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商业模式研究十篇商业模式研究十篇

商业模式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3:40

商业模式研究篇1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实施;核心战略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研究

商业模式(Bussinessmodel)起源于1957年,到本世纪才飞速发展。osterwalde等认为商业模式可以分三类:一为概念描述型,分信息流、服务流以及产品流,因为存在潜在收益,所以扮演不同角色。Jonas和thomas一致认为应该包括企业战略,组织框架,核心竞争力和价值链;二为抽象型,描述一些共同特征,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三为特定真实型,描述特定的模式,包括Dell模式、eBay模式等其他模式。翁君奕(2007)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组合,核心界面认为任何商业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构件合理性。但是罗珉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以基础条件等进行运作。

二、要素型商业模式研究

(一)、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概念高度不一致致使构成要素也不统一。具有代表性的有,JonasHedman等认为应包括组织资源、竞争者和顾客等等。加里·哈默尔认为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价值网络、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与客户界面。另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是amit和Zott提车的商业模式三要素,内容、交易控制和结构。同时代的afuah和tucci提出商业模式应包含收益、能力、顾客价值等等,在网络上可应用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

(二)、商业模式的类型研究

起源于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型可分为B2C和B2B两种类型。morris依据企业成长期不同分三层次,分别为基础层、特有层、规则层,每层包括六要素。基础层表示在导入期、特有层表示成长期,规则层表示成熟期。黄培、陈俊芳认为应分三层次,分别是内中外三层。从本质上说,商业模式蕴含着企业价值的创造。

三、商业模式发展核心战略研究

(一)、市场机会拉动力

商业模式为了抓住市场机会从而产生动力。Lindgardt等(2009)认为,创新能带来企业特有的商机,通过结论得出,经济倒退蕴含无限商机,可以让企业重焕生机。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时刻,公司对商业模式创新性的高度一致认可。特定时期创新行为更加重要,也更能解释。创新焕发企业的动因很多,其核心就一个: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他都是外在形式。

(二)、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创新。malhetra(2001)认为,事先驱动的商业模式更能适应连续、动态、激进的商业环境变革。Sosna等(20l0)认为特定商业模式的持续性应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虽然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认同此点,但商业模式的内在机制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影响其企业创新。

(三)、商业模式发展的核心战略

以价值创新为灵魂、以占领客户为中心、以经济联盟为载体、以应变能力为关键、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商业模式突破性发展的灵魂在于价值创新,借助商业模式这个平台实现价值最大化。在消费者看来,考虑眼前利益,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只有把竞争视角深入到用户中,才能进入到竞争空间;王雪梅等指出:商业模式的发展核心是以经济联盟为载体,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价值曲线来看,其中1/3来自企业内部,2/3来自企业之间,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竞争力。伴随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脱离信息网络,企业最终将无竞争力可言。(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4—16.

商业模式研究篇2

[关键词]众筹;商业模式;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8-0072-04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现研究”(批准号:2011GXQ4D063)

[作者简介]范家琛,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系副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商业模式。(河南郑州450002)

一、众筹商业模式的含义

众筹商业模式(crowd-fundingbusinessmodel),又译为大众集资、众募或众融,是众包(crowd-sourcing)商业模式的变体,意为创意者或小微企业等项目发起人(筹资人)在通过中介结构(众筹平台)身份审核后,在众筹平台的网站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页面,用来向公众(出资人)介绍项目情况,并向公众募集小额资金或寻求其他物质支持。所筹资金起初由众筹平台掌握,并不直接到达筹资人手中。项目若在目标期限内达到募资金额,则项目筹资成功,所筹资金被众筹平台划拨到筹资人账户,待项目成功实施后,筹资人将项目实施的物质或非物质成果反馈给出资人,而众筹平台则是通过接受和审核筹资创意、整理出资人信息、监督所筹资金的使用、辅导项目运营并公开项目实施成果等价值活动,从所筹资金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作为收益。如果在目标期限内未达到募资金额,所筹资金就会被众筹平台退回至出资人,项目发起人则需要开始新一轮的筹资活动或宣告筹资失败。

作为商业模式,众筹模式完全符合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逻辑,即价值发现(筹资人和出资人的投融资需求)、价值匹配(与商业伙伴的合作)、价值获取(与筹资人分成获利)。当前,众筹商业模式的实践尚处于摸索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对众筹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对其作出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众筹商业模式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更有助于提供一种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论。对企业界来说,则有助于提供一种全新的商业思维逻辑,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二、众筹商业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众筹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当时很多文艺作品都是依靠一种叫做“订购(subscription)”的方法完成的。例如,莫扎特、贝多芬采取这种方式来筹集资金,他们去找订购者,这些订购者给他们提供资金,当作品完成时,订购者会获得一本写有他们名字的书,或是协奏曲的乐谱副本,或者可以成为音乐会的首批听众。类似的情况还有教会捐赠、竞选募资等,但上述众筹现象既无完整的体系,也无对投资人的回报,不符合商业模式特征。

众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距今已有10余年历史。近几年,该模式在欧美国家迎来了黄金上升期,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欧美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迅速传播开来。2012年,美国研究机构massolution在全球范围内对众筹领域展开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该年度全球众筹平台筹资金额高达28亿美元,而在2011年只有14.7亿美元。2007年,全球众筹平台的数量不足100个,截至2012年底已超过700个。2012年12月27日,美国福布斯网站一项报告,该报告预测:2013年,全球众筹平台的筹资总额将会达到60亿美元;到2013年第二季度,全球众筹平台将增至1500家。未来,众筹模式将会成为项目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欧美国家的诸多众筹平台当中,成立于2009年4月的Kickstarter最具代表性。截至2012年,该平台共项目数27,086个,其中,成功项目为11,836个,项目共融资99,344,382美元,参与投资支持项目的人数已经超过300万,2012年全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万美元。对于一个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讲,上述数据证明了众筹是一个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商业模式。

从国内的情况看,2011年开始陆续出现了类似Kickstarter的众筹平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点名时间、积木、JUe.So、淘梦网等各种侧重不同方向和特色的10余家众筹平台。如上线于2011年5月的点名时间。截至2011年底,点名时间已经为57个项目募集到它们所需要的资金,数额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并获得了来自台湾的50万美元天使投资。

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都是众筹商业平台起步的主要内容。作为美国众筹平台的第一巨头的Kickstarter,目前仍是以音乐、电影、漫画等与文艺相关的项目为主。据统计,2012年,Kiekstarter近30%筹资成功的项目都属于音乐类。国内情况也是如此,例如,截至2012年8月,在“点名时间”网站成功实施的项目当中,设计类有94个、影视类32个、音乐类18个,而科技类只有13个。从绝对数量来看,60%-70%的项目都可以归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

三、众筹商业模式的构建

众筹从某种意义而言,是一种web3.0,它使社交网络与“多数人资助少数人”的募资方式交叉相遇,通过p2p或p2B平台的协议机制来使不同个体之间融资筹款成为可能。构建众筹商业模式要有项目发起人(筹资人)、公众(出资人)和中介机构(众筹平台)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项目发起人(筹资人)

项目是具有明确目标的、可以完成的且具有具体完成时间的非公益活动,如制作专辑、出版图书或生产某种电子产品。项目不以股权、债券、分红、利息等资金形式作为回报。项目发起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国籍、年龄、银行账户、资质和学历等),拥有对项目100%的自,不受控制,完全自主。项目发起人要与中介机构(众筹平台)签订合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项目发起人通常是需要解决资金问题的创意者或小微企业的创业者,但也有个别企业为了加强用户的交流和体验,在实现筹资目标的同时,强化众筹模式的市场调研、产品预售和宣传推广等延伸功能,以项目发起人的身份号召公众(潜在用户)介入产品的研发、试制和推广,以期获得更好的市场响应。

(二)公众(出资人)

公众(出资人)往往是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他们利用在线支付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创意项目进行小额投资,每个出资人都成为了“天使投资人”。

公众所投资的项目成功实现后,对于出资人的回报不是资金回报,而可能是一个产品样品,例如一块pebble手表,也可能是一场演唱会的门票或是一张唱片。出资人资助创意者的过程就是其消费资金前移的过程,这既提高了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效率,生产出原本依靠传统投融资模式而无法推出的新产品,也满足了出资人作为用户的小众化、细致化和个性化消费需求。

(三)中介机构(众筹平台)

中介机构是众筹平台的搭建者,又是项目发起人的监督者和辅导者,还是出资人的利益维护者。上述多重身份的特征决定了中介机构(众筹平台)的功能复杂、责任重大。首先,众筹平台要拥有网络技术支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采用虚拟运作的方式,将项目发起人的创意和融资需求信息在虚拟空间里,实施这一步骤的前提是在项目上线之前进行细致的实名审核,并且确保项目内容完整、可执行和有价值,确定没有违反项目准则和要求。其次,在项目筹资成功后要监督、辅导和把控项目的顺利展开。最后,当项目无法执行时,众筹平台有责任和义务督促项目发起人退款给出资人。

众筹商业模式的构建与流程如图1所示。

四、众筹商业模式的价值逻辑

同其他商业模式一样,众筹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创造价值。该逻辑性主要表现在层层递进的三个层面:即价值发现、价值匹配和价值获取。如图2所示。

(一)价值发现

明确价值创造的来源,这是对机会识别的延伸。通过可行性分析,企业所认定的创新产品、技术或服务只是创业的手段,是否最终盈利取决于是否拥有顾客。在对创业机会、创新产品和技术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顾客的价值存在,确定价值主题,这是众筹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环节。若绕开价值发现的思维过程,就会陷入“供给决定需求”片面思维和错误逻辑。

当前,大众力量推动商业已成为了一种趋势,商业民主化的后果是“草根”公众投资人将更多地介入个人或企业的创业过程,他们渴望成为该过程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而不再只是旁观者。而富有创造力的创业者们的融资需求迫切,想绕开中间商的盘剥并更多地与大众接触,但又缺乏推广渠道。即,公众投资者存在投资需求,而创业者存在融资需求和寻找价值观的认同,发现并能满足双方需求的正是像Kickstarter这样运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宣传视频的拍摄、微博以及与其他社交网站的对接)在创业者和大众之间搭建桥梁的众筹平台。

(二)价值匹配

明确合作伙伴,实现价值创造。众筹平台不可能拥有满足顾客需求的所有资源和能力,即使亲自打造和构建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和能力,也常常面临很高的成本和风险。因此,为了在机会窗口内取得先发优势,并最大限度控制风险和成本,众筹平台往往要和其他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以使其商业模式有效运作。

众筹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项目审核、平台搭建、营销推广、产品包装和销售渠道等。众筹平台应围绕其所掌握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开展业务才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改善市场进入速度,并最终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如,众筹平台可以将核实发起人身份、调查完成项目能力、制作推广计划、网站设计和维护等专业性和独特性较高的环节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开展,并提供差异化服务,把对构建竞争优势不太重要的其他业务外包给合作伙伴,与合作伙伴实现资源、要素和竞争力的优势互补,从而降低总成本、增加超额利润并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和柔韧性,最终建立以众筹平台为中心的价值网络。

(三)价值获取

制定竞争策略,占有创新价值。这是价值创造的目标,是众筹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之一,也是众筹平台能够生存并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一些众筹平台是众筹商业模式的开拓者,但并不是创新利益的占有者,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忽视了对创新价值的获取。

价值获取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众筹平台要担当价值链中的核心角色。价值链中的每项价值活动的增值空间都是不同的,众筹平台若能通过利用自己的核心资源,占有增值空间较大的价值活动(具有核心竞争力且难以被模仿和复制的价值活动),也就占有了整个价值链价值创造的较大比例,这直接影响到创新价值的获取。其二是众筹平台要设计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并对商业模式的细节采取最大程度的保密。这要求众筹平台尽可能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设计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组织结构,组织高效标准化的团队,实现优秀的成本控制。

五、众筹商业模式的优势

(一)可以降低融资门槛,有效促进微创业

微创业,是指使用微小的成本,以微平台或网络平台为重要载体,在细微的领域进行创意开发的创业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可批量复制、投资微小、产生效益快。微创业是缓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目前金融管制的大背景下,民间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阻碍了微创业的发展,而众筹是一种更大众化的融资方式,它为微创业者提供了获得成本更低的、更快捷的资金的可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融资难”问题。项目发起人通过众筹平台把大众的微小资金汇集,以获得从事某项创业活动的资金,突破了传统融资模式的束缚,每个投资人也可以参与项目的策划、咨询、管理与运营,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投资人不受地区、职业和年龄等限制,只要具有一定的资金能力、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即可。这种依托众筹平台的微创业活动在实现了“众人集资、集思广益、风险共担”的众筹理念的同时,也积累了经验和人脉。

(二)可以激发“草根”创新,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

众筹模式不仅是一种投融资活动,还作为一种创新模式,激发“草根”创新。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和商业民主化进程决定了“草根”创新时代的到来,每个人(文艺、科技人才等)都可以发挥自身的创新与研发能力,并借助社会资源把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产品。众筹模式为每个“草根”创新者(即项目发起人)提供了获取资金、市场和人脉等重要资源的平台,而不同的投资人因为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以及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可以直接对项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项目发起人会对此认真评估并进一步完善方案。双方的互动拉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种注重用户交流和体验的行为类似于“大规模定制”行为,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市场风险。

六、众筹商业模式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众筹商业模式的出现降低了创业融资的难度,但对公众投资者而言,由于他们不掌握项目的充分信息,导致缺乏对投资风险的预估,增加了投资风险。对于项目发起人而言,为了募资成功,他们需要通过互联网把项目最大程度地展示给公众,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即时性特征使项目信息迅速传播,一旦项目受到热捧,就会被迅速模仿并大量生产,这使项目发起人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众筹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防范。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规避和防范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一)提示风险和披露信息

众筹平台有义务在其网站上详细介绍项目的运作流程和标准,特别是在显著位置向公众(出资人)提示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及可能发生争议时的处理办法。

(二)保障资金安全

资金安全、项目的有序管理既是众筹平台的应尽义务,也是防范其自身法律风险的重要手段。众筹平台对涉及资金的环节,如从公众手中筹款、扣除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向项目发起人拨款或退回公众的预付款等,要严格管理,加强自律,必要时可引入外部监督机制。

(三)积极与政府沟通,尽快完善法律监管

众筹商业模式是一种涉及成百上千人的投资活动,属于比较松散的合伙关系,发生纠纷的概率很高,而且通过网络构建的信任基础比较薄弱,一旦出现资金使用或利益分配等问题时,矛盾极易爆发。这要求众筹平台需要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取得相应的政策指导、法律监管或进行项目备案,化解在法律模糊地带摸索的法律风险。

商业模式研究篇3

[关键词]c2c商业模式第三方支付物流配送信用

据艾瑞市场咨询2006年3月的《2005年中国c2c电子商务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c2c用户规模已达2245万人,c2c成交额达137.1亿元。因此,我国的c2c市场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在该阶段,大量资金、人才迅速涌入c2c市场;网民参与网上交易的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同时,电子商务的各项外部支撑条件,包括物流、支付和信用,网络安全等都在逐渐完善;此外,国家对于该市场的管理趋于规范,并初见成效。综合以上因素,中国c2c电子商务市场展现出蓬勃、稳定的发展势头,并逐渐走向成熟。但是,目前c2c网站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盈利模式还不清晰、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也不尽人意、网上欺诈现象普遍、物流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c2c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在结合当前的c2c网站运营状况和国内对c2c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c2c网站商业模式的角度,探讨了c2c网站的盈利模式、信用模式、支付模式和配送模式。

一、c2c商业模式分析

通俗的讲,商业模式就是关于做什么,如何做,怎样赚钱的问题。下面从盈利模式、信用模式、支付模式和配送模式四个方面对c2c的商业模式进行探讨。

1.盈利模式

国内的易趣网在淘宝出现以前的收费模式很被人看好,而且其发展的也很稳健。可是淘宝自从建立以来所采取的免费策略彻底打乱了易趣原有的盈利模式,更危及到c2c行业,使得c2c行业的盈利前景一片暗淡。虽然当前各大c2c网站都打免费的牌子以期待在c2c的竞争中寻找立足之地,但从长远来看,所有的免费策略都是在为以后的收费模式造势。下面笔者提出未来可能出现的盈利模式。

(1)交易提成。交易提成不论什么时候都是c2c网站的主要利润来源。因为c2c平台只是一个交易平台,它为交易双方提供机会,就相当于现实中的交易所、大卖场,从交易收取提成是其市场的本性。c2c的交易额也许不像b2b平台的那样大,但是c2c客户众多,交易频繁,c2c将来肯定是电子商务中最活跃的虚拟商业社区,将为c2c网站带来高额利润。

(2)广告收入。c2c网站在网络中的地位就像大型超市在生活中的地位,它是网民经常光顾的地方,拥有超强的人气,频繁的点击率和数量庞大的会员。其中蕴藏的商机是所有企业都不想错过的。由此为网站带来的广告收入也应该是网站利润的一大来源。

(3)“首页黄金铺位”推荐费。据alexa网站统计,除了目的性较强的上网者外,有70%的上网者只是观看一个网站的首页。所以网站首页的广告铺位和展位都具有很深的商业价值。对于c2c网站首页的“黄金铺位”,网站可以定价销售也可以进行拍卖,购买者或者中标者可以在规定时候内在铺位上展示自己的商品。

(4)网站提供增值服务。c2c网站不只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平台,更多的是为双方提供交易服务。尽量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来达成双方的交易。如今c2c网站的商品众多,买方想要找到自己的商品还真不容易,网站可以推出搜索服务来提高效率。卖家可以通过购买关键字来提高自己的商品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来做成更多的交易。

2.c2c信用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网络被做为商业交易的手段,更加突出了诚信建设的重要。特别是在c2c交易平台上,交易的数量虽小,但是很频繁,欺诈行为让人防不胜防。笔者认为c2c模式信用体系的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册认证。实行注册认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防止不法用户趁机混入c2c平台从事商业欺诈行为;二是确认用户的真实身份,对用户的交易进行监督,用户的所有交易都记录在案,对用户的商业行为进行起约束作用。

(2)交易实名认证。用户注册的只是登录到c2c平台的帐号,那只是用户的一个代码。在交易的时候应该对交易双方的身份进行核实,即交易实名认证,来确认交易双方是不是其本人。这样即使用户的帐号被盗,没有用户的真实资料盗号者也无法利用假身份进行交易。

(3)交易记录备案,设立诚信指数。买卖双方的每笔交易都应该记录下来,并通过一定的诚信指标认证标准,把交易结果转变成可衡量的诚信指数。这样在以后的交易中,双方都可以通过诚信指数来查询对方的可信度,从决定交易是否进行。从而减少欺诈行为的发展频率。

(4)建立惩戒制度。c2c网站应该建立严格的惩戒制度来对那些不法交易进行惩罚。如对于不正当的交易行为者可扣除其诚信指数,或者删除其帐号,更严重的可以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另外对网站负责监督的部门也应该严厉打击不法交易者,维护网上交易的正常进行。

(5)采用网上在线支付。c2c网站的在线支付工具的技术手段已经相当成熟,网站为了推广在线支付工具,都推出了优惠措施,对采用在线支付所遭受的损失可以原价赔偿。采用在线支付可以减少买卖双方在交易的损失。网上支付平台都受国家银监会的监督,其可信度不是比较高的。

(6)网上交流社区。c2c网站可以建立网上社区为广大用户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让大家相互交流自己的体会,可以有效的监督欺诈行为的发生。也可以让用户从别人的身上得到启发,防止同样的欺诈行为多次发生。网上社区不仅对诚信模式的建设有作用,网站也可以从中得到用户的心声,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网站,促进c2c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3.c2c支付模式

用户对于安全支付的担心是由于交易双方是未见面交易,存在着过多的未知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无疑为c2c网站提供了最佳支付模式。但要注意两点:一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要与银行展开合作,这样不仅方便业务的开展,也可以发挥其信用中介的作用,鼓励心存疑虑的人参与网络交易。二是要注意推广支付工具,建立赔付制度,完善的赔付制度也是平台必不可少的,如果交易双方在采用平台的在线支付系统时出了意外,遭受损失,平台可以通过赔付制度对交易双方进行赔偿,来弥补双方的损失。

4.配送模式

根据现阶段我国物流的现状,c2c网站的推荐物流服务很适合现在c2c的发展,其推荐物流服务如下:

(1)邀请物流公司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户提供特别服务和优惠价格,并制定了推荐物流服务的使用规则,是否按规则执行以最终是否完成送货为准。卖家可以应买家要求或自行选择推荐的物流公司。

(2)第三方支付平台仅为方便用户交易而做出推荐,并非是用户与物流公司间运输合同关系中的主体。用户选择推荐的物流公司,将被视为用户自行与所选物流公司达成一个运输合同,所选物流公司是该合同的承运方,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用户和物流公司自行结算。

推荐物流服务的创立,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情况所确定的,它是为了推动c2c的进一步发展,维护c2c使用者的利益,由c2c网站所提出的暂时解决办法。从长远来看,我国还需要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那样才能很好的解决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物流问题。

二、c2c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扩展

1.c2c与b2b的融合

c2c网站和b2b网站现在是一种资源互补的状态,c2c网站的会员通过b2b网站和其会员进行交流,然后进货在c2c网站上销售,这一方式已经成为很多c2c经营者的通用货源。c2c网站和b2b网站会员的这种关系非常好,让会员自己探索c2c的发展道路,网站只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进展,并协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就行。这将不失为发展c2c的一种方式。

2.c2c与b2c的融合

目前,众多的c2c网站开始增加“商家销售”平台,主要目的是扩大交易额。虽然目前c2c网站还没有改变其免费策略,但不难看出这将是未来c2c网站的一大利润来源。电子商务三大模式的融合是出于两种动机,一是经营理念的整合,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管理思想;二是利润的驱动,为了拓宽利润渠道共享用户,来赚取更多额外收益。签于以上两点,三大模式在保持自身的特性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深交流和业务的融合。

商业模式研究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云服务;商业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服务将成为一个新兴的业态。但由于我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起步较晚,电子商务云服务商在发展方向和商业模式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商业模式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模式,以价值实现为中心。成功的商业模式,在于以有限的资产和资源为基础,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商业模式实质是企业的价值转化机制。商业模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是维持不变的,需要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创新商业模式,保证企业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以电子商务云服务领域的a公司为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以及现有商业模式,针对其发展阶段的转换进行了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和规划,以期为电子商务云服务企业普遍存在的发展路径依赖和商业模式转型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二、电子商务云服务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全球云计算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云计算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2010年的683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1528亿美元,2017年将达到244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22.23%,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水平,正发展成为全球新兴产业。中国软件评测中心2014年与赛迪网联合的《中国公有云平台白皮书》显示,自2007年云计算概念引入国内以来,经过概念推广期和技术发展培育期,云计算服务市场已从2012年的78.4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30.91亿美元,预计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2017年为936.46亿美元。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第二个阶段是网络化,目前,信息化发展已进入第三阶段,即智慧化阶段。伴随着信息技术创新、扩散、融合、渗透所带来的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提升,信息化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到2020年,云计算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有望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应用,我国电子商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电子商务云服务主要是基于云计算模式为企业或个人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目前,我国传统产业面临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重挑战,纷纷开始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整合资源进行“互联网+”业务转型,电子商务云服务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在线办公、软件租用、在线交易、信用评价等服务,帮助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不必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建立电商系统,进行后台的维护,从而可以集中精力更加专注于自身业务的发展,提高企业效益。近年来,云计算在电子商务实践应用中已取得突破,2013年淘宝和天猫八成以上网店的进销存管理系统都已迁移至阿里巴巴的“聚石塔”云服务平台。未来,云计算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更加紧密,智慧云计算将会推动企业电子商务跃迁至云服务平台。

三、电子商务云服务a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云服务a公司依托国家首批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基地和iBm全球商业化运作云计算中心的合作,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云计算三层服务(SaaS软件服务、paaS平台服务和iaaS基础服务)架构的应用开发技术,为客户提供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咨询、方案设计、开发实施和运行维护等一站式服务。

1.公司现有商业模式。从盈利构成与模式看,公司目前的商业模式仍属于传统软件开发型企业,通过项目驱动、系统开发与运营维护,推动软件和硬件的销售,实现价值的转化。公司目前已承接了百余项的系统开发和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系统集成、云平台服务和电子商务三大业务领域。从公司客户所在行业来看,行业主要分布在服装、互联网、保险、医药医疗等,服装行业客户提供的业务收入近三年稳居各行业榜首。项目来源主要依托公司市场营销部门的市场开发。系统开发是项目解决方案软件功能实现的核心环节,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发版等阶段。由于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涉及细分领域众多,包括B2C企业官方商城、B2B经销商交易平台、omS订单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积分商城、微信商城等一系列,因此电商技术部是公司人数最多的部门。对于已经开发测试好的项目产品,由公司运维管理部负责安装、调试和试运行,确保项目按照客户要求顺利实施,进行项目实施后的运营维护工作。帮助企业快速了解系统整体运行状况,针对性能缺陷提出优化建议并帮助客户快速采取行动。通过为客户提供周到、及时的日常运维服务,增加客户粘度。

2.公司客户关系结构。公司目前的商业模式所形成的客户关系主要以项目为纽带,具有单向联系的特点。公司所开发的项目涉及行业较多,客户行业分布较为广泛。以项目为纽带建立的客户关系,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是单维度的,公司与客户保持单向联系,而公司的客户之间缺乏联系纽带,即使是同处一个行业的客户之间也较少将公司作为平台中介发生联系。公司仅是客户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个“配角”,只是帮助客户企业商务实现电子化,而无法在公司层面为客户所在行业的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建立起新的联系,在技术、资源、产品或服务方面,无法降低公司客户企业的搜索成本、交易成本,并创造出新的商机。以项目为纽带建立的客户关系是松散的、单维度的,无法形成公司与客户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生态体系。

四、电子商务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

在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中,公司需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发展方向与定位,实施战略转型。战略转型分三步走:第一步从做企业项目向做行业产品平滑过渡;第二步产品平台化,将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部署到云平台上,调整商业模式,产品从售转租,使服务创造主体价值,最终成为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第三步生态体系化,打造领先的分销零售行业智慧云服务平台,完成项目开发型企业向平台服务型企业的转型,纵向突破与横向一体化相结合,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紧密结合,形成3B2C良性互动的生态云体系。公司目前以项目开发驱动业务增长的商业模式,存在着业绩波动较大、涉及行业较多、项目开发边际成本下降困难的问题,需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公司自身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定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1.项目培育转向行业深耕。项目开发周期相对较短、收益回报确定,是解决公司发展初期生存、立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以项目为中心,重视项目培育在公司发展初期阶段有其合理性。但随着公司发展步入成长期,以项目为中心的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将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客户的价值链难以深入挖掘,项目结算就意味着客户最大价值的实现,后续的运营维护也仅是项目合同事先的约定,无法实现服务主体价值;二是项目间隔存在着不均衡性,容易导致公司业绩大幅波动,不利于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估值定价;三是项目涉及行业较多,一旦一个行业中的全部项目结束,受限于有限的公司内部技术研发资源,资源分配必然以项目为中心,由此对一个行业业务逻辑的追踪研究将无法继续深入,行业通用功能的模块化、标准化研究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支持,行业难以做深、做透,项目开发边际成本下降困难。

公司发展在进入成长期后,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转变以项目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从抓项目转向深耕行业,基于前期积累的丰富行业知识,精炼业务逻辑,大量行业通用功能模块化、标准化,外加少量功能的定制化,为行业中的广大中小企业精准去除商务电子化过程的“痛点”,结合云计算的技术优势,降低广大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上线“门槛”,让“长尾效应”发挥效用,推动系统开发边际成本下降。从公司项目分布行业来看,服装行业项目提供的业务收入近三年稳居各行业榜首,积累了丰富的服装行业知识。目前,服装行业竞争,已经从单一层面的竞争跃升到整个商业模式和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在品牌企业零售管理领域中,垂直化、精细化、移动化,将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聚焦服装行业,内部有基础,外部有空间。

2.项目驱动转向平台带动。项目开发是公司成立初期的生存、发展基础,以项目为中心,满足客户电子商务交易、订单处理、支付结算的需求。这种项目驱动业务发展模式,联系仅仅建立在公司与客户之间,公司的客户之间,即使同属一个行业,在以公司为中心的网络联结中,也没有建立起关联关系。客户项目价值链较短,价值最大化就在基础业务环节完成。现代商业价值理论认为,基础业务、增值服务、个性化定制构成了企业三层业务结构,从业务量级上看,呈现正三角结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处于底层的基础业务价值量逐渐向中高层业务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定制环节转移,整个价值体系呈现倒三角结构,基础业务量最大,但实现的价值最小,主要作用是增强客户粘性,而增值服务与个性化定制业务量虽小,但实现的价值却最大。因此,公司未来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客户项目价值链的延伸,深入挖掘客户的价值网。

结合公司未来的发展定位,公司的商业模式就需要从项目驱动转向平台带动,充分发挥云计算的技术优势,让云存储、云计算、云应用、云安全构成良好的生态体系,打造分销零售行业智慧云服务平台,发展互联网业务、移动应用业务,涵盖零售管理、供应链、电子商务、商业智能、云服务、移动应用等领域,推动平台服务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互联互通,助力广大中小企业打造线上线下商业生态圈,强化网络叠加效应,实现梅特卡夫定律提出的网络价值,即网络价值与网络节点规模的平方成正比。发展平台经济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平台经济依托信息网络可以实现三个最大化:一是资源最大化,将各种资源供给集中在网络平台上;二是用户最大化,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到网络平台上;三是服务最大化,对接资源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特别是提供整体业务解决方案,打造平台化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

3.业务经营转向资本运营。资本运营是企业经营的制高点。全球500强公司的发展经验表明,做大做强不能仅仅靠企业产品利润的积累增加企业资本,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本,通过资本运营、市场并购等方式实现企业在成长期经营规模的扩张。公司发展目前已经进入成长期,需要适时创新商业模式,从业务经营转向资本运营,解决公司快速发展过程所面临的资本“瓶颈”问题和营业收入多元化问题。

资本运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围绕企业自身的资本需求,公司发展初期以项目驱动业务增长的经营模式,可以解决成立初期的生存、立足问题,对资本的需求可以靠自身的积累完成。但进入成长期后,公司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充足的资本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研发投入,仅靠自身积累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提前对接资本市场,依托公司未来的良好发展潜力,通过资本运营,在资本市场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本;另一个层面是围绕公司客户的资本需求,公司未来打造的智慧云服务平台,将联接着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传统金融体系环境中长期难以解决,而公司通过云服务、大数据挖掘,则可以准确掌握各个企业的销售情况,从而可以为企业信用风险定价,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为平台企业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企业并购金融服务,公司业务增长将呈现商务云服务+金融服务“双轮”驱动格局。公司借助资本运营,可以整合企业内外优质资源,推动智慧云平台服务的延伸与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内部发展阶段转换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内在要求,发展良好的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发展阶段的商业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业务特点、所掌握的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并结合最新行业技术和市场环境做出的优化选择,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云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作用更加明显。企业在一个阶段的成功容易形成对现有商业模式的发展路径依赖,当处于发展阶段转换期和外部环境变化期,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坚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避免丧失发展机遇,又要把握好创新的节奏和力度,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Sosnam.,trevinyo-RodriguezR.n.,VelamuriS.R.Businessmodelinnovationthroughtrial-and-errorLearning[J].thenatureResearch,2005,58(6):726-735.

[2]ZottC.,amitR.,massaL.theBusinessmodel:RecentDevelopmentsandFutureResearch[J].Journalofmanagement,2011,37(4):1019-1042.

[3]魏炜,朱武祥,林桂平.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J].管理世界,2012,(12):125-131.

[4]罗小鹏,刘莉.互联网企业发展过程中商业模式的演变[J].经济管理,2012,(2):183-192.

[5]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

[6]荆浩.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7)15-19.

[7]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8]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6,(11):141-145.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项目号:12JZa004);泰州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资助(项目号:tS201514)。

商业模式研究篇5

[关键词]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8-0073-05

社会企业是把解决或缓解某个社会问题作为企业首要目标和愿景的商业组织,而且是能够运用合理的商业模式来维持营运的商业组织。社会企业被称为介于公益组织和纯粹商业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社会企业并不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全球已经有很多社会企业实践,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社会企业案例和优秀的社会企业家。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中,一个“社会企业领域”正在迅速成型,“社会企业家”在实践领域也发展成为一种“准职业”,有许多风险投资基金在全球选择项目支持当地的社会企业。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技术变革加快及商业环境变得更加不确定的时代,商业模式的出现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人们认识到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全球商业领袖普遍将商业模式创新视为在获取竞争优势方面最重要的、可持续的途径。相对于传统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或者组织创新等类型来说,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创新形态。那么,社会企业要实现“双重价值”,在经营过程中引入商业模式,并不断进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商业模式研究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而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一些学者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等方面。而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创新路径如何选择等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这将不利于社会企业的持续创新,也很难为社会企业提供一种商业模式创新选择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一、文献研究回顾

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赚钱。纵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不同研究分别从系统论、价值论、盈利论等角度阐述了商业模式的定义与内涵。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建立商业模式的结构体系应该从商业模式基本构成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各要素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方面来定义。既然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那么必然由若干要素构成,那么弄清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十分必要。Hamel认为,商业模式应由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四大核心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密切相关而又通过一个界面紧密相连、协调运转:michaelmorris认真梳理有关商业模式体系构成的研究,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有关商业模式的体系构成版本很多且差异较大,共有25个要素被提及,其中价值主张、收入模式、目标顾客、产品等要素出现几率较大。针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要素组合研究,严中华等通过对印度aravind眼科医院进行案例研究指出,aravind眼科医院的商业模式能保持其经济价值创造和社会价值创造双重底线和平衡,不是单纯依靠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中的某一个要素或某些要素,而是所有这些要素之间完美的结合。

曾涛以与社会企业进行各种价值交换的对象和交换方式作为商业模式结构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商业模式的结构要素模型”,。并表示为更直观的三角体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三角体的四个面分别代表社会企业主体和与其进行各种价值交换的对象,三角体内部构成了价值交互空间,社会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其中进行着价值创造和交换。这个动态过程可以解构为价值对象、价值主张、价值实现方式、内部构造、资源配置和价值潜力这六个要素,它们构成了三角体的六条菱,其具体表现和相互关系共同构成了商业模式复杂的内部结构。

社会企业由于其特点与经营目的不同,其商业模式定义相对于一般商业企业有所区别。综合有关文献研究可将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定义为:社会创业组织在针对社会问题建立外部假设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明确组织自身和利益相关者的交互关系,建立相应的流程与路径所形成的创造社会与经济双重价值的动态系统。

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丁敏从价值链的角度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和演进机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综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经分析发现,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商业模式;另一种是为了更好地创造社会福利而对既有商业模式的再造。原创商业模式总会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之中。社会企业家面临着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尺度的考验,必须做一个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试验者。社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验,验证新创商业模式的不足,评估它的绩效,然后不断修正,再进行检验。

以上文献从商业模式概念内涵、组成要素、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及演进机理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法和路径却很少涉及,因此,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尝试探讨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及其创新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二、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一)格莱珉银行简介及创新概述

1983年,孟加拉、尤努斯创建了格莱珉银行(GrameenBank),主要专注于向最贫困的穷人提供无抵押的小额信贷业务,帮助他们通过个体创业脱离贫困。

目前,格莱珉银行已经为797万名借款者提供了贷款,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983.11亿塔卡(含房贷),拥有2562个分支机构,为8.3458万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也提供了2.3283万个就业机会。格莱珉银行92%的贷款人收入增加了,同时带来资本积累和生产性就业机会。格莱珉银行的“成立一运营一移交”(Bot)模式已经在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拓展开来。在科索沃、土耳其、赞比亚和印度等同,格莱珉银行通过Bot模式进行复制,这些项目实施后借款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况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06年,尤努斯及其所创办的格莱珉银行被一同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

在格莱珉银行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保持创新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商业银行认为穷人由于无法提供担保或抵押而缺乏信用,所以商业银行不会给穷人提供贷款。而格莱珉银行却进行了价值主张的颠覆性创新,即提出专注于向穷人(特别是贫穷妇女)提供无抵押的用于个体创收项目的小额贷款、住房贷款等金融服务,进而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第二,尤努斯在研究传统银行与信贷公司的前提下,针对穷人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每周还款模式。借贷人每周只需偿还非常小数额的贷款,在日积月累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完成还款。正是由于这种还款模式的制定,才保证了格莱珉银行的高还贷率。

第三,与传统商业银行存、贷款等金融服务业务不同,格莱珉银行为穷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量身定制的,比如提供个体创收项目的小额贷款、住房贷款、灵活贷款等金融服务,同时还对穷人的收益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

第四,为更好地保持业务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格莱珉银行先后采用了五人小组制、贷款者持股、灵活贷款、灾难计划来化解其各种潜在或面临的风险,这些措施构成了格莱珉银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二)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大价值。Rappa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以便创造更大价值的一种系统活动。通过对市场竞争状况与顾客需求的分析,区分已满足的需求、未满足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明确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内部核心资源配置与能力;对供应链分析,把握与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转换有关的外部资源能力,在对这四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以顾客需求的变化为中心,找出创新的可能区域,进而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价值活动的创新。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根据商业模式三角体系统模型,借鉴《变者生存——创富时代的商业生态法则》一书中提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五条路径”分析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1.重新定义客户需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顾客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发展,企业若能够把握顾客需求的变化,发现潜在的顾客需求,围绕这些需求提出新的顾客价值主张,就可以在重新定义客户需求上抢得先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同,格莱珉银行颠覆了传统的信贷观念。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从来不向穷人发放贷款,因为他们没有借款记录和合法有效可靠的贷款抵押物和担保人,甚至认为他们是文盲而无法填写必要的表格。格莱珉银行却将价值对象定义为低收入者的贷款需求,其市场定位是一家属于穷人的“草根银行”,专门向那些因无法提供抵押而被正规金融机构排斥门外的穷人伸出援手,最贫困的群体享有借款优先权,特别是贫困的妇女。因为调查发现,男人挣钱后更倾向于自己消费,而妇女较为顾家,挣钱后会使整个家庭尤其是儿童受益。在第二代格莱珉银行中,又将关注范围聚焦到乞丐身上,为他们开发了一个专门的项目。

2.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这是围绕新的市场需求对产品或服务展开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而是根据新的顾客需求来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实现方式。第一代格莱珉银行将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价值内容定义为:通过为各类贫穷人群提供信贷和储蓄便利来帮助他们减轻贫困。相比较第一代格莱珉模式,第二代格莱珉银行模式扩大了服务范围,不仅为更广泛的贫困群体提供无抵押小额信贷,同时提供了更多非信贷服务,比如在2002年成立了格莱珉星级教育,开始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同时,为了改善贷款制度“一刀切”的状况,格莱珉银行在第一代“五人小组+中心+银行—r作人员”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将业务基础已经从小组转移到了个人。小组的作用减弱了,小组基金被每个借款人分配获得的个人账户所取代。同时,贷款产品设计更加灵活,向贷款人提供更多贷款和还款选择,取消了贷款数额上限的规定,分期还款数额和期限也可以调整。格莱珉银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如表-1所示。

3.重新定义内部构造。为了配合银行向第二代模式的转型,格莱珉银行建立了员工协会,帮助员工理解和执行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规定。协会代表走访各分行,与管理层就第二代模式的创新做法交换信息,召开员工协会会议来讨论操作性的问题。同时,格莱珉银行通过透明和民主的决策,缔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格莱珉银行文化。职能、组织发展和培训的规范化,权责分明,士气高昂,内部良好协调与沟通等构成了格莱珉文化的突出因素。员工以为格莱珉银行工作为荣,认为格莱珉银行的工作比商业银行更加有意义,因为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工作对穷人的生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更加努力地工作。

4.重新定义供应链组织方式。经营初期格莱珉银行没有稳定的存款来源,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占资金来源的85%。1995年以后,银行通过开发新的储蓄产品,资金自给率大增,已停止接受新的捐赠和贷款。目前,银行贷款总额的来源于自有资金(占22%)和储蓄(占67%)。而实行第二代模式以来,储蓄来源不只是会员,还有非会员,这有助于增加格莱珉银行的储蓄总额,改善银行资产结构,并储蓄一定的资金应对可能的经济压力。

5.利用网络的协同效应。格莱珉银行也充分运用了网络协同效应,即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为主要价值载体,集合各种附加价值和各种价值手段,相对于竞争对手提供更大的价值来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企业要以客户价值为中心,通过在更大范围内与其他协作组织之间产生的协同效应来展开商业模式创新。

现在,格莱珉基金为很多商业投资公司提供各种类型的融资,最广泛的融资方式是股权融资,其中,格莱珉基金掌握公司51%的股权,以保证被融资公司遵循其理念和计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格莱珉集团的子公司达到了24家。格莱珉银行在选择子公司项目时,都是针对长期困扰穷人的社会问题而采取行动。在给穷人提供基本的生产经营、教育、通讯等服务后,开始关注高科技项目和健康医疗服务。例如,2001年,格莱珉银行成立了格莱珉信息高速公路来为大众提供数据连接和网络服务。

如表-2、表-3所示,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客户层面,而且持续不断。正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适应不断演变的竞争环境一样,社会企业也需要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满足顾客的需求。

三、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构建

本文以格莱珉银行为例,结合曾涛提出的商业模式的结构要素模型,详细阐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由于社会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和发展模式,因此,社会企业存在不同的形态和商业模式。但是,社会企业一定存在共性,任何一个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是具有一般规律的。本文在深入理解商业模式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企业特点构建出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如图-2所示。

商业模式研究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8-12-3

Researchonindustrialinnovationofcollaborativetechnologyandbusinessmodel

LuYangCaixiaohui

(Schoolofeconomicsandtrade,Zho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0)

abstract:thispapermainlythroughtheanalysisofcollaborating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businessmodelinnovationtopromotetheoperationmechanismofindustrialinnovationandtheoperationmechanism,thepaperputsforwardtheenterprisemeasuresandpolicymeasuresofindustrialinnovationwithcollaborativetechnologyandbusinessmodelofindustrialinnovationofenterprisemeasuresandpolicymeasurestopromotethe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and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

Keywords:technologicalinnovation,businessmodelinnovation,collaborativeinnovation,industrialinnovation

随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过程,创新是产业演进的根本驱动力,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面对日益推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经济社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具有独创性和差异化的产业创新。

1产业创新需要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推动

产业创新是产业成长的原动力。产业创新在一定形式上表现为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新产业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即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价值实现过程;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创新,即指企业重新组合企业内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企业创新可以直接引起新产业的形成,或者引起产业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新产业的形成。因此,产业创新需要企业通过发掘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以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协同创新,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收益。

传统的创新以技术创新为主,技术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前提,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起前瞻性和带动性作用。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复杂,单纯的技术创新已经无法形成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创新实现的保障[1],它通过对客户的了解,更好地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以此获取收益。产业创新需要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并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协同整合,发挥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得创新收益,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图1产业创新形成机理示意图

如图1所示,单个企业通过不间断地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中心的协同创新行为,不断发掘市场需求,通过新产品或新服务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或者使原有产业实现高效率和高收益,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在国家意志的引导下,区域内产业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在内的中介机构和政府通过不断的合作,促进技术、知识、资金等方面的流动,这一层面上的协同创新促使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进各创新主体的发展,如此的良性循环下,当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和产业主体层面的协同创新将打破地域的限制,最终实现产业创新。

2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运行

2.1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技术进步是除资本、劳动两类生产要素之外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而技术进步的获取途径是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和技术扩散,也正是因为模仿、扩散,才能使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党的十报告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基石。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不断改善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创造更多的需求和更低的价格,从而减少成本和消耗,使企业更有竞争优势。而企业也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才能保证其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不断提高效益。此外,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特征使其具有增长效应,即技术创新可以使产出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潜在增长率[3]。再者,技术创新可以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国家技术创新实力,转变传统产业落后的发展方式,甚至促进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结构乃至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优化升级。技术创新不仅引导了商业未来发展趋势,还驱动了当前商业形态的根基与模式创新。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产业创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联动,技术创新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产业创新的实现,加快工业化进程。

2.2商业模式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实现保障

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市场逻辑基础,是企业从客户角度出发,准确判断利润区所在,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战略定位,以满足客户需求并获取利润而建立起来的商业系统结构[4]。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对其价值创造逻辑的重新塑造,通过重新定位现有产品与服务或重新确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式来获取价值。商业模式创新以价值链为基础,通过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不断细分,寻求增值的空间。

产业创新的实现根本在于技术创新,但在短期内无法实现技术创新时,就需要利用商业模式创新来转变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利用商业模式创新缓解技术创新的时滞并为技术创新营造更多时间。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多体现在商业模式的竞争上。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不易被模仿和复制的,它可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将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推向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或者在竞争中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积极融入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形成具有优势的核心业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商业模式创新是改变现行的模式,设计出全新的模式来满足市场上未被满足的、新的或潜在的客户需求。当然,商业模式创新并不一定都是颠覆性的,也可以是将现有的商业模式略作改进的创新行为。由于商业模式具有效用递减的特性,因而商业模式需要适时做出调整,即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可以被看作将技术潜能转化为经济价值过程的桥梁,把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之一,也是新时期产业创新的实现保障[5]。而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创新的根本前提,因此,产业创新的实现必须要依靠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

3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实施对策

3.1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的企业对策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产业协同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努力营造协同创新的学习氛围和企业文化。一个注重整体协同创新的企业,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善于在变化中学习的企业,也会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因而,企业需努力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构建公平竞争的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企业要想转型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就要完善与优化企业内部制度,包括奖惩制度、考核制度、招聘及培训制度等,在企业内外形成注重协同创新的风气,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知识共享,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市场应用,更加注重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现有技术创新成功推向市场,并积极与区域内科研院校在内的中介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获得更多资源,共享收益。二是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企业参与研发、生产、销售这一价值链的整个环节,是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动主体。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企业应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通过研发投入,组建研发机构进行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求的创新开发活动,积极参与国家推进的科技创新发展计划以及各类产学研技术攻关项目,并通过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把握市场动向和客户需求。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价值链体系的关键节点。三是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人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是当今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激发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和谐有序、朝气蓬勃的创新氛围。调动员工的创新活力,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与创新相关的培训,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帮助员工获得创新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并指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创新观。此外,企业领导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敏感性,积极引导企业向协同创新的方向发展。

3.2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的政府对策

3.2.1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在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需要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更贴近企业,想企业所想,为企业解决问题,真正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3.2.2运用经济手段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要激发产业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政府就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首先,对创新企业给予退税或减税,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对于技术创新转化应用并成功投入市场取得收益的创新企业进行表扬和宣传,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以技术与商业模式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活动。其次,创新投融资模式,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并注重对创新的投入倾斜,利用信贷优惠、国家采购、专项资金支持等手段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再次,加大对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鼓励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企业加入到协同创新中来,最终建成区域内产业创新的标杆。最后,通过人事改革、福利倾斜、创业基金等鼓励人才向企业流动和自主创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励有思想有行动力的人才通过创新行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和认可。

3.2.3制定创新的专利保护制度。创新成果往往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出现,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专利保护制度,保护专利获得者在一定时期内享有获得垄断利润的权利。在专利保护的垄断期过后,鼓励企业将其进行自由流动和付费使用,这不仅能使企业获得额外收益,更能推进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技术进步。为此,政府应当制订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动态的专利保护制度,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既能够保护专利获得者的权利,又能够使专利成果投入生产实践,既可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又能使创新产出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3.2.4建立与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资源在一定区域内是有限的,这限制了区域内协同创新的速度和成效。因此,需要政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发展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创新主体,并鼓励区域内外的创新主体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共享技术、知识、信息、政策等资源,从而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在更大的区域内促进官、产、学、研、金的结合,鼓励区域内企业、科研院校、中介结构与政府合作,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共同开发、共享收益的形式,从互补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中获取组织协同的效应,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的效率与效果,更大程度的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通过扩展和延伸协同创新平台,吸收和学习更多优秀的创新成果,更好地实现协同的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1]孙爱娟、郭振.基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视角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J].商业经济,2014(6):1-2.

[2]高建新.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74-78.

[3]阳双梅、孙锐.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3(10):1572-1580.

商业模式研究篇7

一、企业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分析

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蓬勃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运作方式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需要考虑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转变。具体说来,选择何种企业运作模式,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使商业模式得到创新发展,是目前迫切需要实践和理论探讨的话题。

商业模式一词源自于英语“businessmodel”,虽然其在企业界和学术界以及社会上经常被使用,但目前并没有关于其概念的较为严格的统一定义。不过从人们经常对其使用的语境分析,商业模式一词主要是围绕公司企业如何在经营运作中使其收益高于投资的方法展开的。笔者认为,商业模式可作如下定义,即,其通过某种体系结构,经过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来展开经营运作,以给客户供给价值增值的商品来赚取利润。所以,商业模式的内容包括通过资源配置的方式优化资源供给从而支持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模式需要发挥网络的力量来帮助获得资源并展开经营活动。因此,可以说,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利用网络来使企业获得利润的经营运作方式。

二、企业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分析

1.价值增加

价值增加是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商业运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价值增加是商业开展的重要目的,一切商业活动都需要将价值的增加放在首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增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成本以及收入等三个要素。其中价值取向是企业开展商业活动的重要方向,也是其进行商业活动的目标。企业一般是针对特定的商户群展开商业活动的,价值取向要体现对客户需求的定位。客户需求的定位需要企业认真的分析客户消费商品或者服务的动机。这也需要从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进行考虑。企业要实现价值的增加还需要控制企业的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收入来实现。价值成本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或销售企业的商品时所投入的直接费用,而价值收入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收入来源以及商品的定价策略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三个要素是企业追求价值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2.产品营销

产品营销是实现商业价值增加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产品营销的方式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加,获得企业盈利。产品营销不仅仅是企业销售商品的过程,实质上其也是企业建立客户关系的过程。为了实现企业的销售目的,企业必须要通过产品营销策略获得最佳的目标客户定位,同时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的关系,同时还要通过对企业自身和其销售渠道进行优化,以更好的实现价值增加的目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

3.资源配置

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企业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有效转化,从而为企业的产品生产和营销提供最大的助力。资源配置是企业通过对企业的内部资源、伙伴资源等进行有效配置,并这些因素与企业的生产机制、管理制度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转化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各种资源要分为产品研发资源、企业经营管理资源和企业营销资源,这三种资源的合理分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任务。

三、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定位分析

商业模式研究篇8

自20世纪70年代,第三部门即非盈利性慈善组织在全球兴起,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飞速进行,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贫富差距增大的趋势。但是,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传统非营利性组织出现诸多弊病,在政府失灵、合约失灵的情况下没有很好的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缺乏正规管理及有效监督,非盈利的本质促使慈善组织养成效率低下、供给不足、特殊主义、家长作风和业余主义多种缺陷。我们认识到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并不是慈善的终极形态,因此我们在此对公益组织商业化的概念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现代公益事业日臻成熟,表明商业化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公益组织的主流运作趋势,公益商业化已经是公益组织运作的全新和必然趋势,但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对公益组织商业化的研究零散且不成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内涵。因此探讨公益组织商业化的运作间题有利于完善公益组织治理的理论体系、推动我国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1.2研究现状评述1.2.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彼得德鲁克(1990)主要认为加入商业运行的公益组织能够为公益带来更多的社会下效益。狭斯曼(1989),主要观点是:非营利组织其实是慈善机构与商业组织的混合体,可以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从事商业活动、进行投资经营,以寻求组织最佳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财务资金来源,降低组织募集资金的难度,从而解决组织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虽然提出了将管理技术结合商业运用于公益组织,但是忽略了政府能够对公益组织商业化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单纯从寻求公益组织自身的角度出发,太过片面性。二者皆肯定了公益组织加入商业化这一模式的积极作用,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没有进一步提出方法论。1.2.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薛军(2001)、丁利敏(2011)基于社会信任度尚不健全、非营利组织缺少专业商业人才的现状,对公益与商业的合作持谨慎态度。孙春苗(2011)指出商业化过程中公益组织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生命力和公信力极易受损,并不支持公益组织商业化。几人都过于片面的理解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内涵,其并不是意味着商业同化,而是力了借鉴商业运作的模式为公益组织实现自身的造血。时立荣(2003)、陆道生(2004)、郑功成(2006)等学者指出非营利组织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柬源于市场,可采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机制,主张将市场理念引入慈善组织开展营销策划等活动。范志海(2004)也指出职业化管理、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等是基金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坚持的理念。祝建兵(2007)、曾军(2009)、马长山(2011)、刘忠祥(2011)等认为公益与商业合作是潮流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将公益慈善组织与营利行为完全隔离,开展商业活动是非营利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结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将公益组织完全商业同化,要适当的、逐步推进商业化的进程,不能一蹴而就。方少明,张莉莎,王蓉(2015)在《商业形式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探究》中提到将企业的运营模式如企业化管理应用于公益组织,并且加强监管。而具体运营模式如何运用到公益企业阐述片面零散。包括钟李斌(2014)在《构建我国慈善组织的商业模式探索》中也提到将商业化应用于公益组织,但理论仍零散不成体系。1.2.3国内外对比研究述评

山东大学郭晓会硕士提出的《我国慈善组织商业化的治理问题研究》中指出西方慈善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日渐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潮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融入全球化潮流,慈善组织商业化发展如火如荼。我国慈善组织商业化的既成趋势不可阻挡。指出了我国实现公益组织商业化是一大趋势。

郭晓会硕士、黄春蕾副教授在《慈善商业化:国际经验的考察以及中国的发展路径设计》一文中指出“国外公益组织商业化有着强大的政策环境支持并且自身专业性强,而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商业化,需要加快政社分离,积极引导和促进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文中虽指出了我国公益组织需要加快专业化进程,实现自我运营,但并未提出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公益组织商业化的趋势是确定的,但现有理论零散不成体系,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商业化路径。此外,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终归会是时代的潮流,是符合现当代公益组织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对于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问题,重点在于正确把握公益和商业的关系,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通过合作沟通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共同参与公益组织商业化治理。解决治理主体作用乏力、缺位的现象,提高公益组织自身的运作能力,从依靠政府行政监管向制度为基础转变。寻求一条贯穿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公众以及公益受众群体的链条模式减轻社会、财政负担从而实现公益组织的自我运营。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基本观点2.1研究目标

以江苏省的公益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江苏省公益组织的运行状况和运营模式,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各公益组织的运行方法和途径,并分析归类,统计出哪些组织利用传统模式运行,那些具有商业化运作的特质,具体分析各个运作方式对其自身造血产生的影响。之后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各个元素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商业化模式和互联网平台作为其联系的载体,此外,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出适合所有公益组织进行“自我造血”的链条式模型,结合国内钋公益组织商业化的成功案例以及论文研究,为公益组织脱离“被救济”的传统模式,实现“自我供血”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2.2研究内容2.2.1新兴商业模式类型的研究

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查阅关于商业模式的论文,分析研究了商业模式的具体内涵和应用途径,并接触了解了新兴互联网十的网络运营模式。经过分类总结,选择出了适合公益组织应用的商业模式,把商业化模式和公益组织运营进行创新融合,弥补了传统公益模式的不足,并探讨现存的公益组织中政府、社会民众、企业和受助者所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结合各自的优劣势分析,为之后的深层研究做好铺垫。2.2.2公益组织运营模式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访问、电话访问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于江苏省的公益组织进行了实践调研,结果显示一部分传统模式的公益组织对政府和民众的捐助依赖性强无法实现自运营,而另一部分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公益组织虽运营能力强,但商业化的创新少且零散,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明确研究方向并且为针对其弱势提出系统的互动链条模式奠定实践基础。2.2.3公益组织的上下游关系的确立及商业化模式链条的研究

对于各个已成功的公益组织商业模式化运营的成功点进行研究,对于影响公益组织的圭体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如:政府、社会(包括社会公众和企业)、受助者群体,初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上游,社会(社会民众和企业)为中游,受助者为下游的上中下游关系,并基于这几个主体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挖掘,从公益组织的上游政府出发,建立政府政策上支持公益企业,公益企业解决政府福利负担的良性互动,而在公益组织的中游是社会民众和企业,针对这两个因子进行因子分析,创新载体平台,如利用互联网建立电子公益平台,集合网络上所有资源如时间、金钱、人力来支持公益事业。此外,对于受助者,不仅仅使其担任被救济角色,更要发掘受助者的个人价值,例如深圳残友集团的受助者也是企业价值的再造者,而创造的资金最后回流到公益组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价值互动。而政府、社会(包括社会民众和企业主体)受助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模式化的运营链条,保证了公益组织的“自我造血”。2.2.4商业化链条模式的研究上游政府端:选择合适的政府工具如税收政策、拨款补助、颁发许可证、合同、种子基金和股权投资、信息技术支持等,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信息优势对慈善组织商业化发展进行规划实施。

中游企业、社会民众端:利用企业的公益倾向,积极开展互利合作:企业通过公益组织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和企业文化的扩散,公益组织通过企业商业运作活络资金;对于社会民众群体,公益组织要积极与社会公众关联,如进行人力物力的增值综合来整合社会公益资源等。

下游受助者端:受助者不仅仅为价值的接受者也可以为价值的再造者,公益组织要积极鼓励与调动受助者进行价值再造的能力。3研究思路(如图1)与链条模式构建(如图2)3.1文献研究法

根据公益组织商业化这一主题,通过图书馆书籍、期刊、资源等多种渠道、搜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归类整理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梳理当前的研究现状,为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3.2实证研究法

分别对公益组织传统运营模式和引入商业模式的公益组织进行调查,实证分析得仅依靠政府、社会募捐的传统公益模式难以稳定持久地帮扶受众,而引入商业模式的公益组织能够通过自身机制的运作形成受助者和施助者的良性互动,这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3.3规范研究法

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分析公益组织商业化的成功之处,把对公益组织产生影响的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联系,从而揭示出政府、社会和受助者群体的潜在联系,最终提出以上三个因素互动形成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链条理论。为公益组织实现“自我造血的”可循环模式提出实施方案。3.4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综合推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就是一种结构与功能的模拟。找出对于公益组织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系统,对于公益组织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完整的公益组织商业化模式链条,解狭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难题。4创新之处4.1视角创新

从商业化模式应用于公益组织的新角度出发,结合文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商业化模式成功的公益组织的先进经验,创新总结出一条能够促进公益组织实现“自我造血”的应用了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循环链条,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复制性。4.2方法创新

用系统动力学结合商业化运营理论来分析商业化模式与公益组织运营融合的途径,并以互联网作为载体,引入新兴商业运作,创新对公益组织的帮扶模式,为公益组织的自我造血提供依据。前面的实际数据分析加上系统动力学的仿真,使本项目的结论更具有全面性和可靠性。4.3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研究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研究

一、金融同业的定义与发展

商业银行金融同业合作是商业银行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间的业务合作,以业务、资金业务最为常见。金融同业合作交叉性较强,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也是多元化、综合性的。不仅能为银行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如银证合作),同时发展同业合作还能够发展个人产品销售、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业务,提高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随着金融同业的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同业合作不仅是金融机构赢利的重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从分业经营走向综合经营打下基础,提供更广阔的前景。金融同业合作可能成为整个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商业银行大力拓展同业业务,既有利润收获,更有创新空间。

商业银行进行的金融同业合作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银银),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银证),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银资),商业银行与基金(银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银保),银行与VC/pe机构(银投)等各种具体形式。

二、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逻辑:网络外部性

许多研究只是将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作为一项中间业务或业务创新进行研究,并没有系统的对其背后的发展逻辑进行说明,也因此只能简单的作出描述性研究或预测,本文提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逻辑是因为商业银行业务具有网络外部性,而某些法律法规或商业银行自身人才条件又决定了商业银行不可能自己开展其它金融服务,于是商业银行将其网络平台共享给其它金融机构,从中获得收益。

许多产业组织的形态并非一条价值链可以概括,而是更像是一张价值网,企业基于这张价值网进纵向和横向一体化,与其它企业进行分工合作。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节点(会员、消费者或企业等)的数量,发达的网络会给企业自身带来几何级数的收益,发达的网络也可以在为其它企业带来收益时获得收益。这种网络的规模效益常被称为网络外部性。

根据Katz和Shapiro(1985)的定义,网络外部性主要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指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消费与该产品相兼容产品的其他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间接网络外部性则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随着与该产品相兼容的互补性产品种类增加而增加。以通讯网络为例,如果通讯网内只有一部电话,网络价值为零,随着电话数量增加,网络的价值越来越大且呈几何级数增长。基于通讯网络,还可以拓展出诸多业务,如电话广告、电话订货等。这时通讯网的提供商便可以因用户数量庞大而向电话广告商等信赖网络经营产品的商家收费。以更发达的互联网为例,拥有会员越多,意味着网络外部性越大,企业也会努力将会员带来的网络外部性内部化。腾讯因其会员众多,而拓展出游戏、C2C(拍拍)、B2C(易讯)、财付通等业务,并获得较高收益。淘宝也因平台上卖家和买家众多,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

与网络外部性概念密切相关的便是双边市场(two-sidedmarket)。双边市场也称双边网络(two-sidednetworks),是对两边的用户群体提供网络接入并获得收益的经济网络。Rochet和tirole(2003a)首先给出定义:双边(或多边)市场是一个或几个允许终端用户交易的平台,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双边(或多边)保留在平台上,并收取费用。平台提供商要做的即是服务交易的终端,使其一方或多方愿意付费留在平台上。对商业银行而言,典型的例子即是银行卡业务,由商业银行发行大量银行卡,一边是poS机商户要购买poS机并支付刷卡手续费,另一边则是银行卡的客户。由于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为poS机商户和消费者都提供了便捷,其中的一方或多方往往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商业银行便从银行卡的网络平台中获得了收益(Rochet和tirole,2003b;王学斌等,2006)。

商业银行虽然无法取得通讯网络或互联网这样的网络外部性,但由于其营业网点众多,拥有大量储户和企业等客户资源,拥有大量客户的信息资料,这些都意味着商业银行也是一个网络平台,而且可以由柜员和客户经理进行面对面服务,为客户带来更好的客户体验。因此,商业银行都会根据自己的网点和客户,扩展更多中间业务,从事混业经营,但由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较多,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进行混业经营终究有所限制,并且商业银行直接从事其它金融活动也需要相关技术人才,与其它专业金融企业竞争并非上策,而利用自身网点和客户优势,与其它专业金融企业合作,从合作中获得收益更为可行。

网络外部性往往既可以由网络平台提供者独享,也可以由多方共享。商业银行的网络外部性可以为许多业务提供收益,但法律规定了许多商业银行不得直接经营的业务,于是商业银行使用网络平台与其它金融企业共享,从中获得网络外部性的收益。这便是笔者对商业银行金融同业合作业务发展的理论解释。以保险和理财产品的为例,保险公司和新成立的基金理财等金融机构缺少网络平台,便要借助于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共享商业银行网络平台,利用商业银行的网点和客户资源开展业务。

上述的商业银行金融同业合作模式也是双边市场模式,即银行为交易双方提供平台,交易双方在该平台上达成交易,并以各种形式向平台提供者交费。银保合作和银证合作也有类似的性质,交易的双方是保险公司与其客户或是证券公司与其客户,但由于使用了银行的网点、银行卡或转账服务,保险公司或证券公司便要向银行付费。银行的竞争力便体现在网点和银行卡的数量,转账等服务的质量上。因此商业银行网络平台的大小和质量在同其它商业银行的竞争中起关键作用。

三、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的核心:网络平台

基于对网络外部性的认识,可以发现,网络平台是金融同业的核心,只有网络外部性的提供者才能获得更多收益,对商业银行而言,提供网点―客户的网络平台,维护网络平台,在网上银行中集成更多面向企业和个人的金融同业产品是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核心。

由于商业银行是由网点和客户组成的网络平台的提供者,商业银行应当在金融同业中起到主导作用。商业银行可以为需要网点和客户资源等网络外部性的金融同业提供服务,并从合作中获得收益。收益的规模由商业银行的网络外部性决定,商业银行从自身网络外部性中获益需要:1、充分发挥自身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包括销售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或是开发自己的理财产品;2、强化自身网络外部性,加强平台建设,包括传统的实体网点、银行卡业务和新型网上银行业务;3、在与金融同业的合作中共享网络平台,或发展成自身的网络平台。

以银证合作为例,同等收费下,证券公司更倾向于和银行卡发卡量最大的若干家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卡的网络外部性便在此体现。以银保合作为例,保险公司更倾向于和营业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合作,网点的网络外部性便在此体现。

便捷安全的网上银行会带来更大网络外部性,并为金融同业合作提供新的契机。商业银行往往会对银行卡用户建议开设并使用网上银行,并提供免费或低于成本价的U-key等产品,网上银行用户增加,除了可以为银行带来消费时的手续费,还在于庞大的用户群体本身就意味着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外部性,商业银行可以在网上银行中提供购买保险、基金、纸黄金等投资产品的链接,优质用户体验的网上银行可以为金融同业合作提供新的平台。

除了商业银行自身的网络平台外,证券公司等同样联系着大量的股民,而股民往往是储蓄较多的个人客户。与证券公司进行深度的银证合作还可以共享证券公司的网络外部性。

在传统的销售金融同业业务,商业银行间存在竞争,在现实中可以发现,一种保险产品会在多家银行网点销售,一家证券公司可以与多家银行进行银证合作。最后的均衡结果是网络外部性最强的商业银行的合作最广泛,该商业银行从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保险公司会首选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销售,证券公司会首选银行卡最普及的商业银行进行银证转账业务合作。网络外部性往往与垄断相联系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商业银行间同样存在合作,为了推广银行卡业务,共享poS机消费网络,扩大银行卡的网络外部性,商业银行都会选择加入银联,但银联在异地、跨行等业务上的收费限制了网络的扩大。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网络平台

当面对支付宝、财富通这些互联网,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时代的移动互联网支付平台时,商业银行与移动互联网支付平台合作,为其提供支付便利。但支付宝依靠移动互联网的庞大网络平台,得到快速的发展,具有了网络银行转账等功能,并在保险、代缴水电、小额信款等小微金融业务上寻求扩展。由于其强大的网络外部性,支付宝将会成为商业银行许多业务的强有力竞争者。当支付平台演化成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时,商业银行间需要更深层次的金融同业合作,依靠面对面的人性化服务和客户对实体平台的信赖,与支付宝等移动互联网平台互补或竞争,提高网上银行的普及度、易用度和安全性也是商业银行扩张网络外部性,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方式。

参考文献:

[1]KatzmL,Shapiroworkexternalities,competition,andcompatibility[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5,75(3):424-440

[2]RochetJC,tiroleJ.platformcompetitionintwo-sidedmarkets[J].Journaloftheeuropeaneconomicassociation.2003,1(4):990-1029

[3]RochetJ,tiroleJ.aneconomicanalysisofthedeterminationofinterchangefeesinpaymentcardsystems[J].Reviewofnetworkeconomics.2003,2(2)

商业模式研究篇10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42-02

当今时代,信息化膨胀、高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瞬间变化,消费者的喜好不断地发生颠覆性变化,给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带来很大的挑战。企业要想把握市场机会,商业模式的创新尤其重要。

一、商业模式的界定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1]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脱颖而出,必须不走寻常路,设计适合自己的、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最主要的是创新。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商业模式”的概念,但直到40年后(20世纪90年代)才流行开来。

2002年,琼・马格丽塔认为,商业模式是一项帮助顾客创造价值实现而进行的活动;[2]2012年江晓兴认为,商业模式是指准确判断产品链利润区所在,并且根据利润区的转移迅速调整战略,将客户群的选择、价值的获取、产品差异化和业务范围的确定等各方面的战略措施,都围绕最高利润区来进行配置。[3]

随着商业模式实践的广泛应用,企业不断的对商业模式进行动态维持和创新设计,商业模式渐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目标所形成的一个系统和活动集合,一个新型的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正在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

(一)实效性

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一定要具有实效性的特征,对于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创新如果提供全线的服务或产品,对于企业的产业领域,开创一个全新的盈利模式,同时给企业提供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加持久的盈利能力。商业模式的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共同发展,竞争者不容易模仿,这样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实际经济效益,同时能让企业持续时间更长,对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非常有利,商业模式的时效性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盈利模式。

(二)外向性

一个存在多年的行业,规模越大、越景气,固有的市场规则就越难打破。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根本上思考设计企业的行为,注重从客户和市场的角度出发,更多的考虑企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外向性。一个企业根据客户的要求,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具有外向性的特征,外向性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外向性常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起点。

(三)整体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整体性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又一亮点,企业其他的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很大区别是整体性。商业模式的创新不仅限于一个单一要素的变化,往往是整个企业多个因素的一个集成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伴随着企业的工艺、产品、服务、运作流程、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多表现在服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组织形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多方面的创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成功的商业模式要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变化,成功的商业模式要与众不同,具有难以模仿的特征,成功的商业模式要具有独特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综合因素收支平衡、量入为出。

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规划

巴菲特说:“未来的竞争不是服务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对于一个成功企业来说,依赖产品和服务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成功的商业模式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价值链,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打破行业原有规则

每个企业都会关注市场、战略、管理执行、竞争策略等,但如今一个新金融时代,传统的规则已经被打破和颠覆,在传统的商业模式设计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要想长久生存,就必须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尤其是对于规模大的企业来说,企业家要打破固有的传统理念,对企业进行重新的构建,打破原有的行业规则,跟上新时代的步伐。第一、企业要注重商业模式设计能力和增强软实力;第二、企业需要有效的解决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道德危机、固有商业模式等问题,以减少管理协调监督成本和管理环节;第三、企业要通过动态合约设计,与利益相关者形成收益激励、风险分担、违约惩罚等动态合约,使商业模式系统优化;第四、企业要把利益对立转为利益一致,力求做到企业股东、利益相关者、客户皆大欢喜,合作共赢。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既然商场是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要颠覆吃独食的思维,善于分享未来收益。[4]

(二)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

培根说:“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里眼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一个成功的企业,战略定位非常重要,战略定位最主要是从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角度入手,去发现市场价值、开发出独特的价值主张同时寻找企业商业系统定位的过程。新的商业模式下,战略定位是商业模式的企业点,是企业战略的核心,一定要分析好企业所对应的目标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