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危机应对措施十篇企业危机应对措施十篇

企业危机应对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6:48

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篇1

关键词:煤炭企业;经济危机;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煤炭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材料之一,由此,煤炭行业成为我国的基础行业,煤炭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其发展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状态下。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国际煤炭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我国的煤炭企业也受到影响,煤炭企业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前,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煤炭企业形成的冲击还未完全消除,煤炭企业目前还面临着发展困境。有关企业必须要做到通过危机认识,继续积极探索应对措施,找寻企业发展的潜力,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一、经济危机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经济危机之前,整个国际煤炭行业都处于平稳发展态势中,但是自2008年经融危机之后,煤炭企业就一直深处于经济危机的阴霾下,发展受阻,行业提升难度大。经济危机对于煤炭企业造成的影响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幅度调整煤炭价格。价格的大幅调整是经济危机影响的重要表象之一。在2004年至2007年之间,整个煤炭价格处于平稳增长中,到2008年价格开始出现较大的浮动,在上半年,价格迅速上涨,例如,纽卡斯尔港煤炭价格最高达到了190美元/吨,创造煤炭历史新高。而在下半年,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煤炭价格又一路下滑,例如在当年11月份,纽卡斯尔港煤价竟从当月月初的104.02美元/吨下滑至月末的76.09美元/吨,据计算,月跌幅有26.85%。2005年——2008年国际煤炭价格趋势图见图1。处于价格下滑的国际大环境中,我国的煤炭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出现下跌,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挤压,与此同时,煤炭企业的经济利润在前几年的持续上涨后,开始缓慢运行,企业面临较大的挑战。

图12005年——2008年国际煤炭价格趋势图

对煤炭价格的大幅下跌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这些也都是受经济危机影响所致。第一,煤炭价格一路下滑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下游产业需求量的降低。这主要是因为自经济危机爆发后,使得一些以煤炭为生产原料的钢铁、电力等行业出现经济衰退,业绩下滑,从而对于原材料的需求降低,即对于煤炭的需求量减少,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煤炭价格自然下降。第二,受汇率的变化造成。在国际煤炭市场上,煤炭价格基本都是以美元为计量单位的。2008年,作为煤炭主要出口国的澳大利亚对美元的汇率也大幅贬值,这样,也使得煤炭价格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第三,经济危机使得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从高点11689点(2008年6月5日),大幅下跌至最低671点(2008年12月8日)。当前,该指数虽然在一定幅度上得到了上升,但是依然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这种低位运行的海运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煤炭价格造成影响,起到了拉低作用。

2.煤炭企业面临资金窘境。经济危机的爆发后,使得相关下游产业经济衰退,对煤炭需求量下降,煤炭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压缩了煤炭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现金流减少。但是原材料、劳动成本、设备更新等是企业必须要支付的现金,此外,随着原材料的上涨、劳动成本的提高以及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对于企业现金支配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致使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窘境。而且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银行以及相关的企业筹资渠道变得狭窄,企业筹资步入困境,资本市场暴跌也使股权筹资困难加大。成本的增加以及筹资的困难,都使得煤炭企业严重缺乏资金、面临资金窘境。

3.企业对外投资受限。经济危机爆发前几年,我国的煤炭行业还是处于较为强劲的发展态势中。煤炭企业利润空间以及发展空间广阔,在这种积极的市场氛围下,各煤炭企业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奠定了企业坚实的发展基础。一些有实力的煤炭企业还在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本的扩张,形成大型的企业集团,对于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提高煤炭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不仅造成煤炭价格下滑、企业利润降低,而且还使得企业出现资金问题,企业发展面临困境。这些都使得煤炭企业的扩张之路受到了限制,并且其自身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经济利益受损,扩张之路举步维艰。

二、煤炭企业经济危机应对措施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煤炭企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煤炭企业发展面临困境。有关企业必须要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积极探索方法,改革发展战略,创新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使得企业在经济危机的逆境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1.创新理念,调整发展战略。虽然2008年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多年,但是其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对于煤炭企业造成的影响还继续存在,煤炭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但是各煤炭企业必须要在新时期充分认识经济危机的影响,更新发展理念,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在发展战略的调整上,各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特点与未来的发展定位与目标进行,为未来企业目标的实现建立当前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以及策略。具体而言,第一,针对煤炭价格下跌、需求降低的现状,各煤炭企业应当重新调整产品结构,结合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尽量取消对不适应市场产品的生产,从而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创造利润;第二,对当前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整合与调节。未来的企业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必须要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能再停留于单一产业链条的生产模式下。煤炭企业必须要大力构建多元化产业链,例如,发展煤-焦-化,煤-电等产业链条。对于一些竞争力严重缺乏且经济效益低下的产业链条要及时地进行取消。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以及人才的利用率,将有限的资源充分运用到实处,促进企业的发展。

2.加强政策研究,充分整合资源整合。当前,我国对于煤炭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提升整个煤炭行业的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大型的煤炭产业基地以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得到了建设。而且相关部门也颁布了相关的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与振兴规划。在全国重视煤炭产业的提升与相关规范相继出台的大环境下,各煤炭企业必须要抓好机遇,寻找契机,利用资金的重组、收购等手段积极地整合有力资源,扩大企业规模。

3.强化资金管理,提升资金利用率。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资金短缺曾一度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重大阻碍。为了有效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做好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成为煤炭企业实现发展的有力保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现。第一,可以通过扩大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销售及积极的货款回收政策,从源头扩大企业资金流;第二,通过合理的筹资策略,如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融资;第三,强化现金管理。在企业内部设立财务公司、内部银行等机构,实现资金的集约化、有效化管理,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4.创新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我国的煤炭企业集团,大部分脱胎于原来的国有大型煤矿。随着产业的分离,以及机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煤炭企业集团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迈进。但是,这些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粗放经营的现象。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机构臃肿僵化,市场反应迟缓,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为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要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企业良性运营。

三、结束语

总之,煤炭企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国家非常重视这一点,并且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内需等措施,着力创造煤炭企业的发展空间。各煤炭企业必须要抓好这一机遇,在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国家产业振兴的环境下,寻找发展契机,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芮明亮.煤炭企业发展中资金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09(08).

[2]马大方.空分装备产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分析[J].深冷技术,2010(06).

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篇2

【关键词】财务危机,风险防范,佳兆业

一、财务危机的相关概念综述

(一)财务危机的定义

对财务危机定义的研究一直是财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深入探索,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科学的研究应该首先从定义入手,如果对概念的界定不清晰,就无法准确地进行资料的收集和进一步的研究,也就不可能得出准确无误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失败明显无力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的危机,应该包括:企业技术失败、资不抵债、债务无力偿还和破产等。

(二)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明显无力按时偿还到期的无争议的债务的困难与危机。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无法按期支付负债融资所应负的利息或本金而有倒闭的可能性,因此又称为违约风险。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二、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经济环境、政府政策变化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有些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这些因素从外部作用于企业,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每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如果不能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就会一步步走向危机的深渊。因此,只有正确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认识到不利于自身的因素,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1.经济环境变化

在经济萧条时期,市场不景气,客户需求下降,产品销售额不断下降,甚至企业产品滞销严重而出现亏损,企业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就可能陷入财务危机。市场是不断发展的,处于衰退阶段的行业也将会面临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挑战。例如作为与宏观经济景气度关联度最为密切的行业之一,钢铁行业已率先深刻感受到经济增速下滑、下游需求疲软的浓浓寒意。《证券日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27日,在已中报的18家上市钢企中,除了久立特材,剩余的钢铁企业中业绩悉数大幅下滑,其中马钢股份巨亏近19亿,山东钢铁亏损9.96亿,同比减少336%;杭钢股份亏损1.07亿,同比减少150%;沙钢股份、八一钢铁和太钢不锈净利降幅均超过五成,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2.国家政策变化

国家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国家政策的突然改变,打击了有关企业的主要业务,而企业又无法短时间内开展新的业务,那么可能就会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导致企业的业绩急剧下滑,出现严重亏损,最终引发财务危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限制,当国家政策旨在保护和扶持某个行业时,就是这些行业的企业大力发展的好时期。若一旦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政策有所变化,那些无法适应变化的企业必然面临生存危机。

当然,战争、事故、自然灾害等外部灾难也是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总之,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不可忽视,企业应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中长久生存下去。

(二)内部因素

1.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应收账款不断增加

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会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企业往往由于资金投向问题造成其过于分散,长期占用资金而造成资金严重短缺,这样企业就不得不大量借入资金以维持生产经营,造成企业负债过度。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最终就会引发财务危机。

应收账款不断增加无疑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的增加,应收账款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企业现金并未增加,反而增加了应收账款的成本,如果应收账款回收期越长,企业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大,长期下去,会造成企业资金回收困难,资金短缺而引发危机。例如光伏业中著名企业超日太阳就面临这样的问题。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2011年,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04%,应收账款却同比增长240.16%。应收账款快速增加,使超日太阳财务资金状况明显恶化。2012年第一季度,公司应收账款继续攀升至26.34亿元,经营性现金再度流出6.14亿元。201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超日太阳第三季度应收账款为7.56亿元,而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0.36亿元,当期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近73%。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33.42亿元,比期初增长了51%,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42.3%,超日太阳已陷入严重财务危机。

2.企业过度负债财务杠杆运用过度

负债经营,能使企业得以利用财务杠杆效益,但如果企业过度增加负债,则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也会导致企业信誉下降,影响企业的筹资能力,使企业很难再筹集到所需的资金,这样一来企业的财务状况会一步步恶化最终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因此,企业财务危机发生与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息息相关。财务杠杆运用得当,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但如果企业过度负债,财务杠杆运用过度,一旦决策有所失误,财务危机就很容易发生。因此,保持合理的财务资金结构,是有效预防财务危机的重要手段。例如: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曾经的光伏龙头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背负了巨额债务后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吓退了接盘方,被要求破产重组。2011年一季度以来,在尚德盈利能力极弱的状况下,其负债率持续走高,这种高负债必将导致企业走向灭亡。据201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尚德总资产为43.79亿美元,而负债总额高达35.82亿美元,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1.66%。与此同时,无锡尚德还背负着沉重的到期债务偿债压力。可见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应合理运营财务杠杆效应,避免负债过度造成财务危机。

3.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且风险意识淡薄

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一些企业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导致主营业务不明,内部管理混乱;一些企业盲目的扩张打价格战进行恶性竞争,而使企业销售成本不断升高而收益不断减少,甚至成本高过了收益;还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导致资金回收困难,这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难免会陷入财务危机。虽然企业想要不断壮大自身,就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张,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但如果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盲目扩张,管理者缺乏企业发展的长远眼光,被规模的快速扩大蒙蔽了双眼,过高估计了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便会使原本因为扩张而财务紧张的企业更加危险。面对种种风险与挑战,企业必须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4.企业缺乏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和财务管理人才

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财务危机刚出现时先发出危机警报,促使企业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起适合自身的财务预警系统,及时防范与控制可能出现的危机。但如果财务人员不善于运用合理的财务指标来构建属于自己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会造成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从而无法预防财务危机。一个企业的良好经营是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的,若企业因为人才缺失而造成种种财务决策失误,甚至会引发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应对措施

(一)针对外部因素的应对措施

1.针对经济市场环境

企业应注意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的能力。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应及时调整企业负债比率,确保自身偿付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千变万化。企业还应关注因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等变化而使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的情况,以免出现严重亏损。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环境,应制定及时应对的措施,提高企业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此降低因经济环境变化而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危机。

2.针对国家政策

企业应注意国家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企业在经营、投资和筹资等方面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及时针对国家政策因素的出现调整经营策略,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适时调整财务管理办法,从而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以此降低国家政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企业只有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投资经营战略,正确把握经济环境、国家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变化,对企业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外部因素给企业造成的严重影响。

(二)针对内部因素的应对措施

1.强化企业资金管理并合理控制应收账款

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准确科学的预测资金需求量,合理的筹集和使用资金,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盲目占用资金造成浪费。资金更应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合理投入。企业在资金的借入上应更加谨慎,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入资金,只有这样,才会有效的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避免因盲目借款而引发财务危机。企业应加速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货币资产以提高资金使用率。

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如果企业制定了十分严格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政策,对客户来说要求过高,则有可能错失许多潜在客户,甚至会为竞争对手提供便利,最终影响企业的销售水平。但是如果企业将信用标准放得很宽,尽管企业会有很多客户,但是这样一来,这些客户的总体还款水平就会降低,这无疑会使企业坏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导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使得企业缺乏资金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准确评估客户的信誉程度,根据信誉程度的不同,划分信用等级,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这样就可以有效控制应收账款,减少坏帐损失,避免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

2.加强资本负债结构的优化与财务风险的控制

企业要想使公司财务稳健发展,加强资本负债结构的优化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应当依照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资本负债结构进行调整,让该结构保持适当的比例。想要加强资本结构的优化,企业应保持权益与债务两项资本的合适比例,当负债比率超过负债利息等于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这一界限时,就会加大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风险。企业财务危机的预兆之一便是资产负债率过高,负债占企业资本结构的比重越高,财务风险也就会越大,若控制不好,企业陷入危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资本结构,严格控制财务风险。良好的经济市场环境下,企业可以适当激进,增加适当负债,并对财务风险进行真确的评估;当经济环境恶化时,企业应小心谨慎,耐心应对,合理调整负债结构,努力降低企业风险。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一定要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加强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对危机的发生有所防范。

3.提高企业及员工防范危机的意识并加强内部控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只有每个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到位,企业的抗危机能力才会有所提升。只有教育员工树立危机防范意识,才能将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为此,企业可以对员工尤其是专业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危机知识的普及,使员工的忧患意识得以激发,使其意识到防范危机的重要性,总体上提高企业的危机意识,共同为防范危机而努力。同时,企业也应该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加强危机意识的树立,居安思危才能防范于未然。同时应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就很容易发生经济效益低下、决策大量事物或违法乱纪等危害企业的现象,这样积少成多必然会导致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

4.建立适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是通过设置敏感性财务指标并观察其变化,而对企业可能或即将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的财务分析系统。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说是一种诊断工具,能跟踪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在发现财务状况异常时及时预警,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企业损失。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可以发挥对财务的监测、诊断、治疗、保健的作用。企业还应在建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使其有较高的灵敏度,这样就越能使其发生巨大的作用。

5.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又称债务重整,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也就是说,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即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不同于原协议的,均作为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是解决企业财务危机的手段之一,可以帮助那些难以还清债务的企业摆脱暂时的财务困境,使企业有时间认识自己的不足,找到正确方法解决危机,使企业能够长久发展下去。债务重组的方式主要有:以资产清偿债务;以现金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的偿还期限、降低利率、免去应付未付的利息等;以上三种方式组合。

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篇3

【关键词】欧债危机;中小外贸企业;影响;因应措施

1.欧债危机的演化

欧债危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简称[1]。其发端于希腊,受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三大评级机构在当年底下调希腊评级至a-,而新政府降低财政赤字的措施未获外界认可,评级再遭下调,希腊债务危机爆发[2]。继希腊之后,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传统欧盟成员国也被波及,由于债台高筑,财政赤字过大,均被下调评级,陷入了债务危机。危机越演越烈,除了德法等财政健强的国家外,欧元区的国家均被卷入此次危机,形成欧债危机。危机波及范围的广度和影响的深度世所罕见,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甚大,亟需对此的研究。

欧债危机究其根源,主要分为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指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逐步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各国普遍采取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宽松的政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大规模的举债,短时间内稳定了国内经济,抑制了经济下滑的危险,但此类政策造成国家政府的债务负担急剧恶化,财政赤字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随后导致危机爆发并向整个欧洲蔓延[3]。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欧元区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二元性[4],即欧元区有统一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而不具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种制度架构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危机爆发后,欧元区国家既不能有效应对债务危机,将危机消灭于萌芽中,也无法阻止危机在区域内的蔓延扩散,掐断债务危机传播的途径。由于欧元区的统一货币政策,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无法通过超发货币等货币手段解决债务问题,只能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调整缓解债务,而财政政策可腾转挪移的空间非常有限,因此收效甚微,欧债危机爆发不可避免。当危机发生后,由于债务链和国际投行的炒作等作用,将其他债务过高的国家拖入危机泥潭中,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演化成更大规模的债务危机。

除此之外,欧洲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高福利政策以及人口结构等内外结构性矛盾也是欧债危机恶化的催化剂[5],国际评级机构的唱衰对欧债危机起着推波助澜作用,使债务严重的欧洲国家雪上加霜。

2.欧债危机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

由于中小企业对欧出口额占总对欧出口额的大半壁江山,欧债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对欧出口的消极影响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需求总量明显下降,签单少且履约困难,贸易风险大增,利润急剧下降等方面。

(1)外需急剧缩减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欧出口贸易额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陷入危机的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进口需求降低。由于欧洲各国主要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应对危机,主要以削减政府支出,降低人民福利待遇等方法实现,能解“燃眉之急”,但是对经济发展起抑制作用,延缓经济复苏,国民收人下降,失业率高企,都导致欧洲消费和需求疲软。相比前几年,外需总量下降明显。

(2)打击市场信心

欧债危机严重影响和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并对消费者的消费态度产生负面影响。欧元区投资者信心指数在2010年7月开始上升趋缓,并在2011年6月后持续下降多月,近两年中国广交会上欧洲客户反馈回来的市场前景悲观的预测,都表明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致使实际成交比例大幅下降,企业签订长单意愿不足,进口企业融资困难,“坏单”等现象大幅增加。我国中小企业对欧出口的订单数量大幅度下降。

(3)贸易风险大增

在危机爆发后,欧元兑美元和欧元兑人民币等汇率大幅下降,且波动剧烈,换汇成本和外贸报价难度大增。欧洲各国经济疲软,进口企业资金链趋紧,支付乏力,出口企业回款困难,易形成坏账,迫使出口企业重新签订订单、更换结算方式等手段以规避或降低此类风险。危机爆发前常采用的收汇风险加大的结算方式,如电汇,托收等方式在危机爆发后实际应用比例大幅下降;出口企业采用更安全的结算方式,比如采用信用证结算或者预付货款,导致进口企业享用的隐性融资不在存在。又由于进口国债台高筑,政府可能破产,导致银行因连锁效应受损失,降低银行给进口企业提供担保和发放信用证的可能性,缓解进口企业资金压力的能力和意愿下降,进口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出口企业赔本的风险大幅上升。欧洲主要银行银根紧缩,进口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风险剧增,又不再享有出口企业提供的隐性融资,在此双重打击下,对欧出口,使欧洲进口商资金链越紧缩,中小企业出口商越不愿意出口的恶性循环,进口企业破产风险日趋加大,出口企业的贸易风险大增。

(4)贸易摩擦加剧

欧洲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恶化外贸环境。欧债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口企业遭到的各类反倾销、反补贴等多种调查与制裁已发生多例,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各类技术壁垒法规大规模扩容,造成生产企业制造成本大幅上扬,出口企业的商品成本上升,同时国内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急剧飙升,致使出口的产品利润率大幅降低,出口意愿下降。

3.应对措施

上述分析表明欧债危机对我国中小外贸出口企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为应对此不利局面,可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纾缓其困境。

(1)转移目标客户群体

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是中小出口企业出口贸易的首选之地,当欧美国家经济动荡时,出口贸易就将遭受巨大打击,威胁中小出口企业的生存。为扭转此局面,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势在必行。即将原先主要瞄准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转向东欧、俄罗斯等前苏联加盟国,或中亚、东南亚等国家,有意识的积极开拓此类经济增长势头和潜力都巨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分散和降低出口贸易风险。

(2)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

除了想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之外,中小出口企业还应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沿海地区在大范围推进产业升级,中小企业可借此东风,大胆尝试和独立创新,开发新产品和新模式等,如纺织行业中的竹纤维制品等,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摆脱以往依靠廉价订单的窘境,摒弃传统的低成本、低附加值的模式,寻找和开启中小出口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家可在此方面有意识的引导和提供部分政策支持。

(3)控制外贸风险

欧债危机的主要危害之一是进口企业融资困难,进口企业容易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致使出口企业出现坏账等问题,威胁中小进出口企业的生存。为使出口贸易持续进行,中小出口企业可采用预付款、信用证等最安全的结算方式,而不用或少用赊销、托收等高风险方式,达到控制贸易风险,保证资金链安全的目的,熬过危机阶段。

(4)转移外贸风险

控制贸易风险,可以利用一种政策性保险业务——出口信用(信贷)保险来转嫁外贸风险[6]。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对象是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承保的风险主要是进口商因破产而无力支付债务、拖欠货款或因自身原因而拒绝收货及付款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商业信用风险,和因进口商所在国禁止或限制汇兑、实施进口管制、撤销进口许可证、发生战争、暴乱等买卖双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导致进口商无法支付货款政治风险。出口商缴纳保费后,若出现保单所列风险导致账款无法收回,承保人将赔付出口商80%~90%的实际损失。因此通过转移外贸风险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外贸风险,同时提高出口企业的信用等级,获得更多的银行金融支持以加快资金周转。

总而言之,欧债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打击巨大,威胁其生存,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多元化出口市场,控制和转移外贸风险,可以降低中小出口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使其渡过欧债危机带来的贸易寒冬。

参考文献:

[1]韩晓琴.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极其应对[J].桂海论丛,2011(06):89-93.

[2]张晓晶,李成.欧债危机的成因、演进路径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4):26-31.

[3]杨蜜.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策略[J].经济论坛,2012(272):67-69.

[4]陈大波.欧盟债务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长江论坛,2010(6):37-41.

[5]杨逢珉,徐利成,洪雪萦.欧债危机对我国对欧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因应措施[J].国际商务研究,2012(33):5-15.

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企业坏账应对措施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对外贸易的大国,所受的冲击尤为严重。特别是出口贸易这一部分,我国外贸企业不仅要经受订单减少、成本上升、生产力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考验,还要面对特殊时期以及特殊环境下的信用危机,具体表现在财务方面就是企业坏账明显增多,尤其是对于一些严重依赖外贸的产业以及相关企业来说,形势已经相当严峻,这成了我国外贸在金融危机的局势下又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外贸企业坏账的具体请如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外贸企业坏账增长?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减少企业坏账、稳定我国对外贸易局势?这些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外贸企业坏账情况严重

随着次贷危机的逐步扩展,中国外贸已受鱼池之殃。从商务部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坏账损失将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在中国涉及信用纠纷的金额同比增长竟然达到了14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报损数据是反映出口坏账最为直观和准确的指标,它能比较客观的反映企业账款收支情况。去年12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08年前三季度的中信保的金额报损率已超过1.5%,由此可见我国外贸企业坏账情况不容乐观。www.133229.com

二、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坏账增多的原因

其实早在前几年全球经济运转正常以及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时候,外贸企业坏账就作一个潜在的隐患一直存在着,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外贸企业坏账的严重程度。下面就来看一下我国外贸企业坏账增多几个原因。

1.中国企业对信用管理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管理工具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论点,内部矛盾始终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纵然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外贸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造成如今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企业本身。有关统计表明,中国的外贸企业只有11%建立了信用监管体系,其中93%是外资企业。而国内出口企业真正因为销售问题和收款问题而形成的坏账比例,大约只有2.5%左右。企业由于缺乏信用手段因而对客户信用情况调查很少,或者调查不实,隐患随时存在。甚至企业的相当一部分坏账,发生在国外的3至5人的“超小公司”中,如果加强资信调查和风险管理,这类风险本来可以避免。

2.中国企业对国际结算的方式重视不够

汇付、托收等结算方式,以商业信用为依据,风险比信用证业务下的银行信用大。经过调查,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在外贸活动中使用汇付、托收等方式。当企业使用该类方式时,实质上是企业将资本借贷给对方,这造成我国企业在接收货款时处于不利地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百年银行都倒闭破产,银行信用都得不到有效保证,更何况商业信用。对于国际结算方式的重视不够,也是造成企业坏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金融危机将曾经潜在的坏账隐患加深从而显露出来

金融危机紧逼之下,拖欠货款已经不再是少数信誉较差的国外进口商的专属行为了。08年以来,一些国际大买家、老客户也集中出险,令出口企业步步危情、损失惨重。首先是一些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生产萎缩、需求下降,企业资金链收缩甚至断裂,无法有效地支付货款;其次一些银行的倒闭破产,使得信用证支付方式下银行信用得不到有效保证,国外企业无法通过银行的保证来获得周转资金,银行信用不再是国际货款支付中的可靠保证方式;其次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贸易不景气以及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倒退,消费者信心以及购买力下降,许多国外企业货物不能及时售出。

同时,一些国家外汇汇率和相关政策的不稳定,以及一些国外企业通过破产手段逃避债务,也是造成坏账增多的原因。

三、我国应如何积极应对外贸企业坏账增多问题

面对外贸坏账增多的问题,中国外贸企业要从自身和外部等多方面多渠道寻找解决办法和出路,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

1.采用“3+1”信用管理模式,加强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管理

“3+1”信用管理模式是商务部力推的一种信用管理模式。其中“3”是指企业内部应建立3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1”是指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这种信用管理模式可以作为信用管理的一种相对明确的标准和手段,解决信用管理手段缺失的问题,减少企业损失。

2.采用有利的国际结算方式积极追讨国外企业欠款.

中国的出口企业以前一直以l/c(信用证)为主要结算方式,这种基于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非常安全,但成本较高,而且随着一些银行的破产,银行信用也得不到完全的保证。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开始要求使用o/a(记账)或d/a(承兑交单)方式。这两种结算方式虽然节省了进口商的成本,却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因此面对新的外贸形势,外贸企业要积极探寻新的国际结算形式,促进国际结算形式多元化,例如国际保理等新的国际结算形式。国际保理是指出口商以商业信用形式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并将其债权卖断给保理商收回全部或部分款项,取得资金融通的一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它可以相对更安全的保证出口商安全收汇、融资便利,并能有效的改善出口商资产负债比例。

3.要加快提升企业的外贸风险意识保持相关信息通畅

我国外贸企业要提升外贸风险意识,在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并完善各项合同条款后应及时了解外贸或投资对象所在国国家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查合作的国外企业的资信情况。

另外我国的政府公共部门应以定期公开境外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扶持建立信息评级机构,对国外客户来华贸易情况进行长期跟踪,保证相关信息畅通。建立全面准确的信用系统是防止海外欠账发生的有效途径。如果我国相关部门能提供国外企业信用信息,对海外欠账问题进行追踪观察,及时公布“低信用”公司名单,无疑能避免海外欠账问题的发生。

4.政府积极引导加大扶持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鼓励并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为众多出口企业承担由于进口国政治风险和进口商商业风险而引起的收汇损失的政策性险种。它是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各地政府要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培训,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信用保险,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从而进一步解决坏账问题。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而且它的破坏力和持续时间短期内仍不能有效预计。尤其在国际收汇以及外贸坏账问题上,经济危机对于中国外贸的影响更是难以预测。面对这样严峻的经济形势,外贸企业更要积极的应对,从自身寻找症结,从外部打通脉络,多渠道多元化解决外贸坏账问题,保障我国外贸经济安全和贸易秩序正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2]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我国外贸企业高坏账率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2007(5)

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篇5

[关键词]企业危机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危机总结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多种危机,并且无论哪种危机发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对于企业来说,危机管理迫在眉睫,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突发性事件,而注重挖掘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原因日渐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危机管理呢?法国管理学家费尧曾说过,管理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危机管理也是这样,它的过程是消除企业危机因素的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危机预防,危机化解,危机总结。

一、危机预防

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危机,而不在于处理危机。出色的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自如应付危机。危机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2)引入危机管理框架结构。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信息系统,第二部分是决策系统,第三部分是运作系统。

信息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工作,由信息整合部、信息对外交流部和咨询管理部组成。信息整合部对外派出信息侦察兵来收集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评估鉴定;信息对外交流部负责应付公众、媒体、利益团体和危机之外的人,咨询管理部主要负责分析危机的影响和危机管理造成大众及相关利益集团对企业组织的看法,并提出改善的建议,把一些重要信息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

决策系统由危机管理者统帅,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他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进行决策,一般由首席危机管理者,如公司的经营决策层担任,也可由中级或基层管理者担任,但是这时必须由高级决策层授予其较大的权限。

运作系统由部门联络部和实战部组成,其中部门联络部负责联络公司内部受危机影响的部门与不受影响的部门,是正常经营地区与受危机影响地区的联系纽带,而实战部则负责将危机管理者的策略计划翻译成实战的反应策略和计划,并通过专业知识来实施这些计划。这种危机管理框架结构,不管应付何种类型、规模与性质的危机,都清楚地限定了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和目标。将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和提供给外部团体的信息分开,减少了误解和对抗,降低了对企业信誉所造成的影响。

(3)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及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危机监测。指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搜集有关企业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危机预测和预报。指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三是危机预控。指企业应针对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二、危机处理

危机预防管理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或程度减到最低值,而无法阻止所有危机的到来,那么企业亲临危机时如何应对呢?笔者以为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计划,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当然不能照本宣科,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对策。(2)应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想取得长远利益,企业从危机爆发到危机化解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的短期利益,拿出实际行动表明公司解决危机的诚意,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弥补损失,这样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形象。(3)开辟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危机发生后,应尽快调查事情原因,弄清真相,尽可能地把完整情况告诉新闻媒体,避免公众的各种无端猜疑。诚心诚意才是企业面对危机最好的策略。企业应掌握宣传报道的主动权,通过召开新闻会,使用互联网、电话、传真等形式向公众告知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公司目前和未来的应对措施等内容,信息应具体、准确。随时接受媒体和有关公众的访问,以低姿态、富有同情心和亲和力的态度来表达歉意、表明立场。(4)选择适当的危机处理策略,如危机中止策略、危机隔离策略、危机排除策略、危机利用策略。隔离策略,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连锁效应,一种危机爆发常常引发另一危机,为此,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应设法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隔离在最小范围内,避免殃及其他非相关生产经营部门。中止策略就是要根据危机发展趋势,主动承担危机造成的损失,如停止销售、收回产品,关闭有关工厂,部门等。消除策略。需要企业根据既定的危机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善于利用正面材料,冲淡危机的负面影响,如通过新闻界传达企业对危机后果的关切,采取的措施等,并随时接受媒体的访问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利用策略。这一策略是变“危机”为“生机”的重要一环,越是在危机时刻,越能昭示出一个优秀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只要采取诚实、坦率、负责的态度,就有可能将危机化为生机。处理得当,就会收到坏事变好事的效果。

三、危机总结

危机总结是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应对危机管理要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要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系统的调查分析。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修正措施,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完善危机管理内容,并以此教育员工,警示同行。危机并不等同于企业失败,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企业应将危机产生的沉重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驱使自己不断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系列创新,最终实现企业的腾飞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菲利浦・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第十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3]亨利・明茨伯格.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机械工业出版社.

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篇6

风险预警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一个新阶段,逐渐体系化。预警的重点就是抓住小范围、低程度的风险事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发大风险,最成功的预警应该是将危机消除于萌芽状态。应急是指在正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当发生了具有破坏性质的意外事件时,对这种紧迫情况,需采取的控制事态恶化、减轻事故损失的抢救措施。通过对以往危机事件的研究分析发现,应急处理越及时有效,危机造成的损失相对就越小。因此,近年来,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企业预警管理,是指能够对企业失败、管理失误现象进行早期警报和早期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所谓企业预警管理理论,是将经营失败和管理失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置入现有管理模型中统一分析,来揭示企业的逆境现象(经营失败、管理失误)的客观活动规律以及逆境同顺境的矛盾转化关系,进而揭示企业经营不失败、摆脱失败的管理机制。因此说,它是企业研究如何识错、防错、纠错、治错的系统管理方法,是一门全面解释企业成功机理和失败机理的系统学说。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佘康教授认为,国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企业危机发生后如何应对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至于危机的成因、发展过程则缺少机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企业预警管理理论是对经营失败机理性分析并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手段与方法的理论。

现有的管理注重研究企业经营成功的机理而忽视企业经营失败的机理的研究,从而难以科学的解释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预警管理理论,就是将经营失误失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而置入现有理论框架中进行新的思考,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企业逆境的客观发展规律,这可称为企业管理的”安全”机理。企业预警管理研究是通过规范性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来提出预警管理的概念、原理与方法的系统学说,以全面阐述企业的成功机理与失败机理。

二、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危机预警机制研究企业预防危机、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手段和策略,设计企业危机预警分析指标,以增强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保证企业处变不惊,做到防患于未然。特别在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已今非昔比,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开展危机预警研究与应用就显得更加迫切与重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核心是要企业树立危机意识,而领导者的危机观念尤为重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健全危机防范制度,保证危机信息传导通道的顺畅,以及研究建立应对危机的措施谋略。越是成功的企业越不可无危机预警机制。

纵观业界,在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中,多少曾经叱诧风云、豪情万丈的商界巨子如同喧闹的走马灯来去匆匆,多少曾经如日中天、风光无限的企业集团就像夜空中的流星一闪而逝。正如古语所云:“其兴业?R,其亡也忽”。

(一)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误区只是建立实施“危机预警机制”。管理也是生产力:合理组织生产并产出经济效益。然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误区在于:忽视企业基础管理而过分强调企业法人权威;忽视管理的多样性而过分强调经济手段的作用;忽视企业内部机制二过分强调扩权管理;忽视企业自身问题而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此外,就是是对管理中理性、非理性之争太极端。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的研究主要是反唯理性主义。非理性倾向者关注管理的实务认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背后必有一套强有力的文化,人是最大资源,管理他们的方法是通过文化的微妙暗示。而传统的管理模式过分依赖分析的、定量的方法,导致有失偏颇。企业在管理方法的运用中把握不了适当的“度”失去平衡。现实表明,我们不应该处于两个端点上,而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促进演化发展。

(二)企业危机预警机制现状产生的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在危机到来时,企业为什么总是仓皇应战总是缺乏一种机制、一种制度性的防范措施。其原因可以归结如下:1.高速度掩盖低质量

多年来我国的速度型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处于高速度发展阶段,人们只看到表面的繁荣,而看不到企业潜伏的危机。在经济处于调整收缩阶段时,企业危机爆发的频率自然提高。总体上来说,企业的周期与国家经济周期是一致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有时候的高增长是伴随着高通货膨胀,经济运营存在极为明显的周期性。尽管经济学家力图找到烫平波动方法,但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少。

2.思维局限的约束

西方思维重分析而东方重整合,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危机意识。中国强调中庸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使我们国人缺乏辩证思维。西方管理追求卓越,东方管理追求和谐,此话不无道理。目前中国的企业大多从计划经济的短缺年展过来,在有产品就有消费者,有广告就有市场的环境下,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过去的成功往往会误导企业家,在经历了创业时期的大风大浪,铸就辉煌后,总认为自己会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淡化了危机意识。

3.浮躁的社会风气

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转型期的社会意识、空气中都充满了浮躁的气味。“一不留神,成为百万富翁;一不留神,成为影视歌三栖明星”诸如此类的神话广为流传。

企业家面临市场种种的巨大诱惑,更多的考虑是如何迅速膨胀扩大,神经总是绷的紧紧的,总想着通过几场应战击败对手,成就大业。

因而,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企业家向前考虑的多,向后考虑的少;攻击型的思维占主导,防范型的观念居次位;有心规划宏图大业,无意审视危机忧患。这也是导致企业缺乏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的重要环节及相关措施

(一)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

1.危机调查和危机预测

调查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首先需要进行广泛的情报收集工作,然后对已经收集的情报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评估,把所有可能发生得危机按轻重缓急加以排列,并预测出危机对组织造成多大损害,并将结果迅速上报或分送有关决策者,从而为制定反危机措施做好前期准备。

预测危机,这里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找出在组织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危机,因为发生过的事情可能再次发生。第二种是,找出该组织的同行或类似组织发生过什么危机。

2.精心策划危机应急方案

良好的危机防范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而且要为可能发生作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自如应付危机。

制定全面的危机反应计划主要包括危机运营的目标、策略对策、工作程序方法、方案运作条件、组织资源配置等,在制定危机反应方案时,可倾听外部专家的意见。当然,危机预案不应太僵化、太具体,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包括各种危机均有的不可预见的方面,留给管理层自己判断。

3.培训专业人员,进行“模拟危机”演戏

为确保处理危机时有一批训练有速的专业人员,平时应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包括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和临危的应变预防能力。同时,设定模拟危机情景,定期进行模拟演习,使人们熟悉方案,并检测方案的有效性。

(二)建立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的措施

1.企业必须收集竞争情报,为危机“监控”

在危机酝酿期,往往会在媒体或互联网上出现相关事件的报道。如果企业能在此时就有所觉察,将其解决于危机爆发之前,这不仅是避免危机的最佳方式,也是把企业损失降到最小的途径。信息技术长足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也逐步从部门级扩展到了企业级,作为应对,竞争情报产品及相关服务已成为危机预警和监控的有力工具。对于竞争情报准确的搜集、管理以及分析,是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其危机预警系统的要素,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要准确判断所有消息的来源,并与刊登和转载消息的媒体及时取得联系,赢得他们的信任,把“危机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对“舆论出口”澄清,是对解决问题行表率的作为;要快速、准确地掌控竞争情报,这也是危机公关的前提;要能够以最直接和最快速的方式,实时掌控市场信息,以达到预警的目的;应对危机公关预警,企业需要“因需而定”拟出各自的竞争情报规划。

2.企业必须要做好危机预警阶段的分析工作

企业在建立自己的危机预警体系时,应该认真反思哪些薄弱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危机,因此,在危机预警阶段的分析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预警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调查工作

企业应按照正式的方式来明确最有可能发生的、潜在的、能够造成最为严重危害的危机,其主要调查途径有:

①对公司的高层、中层、基层进行调查

②对经销商进行调查

③对消费者进行调查

④对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调查

⑤对媒体记者、编辑进行调查

在对以上所形成的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帮助识别企业最脆弱的方面,为危机企业缩小应该进行良好防范和管理的危机范围,从而确保危机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危机分析

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分析危机发生的频率

②分析危机发生的影响

③分析危机管理的难度

④分析危机引起的公众关注度

(3)诊断工作

企业要建立危机自我诊断制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危机的诱因。建立危机管理机构,由危机管理小组制定或审核危机管理指南以及危机处理方案处理危机险情。一旦危机发生,及时遏制,减少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拟定危机管理计划,在事前对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预先研究讨论,制定出应变的行动准则。开展员工危机管理教育以及培训,增强员工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技能,应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提高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并可以监测危机管理计划是否充实、可行。

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篇7

关键词:营销危机处理策略

市场竞争中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发生,营销危机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忽视危机或不能对危机采取有效的对策,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深刻理解企业营销危机的内涵,全面探讨处理危机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营销危机与处理原则

企业营销危机是由于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的突变或营销管理的异常,使企业产品销售或服务陷入极端窘困的状态。这种状态源于某些不确定性,既可能是当时不确定的环境和信息,也可能是将来不确定的发展趋势。研究营销危机就是使企业能够趋利避害,将损害降到最低,并把握机遇使企业持续发展。营销危机一旦发生,会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企业要迅速采取措施,减少危机的损失。那么,企业遇到危机时,应该有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

1.快速反应原则。即企业能够迅速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对危机情况迅速调查,及时分析和预测危机发展趋势;观察发现危机前兆,分析预计危机情境。

2.主动处理原则。即企业面对营销危机应主动处理,组织人员或委托独立的权威机构(如消协、技监、媒体等)调查事件,彻底弄清事件原委,以便企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危机。

3.积极沟通原则。即危机发生后,企业必须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向社会公众、消费者和媒体客观地说明事件的原委。企业拒绝承认事件的发生和公布调查真相,无视公众言论、或暗中行事的“鸵鸟政策”,将会损害企业形象。

4.人道主义原则。即危机处理中,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危机在不少情况下会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而舆论界对造成危及人的生命的事故或事件尤为重视,甚至加以渲染。因此,危机造成损失时,应优先考虑公众的利益,凡有人员伤亡时,应主动采取救治和赔偿措施。

5.及时总结原则。即企业要认真总结、反思危机状态下企业营销活动的经验与教训,把成功有效的危机决策方法,转化为企业正常的营销管理规范,将危机营销中出现的现象或数据收集整理,组成营销危机预警中的监测工具,以加强对危机的预见力和应变力。

二、企业营销危机的处理策略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企业要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在危机发生时如何开展营销活动?

1.诚信策略——树立企业信誉。企业面对营销危机要采取果敢、正确的措施,先表达解决问题的诚意,以诚恳的态度面对公众。在危机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要着眼于整个市场和公司的整体形象,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名利得失。

2.转移性策略——重塑新品牌。营销环境变化或企业市场定位失误,企业产品遭受威胁甚至品牌形象严重受损时,可考虑实施转移性策略,重新塑造新品牌。通过产品用途转移,寻找产品的新用途,转移或扩大产品功能为顾客提供新产品;通过市场转移,市场重新定位使产品转入一个安全领域;通过资源转移,将企业的资源转移到生产其他行业或部门。

3.缩减性策略——集中优势重拳出击。企业陷入营销危机时,要考虑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在某些领域缩减企业的营销范围和规模,尽可能保存实力,全力维持能继续盈利的产品项目,逐渐积累资本,以期度过难关,东山再起。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的过多损失,也可以通过收缩后的资源调整配置,使企业更快进入新的具有竞争力的领域。

4.公关策略——沟通化解危机。一般来说,企业发生营销危机时,从发生到消除要经历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要实施不同的策略:

一是危机的准备期。危机出现时,企业要在最短时间内挑选最合适的人,建立有效的营销危机小组,对危机发生和蔓延进行监控,做好危机发生后的沟通工作,争取新闻界的理解与合作,这是妥善处理危机的关键。首先,应掌握宣传报道的主动权,通过召开新闻会,以及电话、网络等形式向社会准确告知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公司目前和未来的应对措施等内容;其次,统一信息传播的口径,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使用准确的语言,以避免出现猜忌和流言;再次,设立24小时开通的危机处理信息中心,随时接受媒体和公众的访问;最后,要慎重选择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可以安排总经理或厂长等主要负责人担任,但如果危机涉及技术问题,就由分管技术的负责人回答技术问题。而当危机涉及法律问题时,法律顾问就是最好的发言人。 二是危机的处理期。首先,面对危机事件,企业要勇于承担责任,以消费者的利益为第一,以积极坦诚的态度去赢得时间,争取消费者谅解,创造营销危机的良好气氛。而不应试图掩盖事件,或处理问题时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责任。其次,通过媒体平息、化解危机。许多企业在危机发生后,不善于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其结果是可能导致与实情有出入的错误和猜测性报导,使公司在营销危机中处于被动与不利状态。相反,如果企业能向媒体真实、客观、及时地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则可通过他们报道事情的真相,掌握报道的主动权。这样,既可控制危机,又可为企业树立坦率的形象,并借助媒体帮助公司进行相应的营销活动。

三是危机的恢复期。危机事件中企业遭受的硬损失只是一小部分而重大损失在于企业形象及与消费者和其他公众的良好关系的破坏。因此,对营销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一定要立足长远,及时采取科学的公关措施,尽快恢复企业或品牌形象,主动恢复消费者、社会、政府对企业的信任。

5.创新策略——让企业重焕生机。企业危机营销的创新策略有:一是挖掘产品的新卖点。当技术与产品的落后导致营销危机时,企业应尽快销售存货,避免现有产品的大量积压。同时应研究企业现有产品,以期发现潜在的卖点,如新功能、新用法、新包装等,加大营销力度,扩大销量。二是细分现有产品市场。企业推出新产品时,可对产品市场重新细分,并在新的细分市场上加强营销。三是改进市场销售方式。如果短时间内开发产品新卖点和重新细分市场难以完成,可针对产品市场的销售情况,通过改变产品外观、附加新功能、新用途等,采取改进销售方式的策略。

综上所述,企业在面临危机时,企业的举动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企业可以借助危机事件进行营销,使危机尽可能的转化为企业的契机,使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为企业创造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德胜:企业营销危机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1)

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篇8

[关键词]营销危机处理策略

市场竞争中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发生,营销危机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忽视危机或不能对危机采取有效的对策,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深刻理解企业营销危机的内涵,全面探讨处理危机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营销危机与处理原则

企业营销危机是由于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的突变或营销管理的异常,使企业产品销售或服务陷入极端窘困的状态。这种状态源于某些不确定性,既可能是当时不确定的环境和信息,也可能是将来不确定的发展趋势。研究营销危机就是使企业能够趋利避害,将损害降到最低,并把握机遇使企业持续发展。营销危机一旦发生,会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企业要迅速采取措施,减少危机的损失。那么,企业遇到危机时,应该有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

1.快速反应原则。即企业能够迅速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对危机情况迅速调查,及时分析和预测危机发展趋势;观察发现危机前兆,分析预计危机情境。

2.主动处理原则。即企业面对营销危机应主动处理,组织人员或委托独立的权威机构(如消协、技监、媒体等)调查事件,彻底弄清事件原委,以便企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危机。

3.积极沟通原则。即危机发生后,企业必须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向社会公众、消费者和媒体客观地说明事件的原委。企业拒绝承认事件的发生和公布调查真相,无视公众言论、或暗中行事的“鸵鸟政策”,将会损害企业形象。

4.人道主义原则。即危机处理中,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危机在不少情况下会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而舆论界对造成危及人的生命的事故或事件尤为重视,甚至加以渲染。因此,危机造成损失时,应优先考虑公众的利益,凡有人员伤亡时,应主动采取救治和赔偿措施。

5.及时总结原则。即企业要认真总结、反思危机状态下企业营销活动的经验与教训,把成功有效的危机决策方法,转化为企业正常的营销管理规范,将危机营销中出现的现象或数据收集整理,组成营销危机预警中的监测工具,以加强对危机的预见力和应变力。

二、企业营销危机的处理策略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企业要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在危机发生时如何开展营销活动?

1.诚信策略——树立企业信誉。企业面对营销危机要采取果敢、正确的措施,先表达解决问题的诚意,以诚恳的态度面对公众。在危机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要着眼于整个市场和公司的整体形象,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名利得失。

2.转移性策略——重塑新品牌。营销环境变化或企业市场定位失误,企业产品遭受威胁甚至品牌形象严重受损时,可考虑实施转移性策略,重新塑造新品牌。通过产品用途转移,寻找产品的新用途,转移或扩大产品功能为顾客提供新产品;通过市场转移,市场重新定位使产品转入一个安全领域;通过资源转移,将企业的资源转移到生产其他行业或部门。

3.缩减性策略——集中优势重拳出击。企业陷入营销危机时,要考虑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在某些领域缩减企业的营销范围和规模,尽可能保存实力,全力维持能继续盈利的产品项目,逐渐积累资本,以期度过难关,东山再起。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的过多损失,也可以通过收缩后的资源调整配置,使企业更快进入新的具有竞争力的领域。

4.公关策略——沟通化解危机。一般来说,企业发生营销危机时,从发生到消除要经历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要实施不同的策略:

一是危机的准备期。危机出现时,企业要在最短时间内挑选最合适的人,建立有效的营销危机小组,对危机发生和蔓延进行监控,做好危机发生后的沟通工作,争取新闻界的理解与合作,这是妥善处理危机的关键。首先,应掌握宣传报道的主动权,通过召开新闻会,以及电话、网络等形式向社会准确告知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公司目前和未来的应对措施等内容;其次,统一信息传播的口径,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使用准确的语言,以避免出现猜忌和流言;再次,设立24小时开通的危机处理信息中心,随时接受媒体和公众的访问;最后,要慎重选择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可以安排总经理或厂长等主要负责人担任,但如果危机涉及技术问题,就由分管技术的负责人回答技术问题。而当危机涉及法律问题时,法律顾问就是最好的发言人。二是危机的处理期。首先,面对危机事件,企业要勇于承担责任,以消费者的利益为第一,以积极坦诚的态度去赢得时间,争取消费者谅解,创造营销危机的良好气氛。而不应试图掩盖事件,或处理问题时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责任。其次,通过媒体平息、化解危机。许多企业在危机发生后,不善于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其结果是可能导致与实情有出入的错误和猜测性报导,使公司在营销危机中处于被动与不利状态。相反,如果企业能向媒体真实、客观、及时地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则可通过他们报道事情的真相,掌握报道的主动权。这样,既可控制危机,又可为企业树立坦率的形象,并借助媒体帮助公司进行相应的营销活动。

三是危机的恢复期。危机事件中企业遭受的硬损失只是一小部分而重大损失在于企业形象及与消费者和其他公众的良好关系的破坏。因此,对营销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一定要立足长远,及时采取科学的公关措施,尽快恢复企业或品牌形象,主动恢复消费者、社会、政府对企业的信任。

5.创新策略——让企业重焕生机。企业危机营销的创新策略有:一是挖掘产品的新卖点。当技术与产品的落后导致营销危机时,企业应尽快销售存货,避免现有产品的大量积压。同时应研究企业现有产品,以期发现潜在的卖点,如新功能、新用法、新包装等,加大营销力度,扩大销量。二是细分现有产品市场。企业推出新产品时,可对产品市场重新细分,并在新的细分市场上加强营销。三是改进市场销售方式。如果短时间内开发产品新卖点和重新细分市场难以完成,可针对产品市场的销售情况,通过改变产品外观、附加新功能、新用途等,采取改进销售方式的策略。

综上所述,企业在面临危机时,企业的举动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企业可以借助危机事件进行营销,使危机尽可能的转化为企业的契机,使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为企业创造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德胜:企业营销危机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1)

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篇9

火力发电一般采取的就是燃煤,燃煤的火力发电企业在我国的各种企业当中,是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职业危害的生产性企业。虽然随着国家对燃煤火力发电企业的关注度不断地提高,一些相应的措施逮到了火力发电的安全防范工作当中去,一些比如说粉尘、噪声、毒物的因素都相对于过去的声场过程中要低很多,可是有一些操作场地的粉尘和噪声的危害还是非常的严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处理。

一、开展火力发电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目的、依据、范围、内容与作用

第一,目的。

企业想要预防和控制甚至达到消除职业病的危害等等因素做到有力的效果,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入手操作,比如说建设好项目工作的场所,将基础防范设施建设起来,把握好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进而消除掉影响,要对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就需要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护的调查工作,充分的认识到职业病的危害,才能够根据相应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有效的防止职业病和一些相关联的职业病的发生。在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这么一项法规,卫生部也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这样的一个准则,表明了国家和地方等有关机构对职业病防治的重视,相关的企业需要严格的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工作,在了解企业生产的特性的情况之下,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职业病,还要准备好急救的应急措施以防意外的发生。企业要建立好相关的管理机构对职业病的危害及防治进行相关的管理巩工作,每位员工都要有齐备的防护品在生产过程当中,对于员工的职业卫生档案也要做好相关的记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职业病的潜在威胁及制定好相关的措施进行防治

第二,评价的范围和内容。

生产过程的卫生调查。掌握生产工艺的一个全部流程,将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的危害确定下来。

操作施工环境的卫生状况调查。工程建设的地址和整个的平面布置,生产所用的相关的技术、职业病的防治措施、应急的救护措施、个人配备的职业病的防护用品等卫生方面防护落实措施。

职业卫生管理。企业内部的职业卫生场所,设备的完善程度,医疗人员的专业成程度、操作的过程是否合乎规范等等。

现场的勘察。要对工作现场的一切有关职业病的危害因素都要进行检测,并且进行一个记录的工作。

二、火力发电厂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及相关的应对办法

第一,煤尘和粉煤灰。

火力发电用的燃煤,在运输到发电厂的时候,卸载、传输、转运、碾碎、分离和磨粉的过程当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煤尘;煤在燃烧的过程当中以及燃烧之后的灰渣处理时都会产生灰尘,吸入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第二,噪声。

噪声危害分成了好几种,分别是机械性噪声、气体动力噪声和其他噪声。机械性噪声指的是风机、汽轮机、磨煤机等机器的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气体动力噪声是各种风机、风道、蒸气管道当中的气流的运动情况造成的噪声,频谱分成了高中低三个级别。其他的一些噪声包括了汽车来往运输的噪声和电磁的噪声等等。所以在施工的过程当中要采取降噪的措施,以降低噪声的危害。

第三,电高辐射。

指的是一些放射性的物质的同位素料位计周边的一些电离辐射内容。

第四,高温。

火力发电的运转过程当中,汽机和锅炉运转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高温和热辐射。

第五,电场。

一些用电的操作所系统的周边形成的工频电场。

第六,微波辐射。

微波辐射一般是存在一些比较精密的仪器之上,所以,相对的接触到微波辐射的危害的人员一般是通讯和调度人员。

第七,恶劣的气象因素。

卸载燃煤用的卸煤地沟和地下皮带的运输巷道以及锅炉的集中操控室的气象条件比较恶劣。要保持相关的场所的透气通风。

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篇10

关键词:危机危机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随着自身实力的提升而越来越高,其影响力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当前经济全球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最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实力。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还能够做到合理的规避和解决危机。如果只是重视追求经济效益,不注意防范周围的危机的话,很容易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

我们应该意识到企业存在危机并不是就意味着企业失败了,甚至有时意味着机会。危机管理也是一门艺术,是企业发展战略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环节。现阶段企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不管是技术、市场,还是管理、组织制度等都在进行不断的创新,而要想做到企业的危机管理,对危机管理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企业在面对危机时,能够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快速的做出合理的反应,及时的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救,很可能企业的危机就会被消除,甚至化危机为转机,从危机事件中寻找到了商机,反而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一个能够积极应对自身企业危机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1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目的及意义

1.1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目的

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企业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企业稳定,恢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的恶化,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1.2企业危机管理的意义

无论多么的未雨绸缪,企业难免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这时有的企业能够做到迎难而上,把企业危机转化为商机,但是有的企业就会自此没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危机管理的不同。事前预防工作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危机发生的概率,但是在实际的组织活动中企业的各个环节有可能出现和预先设计不同的情况,组织活动很容易受执行人员的心理、环境的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危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2.1一般来说,危机处理呈现阶段性变化,很多的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有的人认为危机管理应该被分成三阶段,也有的人认为危机管理应该被分成五阶段,还有一些人认为应该被分成六阶段。笔者认为无论危机管理被分成几个阶段,本质上都属于防范与准备-控制与解决-恢复与学习三大阶段的范畴。另外,事前做好完善的规划和准备是应对企业危机的前提条件,但是比防患于未然更加重要的是管理机构必须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所以企业要想真正的落实危机管理机制,不仅要设立机制,还应该注意在日常的工作中培养员工的危机处理能力。

2.2要想真正的控制并解决好企业的危机,必须平衡好企业和各利益关系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每一个利益关系人都有着不同的立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达观点,企业要想顺利度过企业危机,不仅要认真的考虑各利益关系人的意见和看法,还要从这些意见和看法中找到影响企业危机的关键因素,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比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传播媒体的技术也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其作用正在逐渐的被放大。如果企业注重在平时和媒体间关系的经营,企业出现危机时,就可以主动联系媒体,主动的提供一些与该危机相关的数据,帮助媒体和民众更加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特质,虽然媒体报道的立场和动向并不能完全受企业的影响,但是起码企业不处于被动接受的立场。而政府主管机关的态度对于企业危机处理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当危机发生时,企业不仅除了必须主动向相关的政府主管机关提出报告,更应了解政府在危机处理上的立场,以积极的方式去影响政府单位的态度,透过政府权力的施行,可以正面的进行危机管理。消费者的态度与评价,也是企业爆发危机的警讯,倘若加上有心人士利用消费者申诉或抱怨的机会,将事件的层级扩大,以获取一些不正当的利益,对于企业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最后,社会公益团体由于公众服务的形象与设立宗旨,这些团体所主动进行的活动或是诉求,也是企业应该注意的。

企业危机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失败,只要企业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和管理它,再加上平时对员工加强危机处理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就算企业危机无法避免真的来临,也能够逢凶化吉,把企业危机化为企业转机。

2.3有关学者曾经说过:“危机是公司生活周期的天然的组成部分,不可预测性无疑是商业经营的本性。”所以,根本就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的危机状况的,不会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危机。当危机发生的时候,由于每个公司性质、产品和结构等的不同,不可能有一种方法是正好适用于这种危机状况下快速恢复的。尽管如此,在有效处理公司公共关系方面出现紧急事件时,还是存在一些贯穿其中的永恒不变的主题。

3企业管理机制的解决措施

3.1企业应完善日常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危机前兆,从企业外部来看包括:一是市场发生巨大变化,比如出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或者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变动等;二是国家相关政策的重大变动;三是政治动荡、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等。从企业内部来看包括:一是经营策略方面表现为计划不周,不具备市场出现巨大变动时的临机应变能力;二是经营业务方面表现为亏损增加,过度负债;三是管理行为方面表现为不信任下属,不愿意听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过度的猜疑别人;四是内部管理方面表现为员工情绪不高,不能及时的调整生产计划。

一旦发生企业危机,管理者首先应该对危机的实际状况和可能造成的威胁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束这项工作就需要立即投入到解决该危机和把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的工作当中,同时应该帮助员工树立危机意识,严阵以待危机的到来。如此一来,能够把损失最小化,使危机状况恢复成常态。

把危机状况恢复成常态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快在合适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法减少危机冲击,迅速控制损失。使用监视和预警系统,并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预警反应能力能够有效的达到这一目的,这种未雨绸缪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危机管理――政府・企业・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一书这样写道:“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并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3.2企业要快速成立危机处理小组

有关专家指出:任何一个企业一旦出现危机,不能手足无措,必须意识到速度的重要性,组织各部门尽快的随着危机行动起来,在最短的时间成立危机处理小组,负责处理危机核心。为了保证处理危机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必须沉着冷静,有针对性的对危机进行处理,充分的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的控制好危机的发展态势。

3.2.1一旦出现企业危机,立即成立危机处理小组,明确责任人,向新闻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和有关政府及机构进行沟通,绝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危机的出现,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来应对。

3.2.2选择合适的发言人也是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如果发言人的层次太低,企业的诚意难以表达出来,给人以消极应对的感觉;如果发言人层次太高,又很容易给人们造成这件事很严重的错觉,使自身陷入被动的局面。

3.2.3企业出现危机,通常的处理方法就是解释事件原委和向消费者道歉,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先解释事件原委,还是先向消费者道歉,这第一句话是很重要的,媒体和消费者都会放大这个细节。由于在实际的企业危机中,大多数的媒体和消费者都会以刻薄的态度对待出现危机的企业,所以最好采取柔和一点的方式。但是企业自身不存在问题,是媒体刻意为之,就看企业自身的战术和战略安排了。

3.3企业把握关键尽快让恶性危机结束,实现管理危机的良性延伸

企业危机解除后,必须及时的分析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出现危机的原因等,有针对性的采取纠正措施,尽力的弥补危机造成的损失,尽快的恢复企业形象。由于企业危机既是导致企业失败的根源,也是蕴藏着企业成功的种子,所以企业应该善于发现危机掩盖下的成功机会,把危机转化为商机,这才是危机管理的精髓。

危机管理也是一门艺术,企业在不断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创新的同时,应将危机管理创新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当企业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该以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利益为重,迅速做出适当反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主动地、有意识地以该事件为契机,变坏事为好事,因势利导,借题发挥。这样不但可以恢复企业和个人的信誉,而且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组织或个人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区别就在于此。一个企业在危机管理上的成败能够显示出它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总之,成功的企业不仅能够妥善处理危机,而且能够化危机为商机。

参考文献:

[1]郭惠民.危机管理的公关之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罗伯特・希斯著.危机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平川.危机管理政府・企业・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4]罗长海.企业文化学(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干勤.沟通以及相关概念探析[J].商业研究,2008(2).

[6]范新华.科技企业危机沟通研究[J].特区经济,2009(5).

[7]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雷元江.赢家――现代经营管理新智囊[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9]余明阳,姜炜.品牌管理学(第1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0]鲍勇剑.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