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十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十篇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2:36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0引言

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针对平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进行归纳总结,探讨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从而寻求教学效果的理想化。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吸收率、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的最高达成率,达到促进教学工作、减负增效、高校教学之目的,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时效的目标是极其值得研究的问题。这篇文章以初中地理教学为切入点,对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针对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对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且对以后课堂教学策略的模式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为以后的地理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实施方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效果达到完美的效果。

1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对于我们来说是必要的。首先这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不应该只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应该收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其次这是中学发展的需要,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研究策略的重大飞跃,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然后这是教师提高的途径,教学策略的不断突破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增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促进老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这是学生学习的需要,目前学生学习时间长、负担重、效率低、压力大,厌学情绪浓,这与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格格不入,因而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则显得更加必要。

2初中地理课堂低效的现象与原因

2.1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虽然当下正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生的课程压力依然很大,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备课授课,极易使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有的老师对教材认识不足,教学时考虑不周密,对于一些地理现象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做出解释,仅仅依靠那些空乏的定义来进行解读,这就极大的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有的老师片面拘泥于教材,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没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地理而言,这是一门需要“行走”的课程,需要老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去真正领略这些地理现象,才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上课为了赶进度、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交流时,大多是选择成绩好的来回答,表扬能力好的学生,后进学生往往被冷落、忽视,这也是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2.2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不足:

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学生们关注的依然是成绩的好坏,对于学生们而言,他们依然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认为地理是副科,所以用大量的时间来复习主科,仅仅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来突击地理这些副科,有的同学还在上地理课时做其他科目的作业,使得课堂效率大大降低;有的学生认为地理这种学科属于背诵的学科,不需要理解,因此对一些知识掌握不到位,即使当时记住了,过一阵子也就忘了,这就使得课堂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3高效教学策略模式研究

3.1老师改善教学思维模式:

老师应该认真的备课,根据课本教材,对于知识进行深化探讨,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问题:一是从生活导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是从情境导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之中,再提出问题,引入教学。情境的创设务求真实,可以虚拟,不要创设虚假的情境。教学策略上多采用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一堂课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分步展开教学,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这样会使得学生自主性提高,课堂活动不断丰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对学生以启发式教育,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们答案,让他们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有利于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也有利于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

3.2学生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学生应该抛弃传统的偏科现象,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是经过教育部的研究决定的,都是对我们的成长有所帮助的,就比如地理这门学科,它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各种奇异的地理现象,带领我们领略斑斓的世界,同时也对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带领我们领略自然地奥妙。因此,学生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从主观上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课下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查询,通过咨询老师,询问同学等方式学到更多的知识。

4结束语

通过融合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理论,在对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以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在生源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教学要能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因材施教,要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减少教学的讲授量,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要有选择性地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学到终身有用的知识,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还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并对教材中的具体情节作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导学,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于以后的地理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海平.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128.

[2]蔡春芳.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2,28:45.

[3]黄启杰.浅谈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5,06:29.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现阶段,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连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目前,传统的地理课堂式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再符合社会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积极的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与周围事物,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进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意义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引入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该方法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

为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需要密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日常生活引入教学元素,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例如,环境保护这节内容学习时,可以引入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其成因和影响,然后提出对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组织教学。

引入生活化材料能更好组织教学活动,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例如,在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形地貌学习时,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分析其特点,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更好组织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列举贵州喀斯特地貌来讲解和分析,推动地理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调动学生热情,有效把握每个知识点,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观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导致地理教学依然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地理”内容匮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太多局限于知识点内,不能在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当拓展地理知识的思考。二是初中地理教师缺乏对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持续性研究的积极性,教学成绩评价过多注重对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生活地理素养的培养;三是受中考压力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生活地理化的联系和体验,而过多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忽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实施地理教学生活化,通过实际的地理教学能够得到正确的、积极的验证。

三、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对生活实践素材进行挖掘,加强初中地理理论知识教育

涉及初中地理知识的生活实践素材丰富而庞大,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在课堂上导入一些与课程有关的生活素材,素材最好是采用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通过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并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例如,教师讲解夏季风与降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对南方的洪涝灾害与西南地区的干旱进行对比讲解,在进行交通运输网的课程讲解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假期期间如何对交通工具进行选择,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进行交通工具的系统性归纳,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情,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与理解度。

(二)提高教师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积极性

教师在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要掌握好跨学科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掌握最热点前沿的新鲜事物,能和学生有共同的语言。让学生在教师身上能捕捉到惊喜,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并喜欢地理这门学科。那学生学起来也会更加有劲,能以更积极的情绪来学好这门课。教师才会相应地产生成就感,产生教学生活化的动力。

(三)通过案例授课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理解而形成理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些是教师精心准备来自生活、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师应该抓住地理知识本身取之生活、用之生活的特点,积极地去查找一些与我们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案例,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案例,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

(四)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关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作为一本教材,它存在很多的共性,不可能切合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这就需要教者灵活运用教材,能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改或变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而不能生搬硬套。如学习《保护资源环境》一课,根据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较差这一实际,我们设置了如下问题:(1)你认为我们学校、教室的卫生状况如何?(2)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状况?(3)你在平时有哪些不卫生的习惯?怎样改正?(4)你打算怎样以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做贡献?(5)为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请你设计几条宣传语。这些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密切,学生都有话可谈。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一课的主要观点,更重要的是,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体验,其实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它弥补了课本的不足,实现了教材与生活的统一,对学生的行为将构成深刻的影响。

四、结论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知,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制度的改革,现阶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把初中地理的教学与初中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够为课堂注入活力,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进而达到地理课堂有效性以及趣味性的良好效果。因此,在一线的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掌握地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对生活实践素材进行挖掘,加强初中地理理论知识教育、创造生活化的情景,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关注地理中的人文焦点以及使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提供现实服务的工作,而且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的对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民,王桂红.日本、德国中小学地理课程与教科书[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37-38.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地理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还是以应试教育理念为核心,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地理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应用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导致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践。因此,本文结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当前的教学现状,对初中地理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能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人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专业知识、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可以归纳为三大内容板块,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通过这三种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社会输送全面型的优秀人才[1]。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主要从个人成长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乃至国家发展等角度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具体到不同的学科教学可以衍生为具体的核心素养内涵。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内容可以具体体现为强调人地协调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这四个方面,因此,本文将以这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核心,进行具体教学策略的研究[2]。

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地理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地理信息技术等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同时兼具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具体的人文内容的认知,这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困难。面对繁重而具有难度的地理知识,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自主性,同时也导致学生产生了被动学习的心态。

(二)忽略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科学知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科学知识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实践。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地理知识,却不会应用地理知识,导致学生不能对知识学以致用,一方面,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应试而学习,而没有真正地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利用[3]。

(三)忽略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培养远比知识的培养更有意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使今后的学习更加自如。而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知识和解题思路的教学,而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导致许多学生在初中地理科目的学习中事倍功半,学习负担非常重。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这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这样才能将教育的真正意义发挥出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引和指导,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正是当前核心素养内涵中涵盖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进行思考与发言,这样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表现,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问题,以便进行更好的指导。如在进行“多民族的家庭”课程讲解前,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什么是民族?我国有多少民族?以及你了解的民族都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翻转课堂的构建,对于理解难度较低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及微课素材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让学生以小组代表的形式进行课堂的角色互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既能够在课前进行知识预习,又在讲解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其中主要发挥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角色[4]。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篇4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以促进学生进步或发展。可见,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换而言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二、开展有效教学的三前提

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即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教学。

二是指明学生所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和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的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借助一些技巧和手段来使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三、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往往有些教师会走入认识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知识涵盖量必须大,故而教师拼命的讲,生怕遗漏任何知识点;有的教师认为自己讲的清楚,学生就一定听的明白,缺少必要的检测和课后反思;有的教师教学设计时未从学生的角度去设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师通过一定的有效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会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当然学科不同,有效教学策略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下面笔者就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课前有效备课策略

备课通常有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和学法。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认识水平、理解能力来设计教学。备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备教法和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但笔者认为这“三备”不足以保证有效教学的开展,毕竟课堂不是设计好的表演戏,而是现场直播,如果这些突发状况不考虑在其中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教学,所以,笔者提倡“三备”基础上再“备突况”。即: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障碍、做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度不如预想的高等等情况出现时教师如何处理。

(二)课中有效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情景创设应贴近生活。情景不仅应是现实的,还应该是承载地理知识的一个平台,是改变枯燥、抽象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学生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它不仅应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应该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成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内在需求”。有效的情景创设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地理思考,有利于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提高与升华,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例如:黄河下游为什么会是“地上河”?形成原因?若你是水利专家,你又采取哪些措施治理黄河?我国的地势对航运、水电开发和降水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课本的一点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综合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促进综合思维能力的养成。

2.灵活多变施教,教学手段有效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就不可能相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采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施教,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例如,记我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时,可以编歌诀为:十四邻国陆上环,朝鲜蒙古俄罗斯,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缅老越,隔海六国莫忘记,印尼马文非日韩。记忆我国某些省级行政单位轮廓时,可以用一些形象事物代替,如江西像人头、内蒙古自治区像翱翔在空中的老鹰、山东像翘起的大拇指、台湾像纺锤……

地理可谓海纳百川,文理兼容,包罗万象。上至广袤的宇宙空间,下至地球内部几千千米处。有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光凭语言很难解释清楚,所以必须借助于一些地理教具来辅助教学。如:地图、地形图、课本插图、影片、多媒体等。比如,学习地球的公转和自传运行轨道特点时,可用flas演示一下,就能让学生感受的其特点。再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或学习一些风土人情时,可用些照片展示,同时也能通过地理的“美”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有效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而这个任务又可以分解成几个子任务,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个子任务,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时;当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疑难问题或对同一问题看法有意见分歧,需选择解题策略或求得共识时;当创设的问题情景具有开放性,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对问题的探究有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合作学习,而非急于解答。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营地,是学生获取新知,锻炼和提高多种能力,养成一定道德情操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价值趋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那么,怎样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响应新课改,下面浅谈本人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境是由人的主观因素(认知、情感等)和客观环境因素(时间、空间、设备等)所构成的情和境的总和。课堂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由于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若在课堂教学中能精心创设地理学习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境来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策略。例如,在讲“经纬网”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茫茫的大海中,有艘海轮遇到风暴失去控制,船长命令立即发出呼救信号,报告出事的详细地点,可使邻近的船只及救援人员迅速准确地赶来救护。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报出准确的位置呢?这一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对经纬网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就可抓住时机进行知识的传授。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还经常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新课引入方法:地理新闻引入法,师或生评述国内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师或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头脑冲浪法,教师提出地理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游戏引入法,利用课件或制作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主动式、交流式合作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探索精神,变讲堂为学堂,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施教之功,在于诱导;学习之功,在于领悟。”我们教师只有做好自己的主导工作,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地位,学生才能发展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把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在自学前提下经过分析、归纳和综合写出阅读提纲,并把不懂的问题设计成题目向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质疑,然后教师再答题和精解,使学生多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作风。教师讲课要“小而精”,要做到设问精,讲解精,点拨精、让学生有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的时间和空间,而不只是把知识死记硬背。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难度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支配学习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三、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对于教学手段,目前是数不胜数,如探究教学、主题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游戏教学等等。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也都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同,但经常会听到有老师反应这种方法不好、那种方法不好。通过在教学中的经验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特点的使用范围。在使用中,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才可能是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对“地图”章节的学习中,就可以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通过对本市地图的观察来分析如何在一张纸上把整个城区表现出来?进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下一步继续分析比例尺的具体规定等等。再如,在讲授我国的行政区时,就可以使用互助学习的方式,让同学分组进行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知道的多。在集体思考的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对我国行政区的认识和记忆,和传统纯粹告知的教法相比,效果得到大大提高。在如讲解地中海气候特点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然后老师再进一步补充说明。对于学生复习、应用已学知识,探究新知识、培养合作精神都有极大的益处。

四、制定激励措施,引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现阶段,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普遍存在于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以书本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还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地理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一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生活背景作为支架,适当地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真正让地理教学趋于生活化,从而体现自身价值。

一、以乡土地理为着眼点,提高学生生活观察力

乡土地理存在于学生的身边,在地理教学中以乡土地理为着眼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与接受。初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对周围的人事物景进行留心和观察,多思多看多想,从而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比如,在讲授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季风气候显著》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学校操场上国旗的飘动方向进行观察。然后问学生:国旗的飘动方向在一年四个季节当中都是一样的吗?然后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像初一学过的野外辨别知识,对他们进行分组并实地观察,学生在讨论与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季风气候是一年当中因盛行不通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对生活当中一些有趣以及有价值的地理现象进行捕捉,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地理现象的发展过程进行观察,在分析和讨论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久而久之,学生会在观察当中产生了学习兴趣,也学会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因此,要想让初中地理教学趋于生活化,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力是前提和基础。

二、以创设生活情境为导入点,促使学生生成新知识

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室环境、课文文景以及学生的心境来让学生对地理教学进行情感体验。学生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情境当中感受和体验,更能产生求知欲望,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以此来对地理知识进行愉快地感受和体验。比如,在讲授《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以此来把学生带入到学习当中来:有一位巴西人在暑假期间来我国旅游,在北京旅游时,北京下起了一场大雨,于是这位巴西人就赶紧买了一把伞带在身边。接着他去了新疆,新疆的民俗风情以及辽阔的边疆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他在这里玩了半个月雨伞都没有派上用场,于是他就把雨伞扔掉了。然而就在他去广州旅游时,大雨又开始下起来了,这位巴西人不禁懊恼地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在学生的欢声笑语当中,教师问学生:通过研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讨论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我国的降水有什么分布规律?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得知:我国的降水量受夏季风的影响从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步递减,这就造成了在我国夏季,西部全年少雨而东部南方有着很长的雨季,北方则有着很短的雨季,不是这位巴西人倒霉,而是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不了解。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以及准确的调控,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课堂活跃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促使学生生成了新知识。

三、以融合热点时事为共鸣点,增加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要与身边所发生的热点时事进行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顺应,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集中,并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到《生态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汶川地震这一热点事例:2008年5月12号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震,一刹那,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生死离别……大量的房屋被摧毁,死亡人数达到了近7万人,整个汶川满目疮痍。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被地震所带来的破坏给震撼了,在对离去的人们进行哀悼的同时,也在考虑当今的生态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放一些汶川地震的录像,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并在对地震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问学生:我国哪些地方还发生过地震?这样既能把学生的情绪给调动起来,又可以对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行激发,学生都纷纷带着浓厚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欲望参与到激烈的讨论当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以设计生活化的地理作业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了能够对生活进行正确理解,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以往传统的地理作业主要是教师依照教学内容从地理教科书中去选择一些练习题,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进行了制约。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地理作业要有机联系现实生活,这样既让作业充满了情趣性,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地理的魅力。基于此,广大地理教师要应用地理知识对生活化的地理作业进行实验、设计以及创作,能够让学生在作业当中动脑动手并养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太阳正午高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正午12时是太阳在一天当中所达到的最高高度,从你的生活经验出发,一天最热的时间是正午12时么?原因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唐朝诗人岑参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中诗句当中的“梨花”指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从北京坐飞机去乌鲁木齐需要花费3个半小时的时间,而从乌鲁木齐坐飞机以同样的速度和航线去北京则只花费3个小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通过这样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选择作业,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教师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指引学生对地理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它补充了以往传统教学脱离生活的鸿沟,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进行了丰富,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当中去自觉接受地理并爱上地理。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图像教学;读图;用图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8502

地理新课程对学生读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用图策略,重视运用图像导学,培养学生读图技能。

一、地理图像及其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资料有景观图、示意图、卫星影像图、等值线图、区域图等,包括课本中的图像资料、地图册、教学挂图及教师自制的图像资料等。这些直观、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起到文字无法代替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及表达信息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指导读图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用图习惯。地图册既能弥补课本容量的不足,还能拓展阅读空间,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反复强调上课要求:准备好课本、地图册、作业本,翻开书本的同时打开地图册,养成“左图右书”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地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有序阅读,总结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并能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必要时能做到“无图思考”。

二、用图策略

1.一图多用。对于一幅地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多种形式、从多种角度阅读、提取、整合信息,归纳其内在特征,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对于《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①介绍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②计算江苏、青海的人口密度;③根据图例感受两省的人口疏密状况;④描述人口地理分界线,总结人口分布的特点;⑤探讨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原因,思考能否用人口迁移来解决差异问题。

学生通过读图活动,将生成的地理信息串连起来,建立内在联系,归纳分布特点,运用知识迁移,进行探究学习,读图能力逐步提高。

2.多图并用。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洲图、地区图、国家图等多种比例尺的地图,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如“印度”一课中,《印度在世界的位置》《亚洲地理分区图》《印度地形图》三种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相结合,让学生感知印度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关于“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南亚每年一月、七月盛行风向”“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的图感知印度的气候、水旱灾害及粮食生产状况,探索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生多图结合进行分析,全面掌握了区域地理特征。

三、用图像导学,品地理韵味

1.用图像导学,让学生感受地理之美。地理之美可谓无处不在:浩瀚的宇宙、美丽的地球、雄伟的山脉、辽阔的草原、神秘的丛林、深邃的大海、多彩的民族等。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地理景观图,有助于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感受和欣赏我们生活的地球和美丽的祖国。借助这些图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生活品位。

2.用图像导学,让学生体验学习之乐。

(1)用图像导学,开启快乐之旅。

2016年的初一地理第一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新学期第一节地理课,我们来聊聊暑假举行的奥运会,相信有好多同学观看了奥运会。”接着我展示了奥运会图片。学生们开始激动起来,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我抓住这一时机,开始抛出问题:①你可知道奥运会在哪里召开?②巴西位于哪里?③你为什么没去看奥运会?④长跑比赛中,为什么总是黑人选手能夺冠?⑤有多少国家参加了奥运会?⑥开幕式上,带队的小孩每人手捧一株小树苗,你知道为什么吗?从学生熟知的奥运会着手,可以消除学生的学科学习忧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引导学生参与探讨,为学生开启学习地理的快乐之旅。

(2)用图像导学,关注生活地理。地理课研究的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课堂不仅在教室里,还在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和社会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为世界、国家、家乡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2016第十届国际湿地大会在常熟召开,教师可借此时机请学生欣赏图片: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尚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湖省级湿地公园等。图片定格在尚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美丽的尚湖,春赏牡丹夏赏荷,秋赏彩林冬赏梅,一年四季景不同。然而,,尚湖遭劫,一万九千亩水面被“围湖造田”,种过几熟之后,却日渐抛荒。更严重的是,湖区原有的大量鸟禽不辞而别。每到雨季,附近好多农田、村庄被淹。请学生讨论原因,教师正确引导: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丰沛,适合种植水稻。在雨季河流湖泊能蓄水防洪,而围湖造田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常熟人痛定思痛,退田还湖,大力发展旅游业,山水辉映,尚湖与虞山一起成为常熟城市形象最亮丽的生态名片。

学校坐落在望虞河畔,教师可布置课后探究活动:望虞河大调查(包括河流的起止点、长度、丰水期、枯水期、水质、流向、意义等)。

学生通过了解尚湖的变迁和搜集望虞河资料的过程,学会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用地理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3)运用思维导图,彰显学科特色。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它采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地理学科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各区域各具特色。学生需要对各个地理要素进行单独分析,理清相互关系,然后综合,把握全局,通过思维导图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和思维体系,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如在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的教学中,教师展示图片《新疆五彩城》《西北地区沙漠景观图》《内蒙古高原上的锡林郭勒草原图》《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说出西北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展示西北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说出造成干旱的两个主要原因及干旱的气候对当地河流和植被的影响。教师展示《西北地区主要牧业和畜种的分布示意图》《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区分布图》,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活动”的结论。教师展示图片《坎儿井》《灌溉农业》,展现干旱环境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并展示土地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大气污染等图片,引导学生得出“人类的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结论。教师和学生一起理清关系,绘制思维导图,展现因果联系。这种教学处理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适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巧妙运用图像导学,培养学生读图技能,让学生品味地理独特韵味,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汤国荣.基于主题探究的区域地理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14(8).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篇8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都是自然地理与地域地理,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必要性,初中地理课堂比较注重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运用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实现全面教学。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在对地理知识探索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实际学习过程更加重视生活过程,是源于生活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初中生的地理空间想像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中能“理论结合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教材内容,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在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又要高于生活,教师在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其教学过程是对地理知识的创新与再生,从而增强学生理解与掌握并运用地理知识的水平。

二、初中地理课堂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方法策略

1.生活化地理知识的导入教学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应该有一个恰当的导入过程,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可以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或举例与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知识,引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在导入生活化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生活化与通俗化,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列举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气候的地区差异》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学生:世界上主要有哪些类型的气候?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中国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接着还可以提问:我们生活的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教师通过层层引导,逐渐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而可以顺利引出教学主体知识课题,更好地展开本节课堂的地理教学内容。

2.生活化课堂情境的营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善于运用生活化的导入教学内容,还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课堂教学情境。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与充满趣味的生活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添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和学习地理知识,提升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中国的地势和地形》知识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的话,教学效果一般,并且还可能引起学生的抵制情绪。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图,包括山脉、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中国不同的地势和地形,并且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的地形进行分析讲解,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3.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知识都来源生活与周围世界,并且初中地理教材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通过对学生提问题,帮助其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并且拉近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学习地理知识,并把地理知识运用到发现、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知识时,可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运用一幅中国地图创设问题,让学生根据具体的中国地图掌握每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具置,包括该省的省会城市与简称,在实际学习中能够增添生活乐趣,学生也能在课后的运用中体会地理知识学习的价值。

4.生活化地理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生活化地理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生活化意识,使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得以提升。教师通过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引导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地理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时,当教学内容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浪费情况,进而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资源利用和浪费的现象,让学生亲身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特点,并且根据生活中自然资源的浪费情况,制定一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策略,并且参与实际行动,如在学校和家里主动节约用电、用水等。

三、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小组合作;误区;策略

在当前的初中教育中,地理课程是其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得到许多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开展和实施合作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进入了一些误区之中,使得其应有的高效作用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下面对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一、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成功的实现交流互动,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习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特点。

(一)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研究互动

在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学习小组的组成的组成形式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由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班级之中的学生进行分组;第二,学生根据自身的特性和兴趣爱好自行进行分组学习。

(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之中,主要是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然后由小组之中的成员互相展开探讨,找出该问题的有效答案,并对该问题进行发散。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小组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以小组作为评价的目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施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成功的将各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关系,各小组之间的学生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也应当以小组作为其中评价的目标。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分析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其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一)过于注重形式

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其出发点并不是在于让学生自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更多的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该怎样继续进行教学时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如:当教师在提出某个地理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回答时,所有学生都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回答的时候,此时教师会选择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并不能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二)缺乏科学的引导

初中地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当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之后,常常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很少参与到其中,只是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听取学生探讨的结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效率是十分低下的。

(三)学生的主动性不强

在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参与者是个小组内的成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着直接性的关系。但是在开展和实施的时候,各学习小组之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只有较少的一部分人在积极的进行探讨,其余一部分人则游离在课程探讨之外。其次,小组合作学习之中的成员有可能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使得他们不能够顺利的分享自己的意见,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起来较为困难。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针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众多误区,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对分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在初中地理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小组分配的不合理而影响到最终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的时候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分配方式:第一,自由式,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第二,特殊式,初中地理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进行临时性的分组学习;第三,辩论式,将全班分为两个小组,以一个地理问题展开辩论。

(二)提出高效的教w问题

在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当保证所提出问题的高效性。首先,在进行地理问题的创设时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学生能够根据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学习到本次课程需要掌握到的知识要点;其次,问题的设置应当难度适中,如果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进行小组探讨就能够轻松的回答出来,那么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没有太多的意义。如果教学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小组探讨仍旧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应当注重其难易程度。第三,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将初中地理课堂学习中知识要点转化为一个一个问题,将其串联起来,具有层次性的提出,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逐一的完成。

(三)保证科学合理的评价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当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但是也要顾及到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保证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学生的团结意识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有效策略;教学

在这个以科学为核心、知识为重点的新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事物、体制或是制度等都需要变革,都需要摒弃老的思想、旧的理念以及过时的制度,在教学方面也是如此。本章主要讲解初中地理的教学方面,在初中地理的新课改要求中指出:初中地理面对的是一些从未接触且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初中地理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既陌生又比较复杂的课程,根据这样的现状在实行新课改的时候,必须建立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由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这是一门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课程,这门课程能使学生对地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了解我国甚至世界的地理环境,由此,在学生的意识里、思想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念。所以,教师要想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教好学,就必须对新课改的课程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将初中地理新课改自身的特点、新课改的要求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意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及树立学生的地理观等。只有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率,才能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把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最终才能让初中地理的教育事业达到一个空前发展的水平。

一、构建新颖的课堂设计来吸引学生兴趣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俗话说:“兴趣是每个人做事的动力所在。”当一个人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的时候,他就会对这件事情投入90%的关注与重视,由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策略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课堂效率。

1.以提问式教学为向导

提问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还是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所在,于是,在初中地理新课改中提倡提问式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提高学生学习气氛及营造课堂氛围再好不过的举措之一。对刚踏进初中的学生来说,对地理的各种知识、各种事物都存在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对这门课程也有很强烈的兴趣,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好奇及好动等因素的驱使,学生就喜欢回答问题或是提出问题。而在此时,对于教师来说就应该充分及科学的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根据本天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备课,或者是查阅一些课外的资料来教学,然后再依据课文的知识制订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回答,例如,教师在讲初中地理的《地球形状与大小》一课时,就可以运用提问式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也可以用一些教学的辅助工具或者是通过比喻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来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在这样的引导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想象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想象,促进教学,像这样不仅能带动课堂氛围,还能有效地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2.以辅助工具为教学向导

随着科学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在教学领域采取一些先进且科学的辅助教学工具是新课改对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新课改是一种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展潮流的新型模式,然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新颖且独特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并结合辅助工具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效率及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当天要讲的课程准备一些教学道具,例如,在讲《地图和地球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商店去买一张地图,还可以制作或是买一个地球仪作为教学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真真正正地了解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及知识,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发展教育事业。

二、在新课改中采用摸索式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的摸索式教学,就是要在新课改的规定中摸索出一条适合且科学的教学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将初中地理这门课程的发展推向社会发展的前沿。再者,可以通过这种摸索式的教学方式来分析什么样的教学适合学生的学习及怎样的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上课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一些不是很难的课程的时候,可以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站在教师的位置区对初中地理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既能让学生明白教师讲课的重点,还能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由此就更方便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久而久之,学生的成绩就会有所进步,新课改的要求也就在初中地理的教学实践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及教学领域。其次,教师还可以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这样的设计里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例如,在课前,教师要安排几个学生通过自身的预习来对当天要讲的课文进行大致概述,在此时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在预习方面存在的不足及误区,并采取有效策略对其进行纠正,这样以此类推,让每个学生都要有这样的机会。在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当堂讲的课,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当堂的知识进行提问,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是否都懂了,如有不懂的,教师再对不懂的学生进行补充讲解,由此做到天衣无缝。在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题,来加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将作业收回来经过细心的批改来弥补学生的不足,通过这几个阶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还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促进教学效益。

总之,新课改课程是一门走在社会发展前沿的课程,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需求,教师在初中地理的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志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活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3(01).

[2]刘舒畅.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课程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