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污染的问题十篇环境污染的问题十篇

环境污染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3:36

环境污染的问题篇1

[1]在整个生态平衡系统中,各种存在与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例如,植物为动物提供所需要的氧气和食物,同时吸取动物的排泄物为养料,使二者得以蓬勃发展。在动物之中,固然是弱肉强食,但其生存模式也抵消了弱者过分繁殖的危险,而弱者的相对迅速增长,又化解了被灭种的危险。在植物之中,从树木到灌木,也都被有效地自然调节着――雷电击下的森林大火,防止了树木的过分茂盛,以至于剥夺小灌木的生机。

[2]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就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维最发达,有独特的语言功能,可制造工具,这使他们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他们以前所未有的威力改变了地球,也破坏着它的平衡。以能源而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已成主导,而石化能源不可再生,若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必迅速消耗地球亿万年来积存下的宝贵资源,同时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毒化水质,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利用,目前仍以煤炭为主,而煤炭的燃烧对大气污染尤其严重,加之我国眼下在煤炭开发利用中具有效率低下、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等特点,便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更有甚者,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强调GDp,便难免要以牺牲生活的其他方面为代价。最近,一项由美国、以色列及中国科学家共同进行了二十余年的研究表明,居住在中国淮河以北的五亿人,因其冬天以燃煤取暖,故其平均寿命比南方人缩短5,5年。当然,对此准确性不免存有争议,但就我的亲身体会,又并非“空穴来风”。

[3]中国每年的总产值,约占世界百分之十,却消耗着世界上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能源。中国这样一个庞大体,其一呼一吸,地球是有感觉的。所以,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资源切不可浪费,因为1乘以13亿,无论对资源的消耗还是对环境的破坏,都是一个巨大的数目。相反地,若每个中国人对环境做出一点贡献,其正能量也是巨大的。

[4]然而,人类毕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我们应真正体现出“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传统智慧。须知,规律是不可违反的,否则就要受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向大自然的每一次索取,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复。中国谚语也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现在面对的污染,正是对我们长此以往索取的报应,而其严重与持续程度,亦与索取成正比。

环境污染的问题篇2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近10年来的全国的环境统计年报、农业部环境监测中心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资料及有关普查,可以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污染问题总结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对太湖、杭州湾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氮、磷流失。其中太湖面源污染物对tn的贡献率已超过1/3,对tp的贡献率接近1/3。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公里,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也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普遍出现。

其次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例如,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量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浙江省环保局2002年进行的调查表明,农村聚居点的环境质量除了大气污染指标外,其余已经显著劣于城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第三是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居民消费能力强和农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必须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快速发展。如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有80%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而整个西部地区仅占总量的1%左右,据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因为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总之,在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农村环境污染,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将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

转贴于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本质和成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形态,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在中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剪刀差”经济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更为突出。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现代化进程中污染问题的加重,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方式不当:过于注重经济目标,因此在农业集约化生产、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基本不考虑环境约束;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与社会未能协调发展: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而农村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制度缺失,导致农村极易“小污成大污”和“小污成大害”。

具体来说,可以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的特点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居民集中使得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天气等),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必须注意到,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由于政府缺位,导致在农村聚居点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上存在一种悖论:根据亚当·斯密的“市场大小决定分工”理论,可以推出“市场大小决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营的最小规模”。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由于单体市场规模小,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连应付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够,更难以估计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种悖论造成了农村聚居点污染日趋严重并将继续严重。

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环境污染的问题篇3

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危害

通常人们较关注室外环境污染问题,而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则长期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并不比室外低,有时甚至比室外更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装修已成为新的时尚,但是由于不合格的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以及过度装修使室内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现代成年人70%―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老弱病残者在室内待的时间更长,可达90%以上,每人每天要吸入12―15立方米的空气,可见空气质量对于人体健康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清新的空气使人精神焕发、身心舒畅、不易疲倦、工作效率提高,而不洁净的空气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一味强调室外环境空气质量,而忽视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是不科学的。有专家认为,在经历了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煤烟型污染”、19世纪石油和汽车工业带来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之后,现代人已经处于“室内空气污染”的第三污染时期。

为了更好地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物、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我对呼和浩待市几个区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是想提醒人们重视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1.内容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呼和浩特市市区内,以整群抽样为原则,随机选取住户,对常住在家人员进行人口问卷调查(包括居室环境、装修情况、健康状况,以及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了解情况的调查)共调查了1000户,3700多人,其中赛罕区(包括宾馆)403户,2100多人,回民区(包括宾馆)201户,408人,玉泉区、如意区、金川开发区共398户,1200多人,男性2000人,女性1700人,平均年龄39岁,高中、中专、大学学历者占有比例较高,初中以上学历者占80%。

1.2居室环境调查

居室环境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调查、房屋基本结构、装修情况(如门、窗、地面及厨房等装修情况)家更新及材料使用、燃具、家庭中吸烟情况,使用化学品、化妆品情况及入住后的生活习惯(采暖、空调、冰箱的使用情况及饲养宠物)等。

1.3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调查包括一般情况、吸烟史。疾病史,公共学习情况场所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疲劳、头重、恶心、头晕、胸闷、气短)、眼部、皮肤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2.结论

本研究调查了一千户,在被调查的人中,除询问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外,还选择了几个常识性问题,回答正确率不高,只有31%的人基本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认为室内空气污染有害,但是申请检测的人数极少,这种意识与行为的反差,表示市民对室内空气污染有害健康的认识较肤浅,缺乏提高自身生活环境,以保护健康的意识。

本次调查显示市民对相关知识的综合知晓率在60%以上但仍有部分居民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存在认识误区。如有人认为只要选择了环保材料就不会有污染或装修完工没有气味就很安全等。且被调查者关于有害气体对人体产生的慢性、潜在性危害认识不足。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对自家居住的环境表示满意且居室中都不同程度地装修过,家中有吸烟者的占60%。此次还对家中装修情况进行了调查,水性涂料占80%。地面一般用的是瓷砖和实用木板,门一般采用模压门、实木门。家中不同程度地使用化学品、化妆品、洗涤剂、防臭剂,等等,而且有些爱美女士有烫发的爱好,有些人家里喜欢养宠物。调查显示,60%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眼部不适、干涩、咳嗽、头晕、头重、胸闷,皮肤干等问题普遍存在(不适率比30年前有明显升高的现象)。

3.分析讨论

3.1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

室内空气污染可理解为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室内环境,呈现足够尝试,持续足够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健康,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是指因物理因素,如电磁波、噪声、振动,以及不合适的温度、风速和照明等引起的污染。化学性污染是指因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系物、氨、氡及其子体和悬浮颗粒物等引起的污染。生物性污染是指因生物污染因子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包括细菌孢子)、花粉、病毒、生物体有机成分等引起的污染。话筒性污染物是指由于话筒性物质所引起的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是人为污染,以化学性污染最为突出。

3.2室内空气污物的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是相当广泛的,而且一种污染物可以有多种来源,同一污染源也可以产生多种污染物。只有准确地了解各种污染物来源,形成原因,以及进入室内的渠道,才能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措施保护室内环境。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化学品、人体排放物、香烟烟雾、燃烧产物,如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等。生物性污染主要来源于室内生活垃圾、室内植物花卉、宠物,等等。话筒性主要来源于地基、建材、室内装饰石材、瓷砖、浴具等物理性污染主要来源于人们使用手机、电脑及家用电器,等等。污染物的来源可以更为细致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2.1来源于建筑装修材料、家具和家用化学品(含有很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建筑装修材料自身彩旗的有害物质主要有氨、氡。氨产生于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释放氡的建筑材料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自身氡的建筑材料,包括建筑石材、瓷砖、土壤、泥土,等等,石棉和玻璃作为建筑材料材料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住宅和商用的防火隔(吸)声和管道的内衬层。还有一些材料释放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吸附从其他污染源释放的污染物。室内装修时使用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中的胶粘剂等以甲醛为主要成分,板材中残留的和未参加反应的甲醛会逐渐向周围环境释放,是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体。

3.2.2居室内人的活动

人的生理活动和生活活动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人每时每刻都要吸入新鲜的空气,呼出人体代谢主要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如氨、二甲基氨,等等,人在说话打喷嚏时可能将口腔、咽内的微生物以飞沫的形式传入大气。再有就是人类吸烟的过程中可释放上千种化学物质,甚至有较强的致癌作用。人类养花、饲养宠物及各种家用化学品也是污染的来源,室内燃料的燃烧、家庭取暖、炊事活动使用各种燃料、产物多样、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及特殊的办公设备。

3.2.3房基地

房基地地层中的可逸出或者挥发性的有害物质,可通过地基的缝隙进入室内,如地层中有的污染气体,由于环境化学的原因在地域的演变过程中造成某一地区某些元素分布过高或是建房以前已被工业废弃物污染,又没有彻底清除而盖建房屋,一些农药、燃料等或者是宅基地中使用那些蓄积性强的农药。

3.2.4来源于室外空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可通过门窗、建筑物等进入室内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烟雾、颗粒物、氨、硫化氢、花粉,等等,这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工具、花木树木及住宅周围的锅炉、煤炉、垃圾堆,等等。

3.2.5质量不合格的生活饮用水

除烹饪、饮用外,人们生活在很多方面需要水,如打扫房间、沐浴,等等,而且这些水都可形成水雾。

3.2.6人为地带入家中

人们每天都要进出居室,容易将室外的污染物随身带入室内,如苯、铅、石碑,等等。

3.3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多样、来源广泛。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3.3.1甲醛

甲醇来源于建筑装修材料、家具、各种粘合剂、涂料、合成织品,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甲醛释放入环境或被人体摄入的情况一般是在一些板材(三夹板、刨花板、中密度板)塑料、涂料等的生产和制造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为防腐、防蛀和快干等目的,向这些材料添加了甲醛所以新居室的地板、家具、塑料、贴面等都可能随时向室内释放甲醛气体,造成室内空气甲醛从中释放出的期限可达3―15年。其次甲醛可作纤维助剂,在将棉、人造丝、地毯等加工衣料时的工序中,掺加甲醛,可防止衣物皱折。但是,在洗涤过程中又会重新释放出甲醛。再有在香烟的烟雾中含有甲醛。这些情况呼和浩特市普遍存在,甲醛对人身体健康存在危害,且甲醛已被wHo确定为致癌、致畸形物质,对人的眼睛、鼻子、呼吸道产生强烈的刺激,导致头痛、恶心、失眠、咳嗽、多痰,以及皮肤过敏。甲醛进入人体后,可转化为甲酸、甲醇等,对视力有一定的危害作用,这就是近年来人们患眼病的比率上升的原因之一甲醛中毒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和肾功能异长,甚至于死亡。

3.3.2氡

氡是唯一的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被wto确定为主要的致癌物之一,自然界中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来自不同的镭同位素,可能对人体产生放射毒性的是氡222,几乎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受到氡的照射,因为从他们的居室中含有铀、钍的建筑材料中,不断会有氡气体释放出来,而氡衰变后会相继形成一系列放射性子体,氡及其子体对特别有害于人体健康。因为它们可依附于空气中的水汽或灰尘,进入人体呼吸道,沉积于肺组织及其邻近部位发射α射线导致癌变。此外在香烟中也含有氡及其子体,所以香烟致癌的原因也在于氡。

3.3.3氨

建筑施工中为了加快混凝土的凝固速度和冬季施工防冻,在混凝土中常加入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含尿素与氨水的混凝土防冻等外加剂,这些外加剂的存在造成墙体会向内释放氨,此外人造板材加压成型过程中,使用的含甲醛和尿素成分的粘合剂,人的代谢物也会释放出氨,走了呼和浩特市几家烫发店发现都有强烈刺鼻的氨水味,这也是氨的主要来源。氨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中毒。

3.3.4石棉

从陶器到建筑石棉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石棉不可燃烧,并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用来生产消防员的救生衣和绝招产品,石棉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比如建筑材料、沥青、纺织品、涂料、喷气机部件、防渗漏剂、刹车衬面,等等,与室内污染总是有关的是石棉绝热材料的使用,石棉绝热材料可以向空气中释放微小的纤维,有的比人体细胞还要小。这些纤维不能被生物降解,被吸入肺部后永远地留存下来,长期积累导致肺癌的发生。

3.3.5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人们既看不到又听不着,但确实存在,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空中就有电磁波存在。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很多电子产品、手机,以及家用电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生活环境造成了电磁辐射污染,电磁波具有一定的生物效应,长期接触使机体组织温度上升,从而引起蛋白质变性、酶活性改变、工作效率降低、记忆力减退,长期处于低强度的电磁辐射中枢神经会受到影响,会头晕、嗜睡、无力、记忆力减退。

3.3.6其他

除上述几种主要室内空气污染物之外,不宜微生物、霉菌、尘螨、多环芳香烃、氮的氧化物、碳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以及一些烃类都是室内大气污染物均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4.结语

从本次调查分析的结果看,市民的文化程度越高、经济状况越好,了解的相关知识就越多,对室内空气中的浸染物及其来源了解的也比较多,并知道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但是,由于室内空气污染概念新,市民正确认识率并不高,了解相关知识的途径并不多,为此针对特定对象加强宣传指导,在控制室内空气污染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市区内污染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大部分家庭(70%)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了解不够,对于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来源、危害更是不了解,只是一味地追求装修豪华、舒适的生活,而忽视了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由此引发的室内污染日趋严重。市民对相关知识了解滞后,认识上存在误区,以及本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市民的文化程度成为控制室内污染的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的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以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室内从业人员的比例将大大上升,人们在室内渡过的时间将会越来越长,受到各种室内污染的几率将会大大的增加。为此从人们的健康的长远角度出发实验室内环境的治理已成为必须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吴冰.环境污染治理[m].科学出版社,2004,(4):25.

[2]张金良,郭新彪.居住环境与健康[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9-11.

[3]朱天乐,郝吉明.室内环境污染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0.

[4]汪群慧,王雨泽,姚杰.环境化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4:15-17.

[5]时常明,王春霞,金龙珠.21世纪的环境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2-57.

[6]白雪涛.生活环境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11.

[7]王撷秀.生活环境与健康杂志[J].北京:环境健康杂志,2007:226-228.

[8]钟格梅.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4,3(1):49-50.

[9]袁道光.环境科学技术[J].环境科学技术杂志,2007,2(30):61-64.

[10]李景龙,马元.环境科学与管理[J].环境科学管理杂志,2007,4,(32):49-52.

环境污染的问题篇4

革命以及其后的技术,使得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同时,人类对环境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环境也相应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即国际环境问题。

而国际环境法作为环境法与国际法的边缘学科,可见其意义重大。

国际环境保护立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有关国际环境方面的公约和条约的数量与日俱增。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到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尽管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国际社会已先后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环境污染防治法,但世界局势毕竟是纷繁芜杂的,环境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跨国界环境污染的责任问题,国际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保护、执行监督问题,发达国家在国际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应承担的义务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各国签订的各个公约、条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国际环境污染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进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在下面的章节中,将进一步对以上问题进行和讨论。

关键词:国际环境污染,污染防治,法律责任,发达国家

一、国际环境污染的严峻现状

1、国际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但是大规模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则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工业革命以及其后的技术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环境问题也相应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即国际环境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类在发展中遇到的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破坏,生态破坏是国际环境问题的首要表现。由于人类的毁林开垦、围湖造田、乱挖滥采、超载放牧与捕捞、不合理的灌溉等行为,引起了土地的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植被的破坏、淡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以及一些病虫害的流行等。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如下特点:范围不断扩大、时间延续长久、问题发生频繁,一些问题已超出界的自净与自救的极限,引起一系列生态危机。二是环境污染,18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从纺织工业开始,以建立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而告完成。煤的大规模产生烟尘、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质,而冶炼业生产排放的有害物质更对各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是生产中分离出的氯化氢、硫化氢等排入大气,亦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污染大气,侵蚀衣物,损毁建筑物,使树木枯黄、庄稼受害、河鱼中毒等等。此外,水泥工业的粉尘,造纸工业的废液,及染料、炸药、石油、酸碱精致等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失等,也给环境带来污染。20世纪20年代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急剧增长,石油在燃料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石油污染日趋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环境问题有了新的变化,局部地区的问题逐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问题;暂时性的问题演变成长远的问题;潜在性的问题进一步恶化演变成公开性的问题。

可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而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事业的两大任务之一。事实上,由于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对环境资源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较之生态破坏更为直接和显而易见,而且环境污染往往又是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所以各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基本上是直接起源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各国国内尚且如此,国际环境的污染问题就更应得到重视和有效的解决。

2、严峻的现状

“本世纪以来,随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①

由联合国列出的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包括:(一)全球气候变暖;(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三)生物多样性减少;(四)酸雨蔓延;(五)森林锐减;(六)土地荒漠化;(七)大气污染;(八)水污染;(九)海洋污染;(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从这十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不难看出,“污染”是直接或间接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

而,就我国的环境污染来看,形势是相当严峻的。

“我国有80%左右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我国地下水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的污染也有增无减,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重。另外,水污染导致城市缺水现象更加严重,我国南方城市因水污染导致缺水量占这些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②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严重地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除此以外,我国还面临着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等问题。

由此可以想象,国际环境的污染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而环境保护工程的前景也是不容乐观的。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③

3、国际环境污染防治法的发展

有关环境保护的国内立法,早在中世纪时就在一些国家出现。但国际上保护环境的努力,直到二十世纪初才逐渐开始。最早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野生物种的保护;另一方面就是界河和国际河流的渔业管理和水污染的防治,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和加拿大1909年签订的《美加界水条约》。

二战之后,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开始不断增多。

1954年《国际防止还上油污公约》是最早的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

《长程越界大气污染公约》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的,1983年生效。该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公约,在控制酸雨污染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1982年12月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通过的,我国于1982年12月10日签署,并于1996年6月7日批准加入该公约。

为和平地利用核能,防止核能利用给人类带来危险,国际社会通过许多关于防止放射性和核污染方面的国际条约和公约,主要有1936年8月通过的《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1968年7月通过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86年《核材料实质保护公约》等等。

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多项重要文件。这些宣言和公约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在于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强调发展对于国际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使得国际环境污染防治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跨国界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

在关于国际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体系中,一些基本原则已为各国所公认。包

括可持续发展原则、国家环境主权及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国际环境合作原则等。下面将就其中涉及到跨国界环境污染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有关原则进行讨论。

1、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

国际环境法的实施是国际环境法所追求的国际环境秩序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而国际环境责任是国际环境法实施的必要前提,是国际环境法法律效力的具体体现。

“国际环境损害责任是指国际法主体因违背国际环境义务而承担的赔偿责任。”④而在跨国界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活动中,实际主体多为跨国公司或私人经营者。这些所有人或经营人,要么是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法人,要么是自然人。因此,在归责问题上,现在各国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即“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如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损害责任属于船舶所有人。又如,欧洲理事会《关于废弃物引起损害的民事责任公约》将损害责任归属于制造者。

“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是指,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或者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和危害者,应当支付由其活动所形成的环境损害费用或者治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在解决环境损害责任负担方面所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⑤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于1972年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或“污染者负担原则”。由于这一原则有利于促进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止并减轻环境损害,达到公平负担;因此很快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被一些国家确定为环境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实行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极大的合理性。

首先,实行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有利于促进环境开发利用者重视环境保护,积极预防和治理污染。环境的开发利用者,污染或者破坏的是全社会的环境,一般对其本身的利益无多大影响,如果没有制约或激励机制,就很难使其自觉地去保护环境。因此,要想使其重视环境保护,就必须把环境保护的好坏与其经济利益的得失联系起来。实行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就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途径之一。它既可以起到对重视环境保护者的激励作用,又可以起到对危害环境者的制约作用,使得环境的开发利用者不得不尽量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其次,实行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有利于为环境保护筹集资金。环境保护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且投入的资金在短期内一般难以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回报,甚至有时对投资者根本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如果不实行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谁也不会主动地去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实行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由对环境造成危害者承担环境损害费用,就可以筹集到大笔环境保护资金,使环境保护的费用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来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各国政府的财政负担。

2、国家环境主权与环境责任

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国际环境法作为国际法的一个分支,自然也必须遵循国家主权原则。

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传统的绝对的排他性的国家主权原则显然不利于国际环境保护。这也正是国际环境法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的特殊性。由于空气、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特殊属性,以及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唯一性,注定了那种绝对的独立的国家主权必将阻碍整个国际环境保护工程。因此在面对国际环境关系时,各国对国内环境事务享有独立的最高权力,对国际环境事务享有平等的参与权。而各国在处理国内环境事务时,也必须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而进行的。

国家主权原则需要发展,在充分强调各国的环境主权的同时,亦要强调其应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即“国家环境主权不损害国外环境的责任”。这一原则也已成为当今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对此做出了进一步解释,在第2项原则中提到“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同时,在第18项和第19项原则中也提到“各国应将可能对他国环境产生突发的有害影响的任何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立即通知这些国家。国际社会应尽力帮助受灾国家。”“各国应将可能具有重大不利跨越国界的环境影响的活动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国家预先和及时地提供通知和有关资料,并应在早期阶段诚意地同这些国家进行磋商。”

可见,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时时都存在的。在环境问题面前,国家环境主权的行使应当与其它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相一致,尤其在与上面提到的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结合时,国家环境主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服从它。

在跨国界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活动中,实际主体多为跨国公司或私人经营者,因此在跨界环境损害责任中,国家还有为个人行为承担赔偿的责任。

国家之所以对个人行为承担环境赔偿责任,是因为国家对私人行为所从事的某些活动,尤其是一些具有高度危险性并可能造成灾害性后果的活动具有控制权。而且个人的财力往往无法承受跨界的环境损害,从保护受害人的角度考虑,也只有国家才能保证受害者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国家环境主权的行使是一个国家固有的权利,但呼吸着用样的空气,汲取着同源头的河水,任何国家都有义务以各国利益来服从人类的共同利益。

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主权应当受到保护,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应受到关注和保护!这是一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三、国际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保护及执行监督

1、国际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保护的有关问题

为了保护和改善国际环境,在国际环境保护中,各国日益认识到运用法律调整各国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活动中产生的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为此,各国召开了一系列的区域性的、全球性的国际会议,制定了众多的条约,其中包括很多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公约和协定。但就算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一领域仍然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当跨界环境污染行为产生时,通常行为实施国要承担民事责任。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环境损害所引起的民事责任主要有赔偿损失、停止污染损害、排除污染妨碍、恢复原状、赔礼道歉等。在实践当中,国际环境领域民事责任最经常最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赔偿损失。“国际环境损害民事赔偿责任,主要是指恢复原状即负担恢复环境损害发生之前存在的环境状态所需要的一切费用。”⑥但在具体适用时,完全恢复原状往往做不到,实际做法只能是按照实际损害给予赔账款或者其他方式的补偿。

我们知道,自然环境中的大气、水等资源有其不可再生性,或者很难再生。因此,通常情况下要在污染行为后恢复原状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就目前各种国际环境污染防治法及国际环境损害民事赔偿责任的条约来看,“赔偿费用”似乎成了通行的做法并得到认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法律保护是有违我们的初衷的,因为损害行为已经发生,损害结果已经产生,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我们已经很难让遭到损害的环境再恢复之前的面貌。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损害-赔偿-再损害-再赔偿。好像只要用钱就能赎回因环境破坏而犯下的罪过。如果金钱能够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那倒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而这个问题在某些发达国家的行为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后文将着重论述发达国家在国际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个人认为,在一国实施了损害环境的行为之后,赔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需要该国以实际有效的行动来重建环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第一:加重对损害行为的惩罚力度,而不仅仅是按照实际损害来给予赔偿;第二:由该国组织恢复重建工作,尽管已无法恢复到损害前的状态,但于该地区总算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弥补。通过长期的环境治理工作,时间已经证明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甚至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尽管面对着这许多保护环境的公约、条约,我们仍然毫不乐观。毕竟,这样的还无法很好的起到保护作用。赔偿只是补偿,如何建立起一种真正能够对环境进行可持续性、规划及利用的法律已经迫在眉睫。

2、国际环境污染防治法的实施、监督

国际环境法的实施与国家责任直接联系在一起,如果国家不履行甚至违反其依国际环境法所承担的义务,那么就得为之承担相应的国家责任。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法如得不到实时,各国没有切实履行其环境义务,各国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的协调意志不能实现,那么,国际环境法就不过是一纸空文。

同时,国际环境纠纷通常需要迅速的解决,纠纷的持续往往会给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环境纠纷本身常常包含不确定的和因素,他们不仅涉及到国家的主权权利,而且经常涉及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这也是国际环境法的特殊属性的体现。

由于国际环境保护制度很多是通过框架公约加上实施公约的议定书而形成的。在这些制度中,有效力的规范常常会随着对环境现象的科学认识以及各国间合作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缔约国在发展这些规范是一般会考虑所有相关的因素,以便公正的平衡缔约国间的不同利益。通常,缔约国定期举行会议,各国有义务报告本国实施公约的情况,并相互进行审查。在这方面,非政府的环境保护组织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虽然不是国际环境法的主体,但其在国际环境法的实施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1989年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七届成员国大会关于提高非洲象的保护等级的一场争论就是非政府组织环境条约实施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实施国际环境法的途径中有一种情况涉及到了比较复杂的国际法问题,即当国际不当行为对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造成损害的时候,谁有权利或资格以全人类的名义对损害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的致害方提出权利要求的问题。

例如国际捕鲸委员会从1986年起禁止商业性捕鲸行为,但日本以科学为由来掩盖其商业企图,从1987年以来一直捕杀小须鲸,去年(2000年)7月份更宣布计划增加捕杀行动。对此,国际社会的一直表示强烈的抗议,国际捕鲸委员会、各环保组织虽然曾力图阻止日本的捕鲸作业,无奈缺乏这方面的法律规范,收效甚微。日本之所以多年来一直肆无忌弹,正是因为国际上尚没有对这种超出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损害的权利要求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大多数环境条约只是一般地要求按条约的条款解决争端,更有环境条约明文规定不适用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

国内环境法可以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国际环境法则没有一个公认的国际权威或国际强制力来保证它的实施。

“目前,国际环境法尚未承认一国享有代表国际社会对损害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的国家提起类似于国内法中的集体诉讼的权利。”⑦这就使得像日本这样的一些为了本国利益而不顾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家得以逍遥地进行的破坏行为。无法定则无拘束,无法定则无保护。我们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在这方面完善立法,因为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看,这项权利最终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其前提是,它必须是一项以国家主权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根据的平等的权利,而不是一项可以被少数国家用来限制别国的发展和为本国谋取私利的手段。

人类正处于的抉择关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秘书长在《21世纪议程》的序言中指出,“而联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成功。全球携手,求得持续发展。”我们已经欣慰的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环境污染防治公约、条约被签署,并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但这些公约、条约在实施和监督执行时却仍在遭遇许多挫折。毫无疑问,当一桩桩污染环境的“罪行”发生时,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应当享有制止的权利,只有这项权利得到承认并被广泛的行使,才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国与国之间相互监督执行的机制,才有可能阻止某些国家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环境进行破坏,也才有可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发达国家在国际环境污染防治中

的地位、作用及其应承担的义务

1、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负有主要责任

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是各国的共同任务,但发达国家应当负有主要责任。

从历史上看,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化过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由于无视对环境的影响,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得益于某种潜在的补贴,而由于发达国家的污染行为,发展家现在已不能选择成本较低但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发展模式,即发展中国家不能够再以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作为发展道路,发展中国家目前寻求发展的道路必将是更加艰难和高昂的。

今天,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人均水平来讲,发达国家的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仍然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因此,发达国家应当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承担更多的义务,提供新的额外资金并以优惠条件转让对环境无害的技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自身环境和参与保护全球环境。而这些并不是基于他们的慷慨或恩惠,而是代表了发达国家对人类环境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应该付出的成本。

发达国家的这一义务,得到了大量国际文件和国际条约的确认,并也为发达国家所承认。正如《里约环境与发展公约》中第7项原则所提到的一样,“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鉴于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差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承认,鉴于他们的社会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和财力资源,他们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负有责任。”

2、国际环境污染防治法中有关发达国家应承担义务的问题讨论

尽管发达国家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仍有一些发达国家背弃各种国际公约、条约,为了本国利益而公然违背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不满和严厉指责。

美国总统布什日前明确表示美国将不会执行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这一表态立即引起国际舆论哗然。各国对美国破坏国际社会重大环保努力的举动表示强烈不满,对美国新政府在一些重要外交领域推行不顾全球利益的单边主义的倾向深表担扰。

为落实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已召开过多次国际会议,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个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都试图减少自己为减排温室气体在经济上所付出的代价,同时又尽力推卸责任,试图让发展中国家也承诺具体的减排指标。

布什政府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根本上还是从美国的经济利益考虑。布什在为其决定辩护时毫不隐晦地称,美国目前需要解决自己的能源危机和经济增长放慢问题,过多的保护环境的规定可能抑制经济增长,因而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对此,欧盟、日本等各有关方面反应非常强烈,认为美国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凌驾于全球环保事业之上未免太霸道和自私自利。

专家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主要是近百年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发达国家目前仍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京都议定书》以限制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核心,正是基于这些人所共知的事实。美国作为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理应带头承担应有的责任。

美国不顾国际谴责,出尔反尔的违反国际法规定,可能会使国际社会多年来为控制气候变暖所作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使《京都议定书》成为一纸空文。

这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防止国际环境污染的今天,所做出的“贡献”。

因此,如何在此类问题发生时,给违反公约的国家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负有重要责任的发达国家以应有的惩罚,同样是国际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面临的重要挑战。

由于发达国家强大的国力,使得他们在某些问题上有恃无恐。对此,发展中国家应积极行动起来、联合起来,各国际组织也应尽快制定相应措施来制止这种情况的再度发生。不可否认,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要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真正达到完全的平等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但也正是这种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使得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大致来说,发达国家在对环境污染防治中应承担以下责任。

第一,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和技术上支援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对于他们在选择有利于全球环境的发展模式中所需付出的机会成本,有道德和法律上的权利向发达国家要求补偿。

前面已经提到,发达国家之所以在今天有着雄厚的国力和经济实力,是因为他们在工业化工程中,在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时,以对环境的污染为代价而有了一场飞跃。所以,当发展中国家今天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时,有权利从发达国家那里得到援助和支持,发达国家应当从全人类的发展角度考虑,给予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和技术上的帮助。

第二,发达国家在以后的发展中,也应重视起有害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单美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就占全世界排放量的4/1,面对如此大的比例,如果美国还顽固坚持“减排百分之零”的论调,不得不使我们对国际环境的明天忧心忡忡。我认为,当今世界主题已趋于和平,如果发达国家只一味考虑本国利益,担心在承担对环境治理中的责任时,影响其在经济竞争中的实力,非但不降低损害,反而因担心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变本加厉的对环境进行污染,那么各国通过无数努力而签订的各种公约、条约将毫无意义。

这两项义务基本上已在国际社会中达成共识,并且在很多公约和条约中都制定了相关的条款。但为何还会频频发生诸如美国政府拒不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情况?追根到底还是由国际环境法的性质所导致。

有约束力的国际环境法规则,主要渊源在与国际条约,但由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和国际社会在这一领域的特殊需要,国际环境法在制定和实施方面有某些显著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软法”现象。“‘软法’是国际环境保护领域中一个十分引人瞩目的现象,它是指在严格意义上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又具有一定法律效果的国际文件。”⑧

由于近二十年来制定的大量有关环境保护的公约中,通常只用笼统和含糊的语言对缔约国规定在某一领域里实行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一般义务,而并不规定实现这些目标所需采取的具体的管制措施和时间期限,使得这些公约在执行时遇到很大困难,尤其是在面对“财大气粗”的发达国家是显得“力不从心”。

一方面,环境危机往往具有紧迫性,在环境破坏的事实被披露之后,公众舆论的压力常常会迫使国际社会迅速采取措施,以消除和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经常带有不确定性,对某一特定环境现象的科学认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常常是不全面、不准确和不清楚的,使得各国不愿意采取代价昂贵的环境保护措施。

今天看来,仅仅制定一些“软法”来反映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所普遍持有的和道德态度是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在制定有关国际环境污染防治的公约时,也应有更多更具体的条款对各国应承担的义务和违约责任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我个人认为,国际环境法应与国内环境法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国内环境法无论在归责问题或保证实施上大多都有明确规定,不可否认国际环境法在这些问题上不可能同解决国内法一样,它面临更大的困难,但及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是刻不容缓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70年代以后,有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迁往控制不严格的发展中国家,导致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与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低下,民众的环境意识低下和管理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谴责发达国家这种举动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使全世界都积极参与到拯救环境的队伍中来。

这里涉及到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的问题。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是人类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这次会议的非正式报告鲜明地阐述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报告指出:“我们已进入了人类进化的全球性阶段,每个人显然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己的祖国,另一个是地球这颗行星”⑨该报告认为,世界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环境的统一性日趋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须并确立一些新的知识,即“关于分享主权经济和主权政治的伙伴关系的新意识;关于必须超出狭隘地忠顺于部族和国家的老传统,而忠于更广大的全人类。”无疑,在环境问题上,全球主义体现的比较充分,这个不争的事实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世界局势逐渐向多极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通过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迎接环境与发展的挑战,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结束语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人类主宰地球的历史就是一部环境保护史。无论是几千年以前中西方的自然思想,还是当代全方位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于全部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人类应当与大自然保持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关系。

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国际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国家范围内的任务,不论是发展中国家长期深受其害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还是近年来提上国际议事日程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问题,都以跨越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协调一致的努力和发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此过程中,人类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只有全世界共同努力,国际环境污染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我们也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参见《中国21世纪议程》。

②参见周珂《环境法》第15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③参见《中国21世纪议程》。

④参见周珂《环境法》第3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⑤参见王灿发《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⑥参见周珂《环境法》第32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⑦参见周珂《环境法》第33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⑧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第456页,法律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⑨参见(美)芭芭拉·沃特、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前言”第17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周珂.《环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王灿发.《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的问题篇5

论文关键词: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从而导致了畜禽粪尿及废水的污染负荷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总和,成为城市郊区的污染大户…。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的污染,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控制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将其纳人环境保护规划中。因此,必须全面认识畜禽养殖污染的性质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l我国畜禽养殖业概况

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增大,分布比较集中。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公布的在全国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规模化养殖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和湖南等地。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80%集中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分布于居民区内,8%一1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当地居民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50m,30%一4o%的规模化养殖场距离居民或水源地最近距离不超过150m。养殖场选址不当不仅构成了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在许多地方造成了畜禽养殖场主与周围居民的环境纠纷。

过去一些地方将规模化畜禽养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途径加以鼓励,环境意识相对薄弱,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我国长期以来又把环境工作重点放在工业污染防治上,对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畜禽场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全国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另外,养殖场环境污染投资力度明显不足,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

由于上述畜禽养殖点多面广,污染物排放量大,处理水平低下等原因,迅速发展的畜禽养殖业严重影响了城郊环境和居民健康。

2畜禽养殖业引致的环境问题

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污染物主要有畜禽养殖场有机废水、病原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畜禽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转基因生物污染。目前,畜禽粪便集中、量大,同时污染治理没有跟上,造成城市郊区环境污染。畜禽养殖业对水资源、土壤和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相当严重。

2.1畜禽排泄物的污染

畜禽排泄污染物包括从畜禽体内排出的有害气体、粪便及其分解产生的臭气以及体表掉落的毛屑、绒毛(羽毛)等。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l9亿,是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河南、湖南和江西等地甚至超过4倍。中国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地负荷警戒值已经达到0.49(<0.4为宜),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湖南和广东等地已经超过0.49,达到较严重的环境压力水平。畜禽场大量的粪便和垫料分解产生的H:S、nH等有害气体不仅影响人畜健康,而且污染大气、水和土壤环境。

2.1.1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畜禽排泄物迅速腐烂发酵,产生HS、nH3、胺、硫醇、苯酚、挥发性有机酸以及吲哚、粪臭素、乙醇、乙醛等上百种有毒有害物质。氮沉降是构成当前环境危害的重大因素,它可造成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导致同温层臭氧浓度的变化。据测算,在饲养100头母猪的猪场内,一年通过蛋白质给猪饲喂14氮,其中7.5t会随粪便排出而成污染物。1992年英国nH,排放量达630万t/a,其中畜禽养殖业占85%。由此可见,畜禽养殖业排放的氮最多,它已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2.1.2对水环境的污染

畜禽粪便淋溶性极强,若不及时处理,便通过径流污染地表水,进而通过土壤渗滤污染地下水。畜禽粪便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n、p、K、ss及致病菌等污染物并有恶臭。

未经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集中排放,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黑发臭。水中n、p等营养物促使水体富营养化,或使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或亚硝氮浓度增高,例如北京市集约化畜禽养殖废水中BoD含量每年为3o万t,为该市工业和生活污水中BoD含量(1o万的3倍;仅有不足3%的粪尿等废弃物在排放前经过无害化处理,绝大部分就近排入水渠汇入河道或渗入地下;一些养殖场距地面100m地下水中的氨、氮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2—3倍,严重危及养殖场周围地下水水体的质量和居民的健康,也影响了养殖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1.3对农田环境的污染

当前畜禽粪便主要的消耗途径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畜禽粪便中含有的n、p、K是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地还田,反而起不到肥田的效应,作物会“疯长”,使产品质量下降,产量减少。对上海市郊207个乡和l5个农场关于使用畜禽粪便负荷量的调查表明,约有27.3%的使用地区,其负荷超出了农田环境的消化能力,对环境构成了污染威胁。

2.2畜禽场废物的污染

由于废物管理不科学,畜禽场中的洗刷用具、场地消毒和畜禽饮用后的污水,死的畜禽、孵化残余物(蛋壳、死胚、绒毛、胎粪)以及屠宰场的废物、污水、下水、废气等随意丢弃或排放,造成养殖场周围臭气弥漫,污水四溢,滋生大量蚊蝇和各种有害疾病,直接危及居民的健康,也造成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

2.3畜禽体和畜禽产品中残留的有毒化学物质

我国对于畜禽饲料的质量很难进行控制和检测。南方一些地区,经常用发霉的粮食喂养畜禽;一些农产品生长环境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的地区,饲料和饮水中的许多有害物质会残留在肉、奶、蛋中。其次,养殖场为预防某些传染病和疾病的发生,对畜禽进行疫苗的免疫和抗菌素的服用,这些药品的残留物会部分地存在于畜禽体组织内。这样畜产品中有害的和残留有毒化学物质可通过肉、奶、蛋转移到人体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的对策

要解决养殖业对环境的危害,单纯依靠终端治理方法,无论在经济上、土地上和技术上皆不堪承受。必须针对畜禽粪尿的特性,遵循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废弃物的肥力、能量资源,开拓一条资源开发和废弃物处置相结合的道路。

3.1加强立法与管理。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因此,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养殖户的环境意识。同时应广泛宣传,切实做好畜禽养殖污染的整治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建章立制,严格按章办事是解决畜禽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针对禽场建设管理、禽畜粪便和污水的排放等方面规范畜禽养殖,合理布局,控制发展速度和饲养密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原则。

3.2通过营养调控降低禽畜排泄物的污染

为获得高生产性能而给畜禽提供过量营养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营养调控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地利用率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饲用酶制剂是一类高效、无毒副作用和环保型的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中应用饲用酶制剂既能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又能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磷的排泄量,保护水体和土壤免受污染。

3.3改善畜禽养殖业的饮水方式和粪便收集方式

采取清污分流和粪尿的干湿分离等措施,实现清洁养殖,可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改善畜禽养殖场的生产环境,减少畜禽的死淘率。同时可以减少对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养殖场还应给畜禽定下用水额度,如每头猪每天5kg水,尽量节省资源。建立粪便收集池,定点收集垃圾;设置畜禽废渣的储存设施和场所,采取对储存场所地面进行水泥硬化等措施,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采用雨污分流、固液分离等污染防治措施,达到减量化的要求,做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3.4研制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畜禽养殖业污染严重,治理工程利润低,风险大,因此不能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防治那样,走单纯治理的路子。粪便绝对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畜禽粪尿含有丰富的n、p、K成分,经合理处理后,可制成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而且还可经厌氧发酵成沼气作为能量来加以利用,因此,资源化利用是治理畜禽污染的首要原则。畜禽养殖场应采取将畜禽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和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

应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综合利用畜禽排泄物,通过厌氧发酵,走沼液、沼渣及沼气利用之路。在畜牧业高度发展的英国,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全部作为肥料,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肥力。对于牲畜养殖场,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有两种基本工艺方案:一是高温堆肥;二是沼气发酵。

3.4.1高温堆肥。

粪尿厌氧发酵处理后,气体部分可提供能量,固体部分进行高温堆肥。许多有先见之明的养殖场已经走在前面,把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卖给农户当肥料,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前国内的堆肥发酵技术、粪肥还田实用技术等已经成熟,有的还超过国外。把污染物通过无害化处理,加工生产有机肥,这正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大方向。通过对粪便高温烘干灭菌及高压膨化除臭,添加n、p、K及多种元素,制成适合小麦、玉米、蔬菜、瓜果和花卉等高效有机肥。

3.4.2沼气发酵

防治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沼气综合利用。推广沼气处理技术,利用沼气对畜禽粪便进行厌氧发酵,发酵产生的沼气成为廉价的燃料,用于燃料、仔猪舍保温等;沼渣、沼液则成了优质肥料,不但保护了环境,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进行广泛的国际、国内沼气生产的技术、企业管理、项目开发、工程安装、系统设计及运行维护方面的经验等技术经济信息交流。许多实践与研究证明,猪、鸡粪厌氧发酵能使寄生虫卵灭活,减轻土壤污染与水污染,将沼渣与无机肥制成复合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tn及碱解氮、速效磷及土壤酶活性,使作物病害较少,降低农药使用量77.5%,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沼液含有17种氨基酸、多种活性酶及微量元素,可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此外,沼液养鱼,能提高鱼的成活率。超级秘书网

3.5畜禽废水的终端人工处理

当代生物技术完全可以将畜禽养殖废水处理到排放标准,但是,采用生物技术清除相当于数千万人口当量的废水中的有机物及n、p,其所需费用之巨可想而知。但是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些净化系统,如稳定塘、养鱼塘、水生生物塘及土地处理系统等进行处理,是非常经济可行的。

环境污染的问题篇6

1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成因

1.1缺乏环境保护主观意识

虽然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虽总体上日益增强,但是只知其表不解其里,还不能自发的、主动的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农村绿色生产、文明生活的习惯尚未养成,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习惯对环境造成破坏。

1.2经济结构单调,发展较粗放

广大农村地区经济主体主要为农业生产和小手工作坊。虽然乡镇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其技术起点较低,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甚至有的乡镇企业本身属于污染较重的行业,又缺乏污染的有效防治,对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属于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1]。

1.3缺乏环保资金投入

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及其体制,制约着农村环保的投入力度。乡镇财政普遍负债严重,对农村环保大量投入力不从心。农村环保投资回报率较低,制约着社会资金对其投入。自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虽然中央财政针对农村环境问题投入有所倾斜,但是整治的数量及效果不甚理想,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明显,绝大部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治理,农村环境形势严峻[2]。

1.4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体系

乡镇、村(社区)等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归属县级环境保护局部门,而县级环境保护局部门人员力量有限,无法深入各村镇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有的地区乡镇设置环保助理工作人员,但是缺乏经费,主要为义务性服务,而且环保助理工作人员缺少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强化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促进农村形成环境保护的共识

必须采取强化教育、监督、考核等多种途径,促进社会各界形成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共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与法制教育,组织开展各种农民喜爱的科普宣传和文化体育等活动,注重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的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2.2做好农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长远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因发展阶段施策构建美丽乡村。要基于不同村庄的不同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找到最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径。另还要注重培育文明乡风。在不断改善农村基本面貌的同时,要大力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乡风民俗,培育形成人人爱护美丽乡村的社会氛围。

2.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设立农村环境保护基金,进一步开放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机制。对农业部门改水改厕、建设部门的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林业部门的四园万村、文明办的生态村建设、国土环境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以及当地政府的美丽乡村计划、百里百村计划等建设资金进行整合,建立稳定的农村环保资金渠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统一行动,提升新农村建设示范效果。

2.4建立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环保工作体制机制

加强基层农村环保机构及其能力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乡镇环保专门机构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考核机制。

环境污染的问题篇7

关键词:水环境 面源污染 管理控制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水环境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般来讲,所谓的水环境面源污染,主要是指暴雨产生的径流冲刷地面污染物,并通过地表径流带入江河、湖泊、水库等水环境而产生的污染。但在实际应用中,造成水环境面源污染除了暴雨这一自然因素外,还包括城区垃圾、建筑工地垃圾、家畜粪便、大气干湿沉降、农业化肥、农药、重金属等几个方面。从当前我国水环境面源污染的研究中能够看出,面源污染的污染源来源比较分散,因而在地理边界的确定上,有着极大的困难。在此,本文笔者从当前我国水环境面源污染现状、当前水环境面源污染中存在的问题、水环境面源污染的治理等几个方面,对其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当前我国水环境面源污染现状

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研究水环境面源污染时起步晚,所取得的成效也不突出。我国在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过程中,湖泊富营养化调查作为当时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北京、珠海、广州、辽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多个地区水环境面源污染的研究发现,最具代表的城市为北京地区;而农业面源污染则集中体现在太湖、松花江湖、晋江流域等几个地区。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水环境面源污染在影响水质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淡水资源的使用量,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

针对当前水环境面源污染造成的后果,在采取治理措施的过程中,其基本前提在于了解水环境面源污染的源头、污染成分、污染程度。一般来讲,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首先,从区域地标径流的实际迁移过程出发,对污染物进行仔细探究;其次,立足于水体水质分析,通过对水质分析来推算出水体纳污量。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后者作为一种“间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没有从污染物的实际迁移过程出发,在很大程度上得出的纳污量与实际纳污量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的中科院研究单位等采用以剖析土地利用方式与污染负荷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城市面源污染研究一般将城市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交通繁华区等几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农村非点源污染研究主要采用径流试验场法,监测降雨径流的水质、水量,确定污染物单位负荷量,从而估算非点源污染发生负荷量。

二、前水环境面源污染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在当前水环境面源污染存在的众多问题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露天采矿环境的影响,导致大量的灰尘、垃圾堆积,对水环境面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国内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露天采矿范围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扩大,据相关数据显示,受露天采矿的影响,我国每年约有15000亩土地受到影响,所排出的泥沙及酸类物质多达百万吨。其次,在一些地区,受大肠杆菌及杆菌总数的影响,导致水面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再次,检测技术薄弱。在水环境面源污染中,完善的检测技术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水环境面源污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实际应用中,我国水环境面源污染中的检测技术,至今仍处于薄弱环节。再加上面源污染源的分散性质,导致在地区的边界处,很难对污染源的发生地进行识别与确定;一些陆地上的测试技术无法准确的应用到流域中,尤其是对湖泊中的颗粒物,至今尚未有成熟快速的测试方式。最后,流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受当前经济社会的影响,一些地区在进行流域管理时,经常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而引起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区间的流域没有进行准确的责任分界,再加上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流域系统及整体观点,导致在开展管理工作时,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上游的不想管中游,中游的不想管下游,甚至在情况严重时,谁都不愿管的现象发生。从流域的整体性出发,在治理水环境面源污染的过程中,若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很难开展治理工作。

三、水环境面源污染的治理

在水环境面源污染治理的原则中,国际上已经将其列为环境治理中的重要问题领域之一。但在实际研究中,结合当前我国的所有流域能够看出,要想在水环境面源污染上取得相应的突破,其核心途径在于大力开展tn、tp、泥沙总量、BoD5控制;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人工模拟实验,将其与野外实验相结合,在生物技术的帮助下,培养植物高产、抗病作用,使其在生长中具备特殊降解、净化污水的作用,在取得成功后,第一时间将其投入面源污染严重地区。而针对一些面源污染严重的地区,研究人员应结合污染源,通过深入开展来探索水环境的面源污染;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立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尤其在省、市、县之间的界流管理中,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条款,避免相关企业或个人利用法律漏洞,对水环境面源造成严重的污染。由此不难看出,这些法律条件的制定,在规范水环境面源污染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能对污染源起到一定的控制。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水环境面源污染进行治理时,除了依靠必要的治理技术外,还应动员群众,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水环境的保护中。此外,针对水环境面源污染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各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及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在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究,在达到治理效果的同时,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鲍全盛,王华东.我国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与展望[J].地理科学,2011,(01).

[2]王艳,黄玉明.我国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行为和相关效应的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2009,(03).

环境污染的问题篇8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措施

1.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

1.1大气污染物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1.1.1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5年的12.8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24.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到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594万吨。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

1.1.2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

自9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5%,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地区、如西南地区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大,机动车尾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1.1.3我国室内污染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据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数可达11.1万人,门诊数可达22万人次,急诊数可达430万人次。

1.2我国水污染现状

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污染源分,可分为工业废水污染、城市污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其他污染等方面。

1.2.1工业废水污染

水在工业上主要用于洗剂产品、冷却设备、产生蒸汽输送废物和作为生产原料以及稀释等方面,几乎没有一种工业能够离开水。而且工业的用水量非常大,要占人类整个用水量的80%左右。据统计,一吨钢需水量30多吨;一吨石油化工产品、一吨纸或一千度电需水200或500多吨、而制造一吨人造纤维则需水1000多吨。这么大量的工业用水,相应也有大量的废水产生,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总废水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1.2.2城市污水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化,大量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于一些很小的地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据统计每人每天约有数百升左右,这些污水除含有碳水化和物、蛋白质、氨基酸、动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涤剂等物质外,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这些污水会消耗接受水体的溶解氧,也会产生泡沫妨碍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使水发臭变质。

1.3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农业和农村在发展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农村卫生设施落后、污水灌溉以及工业不断向农村转移,将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既损害农民的健康,又威胁农产品安全。

2.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分析

环境污染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人为方面的。下面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2.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2.2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我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不能自觉的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如:随地吐痰、随处扔垃圾等。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于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2.3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有限

我国污染物处理设施落后,处理率低,如城市垃圾、工业垃圾及城市污水处理等,这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污水处理方面,不少城市污水处理厂有钱建得起,却无钱维持正常运行,除资金缺乏外,操作运行和管理人员技术和管理水平低,难以掌握和操作技术复杂的处理过程和设备。在垃圾处理方面,也存在资金缺乏、处理设施和技术落后等问题,致使污染物只能少部分得到处理。

2.4环保法规的不完善和环保部门的监管不力

一是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二是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环境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监管不力的问题还很突出;四是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实。

3.治理环境污染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

3.1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一是把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克服地区和部门保护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加强对各级、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在生产经营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树立环保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依法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为保障群众健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2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人员不作为、渎职的要严肃处理。

3.3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改革能源结构,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3.4增加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3.5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

一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二是强化环境准入,从源头和过程减少新上项目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是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对造纸、酿造、冶炼、炼焦、印染、建材等行业中规模不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线实行强制淘汰。四是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完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

总之,治理环境污染,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而且需要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才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科]

【参考文献】

[1]卢志平.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华夏出版社,2008(7).

环境污染的问题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污染环境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039-01

1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环境遭受污染的问题

1.1对于环境污染中的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的来源是建筑施工的工地,而在建筑施工的工地,噪声的主要来源就是一些机器的使用,例如打桩机、压路机、挖掘机以及推土机等,还有脚手架和模板的安装与拆除等在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特别是同一时间不同的机器都在作业,这就形成了严重的噪声污染。

1.2对于环境污染中的废水污染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废水多数是来自于在施工中所用的泥浆、混凝土使用的输送的管道的清洗水、供给混凝土在进行养护时所排出来的水,还有施工工地的工作人员的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水等。除了上面说的,绝大多数的工地使用的供水设施都不是很完善、也不是很先进,这就导致了施工工地污水横流,同时还有这样的施工单位,他们会把泥浆和废弃的泥浆直接的排放到下水道,这样就造成沉淀的泥浆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下水道堵塞,这也造成了严重的废水污染。

1.3对于环境污染重的废气污染

在建筑施工的施工现场每天都是粉尘弥漫、烟气沉沉的,这些烟尘的主要的成分就是粉尘,粉尘弥漫在空气中就会严重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施工建筑物中的垃圾和水泥是主要的使用材料,对于这些材料的运输、储存以及使用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而且施工人员在清扫楼道时,基本都是将清扫出的垃圾直接从窗户或者天台扔下去,这也产生了大量的烟雾粉尘;还有建筑施工工地每天都有车辆的进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粉尘的产生。一旦遇上无雨干燥的季节,再加上大风天气,粉尘对施工工地的空气的污染就会更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空气质量的下降。

1.4对于环境污染中的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建筑施工工地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有废弃建筑物的拆除、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的材料、泥浆残渣、废弃的材料包装以及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废物。这些固体废弃物多数都是不可再利用的,所以就造成废弃物大量堆积,一旦焚烧销毁,就会造成空气污染。除了上面说的四种环境污染问题,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2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1)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建筑物在到三次的环境保护知识普及以及环保法规的学习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环境保护素质;依照相关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建立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围绕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制定出施工现场的作业指导书,然后严格按照规定要求的进行组织现场施工;施工单位还应该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组织和管理,对于各个项目部门应该成立自己的环境保护专案领导小组,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合理的分配到各级施工人员的身上,然后建立相关的环境保护考核制度,让环境保护工作和建筑施工的成绩相互持衡。

(2)对于环境污染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1)建筑施工的现场都是多种设备同时作业的,噪声的声源比较强,而且同一时间作业的机器比较多,就会产生噪声的叠加而使得噪声的效果增强。所以,根据建筑施工所处的不同阶段,按照《建筑施工场界噪声值》的规定,对降低建筑施工现场的噪声有以下几点。

①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施工前,首先要修砌好工地的墙,对于临近的居民区、学校等地要安装好噪声安全围帘,保证不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以及学生的学习,这样也更加方便施工现场进行作业。

②在建筑施工现场在施工之前要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置,把能够产生强烈噪音的机器放置在远离居民区和学校以及医院的一侧,避免妨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做到与附近居民和谐相处。

③建筑施工的团队要避免选择高分贝的机器,尽量选择低分贝或者有消声器的机器进行作业;对于那些强噪音的机器最好放置在密闭的工作棚中使用;建筑施工中所使用的车辆应该尽量放在远离居民区和学校的位置;多使用商品混凝土,尽量避免使用搅拌机等能产生噪音的机器。

④在建筑施工的工程队中一旦出现需要在城区进行施工时,一定要及时向当地的环保部门申报,需要延长施工的也需要向主管部门提前申请,得到审核批准后在可以施工,还要与邻近的居民做好沟通工作,这样才能更方便施工单位日后的工作。

2)在建筑施工现场的粉尘弥漫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对于粉尘的问题的防治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进行避免。

①在建筑施工现场要有专人进行洒水清扫工作,让施工现场的粉尘得到有效的控制。

②对于楼层中的垃圾在清理的时候,先要洒水再进行清扫,最后把垃圾集中放在垃圾袋中在送到指定的垃圾投放站,严格禁止从高处扔垃圾,一旦被管理人员发现就要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3)在建筑施工的现场的废水必须严格的处理,在达到排放的标准后才能对外排放。具体的措施如下。

①在搅拌机等需要用到水的地方都设置一个沉淀池,经过沉淀后的废水就可以进行循环使用了。

②在生活区与办公区要设置排污管道与沉淀池,这样才能让污水排放到沉淀池。

③要完善施工现场的供水设施,避免污水随地乱流。

4)对于建筑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①在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垃圾和生活垃圾都要集中的投放的垃圾点,按时做好清运工作。

②对于那些拆卸下来的废弃建筑物以及建筑材料的包装都要及时的清理,做好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施工现场的整洁,还节约了不少建筑材料。

3结语

在建筑施工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些环境污染问题都给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消除和减少事故中的环境污染,是施工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施工单位应该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规的要求,更好的完成建筑施工的工作,做到城市建设与环境两不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创建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惠芬,林美珍.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措施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

[2]林涛.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J].福建建设科技,2007(3):40-42.

环境污染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城市农村环境污染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n945.11文献标识码:a

1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近十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可以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污染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土地资源的开发也已经达到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从而使蔬菜得生产发展迅猛发展,因此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平均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因此设置22.5吨/平方公里为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等不合理现象,这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而且还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对太湖、杭州湾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氮、磷流失。其中太湖面源污染物对tn的贡献率已超过1/3,对tp的贡献率接近1/3。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但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人们的健康。2009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

1.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也因此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例如,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量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1.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致使工业污染产生。

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农村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表现得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而且还导致污染危害得直接性。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由于乡镇企业布局的不合理,倒置污染物处理率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与乡镇企业存在相似的污染问题。居民消费能力强和农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指必须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快速发展。如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有80%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而整个西部地区仅占总量的1%左右据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因为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2.1噪声污染日趋严重

噪声扰民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城市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普遍现象,其影响而且是十分显著的,正由于人们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往往会引起精神上的烦躁甚至于生理、心理上的疾病。城市中其噪声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噪声源、生活噪声源、交通噪声源、施工噪声源等。尤其是交通噪声都处于交通要道,对于国道、或建筑施工工地附近的房地产项目产生的影响强度最大,而且随着城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噪声会呈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发展。

2.2环境空气质量差

由于现代城市工业的发达、人口稠密等原因,城市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物浓度较高,尤其当大型污染源位于城区上风向时,同时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对环境空气研究的加深,城市环境空气中对人体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种类也呈上升的趋势。]环境空气质量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所在区域情况及地理条件的影响。

2.3水体污染影响严重

由于大量的生活、生产废水处理不够甚至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周边河道,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这一切既给项目带来环境空气的影响―臭气,而且给项目外观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4环境风险隐患增加

由于城市存在分区功能不明显的现象,而且房地产项目多集中于“肥地”、“黄金地段”,有些项目还和工厂相邻共处。工厂内存有的一部分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危险品,给项目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房地产项目周边存在高压线等潜在的危害,同样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2.5生态环境结构欠佳

所谓生态环境就是供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然而长期以来房地产开发的总体设计大都是先排房子,然而剩余部分作为绿化用地,这种做法重点是突出建筑物的布局而不是生态环境,再加上后期管理中,没有及时进行绿化、植被恢复工作,区域内非生态结构尽量扩大,绿地面积日益减少,生态与非生态结构比例发生根本变化,区域生态系统呈“倒金字塔”型,结果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单调、结构简单,完全失去了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功能和特性。

3总结

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使全社会逐步走上生活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苏扬.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J].浙江经济.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