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气工程师的培训十篇电气工程师的培训十篇

电气工程师的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5:51

电气工程师的培训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气控制;实训课

电气、工业机器人和机电等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就业岗位都与电气设备有关,因此,电气控制实训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育中电气控制实训课的教学,经过多年实践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了解分析教学现状并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中电气控制实训课教学现状

(一)实训基地少,设备维修困难

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电气、机器人和机电等专业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电气实训室仍是前几年甚至好多年以前建设的,实训基地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比例失调,实训基地数量明显偏少,且受经费、审批等因素的制约,实训设备的购买和更新也较为滞后。同时,电气实训室中的设备都是专业设备,须有380V电压,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电气设备过了保修期后,其维修就会比较困难,且设备的生产厂家很多为外地企业,造成使电气设备的维修滞后,从而对实训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二)师资力量较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电气控制实训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一个实训室基本只配备1名实训教师,且需负责其他实训课程的教学,甚至还兼任实训室管理员。同时,大多数实训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基本是到学校参加工作后考取的,并没有行业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讲授的知识多以理论为主,这就使教师队伍在数量和技能上存在一定问题。

(三)实训内容与社会脱节,学生实操能力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电气控制实训室的设备基本是在几年以前购买的,有些新购的实训设备也是教学设备,其主要器件和训练项目仍然是几年以前沿用下来的,与现在社会上企业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已有很大落差。如某高校电气控制与pLC实训室用的pLC仍是西门子S7-200系列的,但该系列pLC已经停产,学生毕业以后基本不会使用该类型的pLC,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脱节[1]。同时,高职院校采用的实训考核方法一般是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训报告来评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只注重文字性报告的撰写,忽视实际操作,甚至平时不操作,最后把实训报告上交即可,学生的实训掌握情况令人担忧。

二、电气实训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强化校企融合,培训专业维修教师

高职院校要通过横向联系,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保证电气、机电等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顺利开展。企业提供实训场地,且企业中有经验的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训指导。同时,高职院校将涉及电气控制课程的各相关专业实训课和理论课进行统筹安排,将实训基地开放化,将理论课在实训室中讲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另外,企业派相关专家来校通过开设讲座、交流研讨会等多样化的形式对电气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使教师对实训设备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和常见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以后在电气实训设备出现一般性问题时,相应教师即可进行维修,如此既保证了教学的正常开展,又节约了厂家的维修成本。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现教师双元化发展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高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机制,派遣电气控制实训教师到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并对培训过程和结果进行技能考核,从而不断提高实训教师的动手能力,以弥补其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兼职教师机制,聘请企业的专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担任电气控制实训课的教师,这就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先进技术带入课堂,能培养出具有实践动手能力,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毕业生。

(三)以就业为导向安排实训课程,完善课程考核标准

根据市场使用电气设备的实际情况,对电气控制实训设备的核心部件进行必要的更换。并根据企业的意见,以就业为导向安排实训课程;同时从细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工具的清点、实训室的卫生、桌椅的摆放等,让学生在学校就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和工作素养[2]。综合评定学生实训课的成绩,将电气控制实训课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专业成绩两部分,根据操作动手能力、完成项目的程度和实训报告的撰写的比例来评定专业成绩,根据平时的实训态度、上课时的纪律和职业素养等评定平时成绩,最后根据平时成绩和专业成绩评定学生最后的实训成绩。

电气工程师的培训篇2

论文摘要:针对山东半岛削造业的建设发展需要,分析生源现状,加快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完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威海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围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任务,提出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船舶工业的战略。在造船业中,船舶电气技术是最核心的专业技术,与船舶电气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是最关键的岗位之一,因此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的有利保障。

1社会需求调查及现状分析

1.1威海船舶工业企业急需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威海市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最重要的修造船基地。船舶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船舶电气设计建造技术人才,但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目前,山东省仅有两家职业院校培养该专业学生,专业人才的供给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威海市的修造船企业的调研,主要修造船企业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每年达120余人。

1.2专业建设基础

为适应威海市及周边地区船舶修造业的需要,我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已开设的相近专业有8个,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已能成熟开出。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特别是经过我院的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同时,也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顺利开展本专业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院现有实验实训条件充足,有可共享利用的校内实训基地1个,拥有电子与电气技术基础实训室8个,可以完成船舶电气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部分实训课题。

2我院近两年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生源情况

我院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招生范围面向全国,2008年我院船舶电气专业面向全国招生s4人;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年我院纳人国家单招试点院校,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全国多个省份招生100人,其中包括山东省内单招43人,生源充足,单招学生执行力略差,但在创造力和社会能力方面都具优势。该专业实现了以高质量教育教学为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层次创造条件的良性循环。

3实施船舶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我院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是“1个创新、3个加强,1个确保”,即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人点,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实施。

3.1完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旋律下,以船舶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情境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自主性,规范教学过程与考核标准,建立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完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做法是,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相关职业标准、行业规范、岗位技能要求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融人教学之中;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专业课程,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施教。

3.2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按照“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训到位”的理念构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定位;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强专业发展后劲,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注重夯实专业基础课程,保证基本理论的系统性;注重能力培养,通过岗位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适合于一体化施教的核心专业课程和基础平台课程的实训课题,使学生就业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达到能力提高和培训到位的目的。

3.3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1人,根据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分析,我们提出了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培养骨干、造就名师”的原则,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先进课程开发技术,拓展专业视野,增强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利用校内外资源,培训专业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制定“择优聘请、相对稳定、适时调整”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实现教学团队结构的优化。争取在2011年师资水平达到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2013年达到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

3.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可以利用示范性院校建设已经完成的电子技术等专项技能实训室,但是船舶电气专用实验室及设备还没有,根据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对船舶电气设备的安装、检修、报验与管理等能力为主线,本着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建设原则,需新建基本技能实训平台一船舶电工工艺训练室一个;船机拖动控制系统实训室、船舶自动控制系统实训室、船舶电站专项技能实训室3个和集控室、辅机实训室等综合技能实训平台(在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中);新规划一个船舶电气创新工作室,以满足师资培养及科研的需要;使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条件得到完善,形成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船电专业实训室建成后可以同时承担船舶电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

3.5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半年的顶岗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刘一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验,也是一个再培养的过程,又是与社会生产实践接轨的过程,积累了学生的生产现场经验。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顶岗实习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院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和协调,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企业是保证完成任务的最关键的一方。

电气工程师的培训篇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学理论教学实训教学

在现代化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工作的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提高了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质量。然而,从当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优化处理,进而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理实一体,满足现代化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

一、结合理论知识,开展校内实训活动

现代化综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要求学生对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以外,还要对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严格的要求,而在电气自动化教学中,我国许多院校在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培养的时,人们并没有对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实践进行合理的安排,这就十分容易导致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我们在电子自动化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从而使得人们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且我们在电气自动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设相关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的理念教学和社会实践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满足现代化电气自动化教学的相关要求。另外,我们在对学生们进性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吗,还可以将相关的先进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引入到其中,进而使得电气自动化实训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完善高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综合考核体系

职技院校应该加强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应该强调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在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的能力。其次,应该建设一套系统的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考评机制,使实践教学有一个有效的标准,设计一些可靠的评价指标。从而最终完善高职实践教学的质量。这一套综合考核体系不但要涉及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且还必须涉及学生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表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三、创建理论、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电气自动化师资力量

目前我们在电气自动化教学质量优化的过程中,对教学队伍的创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使其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还满足了现代化创新教学的相关要求。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对教师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严格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且我们在对学生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当中,也可以在学生们实践教学中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另外,我们在对专业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也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的素质、经验以及技能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增强。

大多数院校除了对校内电气自动化教师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校外兼职电气自动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定向的向一些企业聘请那些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电气自动化教师,授予学生们实践技能和参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指导。总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提升专任教师中拥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比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途径,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发展,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要求对在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再培训,有计划的安排他们进入企业挂职培训,让他们不断更新企业实践新工艺、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升教师们的实践教学更新能力。从而随着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技术、方法更新较快,职技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师应该跟进实践工艺、技术的发展速度,及时进行实践经验课的补修。

四、理实一体化对教学过程的要求

把课堂搬到实习、实验基地,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这应当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

在学校内建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实训室,电气设备线路布置实训室等电气实验室,实验室应全方位模拟实际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职能岗位;学校与工厂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定期到校外实验基地去参观实习,比较现实工作环境和实验场所,实际工作内容和实验内容,也可通过在施工企业现场实习,去体会学校的教学是和现场工作,增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兴趣。

在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中,必须使学生树立安全操作的习惯,对于正确的安全操作习惯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反复训练,在做中学,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

在际操作技能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但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训练来挖掘。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规律,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寻求创新”。通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养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在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协调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对电气自动化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优化,从而使其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师的培训篇4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培(1962-),男,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信息技术中心,教授;何春莲(1984-),女,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助教。(云南 蒙自 66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云教高(2009)77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62-02

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再到十七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是我国的发展战略。

红河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主动适应了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2009年,建立了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多数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我校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如何构建创新试验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培养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实践教学地位

在信息工业化融合模式下,人才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既掌握信息技术又具有本行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1],着力于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特色。在实践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将实践教学在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平行地位,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多次对红河州相关企业和部分兄弟院校的调研,了解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生产和技术应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教学计划修订中构建了电气工程的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校内实训、实践创新训练,校外实践平台拓展训练三大模块,从信息素养技能培养、专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四个层面,形成由单一到综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可以用图1来表示。

1.课程实验教学训练

实践教学是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模块“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增加计算机类选修课程内容,依托学校信息化环境,开设网络课程,逐步对整个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线,以基础性试验、应用型试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验教学训练体系。通过电子信息实验中心模块加强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通过计算机类实验中心加强电气工程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设置ViSio、pRoteL、eDSa、matLaB、aUtoCaD等电气工程专业软件练习实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电路、电子线路、电气控制线路等电气工程领域的绘图及模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通过工程技术实验中心加强综合实验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使其具备科技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实验能力和基本素质。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3~4周的时间独立完成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型的课程作业。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计算机编程能力和运用仿真软件进行设计的能力。

毕业设计选题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设计完成,选题内容与生产、科研和实验紧密联系起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将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到学校,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学校共同研究开发,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建模,转化成工业产品,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2.校内实训、实践创新实验训练

(1)建立了高级电工维修实训中心。围绕专业特点安排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内容,如:将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电气控制柜的制作、安装和调试,电路板的焊接,pLC系统的软硬件调试作为学生实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各种基本的操作技能,完成了作为电气自动化工程师的有关基本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工程设计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此外,为了配合实践教学,在生产实习中开发制作了物流自动化生产线工艺流程,使学生更充分了解实际生产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区通过整合工学院各相关学科方向的资源,创建了符合现代工程训练要求且具有鲜明电力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共规划了9个主体实验室,目前已经按规划完成了过程自动化及虚拟实验室、电机及拖动技术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电工技术实验室、pLC控制技术实验室、电子信息中心(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示范中心)等6个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其余工控软件实验室、配网自动化实验室、工业运动控制、柔性制造、物流(中心)实验室等正在建设中。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模拟的工程实践环境中,针对发、输、配、用电系统及相关基础技术对学生进行高度综合的工程技术训练,使学生在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3)跨专业综合开放性实验。跨专业的综合开放性实验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余的学习研究中。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4],我校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对实验模式进行改革,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际,将部分基础实验室列为开放实验室,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实验内容方向。开放实验室面向实验区的全体学生,只要学生本人有一定的想法和构思,都可以与实验室老师联系获得指导,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方案和调试工作。这种实验模式可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4)开展丰富的学科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专业资格认证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了解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3.校外实践平台拓展训练

立足红河州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发展的这一大环境,实验区加强与地方骨干企业联合培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实验区已经与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分公司、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屯采选厂、红河钢铁有限公司、蒙自矿冶公司铟锌冶炼厂、个旧振兴冶炼厂等建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签订了协议。学校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全程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专业见习1周、金工实习3周、专业实习6周、生产实习3周,每年实习前,把实纲发过去,与校外实践基地负责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实习内容和安排。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根据实纲的要求安排好现场上课的教师(一般都是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熟练工程师),根据企业需求,对学生进行一些热门技术的培训。无论是集中安排的校外实习还是根据一些课程的需要分散安排的专业见习,对本专业的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而对学生来说,能面对面地熟悉各种电气设备,增进对电气工程技术具体应用的了解,更深入接触工程实际,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5]。因此应尽可能地增强校外实习实训的效果,除做好安排外还要加强师生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

三、结论

在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要不断实践、反思,通过借鉴国内其他专业两化融合的人才培养经验,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吸纳和运用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构建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教学实践理念、课程实验教学训练、校外实践拓展平台训练、校内实训实践创新训练、产学研教育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应用,不断反思,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明,梁旭,董长宏,等.基于“两化融合”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1).

[2]赵巧娥,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3]肖根福,肖冠云.欠发达地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

电气工程师的培训篇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学;校内实训;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

职技校电气自动化教学是培养专职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而其教学不仅仅涉及到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实行职技校电气自动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同步教学是对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的最好方法。在职技校电气自动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同步教学中,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其教学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结合理论知识,开展校内实训活动

为突显职技院校技术型人才培训的目的,职技校应该让学生们大多数的时间用在企业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让学生们走入生产一线现场,接受企业一线的技术和设备,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一毕业便可以进入企业参与工作。但是,许多职技校设计的企业实习时间跟学校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集中安排的企业实习将不利于职技校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及时应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理论知识跟实践的结合效果。因此,职技院校应该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创建校内实训基地,让他们在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及时地锻炼其动手实践能力。因为学生们只有在了解和实践各个电气自动化操作过程后,方可对工艺技术进行应用和创新,才能加深对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所以,职技校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创建校内实训基地势在必行。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们可以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及时地投入到电气自动化工作现场进行实践,也可以及时的接触电气自动化所需要的器具,让课堂上的内容及时地深刻地渗透到学生们的头脑之中,从而为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创建校内实训基地过程中,可以分为电气自动化实训室、设备实训室、主体实训室、基础实训室等等。在每个实训室中都摆设有电气自动化工作现场应有的工艺实体,从而让学生更生动、具体的接触电气自动化工作实际操作过程。

2创建理论、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电气自动化师资力量

职业、技工教育中,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职技校电气自动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中,职技校电气自动化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要从电气自动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出发,同时还要重视电气自动化教师的实践经验,要求教师兼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不然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气自动化人才。为了加强职技校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必须对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教师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教学要求,要求教师们更多时间的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同时要求电气自动化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多的倾向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还应定期不定期的对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教师展开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让更多的电气自动化教师具有专业技能,让更多的电气自动化教师获得相关的高等级技能证书。再者,职技校除了对校内电气自动化教师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校外兼职电气自动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定向的向一些企业聘请那些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电气自动化教师,授予学生们实践技能和参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指导。总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提升专任教师中拥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比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途径,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发展,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要求对在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再培训,有计划的安排他们进入企业挂职培训,让他们不断更新企业实践新工艺、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升教师们的实践教学更新能力。从而随着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技术、方法更新较快,职技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师应该跟进实践工艺、技术的发展速度,及时进行实践经验课的补修。

3完善高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综合考核体系

职技院校应该加强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应该强调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在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的能力。其次,应该建设一套系统的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考评机制,使实践教学有一个有效的标准,设计一些可靠的评价指标。从而最终完善高职实践教学的质量。这一套综合考核体系不但要涉及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且还必须涉及学生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表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于是,职技院校应该创建校学生科研奖励制度、校学生实践创新奖励制度、校学生实践经费使用制度。同时对实践教学实行实践学分制度,让学生既有一定的压力,又有一定的动力,促使职技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积极地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4理实一体化对教学过程的要求

把课堂搬到实习、实验基地,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这应当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

在学校内建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实训室,电气设备线路布置实训室等电气实验室,实验室应全方位模拟实际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职能岗位;学校与工厂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定期到校外实验基地去参观实习[1],比较现实工作环境和实验场所,实际工作内容和实验内容,也可通过在施工企业现场实习,去体会学校的教学是和现场工作,增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兴趣。

在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中,必须使学生树立安全操作的习惯,对于正确的安全操作习惯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反复训练,在做中学,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

在际操作技能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但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训练来挖掘。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规律,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寻求创新”。通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养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在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协调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2]。

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即过分重视“单项技能”的训练而忽略“综合技能”的掌握。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单项技能掌握好的学生在解决某具体实践任务时往往不能独立完成,究其原因是单项技能训练太单一,没有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应注重对“综合技能”的培养。

综上所述,职技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中必须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必须结合理论知识,开展校内实训活动;必须创建理论、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电气自动化师资力量;必须完善职技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综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电气工程师的培训篇6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使命,地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奇缺,而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由于不能学以致用又难以就业。因而,实时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背景,2013年初,教育部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6月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从国家层面上开始探索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工作。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被教育部列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首批改革试点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教兴渝支撑等战略任务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的专业特色、突出应用型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完整的人”教育、强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专业课程安排“精专实用”,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特色专业建设定位和目标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创办以来,立足西部地区,面向电气工程及相关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明确应用技术大学及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学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发挥信息学科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在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从事电力系统、电机控制、电力—电子电气设施设备和控制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应用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实践性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积极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综合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传授知识与探索创新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凸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形成全方位推进改革的专业建设体系,努力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试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示范专业。

3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

3.1以市场需求为抓手,凝练出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秉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校训精神,以就业为导向,凝练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的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交流能力、专业创造、多学科融合、国际视野和多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起到人才输送和储备作用,服务于信息科技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2以“电气—自动化学科群”为平台,凸显

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开展学科布局结构调整,统筹各学科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科群”。该学科群可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跨专业的(或意义更广的)综合性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综合性课堂讨论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开放性实验与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年轻教师业务素质的综合培养,有利于资源共享。

3.3以行业背景为依托,加强专业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紧紧围绕电气工程技术,立足重庆,服务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突出电气技术特点,强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以培养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汽车电控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定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输送优秀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

4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4.1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建设

传统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国防教育三个环节,设计简单,主要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提升为中心,以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为中心。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不适用于应用技术大学。对此,学校人才培养实行三位一体,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中心,努力培养“完整的人”。最大的特色是学生课外教育实践和课堂教学并重,同等地位。专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通识教育重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完满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格、气质和综合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情商。该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按照学校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探索建设校企共同培养、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的培养机制,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该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努力建设校企合作和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对技能训练比重大的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多种“工学结合”形式。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电机与拖动控制》等课程,结合柔性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验实践环节中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实现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对企业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对“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4.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专业为导向,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基础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东西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始终贯穿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既要保证传授最基础、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能力,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专业构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汽车电子两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主要包括《供配电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新技术》《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汽车电子模块主要包括《现代汽车电控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现代汽车电控系统课程设计》等课程。

4.3教材建设

教材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选用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该专业教材采取选用与编写出版并重的方式,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积极参与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时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突出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目前本专业教师已经编写出版了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之一《现代控制理论》,此教材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3年11月出版,为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规划教材。此外,本专业多名教师已与重庆大学出版社签订合约,参与编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涉及的课程教材有《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这些教材是突出应用型大学特点的核心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材,对于培养具备工程技术基础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4.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中最根本的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传统的高职院校强调专业课教师要是“双师型”教师,对应用技术大学而言,仅仅“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三能型”的专业课教师,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训,还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建设“三能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关键点。本专业采取培养与引进并举,重视教师的实际经验导向,重视教师的企业生产管理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努力加强“三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4.5实习实训模式建设

本专业采用“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维一体的实习模式。让新生了解行业全貌、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工作流程和产品结构;让高年级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深入专业现场实际,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的设置、职能,了解设备的构成、性能和运转原理,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为毕业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该专业实训一般包括:教室与实训室合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生产工厂与实训室合一的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与研发服务合一的创新及研发能力培养训练三种实训模式。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开发项目,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团队精神;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开展单片机、pLC等各种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共同发展,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方向,也是不断增强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5结语

电气工程师的培训篇7

关键词:轨道交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5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项目改革方案,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全面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为响应高铁“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适应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趋势,轨道交通行业领域对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人才需求急剧扩大。因此,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轨道交通电气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特点弱化,逐渐等同于传统的电气化专业;轨道交通没有形成整体学科体系,使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形成“孤岛”;教师队伍没用轨道交通电气化工程实践经验,甚至没有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背景;“空洞”的理论教学与行业工程应用脱节,学生缺少相应的工程训练;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甚至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实验实训条件简陋,不能满足该专业的综合实验和工程训练。

二、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定位及特点分析

轨道交通电气化是一个工程应用、行业背景很强的专业,与轨道交通领域“车机工电辆”等专业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群,彼此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核心模块之一,完善了“车机工电辆供”轨道交通专业群的建设体系,本着围绕职业竞岗位、岗位竞能力、能力设课程的原则,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主要从事轨道交通电力网、牵引变电所及接触网等设备的安装、调试、试验、维修和系统联调等方面的工程应用型工作。

三、轨道交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满足轨道交通行业特点与需求,建立明确了轨道交通电气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轨道交通电气化行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与管理者;培养具有工程项目筹划、分析、设计、管理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使其能够胜任轨道交通电气化牵引供电工程技术领域牵引变电和接触网方向的工程设计、工程调试、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应用性、工程化的专业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富有开拓精神和工程应用开发能力,毕业后可在轨道交通电气化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运营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是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明确定位。

四、轨道交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容

(一)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通过对轨道交通行业社会调研和分析论证,传统的“学校形态”不能达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为载体、联合培养为手段、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新模式是该行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达到发展共赢之目标。

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稳定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应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依据,以“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核心工程技术人员为引导,以“一切为工程教学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以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资源共享、校企联合共建、校企项目合作等为主要内容,并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评价和考核体系。最终实现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健康运行,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建设轨道交通综合实验基地

建设“车机工电辆”综合试验基地,可以很好得满足“轨道交通车辆”、“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轨道交通电气化”等专业的实验、实训要求。该基地不仅可以完成轨道交通车辆系统、牵引供电系统、信号系统、运输与管理等系统内的故障再现、实物仿真和试验分析、系统及设备型式等试验,还可以完成轨道交通系统间的综合试验。既可为培养学生和教师一线技术能力、工程能力提供真实环境,也可为新运营模式、新技术、新装备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提供试验条件,同时也可作为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

以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为例,构建轨道交通电气化实验平台,满足该专业的课程要求。建立具有层次化、综合化的试验平台,该平台对“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轨道交通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铁道接触网”、“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等主要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进行了系统整合。在此平台上,不仅满足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的要求,还能使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轨道交通综合实验基地的建立,为轨道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基础。

(三)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工程实际,从事轨道交通电气化设备的运营、维护、故障诊断甚至延伸到整个轨道交通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工作。这必将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的应用工程技术能力。目前,大多高校专职教师很难达到此要求,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

学校有意识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通过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该行业研究课题和一些横向项目,以共同开发、出版该专业相关著作等形式使教师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及时了解轨道交通领域的新资料、新技术,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工作中,教师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使科研能力和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在选拔实习带队教师时,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安排实习带队教师时,主要考虑安排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方有较强项目合作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才能够完成。

(四)构建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本科实践导向计划”,对较完善的轨道交通行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很大启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渗透到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通过科学规划、联合共建模式,构建一个涵盖轨道交通多工种的综合性实践基地,营造一个“真实的轨道交通”环境,满足学生工程训练和企业员工的培训;通过校企互聘形式实现“工程师进校园”,使学生和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零距离接触,明确轨道交通电气化行业一线的工作性质、内容以及所需的职业素养;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进课堂”,学生能够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并具备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以实际的工程项目子课题为载体,开展具有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最终实现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特色明显、教师队伍双师化、培养体系工程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等一整套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五、结语

轨道交通是一个多部门、多工种的系统性行业,轨道交通各专业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统一体。构建完整的轨道交通行业群,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课程群的融会交叉、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益,畅通轨道交通的信息渠道,从而达到加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工程应用型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最终,确立以轨道交通电气化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邹家生.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3,(4).

[2]曹荣敏,吴迎年,陈雯柏.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探索[J].培养模式改革,2014,(2):36-55.

[3]曾飞.地方本科院校交通专业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

[4]刘让雄,田金英.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3).

[5]苏青.建一流的城市轨道交通大型综合实验实训基地――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与社会,2009,(10).

[6]蒋会哲,张桂林.“校企合作和项目化教学引导”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电气工程系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电气工程师的培训篇8

论文摘要:电气试验在电力系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有必要在电力技术人才培养中实施电气试验实训。介绍了电气试验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按照电力企业标准化作业流程组织教学的实践,实现学院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确保了学生入职后能尽快进入角色。

电气试验在电力系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力系统运行着众多的电力设备,而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是保证安全可靠发供电的前提。电气试验人员在保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电力企业对电气试验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电气试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依靠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导致学生入职后不能尽快进入角色,因此,有必要在电力技术人才培养中实施电气试验实训。电气试验实训是立足于电气试验实训室建设,按照电力企业电气试验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来组织教学的,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条件,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

一、电气试验实训室的建设

1.电气试验实训室的基建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08年7月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共批准了6个示范建设专业和48个实验实训室(区)建设项目。电气试验实训室建设项目正是其中之一,将以高压实验室为基础进行扩建。

学院原有的高压实验室是为满足“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而设立的,教学仪器设备少,仅能开展几个常规的高压试验项目和气体放电的验证性实验,因场地和课时有限,基本上都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动手机会少且与生产实际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建设好电气试验实训室,秉承学院“服务川电、面向全国、走向市场、科学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的办学理念,按照“资源优化、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思路,加强与行业内电力企业的合作,组织教师进行调研,与来自四川省电力公司等企业专家讨论,共同制订建设方案。

考虑到变电检修实训场地和一次设备以及投资费用、教学安全等因素,实训室的基建以试验仪器设备购置为主,能基本实现电力设备预防性项目试验方法、原理和结果分析判断等实训功能,满足“实践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生产技术服务及承办技能比武”的要求,确保每一位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操作次数,达到真正掌握各项试验技能的目的,并体现出建设的先进性、生产性、综合性、开放性和示范性。

项目建设方案获得批准后,学院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设备招标采购、合同签订、到货验收、配套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确保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开发

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开发是实训室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关系着项目的建设成效。

实训项目的开发既要满足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良好条件,践行“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服务于企业、社会的培训功能需求,可以对电力企业生产岗位人员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培养电力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和供电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了55个实训项目。在设备采购合同签订后,编写了《电气试验实训指导书》。这本指导书是参照企业电气试验工作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在按照教学规律提炼加工后,以教学模块形式展现,共有55个具体试验项目的实训指导书。考核标准采用的是《四川省电力公司电气试验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学院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这些教学资料的准备一方面能满足“电机设备运行与检修”、“电气设备检修”、“高电压技术”和“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以及电气试验实训环节的教学需求,培养在校生具有电气试验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从事变电运行、变电检修和电气试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服务社会,承担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服务于四川省电力公司电气试验工的技能培训,同时兼顾变电检修工的岗位资格培训、在岗学习、技能调考、职业技能鉴定、优秀技能人才选拔等需要以及四川省电力公司新进人员和电力类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

二、电气试验实训的教学特点

1.实训教学场地机动灵活

为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以及适应电气试验实训项目增多的变化,电气试验实训突破了原有实验室的场地限制和被试设备的依赖,将变电检修实训场地及其电力设备一并作为教学设施开展电气试验实训教学。电气试验实训教学没有固定场所的限制,可根据需要随电力设备流动,只要具备试验条件就可以开展实训教学。

2.实训教学以点带面

实训项目的开展依赖于电力设备的配置。鉴于教学场地和投资有限等因素,作为被试设备的电力设备不可能包含生产性企业所有种类、规格的设备,但设备配置尽量兼顾了代表性和前瞻性。因此,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选择和开展要立足现有电力设备进行以点带面的教学,辅以教方法、教思路,注重能力培训,让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仍然不落伍。

3.实训教学情境现场化

首先是电力设备模仿变电站间隔进行布置,其次是配备了与企业班组水平一致的工器具,最后是相关的安全设施一样不少,电气试验完全可以现场化。一个合格的电气试验人员首先要具备全面的安全技术知识、良好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安全也是第一重要的。在校学生没有从业经验,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4.实训动员

为强调电气试验工作的严肃性和安全的重要性,要在实训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将电气试验工作与医生的诊病工作进行对比,医生给人看病需要责任心、知识、技能、经验及不断改进的医疗检测仪器与手段,电气试验人员也同样需要责任心、知识、技能、经验及不断改进的试验仪器与技术。要让学生认识到,电气试验人员的工作失误可能既危及电网及电力设备的安全又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这就是悬在所有电气试验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教学中必须要贯彻始终。

三、电气试验实训的教学组织

电气试验实训教学过程体现了工学结合,是参照四川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流程的要求进行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入职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实训教学过程分为试验准备、试验、试验总结和考核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按照实训指导书都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必须的工作任务,教师完成对学生操作技能、工作态度等的考核。

1.试验准备

(1)准备工作安排。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要现场勘察,掌握现场实际情况;二要做好技术准备,相关技术资料准备齐全,制订试验方案并获得批准。

(2)作业人员要求。学生(现场作业人员)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良好;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基本掌握本专业作业技能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相关知识;教师必须具备电气试验实训指导资格。

(3)仪器仪表和工具点检。学生按照指导书的要求逐项核查试验用仪器仪表和工具的名称、规格和数量。

(4)危险点分析。教师向学生详细交代试验中可能危及安全的事项:作业场地的特点,如带电、交叉作业、高空等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工作中使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工具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操作程序颠倒、接线错误、操作方法的失误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学生身体状况不适、思想波动、不安全行为、技术水平能力不足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其他可能带来危害或造成设备异常的不安全因素。

(5)做好安全措施。教师向学生交代安全措施:接拆试验电源应采取的措施;使用各类工器具的措施,如梯子、电动工具等;特殊工作措施,如高空作业等;专业交叉作业措施,如检修、保护传动等;设备加压应采取的措施,被试设备设围栏、加压前注意监护并大声呼唱等;试验过程中仪器仪表移位、消除故障的措施;试验结束后,接地放电、拆除试验线和短路线的措施;对危险点、相邻带电部位所采取的措施;工作票中规定的安全措施。

(6)试验分工。教师明确每个学生所承担的试验项目,明确每一项试验项目的接线人和仪器操作人。

2.试验

(1)开工。办理工作票,在现场教师以工作许可人身份向学生交代工作票及安全措施,教师又作为工作负责人和学生共同负责检查安全措施;教师交代工作票内容及危险点;学生在工作地点设安全围栏,向外悬挂“止步,高压危险”标示牌,至少每5m一个标示牌。

(2)试验项目和操作标准。教师交代试验项目、方法、接线、安全措施注意事项、试验结果判据和责任人。试验器具应靠近被试电力设备,所有带电部分应互相隔开,面向试验人员并处于视线之内。操作者的活动范围及与带电部分的最小允许距离应满足规定要求。因试验需要断开电气设备接头时,拆前应做好标记,恢复连接后应进行检查。试验接线应清晰明了、正确无误,操作顺序应有条不紊。

(3)竣工。学生关闭试验电源、拆除试验线;清点工具、回收材料、清理工作现场,不留任何物品;教师检查现场恢复情况后,学生撤出试验现场,填写试验记录,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

3.试验总结和考核

(1)学生应根据试验记录,对试验项目、测量数据、被试设备名称和编号、仪器仪表名称、气象条件及试验时间等进行详细记录,作为分析和判断设备状态的依据,对被试电力设备做出整体评价;记录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2)教师对学生执行指导书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安全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试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学生只要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较为熟练的试验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就可以评定为“合格”等级。

四、电气试验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电气试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因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试验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试验方法,正确地使用试验仪器,能对被试电力设备进行正确的试验,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试验中的环境条件、被试电力设备外部状况、试验中各种干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排除;对电力设备除了掌握其原理外,还要对其内部结构、绝缘材料、导电材料、主要部件及其在运行中的工作状况进行了解,关注容易出问题的部件及故障原因,这些故障与哪些试验参数相关,会引起哪些参数发生变化,可以通过哪些试验手段、项目检测出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电气试验实训办好,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实训室必须设备设施齐备,教师要按照电力企业标准化作业流程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试验操作技能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判断被试电力设备状况的能力,并在实训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确保学生入职后能尽快进入角色。

参考文献

[1]陈天翔,王寅仲,海世杰.电气试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李景禄,等.高压电气设备试验与状态诊断[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电气工程师的培训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53-02

高校虽是科研人才聚集、知识生产集中的地方,但在资金、工业生产经验、技术和物质条件方面相对劣势;企业是将知识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载体,但在技术革新能力方面相对薄弱。校企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优势,摒弃双方劣势,推动高校和企业的双赢[1]。

江苏科技大学本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以培养船舶为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为目标的,其专业建设以船舶行业为依托。而张家港校区是异地新建校区,远离校本部,无法享受校本部几十年来在船舶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必须发展自己的特色。张家港校区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制定了张家港校区“走新型开放式技术类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与方向,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张家港校区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并以此专业为依托,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地域、师资、实验室等问题的制约,张家港校区按照校本部构建的培养目标可能行不通,本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船舶电气人才为目标,张家港的地域特性决定了这个目标在张家港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张家港校区不能一味模仿,必须找到适合本校区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实践环节少或流于形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特点是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必须受到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控制技术问题及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能力[2]。从这一点上来讲,实践教学的地位应该比理论教学的地位更高,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实践教学是个薄弱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但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不认真甚至逃避实践环节。同时,各类实践环节流于形式,选题方向陈旧,无法体现当前本专业的实际应用。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考虑到上述因素,结合张家港校区实际发展情况,将专业建设与地方企业相结合,依托一家至多家企业共同建设相关专业,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发展该专业。

(一)依托区域优势推进校企合作

张家港市以及周边地区企业较多,包括机械、控制、电子、计算机等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能提供不少就业岗位,这是张家港校区办学的一大优势。在此背景下,张家港校区可以很方便地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教师可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校也可帮助企业培训员工等。

(二)根据企业需求建构新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合作,依托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面向企业,专业建设内容与企业开发技术紧密相关,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尽早参与企业项目,得到系统训练。

三、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及实践

(一)校企合作常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这种模式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按照合作的深度,校企合作可分为三个层面的模式[3],即浅层次合作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及深层次合作模式。浅层次合作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可以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或者实习基地;中层次合作模式也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深层次合作模式,也称“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的培养,主动给学校投资,直接参与学校的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结合校企合作的常规模式,张家港校区专业建设情况以及企业的实力和需求的不同,在不同时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任何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发展,要想办好,必须具有特色,同时拥有行业背景。张家港校区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是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去建设。

1.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虽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模式,但是实习、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院校应从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强化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实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的必要前提就是,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目前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张家港东方四通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智能电力研究院等,都有学生参加实习。

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校企合作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绝佳的实践能力培养机会。08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有学生直接到太谷电力实习,并在太谷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跟校内毕业设计学生相比,题目更贴近生产实践,更有资深的企业工程师进行指导。

表1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2.企业为教师科研、教学及实践提供便利。当代社会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日益加快,这要求高校教师应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社会最新技术,第一时间更新知识结构,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

张家港校区依托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和智能电力研究院,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本校区派青年教师去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工程实践,使教师具有实际的工程背景,在讲授理论课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学院教师与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共同申请了张家港校区科研项目――低压配电系统谐波分析与治理,在研究过程中,双方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同时,智能电力研究院坐落在本校区,与学院有紧密合作关系,长期邀请清华大学的教授给学生做学术讲座,同时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也参与研究院的科研项目。

3.校企双方共建专业方向、制订专业发展规

划。根据地域优势,结合本地特色,校企双方加强交流与沟通,切实掌握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共同构建专业方向,制定好专业发展规划,并制定出符合生产需求、产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相一致的电气专业校企合作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求,电能管理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务院曾多次发文要大力发展电能需求侧管理。目前,在国内高校本科专业及方向设置中,还没有电能管理方向,市场需求量巨大[4]。为此,张家港校区与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共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该方向是本着“科学管理电能,轻松降低成本”的电能管理新思路,确保电力用户有序用电。其技术领域涉及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几大高新技术,即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新的课程培养体系,并共同编写“电能需求侧管理”和“电能质量检测与优化技术”两门专业方向课程教材。

4.学校为企业人才进修、培训提供条件。“校企合作”是双方相互配合、相互提高的过程,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不败、做大做强,其员工须不断进修和培训。另外,新进员工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高校作为人才高度集中的场所,可为企业及时提供人才进修或培训。

5.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虽然,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些校外实习、实训岗位,但是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充分锻炼的重要保证。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形成自己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的重要平台。建设校内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质量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方便在学校就能接受到企业化的培训。张家港校区与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共建“电能管理”实验室,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进行合作。总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希望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元素贯穿始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考虑到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国内外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是连接高校与企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本课题依托地域优势,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的模式融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中,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以培养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

(7).

[2]王择忠,王兆安,沈颂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

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1).

[3]赵彦普.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

报:社科版,2008,(1).

电气工程师的培训篇10

【关键词】科研项目高职实验室内涵建设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批准编号:桂工业院〔2013〕7号:项目合同编号:桂工业院科研2013007010,项目名称:《b2010a龙门刨床接触器-继电器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起止时间表;2013.3-2013.11。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校高职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生源的知识层次也在发生着变化,高职学生来源的渠道也呈多样化,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训)室的设施资源,及教育和培训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研立项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内涵建设?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在从事高职实践教学工作多年中发现:

1、目前尚有实验室的专业实训系列设备种类不全,不利于学生技能操作的全面了解和学习;

2、个别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设备套数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独立操作的需要;

3、在实验室的内涵建设中,没有融入更多的企业文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等;

4、教师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专业应用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如此种种情形,都有待于我们在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探究中,不断地思考、改进、建设和完善,这是教育工作者教学内容的一部份,也是实验室管理者应当着重考虑的建设内容。

笔者以为:如能根据实验室(训)室之状况,在进行科研项目立项时,有目的性地进行选题,切实解决实验室设备种类之不足,数量之不够、实验(训)项目内容之欠缺等,以满足实验(训)实践教学和培训的多层次、多方位需要,提高实训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材服务,同时也能为社会进行技能培训作出贡献。那么它将会是一件对学院、对教师、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结合目前高职院校中实验(训)的实际状况,如何在选题和实施科研项目中,加强实验室内涵建设,可以尝试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科研立项要立足于充实实验室设备不足之需要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材的竞争,国家对教育日益重视,学院对实验(训)设备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短时间内做到一步到位也并非易事。目前我院的机床排故实验室,有四种基本类型机床设备装置,只能基本满足实践教学所需。不利于提高专业设备的档次,也会因此失去对外承办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的资格。笔者以此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科研项目的选题对象,所申报的课题《b2010a龙门刨床接触器-继电器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和调试》已获学院同意立项。预期项目完成后,能填补我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电气自动化专业机床排故实验室,尚无大型复杂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空白,对于高职教改、课改等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满足学校老师技术与技能的提高,以及为企业培训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目前购置一台类似设备需要资金数万以上。而该项目的立项经费是5千元,显然投资少见效快,见快速、有效地解决设备类型短缺和资金投入不足之问题,选题获批立项也是情理之事了。

二、科研立项要立足于培养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如将该项目的实训装置引入到实验室,把实验设备投入和内涵建设相结合,使实验室的建设不断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升实验教学环节的实际效应,按企业标准培养学生,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毕业后能较快胜任企业工作素质要求。

1、实现贴近实际的技能培训

实训装置的投入使用,让我们的教学成为“有米之炊”,让教学与企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成为可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可以操作的对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是职业教学的必要补充!让学生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参与各种技能竞赛,获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说获得维修电工的高级证和技师证。从而为就业作好更有充分的准备。

2、专业俱乐部成员得到锤炼

成本实训装置的过程中,我们将请系相关电气俱乐部、机器人俱乐的部分成员参与,实际他们还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参与,指导他们,协作教师完成这一项目,他们从中得到实际的锻炼,收获是不言而喻的。而实训装置完成后,他们日后仍然可以组织其俱乐部的成员,在课外进行练习和提高,也是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进行培训和学习的理想场所和实践锻炼的平台。

近年来教育、劳动部门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举办了各种技能大赛,学生获得竞赛的荣誉不仅能提升学院的知名度,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技能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技术级别的等级证书,让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接轨,更从容就业。而这一切的获得需要提供相应层次的设备作为强有力的支撑。

曾有多年技能竞赛经历的评委告诉我们:作为典型的交流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系统,已趋于成熟的b2010a刨床电气控制电路,它集自动化控制线路,运动控制线路及机床控制线路于一体,对于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学生的实训和参加竟赛,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对外进行培训和考证等,都是试题的首选。广西某知名的职业院校,为了学生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一次投资9套该设备,足见其重要性!

三、科研立项要考虑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材的需要

关注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开拓相关职业的岗位教育和培训,开设与企业岗位需求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并在适应实际情况下,有一定的前瞻性,实现供需双方的无缝对接,无疑是我们的目标。在现有设备的前提下,如果科研项目的装置能锦上添花,那么,联系对外举办相关的职能技能培训班,申请举办各种技能竞赛,都是有可能的。这将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体现教育服务于社会的这一理念。

立项的投入要有利于对外进行技能培训,人力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职业技能鉴指导中心,定期每年都举办两期以上的维修电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训学习班,对有龙门刨床电气技能实训考核装置的院校,是他们优先考虑的给予办班的条件之一,通过办班,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机会与各企业、工厂的相关技术人材进行交流,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从而更贴近实际,这不仅锻炼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承认,学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得到了体现。我们学院曾承办过维修电工的技师培训班,得到了主办单位的肯定,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科研立项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1、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在高职教育中,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份的教师由院校毕业后直接进行课堂,没有从事过相关专业应用的工作经历,缺少专业的操作技能,“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在处理学生实训问题时,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培训过程等方面,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应用技术。而进行项目研究、接近工程实际的教学氛围,正是教学相长,不断提升,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完成这个项目时,在设计过程中,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实际工程能力得到加强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有利于双师的培养

职业教育呼唤双师型人材,目前大量的引进又不现实,让相关专业的老师在项目装置的设计安装调试过程中,提高工程技术能力及实际的动手能力,在现有设备的前提下,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考取技师及高级技师证,从而提高系部的双师比例,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让技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让我们的老师在技师的培养中充当教师和评委。提高学院的知名度,服务社会等等,这都是我们渴望达到的目标.

3、借助企业高级技能人材指导参与人员

在企业工作已退休的高级人材,他们有着丰富的工程设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处理故障问题的能力,正好弥补了我们教师队伍在这方面的不足,共同进行这一项目,正是借人之长,补已之短的一个最佳的方式。

五、科研立项要考虑融入企业文化

进入21世纪,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与员工共同秉承的价值观、共同遵守的信念和共同实施的行业方式。

作为企业文化的6s管理内容: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

法。它管理内容要点: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

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

我们认为6s是可以借鉴的先进、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6s管理的具体实施,全员的实践,对于改善我们的电工实践环境,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以上的考虑,科研项目《基于6s管理方法对实验教学环境的探讨和研究》,自2011年4月获到了学院科研立项后,于2011年8月又获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团队成员就6s管理模式对改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管理理念、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都进行了认真地学习,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实践,通过对相关师生进行6s管理理念的宣传和实践,使他们良好的工作习惯得到养成。

在项目具体的实施过程,我们不断学习和引入成功企业文化的精华,要求参与成员不畏困难,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营造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了师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品质。工作的实绩和效果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充分认可。

总之,我们的科研立项立足于提升实验室内涵建设的方面入手,则可以充分调动和利用学院和社会的人才资源,充实实验室的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素养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相融洽,力求达到教学目的与就业需求一致,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锻炼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为社会、企业举办职业资格培训班,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发展教育事业贡献一已之力!

参考文献

[1]孙友.电工基础及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8

[2]孙海潮《大学生安全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作者简介:王彩霞(1965-),女,汉族,广西钦州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高级技师,主要从事高职电工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