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十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十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0:19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篇1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初感;阅读感悟;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全新的教学理念也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新课,侧重于阅读,可是在检查预习时往往侧重于基础知识,而忽略对学生的阅读感受的了解与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忽略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疑问,将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完全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忽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需求;更有甚者,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多种不同看法,教师依然将自己设计的标准答案以文字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完全不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这些做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语言越来越贫乏,动手、动脑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思考?领悟”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探究能力,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终极关怀也是人。而要做到在阅读教学中,心中有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从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做起。

一、学生获得阅读感悟的两个阶段

阅读感受包括学生的阅读初感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阅读感悟。阅读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阅读初感,它是在无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得的体验。在未经教师事先指导点拨的情况下,学生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体验与感受,即是对文本的最初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阅读初感又是学生后续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的基础,弥足珍贵。阅读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感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阅读感受和出现的疑问,在师生相互交流之后获得更深的感悟。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这两种阅读感受同样重要,因为它能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重视学生阅读初感的生成与交流

阅读初感是一种内在的直觉感受,它的亲历性、直觉性、情境性,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展开对话,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直觉感受、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初感反映他们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是进一步深入阅读文本,加深理解和体会的基础,它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内容和依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摒弃好为人师的习惯,在学生阅读文本前克制指导的冲动,不要让学生带着所谓的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无需顾及教师强加的意愿,也没有解决问题的负担,能以自由放松的心态走进文本,在自主阅读中享受精神的的愉悦,探索的新奇。

要给学生表达交流阅读初感的机会。阅读初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状况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应该把学生的阅读初感的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多数情况下学生这种原生态的感受粗浅稚嫩,却是学生的真实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为之提供展示的舞台。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也可以使其他学生思维上得到启发,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

进入新课改,语文教学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突出学生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样的前提下,尊重学生阅读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阅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一些认识与感悟,产生某些疑问,这些认识与疑问都因为阅读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有些理解是很独特的,也是对其他学生有启发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拨与交流,而不是出于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组织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思考与探究,又要注重学生对认人生的认识与感悟。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如果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

多媒体教学最忌成为教师教学成果的展示。有些老师喜欢展示课前设计的一个个问题,然后在学生回答中寻找与自己预先设定的结论相似的答案,如果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预设,教师就认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就进入下一问题。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能得到有效培养。阅读是一种过程体验,它的目的并非是解决什么问题,更绝对不是要找寻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课堂讨论要淡化标准答案。学生生命个体的进步绝不是那些标准答案给予的,阅读的最终指向应该是人,是人的丰富、完善与美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生活。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以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更多的启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以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以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符合时展的要求,新课改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新课改发表浅见,供广大教师参考,希望能为初中语文进行新课改做出一点贡献。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语文教学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首先,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思想陈旧,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一些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时展趋势,没有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及新课改的真正内涵,面对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应付差事。

其次,一些教师一味地放任自流,所有课程环节均由学生自行完成,课堂处于无序状态,教师没有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

再次,很多教师因为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给予“读写结合”足够的重视,认为读和写互不相连。有些教师虽然注意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但理解有偏差,出现了重读轻写的偏向。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有利于改善学生面对写作无从下手的境况,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读写分家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最后,一些教师盲目给学生减负,只留一点点作业,甚至不留作业,一些辅助教材被取缔,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能力、思想品质以及创新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所谓物极必反,一些教师做得太过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过分的减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新课改给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要明白,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改革要在摸索中慢慢进行。

二、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从容走进新课改的具体建议

1.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高高在上,往往使学生陷入被动的局面,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主体地位交还于学生,将自己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扶持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平台,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获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技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

2.读写结合

阅读主要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开拓眼界、丰富阅历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在阅读过程中解词析句、读段学篇、分析写作手法等学习文章的精妙之处,以使学生储备大量的语文知识。有了知识的储备,并不代表就会运用,不加训练,还是不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多安排一些灵活多变的手写教学内容,努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运用到实践当中,实现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3.转变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适当直接决定了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学习内容确定不当,不但使新课改流于形式,而且会使学生陷入越学越枯燥的恶性循环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及性格安排教学内容。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充满了对情感体验的渴望,充满了激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安排富有感彩的教学内容,以情动人,去触发学生的心

弦,使学生在课堂之上、课文之中找到情感的共鸣。此外,教师要以让学生熟练把握课堂知识为最终目的,适当安排课后作业,不可过多或过少。

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新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改标准和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一定要吸取之前改革的经验教训,结合一些初中语文课改的成功经验以及自身教学经验,跟随时展潮流进行新课改,让学生触及语文这门课程的灵魂,让初中语文教育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群.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篇3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教育部正式颁布。该《标准》把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的课程与高中课程统筹考虑,提出了第一至九级的目标体系,初中阶段应完成的是第三到第五级的目标。201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那么,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执行课程标准的情况如何?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措施让英语课程标准在农村初中得以顺利实施?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初中英语教师课程标准的执行力

根据执行力的定义,我们把初中英语教师课程标准的执行力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初中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解读能力。即教师能否了解英语课程标准(简称“课标”)的内容,遵循课标的实施建议,并结合实际来规划设计英语教学的能力。

第二,初中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课堂实施能力。即教师能否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付诸课堂实践,将英语课标在课堂顺利实施的能力以及对课标执行的程度。

二、调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从2011年5月到2011年8月,项目组共调查了威宁县13所乡村中学初中一至初三年级的100名英语任课教师。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发放教师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访谈教师3o名,听课10节,并调阅了部分教师的教学资料。其主要调查项目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了解与使用情况,以及执行课程标准的主要困惑与困难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的基本情况。

由图1可知,大部分教师是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工作多年的中青年教师,教龄在5年以上的占76.61%。但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其中有31%的教师为非英语专业,都是毕业后因教学需要而转的岗,全日制本科毕业的英语教师只占19.06%。通过对教师的深入访谈,我们发现威宁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优秀英语教师极少,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本科学历都是通过自考或函授获得,可见,该县的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偏低是一个突出的现状。

2.教师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解读情况。

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解读情况直接关系到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从图2可以看出:只有1.03%的教师对课标有深入的阅读和较清晰的理解;对课标有初步的阅读,但没有准确理解的教师也只占24.12%;听说过课标但没有阅读过文本和听说过但没有接触过文本两项的合计占74.85%,这个比例偏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对新课标解读的深入程度。通过调查已经了解到该县教师的专业水平偏低这一现状。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影响了其对课标的执行力。通过听课,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英语教师仍沿用传统的翻译法,用汉语进行英语教学,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再次,威宁县有50%以上的小学英语教师表示对课标不熟悉,大部分教师对贯彻课标很茫然,可见,该县对英语课程标准的培训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3.教师在执行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困难。

(1)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在教师执行课程标准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排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生的英语基础差。35.61%的教师反映农村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多数小学毕业生的英语基础远未达到课标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极差;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因为口语不标准而不愿进行朗读或口头交流;运用英语的正确性和流利性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校条件落后。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匮乏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如图3显示,有26.18%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不具备实施英语课程标准所需要的条件。主要表现为: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普遍不高;学校不具备适宜学生练习口语的语言环境。

(3)英语课程标准不适合农村学生。19.36%的教师认为课标的制定没有考虑农村学生的特殊状况。他们认为,教材里面的有些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脱节,学习困难,加之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差,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偏难、偏多,按照目前的课时量很难完成。因此,课标规定的目标和能力要求也就难以推行。

(4)应试任务重。14.83%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多,时间紧,负担重。面对升学的压力,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大量地讲解语言知识,没有时间顾及课标所要求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影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新课程标准执行力的因素

1.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钟启泉教授指出:“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课程实践中的主要执行者。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英语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农村初中英语师资队伍水平偏低。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英语口语水平较低。在访谈中发现,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读写能力较强,听说能力不足,仅有12.0%的教师能全部或基本上能运用全英语授课。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制约着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运用。

第二,农村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未跟上英语课程准的理念。通过听课,我们发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农村英语教师最常采用的信息交流和课堂交往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流动,过分关注英语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所持有的教学观念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前面提到的应试压力密切相关。通过进一步调查,我们了解到,有近半数的教师赞同并接受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得以展开,这是因为中考升学率仍然是重要的指挥棒,尤其是在农村,通过考取好的学校,以期以后得到好的就业岗位,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出路。因此,这也是导致教师无法很好地使用课标的原因。

2.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教师普遍认为初中英语新课程的教材起点高、难度大,农村学生不适应。《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整体设定为九级,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毕业时英语水平达到二级目标,而在农村小学的状况是师资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小学阶段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未达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此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没有养成课后自主学英语的习惯,许多农村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英语学习无兴趣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3.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课程资源。对于学校来说,办学条件是制约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威宁县的某些乡办、镇办中学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没有资金购买与课程相关的一些学习资源,仅凭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但是很多农村学校几乎都没有配置英语报刊、杂志等英语读物,学生除了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没有接触过其它英语课程资源。

五、对策与建议

1.广大农村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方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首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教师应思考如何将《课程标准》对培养目标和能力的要求分解到不同的课堂活动中去,以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为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层层落实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要改变“教书就是教教材”的落后观念,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利用其它教学资源作为辅助。

其次,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农村初中远离英语教学环境的现实更加要求教师要强化语言操练。因此,要从简单入手,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特别是要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克服说英语的羞怯心理,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再次,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做好学生的分层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自觉监测自身的教学行为,主动向自己的同行和学生了解对自己教学的意见,以便及时分析和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另外,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分层指导工作,努力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低分段学生的学习成绩。

最后,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农村英语教师应学会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在每一堂课、每一次语言实践中的现身示范效应,在课内外营造一个全方位的学英语、用英语、爱学英语的环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并不知不觉地融入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深层学习动机和兴趣。

2.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

首先,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威宁县的教育经费短缺、硬件设施差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教师实施课标的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这对于身处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农村地区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支持。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自主学习

一、挖掘课程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农村初中虽然条件差,教学资源有限,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一点也不比城市学校的少。尤其是教科书的课下注释,更是学生学习古诗文不可或缺的“钥匙”和好帮手。教师还应让每个学生自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就自行查阅。网络资源也是十分便利的课程资源。如今的农村,大部分学校都有网络,学校的电脑教室就是学生上网查阅古诗文知识极好的场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农村手机上网也十分便利。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文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解读和感悟。除此之外,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每个人所掌握的古诗文知识又能成为其他同学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对其进行相互利用是十分便利的。

二、重视自读自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钱梦龙先生也指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引领学生把文言文当成一个完整的文本自读自悟、自求理解,这是古诗文教学“返璞归真”的必然选择。自读自悟就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行感悟、自求理解,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有效方法。教材中的古诗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地去阅读和感知,教师只需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就行了。教师要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并及时对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要引导学生把自读自悟的结果以笔记形式记录来,即把字词句、内容主旨、结构层次等分类整理在“文言文学习笔记”上,以便于理解、巩固和积累,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优化小组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不少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上,古诗文阅读中的合作学习存在着不少问题:缺乏合理的课堂管理,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流于形式;只是局限在课堂上有限的45分钟内,而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中根本看不到小组合作的影子。因此,对小组合作进行优化十分必要。要让学生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工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掌握课文大意、通过上网查阅所要学习的古诗文知识等预习环节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并主动承担合作学习中的个体责任,独立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管理,让学生按语文程度好、中、差搭配着坐,让优生担任组长,有效发挥管理和传、帮、带作用,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还要做好督促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促其改进。此外,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等环节都要让学习小组发挥作用,真正让合作学习贯穿于学生古诗文阅读的全过程。

四、拓展阅读空间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篇5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衔接

初中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又是中学教学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小学与初中使用同一个“课标”,衔接起来比较方便。而初中与高中使用的完全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课标”,它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衔接,从而造成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相当长的时间不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使得高中老师时常埋怨初中老师。那作为初中老师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研究两个“课标”,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找出其中的差异,明确各自要求,熟悉各自特点。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不同:

(一)从基本内容看,初中“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三)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高中语文则“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可见,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面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四)从表达能力上看,初中语文“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而高中语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从质上看,高中语文“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看出,高中语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与提高。

二、熟悉两种教材,明确衔接工作的重点

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衔接不自然的情况,不少学生甚至出现了无法跟班学习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竟没有学或学的不扎实。比如,文言文教学,初中阶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阶段则“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所说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初中阶段就基本没有系统学习,更不要说“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了。所以,只有对初高中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从而初中教学才能做到“顾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习自然衔接。

三、讲究教学策略,提高衔接工作的实效

(一)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学生进入初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圈点勾划批注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踊跃发言、礼貌说话的习惯,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勤于笔记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习惯,等等。如果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注意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那他们进入高中后就能较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

(二)加强知识技能上的衔接。

1.把好识字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认识累计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左右会写。落实了这一要求,对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抓好书写关。写字对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也是提高中考、高考成绩的重要手段。字写不好,在中考和高考中就会失分,这是非智力因素失分,如果我们初中语文老师不关注这个问题,就会给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留下遗患,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3.扩大阅读量。我们知道,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10部,背诵篇数不少于5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2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为了衔接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师或开设阅读课,或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也可自己给学生开设阅读书目,营造有书可读、有书能读、有书好读的环境和气氛。语文课上要压缩过多、过深的讲解,简化教学过程,克服形式主义,保证有足够的读书时间。鼓励学生熟读、背诵那些百读不厌,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诗文,可以收到非常有效的效果。

4.激发求知欲望。我们可以通过初中课文来激发他们对高中课文的学习热情,从而较好地把两者衔接起来。

总之,让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终身学习,对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切实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4]《新课程怎样教》,辽宁大学出版社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评价体系实效性计划性终身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01

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目前,许多学校在语文课程安排中都开设了阅读课,但由于缺少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评价体系,致使阅读教学出现了不少乱象:内容选择随意,阅读课变成“放羊式”的放任自流;缺乏有效指导,阅读课变成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阅读目的模糊,阅读课变成“广种薄收”的盐碱地……

阅读课设立的重要意义是在制度上、时间上让学生的阅读得到保证,但要保证阅读课的质量,还需建立合理的阅读课程评价体系。

一、阅读指导,着眼实效性

学生有效阅读需要教师有效指导。因此,对于阅读课要建立一套适合校情、学情的指导课程的体系,这一体系中包括阅读指导课程的实施模式、实施方案、指导策略以及评价机制。

以制定“阅读课堂教学评价”为例,可以先制定“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十条评价标准”,包括:①着眼发展――倡导挖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②依学定教――倡导先学后教、先读后训、先放后扶的阅读教学模式;③充分读书――倡导阅读课要让学生充分读书;④尊重差异――倡导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⑤发扬民主――倡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⑥引导质疑――倡导学生主动质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⑦允许选择――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⑧强化语感――倡导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⑨以情感人――倡导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⑩鼓励创新――倡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十条标准”的基础上,再制定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评价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评价表。用多维评价引领阅读课的有效教学,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独立思考、独立感悟唤起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活动,使教师的阅读指导达到充分展现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实效。

总之,力求阅读指导的实效,必须全面更新学校阅读指导课程体系,立足课堂,让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重要场所;教师引领,致力于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素质的培养;植根学生,让学生成为乐读、善读、有终身阅读的意识和能力的人;借力家长,让家长成为培养孩子阅读素质与技能的助教;创设环境,让学校、家庭创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的环境。

二、阅读数量,立足计划性

多读书、读好书是非常重要的。但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一直存在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阅读无计划性、缺乏兴趣等诸多问题。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分解到初中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很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课程标准的数量要求甚至超过其要求,就需要在评价体系中将总量分阶段有计划地化解,并通过“学生阅读档案”辅助,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一)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初中三年阅读量要达到260万字,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初一到初三随着学习任务的日益加重,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到了初三,面临升学压力,过多的阅读量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有计划分阶段开展阅读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阅读评价对阅读数量的考评要突出有计划分阶段落实。具体分解,下面表格可供参考。

(三)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在分阶段实施基础上,建立个人阅读档案,目的是跟踪学生阅读进程,为评价提供依据。以下是一个初二学生某学期的阅读档案(节选)。

姓名孙厚涵班级初二(3)班学号:20140312

时间书名(篇目)作者题材检查情况

2014.10.14《水浒传》施耐庵小说……

10.20……《呐喊》……鲁迅……小说…………

三、阅读习惯,注重终身性

阅读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励志,有益于启智,有益于明史。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会受用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默读注重速度与效率的结合

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两次默读速度的测试,测试成绩记入“学生个人阅读档案”。评价标准:每分钟600字为合格;每分钟700字为良好;每分钟800字为优秀。同时对默读效率进行书面测评,通过选择题、辨别题或问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

(二)朗读注重流畅程度和普通话标准程度

朗读评价借鉴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确定朗读水平的高低,分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次。

(三)“圈、点、勾、画加批注”是读书的辅助手段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辅助手段主要用于课本教材的阅读以及学生自己阅读材料的学习。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

(四)读书笔记由硬性规定变为自觉行为

读书笔记的栏目设计包括字词园地、妙语佳句、收获乐园、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明确要求每个学生阅读课后,把所阅读的内容分别加以整理、摘录并写出阅读收获。语文教师按时收回批阅,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持之以恒,写读书笔记的硬性规定逐渐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阅读能力,突出综合性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篇7

【关键词】教学目标设计《牛津初中英语》不同课型

一、引言

笔者从事初中英语教学13年,亲身经历了《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三次改版。每一次的改版都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材与新课程标准越来越默契,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有的放矢。然而,正如很多研究者总结的那样,教学目标设计的现实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本文拟以《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9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列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实例,并辅以相关的教学目标设计原则进行解释。

二、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

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出发,充分考虑学情,以学生为目标主体,用规范、具体的语言叙写教学目标内容。课程标准中说明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初中学生因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同,英语学习的水平和能力出现差异甚至分化。叙写教学目标时,应明确主体、行为、评价方式,避免笼统、泛化。下面将通过具体的课型论述如何运用这些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三、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设计

按照《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单元安排以及英语学科教学的特点,每个单元大致有以下几种课型:口语课、阅读课、语法课、听力课和写作课。下面笔者将列出这几种课型的具体教学目标,并做相应理论联系,希望能为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举一反三的参考依据。

(一)口语课――Comicstrips&welcometotheunit

1.全部学生能认读重点语言点,语音正确,并能理解这些重点语言点。

2.90%的学生能用所学词汇扩展成句子,互相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

3.70%的学生能主动并流利地谈论喜欢或不喜欢的职业;30%的学生能比较中美职业偏好的差异。

课程标准对初中毕业生英语说的技能的要求包括:就简单的话题提供和交流信息,乐于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逐步掌握倾听和呼应的技能,有效询问信息,获取帮助。在上述教学目标中,目标主体通过“全部”“90%的学生”等得到明确,并通过不同的百分比来体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例如最后一个教学目标,考虑到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会觉得本课学习内容难度不大,因此增加了教学活动中分析的难度,同时也是对文化意识的渗透。语言知识、说的技能都在上述目标中表达得很明确:“课堂上能读出重点语言点”,就意味着学生需要课前预习,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对学习策略、认知策略的培养;“互相描述”旨在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主动地谈论”则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welcometotheunit作为单元的起始部分,通常难度不大,在语言知识、说的技能之外,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内容做适当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方面的扩展。

(二)阅读课――Reading

1.全部学生能运用语境猜测出较难或陌生的词汇,并准确认读,理解意义。

2.全部学生能通过阅读新闻报道,以填表形式获取四位杰出人物的工作及其特点。

3.全部学生能运用课文中获取的部分语言点描写自己的性格特征和适合的职业;60%的学生能完整表述,用语准确,并在交流中获取他人的自我描述和职业偏好。

4.大部分学生能了解爱岗敬业的重要性;40%的学生能对人物及其工作发表看法。

课程标准对初中毕业生读的具体要求包括: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这在上述教学目标1、2中均有所体现。初中英语阅读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策略,如略读、找读、猜测词义、理解细节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大量阅读帮助初步形成语感从而乐于阅读。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体裁,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文化意识方面的联系,如上述目标4中所示。

(三)语法课――Grammar

1.全部学生能通过观察、归纳,学会并使用并列连词and、but、or和so连接句子,并意义正确。

2.全部学生能通过观察、归纳,学会并使用并列连词both...and...,notonly...but(also)...,either...or...和neither...nor...填空和改写句子,并意义正确。

3.大部分学生能运用本课词组介绍一位同学,描述其性格特征和能胜任的职业。

语法教学曾是我国英语教学的重头戏。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教师越来越注意到两个问题。一是比起由教师来教授,由学生来发现语法规则会更有效。例如本课语法规则就更适合由学生来观察、归纳,如目标1所示。二是语法学习重在“用”,在语境中学语法、语法为语言表达服务是教师在上语法课时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如上述目标3所示。当然,不是所有的语法规则都容易发现,教师也不一定都有充分的语法示例,必要的时候应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语法教学。另外,本课语法内容的局限性,使得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联系在这个课时不容易展开。因此,教学目标设计主要还是围绕语法知识、语言技能展开。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以实际教学为出发点,不必拘泥于将课程标准中的五个方面在教学设计中面面俱到地体现。

(四)听说综合课――integratedSkills

1.所有学生能听上下文猜测词义,认读并理解重点语言点。

2.所有学生能从听力材料中获取信息,完成填空练习,至少90%正确率。

3.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十二生肖、星座和性格的关系,50%的学生能说出它们的区别。

4.大部分学生能运用本课词汇和信息谈论自己和别人的性格。

课程标准中对初中毕业生听的技能的要求包括: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听力教学是帮助学生将听到的语音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其中既涉及语言知识又涉及听力技能,如上述目标1、2所示。听力教学都必须包含这两部分内容,才能帮助学生通过听,提高接收、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英语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在上述目标2中,“90%正确率”使教师易于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助于教学评价和反思。在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听力内容,增加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教学,或适当提升学习任务的难度,体现层次性,如上述目标3所示。

(五)写作课――maintask

1.所有学生能准确认读重点语言点,理解并能用于描述某人的性格和能力。

2.所有学生能列出观点,并用事实支撑观点。

3.大部分学生能结合实际写一封推荐信,在信中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并列连词,书写符合推荐信规范。

课程标准对初中毕业生写的技能要求包括: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培养写的技能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听、说、读而言,写的过程既需要充分的词汇、句型,同时又要将自己的思想进行逻辑整理,组织成文,是较难获得的一个技能。为了能使学生在初中毕业时达到课程标准中写的技能要求,教师需要在初中三年的时间里,精心设计每堂写作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乐趣和习惯。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篇8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初读课文重视不够,往往存在这样几个误区:首先,把初读课文放在课前预习环节,初读课文等同于预习课文。其次,对初读课文的效果检查不到位,常常是检查生字词后找几个学生分自然段读一遍课文,再提一两个问题就算检查完了。其三,给学生初读课文的时间太少。许多教师重精读训练轻初读课文,在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后就匆匆地进入精读阶段。这样,让初读课文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有的学生甚至还没读完课文就“被”要求进入精读阶段。其四,由于初读课文未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深浅不一。实际上只要初读课文真正按要求去做,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就能自行解决,真正因不懂而提出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学生才会对所学的内容有所期待,激起探究的欲望。最后,初读时要么没有具体要求,要么要求太多。没有具体要求就没有了初读目标,学生会迷失方向,失去阅读的动力;反之,要求太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几件事情,在短时间内只能勉强应付,不可能扎实有效地完成相关任务。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初读课文要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目标,合理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准确把握各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深入钻研教材,确立切实可行的初读目标。如,第一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增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学段再增加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对这样的初读目标,我们要注意层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可随意降低或拔高要求,要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的希望和能力。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这一基本要求,看似简单,但要让人人达到这一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些学生读书时总是添字、漏字、读颠倒字;有些长句子学生不会断句,常读破句;有的学生读书时数着字读……针对这些情况,教者要让学生学会大声朗读。古人云: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学生才会排除杂念,用心读书。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在朗读训练中培养起来了,读书也不会结结巴巴了。如果初读阶段就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就是拔高了要求,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还没有领悟透彻,初读时就很难读出感情。

二、认真预习,扫除障碍

课前预习不是初读课文,它只是初读课文前的准备阶段。如让学生预习生字词,这是为下面的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学生不是零起点的学习,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一年级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让他们课前读准生字的音,应该不是问题。教者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中年级学生已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对生字词的音和形的认识可以放到预习中完成。教者在初读课文时进行检查,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有些长的、拗口的、难断句的句子也是初读课文的一大障碍。如果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就会清楚自己哪些地方读不顺溜,将这些句子抽出来,单独训练。等读通了、读顺了,再去读全文,学生就会觉得读书容易多了。当然,教者要认真研读文本,做到心中有杆秤,称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称出教材的难易之处,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预习检查,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保证时间,训练到位

只有把教材读正确、读通顺,才有深入学习的可能。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要让学生达到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必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于永正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有时为了极个别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于老师不惜花时间帮他纠正,一遍、两遍、三遍……直到读正确、读通顺为止。这样的训练非常扎实,不搭花架子。而有些教者把初读课文当成走过场,匆匆读一遍就让学生进入繁琐的分析阶段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初读效果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通课文,才能逐项完成相关要求。如在语境中理解词语,书不读熟就难做到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这些都需要时间做保障,不光要有读书的时间,还要有思考的时间。

四、问题反馈,合作交流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14

语言由最基本的词汇构建而成,因此,想要成功地运用语言,必须首先掌握大量的词汇。就像砖块是建造高楼大厦的最基本材料一样,词汇是组成语言的最基本材料,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教育对初中学生的词汇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如果词汇量过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由此可知,词汇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正处于打基础阶段,而词汇正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内容之一,因此,词汇学习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对初中阶段如何有效的进行英语词汇学习进行探析,希望对广大初中英语教师的词汇教学能够有所指导与帮助。

一、当前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英语词汇死记硬背。很多初中生在记忆英语词汇的过程中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对英语单词进行死记硬背,好不容易背会几个单词,但由于记忆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忘却,以至于出现投入大产出小的现象。

2.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里所说的其一是指单词的“形”,其二是指单词的“发音”。在中国流行着这样一个词汇叫做“哑巴英语”,究其根源,之所以会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学生对单词不能准确地发音就是原因之一。很多初中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单词的发音,因此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仅仅对英语单词的外形进行死记硬背,结果出现学生只认得单词长得什么样子,却不知道如何发音的现象。

3.不能有效地联系实际。初中英语教材中设置的词汇与生活实际联系得比较密切,如果学生在单词记忆的过程中能够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词汇记忆的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应用能力。但是在初中生实际的词汇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单纯地记忆,很少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很多初中生出现了只会背诵单词,而难以将英语单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况。

二、有效开展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1.将多媒体教学引进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初中学生进行词汇记忆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在课堂上,另一个是在课下。初中阶段学生有很多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学习英语的时间也不是很宽裕,因此,把握好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词汇记忆显得至关重要。初中生天真活泼,喜欢新鲜的事物,而单纯的单词记忆枯燥无味,因此,很多学生都对单词记忆怀有排斥心理。将多媒体教学引进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通过生动活泼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枯燥的单词形象化,减轻学生的理解负担与记忆负担,逐步培养学生单词学习的兴趣。

2.将情景教学法引进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情景化的词汇教学打破了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的状态,英语教师以课堂上要讲授的新单词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尽量把词汇教学与听、说等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进行英语词汇教学,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在理解单词时出现偏差,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单词的用法及其搭配情况。例如:教师在讲解“粘贴”这个单词时,可以带一瓶胶水和一个小木棒到教室,然后准备一张纸,将胶水涂到纸上,然后将纸粘贴到小木棒上,学生很容易就理解“粘贴”这个单词的意思及其用法。在初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语言环境,不仅能够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高学生英语单词学习的兴趣。

3.通过阅读教学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扩充词汇量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阅读是扩充学生的词汇量的一个有效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对已经掌握的词汇的印象,对于没有见过的新词汇,学生可以通过猜测词义的方法去揣测其含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一与初二学生的阅读速度应该达到每分钟20到40个单词,初三学生的要求要高一点,每分钟应该达到80到100个单词。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学生阅读前,英语教师应该做必要的与文章相关的文化知识介绍,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常见的词汇会反复出现,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识记。学生阅读不同的文章,在不同的文章中见到相同的单词,但是却是不同的含义,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的多种含义与用法。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在运用阅读法提高学生的词汇量时要注意,所选的文章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合,如果所选的文章过于简单,达不到提高学生的词汇量的目的,如果选择的文章难度过大,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难”与“易”之间的“度”。

4.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篇10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课程教学要以生活为基础,因为生活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语文是一种语言,是对母语学习,是传递我国优良传统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换句话说生活四处都存在语文知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魔力,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魅力。学好语文,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文本中的故事、情感教导学生,使学生努力生活,实现个人价值。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特点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具有操作性。为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必须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走入生活、走进社会,以发现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语文实践教学既重视学生的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学生的语文应用情况,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还具有开放性,摆脱传统语文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束缚,但并不是说毫无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主,开展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现生活化的有效方法

(一)采用生活化阅读教学法

所谓生活化阅读教学法,是指阅读材料的生活化,更是指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情感丰富的科目,需要学生增强情感体验,只有用心体会生活的学生才能读懂语文阅读文本的思想感情,充分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通过阅读文本获得感悟、陶冶情操。

实现阅读教学生活化,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会观察生活。阅读文本中许多内容都是从生活中得来,是将生活中的事物艺术化。当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这一事物时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描述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鲁迅的《风筝》这一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风筝的构造,回忆过去放风筝的经历,还可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放风筝比赛的活动。通过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从而了解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学习鲁迅先生所传递出的自省精神。二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阅读文本中的内容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生活。例如教师在讲解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可将其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告诉学生所有的困难、悲伤都会随风而逝,而你所经历的苦难将成为财富,从而阅读文本教会学生人生道理,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在讲课中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内容中,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并且促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例如,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积极开展以“父亲”为话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讲述和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感受父亲对自己的爱,并学会向父亲表达爱,明白父亲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