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十篇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4:44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篇1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审计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把审计结果人格化,将审计结果落实到人的经济责任制。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审计的评价标准具有多重性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既是实施审计时据以判断是非、评价优劣的准绳,又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根据。由于审计客体的差异性和审计内容的复合性,决定了审计评价标准有多重性。在进行审计评价时,既应该使用对企业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还应该使用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评价标准,也需采用对个人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2 审计的目的具有明确性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在对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有效性及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鉴证的基础上,确定企业领导人在其任职期内应负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主管部门考察、评价与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3 审计的内容具有综合性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以单一的审计事项作为内容,而是既涉及常规审计的内容,又涉及专项审计的内容,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来确定企业领导人任职期内应履行的经济责任,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在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结果来评价其管理水平高低及应负责任大小。

4 审计的对象具有特定性

一般来说,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作为审计对象,以会计期间来划分审计与非审计内容。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直接对象是企业领导人,由企业领导人的任职期限来界定应审计的内容,直接审计的内容是企业领导人所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本着实事求是、责任分明、准确性的原则,公正地分析客观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影响,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领导责任与执行责任、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在审计评价中应以数字为基础,对没有审计、评价依据不明或者证据不足的事项不作评价,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群众关系和领导作风等内容不能超越审计职能进行评价。

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强制标准。强制标准主要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职责或者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进行评价的依据。该标准不仅规定了达标者可以享受的明确权利,同时也规定了未达标者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这些规定都具有强制性。对于石油企业而言,这种强制标准主要有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政府或者上级相关部门下达的管理目标,厂长或者经理的任职目标等。

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观标准。主观标准指的是企业独立制定的、争取实现的内部目标,或者是政府部门制定的鼓励性指标,这类标准适用于对企业单位内部人员的分解考核,不属于政府部门的强制性范围。对于石油企业而言,适用主观标准的内容主要有企业单位的自订计划、上级部门的指导性计划、会计核算达标单位和iSo质量体系认证等等。

3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业、地区标准。行业、地区标准是指以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均水平或者先进水平作为评价标准,该标准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行业管理规定,即各个行业关于本行业的具体的办法、制度和行业标准。二是行业的平均水平或者先进水平,应该是公认的,并有一定时期积累的平均值。三是不同地域的行业标准值是有区别的,每一个行业的标准值应根据不同的区域范围分类。对于石油企业而言,也应根据企业所在区域范围的石油行业平均值或先进水平制定自己的制度和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篇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仅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程序和内容,也是组织人事部门和被审计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完整的审计评价体系和审计评价标准是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保证。本文就有关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问题提出如下探讨: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应当由审计的内容来确定,也就是审计的内容决定评价的内容,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根据中办、国办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十条第一款规定,以及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规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一)对被审计单位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一,单位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

第二,与财务收支工作相关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如事业计划中销售量、销售收入、利润、费用预算执行等情况的评价)。

第三,重大经营决策的执行及其经营效果的评价(如项目的投资及其效果等方面情况的评价)。

第四,单位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和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情况的评价。

第五,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及风险管理控制方面的评价。

(二)对被审计人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及评价的主要内容

经济责任界定的内容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率差、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及违反财务会计制度和违反财经纪律等方面的问题,评价被审计人员应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审计查出单位的问题,被审计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第一,直接责任。一是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行为;二是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三是失职、渎职行为;四是其他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

第二,主管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外,主要负责人对其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领导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外,主要负责人对其非直接主管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责任的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即评价的尺度,也就是说拿什么样的标准来作为审计分析、评判的依据,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

(一)经营计划指标标准

经营计划指标标准是以企业年度经营计划指标为标准,借以衡量和评价企业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的完成程度。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指标,是指母公司或集团公司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下达的年度经营计划指标。

界定计划指标完成情况是目前大多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主要经济责任的体现,也是作为考核和兑现经营者收入和奖惩的主要依据。

(二)企业发展规划目标标准

企业发展规划目标一般是3~5年的发展规划目标。发展规划目标应经过企业经营班子、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通过,并报上级部门(或集团公司)批准认可。

(三)历史指标标准

历史标准可分为时点标准和区间标准。时点标准一般是离任时点指标与任前时点指标进行对比,如总资产、净资产、股东权益、资产负债率等。

区间标准即任期内时间段累计或平均指标与任前相同时间段累计或平均指标进行对比。

根据需要也可以采用历史最高或历史平均标准。

(四)行业指标标准

第一,同行业同一时间平均经济指标标准。

第二,同行业同一时间先进经济指标标准。

(五)政策法规标准

第一,根据审计查出的问题,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分清查出问题的性质,界定和评价经济责任。

第二,对查出违纪违规资金分类确定量化标准。

违纪违规资金总额、违纪违规资金占比审计资金比例、某项违纪违规资金占某项审计资金比例等,并由此确定量化评分或评价的标准。

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方法

这里主要介绍比较分析法和评分法,这两种方法是目前在审计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根据审计查明的结果,与有关标准比较衡量,然后根据差异情况,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析评价意见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一是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的对比:二是实际指标与历史指标比;三是实际指标与同行业指标对比;四是实际指标与集团内部企业之间达到的指标对比。

(二)评分法

根据被审计单位得分多少来评定任期经济责任的方法。通常按审计内容分解,按权重设定评分标准,再按实际审计后得分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三)综合分析评价法

在审计实践中,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上述两种方法和其他方法综合运用,既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相结合综合运用。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经济指标体系

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资产状况是否优良,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是否实现了持续的增长,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是否实现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切实回答这些专业的经济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必须通过对一系列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和评判。主要应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一)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

第一,股东权益保值增值率。该项指标是评价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的主要指标之一。在评价的文字表述上要注意概念的准确。要区别是保值还是增值的概念。如指标值为100%以内(含100%)时,应表述为股东权益保值率。当指标值大于100%时,则应[(期末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1)%]表述为股东权益增值率。

第二,利润增长率。该指标是反映任期内企业利润增长情况的指标。在计算时应剔除虚增盈亏的影响因素。

第三,总资产报酬率。表明企业占用资产与创造利润的关系。期末总资产是对应的利润期间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由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是某一时点上的静态反映,容易受归还贷款或借款时点的影响,也可采用净资产指标来计算报酬率。

第四,销售利润率。该指标反映产品销售的获利能力。

第五,人均创利润。表明人均创利能力,属于劳动生产率指标,也可以用人均创利税指标来反映。

第六,投资回报率。计算该项指标时,可以是某一单项投资,也可以是长期投资或全部投资。该项指标是反映投资成本和投资取得的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评价投资项目和投资决策的重要指标。在评价投资项目时,一般使用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率等指标。

第七,每股收益增长率。该项指标主要是用于评价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及投资效果的指标。

在计算该项指标时,应注意相同口径类比,注意增发、扩股、转增、分红等因素的影响。

(二)反映企业规模实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

第一,总资产增长率。表明企业管理和使用的总资产增长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规模的做大和实力的增长。

第二,资本增长率。表明资本积累增长情况,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第三,固定资产增长率。可以用固定资产原值计算,也可以用固定资产净值计算,在用净值计算时,应考虑企业采用不同的折旧会计政策,所引起折旧率和折旧额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四,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份额可以是产值、销售额、销售量,采用什么份额计算,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市场可以是全国市场,也可以是某一地区市场。

第五,销售收入增长率(或主营业务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可以采用基比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的分析评价方法。在某些企业,由于受产品周期性强的影响,年度经营波动较大,可以用任期内累计数计算其增长率。

第六,资产负债率。该项指标主要与任期前进行对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实力和能力,主要用于评价经营风险。

(三)反映运营效率的指标

第一,总资产周转率。该项指标一般采用销售收入与资产占用总额的比值的计算方法,表明企业占用总资产的使用效率,一般用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表示。

第二,流动资产周转率。一般用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表示。

第三,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增加率。该指标反映离任时点与接任时点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情况。

第四,应收账款周转率。该项指标是反映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的指标。

第五,存货周转率。该项指标是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情况的指标。

第六,产品销售率。该项指标是反映已销售产品和已生产产品的比率关系,非生产性的商业贸易性企业,可以用已销售商品和已购入商品计算它的销售率情况。

第七,产品销售回款率。该项指标是反映已实现销售收入的产品的回款比率,即实现产品销售价格的货币资金收回情况。

第八,达产率。是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达到产能的比例关系。设计生产能力,可以按主要设备的生产能力计算,也可以按整个工厂(公司)的设计和建设的能力计算。

(四)反映资产质量状况的指标

第一,不良不实资产占总资产比率。该项指标是反映资产质量的主要指标,对不良不实资产的界定,一般要通过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在离任审计时,要对企业资产进行全面的评估有一定的困难,可以根据已掌握的审计证据资料,对不良不实资产进行判断和评估。

第二,全部跌价损失占总资产比率。该项指标表明已计提跌价损失占总资产的比率,是衡量资产管理质量方面的指标,也可作为衡量资产质量的一个副指标。

第三,固定资产成新率。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要基础元素,其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是衡量生产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

第四,资产负债率。把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Y产质量的一个指标,主要是从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比例关系上看其比例是否合理,也是测定和评估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五,流动比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反映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关系的指标,是分析和评估企业短期内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也可以作为分析流动资产结构变化和流动负债之间的关系,可以间接地从某一个方面反映流动资产质量的情况。

五、资产负债表科目中主要资产质量审计评价指标

第一,应收账款。主要分析的指标有不良不实应收账款所占比率及全部应收账款按其权重及账龄计算出它的平均账龄。平均账龄指标便于与历史及相关时期进行比较。

第二,存货。一是不良不实存货占比率(有账无物,账实不符);二是不需用(积压)存货占比率;三是存货跌价损失率;四是存货平均账龄(按加权平均计算全部存货的账龄)。

第三,长期股权投资。一是不良不实长期股权投资比率;二是长期股权投资跌价损失;三是长期股权投资增长率。长期股权投资增长率指标是反映投资运营效率和运营效果的指标,也可以作为间接分析评价长期股权投资资产质量的情况。四是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现金分红率。该项指标主要反映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现金分红情况,是反映长期股权投资管理和运营质量的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间接反映其资产管理的质量情况。

第四,固定资产。一是不良不实固定资产占比率;二是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占比率;三是固定资产成新率;四是固定资产跌价损失率;五是主要固定资产设备利用率。

第五,在建工程。一是不良不实在建工程费用比率;二是在建工程跌价损失率。

第六,无形资产。一是不良不实无形资产比率;二是无形资产跌价损失率。

对资产负债表中主要资产项目进行质量判断和评价时,应主要运用经济指标对比分析的办法,以真实、准确、完整的数据及量化指标为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方法。

评价资产质量,一是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的各科目静态分析入手,主要看该项资产的账表是否相符,是否真实反映了账面价值,有没有潜在亏损或“水分”;二是从资产结构上分析其合理性,各项资产配置比例关系是否符合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三是从动态上分析,主要看该项资产的管理过程、运营效率和效果,作为分析资产质量的一个因素,而从另一个方面则反映和分析资产管理的质量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篇3

[主题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它不仅将审计监督引入了干部管理制度,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而且在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对其任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审计评价,这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又以什么为依据综合评价“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语言绝对化,违背谨慎性原则,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又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评价中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四是坚持谨慎性原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发生的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

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责任的评价。2、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好、较好、差的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3、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

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既要注重综合评价指标,也要注重量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综合绩效,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福利费和招待费的控制率,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在综合指标下设置考评分值,系数在0.75至1之间,用分值乘以系数得出单项得分,一般分三个等次,“好”的系数为1,“较好”的系数为大于等于0.75小于0.90,“一般”的系数为小于0.75。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出口总值增长额,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增长率,科技、教育、计生、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状况等。在量化指标下设置考评标准,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好”,等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较好”,小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一般”。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省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提出以下标准:

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真实性评价运用调整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6%;不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审计调整幅度>6%。

二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合规性评价运用违规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合规的标准为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不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或者违法违规金额虽然不大,但性质严重的。性质严重是指: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以及挪用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资金、救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救灾、扶贫、移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等。

三是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规范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决策时履行了民主程序,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程序执行不充分;不规范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没有履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听取集体意见等决策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四是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全面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基本实现决策目标;无效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全面执行,没有实现决策目标。

五是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标准。如果发现领导干部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则不予评价,可以在审计结果报告、移送处理书中反映。对未发现问题的,一般应表述为:经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未发现某同志任职期间个人在费用报销、资金使用、领取报酬等方面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对领导干部住房、汽车配备情况,采取写实的办法,不作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对于单位和部门的各项活动与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而且对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党风廉政工作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而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指标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重要量化形式,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大小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关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的意义

首先,进行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行政事业单位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客观要求,主要体现在经济责任审计本身作为领导干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领导干部经济权力制约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科学、合理、标准、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科学、合理以及有效的评价,是领导干部管理部门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本身、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所以说建立与完善审计评价体系是权力制约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要求。

其次,完善和建立审计评价体系作为审计职能的内在要求主要体现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于党政领导干部财务责任以及绩效责任完成情况的一种监督、评价和鉴证,因此,通过建立与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实现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的本质与内在要求。

最后,建立与完善审计评价体系是审计规范化与法制化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由于常规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之间的不同,使得常规审计的标准、规范不能够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而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建立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制度标准,因此,建立和完善审计评价体系也是审计工作法制化与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难点分析

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审计评价的实际情况,在审计评价实施中面临的工作难点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依据缺乏比较严重、审计评价的内容定位模糊和审计评价标准比较笼统等方面。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审计评价依据缺乏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在实际工作中,在领导干部的账面财政以及财政收支审计评价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比较明确充分,但是在对于财务数据所反映的经济决策以及内部制约、经济效果和非财务数据领域的审计评价中,依据缺乏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审计评价的开展比较困难。

其次,审计评价中,审计评价内容的最基本要求是尊重事实、客观评价,不对于审计范围以外的事项进行评价,这一基本要求强调了审计结果及其评价的局限性,并且对于如何评价到位,不出现越位、缺位情况,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审计评价内容定位比较模糊,影响审计评价的实施。

最后,审计评价中,审计评价标准在遵守财政纪律和廉政纪律等方面的标准都比较明确,但是在进行领导干部责任区分上,主要是按照领导责任以及直接责任进行划分,但是对于具体的违法违规行为或者是涉及经济效益大小方面的评价标准,却没有对其责任轻重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审计评价的标准比较笼统,影响审计评价实施。

三、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跨度,并且其管理范围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的政治、经济以及生活等各方面,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审计评价,需要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并逐项进行客观评价。结合审计评价体系,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财政财务分析评价指标、客观事实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

首先,在审计评价中,按照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和其他评价等不同评价标准,财政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按照定量评价标准,财政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中,行政类的财政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收支、预算执行、农科教费用、招待费用比率等,事业类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资产负债率、公用支出率、人员支出率等,它们主要是进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收入、支出情况评价的指标,用来进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财政财务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按照定性评价标准,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以及内控制度、管理水平等的审计评价中,需要与经验相结合进行审计评价实施。最后,在通过数字指标,即不管是定性或者是定量标准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领导干部任期期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次,审计评价中的客观事实评价指标是指在对于财务分析指标评价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以使经济责任评价更加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其中行政类客观事实评价指标包括任期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与合法性、任期资产情况、任期负债情况、代政府管理的各项基金与资金管理与效益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管理制度、任期廉政与遵纪守法情况等,事业类客观事实评价指标包括任期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资产情况、负债情况、专项基金、结余资金、遵纪守法等。

最后,综合评价指标包括任期目标、实际完成情况与前任实现对比、同行业对比等。

四、结束语

总之,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利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工作的开展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析,有利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作者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陈勇,王飞.浅议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财会.2011(12).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篇5

[主题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它不仅将审计监督引入了干部管理制度,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而且在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不同角度及不同层次,对其任期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审计评价,这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过于格式化。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各部委办和各省审计厅所发的文件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也没有评价的综合标准,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如:对“经济发展项目”、“企业发展状况”具体应该评价那些方面,什么标准界定其为“好”、“较好”、“一般”、“差”,又以什么为依据综合评价“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另外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没有评价的具体框架,审计评价难度增加,多数情况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素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语言绝对化,违背谨慎性原则,轻易下结论。评价变成了鉴定式,又无具体事实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在当前形势下避免和消除这些现象,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无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全方位监督的需要,是促进和激励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的需要,是补充完善领导干部量化考核体系的需要,是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的需要。对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总的原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体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法制性原则。审计评价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还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评价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评价中必须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真正客观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四是坚持谨慎性原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职责超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楚的和发生的重要经济事项难以下定性结论的问题,要以写实为主,对事项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给以客观的说明,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责任的评价。2、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好、较好、差的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

3、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

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既要注重综合评价指标,也要注重量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综合绩效,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福利费和招待费的控制率,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在综合指标下设置考评分值,系数在0.75至1之间,用分值乘以系数得出单项得分,一般分三个等次,“好”的系数为1,“较好”的系数为大于等于0.75小于0.90,“一般”的系数为小于0.75。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出口总值增长额,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增长率,科技、教育、计生、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状况等。在量化指标下设置考评标准,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好”,等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较好”,小于本地平均水平就可评价“一般”。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省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提出以下标准:

一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真实性评价运用调整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3%、≤6%;不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审计调整幅度>6%。

二是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合规性评价运用违规比率与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办法。合规的标准为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不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的比值>5%,或者违法违规金额虽然不大,但性质严重的。性质严重是指: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以及挪用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资金、救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救灾、扶贫、移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等。

三是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规范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决策时履行了民主程序,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决策的内容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程序执行不充分;不规范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制度,没有履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听取集体意见等决策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四是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全面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基本实现决策目标;无效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全面执行,没有实现决策目标。

五是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标准。如果发现领导干部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则不予评价,可以在审计结果报告、移送处理书中反映。对未发现问题的,一般应表述为:经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未发现某同志任职期间个人在费用报销、资金使用、领取报酬等方面有违反廉政规定问题。对领导干部住房、汽车配备情况,采取写实的办法,不作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篇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改革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一己私利不惜谎报业绩,从中获取相应的好处。经济责任审计的出现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审计工作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中国企业发展需求制定的一项审计制度,能够有效监督我国企业单位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升资金的有效利用率。经济责任审计出现的时间较短,其评价体系的创建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经济责任的认定不够明确。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创建工作现状

(一)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到目前为止,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依然较少,尤其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法律法规更是少之又少,当前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审计工作中的审计评价体系相关内容的保护,并没有进一步详细的规定,也没有更加明确、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都知道,审计工作不仅重视工作质量的提升,还重视工作效率的高低,基于此,审计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前做出一些审计评判,并不能全面了解被审计人员的情况,审计评价工作不够全面仔细,这种审计方式将会增加审计工作的风险,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二)不同地区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不同

由于不同地区的审计工作现状不同,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因此其审计工作质量也较高,绩效审计工作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创建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但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审计模式也较为落后,因此西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无法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无法得到准确衡量

传统审计中的财务审计工作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经济责任无法得到准确的衡量,传统的财务审计工作能够借助财务报表或者相关数据来了解审计工作现状,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衡量标准是业绩以及社会贡献值,因此经济责任无法得到准确衡量。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缺乏能动性

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出现及运用是时展的必然,传统审计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创建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进一步满足国家的战略发展要求,然后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改进,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当前审计工作发展需求。但是在评价指标体系固定的情况下就会降低能动性,这样就会出现来不及修改体系内容的问题。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优化对策

(一)借助绩效审计的力量创建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

创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系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当然借助绩效审计的力量来创建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是可行的,能够有效提升创建质量。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工作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最近几年,绩效审计在我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绩效审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尤其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大提升了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创建质量,保障了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工作离不开绩效审计工作及相关工作经验的支持,单纯的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来衡量经济责任是不科学的,绩效审计工作的审计方式与经济责任审计方式比较接近,加之国外有一些绩效量化的先进方法,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不断创新经济责任的衡量模式。

(二)创建全面统一的评价指标系统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经济责任是无法得到准确衡量的,自然也就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是,统一的衡量标准无法同时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评价体系的能动性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创建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有统一的标准,还应该更加全面。考虑到目前东西部经济发展不一致,而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心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构建一个评价体系的时候,就需要将此考虑进去,将体系内容更充实更广泛;同时为了避免社会发展导致评价体系不适应社会这一情况的出现,我们更应该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考虑进去,在全面性方面做到最佳,从而保证该评价指标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有立足之地。

(三)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唯一性的解决方法

以往的财务审计工作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不能简单的用对或错来衡量,所以我们在创建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经济责任的实际情况来做,该指标的作用在于在进行评价时,能对于不同情况不同区域不同政策下的经济责任准确判定,能考虑多方因素而不仅仅从结果上反映出来。当然这一方法的提出也需要佐以审计师的职业判断,更为客观的判断会对此有更好的帮助。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篇7

关键词: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关键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法定代表人在履行经济责任期间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主要目的是将法定代表人在该期间所担负的经济责任分清楚,为组织人事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和纪检监察机关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兑现承包合同提供参考依据。随着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断增加,出现了审计和责任人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应给予解决,才能提高审计效率。本文就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一、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问题

1.审计标准不明确。目前,我国县级以下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没有明确的审计标准,使得经济审计工作难度增加,审计效率上不去,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如我国某些乡镇单位同时设置两个并列职位,镇长和党委书记,二者并虽有详细的工作界定,但在行使经济审计工作时,权利出现严重交叉,进而导致审计工作模糊不清,出现相互推让的现象,从而使审计工作难度加大。为了提高审计效率,虽然制订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召集学者专家进行研究探讨,但仍旧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评价方法不全面,如只采用了归纳法,并没有采用其它统计方法,使得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其次,评价标准不统一,如在经济审计时,通常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使得审计工作缺乏一般性。再次,评价方法不同,使得审计工作容易出现重复,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操作流程。

2.审计原则没有有效落实。我国大多数乡镇行政单位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某领导离任之后才召集经济审计工作,而在此之前,并没有进行此工作。这明显违背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因为该规定要求,在政党干部离职之前,必须做好经济审计工作,在审计中如果发现问题,应明确交代清楚,才能离任,否则,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这种先离后审的审计方式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如果前任领导在任时存在一些经济问题,但并没有及时查明,使其存在一些侥幸心理,而后任者由于前任的经济问题,负担加重,便会出现一种松懈心理,使得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据调查,这种现象在一些乡镇单位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经济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3.经济责任不明确。首先,由于县级以下行政单位工作具有长期性特征,如果出现一些经济审计问题,很难分清楚是上任的还是现任领导的。其次,镇长和党委书记的权利存在着交叉。根据规定,党委书记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该镇管辖地区的宏观经济,同时主管责任。而镇长主要负责经济工作。这两种权利由于界定不清,使得经济审计量加大,同时削弱了其它人员的监督力度,使得廉政效果无法达到。再次,乡镇行政单位在经济责任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如在乡镇集体和被审个人的经济责任,缺乏界定标准,使得经济责任承担者不明确,进而导致经济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二、提高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措施

1.完善经济审计指标。由于经济审计工作涉及面广,再加上审计对象多样化,使得审计工作在开展上存在一定难度。以此,应遵照国家颁布的审计指标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制订较为统一的审计标准。在审计标准制订时,制订人员应当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局限于纠正经济错误,而是实现有限资金高效使用。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所以在制订时,需要着眼于当地的基本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该地区的经济审计标准。此外,还要考虑到行政单位的性质职能,考虑到它们的经济目标,再结合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制订出一套合理的经济审计标准,使特殊性和一般性相统一。

2.处理好离任和审计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着先离任后审计的审计弊端,使得出现的经济问题无法解决,也使先任领导存在侥幸心理,后任者有鉴于前任的事迹,也出现松懈心理,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效率。以此,县级以下领导干部在离任之前,必须做好严格的审计工作,才能做出离任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对现任领导形成警示,让他们在就职期间做好当地的经济工作,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去。另外,实施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还会起到禁止违法乱纪的行为,对于廉政执政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该原则还避免了先离任后审计所带了的弊端,使经济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开展,提高了审计质量。

3.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首先,由于县级以下的经济工作具有连续性,并且时间跨度大,在较短时间内无法分清前任和后任的经济责任。所以,应聘请专业经济工作人员,采取专业的分析方式作出合理的审计方式,使各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得到明确划分,使他们在离任及就任时担负相应的责任。其次,做好领导者的责任划分工作,使镇长和党委书记两者的工作更加清晰分明;使审计个人和集体具有明确的界定,以免出现经济审计问题时,相互推卸责任。

4.提高审计效率。首先,由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广泛,所以应合理使用当地的资源,才能提高审计效率。如在出现审计人员缺乏时,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增加审计人员,还可以专门聘请专业审计人员,使他们长期从事审计工作,此外,可以和相邻乡镇做好沟通工作,做好联合审计工作。其次,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一些县级以下的乡镇地区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对审计人员也出现了较高要求。以此,这些乡镇审计机关应聘请专业审计人员,还应积极引进金融、会计专业的人才,以弥补审计方式单一、审计人员缺乏等不足。另外,还应做好审计人员培训工作,使他们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以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审计工作。

三、结语

目前,我国县级以下乡镇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原先的审计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要,需要制订新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案,才能满足经济审计工作,才能避免审计中出现严重弊端。本文就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一、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在任职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国企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对内部单位负责人在离任时或任职期内进行的。

从某公司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过程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的初级阶段。审计重点在财务收支的查错防弊上,主要是针对个人是否违反财经纪律,有无行贿受贿等经济问题,在进行账务清查和群众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后出具审计意见,经被审人签字,公司负责人批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入被审人档案;

经济责任审计的成熟阶段。在1999年国家颁布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后,该公司修订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此时的审计重点主要在责任划分、责任履行的评价和检查上。审计从财务收支审计出发,主要从经营指标完成、内部管理现状、职工收入水平等方面,采用“数字说话”形式,全面评价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长足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阶段。2010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后,该公司把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都纳入了规范化管理。在准备阶段,除要求组织部门出具委托书外,还与财务管理部门、干部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防止审计出现纰漏,降低风险。在实施阶段,审计不仅依据内部考核标准来确认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而且与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相结合,通过调查和检查发现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改善单位管理,提升绩效水平,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

从该公司已进行的120多项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看出:任中审计少,离任审计多;单独完成少,参与协作多;查错防弊是基础,效能提升是目的。经济责任审计包含了更多有用信息,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实践中与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紧密结合的转变趋势明显。

二、根据发展需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的把握

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离不开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无重大决策失误,其落脚点在真实性问题上。由于企业的不同特点,表现出审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包括以下重点内容:

(一)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问题

核实重要资产(应收款项、货币资金、对外投资及收益)的真实性问题并注重不良资产的核查;检查应付款项和销售收入确认的原始凭证、备查账簿等,核实债务和收入实现的真实性问题;检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核实最终效益的真实性问题。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出发点。

(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内控制度,通过数据搜集、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测试其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发现内控“盲点”,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也是责任审计的重点,更是责任审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依据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有利于控制审计风险并实现审计的客观公正。

(三)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检查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划清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是给干部履职列出的“成绩单”。对任职期内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的确认是重要内容。在审计中对经营目标完成情况所做的判断,不能脱离其内部经营环境,要有明确的依据标准,这既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否则,由于审计人员对行业或企业特点了解不够深入而导致审计风险。

(四)重大问题决策是否合规,有无失职渎职的检查

干部履职是否科学、可持续和具有实效应是责任审计给予关注的重点。目前,对国企干部进行责任审计,应围绕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的内容给予关注,厘清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一些“其他目标”,通过了解企业“三重一大”方面的结果,如实报告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权力运用能力等,这也应是时展赋予内部审计的任务。

三、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力克经济责任审计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要工具,更是衡量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渠道。审计成果不仅评价了干部履职能力,而且能为改善管理、增加价值服务。因此,把握责任审计的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应是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方向。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问题主要有:

(一)审计的风险和质量难于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都与风险伴随。“先审后离”、“逢离必审”使得审计机构受到挑战,审计风险增加;审计中评价证据仅限于任职期而忽视其长远影响、检查手段落后,重点存在偏差、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所带来的风险;审计评价及责任界定的风险等,都是实践中难于解决的问题。

(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确认

财务资料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审计无法在短时期内对资产、负债的真实性进行准确确认,除对有确凿证据证明的部分加以调整外,对票据真实、内容虚假的财务记录,听之任之者居多,导致审计结果的准确真实性受到客观的拖累。

(三)经济责任的评价标准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在于正确评价干部任职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由于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审计人员主要依据单位内部的评价标准做出评价,但是这些目标和指标的不明晰或不科学,会导致评价不够客观公正,审计结论无法经得起历史检验。

(四)经济责任的界定标准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篇9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审计机构

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集财务审计、法纪审计、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工作,它具有政策性强,影响力大的特点。但从该审计工作实际效果看,其所发挥的作用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各方面期望上,还存在诸多矛盾,需要寻求思路,逐步解决。

一、军队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1、重视不够,组织实施难度大。

部分军队组织部门没有真正把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中,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机关走走形式而已,致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互相推诿,清查不深不细,甚至敷衍了事走过场。有的单位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只满足于“例行公事”,过关完事,而不能通过审计从经费的使用、管理、单位全面建设情况考核干部的决策能力、理财能力和事业心等,未达到审计的最终目的。

2、审计制度不够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处于探索规范阶段,现行法规措施的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主要是依据《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试行)》。该标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不同等次的区分度不够,特别是“好”与“较好”界限模糊;二是内容不足,衡量履行经济责任是否“规范”的内容较多,衡量履行经济责任是否“全面”和“有效”的内容相对较少;三是操作性不强,定性有余定量不足,尤其是“好”与“较好”的评价尺度难以把握;四是评价逻辑不一致,“好”与“较好”侧重于评价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一般”和“差”侧重于评价履行经济责任的结果。

3、审计力量不足。首先,军队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军队审计职能的拓展,审计范围的增加,审计部门的工作量、难度也随之加大,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逐渐突出。其次,由于审计力量不足的现状,难以提高审计覆盖面,也使一些领导干部抱以侥幸心理,难以使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应有的约束力。

4、审计资料收集困难,真实性完整性难以保证。当前,由于经济违纪手段隐蔽,审计时间有限,审计成本不足以及审计方法落后,使得审计人员充分收集审计证据的难度增大。加之,用于审计的资料和证据来源大部分都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提供的,其真实性、完整性很难确定,由此而产生的审计风险更为突出。

5、审计独立性不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有一定权力,且在重要岗位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他们在本单位往往会有意或无意的形成“关系网”、“感情网”,审计部门在审计时,较难得到真实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当发现有违规违纪的情况时,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便会招来“明点暗示”或“软磨硬缠”,个别的还会出现公开叫板。所有这些,都可能使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原则性、独立性和责任心受到挑战,加大审计风险。并且,领导干部作为权力拥有者一般处于强势地位,而审计部门和人员作为被领导者处于弱势地位。从理论上说审计部门和人员只能对领导干部有关经济权力进行监督,而领导干部则有可能运用其它权力对审计进行反制。

二、新形势下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策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各级党委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坚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干部管理、使用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干部、纪检与审计部门,要把它作为干部政绩、廉政建设考核和审计工作职责范围的重要内容做细做好,二是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党委要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分工专人负责。干部离任,一律要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部门与干部部门应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2、完善法规制度,细化评价标准。

依据现行相关的法规制度,结合客观工作实际,修改、补充、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解决审计实践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问题。增设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使评价标准真正反映领导干部是否全面、规范和有效地履行了经济责任。在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权力运用和经济责任履行合法性的同时,应更加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的绩效性。量化指标并采用定量评价法,提高标准的明晰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将现行标准的四个等级即好、较好、一般、差确定不同的分值段。其次,将所有分项指标统一到定量评价上来,对标准中的每项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分配相应的分值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每项指标的评分标准也尽量采用一些能量化的数据如经济决策效果良好率、经费保障落实率、廉洁指数等;最后,根据每项指标得分算出总分值,依据总分值确定审计对象所处等级。在根据总分确定审计对象所处等级时还可以设定一些重要指标,这些重要指标的分值不应低于某数值才能评为好或者较好。此外,应注意设置修正指标。对因国家或军队宏观政策调整等不可预见因素造成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出现异常等现象,通过所设置的修正指标进行调整。

3、适当在编制、经费保障上倾斜。

目前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尤其是近几年来军队在军事经济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后勤社会化保障、集中采购等举措在部队已经施行多年,但审计人员队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决策部门应当考虑适当增加审计部门人员编制,在审计机构设置、经费预算等方面,各级党委应予以充分保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军事经济监督目的。

4、加强军队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

审计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配合与否,因此应当加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审计的作用和意义,并在审计过程中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责任人做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合法、可靠,尤其是所提供的预算经费收支、预算外费用、往来款项、资产状况等资料必须真实合法,对出具虚假、违规承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处理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推行审计承诺制的目的是明确责任,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篇10

(一)责任划分含混不清

众所周知,责任划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评价的定性问题,失之毫厘便有可能导致审计结论的重大失误,给责任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分清经济责任是进行正确评价的基础。但在近年来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不少审计人员忽视了责任的划分,往往将各种责任相混淆,使得审计评价有失公允。如一些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将与经济责任毫不相干的非经济责任大加评价,把前任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列入现任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中进行评价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诸如此类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也影响了审计机关的形象。

(二)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由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不过才几年的时间,全军上下尚无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即便目前各大军区已经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但仍不够完善,审计结论往往人为因素较多,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评价时随意性过大,不同的审计人员在对同一件事情进行评价时,可能出现不一致、甚至相悖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又都有可能有其立足点,原因就在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规范,这显然有悖于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原则,同时也给审计评价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更难以令人百分之百地信服。

(三)审计评价方法使用混乱

目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如基数指标法、效绩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所依据的标准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慎之又慎。然而,许多审计人员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往往胡乱套用评价方法,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导致评价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给审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较高审计风险的束缚

由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针对人的评价,事关重大,因此对评价准确性的要求自然很高,但当前的情况是,审计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而人力又有限,为减缓审计压力,节约审计时间,审计机关通常要求被审计单位提前整理好相应的资料并通常认为此资料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按照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这就存在一个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可靠性问题,无形中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高风险,这种高风险势必对审计评价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评价时有所顾虑。

三、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点对策

(一)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规范且细化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是解决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问题的根本。因此,抓紧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已是迫在眉睫。按照“先规范后完善”的原则,总结工作经验,建立科学、完备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和定性、定量考核体系,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趋标准化、制度化。比如通过对被审计对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审计后,应先分项作评价,然后再综合评价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责任,这样作出的评价便有其坚实的基础,即:先查清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的准确性,作出会计资料真实与否的评价;根据查证的事实,作出财政、财务收支符合财经法规与否的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审查和检测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和执行情况,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和有效与否的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最终作出被审计对象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领导责任的评

价。这样,审计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便能得到极大的控制。

(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在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在当前众多的定量评价方法中,是有一些评价方法较为适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如复合审计评价方法等。复合审计评价方法是由复合审计评价系数(multipleauditingSystem简称maS)与层次分析方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相结合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复合审计评价方法采用了多层次分析法将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全方位、多侧面反映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审计指标体系融为一体,以复合审计评价系数的形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军队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这种方法采用相对标度的形式,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即在递阶层次结构下,根据某种准则和所规定的相对比例标度,依靠审计人员的判断,对同一层次有关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按层次从上到下合成方案对于决策目标测试,并以相对重要性的权重表示,然后计算复合评价系数,进行比较作出审计评价。

(三)与时俱进,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新生事物也应一步步走向成熟,审计人员应摒弃错误观念,在走出误区上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理顺财务收支审计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财务收支审计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