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健康教育内容十篇初中健康教育内容十篇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1:02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篇1

关键词:体质健康促进;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是一项致力于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又是一项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系统工程。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初级中学体育课的根本任务,此阶段是一个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生活习惯的重要节点,是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的关键时间段。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体育基础等情况,贯彻以健康促进为重点、以育人为目标、以体育锻炼为基本手段、以丰富、合理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基本原则,增强学生体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以体质健康、体育课、教学设计等为关键词,借助于中国知网、超星图书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搜索工具查询了相关文章,并对其认真研读和参考借鉴。

1.2.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师、学生和相关专家等对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中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相关状况进行了访谈。

1.2.3逻辑分析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调研资料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的转变

体育课指导思想即:指导体育教学,并带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导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教学思想,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对体育教学认识和要求的反映,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南。因此,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课指导思想统领下,才能设计出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并提高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教学设计。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一方面要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将增进学生健康的思想贯穿于体育课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要遵循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学活动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规律、体育教育的实践性规律以及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保障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另外,为了“体质健康促进”教学效果的连续性,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还应注重教学内容和功能间的衔接与互补,例如体操可以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田径可以发展学生的耐力和速度,而篮球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如果将这三个项目科学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可以发挥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全面性,促进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2“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初中体育课的亚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中,设定明确、合理和可操作化地体育课教学目标,对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十分必要的。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方面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教学目标:即身体发展、运动参与、知识技能、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教学内容,选取其中的几个目标进行设定,一般情况下只选择其中的三个目标来设定体育课教学目标,以保障初中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推进教学改革进程,达到初中生体质健康的目标,学生对“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科学认识也应当列为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因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更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通过长期有序的体育锻炼既可以达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学生也只有理解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朝着健康的道路上迈进。

2.3“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的组织安排

体育课的组织教法是指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情况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各种组织措施。它是学生获得体育技能、体质健康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渠道。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体育课教学组织的严谨与否直接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科学、严谨的组织体育课的教学。首先,初中体育课要有正常的课堂秩序,并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器材和学生等情况下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以提高练习的密度,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其次,要保障初中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初中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加强学生主动、持续进行身体练习的时间以达到预设的强度的目的,还应注意各教学内容的联接要连贯,减少因队伍调动、过多的讲解造成的停顿时间。同时在客观上也要求教师精讲多练,练为主、讲为辅,保证学生生理机能状态始终处在较合适的水平上;另外,还要保障教学步骤的清晰以及教学过程的自然流畅,初中体育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步骤,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和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既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运动技能,又使学生得到了持续的锻炼,给学生以“水到渠成”之感。

2.4“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使学习者从现有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载体。课时安排在这里仅指完成该项教学内容的时间。初中体育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长的合理搭配是一切体育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其合理性与否不仅影响着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兴趣”的形成。初中生是初中体育课教学的主体,体育课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初中生身心特征,又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的;体质健康促进是初中体育课的重要功能,所以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能一味的迁就学生的兴趣,又不能遵循保守的教学;所以,“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既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健康干预,又要集中力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应该是综合、多层面的,并应逐渐渗透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的目的。考虑学校和学生条件,突出贡献健康为主的运动项目,学校体育内容应尽量选择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运动项目。如加强跑步、球类运动等项目,增添趣味运动等。更不要因运动项目的对抗性强,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取消户外运动的项目。因此,借鉴体质健康促进理论,结合学校体育特点,按照学生对项目的喜好程度,体育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像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学生一旦接触就会喜欢的项目,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设置多课时、长时间的教学,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无形中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像跳远、跳高、铅球等相对枯燥、学生比较厌烦的运动项目,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少安排课时,并且时间不宜长久,保障初中体育课整体的实效性。还有像长跑这类初次接触给人比较单调、厌烦的感觉,但是如果学生一旦形成兴趣就会受益终身的项目,这类项目的兴趣点一般在几节课以后,所以应安排在学生神经活动的兴奋期阶段上课,以保持学生对这类教学内容兴趣的持续性;另外,初中阶段是学生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对符合符合初中生速度、耐力发展的运动项目,要着重增加初中生练习的量与强度。

2.5“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评价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价值评判,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初中体育课教学的动力,教学评价的高度直接决定了初中体育课的走向。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评价应着重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而不是过多的在体育课教学形式上把关。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应当既有长期效应的评价,又有中期效应的评价和短期效应的评价。首先,从长期效应来看,学校体质健康环境的建设状况是教学评价长期效果的重要指标,而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学生的社会、心理和身体健康以及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显著提高也应当列于评价指标之中;其次,从中期效应来讲,应当包括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变化、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动技能的增长,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化、教学功能的连续性以及体育课后的影响性等。最后,短期效果即课堂效果,因此评价应当着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率、练习时间、参与的积极性、对教学内容的喜爱程度以及教师在课上的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长期效应是一种追求,也是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环境建设的理想状态,而这种追求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短期和中期效应的前提下,尤其是以合理建构的课堂效应为基础,即体育课程的具体实践活动,否则,就会成为一种空喊的口号,一种盲目的随从,而最终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3.1.1“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在“健康第一”的基础上,要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与功能的衔接与互补。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统领体育课教学的关键点,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体育课。

3.1.2“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在突出身体发展、运动参与、知识技能、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要着重强调学生对“健康”内涵的科学理解。体育课教学目标是指引初中体育课教学的灯塔,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使初中体育课走向正确的道路。

3.1.3“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组织教法的严谨与否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要保障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又要保障教学步骤的清晰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3.1.4“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产生长远影响的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较长的学习时间。

3.1.5“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应当以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重点,通过短期效应、中期效应以及长期效应的评价,为学生体质健康的长期发展考虑,激励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2建议

3.2.1初中学校运用体质健康促进理论优化体育课设计,要以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目标,洞察、分析被我们所忽略的影响学生健康的不利因素,调整初中体育课教学策略,科学干预和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使学生受益终身。

3.2.2想要通过学校体育课改善初中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过程引导,而引导的重心就在于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选择,只有这样,学校体育课才能在相对规范和制度化的道路上迈步前进,教师的教学才能有找到落脚点,健康促进的目标也就成为一种使然的结果。

3.2.3要达到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标,除了实施体育课课程改革外,初级中学还应立足于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的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媒体和途径,开辟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环境的建设,增强学生的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健康意识,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中,促使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丛改.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机制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6):36.

2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家照.对体育课堂组织教法的有效选择与运用思考[J].2011(2):65.

4林莉,孙仕舜,董德龙.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42.

5张勇,张岩.学校健康促进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75.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教学;有效性

一、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

1.未能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我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没能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增加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

2.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通常都是比较轻松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在上课前未充分备课,课上仅仅带着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活动,这就使教学的内容远远不够,达不到体育与健康教学本身的要求。

3.教学手段与方式的落后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仍然是以在操场教学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没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没能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手段和方式落后。

二、如何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本是学生的事情,教师只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愿意学习了,其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的学习,主动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对其不理解的知识积极主动地请教教师,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进而利用其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

2.对男生和女生实行差异化教学

我们都知道,男生和女生生理上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他们在兴趣爱好及性格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男生比较好动,他们爱运动,善于尝试新鲜的事物,而女生,体质不如男生,她们喜欢一些舞蹈等体育项目。基于男生和女生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的差异,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教学,进而增加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男生和女生进行分开管理和分开教学,并为男生和女生分别设置不同且适合他们的项目进行教学,比如,为男生设置一些篮球、足球的项目,为女生设置一些健美操、舞蹈等课程,使他们均能够在自己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增强他们的体质。

3.不断地丰富授课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都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也枯燥乏味,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学,难免会提不起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较低。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与健康教师,应当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授课内容,在教学中不断地贯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制订出一套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同时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应当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教学评价通常较为单一,这种方式没能及时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反馈,没有给予学生具体且有针对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评价体系刻不容缓,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整体状态及他们的身体素质,而不能单单将学生的考核成绩及运动技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当充分地了解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如他们为实现某一目的所做的努力,他们最终的考核成绩虽不是最好的,但已经是自身很大的进步。完备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中,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地

发展。

通过以上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目前存在问题的描述,为了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并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价,这样才能逐步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国胜.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分析[J].学苑教育,2015.

[2]魏世宏.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篇3

本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对两个中部地区地级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评价。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和内容,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最后还包括中小学生对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个年级1133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27份,回收率为97.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学生6574人,占59.6%,符合当地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在所有学生中,小学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录入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城市中小学在设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方面较好。但整体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设置心理辅导室整体来看,城市中小学中有88.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4.3%的学校没有设置,7.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其中,城市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置情况如表1。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开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802.8,p<0.001)。初中学校相对较少,只有80.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

2.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城市中小学中有89.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8%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4%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占90%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学校占83.9%。

2.1.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情况整体上,城市中小学中,有66%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12.7%的学校没有此类活动,21.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较多,占85.7%,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的中学刚过半,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心理健康讲座。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为:6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4.8%的学生认为一般,8.2%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来看,小学生的满意度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8.4%和53.1%。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639.6p<0.001)。整体看来,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2.2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城市中小学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2.2.1设置心理辅导室与城市相比,农村设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较少,尤其是高中。整体来看,66.5%的学校设置了辅导咨询室,13.7%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19.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无心理辅导室。其中,小学有81%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学少(见表4)。经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932.1,p<0.001)。

2.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占70.7%,没有开设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学校是否开设的占13.4%。其中,小学开设情况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仅有27.3%(见表5)。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414.8,p<0.001)。

2.2.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中有45.3%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30.2%的学校没有相关活动,24.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讲座或相关活动。小学中有76%的学生回答举办过心理健康讲座,初中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经卡方检验,农村中小学之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767.7,p<0.001),小学心理健康讲座的开设情况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学生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满意度最低。经卡方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呈显著差异(χ2=881.6,p<0.001)。

2.3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如上所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这里,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以期了解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

2.3.1心理辅导的态度与评价在所有参与调查的11027名中小学生中,去学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为3592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32.6%。其中,小学生1480人,占辅导总人数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体来看,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评价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水平的评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占74.3%,而农村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为68.9%。整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心理辅导教师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发现这一差异显著,χ2=35.8,p<0.001。城市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水平评价更高。

(2)对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整体来说,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认为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仅有3.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没有帮助。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差距不大,认为心理辅导“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别占20.8%和23.2%,表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4.8%和2.4%。

(3)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比较接纳。整体上看,79.1%的学生表示接受心理辅导,20.9%持不确定或比较排斥的态度。具体来看,对心理辅导表示“比较接受”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79.2%和79.0%;表示“不确定”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17.7%和19.1%;表示“比较排斥”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3.1%和1.9%。由此来看,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整体呈接受态度,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对心理辅导持排斥态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有8721人,占79.1%。这里主要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表现出差异,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3%表示很有兴趣,而61.1%的农村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接近40%的农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一般或毫无兴趣。经卡方检验,城市和农村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差异显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城市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占79.4%,这一比例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只占64.8%(见图5)。在授课内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卡方检验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评价差异显著(χ2=233.4,p<0.001)。

(3)授课教师水平的评价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更高,认为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很有水平的城市学生占79.7%,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学生中只有62.5%(见图6)。近40%的农村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检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0.6,p<0.001)。这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上,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差距不大。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3%和73.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22.6%和24.1%,认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3.1%和2.5%。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帮助。虽然农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整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χ2=4.729,p=0.094),说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与建议

3.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效。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十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跟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而是促进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本次调研数据看,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呈接纳态度,心理辅导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得到广泛普及,极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表示很有帮助。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硬件设施比《纲要》颁布初期有了明显改善。相比2005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本次中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情况都有明显改善。2005年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仅有38.1%,全国范围内47.3%的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这说明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必要性;可行性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所说“心理活动的规律贯穿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贯穿于每门课程发展的始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开始由传统的追求物质生活到现代的追求精神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必需品。初中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当前,我国的很多初级中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众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发展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历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屡见不鲜,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校园突发事件以及种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灰暗的心理慢反应向人们昭示着当代青少年学生诸多严重的心理病垢。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无论从党和国家教育方略的高度,还是从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的实际出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教师青睐的对象,教师基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很多学生在考上大学、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社会生活中屡屡碰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走极端的案例并不鲜见。一些曾经在初高中时成绩优秀的佼佼者,在大学和工作时却难以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究其原因,那就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由于成绩的优异,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当这些学生自己独自面对生活时,心理上的问题以及性格上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致使其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传统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残害。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健全学生的人格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3.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与之相适应,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反映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又标志着新课改实践的深入和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又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

1.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交叉性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兼顾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共性,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本身也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教学方法,都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未成熟的时期,也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初中语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4]14号文件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地方教材;寻找心理品质

一、心理健康地方教材开发的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大兴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己成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形式之一。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初中学校的开展状况和课程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现有课程在形式、内容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还有待规范。许多师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区教委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心理健康教材”,“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开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是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开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是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生活化和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的需要

二、我区心理健康地方教材研究的历程

(一)前期调研

在编写初中心理地方教材《初中生心理健康》之前,我们对我区六个学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学生对心理活动课认识的调查”,以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对心理课的了解与认识;不同年级学生对心理课的要求;不同年级学生对心理课的感受等。学生最渴望得到学习指导,约为90%;其次是人际交往辅导,约占84.5%,再次是情绪情感辅导和生活适应等内容;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三个年级的学生大多认为应“根据学生们的需求,一堂课围绕一个主题深入挖掘,进而有所收获”,而很少选择“由心理辅导教师确定或围绕多个主题进行”,越高年级这一倾向越明显;心理课上讲的内容与你生活的差距:有1/3左右的学生认为差距较大,希望老师不要照本宣科,而是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我们还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心理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对即将进行的教材编写工作进行研讨。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亟待需要一套适合我区学生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科学味性相统一、可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材。于是,在教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进修学校和编委老师们的努力下,全面开始初中心理地方教材《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编写工作。

(二)教材实践

经过近两年的构思、组织编委开展编写工作、反复的修改等过程,一套全新的教材初稿已基本完成。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利用近一个学年的时间,教师进修学校德育研究室心育组,组织参加初中心理教材编写的编委老师,进行教材课堂实践活动。

每位编委老师作为初中教材编委之一,分别讲授了她们负责编写的其中一课。整个授课过程遵循教材的原貌,较好的体现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理念。课后,大家针对每节课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研讨,提出优点找出问题,不论是对教材的编写还是对心理课的授课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教材实践,目的旨在发现教材中的问题及时修改,使教材更加完善,为今后的审定工作做好准备。

三、编写原因

(一)是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需要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纲要》中还指出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心理活动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材作为心理活动课有效的载体,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心理教材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活动体验而使学生内心有所感悟,以达到助人自悟、助人自助的目的,学生在活动中心理品质得到实际锻炼并得到切实提高。

大兴区心理地方教材《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编写,是落实教育部颁发《纲要》精神的需要。

(二)是落实大兴区教委“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

“十二五”时期是大兴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道路,全面建设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努力实现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兴区教委将坚持以培养健康城市人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发展的工作理念为工作重点。大兴区教委“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大兴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次编写工作是落实大兴区教委“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

(三)是进一步满足大兴区中学生需求的一种表现

编写《初中生心理健康》前,我们对区域内的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学生心理活动课的调查。

1.学生对心理课的认可程度

调查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6个班,共296人,采用问卷调查。

(1)三个年级的学生普遍喜欢心理课,2010年的调查显示约85.3%的学生认为中学“有必要开设”心理课,希望在初三时“不管怎么样都继续开心理课”的学生约为96%。

(2)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心理课的重视程度也有差异。初一、初二两年级的学生认为心理课应作为“必修课”来开设的多于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3)不同学业等级的学生对心理课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学业成绩处于中等、中下等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且作为必修课的比例高于其他等级的学生;而学业成绩优秀或下等的学生的要求却没有这么强烈。

(4)对心理课感兴趣的学生约为82.1%。

2、学生对心理课的内容选择

(1)“学习心理”、“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是心理课的五块重要内容。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最渴望得到学习指导,约为90%;其次是人际交往辅导,约占84.5%,再次是情绪情感辅导和生活适应等内容。

(2)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三个年级的学生大多认为应“根据学生们的需求,一堂课内可同时进行多个主题”,而很少选择“由心理辅导教师确定”,越高年级这一倾向越明显。

(3)“心理课上讲的内容与你生活的差距”,有1/3左右的学生认为差距较大,希望老师不要照本宣科,而是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3、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90%的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是心理课,其他书籍、网络只占小部分。

(四)是顺应大兴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目前大兴区按照“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宜居宜业和谐新大兴”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抢抓城南行动等重大战略机遇,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地铁大兴线的开通、南海子公园一期的完工以及即将进行的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大兴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史无前列的快速发展时期。此次教材的编写正是为了顺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好的服务大兴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结果。

(五)是让“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学问,是关于引导人们懂得如何实现自我、如何幸福生活、如何使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其目标是促使人们建立美好品质,增进幸福感,以造就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具有幸福感的优秀人才。本教材便是侧重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活动内容积极向上,注重与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和积极心理过程有关的理论和实例,力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幸福、感受积极、品悟人生。

(六)有各方面人员组成的优秀团队

1.有区教委、校领导的重视。大兴区教委、进修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此次编写工作,多次指示和关心编写任务的完成情况,不论人力物力财力都给予大力支持。

2.有一支强有力的研究员队伍。他们敬业、乐业,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已有编写相关教材的经验。

3.有一批优秀的一线专职心理教师。他们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来自学生实际鲜活的案例,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

4.有各实验校的鼎力支持。各初中校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工作在学校工作中重要性,面对新教材的实验工作积极参与、大力支持。

(七)教材编写的进程

从2011年9月开始筹备,历经问卷调查、体系建构、结构研讨、确立内容、完成样书等阶段,目前正在初审中。

四、编写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本教材以贯彻执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的总目标为指导思想。《纲要》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本教材主要围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方面,即自我意识、生活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建构小学、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二)教材编写的主要目的

1.为落实《纲要》提出的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心理活动课打下坚实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心理健康选修课、心理活动课的有效载体,对实现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教材作为载体,在初中很难系统、深入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心理活动课。

2.为落实北京市大兴区教委“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提供有力保障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更是北京市大兴区坚持科学发展,走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道路,努力实现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区教委在“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学会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保障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落实我区“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

3.为满足北京市大兴区初中生的心理需求提供精神食粮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要为初中生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初中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正是顺应了北京市大兴区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从2010年对初中三个年级12个班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第一、学生普遍喜欢心理课,88.3%的学生认为初中“有必要开设”心理课,87.4%的学生对心理课感兴趣,高达97%的学生希望初三“不管怎么样都继续开心理课”;第二、在选择课程内容上,学生最渴望得到学习指导,约为90%;其次是人际交往辅导,约占84.5%,再次是情绪情感辅导和生活适应等内容;第三、9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他们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他书籍或网络所占比重很小,说明心理教材是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的最好载体,也是学生获得精神食粮的有效途径。

4.为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感悟、自我帮助、自我教育的心理健康意识提供好帮手

学生通过学习适合其身心发育特点的教材内容、参与和自己经历相近的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意识,积累心理健康知识,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使心理品质得到锻炼,心理潜能得到发挥。

5.为解决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初中学生凸显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和方法

大兴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学校的学生结构日趋复杂,大量心理问题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教师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次《初中生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正是为了顺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学校解决学生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五、主要特点

本教材和一般在中小学的知识类教材有质的区别。它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堆心理学概念,它是让学生学会处理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到成长所需的经验。它强调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唤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各种体验,激发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心理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感受从而正确的面对生活和心理上的难题,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因此,本教材在编写上着重体现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分享和感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辅导的过程中来,因此本教材的特点主要有:

1.突出心理活动课的活动性

教材用心理实践、故事启迪、心语互动、心灵驿站等形式来体现教材的活动性,并设置课外延伸环节,如参观学校的硬件设施来了解新学校;制定课外或假期的学习生活计划等等。本次编写我们重视利用学生一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侧重于学生的展示、表演、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动”起来。

2.突出心理活动课的趣味性

初中的学生依然反对枯燥无味的授课方式,尤其是心理课更应该给他们带来轻松的氛围和深刻的感悟,因此在设计中,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利用故事、活动、角色扮演等,使课堂更活跃。

3.突出案例选取的时代性、贴近学生实际

本套教材的编写更多的是选取富有时代感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如袁日涉热爱环保的事迹、低碳生活我知道、如何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等事例,在情境设计中使用第一人称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等等。也包含富有哲理性的小故事,使学生得以自我启迪。

4.与国际先进心理学理论思潮――积极心理学理念相结合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学问,是关于引导人们懂得如何实现自我、如何幸福生活、如何使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其目标是促使人们建立美好品质,增进幸福感,以造就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具有幸福感的优秀人才。本教材便是侧重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活动内容积极向上,注重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和积极心理过程有关的理论和实例,力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幸福、感受积极、品悟人生。

六、教材框架

(一)为了和小学心理地方教材《小学生心理健康》一脉相承,具有连贯性,一级目标与小学教材相同,同时增加了第五单元:情绪管理。

(二)本次编写在以下几方面力求创新

1、每课时的结构力求统一

如心海导航、活动体验、心语互动、心灵驿站、心理实践、课外延伸,利用以上几个环节贯穿整节课。结构统一完整,内容逐层递进,形式新颖活泼,学生在教师逐渐深入的辅导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2、精选富有启迪、哲理的小故事

如“游渡海峡的女性”、“动物学校的启示”、“甘戊与船夫”、“新加坡的阳光”、“龅牙歌手的故事”、“尼克.胡哲的故事”、“安娜的故事”、“读书的故事”、“牧师儿子拼图的故事”、“小男孩搬动卡车的案例”、“北风和南风打赌的故事”、“的故事”、“一杯水的故事”等。启迪学生人生需要规划、成功需要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悦纳,认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告诉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认识真实的自我;给学生的启示做擅长的事,让长处得以发挥等。

3、心理元素浓厚

・用“信任圈”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指导学生认识信任是交往的基础之一。

・用“记忆的原理”、“注意力品质的训练”、“陆钦斯量水实验”、“思维品质的训练”、“掌握学习方法”、“科学安排时间”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品质,训练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用调查结果“课余时间的安排”,让学生对自己的休闲娱乐情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确定自己更加合理、科学的休闲娱乐方式。

・用具体情境“异往大家谈”,让学生正确看待异往,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顺利度过青春期。

・通过活动体验,如“滚雪球”、“松鼠搬家”“摆字母”、“寻人行动”、“左抓右逃”、“天气预报”、“大西瓜小西瓜”、“你我面对面”、“花开花落”、“巧搭人椅”、“速递”、“心情晴雨表”、“情绪词条”、“空椅子上的内心独白”、“心理门诊”“好心情与好人缘”、“击鼓传花”、“纸飞机”等丰富课堂,寓活动与学生的感悟中。

4、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

用“璀璨舞台”给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认识到:接纳自我一小步,人生自信一大步;用“小明、芳芳对新学校的不适应案例”,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校、新老师、新环境;用“我的饮食我做主”这个活动体验,告诉学生懂一些生活常识,学会生活自理;用“辩论会”探讨做作业时是否可以听音乐。

还有“朱莉、王蓉等不自信的案例”、“小薇只顾学习不注意娱乐的案例”、“异往的事件”、“画学校的平面图”、“认识新老师”、“平衡合理的膳食”、“小天和小岳的故事”、“寻找身边的交往达人”、“小明的一天”、“小林对生活常识的无知”、“乐乐学滑冰的故事”、“方雨如何面对考试失败”、“小丽如何应对压力”、“小敏如何应对焦虑”等,都是来自学生生活实际。

5、选取富有时代特色的事件

选取从星光大道走出来的明星刘向圆的故事。引导学生外貌的不够完美并不影响一个人的成功,扬长容短能帮我们有效的完善自我。

选取《中国达人秀》中用脚奏出优美乐曲的刘伟,激发学生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念、磨练坚强的意志,你的潜能都会被开发出来。还有袁日涉热爱环保的事迹、外资公司招聘卫生检测员的事例、神舟六号带来的思考、空香皂盒的故事等。

6、“心理百科”栏目提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心理百科”栏目介绍了诸多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心理学的知识有所了解,以提高对心理学的兴趣。如“习惯的形成”、“九种良好生活习惯”、“什么是注意力及注意力的品质”、“正确的自我判断与评价”、“论成功”、“关于智力”、“目标的意义”、“关于低碳生活”、“什么是思维定势”、“关于情绪及情绪的表达”、“压力及三个阶段”、“减压的方法”、“焦虑的定义”、“情绪aBC”、等。

7、利用测评量表进行科学的测评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教学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体操教学曾经一度是体育课程的重点唯一项目,在全国范围都进行过广泛的体操教学活动。体操教学从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其在理念和意识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与社会时代进步保持了较好的协调性。

一、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体操教学占比过大

体操教学占比过大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大问题,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基本上持续保留着进行集体广播体操的习惯。基于此,在体育课程中进行广播体操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广播体操的基本动作要领,能够独立流畅地完成广播体操,就成了体育课程中的重点教学目标。体操教学占比过大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就学生集体锻炼来说,广播体操仍然是最好的选择,其在难度、协调性及集体性等方面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二,广播体操的设计基于人体基本特点,能够有效锻炼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有助于学生缓解压力。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广播体操目前还具有其他项目所无法动摇的优势,所以就导致了体操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占比过大。

(二)体操教学思想进入误区

随着体操教学的多年发展,其教学思想逐渐进入了一个误区,造成体操教学思想和实际教学要求产生了偏离。首先,是体操教学的目的多年来停滞不前。在体操教学刚刚提出的时候,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化中小学生体质。但是一直到现在,体操教学的目的还是局限于此,没有太大的进步,这对体操教学活动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是对体操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体操教学的本质是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重点在于使学生运动起来。但是现在体操教学俨然已经变成了对学生体操动作的高度要求,反而忽略了促使学生进行运动的目的;最后,对体操教学的定位存在误区。体操教学只是进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对体操教学的定位出现了问题,错把手段当目的,把体操教学当作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部,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体操教学手段落后

体操教学手段落后既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也是其存在的问题。就实际情况来说,当前的体操教学仍然处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模仿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代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就显得极其落后了。模仿式教学从体操教学出现以来就已经形成了,其主要原因是限于当时教学设备水平落后,只能进行模仿式教学。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于以前,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设备,体操教学完全可以更加灵活自由丰富多彩。体操教学手段落后不仅是制约体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是制约体操教学发展进步的一大原因。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教学的改善措施

(一)适当调整体操教学占比,促进各体育项目均衡发展

体操教学占比过大虽然对体操教学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其他项目以及整体体育与健康教学来说,只存在弊端。所以适当调整体操教学占比,促进各体育项目均衡发展,对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步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结合学生实际增加部分体育项目,适当缩减体操教学占比。比如,初中学生较为喜欢篮球、足球,在体育课程中就可以适当增加这些项目的教学分配,适当减少体操教学占比。其次,在体操教学和其他体育项目教学之间确立主次关系。对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活动来讲,应该明确体操教学的主要地位,同时肯定其他体育项目的实际意义,构建以体操教学为核心,其他体育项目为支点的整体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环境。比如,体操讲求身体平衡,就可以通过足球项目锻炼学生腿部,篮球锻炼学生手部,以此为基础促进体操教学。最后,适当调整体操教学的考核占比。对于大多数中小学而言,体育课中体操考核的占比仍然很高,几乎占到了整体的百分之八十,这对于体育课程的协调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减体操考核在整体考核中的占比,以此促进其他体育项目的发展。

(二)纠正体育教师对体操教学的错误思想

纠正体育教师对体操教学所形成的错误思想,将可以大幅提升体操教学的质量及意义,以促进体操教学的进步发展。第一,不断革新体操教学的目的。体操教学目的停滞不前是阻碍体操教学发展的关键原因,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体操教学的目的,才能使体操教学一直处在科学的发展轨迹上;第二,明确体操教学意义,促进体操教学脱离误区。体操教学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运动起来,而不是单纯的学习体操动作。比如,体操中的伸展运动一节,其意义就是要锻炼学生四肢的灵活性,舒展筋骨;第三,对体操教学进行明确定位。对体操教学进行定位是很关键的,体操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体育课程的目的。要在体育课程中使相关教师清楚认识体操教学的性质,进而将其作为教学手段进行体育课程教学。

(三)创新体操教学的手段及内容

创新体操教学的手段和内容,是促进体操教学更加贴近现实情况的有效措施。首先,创新体操教学手段,从传统的模仿式教学走出来,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学。比如,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体操动作进行逐步分解,将其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对体操动作及要点能够产生直观的认识,进而在实际动作教学环节能够迅速掌握相关动作;其次,创新体操教学内容。随着新时代初中学生的体质条件逐步提高,传统的体操教学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因此需要对体操内容进行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初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打造更具现代化元素的体操教学内容。比如,改编第三套广播体操使其能够贴合初中学生实际;设计集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

结束语:

体操教学作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部分,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及缺陷。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当认清体操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调整体操教学占比,纠正思想误区,创新教学手段及内容,以此促进体操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乔艳.成都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教学现状调查[D].程度体育学院,2012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篇7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一、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学的现状

室内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为了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室内完成的课堂教学,是室外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辅助。上好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是新课程所规定的,也是教材所必需的,是完成体育室外课(实践课)教学良好的辅助,同样也是加强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场所。但在很多学校,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学被长期忽视,很多教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放弃这个阵地,成为学校教育的弱点和盲点。

二、体育与健康室内课的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室内课的教学内容:基础理论、健康知识(疾病预防、安全教育、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体育与社会等)、体育时事和重大赛事。从课程标准角度来说,初中体育与健康属于水平四,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几个方面均应安排室内课,今天的两节室内课均呈现在课程内容标准水平四(7~9年级)“身体健康”这部分内容中,其中“生活方式与健康”是课程内容标准“身体健康”中“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的第一个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对这一部分教学与评价是这样表述的:

学习目标: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营养、睡眠、吸烟、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如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充分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懂的食品中毒的常见原因;学会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了解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等。

评价要点:对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式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说明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的关系,或说出2~3种有效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

三、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学和文化课教学的异同

体育与健康室内课的教学方法:体育与健康室内课与文化课教学具有共性,就在于通过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符合教材实际、符合学情和教情合理设置学习目标,通过情境导入(体育课的情境导入应该与其他文化课有所不同)、激趣推进、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方法、知道运用,为室外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深知,体育与健康的室内课教学与文化课有明显的区别,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突出实践特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课程,其室内教学必然有别于文化课。以我粗浅的认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文化课:一是动静结合,把室内课的静与室外课的动相结合,力所能及地突出实践性。二是诱导结合,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和周边生活出发,学习健康与体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配合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三是身心结合,把身体健康(形体健康和机能健康)和心理健康教学与相结合,把身体体验和心理体验相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对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我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粗浅的认识,就本课程室内课堂教学提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学校高度重视,把体育与健康室内课堂教学纳入学校课程规划中,与室外实践教学同安排、同要求、同考评。二是认真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要义,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厘清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场所和教学方式,在学段课程纲要、学期课程纲要中按照内容特点安排室内和室外课教学。三是体育与健康教师通过课程理论和室内课堂教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驾驭室内课堂的能力。四是提倡体育与健康教师经常深入文化课教师的课堂,学习室内课设计、情境导入、流程推进、方法选择、师生互动、教学练习、教学评价的方法。五是在每学期初,将体育与健康室内课作为教学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前谋划、提前设计,切实做到适应学科特点、体现学科特色,突出动静结合、诱导结合和身心结合,从而提高室内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效用和效果。六是对重大赛事、特殊天气和环境,提前收集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随时做好临时性室内课堂教学的准备。

参考文献: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篇8

不少中学对体验与健康课这门课程不予重视,所以教师在这门课程的讲授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有关概念,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重视度不够,忽视学生的课堂感受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也面临着改革。初中体育与讲课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所以体育教师引用了“体验式”教学法来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弊端。那么什么是“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如何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及优势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通俗的来讲,就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感受、实际体验和感悟,通过自主的分析、归纳、总结、探索去理解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和抽象的概念。体验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拓展、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相对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灌输,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类教师为主体的思想,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是以学生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体验与健康课的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直观地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其体育意识和体育情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应用思路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初中生来说,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与健康的相关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体育课堂中更好地实施体验式教学:

1.“边玩边学”,在运动的过程中灌输理论知识

体育运动一般是在室外进行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共同进行体育运动时讲解与《体育与健康》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知识概念。例如:在训练学生的奔跑能力的时候,要通过“接力赛”来训练,使学生在接力赛中体验合作的精神,在接力赛再训练学生的奔跑能力。把一个班的学分成几个组,组织他们进行接力比赛,在过程中讲解接力赛的有关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和奔跑能力。

在运动中学习理论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应用这些知识,更好地了解和感悟理论知识,这就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途径。“边玩边学”可以在体育课堂中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

2.“寓理于事”,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赋予到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中

初中生正处在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心,但是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还未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所以在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要运用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寓理于事”就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理解起来通俗易懂,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

3.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在初中进行《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就应该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好地感悟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注意正确的呼吸方法和选择良好的锻炼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公园或者郊区环境优美的地方,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舒服感,在运动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调整呼吸的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运动中加以运动。

4.老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方法来适应体验式教学

初中体育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运动技能和精深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熟练的教学技能。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跟随课改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驾驭体验式教学。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篇9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活动中,要将人作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每个人。在教育中,人是被教育的对象,人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个性,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在心理教育的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着人来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按照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这些知识。教育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之后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愉悦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育形式,以此来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到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愉悦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缓解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确保初中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换句话来说,教育性与愉悦性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被看作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内容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总而言之,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二、预防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彰显人文关怀

预防性与治疗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发展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与预防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结合起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既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将初中生的心理潜能开发出来。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其要发现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还要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减少日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预防、治疗与发展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目标:第一种目标,消极目标;第二种目标,积极目标。所谓消极目标指的是预防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治疗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所谓积极目标指的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最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遵循着这两个目标,按照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坚持人文关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关注个别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将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才可以推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定与每一位学生发展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只有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才可以顺利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重视个别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就会导致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将全体性与个体性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单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发挥全社会力量

所谓单一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学校是开展的主体。然而多样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真正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想让初中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为初中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五、结语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篇10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明确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都应该认真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格魅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直接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进而对学生造成影响。当前,社会中的种种因素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给他们带来压力,并产生紧张的情绪,这些都直接体现在了日常的教学行为中,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养,给学生展现出正面、积极的形象,给课堂带来活力,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同时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初中生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向师性比较强,因此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当教师把自身的乐观心态传递给学生的时,学生心中老师也会树立起高大形象,学生通过跟随教师从而被教师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能够自我调节和控制,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教师要认真地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资料,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研究教材,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新课程的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将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感受,对彼此的心得和体会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通过讨论、游戏、竞赛和表演等开展活动。例如,在开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表演,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从而在生活中可以处处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

第二,将心理健康体验教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是教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情感体验中会涉及到很多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自主理解,进而得到实际的情感体验和见解。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书籍进行阅读,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开展多种教育形式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对话体验、生活体验和问题体验等,加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比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会对自己有很多不同的体验,比如经常被别人笑话相貌、身高、家境、口音、成绩等。教师这样设计其实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虽然这些都是真实的体验,但是每一个人的体验都具有片面性,不能准确的表现出学生个体的真实特征,学生通过与教材对话、和教师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学生跟自己对话等,深化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互相尊重,构建起自信,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在丰富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学生只学习理论还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要将理论和行为结合在一起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理解消化,从而更好的指导自身的实践行为。有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但当别人遇到同类问题时,就能头头是道的进行分析,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传统教学最大的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培养自身的自觉性,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教学评价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原则,全面、科学的发挥出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通过发掘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不足之处,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对学生作出肯定性的评价。保护班级内学习成绩落后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加强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课程的性质,既要实现学科目标,也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鼓励他们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评价中,不但包括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另外,要做到全过程评价,不能仅仅评价结果,还应该评价过程,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和心理素质评价。当前有很多初中生出现了厌学和逃学的行为,由于他们的学生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同时受到家长的指责和批评以及同学的讽刺,从而产生了自卑、逃避心理,不仅影响了学业,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通过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的初中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初中教学课程的难度。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使教学课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教育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