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语文培训课十篇高中语文培训课十篇

高中语文培训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0:28

高中语文培训课篇1

关键词:语文教师培训学科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33-01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目标是从人口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如何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从提高教育质量做起,而教师队伍的整合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本文针对语文教师的培训问题做了阐述和探讨,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1语文教师培训的一些问题

(1)对教师的培训缺乏针对性,一些教育结构设置了对语文老师的培训课,但是培训缺乏实际性和可行性,没有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大纲来设置培训内容。或者说培训的内容对语文课堂起不到帮助作用,培训者也没有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所以培训的效果不佳。

(2)培训机构不健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没有专业的人士来对老师进行培训,或者进行培训的人缺乏一定的素质,所以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也很单一。这样的培训难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3)培训流于形式和表面,一部分学校为了应付教育局的号召,虽然对老师进行了培训,但是只是出于敷衍,所以培训也流于形式和表面。仅仅只是举行了一些简单的讲座,对语文课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4)没有触及到学科根本,所以培训也没有实效性。语文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而一些培训却没有遵循语文学科和语文教材的实际,甚至和课堂内容没有沾上边。所以,培训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2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培训实效

(1)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做好培训准备,给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申请一个账号,方便他们在培训之前登陆平台,浏览需要培训的一些课程,并且了解这些课程的目的、内容,做好培训的准备工作,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随时查看培训的动态及信息。

(2)培训过程中对教师进行辅导,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的反馈。培训时要给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和作业,督促他们按要求进行课程学习,并且每周完成作业的时候要评选出优秀作业,实行学分制,教师在达到一定的学分之后才能算完成培训,对培训的教师起到监督和辅导的作用。

(3)鼓励受训教师交流教学方法,接受培训的老师自主选择培训项目,每15个人组成一组,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小组交流后,再在培训会上进行交流,并且让大家共同来讨论。最后大家都认为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培训教师在实际课程中进行展示。

(4)培训课程的设置多样化,培训课程的内容可以不单单只有教材的内容,也要有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学、教师发展学等等,将这些课程与教材内容综合起来,既拓展了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又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从而让教师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

(5)精心设计培训方案,根据受训教师的需求、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来设计方案,在培训导师中进行方案设计的讨论,广泛征求教育界领导的意见,让大家来审核培训的方案。设计方案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

(6)培训要触及到学科本身,不能空泛而不切实际,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如果触及不到教材,那么培训也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以,语文老师的培训应该首先要尊重语文学科的规律,补充老师在语言、文学、文字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在培训导师中要有文化界的专家,为的是帮助老师们提高文化素养、开阔视野。

(7)告诉老师语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和文字为基础的学科,带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培训导师要告诉老师,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为应付考试,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情商。

3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

(1)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要把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培训导师要让教师把自己平时的工作实际和经验教训结合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吸收新的知识。并且对知识和经验形成新的理解,解决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2)不能急于求成,一些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太过于看重结果,希望在短期的培训中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会影响教师的培训,所以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多注重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是强求在短期内一定要达到一个效果。

(3)注重培训内容的实际操作性,培训的课程不能够只是空泛无物的。培训导师应该鼓励教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并且讲解一些教师授课的实例,帮助教师们累积经验。

(4)培训导师和受训教师不能有隔阂,在培训的过程之中,培训导师要给予受训教师额外的帮助,要和他们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并且对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做出真诚、真实的反应,鼓励和赞许他们的每一个进步。

4培训教师如何积极的参与其中

(1)态度很重要,它决定了培训的效果,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自我提高的意识。对培训导师提出的问题真诚的回答,避免类似于“是、否”的简单回答,用积极的态度主动的参与培训,效果就会高于被动式的参与。

(2)听课时要大胆的质疑,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教育者和被教育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特征,所以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教学。教师在听课培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质疑和问题,这些质疑都证明教师已经积极的思考过了。教育不能墨守陈规,只有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才能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3)听课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把培训导师讲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联想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更深入的思考究竟该怎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5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对语文教师的培训一定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并且侧重于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化学科,所以培训过程中,培训导师一定要充分的利用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帮助老师补充知识,拓宽视野。这样才能够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避免他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生拉硬拽。

参考文献

[1]胡国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冷思考”与“软着陆”――以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8):63-66.

[2]卢彦梅.教师培训促进教育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7):15.

[3]陈冬郁.学历培训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J].基础教育参考,2013(1):67-68.

高中语文培训课篇2

关键词:学前双语教师培训;问题;对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大力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顺利实施,进一步缓解南北疆七地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族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等等)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急需合格师资的严峻问题,2008年8月25日下发《关于印发〈南北疆七州学前‘双语’教师培训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新教师〔2008〕15号)文件,在文件中决定从2008年9月至2012年7月,组织实施“南北疆七地州学前‘双语’教师培训计划”。决定中要求各地州负责培训本地区学前“双语”师资,并计划在2008年9月到2012年7月4年期间,免费、定向为七地州培训8153名学前教育机构“双语”教师。为伊犁州分配了1920名学前“双语”教师的培训任务。

根据伊犁州教育局的安排从2008年9月起,伊犁师范学院承担了伊犁州学前“双语”教师培训任务。根据目前伊犁州学前“双语”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培训分为中期培训和短期培训两种形式,中期培训时间为6个月,短期培训时间为3个月。2008年10月6日伊犁州正式开始了第一届学前“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受训学员分别来自伊犁州的八县一市,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回族和汉族等7个民族。参加这一次培训的教师共有216名,其中HSK摸底测试成绩5级以下(包括5级)的113名教师进入了中期班,其他103名HSK摸底测试成绩6级(包括6级)的民考民教师、母语为汉语的教师以及民考汉教师都进入了短期班。参训学员中有30名民考汉、179名民考民、7名母语为汉语的学员。在这一次培训中给短期班和中期班的参训学员安排的课程有思想政治课(《邓小平理论》《新疆地方史》)、专业技能课(《幼儿游戏理论》《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手工与美术》)、汉语基础语言训练课(《基础汉语》《汉语听力》《汉语阅读》《汉语写作》《汉语口语》)等必修课以及舞蹈课、少数民族基础语言训练课等选修课。在这次培训结束之前笔者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以及问卷法等方法对伊犁州第一届学前“双语”教师培训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参训学员对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参加伊犁州第一届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的所有的学员),同时在分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改进对策,旨在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方案,提高学前“双语”教师培训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一、各县市不按自治区要求选送受训学员,给培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学前“双语”教学的质量,

各县市应该重视选送受训学员工作

参加伊犁州第一届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的部分学员的情况确实不符合培训要求。具体情况如下:

(一)部分参训学员的身体状况完全不符合培训的要求

参加伊犁州第一届学前“双语”教师的大部分教师是女教师,其中有十多名怀有身孕的甚至预算期快到的教师。这些教师中部分教师汉语基础比较差,本来应该上中期班。但是她们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调到短期班来就接受了三个月的短期培训。这些从中期班调到短期班来的受训学员经常说:“跟不上短期班的上课速度,听不懂教师讲的内容”。给短期班任课的教师们也经常说:“同一节课内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员教课非常难”。在短期班原有的部分学员反映情况说:“有的教师为了照顾这些汉语基础不太好的学员减慢了上课速度,所以该学的课程内容还没有学完培训就结束了。”从中可以看出,身体状况不太符合接受培训的学员给培训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部分受训学员没有什么培训价值,资源浪费现象存在

虽然大部分参训学员愿意从事幼儿园及小学的“双语”教学工作,但是在参训学员中也有部分学员将来不能从事学前“双语”教学工作。比如说,参训学员中部分学员是初中的专业课教师,部分参训学员是小学的维语语文、哈语语文课教师,还有一部分学员是中小学的行政人员。笔者向这些学员问起:“回到你们的工作单位以后你们会不会从事学前‘双语’教学工作?”时,一位小学维语语文课教师回答说:“我的专业是维语语文,我的汉语水平非常有限,我不能从事学前‘双语’教学工作。”另一位初中的数学教师说:“我工作已经十三年了,在初中上数学课。我回去以后不可能到学前班去上课。”笔者向她们问起:“那你们为什么到我院来参加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时,这些教师回答说:“在我们那边学前‘双语’教师比较紧缺,因此,学校为了应付这一次的安排就派我们来参加培训。”这种需要得到培训的人员得不到培训,对不需要培训的人员强迫性的进行培训的现象,给培训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对国家资金的浪费。

建议:为了保证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学前“双语”教师,各县市应该选送有培训价值的、身体状况能够承受培训要求的、将来能够胜任学前“双语”教学工作的学员。

二、培训中设置的汉语强化训练课基本上满足了民考民受训学员的需求,但是没有很好的满足部分民考汉学员和母语为汉语的受训学员的需要。培训需要强化目标意识,重视“双语”能力的培养

通过调查发现,中期班的学员中96.2%学员认为培训课程安排合理或基本合理,而短期班的学员中80%学员认为课程安排合理或基本合理。短期班的学员中认为学前“双语”班的课程安排不太合理或不合理的学员比例高于中期班(20.13%、3.8%)。笔者为了了解情况跟短期班的学员进行了访谈。通过座谈发现,短期班的绝大部分民考汉学员和母语为汉语的学员普遍认为给短期班开设的汉语语言强化训练课太简单,给汉语学校毕业的学员再开设汉语语言强化课是一种浪费现象。她们希望给部分民考汉学员和母语为汉语的学员开设少数民族基本语言训练课。一位母语为汉语的学前教师说:“在农村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比较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基本上不会汉语,我们跟学前班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进行交流非常难,我每次开家长会时,请懂两种语言的教师来当翻译,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希望在培训中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这就表明民考汉学员和母语为汉语的学员有强烈的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愿望,但是在培训中这些教师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建议:培训单位应当准确把握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目标,在培训中应该把“双语”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培训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正确的培训目标,直接关系到培训过程的组织实施以及培训的效果。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的唯一的目标为南北疆七地州培养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所谓的双语教师,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①由此可见,双语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内容,而且必须具备充分的语言水准,保证足以在任何时候用目的语授课。

三、中期班和短期班的受训学员充分肯定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并希望多安排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活动和课程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96.3%)学员充分肯定了在这一次培训中安排的每周两节的微格教学训练课的效果,但是参训学员认为微格教学训练课的课时太少,不能满足参训学员的需求。她们希望增加微格教学训练课的课时量,并希望多组织一些教育见习和观摩活动,多创造机会实践“双语”授课,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教学实践活动。

建议:学前“双语”教师培训中应该把“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科学的设置培训课程和活动。1.为提高受训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中期班和短期班的学员都要开设多媒体课程、汉语普通话课程;2.为了提高受训学员的“双语”授课能力,要加强组织学员到小学以及幼儿园去听课、组织学员进行微格教学训练、组织学员教育见习等“双语”教学实践活动;3.为了提高受训学员的学习效率,培训单位应该重视创设更好的学习语言环境。培训单位应该要求少数民族教师、管理人员和学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律使用目标语交流;应该开展在校学生与学前“双语”班学员之间的“结对子”“一帮一”、互学语言活动;为了提高受训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训单位应该把各项活动纳入学员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积极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双语课堂教学能力比赛、双语课堂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

四、虽然培训单位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满足了参训学员的需求,但是培训条件有待改善

通过调查发现,中期班和短期班受训学员中63.6%学员对学院的管理方式表示满意;26%受训学员表示基本满意;10.4%学员表示不太满意。通过访谈发现,部分参训学员认为课程安排紧,没有业余时间;部分学员认为管理要求太严,没有自由时间;部分学员认为有些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还有一部分学员认为对上课迟到的、早退的学员处理不严。短期班受训学员普遍反映,给受训学员开设的《汉语听力》课所需要的教学设备不全,只有5个班共用的一台录音机,有些班级甚至一次也没有使用过录音机。在《汉语听力》课教材配备的磁带中有第一册的磁带,而没有第二册的磁带。这就表明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条件应该进一步改善。

建议:1.为了满足学前“双语”教师学习的需要,应该将学校的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习基地、计算机房、图书资料向培训学员开放;2.为满足教学和学员学习需要,学校为每一个学前“双语”培训班应该配备电视机、录音机、DVD等电子化教学设备;3.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前“双语”教师汉语授课能力,应当适当的准备优秀小学或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课件。4.应该重视加强后勤管理。5.应该重视完善并落实参训学员管理办法。

五、培训者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更加严把聘用关以及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通过调查发现,受训学员中18.4%学员对培训者表示很满意;46.1%学员表示满意;29.6%学员表示比较满意;5.9%学员表示不满意。这些参训学员的反应的情况表明,大部分受训学员(94.1%)对培训者的整体水平比较满意。大部分参训学员肯定了培训者的教学水平、肯定了教师们在教学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肯定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但是受训学员中也有对部分培训者的一些不良的反应。据受训学员反映的情况来看,有的培训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单一,不同的教学内容就用一种教学方法讲解,不使用甚至不会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有的培训者在课堂中的费话太多,浪费学生的时间,缺乏工作责任心;有的培训者的汉语水平还不如部分受训学员的汉语水平,影响参训学员的情绪和学习积极性;有的培训者对参训学员的要求不严,不布置作业、不要求背诵课文。

建议:1.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单位应该挑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任教。2.对承担“双语”培训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了解到培训对象的需求和学校教学的目标,使各科培训真正围绕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目标而开展。3.对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应实行有效监控。从教学计划、教师教案、上课过程、学生作业、考试试卷到成绩登报整个教学环节出发,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并应该重视和落实这些制度。

六、中期班和短期班的受训学员充分肯定了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的意义和作用,并希望适当的延长培训期限

通过调查发现,216名受训学员中只有37名短期班的学员认为培训时间适合,其他179名学员普遍认为培训时间太短。“学习的东西太多,培训时间太短,适当的延长时间才好。”这个是我们在调研中经常听到的意见。在调研中大部分民考民受训学员反映,受训后阅读汉语教材可以,用汉语表达却仍然十分困难,建议延长培训时间。还有一部分非师范毕业的受训学员反映,希望学习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笔者在材料分析中发现,参加这一次培训的学员中毕业于非师范专业的学员占一定的比例,有毛纺、运输、牧医、机电、园林、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农经、医学等专业的学员。这些学员以前没有系统的学过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因此他们非常希望学习更多的与学前教育相关的课程。笔者认为相关部门从我区学前教师的实际出发应该考虑适当的延长培训时间的问题。

除此之外,中期班和短期班的学员对培训所选用的教材有不同的看法。中期班的学员普遍反映,给她们用的《汉语口语》课教材的难度较大,实用性不强。而短期班的学员普遍反映,给短期班的学员运用《初级汉语》教材太简单,没有必要学习。建议对中期班的学员以及短期班的部分汉语口头表达能力有限的学员应该选用能够强化学前“双语”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汉语口语交际训练,而短期班的部分民考汉学员和母语为汉语的学员应该选用能够强化学前“双语”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少数民族口语交际训练。

总而言之,从2008年10月开始伊犁师范学院第一次担任了学前“双语”教师培训任务。因缺乏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经验,在培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笔者相信在今后的培训中只要进一步强化培训目标意识,科学地安排培训课程和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培训者的选拔和教学质量监控,为受训学员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加强培训管理,今后的学前“双语”教师培训工作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高中语文培训课篇3

一、强化语文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意识不强。目前好多的语文教师培训意识不强,对培训的认识不够,不能主动参与培训,往往都是学校安排的就去,不安排的就不想去,更有的教师把培训当作是一次旅游,到培训地点不去参加培训,而是到景点去游玩。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学习与工作、家庭各方面的矛盾影响他们接受培训的愿望。再者培训后缺少相应的考核制度,培训效果好与差都不会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工作,使得教师参加培训的态度是消极的。学校及教师不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对进修培训也不积极参与,培训的实效自然会降低。

2.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方式单一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培训地点几乎都局限在校内。校内培训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束缚在校内,久而久之,不仅会让教师们的视野越来越小,而且培训的理论知识难以与现实相结合。现在的培训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怪圈,几乎都是台上自说自讲,台下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睡觉,没有讲与听之间的互动。要么就是一定要请特级教师来上示范课或请专家来做报告,都是先上课,然后再谈自己教学的思想,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完之后,教师却很少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融进自己的语文教学当中,用他们的话就是说,特级就是特级,他们的课我们只能欣赏,是学不来的。这让培训效果打了一个大折扣。

3.培训内容雷同。现在的语文教师培训,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着重介绍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实践性、新颖性、前沿性的内容,培训内容基本上都是雷同的。多数都是解读新课改,或大谈特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精神。与当前的语文教学相脱节,没有涉及到中小学的实际教学需要与教改的要求,更谈不到有针对性地对接受培训的老师进行因人施教。因此,这种培训内容中有助于系统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很少,实际效果也不明显。

二、强化语文教师培训的对策

1.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主动要求参加培训,其次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和可能。多鼓励语文教师走出去上交流课或公开课,当他们感觉到自己现有的知识已经不能驾驭课堂的时候,他们想参加培训的愿望就会与日俱增。再次,用奖励杠杆来激发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完善语文教师培训监督制度,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把教师进修培训获得的成绩与他们的晋职与评优等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2.要探索培训新模式,采用“案例+交流”的形式来开展培训。因为语文教师最需要的是在现实教学中对自己进行指导。所以,我们的培训可以走进语文课堂,对常态课进行分析与解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相信这种培训模式能激发语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活动中,培训者引导教师们围绕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问题的设计、小组活动的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角色作用的发挥等进行分析讨论。这种培训模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培训时要营造一个和谐、互动的培训空间,让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参与进来,能够敢于与专家对话或争鸣,活动中,先由教师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困惑、新问题提出来,再由学科专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培训、指导,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帮助参训教师排忧解难,从而提高参训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

3.在培训中应关注教师经验。教师的经验直接影响对培训内容的认可,他们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培训活动,学习什么,学习效果等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评判。如果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脱离,那么很难激起语文教师的培训欲望,而如果我们的培训符合教师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师就会感觉到这样的培训非常符合自己的实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够起到借鉴作用。所以,我们的培训要关注教师的经验,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其次,培训内容要经过精心挑选,不能信手拈来,要先分析培训对象的实际水平,然后安排培训内容,去除那些不适应培训对象水平的内容。让我们的培训内容真正对语文教师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

三、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培训实效

(1)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做好培训准备,给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申请一个账号,方便他们在培训之前登陆平台,浏览需要培训的一些课程,并且了解这些课程的目的、内容,做好培训的准备工作,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随时查看培训的动态及信息。

(2)培训过程中对教师进行辅导,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的反馈。培训时要给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和作业,督促他们按要求进行课程学习,并且每周完成作业的时候要评选出优秀作业,实行学分制,教师在达到一定的学分之后才能算完成培训,对培训的教师起到监督和辅导的作用。

高中语文培训课篇4

论文摘 要:我国高校教师英语在职培训在21世纪之初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各教育部门开始尝试各种形式的英语培训实践,尤其是近年来特别重视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发。但由于教育资源和培训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在政策执行和培训实践上不尽相同,文章认为继续健全培训制度,丰富培训内容,开发新的培训形式,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是未来英语培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师英语培训应该是高等学校师资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英语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作用越来越突显。从我国现行师资培训的种类来看,培训大约包括:岗前培训、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单科进修等,尤其是岗前培训和国内访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常态化,但英语培训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升高校师资水平的政策和意见,极大地推动了各级教育部门对英语培训制度的建设。本文首先探讨政策因素对英语培训制度的影响,再描述各级部门培训实践的差异,最后分析英语培训制度建设、培训内容、形式和培训经费的问题。 

一、影响英语培训实践的政策因素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教育政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革。为继续实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创办一流大学,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十二项措施”)(教高[2001]4号),措施中强调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必须把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承担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为贯彻这一措施,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育改革和研究,开始尝试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同时,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该建设项目计划旨在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从2007到2010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每年将相关学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并为每个项目建设提供10万元的资助。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来华讲学、先进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等。此时,从双语教学推广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积了不少经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极大地鼓励了各校开发双语教学课程,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探索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开展高校教师新模式,推动国家精品广泛应用和共享,教育部在2007年启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体系并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培训项目”,在各省设立分中心开展教师网络培训,培训科目越来越丰富,仅2011年,计划面向全国教师开设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课程就有369门。①其中语言类培训,2010年增加了“英语视听说”课程,2011年增加了“英语写作”课程,网络培训将是未来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 

二、英语培训实践的地方差异 

在执行教育政策的同时,各地区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把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当中。这包括各省、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英语培训或双语培训班及各高校以“校本培训”模式为基础的英语培训。 

我国现行的高校师资培训体系是教育部下设两个中心(高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武汉中心)、五个大区(中周六,东北,华东,西北,西南)及20多个省、直辖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简称“师培”),主要任务是负责高校师资培训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承担高校师资培训的组织协调、理论研究、信息交流及社会服务工作。通过对各等级培训中心的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培训中心的培训工作开展得非常好,不仅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对教师进行常规培训,如岗前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和国内访学等,还增加了很多特色培训。例如,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依托北京著名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组织开展了多种国内和国际培训,其中双语培训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9期北京市属高校骨干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训,派骨干教师到美国和加拿大进行为期4个月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为保证培训效果,在出国前教师还要在国内接受为期一个月的语言强化训练,培训制度越趋完善,培训效果非常好。②再如黑龙江师培中心把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和双语教学作为三个重点工程来抓,③2005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赴香港中文大学双语教学项目”正式启动,从2005年到2008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七期双语教学培训班,派近300名骨干教师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为期二周的双语教学研修。辽宁师培中心近年来也开展了双语教学培训的实践工作,中心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聘请国内外教授授课,“十一五”期间已经举办8期双语师资培训班,教育技术培训、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已经制度化,落实工作稳步推进。 

上述师培中心凭借著名大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在英语培训方面起着引领作用。除此之外,各地院校也开展了灵活的校本培训,例如吉林大学该校从2002年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19期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积累了不少培训经验。其他如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也成功举办了多期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科研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 

此外,为了探索英语培训的新形式,探索一套卓有成效、功实可行的培训模式,为高校教师搭建一个提升英语运用能力的平台,2005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剑桥大学语言中心等合作开发了“中国高校教师英语培训项目2期”培训系统,该项目通过学习研发英语培训课件,探索中国高校教师英语培训新模式,以期提高中国高校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和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经过多个高校的试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孙伟、崔刚2007,康淑敏、崔新春2009)。 

三、英语培训所面临的问题 

不容置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迈入21世纪后,教师培训工作从制度到形式和内容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些部门对外语培训模式作出了不少的探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显露的问题应该是未来工作的关键。 

(一)培训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我国各级各部外语培训现状来看,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培训不能时断时续,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多借鉴国内外的培训管理经验,做到外语培训常态化。例如国家外专局2001推出“高校师资外语培训试点项目”,支持各高校聘请优秀外国教师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外语培训,旨在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增加用外语开设专业课、使用国外先进原版教材的比例。该项目在全国各重点高校设立了培训基地作为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没有现成的培训经验可以借鉴,加之没有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刘南2007:109)。此外,各高校为了满足本校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举办了各种英语培训,为了加强管理,有些学校把参加培训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及其他优先政策挂钩,使教师不得不参加培训,引起有些教师的不满。另有些学校采取自愿的方式参加培训,可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和激励机制,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参加,培训效果不佳。所以完善培训制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学习国内外培训经验是当务之急。 

(二)培训内容需要丰富,培训形式需要扩展 

目前有些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比较完善,以岗前培训为例,始于1986年,1998年教育部出台有关文件加以规范和推进,该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职业道德等,由于这种培训是岗前规定性培训,所有新教师都必须参加,培训已经模式化、常态化。但单一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和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把外语培训纳入到岗前培训计划当中,提早建立英语在教学研究中重要性的意识更有利于今后外语培训工作的开展。另外,从各级教育部门的英语培训现状来看,针对英语专业教师的培训课程较多,对非专业教师的英语培训多限于双语教学培训,在培训课程的设置和培训形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英语培训应该包括一般听、说、读、写技能的培训和双语教学培训,培训形式如请国内外专家集中指导、到国外高校进修、校本培训及网络培训都是有效的培训方式,重要的是要把英语培训当成持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来抓。 

(三)培训经费不足 

培训经费涉及到如何分配教育投入,如何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如何提高培训效益的问题。教育部在培训经费筹措上采取的是“四个一点”原则,即教育部资助一点,承办单位减免一点,选派学校投入一点,参训学员承担一点。如北京师培中心由北京市教委资助对派往美国和加拿大进修的教师提供2万元的资助,其他由学校和教师分担。黑龙江省师培中心的双语培训经费由省教育厅资助,受训教师或学校只需要承担食宿费用。但由于这类培训的名额有限,每个学校每次只有1~2个名额,多数教师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另有一些培训单位采取适当收费的方式为广大教师提高英语学习机会,培训时间一般都为短期,培训费一般是1 000元左右,加上食宿费用,如果没有学校的资助,几千元的支出,一般收入水平的教师很难承担。所以寻找既经济又高效的培训途径,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是需要探索的另一个难题。好在国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加之很多高校还开展了成效显著的网络培训和校本英语培训,一系列探索都为这一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四)培训对象 

许多培训政策和培训课程都把中青年科研和教学骨干教师作为主要培训对象,更有一些培训项目把培训对象限制在35岁以下或40岁以下,这明显剥夺了老教师的受教育权利,也不符合终身教育政策。当然其中的原因和培训资源少和培训经费不足有关,但如果各项政策对青年教师倾斜过重,势必影响其他教师的工作和科研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到整个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结语 

英语培训制度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中逐渐完善的。多研究和学习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政策,结合本校的实际,不断更新培训意识,满足教学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多实践、多总结是开展各种培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eb/ol].www2.cuc.edu.cn/highe- 

du/law/4th.htm,2001-08-28. 

[2]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376号)[eb/ol].zlgc.org/detail/?id=1129,2007-12-11. 

[3]康淑敏,崔新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16-21. 

高中语文培训课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训理念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国家教育部提出,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用英文正常交流以满足工作时候的需求,以适应国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在时代和环境的压力下,很多学校将教学的重心偏移到过级和解题能力提高上,培养出了很多只能纸上谈兵的英语学习者。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根据这一目标,大部分高校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综合课”和“听说课”,旨在课堂上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然而,面对学生要求,大部分高校对学生英语过级率的压力,大学英语教学却由“素质培养教学”转变成“应试能力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部分精力花在输入量的增加上,却忽略了对输出能力的培养。

2.教学手段

由于大学本科学生,已经具有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再之,近年来英语教学中提倡“轻语法,重应用”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于知识点的讲授甚是缺乏,一堂综合课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或仅仅是阅读理解题目的解析或是语篇的翻译。事实上,有许多语言点,学生并不知,或只知其意,不知何用。因此,即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了至少128个课时大学英语课程,也未见得能使用或正确使用一些较为高级的表达方式。

3.教学成果

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但学生上课时,仍睡觉。玩手机,讲话等等与课堂无关的事屡见不鲜。由此可知,学生对于上课的方法、手段、课堂内容并不感兴趣。再之,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英语之后,与英语国家本土人进行交流时仍存在很大障碍。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中,大学英语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以等级来划分。但经过考查,能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还是不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正常交流。这些现象不得不让大学英语教师思考,如何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教学,英语学习的根本目标到底是什么。

但是很多学生在某些培训机构经过培训后,对英语产生了兴趣,英语也学好了。这不得不另我们思考和探索培训机构的成功之处。

二、“培训机构”成功之处

1.英语教学追求一步到位。

培训机构的英语学习,大多以“快餐式”为主。即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多少部英文电影,阅读多少篇英文原版文章,学唱多少首英文歌曲。这就大大的创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英语环境,通过唱歌,阅读,电影,学生渐渐熟悉了英语的思维模式,于是从根本上“入门”了。

2.纯正的英语教材。

培训机构所选择的教学材料,多为英文原版材料。例如英语肥皂剧,欧美原声电影,以及托福或雅思的阅读材料,都来源于欧美主流报刊杂志。

3.教师的语言魅力

很多学生反应,在培训机构上英语课不容易犯困,不容易走神,因为培训机构的教师授课语言幽默,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点燃学习热情。有些教师在讲解单词记忆法时,不乏说出一两段有趣的笑话,或是令人难忘的谐音记忆法。学生在笑声中抖擞精神,注意力自然而然就集中了。学生往往由于喜欢上某位老师的幽默而愿意上英语课了。从而英语能力也有了提高。可以说是教师的激情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虽然培训机构的英语教学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大学英语教学可吸取其精华,借鉴其成功之处,来对公办学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实施改革。

三、大学英语课堂改革措施

1、提高学生在语言输出能力上的培养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将语言灵活应用在工作、生活中。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讲课重点是放在阅读篇章的讲解上,对于口语及写作的训练往往是带过或略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并不缺乏,而对于口语的训练是相当匮乏的,从学生初中高中时候开始为了应对中考和高考,教学的重点就偏向了阅读理解的讲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国内各种考试趋势所致。二,口语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口语训练是需要有学生与教师双方的互动,这需要教师本身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说的欲望。要想改变现状,教师要将备课时的重点放在课堂活动形式设计上,例如在阅读文章的讲解之前,导入部分可以让学生先来谈谈对于文章内容的猜测;在讲解完毕之后能够谈谈个人的一些感触等等。在阅读文章讲解的过程中,对让学生练习interpretationinenglish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较缺乏。教师可以在阅读理解讲解的过程中,对于难词进行讲解后,可以要求学生来对该词进行造句的练习。给学生布置的写作作业,采用“自改――同学间互改――教师批改――范文分析――自改”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练习了自己的写作,而且可以吸取到其他同学写作的优点,通过教师的批改更进一步规范了写作,然后教师对范文进行分析,为写作树立了一个榜样,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修改,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2.为学生营造英语环境

高中语文培训课篇6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校英语课程与民办英语培训的教学定位与现状的对比探讨,目的在于深化教师对学校英语课程价值的理性认识,转变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目的是为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中国学校的英语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英语教学也上了新的台阶。我国在2001年启动义务阶段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启动高中阶段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也在各省市蓬勃发展。同时,我国的民办英语培训也在短短十几年间蓬勃发展,截止到2010年我国民办培训教育机构约两万多个,培训机构的英语课程因其自身短期性、个性化的特点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东方英语就是其中成功的代表,全国各地新东方的短期培训提供了包括总toeFL、GRe出国考试培训到中小学、高中及大学等全方位的英语培训。前者的学校课程归为主流教育,而培训教育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二者并没有好与差的对立冲突,他们是分工不同的两种教育形式。

1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定位

我国学校的英语课程经历了从过去强调工具性到当今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工具性和多重人文性的转变。新世纪外语教育已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由过去的“为用而学”的知识本位逐渐在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本位。学校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放在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提高其人文素养上面。这不仅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高中英语课程为例,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所传达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定位是:

第一,要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二,要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体验、研究等主动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要汲取当代先进的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运用功能、结构、话题活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四,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五是要积极开发教学配套资源,使教材具有弹性,教学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拓展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潜能,发展个性。

《标准》的教学定位把语言学习与人的素养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突破了过去英语学习的工具性,更加强调通过英语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学习策略,提高文化意识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突出强调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通过语言学习实现人的叫持续发展的口标追求,使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以及多重人文意义。

2民办英语培训的教学定位

民办的教育培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另一种形式。我国民办英语培训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民办的非学历教育,相比学校教育义务性与强制性,它具有选择性;第二,培训的内容单一,但针对性强,要在短期内让学生成绩有所提高;第三,从办学目的来看,金钱是培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民办英语培训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定位。拿高中为例,针对高中阶段的英语培训主要是针对“高考”为目的的,帮助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这样的培训能够“补差”,也能够“强优”,或者是帮助高中生取得某类英语证书。通常英语培训班内容都具有针对性、短期性的特点,要达到学生在短期内成绩有明显提高。这就决定了英语培训班必须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言架构,比如对语法知识点、词汇的掌握等。这种教学教学定位强调的是教育的知识本位,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由于自身特点与局限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全面涵盖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民办英语教育培训作为非主流教育是对学校英语课程的一种补充。例如:它能够帮助那些不能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学习成绩落后或者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在短期内提高成绩;帮助部分优秀学生发展英语作为特长;帮助学生拿到一些英语类证书等。民办的培训教育逐渐的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转贴于 3二者教学定位与现状的对比分析

学校英语课程的现状是我们对外语教学定位的模糊甚至缺失,学校的教师、校长领导和学生及家长,都认为学习外语就是为了考试,中学的为了中考高考,大学为了过四六级考试。高中的英语教学一切围绕着高考,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老师多采用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英语语言框架,但是忽略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无疑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变成了应试机器,能考出不错的成绩,但当实际交际的时候,口语听力方面的问题就暴露无疑,因为他们学到的只是空泛的知识点。这种教学还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境地,学得吃力,也就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语言学习都要经历一个“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运用能力(abilitytouse)”的发展过程。语言知识是基础,但是很多教师往往过分夸大了知识的作用,把英语作为知识来教,而不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交际功能及人文性。

民办英语培训近年来迅速发展,也慢慢走向成熟。高中阶段的英语培训主要集中于针对高考的培训,还有课外辅导以及相关英语证书类的培训。为了生存和发展,各个英语培训机构都采用创新独特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以新东方英语培训为例,他们上课的过程中内容详实、信息量大、高强度、节奏快,教师有各自突出的特色,最终目的是力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英语培训的自身特点与教学定位决定了这种教学模式侧重强调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这符合培训教育补差强优的功能。但是目前各个培训机构水平层次不齐,很多培训机构为了留住生源采用的各种新式教学方法也有缺点,并且偏离了英语培训的本质。例如很多学生上完课,知识点没记住,却只是记住了老师为了强化学生记忆而讲的笑话;有的培训班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培训考试策略上,等等。因为他们选择的是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进步,因为成绩是让培训班发展的一个指标,或者说与金钱和利益挂钩。所以民办英语培训目前面临着是把英语教育当做教育来做,还是把教育当做挣钱的手段。

不论是学校的英语课程,还是英语培训的英语教学,二者各有自己的定位与分工。从现状来看,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师在充当着培训班教师的角色,一切为了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一切为了考试。这样会磨灭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而英语培训是以知识本位出发,但仍有培训班在金钱与利益的导向下,只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忽略知识的系统学习,或者只是传授学生如何在考试中拿高分的技巧,即考试策略。其实不论作为哪种形式的教育者,既然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急功近利。

4对外语教育的启示

如果教师对教学定位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全面、正确、清晰的认识,那么就不能正确把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任务、目标和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学校英语课程与民办英语培训的教学定位的不同与各自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旨在深化教师对学校英语课程价值的理性认识,转变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定位,突破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观念。作为英语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英语,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应试制度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相信我们能取得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正东.我国英语教学的属性和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高中语文培训课篇7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1]。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2]。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如“善读”层面,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口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此外,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突出教育职业性。各类文学课程、语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多讲些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内容。现当代文学课讲鲁迅的作品时可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藤野先生》、《社戏》、《故乡》、《风筝》等为主要课例;外国文学课可以重点分析《葛朗台》、《最后一片叶子》等文;现代汉语课则侧重中小学出现的语法、词汇、修辞知识作系统性的整理与分析。同时,在价值取向上,各类文学、语言课程应侧重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抓住汉语的根。上述各门课程虽各有分工,各有重点,但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中文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能力———“善读、能写、会教”。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课程是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的平台,而课堂之外则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形成能力的最佳载体。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训练并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平衡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也稳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训练、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等。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践是理论学习向教学能力转化的最佳载体,如何设计教育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

高中语文培训课篇8

关键词:外语教师;培训模式;模块

一、引言

在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进程中,外语,特别是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已成为我国未来公民的必备素质,英语教师担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谈到外语教学质量时指出: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学方法(3分)]×教师素质(章兼中,1997),因此,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外语教学质量之影响不言而喻。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恶劣、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公民外语素质普遍较低。外语教育投入不足和师资队伍水平相对较低,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西部地区外语人才培养的两大难题。

为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西北师范大学在实施了2007年教育部委托西北师范大学“送培进疆”新疆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又承担了教育部2008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项目,其中关涉英语学科教师培训,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拟就本次部级培训中外语学科(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之处进行厘梳,期冀对今后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之有效模式加以探索。

二、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师培训(教育)范式之回顾

(一)外语教师培训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刘润清先生在JackC.Richards&Davidnunan主编的《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一书的序言中指出,英语文献中,师资培训(teachertraining)这个概念已变化三次。即教师培训、师资教育(teachereducation)、师资发展(teacherdevelopment),还有一个中性词教师培养或教师准备(teacherpreparation),这里不再赘述。Stevemann(2006)认为这几个概念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也有细微差别:师资培训主要是介绍可获取的方法并使教师熟稔语言,教师当前普遍认可的一系列概念和术语,尤其以培训者呈现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为典型特征。parker也指出“完全不合格的教师教授语言的时日将屈指可数,但仍有相当多的低水平的语言教师存在,只能对其进行职后培训”(parker,2004)。Stevemann也认为“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师资培训的概念不会受到挑战,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培训是外在的――一种已被接受的方法”(Stevemann,2006)。但从广义上讲,无论是“培训”“教育”还是“发展”,其目的都是围绕“教师”这一主体以促进其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新手到专家的逐步成长的过程,正如Lange(1990)所说,在英语教育文献中,教师发展指教师在智能、经验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三个词汇所暗含的对教师培养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以及侧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然,也有许多学者没有对三个词汇的内涵做详细的划分,将它们等同起来,互换使用(贾爱武,2003)。

(二)当代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师培训(教育)之三大范式

国外语言教师教育三大模式经历了从匠才/学徒模式(thecraftmodel)、应用科学模式(theappliedsciencemodel)到反思模式(thereflectivemodel)的发展过程(wallace,1991)。

匠才/学徒模式即经验教师告诉新手做什么而且演示该如何做,新手通过观课和模仿向经验教师学习,最后形成教学专业能力,如图1所示:

应用科学模式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专业培训或教育领域中最有影响的一种方式。学员教师从专家学者的讲授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实验的成果,然后将它们应用于教学实践,所以该模式也被称为从理论到实践模式,如图2所示:

反思模式强调教师将专家的理论研究与自身的实

践相融合,并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变化个人的认知体系,即通过“行动中的反思”(reflectioninaction)形成“行动中的理论”(theoryinaction)。在外语教学领域,间接获得的知识即理论知识一般包括英语史、语言学、学习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英语教学法等。由实践产生反思和由反思推进实践形成的连续反思回路成为语言教师专业能力呈现动态发展趋势的动力源,如图3所示:

上述三种模式中,匠才模式突出教师专业发展中经验层面的训练,无法应对当今科技知识剧增时代对教师教育的要求;应用科学模式虽弥补了这一缺陷,但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并且“科学”的结论并不能解决复杂的专业困境问题;反思模式比较折中,把教师的科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经历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为教师反思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准备条件,该模式也重视学员教师本人以及他们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身作用,但主体活动的个性化使个人反思的经验结论存在着与群体共享的矛盾,而且对每个学员教师而言,很难找出一种适合他们个人反思活动的框架结构。

三、外语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实践及评价反馈

(一)注重培训前期的需求调研和培训方案的设计

在本次部级培训启动前,负责外语学科教师培训的学科专家带领相关培训人员深入兰州、庆阳、陇南等地,同当地外语教研机构人员、一线教师进行交流座谈,并发放问卷,了解基层外语教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及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本次外语学科教师培训预备方案,然后在省教育厅师范处确定了参加本次部级培训的外语学科学员名单后,将培训预备方案和需求调查表寄发给每位学员,征求其意见和建议,并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做了详细整理,作为修改预备方案和设计培训内容与活动的主要依据;然后再根据一线调研和二次问卷的基础上,对预备方案进行了修改,并将修改的方案反馈到教育部师范司,听取意见,进行第三次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本次培训的执行方案,最终的培训方案和内容以模块形式设计和出现,下文另有论述。

(二)多元化培训团队组建及学科专家负责制

有了好的培训方案,还需有高水平的培训团队去实施。我们根据部级培训和外语学科培训方案,认真选聘培训者(见表1)。

同时,我们采用学科专家负责制,由西北师大外语学院英语教学研究专家担任学科培训负责人,从需求分析、方案制订、内容安排、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对本学科负责;尤其是在学科负责专家的带领下,每个参与本次培训的培训者进行集体备课,并向其他培训者展示和说明自己的教学安排与设计,集体研讨,不断完善,形成集体智慧和合力;这样避免了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各自为政的现象,也避免了培训内容和方式上的重复或矛盾,从而保证了学科培训的整体、系统和有效。通过这一合作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培训必须是培训者全员参与、协商、交流、研讨和帮助的过程,那种一人一讲,互不干涉的培训,只能导致培训的低效甚至无效(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2007)。

(三)模块化的培训内容和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模块一:课标与教材(curriculum&subjectmatters)本模块具体包含英语课程标准内容解析与研讨、课标实施中的问题梳理与研讨、不同版本英语教材使用中的问题梳理与研讨和不同版本英语教材之比较等版块,旨在使英语骨干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了解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从而形成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

模块二:经验与分享(experience&sharing)该模块主要由英语新课程教学经验交流、教学问题梳理及解决新课程教学问题对策等版块组成,旨在使骨干教师共同分享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经验,梳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探讨开展新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与问题研讨的策略与方法。

模块三:观摩与研讨(observation&discussion)本模块的主要素是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语音课等课例观摩与研讨,通过真实感知课例并开展研讨,使骨干教师以课例为“案子”向“镜子”“引子”转变,即启发其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不再是“挑刺”评课,而是从课例关照自己的教学,进而引发对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本真的思考。

模块四:专题与探究(issues&inquiry)该模块主要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英语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及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版块组成,旨在使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及与时俱进的教学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等理念进行深刻反思,进而提高对外语教学的宏观把握和反思能力。

模块五:设计与展示(design&performance)本模块主要涉及英语课文教学活动、单元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活动及中小学衔接教学方案设计与展示等内容,使外语教师能以实际案例分析为基础,进一步掌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原理与途径,反思和探究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及方法。

模块六:对话与交流(dialogues&communication)该模块也是培训内容接近尾声的模块,包括与一线英语教师和课改研究者的对话以及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总结与交流,意在帮助学员教师梳理培训期间的学习内容,并同其他同行和专家展开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使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这就需要在培训中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法。本次培训中多元化的培训方法具体包括参与式研讨、对话与交流、专家讲座与解疑、现场学习与课例观摩等。

专家讲座也是教师培训的方式,但不应成为主要方式。本次培训中,专家讲座只占了10个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8(共80学时),分别是英语课程标准内容解析、不同版本英语教材比较、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整合、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方案等,而这些讲座也都是基于需求调研和分析而设计的。

同时我们也考虑到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突出了参与式培训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现场学习、课例分析、对话交流等多元化形式,充分体现培训过程的针对性、平等性、参与性与实效性,以调动骨干教师的主动探究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本次外语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评价与反馈(以初中英语班为例)

参加本次初中英语学科部级培训的教师为45人,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4份,收回率为97.8%,现将本次培训效果评价反馈分析如下:(见表2)

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在培训方案的设计方面,有42人认为很好或较好,比例高达95.5%,无一人认为差,这说明本次培训方案赢得了参训教师的高度认可。培训方法的多样性方面,有42人认为本次培训方法丰富多样,比例占到95.5%,仅有2人认为一般,占5%,无一人认为差;说明本次培训在方法的选择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为国内外语教师培训方法和模式积累了经验。同时,有37位骨干教师认为理解了培训内容,对自己的教学有信心,占84.1%;有7人认为一般,占15.9%;无人认为差;有36人认为能将此次培训中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占81.8%;有6人认为这种可能一般,占13.6%;还有1人认为不能将培训中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这说明大多数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及对今后教学的指导作用还是认可的,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可能受现行考试评价体制的影响,有15.6%的教师不能确定落实培训中的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等。

最后,42人对此次培训整体感受和印象认为很好或较好,总计占95.5%;2人认为一般,占5%;无人认为差;由此也看出,基本上全体参训教师对本次外语教师部级培训给予了高度认可。

四、结语

如引言中所言,我国是英语教育大国,但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亟待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的外语教师的发展已刻不容缓,否则我们谈教育公平和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点上无疑是自欺欺人之语;当然我们也看到,国际外语教师培训(教育)已经进入反思发展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组建学习共同体的时代;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教师培训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承载的意义,尤其在我国,教师培训还将继续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推进我国外语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探索与国际外语教师培训(教育)相衔接的、兼具中国特色而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和体制应是我国外语教育界和教师教育机构不断研究的课题;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外语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成长,促进其专业觉醒,进而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自主地位的实现作出实质性的贡献。教育部2008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英语学科在外语教师培训模式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并总结了一些宝贵经验,赢得了参训教师们的高度认可,期望能对今后西部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外语教师培训提供借鉴和启示。

05

参考文献:

[1]Freeman,D.,(1996).Renamingexperience/re-constructingpractice:developingnewunderstandingsofteaching[J].inFreeman&Richards(eds.),22-32

[2]Lange,D.L.,(1990).ablueprintforateacherdevelopmentprogram[J].inJ.C.RichardsandD.nunan(eds),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mann,S.,(2006).thelanguageteacher’sdevelopment[J].Languageteaching.

[4]parker,L.,(2004).adultlearninglanguages:thechallenge[J].inHarnischSwanton(eds.),9-20.

[5]wallace,m.(1991).trainingforeignlanguageteacher:areflective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6]程晓堂.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英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34.

[7]贾爱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45-48

[8]刘道义,龚亚夫.中国学校外语教育的发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1)14-15.

[9]王蔷,张连仲.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英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0-121.

高中语文培训课篇9

关键词:党校教育培训汉语言文学存在问题

汉语言文学在促进社会进步、文明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学好汉语言文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全面进步和发展,因此,加强党校培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确保党的先进性。

一、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落后。

目前我国党校在进行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时,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大量罗列,导致大部分学员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没有时间对上课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思路无法跟上老师,无法对知识点进行透彻理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偏离了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背景下,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是一个有用的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党校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党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做出一番调整和改革。

2.缺乏规范的考核方法。

目前党校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考核模式,考题偏向于概念,是党员通过单纯地死记硬背就能够通过的,无需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这样的考试完全不能体现党员的真正实力,忽略了对党员素质的培养,与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而且这种考核的制度容易使党员对学习过程不重视,无法提高学员参加培训的兴趣和主动性。

3.领导干部不重视。

由于一些领导干部观念落后,认为抓住中心的工作就是全部,不重视对于干部的汉语言文学培训和自我提升,甚至有的人认为汉语言文学培训工作可有可无,以各种理由推脱,并且被派出去参加培训的人员认识不到位,根本无法提高干部的整体语言素质。某些领导干部人为削弱了党校汉语言文学培训的课程设置,这个问题尤其表现在一些主要领导身上,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党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使得一些领导干部的文学能力得不到提高,影响工作的开展。

4.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的人才更倾向于能力型,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更是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能力,党校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党员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目前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对一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教学方法无法紧跟时代的潮流,导致党员领导干部在课堂上无法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差强人意。

二、措施

1.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

在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培训时,摒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式的传统培训方式,而是要求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跟学员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应用向参观学习、社会调研、讲座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培训方式,集中党员领导干部的注意力,使党员领导干部对党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培训感兴趣。另外,还要鼓励学员多涉猎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培训效率,使学员能够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学素养。

2.培训观念要创新,体现实效性。

在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汉语言文学培训时,要求培训教师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接触新的理念,从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及时更新汉语言的知识、观念;培训教师要加强汉语言文学知识理论跟实践的联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党员领导干部通过汉语言的培训,加强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能够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工作中,促进党员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在党校教育培训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观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使党员领导干部能够通过培训强化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结语

为了促使党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党员领导干部展开汉语言文学培训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因此,要重视党员汉语言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及时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党员通过培训提高综合素养,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培训课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

前言:近年来,本人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现代综合职业素质,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为出发点。为此,我们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几个方面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立项研究,力图构建具有职业化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教育精神,借鉴同类别职业技术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模块的确定依据和课型划分原则以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考试体系(BeCt)的先进理念,结合广东经济社会与当地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目标。通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创出特色,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双方的教学实践,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成为教学的规范与标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意识、社会意识和跨文化意识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连续的指导,便于激励学生持续性地学习和研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为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调查分析,本专业确定了“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优化整体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构建“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的课程结构。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根据“语言技能+商务知识”的专业设置理念,打造实用型、复合型商务一线人才为主线,形成通识课程、英语语言平台和专业模块的基本构架,并采取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三课”并列的课程形式,构建综合素质+英语专业+技能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参见表1)

2、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和优化组合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优化整体结构。

3、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分配

按照“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构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理论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做到“必需、够用”;实践教学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基点,由专业理论课支撑和实现,集中时间训练,并针对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扎实的综合专业技能。

(1)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

为了加强理论课同实践课的合理结合,本专业应设置多层面、全方位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设有课内实操、商务单证模拟制作、社会实践(周末或暑假)、毕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10周)。实训实践贯穿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资格证、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为依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地控制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增加不同形式的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包括礼仪实训、商务单证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操、岗位综合实习。以期达到各门课程实现项目化教学新模式。

(2)实践教学突出项目化课程教学特色,强调专业技术能力训练

为了突出实践环节,加强技能的阶段性培养,我们根据实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设定了不同形式商务英语类实践项目(参见表2)。

二、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商务英语专业新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有必要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强化技能训练,保证实训课程的效果,建立系统的技能测试模式,并针对各实训项目所规定的重要技能进行测试,有力地推动实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力争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语言类课程教学方法,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实践类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商务操作能力,实现“会说、会写、能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背景下,以英语为工具从事商务活动。例如,在语言基础课中强化听说技能的训练,以迅速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突破口,带动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具体做法有:

1、推行以小组活动为依托、以意义交流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活动模式。如设计课前5分钟自由谈,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平台,对现实问题和最新信息进行评论和交流,如:有的学生用英文介绍一部新书和体会;就某一观点进行辩论;解释同学间的矛盾;讨论学习计划和方法等。

2、探索开放式的语言教学模式,营造外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如组织“英语角”活动、每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包括英语口语比赛、戏剧表演、影视配音大赛等活动,让一部分综合外语素质好的学生脱颖而出,多渠道锻炼其创新意识和自我表现能力。

3、大胆推行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的主题与目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引发思考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和其他资源去探究、调研、讨论,最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作出汇报(?presentation)。这不但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而且把社会引向课堂;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4、实训课程强调学生“能说会做”,实训手段灵活多样。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专题讲授及研讨法、实践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等。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教学软件等资源,提高语言教学的视听效果和实践性课程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为了真正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本专业各类课程均制定了符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标准,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采取了多形式(调研报告、个人演讲、小组汇报、讨论、答辩、口试和笔试等)、分时段、滚动步进式考核方式,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专业业务能力与技能进行评估。对不同课程的各种考核相关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考核标准,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注意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一般的专业理论课程考试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一些专业实操课采用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根据不同课程范型采取了灵活的考核形式。具体方法如下:

(1)理论中心型的公共课—采取笔试、小组讨论和项目设计;

(2)技术中心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国际商务单证课程——采取闭卷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3)训练中心型的专业实践课(如英语语音、英语口语、现场商务口译等)----采取面试的考核形式;

(4)综合知识型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艺术欣赏等)----采取知识竞答、口头陈述/汇报的考核形式。

2、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形式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推行“多证书”,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认证培训考试证书、国际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Cet四、六级)证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试。部分课程的考试可以与下列的证书考试相结合,让获得证书的学生可以免考部分的相关科目。(参见表3)

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学历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技能证”,针对几个相关的核心技能,安排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结合教学和就业需求,设定了多个与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相关的证书,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合理选择。

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素质教育。

1、学生入学后的军训、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职业素质教育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途径,组织开展文化科技节活动、艺术节活动、文体活动、英语角和沙龙活动、义工社区服务活动。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前进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

4、构建英语+商务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5、实施“三育人”方针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彻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育人工作之中。

6、举办行业人士讲坛,用成功的行业人士为鲜活的榜样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行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并从他们身上学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等精神。

7、实施校园文化育人、校园环境育人工程。

8、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增加就业法码和信心,为就业和从业做好准备。

结束语: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初步建立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架构、评估体系、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和学生实践等。通过学习和研究兄弟院校先进的育人理念、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结合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多元化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初步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新模式。这些成果将会对对于促进本专业的未来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2]高翔等.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2.2.

[3]高职高专教育网: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的特点[J].2002.4

[4]管新平.试论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块[J].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96.10

[5]常改娇.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