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十篇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十篇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7:19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一、引言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而随着金融危机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断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压力,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认识程度较低、授信业务的发展存在盲目性、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一)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活跃,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不断加强授信业务的发展,以此取得更为高效的发展。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其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不断深入化,因此加大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其取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授信业务直接牵扯到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其发展的根基业务,而强化相应的风险控制更是成为商业银行其他类型风险控制的重要基础。所以,加强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

(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能否实现健康稳健运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因此,加强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众所周知,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主体,其风险控制情况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强化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也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三)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保持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步入正轨,商业银行的竞争不断加剧,而风险控制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为了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各商业银行都在授信业务方面加大了发展的力度,使其自身获得较大的经济利润,但是真正决定其竞争力的最终还要取决于风险控制。如果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难以做好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工作,则会导致其资本的流失,其整体的发展将受到较大的限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发展乏力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成为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度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当前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度较低。一方面,很多银行管理人员由于业务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工作,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在授信业务上只是根据相关的流程办事,没有进行慎重的考虑。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银行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其在实施授信业务的过程中还没有综合考虑到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一旦达到某一标准之后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机,对整个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都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发展存在盲目性

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能够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息收入,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授信业务的发展工作,而忽视了对授信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授信业务管理人员本身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其对企业所提出的各项申请只是进行表面上的检查,而没有综合当前行业、市场等情况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预估,因此使得授信业务埋下了风险隐患。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现象,在利润的驱动下,商业银行很难通盘考虑全球金融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金融危机,盲目性的发展会降低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三)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近些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不断完善,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动越来越难以估计,其风险隐患和影响越来越大,使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显得措手不及。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办理授信业务的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审批问题,而现有的政策还没有得到更新,只能借助于已有的机制对其进行审批,这就难以对授信业务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另一方面,在发现风险因素之后,现有的应对机制显得捉襟见肘,而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存在时间差,在高速发展的金融风险下,其控制力显得十分有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能力。(四)缺乏对授信风险管理的必要投入授信业务风险控制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当前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大部分银行的授信机构基本成熟,但是其职能的发挥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的审批环节依旧较多,而其时滞性阻碍了授信业务的发展,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职能的发挥监督不足,使其存在舞弊现象,也增加了授信业务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授信业务相对繁琐,而目前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其对各项业务的办理存在表面性,难以对其实现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资源投入不足也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不力的重要原因。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商业银行对金融危机的认识

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强化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首先提升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程度。一方面,要对银行各部门的管理者定期进行金融市场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和影响,预先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思想准备,以此指导其授信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及银行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利用,指导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更为有效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二)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不断拓展授信业务,而这种盲目性也加大了风险因素,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要全面严格监管银行授信业务的发展。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审批环节,根据对借款企业及个人资料的审核,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其实施授信业务,在授信额度方面进行控制,将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化。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近些年来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播情况,对其影响力进行研究,在经济周期内适度发展授信业务,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过快发展带来风险隐患,在各项业务的发展上实现渐进性和高控制性。

(三)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一方面,要根据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动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现有的授信业务等预警机制进行更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出更为实用和有效的风险控制预警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的授信业务做好制度层面的保障,以此强化其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各项授信审批制度的实施情况,通过严格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将各项风险因素进行严格的排查,避免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带来风险隐患和影响,实现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

加大相关的投入是商业银行增强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一方面,要完善部门的设置,并加大对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采用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授信业务进行实时的监督,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其授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在实施授信的过程中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对风险的预警能力,提升授信人员风险分析和控制的能力,实现商业银行对授信业务风险的严格控制。

五、总结

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授信业务基础之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加大。从研究来看,商业银行应该从强化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严格监管授信业务的发展、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适度加大对授信风险管理的投入等方面来强化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自身的健康长期发展。

作者:阮丹单位:武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锡良.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

[2]吴沭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测度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1)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机制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的出现通常发生于国家与国家及市场与市场之间,是资本市场、经济贸易中所存在的短期作用状态。近年来,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的世界金融危机也如出一辙。在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如同狂风巨浪,迅速波及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作用是指金融危机的跨国扩散和传播使更多的国家同时遭受金融风暴的威胁[1]。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是贸易关系密切、金融交往密切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触性传导,同时也是贸易溢出的直接后果;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也包括贸易关系及金融交往并不频繁的国家间所产生的非接触性传导,导致此类非接触性传导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各国在共同的冲击中会形成“季风效应”,同时受到投资者预期改变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我多重平衡,即传染效应。

(一)贸易溢出效应

贸易溢出效应(tradeSpilloverseffect)是指一国投机性冲击所造成的货币危机,导致另一个(或几个)与其贸易交往频繁的国家经济恶化的宏观基本层面,从而可能使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受到投机性冲击的影响[2]。贸易溢出效应通常可以分为以双边型为主的直接贸易关系和以多边型为主的间接贸易关系。直接贸易关系是在交往密切国家间产生的贸易合作,其也是直接的贸易合作伙伴;间接贸易关系是指贸易交往密切的多个国家,在同一国际市场的彼此竞争中形成的经济联系。贸易溢出效应通常是将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作为基础,即在一国形成的货币危机所引发的货币贬值不仅能够提升其相对于贸易合作国的出口价格竞争力,同时还能够通过减少国民收入而刺激本国的国内市场,进而降低对于贸易合作国的进口数额。图1说明了金融危机从a国到B国的传导路径。

图1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

(二)季风效应

20世纪末,masson最早提出了季风效应(monsoonaleffects)的概念,他把由于共同作用而引发的传导效应统称为“季风效应”,即一国在面临经济危机所做出的经济调整,可能导致与该国存在密切经济联系的国家面临经济困境的全球性效应,包括由于一些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和主要商品价格发生波动等原因而引发的市场经济资本流入流出以及国家货币危机[3]。

(三)传染效应

由于市场的关联程度异常显著,往往会使现代金融危机显现出强大的传导性,并具有迅速传播的特性。在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后,影响了投资者对于与该国家具有相似性国家的投资信心和心理预期,导致了对其“自我实现”的负面投机攻击,并形成了传染效应。传染效应的传导途径是通过投资者心理渠道为传导基础,同时也是传染项目的核心。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引起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发生变化

自美国次贷危机导致金融风暴发生以来,花旗银行、美国国际集团、华盛顿互惠银行、房地美、房利美、美国银行等国际著名企业都面临着金融危机的窘境;美林证券、雷曼兄弟、摩根斯坦利、贝尔斯登、高盛等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在数月间被迫转型,也使得投资银行主宰华尔街成为历史。根据美国金融服务业领导者道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8年10月,道富全球投资者的信心指数已降为58.2的历史最低水平,较2007年12月的65.9还低7.7。其中欧洲和北美的投资者的信心指数也分别降低至79.6和50.5[4]。据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的报道,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和全部利用外资水平在总资产投资中的比例都有明显的降低,特别是从2008年的下半年起,我国融资数额持续走低,江苏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降速最为明显,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比下降超过四成,合同外资总量自2月份以来同样持续降低,且趋势愈加明显;广东省的21个市中只有4个市合同外资尚未降低,而其余17个市的外资数额全部下降,其中6个市的下降幅度大于50%,最高下降幅度已逼近75%。2008年前九个月份,我国新设立的外资企业量较上年下降27.26%,也成为2002年3月以来的首次下降。从其他各省来看,湖南、安徽、重庆、广东、浙江五省的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分别下降30.4%、47%、31.6%、21.2%及40%,其合同外资额分别下降12.3%、30%、20%、18.9%及16.6%。

(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商投资者的集中撤资

外商投资者的非正常性集中撤资是指外资企业在未进行债务清算或申报破产的状况下,不依据正常的法律程序而进行的集中撤离行为,其会导致中方企业遭受非常重大的损失。2008年12月31日是瑞银(UBS)持有中行H股锁定期限结束后的首日,瑞银完全从中国银行退出,并将在中国银行持有的H股全部清空,直接套现金额近8.08亿美元。同时,那些同瑞银一样锁定期刚刚结束的外资银行也都纷纷从中国银行退出,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减持了建设银行56亿股的H股,同时以每股3.92港元销售出去,持股比例由最初的19.1%降低至16.6%,套现金额约为28亿美元[5]。与此同时,李嘉诚基金会也将中国银行H股中的20亿股份悉数出尽,套现金额为5.24亿美元。1月14日,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也将在中国银行所持的108.09亿股进行出售,套现金额近24亿美元。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1月9日,高盛旗下子公司对西部矿业的持股数量降至5%,用8000万股的减持数额进行套现。摩根大通在2009年年初进行的前两个交易日中,分别减持了中国石化、招商银行及中国铝业三只中资股的港股股份,套现金额为8.75亿港元。同年11月,英国石油公司(Bp)也终止了与金风科技子公司北京天润的合作,并暂停了与之共同开发的内蒙古达茂旗风电项目建设,并撤回在我国风电业务的全部投资。同日,日本株式会社原弘产也将湘电股份所控股的湘电风能公司20%股权完全撤出。2008年12月,德国诺德巴克-杜尔公司也决定将所持股份的40%转移至西航集团下属的西安西航集团航空航天地面设备有限公司。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对我国技术发展、经济贸易及就业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加速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播。始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席卷并纵身于全球。此次金融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深、影响范围大、出现的情况难于处理等诸多显著特点,对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地冲击。同时,中国经济也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滋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贸易发展、科技进步与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6]。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战略调整对策

(一)加速政策调整,打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

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外商在我国投资水平的持续降低,外资在我国套现退市的程度明显加剧。由此看来,我国对此现象要保持极大的敏感度,同时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因外商临时撤资而采取大幅的行政干预手段。外商往往更为重视投资对象国的长期政策稳定、更为透明的法律及制度建设,而非短期的优惠措施。不难看出,我国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策略,提升宏观经济水平,通过良好的经济发展和优惠政策吸引并稳定外商投资。近年来,为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数个限制外商投资的政策,但随着目前投资形势和国内经济的变化,企业面临着难以发展、失业人数增加的窘境,因此,此时就应及时调整投资政策,否则必然会出现经济大幅回落的现象,并使宏观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

(二)建立预警性监管机制,加强对外商集中撤资的管理

外商集中撤资现象的发生不仅对我国经济利益造成了极大地损失,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双边经济贸易交往和地方经济发展。为降低外商集中撤资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要加强对其资金的控制和管理。一方面,我们要在引进外资时增强信心,并树立正确吸引外商投资的理念。资金的流动方向应当是自由和开放的,我们不仅要将着眼点放在吸引外资方面,同时也应在引资的同时关注外资的质量;不仅要看到吸引外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重视资金引入后的自然竞争能力和淘汰规则。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外商投资企业所拥有的权利,尽量简化合法撤资行为的监管和审批程序。要正确看待并尊重外商企业的股份转让权益和投资权益,外资企业在面临资金短缺和经营亏损时,被迫关闭企业、解散企业,或被迫转让企业及股份的,相关管理部门要依据事实情况予以妥善处理;面临关闭企业或解散企业的,要按照相关法律及时清算资金。同时,还应加大对外资企业经营能力的监管,对外商集中撤资的行为应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由此看来,在外资撤离集中发生的状况下,过程监管尤其是预警性监管机制已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对金融企业的监管,提升银行资产质量

通过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进行研究表明,一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都要借助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作为基础。因此,一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本国金融体系的监管程度和运行能力。政府为了改善对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运营状况,减少市场经济中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饱和度,降低国内金融机构对国有银行的依赖程度,加快资本的流通速度,实现我国的汇率及利率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常态化,政府可以提高对财政的把持力度,适度调整税收政策,提高国内及国外资金入股的吸入水平,并以此来增加银行资本金,促使银行对专业设施和服务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并与国际标准相适应,从而促进银行资产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本文研究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在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机制中所受到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提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战略调整方式及策略。到目前为止,国际金融危机对FDi的影响是一个至今没有确定结果的研究课题,本文只是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谨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具体到企业和各个行业,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西.亚洲金融危机实地考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2003年7月

[3]王鹏.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D].2007年5月

[4]李天德.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应对思路[J].决策咨询通讯.2008(6)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篇3

一、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加。继1995年突破1000亿美元后,2001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再过2000亿美元的门槛,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853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下面我们重点分析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7年7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上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危机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趋势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危机爆发-2008年1月):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增长开始出现波动。在2007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增速显著下降,从3.95%的增长率逐渐下降到2007年9月的1.77%,之后在经历了第四季度的波动后,在2008年的1月,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率又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4%的增长水平,储备规模也相应增加到15898亿美元。

第二阶段(2008年1月-2008年4月):在这一阶段,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的加剧,我国的对外出口规模下降迅速,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开始加深,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速也不断相应下降,并在2008年4月首次由正转负,达到危机后增长率的最低点-2.08%,但由于基数较大,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仍然超过16000亿美元。

第三阶段(2008年4月-2009年1月):在这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在经历了2008年5月的快速短暂增长后,开始不断下降。但外汇储备整体规模不断下降的同时,我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增幅却在不断增加。2008年7月份,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比6月份增加149亿美元,8月份比7月份增加237亿美元,9月份月增长为446亿美元,10月份,这一数据更是高达659亿美元。

①此外,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增长,我国对美国国债具体资产的购买结构也有所变化,这一点突出的反映在长期国债净购买规模的下降和短期国债净购买规模的上升上。2008年第二到第四季度,我国对美国长期国债的净买入额分别为242亿美元、361亿美元、42亿美元,而对美国短期国债的净买入额则分别为-110亿美元、470亿美元、1050亿美元。第四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在这一时期,特别是进入2009年第二季度,虽然我国出口的增速依然较低,但进口的增加更为缓慢,贸易顺差依然保持了一个较大增速。同时,受美元贬值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不断增值,4月、5月份增值将近700亿美元。②最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的实施,我国经济增长的回暖迹象明显,总体经济形式较为积极乐观,上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7.1%的增长速度,相应的,大量国际资本开始流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长率由2009年1月的-1.67%逐渐升高到2009年5月的4.01%,在6月份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了2.02%的增长率,外汇储备总量也在4月份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关口,达到20088.8亿美元。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增大

金融危机发生前,有关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以及我国外汇储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等问题已经有所讨论,大部分学者虽然赞同充足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运行的积极意义,但都对高额外汇储备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表示担忧。金融危机发生后,高额外汇储备的管理难度增加,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不利影响也有所加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金融危机背景下高额外汇储备压缩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尽快恢复市场的流动性,避免经济长期衰退,世界各国大都采取了注资、降息等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我国外汇储备数额较大的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却受到较大的限制。由于我国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的结售汇制度,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除少数非贸易非经营性收入外,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的结算周转头寸等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实际情况核定的。相应的结果便是,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购进新增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了央行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投放的基础货币又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形成了更大的货币供应量,造成人民币通货膨胀的压力。虽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发行中央票据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来进行对冲操作,但在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对冲操作的效果必将逐渐受到限制。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额的外汇储备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面临着两难处境。

2.金融危机背景下高额外汇储备的资产缩水风险和投资风险加大金融危机发生后,持有巨额美国债券的各国政府及金融机构都面临着严重的亏损风险,我国也不例外。具体来说,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储备的损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外汇储备最为直接的汇率风险来看,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元快速贬值,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缩水严重。其次,从外汇储备的收益率来看,金融危机后美国国债和长期机构债券的价值重估以及收益率下降也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损失。最后,从外汇储备的投资环境来看,金融危机后市场投资环境不断恶化,我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股权投资损失巨大。

3.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调整的难度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比较单一,突出表现在美元资产在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占据了一个较大比重,约65%左右。长期来看,我国应该对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步降低美元储备而扩大欧元、英镑和日元等外汇储备资产的份额。但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调整的难度却大大增加。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应对措施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应立足长远,同时结合国际金融市场以及我国外汇储备的现有特征,从战略的角度加以管理,力求提高外汇储备的管理效率,拓宽外汇储备的投资领域,优化外汇储备的利用方式。

1.合理控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增长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的一个最突出问题是外汇储备规模增大所带来的管理难度的增加,要改善外汇储备的管理现状,必须要合理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从外汇储备的构成上来看,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际热钱的流入是外汇储备增长的三条最主要渠道。短期内,在我国对外部经济依赖较大的情况下,不可能通过降低贸易顺差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方式来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所以合理控制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重点应放在控制热钱的流动上。各部门应统一协调,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在进一步规范行政性管制手段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假贸易、假投资的审查力度,防止热钱的过度流入。但在长期内,控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的根本手段在于实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出口、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转向内需推动、消费引导型的增长方式,同时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合理控制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平衡增长。

2.适当增持美国国债,增加中美战略对话中的话语权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几大主要币种欧元、英镑、日元均受重创。无论是出于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的考虑,还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中国进行储备货币币种结构调整的条件都不成熟,短期内,稳步增持美国国债仍不失为当前较为稳妥的选择。一方面,虽然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有所动荡,但短期内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格局不会有所变化。另一方面,从战略利益的角度来看,稳步增持美国国债还有利于增强中国与美国金融谈判的话语权。2007年,美国国债的净发行额为5490亿美元,2008年则增至1.47万亿美元,市场预期2009年美国政府可能需要举债2万亿美元。在其他国家外汇储备有限的情况下,作为美国国债的主要购买国和投资大户,中国可以将是否增持甚至减持美国国债作为与美国讨价还价的政治或经济砝码。中国应借此机会要求美国政府允许中国投资机构购买资源性商品、高科技行业、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优质公司的股权,或是要求美联储适当提高售金协议的上限,要求美国政府对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提供担保或与其通货膨胀指数挂钩等。这样在稳定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同时,也维护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利益。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篇4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新问题

1.市场推广和开拓不力。由于我国个人理财市场起步较晚,广大客户对个人理财业务缺乏了解。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进行有效的市场宣传,向目标客户推广和解释清楚各种理财产品,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理财方案。国内银行在市场推广方面,缺乏宣传,即使存在宣传,其推广方法也很单一,而且推广对象不明确。

2.结构性理财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目前国内银行发售的结构性产品大多属于“引进型”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

3.专业理财人才欠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不少理财人士对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少,对微观经济分析能力不强,市场营销意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银行个人理财经理在传统业务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游刃有余,但对新兴业务则显得力不从心,综合业务技能的欠缺成为个人理财经理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的制约。

4.银行控制风险能力差。理财业务涉及产品和交易的多个层面,隐藏着多种形式的潜在风险,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道德风险等。快速增长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人认为个人理财业务是无风险的业务,因而缺乏一些应有的风险防范观念和措施。

二、新形势下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策略建议

1.对个人资产进行定量分析,充分认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

个人理财师通过专业的工具帮投资者更好地了解自己,主要是做好资产分析和理财属性分析。个人资产分析就是弄清楚自己(个人或家庭)的资产状况,摸清楚自己有多少家产(即个人净资产值是多少)。金融危机背景下,个人理财业务存在诸多风险,如何防范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加快业务发展,是今后顺利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关键。在我国,充分认识和化解个人理财风险,对于确保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切实按照银监会强调的风险揭示、客户评估及信息披露等要求,对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做出明确的划分和标识,进而在销售过程中配备专业人员对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损失承受能力以及投资预期等进行审慎的识别与评估,从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办个人理财产品的情况看,理财产品销售后,从未向客户披露理财资金的管理及运用情况、投资组合及风险收益变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产品研发的同时建立风险内控制度,研究新产品潜在的风险和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实施跟踪和定期评估的制度。对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建议各家商业银行全面推广理财产品客户风险评估机制,帮助客户选择适合理财产品,防范投资风险,提高满意度。

2.黄金将是理想的保值产品。

从黄金市场看,由于国际金价用美元计价,黄金价格与美元走势的互动关系非常密切,一般情况下呈现美元涨、黄金跌和美元跌、黄金涨的逆向互动关系。在基本面、资金面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均正常的情况下,黄金与美元的逆向互动关系仍是投资者判断金价走势的重要依据。当今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大投资银行在遭受史无前例的损失,受次级债影响,美元未来看跌。个人(家庭)可以购买黄金或者黄金饰品作为保值的一大投资产品。

3.培养理财人员素质。

理财人员的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银行理财市场的拓展,高素质的理财人员必须在具备自身良好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当前国内银行的个人客户经理一般来自两类人员:一是由业务尖子选拔上来的业务熟练人员;二是定向选择的金融理论基本功较好的年轻员工。

4.加快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要实现个人理财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是取得竞争优势、赢得目标客户的关键。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敏锐把握机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成功推出新产品。譬如:针对目前学生高校成本较高的事实,为其所在家庭教育资金准备设计一套投资组合,介绍合适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或外汇理财产品,建立期限结构合理的、适合家庭教育支出周期的专项理财计划。类似这种理财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完善对于个人理财业务可以说是没有止境的追求,因为客户的理财需求是多样化的,同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是不断变化的。商业银行必须认真研究经济形势变化,深入探求金融政策取向,全面瞄准银行同业动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系统优势和全行集成数据中心,推动产品和功能的创新,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加强对个人理财等金融创新业务的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披露充分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业务。但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个人理财产品创新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首先,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创新要尽量突破管制。其次,产品创新要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遵循产品模版化、简明化的原则。再次,个人理财产品创新要遵循降低成本的原则。另外,任何一个产品创新都必须通过严密而科学的精算论证。

5.调整营销手段,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篇5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外贸易对策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的渊源

金融危机爆发后,从2008年的9月开始到2009年,全球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一路下跌。我国在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出口增长率由正转负。2009年更是每况愈下,出口、进口大幅减少。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直接导致河北省对外贸易由10年来保持的增长趋势转变为2008年第四季度的负增长。之后2009年度对外贸易更是一路下跌、萎靡不振,进口、出口均下降,且下降幅度在2009年度第三季度达到谷底。2009年第四季度之后,进口、出口减速放缓,初见经济回暖的端倪。

河北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促进消费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对外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009年12月22日,由中国金融学会和金融时报社联合举办的“2009中国金融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主题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由此,“后金融危机时代”成为高度关注的具有历史范畴的关键词。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就是从现在危机低谷开始缓慢地回升,到下一个经济繁荣期的到来之前。

首先,后金融危机时代还有很多特征表现出不确定的因素,这种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稳固。危机爆发后,通过衰退、破坏消化矛盾,以期达到新的平衡,然后开始复苏。这一次危机从爆发开始,世界各经济主体就采取了大量的手段实施救援,致使经济开始复苏,但实际上危机本身的真正平衡还有待期望,基础不是很稳定。

其次,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河北省对外贸易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包括: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影响我国出口贸易;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这些做法不仅阻碍了有关国家自身经济复苏的步伐,也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这是后经济危机时代贸易形式的一大特点。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河北省对外贸易策略

为应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调整,谋求新发展,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实现河北省对外贸易的总体目标,我们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继续发挥金融危机时期采取的“扩大内需,保持增长”的应对措施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世界经济繁荣时期,对外贸易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衰退,对外贸易的萎缩也必将抑制经济发展。因此我省在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寒冬时,积极相应国家2009年政府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等政,确保我省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稳步发展。

2.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我省出口已改变了传统的出口初级品为主,现在出口的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根据河北商务网最新数据我省出口商品比重较大的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钢材。但是出口的制成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较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需优化。

3.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

中国出口产品在遭遇越来越多以安全和环保为名义的技术壁垒的同时,反补贴、反倾销等新型贸易摩擦呈现出更加频密的态势。反补贴已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热点,中国遭遇反补贴调查数量已居全球第一。据从河北省商务厅公平贸易局,2010年1—6月份,我省企业与国外企业产生的贸易摩擦(国外贸易救济调查)20起,其中反倾销案8起、反倾销和反补贴案5起、保障措施调查案4起、特别保证措施调查案3起。涉案企业达到190家,涉案金额1.6亿美元。外贸企业应充分了解涉及本行业的本国国际贸易法律法规、wto规则、出口对象国的法律、政策动向等,合理利用各种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企业要联合起来,同时政府也要给予政策支持和指导,才能提高胜诉的可能性。

4.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风险

美国、日本、欧盟是我国三大贸易伙伴。但也是对我国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最多的国家。因此出口市场尽量多元化,积极开拓其他国家,降低遭受诉讼的风险。2006年,河北省亿美元以上的出口市场达到27个,不仅包括传统的美、日、韩、俄以及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还增加了以色列、伊朗、乌克兰和新加坡四个国家。

5.充分利用优势发展对外贸易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全省中环首都北京和天津市,东临渤海。河北拥有的海岸线和优质天然良港,为成本最低、最方便、运量最大的物流方式——海运创造了便利条件。

河北地处物产丰富,是农业大省,全国粮、棉、油集中产区之一。在农业方面,拥有畜牧业、蔬菜业和果品业的优势;在水资源方面,河北省海岸带总面积9000km2,具有发展海洋石油、海洋化工、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产业的天然条件。在工业方面,已经形成化工、医药、冶金、建材、机械、食品五大支柱产业。

河北省在环渤海经济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区域战略地位突出。特别是随着唐山曹妃甸深水大港的建设,河北将主动参与区域分工、服务环渤海,也必将成为区域综合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和动力之一。

三、结束语

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近年来对外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个别年度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贸易发展受阻。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的大背景,对外贸易已恢复生机。河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等优势,也将带动对外贸易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北商务网

[2]sdban.com/read.jsp?articleid=27558

[3]宋玲霞.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企业的影响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8(10).

[4]俞抒羽.金融危机下外贸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国际市场,2009(5).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危机银行会计风险

2009年的一天美国股票交易市场上那一秒钟出现的跌幅,如果不是因为急救措施来得及时,全世界恐怕都很难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的大!那就相当于全世界1/2的交易市场突然失去了所有现金供应源,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宋鸿兵先生在最新的著作《货币战争3》中的一章里,如实并带有某些夸张、俏皮色彩的文字让人入木三分。不同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发展现状下的国家,是否真的都会因为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而造成本国经济运转秩序的巨大缺失,我们不得而知。但实际情况已经能够看到一些实事了:在美国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过去2年以后,中国的物价在继续飞涨,2009年下半年乃至2010年全年,中国人民更多关注的民生和社会问题,正是物价和房价两项严重超标的指标。

熟悉金融史的人都知道,金融危机在近两个世纪,爆发最严重的莫过于3次:1929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1997年由泰铢出现严重通胀而引起的亚洲金融风暴;2009年直接导致雷曼兄弟股份公司和aiG美国保险公司倒闭并使全球循环经济体都跟之遭受严重影响的美国第二次金融危机。相比之下,已过百年的历史中,1929年那场让全世界都刻骨铭心、让金融和经济的研究方针彻底进入了正史的研究视野的特大海啸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切身的感受已经不再具有,而是还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到相关的论文题目,让我们通过它清晰看到今天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远影响了。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力并不足够,中国在时任中央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也很快平息了货币贬值带来的压力,此后10年多中国的物价水平依旧保持较为平稳的趋势,没有造成大面积经济秩序的瘫痪。但2009年的美国金融海啸影响之深、波及范围之大、控制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三个世界国家政府和人民纷纷加入了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恐怖的金融危机之中,力图从无法改变的客观因子中,挽救能够救出的财产。这也是时间最近的一次,值得后人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接下来,我们就将先以09年美国金融危机为主要背景,针对银行会计风险的应对措施,展开较为实质的讨论。

一、金融危机背景和概述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有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的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以21世纪最大的美国金融危机来举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二、金融危机下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措施

根据金融危机的爆发特点和分析归类,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针对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和服务行业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避免空前的信用灾难和货币灾难在无形中吞噬了人的正常生活。在这里,我们将分别举出必要的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增减的必要讨论。

各层级会计人员应充分履职,提高制度执行力。对于整体的管理制度而言,执行制度、操作制度及完成服务项目的都是个体行为,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自身做到充分履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慌乱,时刻保持头脑冷静,恰当的分析和处理数据和第一时间信息,将变得非常重要。会计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时间、程序和性质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设计,已使从个体做起,完善整个体系的应对金融危机所结成的网络。

加强人员管理,防范道德风险。无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意识形态,人性的本质不会改变。金融危机下会有两个层面的暴露:私欲主义和集团主义的极端对峙。各层级会计人员充分履职是在整体的监察、监督和管理制度下能够掌控的,但是单个的个体永远是能动的,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所以对人员管理的加强,也就是监督体系在大的人为灾难面前的强化,也将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出于隐性的考虑,道德危机也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极端爆发。

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在总体上造成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服务行业,而尤以银行业为最。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强服务管理,用人为的智商控制隐性的灾难持续性危害就是最好的应对手段。

以上三点措施为防止、防范、主动改变三个层次的分析,也是我们从理性出发,能对金融危机所造成冲击的最好回应。

三、小结

金融危机的影响始终是持续性的,短期内可以消除其显性的社会经济影响,但长期为经济发展所背上的包袱是不能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科技手段,用人类最杰出的智慧,应对同样由人类无知的一面所带来的严重人群后果。

参考文献:

[1]范俏燕.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D].财经科学.2008年第7期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作用较之以往时代更为明显,由于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方式上的相对落后,在承担金融危机风险上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影响尚未全部消退,新的经济隐患若隐若现的现实背景下,加强我国企业抗击金融危机的问题,显然成为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最重要内容,在面临金融危机的企业管理问题上,无疑充当了排头兵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将直接检验一个企业管理的成效。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在金融危机面前的“抗击打”能力,已经成为有发展远见的企业取得的共识。学界对这个问题已经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较之该问题自身的重要价值,目前的研究显然还亟待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这既是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研究领域的深化,同时,也是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遭遇新问题的现实应对。

由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这就决定了本文提出的所谓管理观念的创新,只能属于见仁见智的一种思考或尝试,而并非是对学界其他观点的否定。另外,所谓的创新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由此决定了一切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创新的研究,都不可能彻底摆脱与传统传承的关系,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创新研究,应该与传统形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就是本文中提出的“多与少”、“进与退”、“先与后”三个方面。

一、多与少

当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观念是,财务管理别重视资金财富的多积累,反对资金外流减少的传统观念。在一般人看来,企业财务管理就应该为其他资金保驾护航,尽量增加资金积累,减少消耗开支,这不仅是企业财务部门管理的重要责任,也是整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这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只能在没有金融危机的状况下展开,而且是在企业处于上升时期的情况下比较有效。在现实的商业市场竞争,姑且不说一个企业能够在市场上保持不败,单说金融危机的不可捉摸性和突袭性,就足以让企业经济遭遇严重的冲击,甚至毁灭。

在这样的状况下,不仅一个企业需要对财务增收管理观念创新应变,不能死抱着只增不少的观念不变,而且,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而言,尤其应该面对现实困难,放弃传统的重视盈利、拒绝让步的管理观念,树立“不亏、少亏”也是盈利的观念。

对此,学界有人指出,商业市场本来就没有长胜的将军,一个企业不可能永远营利,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中,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渡过难关,实现企业经营的最低目标——生存已经难能可贵了,不增就是一种进步,企业财务管理者应该调整心态,对没有利润的产品,制定整理现实目标,能够保本经营、维持生存就是最好的营利。

事实上,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管理者并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具体落实管理观念创新活动方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不亏、少亏”也是盈利的观念。其中的原因除了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长期形成的相对陈旧的制度模式有关,尤其是企业领导者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没有形成灵活应变的姿态,对财务管理管得过死,或者干涉过多,这都在客观上影响了财务管理者大胆创新的意识。另外,还与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对金融危机风险认识不足有关,往往存在一种侥幸心理,直接导致企业管理者在财务管理创新观念上认识不深刻。纵观世界企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一个能够在现代商业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企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只增长不减少,这对于我国当下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而言,无疑应该吸取借鉴国外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观念的成功经验,面对金融市场不稳定的现实,提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抗击风险的能力。

二、进与退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既要有勇于挑战困难、逆流直上的勇气和魄力,同时,还要根据金融危机形势和企业面临的具体处境,培养舍得放弃的创新观念。

一切企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之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永远是企业不变的宗旨。为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赢取利润,向上竞争。也因为这个原因,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观念中,形成了一种重视前进、盈利,轻视后退保守的思维,甚至将之形成一种传统的管理模式。

但是,正如西方哲学大师康德所说的,理论上行得通的,在实践中未必行得通。一方面,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盈利不亏损,另一方面,即使一个企业处于经常性的盈利局面,也无法规避金融危机引发的风险。正如学界所论述的,企业一旦成立就面临竞争,就必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而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一旦产品存在市场经营萎缩,成本费用高居不下,长期亏损,那么,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当机立断,放弃产品生产,将人员、设备进行合理调配,生产其他市场需求的产品,寻找新的出路”。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都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金融市场遭受沉重打击,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均因美国次级债风险暴露而陷入了流动性不足的困境,很多国际性大银行纷纷破产。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提前防范其对银行体信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因素。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尽管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关系密切,但次贷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却是隐藏在这些创新背后对风险控制的极端漠视。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信贷危机

1.个人住房贷款者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由于信用体系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无法得到借款人的信用保证。相对于美国的信用等级而言,我国的借款人甚至达不到次级信用级别。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核个人住房贷款申请时,主要是通过申请者从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来审查其收入状况,导致资信较差的借款者可能凭借虚假证明从银行得到贷款,进入房贷市场。因此,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存在的信用风险大于美国。

2.商业银行过度放贷风险的放大

住房按揭贷款被我国商业银行视为优质资产业务而大力发展。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又促使其不断降低办理条件,进而对贷款审查流于形式。许多银行还通过推出各种优惠业务刺激个人房贷消费,从而抢占市场份额。这种风险意识的缺失使银行业的风险正在不断累积,若条件合适就将会爆发,商业银行将付出惨痛损失,并波及整个经济。根据上海银监局2008年2月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截止2007年12月底,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总贷款比例32.2%,如果加上以房地产抵押发放的其他贷款,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商业银行50%以上的信贷资产的安全。

3.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大

基于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它已成为宏观政策重点调控的行业。2006年以来,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借款者低估了潜在风险;同时,贷款机构风险控制意愿下降,使行业风险加大,最终导致从紧的货币政策出台。2007年连续加息导致住房开发成本高,同时也推高了贷款买房者的还贷成本。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下的经济下行,收入预期下降,还贷压力增大,个人住房贷款者可能选择提前还贷或断贷,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市场上借款人无力还款的情形。这会增大银行提前偿付的风险,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产生巨大损失。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范存在的问题

1.资本充足率下降,降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近年来前所未有的衰退,企业盈利能力和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大量的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购房不良贷款余额为289.2亿,比2004年增加98.8亿,个人购房贷款平均不良率为2.1%,比2004年增加0.6个百分点。同时,由于资本市场遭受严重打击,资本筹集出现困难。这两个因素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使其一方面可能受到监管指标的约束,一方面可能降低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一些商业银行由于持有美国金融机构的次级债而使风险敞口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短期流动性风险与对其资本金要求的提高之间出现了矛盾,使得银行体系内的风险不断累积。

2.零首付或假首付情况下的断供风险

一些贷款机构为了加快房屋销售或制造虚假繁荣景象,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风险更大的贷款形式即“假首付”也很普遍,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增加其住房销售,以垫付首付款,或分期支付首付的方式,让购房者从商业银行获得按揭贷款。当购房者成功得到个人按揭贷款之后,开发商也实现了资金的回笼,而这种贷款产生的市场风险则完全由商业银行来承担,一旦市场风险爆发,个人贷款者纷纷选择低成本的断供方式远离房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会大幅提高。

3.个人住房贷款的成数普遍偏高

所谓住房贷款按揭成数是指贷款额度与房产价值的比例。银行为了扩展业务规模,按揭成数都比较高,近几年仍然维持在70%左右,甚至是“零首付”。目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进一步进行法规及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2005—2006年按揭成数下降到了60%左右,但是这个数值还是偏高,依然蕴含着很大的风险,有待于国家进一步进行调整和改善。不同的贷款者的偿还能力和信用有所差别,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也有所差异。因此,政策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对于信用条件相对差的贷款者相应地提高首付比例,以减轻可能违约造成的损失。

四、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措施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面对面地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通过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对于已经办理完按揭房贷的借款人,要逐个重新检查其相关贷款材料。此外,只对银行认定的优质楼盘发放按揭贷款,拒绝与完全靠回笼资金维持生存的房地产开发商合作,从源头上杜绝可能的虚假按揭。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从宏观层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每周发行定向票据,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而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保持自身流动性成为银行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调整自身资产结构,增加流动性资产的持有,包括央行存款、央行票据、短期国债和金融债等短期资产,以便当危机出现或遭遇诸如挤兑等突发事件时能够转变为现金。同时建立流动性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日常资金管理,通过监控未来的现金流量,以确保满足资金头寸需求。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

因此,在对于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中,一定要根据本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来考察引入的金融衍生品类型及其对于金融体系的作用,并在创造的模拟条件引发风险试验基础上,决定推广的范围,使金融监管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钟伟:美国次级按揭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2]范方志苏国强: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

[3]于凤芹: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2008(1).

[4]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5).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篇9

[关键词]3G电子商务后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为3G移动电子商务带来了机遇

1.经济环境——成本削减和理性消费促使企业与消费者大量涌入

第一,金融危机的浪潮让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消费需求减少,传统的实体店铺经营模式由于利润的降低或入不敷出的局面迫使企业重新进行成本核算,考虑投入产出比。电子商务这种低成本,高效率,低风险的网上交易模式在金融危机现金流通速度缓慢,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营模式转型,从而其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大量人力,物力,资金涌入电子商务市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前景良好。据金融危机中企业生存状况调查表明,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陷入困境的比例仅为16.8%,而未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陷入困境的比例却高达84.2%。

第二,反观消费者,由于电子商务中间成本降低,价格相应下滑,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理性消费,而价格相较实体店便宜的电子商务就更加获得消费者的垂青,电子商务的购物模式逐渐从时尚前沿转化成务实消费方式,消费人群进一步扩张。3G网络的发展壮大将人们从电脑终端解放出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获取信息,享受服务,消费无处不在。3G移动电子商务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2.政治环境——经济转型,电子商务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移动电子商务隶属于新兴服务性行业,蓬勃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方便快捷的3G移动交易平台,逐渐扩大的在线企业有利的促进了居民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第二,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更好的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振兴计划。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电子商务提升至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对电子商务行业实行将投资收益返还投资人、支持社会投资者回购政府所持股份等。预计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翻两番。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理事长宋玲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上表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间、企业对个人的重要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网络舞台上的主角。在我国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信息产业结构的背景下,电子商务任重而道远。

二、金融危机后我国3G移动电子商务所面临的与挑战

1.金融危机促使电子商务企业间竞争加剧

伴随着机遇到来的是电子商务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对资金技术要求较少,经济危机对企业原有经营模式的冲击,再加上3G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稳定的网络支撑平台,电子商务行业一跃成为蓝筹股,短时期内涌入大量新经营者。但有些企业的进驻并不是充分考量后的理,所以并非每个新进者都能在电子商务这块大蛋糕分得一杯羹。新进入者对于电子商务了解的多少,行业背景知识层次的深浅等因素都有效的区分出这些新进入者,加之经营理念和实际操作手法上,电子商务行业也与传统企业经营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即便有着充裕的资金和资源,这些新进者也不一定能够在电子商务行业获取一席之地。反观原有的电子商务经营者,无论在经营规模、资金技术支持,或者是在市场份额方面,跟传统渠道的企业都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无论是目前已经进入电子商务行业的先行者还是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传统企业都面临巨大挑战。

其次是由于新进者的剧增,必然导致这个行业的竞争加剧,而电子商务行业本身的增长速度无法与新进者的增加速度匹配,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电子商务行业将会面临激烈的商业竞争。

2.3G网络平台的建立耗时耗力,用户习惯有待培养

虽然我国从2009年就正式签发3G牌照,但我国3G网络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打造一个完善的3G网络平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是人们对于3G网络的使用习惯也待培养,虽然很多人已经进行3G网络试用服务,这一速度也在成倍数增长,但仍有不少人还处于观望阶段。据调查显示,超过1/3的人选择了“3G网络服务的费用过于昂贵”成为影响他们选择使用3G网络的最大影响因素,除了更换3G手机的首次投入之外,每月的花费也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3.3G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需进一步探索

移动电子商务冲破了传统电子商务的时间,地域限制,将人们从电脑终端解放出来,3G的到来更是急速推动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3G移动电子商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然要有完整的商业模式,由于产业链较长,其商务价值链中所涉及范围较为广阔,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移动终端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等,如何使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融洽合作形成一个完善的盈利模式成为我国3G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在3G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尚处于发展初期,商业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产业链中各个角色尚未能实现深度合作,各个独立发展,甚至是相互竞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我国3G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有协调好价值链的各个角色,效益最大化,才是使其健康发展的经验法宝。

参考文献:

[1]邬伟娥.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电子商务市场策略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年14期

金融危机背后的商机篇10

关键词:逆周期;中国的资本监管;金融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4)01-0131-0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运行都是在波动中发展的。经济的发展有快有慢,这种发展快慢所形成的波动大体上呈现出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所谓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波动与周期性循环是经济总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经济的波动往往有顺周期和逆周期之分。在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中,顺周期和逆周期往往此起彼伏,形成周期性现象。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掌控经济的波动性,使之形成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金融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经济的波动运行与逆周期金融监管战略1.经济的波动运行与逆周期战略的产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模式都是在波动中发展的。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与周期性为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如在繁荣阶段,企业往往增加投资并且成本较高,在随后的衰退期则很可能遭遇损失。如果能够把握“这种经济周期规律,并合理运用,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资本数量方面,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应累积较多的资本以应对经济衰退时期的需要;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适当降低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标准,促使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推进经济的复苏”[1]。这种“逆周期”监管,可以使企业在经济的繁荣阶段,避免大幅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大幅扩张经营规模等;在萧条期,固定资产及股权的价格均大幅下跌,此时可以逆势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购入股权、扩张经营规模等。比如,对于企业运行来说,繁荣时期需求增多,成本必然走高,价格就会上涨。此时如果大幅买进商品,等到商品到手后很可能已经进入衰退期,届时商品价格就会下跌。所以,顺周期时大量囤积商品风险是比较大的。如果是在逆周期背景下,此时买卖萧条,商品成本低,就应该大量买进商品,而且会在未来的复苏期和繁荣期获得较好的收益。

2.经济的波动运行要求国家进行逆周期金融监管

在经济运行实践中,市场资源的流动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性,经济的上升和下行必然会引起资源的流入和流出,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幅震荡,从而引发经济风险。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运行和国际投资的安全性,必须加大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逆周期监管。同样,经济的波动运行会带来“羊群效应”、理论模型、资本监管等因素的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必然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必须在经济的波动运行中对银行信贷行为进行逆周期监管[2]。此外,信用与期货投资行为、金融业间和内部体系中的借债行为、企业存货投资行为和居民投资与消费行为等,都受经济的波动运行影响很大,呈现明显的顺周期特征,经济工作必须把握这种波动性,在顺周期中进行逆周期监控。

怎样把握经济波动中的逆周期是我们制定经济和金融战略必须要考虑的。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市场动荡最终演变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甚至发展为全球性经济危机,此次危机在欧元区以债务危机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由于美国和欧元区经济以及金融市场之间的高度关联性,金融危机也从公司层面逐渐演变为政府层面。美国次贷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为世界金融监管进入逆周期视野提供了前提条件[3]。二、逆周期金融监管在经济波动运行中的价值选择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克服的痼疾。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多次出现过经济的周期波动性:如1827年、1837年、1848年、1857年、1871年、1907年、1929年和1933年、1997年和2007年。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大体是小周期为五年或十年,其中以十年居多,其间也穿插着其他个别国家的经济危机。

逆周期金融监管是20世纪早期世界经济危机后,一些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所作出的重大思考和战略选择,其意义在于对目前越来越多的经济过热或金融危机现象进行合理调控,发挥其在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保持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4]。它在平抑经济带来的波动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笔者认为,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各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步伐必然加快,国际离岸经济的发展和场外交易规模的增加,金融市场的波动冲击着市场规则,微观审慎的金融监管方式已经不能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必然对宏观环境、政策及金融监管提出要求。而构建逆周期金融监管恰恰是在经济波动中从宏观上审视整个金融体系,并重点关注处于经济逆周期状态下金融机构之间的运行和面临的风险[5],它有利于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防范金融信贷风险的发生。

第二,能降低经济波动的风险。经济发展处于上升阶段时,顺周期情绪会使商品价格走高,但是,市场一旦转向时,恐慌情绪将加快泡沫的破裂,使商品的价格下降,带来经济风险。国家实行逆周期金融监管,可以依据经济波动的周期进行监控,并且经过经济的适时发展而反向调控。“在经济金融繁荣时,提高监管标准,比如提高资本充足率指标、降低杠杆率等,适当控制资金投放;相反,金融监管可以采取反向措施,使金融机构有足够多的资金应对危机,进而达到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5],降低经济波动的风险性等目的。

第三,有利于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的波动与循环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经济运行都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性又呈现出周期性。如何把控经济发展的波动性,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经济监管中的重要课题。构建逆周期金融监管能够从全局的视角,预测出经济扩张时期风险的集聚,经济衰退时期风险的集中释放;它要求企业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灵活的应对战略,来抵御经济震荡,减少不良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构建逆周期金融监管能够监控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繁荣和萧条交替的周期,能够运用宏观政策在经济萧条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采用收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6],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三、“逆周期”视角下中国的金融监管路径选择逆周期的政策选择也叫逆向政策选择,是相对于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状况之下经济学分析所支持的各种公共政策和微观经济措施而言的,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思想。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警示我们,“经济系统的周期性波动并不单单源于外部冲击,市场的反馈机制对经济波动也会产生显著效应。如果存在大量的正向反馈,就会显著放大系统对外部冲击的反应,加剧系统的不稳定性”[7];如果是负向反馈,将减少经济的震荡。加快建立逆周期调控机制正是调控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它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市场调控的必然要求。

第一,确立经济波动中“逆周期”的监管理念。逆周期的监管包括了监管目标、调控手段、政策体系、机制建设等,涉及银行、影子银行、资本市场和经济调控等方面,它能够将经济波动中的周期性震荡和各种风险性因素进行战略审视。实行逆周期的金融监管,可以依据经济的周期进行反向调整,在经济繁荣时,提高金融监管标准,“当经济金融萧条时,金融监管当局可以采取反向措施,使金融机构有足够多的资金应对危机,进而达到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熨平经济周期的目的”[5]。逆周期金融监管的意义在于:一是不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还要考察资源整体的流动性状况以及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布;二是不仅需要考虑社会融资总量以及监管目标,而且还需要监管基础层面的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等监管新手段,监管和调控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等。逆周期监管理念的确立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二,科学设置和合理界定监管机构。要实行逆周期监管,必须科学设置和合理界定监管机构。监管机构代表国家相关部门,具有监管权和执法权,它需要对经济运行进行日常监管和持续跟踪。一般来讲,监管机构应包括金融监管与经济监管、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宏观监管与微观监管等监管机构的设置。科学设置和合理界定监管机构在经济波动中非常重要:一是它能为经济波动的监管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能够为逆周期监管提供具有公信力的政策措施,三是可以杜绝各种社会机构带来的虚假政策引导。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必然带来金融的风险性,因此,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刻不容缓。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讲,经济危机往往是由经济和社会的各种冲击而形成的。同时,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会有多年的潜伏期。尽早预测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管理部门能提前作出政策反应,从而降低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构建逆周期预警系统的意义在于:一是不仅能识别经济出现的风险性和脆弱性,还可按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来排列;二是从经济波动性的周期来讲,建立逆周期金融监管的监测长效机制需要“从预警方法、预警指标、预警模型、制度安排与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入手。在数据库、指标临界值、危机发生的判断标准、预警信号、警报发出后的应对措施等方面步步为营,逐个落到实处”[5]。

第四,逆周期的金融监管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实践证明,逆周期金融监管既不同于对日常货币政策的管控,也不同于对微观机构的监管;不仅需要对一系列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而且需要对金融体系中的利率波动、汇率规则、资本投放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政策管理。特别是逆周期金融监管涉及“指标选取、信息获取、模型甄选和构建等诸多内容,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对和谐的协调机制才能运转。完善逆周期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就是应对经济周期波动性,在时间轴上建立‘损有余、补不足’机制,也就是在经济高涨期留存储备以冲销经济衰退期的损失”[8]。由于我国目前采取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工监管的格局,在逆周期金融监管背景下,必须强化人民银行与各专业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工作机制,使平衡货币政策目标与宏观监管目标协调统一。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在资本、杠杆率、流动性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到总体协调、分工负责,实现逆周期金融监管的目标。

第五,降低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传统的宏观审慎监管忽视了金融市场中微观主体竞争的同质性、金融制度的顺周期性、金融市场透明度不足以及金融过度创新后监管不到位出现的杠杆率过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对金融稳定来说是最严重的威胁。资本监管要求应随着经济步入周期的不同阶段应时而变,强化金融体系顺周期性既有金融机构的内部因素,也有外部规则因素。内部因素包括风险计量方法和模型采用过短的时间跨度、鼓励追求短缺利益的激励机制和金融机构在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暴露方面的趋同性等;外部因素包括关于信用评级法的规定、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等。在景气时期设定较低的不良贷款率监管指标以抑制信贷扩张,在萧条阶段则提高该项指标以刺激放贷[9]。

第六,逆周期视野下要实行动态拨备覆盖率监管。在顺周期监管体制下,贷款质量较高,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水平较低;但到了逆周期阶段,萧条的市场必然带来贷款质量恶化,需计提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经济实践证明,经济繁荣阶段时应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提高监管要求,在逆周期监管体系下就必然要降低,使商业银行在景气阶段计提的较多资金可以用于萧条阶段弥补贷款损失,从而达到“以丰补歉”之效[10]。建立健全与新增贷款超常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通过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平滑信贷投放、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实现总量调节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机结合,从而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弹性和有效性。

第七,实施差别化的监管体制与政策。金融监管会随着经济的波动性变化而适时改变。一是在顺周期时期,各商业银行应累积较多的资本以应对经济衰退时期的需要,监管部门应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跨业经营,防范金融风险在信贷市场、资本和保险等其他市场的蔓延,此时,对不良贷款率可以保持较低的监管容忍度;二是在逆周期背景下,为了防止经济衰退而推动经济的复苏,必然要适当降低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标准,要促使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推动商业银行开展跨业经营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在资本质量上,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中核心资本的占比应较高;在经济衰退时期,可以允许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上更多地依赖附属资本。”[1]

第八,构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体系建设。一是商业银行要完善风险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二是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强化风险管理,努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三是要不断改善金融产品的运营管理,实施灵活与针对性的信贷模式。四是要建立健全逆周期背景下的金融风险监管体系。使金融体系中的周期性不良贷款、各种跨境资本流动和资本投资风险、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压力现象和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监控。五是要强化审计职能。强化内外部控制与审计职能,建立内部制衡机制。六是改进激励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

参考文献:

[1]蒋定之.探索逆经济周期银行业监管机制[n].中国保险报,2010-04-14(4).

[2]马涛.平抑经济波动须缓解市场顺周期行为[n].人民日报,2012-12-29(7).

[3]张存刚,胡瑜杰,张小瑛.虚拟经济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理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19.

[4]陶冶.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2(11):121.

[5]谷秀军.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具有现实意义[n].金融时报,2011-04-07(1).

[6]李志辉,王颖.构建逆周期金融监管体系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J].高校理论战线,2012(6):13-16.

[7]马涛.加强逆周期调控缓解顺周期行为[n].证券时报,2010-11-03.

[8]余辉.逆周期调节机制化[J].中国金融,2011(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