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干预计划十篇健康教育干预计划十篇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0:50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篇1

关键词:人口;居住流动性;避孕;计划生育服务;卫生服务需求;干预性研究

 

计划生育服务主要包括宣传教育(简称宣教)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和随访服务等。通过计划生育服务可使流动人口了解避孕节育、性与生殖健康和性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意识和主动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改善其避孕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而促进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流动人口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的状况并不理想。陶建国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到现居住地后接受过计划生育宣教服务的比例仅为29.0%;接受宣教的方式为口头宣教、发放宣传材料和影视材料等。本研究通过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干预项目,探讨干预对流动人口避孕节育和计划生育服务需求的影响,以便今后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择流动人口高度集中的重庆市酉阳县作为研究现场,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所选择的工作场所(工厂、建筑工地和娱乐场所)的流动人口。入选标准:①人户分离。②年龄18~49周岁。③在所选地区居住≥3个月。④自愿参加本课题。本研究基线共调查2001例,其中对照组989例,干预组1012例;评估调查时随访到有效样本1791例(失访率10.49%),其中对照组881例,干预组910例。基线调查时研究对象年龄(29.50±8.34)岁,2组均以25~30岁者占比例最大。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分别为(29.36±7.66)岁和(29.64±8.95)岁,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75,p=0.4508)。2组性别、婚姻状况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组均以女性、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者为主(>50%);2组工作场所、学历和户口性质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工厂为基础进行流行病学干预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重庆市酉阳县流动人口集中的工厂、建筑工地和服务娱乐场所开展研究,将上述工作场所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除给予常规计划生育服务外,还进行本项目的各项干预活动,包括:倡导、动员、管理、培训、宣传教育、咨询服务、技术服务、随访服务和转诊机制等各项干预活动;干预组每月发放1次材料,每月更换1次宣传墙报;每3个月组织到所选择的工作场所进行1次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方面的VCD集中播放;在每个单位设立咨询室,进行咨询技巧培训后的服务人员为流动人口开展咨询服务;开通咨询热线,建立咨询记录档案;每季度开展1次专家咨询活动;在工作场所集中提供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计划生育服务。

在干预活动开展前,首先对研究对象开展结构式问卷调查(基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流动特征、避孕知识、使用的避孕方法、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的情况和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等。具体包括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宣教服务需求、咨询服务需求、技术服务需求和随访服务需求。

干预组开展12个月干预活动后,2组均进行评估调查。评估调查内容与基线调查基本一致,干预组增加对干预活动的参与情况调查。

3 统计学方法

问卷资料由专业人员进行统一审核并编码,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双遍录入,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SaS9.1软件包行统计分析,对研究结果做描述和比较,2组间各指标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各因素对研究对象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的影响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因变量为宣教服务需求和咨询服务需求,有需求赋值为1,无需求赋值为0;自变量中“性别”、“现居住地居住时间”为二分类变量;“婚姻状况”、“工作场所”、“流动方式”和“户籍地”为多分类变量,采用哑变量的形式进行比较(设立1个参照组);“学历”和“年平均月收入”采用等级变量的形式进入模型,学历越高,其等级越高(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技校=3;大学及以上=4),年平均月收入越高,其等级越高(<500元=1;500元~=2;1000元~=3;2000元~=4;≥3000元=5)。

结果:

(1)计划生育服务情况

1.2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情况比较基线调查时2组办理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评估调查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评估调查时与基线调查时办理《婚育证明》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4);干预组评估调查时办理《婚育证明》比例比基线调查时高。

2.2组接受宣教、咨询、技术和随访服务情况比较基线调查时干预组与对照组接受宣教、咨询服务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技术服务和随访服务者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高于对照组。评估时2组均全部接受宣教服务,接受宣教、技术和随访服务者比例及干预组接受咨询者比例均较基线调查时增加(p<0.01),只有对照组接受咨询服务者比例下降(p=0.0013),评估时干预组接受咨询、技术和随访服务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01)。

(2)2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比较

基线调查时,2组对宣教、咨询服务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技术、随访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干预组对技术的需求低于对照组,对随访需求高于对照组。与基线调查时比,评估调查时2组接受宣教服务的需求均降低(对照组p=0.0097;干预组p=0.0165),接受咨询服务的需求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对技术服务的需求增加(p<0.0001),干预组对随访服务需求降低(p=0.0002)。评估调查时,2组对宣教、咨询服务需求者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对技术服务的需求比例低于对照组(p<0.0001),对随访服务的需求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97)。

(3)计划生育宣教和咨询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干预活动对研究对象宣教服务的需求无影响。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场所、年平均月收入、在现居住地居住时间、流动方式和户籍地等因素均影响研究对象的宣教服务需求。与男性相比,女性具有较高的宣教服务需求;与未婚无性生活对象相比,已婚者有较高的宣教服务需求;与工厂的对象比较,娱乐场所的对象有较高的宣教服务需求;与来自华东地区的对象比较,西南地区的对象有较高宣教服务需求;年平均月收入越高,其宣教服务需求也越高。与在现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下者比,居住半年以上者有较低宣教服务需求;与举家流动对象比,1人流动或夫妻流动者宣教服务需求较低;学历越高,对宣教服务需求越低。干预活动对研究对象的咨询服务需求也无显著影响。学历、工作场所、年平均月收入、流动方式和户籍地等因素均影响研究对象的服务需求。与来自华东地区的对象相比,中南地区的对象有较高咨询服务需求;年平均月收入越高,其咨询服务需求也越高。与工厂的对象相比,建筑工地的对象有较低的咨询服务需求;与举家流动的对象比,个人流动者有较低咨询服务需求;学历越高,对咨询服务需求越低。

讨论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比例显著增加。评估调查发现,2组对象接受咨询、技术、随访服务的比例均有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提示,以工厂为基础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干预可提高其接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相关服务的比例,这对促进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有重要意义。

在宣教内容上,避孕节育知识、优生优育、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道感染等知识是向流动人群宣传教育的重点。仅少部分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得到过免费避孕药具和计划生育检查,获得过计划生育咨询服务和随访服务的比例则更低。而流动人口表现出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希望了解常用避孕方法的原理、正确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性病/aiDS知识、性道德有关问题、青春期健康和生殖道感染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流动人口认为由计划生育人员和医务人员提供生殖健康宣传教育比较合适。本研究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由工作场所或其所在街道的计划生育服务人员为其提供计划生育宣教、咨询、随访和技术服务,大大提高了流动人口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的可及性,提高其接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比例。有研究显示,在外来未婚女性中“认为有必要进行生殖健康教育者”和“与他人交流过生殖健康知识”的对象其生殖健康知识得分较高,说明有宣教服务需求的流动人口对生殖健康了解程度较好。因此,有必要在流动人口中开展相关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黄江涛等对15~35岁女性非户籍人口进行的研究也显示,以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宣教和技术服务为重点的干预活动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干预前93.7%的人希望进一步学习避孕/生殖健康知识及得到有关技术服务,干预后上升至96.5%(p<0.05),提示生殖健康宣教与技术服务干预措施可使流动人口在避孕/生殖健康认知、态度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和改变,能提高15~35岁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需求。但本研究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干预措施对提高流动人口的宣教和咨询服务需求有显著性影响,基线和评估调查时均有60%~70%的研究对象表示有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的宣教和咨询服务需求,这可能说明本研究对象生殖健康需求已得到满足,也可能说明本研究对象的生殖健康保健意识仍不够强,未认识到有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需求。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就研究对象的服务需求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本研究多因素分析还发现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场所、年平均月收入、在现居住地居住时间、流动方式和户籍地等因素均影响研究对象的服务需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提示在今后计划生育服务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特征对象开展个性化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综合服务。本研究显示,以流动人口工作场所为基础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综合干预有助于开展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促进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促进群众接受性与生殖健康相关宣教、咨询和随访服务。因此,相关地区和计划生育机构可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工作场所开展相应的宣教、咨询、随访和技术等服务,从而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篇2

20xx年卫生室健康教育工作计划【1】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健教工作网络

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今年我们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明确健康教导员的工作职责,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区、街道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教导员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加强健康教育管理基础工作,定期召开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资料和工作台帐;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计划,加强各类人员健康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等为一体的社区卫生体系,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二、突出防病重点,开展健教活动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网络作用,组织网络员、重点人群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型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同时广泛普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卫生科普知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结合实际,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预案与实施计划,对公众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普及科学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群众“两率”

利用本社区设立的健康教育基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健教方式,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健康教育活动。

一是利用“爱卫月”、“科普宣传周”、“学习日”进行卫生法规、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正确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居民把被动的“为疾病花钱”转变为主动的“为健康投资”,从根本上提高居民自身的健康知识水平和保健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社区的标语、专栏、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卫生常识、“慢四病”的防治等知识,普及与健康相关知识。

三是抓好社区健身队伍的健身活动。利用活动室等健身场地,定期开展老年健身赛等活动,组织开展秧歌表演、健身晨练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是对居民广泛开展控烟教育,做到办公室、会议室有明显的禁烟标志,努力落实禁烟制度,工作计划《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五是以老年人、妇女、青少年、流动人口四种人群为重点,广泛开展老年保健、老年病防治与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免费为老年人测量血压和健康咨询;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组织妇女病体检,为她们提供优质服务,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做好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配合学校组织开展寒暑假公益活动、法制教育工作计划、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卫生保健教育等活动。

同时把重点人群教育与普及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群众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努力使我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上一个新台阶。

1.卫生教学,传授知识。

(1)课堂健康教育,做到“五个有”:即有教材、教师、教案、教时、评价。各年级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规定《健康教育》教材,教材人手一册,教师按课本授课,备好教案,周课时0。5节。

(2)为学生提供心理、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服务。各年级在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少年儿童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

(3)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遗传性疾病、地方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起因和预防措施。

(4)控烟知识教育。在办公室、公共场所、醒目位置设置明显的控烟、劝阻吸烟的标志、标识。加强教职工及家属行为规范管理,教职工不得在校园公共场所、学生面前吸烟。大力营造吸烟有害健康的舆论。

(5)食品卫生。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严把食品进货关和加工操作关。掌握和应用营养知识,了解食物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的构成,懂得学习、劳动、生活过程中对饮食营养卫生的要求,能设置简单的营养配餐处方。

2.卫生环境,有益健康。

(1)在硬件上,校舍、采光、用水、安全、厕所、桌椅配置等均达到国家标准。在软件上,政策落实,制度到位,急救、防灾有预案,卫生服务优良,档案资料齐备,实行依法治理。

(2)通过宣传教育,让全体师生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避免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如大雾、灰尘、噪声等)中进行体育活动等。提升绿色环保理念,理解可持续发展观。

20xx年卫生室健康教育工作计划【2】新的学期即将到来,为了在能够更好的为全校师生服务,在此新学期来临之际,制定好20xx年第一学期的卫生工作计划,以明确新学期的工作任务,小学卫生室工作计划。

一、主要工作:

1、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学之前制定各项卫生,划分包干场地,督促各班责任到位。

2、建立学校卫生检查小组,对各班教室、包干区、学生个人卫生进行突击检查,并且记入班级星级考核之中。

3、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规范教育,找好材料、备好课,利用校园板报、广播、等形式多样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同时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和当前形势以及不同季节等变化,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工作计划《小学卫生室工作计划》。

4、抓好学生眼保健操,尤其是抓好新版眼保健操的教学,开学初一个月作为爱眼月,对学生重点进行指导,并进行眼保健操比赛。

5、抓好卫生员队伍,对学校的各项卫生检查要及时反馈,做好星级评比工作

6、利用各班卫生角,学校黑板报开展常见病传染病等防治宣传。

7.结合“9、20爱牙日”,做好爱牙宣传及正确刷牙方法宣传。

二、常见病的防治:

1、加强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结合传统卫生月、卫生周、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对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2、开学初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一次慢性病的普检工作。对于查出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告家长书。

3、做好每日晨检,及时网报,重点抓好学生传染病防治工作,发现病情及时上报。

三、卫生监督、其它工作

1、重视学生的饮食饮水的管理,每天对食堂进行卫生监督检查,经常提醒他们保持食堂内外环境卫生,要求从业人员上班时应穿戴工作衣帽,并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凡没有健康证一律不能进入食堂工作。以及做好验收、验发并做好记录,杜绝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做好新生的凭证入学工作。

3、关心学生健康,做好学生伤害事故、病情统计。

4、每月做好常规业务报表等及时上报工作。

5、配合工会搞好妇女工作。

6、认真贯彻上级部门下达的各种精神,对上级下达的任务认真执行,做好每年的少儿基金、学生的平安保险以及少儿居保工作。

7、整理好学生健康档案,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突击性工作,积极参加区组织的业务培训工作。

学校卫生工作任务多,责任大。为了学校的声誉,为了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为了能使全校师生能够在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里工作、学习,在新学期里,我一定努力工作,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

20xx年卫生室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指针,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抓好学校的卫生工作,创设洁净美丽的校园环境,加强健康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健康水平,卫生室工作计划。

二、主要工作

1、健全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3、划分好班级卫生包管区,实行卫生包管责任制。

4、认真搞好室内外卫生,加强检查督促。

具体要求:

教室要求:

(1)课桌椅离黑板两米排放整齐。

(2)讲台上保持干净,物品摆放整齐,讲台内无杂物。

(3)国旗、班牌、班风牌擦拭干净,不积尘。

(4)门窗保持干净。

(5)清洁工具排放在教室右前角或右下角,排放整齐,保持干净。

(6)教室内墙上、窗台上无球印、鞋印,无积尘。

(7)电教用品及摆放的箱、柜保持干净,无积尘。

(8)各班教室外走廊地面保持干净,墙顶、墙面及宣传字画表面洁净,阳台栏杆及侧表面无鞋印、球印,无积尘。

包管区要求:

(1)包管区域为水泥路面的班级应保证全天整洁干净,无纸屑果壳及其他废弃物(雨天不例外)。

(2)包管区域为花坛、草坪的班级,应保证花坛内无杂物,基本无杂草,花坛四周瓷砖表面保持干净,工作计划《卫生室工作计划》。

(3)包管区为室内及走廊、楼梯等的班级,标准同教室卫生要求。走廊包括墙顶、墙面及宣传字画、阳台栏杆,楼梯包括台阶、扶手及楼梯墙面。

(4)包管区内有宣传栏或橱窗的,应保证其干净无灰尘。

办公室要求:

(1)地面干净,无纸屑、无杂物、无痰迹、无烟头。

(2)墙壁、天花板、日光灯管、标语牌等无灰尘、蜘蛛网。

(3)门窗无积尘,玻璃明亮干净。

(4)办公室内桌椅整齐,桌面上无杂乱堆放的书本。

(5)作业架上的作业本摆放整齐,无杂物。

(6)清洁卫生工具摆放有序,保持水池清洁,垃圾桶天天清理。

5、注意个人卫生和用眼卫生。

(1)坐立、读写姿势要正确。

(2)认真做好每天两次的眼保健操。

(3)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服。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坚持按时作息,注意劳逸结合。

(5)讲究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吸烟,不喝酒,不使用他人茶杯或毛巾等用具。

6、教师要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做到有计划、有备课、有考核、有分析、有记载。

三、主要措施

1、强化学校教师参与卫生管理,并把参与管理的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2、结合学生的行为管理,杜绝学生吃零食,确保校园内全天候整洁。

3、建立卫生包管责任制,各年级、各班切实做好室内外包管区的卫生工作,并纳入班级积分评比的考核内容。

4、各办公室要有卫生轮值表,教师应做好办公室内外的卫生工作。

5、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班级中性格内向的学生,班主任要多关心、多辅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设立学生会“卫生监督岗”,做好环境卫生的检查督促工作。

7、学校统一供应纯净水,各班一只饮水机,凭票饮水,学生自带饮水杯。节约用水。

8、配合卫生院组织学生体检,发现传染病及时隔离、治疗;医务室应做好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篇3

一般情况:干预前、干预后的流动人口聚集点中随机调查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分别为136例、129例,两组中男童比例高于女童比例,这符合我国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调查中1~3岁的年段儿童相对高,而3~6岁的年段儿童相对较少,原因主要是3周岁以上儿童基本上到幼儿园去。省外流动儿童相对多,占调查总数的3/4,也符合昆山市流动人口以外省为主的特点。健康教育对流动儿童五苗覆盖率的影响:干预前调查到满1周岁流动儿童共136例,其中五苗覆盖合格为123例,不合格为13例,五苗覆盖率为90.4%;干预后调查到满1周岁流动儿童共129例,其中五苗覆盖合格为126例,不合格为3例,五苗覆盖率为97.7%。干预后的五苗覆盖率比干预前提高了7.3%。干预前与干预后的五苗覆盖率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5,p<0.05)。健康教育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影响情况:本次调查计划免疫知识知晓情况主要对象是20~45岁的流动人口。本次干预前、干预后均随机抽取100例流动人口,调查内容为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一样享有接种权、免费接种疫苗、超生孩子一样享有接种权、接种后可能有疫苗副反应、陆家镇门诊地址、预防接种好,可以预防传染病、入托入学要有接种证明的7个问题。干预前与干预后知晓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7.037、8.140、7.726、12.374、15.341、9.783、15.457,p<0.05)。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务工人员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由于流动儿童家长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有关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儿童家长仅知有病看病,不知无病防病,卫生防病观念淡薄,缺乏对预防接种的主动性[3]。也造成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偏低,及时率偏低等。据报道,健康教育是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与保障[4]。因此,探寻健康教育在提高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方面的作用,为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参考性意见。20~45岁的人群是流动儿童主要监护人,他们的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提高直接关系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流动人口聚集的小区开展干预,并在干预前调查流动儿童的五苗接种率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以作自身对照。对该小区开展4个月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包括张贴宣传画、入户面对面交流、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横幅、播放宣传录像。干预后再调查流动儿童的五苗覆盖率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干预后的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比干预前有所提高,最高提高了19.0%,最低提高了11.0%,并进行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流动儿童五苗接种率比干预前的流动儿童五苗接种率相差也有提高,提高了7.3%,并进行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小区开展社区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对提高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有较大的帮助。随着流动人口对计划免疫的认识不断提高,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也会不断提高。

流动人口计划免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仅靠卫生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多部门尤其是居委会、街道、派出所、幼儿园、学校等部门、多渠道通力合作,才能将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5-6]。因此,地方政府要负责协调、监督和考核各部门的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开展,并将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各职能部门考核指标,并实行奖惩制度[7]。本次研究因人员和能力有限,宣传范围小,仅采用张贴宣传画、入户面对面交流、发放宣传单、挂宣传横幅的形式宣传。条件具备后,可以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流动宣传车、播放宣传录像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地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将“防重于治”的健康教育理念传输给流动儿童监护人,提高监护人主动需求预防接种的意识,是儿童按时接种的有力保障[8]。虽然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是计划免疫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但是通过采取主动服务,广泛宣传,加强宣教,流动儿童接种工作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作者:刘叶花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篇4

近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部署要求,以深入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纲要》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为载体,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为补充,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教学研究,构建教育网络,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健全工作机制,心育工作有位置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然要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制定计划,强化指导,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教育局成立了由主管局长任组长、教研室、普教科等职能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依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搞好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体局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指导中心,各中小学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教科室,建立健全了市―县―校三级工作网络。

(二)制定发展规划

围绕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工作方针,制定了《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关键,强化业务考核,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清、思路明、措施实。同时,指导各县(市、区)和中小学分别制定了各自发展规划,并将发展规划细化到学年、工作任务量化到学校、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有规划目标、有工作机构、有专项考核、有责任人。

(三)加强业务指导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班组、进家庭的“三进”,先后制定下发了《平顶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关于开展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活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二十多个,对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同时,实行基层教研员联系学校、定期听课指导制度,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定期深入基层联系学校,进行听评课活动,督促各学校明晰思路,提高认识,开展工作。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心育工作有作为

坚持以心育人、全员育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足开好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不断提高心育工作能力。

(一)好健康教育课

结合学校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小学每年不少于12节,初中和高中每年不少于14节,督促学校按照要求配备教材,细化课时。为确保健康教育课时落实到位,市教育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检查,利用开学、教育督导、综合检查等契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指导,查课时、查教材、查档案、查活动记录,确保全部开设、不留空白。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中和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督促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计划,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实行全员育人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倡导“每一个教师都是心育工作者”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与校园文体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力营造“人人都是心育责任人、处处都是心育责任点、时时都是心育全过程”的良好氛围。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通知》,督促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宣传活动,每年一个主题,及时回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使其化解心结,健康成长。

(三)开展心育教研

发挥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在提升心育能力中的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专业化、科学化。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围绕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发放调查问卷3000多份,圆满完成“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中学生学业情绪常见表现及有效干预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8项,分别获得省、市奖项。同时,加强校本研修,先后编印《小学生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等心育书籍二十余册。新华区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通过部级课题鉴定。近年来共评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五百多篇,心理漫画两百多个,教学设计三百多个。

三、加强教师配备,心育工作有队伍

教师是最核心的资源,关系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工作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篇5

[关键词]授权赋能;健康教育;糖尿病;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27-0113-03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中老年人高发并呈现逐渐低龄化趋势。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可致残甚至致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授权赋能教育模式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患者教育模式,改变以往由指导者主导、患者被动接受的模式,对患者授权将决策权下放,让患者参与到自身健康管理中,激发患者主动性和责任感达到心理赋能[1]。我院内分泌科2012年2~12月对15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授权赋能教育和传统健康教育,观察授权赋能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2~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53例,男81例,女72例,年龄28~68岁,平均(42.73±10.26)岁。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明确诊断≥6个月,并采用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注射治疗;具有正常的社会交流能力和适应能力;自愿接受健康教育。排除标准:严重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等其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智能或意识年龄障碍;文盲。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7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43.82±8.29)岁,病程(3.53±1.14)年;对照组76例,男39例,女37例,年龄(41.84±6.93)岁,病程(3.62±1.25)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育方法

观察组采用授权赋能教育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住院期间每周进行2次糖尿病知识讲座,每次时间约1h,患者住院期间至少参与4次,教育内容均为糖尿病治疗和控制、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等。预期效果是增加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认识到长期用药和平稳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学会自测血糖、胰岛素注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的具体要求,并掌握自我护理和并发症处理的技巧。均在教育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diabetesmanagementself-efficacyscale,DmSeS)[2]、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iabeticqualityoflife,DSQL)[3]进行评价。

1.2.1授权赋能教育模式授权赋能教育模式核心是对患者的授权,强调其主导型;主要分为确立问题、情绪表达、设立目标、制定计划、效果评估等五步骤;欲达到的目的是患者主动并有能力地完成自己制定的血糖控制计划,主动改变行为习惯。①确立问题,在糖尿病知识宣传过程中,让患者获得糖尿病可以得到良好的长期生存预后的认知,而坚持规范的药物治疗、行为方式改变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启发患者认识到自身在血糖控制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②情绪表达,引导患者表达自己对疾病和治疗的态度,看法,存在的顾虑、担忧,指导者采用心理护理的方式进行疏导,使患者情绪得以宣泄,并获得指导,逐渐激发患者自信;③设立目标和制定计划,作为主要的授权赋能的部分,指导者应以平等的态度,引导患者主导自己血糖控制的目标和计划,指导者则作为辅助角色,主要责任提供医疗信息支持,以专业的态度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提供建议,此步骤还需配合日常查房过程的一对一交流,以规范治疗的目标为依据,针对每个患者自身病情和条件,促使其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并鼓励患者依照计划执行;④效果评估,不同于教育效果评估,此步骤是以面对面询问,或出院后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和自我管理情况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监督和鼓励,是患者教育的延续,也是对其主动性的一种维护。

1.2.2传统健康教育模式通过以上讲座由指导者主导,传授糖尿病知识,设立理想血糖的控制目标,制定日常行为计划。

1.3观察指标

教育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DmSeS、DSQL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每日自测血糖次数。DmSeS共26个条目,总分130分,得分越高则自我效能越高;DSQL共27个条目,总分135分,得分越高则生存质量越差。每日自测血糖次数以患者随访期间血糖控制日记记录次数做每日平均数。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自我效能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DmSeS、DSQ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观察组DmSeS和DSQ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干预前后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每日自测血糖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每日自测血糖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临床治疗的重要辅助,也是社区治疗的主要方式,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然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在医院能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出院后却因为各种原因,是主观忽视和懈怠导致不能坚持规律用药、监测血糖以及生活方式改变,从而导致院外血糖控制不理想[4,5]。而长期高血糖状态,或大幅度的血糖波动对患者预后都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血糖波动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的危险性[6,7]。因此,对血糖的控制必须让患者自觉自愿地参与和坚持自我管理,才能在糖尿病长期的治疗控制中获益。

授权赋能教育模式是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一种糖尿病教育理论,核心是让患者明确自我管理的责任,开发患者内在能力,激发自觉动力去控制自己疾病和改变自己生活方式[8]。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对患者的决策放权,让患者建立对自身疾病的责任感,在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这种教育模式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改变,避免指导者的强加计划,造成患者置身事外的心理状态,而是从患者内心的激发开始逐渐的行为改变,更有利于长期效果维持[9,10]。

我科引入此教育模式,通过确立问题、情绪表达、设立目标、制定计划、效果评估等五个步骤,利用住院期间的健康讲座,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操作之前护士均经过糖尿病授权赋能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培训,操作过程中在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后,采取尊重患者宗教或民族习惯的态度,进行个体化指导,而指导过程避免说教,避免主导性对话,而应该以平等的姿态沟通,采用引导性语言,如“觉得自己这一点做得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11],让患者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倾诉自己的情绪,指导者作为倾听者进行心理护理,并为患者创造社会支持和鼓励家庭支持,从而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更有利于积极地应对血糖的控制计划[12]。在设立目标和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指导者提供必要的医学信息资源支持,使患者主导自身的血糖控制[13],如血糖控制稳定在某个数值、血糖波动控制在某个范围、每日自测血糖的次数、饮食计划、作息计划、运动计划等,繁简均可,应在患者能力可及范围内,以短期计划为主,在达到计划目标后,患者可获得内心的激励,更有利于新计划的完善和坚持,如此循环,长期持续,指导者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沟通,监督患者的计划执行情况,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后DmSeS评分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而DSQL评分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在干预后1个月和3个月未见显著的波动改变,而对照组DmSeS评分在干预后1个月有显著改善,干预后3个月却显示出改善效果的降低,表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但效果难以持久,患者可能由于自觉性不足而逐渐松懈自我管理[14],故患者生存质量并未见显著改善;而授权赋能教育模式对患者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改善的效果更为显著和持久,患者主动自觉性增强。血糖控制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干预后均显著降低,且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值范围较为稳定,对照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降低,但糖化血红蛋白在干预后3个月则有所回升,与自我效能的结果相应,由于自我效能降低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波动较大;每日自测血糖次数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对照组在干预后3个月自测次数出现回落,而观察组则持续升高,考虑是由于患者达到阶段性计划目标后受到激励而更愿意加强自我的监测,血糖控制也更为理想[15]。

总之,授权赋能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配合治疗和监控血糖主动性和自我效能,血糖控制平稳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钱荣立.解读美国糖尿病学会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关于“以患者为中心的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方案”的立场声明[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5-6.

[2]万巧琴,尚少悔.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7):1589-1590.

[3]谢波,张开金,孙子林,等.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指导网络项目成本-效果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9):532-536.

[4]于文,韩静,孙迎俊,等.建立家属参与的糖尿病患者管理教育新模式[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2):85-89.

[5]李菁,李峥,潘慧,等.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57-260.

[6]张舒婷,陈红梅,文玉琼,等.床边血糖管理系统监测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特点[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5(1):23-28.

[7]魏琼,孙子林,金晖,等.血糖波动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9):560-563.

[8]黄晓萍,杨涛,陶花,等.授权教育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5):4232-4234.

[9]黄仙红,王小合,汪胜,等.2012年杭州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及其血糖控制状况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2):190-191.

[10]林慧,常静,林成建,等.糖尿病患者社区网络化管理护理模式的建立和运行[J].浙江临床医学,2013,(4):568-569.

[11]邹月香,邓爱辉,钟瑶.2型糖尿病患者授权能力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43-46.

[12]张香丽,尹心红.授权教育在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1):2595-2597.

[13]袁晓丹,楼青青,张丹毓.糖尿病个案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84-86.

[14]韩燕红,袁杰,杨燕,等.老年住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及心理控制源的研究[J].护理学报,2013,(5):58-62.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篇6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初始结核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1(a)-0137-03

[Keywords]Clinicalnursingpathway;incipienttuberculosis;Healtheducation据wHo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新发结核病病例约133万,占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的15%,位居世界第二位。结核病(tuberculosis)已成为了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1]。因而,对于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首发结核病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研究的热点课题。若能将临床护理路径(Cnp)成功地应用到初治结核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则可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具体可参考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且促使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结核病医疗护理和康复的知识信息,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进其在结核病患者中的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院应用Cnp对初始结核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00例初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7~81岁,平均(42.5±6.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例,初中32例,高中32例,大专及以上24例。观察组中,男69例,女31例;年龄18~82岁,平均(42.8±6.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例,初中32例,高中32例,大专及以上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疾病的状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个体教育、群体教育、黑板报宣传发放健康手册等传统宣教方法,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知识。

1.2.2观察组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制订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进行有时间、有步骤、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包括:①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②应用Cnp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③护士长定期检查,对患者掌握知识情况进行评估和护理人员的宣教进行指导;④患者出院前进行总结评价、达标,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⑤心理护理干预,通过介绍结核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防治措施以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健康教育效果、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进行比较。

1.3评价标准

1.3.1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表现及陪护家属的反应进行评估,以患者对治疗护理均以积极正确的态度进行配合为治疗依从性较佳,以患者虽未积极配合,但能以平常态度对待治疗及护理为依从性一般,以未达到上述标准为依从性较差。

1.3.2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根据健康教育的内容采用自制设计问卷,对出院患者进行教育内容测试,将复述内容得分在90分以上的患者视为优秀,以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一般,以60分以下为较差,总优良为优秀和良好之和。

1.3.3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对每位出院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包含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项目,并以非常满意和一般满意为总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较佳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的健康教育效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干预后的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患者或家属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患者制订住院期间带有鲜明个体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是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住院中的检查、患者服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制订患者整个住院过程的日程计划表,对该做的检查项目、治疗和护理、病情的程度以及出院的指征等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2]。其中包括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整体护理以及持续质量改进的诊疗标准化方法,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医学临床实践的重大变革之一[3-4]。

为帮助护理人员提供一个具体并且可供参考的健康教育计划,促使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结核病医疗护理和康复的知识信息,帮助患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到初治结核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研究的结果显示,应用Cnp教育以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的依从性、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的达标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将Cnp应用到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后,可在各个环节中发挥医护人员的特长与优势,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一目了然、简单、明了,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到病房,按路径有序地执行计划,保证了护理的质量,从而避免由于个人水平以及能力的不同在医护过程中造成对患者的处置遗漏和疏忽,也有利于在工作的过程中尽早地发现病情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Cnp的监管机制可保证医院管理的有序进行,增进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沟通,保证临床护理工作持续地改善和提高。因而可见本研究中经过Cnp教育以后,患者的健康知识达标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上良好的用药依从性对结核病的治疗非常重要。肺结核患者的用药时程通常较长,且多有一定的副作用,很多患者在用药早期症状消失时,误认为已痊愈,从而不按规定服药或者停止治疗,增加了疾病彻底治愈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耐药性和复发的风险。通过应用Cnp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服药,更多地了解药物和疾病治疗的相关知识,可大大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坚持按治疗原则进行规范用药。此外,实施Cnp以后,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宣教方式,使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地执行医嘱,而是有计划和预见性地进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以及主动地参与到护理中,促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融洽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5-6],因而可见本研究中经过Cnp教育以后,观察组中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总之,应用Cnp对初始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避免了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简单重复性,使护理人员有步骤、有计划、按设定好的时间全方位地对患者实施健康指导,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帮助其获得相关信息,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结核病控制现状展望[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8):505-506.

[2]王平.应用Cnp对初治肺结核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J].河北医学,2007,13(12):1322-1324.

[3]钱月娟.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6):749-750.

[4]王慧.健康教育在初治结核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4):262.

[5]asplera,ChongH,KunimotoD,etal.Sustainedintra-andinter-jurisdictionaltransmissionoftuberculosiswithinamobile,multi-ethnicsocialnetwork:lessonsfortuberculosiselimination[J].Canadianjournalofpublichealth,2010,101(3):205-209.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篇7

【关键词】婚孕前健康干预;婚前检查;健康宣教;优生优育优生优育是计划生育具体内涵的延伸,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计划生育的具体化体现。我国是人口大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会制约社会的发展,所以做好优生优育既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制约人口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未来社会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想生一个健康宝宝,首先要重视婚前检查,把好优生优育第一关,不要让婚检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这样做极有可能会危及自身与下一代的健康。其次,要了解足够多的优生优育知识和健康保健知识,为顺利度过整个孕产育期打下扎实基础。做到了前两步,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第三步,那就是孕前身体准备。把婚前检查发现的问题处理掉,把不良的生活习惯纠正好,该治疗的治疗,该调理的调理,夫妻双方尽可能以最佳的健康状况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绍兴市越城区妇幼保健所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婚检的50对新婚夫妇作为干预组,50对非婚检的新婚夫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夫妇均有生育意愿,实行追踪观察。两组年龄在21~38岁,平均年龄26.8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6%,大专学历39%,中专(高中)30%,中专以下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1)广泛开展免费婚检宣传工作,通过媒体传播,制作发放宣传手册,使广大群众了解婚孕前检查的重要性,使接受教育者能意识到结婚不仅仅是男女的结合,也是在进行人口再生产,关系到后代素质和民族强盛,因此就要明白优生原则:优婚观、优身受孕、优境养胎和胎教,避免近亲结婚,提高自觉检查的意识。

(2)利用门诊健康教育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开设婚前期和孕产期培训班,对新婚夫妇进行优生优育和预防保健知识教育,开展婚前性知识教育、婚后生育计划安排说明、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遗传学、优生优育咨询、产前筛查、新生儿筛查宣传等。了解如何预防出生儿缺陷、医学检查的作用与意义、孕检的准备工作和怀孕期内的保健、传染病的防治等等。

(3)开展婚前检查。婚前检查项目包括:体格检查、血尿粪白带常规检查、生化全套、超声波检查、胸片、性病指标检测、优生检测等,并建立健康档案。

(4)对于影响优生优育的可控制因素进行孕前干预。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的纠正、疾病的治疗、身体的调养如补充叶酸等,通过对夫妇家族史的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检测,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检出可能影响优生优育的疾病或异常并积极治疗,根据指导及干预尽量让一切有害因素在婚孕前消除。

(5)统计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1)干预组经过婚前检查结果显示,有11对存在异常和疾病,阳性检出率22%,其中生殖系统疾病4例,遗传性疾病1例,传染性疾病3例,内科以及其他3例。而对照组并没有经过婚检,其潜在患病率应不低于干预组的检查结果。这表明,没及时婚检给自身、下一代以及社会都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和不确定性。

(2)通过实施免费婚检和生殖健康教育干预,加强对优生优育和保健知识的宣教,使婚孕前夫妇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自觉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重视孕前期的身体调理和孕期的检查。据统计,优生优育知识测试80分及以上者干预组45人,占90%;对照组32人,占6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1)。孕期检查6次及以上者干预组48人,占96%;对照组40人,占8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5)。整个孕期检查母体胎儿均正常者干预组41人,占82%;对照组36人,占72%,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5)。

3.讨论

婚前健康教育现已成为婚前保健技术服务的法定内容和重要策略,对于优生优育国策的执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婚前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婚检质量、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了婚前保健的法定服务内容:婚前医学检查及咨询和婚前卫生指导。而婚检是针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可能患有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的医学检查,即对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指定的传染病、有关精神病等检查。

当然,要使得婚前健康教育开展好,必须要创建标准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增加婚检者接受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婚检室的布局和所营造的氛围必须要让年轻夫妇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又有一定的私密性,才能提高他们的接受度和婚检质量。在开设的咨询门诊要做好技术支持,对婚前检查、产前诊断和产前检查工作要准备充分,保证产检的检出率并且保证妊娠、分娩安全,防控妊娠的禁忌证与合并症的出现,做好病残儿鉴定,遗传病与非遗传病的鉴别工作。

婚孕前检查开展优生优育健康教育是预防出生缺陷最合适的时期,完整的婚前检查包括三个方面:体格检查、婚前性知识咨询、婚后生育计划的安排。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包括孕前防范,孕期保健及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干预。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三维彩超、胎儿心电图、妊高征监护仪等先进仪器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大大的提高了产前诊断技术水平,这样可以做到产前筛查诊断,早期发现畸形,早期终止妊娠,有效降低出生缺陷。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篇8

关键词儿童家长健康教育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工作,旨在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它是一种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儿童是计划免疫接种的主要对象和受益者,但决定权却在家长手中。在现实情况下,由于人们的经济条件、卫生风俗习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对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免疫预防知识认识不足,因此,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近年来,我们在预防接种工作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家长的免疫预防知识水平,提高了儿童预防接种率,并降低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总结论述如下:

1、在孕妇来我院住院分娩期间,由产科医护人员告知产妇及其家人新生儿疫苗接种知识,并为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将新生儿基本信息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发放预防接种证,告知其它疫苗接种的时间、机构和相关手续。计免人员及时对新生儿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健康宣教,发放《家长需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等宣传资料,宣教新生儿易得传染病的危害、预防知识,需要接种的疫苗和接种时间、接种地点、注意事项,使家长认识儿童接种疫苗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疫苗接种工作。在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助下,我院所辖社区常住儿童的建卡、建证率达到了100%。

2、新生儿满月后家长带孩子来预防接种门诊进行第一次预防接种,我们对家长热情接待,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进一步完善孩子预防接种相关信息的同时及时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工作中。告知家长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预防接种受法律的保护,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的有效手段等内容。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积极配合,并按照预约时间,在孩子健康的情况下带孩子接种疫苗,接种前要给孩子洗澡更衣,以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卫生,应让孩子吃饱,不宜在饥饿的状态下接种疫苗,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等。并主动告知我们的联系方式,邀请家长加入我们专门为家长建立的“预防接种QQ群”以便随时进行交流指导,提醒家长要妥善保管儿童预防接种证,今后将凭证接种。

3、每次接种前后我们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结合健康教育内容,对家长履行告知职责,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途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儿童的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体检、有无过敏史、此次接种的疫苗名称、预防的疾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禁忌证、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并让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开展预防接种前儿童健康状况询问和有关情况告知工作,让家长了解《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规定: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乙脑、流脑、甲肝、麻风腮等一类疫苗纳入规划免疫之内,儿童应按免疫程序免费接种;而水痘、流感、肺炎等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让家长了解到疫苗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但绝大多数只是一般反应,这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如果出现以上情况,也不必紧张,可让孩子多喝水、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1~2天即可恢复。如发热体温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建议家长带孩子就医并做好解释工作,可以打消家长的顾虑,并放心地让孩子接种疫苗。

4、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1)接种现场除了接种流程、免疫规划程序、接种注意事项、预防接种宣传画、接种后的留观提示等上墙公示资料外,给家长分发我们印制的各种健康处方:如介绍各种传染病、小儿常见疾病防治与护理知识的;介绍疫苗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接种后的观察与护理知识的,让家长了解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原因、禁忌症的范围、疫苗的偶合反应、预防接种正常反应有哪些表现、出现不良反应应如何处理等等。设立咨询电话随时处理家长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上门跟踪调查和电话回访,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定期下社区发传单,上门宣传,争取居委会工作人员、幼儿园老师协助配合工作,使社区所有居民获得预防接种的信息和教育。做到宣传通俗易懂,阐述问题注意分寸,消除家长怕接种反应的心理。在居民中树立“预防接种有益一生”的价值观念,让家长主动参与疫苗的接种,提高接种率。(3)与教育部门合作,每学期开学实行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对未按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的儿童及时给予建卡、建证及补种工作,对无接种证的儿童要强制在1年内完成基础免疫。并形成与教育部门互相配合长期督导的制度,创造良好的预防接种工作环境。(4)利用我院开展的一周一次的“健康大讲堂”、重大节日、每年的“4.25”预防接种日等活动,广泛的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发放资料,解答疑难,调查研究,对群众进行培训。(5)加强对流动儿童的主动搜索和健康教育工作,我们把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作为特别关注对象,进行着重宣教、反复宣教,使家长充分认识预防接种的重要意义,主动配合预防接种工作,使预防接种不留死角,消除免疫空白。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健康教育通过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了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消除了危险因素,预防了疾病,促进了健康。正是由于我院长期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开展了健康教育,使家长懂得了预防接种知识,主动带小孩接种,从而提高了儿童接种率,保证了疫苗接种效果。使我院辖区常住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流动儿童接种率达90%。同时,健康教育在降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已被卫生工作人员认识。现在,医院逐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中心,医院接种门诊的预防接种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保障和加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飞飞.唐广心健康教育入社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质量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1.

[2]张莉.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篇9

风湿免疫疾病的慢性病程和器官损害造成医疗中许多难点,只有早期诊断,进行合理治疗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1]。由于风湿免疫专业发展相对较晚,大众的健康知识相对缺乏,因此,病人对风湿免疫的健康知识有较多的需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护理模式由单一的疾病护理扩大到预防保健、康复等多元化服务。健康教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系统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

为落实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使患者能真正得到主动、全面、连续的健康教育,我们在风湿免疫病区设立专职健康教育护士,针对不同的病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2月至9月入我院风湿免疫病区,清醒、无语言障碍的患者964例,男229例,女735例,年龄12-91岁,平均年龄46.45±4.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537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27例。其中,各类关节炎患者410例,红斑狼疮224例,干燥综合症54例,系统性硬化43例,强直性脊柱炎35例,痛风26例,结缔组织病26例,肌炎26例,其他120例。

1.2方法

1.2.1实验方法

1.2.1.1分组方法按照病人所在病房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兼职健康教育组)513例,干预组(专职健康教育组)451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构成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

1.2.1.2健康教育实施者对照组由病房专业护士和本组治疗护士共同负责健康教育。干预组由护士长指定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与患者沟通能力强,传授健康教育知识水平高的护士做健康教育专职人员。

1.2.1.3健康教育内容均围绕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等基本知识、康复指导、并发症的预防、饮食和锻炼等进行。

1.2.1.4健康教育的方式两组均采用面对面单独讲解、相同病种集体讲解、多媒体教学、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以及通过“病友会”进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等。

1.2.1.5健康教育时机的选择健康教育贯穿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对照组不固定人员、不限制时间,根据病人的需求和当天的工作量,随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组由专人负责,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与患方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每天每名患者接受教育时间不少于15分钟。

1.2.2评价方法从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遵医行为、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和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四个方面制定健康教育评价指标,自行设计问卷表进行评价。于出院前一天专人统一发放问卷,由病人和(或者)家属无记名方式填写,离院时回收问卷。调查期间,发放问卷964份,回收有效问卷951份,回收率98.65%。

1.2.3统计学处理评价结果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两组健康教育效果比较,见表一、表二。

由表一、表二可见:两组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遵医行为、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和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3.1患者入院到出院由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实施健康教育,能较全面地了解病人的情况,通过对其评估计划后给予全面、整体化、系统化、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有利于健康教育环节质量控制和整体水平的提高。研究资料表明:有临床教育专家指导下的健康教育效果显著。与未经临床教育专家指导下的患者相比,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也明显降低[3]。本实验表明,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由68.71%上升至99.43%,遵医行为由71.09%上升至97.98%,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由90.49%上升至99.32%,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由83.56%上升至98.21%,p<0.01,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

3.2教育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条件。专职健康教育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心理、社会等人文知识,掌握沟通的技巧,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护士需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医学知识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五版,2003,891.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篇10

[关键词]计划生育服务;人工流产;女性;避孕干预

[中图分类号]R1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4(a)-0108-04

在现代社会,生殖健康是人类健康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性健康和生育健康,也与下一代的健康密切相关[1]。目前,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未婚女性越来越多,女性婚前日趋增多,越来越多的未婚女性面临意外妊娠、人工流产和性传播疾病的威胁,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未婚女性的生殖健康[2]。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工流产率为29.3‰左右。人工流产对女性的身心伤害均较大,且反复流产会导致子宫感染、习惯性流产等不良事件发生,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干预,降低人工流产率[3-4]。流产后服务是计划生育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成为国际上生殖健康的主流。本研究对人工流产女性的生殖健康进行调查,旨在探讨计划生育服务的有效模式,评估其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进行人工流产的1000例19~39岁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均无慢性病、流产禁忌证,妊娠时间为6~10周。将人工流产术后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的5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因个人原因拒绝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的5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年龄为19~38岁,平均(25.9±3.5)岁;已婚者129例,未婚者371例;意外妊娠者322例,避孕失败者178例;文化程度:大学毕业250例,高中毕业208例,小学毕业42例;职业类型:公司白领320例,工人122例,保姆31例,自由职业者27例。对照组中,年龄为20~39岁,平均(25.5±3.4)岁;已婚者117例,未婚者383例;意外妊娠者324例,避孕失败者176例;文化程度:大学毕业232例,高中毕业175例,小学毕业93例;职业类型:公司白领308例,工人141例,保姆21例,自由职业者30例。两组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仅做跟踪随访,不做其他计划生育措施。观察组在填写初始调查问卷后进行综合的计划生育服务,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采取计划生育宣教工作,在完成初始调查问卷的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具体内容为:针对怀孕的过程与生理体现向患者做具体介绍,并做好计划生育相关知识宣教,加深患者对我国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了解;讲解盲目进行婚前的风险和危害,告知其发生意外妊娠的可能和对女性生殖系统的伤害,培养其在进行前要进行避孕措施的意识,通过录像和现场模型仔细讲解各种避孕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帮助未婚女性正确采取避孕措施。②针对人工流产对患者身体、心理等方面造成的危害向其进行介绍,并告知其人工流产与多次人工流产对今后怀孕产生的不利影响;针对紧急药物避孕措施的相关知识向患者进行介绍,参照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开设提供相关咨询的女性热线,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解决相关问题,保证全天在线,同时保证所有研究对象的信息和隐私安全。③免费提供相关的避孕器材并督促使用,鼓励其克服采取避孕措施所带来的不适感,帮助其更好地接受新的避孕措施。④定期组织倡导避孕和生殖系统健康的相关讲座,安排定时的电话回访,反馈最新的思想动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进一步计划生育服务。

1.3调查方法

在研究对象就医后或人工流产手术前,在自愿的前提下由经过培训的妇产科医生对其进行计划生育干预服务,干预措施均在独立的空间内进行,使研究对象不受外界干扰,干预方案如下。①主动宣教:主动对研究对象进行避孕知识的宣教和发放宣传小册子;②面对面咨询:配备教具和模型,与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交流;③男伴参与:若研究对象有男伴陪同,则同时进行避孕知识的宣教和咨询。

1.4观察指标

两组均在流产后半年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有效避孕方式使用情况、干预满意度以及再次意外妊娠情况。采用本院自制的避孕节育知识调查表对避孕节育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设置10个问题,满分为10分,≥6分为知晓,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避孕节育知识知晓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避孕节育知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避孕节育知识知晓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意外怀孕率、重复人工流产率及干预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意外怀孕率、重复人工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性观念的开放,未婚女性的性观念和也发生着变化,相当部分的未婚女性人群对婚前持认可态度,且首次年龄呈下降趋势[5-6]。有调查显示[7-9],在我国几个大城市,约70%的人工流产女青年是因为未采用避孕措施而意外妊娠,重复流产率在北京市为30.0%,上海市为17.0%。我国属于人口大国,计划生育的实施具有极大的必然性,人工流产作为缓解育龄期女性非意愿怀孕、降低出生率的重要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女性所接受[10]。

随着人们对优生优育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目前进行人工流产的患者日益增多。对于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经不同干预后,观察组的避孕节育知识知晓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示,人工流产术后给予计划生育服务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避孕节育知识得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保莲华,魏平.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效果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7):72-73.

[2]沈念春,刘睦宇,彭春香,等.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效果初探[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9):533-536.

[3]常明秀,徐晓,张晓静,等.医院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11):665-669.

[4]叶凤妹,陈文英,邹林秀,等.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1):19-23,28.

[5]杨莉娜.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5(4):33-35.

[6]张春枝.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2(13):188-189.

[7]陈锡宽,袁伟,武俊青,等.实施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障碍及其对策[J].生殖与避孕,2002,22(3):183-187.

[8]黄咏梅,康建中,陈瑞珠,等.上海市城区产后妇女避孕节育状况及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7):416.

[9]安慧艳,张艳红.北京市丰台区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生殖保健需求调查与建议[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3,11(5):293.

[10]张宜心,任丽娟,张素芝.对育龄妇女避孕方法知晓和需求的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2715.

[11]程怡民,李颖,郭欣,等.中国重复流产状况和规范化流产后服务的必要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9):571-573.

[12]赵更力,张小松,王临虹,等.中国部分城市流动人口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05,14(2):268-271.

[13]刘瑞华,陈粮,林佩萱,等.广州市育龄女性重复人工流产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5,24(6):103-106.

[14]胡燕菌,任亚源,施瑾.普陀区非意愿妊娠妇女人工流产原因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4,23(5):80-82.

[15]黄江涛,余森泉,王奇玲,等.广东省城市流动人口年轻女性避孕现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4,12(4):668-670.

[16]闫玉琴.678例人工流产分析及计划生育指导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5):155-156.

[17]陈晓琴.人工流产术和药物流产术在计划生育中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6):42-43.

[18]黄颖,夏松云,王蔼明,等.开展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6):2557-2558.

[19]贾玉芳,方善红.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paC)对昆山市人工流产妇女再次妊娠的影响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0):3692-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