3 立即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3万单位,新生儿注射500单位/每公斤体重(注意:注射前应做过敏试验)。越早注射越能中和游离的破伤风外毒素。

4 速转送医院或呼救医护人员前来对症治疗。

以预防为主

1 防止一切大小的创伤。由于破伤风杆菌(厌氧性芽胞杆菌)广存于人畜粪便、尘土和环境中,它不能侵入正常皮肤和黏膜,只能在机体有创伤时侵入机体。伤口愈深其越易感染而发病。

2 自动免疫。最可靠的预防破伤风发病是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小儿用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注射,可保证5~10年不得此病。

3 被动免疫。对于未做过破伤风自动免疫注射和自动免疫注射史不清的病人,外伤后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个单位(儿童、成人剂量相同),是预防破伤风发病的有效措施。注意注射前做过敏试验,过敏者可做脱敏注射。

早期发现很关键

破伤风患者常有外伤史,特别是有被铁锈或粪土等污染的伤口存在。它一般在伤后1~2周开始发病。此病虽很凶险,但只要发现得早并及时治疗,同样是可以治愈的。所以说,对于破伤风患者,抢救的关键是及早发现。

早期诊断破伤风的压舌试验法。其检查方法是:对某一近期有过割破刺伤皮肤的破伤风可疑患者,将一块压舌板或其他消毒干净了的光滑小木板,甚至筷子、汤勺等,轻轻放入其口腔内的舌中部,用力下压。如果患者立即出现牙关紧闭,并将压舌板咬住,不易拔出,则为阳性,可判断为破伤风早期表现。这些人在4-30小时内,将全部出现典型破伤风症状。

tipS:破伤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破伤风主要应与引起肌张力增高和阵发性肌肉痉挛的疾病相鉴别。口腔及咽部疾患可引起张口困难,如咽后壁脓肿、牙周及颞颌关节病等,除局部可查得炎症表现和病变外,一般没有全身肌张力增高和阵发性肌痉挛。

脑膜炎及脑血管意外,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引起颈强直及四肢肌张力增高,但没有阵发性肌痉挛和外伤史。

脑血管意外偶有引起癫痫样发作者,与破伤风的强直性肌痉挛完全不同。此外,脑脊液常有相应改变,多伴有神志障碍和瘫痪。

手足搐搦症主要表现发作性手足强直性痉挛,但间歇期无全身肌张力增高,化验血钙水平常明显减低,对钙剂治疗有特效。

狂犬病亦可发生咽肌痉挛,表现吞咽和呼吸困难。但有明确被犬咬伤历史,临床有特征性的恐水怕风症状,疾病发展主要是全身肌肉麻痹,而没有全身肌张力增高。

癔症患者可表现破伤风的张口困难等症状,一般经暗示治疗或适当镇静后,其痉挛表现可明显缓解。

新生儿破伤风处理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是指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痉挛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1 新生儿破伤风病因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新生儿破伤风疾病的发生。通常是在接生断脐时,由于接生人员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脐部被破伤风杆菌侵入而引起。多数发生在出生后4-7天。

2 新生儿破伤风症状体征

潜伏期3-14天,多为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有阵发性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青紫之窒息。痉挛发作时患儿神志清楚为本病的特点,任何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发作,经合理治疗1~4周后痉挛逐渐减轻,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能吮乳、完全恢复约需2~3个月,病程中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3 新生儿破伤风预防

新生儿破伤风的病死率很高,因此,必须做好预防。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住院分娩,新法接生。接生时要求严格消毒,接生人员的手、接生用具以及产妇外都要经过严格消毒,一旦接生时未严格消毒,须在24小时内将患儿脐带远端剪去一段,并重新结扎,消毒脐蒂处,同时肌注tat1500单位。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必须严格处理,目前已在开展的给孕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方法能有效地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一旦发现新生儿破伤风患儿就应迅速送医院诊治。严格执行新法接生完全可预防本病。

4 接种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

注射百白破混合制剂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接种一般是在婴儿出生满3个月时进行,初种必须注射3针,每次间隔4-6周,孩子1岁到2岁时再复种1次。

tipS:什么伤口需要打破伤风抗毒素(tat)

破伤风的感染条件: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非侵袭性细菌,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存在窄而深的伤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同时感染,或坏死组织多、泥土或异物污染伤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繁殖。

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属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或伤口较深并合伴有有氧菌感染的情况下易生长繁殖。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8

[中图分类号]R47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106-02

采供血机构是一个特殊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形式,决定了工作人员可能会在每天的工作中,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在采集血液及血液分离、检验中,如有刺破皮肤、血袋破漏、阳性血接触,操作中及医疗废物处理当中,都会受到遭受职业暴露危险的侵害,由此导致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的机会也会增高。

职业暴露是指采血、分离、检验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乙肝、丙肝、艾滋病及其他病毒感染的血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在采血中被含有这些病毒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均有可能被感染,随着这些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日趋严重[1],给采供血业务人员身心构成威胁(职业暴露人数日益增多)。为此,首先要做好职业暴露安全的有效性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措施,将能有效防止职业暴露危险的发生。下面结合学习和实践体会对其职业暴露产生原因及如何防范谈点粗浅看法。

1产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及构成伤害类型

1.1工作强度增大,人力资源配备不到位

随着输血事业发展,临床供血量日趋增大,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大,因为人力资源不能及时配备,在工作强度、工作量加大的情况下,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血液采集、分离、检验等工作,只有通过简化操作规程才能完成任务。另外,工作人员还要参加各种检查,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及不断学习,参与投入新技术的引进,开展项目中额外工作,在大量的在工作、学习、技术不断更新的压力下,工作人员感到身心疲劳,难免在工作细节上出现偏差,淡化防范意识。

1.2执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缺乏规范性

不能够规范化地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工作中操作不当,不熟练,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职业伤害,自我防范意识差,不能做到“标准预防”。血液检验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溅到工作人员面部的情况,此时,在未按规定带口罩、帽子、防护镜、未穿防渗漏性能的隔离衣的情况下,则很容易受到职业伤害。在采血操作中,护士在使用一次性用品时,重新套针头帽时,如不注意极易在无意中被针头刺伤。在血液成分分离中,有可能离心热合发生破漏现象,在操作中如不按照规定带手套,手皮肤破损情况下,没有手套对皮肤的屏障保护作用,直接接触献血者血液后,极易受到伤害。

1.3在差的环境及凌乱工作中淡忘防护意识

采血护士与针打交道次数多,尤其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进行采血,极易受到针刺的危险。在环境拥挤,献血者多的情况下,采血人员一时难以应付,忙乱中,带手套怕浪费时间,太忙,顾不过来时,不带手套,完全不顾防护意识。

1.4职业暴露知识培训标准预防原则应用不规范

在教育学习中不够重视,使员工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所以如果造成伤害也是在所难免的,重点在“标准预防措施”,加强标准化培训。对“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原则”,“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培训不到位,业务人员法制观念、规范自我行为、控制感染意识和观念不强。

2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

2.1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规范化操作

在工作中,要求业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强调操作后洗手重要性和操作前带手套后规范操作的活动范围。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用水清洁,用肥皂冲洗干净后,再用消毒液进行手消毒。检验人员严格按照实验室安全措施规范执行,防护用具的应用的规范性,是防止职业暴露的重中之重,强调此类人员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穿戴具有防护渗透性能隔离衣,对防治血液大面积飞溅污染工作人员身体,提供预防护屏障。

2.2操作中注意事项的规定要求

在工作中,对有皮肤破损者,按要求应避免与血液接触,但如果无法回避接触,血液操作时,应将皮肤的破损处用创可贴等保护后,再戴双层手套。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但需要重新套上针头套时,最好单手操作,防止另一只手被刺破。

工作中不能用戴手套被污染的手直接触摸暴露的皮肤,如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3严格按照血站废物管理规范有效进行标准化操作

血液采集、分离、血液检测中产生的废物,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及多种病毒,如不规范化操作,将对直接接触人员产生职业性危害。

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采血针、针头和容易致损伤的废物及时毁形后直接装入防渗漏的容器中,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将口密闭拧紧,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装放量不得超过容器的2/3,扎紧,密闭盛装容器,标识后,密闭运送,用后的污物必须进行及时统一消毒处理。制备分离后废弃的血袋套入专用塑料袋,将口扎紧后贴签,进行标识后放入专用塑料桶内,统一收集进行焚烧处理,发现漏血及时冲洗,用“84”消毒液消毒后,套双层塑料袋,扎紧。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后,按程序进行报废处理,以防对个体造成伤害。

3职业暴露产生后的处理措施

3.1自来水清洗去污处理

清洗去污就是保持血液等物潮湿,将血袋上大量血迹去除,尽可能将表面污染降低到比较安全的水平,也是保证消毒灭菌成功的关键。如血液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用肥皂液自来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0.9%生理盐水彻底清洗黏膜表面。如采血发生皮肤黏膜针刺伤、割伤、出血性损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挤出损伤处深部血液后,再用肥皂和水冲洗干净。

3.2消毒灭菌处理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干净后,被暴露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0.5%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并包扎伤口。

4讨论

尽管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安全防范风险必须从根本做起,不仅要靠建立完善规章制度,Sop作业指导书的落实执行,业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管理办法,职业暴露防止、规范及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加强培训有关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防护标准等知识培训,避免职业暴露发生,最大限度控制人员职业暴露后可能带来的伤害,保障人员安全。

[参考文献]

[1]徐文严.性传播疾病的临床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0-35.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9

【摘要】目的:总结重症破伤风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经验,提高护士临床护理水平。方法:对8例发生窒息的重症破伤风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治疗及护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8例发生窒息的重症破伤风患者行气管切开,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均已痊愈出院。结论:严格而正确的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是重症破伤风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对病人的康复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重症破伤风;气管切开;护理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侵入机体,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外科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常因喉肌痉挛发生窒息,死亡率高达20%~30%,行气管切开是抢救重症破伤风的一项重要措施。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了16例破伤风患者,其中8例发生窒息,均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因此,将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破伤风患者,男8例,女8例,年龄24~38岁,平均32岁。入院后行破伤风抗毒素对因治疗及镇静,止痉,抗感染治疗,8例患者仍频繁抽搐,出现喉肌痉挛致呼吸困难,发绀,窒息等症状,立即采取气管切开术,经过精心的护理,病人的抽搐减少,无角弓反张,张口自如,呼吸平稳,治愈出院。

2护理

2.1舒适:气管切开后宜取去枕或低枕仰卧位,使颈部舒展,以利呼吸。

2.2心理护理:患者病情较重,病程长,难免出现焦虑、恐惧心理,医务人员应关心、理解、体谅和安慰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其思想顾虑,取得他们的合作。

2.3环境准备:病人住单间,保持安静,光线柔和,尽量减少外界刺激,各种动作包括走路,说话要轻巧,低声,治疗护理检查尽量集中进行。可在使用镇静剂后30分钟内进行,以免经常打扰病人。病室空气需流通,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60~70%。

2.4维持营养体液平衡:注意营养,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病人因张口困难,大都不能进食,同时由于痉挛抽搐发作不断地消耗体力和热量,因而除静脉输液外还可以鼻饲供给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或混合奶,患者多生活不能自理,应加强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鼻饲管在无堵塞、扭曲,鼻粘膜损伤情况下一般不宜更换,因插管刺激咽喉部会引起喉肌痉挛,增加痛苦。另根据病情,如经积极抢救治疗,一般2~3周后抽搐逐渐减轻,齿距增大,便可自行进流质,可拔除鼻饲管。

2.5专人护理:因为病人术后不能发声,应了解患者的简单手势或嘱其书面表达需求和感受,如有痛苦不能呼唤,尤其是小儿,随时可能自行拔出套管,造成呼吸困难。所以,应专人昼夜精心护理,并密切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每次抽搐发作持续时间,部位,抽搐程度等。对于烦躁不安者,应约束病人。

2.6吸痰及气道湿化:(1)气管内吸痰:吸痰是保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1]。分泌物多时应随时吸取套管内分泌物,一般先用吸痰管插入内套管内抽吸,如难以吸净可拔除内管,经外管口插入气管内吸取,将吸痰管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出,吸痰过程中应经常吸水冲洗管道,保证管内负压。吸痰时动作要轻,每次抽吸时间不宜大于15秒,插管不宜太深,为13~15cm,以轻微的刺激诱导患者的咳嗽反射将痰液咳出后再吸出,保证有效地吸痰。插入太深易诱发抽搐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吸痰时注意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如分泌物粘稠可用注射器沿内套管壁缓慢滴入少许液体,一般用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16万单位+糜蛋白酶1支配制成药液,每30分钟滴入一次,每次5滴,也可根据吸痰时痰液的粘稠度随时滴入,以稀释溶解分泌物及预防感染。(2)湿化气道:湿化气道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环节[2]。为加强湿化效果,我们在套管口上面覆盖二层无菌湿纱布,避免了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而造成的气道干燥,气管内分泌物粘稠不易排出的缺点。吸痰管每次更换,药液每日更换一次。不需要勤拍背,以尽量减少刺激。

2.7内套管清洁、消毒法:内套管一般4~6小时取出清洗消毒一次。将取下的内套管放入双氧水液治疗碗中浸20分钟,用细小试管刷通洗套管内部,用棉球洗套管外部。清洁后取出用生理盐水冲净,用无菌纱布块将外壁水擦净,放入外套管内,锁住开关。消毒内套管时,要尽快放回外套管内,以防外套管分泌物附着妨碍插入。有条件时,应争取有一个备用的同号内套管,可以在消毒时交替使用,最为适宜。如在清洁消毒内套管时,有较多的分泌物,可随时由外套管口内插入吸痰管,将分泌物吸除。

2.8颈部伤口的护理:喉垫可保护伤口免受刺激、感染,一般每日更换一次,若渗出物过多应随时更换。操作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以免造成伤口感染,发生气管狭窄或拔管困难。所用过的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再消毒,敷料应焚毁,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2.9堵管期的护理:患者分泌物少,呼吸平稳,无紫绀,抽搐少时要尽量拔除颈前套管。一般先试行堵管,使病人由鼻腔进行呼吸,经过1~2天若鼻腔呼吸正常时就可将套管除去。

用蝶形胶布沿颈前横行帖紧,将颈前伤口拉紧相互靠拢,加以固定,大约1周左右自行愈合(不必清创缝合)。堵塞管口试验,可用硬橡胶,软木制成栓塞,用号次递减法堵塞。(先1/2、2/3、7/8,,全堵塞子)。堵塞试验以后,应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如果发生,就立刻拔除,停止试验,并要严格交接班。

3讨论

破伤风病人内科治疗效果差,病程长,易合并感染,抽搐易发生窒息,加上镇静剂的使用,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增加窒息和感染的机率[3],常因喉肌痉挛及窒息导致死亡。及时行气管切开能解除呼吸道的梗阻,控制感染,促进肺不张的恢复,挽救生命。因此,严格而正确的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是防止气管切开术后一系列并发症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要掌握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减少患者的痛苦,预防并发症发生,对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殷红兰.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护理研究,2004,18(5),889-890

[2]韩维红.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现状.护理学杂志,2001,16(4):254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多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以下几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tp)。

1易被感染的疾病

1.1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伤者感染。手术室护士感染HCV的风险为0.1%-1.6%,在健康工作人员中最易被感染的人群以外科医生和护士最多,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在有创操作中因经皮肤暴露造成的感染。

1.2艾滋病:目前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我国也在快速增长,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站60%,在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途径中,主要危害是针刺伤,健康手术护士在工作中感染的可能性与针刺入的部位,注入被污染的血量,血中艾滋病病毒载量(HiV―Rna)水平及病人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1.3梅毒: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随着梅毒患者人数成倍增长,合并梅毒患者也相应增加,在合并梅毒患者的剖宫产中,手术人员随时都在接触缝针、刀剪等锐利器械及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因此使手术室护士成为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2防护措施

2.1加强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及实习人员、保洁,都要进行上岗前专业的医院感染控制教育培训。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手术室护士应主动接受更多关于HBV、HCV、HiV、tp的知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懂得采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术前1天对病人应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手术病人的病情,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的病人应高度警惕,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诊断和隔离种类,对急诊或未确诊的病人一律按阳性对待,用一次性手术包,手术结束后装入黄色双层垃圾袋内,专人负责回收。

2.2加强防护措施、规范操作程序手术室护士术前进行自我体检,尤其是对双手、双前臂皮肤的检查,如有皮肤破损或小感染时,避免洗手上台,台下操作时也应加强相应的防护措施,术前修剪指甲不易过短,以免造成肉眼难以察觉的损伤,术中应使用安全的防护用具,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一种新型材料制成的G―ViR手套。对有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时,护理人员必须戴双层手套,佩戴护目镜,手术衣外再加一层一次性防护服,穿加长脚套,穿不露脚趾的手术鞋,以防止血液污染皮肤及锐利的器械掉落刺伤足部,洗手护士在传递手术刀、剪、针线时,不要直接递给手术医生,应置于弯盘内放在托盘架上,手术者自己拿取。手术过程中及时撤除所有不必要的锐利器械,如电刀、钻头、克氏针、开胸及骨科锐利特器,入固定保护位置,以免造成误伤,用过的针头不能用手复帽,手术结束后放入一次性利器盒内,避免乱放造成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在手术结束时,应在手术间门口更换清洁或消毒工作衣、鞋、帽。

2.3对污染物品的处理手术后的废弃物品应分类处理,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封口后经污物通道运出由专业人员无害化处理。手术间物品表面、地面、墙面,用1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2.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手术室护士应严格遵守操作制度,即使个人遗忘,也由同事监督,科室负责人加强管理。

2.5建立上报制度手术过程中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从伤口周围挤出血液,在流动水下边挤边冲洗,伤口用5%碘伏消毒,同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由科室负责人逐级上报职业暴露情况,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做到早期预防。

3综上所述

手术室护士因其职业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有所增加,实施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可降低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率,2011年我科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防护措施无一例职业暴露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