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教育的作用十篇健康教育的作用十篇

健康教育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0:34

健康教育的作用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talkingaboutsportsandhealtheducationtopromotementalhealtheducation

LiJun

abstract:thearticleanalyzedwhataretheincentivesthataffectedthe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andhowtoalleviatethestudents'psychologicalpressure,combiningthecharacteristicsofphysicaleducationandpsychologicaleducationtoadjustthemeasurestoenhancestudents'mentalhealth.

Keywords:mentalhealth;Collegestudents;physicaleducation

学校教育之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联合国(wHo)认为:健康不单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然而,社会的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提升,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值,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学习压力。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承受压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大学生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除上述客观因素之外,从学生来源上看,有来自贫困家庭,也有来自城镇,或是独生子女,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家庭的社会背景不同,进入大学新的环境,心理的变化也不同。笔者拟从学习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紧张、性心理不成熟、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就业压力等方面来分析和探讨心理问题的诱因。

1.特殊的群体

据不完全统计,独生子女占每班人数78%,他们具有个性强,情绪、情感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依赖性较强等特征。在挫折和压力面前,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和做出合理应对,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或形成人格障碍。会出现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以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走向极端。

2.贫困学生

据调查,我院贫困学生约占每班人数的60%左右,32.6%的大学生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困惑。特别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很易出现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招致别人的反感,内心异常孤独,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的现象十分普遍。常常在生活中表现出焦虑、抑郁、恐惧、多疑、精神衰弱等不良症状,行为不自律、作息无常、吸烟酗酒、打架斗殴。

二、发挥体育健康教育之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也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体育健康的教学中,通过寓教益乐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生理、心理两方面同时得到健康的发展。就目前高校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心理现象,应发挥体育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大学生精力充沛、好学、善动、心里好奇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锻炼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组织进行。体育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人的心理是对事物的感知、认识的表现,是对事物经历感知认识在大脑中的再现。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会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参与体育运动特别是(集体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枢,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人的主要注意力转移到身体的运动上来,而将烦恼抛之脑后,达到了注意力转移的目的,有利于大脑活动的转换和调节。

2.利用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能改善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比较孤僻,少言寡语的这部分学生,可以经常参与篮球、足球、排球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对抗比赛中会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心理上胆怯、害怕、畏惧的同学,可多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会使其变得勇敢无畏、战胜困难、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而参与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跳远等项目,可以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爱急躁冲动的同学可以参加下棋,打太极拳等运动,增强控制能力。总之,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使个性变得坚强、果断,对每个人的身心有益无害。

3.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体育技能和锻炼的方法,使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理念,而且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较其他的教学过程更直接更容易相互了解。在体育教学特殊的室外环境,学生的情绪,大脑思维比较单一,大脑得以放松,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时间长、密度大,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形式进行身体锻炼,学生相互之间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互相协作,互相学习有益于集体团队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体力上的努力,体会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信赖,同学的关心、支持、协作、尊重、理解和团结,获得心理上的正确体验。既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譬如:在体育训练的某些项目中,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的心理,教师可适当降低体育科目的训练难度。如:降低跳高、跳马、跳箱完成动作的高度,通过语言和手势给予暗示调节,以消除和缓解学生过度的紧张、焦虑和畏难的不良心理,使之获得战胜自己的信心。培养其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恰当地利用教学技巧,如:点头示意,大拇指示意给予表扬鼓励;恰当的表情,正确的示范,合理的保护等暗示教学法,能促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

4.积极地参与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有益于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每个人的心理变化,可以从情绪上来判断。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存在着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如:在他们的内心有强烈的“评判欲、表现欲”,渴望在众人面前得到发挥和表现,这样的情绪可上升成为营造和谐团体的积极因素,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消极情绪,如:压抑、悲观、烦闷、情绪障碍、郁积和消极紧张。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消极的情绪得到缓解、释放、宣泄。要改变上述学生的心理变化,稳定情绪,只有通过体育竞赛活动来调节。

学院、系、班级组织体育比赛时,学生是否上场比赛,重要在于“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比赛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的评判欲、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能让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可以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也从失败中得到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以郁积,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人们的内心的挫折在比赛或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得到转移。消除情绪障碍,缓解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永远争胜的良好心理素质。观看的同学会在呐喊助威中释放,宣泄不良的郁闷,更加团结,更爱集体的荣誉,与同学矛盾得到化解,和谐的相处。

三、建议

1.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体育教师除了在授课时,正确的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的同时,可以利用各种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体育运动的情趣,合作意识以及集体的荣誉感之外,还要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深一层的涵义。要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因此建议学校除了对医务人员,专职辅导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还必须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掌握更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技巧和方法。

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精心地策划和组织体育竞赛,形成特色和传统的体育文化,并及时配合赛前的动员,组织观看。赛后进行总结和举办讲座,以及开展体育文化周等。

2.构建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机构是当务之急。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成立“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聘请资深的心理健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利用班级墙报、校刊、广播等来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教会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逸乐和文化的传递、开心体育、逸乐体育,组织内容多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如,校、系、班级之间球类比赛、拔河比赛、踢毽比赛、跳绳、环校长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团队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针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生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心理卫生的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的心理准备,充分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带来的矛盾。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掌握,“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科学的用脑”,“应急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减缓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自我心理保健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针对大学生年轻好动,精力充沛的特点。学校应重视体育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解除心理障碍,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故此建议,保障体育器械设备,添置有特色娱乐性,趣味性浓的项目,如毽球、高跷、双人和多人合力踏板等,让学生在娱乐中锻炼身心,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身体、心理健全,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艳.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3).

健康教育的作用篇2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教育结果

1资料与方法

康复期患者大多数有对病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的习惯,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心理,一是对自己较自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把未来不利的因素考虑的较少,而另一种是把现有的生活看得相当复杂,认为患了精神病会被人耻笑,瞧不起,患者对自己在患病时的异常行为感到羞愧和悔恨,同时也会考虑到和家人、同事的关系,家庭的各个方面的状况等,有的还会想到自己的前途,事业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健康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以满足患者健康知识的需求,保证患者自身及社会安全。

2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心理宣教首先要尊重,安慰患者,用真诚、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与患者进行交谈,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让患者及家属对其所患的疾病知识有所了解,并适度的分析病情的原因,使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家庭指导向家属宣教配合治疗的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

2.3出院指导协助患者及家属制定出院的家庭计划,使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整个恢复期。

3健康教育的方法

3.1健康教育方法针对患者的年龄康复的特点、文化背景、知识层次、接受能力等方面,采取个别教育、群体教育、重点指导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

3.2口头讲解与指导护士向康复期精神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如疾病的原因,特点及愈等,讲解时极力调节患者的情绪,使患者能接受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并向患者传授正确的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3.3交谈答疑式教育应经常与患者谈心,掌握患者康复期的特点,通过交谈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疾病的复发率,早期治愈出院。

3.4书面形式教育将精神疾病的预防康复,保健等知识卡片宣教资进行阅读简解。

4实施效果评价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大大提高,自从实施健康教育已取得显著的效果。患者不但得到了良好的治疗和护理,还掌握了有关疾病的康复知识,并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复发率。实现了当今护理学提出的以患者为中心,护理要从心理、生理、社会的各方面进行护理的目标。

健康教育的作用篇3

关键词:传统保健体育;健康教育;高校体育;作用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它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导引健身功法等内容作为强身健体、保健康复、修身养性锻炼方法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不仅与中医学密切相关,而且有着其精湛的实践、理论内容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高等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传统保健体育养生内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锻炼习惯,还能促使学生注意身体内部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机理,身心并炼,真正达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的目的,为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1现代健康教育的目的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又作出了最新的定义:“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间的国力竞争已反映在综合国力竞争上,而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国民综合素质中起着支撑基础作用的就是人的体质,即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健康作基础的民族是谈不上建设、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竞争的。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历史给了我们不堪回首的教训。只有健康的民族才更具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既是学校教育现状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故此,旧的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已不能满足需要,更完善、更健全的现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愈凸现出来。

2传统保健体育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载体、手段

2.1体育与健康教育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健康教育中为达到目的而不可缺的手段。体育运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情绪,克服困难的毅力及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健全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又能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体育锻炼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调节消沉、沮丧、紧张等不健康情绪和心理,培养勇敢果断、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等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在研究体育这个多功能系统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体育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促进作用。因此,在使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发挥体育的手段和作用。

2.2体育与传统保健体育

传统保健体育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调整形体姿势、调节呼吸、应用意念,来改善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潜力,达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体育运动一般带有竞争性和对抗性,如跳远,要求跳得远;短跑,要求跑得快;游泳,要求游得快;球类运动,要有激烈的对抗。而传统的保健体育则更重视从内部调整,以人体内部运动,调整人体内部机能,也就是所谓的精、气、神的锻炼。其并不追求短时间内身体的剧烈运动,而是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锻炼,慢慢地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它很适合现代高校中压力重重的学子们。

3传统保健体育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作用

3.1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模式、审美观、人生观、宇宙观等,在传统保健体育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国传统保健体育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几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一些优秀的思想理论和健身养生的实践被流传下来,特有的东方文化日益被世界人民所重视和喜爱。因此,作为高校,更应该在健康教育中应用传统保健体育作为手段,为振兴中华作努力作贡献。

3.2涵养道德,利于育人

我国古代就有“习武先习德”、“崇尚武德、“德艺双修”的至理名言。把涵养道德作为参加传统保健体育锻炼成败的关键,这充分体现了传统保健体育对自身品德的培养和锻炼,非常有利于现代大学生的德育发展。

3.3强身键体,增进身心健康

传统保健体育以“形神统一”为重要特征。在“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上追求完美的统一。既重筋骨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内”,指的是心,意、气等内在情态和气息运动,“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形体活动。肢体运动虽表现于外,但要求达到“动中有静”,即注意力集中,情绪安定,并根据动作变化,配以适当呼吸方法,达到形、意、气的统一。这些,在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体育运动中尤为明显,这种特有的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而且使人学会辨证的看待和处理问题,进而从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之道,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4有利于自身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传统的保健体育要靠自己亲身去体验,用心去体会,悟出其中意蕴之深,意境之美。而且,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经济实用,且不分年龄、气候、生活领域,有利于自身锻炼,且一经学会并坚持锻炼,终身受益,具有终身体育的作用。

4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是一项以轻柔徐缓、以柔为主,柔中带刚为特点的健身运动,进行锻炼时,要排除杂念,做到“入静”,从而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却烦恼,最终达到放松心理的效果,这对于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对人体所造成的紧张状态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有非常好的缓解作用。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一项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中华传统文明,更具有育心智的能力,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人类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剧,将导致人们精神压力的日益增加。而中华传统保健体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善手段,它将在现代健康教育中起到推动的作用,也将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作用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作用

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许多问题行为的产生、不少犯罪现象的发生,都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未成年人身上较普遍存在的狭隘、嫉妒、自私、懒惰、虚荣、任性、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等不良心理,个性特征都极有可能成为产生问题行为、甚至犯罪的诱因。与此同时,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却面临着教育的重重尴尬。

一、德育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上才能更好地拓展与深化。

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偏重于考查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及日常活动中有道德情感支持的、发自内心的、内化的东西。如:诚实、公正、分享、爱心、合作、自尊心、责任感、利他、同情以及对人的尊重。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情感调节道德发展的方向,要实现德育效果,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心体验、情感积累和行为实践,因而德育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的领地向外拓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教育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其核心问题是健康成长问题;只有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德育,去认同社会的秩序、规范和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可使教育者懂得学生是人,更是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小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违反道德和纪律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不高或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引起,这大多属于心理问题,并不是思想道德问题。比如强迫症状会导致一些反常规或违纪行为生成;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或敌意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和集体观念的形成。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不仅难以解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如少数学生打架斗殴等,从表面上看是德育问题,但根源在于心理症结,要真正转化他们,不单要靠纪律约束,还要找准学生产生这些行为的心理对症下药,用心沟通,使这些学生从内心上产生悔悟,从而使外在的教育内化为自律可见。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完整实现。

学校德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德育注重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和个人利益。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抵制,导致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针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实行的,旨在形成学生人格特征的活动,它比德育活动更为深入,影响更为持久。它不仅关注个人的心理需要,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是对德育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因此,其教育内容如社会公德教育就含有更多的规范成分,其实质是在约束学生的言行,学生只作为接受教育的客体,实际上是处于被动的、受教育的地位。这种德育教育过多地关注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要求学生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而没有自我、没有主体意识,忽视了学生是社会的主人,这显然意识不到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因为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不再是驯服、服从、被支配的人,社会存在的现实需要具有主体精神、有自主性、创新精神的人,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适应社会、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学习方面。包括学习策略的心理指导,如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兴趣的培养、考试焦虑的调适等。(2)人际关系方面。包括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等。(3)自我方面。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抱负水平,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达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境界。

五、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是完善德育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途径上不仅相似,甚至有些地方是相通的。除了教学活动、团队活动、开设心理讲座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个更具特色的途径――心理咨询。可以说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德育途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一些不良行为或抑制不良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心理咨询的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德育规律或原则。个体道德品质是在学生原有的道德水准与外界环境的不断矛盾和冲突中形成的,疏导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有效原则。心理咨询则在遵循聆听和疏导的原则基础上又超越了德育的疏导原则。德育中的疏导原则更注重说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价值判断暗示给了学生,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顺从的听从,心理咨询一贯遵循“来访者中心”的原则,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向善的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改进的能力。所以,咨询者的任务主要是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协助来访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自我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很需要通过他们积极的自我教育来实现。因此,德育可以借鉴心理咨询之长以补己之短,在说服教育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方法的整合。

健康教育的作用篇5

关键词:体育体育活动教育

一、中学生心里健康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总趋势随年龄增加而递增。据调查,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5%,初中生约为17%,高中生约为20%,大学生约为28%,比同期国外严重的多。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海南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叶莜雯同志在分析“马加爵案”时称,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家庭、学校重孩子成绩,轻心理素质教育;二是家庭、校园等成长环境灌输给孩子的信息偏颇,导致孩子形成对社会的看法偏执,直接影响其为人处世,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

1.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这与社会剧烈变革和学生就业压力、升学压力有关。

2.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3.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较为缺乏。

二、正确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

1.体育是良好情绪的调节器。良好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科学认为,生命以蛋白质为基础,以新陈代谢为基本条件,以神经系统、尤其以大脑皮质为主导力量。其中神经系统的活动与生命衰老的关系最直接。而在神经系统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情绪,故情绪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2.体育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人的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思想教育有关,但严格的体育锻炼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体育能从心理意识上增强人的意志力。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强化训练。从事体育运动,要克服疲劳、寒暑对身体的侵袭,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志品质的磨炼过程。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长久的磨练培养,而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艰苦性、持久性,为意志品质的磨炼,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各种体育运动都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如长跑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打乒乓球能培养人的机智灵活、快速反应、果断的品质;登山能培养人的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因此可以说,体育本身就是磨炼人的意志的运动。

3.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三、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施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前的“编”,更要注重课堂上的“导”,切实提高体育在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授课内容,这样的“剧本”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和产生共鸣。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体育教师要以正确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情绪,考虑到一堂课的整体气氛和整体效果,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气氛。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在课堂中应很好的体现,为了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情感调控。

健康教育的作用篇6

       1开展健康教育与围产期保健相结合

       及时建立围产期保健卡,提供营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预防低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出生,孕妇应保证适宜的营养和足够的热能摄入,指导不能完全按自己的爱好来饮食,合理补充微量元素,达到营养均衡。指导早期注意事项,忌滥用药、忌放射线、忌病毒感染、忌烟酒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怀孕的中晚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要求定时产前检查。教会孕妇运用“胎动计数”观察胎儿宫内状况。预防和减少高危因素的发生。

       2健康教育满足了孕产妇的知识需求

       调查资料证明孕产妇对待产、分娩及产后的知识迫切需要,做好各个阶段异常情况的预防工作,根据不同阶段的特殊情况给予细致讲解,使孕妇能早起发现异常情况随时就诊,使孕妇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所了解,减轻对分娩的恐惧感并愉快的接受分娩,顺利完成分娩全过程。

       3健康教育促进新生儿健康发展

       建议家长及时建立儿童健康体检卡,根据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给予合理的指导,指导家长做好早期教育。0—3岁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婴幼儿的体格及智力迅速发育,营养需要全面,并且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做好饮食的合理搭配。母乳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的成份易于消化吸收而且含有丰富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母乳喂养对幼儿的心理、智力、体格的发育都很重要,也是母亲和婴幼儿感情交流的最佳方式。学龄前儿童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做好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做好儿童期常见病的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常见病,及时纠正,利用各种学习班宣传科学的喂养及生活卫生饮食和营养卫生,实行分级管理,使儿童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可使身体强壮的理念。

健康教育的作用篇7

小学性健康教育正在兴起,国务院与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发展。2007年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将“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纳入其中。2008年12月1日教育部下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同时,小学性健康教育正在受到各个层面的关注。2006年12月23日,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教育学会共同发起“青艾工程”,在学校开展青少年艾滋病防治专题教育活动。2007年11月23日,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和青艾工程形象代言人出资赞助,以其名字命名的“白岩松青艾小屋”在辽宁省抚顺二中成立。目前,成都市金牛区教委正在小学普及性健康教育。由此可见,性健康教育正在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关注。但是,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程正处于萌芽阶段,刚刚建立起性健康教育的教研机构、专职教师几乎没有,而兼职教师也只是通过短时间培训就匆匆上岗,对讲授的知识、教学的对象等没有经过深入研究,草率的教学最终导致效率低下,从而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动画在小学性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当前我国小学性健康教育资料严重匮乏

目前的性健康教育领域,还没有出现完整的教材、教参与教案,也没有形象生动的教辅资料,性健康教育的教学应用资源相对匮乏。部分家长虽认识到性健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但自身因认知或教育经验等相应匮乏,且苦无文字、影像等资料,故不知从何而谈起,更不知以何尺度来讲解。另一方面,有关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资料渐渐面世,但从教学的角度来讲,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教辅资料沿袭了传统说教的模式,娱乐性不强,致使孩子们接受程度不强。部分教辅资料生动活泼,可惜只局限于某一隅,孩子们对性仍然缺乏系统、次第和全面的了解。而少数来自国外的性教育资料生动活泼,系统性强,但因文化差异,不太适合中国国情。目前,已经有针对小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动画片逐渐面世,但是非常稀少。有些只是简单的单帧图片配以简单的局部动画来讲解,属于说明性质的图形动画,娱乐性不强,这样的动画对孩子们缺乏吸引力。另有部分动画作品以此为契机,目的只是作为一些艺术尝试,不以性健康教育作为目的与核心,其内容也局限在某一方面,并未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层的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动画系列片。由此可见,当前的小学性健康教育领域呼唤优秀的性健康教育资料。

(二)以动画来表现性健康教育内容的优势

1、动画的直观性 在普及性健康教育的初期,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更直观形象地对性知识进行描述与阐释。然而在对性的理解上,长期以来对性“讳莫如深”的传统文化,造成自然语言尤其是汉语对性的描述存在着局限性,而动画是直观的,动画的直观性更容易表现难以用言语表述的性健康教育知识。2、动画的娱乐性 性健康教育具有严肃性的一面,若非如此,性教育恐落入色情之嫌。然而如果太严肃则会显得呆板或说教,致使接受力不强。而娱乐性是动画的基本属性,动画的娱乐性增加了严肃说教的生动性,使说教变得严肃认真而不呆板,生动诙谐而不色情,使孩子们更有效地接受性健康教育知识。3、动画的便捷性 在性健康教育普及初期,教师和家长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资料等都存在严重的不足,致使性健康教育在时效上不能及时到位,在此情况下,动画以其传播的快速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快速有效地普及性健康教育知识。4、动画的通俗性 性健康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它应是整个社会参与的教育事业,因此面向社会大众普及性健康教育知识,就显得迫切与重要。而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推陈革新,动画片不再是孩子们娱乐的专利,更多成人乐在其中,从而形成动画的通俗性,动画的通俗性能够让性健康教育得以更广泛的普及。

(三)小学性健康教育系列动画片的构思

健康教育的作用篇8

1健康教育内容

1.1入院教育疗养员入院后所面对的陌生的医生、护士及陌生的环境,多数疗养员会感到孤独,有所戒备。此时,我们要主动、热情,以诚挚温和的态度与疗养员及随员接触。向他们介绍疗养院环境、主管医生、护士。从收集的资料中找出疗养员的健康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疗养方案和教育内容。

1.2知识讲解以疗养的作用、通过不同的疗养方式能改善和缓解哪些疾病、老年人心理特点、老年常见病及常见病的预防和愈后知识为授课内容,结合疗养员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疗养的特点,对疗养员及随员同时进行健康教育。这种家庭式教育收到的效果较单人教育好,有利于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更利于培养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高疗养效果及生活质量。

1.3出院指导针对每个疗养员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调查,血脂、血糖等生化检查结果,制定不同的饮食、运动、疾病预防的方案及注意事项;发放自制的健康指导手册,内容有疗养作用和目的、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预防、糖尿病的防治及糖尿病饮食的搭配、健康生活方式、食物中的热量和胆固醇含量及膳食知识、如何选择运动方式、预防腰酸背痛、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力学姿势、吸烟危害健康等等。

2健康教育方法

2.1短而精结合疗养员生理、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时,讲课时间每次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一次授课内容少而精,重点解决1~2个问题。

2.2针对性教育针对不同年龄、个体,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生活方式和心理状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由单一的整体化、一刀切的健康教育形式转变为整体教育与个性教育紧密结合;由以往的健康教育单纯灌输,向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相结合;由简单的授课式宣传教育向查房、巡视等日常工作中配合宣传教育与监督相结合。

2.3多种形式用板报、报纸、专题讲座、宣传手册、电视录像等多种形式将有关健康方面的保健知识、疾病的预防、疾病的基础知识和愈后等资料进行宣传。调查显示,最受疗养员欢迎的获取健康知识的形式是观看健康教育录像(36.2%)和阅读健康教育知识手册(25.1%),另外还有健康教育专题讲座(20.3%),与同病种疗养员经验交流(14.3%),其他教育。

2.4双向座谈对健康知识缺乏者,要进行直观教育,定期召开疗养员座谈会,一方面征求病人意见,改进工作;更重要的是解答疗养员对疾病认识的误区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同时让病员现身说法,使疗养员更易接受。

3讨论

健康教育的作用篇9

住院患者在院时间较长,人员相对固定,是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为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确实落实到位,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必须制定周密的以及为实现基层目标而设定的教育内容、学习时间安排和评估方法在内健康教育计划。

2健康教育方式

患者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由于患者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患疾病的病情和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各不相同,故教育式应符合个体化的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教育效果,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行为。

2.1发放图册与口头讲解相结合通常将相应疾病防治知识编成宣传手册、挂图等,发放给患者进行学习,适用于健康教育的各个阶段。注意文字应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适当配以趣味盎然的画面,增加患者学习的积极性。护士要适当引导讲解并加以必要的解释。

2.2提问与测试一讨论式相结合在发放图册与口头讲解相结合的基础上,重视健康教育信息沟通的双向性:要鼓励患者提出问题,护士必须予以耐心回答;护士可选择图册中或已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考核或相互讨论,使患者认识和理解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从提问和讨论过程中也可评估患者对健康内容掌握程度,进行必要补充及初步评价教育效果。

2.3示教法与模仿法相结合常采用放录像、幻灯片或由护士进行示范操作等形式进行示教,要声情并茂;之后,在护士的指导下患者反复模仿操作方法,以掌握相关技能。

3寓教育于疾疾发生发展全过程

入院后患者健康教育活动分5个步骤:①收集资料用以对患者健康需求的评估;②共同确定健康教育目标;③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④协同执行健康教育计划;⑤评价效果。

3.1入院须知的健康教育新患者刚人院,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常会产生陌生感和孤独无助感。此时,护士应该热情接待,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病区环境和相关人员等,帮助其尽快熟悉医院及病区这一特殊环境。可发放各种卡片,上面详细介绍主管医师及主管护士。入院后为患者家属倒上一杯水,可让患者消除不安感觉,缩短患者与医护之间距离,建立良好服务形象有助于进一步沟通。

3.2急性期患者的健康教育急性期可让患者安顿好以后再进行健康教育,不急于实施,等病情稳定后方可实施简短介绍,内容不宜过多。急性期患者因病情影响不愿积极配合,护士可通过自己言行对患者做出具体操作护理,加深护患关系建立良好印象。

3.3慢性及恢复期患者的健康教育对慢性病及恢复期患者来说,此时对有关健康问题求知欲较强,是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教育内容要丰富。根据患者的各种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并举,系统地分阶段进行进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教育中要深入浅出,具有针对性,讲求科学性和通俗性。

3.4特殊诊疗检查以及手术的健康教育随着医学飞速发展,各种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大量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各种特殊诊疗检查项目日趋繁多。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好特殊诊疗检查和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使之了解其目的、方法、意义、优缺点和注意事项,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和合作,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以最佳的治疗效果早日康复出院。

3.5出院前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的现状和预后,指导患者出院后合理用药、饮食调节,定期复查随诊,坚持不懈的功能康复锻炼,纠正不健康的行为。可发放康复锻炼内容卡,内容有注意事项、锻炼方法、服药方法、良好生活习惯等。

4健康教育质量的评价

评价是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是计划实施的反馈贯穿全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健康教育计划,找出薄弱环节,改进今后的教育决策。定期发放调查表进行打分,评价健康行为,表格设置可把健康内容全部包含进去。

5加强护士自身素质修养,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5.1重视护士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护士只有在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关心体贴患者、尊敬爱护患者的前提下,才能尊重患者的隐私,才能与患者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愿意接受健康教育信息,并主动参与到过程之中。

5.2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和传播学等边缘学科知识,要认真学习收集资料,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担当教育角色。可开展人人讲座,提高护士专业水平,促进广大护士积极学习,要将心理护理贯穿始终。

5.3转变护理观念护士要转变护理观念,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护理学中关于人、环境、健康和护理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树立整体护理模式观,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包虫病防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R5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26―02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在我县流行严重,特别是农牧区,是我县危害农牧业生产发展、威胁农牧民身体健康的地方病之一。包虫病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门领导重视程度低,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导致包虫病防治工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许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因此,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对包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本文试从健康教育部理论与实践角度,对其在包虫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做一初步探讨。

1健康教育是包虫病防治工作中的关键措施

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众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害因素,防止疾病发生,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健康教育是包虫病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大众宣传和教育手段,向社会、家庭和个人传播包虫病防治的有关知识,促进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实践证明,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最廉价的健康投入,而且是最有社会效益的预防保健措施,是包虫病防治工作的最优化政策。2007年至今,我们始终把健康教育作为包虫病防治工作的一项关键性措施来抓,采用了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包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2健康教育在包虫病防治工作的应用

2.1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参与健康教育随着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一般卫生宣传的范畴,成为传播和教育并重的新兴科学。近几年我们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五种途径。一是开发领导层,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向上级领导宣传汇报我县的包虫病病情,使他们了解其危害程度和防治方法,赢得他们对防治工作的支持。二是加强新闻媒体宣传。利用各种新闻宣传工具,扩大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在县广播电视台播放包虫病防治知识,在州报社刊登包虫病防治健康教育信息,扩大了对社会的宣传。三是利用通讯工具,在移动、电信公司向所有用户发送包虫病防治知识宣传短信,进一步扩大宣传面。四是加强重点人群宣传,近年来我县各中小学校均开设了包虫病防治健康教育课,主要向学生讲解包虫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如何预防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包虫病防治知识,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带进每一个家庭,形成小拉大手的健康教育模式。其次是加强了屠宰场工作人员包虫病防治知识培训,使其了解包虫病防治基本知识和动物病变内脏的处理等,更进一步提高了农牧民群众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的了解。五是大众宣传,制作老百姓喜爱的藏汉双语宣传资料和宣传实物,利用各种大会和村民集会向广大群众开展包虫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包虫病防治知识。

2.2开发卫生资源,提高防病效益

我们开展卫生工作的目的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而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占用和消耗卫生资源。目前我国经济力量有限,每年不可能拿出很多的经费用于卫生工作。在国家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卫生工作的社会效益,就要努力争取多方集资,广开财路,扩大卫生资源,这是提高卫生工作效益的重要途径。

多方筹集卫生资源的主要手段要靠健康教育。包虫病防治实质上是一种卫生保健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的实质是一种健康投资,健康投资可以提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谁受益、谁补偿”的经济原则出发,国家、集体、个人都应分别对包虫病防治工作提供补偿,这就确定防治工作可以多方筹资,广开财源,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卫生资源就必须靠健康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人们的卫生观念,引导人们合理消费,争取更多的健康投资。

2.3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促进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健康教育是一个知、信、行的过程。“知”是获得卫生信息,掌握保健知识,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信”是我们对获得的保健知识相信、信仰,并形成一种信念,知识一旦形成信念,就会支配人的行动。“行”是将获得并相信了的知识付之于行动,产生一新的行为。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我县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封建迷信、不卫生习惯并存。一些人认为养犬与包虫病没有任何联系,甚至认为给犬服驱虫药是无稽之谈,不配合犬的登记、管理及驱虫工作。为改变这些落后愚昧的错误观念,我们加强了健康教育工作,采用许多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育,耐心细致地反复讲解,宣传讲卫生、勤洗手、不玩狗、定期给狗服驱虫药、不用病变动物内脏喂狗等包虫病防治知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观念和不良卫生习惯,提高了思想认识,为包虫病防治措施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3开展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3.1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带头作用

健康教育工作是医疗卫生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具有有利条件和优势。医务人员具备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病人和社会群众信赖他们,因而他们的宣传更具有说服力,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是当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是医疗工作社会化的标志。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医疗保健工作,把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作为广大医务人员责无旁贷的指责和义务,发挥卫生部门的带头作用。

3.2要与相关部门的日常业务紧密结合

组织动员各行各业开展健康教育,必须将健康教育与该单位的本职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把健康教育纳入本部门共组职责范围,作为他们的一项日常任务。例如,组织广播、电视、报社等新闻宣传部门,把包虫病防治知识纳入日常工作中,利用这些部门传播快、覆盖面广的宣传优势,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包虫病防治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不仅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又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还节约经费,对整个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如协调教育部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相结合,降低学生感染率,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3.3坚持抓重点人群教育

重点人群指职业关系,直接对广大群众的健康产生影响,或间接对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重大作用,这部分人群称为“重点人群”。例如,重点抓好农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参与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重点抓好卫生、畜牧、屠宰、饮食服务行业人员的健康教育,不仅提高他们自身的卫生科学知识水平,还通过他们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服务,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重点抓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掌握一定的卫生防病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但有益于自身健康,还关系到一代人或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此外,做好各部门各单位领导者的健康教育,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坚持群众性的健康教育与卫生立法相结合

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说,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都可以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然而,对某些少数人,特别是那些对卫生防病工作持有错误观点或长期形成不良卫生习惯的人,单纯依靠健康教育手段,往往难以奏效。由于这些少数人的不良习惯,构成了损害公众健康,违反公共道德,甚至破坏了国家卫生法规的结果,对这种人应当采取“惩罚”教育的特殊手段,以维护提高卫生法规的权威性。但是,这种惩罚应当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等为依据,依靠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来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