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目前经济发展十篇目前经济发展十篇

目前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6:45

目前经济发展篇1

2008年全国煤炭经济运行形势以9月份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9个月全国煤炭产运销量稳步增加,出口下降、进口减少,库存增加,成本上升、价格高位波动,企业利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增长。9月份以后,煤炭需求大幅下降,部分地区、部分品种出现供大于求局面,煤炭库存快速上升,煤炭价格大幅回落,应收账款急剧增长。特别是进入冬季取暖期以来,煤炭市场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的迹象,煤炭经济运行形势依然严峻。

(1)煤炭产量增速趋缓

2007年全国原煤产量25•23亿t,同比增加1•91亿t,增长8•19%。2008年全国原煤产量27•16亿t(调度统计快报数),同比增加1•93亿t,增长7•65%。

(2)煤炭运量增速下降

前11个月,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12•47亿t,同比增加1•31亿t,增长11•76%。11月份当月,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10253万t,比8月份减少了2064万t,下降了16•75%;日均装车51286车,比8月份减少8025车,下降了13•53%,日均装车数降至2008年的最低点。前11个月,全国主要港口累计完成煤炭发运4•74亿t,同比增加4751万t,增长了11•1%。11月份当月,全国主要港口共发运煤炭3377•1万t,比10月份减少了593•2万t,下降了14•9%,同比减少了540•9万t,下降了13•8%。全国主要港口煤炭发运量降至2006年10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且出现了近几年来罕见的负增长局面。

(3)煤炭销量增速减缓

1~12月,全国煤炭销量完成26•12亿t,同比增加1•83亿t,增长7•52%,增幅环比下降1•5个百分点。

(4)煤炭进出口继续下降

前11个月,全国出口煤炭4097万t,同比减少647•2万t,下降13•7%;进口煤炭3811万t,同比减少857万t,下降18•4%;累计煤炭净出口286万t。11月份当月,全国出口煤炭269万t,同比减少149•4万t,下降35•7%;进口煤炭217万t,同比减少217万t,下降50%。

(5)煤炭库存继续增加

到12月末,全国社会煤炭库存20100万t,同比增加5195万t,增长34•85%;比11月末增加300万t,环比下降1•52%。全国煤炭企业库存5092万t,同比增加1175万t,增长29•99%;比11月末增加332万t,环比增长6•97%。

(6)煤炭利润增幅回落

据行业统计快报,1~12月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补贴后实现利润总额1286•85亿元,同比增加557•55亿元,增长76•45%,增幅环比下降9•57个百分点。

(7)煤炭成本增加,售价降低

据行业统计快报,1~12月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单位成本338•50元/t,同比增加93•7元/t,上升38•28%;比1~11月增加3•8元/t,环比增长1•14%;1~12月原选煤单位成本378•20元/t,同比增加95•1元/t,增长33•59%;比1~11月增加2•6元/t,环比增长0•69%。煤炭价格环比下降。1~12月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平均售价356•30元/t,同比增加91•2元/t,提高34•40%;比1~11月减少2•9元/t,环比下降0•81%;1~12原选煤平均售价467•55元/t,同比增加133•95元/t,增长40•15%;比1~11月减少5•65元/t,环比下降1•19%。

2当前煤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国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四大煤炭

消费行业产品产量增幅大幅回落,电力、冶金出现了负增长,导致煤炭需求继续呈现减缓态势从电力行业的耗煤情况看,发电耗煤量下降,电煤库存大幅增加。2008年前11个月,全国火力发电量25641•58亿kwh,同比增长7•06%,同比下降8•44个百分点,比前10个月降低6•3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火电发电2009•2亿kwh,同比下降13•77%。尽管已经进入冬季电力和煤炭消费的高峰期,但是据中能电力工业燃料公司统计,直供电网电煤平均日耗已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回落态势。截至2008年11月30日,直供电厂存煤从7月末的1962万t增加到5164万t,增加了3202万t,上升163•2%,可用天数也从10天增加到27天。从冶金行业煤炭消耗看,冶炼精煤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前11个月,全国粗钢产量为46296•19万t,同比增加1173万t,增长2•6%,增幅比2007年同期回落14•1个百分点。11月份,我国生铁、粗钢、钢材、焦炭产量分别为3352万t、3519万t、4230万t和2025万t,同比分别下降16•2%、12•4%、11%和29•7%,环比分别下降1•8%、2•0%、1•5%和17•7%。据测算,冶金行业耗煤由7月份的3872万t减少到11月份的3001万t,减少871万t。11月份以来,国内钢厂对流通市场的库存投放尤为明显,特别是板材产品,价格不断下跌。板材作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国内市场实际价格已低于建材等低档次产品,形成倒挂态势,而国内大中型钢厂均以板材为主,经营形势极为艰难。由于面临着很大的库存压力,宝钢、武钢、鞍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已经要求煤炭企业限发或停止发煤。从建材行业煤炭消耗看,耗煤量出现负增长。2008年前11个月,全国水泥产量12•67亿t,同比增加6832万t,增长5•7%,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8•1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水泥产量1•27亿t,同比增长2•8%。其它建材产品产需量也出现增速放缓的迹象,建材行业耗煤受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产量增幅下降的影响,煤炭消费呈现负增长局面,前11个月煤炭消耗同比下降1•2%。从化工行业煤炭消耗看,耗煤量增幅回落。2008年前11个月,全国化肥产量5350•14万t,同比增加84万t,增长1•6%;化工行业煤炭消耗同比增长1•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个百分点。11月份当月化肥产量400•88万t,同比下降16•3%。往年第四季度正是复合肥生产旺季,尿素用量也比较大,但2008年复合肥企业停产众多,对尿素需求量大幅下降。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处于停产或停产检修的尿素产能约有667万t,占全国月产量的12%左右。因此,四季度化肥行业用煤可能出现负增长。按目前情况测算,11月份煤炭消费量较2008年用煤的最高峰7月份相比,减少幅度在3600万t左右。

(2)煤炭价格快速下降后暂趋平稳

2008年,煤炭市场价格走势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从年初开始,煤炭价格开始了连续8个月的持续上涨,9月份以后出现下降,进入11月份,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动力煤交易价格出现大幅度快速回落,单月下跌幅度达到历史之最,现行价位已接近年初价格水平。12月初,秦皇岛、天津、广州等国内沿海地区重点市场,具有代表性的发热量5500大卡/kg市场优质动力煤的交易价格已经降至2008年1月下旬的水平,而发热量5000大卡/kg市场动力煤的交易价格低于2008年1月的价格水平,部分主流煤炭品种交易价格的振幅高达800元/t以上。目前煤炭市场价格有企稳迹象。从煤炭产地看,山西大同、朔州等重点煤炭产区发热量5500大卡/kg以上的优质动力煤,10月底的“上站”价格为650~670元/t,进入11月份,“上站”煤价格快速降至420~440元/t,普遍比10月末下降了230元/t左右。尽管如此,在煤炭当前出矿价格的基础上,煤炭集(发)运站完成煤炭收购、装车、发运、装船等项工作的综合成本仍然高于秦皇岛地区市场动力煤的成交价格,即煤炭价格“倒挂”现象继续存在。从煤炭中转地看,市场现货价格近期急速回落,目前有止跌企稳迹象。以秦皇岛5500大卡现货煤炭价格为例,8月初为940元/t,9月初为910元/t,10月初为890元/t,11月初为820元/t,到11月底急速降至570元/t,12月内连续两次微跌,到12月15日跌至520元/t,与7月中下旬的高位相比下调了540元/t,近一个月来市场煤价跌幅减小、跌势放缓,说明现在煤价已经基本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水平。从国际煤炭市场看,由于需求不足的原因,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大幅度下滑。代表亚太地区动力煤现货价格的newC(澳大利亚)周指数在7月4日创出194•79美元/t的历史最高点后快速回落,11月7日,newC周指数价格为104•12美元/t,12月5日跌至76•09美元/t,一月之内下跌28美元,跌幅达到27%。与国内同等质量的煤炭价格相比,11月下旬的国际煤炭市场离岸价格(FoB)已经与国内市场基本持平。同期,全球海运市场也处于低位徘徊之中,更拉低了国际煤炭到岸价格的成本。截至2008年11月30日,反映国际航运市场景气度的BDi指数已经下滑至847点,与2008年5月20日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幅度超过了85%。目前,从澳大利亚和印尼港口运输煤炭到我国广州港的海运费只有9•2美元/t和4•9美元/t,与6月份价格最高时的55•79美元/t和33•5美元/t相比,分别下降83%和85%。在广州港的国内煤炭到岸价格610元/t,与国外煤炭到岸价格基本(不包括进口税)基本相当。

(3)煤炭企业应收煤款快速增加,经营压力增大

进入10月份以来,受需求下降、社会库存大幅增加的影响,煤炭货款结算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承兑汇票比重和应收账款增加。截至11月底,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净额715•7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32•1亿元,增长47•99%,增幅环比增加15个百分点。上半年末,山西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仅为16•27亿元,但下半年以来,受市场变化影响,山西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货款拖欠逐月上升,到9月末应收账款余额已增至42•2亿元,到11月末,更激增至142亿元,比年初增加65•6亿元,比6月末增加125•73亿元。

(4)煤炭成本上升较快

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政策性因素增支的影响,1~12月,大型煤炭企业原选煤单位成本1~12月原选煤单位成本378•20元/t,同比增加95•1元/t,增长33•59%;1~11月,河北省国有重点煤矿原煤单位成本完成446•40元/t,同比上升78•56%,煤炭成本增幅高于煤价增幅18个百分点。目前,重点电煤合同价格已经低于生产成本,导致煤炭企业盈利水平减弱。随着煤炭完全成本实施和国家税费政策调整,煤炭成本上升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5)煤炭产能过剩压力加大

据统计,2004年至2008年11月,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95亿元,改造提升了一大批资源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煤矿,新建了一大批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煤矿。2008年前11个月,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1957•41亿元,同比增长34•8%。据对国土资源部委托的大型煤矿矿井开发利用方案统计,2004年到2008年10月,全国新增大型矿井(含改扩建矿井)建设规模6•7亿t。新增煤炭产能近两年在陆续释放,产能过剩压力加大。

3煤炭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投资、金融、税收政策,包括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内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和近期出台的“九条”金融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必将对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国内消费、减轻企业负担、提振市场信心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将给煤炭市场以一定的支撑力度。

(1)煤矿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停产检修

据了解,部分煤炭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停产检修等方式减少产量,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开始安排具体的限产措施,根据市场需求、价格变化等情况,合理确定煤炭产量。有的主要产煤省区已出台措施,要求年产30万t/a以下规模的小型煤矿全部停产整顿,控制煤炭产量。有的大型煤炭企业由于区域市场价格下降,市场空间少等因素,开始组织全部进入停产检修和员工培训工作。

(2)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有所回落

11月份,受市场需求形势持续恶化的影响,秦皇岛港空泊现象加剧,截至2008年11月19日,秦皇岛港煤炭总场存升至941•5万t,接近饱和,大秦线保留车频繁出现。但是,由于动力煤现货价格暴跌,坑口价与港口价格倒挂,交易的中间环节发煤不活跃,发运量减少,到2008年11月30日,秦皇岛港煤炭总场存降至845•2万t,到2009年1月10日,秦皇岛港务集团共存煤炭494•3万t。

(3)小型钢铁企业开始恢复生产,部分地区

冶金用煤价格启稳、耗煤量回升据对部分钢铁企业集中地区调查,目前钢材市场连续大幅度降价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板材止跌,并有一定幅度的反弹。截至2008年12月8日,普碳钢坯、窄带钢含税售价分别为3250元/t、3500元/t,比10月份分别上涨250元、200元左右。山西产二级冶金焦炭价格1500元/t,比10月份上涨了50元/t左右。随着铁精粉和焦炭等原材料价格回调、启稳,以及钢铁产成品销售形势逐步好转,一些钢铁企业停产装备近期陆续复产。随着小型钢铁企业恢复生产,冶炼精煤需求也有所增加。据铁道部运输局反映,近期精煤装车数日均增加200车。冶金用煤市场开始出现了回暖的迹象。

(4)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钢材、建材等市场前景向好

中央经济会议对2009年“保增长”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必然大幅拉动钢材、建材等消费增长,需要钢材、建材等建筑材料的强力支撑。按万元固定资产钢材消耗量测算,国家提出的4万亿投资项目,将拉动钢铁需求2亿t左右。2009年新增钢材需求量约0•9亿t。同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钢材、建材等产品产量增加,必然拉动电力需求增长,间接带动煤炭市场逐渐好转。

目前经济发展篇2

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

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并不断充实完善了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计划,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展情况好于预期。

(一)GDp增速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趋向好转。2009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二、三季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1%、7.9%、8.9%,第三季度增幅比一、二季度分别提高2.8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回升较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8.7%,其中第三季度增长12.4%,比一、二季度分别加快7.3个和3.3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2008年7~8月水平。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前八个月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0.6%,降幅比前两个月和前五个月分别收窄26.7个和12.2个百分点,其中6、7、8三个月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9%。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5.15万亿元,由上半年同比下降2.4%转为增长5.3%,其中9月份增幅为33%。

(二)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出现向好迹象。2009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我国居民消费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下,农村市场消费加快,对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贡献率比2008年全年提高7.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6%,对GDp增长的拉动分别是3.7、3.8和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投资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增幅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4.8%和38.1%,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居民服务、公共管理以及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均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规模逐月扩大、加工贸易降幅明显收窄、需求弹性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表现出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2009年1~9月我国出口8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9月份出口1159.4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单月出口额新高,同比下降15.2%,为2009年最低降幅,环比增长11.8%;加工贸易进口由3月、6月分别下降29%和20%,回落到9月份下降6.9%。总的来看,随着稳定外需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见效和国际市场趋稳,我国进出口规模逐月扩大,降幅有所收窄。

(三)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2009年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2008年11月份38.8%的低点回升54.3%;其中,出口订单指数为53.3%,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比二季度提高9.9个点。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88,比2009年3月份的最低点提高2个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其中9月份环比上涨0.4%,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当月环比涨幅达到0.6%,已连续六个月上涨。

(四)农业生产再获丰收,新农村建设加快。尽管2009年农业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促进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其中夏粮比上年增产52亿斤,早稻增产33亿斤;畜牧业生产继续增长,水产品产量稳定增加。截至2009年8月底,基本建成近1500个大中型水利项目、标准粮田43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解决约22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8.5万户,建成农村沼气项目231万个、农村公路约7万公里、农村电网各类线路10.3万公里;建成约1.1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3000多个基层计划生育服务项目、近26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农村初中校舍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五)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成效继续显现。软件、医药制造、微型计算机、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面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正在陆续下达。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装备制造业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前八个月,火力发电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同比下降6克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88%。

(六)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形势持续好转,2009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实现全年目标的9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到2009年8月份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状况总体较好。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10.5%和9.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2009年年底前将覆盖10%的县(市、区、旗);绝大部分省份已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有效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七)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启动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创业板正式推出。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009年我国经济较快回升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派生投资拉动,由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市场性投资增长虽然也在恢复,但比较缓慢,扩张计划中的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内生的市场性投资能否成为新的稳定增长动力仍然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任务艰巨。

(一)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内生性持续增长动力相对不足。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78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同比增长33.4%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高达71.2%。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09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达94.8%;最终消费对GDp贡献了4个百分点,消费贡献率为51.95%。仅就内需增长而言,投资贡献69.9%,消费贡献30.1%,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比较突出。并且,当前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势头在一定的程度上得益于就业、收入分配等积极性国家调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因素,未来农村稳定增收、保持消费继续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如果支持措施不到位,消费需求将有可能下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二)外需对我国的经济拉动能力尚弱,经济回升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2009年前三季度外贸出口规模逐月扩大、加工贸易降幅明显收窄等较好的趋势,但9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仍高达15.2%,对美国、欧盟贸易额同比下降仍分别高达15.8%和19.4%。2009年前三季度在对GDp的贡献中,投资为94.8%,消费为51.6%,净出口为-46.4%。我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好的几个年份中,2006年为19.3%、2007年为19.7%,2005年为24.1%。要恢复到对GDp的贡献达到最好的水平还有不少的距离。从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看,外需萎缩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虽然一些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亚洲国家已经相继在一二季度开始复苏,美国和欧洲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预计2010年美国和欧洲国家将出现正增长,但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2009年9月共有19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特别是美国对我输美轮胎实施特保措施等,这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粗放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亿吨左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3.5亿吨左右、电解铝、造船、化工等也存在过剩和重复建设严重问题。特别是光伏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等产能高端领域也存在这种现象。

(四)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问题

1.房地产等存在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压力。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推动的资产价格上涨,2009年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7%。2009年从6月以来,我国房价已连续四个月同比上涨,涨幅逐月扩大;环比已连续七个月上涨。

2.通货膨胀预期增强,有可能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应对危机的特别政策,在现阶段总需求和总供给严重失衡、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目前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不一定必然要导致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滞后期一般大约是8个月至13个月。但是,资产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预期具有一定的诱发作用,尽管通货膨胀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下,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形成并有进一步增强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它可能会引起攀比式、补偿式、预防式的消费品价格上涨。

3.金融领域有潜在风险。目前信贷较大规模投放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里,集中度比较高、使各类项目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如果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在实体经济的某些领域,造成一些新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并引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从而带来金融不良资产增加的可能性加大等。

关于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由快速回升到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从扩大政府投资转变为加大结构性减税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以发挥政府投资的直接推动作用转变为发挥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对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杠杆作用。

在实施结构性减税、加大对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扩大就业等支出的同时,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推动消费税、资源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健全中央对地方以及省对县市的转移支付制度。

2.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灵活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将重点从保增长转移到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上面来,引导金融机构推进信贷均衡增长,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特别是加大对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信贷投放重点从配套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转向促进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来。

根据经济回升和价格变化情况,在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调结构、保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配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创业投资和地方债券市场,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加强对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稳定人们生产与消费预期,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明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防止消费和市场性投资的下滑,防止价格水平过快上涨。

(二)继续巩固经济回升的增长势头。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要以保持内部需求稳定增长为重点,注重消费需求的扩大,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积极推动最终消费的扩大。科学合理地安排投资计划,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进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确保项目质量和安全。抓紧出台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办法。落实好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政策,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进出口。有关方面认为,外贸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消费0.68个百分点,可拉动投资0.74个百分点。要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稳定外需的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努力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的水平。

(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加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对外竞争力提升。继续抓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坚决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积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适应消费升级和国际市场变化,调整外贸生产及进出口结构。坚持节约资源能源,对外实行出口升级和进口的替代战略。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间投资、中小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目前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措施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发展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进步,所以积极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目前各个县区的重要任务。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历了由乡村主导向城市主导的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经济和非农经济的协调性变得更强。虽然说现在的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中依然表现出了动力不足、特色不明显等显著问题,所以积极的探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策略意义十分重大。

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从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来看,发展动力不足是其主要表现。就目前的现状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不够深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化结构调整,促进结构合理性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但是目前的这种调整科学性不足。第二是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没有充分的认识。增长即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强化对增长极的认识,又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的这种分析明显不足。

(二)区域经济的特色性不明显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县区的资源优势各有不同,发展区域特色对于县区经济的发展十分的有利,但是目前的县区经济发展,重复化发展模式明显,导致了区域特色的明显性降低。所谓的重复化道路主要指的是大部分的县区发展都在走一些区县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的照搬和应用导致了原有特色的减弱,从而形成了目前的现状,而这种现状对于县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力不足

创新是县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目前的县区经济,创新严重不足,主要有两种表现。第一是在发展模式上,大都照搬照抄其他县区发展的模式,完全不考虑自身特点,导致了县区经济发展的雷同化严重。第二是在自身特色资源的利用上,缺乏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发展理念,依靠的单单是产品或者资源的单一价值,这种无创新的开发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后续乏力,所以县域经济的持续性比较弱。

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结构合理性

为了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结构的合理性是重要的措施。优化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主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是合理规划县域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使得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会得到强化。第二是要充分的认清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从产业间的互补性出发,加强产业间的联动趋势,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在合理的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

(二)强化创新,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创新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要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创新必不可少,所以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创新培养与运用。就创新能力的强化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是理念创新。就经济发展而言,理念非常的重要,有了全新的理念,经济措施才会有相应的突破,所以理念认知必须要在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第二是措施创新。措施创新主要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规划执行的时候使用的具体策略。通过措施创新,经济发展规划的作用效果会发挥到最大,而且其性价比也会提升。

(三)加强区域特色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性

就县域经济的发展而言,特色经济是其巨大的竞争力,所以为了将这种竞争优势扩大,必须要强化区域经济特色的开发。区域经济特色的开发主要有两项措施:第一是深化区域特色的分析,加强对其内涵的理解,这样便可以将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等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文化特色的推动下,经济的特色性会更加的显著。第二是要加强区域特色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区域特色资源的整合,区域资源的利用效果更加明显,价值体现也会更加显著。

(四)促进产业化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综合进步

促进产业化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综合进步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措施。从过去的县域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不强,而这种整体性不强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带动区域的整体提升,通过区域特色经济的开发,然后在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游的建设,这样,特色经济产业化便建立了起来。通过不断的强化和完善,使得特色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并在这种带动下完成县域调整和整合,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综合开发。这样,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性会越来越明显。

三、结束语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体经济的基础,所以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县域经济的开发。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动力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所以积极的进行县域经济创新能力以及动力性提升等方面的探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赵子龙,曾艳华,韦慧,郭栋.桂西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因子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5,10:1920-1925.

目前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宏观经济;发展前景;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的崛起夯实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不断显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一个阐述。

一、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隐患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隐患,这些隐患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增长速度从宏观层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状况。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10.3%,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9.2%,而从2012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2012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是在8%左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2.宏观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本身有着很多的划分标准,本文这里借用一二三产业机构来加以分析。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重大概维持在0.1:0.5:04这样一个比例,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我国在第三产业机构方面的比重偏低非常明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折射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3.经济驱动力单一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单一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以及外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不足。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完全不同,而投资以及外贸驱动的经济模式弊端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产能过程、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二、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看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即宏观经济速度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增速会明显的放缓,预测为维持在7%左右,这一增长速度大概会持续10年左右。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整个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还很大,这为宏观经济夯实了基础,有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不会有较大的提升,经济质量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经济发展速度不降的压力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将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颠覆显然是不现实的。

长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速度将会逐年回落,预计会在10年以后稳定在5%左右,不出意外的话,我国经济规模会在205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经济质量方面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机构将会更趋合理,宏观经济依靠智力驱动,而不是资源驱动。根据国家的规划,2020年我国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未来人力资源将会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大的源泉。当然长期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冲击,一方面就是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我国人口数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人口红利将会逐渐消弭。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总需求长期未出现萎缩的情况,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市场规模的萎缩,需求的减少将会给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

三、宏观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要想实现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社会的消费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样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二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样能够为内需的提振夯实基础。三是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是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房价过重的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威胁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未来应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的运行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动的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辩证的来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阻碍,但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应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彻底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以破除,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在未来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勋.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及前景[J].经济导刊,2011(11).

目前经济发展篇5

(一)低碳经济的认知度不足

由于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商业银行对于其认知匮乏,同时也由于当下低碳经济成功的案例较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因难以确定可靠的投资收益,对于低碳行业的投资热情不高从而导致低碳经济类的相关业务难以得到开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地位停滞不前,对于整体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阻碍。

(二)与企业自身经营目标存在矛盾

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是以营利为目标,其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表面理解是在经济发展时降低相应的能源消耗,从而保证经济的长久发展。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借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低碳经济模式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巨额的成本投入与未来的投资回报是否成正比,令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这也成为了当前企业是否选择低碳经济模式的最大矛盾。

(三)缺乏对风险的可靠计量

由于低碳经济往往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而风险性和安全性是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开展集资项目时优先考虑的内容,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前往往需要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和风险评估,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市场现状,低碳经济类风险预估缺乏一个标准、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风险的不可估以及担保中介机构的缺乏导致很多银行机构对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投资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四)政府关注度不够

对于目前市场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较为模糊,政府对低碳经济的行业补贴以及政策引导还远远不够,使得低碳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政府未完善法律法规,使得很多指标以及资质都缺乏认定,从而导致其中空白性较大,对于其有效的监督管理也是极其不利的正是这些原因,让一些商业银行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持有怀疑态度而不愿出资尝试。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商业银行是当之无愧的最大的资金支持者,而目前最为缺乏的则是该经济体系对低碳经济的认可,而政府部门则需要带头充当这一认可角色,即首先对低碳经济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保证让商业银行熟悉低碳经济,认识其发展的前景,并且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需要将国外的成功案例代入到低碳经济项目经营中,让银行机构体会到低碳经济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和价值。

(二)促进战略目标形成

很多企业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往往存在盲目性,而政府部门则需要推行一些优惠政策,让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雏形能够形成,而各大商业银行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情况以及市场情况制定相应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商业银行与企业合作的顺利达成。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出面作为担保机构,让更多的银行得以放心放贷,降低低碳经济放贷风险,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目标同时惠及企业和商业银行。

(三)把握时机推出低碳类金融产品

当前国际已有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到低碳经济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也可紧跟时代潮流,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等,可采取金融工具的创新,如适时推出低碳经济类投资基金、碳排放量期货交易等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释放流动性,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也将吸引大量人气,加快低碳经济产业资金周转。

(四)强化人才培训

人才可以说是任何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低碳经济这种新兴经济,更需要有新型的人才作为支持,即而对于人才的培训,商业银行需要培养一支精通低碳经济的人才队伍,熟练掌握相应的金融操作和业务知识,同时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服务低碳经济的柜台,为企业提供便利。在业务开展后,配备专人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跟踪了解,定时汇报分析,有效防范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经济发展篇6

实际上,低碳经济提出的理论基础的很大一部分是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所要实现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尽量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尽量减少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消耗量,这与低碳经济所要求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通过不断的开发新能源、创新低碳技术和发展低碳产业等来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从而降低碳排放,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低碳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核心内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表现为: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经济。

从发展的目标上来看,低碳经济通可持续发展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双赢,维护社会生态的平衡,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或浪费的情况下所诞生的,其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理念引导者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

现如今,我国面临的而不仅仅是资源、能源等的短缺,同时还要面对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在思考如何转变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降低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时,作为一种绿色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强有力的武器。

(3)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技术上的革新,通过低碳城市、低碳产业的建立等来实现经济的零碳增长或是低碳增长,从而不断的改善目前的社会生态环境。此外,从内容上来说,低碳经济作为对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在发展中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明确的发展路径。

二、必然之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在目前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正面临着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并且还要不断的提高这些能源的使用效益,通过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和优化目前的能源结构来不断的降低碳排放量,而低碳经济正是目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1)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一个重要途径。

如今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需要大量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些建设基本都属于“高碳”产业之列,并且无法通过国际市场的拓展来满足目前的需求,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的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一个有效措施和手段。

长久以来我国的资源总体状况都是以依赖煤炭为主的一种结构,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却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低碳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等来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是我国国际战略的需要。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解决目前能源危机、控制碳排放的根本出路,也是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能够实现脱颖而出,并大力提高国际地位一个良好的选择和机遇,因此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施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目前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林业经济;措施

1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业经济结构单一

目前,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很多地区还没有形成规模,尤其是与林业经济有关的企业,在规模上还不够壮大,没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很多地区林业经济还是单一结构发展的态势,导致很多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无法在管理上得以深入实施,影响了林业经济的整体管理水平,导致很多林业资源大量浪费,这些都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不符。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是影响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结构还将面临更大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的问题,就会进一步阻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森林资源数量逐渐减少

我国是林业大国,森林资源原本是非常丰富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林业资源大量消耗,另一方面部分林地转成农业用地,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越来越少。虽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对于森林资源破坏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很多地区还是存在着滥砍乱伐的现象,导致森林资源逐渐减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人造森林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发挥效用。而且我国现在人造育苗技术还不够成熟,很多人造森林的树苗成活率比较低,因此人造森林与木材大量需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这也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阻碍因素。

1.3林业体制改革进程过于缓慢

目前,我国比较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持续时间过长,进程缓慢,导致林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由于经济体制落后,很多权责方面比较模糊,而且现有的营销活动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最重要的是目前林业经济发展没有得到对应的资金支持,导致林业经济体制的完善进程更加缓慢。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林业经济,需要满足理念上的要求,同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我国是人口大国,森林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我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率。为此,国家需要针对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进一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降低森林资源的损害程度。我国丘陵地区面积广阔,而且这部分地区本身不适合农业发展,为了发展农业就需要破坏原始植被,往往这种传统的农耕方式效率非常低,很大程度上还会引发自然灾害。因此,国家与各地政府要加以重视,要对应的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让林业经济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重视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林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改善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可持续发展下的林业经济要重视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到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保护原始森林的资源,而且还能从整体上提高森林的技术水平。加强树苗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升树苗的成活率,保障树木的质量,缩减树木的成长周期。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植树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当前树木种植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大力推进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林业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改革之后不仅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充分体现林业经济的独有特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业部门要针对目前的情况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出发,推动林业经济朝着可持续目标发展。要重视林业的产权分配,从而推动体制改革,在使用森林资源时更加懂得治理,明确经济发展与维持生态平衡并重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林业部门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上的一些先进经验,不断优化林业企业管理策略,让林业企业更加现代化,从而促进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4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我国关于林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防火条例》等。从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来看,部分内容的侧重点存在偏差,而且侧重点一般放在保护森林与惩罚破坏森林的行为。关于林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涉及得比较少,尤其是林业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几乎没有涉及。为了促进林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弥补法律内容上的一些缺失,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国家土地资源机构共同协调,在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让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国情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国家林业部门与经济部门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促进林业经济能够及时实现结构上的优化,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实现自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幼瑞.强化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科技风,2016,(23):143.

[2]周亚杰.谈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营林造林工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145+147.

目前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Dea;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056-02

一、Dea方法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交叉领域。由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于1978年开始创建并命名。1986年,自macmillan首次将Dea方法用于区域经济研究,随后Dea方法被纷纷引入到其他区域经济评价工作。Dea方法使用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随机规划等数学规划模型,进行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及输出的“决策单元”(DmU,DecisionmakingUnit)问的相对有效性。

二、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目前,湖南省共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其中88个县市是县域范畴的经济主体。县域占据全省96.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91%的人口,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GDp占全省的76.3%,地方财政收入占58.5%。由此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省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在各级贫困县中,湘西南地区占贫困县总数的65%,其中大多分布湘西自治州、永州、怀化。而这些地区中的经济中,农业占了较高比例,但是此地区的农业产业都处于初级化程度,目前还是采取粗放性经营模式,产品交易市场没有建立完善,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同时也没有形成产业加工链。该地区的GDp总量与其他湘东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相比,差距有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湖南省区域经济整体协调。

从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越是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也就越健康,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与组合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经济系统,目前很多研究只是对某些产出经济指标单独进行差异程度分析,并没有从经济发展效率的角度对各经济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难以综合反映各区域问经济效率的差异。

目前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 apeC经济技术合作 机制改革趋势

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组织,apeC以“开放的地区主义”为合作原则,以“自主自愿,协商一致”为决策制定机制,以“协调的单边主义”为决策履行机制,依靠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来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近年来,亚太地区区域贸易安排(Rtas)日益活跃,衬托出apeC合作进程缓慢的尴尬现实。但是apeC作为一种合作机制,不同于欧盟模式,具有亚太特色,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新区域主义合作模式,其存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此,如何探索apeC机制的改革路径,使其能够更加适应亚太国家发展经贸的需要,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apeC最具特色的合作内容,经济技术合作的运行机制与改革,也必将是apeC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apeC经济技术合作运行机制的现实特点

成立于1989年的apeC,以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以及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官方经济合作论坛。目前,apeC成员共有21个,它们在亚太地区集聚,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是这些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使得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apeC以各成员和工作组为基点,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缩小成员之间的经济差距,增强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经济基础。1992-2009年间,apeC共实施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866个。而在2001―2009年间,apeC共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983个,平均每年开展项目110个左右,总体发展十分平稳,反映出apeC正在稳步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现实(参见下图1)。目前,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现实运行机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经济技术合作管理机制得以确立。apeC温哥华会议之前,经济技术合作主要由经济委员会负责。1998年,经济技术合作分委员会(简称eSC)的成立使apeC经济技术合作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该分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在有利于所有成员经济体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apeC论坛组织进行咨询和综合,提供强化和有效地服务于apeC工作的政策管理工具,以及提供可能的行动指导来促进apeC经济技术合作目标的实现,加快经济技术合作日程的有效实施”。2002年,apeC墨西哥会议将经济技术合作分委员会改名为高官会议经济技术合作委员会,但保留了分委员会的缩写eSC和职责范围,为了更好对apeC各论坛和各成员开展的经济技术合作进行协调和管理,2005年apeC釜山会议将高官会议经济技术合作委员会升格为经济技术合作执行委员会(SCe)。此举实际上是增加了经济技术合作执行委员会的权力,为进一步推动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apeC河内会议完善了经济技术合作执行委员会的各项职能,包括确立其成员构成、会议举行时间、委员会的政策目标等。目前,以经济技术合作执行委员会为核心的管理框架基本建立,为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评估机制初见成效。合作项目是经济技术合作的载体,它的实施也是经济技术合作最具体和最重要的环节。从2004年开始,eSC决定从两个层次来加强对经济技术合作的评估与监督。首先是在工作组层次上,通过独立评估和审核,敦促各工作组提高工作效率。在2003-2004年,eSC协助渔业工作组对其开展的经济技术合作进行了独立评估。在Som的领导下,SCe还协助apeC秘书处对评估进行了安排,确定每年评估三个论坛,以保证四年内每个论坛都要被独立评估一次。目前,对合作项目和工作组的独立评估已经成为apeC经济技术合作管理中的重点和特色。2009年11月,apeC新加坡会议在部长宣言中还专门提到“欢迎对经济技术合作高官指导委员会下属工作组开展独立评估”。其次是在合作项目层次上,构建更加全面的评估框架,强化对合作项目的监督。2004年,由eSC授权成立的工作小组开发出名为“质量评审框架(QualityassessmentFramework,QaV)”的评估体系,代替原有的经济技术合作加权矩阵(eCoteCHweightingma―trix),成为评估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主要方法。此后,eSC又开发出一个名为“监督和评价框架(monitoringandevaluationFramework)”的评估体系,并将其与QaF评估框架合并,组建一个名为ame框架(assessment,monitoringandevaluationFrame―work)的评估体系。在全新的ame框架下,eSC可以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实现事前评审、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极大地增强了eSC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管理能力。2007年apeC悉尼会议为如何使用a/Vie框架提供了相应指南。通过以上两个层次的评估机制建设,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实际效果得到了显著增强。

第三,与国际多边组织开展合作的长效发展机制得到确认。2002年,apeC墨西哥峰会提出了“与国际金融组织和私营部门建立伙伴关系,实现apeC能力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目标”的建议。根据此建议,2003年8月,apeC高官会在泰国布吉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共同举行了以“建立apeC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伙伴关系”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促成了apeC与世界银行下属的全球发展学习网络(Glob―alDevelopmentLearningnetwork,GDLn)之间的合作。2005年9月,apeC在韩国庆州与国际金融机构(wis)和经济合作组织(oeCD)共同举行了第二次政策对话,就推动中型、小型、微型企业的能力建设以及apeC发展中成员的贸易便利化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1月,apeC与多边组织(multilateralorganizations)

举办了第三次政策研讨会,东盟(aSean)秘书处、亚洲开发银行(aDB)、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美洲开发银行(iD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合组织(oeCD)、世界银行(wB)等国际机构参与了会议。2009年11月,apeC新加坡会议的《部长级会议联合声明》对“经济技术合作高官指导委员会在加强apeC与其他多边组织及aBaC合作方面的努力”表示赞赏。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为apeC经济技术合作确立了一个长效发展机制,对于拓宽其资金来源、提升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apeC经济技术合作运行机制的缺陷

近年来,在apeC各成员的积极推动下,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运行机制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致使apeC经济技术合作优先领域发展严重失衡。1996年11月apeC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和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了解决《大阪议程》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发表了《apeC加强经济合作和发展框架宣言》(简称《马尼拉宣言》),确立了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安全高效的资本市场、加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未来技术、促进环境的持续发展以及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等六人优先领域。2003年11月,apeC曼谷峰会将经济技术合作的优先合作内容以及目标进行了拓展,新增了“融入全球经济、促进知识经济发展、加强反恐能力建设以及迎接社会领域全球化”四个优先合作领域。2006年11月,apeC河内峰会将此四个优先领域与《马尼拉宣言》确定的六大优先领域并列,正式确定了经济技术合作的十大优先合作领域。为了理顺这十大优先领域的关系,经济技术合作执行委员会(SCe)对《马尼拉宣言》进行了修正,将十大优先领域分为“长期优先领域”和“中期优先领域”,其中长期优先领域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持续增长、利用未来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振兴中小企业、发展资本市场,中期优先领域包括融入全球经济、促进知识经济发展、加强反恐能力建设和迎接社会领域全球化。这样划分有助于将紧缺的资源优先使用于最急需要开展的合作项目,有利于提高经济技术合作的实施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apeC经济体的需要。为了在马尼拉框架下更好地开展优先合作领域的能力建设项目,2007年,apeC经济技术合作执行委员会(sCe)依照下列规则设立优先次序,即将领导人会议确定的项目设定为高度优先(Highprior-时)合作项目,将部长会议确定的项目设定为中度优先(mediumpriority)合作项目,将其他项目设定为低度优先(Lowpriority)合作项目。如下表1所示,在2006-2009年间,“中期优先领域”(领域7-10)所占比例从53.8%下降至28.0%,而“长期优先领域”(领域1-6)所占比例从46.3%上升至72.0%,反映出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向传统定位的回归。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各优先领域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以2009年为例,在十大优先合作领域中,开展合作项目最多是促进持续增长领域,共开展合作项目27个,占当年合作项目数的29%,而加强反恐能力建设、利用未来技术领域的合作项目仅为2和3个,占比分别为2.2%和3.2%。类似的优先领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其他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实际上反映出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资源配置机制的不完善。换言之,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合理化合作资金的流向,致使各优先领域发展失衡以及相应关系难以理顺,最终影响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得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共同参与问题久拖未决共同的单边主义作为apeC合作方式的核心,它反映的是一种亚洲式的中庸、矛盾、写意、留有余地等基本理念。它在运行中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单边自愿行动,二是同行审议机制,三是集体行动。这三位一体的共同的单边主义方式在运作中产生的问题是,由于缺乏量化目标及强制性,各成员在推动apeC合作方面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倾向于在其他成员做出贡献的基础上“搭便车”。即使同行审议机制所形成的压力远不能改变这种可有可无的“apeC作风”,至多也只能是一种“有约束的自愿性”。尤其是apeC合作中的经济技术合作,主要依靠成员集体行动来完成,在这种合作方式下很难取得突出进展。事实上,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共同参与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如下表2所示,2005年apeC框架下实施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共计135个,这些项目分别由各个apeC成员牵头承担。在apeC成员中,韩国作为2005年apeC峰会的主办方,承办了26个合作项目,排名第一;美国承办了18个合作项目,日本承办了15个合作项目,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而菲律宾、文莱、俄罗斯、墨西哥、新加坡等apeC发展中成员开展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均没有超过3个。由此可见,apeC经济技术合作实际开展情况与apeC设计的“共同参与”原则大相径庭。如果“共同参与”问题得不到解决,“共同受益”也将无从谈起。apeC论坛性质仍将维持,这种合作方式也将继续存在。因此可以预见,在这种合作方式下,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将遇到更大的挑战。

第三,项目成果转化机制缺位,使得apeC经济技术合作日益虚化。eSC从侧重项目开展方式的角度,将apeC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分为三大类:信息收集类、信息分享类和培训类。信息收集类主要包括以调研、研究、报告等形式开展的合作项目;信息分享类主要包括以研讨会/会议、培训、标准/成功例、数据库/网站建设、apeC中心/展览等形式开展的合作项目;培训类则主要包括以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开展的合作项目。如下表3所示,apeC在2006-2009年间共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26项,其中信息收集类(调查、分析与研究)项目84项,占项目总数的25.8%,信息分享类(会议)项目193项,占比为59.2%。这两大类项目合计277项,占项目总数的85.0%。大量合作项目都以这种形式开展,会使得apeC经济技术合作显得空泛且实质效果欠佳。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合作项目成果转化机制的缺位。由于合作项目没有将成果转化为直接经济效益的机制,合作各方也就没有动力和能力将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与实际生产及需求对接,也无法将apeC经济技术合作做实,那么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虚化也将难以避免。

三、apeC经济技术合作机制改革的趋势

作为apeC的重要支柱,经济技术合作的机制改革不仅要以apeC整体改革与发展趋势为基础,而且也应该以强化apeC作用与职能为目标。结合apeC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望经济技术合作的机制改革趋势。

第一,与Ftaap的建设实现对接。2009年,apeC新加坡峰会将建立Ftaap(亚太自由贸易区)作为其长远目标。Ftaap模式是在apeC框架内提出的一个非常大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方案,为apeC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参考。但是apeC成员构成的复杂性,会极大地增加Ftaap的实施难度。意味着Ftaap的实施需要经济技术合作的支持,与此同时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机制调整也需要与apeC的Ftaap目标相适应。

第二,将进一步向制度化方向推进。apeC经济技术合作属于其成员的集体行为,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都建立在成员积极参与这一基础之上。而提高集体行为的效率主要依靠制度建设。一般而言,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制度建设可以包括组织层次和规则层次。目前,apeC在制度建设方面已经作了很多工作,例如成立SCe、建立相关的评估框架等。但是这些制度建设只能做到对目前经济技术合作成果的巩固,并没能解决“共同参与”问题,从而使得经济技术合作的未来发展缺乏基础。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细化规则层次的制度建设,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apeC成员参与经济技术合作的积极性。其中的关键在于让积极参与经济技术合作的成员享有一定的优先权,以确保它们在参与或主持经济技术合作过程中成本能够在合作最终受益中得到补偿。apeC可以选择的手段包括:筹建apeC经济技术合作专项基金、建立成员缴费长效机制、组建对apeC成员参与经济技术合作的考核平台等。

第三,将更多地发挥私人部门的作用。apeC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以市场为驱动,因此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机制调整需要适应市场需要。目前,apeC经济技术合作缺乏转化机制而致使合作效果欠佳的问题,正是由于合作项目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所致。目前,apeC已经确立了与国际组织合作的长效发展机制,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私人部门的合作。私人部门不仅有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且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非常敏感。提升私人部门在apeC经济技术合作机制调整中的地位,无疑可以为健全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成果转化机制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GJ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08JC790080)、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资助。作者:余振,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博士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铭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宫占奎、刘晨阳:《apeC走向亚太自由贸易区问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蔡鹏鸿:多维理论视角下的apeC机制改革与发展趋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目前经济发展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开始关注低碳经济,随着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结构也得到了有效的优化与调整。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急需进一步加快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切实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发展提倡低碳经济

1、制定了低碳地产发展政策

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非常复杂,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能发展低碳地产发展政策,低碳房产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法律法规不完善,违法行为发生的几率将会增加,在低碳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犯罪的成本比较低,而房地产利润较高,因此造成犯罪率非常高,还会出现房地产价格虚假的问题。因此,在目前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继续加快房地产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健全与完善。

2、大力倡导绿色与环保

在目前的低碳经济环境中,要想实现房地产业的低碳目标,就要不断加快在技术与材料方面的创新,充分利用环保的、绿色的材料代替高能耗材料,这样才能实现建筑材料的环保和绿色目标。在房地产业应该利用新型的保温隔热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同时还能充分实现隔热的目的,保证房屋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隔热效果中,此外,对煤炭需求量也会相应降低,最终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保证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引导房地产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国家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将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工作做好,明确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使我国房地产行业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大大增加房地产成本

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这种情况下继续进一步提高低碳技术,这种形势下在房地产业中应用低碳技术,势必会大大增加房地产成本,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低碳经济实际上就是利用新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当时新能源的利用会大大增加成本投入,因此会极大的增加房地产企业中企业的资金投入。从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的规模,他们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低碳经济上,这无疑为低碳房地产发展造成了一些困难。

2.低碳经济的实行会使房价升温

低碳经济的目标要想得到实现,就需要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变相的增加了房地产企业在成本上的支出。当前,很多利用低碳能源的建筑,接着低碳的幌子将房价抬高,但是消费者只会认为只有房屋质量高,其价格才会提高,这在无形中使房价有了升温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消费能力较低的人群,根本不能承受地a升温带来的压力,一些人买房的欲望大大降低,这对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阻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煤炭与木材,能耗总量非常大,据相关研究显示,房地产产生的碳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占到了30%左右。从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要想实现健康稳步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有大量的能源作为保障,在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中,能源支持显然受到了限制,同时房地产行业也会受到相应限制,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房地产业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同时对房地产经济的整体情况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相关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控制排碳量

最近几年来房地产产业在我国发展很快,法律法规的健全能够让房地产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但是我国对于房地产经济的管理不是很全面,并且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对低碳经济房产的排碳量没有严格控制,对于一些没有按照规定经营的房产商处罚力度不够。

2.低碳前提下对企业成本的控制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建筑过程中多会使用环保型材料和技术,这样房地产的成本必然会提高,所以在房地产建筑过程中,需要做好成本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应用新型技术,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所使用的绿色环保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材料浪费的现象发生,科学对房地产建筑的前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制定具体的制度加以约束。

3.低碳前提下策划房地产业发展目标

我国体制不断变革,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对于房地产企业经济结构和发展的方式都要有相应变化,并且对房地产的要求是排放低、耗能低,因此国家要对经济结构进行充分分析,为低碳背景下房地产如何继续发展做出策划,对于房地产低碳经济下发展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指导和扶持,让房地产业能够平稳发展,降低由于低碳经济而对房地产业造成的经济影响程度。

4、低碳背景下地产财税政策的完善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量,这也导致投资风险增加。因此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加大对房地产业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征收污染税及降低其他税收等措施来加快推动房地产业向低碳经济方向的发展。

随着能源紧缺现象的日益严竣,低碳经济已成各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实现能耗降低,尽可能地减少污染,努力提高节能环保意识,有效地推动房地产业低碳的发展进程。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需要在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上进行不断创新,在加快推动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进行改善,确保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娟.谈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J].才智,2014,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