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十篇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十篇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2:21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89-01

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偏重于知识化,重视背诵而轻视朗读。古诗词的授课时间也比较少,师生没有开展良好的知识互动。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不感兴趣,无法理解古诗词蕴含着的内容。这些常见的教学问题都会对学生的文学素养产生不必要的影响。故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应试理念,注重学生长远发展。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和文学素养,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品读古诗词,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常见问题

1、应试教育使教学偏重知识化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思想、方式依旧影响着主导老师的思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了高考,教师教学方案均以考试内容而定。这样的大环境中,古诗词的背、悟、品成为了填鸭式教学。古诗词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释古诗词内容上,很少有教师解释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状况等。古诗词不等同于文言文,高考考点多在背诵方面。但是学生若无法感悟古诗词创作意境,即便了解诗词的全部内容,也会渐渐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感受不到古诗词的优美。

2、授课时间过于强迫

正是因为初中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授课时间、进度上都比较紧凑,有赶进度现象。应试教育模式难以转变,教师古诗词授课的时间很短。教师常常将自己理解的古诗词内容或者教案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抄写和记笔记,并按要求背诵。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只能感觉到古诗词押韵,无法理解古诗词深层蕴涵和魅力。学习过程索然无味,没有质疑品味、探索发现。等到古诗词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流利的背诵出来,却并不知道这些古诗词的含义又是什么。

3、重视背诵、轻视朗读

很多学生更喜欢教师逐句讲解、疏通文意后,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样系统连贯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心理接受。教师讲授古诗词也可以避免重视背诵、轻视朗读的教学误区。实际教学时,一些语文教师先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再开始讲解和疏通。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不够。古诗词采取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品味其中的意境。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读古诗词两三遍,涵义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深情的古诗词朗读,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和诗歌描述的场景融为一体。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去品味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观念。但是,许多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当顺从应试教育内容,实施解答教学。教师素质跟不上,教学过程常常脱节。校方应当重视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定期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共同教学和互动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阅读与学习新知识,丰富自身人文内涵。学生学习古诗词不应只为应试教育,而是要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采取更具效果的教学模式,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2、改进古诗词教学方式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可运用一些妙语把学生引入学习氛围内。课堂教学之前采取良好导入语,能够迅速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情境式教学或者趣味故事教学。例如在讲述《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在苍茫暮色中,一个漂泊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行走在古道上,产生了强烈的孤寂、飘零之感。学生便会更加理解该诗词的内容和蕴含的意境。同时,一些古诗词具有生动表现力的字眼,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寻找和理解。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字表现了大漠豪壮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兴致会有所提高,也更利于学习和理解好古诗词。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不应从应试教育出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不能缩短古诗词教学的时间,重视背诵、轻视朗读,应当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学识,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蕴含情感的理解,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蓝小琼.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J].教育界,2013(14).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工作中,英语课堂教学也存在着问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提升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忽略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能力的培养

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只重视英语教学的结果,关注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英语学习体系计划的制订缺乏有效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有效的学习英语知识。而在课下,学生不能根据系统的英语学习计划做相应的安排,学生课下学习计划的缺失不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的学生只具备基本的英语单词拼写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严重缺乏,这种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重视课堂教学计划的安排,没有在教学课堂上展开学生英语学习计划的制订,忽略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

2.教师对教材的运用不合理

英语教材是英语知识有效的载体,一本英语教材可以极大地方便教师的英语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仍有不合理之处。

(1)课堂教学前的备课准备。如果教师对于教材没有深刻的见解和体会,对教材使用不当,课堂教学存在失误。备课是在对教材理解的情况下,做出符合教师风格和学生水平的教学安排,不能流于形式,或者互相抄袭备课教案。

(2)课堂教学过分地以教材为中心,在课堂上只是枯燥地读教材,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完完全全地通读一遍,严重依赖教材进行教学。

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以教师单向的教学为主,学生不能够参与到教学的互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严重地被缩短。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提问,问题过于局限,问题范围覆盖教材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造成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4.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有限

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优秀的教学水平,就难以克服课堂教学活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教师口语错误较多。英语课堂上,需要英语教师用英语表达出来某些句子或文章,因此口语教学在课堂上较为常见。但是有些英语教师英语用语习惯的问题,会造成语法错误、发音不准或者搭配不当等问题。发音不准往往对学生产生严重影响,会导致学生发音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信心。

(2)英语教师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发言。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问题要求过于严格,连续打断学生的回答,破坏学生思维连贯性,这会造成学生情绪的高度紧张,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注意培养学生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过程中,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进行英语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状况、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安排,能够兼顾到大多数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更好地进行英语内容的学习。(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理想的成长阶段,学生会有不同的个性以及差异,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把英语教学课堂变成寓教于乐的地方,鼓励学生。

2.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的注意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主观努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总结归纳教学方法,吸取经验教训,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努力把学生兴趣的培养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充分考虑如何结合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理解水平,把教与学充分的统一起来。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英语思维习惯时,仍然习惯汉语思维的表达方式,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英语内容,在讲授spend和cost的用法时,教师往往采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人+spend+时间/金钱+onsth./(in)doingsth.;物+cost(+人)+金钱;讲授take表“花费”的用法时,如此表述:it+take+人+时间+todosth.如此的中英文结合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3.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有所互动,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教学节奏,留出一定时间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提醒学生进行预习,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交流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例如,可以采用课堂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人物台词进行更改,教师可以提出评价意见,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其中扮演角色,进行旁白的讲述等,增强互动性。

4.创新英语教学思路

创新英语教学思路,可以从提高教师水平和创新教学形式入手,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多种的形式。例如,组织教师经验交流会,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讲解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定期组织英语教学录像的研究,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出教学问题供教师讨论,整体提高教师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英语教师进修或者到其他学校学习交流,提高本学校的英语教学能力,还可以到国外进行培训,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形式可以做如下改进。例如,可以组织英语教学鉴赏课,观看评价较好的英语教学电影,边看边进行教学;组织学生排练经典的英语短剧,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短时间的英语演讲,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创新英语教学思路,做到英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综上所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提升教师、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采取相应的方法,加上师生共同的努力,英语教学会逐渐走向正轨,英语教学会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梁承峰,张丹.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3

应用文历来都是“应付世用”的,应用文写作曾经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文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中学生能写应用文是原则,会写小说是例外。”但事过一个半世纪多,我们现在的状况正好与此相反,如今走上社会不会应用文的学生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可能会写散文、小说,但却不会写应用文,成了“应用文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对于教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教的行为中去分析,但如果我们再往前推几步,可能就要从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课程层面去分析考查问题产生的根源,因为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这种自主性毕竟是在课程标准的限定之内,是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离开了课标和教材,教师就不知道“教什么”和“用什么来教”。而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又不是一线教师所能左右的,王荣生教授也曾指出:“认识语文教学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1]从“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的角度去认识义务教育日常应用文写作教学“集团性的问题”,是让日常应用文教学走出迷茫与尴尬的一条科学路径。

一、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规定的模糊性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2]作为一个“依据”,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教学的实施和评价都以此为标准。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对应用文是怎么规定的呢?在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应用文的共3次,都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中,摘录如下: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二学段3~4年级)

*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第三学段5~6年级)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第四学段7~9年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课标有两个值得肯定的方面:

1.重要性。课标对应用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是单独列出,特别是第四学段中,把应用文和“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并列,可见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是十分重视的。

2.层级性。课程标准对日常应用文的训练是从小学中段开始的,从第二学段的“简短的书信、便条”到第三、第四学段“常见的应用文”,从第二学段的“能用”到第三学段的“学写”,到第四学段的“写”。一定程度上遵循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的学习规律。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课标在应用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上存在着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㈠日常应用文教学文类的模糊性

除了课标明确列出的“书信”“便条”“读书笔记”三类之外,对于“常见应用文”的理解是模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常见”二字的理解。首先,“应用文”在汉语中是一个固定的概念,特指一类文体,在“应用文”前加“常见”,在逻辑上叫“概念的限定”,概念限定的目的是缩小概念的外延,也就是去除了“不常见”的应用文。课标既然提出了“常见应用文”这个概念,就应该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但是由于课标并没有它进行界定,所以一线教师对此的说法不一,到底什么是“常见应用文”?它包括哪些具体的应用文文体?一时语焉不详,说法不一。其次,“常见”和“不常见”之间的区分标准是什么?看到多少次才算是“常见”?所以,实在不清楚“常见应用文”具体是哪些应用文?最后,第三学段的“常见应用文”和第四学段的“常见应用文”所包含的具体应用文文类是不是一样?根据我的理解,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写作主体,那么,不同写作主体“常见”的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应用文具体文类。那么,具体到底不一样在哪里呢?真是一片模糊。

②对“生活需要”的理解。第四学段规定:“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这里前后应该是有关联的,即这些“常见应用文”是来源于“生活需要”的,“根据”一词,指出了“生活需要”对“常见应用文”进行了限定,即“生活需要”决定了“写不写”和“教不教”的起点和归宿,根据“生活需要”来选择内容,同时,教又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这是符合应用文这种文体之本义的。应用文应“生活需要”而产生,并应用于“生活需要”。

明确“生活需要”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但“生活需要”指的是学生现有的“生活需要”,还是学生未来的“生活需要”,还是兼而有之,理解是模糊的。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生活需要”是否也会有不同,如果有,那么,是否也意味着面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要教的“常见应用文”是不同的?又是一片模糊。

㈡应用文目标层级的模糊性

前面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目标内容的层级性进行了肯定。但我们也发现了课标在目标层级性方面存在的模糊性。比如,第二学段是“简短的书信、便条”,那么,接下来应该有下文,即什么时候要写“复杂的篇幅较长的书信、便条”了?对此,教师是模糊的。又比如第三学段中有“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我们且不说,“读书笔记”是否属于“常见应用文”,这样表述是否恰当。如果是的话,这样的表述在逻辑上是否说得通?单说“学写读书笔记”,既然课标单独列出来,提出要“学写”,那么应该有下文,即什么时候要“学会”。

“对课程内容缺乏内涵的规定与外延的划分的表现,令广大一线教师无所适从,不知道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教学到底应该做什么。”[3]“结果是任由教师和学生处于朴素状态做自发的尝试,生产着各自‘我以为’的语文教学内容。”[4]课程标准的这些模糊性,都可归结为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规定的模糊性。这些模糊性已经严重影响了教材中应用文的选编、课堂教学中应用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考评价中应用文文体的选择,用“无所适从”和“自发的尝试”来形容实在不为过。

这方面美国语文教材就做得比较到位,比如教材清晰地地列出了劝说类文章的写作过程,用简单的框架图表示如下[3]

按照这样的表格,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就能懂得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指导就很有效。

总的来看,前面三个系统编排,缺乏日常应用文方法的指导,作为主体的范文系统又存在着“阅读化”和“人文化”的倾向,整个初中的日常应用文教学缺乏来自教材的方法指导。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凭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的不明和随意让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必然表现为迷茫与尴尬,直接影响了日常应用文教学的盲目和随意,影响了应用文教学的效果。

三、以2016年中考命题导向反观课程导向问题

课标对应用文教学的规定和教材对应用文选编的问题,使教师对日常应用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陷于尴尬的境地。这种尴尬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应用文教学?在我们还无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日常应用文教学现状的时候,往往可以从评价我们可以反观教学的问题,追溯问题的源头。作为一线教师,无法回避中考评价,往往把中考评价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风向标。

以2016年各地的中考为例,由于版本的不同,加上教师认识的迷茫,其考查是五花八门,根本理不出一个标准。

⒈考查内容。表现为常见的应用文可以“考什么”的问题。比如2016年嘉兴的中考卷,考查了“租赁协议”,由于这种应用文离学生现有的生活比较远,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很多教师对命题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这就关系到“租赁协议”是否属于“常见应用文”,关系到“租赁协议”是否是学生“生活需要”,关系到“租赁协议”要紧扣学生现有的“生活需要”,还是要面向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的未来“生活需要”。学生埋怨教师没有教,教师埋怨课标没有告诉他要教,命题者埋怨课标没有告诉他可以考什么。总之,都是无奈、无辜,而这些无奈和无辜都是由课标的模糊性所带来的,一片片的模糊导致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应用文教学内容的尴尬。

这里我们可以继续深入一下,纵观2016年各地的中考应用文试题,在“考什么”上表现为:一是“考与不考”的尴尬。江西省南昌市从2014年开始在考试说明中就明确指出,不再考查应用文。还有一些地区虽然没有在考试说明中指出,但试卷中也没有出现应用文,实际上就是觉得没必要考,比如,天津、长春、广西河池、河南、无锡市等,大多数地方都以语言运用题或综合性学习中的语言表达题代替了常见应用文的考查。个别地区虽然m行了考查,但明确指出,格式不做要求,其实也等于没考,因为应用文的格式是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约定俗成的,是应更好地交际而存在的,去掉了格式,等于消解了应用文这种文体。当然,还有一些不多的地区还是考查了日常应用文。总之,“考与不考”实在是个问题。二是“考什么”的问题。比如前面嘉兴卷的“租赁协议”要不要考?简单的通知、请假条还要不要考?中考的“常见应用文”可以考哪些?

2.考查难易度。表现为常见的应用文可以“考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从2016年全国应用文考查的情况来看,同样是考查通知这一应用文,浙江杭州卷考的是根据对话提取信息写通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是通知修改,宁夏回族自治区考查的是根据提供的信息写通知,我们要思考的是,三个地区的考查显然是有难度差异的,齐齐哈尔最简单,宁夏较简单,杭州有一定难度。除了地区差异的因素之外,命题者是否考虑了年段的差异,“通知”作为一种常见的应用文,是属于“小学”的“常见应用文”,还是“初中”的“常见应用文”?这里考查的是“初中”的“通知”写作,还是“小学”的“通知”写作?在此,我们无意批评齐齐哈尔和宁夏的“通知”考查,可能有地区差异的因素,但是,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在很多小学的练习和考试中看到,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题目是小学的还是初中的?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应用文考查的无序、无标准,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无所适从。

“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模糊和随意,说到底是教学的问题,再说到底更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问题,其源头问题属于课程层面的标准和教材。

四、走出日常应用文写作教学尴尬的建议

1.对课程标准相关条目的修订。

在课程标准方面必须对概念进一步明晰化和具体化,摒弃标准的模糊性。对“日常应用文”做出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对“生活需要”做出界定,对什么时候教什么日常应用文和教到什么程度都有一个具体明晰的规定。“把各年级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细致化,使之更加具体明晰,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具有可控制、可测量的特点。”[3]

王爱娣老师在《美国语文教育》指出:“借助课程标准要解决的只是学生学什么,做什么的实质性问题。……课程标准解决了语文教育‘教什么’、‘学什么’两个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问题。”[3]而我们的课程标准在应用文教学方面的条目未能准确地回答“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美国的课程标准都有“具体的内容标准,条分缕析,而且标准细则是以年级为单位陈述的,每个年级教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教师可以对照这些标准,灵活地选择和处理课堂教学内容。”[3]具体到应用文,小学3年级开始进行劝说类文章的写作训练,一直持续到高中阶段。从小学1年级就开始接触研究报告,这种写作训练一直贯穿小学各个年级的教学中,直至高中毕业。具体每一个年级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有明晰的规定,教师教的明白,学生学得明白,与之相应的评价也是如此。

“‘内容标准’缺失,语文课程内容很容易变成一个可以随便放什么东西的‘空篮筐’。从理论上讲,这为教师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实际上则把选择与确定‘教什么’‘学什么’的责任,转嫁给了一线的语文教师。”[5]因此,对课程标准中应用文相关条目的明晰化和具体化,这是让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2.严格按照课标规定编写教材。

由于课标的这些模糊性,造成了教材编者的无所适从,在应用文编选方面就显得很随意,因为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编者努力要做到的只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标准不明,教材必然高度自由化随意化。因此,一旦课标进一步明晰化和具体化之后,我们的教材编者就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选日常应用文,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的教材化,作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凭借,发挥它的主力军作用。

张华教授指出:“教材总是方法化了的教材。”[6]“一门科学的教材总是有组织的,这个事实说明,这种材料已经经过理性的学科化,它已经方法化了”。“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以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7]针对教材教学化不够,教材编者需要认真研究日常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方法,努力实现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

3.集中各方力量的一体化建设。

其,在日常应用文方面,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选问题,其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张明雪老师在研究了我国历年20份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后指出:“只有8份就初中语文教科书应用文的编写提出了比较粗略的要求和规范,由此可见国家编写初中语文教科书应用文的意识并不明确。”[8]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建设科学合理明晰的日常应用文标准和教材显得任重道远!

这就不能单枪匹马,不能自说自话,不能闭门造车,要集各方力量。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应该如何编排应用文?每个学年学习哪些应用文?这些应用文是否都是学生“生活需要”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历年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没有清晰明确的答案,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单靠一方力量就能行的,因为问题的产生不是单一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集合课程标准研制者、教材编者、应用文研究专家、一线教师各方面的力量,大家群策群力,从日常应用文教学的标准的研究制定,到对教材的编写合理科学的定位,到一线教师的教学实施,进行一体化建设,保证课标规定在与教材编者、一线教师之间的传递过程中不打折扣,真正让日常应用文教学走出尴尬的境地。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7-318.

[2]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人民教育[J].2001(11).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

[3]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117.

[4]李金云.论语文教科书内容的确定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3):.

[5]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0(9):.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3.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创新;策略

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成为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语文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擅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语文课上的简单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理念、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措施等方面对初中语文课进行教学改革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迫于升学压力,只知道应试教育,而不顾学生的感受,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乐学性;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方法为“满堂灌”,教师成为语文课的主宰者,将应试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部分教师综合能力差,不会或不愿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手段单一。初中语文教学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依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针对上述现状进行教学改革。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1.教学观念创新,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学要进行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起。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主角角色,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宽容的心,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要包容学生,更要赏识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与我们进行平等地交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和观点,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2.教学方法创新,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融入情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融入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情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性,从而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利用挂图、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具来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画面,让学生积极体验,从而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上《变色龙》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与小说前后情节密切相关的六幅图画,随着讲解的深入,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主人公的六次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大变化。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2)擅于设问质疑,提起学生的乐学性。在初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擅于设问质疑,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提起学生的乐学性。课堂教学中良好互动的前提就是教师设计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在问题中深入进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上地理解力和创新能力。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还应该根据课文的不断变化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积极思维,而不能把课堂内容简单地直接灌输给学生。

(3)增加课外实践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适应各种社会情况,必须增加课外实践课,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而不见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内感受不到的学习乐趣。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讲授而进行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均可以在课外实践中进行。如校外采访、手抄报纸、新闻广告的改编、资料查检等。把课外实践课当成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一定能够发挥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

(4)营造和谐师生氛围,创设出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是最主要最关键的关系,只有师生关系改善,才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更好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你问我答”,有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但是也有很多学生从来不或者很少回答问题,这一部分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就会慢慢地落后,并且不被老师重视。在调查中,有一些学生说,上课的时候不敢回答问题,怕答错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同学们嘲笑。如果要想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老师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高高在上、咄咄逼人,要用一种温和、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对待差生要更加注意,初中的学生心理敏感、脆弱,要对差生经常进行表扬,不能总是批评,这样让他们慢慢尝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的进步。

课堂氛围是学习效率高地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班级的氛围,能够影响到每个人的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教学方法,那么这个班级的整体学习质量都会提高,每个人都能够有所进步,这就是学习氛围的魅力所在。

3.教学手段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5

1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十多年,纵观如今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不能正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维度关系

教学过程中,时常能见到教师在教学中将语文作为科学的工具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知识与能力不能相容。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的性质,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一些教师没有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而是看做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从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中考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1.2教学方法单一,变相的“填鸭式教学”充斥常规课堂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听讲,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而今很多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时担心教学的容量不够,就压缩了很多学生思考的时间,自问自答,或者选择优生回答,成了变相的“填鸭式”教学,导致的结果依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事倍功半。

1.3教学以中考为中心,学生的语文整体学习素养偏低

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虽然中考试卷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主观题,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依旧以“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缺少新颖的观点,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培养。

1.4阅读教学处置不当,不敢放手给学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师一般是给出阅读的思路,仅仅是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字词,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犯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2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以上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全面发展了。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这个问题比较宽泛。在这里笔者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浅略谈谈个人的见解:

2.1先学后教

此处的“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主要分为两块:

2.1.1注重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自我学习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应该进一步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自行解决预习,以达到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相关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1.2自学古文及现代文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也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想合理利用好新教材,教师必须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万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学生自学古文及现代文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初中语文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自学文章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课文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大胆放手给学生,从课前预习,重难点把握,到主旨提炼,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学生在质疑中解答,整节课中,教者只做了几处必要的点拨,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

2.2在读中思

这里的读指的是诵读古文及现代文能力。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的大作家大文学家,无不受益于诵读。但是教师经常把课本规定的要熟读背诵的篇目段落作为课外作业轻描淡写地加以处理。这种做法常常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把诵读不自觉地看成一种负担,不到临考不背书,实际上等于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养成了惰性。因此,诵读成绩往往很不理想,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诵读能力的养成。语文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还有什么比在读中思,读中悟更好的方法技巧呢?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这是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在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目的性必须要足够明确,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论是现代文或是文言文均是如此。笔者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就在课堂中穿插了几次读中思考:渔人实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入的桃花源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述了眼中的桃花源,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吗,作者为什么要把桃花源描述的如此美好。几遍读下来,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特别清晰。

2.3在辨中悟

让学生学会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将来走上了社会,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栋梁之才。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重点还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做纵深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己独立思考并自主创造的一个过程,这正是还学生以“权利”的过程。笔者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曾尝试过把课堂还给学生:除了课前预习之外,课堂前十五分钟学生自学,在自学中提出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十五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质疑并解答,后十五分钟分成两个阶段,前十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互相质疑解答,后五分钟教师质疑,学生解答。整节课中,教师只针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其他的全部交给学生自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自学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很大的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老师在教学的开始就应该结合所教授语言的文化背景,采取多种灵活的手段来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适时地将跨文化交际教学贯穿到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语言是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绝对不是单词和语法的叠加,它包括了大量的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形态,只有把这些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目的。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也因为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不了解,闹出了很多的笑话。比如,有一部分的学生会把bigben认为是骂人的话,也有很多学生认为美国的首都是纽约,这是因为在初中英语中经常出现纽约这个名词。

所以,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很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现阶段,初中英语中跨文化交际教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学生的造成的干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2.1自我介绍

西方人在进行自我介绍或者出席各种场合的时候,首先说的是;iam...,而在询问他人姓名的时候,也经常用:mayihaveyourname?我们在询问他其他人名字的时候,经常用的方式是:你叫什么名字?这样的问法在西方只存在于警察询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

2.2打招呼

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经常是:你吃饭了吗?而西方人的见面打招呼的方式经常以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来开始的。

2.3称赞对方与答谢方面

西方人会很直接的赞美对方,比如说对方真漂亮,衣服真美丽。面对别人的赞美,对方也经常以“谢谢”来回答。我们则是比较谦虚的赞美和答谢。

2.4个人隐私方面

西方人特别的介意别人问他:你多大了?你是干什么的?你在哪里上班?等等这样的我们经常用来寒暄的问题。他们觉得这样的问题是在探寻他们的隐私,很是介意这样年龄、家庭及动向的问题。

三、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策略的分析

3.1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小案例分析

在学习初一英语Uint12这一单元的时候,有一个涉及到美国的代表性地点的话题:aholidayjourney。在进行这篇文章的学生的时候,学生要认识Californi、Hollywoo、Losangeles这些城市。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这三个城市的主要特点和文化背景,在课间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歌曲,《恋曲L.a》和《加州旅馆》这两首歌,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一下这些地区的不同文化氛围。

3.2初中英语的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生新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

初中生现在的认知水平发展的速度快但不够成熟,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时,首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始出发。

3.3在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中,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关注点,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应该创作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不要一直用一种教学方式,那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

3.4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是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查询信息,每个学生搜集信息的角度、观点都是不同的,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而且这样可以把自己查到的信息共享给所有的学生,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关于不同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四、结束语

英语作为国际性的交流语言,其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人的智力的开发因素是不容置疑的。这些跨文化交际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在初中英语的学习中,一定要渗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钟全寿.浅议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英语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09(07).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能力教学思路

写作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英语教学的核心点,也是学生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并不理想,和英语其他环节的学习相比,已成为一大弱项,更谈不上达到大纲教学标准。为此,下文将围绕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初中生英语写作常见问题概述

(一)词性误用。在英语语句当中,同样的单词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就会引起词性的变化,于是很多单词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但多数初中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或者造句的过程中,对于词汇的选择和使用极易受母语思维影响,主观意愿上将与汉语拥有相同释义的词汇随意应用于句子或者文章段落之中,忽视了词性本身对词汇使用的限制。

(二)拼写错误。这是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类型,很多学生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因为缺乏较为有效的、灵活的方法,只能采取生硬的、机械式的方法去记忆和背诵词汇,但事实上这种记忆方法的有效性非常低,实际运用中的错误率也非常高。

(三)搭配错误。搭配错误即随意对两个英文单词进行错误组合,引发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对诸多相近词或近义词进行有效的区分。比如,连接词搭配错误、固定词组搭配错误、句型使用错误、动词搭配错误,等等。

(四)词句错误。由于对语法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所以在运用的过程中经常错漏百出。以动词误用为例,其中包括了非时态动词的误用和时态动词的误用。时态动词不仅要充分考虑词汇的时态形式,当句子终有情态动词时,还要兼顾考虑赋予动词多种形式。至于句子错误,包括了语序错误、句子成分残缺、并列结构的不一致等问题。英语本身有单句和复句之分,而复句中又有主句和从句的区别,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主句和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而随意使用,则必然导致语法错误。

二、影响初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因素

总结教学实践,影响初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学生英语基础不牢。单词、词组、短语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之一,很多学生并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积累和记忆,导致后期写作词汇量贫瘠,句式运用不准确,写作过程阻碍重重,力不从心。

二是缺乏写作信心。在英语“听、说、读、写”四大基础技能中,写作一直都是学生最畏惧的环节。即便是语文写作,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何况是使用第二语言――英语作为写作语言,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写作前,即已在潜意识中放大写作难度,认为英语与自己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有着不可能克服的困难。

三是母语思维干预。英语写作用词本就是一个外语与母语杂糅的影响过程,汉语作为国人的母语早已深入人心,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汉语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都对学生影响至深。汉语属于写意方块字,受到了方块字中字体、字形、字意等多重组合的影响,通常给人更多思考空间;英语则属于字符蝌蚪文字,单词均由简单的26个字母组成,很难引发人们更多广义想象。长期沉浸在方块字意义想象中,学生对英语单词理解难以快速接受,反而容易将固有的汉语思维“套入”英语思维中。

三、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思路

(一)针对操练,夯实英语基础。要想全面彻底地纠正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的错误,必须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常犯错误进行类型化,通过及时、全面记录,让学生对错误问题产生总体性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再通过总结这一类的错误,有针对性地对其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触类旁通。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常犯错误类型进行试卷汇总,定期测验,或是将试卷分发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同时,还能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深化对错误的认识,深刻对正确句词的记忆。

(二)相互激励,激发学生英文写作信心。基于前文所述可知,部分学生缺乏写作信心,是因为自我放大了英语写作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采取诵读执教班级优秀的学生范文,分析文章亮点,使学生觉得英语写作并非不可完成,就在身边的同学都能够写好,如此,自然能够促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使学生逐渐放下心理负担,轻装上阵。比如,笔者曾以“myfavoriteseason”这类极具开放性的题目指导学生英语写作,一名学生因自己最喜欢的是春天,写出了:“theflowerscomeoutandthetreesturngreen,thebirdissingingsongshappilyandthefishisswimmingintheriver.theyarelovely,ilikethem.”并没有复杂的语法,简单而又生动。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互评作文、互相挑错的方式进行作文考核,使学生参与评阅,收获学习乐趣的同时,也能在无形之中提升英Z词汇的掌握和内化程度。

(三)了解中西文化,掌握二者差异。对于汉语思维在英语写作用词中的影响,学生要先从认知上正视中西差异,从语言风格上适应英语写作的思考模式,习惯英语使用民族对语言应用的思维方式,不要被汉语思维束缚,避免因为思维差异出现的造句用词错误。因此,针对中西文化差异问题,在初中英语文化教学时,应适当渗透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知识。学生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以此掌握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语言差异,通过不断的实际语言练习,建立起纯正的英语写作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初探[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07).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8

关键词:教学模式;初中语文;效果

一、“少教多学”的模式

所谓少教多学,“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导入方式实现少教多学,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少教多学:(1)提高设置语文课堂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这主要是指在上课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所讲的内容中,不只是学生单方面地接受课本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现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重要,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有很多文章都具有背景和来源,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多媒体的利用,在课前或课上给学生准备一些与讲课内容相似的小视频或是歌曲,丰富多彩的课堂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3)利用学案导学方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要是把“教”的重心转移到“学”的重心上,并且把教和学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更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自愿去学习语文这门学科。同时,语文老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只有多彩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才会让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

二、“先教后学”的模式

初中语文教师应有效地抓住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从而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教学的主要内容得到优化和提升,然后将学生的学习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特别容易让教师和学生迷失正确的方向,这也正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所在,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初中生上课期间集中精力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初中语文老师在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定准学习目标,找出学习任务。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先教后学的模式。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课文知识点后,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办法,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将小组成员分别进行编制,每小组一个组长,然后进行小组成员编号。在安排任务的时候,老师可以分别安排小组一号成员负责找出生字和词语,二号成员根据课文内容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三号成员找出作者的背景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读写结合”的模式

初中语文教材主要以文言文为主,与初中的课本内容相差甚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思路,不能以教学生字和分析课文中心思想为主要线路,应该重新确立教学任务,掌握教学的目标及其方向。这主要是指初中语文老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能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除了在学习教材中的文章外,同时也应该给学生找出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文章,文章内容及其难度要充分把握好,不要偏离初中生学习的轨道,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读写能力。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认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标准答案,与之不符的都是不正确的。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很多时候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应当多多与学生交流,多多关注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因为他们对于问题的回答往往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这些答案反映了学生的精神状态,学生们的个性不应该被压抑和限制,教师应当珍惜学生的个性化和他们的创新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胜过解决十个问题,这是因为提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细致地引导或者解答,帮助他们加深对于语文的兴趣,这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能让他们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形成对于问题的独立见解。

综上所述,“先教后学”模式与“少教多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十分重要,也是值得初中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我们应当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征和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同时进行教学方法与思想上的创新,勇于实践,争取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思路的开拓,转变教学思想,加强学生读写能力与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73-02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和不断创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在初中阶段应该对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做出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不仅仅能够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

1.从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提升课堂提问方法的策略及意义

1.1通过巧妙地设置导入语创设问题场景,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提问中给学生制造想象回忆的空间。如,讲《我的四季》这篇课文时,可以创设引导语"人的一生如同四季一样,必然要经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不同的是,属于我们人生的四季只有一次,自然界四季却循环不息、轮回往复。我们该如何去度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四季呢?"在讲导入语的过程中可以配合相应的图片背景或适应场景的音乐文字等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

1.2根据提问的作用和目的提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以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或为新课程学习做铺垫为目的可以提认知型的问题,如"文章的作者叫什么?他的作品有哪些?我们之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以既要求记忆又要求理解变通的可以提理解性问题,如"如何理解《骆驼赋》这篇课文中的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行动?"等类型的问题;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点、认知、思想对各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照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提评价型问题,如"是什么让《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在非常态下仍然活了下来?"等;还有一类是探讨性问题,它是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知、共同合作探讨,让学生从书本和书外去思考为目的的问题,如"《安妮日记》中的安妮在特殊环境下为什么会有超越年龄般渴望自由的苦闷心理?"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对各类知识方法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并能高效地评价它们、运用它们。对学生长久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动力,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2.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1针对式提问。新课改要求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课程的引导者。当一堂课开始时,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阅读课堂中去,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文章中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语文基础与知识面等方面都存着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和提问之前,应该全面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与在阅读方面的能力等因素进行层次的划分,可以分为a、B、C三个级别,并根据不同的级别设置不同的问题。

2.2拓展延伸式提问。在初中教学体系中,语文属于主要科目,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学生进行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教学和训练,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文章中的问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之后,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出一些拓展性和延伸性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讲解《傅雷家书》时,教师可以在基本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提出一些有关学生同父母之间关系的问题,问学生是否可以以书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情,如何表达等。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印象,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孝道的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2.3创新性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如果自身的提问水平不够高,就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情况。由于提问的问题不够全面,不具有针对性,且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就会造成初中语文阅读的改革不够成功等现象的发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所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一定的回答,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思考和探讨,进行正确的赏析,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2.4注重课外拓展,开阔学生视野。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贯彻实践性,注重课外扩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尤其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更应该重视现实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迅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这一重要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将初中语文阅读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不仅有语文知识,还包括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和哲学知识等。

总而言之,在初中人教版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重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提问进行教学时。因此,现阶段研究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因此文中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能够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张韦建.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初级听力;提问技巧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家普遍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用来交际,交际包括输入和输出。听力教学是进行语言输入训练,只有达到一定量的输入才能有效输出。听力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一环。听力教学中学生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有效的教师提问对推动教学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1、师生沟通功能

每次上课前教师都要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点名等。若有学生迟到或缺席教师应向其他同学询问原因,适时予以关爱或帮助。沈阳四季分明很多留学生独自在外求学不太适应沈阳的天气,教师也可依天气适当询问同学感受提醒其注意防病。组织教学的1、2分钟提问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促进师生间的了解,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2、引起学生注意功能

学习心理学有“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提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所学内容。

如在听《初级汉语课本》第三册56课第三题之前教师就可以先提问:聂耳是谁?他从小爱好什么?他和谁散步了?那是什么时候?

带着问题听录音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启发学生思考功能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曾采取了“问答法”,通过不断的追问启发学生思考最终得出结论。苏格拉底称其为“助产术”,他认为得出结论的是学生,他本人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促进学生思考。听力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有要求的,这主要通过提问来完成。

例如:录音:我排了半天队才买到这张票。

师问:我在干什么?

我排队时间长吗?

票好买吗?

我在哪?

时间、地点、推断言外之意是汉语水平考试的常见考点,教师一定要在平时教学中着意训练学生,提高其思维品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课堂提问可以分为无疑而问和有疑而问两种类型。

1、无疑而问

无疑而问指的是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大多数课堂提问教师都是已经知道答案的,属于无疑而问。无疑而问的答案大多是确定的,只是用来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复述所听内容。

例如:录音:小王买了一本书。

师问:谁买了一本书?

小王买了几本书?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了模仿,训练了输出。

无疑而问还可以用于组织教学。

例如: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好吧?

请保持安静好吗

疑问句要比祈使句语气委婉,在表示一些禁止功能时采用疑问句的形式符合礼貌原则可以照顾到同学的面子。

2、有疑而问

有疑而问指的是提问者还未知道答案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答案。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听力理解需要了解文化背景,学生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就不会理解语言本身。

例如:录音:甲:吃了吗?

乙:啊。散步呢?

师问:在你们国家熟人见面时如何打招呼呢?

外国人初遇这样的句子很难理解。一般我会通过一段互动让学生理解“吃了吗”是中国的问候方式。伦敦雾多因此人们很关注天气,渐渐的两个人见面就以谈论天气来开始交谈。旧中国老百姓缺粮食所以吃饱饭就是中国人感到幸福的事,人们便以“吃了吗”来开始谈话。

三、课堂提问形式

1、疑问句

(1)是非问

初级阶段的学生汉语水平较差,是非问是疑问句中最简单的形式因此在初级听力中是非问使用的频率较高。

例如:录音:我不相信你?

师问:说话人相信你吗?

是非问往往帮助学生判断听力材料内容。

(2)选择问

选择问是封闭的答案,易于理解,使用频率较高。

例如:录音:张丽去北京,李红去上海。

师问:张丽去北京还是上海?

选择问用于帮助学生复现听力材料,训练学生记忆能力。可用于听后选择正确答案环节。

(3)特指问

特指问是很重要的一个提问类型,要帮助学生理解,谁,什么,哪,等疑问代词。

例如:录音:昨天他去银行换钱了。

昨天――时间――什么时候

他――人物――谁

银行――地点――哪

换钱――事件――做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关键词。特指问指引学生迅速捕捉句子的关键词,帮助其理解文本。可用于语段理解环节。

2、肢体语言

所谓肢体语言就是教师重复听力材料中的段材料后停顿用手势命令学生补全或重复句子。采用手势辅助提问需要在学期初就同学生约定手势的含义,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密切师生配合,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录音:他拿着一本中文画报。

师问:他拿着?手同时向上扬

生答:一本中文画报。

教师板书“画报”

师读:画报。手指板书。

生答:画报。

这种提问帮助学生复述听力文本,训练记忆力与听说能力。可用于模仿、辨音等训练环节。

四、初级听力课堂提问特点

初级听力课堂提问特点是由依据初级学生的特点而决定的。初级学生刚接触汉语,知识储备较少,能力尚未形成。因此初级听力教师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1、简单原则

初级听力课上的教师提问尽量要简单易懂。不论是词语选择还是句式选择都要先易后难。并且提问形式一旦选定要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等待学生习惯一种提问形式后再改变其他提问形式。初期教师提问语速也要适当放缓,待师生相互熟悉后才可慢慢变为正常语速。

2、互动原则

初级听力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增进师生情感,促进课堂教学。提问不要造成学生紧张感。提问后要留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提问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覆盖面要广。点名提问要采用随机形式。这样才能调动所有人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

3、鼓励原则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点评,并且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如非偏误性错误不必见错就改。初级班的学生需要的是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他表达的信心,调动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1.

[2]胡波.汉语听力课教学法[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7.

[3]杨惠元.听力训练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4]崔达送.论教学提问语的类型与功能[J]语言文字应用.2000.4.

[5]敏.对外基础汉语听力课教学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1998.3.

[6]刘红英.初级听力理解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环节[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1.

[7]荣继华.初级对外汉语课堂提问策略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