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发展因素十篇经济发展因素十篇

经济发展因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0:41

经济发展因素篇1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随即上升至国家安全的优先位置,国家经济安全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首先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上去把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条件既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决定其经济安全内容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起始条件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市场竞争充分、公平并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信息充分;市场活动主体的产权明晰。对照上述特征,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目前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不完全与不完善性。以中国为例,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各地区自给自足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地方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缓慢,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市场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公平性与统一性,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条件不平等;地方保护主义使区际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为不利。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一个竞争不公平且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体系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价格信号的失真会使价格失去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作用,其后果是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还会抑制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一个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尚有两大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不畅,部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社会筹集到的社保基金难以满足其承担的义务要求。二是社会保险机制的覆盖面过窄。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业剩余劳动力仍被排除在社保机制之外,包括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以墨西哥和韩国为例,1992年墨西哥外债达1060亿美元,1994年墨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997年10月底,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其中2/3在一年内到期。外债负担重是造成这些国家汇率低估、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的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总贷款为4万亿元,其中9000亿元是呆账,约占总贷款的22.3%。高不良贷款率使中国银行系统显得脆弱。此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墨西哥)金融市场的过早开放客观上为国际金融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量庞大的国际游资始终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层因素

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优势竞争地位。发达国家战略意图从本质上看具有“争夺性”和“霸权性”两种属性。争夺性表现为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不断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加快进行经济渗透以此来争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市场。“霸权性”是指巩固和提高发达国家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霸权”地位。发达国家推行这项战略的政策举措有:维护现有的“中心”与“”的国际分工体系;技术封锁;把持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在维护和加强“中心”与“”的国际分工体系上,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阶梯位置,以此来形成能使国际分工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它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利较少,而且还在事实上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性,这会严重削弱发展中国家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在技术封锁上,发达国家严格管制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统计,世界最大的569家企业(基本上属于发达国家所有),只有10.6%把技术创新放在国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直把持着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如世界贸易组织的“绿色会议室”小圈子商议制度,能够“入室”商讨制定游戏规则的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制定和修改游戏规则的发言权的决策权。因此,现行国际游戏规则一直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和不合理性,它偏重照顾的是发达国家利益,而忽视或损害的却是发展中国家利益。

三、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环境因素

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环境,当代世界市场变得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更为便利。世界经济的联系方式已从过去以国际贸易为主,转向以资本跨国界流动为主、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新的发展态势。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挑战。这种来自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挑战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两个方面。这种推断基于以下两点: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为生产要素所有者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为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提供了利益诱因。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是资源所有者做出的经济选择行为,这种选择行为是建立在成本——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上的。对资本而言,规避风险,寻求收益的最大化是其进行跨国界流动的决定因素;对人才而言,是否进行跨国界流动取决于其流动的预期收益与流动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当人才由跨国界流动而获得的异国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其在流出国工作收入和流动费用时,人才跨国界流动的现象便会增多。由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则为资源所有者的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现实情况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生产要素收益水平的悬殊,会为发展中国家稀缺生产要素流向发达国家提供利益诱因。由此可见,市场力量的作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受到削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政策因素看,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和保护市场的能力均面临着严竣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市场开放压力越来越大,开放市场的时间表已基本确定,发展中国家通过政策的作用来达到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越来越显得无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于2001年12月11日开始生效,根据议定书的规定,中国承诺:关税减让的实施期最长可到2008年;逐步取消400多项产品的数量限制,最迟可在2005年1月1日取消;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在加入后1至6年内逐步实施。又如: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政府承诺自1994年1月1日起,墨西哥将在10年内完全取消彼此间的农产品关税;在7年内取消对美、加银行及保险公司的限制,在10年内取消对证券公司的限制。韩国的市场开放程度本已很高。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为解救危机,韩国更是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如取消对外汇、资本流通和利率的所有管制,逐步允许外国接管和收购部分韩国金融机构,开放国内汽车市场等。

2、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的下降是影响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讲,它显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部稀缺生产要素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上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从消极意义上讲,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增多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比如,短期外资的大量流入极易产生泡沫经济,而短期外资的大量撤走则会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资大量撤走而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的例证。泡沫经济破灭后最终承担损失的是发展中国家。可见,伴随着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与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萧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此外,由市场开放而带来的外国长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外资企业、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人才流失、失业增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会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加重社会负担,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从历史的、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去理解。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没有实行开放政策时,自然不存在经济安全问题。但由封闭而带来的落后和贫穷从长远看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既有来自国内、国际的因素,同时又有国内、国际因素的互动影响而产生的新因素。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置于经济全球化中去系统地研究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安全问题、解决经济安全隐患所应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其次,经济安全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亦同样存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低梯度层次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易遭受危机冲击的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通过贸易和国际分工链迅速向世界扩散,发达国家亦不能幸免。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存在绝对的经济安全。正视经济风险的客观存在,努力消除威胁经济安全的隐患,不断增强自身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经济发展因素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非经济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24-02

一、非经济因素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非经济因素的内涵

我们通常所讲的“经济”或“经济因素”,本身是一个多义词。但一般来讲,其基本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人类物质生产总过程,即物质资料生产及其相应的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二是指个人、家庭、单位或国家的收支状况;三是指社会经济部门或经济部门的总和;四是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社会经济制度[1]。经济的特定含义我们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来具体把握,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作出相应的解释。非经济因素是相对经济因素提出的,对经济因素的界定使我们对非经济因素的理解迎刃而解。

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也是在社会诸多条件的限制中运作的。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非经济因素主要表现为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政府的政策因素,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等。具体来讲,它在农业现代化中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最明显的有农民的效率观、财富观,表现在他们对待农业生产的方式与分配方式中;农民的权利观、公平观,表现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和对待各种社会事务的态度中;农民的道德观、价值观,表现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状态中;农民的教育观、生育观,表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知与冲突中[2]。

(二)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非经济因素既可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又可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阻力。现代学者已纷纷发现经济活动与人类的其他行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些行为对经济的影响有时不亚于经济生活的内部原因,这无疑说明经济发展并不单是经济系统内部的事情,非经济因素的侵蚀可能使苦心经营的经济成果功亏一篑。相关的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除了会受到区域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外,最终仍取决于区域内经济与非经济因素自身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3]。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非经济因素之间是一种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经济活动的目标与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息息相关。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追求效果最大化,经济活动主要有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这两种活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在经济活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选择过程中,无论是进行消费选择,还是进行效用生产,都不仅与经济因素而且与“非经济”因素息息相关。经济活动不仅受到物质资源的约束,而且受到法律、道德、文化、心理等“非经济”因素的约束,决定着人们干什么、怎么干和达到什么结果。由于文化、心理、价值观等非经济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从而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边际效用等等,使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优配置不同。正如道格拉斯・诺思认为,我们所理解的发展是指政治和经济市场这两者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该过程发生的方式。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社会准则和非正式的制约因素,因为这是决定发展中国家经济绩效好坏的根本原因[4]。

3.一些非经济因素构成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社会资本。以往的大多数研究是就经济基础研究经济问题,都习惯于从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社会发展的思维定式,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固定的研究与分析视角。对上层建筑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注意得远远不够。实际上,政治制度、国家政策、战争等,甚至某些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变化,对经济发展都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孤立地就经济研究经济,往往很难揭示出经济运动发展与变化的复杂因果关系,而一些非经济因素可以构成可能的资源集合。美国著名社会哲学家普特南对社会资本做了这样的界定:“‘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特征,例如信任、规范、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5]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

非经济因素的作用问题,在很早以前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注意。国外最早研究非经济因素的经济学家是古典学派的亚当・斯密,他以经济学的眼光剖析了道德情操问题,指出人类的本性即追求利益的天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因[6]。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们节俭、勤劳的美德、水准的高低、追求财富愿望的强弱决定了人们投入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比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运用了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和其他“非经济”行为,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时,提出过社会主义具有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的特征。他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肯定了经济因素的基础地位,同时也说明了非经济因素的参与作用。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非经济因素也可以扮演纯粹经济因素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7]。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发展问题结合起来,他指出: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的作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成分,人力资本增长速度比物力资本增长速度要快,投资于教育比投资于物质设备更为有利[8]。由此他提出了以科学技术、人力资本为核心内容的农业教育经济思想,这一思想很快就被西方许多国家接受,成为政府扩展教育、加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就指出,一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所有非经济因素――政治的、社会的以及经济的结构、制度等都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着影响,因此在分析发展时都必须予以考虑[9]。

(二)国内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

中国经济学家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始于工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增长问题。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就是整个国民财富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经济现实的挑战,一些国家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有了迅速的增长,但是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革,人民群众的贫困、失业和社会的收人不均等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甚至还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而且,从长期来看,种种社会问题作为非经济因素反过来又制约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中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曾把历史上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叫做“历史幽灵”。他认为,中国的复杂情况决定了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非常复杂和艰难的过程。因此,单纯用经济因素来解释这一过程中的经济现象,有很多方面解释不通,或不能完全解释得通,所以,要借助非经济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把中国的许多问题弄明白,他一向主张将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等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解释经济现象,这样才能找到病因[10]。于是他的农业国工业理论主张,落后农业国的出路在于要实现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国家工业化,农业与工业必须相互扶持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从制度经济角度,研究了文化传统、非正式制度安排等“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正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研究“非经济”因素的学者崔连珍、赵淑杰认为,中国近几年农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今后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投入的增加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这方面也已经有过较多的论述,但是,有些非经济因素也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1]。

三、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进行研究的重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

非经济因素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的理论和对策探讨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将理论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政策环境相结合的深度研究显得更缺乏。我们应当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非经济因素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方法结合在一起研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增强跨学科对话,促进学科发展,而且有助于增加它们的实用价值;强调在注重有形资本研究的同时,要注重研究无形资本,从而对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体系的丰富起到积极作用,为民族地区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现实意义

农村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才有利于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当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现代农业在生产和经营中普遍而自觉地运用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方式和手段,形成科技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商品化等特点,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从而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彻底超越。

参考文献:

[1]徐鹰.非经济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7,(5):36-37.

[2]周玉玲.发展经济学视角下农业现代化的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6):109-112.

[3]林立.甘肃经济发展中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优化和协调[J].科学・经济・社会,1998,(1):3-7.

[4]道格拉斯・诺思.需要一种变迁理论[G]//[美]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经济学理论:未来展望.北京: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2004:350.

[5]普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J].美国展望,1996.

[6]亚当・斯密.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7][英]麦克雷.社会思想的冠冕――韦伯[m].上海:上海书局,1987.

[8][美]西奥多・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姚志勇,刘群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01.

经济发展因素篇3

关键词:影响;企业经济发展;常见因素;对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市场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这既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又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经济市场的变化、国家的经济政策等这些多能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此外企业的自身原因也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文化建设等。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分为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和企业的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再根据各个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如今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而使企业得以长足发展。

一、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

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有很多,本文针对其中较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市场变化、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全球的经济形势及经济危机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社会经济市场变化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经济市场也变得复杂化与多样化。但目前我国企业对于当下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的适应性显然很低,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市场充分了解及对市场进行正确判断后制定出适应市场的企业发展方案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及认识是企业制定发展方案的依据,因此其直接影响着企业接下来的发展状况。目前我国市场复杂多变,再加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因素大大增了企业对市场认识及判断难度。一旦企业收集的得到的市场信息滞后或片面会直接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及制定的发展方案,从而使得企业遭受重大的损失,相反如果企业能够正确认识市场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计划,企业则会在短时间内得到空前的发展,因此企业对社会经济市场的认识及判断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国家相关政策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企业的发展与政府相关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企业的发展更加开放、自由,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政府为了促进国家的全面快速发展仍然会颁布一些经济政策强制性的规范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企业经济利益的保护也是需要通过国家的法律来保护的,因此企业的发展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很大。例如国家为了均衡全国经济的发展,促进西部全面发展而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再如国家为保护劳动人民的利益颁布的劳动法等,这些政策及法令能够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随时关注国家的动态,对于新颁布实行的政策与法令法规要积极研究,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3.全球经济形势及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形势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首先世界上的政治格局会给我国的经济但来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例如中亚及非洲一些地区政治极不稳定,经常出现武装暴力分子的暴动及战争等,而这些地区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存地,因此这些地区政治混乱的局面会严重影响我国石油企业的经济发展。再如我国与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签署的贸易友好协议,其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企业的经济都有严重的冲击,这是金融危机本身具备的破坏性及传播性决定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能够在世界各国之间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影响着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有企业的人力资源构建、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的管理体系等。

1.企业的人力资源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的发展是依靠企业的全体员工不断努力得以实现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人力资源的调配上。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不够完善有科学,因此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未能进行合理的配置,不能使企业职工的能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此外一些企业存在着行家族管理或凭借人际关系选拔企业人才的现象,一些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职位的供职人员不具备该职位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其工作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该职位的职能未能高质量的实现,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2.文化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企业的文化建设能够帮助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企业经济的发展的基础是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内容,而这些工作又是通过企业的员工得以实现的。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企业的经济发展给员工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员工的发展有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文化建设能够企业的员工思想水平得以提升,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使员工积极地面对工作,提高了其工作质量,从而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创新企业的工作方式及理念。一个企业如果离开了创新精神,则这个企业则会止步不前。创新性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方式的创新与发展理念的创新。企业只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工作理念,构建出了适应企业发展,又具创新性的企业经营模式才会使得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2.构建科学合理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对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人员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共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首先要吸引并引入更多的优秀人才,然后再根据企业人员学习的专业知识及技术特长等对人员进行科学的配置。此外还要构建一套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帮助企业更好的管理人力资源,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3.关注世界与国家的社会动态。世界的政治格局、国家颁布制定的相关政治措施等对企业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随时关注社会实时动态,并对社会形势进行正确而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应社会变化的企业发展方案,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当前社会形式下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因此我们要积极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并探究其应对措施,从而帮助企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峰.以创新增强企业经济发展的动力[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0,40(3):88,120.

[2]王芳.人力资源与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4,(8):125-125.

[3]钱颖君.企业经济发展及市场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5,(14):62-62.

经济发展因素篇4

(一)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中不难发现,固定资本、科学技术、劳动力以及相关制度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而除此之外也存在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如当前的市场环境、自然环境或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等。例如,受自然环境影响而导致的农业经济损失或在进行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中涉及的相应成本等,或社会因素变化如社会救济或保障等产生的压力成本等内容[1]。

(二)经济增长的相关模型构建

实际分析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过程中要求构建劳动报酬模型、分配理论模型、剩余价值模型以及综合模型等。其中在分配理论模型方面,可推出农业生产总值主要得益于资本收益、劳动报酬以及可使创新能力提高并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部分等。在构建劳动报酬模型过程中,可根据相关数据引入具体公式,即:B=1.01632(HL)0.5537×(SD/L)0.1141。其中H为人力资本、D为固定资产投资、S为科技投入、劳动报酬为B。在剩余价值模型方面,根据我国农业增长相关数据分析,可利用相应的函数模型Y-B=0.32K-233.97SD/K+3.4SH/L-18.7进行表示。其中的B为劳动报酬,Y表示为产出、SD/K为创新能力、SHL为自变量且K为固定资本存量。另外,通过综合模型的构建能够得出将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表现为Y=1.01632(HL)0.5537×(SD/L)0.1141+0.32K-233.97SD/K+3.4SH/L-18.7。其中将农业经济增长值表示为Y、人力资本为H、劳动力为L、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存量分别以D与K进行表示,而在科学技术投入方面为S。通过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以及研究时间内农业经济增长数据,能够判断出在劳动力、人力资本、科学技术以及固定资本的投资与存量方面对农业经济的增长都具有一定的贡献[2]。

二、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对产业模式选择的作用分析

通过构建经济增长的相关模型,能够判断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而根据其中各因素的特征与贡献程度可具体划分为常规投入的因素与影响产业模式选择的因素两方面。

(一)从常规投入因素角度

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投入因素,其具体体现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劳动力以及资本存量三方面。根据前文中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型可得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贡献程度并不高,其充分说明该阶段农业生产效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以往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而资本的存量以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大,可由此推出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以更多的资本投入作为保障。尤其现阶段农业发展更趋向生态化、现代化,需要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投入力度的加强以实现农业发展的目标[3]。

(二)对产业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无论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或根据所构建的农业经济增长的模型都可看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脱离科学技术的应用、制度的创新以及人力资本的保障。其对于我国农业产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业产业化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标志主要通过科学技术进行体现。以往许多学者在研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过程中发现,测算结果中的贡献数值表现偏小,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分析过程中从多方面因素进行细致划分,因此科技进步的作用不容忽视。以美国农业产出的相关数据表明,在农业整体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主要为科技进步,其贡献率高达80%左右。再如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对于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统计科技进步贡献率至少为95%。之所以两个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极为突出,根本原因在于将以往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变,通过高科技的引入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2农业产业模式中制度创新因素的影响分析从构建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中也可发现制度创新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制度创新方面多集中在农业体制的改革、市场的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税费改革以及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化的选择等方面。以其中的农业产业化选择为典型代表,要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确保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结合。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对改革开发初期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也归结于制度变迁方面,如林毅夫等人对改革开放使其农业增长的相关数据统计,计算出以及家庭责任制为主的制度变革在贡献率方面达46%左右。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制度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许多乡镇企业改革、农业市场完善等方面[4]。

3人力资本因素对农业生产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如同经济学家Schultz所说:“农业经济的增长在保证资本投入力度的加强与劳动力与土地数量增加的前提下,更应强调人们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方面。”该观点对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更为适用。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本中的农业技能知识与经营管理水平将成为推动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流通的必然途径。根据构建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中也可推断出,人力资本因素贡献率极高,要求我国农业未来发展过程中注重经营理念的改变,并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而这种模式本身相比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也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也对农业耕地资源进行保护,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5]。

经济发展因素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因素管理措施

21世纪,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国民经济由计划型经济向市场型经济转变,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情况看,我国体育经济开展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高校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点,发展高校体育经济对于促进体育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针对影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1.制约高校体育经济发展因素

1.1高校体育经济发展滞后

制约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首先要从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在整个发展中并没有形成清晰的发展理念,在没有完善的经济化理论思想的前提下,与社会的合作相对较少,这样不能形成优势互补,导致高校体育经济相对发展滞后。

由于与社会联合发展的构想比较缺乏,加上高校领导对于身的体育活动和运动相对重视,导致一些高校的体育资源相对比较单一,虽然购置了新的体育设施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被闲置,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这种现象的出现,使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管理机制僵化,导致高校体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使得有效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因此,大学在体育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放弃传统的经营理念,有可以适应市场的经营理念,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1.2高校体育资源优势尚未发挥

从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程度来看,许多学院和大学体育经济的发展模式都普遍存在模式单一,组织相对混乱的状态,并没有真正发挥优势,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符合高校体育经济的模式和方法。

这种局面是基于在整个发展中,发展思路相对混乱,想法很简单,没有很好地把高校体育经济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也没有真正认清自身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大学和学院都没有改变管理模式,没有足够重视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形式仍然属于体育部,使得体育经济工作在学校领导和体育部门双重领导下,无论是从工作发展的角度还是组织发展的角度,都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因此,在高校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转变发展模式,形成较好组织,促进高校体育经济更好地发展,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3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在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是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高校体育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必须提高体育经济的市场竞争力。高校在提高体育经济市场竞争力中必须吸收创业型复合人才,因为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所以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经济人才。然而,从中国的角度看,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体育经济的发展创新中缺乏营销人才,一些高校只是让学校教师直接管理和操作,导致大学体育经济经营不好,经济效益差。总之,在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中应注重培养创业人才。

2.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措施

通过分析高校体育经济的原因,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高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2.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管理机构、针对体育经济的发展目标,明确组织管理职能,更好地促使高校体育的发展经济。与此同时,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应该建立更完善的管理系统,使大学体育经济发展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有效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大学体育教育的合理优化对高校体育资源进行配置,促进经济规范和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2.2转变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理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人们的体育健身和娱乐需求体育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增强体质的意识逐渐增强。在这种社会形势下,高校体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及时转变发展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有竞争力的管理机制。提高大学体育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高度,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大学体育管理机制,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从而促进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高校必须改变发展的经营理念,在经济运动的过程中摆脱传统的高校管理机制的束缚,建立管理机制,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促进高校体育快速发展。

2.3重视对具有开拓性市场经营人才的培养

大学应该多注意体验经济开拓市场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高校体育的快速发展。在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最宝贵的大学体育经济发展的财富,然而,高校应重视市场管理人才。只有这样,大学才能更好地解决体育经济发展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等问题。高校主管部门应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培养目标明确,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开拓市场管理人才的培养,使高校能够更好地发展体育经济。

本文通过对调查影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体制、机制、结构、政策、经营等矛盾和体育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针对影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对高校体育产业加以完善,为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参考和借鉴,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翟浩林,高奎亭,曾灿.《孙子兵法》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营运管理的启示——“孙子的LiFe模型”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02).

[2]王莹,谷威敏,王玉莹.全民健身背景下新乡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策略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7).

经济发展因素篇6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影响因素;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国民经济发展中房地产业的主要作用

房地产业对拉动GDp增长的贡献、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投资的一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具有直接贡献;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关联产业带动GDp增长的间接贡献;第三,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拉动消费对GDp增长的引致消费贡献。我国2008年出台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未来几年我国持续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一旦大量的资金回流进入房市,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房产价格上涨,因而买房投资还是很多家庭和投资者的重要保值增值手段。这样也就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率达到了1/5,由于其产业关联度高,所以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平稳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包括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活动的宏观经济因素和相关因素,如宏观经济因素对房地产的影响和其他相关产业对房地产的影响等。宏观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变量、经济参数来完成,而宏观经济变量和参数主要有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物价与通货膨胀率、产业结构特征等。

2.社会发展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住房消费的观念和行为将会对房地产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引发对住房的价值需求、功能需求以及对社区和社区环境的需求,这种变化和价值趋向最终会影响房地产的市场和需求空间。

3.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央行通过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再贷款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这会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存款,进而影响其贷款供给能力。银行贷款能力的变化会影响住房贷款的可获得性。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贷款难度增加,会引起房价下跌;而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贷款难度减小,就会引发房价上升。也就是说如果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房价会下跌;反之,则房价就上升。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策略

1.房地产经济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各行各业的发展必须由房地产业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既要符合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应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适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有资料分析认为适度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不应是一个点,而应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其下限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上限取决于瓶颈产业的增长速度,考虑到知识产业受传统资源瓶颈的制约作用较少,上限可适当放大到知识产业的增长速度,则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同样房地产业的适度增长速度也应是一个合理的区间。

2.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比如公园、旅游景点、综合性大学、大型集市、金融市场等。

3.健全金融系统,加强房地产经济和金融的配合度。保证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务必要在地产金融可持续发展前提下进行,针对我国房产金融的发展现状要重点在贷款结构上下工夫,对贷款结构进行调整,加重消费贷款份额,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此外,为妥善解决资金来源和资产流动问题,还需研究并构建住房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从而达到抵押贷款正规化,让整个市场成为金融系统的有机部分,加强房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在本质上解决资金来源。这样做还可分散贷款的风险,加强市场化进程,真正实现房地产金融效率的提高。

4.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依托。21世纪是经济、知识、科学爆发的年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科技创新。房地产业的科技创新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办公条件,优化城市的环境;只有不断突破已有的发展限制,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使用最新的材料,利用新能源才能够取得最高的效益;减少污染;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做好与交通、信息等其他配套设施的协调;增进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只有坚持不懈的跟随科技的发展,人们才能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与生产方式,探索合乎人类生存发展的模式,将房地产发展和人类居住文明引上新的台阶。

总之,房地产业作为涉及面广、关联性高的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实践阶段中存在的不良问题,我们只有科学探究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做好预期发展策略的制定,才能营造良好的房地产发展环境,促进房地产经济实现优质、健康的持续发展。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必将会回归到正常的轨道建设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平,吴春义.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分析[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1).

[2]许雷.房产新政下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1(3).

经济发展因素篇7

【关键词】城镇经济影响因素措施

从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看来,城镇经济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城镇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城镇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镇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城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城镇经济贡献大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我国城镇的数量已经十分庞大,还有继续扩张的趋势。虽然经济发展的水平各不相同,但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

(二)涌现大量经济强镇

我国城镇依靠自身的资源、劳动力等相关优势,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强镇,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江苏昆山市的玉山镇、广东东莞的虎门镇、上海浦东新区花木镇等,这些城镇利用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在中国2014年全国经济强镇的排名中,江苏省玉山镇GDp达到742亿元,虎山镇是776亿元,而广东的狮山镇更是达到803亿元。

(三)靠近大城市,具有区位优势

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围城镇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大中城市经济的辐射作用,周边的城镇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镇靠近大城市,借助城市的相关优势发展经济,城市便利的交通更是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各个城镇结合自己的优势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有的利用工业优势发展工业经济,有的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有的则依靠区位优势发展商贸经济。

(四)民营经济发挥推动作用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民营经济为城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公有制企业和引进外资是不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的,城镇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城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支持。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

与我国沿海城镇相比较,中西部地区城镇经济发展要慢一些,偏远地区的城镇发展最为缓慢。沿海城镇有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靠近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大型城市,交通运输比较方便,与国外企业接触较多,出口便利,还有优惠政策的支持,因此发展得十分迅速。

二、城镇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了降低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政策来发展城镇经济。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城镇经济的发展有了保障,发展的速度也提高了。

2.良好的经济环境。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为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机遇。

3.城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企业快速发展,城镇企业带动了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同时推动了就业,城镇企业的发展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二)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城镇的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采用着落后的生产模式,投资收益率较低。城镇经济的增长大多依靠增加物质的投入以及扩大规模来实现,这种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城镇经济发展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无论是在管理方面、技术方面还是设备发面,都与城市企业相差甚大。而且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都比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影响了城镇的城市化进程。

2.城镇就业压力大。我国农村实行土地流转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土地和农田被征占,农田的承包使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加快,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流入城镇,使城镇的就业压力加大。还有很多难以融入城市的农民工选择回到城镇就业或者创业,进一步加剧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城市的接纳能力有限,城市的农民工并不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一部分城市农民工流入城镇,而城镇的相关机制不够成熟,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的相关权益没有很好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水平,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城镇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而产业的聚集能带动人口聚集,因此产业聚集是城镇发展的关键。要想实现产业聚集就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城镇的经济结构,推动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科技的研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城镇的实际情况,可以着眼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新兴的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收剩余劳动力。

2.合理发展农业加工业。将城镇工业的发展重点放到农业加工业上,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延长产品的产业链,加强产品的特色经营,发展规模经济,拓展农产品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

3.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挥规模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以发展旅游业为导向的城镇,可以将旅游产业发展成一个产业链,不仅要提供观光场地,还应提供配套的餐饮、消费等旅游周边产品等相关服务,让旅游产业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4.健全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产品贸易市场。为了降低农产品的价格风险,可以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定价权,缩小农产品的价差,保障农民的收入。

(二)转移劳动力

由于经济结构的改变,农民手中的土地被征用。政府应该建立土地补偿机制,解决土地流转的后续问题。要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给予农民住房安置、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帮助。将城镇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阵地,加强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提升劳动力各方面的素质,解决劳动力的供求问题。我国正在探讨关于取消户籍限制的政策,有利于打破户籍障碍。一旦取消户籍限制,将会有利于解决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购买能力,刺激消费和生产,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可以鼓励居民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创业,利用政府政策,借助当地优势资源,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城镇经济的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政府政策,抓住发展机遇,采取相关措施,克服不利因素,将我国的城镇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化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城镇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速度,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发展的质量,达到量和质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玉华.试析城镇经济发展影响因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2]张雪.城镇经济发展与进城农民安居就业[J].农业经济,2013,(10):73-75.

经济发展因素篇8

【关键词】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影响因素

1引言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迅猛,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也越来越显著。而林业经济有其产品的特殊性和功能复杂性,使其位于国家经济的一个特殊位置,担负着经济和生态双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目前的林业产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生态方面,而在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这值得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

2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分析

2.1区域单位林地面积林业总产值泰尔指数分析

泰尔指数是广义熵指标体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刚开始是用来计算各个国家差异的,如今在各个领域的差异分析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近几年,我国区域林业经济的发展差异性一直都很大,其泰尔指数都在0.6以上。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林业经济差异最小,中部地区最大,而且还呈现上涨趋势。中国林业经济发展总差异的区域间贡献率大于区域内贡献率,这就说明我国林业经济差异跟地区有极大的关系[1]。

2.2区域单位林地面积林业第一产业产值泰尔指数分析

林业第一产业的区域内差异性先减小后增大,三大区域中,中部地区的差异性最大,西部地区最小。林业第一产业的差异性中区域内的贡献率大于区域间的贡献率,说明林业第一产业的差异性主要是区域内差异引起的。

2.3区域单位林地面积林业第二产业产值泰尔指数分析

林业第二产业的总体差异性非常大,其泰尔指数都在0.94以上。东部地区差异性逐年减小,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逐年增大。2006—2013年区域内的贡献率小于区域间的贡献率,说明中国林业第二产业发展的差异性目前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引起的。

2.4区域单位林地面积林业第三产业产值泰尔指数分析

中国林业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差异性主要是由区域内的差异性引起的。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较大,东部地区的差异性较小,中部地区的差异性逐年上升,逐步成为林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导因素。

3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区域林业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区域林业经济和区域的整体经济是不一样的,所以两者的发展模式不同,理论结构也不能照抄照搬,林业经济发展还应该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

3.1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是各个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林业也不例外,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林业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各个地区都应该遵循国家的政策和社会发展趋势,将林业人才朝着专业化方向培养,让林业产业管理更加系统、科学。

3.2森林资源

林业产业含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衡量其森林资源的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同时,衡量过程中应该将正在培养的林地以及将要培养的林地计算进去。而上述几个指标也能够对区域林业经济进行初步的评估,总而言之,森林资源是林业的重要资源,对于林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3.3林业方面的政策

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经济发展,所以结合地区具体情况对林业发展做出了长远的计划,并建立了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从而对区域林业经济发展予以指导和控制。林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当地的气候、森林资源等,所以风沙的有效控制以及当地动、植物的保护以及水资源非常关键。我国也针对这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法规,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区域林业经济的发展[2]。

4区域林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区域林业经济协调发展资源的对策

在我国东部地区,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也应该加强对人工林业的管理力度,提高对低产林改造的重视,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提高区域林业的生产率。在我国的中部地区,应该着重加强大径级用材林、人工用材林的开发和培养,中部地区油茶种植很多,所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充分利用好林业资源。而我国的西部地区因为水源有限制,森林比较多,所以应该加强水源的开发和保护,将森林系统进一步开发,在开发制度、补偿机制等方面需要明确,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去规范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

4.2区域林业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对策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而且地理位置优良,所以其应该对技术进行更新,才能提高林业产品的加工水平,提高林业产品的价值,同时还能节约能源损失,最终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国中部地区应该在原有的林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大第二产业的开发,这样才能更好地增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因为其森林系统很丰富,应该利用这点优势加强旅游产业的开发。

4.3区域林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与经济对策

在林业经济发展中,林业产业很容易受到风沙的影响,所以相关部门应该着重防沙治沙,针对区域的实际情况,拟定创新管理机制,努力推动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建设,加强天然林有效保护和科学经营,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林业相关政策上,国家应该遵循林业产品的市场情况,包括产品的多元化、林业服务的市场化等等,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去制定,才能做到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良好开发,最终能够进一步提高区域林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各地区之间是相对平衡的,但是也存在绝对的不平衡,差异性很大。而区域失衡发展问题追根结底是经济增长的问题。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各个区域的发展上,每个地区发挥自己林业产业的优势,不仅做到生态平衡,还能达到林业经济的增长,最终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姜钰,蔡秀亭.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经济,2016(10):28-32.

【2】唐雅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经济发展因素篇9

关键词:林业经济;气候关系;木本油料

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对森林的结构、组成、功能以及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换这类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会加大森林火灾、害虫等灾害发生频度和强度,直接威胁到林业的安全。

1林业发展的主要气候影响因素

适宜的气候因素是森林生长繁殖的基础条件,也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林业发展受复杂多样的气候因素影响:①气温,是指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量。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植物的生理生化反映加速,生长发育加速;反之亦然。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不同的植物,比如香蕉生长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温度较高,能够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温度。②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或潮湿的程度。植物在适宜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条件下才能保持正常的生长。③光照,是指太阳辐射,植物所能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以及光的组成三个方面,适宜的光照有助于调节植物的品质。④降水量,是指从云中降落的液态水和固态水,降水充足的地区植物生长越茂盛。

2气候变化对林业的影响

(1)对森林物候的影响。温度作为气候因素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会对森林物候产生重要影响。温度普遍升高后,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北方、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物候期会提前,而西南、长江中游地区物候会有所延迟。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春季数目和花卉的生长,尤其是年代间春季温度波动较大的话,温度对森林的物候产生影响越大。

(2)对森林分布和组成结构的影响。在气候变化的作用下,森林的分布和组织结构产生较大变化。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气候变化作用下,我国部分森林分布和组成形式发生了空间转移。比如我国黑龙江省在1961年至2003年由于温度升高,使得大兴安岭落叶松和小兴安岭的云山、冷杉、红杉分布位置出现了北移现象。长期的气候变化会使得某些地区的林线海拔升高。气候变化还对高山草甸以及林线过度带上的某些植物物种产生影响。气候变化除了对森林分布产生影响外,还会对植物群落组成产生影响,干扰群落的恢复过程,增加次生林演替的树木死亡率,还有可能促进区域物种的入侵,影响森林生态结构。

(3)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在气候变化作用下,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理论上中国的森林生产力将有所增加,但是不同地区森林生产力提升的幅度存在巨大差异性,越湿润的地区增加幅度越大,而极端气候条件的发生会导致森林神态系统生产力降低。

(4)对林火和森林有害生物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大大增加干旱天气的强度与频率,森林的可燃物积累越多,在干旱期引发火灾的可能性越大,而早春季节和夏季是森林火灾的多发季节,且火灾发生的地理分布面积逐渐扩大。我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林对气候最为敏感,春夏季防火期最长,火灾对该地区形成的损害非常明显。

3林业经济发展对于气候的影响

气候影响森林的生产,进而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因素中的气温、湿度、降水、光照等对森林生长产生起决定性影响,林业生产总值深受气候影响。同时,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对气候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1)合理利用的积极影响。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经营林业经济,会对气候产生良好的保护、调节以及改善作用。此外林业资源能够有效减轻气候变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缓解温室效应。合理的林业经济发展,还能能够帮助林业工程建设,起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作用。此外通过开发森林旅游资源,扩大林业资源发展项目,既可以保存原有的生态系统,又可以促进林业经济增长。

(2)过度利用的消极影响。过度采伐森林资源,就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进而影响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现阶段林业经济主要以木材加工为主,木材加工产业就要涉及到对森林资源的采伐,导致人们对森林资源大面积的砍伐。很些地方肆意砍伐,不重视新林的培育,降低了树木的光合作用,减少了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随着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土地流失日益严重,土地沙漠化趋势增强,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4相应气候条件下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

(1)中温带气候以木材加工为主导。中温带地区,温度适中,光照充足,降水量丰富,非常适合森林的培育和生长。因此在我国中温带地区适合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由于我国木材产品属于初级产品,木材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在未来的木材产业发展中应该改革生产加工工艺,引进新设备,转向精细化作业,丰富产品类型,提升产品档次,提高我国木材加工产业的经济效益。

(2)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绿色产业。针对森林资源的绿色开发,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不失为一条捷径。我国的森林资源大多分布在山川丘陵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各种山泉沟壑、奇山怪石、松林美景等美不胜收,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自然景观基础。

(3)积极开发林地经济资源。除了木材加工产业外,还可以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林业经济中林地产业是补充,实现林地充分再利用,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可以引导农民开展天麻、木耳等林下种植业以及林地野猪、梅花鹿、冷水鱼等养殖业,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4)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森林除蕴含丰富的林木资源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如油茶、文冠果、山杏、油桐、乌柏等木本油料植物。发展木本油料植物,能够大大提升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生物质能源的高效转化。

作者:陈慧斌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黄檀林场

参考文献:

[1]向中华,曾胜.林业经济发展与气候因素的因果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110-112.

经济发展因素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逐利本性;技术支持;优惠政策

在湖南经济高速发展同时,湖南省对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诸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法规。但基于湖南省的省情,存在许多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意识淡薄,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发展循环经济是对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产品的再使用(reuse)和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是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利润的主要增长点,但当前我省企业界对发展循环经济还有些模糊认识,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因发展循环经济所能带来的长远效益,因此在做是否发展循环经济决策时还有些犹豫不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2)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我省省情。持此论者认为湖南属中部地区,经济相对沿海地区而言较为滞后,贫穷问题才是主要问题,这一问题没解决,谈什么循环经济。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一谈经济就非要破坏生态,一说环保就是被动投入不发展经济。其实,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两者的对立,实现两者的统一。(3)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多数人没有认识到末端治理是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和浪费,由末端治理产生的环保市场带来的只是虚假的经济效益。(4)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持此论者认为这是将来的事,离现实还很遥远。

其实,湖南政府和部分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已非常重视,并且划拨专款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但湖南的有些地、市对发展循环经济还认识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还有诸多迷惑。一是,末端治理对企业改变生产方式意义不显著。摆在湖南面前的首要矛盾是农民问题,在湘西的某些边远山区,甚至有些家庭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有些人认为湖南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吃饭问题,环境问题在其次。这说明还有人没有真正认识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不仅仅是解决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它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双赢。二是重视不够。目前湖南整体上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好,生态承载力较强。由于工业规模不大,污染相对不很严重,这就让人轻视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二、企业的经济人特性和纯粹逐利本性

利润最大化既是企业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企业行为的归宿点,任何正式的企业行为都是由这个目标来规定、内控和定向的。据省统计局不完全统计,我省中小企业2007年全省中小企业达到55000多家,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且分布不均,由于有些企业资金、技术相对薄弱,这些企业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发展循环经济,那么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企业的行为注定要以自身的利益为主,它会想方设法的利用市场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方面的缺陷,进行大规模生产,而将生产中产生的污染、浪费等外部成本的转嫁给社会,即使存在外部法律、政策约束的情况下,他们也会竭尽全力的逃避责任,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身利润率。

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排污成本。但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和循环过程成本障碍,使这两方面的效益难以显现。首先是价格障碍。一是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二是在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三是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多数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购买新原料的价格更高,由此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其次是成本障碍。目前我省的环境容量仍然未被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纳入经济体,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支付的排污费不仅远低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甚至也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这就使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很难收回。

三、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关键因素中永恒的主题,只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一切成果,我们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使我们的产业利润更大化、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多年以来,湖南省在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科研基本上是处于被动跟踪状态,既缺乏系统的、基于省情的理论,也少有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储备。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技术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我省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发展滞后,在很多情况下把废旧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产成本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相对更高;在农业生产领域工业技术和产品大规模渗入,使农业的技术范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虽然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化肥、农药、机械设备等工业品,土地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都大大提高了,但也给土地和水资源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污染,自然生态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目前这种现行的技术状况给湖南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

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落后

湖南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问题是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等技术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可以说,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省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少之又少,大部分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同时我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也是比较落后的:一是我省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地区高,二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型锅炉技术水平落后,能源效率低。三是风机水泵等耗电设备系统运行效率低、节约潜力巨大。四是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低。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

3.企业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省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缺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如我省的废物的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基础,但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与此同时,我省企业自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基本上依赖与外国企业合资,使用现有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十分缓慢,与国外企业及国内的优秀企业研

究与开发经费一般保持在销售额的3%―5%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为我省经济中坚力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尚不足。

从以上几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要让科技进步和创新在未来循环经济发展中切实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就必须从研究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入手,把循环经济科技问题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通过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凝聚骨干科技力量,建立一批适合湖南省情的循环经济研发体系、科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通过摸清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组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一批适合湖南省情、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产品;

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率为目标,积极扶持一批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主要特征的科技产业;

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三高”(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三废”(废渣、废水、废气)区域、行业及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科技试点,通过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国内外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从整体上提升湖南省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

四、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

资金缺乏也是制约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因素。城市走循环经济道路得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功能区域划分、布局、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等一系列的改造活动,动作力度大,改造成本高,如水处理,建一座污水处理厂需要上千万资金。水的循环利用,一般用双管供水系统(其一为饮用水系统,另一为再生水系统,即“中水道”系统,中水道的再生水一般用于冲洗厕所、浇灌城市绿地及消防),再建一个这样的水道系统需要投入很多资金,湖南财力有限,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与基石,好的政策、优惠的政策不仅可以使频危的企业获得新生,同时还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然而我省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人们的行为所造成的,比如:传统发展观所确立的政绩观,使一些政府官员偏好形象工程、偏好数字效应,重视短期经济行为,而忽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部分地方政府从局部经济利益、短期利益考虑,为求政绩,不惜与污染企业合谋。在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下,把保障和鼓励更多的企业生产放在第一位,无意甚至有意识地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对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不适当地采取保护、鼓励措施。另一方面是制度、政策导向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制度缺失,包括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我省至今没有一家制定出完备的循环经济政策体制框架和制度。诸如绿色资源制度、绿色生产制度、绿色财税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等都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