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发展建议十篇经济发展建议十篇

经济发展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6:44

经济发展建议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股价;房价;消费价格指数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且平稳,在2006和2007年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较快且平稳的发展速度,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加之近几年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良好,人们的投资热情越来越高,股价和房价涨幅大增。与此同时,其它商品的价格也在提高,尤其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食品类价格更是飞涨,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很多人士撰文评论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这也是政府、经济学界和社会各层所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针对上述股市和楼市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股票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形势逐渐好转,以上证指数为例,2005年在1100点左右,而到2007年,最高时竟达到6100点,短短两年时间,增长5000点。但从2007年11月份开始,股市开始出现下跌情况,至2008年9月已跌至2000点左右。人们也由2007年对股票市场的趋之若鹜,变为现今的想方设法如何从股市抽身。

本轮股市上涨的背景是股权分置改革与人民币升值。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对整个中国经济来说,此次改革无疑是迈向市场化的里程碑,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2%,由原来的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调整到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此次人民币升值时机合适,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市场预期,同时也配合和促进了股改,两者一起推进了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然而短期内,当越来越多的资金大量涌入股市,而股票本身的价值并未得到大幅增加时,就会产生股市泡沫,而泡沫必然要破裂。另外,国家的紧缩政策也是重要原因。从2007年3月至8月,央行进行了四次加息,使得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分别由2.52%、6.12%提高到3.60%、7.02%。与以往“越紧缩,越上涨”的现象不同,此次紧缩政策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产生了方向性的变化。以上可称之为股市下跌的内因。另外,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也对我国股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也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到我国的股市,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股市下跌的外部原因。

(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房地产业作为与百姓生计密切相关的一个行业,房价的上涨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衡量房价上涨的指标很多,作为促进GDp增长的一个因素,要从人们的生存负担角度来考虑。我们只从房价收入比这一指标入手,在2003年以后,房价增长速度加快,房价收入比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大城市房价飞涨。

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差距很大。以2005年为例,中国最低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22.69,是同组国际平均水平的236%;中等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7.75,是同组国际平均水平的86%;最高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2.45,只有同组国际平均水平的44%。2005年,中国最高和最低收入户房价收入比差距是20.24,而国际最高与最低差距是7.8,只有中国的39%。虽然平均水平看来我国的房价收入比还不是太高,但由房价收入比差距显示的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已经揭露出来,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权的保障已成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低收入家庭不太可能通过提高收入来显著提高购房能力,这就需要政府住房政策发挥作用。

(三)物价上涨情况及其原因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上涨情况,特别是食品类,更是出现高达17.6%的涨幅。据中国国家统计局透露,2007年Cpi同比增幅由2006年底的1.5%飙升至4.8%,创自1996年Cpi涨幅8.3%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也打破了多年以来中国的Cpi一直保持在3%以内的局面,一定程度上看来,这一涨幅与中国的GDp发展速度相比并不一致。因此,很多人认为中国“通货膨胀”来了。其实,我国自2006年底就出现了食品类商品不约而同的涨价,虽然政府很快出面平抑了粮油价格,但有关专家认为,粮油价格上涨的局面将会延续到2007年,事实的发展果不其然,而且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宏观经济发展来看。我国2007年GDp增长速度高达11.44%。

其次,短期内粮油肉价的增长态势惊人,在于消费品市场供应不足,导致物价上涨。众所周知,这一轮物价上涨的起源在于因市场供应不足导致猪肉价格短期内的急速上升。接下来的后果就是,整个价格链上的其他商品也接二连三跟着涨价,从而出现了全面涨价的情形。从全球范围看,各国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威胁,这说明物价上涨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而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影响越来越密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再次,股市和楼市两个资产市场价格的暴涨和银行信贷快速扩张。我国这一轮的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就是两大资产价格暴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飙升,银行信贷快速扩张;国内股市的高涨,房地产企业逐渐走出对银行融资的依赖,转向从证券市场融资,这无疑又推高了股市的价格。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信贷的快速扩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随着GDp的增长,货币的发行量也会相应增长,两者的增长率应当一致。我国的货币发行量相对于GDp的增长确实太快,导致流动性过剩,社会经济产生通货膨胀也是必然现象。货币流动性过剩,又进一步加大了两大资产价格,这样以房地产和股市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由资产价格暴涨,经过信贷扩张,导致流动性过大,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三、相关建议及措施

笔者认为,此次“通货膨胀”并非是全面的通货膨胀,但是,价格水平增长居前两位的食品类和居住类却正是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行业,必需品的需求弹性非常小,若价格持续上涨,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压力将更加巨大。单从这两类行业的价格增长水平来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非常之大。对于此次“通货膨胀”我们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针对此次“通货膨胀”的起源是粮油肉类价格在短期内的急速增长,政府应该采取一些鼓励农民种植农作物和畜牧的措施。我国农村人口中的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却使得农业生产提高缓慢。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而现在农业大国却不能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这和农村劳动力不足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国家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留在农村,同时加大对农村的资金、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为市场提供更多所需的粮食,这才是解决食品类物价飞涨的根本所在。

第二,如前所述“,通货膨胀”归根究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要解决这一现象需要从货币问题出发。政府已经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另外可以配合使用公开市场业务,发行国家债券,吸纳市场上过多的资金。而且相比于其他两种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灵活方便,对经济的震动小。另外一方面,控制货币发行量,从而控制经济过热的现象。

第三,此番“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是两大资产价格的暴涨,因此,要舒缓此次通胀压力,必须对两大资产市场进行调控。比如央行可以要求商业银行缩减对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信贷,减少流入两大资产市场的资金量;对耐用消费品信贷消费作出限制,防止房地产投机;提高证券保证金率,遏制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另外,严格监管政府对土地的出让工作,对于以出让土地为手段谋取私利的政府部门,国家要严厉制止。

[参考文献]

[1]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陆前进,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经济发展建议篇2

1、基本情况

驻马店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840万,其中农业人口667万,占总人口的80%,面积1.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9万亩,占全省的12.3%,居全省第二位,人均耕地1.59亩。(数据来源:《2006年度驻马店统计提要》)。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6亿元,增幅达到20.4%,增幅居全省第7位,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3.8%。但是,从总体上看,驻马店作为典型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产粮大市的地位没有改变,沉重的人口包袱,相对匮乏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依然制约着全市的发展。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

2、作为农业大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驻马店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区,作为河南省黄淮经济板块的一员,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同全省竞相发展的大格局相比,同全省平均水平和其他经济板块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市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2.1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综合竞争力不强。2006年,全市总人口为840.25万人,占全省的8.6%,GDp总量为570.81亿元,仅为全省总量的4.6%;人均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3%,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省1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发展落后,低于全省14.7个百分点。同时,全市限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全省处于靠后位置,其中生产总值、限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黄淮四市处于末位。

2.2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驻马店市气象灾害类型多、频率高,从1979年至2005年26年间,粮食因灾减产的年份有11次。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田基本建设乏力,大部分水利设施不能运行,60%以上的农田排灌设施不配套。目前,全市尚有600万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50%,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各种水库166座,都存在一定的隐患,急需除险加固。种植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平均产量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全省23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没有1家。全省128家省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有2家,全省最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不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多,但经过技能培训的少,生产技能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

2.3工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与发达地区相比,驻马店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起步晚,技术人才匮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层次低,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由于地方不能及时进行资金配套,致使项目难以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4科技事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城乡经济发展。以农业科技为例,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为1.21%(2003年数字),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仅为0.31%。在这种宏观政策影响下,城乡科研投入微乎其微,科技队伍势单力薄,科技服务网络很不健全,特别是县、乡农业科技机构人、财、物均显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3、促进农业大区发展的财政对策和建议

3.1牢牢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千方百计提升工业化水平。一是要立足于传统农业大区的实际,充分发挥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优势工业、特色工业。二是用好省财政对黄淮四市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电价优惠等政策,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工业园区建设,集约化利用土地,推进工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三是要清理整顿现有规章制度,大力改善软环境,总结推广对外来投资实行政府、保姆式服务的做法,便利外来资本投资办厂,使招商引资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四是要用好上级关于鼓励科技创新、技术更新的政策,引导企业加速折旧,足额提取科技研发基金。五是在吃透政策、吃透市情的基础上,及早谋划,千方百计抓好项目建设,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六是在工业发展中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生态保护,加大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处理费征收力度,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立有效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环保事业。

3.2牢牢抓住农业结构调整不放松,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一是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运用好上级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力争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地和示范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积极扶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稳定发展棉花、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果蔬、畜禽、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各项政策,采取贴息、补助、信贷担保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四是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3.3牢牢抓住新农村建设不放松,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公共事业保障能力。一是抓住上级财政降低(或取消)黄淮四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配套比例的政策机遇,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乡镇卫生院和贫困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改造步伐,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试点,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加强敬老院建设。做好救灾应急预案,抓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和灾区倒房重建工作。

经济发展建议篇3

一、充分利用国家授予的、有利于民族区域发展的自治权,制定__市情的经济发展政策,把握时机建设中国西部最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区、市之一

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跃升,往往就是在这个阶段先于别人抓住了机遇。这个机遇之所以能够抓住,就是由

于政策先行了一步,发挥了政策的优势。只要我们用好、用活国家的政策,在观念上、政策上不断创新,__必将成为西部最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区、市之一。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我们宁夏及__作为民族自治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优势。一是国务院《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可根据我区实际,制定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降低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门槛,鼓励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向更多领域投资;放宽非公有制企业成立股份制金融机构的条件等,吸引更多的区内外企业到我区来投资。二是加快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的可操作性措施;清理并完善有关政策,对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定予以修改。三是呼吁中央落实支持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如《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争取中央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同时,在项目审批、税收政策、土地规划、市场准入等方面赋予自治区更多的权利。

二、积极引导资金向开发本地特色的资源流动,使我市特色资源转换为特色优势经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传统的老眼光看宁夏、看__是不行的,现在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这片热土。我市太阳山这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矿产资源丰富、储藏量相当可观、是我市今后“十一五’’时期开发煤化工产业链、带动经济腾飞的一个新靓点,这些优势特色产业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又是非公有制资本又一次相对集中开发的产业。

但是,我市这些特色产业存在低水平开发建设的基础,欠缺开发资金,附加值低等问题,还面临着西部兄弟省区乃至国内其他地区同行的竞争压力。因此,我的建议: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将这些优势产业列入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鼓励产业或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鼓励产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二是设立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基金,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给予资金补助,用于引进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三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积极争取中央对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给予资金或贷款贴息支持。四是加强引导,一方面使骨干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强化市场营销等方式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形成企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尽快建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三、全力解决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约束难题

马克思讲,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资本,就难以扩大再生产。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正在扩建、新建的项目有30多项,资金缺口3亿多元,通过各类融资渠道能够筹集到的资金还不足1/3。缺少资金的推动,就难以实现快速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加快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约束难题。

一是建立与非公有制经济贷款配套的政策体系。希望各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在保证偿还能力的前提下,对非公有制企业按企业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支持,并将这一比例逐年递增。二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中心。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学习外省发展民营股份制银行的成功经验,如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等,逐步培育和发展我市区域性股份制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股份制金融机构机制灵活、服务意识强的特点,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四、重视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请记住我站域名/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会将日渐成为推进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主体,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今后,应加大对我市商(协)会的发展和管理。一是理顺归位,统一管理,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各种行业协会尽快理顺、归位,纳入商会统一管理范围,解决多头办会的局面。二是政府支持,职责到位,制定《__市商(协)会管理条例》,明确商(协)会的宗旨、职能、体系、地位、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商(协)会的行业服务和管理职能,并发挥他们在县域经济中以商招商的作用。三是发挥工商联在行业商(协)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工商联组织集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优势于一体,肩负着“团结、帮助、引导、

教育”非公有制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使工商联作为非公有制行业商(协)会的主管单位,更能体现企业的愿望、要求和需要,有利于发挥工商联作为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业的助手作用。五、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例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全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素质,才能增强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经济发展建议篇4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思考;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是为了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背景下产生的。但目前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发展规模以及运行中还存在不规范、不成熟等问题,有待于研究和解决。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一专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采购、销售、加工、储运、开发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同虚设,没有制定组织的章程、制度等,没有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其次,一些组织的组织机制不够健全,大多数组织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保护机制,对农户遭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时保护不够;第三,服务比较单一。多数组织的服务集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进行综合服务、搞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很少。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薄弱,缺乏系统扶持政策。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自己的示范基地,只能帮助农户解决常规的技术问题,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二是缺乏信息获取的平台,对专业技术人才、先进设备等了解不够,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三是缺乏一定的资金。致使服务设施简陋,限制了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四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无法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储运以及信息的获得和传递等。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性质不明晰,给规范建设造成一定困难。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法律地位等还没有从法律上进行明确,在宏观上存在着许多严重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包括:竞争机制、组织法律地位等。

三、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对策。一要有热心农民合作事业,懂经营、善管理的领头人;二要有一个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章程和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三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充实的服务内容;四要有比较好的监督和指导;五要重视成员的培训和教育。

2.政策引导,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

(1)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类型,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社员收购、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应视同农民自产自销免征增值税;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等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收入应免征所得税;从事农业机械作业、植保及疫病防治等项目和技术培训所取得的收入应免征营业税。(2)政府应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初期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并逐步向扶持开发项目转变,对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购置农产品储运设施装备、以及农产品品牌质量认定等给予必要的扶持。(3)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信贷资金支持,要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授信的探索,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4)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在各方面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优惠和方便。建议政府扶持创办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以切实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安全运行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3.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

(1)健全机构设置。应设立监事会,负责监督组织章程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及经营业务、财务管理情况,建立组织内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2)建立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以保障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3)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凡对社员生产的产品实行收购、销售的专业合作社,均应制订一套完善的利益分配办法,确保社员合理稳定的收入和合作社的发展。

经济发展建议篇5

非公有制经济是千千万万老百姓通过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也是振兴___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虽然我市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全省中游,同南方先进城市比,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不足、力度不够,计划经济的观念和做法依然存在,现行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舆论氛围不够浓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对解决群众充分就业、缓解国企改革压力、增加政府财力有着重大作用,而且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我市地方国有企业转制即将全部到位的新形势下,建议在经济发展思路中,突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第一战略重点;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大力倡导各职能部门和行业垄断单位彻底跳出计划经济的老框子和主要为公有制经济服务的老圈子,把工作重心迅速转到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以温州市委市政府奉行的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官、不怕压,一切以百姓利益为重的工作精神,强化发展意识,“先放后导、先发展后规范”,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理念,做该做的事,做说了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

2、明确思路,抓好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已明确___国有经济以鞍钢为主,地方经济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因此,建议从落实《中共___市委、___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入手,责成各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具体操作措施,做到“一放、二扶、三保、四引”。一放即放宽准入条件、放开经营范围、放活对民营投资项目的审批、放弃不必要的年检、年测、年审、年查。二扶即设立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资金、奖励资金、补贴资金,构建市、县(市)区两级担保体系;实行对小规模工商企业包税制度;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降低融资成本,银行贷款年度转贷时对抵押资产取消重复评估等;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培训经营者,培训人才,招聘人才。三保即对非公有制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在法律上提供保护和法律援助,在安全方面提供公安机关的“平安卡”,对其合法财产和合法利益予以强有力的保障;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办好同业协会,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对政府某些部门的非法干预、阻挠进行强有力的查处,特别是重点查处乱检查、乱罚款、随意进入企业实施干扰等行为,切实落实进入企业检查登记制。四引即以国际500强和国内500强为重点,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注重保护和鼓励原有外商和内商增资扩股的积极性。

3、治本清源,精兵简政。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根源之一在于机构重叠交叉、人员膨胀繁杂、经费自收自支等,造成吃皇粮的多,吃收费等杂粮的更多。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由于有些部门和单位费用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全靠收费生存,多年形成了庞大的开支和高奖金、高补贴,不拼命收费,无以生存。再多的监督和教育,只能治一时之标,不能治长远之本。有的群众说:“要想不让一群饿羊,不去吃老百姓的庄稼,只有你为它们准备足够的饲草,围上严密的栅栏。否则,仅靠牧羊人的吆喝,是不能规范羊群的求生行为的”。去年我市各种收费合计100109万元,这么庞大的收费数字后面,对软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前提是,从根本上消除影响软环境改善体制上的病根。建议按照重叠者合并、多余者取消、分散者集中、人多者精简的原则,精简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和在编人员,取消编外人员。各级财政部门应定出时间表,5年内,将所有自收自支的执法部门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防止重收费轻服务,真正做到吃“皇粮”而不吃“杂粮”,管理者的待遇与收费多少无关。同时,尽快调整市级分管经济工作的相关部门,明确其职责范围,强化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

4、改革审批,提高效率。审批部门多、环节多、办理时限长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又一症结。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虽然我市经过两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但有些部门的审批事项并没有实质性的减少,有些部门设在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只起到“收发室”的作用,体外环节很多。因此,建议把改革审批的重点放在由“多部门、多处室、多层次、多关卡”向“少部门、一处室、单层次、一站式”转变,由官本位、管本位向以民为本、以服务为本转变。参照沈阳市的做法,凡是市里自行规定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国家和省里的审批事项,能改登记备案的一律改为备案制;对前置审批事项较多,负有一定法律责任的,实行企业呈报项目申报承诺制,达到既有利于发展,又不伤害干部的目的。总之,应大力提倡对非公有制经济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设卡、多协调少扯皮,真正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5、转轨清障,主动服务。目前,我市有的部门的管理规章仍然延续计划经济、公有制企业的条文,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例如交通和车辆管理部门要求企业要有十台以上车辆才能办理有关证件,小型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十台车就办不了;又如非公有制企业反映,在我市的企业使用现金尚有各种限制,而在温州,非公有制企业的现金可以存在信用卡中,用多少提多少,没有什么限制;再如,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自有资金上的建设项目,自己不能建设施工,被要求统一对外招投标;还有部分单位利用垄断经营权设置许多不合理收费等等,企业很有意见。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主动把工作行为和规章彻底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主动清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主动为企业服务。

6、依法行政,统一待遇。软环境屡治不好、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是执法部门多、执法人员多,有自由检查权、处罚权、裁量权、豁免权的多,故而形成的多、权力寻租的多、吃拿卡要的多、影响软环境的多。由于有执法审批权的单位待遇高、各色收入多,形成了千军万马都往执法部门挤的现象。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最好是取消各种收费。建议对投资者办理所有行政手续不再收费;本市各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不再向企业收费;法定培训和强制性检测,也一律不再收费。对必须收费的,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开、公正、透明。建立行政执法检查、收费登记制度,执法人员检查、收费时必须出示检查证件并登记,否则,企业有权拒绝检查。在收费没有彻底取消之前,应该像深圳和成都市那样,全市机关各部门统一工资和奖金补贴标准,不允许各部门自行发放任何奖金和补贴,否则以违法违纪查处。断了有权部门的“合法”途径,彻底清除的原动力,把政府部门行为纳入行政许可法的轨道。

7、款票分离,简化年检。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的收费项目实行分别开票,统一收费,款票分离,管罚分离。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不同类别的收费,经严格审批后,向社会公布交费项目、标准、期限并将通知单送达各企业或个人,委托收费局或市商业银行代收,实行计算机管理,直接全部送交财政,不许执法部门有过渡帐户。除此之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自行向企业征缴任何费用。目前对企业的各种年检、产品检测、度量器具检测等,种类繁多、次数较频、收费较多,企业意见很大。企业认为涉及安全、食品、药品卫生等检查是必须的,但有些是可以简化的。问题是现在的年检、检测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创收和谋私的合法手段,一道检验令下,各个企业要走门子、请客送礼;有的年检是只收费不检验,如职工体检往往是交费不检就合格。因此建议政府清理各种年检、检验,能减则减,不能减则实行免费检验,合格不收费,不合格按章处罚,让企业心服口服,以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的安全和公平。在此基础上,实行诚信等级评定,对获得___市工商信用良好企业及国家、省、市驰名商标、国家出口免检产品称号的企业和省级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试行年检免检制。

8、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此次调研,委员们走出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过去往往说软环境问题局以上领导都重视,是处以下阻力大。其实,处以下都归局以上管,问题在下面,根子在局以上,只有局以上真正能舍弃部门和个人私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私有化、有害化;只有对破坏软环境的行为,在追究直接责任者的同时,上溯到其主管领导和局主要领导,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处长、科长现象”。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市投诉中心应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查处的同时,每半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对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进行一次评议。被评为最差机关的,撤换单位主要领导,整顿执法队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末位淘汰制。对违纪违规的执法人员先行免职,然后依法依纪处理。对给经济发展软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任人,应开除公务员队伍,追究分管领导和部门主要领导责任。同时,建立投诉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外来投资者、企业法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干扰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并向各级投诉中心投诉、举报。对查实的,由被投诉单位出资5000至10000元,对投诉人进行奖励。

9、打造诚信,落实政策。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信用信息系统,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等各类媒体,将政府的发展规划、结构调整计划、产业发展导向、重点招标项目和相关法规、政策措施向社会公布,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目前,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比较先进、比较配套,现在需要兑现落实。做到投资时间不分早晚,投资身份不分内外,投资企业不分大小,投资金额不分多少,政策上一视同仁,进一步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形成引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调研中企业反映我市创名牌的奖励政策、出口退税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土地转让政策还有没兑现的,建议政府及时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凡企业按政策规定应享受的各项优惠、奖励,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按规定时间办结,并及时向企业反馈,取信于民,以利再发展。

10、借助优势,扶强做大。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吸纳民资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是我市有别于南方地区加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所在。沈阳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三路大军:一是现有非公有制企业;二是国企改制后的企业;三是外地进来的企业。我市目前宜加速现有国企的转制,引导民资参与国企转制,以利尽快形成一路生力军,利用老工业基地的现成基础,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参与国企改制、改造。对收购国有企业一次性付清现款的,可参照沈阳(沈委发『20__3号)等城市的做法,经核准给予10-30的优惠。非公有制企业受让国有企业产权,享受与国有企业转制前相同的优惠政策,除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原国有企业改制前已办理的各项专项手续和生产经营许可证不因所有制变更而取消。其在改制企业股权红利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三年内由受益财政同级政府全额奖给所有者,后三年减半。同时,注重扶持规模大、市场容量大、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就业岗位多、纳税多、无污染的非公有制企业加速发展。对年纳税(不含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地方留成部分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按其增速20—30、30—50、50以上分档,由受益财政同级政府分别按其超上年地方留成部分的20、30、40奖励给企业;对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制造业5000万元以上)、增速达到20以上的(不含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按其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超上年部分的50由受益财政同级政府奖励给企业(不重复奖励);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等条件上升一档执行,给予重点扶植,以利于农民增收,转移农村劳动力,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

11、提高素质,优化人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主力军。要防止非公有制企业陷入家族式管理的落后形式。建议政府把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管理层乃至操作层人员素质列为工作重点和服务重点,构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力资源平台。一是制定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公共培训,以培养高级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职业技术能手等人才为重点,为非公有制企业输送多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结合国家正在南方城市试行的,以培养中小民营企业家为目标的“银河培训工程”,积极做好咨询和争取试点工作。三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创业培训基地为主要依托,大力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培训,提高民众创业的成功率。四是充分发挥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和高等学校的作用,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的培训、为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家素质创造条件。五是鼓励成人教育机构、各类职业学校和其他具备办学资质的机构开展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培训;鼓励创办中介机构开展各类招聘中介活动,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招聘服务,及时沟通信息,快捷高效地办妥流动或录用手续,建立并完善人事、人才租赁等服务功能,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用人环境。

12、主攻瓶颈,加强融资。调研中企业共同的反映是融资瓶颈束缚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自我积累有限,仍处于非公有制经济自我积累阶段。自有资金少,向银行贷款难;民间资本少,相互融资空间小。而温州早已进入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膨胀阶段,早已完成了“创业积累”。目前温州市民间游资达2500亿元以上,不仅自身可以互动融资、有了股份制民办银行,而且可以到上海等大城市收购房地产,进入资本扩张阶段。因此,建议政府把为非公有制企业融资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瓶颈问题来解决。一是整合资源,增加投入,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二是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同级财政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建立市、县(市)区两级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资入股或控股,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三是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信用,协调银行融通贷款,减少存贷差。目前,我市很多非公有制企业没有贷款记录,没有贷款和按时还贷记录就没有信用记录。因此,必须帮助企业办好用好第一笔贷款,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信用档案。每年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为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搭建平台。对支持企业发展有贡献的银行给予奖励。同时建议各银行开展“授信贷款额度”业务。如温州市国家银行为康奈集团核定了四亿元贷款的授信额度,在此额度内,企业法人签字即贷,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四是培育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市商业银行多渠道扩充资本金,降低呆坏帐比例;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吸引外资、外地民资银行来我市开办分支机构;向温州市学习,依托地方商业银行探索创办股份制民办银行。五是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各种方式上市融资。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申请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13、盘活土地,保障发展。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土地紧缺是制约发展的又一瓶颈。建议充分合理、高效利用现有已进入各类开发区的土地资源,整合开发区与周边乡镇企业和荒山荒地资源,盘活老国有企业和公建单位的闲置土地,扶持有规模、有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尽快实现生产力扩张。同时对非公有制企业用地,搞好扶持和服务。学习外地经验,对非公有制企业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纳入年度计划用地指标。工业用地需调整土地用途的,优先办理报批手续。简化用地审批环节,对重大工业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个案审批。各县(市)区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按不少于5的比例提取资金用于调节工业用地成本,加大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工业项目用地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市级分成的10和县(市)区分成的40部分可以缓交三年。

14、放水养鱼,灵活税收。税务部门要学习外地的作法,增强欲取先予、鼓励先进、增量调节的观念。对暂不具备一般纳税人条件的企业,或刚从个体企业转为私营企业的,可以给予2—3年的过渡期,实行定期定额征税的办法。对吸纳下岗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非公有制企业,应尽快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非公有制企业研发费用,应落实税前列支、计入成本的政策;对非公有制企业用于慈善事业、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可税前列支、计入成本。允许非公有制企业与外资企业同等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政策。同时,借鉴外地经验,对非公有制企业当年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70作为奖励,用于支持该企业发展。

15、官退民进,构建平台。目前,我市各类协会中,许多是官办、安置二线和退休领导干部靠强制收费而生存的协会,只收费,没有实质作用。现在,上海市正在把撤消这类官办协会作为治理环境的一个战役来打,市长亲自动员、督战。建议我市把清理撤消这类协会列入日程,并确定撤消时间表。然后以“自愿入会”为基本原则,以民间性、自律性、非营利性为基本要求,以沟通、组织协调为基本职能,广泛吸收非公有制企业入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选领导、自筹经费、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作用,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动态、产品价格预测、市场行情等商务信息和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逐步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参与行业规划和资质审查、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行业利益等职责。为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在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建议参照沈阳市的做法,设立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维护投诉中心和律师顾问团。此外,充分发挥好工商联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政府与行业和企业密切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大力扶持咨询、法律、会计、资信评估、市场等中介服务业及各类经纪人,逐步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诊断、咨询、评估、培训等服务。同时,规范中介机构的中介行为和收费,建立咨询评估机构的执业责任制,确保中介机构依法开展活动,提供规范、专业的优质服务平台。

16、打造名牌,办好市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向发达阶段过渡期。可吸取温州的经验教训,引导企业注重质量,跳过某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初期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欺诈投机的短期行为,努力打造名牌。各级政府要落实奖励名牌的政策,积蓄力量,积累诚信,扶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目前,我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抓项目,势头很好。与此同时,建议加强对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开发。要巩固提高西柳服装、南台箱包、二台子钢材等市场,谋求打造___的精品钢材现货市场,规划培育钢材期货市场。通过市场流通带二产、促三产。

经济发展建议篇6

关键词:丹东海洋经济对策建议

北黄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为丹东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丹东应从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构建临港工业、江海旅游、现代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四大海洋产业体系,打造东北地区国际物流中心,提升北黄海经济带开发软环境四个方面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一、以开发开放为着力点,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1.规划先行,促进示范区产业合理布局

现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要以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要制定权威性总体规划,为临港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和总体布局。一是由市沿海办负责组织力量对丹东建设临港产业的水域条件、土地资源、能源供给、交通条件、辐射能力、淡水资源、环境容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按照港口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编制《丹东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二是海洋产业作为丹东重点发展和超前布局的产业,既要努力避免与庄河发生低水平同质化无序竞争,又要避免在海洋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出现同质化无序竞争。建议由省沿海办牵头平衡协调丹东与庄河的产业发展问题,组织丹东与大连两市政府,成立北黄海经济带联席会议制度。三是规划体现陆海统筹原则,依托丹东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结合丹东在港口以及产业发展方面的特色,确定适合丹东发展的临港产业,并对丹东临港产业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

2.加快建设,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平台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好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港口建设。要充分利用丹东港20万吨矿石泊位获批的有利时机,依托丹通高速公路和东北东部铁路,快速开发东北腹地资源,重点建设粮食泊位4个、成品钢材泊位10个、煤炭泊位8个、矿石泊位20万吨级2个、30万吨级1个、集装箱泊位16个,并建设冷链物流大型冷库和交易市场,汽车中转、存储、拆装设施及油品物流设施。二是在丹东港提供免税油供应和自来水管道,解决丹东港加油车不能进港,无法为船舶提供柴油、重油和提供淡水不及时的问题。三是加快临港重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全力以赴协助营口港集团加快建设海洋红港区,借以在大孤山经济区建设临港重化工产业区。积极推进港口和临港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3.扩大招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开发建设

抓好对内对外大开放大招商是北黄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关键。一是集中力量采取选择性招商,即:招大不招小、招强不招弱。把概念引资、功能引资、选择引资理念逐步渗透到丹东招商日常工作中去。把招商重点放在全球五百强上,放到高科技低污染项目上,放到大工业项目上。二是支持民营经济积极参与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现代海洋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海洋开发建设的生力军。三是组织力量分析研究与丹东精细化工、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洋化工五大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内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国际化战略,关注其资金和项目转移动向,瞄准重点对象目标,动员和使用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力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重点引进工作。

4.争取政策,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丹东既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兴边富民”试点地区,并且正在争取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以及享受西部开发政策,建议市沿海办组织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各项有关政策。一是及时了解国家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倾斜支持政策。全面落实现行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税收政策,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市金融办要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向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三是市海洋渔业局、市环保局和市行政审批中心等部门要积极向省争取增加建设用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探索开展用海项目凭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推进建立海域使用并联审核机制,项目用海的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同时进行,提高审批效率。

二、以陆海统筹为着力点,构建四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丹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应重点构建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四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集群

按照“以港兴业,以业促港”的良性互动发展思路,实施大港口带动大工业的发展战略,全面突出港口、园区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形成港口、临港工业、临港产业园区、港口物流一体化的“港口-园区-集群-基地”开发构架。一是立足现有基础,对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仪器仪表、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城市矿产、纺织服装和石油化工、钢铁等新材料产业方面的技术继续创新和提升,加快产业化步伐,为未来国内外竞争打好基础;以临港产业园区和大孤山经济区为载体,依托港口建设,发展临港大工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重化工业集群,打造北黄海地区重要的重化工产业基地。二是融入和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要紧密结合国家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瞄准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重点,跟踪和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加强技术创新,对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技术提升,向海洋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靠拢。

2.打造特色江海旅游品牌

旅游产业是丹东的品牌和名片,伴随着黄金坪的开发,做好旅游产业对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丹东为核心枢纽,向北沿鸭绿江至宽甸县,向南沿鸭绿江入海口,沿黄海北岸至大孤山、大鹿岛及凤城的环形旅游通道,突出边境、海岛、山水、生态、民俗风情等特色旅游;以大鹿岛、獐岛、鸭绿江口湿地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建设海岸线交通码头、渔港码头、旅游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二是开辟精品旅游线路。以“一桥两岛”建设为契机,开辟由丹东市区沿鸭绿江至入海口乘船或陆地乘车一日游,主要规划景点包括鸭绿江大桥和断桥、新鸭绿江公路大桥、丹东新区、黄金坪经济区、江海分界线、湿地观鸟及丹东港风光;开辟黄金坪和威化岛的跨国边境离岛一日游,除旅游观光外游客可购买免税的国际商品,打造鸭绿江区域最独特的旅游品牌。三是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以“两桥”的独特景观为重点,充分挖掘断桥及新鸭绿江大桥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深度开发大孤山庙宇、大鹿岛中日“甲午海战”古战场和丹麦教堂遗址等多处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将朝鲜风情与满族风俗有机结合,投资打造集文化、旅游、度假、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部级度假区和东北著名旅游目的地。

3.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在调整海域功能区划,搞好海岛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一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强化养殖基地建设、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提升渔船装备及捕捞技术水平,逐步实现从近海向远洋扩张,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境外远洋渔业发展。二是采取“政府主导、多方融资”的模式加快渔港建设,维修改造现存有利用价值的八座渔港(其中两座为海岛渔港),将大东沟内的数十个人工码头整合成大中型渔港,加快海洋红中心渔港和前阳国家一级渔港的建设步伐。

4.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丹东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装备的设计、制造及自主研发能力。开发风电设备、海洋环保设备等高附加值的海洋装备产品。二是加强海洋生物育种技术研究,推广应用育苗杂交、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海洋生物健康养殖。三是加快研发海洋生物创新医药、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以及新型海洋生物材料,推进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四是深度利用海水资源,加大海洋动植物体内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中间体提取技术研究,推动海洋化工产品深加工。五是加快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以支柱产业为着力点,打造东北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随着东北东部铁路和丹通高速公路的开通,丹东迎来了物流发展的最好时期,基于丹东所处的地缘特点和基础设施条件,我们把要建设的物流中心定位为国际性,主要着眼点放在把物流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一是重点规划建设的四大骨干物流园区,即新建鸭绿江大桥国际口岸物流园区、大东港临港物流园区、海洋红港临港物流园区、鸭绿江铁路大桥国际物流园区。二是布局国际商贸区、港口物流区、临港工业区、国际商贸旅游服务区、进出口加工产业区、生态农业区六个物流功能区。三是在物流网络中央平台、物流标准化建设、物流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多下气力。四是拓展延伸腹地。五是引入大型加工及物流企业。

四、以人海和谐为着力点,提升北黄海经济带发展软环境

1.加强海洋环保

清洁的海域是丹东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树立“保护也是发展,控制就是速度”的理念。一是制定《丹东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所有海岸工程、填海造地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审批。合理规划近岸海域养殖业,坚决清除不合理的海域养殖。二是做好海洋生态建设,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严格执行休渔制度,加大人工增殖放流规模,设立“休渔放生节”活动,发动广大群众关心海洋生态建设。切实加强海岸带管理,严格保护好现有的部级鸭绿江口湿地,积极争取鸭绿江湿地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2.注重人才吸引

加大高层次海内外海洋人才的吸引力度。对高端人才、研发人才和专门人才,推行不迁户口,不转关系、不变身份的“柔性引进”;制定人才“本土化”的优惠政策,采取市县两级建造“专家公寓”,以租赁形式解决“柔性”人才的临时住房问题;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所建立人才供求关系,搭建海洋经济人才互动服务平台。

3.扩大审批权限

一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既可由省政府及部门审批,也可由市、县(市)政府及部门审批的事项,争取下放给市、县(市)政府相关部门。二是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由那级政府审批的行政审批事项,但是有利于北黄海区域开发建设的建议下放给市、县(市)负责审批,然后上报省级相关部门备案。三是与大连基本协调原则,为了促进北黄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参照大连市的行政审批权限下放权限或调整管理方式。

4.盘整土地存量

一是重新核算现存土地投资强度指数,对违规使用土地的项目,依法纠正调整。二是超过年限未建设或者与核定建设规模差距较大的项目,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政策收回土地使用权。三是清理目前现有开发区内项目,对与产业政策相悖、与产业区功能形成冲突或存在负面影响的项目,应该进行调整甚至取缔。

参考文献:

[1]孙斌,徐质斌.《海洋经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曙光,于谨凯.《海洋产业经济前沿问题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经济发展建议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低碳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间味着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直接反应环境污染问题的雾霾天气,让普通民众直接感受到了在享受经济快速度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突显了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实现十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必须持续健康地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是唯一的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三低三高为特点,即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高能源效率、高经济效率和高经济效益。低碳经济通过构建能源的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为手段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在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首先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实现经济发展,保证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提高。其次,低碳经济要求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上述内涵来看,低碳经济的理念从根本上满足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存的要求。低碳经济将促进世界各国进行以新能源、新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促进各国企业在新的经济标准下重新洗牌,同时会创造出一个基于能源量和低碳企业的新型金融市场,对以美元和传统企业为基础的金融市场提出挑战,并逐渐替代。因此低碳经济中蕴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推方最终将改现有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

二、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低碳经济概念并采取了诸多措施,不仅将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生态环境变化和能源危机的一种途径,更是将它作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从而占领经济发展至高点的重大机遇。

1.日本的政府主导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日本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并制定和完善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确立了政府主导、技术先行、制度保障、行为落实为核心的日本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008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将以减少碳排放为着手点,大力发展低碳科技、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最终将日本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别于传统工业社会的低碳社会,这就是著名的“福田蓝图”。“福田蓝图”提出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在2008年9月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福田蓝图”的目标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提出了12项具体行动方案。2009年,日本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绿色经济”。在该草案中提出了刺激经济和实现低碳社会的中长期方针,还提出了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征收环境税等具体措施。

日本政府为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加大了政策导向性投资的力度。在2009日本的经济刺激计划投资中就包括了以低碳革命为核心内容的投资未来计划,规模约为160亿美元。其目标是通过这些投资,实现未来在利用以太阳能为核心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上达到全球最高水平;进行低碳交通创新和变革,率先全面推广低碳绿色能源汽车,开创全球最新模式的物流运输行业;最终将日本缔造成为新型资源大国,引领全球低碳发展模式的潮流。

2.欧盟的经济复苏与转型相结合的低碳经济战略。欧盟在2007的首脑会议上确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并通过顶层设计的政策调控和基础层面的市场机制,实现从高碳工业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体现出较高的整体发展水平。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结合起来。欧盟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清洁能源消耗比例和石化能源消费量分别比1990年减少20%,并为此制定了具有强制性和具体实施措施与计划的“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在2008年的峰会上成功获得通过,并加大了政策性投资力度。至2013年,欧盟在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约1050亿欧元的投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这些都强有力的地推动了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可持续的低碳方向转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未来技术和整个经济的竞争优势。

3.美国低碳经济的后起之路。美国一直以来对低碳经济态度并不积极,在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情况发生改变,积极投身于低碳经济的建设。

2009年,奥巴马积极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并在国内宣布全面废除布什政府消极的气候政策,颁布了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计划投资近8000亿美元对经济进行刺激。其中涉及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使低碳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重要部分。美国实行的低碳经济政策把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与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模式相结合,以图重振美国实体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为发展低碳经济,美国积极推动立法,构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以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2009年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确定清洁能源发展目标。同时美国政府提出了19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和建设的相关应用技术和基础科学研发。

三、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加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的时候,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必须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改善。为了构建设这样一种和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模式,唯一的选择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1.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强化制度变革与创新。如果说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引路的明灯,那么制度变革与创新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在技术与理念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下,首先我们应结合十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学习借鉴先行的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点燃我国社会经济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和发展的引路灯。

在微观层面应积极进行制度变革与他新,构建适当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和培育友好的市场环境,探寻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应该进行低碳经济示范试点,建立和加强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试行在试点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比如,可以在制造业集中和高碳排放集中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区进行碳排放交易体系试点,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积累经验,待成熟后可全面铺开。在局部和行业试点的碳排放交易阶段,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

2.完善市场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经营和技术创新。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应积极探索碳税和碳交易等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在产业政策、金融、环境、科技等方面进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创建碳交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交易平台、清算结算制度以及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

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应对市场的微观基础进行政策引导与激励。政府应以运用市场机通过产业规划、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充分引导微观主体,积极参与低碳产业、研发低碳产品、进行技术创,从而提高我国微观主体的竞争力,进而在未来全球的低碳模式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

3.积极参与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进行低碳技术交流合作。科学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低碳技术发展上,不能固步自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强调自主创新,同时也认识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以更短的时间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差距。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艳君.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国际经济合作.2010.02.

[2]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第20卷第4期

[3]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10月

[4]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2第23卷1期

[5]罗超.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措施(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2.11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经济发展建议篇8

关键词:林下经济;存在问题;建议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它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在当前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对节约土地资源、加快林业发展、实现长短结合、优势互补、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好丰富的林地资源,进一步加快林下资源综合开发,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

1镇巴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2011年统计年报显示,镇巴县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3.81万hm2,涉及农户68128户,年产值达73214万元。2011年镇巴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687元,其中属林下经济收入212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4.5%。但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该县尚处于起步萌芽阶段。目前有以下几种模式:

1.1林下养殖目前全县发展种养殖业等林下经济的农户有44173户,占全县农户数的64%,年产值25482万元。主要有森林鸡、森林猪和马、牛、羊、蜂等。这些种养殖户中,年林下经济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农户30200户,占68.44%;年林下经济收入在5000~10000元的有11690户,占26.4%;年林下经济收入在10000~20000元的有2081户,占4.7%;年林下经济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有202户,占0.46%。

1.2林下种植林下种植0.77万hm2,涉及农户13744户,年产值22016万元。主要林下种植品种有绿化苗木,杜仲、木瓜、厚朴、金银花、大黄、党参、天麻、柴胡等中药材及魔芋,香菇、木耳、平菇等食用菌。

1.3林下采集林下采集以蕨类、车前草、灰灰菜、鱼腥草等山野菜和核桃、板栗干杂果、茶叶、水果为主,面积达1.98万hm2,年产量达13872t,涉及农户50211户,产值25536万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镇巴县发展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2.1规模小且品种单一林下养殖多是一些养殖散户,一方面存栏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缺少龙头产业,无法起到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

2.2市场化程度较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畅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喜好追捧热点,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意识,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产品经营中,多数种养户只能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3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户仍沿用传统的林下种养方式,缺乏科学种养规模发展理念和技术,导致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偏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2.4资金严重短缺大多数农户虽然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加之贷款门槛又高,发展之初就受到了限制。而现有一些养殖、种植户,也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5发展基础条件较差虽然这些年加大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但仍存在水、电、路不完善、不配套问题,从而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6指导服务跟不上由于林下经济发展点多面广,加之技术力量薄弱,使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科技推广范围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没有形成订单林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并且农户在种养过程中因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养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3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镇巴县林地资源丰富,现有林地28.87万hm2,核桃、板栗等经济林达1.03万hm2,用材林8.80万hm2,竹林0.69万hm2,气候优越,发展林下经济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通过林改,把23.60万hm2集体林地的使用权交给6.9万户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林下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无论在规模方面,还是在单位产值和效益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适应于该县林下发展的产业较多,可以概括为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大类,林下种植主要种植以天麻、柴胡、大黄为主的中药材和魔芋、食用菌等,林下养殖主要养殖以森林鸡为主的禽养殖、放养猪、牛、羊等畜牧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农户在实际发展中,还可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结合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条件灵活选择。

4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发展林下经济,要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创新机制,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使其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4.1搞好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宣传,让广大林农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广泛宣传引导,各级政府应倾注人力、财力、物力,从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逐步培育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4.2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协调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制定长远规划,确定任务目标,避免盲目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六个结合”,即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林产业化相结合,与农林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多角度、深层次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加强引导,切忌政府包办,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致使群众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4.3加强科技指导,搞好产业服务要着力创建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园,创新林下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搞好疫病预防和控制,保证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全县“科技110”的服务作用,根据季节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林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地搞好服务,手把手地指导生产、传授技术。同时,要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承包等形式,进一步减少经济损失,以带动农民靠林下经济发家致富。

4.4健全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条要鼓励发展壮大全县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林农、林下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科技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服务领域向产前的良种供应、信息提供、产中的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和产后的加工、流通等领域拓展,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龙头。

经济发展建议篇9

[关键词]县域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0-0119-02

[作者简介]饶芬,南昌大学经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姚菲静,南昌大学计划财务处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江西南昌330047)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目标、总要求。具体说来,包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有关内容。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物质前提。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定位。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现在所说的县域经济是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的一种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在宏观上应该说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不是农村经济本身,更不是行政层次上的县及县以下经济。

目前,理论界对县域经济的概念和定位存在某种误区。有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的县域经济GDp占全国GDp的55.2%,市辖区GDp占全国GDp的44.9%。之所以出现这么一个数字,50%以上是县域经济,这里面显然是把县域经济等同于县及县以下经济了。如果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全部的农村经济都纳入到县域经济的范畴,这不是我们所讲的要发展县域经济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县域经济不能等同于县及县以下经济。从范畴上讲,至少不能把农村经济中的农业这一块或者是第一产业这块包括在内。这样讲县域经济的份额就不是前面讲的50%以上了。最多也就是40%左右。再把农村分散的第二、三产业剔除的话,县域经济也就只有3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域经济的份额就比较低了。

通常有一个概念,就是把县域经济说成是县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经济的总和。笔者认为县域经济是指县级行政区内,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以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为直接目的的一种区域经济。按照这个理解,那么县域经济应该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县域经济就是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经济。城乡结合部的经济,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城镇经济。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具体的说,发展县域经济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990年以来,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从75.6%,降为2004年的59%。来自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上升到了34%,从新增的收入来看,50%以上是来自务工收入。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注意搞好五个结合。

第一,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围绕地方,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

第二,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发挥其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推广科技、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强服务的积极作用。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服务站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

第四,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据有关估算,“十一五”期间,还有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将给城镇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县域经济发展,将会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就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县域经济是要富民强县。富民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县就是使县的财力增加。这两个方面是要统一的。农民收入增加了,县里的财力也就能增加。从“三农”来看农民增收是中心。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要看到这个根本目的。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把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根本目的。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落在农村增收上。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农民是否增收。有了这个衡量标准就可以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和一些产业的开发上有所遵循。所以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应该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首要目的。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地的县域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应该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来展开。

从国家宏观上来讲要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同样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

首先,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作为农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制订相应的特殊政策。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县域经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财政政策方面,要根据新的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是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理顺省以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省级直接到县的财政体制。根据这个精神,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乡倾斜,给县级政府更多的调节余地。

其次,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是否可以考虑研究对县域新办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初期发展的困难。县域经济发展确实很难,当地的条件各方面都有限,那么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不同于城市企业的一些政策,能够吸引一些资金向县域经济转移。

第三,在金融信贷方面还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要健全融资担保机制。要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解决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要深化信用社政策。要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

第四,投资政策。一是要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县及县以下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这样既能够改善县域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也能够直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经济发展建议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能源印度

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今,低碳经济成为全球认可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式。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碳金融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担任着重大责任,为亚洲和世界做出较大贡献,但是,中印两国低碳发展的道路却有所不同。

二、印度低碳经济业务发展状况

作为亚洲的另一经济大国,印度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碳金融的发展机制,还是碳融资的政策环境,印度较中国更为成熟。

首先,从碳排放量来看,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19.1,澳大利亚18.7,加拿大17.4,中国4.6,印度只有1.2。而各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印度排在第17位。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在过去20年中印度的GDp增长在8%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8%,能源消费却只有4%,单位GDp耗量从0.3降到0.16。其次,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在新兴工业国中国和印度出现了不同发展趋向。当中国的CDm还局限于大企业圈子,而在印度已经变成一种新的民间管理形式,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再次,场内碳交易和碳融资方面,印度国内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宽松优越的环境,有力支持了印度本地CeR的出口。两个交易所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于2008年4月推出的CeR期货。印度所签发的CeR与中国签发的相比,具有2-3欧元的溢价,流动性更高。

三、印度碳金融道路对国内碳金融发展的启示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已成为全球认可的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下项目的开发。从2006年起,中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截至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达到2200个,签发的减排量约为1.5亿吨,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在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所纷纷成立,其他省份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自2007年推出中国绿色碳基金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积极跟进,推出了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以及CDm融资顾问等业务和产品,并得到快速发展。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障碍

与邻国印度相比,目前国内低碳经济及碳金融市场发展依然遇到不少瓶颈。除了政府规制上的欠缺,低碳经济认识不到位,民间组织与相关金融组织的参与程度均欠火候。

首先,国人对低碳经济、CDm机制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民间与金融机构参与力量不足。印度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不仅能够足够的信贷支持开发单边CeR,并且企业自身也愿意承担开发的成本以及风险。两家印度的碳交易所成立后,本地CeR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比较充沛的供给。另外,印度的环保nGo组织力量不可小觑,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印度金融机构较中国来说介入更为深入,中国的金融系统目前还没有把环境权益作为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产品。低碳经济、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逐渐被中国所认知的,由于在中国经历的时间短,国内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潜在商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金融实体也没有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

其次,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低碳经济实施环境风险的计算和实施水平应得到提高。印度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大量民间组织基于自身判断,能够承担风险,其场内碳交易能够推出并保持一定成交量,这是市场的选择。从更深层次看,还这与一个国家对整体环境风险计算和控制的战略选择有关,与该国的企业对环境风险预测和把握的意愿及能力有关。尽管中国政府比较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配套的碳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由于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致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排污权等碳金融的交易。国家政府机构首当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四、基于印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国碳金融发展建议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总结印度的低碳发展历程以及低碳经济对策,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启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意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而且要配合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及早周密地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多种层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借鉴欧美大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应鼓励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地方低碳经济法规,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第二,加强民众及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目前,中国民众对低碳消费意识还略显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交通出行方式。政府应当大力将低碳概念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当中,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中国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技术创新,应要实现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高能效、低排放技术,逐步建立起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要加强国际政府间合作,引进先进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领先技术,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51-52

[2]蔡博峰,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J].中外能源,2010,10-14

[3]郑照宁,潘韬,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融资方式[J].商业研究,2005,(2):116-119

[4]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5):42-44

[5]李岚.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研究,2010,(8):124-125

[6]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金融财经,2009,(2)133-134.

[7]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4):107-111

[8]欧阳国杏.印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探析与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1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