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管理概论十篇旅游管理概论十篇

旅游管理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3:22

旅游管理概论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哲学;旅游;管理;哲学

abstract:tourismmanagementphilosophyiswidelyusedinthefieldoftourismmanagementpractices,buthaven'tgotenoughattention,andbeentheorizedandsystematizeduntilnow.thisarticleproposestheconceptoftourismmanagementphilosophy,anddoesasystematicstudyonitstheoreticalposition.

Keywords:tourismmanagementphilosophy;tourism;management;philosophy

一、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背景

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对于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管理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将具体理论或理论原则与实践要素相结合创造出能够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的能力,是针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创新能力。旅游管理理论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要形成很多哲学理念,部分哲学理念不仅能够指导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还能够运用于更为广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并发挥指导作用。

目前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主要用于旅游业实践领域对具体运营项目方案的指导,其中在区域旅游产业定位、景区投建决策、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运营项目设计中的运用较为广泛;

同时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系列观念在国际、国内运用领域专家的运营理念交流中也被普遍涉及,亦有跨学科学术研究者试图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中寻求相关学科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启示,然而因为研究界客观存在的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运用研究领域的分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未得到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学者的足够重视,缺乏理论化、系统化研究,尚未形成专门化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研究界鲜见相关著作。

二、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概念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属于管理哲学的一个门类,它是指从旅游管理的愿景和远景视角,将旅游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实践有机结合,经过理论升华,上升到哲学层面形成的,对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将旅游管理理论进一步研究,实现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实现理论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这也是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目的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需要站在宏观的视角上,对旅游管理的整体理论、旅游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力求寻找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力求寻找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所独具的系列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从而得出具有哲学意义的旅游管理哲学理念。

四、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定位

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特征相关的学科领域有管理哲学、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其中管理哲学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上一级学科,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平级学科。管理哲学的哲学理论源泉是全体管理领域,包括旅游管理领域;企业管理哲学的理论源泉是企业管理领域,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的理论源泉是行政管理领域。

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针对单体企业或一个相对独立的企业群,如普通企业、企业集团、企业联盟、具有共同股东的多个联动的独立公司;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的自我治理和社会治理。

旅游管理学科建立之初借用了企业管理的部分理论和部分行政管理的理论。经过漫长的理论发展,旅游管理学科获得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旅游管理理论界以外的人一般能够注意到旅游管理理论体系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也是旅游管理学习者的主要就业方向。但认为旅游管理理论仅包含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是对旅游管理理论了解尚未深入的人的看法。在现代旅游管理理论体系中,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行业和旅游现象相关的各种本质性规律,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是旅游业的部分外在活动,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这些外在活动的规律,更要研究掩盖在外在活动现象之下的本质性规律和不具有明确现象的本质性规律。旅游管理理论的核心研究目标是探寻旅游行业存在和发展壮大的本质规律。相对于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只是必要条件中的极少数条件,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的充分条件的总量远大于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这两项必要条件。如某些区域旅游企业运营质量较高,旅游行政监管也很到位,但旅游业仍无活力,本质在于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只起到合理引导旅游业发展动力的作用。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取决于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依照其发挥作用的规律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的动力。这些动力是旅游产业的生命之源。研究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发挥作用的规律的理论包括旅游业与国民经济收入的关系、旅游业与国民工作环境的关系、旅游业与基本物质生产型产业的关系、区域区位特点及旅游潜质对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影响等。以旅游管理理论的早期特点代替旅游管理理论的现代特点,以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代替旅游业的理论特点,仅注意到关于旅游业具体运转的理论而忽视使其得以存在的基础性关键理论,是对现代旅游管理理论的过时和片面看法。

比较旅游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旅游管理理论虽然与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有着少量的理论重合,但所重合的理论仅属于旅游管理理论中不具太大分量的边缘性理论,旅游管理理论有着其分量很重的独有性核心理论,这些理论是不论企业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还是其他理论都无法直接提供的,所以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中相关理论的组合仅代表旅游管理理论的少量边缘理论,绝非旅游管理理论整体。

可见旅游管理理论相对于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是相对独立的另一种理论,所以以旅游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与以企业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企业管理哲学、以及以行政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属于绝对独立的另一种哲学理念。因为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与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互独立的关系,试图通过将企业管理哲学与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通过理论组合得出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仅适用于旅游管理学科建立之初时的情况。

管理哲学的哲学理论源泉是全体管理领域,包括旅游管理领域,因而管理哲学的理念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体系中也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一般被包含于特殊之中并小于特殊的哲学规律,管理哲学被包含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中、是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一部分,但无法代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同样也可证明,这种情况也适用于管理哲学与企业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与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的理论关系。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是与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互独立的平行学科,三者的上一级学科是管理哲学,管理哲学被包含于三者之中,并不能代表三者的直接组合或三者之一。(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福墀,杨静.管理哲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王德清,么加利.管理哲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袁闯.管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钱学成,全林.管理哲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刘月霞,赵玉娟.现代企业管理哲学:兼论企业家哲学素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曾鹏飞.企业管理哲学(一)[J].冶金信息,2000(3).

[7]曾鹏飞.企业管理哲学(二)[J].冶金信息,2000(4).

[8]钟一鸣,黄江泉.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哲学阶段性特征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8(1)

[9]刘安萍.探讨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哲学[J].平原大学学报,2001(8).

[10]周毅之.的行政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1]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宋丹妮.道是无为却有为——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哲学思考[J].经济师,2004(4).

旅游管理概论篇2

关键词: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8-02

0引言

《旅游学概论》课程从旅游学科的形成及旅游发展史的研究入手,对旅游学中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者、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等基本问题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便于学生全面和深刻认识旅游及旅游业。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理论性,它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目标,有助于学生构建该专业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2]。有必要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该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困难,比如教学方法等方面。

1《旅游学概论》的特点

1.1基础性《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基础入门课程之一,它以旅游活动的要素和内容为主线,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该课程的知识面广,重视基础概念,强调应用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旅游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关于旅游学和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运用旅游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旅游职业的道德。

1.2前位性一般来说,《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前位课程,对于学生把握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该课程的设置,对于激发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旅游业的了解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旅游职业意识培养,符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2教学内容

《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旅游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而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教学质量。《旅游学概论》的教材虽然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在众多的旅游学教材中,李天元和王洪滨编写的教材,内容丰富,影响很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来说,选用什么教材作为参考,主要应该侧重于选择能够体现大学教育目的,符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最好是能在上课过程中以该教材为参考,结合旅游管理职业岗位的实际任务、工作项目,不断地扩充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新动向,追踪相关的热点,逐渐完善本身的教学内容。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服务一线需要的“职业能力突出、理论知识适度、素质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教学内容需要应该突出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以讲清定义和加强应用为教学重点。通过《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总结了该课程主要内容有7个知识模块,其中,该门课程的核心主要是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等知识模块;该门课程的基础是认识旅游的知识模块,包括认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的概念、特点、性质、分类;外延是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的影响等知识模块。在具体教学中,也应该处理好《旅游学概论》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

3教学方法

3.1多媒体教学方法《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旅游资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比较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地总结出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定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讲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习内容,使课堂形象具体和生动有趣,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于老师口头上的表达。

3.2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旅游学概论》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是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可以大量使用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可以提供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大量使用的时间保证。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等优势,但它的缺点是占用课堂时间多。授课任务多和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得很多老师对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不敢问津,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便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钥匙。视频、音频、图片等媒体素材也能够为学生模拟出逼真的背景环境,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3.3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该特殊情景进行辩论、讨论、演绎、推断、总结和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应该有充足的时间从书籍、网络、电视、报纸上去搜集与课堂有关的案例。

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案例和精心设计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如果希望通过案例使学生进入角色和积极思考,可以在各个章节或者每节课程前设计引导案例,帮助理论知识的顺利导入。对于某些需要进一步说明和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比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可以安排在讲授基础理论后再进行分析。

当老师在讲授一些彼此对立的观点内容时,可以设计辩论案例。比如,在对某些拟开发旅游资源类型进行综合评价时,有的人主张利用社会标准,即是否体现今天社会的成就和发展风姿,有的人主张利用历史标准,即以是否体现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可以采用黄河游览区开发遇到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无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案例,在进行选择案例教学时,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①典型性。设置的案例一定要有针对性,能够反映相关的旅游学理论知识,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②真实性和客观性。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所以应该在选择的每个案例所描述的事件时,案例内容是真实的,不是随意杜撰的;客观性是指旅游案例只是对某个旅游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而不能作出主观性的评论。③时代性和地域性。选择的案例应该新颖,尽量是最近最新的材料,同时要就地取材,尽量选择学生生活的案例。

3.4现场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方法是指在校内外实习基地或者与校外的企业联系,让学生到旅行社、旅游饭店或者是旅游企业中参观和考察甚至承担工作任务,适当地安排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得到深化。该方法有助于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旅游管理专业,给学生提供接触工作岗位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中,以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该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大量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每个任务都有适量的新知识点,而且每个任务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该过程的组织者,而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该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在认识旅游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如什么是真正的旅游者),而后按照6-8人一个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最后老师总结和点评,得出结论。这样也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弊端,一般都是在该课程结束后通过试卷来考核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成绩,不太注重学生平时的成绩,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只是在临近考试前,才对之前所学内容加以突击,导致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没有学到真正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我们应改革这种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与期末考试成绩按照30%和70%的比例分配,比如增加课上讨论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作业成绩等,而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出勤成绩,也应该包括平时学习的成绩,这样会提高学习气氛,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学习,将基础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

5总结

《旅游学概论》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应该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对于大学老师来说,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在掌握培养目标与特点的同时,结合该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具备学习和创新等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的基础性,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更具意义。我们只是在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上作了初步尝试,《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还将会继续。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概论篇3

随着中国的旅游业蓬勃的发展,旅游行业不仅需要能获取知识的实用性人才,而且更需要能创造知识的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高专的《旅游学概论》教学应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如何在《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避免传统说教式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积极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尝试和探讨的课题。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目前已经实现了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开始迈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提升,这是旅游业持续兴旺发展的动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政治进一步崛起和国际交往的发展,国际旅游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际旅游产品及行业管理将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鉴于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大部分高职高专开展了《旅游学概论》专业。但《旅游学概论》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学生毕业出来进入工作岗位后,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要求相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学概论》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

旅游业是一个应用性强、灵活性强、综合性强的产业。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旅游学概论》专业的课程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能快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难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在《旅游学概论》中景区演艺活动管理课程的教学,由于受课程设施限制,实践课实施相对困难。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此课以后,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仍然停留在书本上,在毕业之后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旅游景区管理岗位的实习上。

(二)《旅游学概论》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单一

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特别是应用很强的课,实际操作的训练所占的比重应该是很大的。但是我国《旅游学概论》专业的老师自始至终都是书不离手,眼不离书,因此教学活动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即使老师讲一些课外知识也难以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不能领悟其中深含知识,一遇到实际问题,脑子便不灵活。

(三)《旅游学概论》专业学生缺乏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旅游学概论》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基础,因而实践方面的活动是《旅游学概论》专业教学重要环节。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受各个方面的限制,只是挑出几门重要的课作为实践课,剩余的课程就是上课讲习,实践知识的缺乏导致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在校学生毕业后到旅游单位就职时,一遇到实际的问题就手忙脚乱,思维混乱,进而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三、《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探讨

(一)课程设计

专业教学采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要求下,结合《旅游学概论》课程特点,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任务相融合、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采取以工作过程为逻辑起点,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的职业性特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有关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对旅游业的各个服务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能力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整个工作过程为逻辑起点,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为导向,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指向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

2、重视课程实践性的要求,构建“学用合一”教学模式。《旅游学概论》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关注课程的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所以我们必须根据理论与实际一体化的课程建设理念,将课堂与工作岗位合一,教学与运营合一,教师与管理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流程合一,以“五合一”为抓手,以学院和旅游业为基础平台,以校外实训基地为拓展平台,逐渐形成了“教学实际合一”的教学模式。

3、突出课程的开放性,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渠道。该课程的应用性与开放性同生同存,突破学问化教学的框框,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渠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在教学中,应不断的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此外,改革考试制度、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实施双证书制度、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学者、能工巧匠进校园等等一系列措施,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4、嵌入双语教学,增加现代服务的重要元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培养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学生个体和学院整体两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增加职业英语课时,在专业教学中嵌入双语教学,通过语言学习,使学生了解他国文化的特征以及同我国本土文化的差异,体会多元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为课程的再建设打好基础,打造课程的前瞻性的特色。

旅游管理概论篇4

【题目】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第一章】长沙地区旅游服务机制优化探究绪论

【第二章】【第三章】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第四章】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完善长沙市旅游公共服务的途径

【结论/参考文献】湖南长沙旅游公共服务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2章相关概念研究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任何一项学术研究研究活动,在没有最终的大家出现前,对许多概念及定义是存在各种不同观点的争议的,这也是百家争鸣的一种正常现象。本研究,也需要站在作者本人角度对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一些浅显分析。

2.1相关概念。

由于旅游公共服务属于新兴研究领域,加上国外对这一专题的研究不多,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公共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在对相关概念的使用中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因此,需要在研究中对所使用的主要概念进行相对明晰的界定。

2.1.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学者普遍认为的主要是指公共福利组织或者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用的产品或消费或服务,在属性上其具有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消费上非竞争性,同时在社会主体受益上体现非排他性,比如公共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修建的公路)、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至初中学历基础教育)等[14]。

2.1.2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具有历史的阶段性,其内涵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一开始,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的副产品而存在,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展其自身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共产品是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而且这个过程是法律允许的[15]。他们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纯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以及混合产品。其中,政府承担主要职责,在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当然,因社会制度不同,导致公共服务的历史阶段性,要求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应该根据历史阶段的不同,提供适时恰当的公共服务[16]。现代社会的公共服务与管理基本是以主体合作为重要基础,尤其是要强调政府由管理性向服务性转变,不能忽视公民的各项社会权利。

2.1.3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定义是指旅游业者通过适当利用与开发旅游资源后,提供给旅游人员的旅游吸引特色物(主要是指人文及地理景观)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产业商品提供商(含当地政府)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活动所必要之一系列服务总和[17]。旅游服务商品一般分解为五种类型(由中国旅游局于1999年):1)观光性旅游商品(如自然风景、名胜古迹以及城市风光以等);(2)度假性旅游商品(乡村、海滨、野营、山地以及温泉等);(3)专项性旅游商品(商务活动、文化活动如音乐会,以及体育健身运动等);(4)生态性旅游商品:生态旅游活动最近已经是与环保相关联的形式出现,其主旨是以保护环境、回归大自然,这是人类对回归自然的重新认识。但是,现如今的所谓生态旅游无论从概念形成上,还是形式与内容等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变化,将可能会逐步成为旅游产业,尤其是城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5)旅游安全商品:旅游活动保用品,商业性旅游意外保险商品,旅游防护用品,这些些均是保障游客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必备工具与服务。

2.1.4旅游资源。

一个旅游区域具有何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如何开发这种资源是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存在的基础。旅游资源一般主要包括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以及地理景观、野生动植物、湖泊或/和温泉,以及独特的气候等,通常归纳为生物、水文气候与地形地貌四个大类;人文性景观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名人故居、名胜古迹或/和古建筑、民俗风情、饮食、购物、现代建筑新成果等[18]。长沙市旅游产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方进入发展迅速期,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具长沙市人文地理特色的八大系列景观:风景山岳文化系列;历史文化名人及其遗迹系列;现代革命纪念地系列;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系列;现代新都市风貌系列;古代建筑景观系列;湘江及浏阳河流景观系列;湘菜湘味及小吃文化特产系列[14]。长沙市新兴的支柱产业中,旅游产业已经是不可或缺者之一。

2.1.5旅游公共服务。

目前,旅游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和旅游业发展过程的热点问题,但是,无论学术界还是实业界都未能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概念,国内有不少学者提出观点。杨大明于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提出旅游公共服务及管理是由旅游行政及其授权的公益管理部门向全社会提供的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服务。李爽于2008年撰写博士毕业论文中对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也进行了界定,提出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者的提供者不仅仅是政府,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第三方应积极的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以及管理的提供,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多方的参与[19]。

结合国内外研究,本文认为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是以满足旅游者共同需求为目的,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第三部门提供的具有公共性特征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就现阶段来看,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主要包括旅游地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生态性环境保护与建设、旅游公共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公共安全保障、旅游服务规范与标准、旅游行政管理等内容。旅游公共服务除了具有一般公共服务的特性之外,同时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旅游公共服务的辐射面更广阔,包括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二是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因而政府投资旅游公共服务的前提除了公益性,还有盈利性[20]。

2.2理论基础。

有学者认为,现阶段中国的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至少可以初步形成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活动研究机制理论分析的框架,从而实现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上的建设实践,尤其是学者们需要给政府在政策引导上提供理论支撑基础,着力推进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转变,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直接或间接达到增进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提供的有效性、社会性的目的[21]。

2.2.1公共产品理论。

现代西方的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在消遇属性中具有非排他性,以及非竞争性两个明显本质的特征。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公共产品提供的数量、方式、范围等难以做到平均与完全公平公正性等因素,导致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具有排他性或者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另外,布坎南则提出了所谓的公共产品只具有非排他性,或者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理论[22]。

目前比较能被学界接受的观点认为:公共产品根据消费性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私人消费产品三个类型。一般情况下,兼有两种产品特征的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才会构成公共服务产品的主体部分。社会上公共产品的生产单位一般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或者由政府向社会采购,其公共产品成本主要是通过税收等财政收入承担。而准公共产品则一般由市场及社会主体和政府混合提供,或由政府向社会采购,但一般由政府部门提供政策与决定[23]。

2.2.2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国家针对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这一现象而对政府行为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公共产品(包括公共资源)供给所引发的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研究,拓宽了对公共产品理论研究领域,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经济学家布坎南[24]。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是将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过程诉诸政治程序,一般采取集体选择模式,着重在于研究市场中的主体(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间)行为,但是因为公共产品的供给市场机制运行不可避免会带来缺陷(比如存在搭便车现象)所引发研究而成的理论成果。公共选择理论普遍认为:由于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具有天然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属性特征,从而会导致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缺乏竞争机制,容易导致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部门运行效率极为低下,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上,人们普遍认为宜引入私人或市场组织,通过招投标竞争形式采购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从机制上引入市场生产中的竞争特性从而提高效率[25]。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旅游公共服务产品不仅可以由政府提供,而且还可以通过例如招标的方式选择私人部门的加入,引入竞争后旅游者对旅游公共服务有更多的选择,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6]。

旅游管理概论篇5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旅游”一词于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H.CeballosLascurain首次在文献中使用,其原意是指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的自然旅行,提出的目的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促进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时至今日,“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仍没有统一。纵观林林总总的生态旅游概念,不难发现,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深化过程。

二、对目前生态旅游概念的新思考

综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认识生态旅游,才能更加科学、完整地把握生态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是应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生态旅游应着力解决传统旅游无法解决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衰退问题,生态旅游的实质就是追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惜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需要和获取利益,忽视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强调以环境效益为前提目标,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以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以实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界定,从宏观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管理系统,以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系统论思想为基础实现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从微观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通过开发、保护和消费等活动实现政府、开发商、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等相关主体行为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生态旅游概念的动态发展性,从发展的角度看,现阶段生态旅游概念正处于以旅游产品开发为其主要形式,并向生态管理系统过渡的时期,追求生态管理系统的整体发展是未来生态旅游概念的实质性发展方向。

在实践中,应将二者统一起来,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规划,科学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完善监控体系,保护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基础,在取得环境效益的前提下,为旅游者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经历,取得旅游经济效益,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三、生态旅游概念体系的构建

生态旅游由理论基础体系、相关主体行为体系、目标体系(见下页图1)三个基本体系构成。

(一)理论基础体系

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对生态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对生态资源的管理首先要遵循生态原则和科学性;生态旅游的功能是要实现旅游地的持续协调发展,所以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生态旅游是一个生态管理系统,涉及到多个主体要素、多方面关系的协调均衡,这就需要系统论贯穿于开发管理全过程,实现系统整体的稳定持续发展。这三个理论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生态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发展的全过程。

(二)相关主体行为体系

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的理解还要把握住其行为主体“人”的要素,它不仅要求有素质高、责任心强的生态旅游者和社区居民,也要求懂环保、懂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者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政府。在开发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在尽量减少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各行为主体的综合效益最优化。

(三)目标体系

生态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保护,取得生态效益;生态旅游虽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但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还通过对资源的保护和对居民生产、消费观念的转变来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旅游的根本目标在于整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生态旅游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原则,通过协调相关主体要素间的利益关系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最优化。理论基础体系是在相关主体行为体系和目标体系互动过程中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基础。其中行为主体要素间的利益分配越合理,综合效益越优化;反过来,良好的效益的实现,会激励行为主体的开发管理分配方式朝着合理化方向迈步。在遵循相关理论的前提下,相关主体行为体系和目标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循环反复,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管理概论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研究存在问题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001-0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学开始受到重视。理论界人士从各个侧面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以及旅游活动的客观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我国旅游理论研究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逐步形成自己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旅游理论研究与其他理论研究一样,一般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实践服务,所以基础理论研究上不去,必然会制约应用理论研究的水平,甚至会乱开药方,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由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还处于开创阶段,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理论研究,水平都比较低,但相较之下,前者更是一个薄弱环节。

学科体系不清。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旅游学科中最为薄弱的领域。对于旅游的基础概念及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框架,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旅游学科体系也有待于构建和完善。从最基本的“旅游”概念到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业的构成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分类等许多问题上,众说纷纭。2009年,张凌云对旅游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旅游学研究框架。他认为旅游就是人们在非惯常环境的体验和在此环境下的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他把旅游者的环境划分为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两类,并试图以“非惯常环境”作为旅游核心概念来重构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甚至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框架。王晓华、马耀峰等对旅游学科的核心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并尝试建立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三足鼎立的旅游学科体系。李良玉则从史学的角度来探讨旅游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并提出自己关于旅游和旅游学的定义。

理论研究滞后于形势发展。当今的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研究只有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才能对形势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真正起到决策部门得力的参谋作用。然而,缺乏系统完整的资料信息,信息量少、传递速度慢及渠道不畅的现象在我国还比较突出。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没有一份系统报道国内外旅游最新动态、及时有关统计资料的刊物,人们只能从有关报纸、杂志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讲话中获得时效性已不是很强的零星资料。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论研究滞后于形势的结果。

二、当前高校基础理论培养存在的问题

受研究现状和教育改革现状的制约,当前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使用教材混乱,教师教材把握不到位

由于当前还未形成统一的旅游学学科体系,各方学者对旅游的基本概念在理解上还存在分歧,各旅游出版物各说一词,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材选取上达不到统一。且由于许多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时间不长,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从历史、地理、中文等专业半路转行而来,未能将教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仅是作为教材作者的传话筒。

(二)名词术语使用混乱,教学内容含糊不清

名词术语是理论研究中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使用统一、规范的名词术语对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旅游管理研究本身年轻,有些名词术语尚属首创,有些则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在理论研究中,使用不同名词表示同一概念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旅游商品和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品等。同时由于教师仅是强调书本的理论,自己对教材缺少深入探讨,导致教学内容混乱不清,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教师观念传统,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

我国旅游学科属于新型学科,在发展上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应区别于传统学科的教学方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专业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重视实践教学,忽视理论研究,教学内容市场化。导致旅游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理论研究人才缺乏的现象。

(四)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旅游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旅游学科知识的传播必须多渠道地进行,才能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但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科的特点,依然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一对多”“满堂灌”等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忽视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化了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途径

针对上述高校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高校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必须做好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改进:

(一)改革教师教学

1.加强教材建设,构建教材体系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旅游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旅游管理学已经成为当今内容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给教材的更新增添了压力。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内容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管理创新的一个“瓶颈”。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大教材投入,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系统的教材体系。

2.提高教材整合能力,全方位充实课堂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教材首先应该有个总体认识,进而分解教材、仔细研磨,最后是系统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将别人的教材变成自己的教材。教师充分理解教材,才能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旅游行业的前瞻性决定了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性。课堂仅仅依靠教材会造成教、学分离的结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获取行业信息,通过实践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全方位充实教材和课堂内容,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3.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传统观念是培养创造性理论性人才的关键。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旅游从业者技能上的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的也是实践能力的加强,从不重视学生理论学习的成果。现在的考试制度也有意无意地提倡死记硬背,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具备抓住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更不具备打破旧框框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这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改变这种局面,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怎么去创新。

4.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满堂灌”教学方法缺少课堂互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因此,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才能给课堂以活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式、讨论式、现场式、案例式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选择或将这些方法优化组合。

(二)改进学生自学能力

1.建立“问题―反思―重建―成果”学习步骤

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让学生思考现阶段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学生应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主动找教师交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促成“教”与“学”的统一;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针对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途径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重建,化为自己的东西;把“成果”作为前进的动力,广泛征集研究成果,在学校乃至省市给予鼓励。

2.建构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学习模式

高校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很多种,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问题探索学习模式、学术研讨与交流模式和课题研究模式等等,不同的学识模式适合不同的学习环境,但随着学习环境的负责化,单一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不再科学有效,有效的可以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学习应该摆脱单一化、固定化的模式,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融合性的优点。为此,可把传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有机地融合起来,建立复合的、动态的学习模式。如图

学生学习模式的动态融合

加强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是理清旅游管理相关基本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的根本途径。高校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认清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的地位,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培养理论概括与研究人才,是当前旅游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旅游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举。

参考文献:

[1]张凌云,冉亚楠.2009年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窥探――基于2009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的统计分析[J].旅游科学,2010,24(2).

[2]杨森林.关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现状的评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杭州商学院学报),1992(3):73-75.

旅游管理概论篇7

1理论内容相关争议的辨析

1.1有关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核心概念的争议

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争议的焦点之一,但国内外争议的内容略有不同。国外学术界对核心概念的争议主要有两点。第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借鉴了生物学领域的物种进化理论,很多学者探讨借用生物学领域中达尔文的物种演化(evolution)理论表述没有生命的旅游地发展是否恰当[15]。有学者认为旅游地发展比较符合生物进化论奠基人拉马克提出的遗传的“突变”特质,而非达尔文的“渐变”,这种突变理论更符合文化和技术的发展规律[16]。但也有学者(包括巴特勒)认为旅游地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且必须不断调整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借用达尔文的物种进化理论也无可厚非[15];另外一个曾在概念上引起争议的是巴特勒最初提出的理论中用的是旅游地(touristarea),而非旅游目的地(touristdestination),尽管两者含义相近,但两者在空间范畴和统计意义上都有很大差别。空间上,旅游地不仅包含旅游目的地,而且还有其地区(satellitedestination);统计上,前者的接待人次只计量过夜游客,而旅游地的接待人次则包括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17]。中国学者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基本概念的争论,则是着眼于巴特勒的理论究竟是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还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更为恰当。认为应表述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有杨森林、许春晓、张立生等,综合起来理由有四:第一,从源头上讲,Butler理论受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启迪,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学中的应用[12,13];第二,旅游产品可以分为旅游地产品、旅游线路产品、旅游节庆活动产品等类型,旅游地生命周期应该是旅游地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支或者类型,旅游地是旅游产品的空间载体,只有旅游产品才有生命周期,仅因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研究中实际操作的便捷性,旅游地产品生命周期才以旅游地产品替代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旅游产品[13,18];第三,一些知名学者(如申葆嘉等)也使用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一词[18]。认为应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如余书炜、阎友兵等)的证据有两个:一是从翻译学的角度,国外包含Butler在内的学者的研究对象都是旅游目的地、旅游度假地或者旅游胜地,并始终以旅游地生命周期为名;二是在旅游地的构成要素中,包含了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当地居民,而旅游产品的研究通常不包含这一要素[19,20]。还有潜在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两种概念都可以,因为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没有严格差别或者区分的意义不大。笔者认为出现激烈争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属于舶来品,由于文化和发展背景的差异,中英很多词汇在外延与内涵上都无法完全一一对应,一些概念必须经过修正才能适应我国的客观情况,这有待进一步厘清和完善。第二,巴特勒于1980年发表的文章虽然是写旅游地在时间维上的演化,但“S”曲线图模型所能展现的信息较为简单,只直观地描述了旅游者数量在时间维上的变动。很多学者在引入这个理论时只详细介绍了“S”线图,与产品生命周期的销量和利润在时间维上的变动相似,让很多学者误以为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巴特勒(2010)也认为,模型图吸引了学者过多的关注[5],以至理论的整体内容被曲解或忽视。第三,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也可以用于指导旅游产品演化的研究,这也是很多知名学者基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旅游产品管理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巴特勒的理论还是翻译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更恰当。主要原因有:第一,尽管旅游产品依附于地方的特性使其包含了地方特征,但旅游产品与旅游地的概念在内涵及外延上仍有很大差异。旅游产品是旅游地提供给游客的吸引物与服务的总和,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旅游地是提供游客旅游产品的区域或地方,包含与旅游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再看巴特勒在1980年发表的文章中,研究对象是包含一定地域内以旅游要素为显性特征的人文、自然等地方综合要素,符合旅游地的概念。第二,尽管巴特勒勾勒的“S”曲线图只用游客量变化这一数量指标作为阶段识别标志,但文中详细阐述了旅游地社会、文化、经济等要素在各个阶段的变迁规律。如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流程度、当地居民对游客态度、当地居民生活受影响程度、自然人文环境的变化等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变迁,尽管这些要素性质的改变无法或很难量化,也很难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但可看出文章表述的是旅游地域综合体的演变,且在空间进程上存在核心-的地理特征转变[5]。第三,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用于指导旅游产品演化,更可用于分析如国家、地区、省、市、县、乡、村等不同空间尺度上旅游地域综合体的演化研究[5],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无法做到这一点。第四,最重要的依据是,原作者巴特勒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根植于地理学的土壤,在对概念的补充解释里重点提到了旅游地演化具有核心地区到地带的空间扩散的特性[21,22]。所以,综合以上内容,巴特勒的理论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更为恰当和严谨。另外,即使不考虑文章的出处,有三个背景仍然值得关注:第一,巴特勒一直接受的是系统的地理专业教育,长期在大学的地理系任职[23],而旅游地演化也是自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第二,巴特勒文章中的参考文献多来自当时比较著名的地理学家,且研究对象都是旅游地;第三,完善和使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学者,多将其用来研究旅游地发展的问题[24]。所以从背景上看,巴特勒理论表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也更符合逻辑。

1.2有关旅游地演化阶段特征的研究

有关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化形态,也是产生争议的热点问题。阶段划分争议的范畴里,各学者认可旅游地的演化呈现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相似的逻辑进程和演化路径,旅游地生命周期呈现开始、兴起、衰退的单一曲线形态,但在阶段划分上有所不同,大致有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划分为三、四、五、六、七阶段的说法。三阶段说主要是早期探索旅游地发展规律时提出的,将旅游地演变分为发现、发展和衰退三阶段[7,25],并且三阶段旅游地主要吸引异我中心型、中间型、自我中心型3种性格的游客[26];也有学者在验证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时发现,尼亚加拉瀑布起步阶段与发展阶段无明显界限,停滞、衰落与复兴阶段并存,即尼亚加拉瀑布发展也呈现了三阶段态势[27]。四、五阶段划分法是各国学者在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个案地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旅游地在发展中呈现出不同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进特征。旅游地演进呈现四阶段,与产品生命周期基本一致,包括引入、发展、成熟和衰退阶段[28],有的旅游地在经历探索、参与、发展阶段之后,长期呈现稳定阶段[29],或者旅游地直接进入发展阶段,经历短暂的巩固和停滞阶段后进入衰退阶段。当前研究中也有呈现五阶段发展的个案地,如有学者对美国乡村兰卡斯特进行了持续研究后发现,该旅游地的发展呈现了探索、参与、发展、成熟和衰退五阶段[30,31]。六阶段说受到包括巴特勒在内的多位学者的支持,发现很多旅游地的发展支持了经典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尽管各个案例地由于自身特征或外在因素干扰,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间跨度,但历史数据证明旅游地经历了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不同程度的复兴或者衰退[1,32,33]。七阶段说认为旅游地在经历停滞阶段后,必须对其发展进行重大调整,也就是所谓的“再定位”或者“重构”这一阶段,如果干预成功,旅游地才能进入复兴阶段,如果干预失败,旅游地则彻底步入衰退阶段[34,35]。由于旅游地衰退后会出现经济凋敝、人口失业严重、社会治安恶化、旅游设施废弃,所以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即如何“退出”旅游发展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所以鲍姆(Baum,1998)等认为应该在旅游地衰退阶段之后加入“退出”阶段,这样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化进程才更加完整[36]。就其实质而言,早期的三阶段说是学者们为了突出旅游地的动态性,在时间轴线上呈现一定规律性的演进而提出的分法。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正是基于以上研究,对旅游地的演化进程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提出了所谓的六阶段说。至于四阶段、五阶段说,是各国学者依据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各个案例地的发展数据,发现旅游地的演化并不是完整的依次呈现六个发展阶段,某些阶段因为旅游地的特殊性而没有出现。所以严格意义上,对三、四、五、六阶段说并没有产生争议,真正产生争议的是旅游地经典演化模型到底应该是六阶段还是七阶段。毫无疑问,巴特勒的六阶段模型提出早、传播广、受众多,现在世界各地的学者以巴特勒的六阶段模型作为旅游地演化进程模型的最多[37]。而七阶段说的阿贾瓦尔(agarwal,1994、1997、1999、2002、2006)是持续对巴特勒理论和案例地研究之后提出的[6],认为停滞之后必须加入“再定位”阶段,才能决定旅游地是否走向复兴。这一说法不但有其他学者支持[34,38],巴特勒也对阿贾瓦尔的这一建议给予了高度肯定[6]。从演进方向上看,这五种阶段划分法都描述了旅游地从初期的发现到最终的衰落,呈现出一致的逻辑进程和演化路径。三阶段说对演化过程的划分比较粗略,而四、五阶段说则是不同个案地的演化实证,是对六阶段说的验证和具体表现。六、七阶段说才是对旅游地演化规律的一般性抽象,虽然六阶段说知名度高,应用最广,但综合考虑巴特勒一再强调其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主旨是强调只有通过人为的恰当干预,旅游地才有机会重新走向复兴,因此,加入“再定位”阶段,更能体现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服务于旅游地管理实践,追求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价值。因此,不同于张立生先生的说法[13],笔者认为阿贾瓦尔的七阶段说更加经典、完整,也更加体现了生命周期理论服务于旅游地发展管理的价值。另外考虑到旅游地彻底衰退之后可能出现严重的经济、社会等问题,所以如何选择恰当的“退出”路径,也是旅游地开发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旅游地衰退后考虑如何平稳“退出”旅游业,也是非常合理而有必要的。

1.3有关理论价值的争议

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后,有两处备受争议,即模型的真伪问题和模型的价值问题。

1.3.1模型的真伪之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表述的是旅游地长期演进的路径,所以收集完备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实证研究不易。尤其是旅游地处于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时,各地很少关注和收集旅游发展的一手数据,所以有关游客数量、特征的资料很难找到。巴特勒也承认由于历史数据的缺失,使得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实践验证时存在较大的困难[2]。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进到中国后,杨森林、阎友兵等学者据此相继质疑其理论价值,认为实践中难以找到完全符合理论表述的旅游地[10,17],这是巴特勒理论提出后早期学者们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27]。各国学者用不同案例地的实证研究支持了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尽管各案例中旅游地发展中呈现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但其演化方向和路径基本符合巴特勒构建的模型[1,5,33,37,39,40]。后期,借助多学科视角,许多学者用数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模型拟合,证页81第第4期祁洪玲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争议再辨析实了巴特勒理论可以用于旅游地发展的分析与预测。如贡萨尔维斯和阿瓜斯利用三阶多元回归方程,结合葡萄牙的阿尔加维省旅游业的发展数据,证实了巴特勒模型的正确性[41]。伦德托普(Lundt-orp,2001)及我国学者吴江等发现作为描述事物生长方程的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的“S”型曲线[42,43]。张骁明等对Logistic曲线模型和Compertz模型比较后,发现Logistic曲线模型在我国省级旅游地的发展中,能较好地拟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而Compertz模型则比较适合研究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的发展[44]。沈苏彦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发现50年内的时间尺度下,系统稳定发展时旅游地发展规律符合巴特勒模型[45]。有关理论真伪的争议渐微,但是有一点质疑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即是否如巴特勒最初在文中断定,此后也一直坚持的那样,所有旅游地最终一定会走向衰退[2,6]。至于衰退的原因,有4种观点:第一,旅游地发展超过了其承载力水平,自然、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旅游地走向衰退[2];第二,旅游地衰退是由于对潜在市场开发不利,无法继续保持其吸引力;第三,旅游地技术革新不利,旅游地因老化而退出市场;第四,无法保持良好的竞争力,旅游地被新兴旅游地超越[6]。但无论有关衰退的影响因子为何,有关旅游地是否一定走向衰退的质疑从未消退。笔者认为,尽管现在的确有很多旅游地出现了衰退,也依然无法对“衰退必然论”给出充分的证据。但巴特勒的这一论断有其价值和意义,即使不完全正确,也可以对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提醒决策者旅游地要追求合理而不是无度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46]。

1.3.2模型的应用价值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自提出以来,其应用价值的大小也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6,47]。许多学者指出其不但无法准确判断旅游地所处的具体阶段,更难以精确判断何时出现阶段拐点,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功能不强。“S”型曲线模型是一个描述性模型,所以定量预测功能欠缺也是其一大弱点。而且由于旅游统计的滞后性,模型只能对旅游地演化进程进行一般性描述,分析、预测功能欠缺,对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指导价值不强。因此,对于如何准确判断旅游地所处阶段及转折点,各国学者进行了积极尝试,在发掘模型的判别指标和预测指标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48],有更多学者则提出了预测部分阶段的指标和方法,如利用当地社区对旅游态度转变作为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转折的指标[49],或者利用旅游地利润、游客百分比的变化等[6]。我国学者也试图建立各种指标体系,精确判断旅游地究竟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如许春晓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力指标法判定旅游地演进阶段[15];杨春宇等提出了旅游地阶段预测模型,即用游客量增长速度的“加速度”变化定量划分旅游地阶段,并利用相应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游客量预测[50],该方法不但可以判断阶段拐点,而且开发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预测功能,较之前众多学者采用的数学模型更加符合旅游地发展的实际;杨振之等提出了旅游地发展时间、游客接待人数、年接待量及增长率、外来投资规模、社区居民态度及就业等八方面的因素,综合判断旅游地发展阶段[51];唐代剑提出了旅游地经济力的复合指标判断旅游地是否到达需要复兴的第二曲线拐点[52]。随着各国学者研究的深入,不断产生新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及拐点的判断方法和手段。同时,不断有学者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指导旅游地规划和发展。如我国著名旅游地理学者保继刚、吴必虎、陆林等分别探索了旅游地生命周期指导旅游规划实践的方法,唐代剑探索了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路径[52]。这些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且,旅游地的发展空间有限,只有合理的发展,才能避免旅游地走向衰退,这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旅游地生命周期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旅游规划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53]。孙根年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危机对旅游影响程度的方法[54],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价值。需要提及的是,近年来,欧洲南部一些旅游地出现游客量下滑,旅游收入减少,尽管企业和政府都加大了营销力度,结果仍然差强人意。由于这些地方经济对旅游业依赖较强,所以旅游业的衰退引起了强烈关注,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也受到了当地学者和旅游管理者的重视。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虑到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其在旅游地管理和规划实践的应用也会不断推进。当然,要想更加深入地发掘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论价值,需要进一步探索模型的内部机制,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地理学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都将重点聚焦在研究推进旅游地演化的内在规律和影响机制上,这对提升旅游地演化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有着更积极意义[55]。

2总结与展望

旅游管理概论篇8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旅游竞争力;竞争力;目标市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2―0029―06

[收稿日期]2006―07-02;[修订日期]2006―09―17

[作者简介]臧德霞(1980-),女,山东新泰人,南开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2005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基础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黄洁(1978-),女,山东潍坊人,山东财政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一个时期以来,有关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与评价已经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虽然,人们曾从企业、产业、区域、国家等不同的角度对“旅游竞争力”进行过探讨。但从旅游业管理工作的视角来看,“旅游目的地乃是众多层面的旅游问题赖以依托的基础单位……聚焦于整个目的地乃是旅游目的地管理者所必须采纳的整合性视角”。无论是从旅游目的地本身的涵义还是从游客的整体经历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都是旅游竞争力研究的最佳落脚点。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笔者曾以“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为关键词在Sciencedirect与elsevier数据库中,并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中进行检索,共查得英文文章12篇,中文文章7篇,而且所有这些文章的发表时间均在1999年以后。此外,笔者还特别查阅了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代表性专著――theCompetitiveDestination:aSustainabletourismperspective。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目前已有的研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其中“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一主题概念界定的缺失便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综述

1.1国外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

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区域旅游竞争问题,研究最初集中于旅游地之间旅游资源的竞争。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主旋律开始转向强调旅游需求,把提高客源市场份额作为旅游竞争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末,旅游形象成为旅游竞争研究的主题。旅游领域的“竞争力”研究在90年代以后才出现,而涉及“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则是更为晚近的事情。

目前国外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Crouch&Ritchie模型中的相关因素、环境管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杰弗里・克劳奇和布伦特・瑞奇(Geoffreyi.Crouch&J.R.BrentRitchie,1999)认为,辅资源和设施、核心资源和吸引物、目的地管理、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开发、限制性和放大性因素等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他们以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性模型”,即Crouch&Ritchie模型。该模型囊括了全球(宏观)环境、竞争(微观)环境、辅资源和设施、核心资源和吸引物、目的地管理、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开发、限制性和放大性因素等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诸项因素,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塑造是在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基础上发掘竞争优势(资源配置)的过程。

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效的环境影响管理(environmentalimpactmanagement)与环境质量管理(environmentalqualitymanagement)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环境管理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增加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水平;但环境管理所带来的新增旅游需求的价值足以弥补由此引发的成本,所以旅游企业最终可以从环境管理中获利,从而具有进行环境管理的内在驱动力量。

此外,安玛丽(anne-maried’Hauteserre,2000)吸取快活度假区(FoxwoodsCasinoResort)在竞争力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有远见的企业家活动、业主的战略决策以及马沙得克特・皮库斯族(mashantucketpequots)的经营策略在其竞争力的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马沙得克特・皮库斯族的经营策略包括改变市场定位来避免在竞争中的衰落、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娱乐项目、对员工进行授权等等。科扎克(metinKozak,2001)在研究旅游者满意度、之前的访问经历以及重游意愿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游客之前的旅游经历与满意度也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塑造方法

综合质量管理(integratedqualitymanagement)、标杆学习(benchmarkingstudy)以及目的地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被认为是打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其中,综合质量管理有助于保持和改进旅游目的地的供给质量,从而使得旅游目的地可以有效的应对竞争挑战并不断提高市场份额。标杆学习是旅游目的地打造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所谓标杆学习是指旅游目的地向领先的竞争对手学习,实现不断的自我完善,通过提高市场份额来保持其竞争力。此外,目的地知识管理,尤其是知识绘图(knowledgemapping)也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打造。知识绘图是指将目的地的信息整合到一个数据库中,从而有助于旅游者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

(3)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量化评价

目前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量化评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其中,科扎克和迈克・里明顿(metinKozak&mikeRimmington,1999)提出了一套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他们认为,定性指标包括旅游者最喜欢的或最不喜欢的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及活动项目等“软性数据”;定量指标包括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等“硬性数据”。在使用这一体系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行比较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哪些目的地是直接的竞争对手,目的地竞争力强弱是在直接竞争对手之间比较的结果。

此外,迈克尔・恩赖特和詹姆斯・牛顿(michaelJ.enright&Jamesnewton,2004)在Crouch&Ritchie模型的基础上,以香港为例,用重要性――表现法(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简称ipa),通过让游客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打分的方法来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行量化评价。

1.2国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

国内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竞争力问题,部分研究涉及国家或区域层面的旅游竞争力,而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还不太多见。

郭舒、曹宁(2003,2004)运用区域竞争的有关理论考察了旅游竞争力与目的地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6个关键性因素――核心吸引物、基础性资源、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资格性因素和管理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卞显红、树夫(2005)把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分析了旅游目的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市场营销战略及其对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尹贻梅(2004)和马春梅等人(2004)则分别对旅游企业集群和网络营销在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过程中的战略作用进行了论述。史春云等人(2006)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模型(Crouch&Ritchie模型和Dwyer&Kim模型)、变量选择(价格、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游客偏好与需求以及环境管理因素等)、模型应用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定量评价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此外,易丽蓉等(2006)就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旅游支持因素、旅游资源、目的地管理、需求条件、区位条件5个因素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5个影响因素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

1.3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就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数量而言,国内外的研究都不丰富,相比之下,国内研究更为匮乏;就其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外研究都缺乏一个重要环节,即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的内涵界定。

无论是有关的概念模型、竞争力塑造方法还是评价体系都侧重于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相混淆的倾向。例如,Crouch&Ritchie模型,实际上是汇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诸项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的模糊直接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有意义开展,因为明确的概念界定是一切研究工作的起点。不可否认,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需要落脚到其塑造方法和量化评价上,但塑造方法与量化评价的依据和前提应该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的明确界定。不难看出,上述研究所指向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差别,有的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市场份额息息相关,有的从供给角度论述竞争力的塑造,有的则从旅游者角度人手分析。这使得不同研究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改进,并最终达成共识。因此,“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它应该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的清晰界定成为该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上述研究中提到的相关内容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目标市场的关联问题、市场份额作为反映目的地竞争力强弱的指标等。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尝试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进行归纳和界定。

2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界定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是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问题,它与以往研究的“旅游竞争力”有所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所以,要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做出明确界定,一方面需要从“竞争力”这一概念入手,探寻其所表达的核心涵义;另一方面需要把握“旅游竞争力”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旅游竞争力”的异同。

2.1 “竞争力”概念辨析

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聚集优势理论,这些理论框架虽未明确竞争力命题,但却清晰地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绝对和相对优势的形成机理,因而被视为竞争力理论的基础。真正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者评价体系揭示竞争力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主要包括产业组织学派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能力论、竞争动力学理论以及国际竞争力理论等。

在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演变过程之后,竞争力表面看来似乎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简单概念,然而,当我们试图去测度竞争力的时候,才会发现其解释工作之困难,因为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通常会有多维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关于“竞争力”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国内外相关学者和机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做过很多尝试性界定,根据其界定我们可以总结出“竞争力”所要表达的两层核心涵义:(1)竞争力强调的是一种“经济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提升资源收益率、提供高标准化的生活、增加人民的实际收入、创造更多财富以及更强的获利能力等,即“竞争力”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概念。(2)竞争力是一个比较的产物,它的落脚点在于不同竞争主体之间的强弱比较,通过市场占有率、盈利率等终极表现形式来反映。但这是基于产品同质化假设得出的结论,主要针对制造性企业而言的。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的内涵需要基于以上两层核心涵义,并结合旅游目的地的特性来进行归纳和总结。

2.2 “旅游竞争力”内涵发掘

旅游领域的竞争力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的视角涉及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产业、区域以及国家等诸多层面。关于“旅游竞争力”内涵的提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总的旅游竞争力的内涵界定,其竞争力主体通常是国家;另一类是关于特定旅游竞争力的内涵界定,其竞争力主体包括区域、城市、景区、旅游产品等。

就第一类而言,又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狭义的观点认为,国际旅游竞争力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范围,它研究的是旅游地的国际旅游业开拓、占据国际旅游市场并获取利润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塑造是将一国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该国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旅游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以及旅游相关产业是影响其旅游竞争力的4个重要因素。另一种广义的观点认为,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内涵更为宽泛,它是指通过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销售的旅游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表现为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业竞争力3个层次。

就第二类而言,主要包括“区域旅游竞争力”、“城市旅游竞争力”、“景区旅游竞争力”以及“旅游产品竞争力”等。其中,“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表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操作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内因层的旅游生产要素竞争力3个层次;“景区旅游竞争力”是指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市场占有能力、旅游创造利润能力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品旅游竞争力”是指一个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与其他旅游产品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以及推动地区、国家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主要包括形象力、销售力和产品力。

从以上有关“旅游竞争力”内涵的表述中不难看出,旅游竞争力囊括了竞争力所要表达的两层核心涵义,一方面,旅游竞争力强调其竞争力主体的“经济能力”,虽有定义涉及“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但总的来说,旅游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概念。另一方面,旅游竞争力同样是比较的产物,它需要在竞争主体之间进行强弱比较。这是旅游竞争力与竞争力的共性之所在。

然而,“旅游竞争力”研究除确定了其理论基础,即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之外,并没有从根本上阐明竞争力研究在旅游领域的特性,这也恰好成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契机。

2.3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归纳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主体是“旅游目的地”,即“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服务和设施中心”,其最直接的目标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其提供满意的旅游经历,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目标。然而,旅游目的地不同于一般的制造性企业,经济目标并非其首要的、唯一的目标。正如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themanilaDeclarationonworldtourism)所指出的,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所有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实现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才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标。所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概念,它需要考虑环境的保护、资源的永续使用等内容,从而保障旅游目的地居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满意旅游经历、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与旅游目的地其他利益相关者福利的能力。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也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它也需要相应的表现指标。关于其表现指标,以往的部分研究已有所提及,包括市场占有率、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这里可以借鉴使用。而且相关研究已经证明,满意的旅游经历对旅游者的推荐意愿有积极的影响并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感知质量与重游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旅游者的感知质量越高越有可能重游。也就是是说,一方面,具有满意旅游经历的旅游者可以通过口碑宣传带来新的顾客;另一方面,这些旅游者倾向于在未来重游该目的地。无论是口碑效应带来的新顾客,还是重游的老顾客都有助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即市场占有率可以从总体上有效的反映旅游者旅游经历的满意情况。此外,旅游收入可以作为市场占有率的补充指标,二者更为全面的反映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情况。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福利等相对较难衡量,没有一个直观的反映指标。由于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福利的提升有赖于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经历,所以本文姑且以市场占有率和旅游收入作为反映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的间接指标。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使用这些指标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市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强弱仅限于目标市场相同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较,这也正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旅游竞争力的不同之处。

基于此,“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可以界定为,旅游目的地能够持续的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经历,并且能够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以及旅游目的地其他利益相关者福利的能力,其表现形式为具有共同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之间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和旅游收入的高低。

3 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的认识

如前所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的内涵界定仅仅是该领域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是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塑造及其评价服务的。在使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探讨其塑造方法和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3.1“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竞争力”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竞争力一样,都关注“能力”,而不是单纯强调竞争的最终结果。这符合竞争力研究的价值,研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就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某些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强,而某些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弱,并为提升某些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提供指导;而不是以反映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力的强弱为最终目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也是比较的产物,其研究的落脚点在于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强弱比较。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不同于竞争力之处在于,它除了强调“经济意义”上的能力之外,还包含“社会意义”、“环境意义”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竞争力”。此外,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不像竞争力一样基于产品同质化的假设,所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并非所有目的地按照某一指标而进行的大排名,它需要与目标市场相结合。

3.2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旅游竞争力”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是旅游竞争力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或者说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是旅游竞争力研究的一个子领域,因此,二者具有共同之处。它们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及钻石模型理论,它们都包含“经济能力”这一维度,它们都需要落脚到竞争力主体之间的强弱比较上,但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也有不同于旅游竞争力之处。

从整个旅游系统来看,旅游者的大部分旅游活动发生于旅游目的地,从而旅游活动的大部分影响会作用于旅游目的地。这些影响除了经济影响之外,还包括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等诸多方面。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考虑了这些旅游影响,因而,它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概念,而是包含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内涵的更为广义的概念。此外,在对竞争力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纳入了“目标市场相同”这一比较前提,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比较仅限于目标市场相同的旅游目的地之间,这正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区别于以往的旅游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3.3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目标市场”

就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本身的泛泛而谈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因此,已有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研究非常必要而且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方法和指标体系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到“目标市场”这一因素,因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只有同“目标市场”相结合才有意义。

旅游目的地不同于一般的制造性企业。对于同类制造性企业而言,它们生产的产品符合同质化假设,它们面对的目标市场基本相同,所谓的竞争力强是指企业在整个产品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高、盈利能力强;旅游目的地则不同,它们提供的是异质性产品,不同的旅游目的地面对的目标市场不同,对于不具备相同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来说,相互之间根本不存在竞争,更谈不上竞争力强弱的问题。所以,在谈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时,首要的是按照目标市场将旅游目的地进行分类,然后才是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力的比较。所谓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强弱是指具备相同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力的比较结果,而不是所有旅游目的地按照某些指标进行大排名的结果。因此,本文在选取“市场占有率”和“旅游收入”作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强弱的反映指标时,特别强调了这些指标与目标市场的结合。这对于旅游目的地做好营销定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可以有效的避免目的地之间的盲目竞争,而且还有助于树立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和差别化。

4 结语

旅游管理概论篇9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一、引言

从整个旅游系统来看,大部分旅游活动发生于目的地,目的地在任何旅游系统模型中都是重要的一极;从旅游业管理工作的视角来看,旅游目的地乃是众多层面的旅游问题赖以依托的基础单位。旅游的基本产品是旅游者在目的地的经历,目的地根据本地的供应潜力提供旅游产品,因而会引起试图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传统目的地和旨在获取增长的市场份额的新型目的地之间的激烈竞争。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取决于构成目的地优势的竞争力[1]。

市场的全球化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世界范围内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因此,旅游目的地既要有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有效地展示其竞争力,又要以确保其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可持续的发展去实现这一目标,成为旅游学者、地方政府政策制订者与旅游产业从业者关注的热点。国外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在阿根廷举行aieSt(internationassociationofScientificexpertsintourism)会议,专门研讨了长途旅行目的地的竞争力问题。之后国外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行了研究。至今国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体系,而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滞后于国外。本文通过对国外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重点探讨了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旅游目的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什么?这是目的地管理者在进行竞争力管理时所必须弄明白的首要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尚未取得一个普遍认同的概念。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Crouch和Ritchie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界定最具有代表性,他们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从居民福利、社会繁荣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义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2-7]。Crouch和Ritchie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就是一种能够为当地的居民提供高标准生活的能力[5],并于200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义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为到访旅游者提供满意而难忘的旅游经历、吸引更多游客来访,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子孙后代维护好该地的自然资产的能力”[6]。Hassan在借鉴波特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把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界定为“不但在于目的地能够保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还在于其创造并整合能维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可持续使用的增值产品的能力”[8]。Buhalis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为一个国家居民创造经济繁荣的能力[9],这与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提倡的观点一致[10]。显然,这些概念都包含了可持续旅游的内涵,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竞争力。

学者们也从市场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d’Hauteserre指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目的地能够维持、提高市场地位和份额的能力[11]。Yoon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旅游目的地创造和整合增值产品从而保持其市场地位的能力[12]。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Kozak和Rimmington指出,要比较不同目的地竞争力,首先需要确定哪些目的地是直接的竞争对手,竞争力强弱取决于与直接竞争对手比较的结果,并且提出季节也是评价目的地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季节不同,竞争对手不一样[13]。Dwyer和Kim认为竞争力是表现在一个目的地较其他目的地,在游客认为经历非常重要的那些方面,具有能更好的提品和服务的能力[14]。Gooroochurn和Sugiyarto提出,竞争力的测度因选择不同的基年和参照国家而不同[15]。

三、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外学者主要从价格、环境管理、市场需求、目的地管理、技术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的内外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1.旅游价格因素

旅游价格即旅游者的成本,包括交通费用和目的地的花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由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差异、旅游业各组成部分的生产力水平和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或其他方面的定性因素。旅游成本的变化和汇率的调整对目的地的国际市场份额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影响。根据edwards对亚太地区选定国家的成本竞争力的研究,从中长期来看,目的地相对成本的增加将带来每一个海外客源国市场份额的降低[16]。

一般认为国际旅游者对价格是很敏感的[17]。因此如果一个国家希望成为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应特别重视一国旅游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价格竞争力。Dwyer,Forsyth和Rao研究了4个洲的19个目的地的价格竞争力(注:引自参考文献[16]。)。他们把澳大利亚作为基准,构建国际价格竞争力指数,比较了不同目的地在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价格,以反映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是否更具竞争性。由于以上研究忽略了价格竞争力隐含的决定因素,Dwyer,Forsyth和Rao延续前期旅游价格竞争力的研究,再次选择4个洲的19个目的地作为研究对象,构建1985至1998年的价格竞争指数,分析了目的地的价格竞争力如何发生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不同货币汇率的变化和消费者相对价格的变化是价格竞争力发生变化的潜在因素[18]。mangion,Durbarry和Sinclair采用aiDS模型和特征价格模型评价了英国旅游者对地中海3个目的地(马耳他、塞浦路斯、西班牙)的需求。结果表明,就价格竞争力而言,马耳他最不具竞争性[19]。

2.环境管理因素

环境是旅游发展的依托体,环境质量对旅游者选择目的地有重大影响。虽然价格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游客体验和质量水平与价格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但从长远来看,环境质量较差的旅游目的地通过降低价格来保持其竞争力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旅游目的地经营管理部门必须进行目的地环境质量管理,并把这种管理纳入重大事务管理体系中。

mihalic认为有效的环境影响管理与环境质量管理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他提出应从以下4方面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第一,依据旅游环境行为准则进行目的地环境管理;第二,依据未正式颁布的环境实践及自身拟订的环境品牌或标识来进行目的地环境管理;第三,依据更高知名度的环境品牌进行目的地环境管理;第四,依据国际知名的生态标识与生态质量标识的特许方案进行目的地环境管理[20]。Hassan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了竞争力模型。他提出,为保持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规划应与市场需求和环境完整保持一致,环境管理是旅游产业经济的复兴的重要前提,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起到重要的作用[8]。Dwyer和Kim在Crouch-Ritchie模型的基础上,对一些因素重新进行了整合与归类,提出了Dwyer-Kim综合模型。该模型囊括了资源、目的地管理、产业条件和需求等诸多要素。其中目的地管理包括目的地管理组织、目的地营销管理、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他们认为,环境质量和旅游者对所购买产品的认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环境管理能为旅游部门带来经济效益[14]。Huybers和Bennett认为,环境管理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增加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水平。但是环境管理所带来的新增旅游需求的价值足以弥补由此引发的成本。因此,旅游企业可以从环境管理中获利,从而有动力参与到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当中,于是出现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共同合作的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模式[21-22]。

五、研究述评及展望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和回顾,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领域,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侧重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和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以及各目的地之间竞争力的对比研究。大多学者以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为基础,建立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并根据目的地类型对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和补充,使得评价模型更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主。近几年来,国外学者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大多研究涉及一手数据的收集,并且随着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的引入,不但完善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方法体系,而且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的深入开展[22]。

与此同时,国外研究还存在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1.旅游界至今缺乏对旅游目的竞争力概念的统一界定。解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界定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从“竞争力”这一概念入手,同时考虑“目标市场”这一因素;另一方面应区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产业竞争力以及旅游竞争力等概念的异同。

2.从认识论的角度,目前大多学者只是定义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和指标,而未能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如果这种纯粹的定义式的研究体系不能转变,那么研究的实用性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未来研究应侧重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因果关系,以更好地解释旅游活动的发展水平。

3.目的地竞争力评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适用性、评价指标设置的规范性及赋权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完善。首先从时间上考虑,现有指标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现实竞争力在某个时点上的评价,鲜有涉及竞争潜力。是否可以将现实竞争力与潜在竞争力统一起来,建立对未来目的地竞争力的预测?从空间上考虑,一个特定区位在一个特定产业上是否具有竞争力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竞争区位,因此由于不同的分析单元(不同的区域层次),目的地竞争力定量评价应具有不同的研究模式。二是关于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设置的规范性问题。同一竞争力影响因素在不同评价模型中的评价指标不同,评价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选取主要竞争力因素和建立模型时要谨慎,特别是给新创造的因素命名时,应该遵循竞争力因素理论发展的定性标准以及目的地管理理论。三是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权重的赋予问题。目前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一个趋势是综合因素模型,即认为竞争力是一个多尺度的概念,但如何赋予每个因素合理的权重?如何将定性的因素科学客观地量化?如何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都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4.理论基础的单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入。目前的研究大多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理论基础,直到近来才有少数学者开始引入其他学科理论,如特征价格理论。未来其他学科比较成熟的研究理论,如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共生理论等的更多引入,会为深入研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Hovinen,G.Revisingthedestinationlifecyclemodel[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1):209-230.

[2]RitchieJR,BCrouchGpetitivenessininternationaltourism:a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andanalysis[p].proceedingsofthe43rdCongressoftheassociationinternationaled’expertsscientificqueduetourismeoncompetitivenessofLongHaultourismdestinations.St.Carlosdeariloche,argentina.oct.1-23.1993:23-71.

[3]Couch,Ritchie.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exploringFoundationsforaLongtermResearchprogram[p].proceedingsoftheadministrativeSciencesassociationofCanada1994.annualConference,Halifax,novaScotiaJune25-28,1994:79-88.

[4]Couch,Ritchie.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andtheRoleofthetourismenterprise[p].proceedingsoftheFourthannualBusinessCongress,istanbul,turkey.July13-16,1995:43-48.

[5]Couch,Ritchie.tourism,competitivenessandsocialprosperity[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9(1):137-152.

[6]RitchieJR,BCrouchGi.thecompetitivedestination:asustainabilityperspective[J].tourismmanagement,2000(1):1-7.

[7]RitchieJR,BCrouchGi.Developingoperationalmeasuresforthecomponentsof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sustainabilitymodelConsumerversusmanagerialperspectives.inJ.amazanec(ed.).ConsumerpsychologyoftourismHospitalityandleisure[m].2001:1-17.wallingford:CaBi.

[8]SalahSHassan.Determinantsofmarketcompetitivenessinan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0(2):263-271.

[9]DimitriosBuhalis.marketingtheCompetitiveDestinationoftheFuture[J].tourismmanagement,2000(1):97-116.

[10]porter,michael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newYork:theFreepress,1990.

[11]anne-maried’Hauteserre.Lessonsinmanagerial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inthecaseofFoxwoodsCasinoresort[J].tourismmanagement,2000(1):23-32.

[12]YooshikYoon.DevelopmentofaStructuralmodelfortouris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fromStakeholdersperspectives[m].Blacksburg,Virginia,USa,2002.

[13]metinKozak,mikeRimmington.measuringtourist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conceptualconsiderationsandempiricalfindings[J].Hospitalitymanagement,1999(1):273-283.

[14]LarryDwyer,ChulwonKi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Determinantsandindicators[J].Currentissuesintourism,2003(5):369-414.

[15]Gooroochurnn,Sugiyartopetitivenessindicatorsinthetravelandtourismindustry[J].tourismeconomics,2005(1):25-46.

[16]edwardsa.asiapacifictravelforecaststo2005[R].ResearchReport,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London.1995,248.

[17]Crouch,G.effectsofincome&priceoninternational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3):643-644.

[18]LarryDwyer,peterForsythandprasadaRao.DestinationpriceCompetitiveness:exchangeRateChangesversusDomesticinflation[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2(1):328-336.

[19]marie-Louisemangion,RameshDurbarrym.theaSinclair.tourismCompetitiveness:priceandQuality[J].tourismeconomics,2005(1):45-68.

[20]tanjamihalict.environmentalmanagementofatouristdestination-afactoroftourismcompetitiveness[J].tourismmanagement,2000(1):65-78.

[21]twanHuybers,JeffBennett.environmentalmanagementandtheCompetitivenessofnatureBasedtourismDestinations[m].edwaredgarpublishing,2002.192.

[22]臧德霞,于春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进展与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8-14.

[23]LarryDwyer,peterForsythandprasadaRao.tourismpricecompetitivenessandjourneypurpose[J].turizam,1999(4):283-299.

[24]muzalerUysal,JosephS,Chen,DanielRwilliams.increasingstatemarketsharethroughregionalpositioning[J].tourismmanagement,2000(1):89-96.

[25]ChenJ,Uysalm.marketpositioninganalysis:ahybridapproach[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4):987-1003.

[26]metinKozak.Repeater’sbehaviorattwodistinctdestin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3):784-807.

[27]michaelJ.enright,Jamesnewton.touris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aquantitativeapproach[J].tourismmanagement,2004(6):777-788.

[28]michaelJ.enright,Jamesnewton.Determinantsoftouris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inasiapacific:ComprehensivenessandUniversality[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5(4):339-350.

[29]RobertGovers,FrankmGo.integratedqualitymanage-mentfortouristdestinations:aeuropeanperspectiveonachievingcompetitiveness[J].tourismmanagement,2000(1):79-88.

[30]pearce,DpetitivedestinationanalysisinSoutheastasia[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7(4):16-25.

[31]朱明芳.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测评方法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7(2):110-114.

[32]史春云,张捷,沈正平,杨D,钟静.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定量评价综述[J].人文地理,2006(3):72-77.

[33]wangKuo-Liang,wuChung-Shu.astudyofcompetitivenessofinternationaltourismintheSoutheastasianregion[a].eleventhannualeastasianSeminaroneconomics:tradeinServices[C].Seoul,Korea,2000:22-24.

[34]Sahlim,HazariB,Sgrop.tourismSpecialization:acomparisonof19oeCDDestinationCountries[J/oL].http:∥erc.ucy.ac.cy/eng-lish/conference2003/.

[35]tohRS,KhanH,LimLafling.two-stageshift-shareanalysesoftourismarrivalsandarrivalsbypurposeofvisit:theSingaporeexperience[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4(1):57-66.

[36]marie-Louisemangion,RameshDurbarry,m.theasinclair.tourismcompetitiveness:priceandquality[J].tourismeconomics,2005(1):45-68.

[37]SamuelSeongseopKim,YingzhiGuo,Jeromeagrusa.preferenceandpositioninganalysesoverseasdestinationsbymainlandChineseoutboundpleasuretouris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5(2):212-220.

[38]Josefa.mazanec,KarlwberandandreasH.Zins,touris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FromDefinitiontoexplanation?[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7(1):86-104.

[39]mariaFrancescaCracolici,peternijkamp.theattractivenessandcompetitivenessoftouristdestinations:astudyofSouthernitalianregions[J].tourismmanagement,2008(1):1-9.

[40]DorisomerzelGomezelj,tanjamihalic.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applyingdifferentmodels,thecaseofSlovenia[J].tourismmanagement,2008(2):294-307.

ReviewonoverseasResearchesontouris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

wanGChunyang

(managementinstitute,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旅游管理概论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研究综述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市场经济发展更加完善,竞争也更加激烈,知识经济的挑战,其核心是人才培养的竞争,社会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专业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本领的形成。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专业素质的养成对学生尤为重要。

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搜索,在检索到的文献中,90年代的文献很少,只有寥寥几篇。最早将专业素质一词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是王培英在1999年发表的《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2000年以来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研究视角宽泛。

一、专业素质的内涵研究

基础概念的研究是每项研究中都要首先进行的部分,只有将概念充分理解并掌握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张庆奎,周春燕(2004)[1]概括性的指出专业素质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翟国栋(2007)[2]强调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将知识内化,胜任本职工作。梁机、陆道调(2007)[3]在总结了之前其他学者的定义后,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将专业素质概括为: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文、理、社会知识;比较强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专业素质的基础概念研究这方面,各位专家学者主要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概括,虽然说法不完全一致,但是表达的都是相同的内容。即,专业素质概念的核心主要是两方面内容,即: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具体实践问题的熟练操作。

二、专业素质的构成研究

专业素质的构成是专业素质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由于因专业而异,它的构成需要考虑不同专业特性。旅游管理专业除了具备统一的人才培养要求外,还应具备不同于其他专业、符合自己本身行业特点的素质。

郭平(2006)[4]简明扼要的将大学生专业素质概括为两个方面,分别是: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王江生(2010)[5]认为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知识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的研究,早在1999年,王培英学者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6]一文中就已经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的四大构成,分别是: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刘洋(2003)[7]则创新性的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旅游管理人才应有竞争力、重注非智力因素、有创新力、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要有综合知识的能力。贺建武、陈炜(2006)[8]认为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备的素质包括:较高的道德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动手能力这四个部分。米舜(2010)[9]根据旅游专业的专业特性,提出了五个层面的专业素质构成,与贺建武、陈炜的观点基本相同,但增加提出了健康的身心素质这一个层面。

专业素质构成这方面的研究多数学者主要是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两部分来探讨。尽管以上学者对所界定的专业素质结构的名称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阐述存在相当的一致性,即核心都是促使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这一部分的研究已趋于成熟,随着时间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构成日趋成熟。

三、专业素质培养路径研究

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是走向工作岗位还是继续深造,专业素质对他们来说都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校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无论学校还是学生自身都应该加以重视。

刘景军(2004)[10]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提出高校对于培养学生素质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的“重视”,分别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工作的开展。林华东(2006)[11]认为要落实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首先必须改变过往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观,重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增强意识、强化训练、注重养成、科学引导。翟国栋(2007)[12]认为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应从院校科学的专业设置、师资水平的提高、学生自身树立目标、重视实践活动以及借助社会力量这几方面进行加强。米舜(2010)[9[持与翟国栋相类似的观点,但是提出了微格教学法这一创新性的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路径。周自坚、曾鸿鹄(2012)[13]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论、三观、一法”的标准,认为这一标准是指导本科教学及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学者对于培养路径这一的研究大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出发,针对某一专业的细致研究较为匮乏。笔者认为培养路径的研究应该结合具体的专业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可以实行的具体的方案,而不应只是泛泛而谈。

四、专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

专业素质逐渐成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核心,也成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尤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更为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命题。

陈义彬(2010)[14[认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色创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制度,并建立多层次的时间教学体系等等,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高岭(2011)[15]针对旅游管理专业高失业率的情况,从人才培养观、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途径这五个方面,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秦兆祥(2012)[16[指出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要采用新型旅游教育集团办学模式,厘清旅游科学体系,科学设置课程群,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袁海霞(2012)[17]从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置各类课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素质培养观念升级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对策。

培养体系构建是专业素质研究中的重中之重,研究了基本理论之后要将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当其冲。通过检索发现,这方面的研究稍显不足,尤其是缺乏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的体系构建,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下转第67页)(上接第65页)

五、个人评述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上的搜索,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几方面进行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文献数量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文献较多,但针对旅游专业素质的文献数量相比之下较少,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研究。这也证明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关注度较低,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专业素质的掌握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十分重要,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到旅游管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中来。

(二)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关于专业素质内涵及构成的研究较多,理论基础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虽然各家学者的表述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总体思想趋于一致。关于培养途径和培养体系的研究多是针对大学生总体素质培养方面的,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的文献多是理论型的研究,没有和具体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的研究可以与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调整培养体系,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创新型的研究较少,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专业,需要结合现实情况进行研究。

(三)文献研究方法分析

研究方法运用的比较少,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类型运用某种技术手段,论文更具说服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在旅游教育研究中借助较多,如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田野操作等。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多学科研究方法交叉运用,并可以不断吸取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借助现代教育研究方法,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的概念不是十分明确,在检索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资料有限,导致论文写作存在不足,本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能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到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张庆奎,周春燕.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J].江苏高教,2004,5:89

[2]翟国栋.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7,6:14-15

[3]梁机,陆道调,秦武明.加强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7(6):217-220

[4]郭平.大学生专业素质与拓展[J].求实,2006,2:231

[5]王江生.对大学生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视野本刊视点,2012,12:4

[6]王培英.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函授教育,1999,4:68-69

[7]刘洋.旅游高等教育与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J].长春大学学报,2003,10:63-63

[8]贺建武,陈炜.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130-131

[9]米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及培养途径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12:141-142

[10]刘景军.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3:121-122

[11]林华东.大写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六[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9:15-16

[12]翟国栋.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7,6:

14-15.

[13]周自坚,曾鸿鹄.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素质与五个观念[J].科学教育,2012,1(18):96

[14]陈义彬.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管理探索,2010

[15]高岭.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校教学之我见[J].教学探蹊,2011:88-89

[16]秦兆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实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5:95-98

[17]袁海霞.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2,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