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商业文化素养十篇商业文化素养十篇

商业文化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9:35

商业文化素养篇1

>>探析杭商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养成的作用创新创业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研究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启示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与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影响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对民航机务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研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思考社会实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学生的影响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4]史晋川.浙江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模式”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5).

[5]舒元,谢识予等.现代经济增长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徐和雍,郑云山等.浙江近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商业文化素养篇2

关键词:商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250-02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或发展程度。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知识,包括文学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语言知识等。二是指一个人的人文思想,包括这个人对待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看法与观念。三是指一个人的人文方法,即在人文思想的影响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精神,即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等。

商科类大学的专业结构设置主要是以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金融等专业为主,辅之以相关学科构成。这样的学科设置很容易使学生受经济学的影响,形成功利重于一切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自身品格的提升。因此,商科院校应从人文学科教育及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上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为社会培养专业过关、素质高、有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型商业人才。

一、商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每所商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但任何教育都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力求培养出完整的人的教育。许多商科院校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大多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围绕市场转动的实用性技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对商科院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商科院校教育中较为突出的弊端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我国商科院校自创办以来,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非常突出,由于过分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学生还仅仅是专业技能的载体,而商科院校所存在的这种现象使得大学生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和优良综合素质的人。因此,导致了商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较低的现象。部分商科院校虽然都开设了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但课时严重不足,很多教学内容只是轻描淡写,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更像是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的一种点缀,人文素质教育一直以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发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大浪潮和商科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商科院校已经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其“软肋”,纷纷采取措施使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人文素质教育所处地位较低。商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较为单调,没有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不具备把大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的先进理念,即过分强调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辅位置,课程设置不平衡,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范围较窄,大多被列为公共选修课,作为必修课课程的较少,为数不多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也只是注重传授人文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甚至某些学校的专业已经放弃开设《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程和文学艺术类课程,学生几乎受不到任何人文素质的教育和熏陶,完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学生人文活动及相关设施的匮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文知识固然重要,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相关的特色人文素质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知识和实践的巧妙结合更直观地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及素质的培养。但目前多数商科院校很少为学生创造相关的实践机会,缺乏特色人文活动的场所及设施,甚至在人文课程中的多媒体教学都不能完全满足。此外,图书馆作为一所学校的文化中心应充实各类书籍和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多数商科院校的人文类书籍和资料微乎其微,难以满足学生人文知识和实践的需要。

3.师资力量⒉畈黄搿H宋乃刂式逃类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且教学能力不够专业,大多数商科院校没有配备相关的资质优厚的教师团队。因此,由于商科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主观忽视,学校对于此类课程相关教师的招聘要求比较松散,教师不够专业,教育能力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也不够负责,使人文素质类课程效果不佳。

4.学生个人素质水平不一。当代商科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商科院校的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自身人文素养方面的提高,能力较强,具备所属职业领域的职业人文素质需求。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注重专业学习,很少涉猎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个人素质水平较低。

二、加强商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这就要求商科院校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源泉,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如今的商科院校教育仍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例如现代大学生的杀人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学生,手段残忍;丽江大学女大学生杀人碎尸案等等。可以说现代大学的严重缺陷之一就是人文教育的缺失。就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而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改善我国商科院校教育的发展现状有促进作用。我国商科院校教育自创办以来,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非常突出,过分强调教育的实用性,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尤为严重。对商科院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其中心任务,但任何教育都应当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许多商科院校在就业压力愈来愈重的情况下,商科院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很多商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对高等商科院校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改善我国商科院校教育的发展现状,弘扬人文精神,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商科院校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潮流。《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改革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教育要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重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所以,加强商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商业与人文携手共进是一个完美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所以,上课仅是教授某门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时展要求的。在我国,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商科院校大学生大多会自觉地重视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对学习人文课程、参加人文讲座、欣赏艺术活动等却不太感兴趣,存在着人文素质较低的现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人文知识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趣味、气质、性格等,帮助商科院校大学生丰富人文知识体系,完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综合素质,成为综合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涵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4.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促进商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学生不仅要以高智慧、高技能,而且要以高情感m入社会经济生活,才能理解生活的意义,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商科院校教育必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做双重准备,应积极引导学生整体精神的发展。商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技术型人才重任。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身心素质,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开拓创造力的基础保障。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商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境界,可以使他们拥有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生活,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能够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将所学的知识科学地组合形成合理的结构。不仅如此,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还能够帮助商科院校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让商科院校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摒弃功利目的,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能充分真诚、友好地对待团队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合社会需求,顺利实现就业。

三、加强商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文素养课程设置。首先,高校领导应树立正确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出发点,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切实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为目的。

其次,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素质课程的比例,避免部分人文课程内容设置重复或无意义,改变目前部分商科院校中人文课程设置不平衡或空白状态,使这些人文素质课程不再是专业课程的点缀。利用科学的规划和全面的调控,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可执行性,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人文活动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一,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举办各种大学生科技节、艺术节、大型文艺晚会等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第二,学校要发挥其统领职能,建设校园文化网站,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场所,为各种文化活动提供有力支持。第三,积极开展各类文化讲座,邀请校内外优秀学者、文化名人进行讲座,增长学生见识,提升文化素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各商科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专业的文学、艺术、政治、历史等人文课程的教师专任人文素养的教学工作。同时,给予他们资金和资源,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开展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以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4.完善评价体系,增强学生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为积极参加人文活动及有优秀名次的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在毕业时将这一部分记录在学生档案之中,为企业选用人才提供借鉴。

此外,还可以对人文课程的结业考核标准进行特殊设定,如增加试卷难度或减少这类课程期末总成绩的平时分比例来增加考试难度,从而使学生充分重视这类课程。

参考文献:

[1]高静.高等商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5).

[2]易查方.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

商业文化素养篇3

1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经过六年的扩容,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700万人,就业压力被空前放大。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毕业生的环境适应能力(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因此,高校除培养学生专深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吃苦耐劳和发奋拼搏等素质。推行素质教育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商务英语专业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在外企里工作。虽然工作性质,工作场地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面临着如何从事涉外的经济贸易活动,如何在外商经营的企业里占有一席之地的问题。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排除语言上的障碍,了解一定的商务知识,还要具有商务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抓好商务英语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还事关学科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要求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从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的角度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商务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中,既包含了英语语言素质教育的特点,也融入商务文化理念的教育特点。英语素质教育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交际能力与思维能力和谐发展。

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除具有上述特点外,它还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商务英语的专业化是其区别于基础英语的根本特征。商务英语以英语为载体,涉及到大量的商业、贸易、管理、财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商业信函撰写、商务谈判等具体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宽学生的商务知识面,使学生对商务常识有所了解,熟悉西方企管模式,培养学生操作业务,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商务英语教学中所蕴涵的西方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等,能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这些商务意识和商务理念都属于商务英语的专业素质的范畴。

3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首先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商务英语素质教育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习和运用英语及商务知识的内在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商务素质。斯宾塞曾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各门专业课的不同特点利用诸如多媒体教室,模拟谈判室之类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以各种案例为载体,定期穿插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能边学边用,边用边学,这样可以通过高强度的演练来提高他们实际操作业务的能力和商务社交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开拓学生的眼界,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到做因材施教。

其次,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仍是推行英语素质教育方法的关键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左右了学生素质的发展,要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充分了解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摄取外界的新信息,并判断其价值,迅速将有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知识能力体系的一部分,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提高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平、掌握相关的商业知识及商业技能。但教师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只是讲解知识。因此教师除讲授知识外,在组织教学时要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模拟、情景模拟操作、学生练习等形式,对学生应掌握的应用技能进行重点强化提高,为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岗位工作提供基础。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起着组织者、管理者、解难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因此对老师进行经常的培训,是英语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而基础的一环。我们应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对商务英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形成针对不同对象灵活发挥的能力,使其尽快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最后,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包括各种社会实践、课外学术活动与赛事等。在第二课堂上,学生能够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扩大知识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商务知识竞赛、商务英语论文比赛、模拟市场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还能够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和共同探讨中提高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创新等其他非业务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力地配合并推动第一课堂的实践教育工作。

4结语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到今天提出的必然课题。商务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树立学校老师的素质教育观念。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应坚持以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核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和以商务运作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雪燕.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商业文化素养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张万里(1977-),男,浙江温州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商务英语省特色专业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5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19-02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同时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以近年来高职初次就业率排名靠前的专业来分析,制造和服务业需要大量高职高专人才。2003年,教育部启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鼓励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在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上的一线人才,同时为更好地服务社会,高职培养的人才需兼备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活动的频繁开展,商务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突出,具有较强商务英语能力、素质较全面的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迫切需求的人才。从事涉外经贸活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要精通英语语言、拥有常规的商务知识外,还要具有灵敏的商务意识、进取的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从用人单位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毕业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英语能力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要重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学院特色与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相关性探讨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成单位之一。商务英语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需要紧密结合学院特色,即办学理念、培养重点和办学特色。

1.学院的办学理念。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逐步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服务体系。学院除了与各金融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还加强与非金融企业的联系,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学院显著的办学特色。

2.学院的培养重点。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院着力培养学生的三种精神:敬业精神,教育学生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团队精神,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学会配合、合作、共事;求索精神,教育学生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钻研,成为业务能手和岗位标兵。学院还从高职特点出发,致力于学生的基础性能力训练,包括人际沟通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

3.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重视专业建设,把专业和课程建设看做树立学校品牌的关键。设立金融、保险、证券与期货、投资理财与经纪以及商务英语等十几个具有招生权的专业,形成了具有金融职业学院特色的专业体系。

三、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理论性探索

1.高职英语专业生源和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生源主要是高考成绩达到第四批录取分数线并报考该专业的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校、技校生通过单考单招被学院录取进入该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有其特殊性。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与高职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一样,必须立足于基本实际确定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原则,高职英语素质教学的总体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知识,这是高职英语素质教育的基础;二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听懂、能说、读准、会写,这是高职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三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情感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高职英语素质教育坚持的五个原则。为达到上述培养目标,高职英语素质教育应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层次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二是实用性原则。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三是开放性原则。既有内容上的开放性,又有空间上的开放性。四是灵活性原则。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五是交际至上原则。强调高职英语素质教育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

3.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根据以上通用的高职英语教学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和原则,有教育者将商务英语素质教育看做是一项系统工程,即商务英语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在于提高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既应包含英语语言素质教育的特点,也应融入商务文化理念的教育特点,此外,还应反映以金融文化为主导的教育体系的特色。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围绕“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强化职业道德、语言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逐步实行“课证融合”“课赛结合”;同时,强化实训、实验和实习三个基本实践环节,充分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并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岗位实践,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特点。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手段是多方面、立体化的,其中,商务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实训是关键手段之一,应着力摒弃滞后于时代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响应号召,以英语为载体,向学生传递商务意识、金融概念乃至教育理念。

四、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具体措施的可行性研究

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首先是学生英语语言素质的培养,主要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入手。听说能力的发展能带动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大多数商务英语听力教材多选择篇幅较短、题材生动、话题直接的听力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复述,是很好的“热身”素材。教学中,可讨论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话题,先说后听,听后再说,利用听力教材中现成的题目做些口头作文、情景对话、演讲辩论等,有利于学生为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做准备。读的能力素质培养是英语语言素质培养的重心,教学中,可采用精读为主要手段、泛读为重要补充的培养方式,将朗读、背诵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法和词汇基础,使其熟悉各种语法现象并具有一定的词汇量。教师可从背景知识的介绍入手,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课上通过活动反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针对材料有重点、有策略地讨论一些语法、词汇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和融会贯通。写和译能力培养具有天然的相关性,也是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可通过应用文、议论文、日记乃至诗歌等体裁作文,来培养学生写的素质,其中尤其要着重商务类应用文的写作,而同类文章的英汉互译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译的能力。教师可定期定量给学生布置有关的课后练习,建立相应的习题集和试题库。在学生写作和翻译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或体现文章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素质时,可在选材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融入商贸概念、商务礼仪、经营理念等商务文化,并始终贯彻学院以金融为主导的教育特色。事实上,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已采用相当数量的现行或自编的高职类教材,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商务英语专业也要重视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需重视学生的身心条件,结合学院特色加以引导和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素质,并融入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结合商务文化,体现学院特色。

[参考文献]

[1]刘东辉.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广西轻工业,2009(6).

[2]葛新.商务英语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6).

商业文化素养篇5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职业岗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日益活跃,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然而办学质量并不理想。譬如一些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不够明确,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出专业学科优势,培养的毕业生缺乏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该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是校级品牌专业,自招生以来一直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十分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及创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为浙江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商贸人才。本文以该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职业岗位群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是以英语和经营类(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贸易)等相关学科的主干课程为主修内容的应用型、多门类交叉学科。教育部高教司根据高职教育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特点,明确了高职教育的目标为“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把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一定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岗位群

通过对近几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对企业行业访谈反馈的信息分析,我们发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微外经贸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主要就业岗位有外销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外贸报关员、涉外助理、联络口译、国际商务助理等。

3.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

根据毕业后所对应的岗位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及素质。

(1)专业知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中英文语言基础知识和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具有从事国际商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操作常识;具有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

(2)核心职业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能力为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交流能力是指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商务业务能力是指能够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3)岗位职业素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必备的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素质、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素质,以及与国际商务业务相关的职业素质。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我们一直坚持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为指南,以培养“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性原则,即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必须凸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2)需求性原则,即课程设置要根据各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条件及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状况。(3)科学性原则,即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要充分体现社会需求,又要遵循课程设计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还要考虑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客观因素,保证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正确反映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符合科学体系要求,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4)系统性原则,即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学习,又要注重培养英语语言技能在商务环境中运用的能力,充分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5)发展性原则,即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学习者的需求变化及高等教育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形成一种动态发展模式。

我们把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确立为“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素质”三大模块,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多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语言能力模块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传统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语言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英语技能核心课程,主要有:综合英语、英语语音实践、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化、英美概况、英美报刊选读等。

2.商务知识模块课程

这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不同的培养方向会有较大差异,主要是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工作领域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主要开设: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电子商务、商务谈判、商务单证、商务礼仪、商业策略、市场营销、审证与制单、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支付和结算、国际贸易操作实训、商务谈判口语、商务英语翻译、外事接待实务、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外贸综合业务等。这类课程一般为短程课程,开设一至两个学期,总学时为36―72课时。

3.综合素质模块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人际交往、团结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主要开设: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语文、艺术鉴赏、体育、计算机等。

除了以上所述三类课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系列实践实训课程。例如,根据教务部门专业职业能力测评要求,我们在一、二年级学年末安排了一系列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根据学生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我们为学生安排了毕业前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活动。

三、与课程设置改革相配套的措施

课程体系是龙头,它可以带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带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如果没有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那么再好的课程体系只是一个空架子。因此,必须有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其他改革措施。

1.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为了造就复合型人才,要加强与之配套的教材建设。目前适用于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配套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学生的学习实践,我们通过几轮选择、试用、淘汰,最后确定一组比较合适的部级规划教材。另外,针对一些质量内容不太合适的教材,我们组织相关专家、教师编写一批高规格的教材。例如:《进出口贸易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实训》、《出口贸易操作》、《进出口业务》、《外事接待实务》、《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阅读》等。

2.师资建设

我校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出身,缺少商科背景。针对这种现状,我校鼓励这类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在职培训、深入外贸公司等学习、见习、体验、实践等,培养了一批既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水平与基本功,又熟练掌握相关商务专业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聘请一批外贸公司企业的业务骨干到学校进行专业教学或进行专业讲座,传授给学生商务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商务操作能力。

3.教学手段改革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建立上述课程体系的需要。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商务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互联网上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优秀商务英语教学节目《步入商界》,对学生进行商务旅行、商务会议、商务谈判、商务参观、商务订购、价格磋商等商务活动实训。通过这种反复训练,学生自然形成了从事商务活动所需要的行业行为方式,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总之,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真正体现鲜明的专业特色,最终培养出能充分适应经济市场竞争的商贸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虹,葛小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J].科学导刊,2012(8).

[2]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宋臻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以职业为基础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2013(1).

[4]谭明霞.关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5]王孙兴,陈洁.对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几点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2001(5).

商业文化素养篇6

【关键词】应用型商科院校商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尤其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的发展,促使计算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现在各个领域都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对行业的发展起到技术保障,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信息化人才在商科院校商务领域的应用。

1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商务信息人才培养的特点

1.1行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务信息人才培养是按行业来设置专业的,其知识结构应该既有行业的普遍适用性,又有属于本行业特有的个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信息人才的培养不应一味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应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来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既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1.2实践性。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靠纸上谈兵是培养不出来的。商务信息人才与其它工科人才的培养也不一样,完全靠实验室也是培养不出来的。商务信息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付诸实践,真刀真枪地干,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同时不断总结。进而验证理论、升华理论,不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1.3社会性。商务信息人才应该比其它学科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包括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等。

2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商务信息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商务信息人才至少应具备“四能”、“三素”、“双赢”、“一心”。“四能”指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三素”指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个性化因素;“双赢”指在处理各种事务时,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充分衡量企业、团体、组织、竞争对手等多方面利益,运用智慧,通过团结、协作,达到双赢;“一心”指要一门心思放在企业经营上。

3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商务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确定商务信息人才培养的抓手――创办一个企业。商科人才都应该要懂得企业是如何创办的以及企业是如何经营管理的。基于这个前提,结合商科人才应具备的“四能、三素、双赢、一心”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的创办和经营,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企业的创办与经营的知识、技能,了解企业的创办与经营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在实践中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2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商务信息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要紧跟行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学以致用的理念加以构建、不要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更多针对商务信息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有针对性。选择性地构建专业基础、为专业教学服务,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适度、确保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的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创业实践、减少理论教学的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个由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践项目。专业综合性实践项目,毕业论文,创业实践等环节组成的以应用能力为导向,以综合性实践项目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培养商务信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

4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商务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条件

4.1建立具有双背景"双师型"双语言的教师队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务信息人才的培养既要扼守本土意识!注重中国国情,同时也要有国际化视野,能够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要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的商务信息人才,教师是关键#在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时要注重“双背、双师型、双语言”的要求,即教师最好要有出国进修学习的经历,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指导,并且能大量引进国外商学院的优质课程和教材进行双语授课。商务信息师资结构不仅要有学院派,要有海归派,要有知名的学者,也要有的企业家和实践者。

4.2建立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主动服务社会。商务信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和企业界的现实需求,要通过创业实践给学生以思维素质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行为规范的训练和适应环境的训练,让学生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了解最新的经济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经济管理活动。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走入社会,介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建立与企业的紧密联系,通过开展咨询、出任企业顾问、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并及时将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将学生带入企业,同时聘请大批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以及社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给商务信息专业学生讲课,传授给学生最新最实用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李丹倩.商务信息院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师资建设研究――基于《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2]王小济.关于高校mti教学改革试探――以长三角重点商务信息院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2)

[3]施波.商务信息院校大学英语多元化课程体系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03)

商业文化素养篇7

【关键词】晋商文化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再构建

文化,和人类历史相生共存,对于其内涵的定义,涉及到了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差异等多个方面,得到公认的是,文化不单单是上层建筑的某一方面,它包括“规范的、认知的、艺术的、器用的各方面”。[1]用最广泛的定义来讲“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的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群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的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2]从功能上看,文化具有满足需要的功能、认知的功能、规范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调控的功能,而首要功能是教化人的功能。因此,将本土文化融合于高职教育培养本土化的导游人才是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的。

1晋商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发展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商人群体,晋商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超出商业的范畴。兴起于明代的晋商发展到清朝中期,已在“商路舞台、商业财富、商业伦理、商业组织、经营艺术、管理制度、商业技术、商业教育、城乡建设、庙宇奉祀、社会习俗以及商业精神等整个商业文明体系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伴随着晋商的发展与辉煌,一种明晰、独特的文化体系——晋商文化也逐步形成。基本特征如下:

1.1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

晋商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对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思想道德(信义观念)、经商立业、人生信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诚信为本,以义制利。在晋商看来,商人虽以获利为目的,但时时处处“义”字当先,义中取利,注重以“诚信”为本,讲求货真价实,信誉至上,用户至上,童叟无欺。义利关系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义”在儒家主要解释为道德规范,而“利”则被解释为“利益、功效”。在儒家的价值判断中,人的社会活动要特别重视“见利思义”。晋商正是用行动践行了义大于利的儒家法则。

——艰苦创业,谦恭勤勉。艰苦创业后的晋商一直保持着勤勉、谦恭的为人处事态度。勤奋刻苦与谨慎稳健成为晋商的重要敬业精神。也因此晋商能够父子相继数代,打破了中国“富不过三代”的俗话。

——勇于创新,顺势而谋,适势而为。晋商在凭借贩茶、贩盐起家之后,建立了具有首创意义的票号。在国力衰微,清朝政府急需合作者来挽救经济危机之时,晋商顺势而谋,达成了与清廷的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作为一种已经成型的文化体系,其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严谨勤奋的实践精神都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品质对于现代人才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选择。对于山西而言,“晋商文化”——无疑是旅游业发展最大的一张王牌,彰显着丰富内涵的晋商文化是旅游教育的重要资源。

1.2晋商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文化的要素构成了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优秀的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晋商文化得以创造辉煌的原因,在于它不仅关注传承更关注创新,重视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意识。因此晋商文化作为含蕴丰富的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产生出了很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现象;在用人机制上,晋商采取“择优保荐”的措施;在激励机制上,晋商采用了“顶身股制”的激励制度。“顶身股制是对商号内业绩出色的职员的褒奖,凡是勤奋工作、才华出众的人,均有平等的机会顶上身股。”[3]这些理念、措施和制度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竞争力,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晋商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从内容上为教育提供了众多的可挖掘点,选择晋商文化作为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再构建的突破口,是对晋商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晋商文化,使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文化的能力。

1.3晋商文化具有支撑内涵的物化载体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长期交往中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晋商文化是基于晋商发展史之上的文化体系,不仅有丰富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而且凝结在票号、大院、古城关隘、彩塑壁画、雕刻造像等古老建筑上的传统文化随着晋商文化“显学”地位的日益凸显,而闪烁出灿烂的光芒,不同领域的文化生长点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舞台。当然由于导游专业的区域化特征,晋商文化更是培养职业人的重要内容。

2基于晋商文化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

2.1人才培养模式再构建的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过程环节,其基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支持培养目标并完成培养目标的功能,它的内涵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要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应该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整合企业、社会的硬件资源,还应该整合环境文化资源。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技能型人才,而应该是适应现代旅游经济结构调整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因此,基于晋商文化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理念应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晋商伦理、晋商精神为素质教育基础;以晋商的管理制度、商业技术、城乡建筑、庙宇奉祀、社会习俗等为专业学习抓手;以区域的旅游资源为教学实训基地,以非连续型学程、工学交替、往复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工学结合的、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2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学年四段式的培养方案:

第一学年: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晋商文化调研——古城、大院专业体验——专业实践

第二学年: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古城、大院专业体验——导游资格考试——专业实践

第三学年:职业能力培训——专业拓宽性学习——导游资格考试——顶岗实习

其中“专业体验”、“职业能力培训”是学院集中安排的一个学段,利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不包含寒暑假),在本省区域内的具有晋商特色的景区景点以及旅行社,按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从专业基本素养(如参观企业、学习企业文化)到专项技能(如讲解)再到职业能力要求(如带团)逐渐层层递进完成,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学年要有25-28天的时间用于此学段。“晋商文化调研”、“专业实践”两个学段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学院采取分散式的按照学生兴趣特长组织定点式的专项实践。

3再构建模式的原则

3.1学生主体原则

在上述构建的模式中,学生、文化和行业的关系是主体、中介和客体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被当作主体,“因为人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实有形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人来自自然界,从自然界中索取生活资料,并在征服自然中体现了主体地位。”[4]尽管对于客体有着不同的理解:“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对象。”[5]“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6]但是,“客体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指向将是旅游行业,旅游行业在此构建中成为客体。主客体之间需要通过路径建立连接,文化在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桥梁。在模式的构建中学生、行业、文化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学生是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力,行业是促进学生在业务上成长的主导因素,文化则是使二者的关系结合得更加紧密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只有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构建对晋商文化的新的理解,已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3.2晋商文化渗透原则

导游专业的区域性特征,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成为必然。要有意识以晋商文化为重点,编制乡土教材为抓手,以实训基地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晋商对于中国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内涵和勇于创新、顺势而谋,适势而为的创新气魄等,感受晋商文化的魅力。

晋商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样可以将其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大院的建筑风格、晋商的经营理念、发迹历史等内容都可以充实在基础课程当中,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学习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加强与晋商文化相关的景点、景区以及企业的合作,为学生亲赴一线体验实践创造条件;聘请晋商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前来开办讲座,举办和晋商文化相关的读书节、影视展播活动,营造有晋商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3.3理实一体化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等育人理念为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上述模式中,课程设置要有颠覆性的突破,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与学双边在真实的岗位上,往复式的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为了做。由于学生几乎要有一半时间在行业的真实环境中,接受着职业人的引领、企业文化的浸染,接受着晋商文化的熏陶、历史文明的启迪,因此不论学生的学识背景如何,真实的环境总能让他们找到兴奋点,促使学生在边学边干的过程中逐渐将就业手段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生活方式,更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3.4双证书原则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才市场对导游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导游员素质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备独立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证明。行业对导游员有清晰的标准,一年一度的导游员资格证考试,就是行业对导游员的基本要求和录用标准,教学要围绕着资格证书的标准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晋商的文化的资源,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坚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学院的考试要主动与行业考证对接,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以证代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涉及教育资源的利用,且涉及到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监控和评价的诸多方面,只有全方位的落实高职的教育规律学生的培养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2]韦政通著.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3页、第2页.

[3]东北财经大学.何宏.硕士论文.明清时期晋商经营机制的分析及启示[a].

商业文化素养篇8

[关键词]高职商科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王菱(1973-),女,四川三台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四川成都6111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项研究课题“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Y12B14,课题负责人:王菱)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78-02

一、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就是高职商科类学生本身具有的区别于本科学生或其他学科类学生的明显的、不易仿效的、具有竞争力量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高职商科类学生拥有别人模仿不了的或让用人单位称道的东西,才具备了高职商科类学生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带来一次次就业和提升的机遇。

二、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现状

1.学生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专业不对口呈普遍现象。根据连续3年的学生回访发现,60%的学生毕业后更愿意选择办公室工作,而不是从事零售、餐饮、服务业第一线的工作,他们在思想上没有接受连锁企业一线岗位的工作,但高一级别的工作岗位又没有竞争力,导致实际工作中专业不对口呈普遍现象。

2.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调整能力较弱,岗位稳定性较差,跳槽频繁。工作中,40%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对社会适应性较弱,认为工作太过辛苦,一旦出现与单位同事或领导沟通困难导致心理上接受不了,就会感觉其他企业应该比现在的企业更好,导致跳槽频繁。

3.专业指向性模糊,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专业核心竞争力难以展现。65%的学生认为从事的基础岗位工作与没有上过学的高中生一样,同时认为这些工作其他工科类专业学生一学就会,专业没有明显竞争优势。

4.企业忽略了通过高职教育来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科类人才。企业急需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商科类人才,但在解决问题时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去别的企业挖人,忽略了通过高职教育培养自身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科类人才。

三、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1.寻找高职商科类专业学生竞争力提升的核心点。寻找高职商科类专业学生竞争力提升的核心点是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问题。专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点寻找,需对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的企业进行调研分析,选择具有专业代表性的行业核心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调研,以保证调研的资料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否则通过调研分析出的专业学生竞争力提升的核心点比较片面,不具有现实意义。如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寻找学生竞争力提升的核心点时调研不同业态的行业龙头,有伊藤洋华堂、7-11便利店、苏宁电器、麦当劳、哥弟服装等连锁企业以及本区域的本土连锁企业。通过调研、分析对应行业的龙头企业所需人才的要素,从企业文化与商科文化、工作性质有机融合的角度寻求提升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即专业能力核心点、素质核心点。如我院提出以“诚信、吃苦”为素质核心点,“我会做,我愿做”为专业能力核心点提升学生竞争力。

2.以素质核心点与专业能力核心点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以一般素质要求和一般专业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规格设置,研究探索以专业能力核心点和素质核心点为基础的人才培养规格设置,围绕核心能力点,确定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一套提升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打破传统的纯理论课程构建方式,以素质核心点及专业核心点为中心设计课程体系,实现提升商科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学生有竞争优势进入对口企业,并得到专业对口企业的高度认可。如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围绕“诚信、吃苦”为核心的亲和、进取、机变等素质能力要求以及“我会做,我愿做”为核心的专业能力要求,设计提升连锁经营管理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体系:为了实现“诚信、吃苦”为核心的素质能力人才培养,设计了具有素质能力培养特色的“企业文化”课程,融合企业文化、学院文化,强调“诚信、吃苦”为主的商科文化培养;与学生就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指导(职业素养)”“心理健康”课程,结合企业素质要求,行业工作性质特点,强调进取、吃苦、机变为主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商科专业相结合的课外学分课程“专业书籍阅读”“专业市场调查”等,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合作等素质能力的培养。为实现“我会做,我愿做”为核心的专业能力人才的培养,在设计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同时,强调企业工作性质认可度的培养,实现不仅学生会做,而且学生愿意做,如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实习”“连锁经营管理综合实训”“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等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从事一线岗位的思想意识培养。课程体系中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注重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围绕“诚信、吃苦”为核心进行素质能力的培养,多维度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商科类高端技能型人才。

3.产学合作路径创新,实现真正意义的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商科类学生提学实训平台。第一,建校内企业,创建理实一体化实训平台,服务商科类专业,提升商科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很多高职学院在产学合作的路径选择中,首选与校外专业对口企业合作,忽略了本学院具有自身创造企业的优势。我院利用自身资源创造产学合作基地,创建理实一体化实训平台,服务于素质核心点和专业核心点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教学,在校内实现一部分学科或项目的产学合作,让学生在校内企业真实环境中培养素质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如我院拟利用后勤服务挖掘学院自身资源,在校内建立连锁超市、电子商务公司、物流公司等实体,服务于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市场营销等商科类专业,围绕培养“诚信”为核心的亲和、进取、吃苦、机变等素质能力,“我会做,我愿做”为核心的做出、做好等专业能力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升商科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多元主体办学,推行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创建提升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平台。校外企业合作项目,在很多商科类高职学院都推行已久或正在推行,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中途夭折的产学合作项目较多,如原有的“某企业班”名存实亡已久,原有的企业实践与实习回到最基本的节日促销等层面,不能继续深入各岗位进行深层次实习,企业各岗位需求的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不能得到直接习得,无法有效实现提升商科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很多商科类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只有创新校外产学合作路径,才能真正实现提升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一是企业与学院共建产学合作基地,形成新的办学模式,提升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尝试以双赢为原则,学院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获得产学结合主动权,规避以往主要依赖企业而被动的局面。以企业常规运作业务为基础,从基础业务岗位到高层业务岗位,依次安排课程体系中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培养核心素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的产学结合课程或项目,带动高职学院学生进入各业务岗位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实实在在提升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二是寻找需要核心竞争力商科类学生的企业进行产学合作,提升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寻求社会现有的商科类专业产学合作伙伴时,应首选需要核心竞争力商科类学生的企业,取得产学合作教学的主动权,这有利于产学合作的推行和延续,避免出现短暂或一次性合作现象。产学合作企业有对核心竞争力商科人才的需求,便于课程体系中各科课程的实施,合作企业也愿意配合培养核心竞争力人才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商科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寻求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龙头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伙伴,力求少而精,培养具有行业共同认可的核心竞争力的学生。寻求社会现有商科类专业产学合作伙伴时,还要考虑选择代表该行业或业态人才需求水准的企业,如龙头企业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伙伴,在这样的企业产学结合培养出来的商科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满足同类商业或服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类学生也就具备了符合普遍企业的核心素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拥有核心竞争力。四是校外产学合作伙伴维护方式创新,保证校外产学结合的维持和深入,为提升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提供长期产学合作平台。学院要宣传合作企业,实现双赢,维护产学合作伙伴的持续和深入合作。可利用商科类学院学生人数多、学生影响能力强的优势,主动不间断地宣传校外合作企业的文化、产品、竞争优势,使企业能够在校企合作中受益于学院学生的宣传,同时学院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习得企业文化的精髓,思考商科文化和企业工作特点,培养自己的商业职业素养,实现双赢,为维护产学合作伙伴的持续和深入提供良性合作环境;企业要提供学生不间断的兼职锻炼机会,维护产学合作伙伴的持续和深入合作:以商科类学生自愿为原则参加校企合作伙伴的兼职工作,解决企业高峰时期员工紧缺困难,实现双赢,为保证与产学合作伙伴的持续和深入合作提供良性循环环境。第三,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室,弥补校内外企业产学合作不足,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创建提升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在校内创建高度仿真实训室,弥补校内外企业岗位实践的缺项。如我院创建收银实训室、连锁综合实训室等商科类仿真实训室,在高度仿真业务环境中,让学生习得核心素质能力和核心专业技能,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4.商科类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核心竞争力学生的培养。要求师资持续调研商科对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并分析,以保证专业学生竞争力提升的核心点能适应企业需求,从而使培养出的商科类学生始终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增大商科类师资的培训力度,让教师及时了解商业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企业需求人才需具备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准确定位提升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点。适时调整商科类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院培养出的商科类学生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与三年后企业对核心竞争力人才的需求基本吻合,真正意义上实现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引进企业、行业师资亲自为高职商科类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弥补学院师资实践不足的缺陷,使学生习得核心素质能力和掌握核心专业能力,提升商科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学院师资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使学院师资更深层次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熟悉各岗位工作,进一步分析各岗位或各业务流程中的核心素质要求、各岗位或各业务流程中的核心技能,为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商科类学生奠定实践基础。

实现提升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需寻找高职商科类专业学生竞争力提升的核心点,准确定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核心能力点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产学合作路径,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商科类学生,加强商科类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商业文化素养篇9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培养方案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商务英语概况

商务英语是以英语为载体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即eSp)。本文拟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大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比较能对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2差异性比较

2.1培养目标差异性比较

(1)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宽广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系统的商务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交际,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能胜任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部门工作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2)具体要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①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与技能。②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③必须选修一门第二外语且达到学校要求的学习标准。④掌握比较宽广的中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知识。⑤熟练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⑥掌握获取专业学术信息的科学方法,具备独立从事英语研究的基本能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①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②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③系统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④具有第二外国语的初步应用能力。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用英语撰写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毕业论文。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上都大同小异,都强调了对学生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二外水平的培养。

2.2课程设置比较

英语语言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5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63%。

英语文化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7%,广东外语外贸大学8%。

商务类课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7%,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9%。

(1)英语语言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综合英语、英语听说、英语语音、阅读指导、英语写作、第二外语、语言学导论(英)、传意学导(英)、英语文体学、英语公众演讲、交替口译(一)(英)、英语论文写作、高级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综合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听说、英汉口译、英汉笔译。

(2)英语文化类课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美文学导论(英)、欧洲文化(英)、美国文化(英)、欧美戏剧鉴赏(英)、散文(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47页)分析、跨文化交际导论(英)、个人商务交际技能(英)、跨文化商务交流(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和跨文化商务交际。

(3)商务类课程(略)。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在英语语言类和文化类课程比例上差异性较大,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受地域性特征影响。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相应加重了英语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坐落于国际贸易中心广东省,在商务英语专业下细分为四个方向,以服务于国际贸易不同需求。

2.3师资结构比较

2008年,对外经贸英语学院成功申报了商务英语部级教学团队,教学主要围绕语言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四大模块展开。

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学院设有五个研究中心,分别为商务翻译研究中心,法律语言学研究中心,商务英语研究中心,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以及跨文化商务研究中心,约有1/3的既掌握语言又掌握商科知识的复合型教师。

3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考

面对这种新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形式,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要找到合适的专业定位,逐步改善目前的专业建设情况。

3.1培养模式市场化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的特性。通过本文对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比较也可以看出两所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地域性差异特征。

3.2人才国际化

从对外经贸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服务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应用型学科,更应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等硬件方面的培养,也应注重学生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3.3课程系统化

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处理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关系,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语技能,商务知识,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计算机及实习课程等方面内容。

3.4教学案例化

作为哈佛商学院mBa教学的代名词,案例教学化在我国也得到不断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法对加强商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5教师复合化

在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英语和商务专业知识“双精通”型教师。针对对这种状况,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方案,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商业文化素养篇10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商务文化冲突文化意识培养

商务英语把英语语言和商务知识等融合起来,与金融、法律、航运、保险等融为一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已从原来的货物进出口拓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经济合作,因此商务涉及的范围愈加广泛。除了这些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能忽视商务交往中的文化现象。

1.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

商务英语教学大多采用“英语+商务”的模式进行,使人认为会说英语、懂得一些商务知识即可以开展商务交往活动。实际工作中,尽管一些学生学会了一些商务英语,但在具体交往中,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产生误解,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商务英语中的文化现象,加强商务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1.1商务英语中的文化现象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的民族性的内涵,即是文化的特殊性的东西。人类文化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既有普同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其根源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普同与差异,及人类生存经验、历史文化创造活动的普同和差异。不同民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有不同取向,在商务文化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礼仪习惯等。

1.2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商务文化冲突及分析。

当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依照“英语+商务”的模式进行。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造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更谈不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事实上,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踏入职场深感交流困难,当然,语言能力的因素很少,主要是文化能力欠缺。因为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他们会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表达思想,与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交叉与碰撞,于是产生误解和冲突,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成功。

在日益频繁的商务交际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时会产生交叉和碰撞。如果不具备跨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交流沟通方式的知识,就可能产生误解和冲突,甚至直接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涉外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中国加入wto之后商务环境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2.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商务英语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现状,要求必须强化商务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

2.1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明确商务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的商务环境、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涉外商务人才;强调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把目的语文化意识培养作为教学、学习的目标之一。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商业观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2.2具体教学过程中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师必须从文化层面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商务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或素养,把商务文化介入和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与商务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2.1课堂教学导入跨文化意识,注重文化教学。

教师除传授必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课堂内容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帮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2.2.2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一定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特性。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商务英语课堂中,可以适时地运用案例教学法,穿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进行实战商务演练。比如安排学生模拟召开一个主题为是否应当召开问题产品的商务会议。会议上需要总经理、产品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等七个角色,每组安排七个学生分别扮演。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个角色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让学生按照角色需要召开会议,通过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模拟会议结束后,老师给每个人的表现作出点评。通过这种结合实际案例的角色扮演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在商务环境中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

2.2.3利用多媒体及其他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

这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专项培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案例分析: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了解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2)亲自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或田野作业,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体会到异国文化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3)信息介绍:通过演讲、材料阅读、电影录像等方法,对异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也可邀请外国专家作专题讲座或进行交流,以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进口额大幅度增加,对商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建立卓有成效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法和机制,成为我国许多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个课题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高淑英.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意识及其培养.商业文化,2005(10).

[2]李太志.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教育探索,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