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十篇旅游管理行业现状十篇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0:54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篇1

首先,旅游管理定义。旅游管理,主要指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质量性、可靠性的旅游活动服务,利用自身管理职能,合理计划旅游业人财物,合理规划旅游部门和旅游区域,对旅游活动进行的组织计划、调节监督。其次,旅游管理重要性。旅游管理作为旅游部门、其他部门的协调需求,是旅游行业、旅游机构、旅游市场的重要关系载体。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业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行业,紧密联系着国民经济部门。旅游部门、旅游企业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相关组织,是旅游活动基本单位,而旅游管理则为部门、企业的重要协调载体。旅游业属于服务型行业,专门为旅游者服务,涉及了旅游餐饮、游览、购物等内容,需通过旅游管理来加强这些内容综合设计,规划整体服务路线,销售给旅游者,确保供应充足。另外,旅游管理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加强旅游管理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属于新兴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不仅可产生经济效益,立足一个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例如娱乐、交通、保险、民航等;还可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如增加劳动就业数量。最为关键的是,旅游也是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窗口。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旅游业属于国家发展的支撑性行业,是我国经济收入的重要载体,受到社会各界青睐。为促进旅游行业发展,建立一定数量旅游景点十分必要。近些年来,我国旅游景点数量日益增加,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其管理体制面临改革问题,对旅游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立足我国旅游业管理角度,管理体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缺乏宏观管理。近些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大多数部门、单位均创办了旅游交通、餐饮等企业,而这些企业人事权、产权,分属于不同投资单位,基本上每一个旅行社,归属一个系统。导致我国旅游系统众多,各自为政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客源不足情况下,市场疲软问题,各旅游企业之间,出现跌价竞争问题,行业内部矛盾引起旅游市场混乱。对于旅游管理部门而言,缺乏建设审批权,缺乏宏观调控手段,进而难以宏观协调与控制。其次,法律法规不完善。针对旅游管理体制,按照社会发展、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管理正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然而却极少涉及法律法规层面,主要依靠传统法律法规。按照目前旅游管理状况而言,部分不法商家、犯罪分子,通过法律法规漏洞,利用旅游行业开展非法活动,进而严重影响了旅游市场,损害了旅客自身利益。旅游管理体制缺乏。因旅游业属于特殊性行业,和其他行业联系十分紧密,和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联系无法分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服务行业高速发展,大多数部门和旅游业具有直接经济活动。然而,对于这些联系行业,缺乏有效性、完整性管理体制,某些旅行社为吸引旅客,选择恶劣竞争手段,严重损害旅客身心利益,对旅游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旅游产业结构失去平衡。目前,我国旅游商品开发较为滞后。商品业作为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呈效益高和成本低特点,且劳动密集度较大,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然而,因生产销售、旅游贸易不协调,导致旅游商品长期是一种自发状态,加上旅游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在包装和运输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充分发挥旅游商品优势。同时,对于旅游交通问题,旅游发展迅速,但交通发展滞后,使得旅游产业结构失去平衡。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措施

1.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法律法规。

针对旅游管理,因法律法规不完善,严重限制了旅游管理,不利于旅游管理水平提高。所以,按照目前旅游业发展形势,需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法律法规,有效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其一,科学定位旅游管理体制。立足管理体制角度,确保旅游管理的有关行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旅客自身利益。所以,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不能订单方面追求单位经济利益,需综合考虑旅游单位、旅游企业和旅客的多方利益。其二,制定和旅游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商场、餐饮等,按照行业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健全法律法规,方可确保各方利益、旅客利益不受损害。另外,需严厉打击不法商家、非法分子的不法行为,促进旅游行业的合理秩序,提高旅游业发展速度。

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模式。

按照现阶段旅游管理状况,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存在诸多不足。现行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诸多管理弊端逐渐呈现出来。同时,管理模式不够完善,针对细节性问题,缺乏有效性、科学性管理,且旅游管理水平较低,为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其一,需了解旅游管理的好处,按照实际状况,不断完善、创新旅游业管理。其二,引进先进、科学管理观念,健全旅游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先进管理模式,按照自身管理状况,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管理模式。其三,积极创造旅游品牌,科学打造品牌效应,扩展旅游企业规模,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各行业、各部门进行合理协调,促进共同进步。通过各行业互相协调,掌握各行业、各部门管理模式,结合管理模式现状,形成特色性、区域性的管理模式。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开展不同管理,不断提升各区域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不断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因为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使得旅游管理体制,和目前管理现状不相符合,不仅不能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严重制约了旅游企业发展。所以,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需结合实际状况,提升管理体制改革效率。针对旅游管理改革,需重新定位旅游管理体制,防止传统管理干预,避免出现行政命令管理问题,立足大局观念,合理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加强旅游产品推荐工作。积极汲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必须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按照旅游管理具体状况,合理制定旅游管理体制,确保旅游管理体制的公平和公正,按照独立性和公开性特征,促进旅游业发展。制定科学旅游计划,确定合理投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旅游局指挥,对全国旅游基础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确定国家投资、地方投资的重点。国家负责非盈利重点工程建设和配套建设。地方主要负责重点项目配套、一般性项目投资。而营利性项目是由企业投资经营,建立自负盈亏机制,进而建立旅游业的有机补偿机制。另外,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传统旅游的新型升级模式,近年来蓬勃发展,生态旅游在中国已经落地生根,与中国国情极为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生态旅游。针对中国现实情况,在发展模式与制度安排、操作方法与技术手段探寻创新之路,不应否认与忽视,不然生态旅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外,我们必须拓展视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禁止走弯路。

四、结语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现象;分析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不愿意到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业相关单位工作,造成旅游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素质较差等问题,限制了旅游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旅游业开始成为热门行业。2016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出入境旅游2.6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增长13.6%,2017年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还将保持较高的发展增速,旅游业还将继续领跑经济增长,预计国内旅游收入将实现12.5%左右的增长,不仅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旅游管理涉及旅游行为的整个过程,包括旅行社、景区、酒店、交通、旅游局等等。就行业性质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事一线服务于管理,因此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我国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的质量决定该行业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未来的旅游业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热情、情商高且知识面宽的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意向分析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是平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还是带有一定偏见,不少学生尽管学习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选择自身职业时更加倾向于选择文化艺术类、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流失率。同时,部分学校会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到酒店或旅行社等相关单位实习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对本专业的认同感降低,或受到其他高收入行业的影响,而重新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另外,即使大部分学生从事旅游业,但是对酒店、旅行社等的态度也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旅行社缺少个人提升的机会,因此更愿意进入酒店,导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集中在酒店特别是高级酒店,而限制了旅行社等的发展,不利于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失衡、流失率高的原因需要从旅游业及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旅游业提供的薪酬及待遇较低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相比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旅游业的薪酬水平明显偏低,薪酬分配体系存在缺陷,酒店员工工资与岗位挂钩,旅行社工作人员薪酬随季节波动,极不稳定,会使员工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在实习期结束后,相当一部分会学生会选择离开旅游业,从事自己认可的其他行业。其次,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不断激励自己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不完善,不少学生缺乏对本专业和自身正确认知,并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直接导致不少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安于现状频繁跳槽,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将进入快速上升发展的时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择业选择和机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迫切,学生只有具备扎实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才能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进入自己心仪的单位。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总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优秀人才的高流失率限制了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管理教育

职业规划管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获得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职业规划管理首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正确认识,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培养自己对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分析能力,判断自己的性格、兴趣是否与旅游行业相匹配,从而建立对未来职业的长远目标,学会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此外,学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将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引入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提高对旅游业背景的熟悉程度,以达到适时检验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二)优化旅游业相关用人单位的薪酬制度

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实现单位内部公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旅游业中,不少单位提供给员工的薪酬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并不对等,因此不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从事1~2年旅游业后选择离开这一行业重新择业,加剧了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问题。因此,旅游业必须对现有的薪酬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优化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单位需要改变过去岗位与薪酬挂钩的薪酬制度,在薪酬的发放中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付出,有区别的运用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其次,企业也要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总体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普遍较好,但是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旅游业还存在高素质人才流失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留住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顾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篇3

于璐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重点解析了现代旅游业的行业规范管理措施。首先本文是对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叙述,随后本文对中国

旅游业要进行行业规范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随后,本文对于中国旅游业的现代化管理的根基性措施和巩固性措施都做出了分析,

并且对现代旅游业的规范管理之意义做出了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旅游业;现代化;规范;旅游产品

一、当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概述

中国自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轨迹之中,中国的旅游行业就已

经发展得十分迅速,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有成规模的旅游

行业发展,一直到今天,中国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当

前的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都发挥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除了对经济有拉动式的发展

之外,还可以对社会的文化发展,整体的城市生态都有着比较好

的促进提升作用,在这一方面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将中国的经济从单一

的生产型转化成为服务型相互结合的产业集群类型,这其中就要

更多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中国的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

开对于现代旅游业的进行更多的行业规范。

二、中国旅游业进行行业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的旅游业的准入机制并不是十分完善,很多旅游企

业都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到这个系统当中,这些旅游企业所需要

投入的资金都相对比较少,所以,整个旅游行业当中,虽然规模

很大,有许多旅游企业,但是这些比较具备规模的旅游企业仍然

在中国较难形成。旅游行业在整个市场当中常常进行无秩序的竞

争,往往整个行业都表现出较为混乱的竞争局面,旅游企业之间

较为分散,无法发挥出旅游行业的行业集群效应。旅游企业往往

有着一种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的状态,也就是很少关注旅客的实

际需求,而是重视自己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当中的利益最大

化。

而实际上,中国的旅游行业之所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缺

乏一种真正的活力,其本质上还是因为在旅游产品方面并没有统

一的规范,在市场上有着两个方面的严重影响。第一个方面是旅

行社所具备的各种实力相差悬殊,有很多不够规范化的旅游企业

往往通过设置低价格来欺骗吸引顾客,第二个方面是消费者也没

有真正的旅游产品规范的引导,导致这些消费者往往容易陷入到

劣质的旅游陷阱之中。从近些年的中国的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

看,中国的旅游业需要整顿,但是更需要规范,这样才能够让中

国的旅游行业健康地发展。

三、中国旅游业现代化管理的根基性措施: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为了让中国的旅游服务行业在整体的经营上更加规范,中国

决定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当中,对服务行业进行标准化的尝试工

作。中国的六个部委,都分别颁发了多个不同的标准化试点工作

的指导文件。在服务业的规范化过程当中,旅游行业的规范化也

成为了这些试点的范畴当中。中国的质检总局也联合相关的执行

部门,颁布了行业的标准化文件,为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发展,做

出了规范的参考。而旅游行业要真正纳入到现代化的管理轨迹之

中,就需要构建出一个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旅游企业要重视自身

的发展,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拟定出标准化的操作方案。这些

操作方案应该是切实可行的,能够推动旅游企业自身的服务更加

趋于完善。

从一些比较成熟的旅游企业的标准化体系的构建状况上看,

对于旅游企业的现代化管理,重点的做法有以下的几点:第一个

方面是对于当前国家以及地方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全面地梳

理国家的各项行业的规范,要从各个途径去搜集这些法律法规和

行业规范,编纂成为对旅游行业现代化管理的根本文件,做到管

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第二个方面主要是要旅游企业自身应该

重视企业的标准制定,从企业的内部管理,到旅游企业所推出的

旅游产品,各项旅游服务,都应该重视起来,形成文字性的材料,

而且具备可操作性。第三个方面更为重要,那就是在旅游企业的

操作规范问题上,应该重视循序渐进,做到强制性的规范和推荐

性的规范相互结合,旅游企业在执行强制性的规范,要视为一种

严格的标的线,不能够逾越,而推荐性的规范是一种鼓励性的措

施,应该尽可能实现,努力根据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不断

地接近这个标准,努力实现旅游企业自身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四、中国旅游业现代化管理的巩固性措施

对于中国的旅游业的现代化管理而言,除了奠定规范化管理

的基础,还应该配合一些巩固性的措施。笔者思考如下:

首先是企业在进行旅游业现代化管理,推进旅游产品的规范

化和标准性的过程当中,应该更多重视到旅游产品自身所涉及的

链条比较长,旅游产品包含的层面较多,涉及到了吃饭、住宿、

出行、游玩、购物还有娱乐等基本的层面,所以在对于旅游产品

的品质把控上,应该在旅游产品运转的每一个服务环节把握好。

旅游企业自身囿于实际,不可能对于所有的外包项目进行全面的

把握,控制力相对比较有限的。所以,对于旅游企业如何更好地

在过程当中把握旅游行业的规范,就需要旅游企业尽可能地尝

试。在这个过程当中,旅游企业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努力为旅游

企业的各项外包资源提供更为清晰的指引,重点提升旅游行业的

发展,促进旅游企业的各项标准的细化,让旅游企业的各个标准

更具备可操作性,修订相关的企业标准。

其次是对旅游企业的行业规范化管理,仍然需要相关的部门

进行写作。旅游监察大队在地方旅游产品的品质把控上要相当注

意,要重视相关旅客的反馈,尽可能对相关的投诉进行协调,解

决矛盾,避免旅客对地方的旅游产品失去信心。而行业公会同时

配合相关政府执法部门,加强旅游企业的行业自律,尽可能走品

牌化的道路,规范旅游企业的运行机制,对旅游企业之间的恶性

竞争要予以遏制,让地方旅游企业形成旅游行业的集群效应,从

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资源

结束语

旅游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行业的规范化管理,重点仍然

是旅游企业自身。而旅游行业只有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科学发

展,才能够促进旅游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让旅游行业成为国民经

济的一股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武正君.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

技术,2008(06):177-179.

[2]崔秀娟.旅游区(点)安全评估体系初探[J].中国安全生产

科学技术,2005(01):64-67.

[3]赵波.旅行安全及其保障论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2012(04):31-33.

作者简介:

于璐,女,1984年11月6日出生,汉族,籍贯:内蒙古包头市,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篇4

作者简介:程金龙(1981― ),男,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旅游和旅游策划。

摘要本文在分析城市旅游形象评价主体(旅游者)与城市旅游形象赋予主体对城市旅游形象诸多层面上认知的差距,及对城市旅游形象策划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旅游形象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并从常态管理、战略管理、危机管理和优化管理4个层面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旅游;旅游形象;监控;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06)―05―0013―07

随着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旅游和旅游形象研究中的新热点。通过研究回顾不难发现,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表现出如下特点:与旅游营销紧密相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借鉴相关理论,结合各种方法,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研究成为趋势。

在研究方法上,当前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多属于应用研究,多结合特定的某个或某类城市进行研究;在成果类型上,多属于个案研究或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常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基础理论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在理论研究的诸多成果中,对城市旅游形象管理的研究尤为薄弱,并且形象管理上的弱势已经成为制约城市旅游形象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城市旅游形象管理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旅游城市的分类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按功能类型可分为资源型城市、历史文化型城市、经贸型城市、宗教型城市等。显然,不同类型旅游城市的形象监控管理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本文探讨城市旅游形象监控管理策略时,旨在从宏观上总结其一般性规律和理论模式,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对象城市的性质、特点、职能、产业状况等在微观策略上有所深入和侧重。

一、城市旅游形象管理的依据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目的就是充分挖掘城市的特色,设计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确定城市独特的旅游形象,并通过针对目标旅游者的宣传促销,帮助旅游者更清晰、更方便地了解该城市的特点及与其它旅游城市的差异之处,促使其产生旅游动机,增强其购买信心,缩短其出游决策时间,使其由潜在游客变为现实游客。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客体是城市,而主体有两个,一个是赋予城市旅游地形象的主体(如城市旅游服务机构、城市管理机构和市民),另一个是对城市旅游地形象进行评价的主体(如旅游者)。由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形象运行的效果是受城市旅游形象开发者和旅游者共同影响的,即取决于地方性和受众。

(一)城市旅游形象认知差距分析

旅游者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的主要对象,也是城市旅游形象评价的主体。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形象的认知与偏好将是确定城市旅游总体形象、选择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及城市旅游有关部门对形象进行管理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前提。

明确城市旅游形象评价主体(旅游者)与城市旅游形象赋予主体对城市旅游形象诸多层面上认知的差距,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管理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一般而言,在城市旅游形象的运行过程中,旅游者与城市旅游形象设计部门之间可能会产生如下5种差距,在这5种差距中,最主要的差距是旅游者期望形象与实际经历形象的差距。

1.旅游者预期形象与形象设计者认知的顾客期望形象之间的差距。由于管理者未能正确认知旅游者需求,或不了解旅游者如何评价城市旅游形象,因而存在差距。

2.形象设计者认知的旅游者期望形象与其设计出的形象管理规范之间的差距。

3.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旅游服务所传递出的形象与形象设计者制定的形象管理规范之间的差距。

4.旅游服务传递中的形象与形象管理部门对外宣扬的形象间的差距。如果形象管理部门在对外宣传中提供的材料超出实际形象,可能误导旅游者,形成过高的形象预期,从而使体验形象与预期形象存在差距。

5.旅游者的体验形象与预期形象之间的差距。由于旅游者衡量形象的标准存在差异,或是没有真实体验到提供的旅游服务,有可能过高或过低评价城市的旅游服务质量,这一差距对城市旅游形象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

为了清晰展示这5种差距的形成原因及相互关系,本文构建了城市旅游形象认知差距分析模式(见图1)。模式的上半部与旅游者有关,期望的形象受到旅游者旅游经历、旅游偏好和口碑沟通以及城市旅游形象营销沟通活动的影响。下半部涉及城市内部的一系列活动与决策:首先,城市旅游形象管理者对旅游者期望的认识对确定城市旅游形象管理规范标准起到指导作用;其次,既定的形象管理规范标准对旅游服务的传递过程发生影响,从而影响到旅游者实际经历形象的形成;最后,城市旅游形象的对外营销沟通在影响旅游者期望形象的同时,也影响着旅游者实际经历到的形象。

(二)城市旅游形象影响因素分析

在城市旅游形象策划设计和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有以下6个因素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旅游者形象认知与偏好、城市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城市形象、区域内外其它城市旅游形象、形象赋予主体的决策行为以及形象管理主体的决策行为(见图2)。这些因素可归结为主客观两个层面。

客观层面主要包括两个必要条件和两个限制条件,必要条件是旅游者形象认知与偏好和城市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它们关系到城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大小、基础设施条件、城市旅游产品状况和城市旅游的吸引能力;限制条件是城市形象和区域内外其它城市的旅游形象,它们影响着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主观层面是形象赋予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形象管理主体的决策行为:前者包括形象导向模式的确定和形象实施策略,后者主要关系到形象策略的微观实施以及相关的政府管理与评价。

只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关系协调,城市旅游形象的策划才会成功。不具备客观因素,城市旅游形象策划注定要失败;客观因素具备了,但主观因素不协调,也难以成功。因此城市旅游形象管理及相关部门在策划、设计城市旅游形象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监控管理工作,以使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关系协调。

在城市旅游形象运营的过程中,形象监控管理部门要及时搜集形象信息。如果形象过时陈旧,要策划崭新形象;如果形象模糊不利,要改造不利形象;如果形象独特优良,要强化良好形象。

二、城市旅游形象管理的内容

城市作为现代旅游的重要支撑点,其旅游资源的范畴和旅游者活动地域正逐渐扩大,城市旅游已渗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城市旅游形象已与整个城市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城市本身就是巨大的系统,城市旅游所蕴涵的要素也很复杂,这就必然要求在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过程中将城市旅游形象看作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系统,应充分认识到系统的动态性、循环性特征。

在实践操作中,城市旅游形象监管部门应从城市旅游形象专家队伍的成立、城市旅游形象调查分析诊断、城市旅游形象导向模式确定、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策略、城市旅游形象主题确定到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传播、评价,切实负起监管的责任。

总体而言,城市旅游形象管理部门应主动及时获取、分析形象的最新信息,预测可能出现的形象问题,对已经出现的形象问题与形象危机预备纠正措施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纠正措施,从而为旅游者提供优良的实际体验形象质量,并制定出符合形象实际的科学的形象管理标准(见图3)。

三、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策略

(一)常态管理――建立城市旅游形象信息系统

详细的城市旅游形象信息是城市旅游形象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形象诊断分析和实施策略分析的依据,并由此选择营销机会和管理措施。同时,形象信息也是城市旅游形象战略设计、差距分析、控制评估的基础。因此,建立城市旅游形象信息系统是旅游形象管理过程的必要环节。

1.城市旅游形象信息

城市旅游形象信息是反映城市旅游形象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及形象营销、评价、管理的现状和特征的各类信息、数据的总称。城市旅游形象信息可分为外部形象信息和内部形象信息,外部形象信息一般从城市旅游形象的宏观环境中采集,内部形象信息则主要从城市旅游形象的微观环境中采集。城市旅游形象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技术、人口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城市旅游形象微观环境包括旅游者、城市旅游软硬件因素、竞争对手、形象策划塑造评价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等因素。

2.城市旅游形象信息系统

由于城市旅游形象的策划、塑造、评价、管理对形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非常高,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一个形象信息系统,为城市旅游形象的决策收集、加工、存储和传输准确的形象信息,而不能使城市旅游形象信息的流动处于毫无管理的自然状态之下。这样的城市旅游形象信息系统由旅游形象策划、营销、评价、管理人员,信息处理机器设备以及运作程序构成。

城市旅游形象信息系统由4个子系统组成:内部报告系统、形象信息情报系统、形象信息调研系统和形象信息决策支持分析系统(见图4)。内部报告系统主要用于向城市旅游形象策划、营销、评价、管理人员提供城市旅游形象内部运营的“结果资料”;形象信息情报系统则用于向城市旅游形象相关决策人员提供城市旅游外部环境的“变化资料”,指明城市旅游形象面临的新机会及问题;形象信息调研系统则系统地设计、搜集、分析和报告与城市旅游形象特定营销环境有关的资料和研究结果,用以开展、修正和评估与城市旅游形象相关的活动,监视城市旅游形象绩效;形象信息决策支持分析系统由软件和硬件支持的数据、系统、工具和技术所构成,形象决策部门可以通过它收集和解释形象经营及环境中的相关信息,并将之转化为现实的形象活动。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这些子系统从城市旅游的内、外部环境中收集各种形象信息,形象信息经过信息系统加工之后传输给旅游形象相关管理部门,作为形象决策的依据。

(二)动态管理――追踪监控城市旅游形象状态

在市场经济的动态竞争条件下,城市旅游形象状态将会随着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实力的变化而变化,而在良好状态、一般状态和较差状态三个状态之间相互转换。成功导人城市旅游形象后,城市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该跟踪研究城市旅游发展所处的状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努力保证旅游形象向好的方向发展。

从经营战略管理的角度讲,旅游形象处于不同状态时应采取的战略应该是扩张战略(白色状态)、稳定战略(灰色状态)和收缩或撤退战略(黑色状态),这三种状态用下图表示,则更为直观(见图5)。

黑色状态时,首先是更新观念,调整形象战略,明确形象导向模式,采取切实可行的形象实施策略,实行有效的具体措施;二是进行战略性策划,以发展促调整;三是引入新的形象理念,创新形象发展模式。

灰色状态时,首先是审视分析城市的旅游环境条件,进行总体形象战略的调整,增强旅游发展动力;二是强化旅游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扶持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势功能区的发展;三是构筑新的城市旅游框架,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提高城市旅游的综合实力。

白色状态时,需要实施形象领先者战略,进行长期的战略性规划,积极培育形象品牌,扶持特色产品,将优质企业和优势项目做大做强,促进城市旅游全面发展。

(三)危机管理――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的影响

1.城市旅游形象危机的提出

城市旅游形象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收集和调研旅游形象信息情报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影响旅游者对城市的信心并扰乱城市旅游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信息,如公共卫生危机、恐怖事件、严重治安问题等。这类信息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许多媒体中不断出现,并导致城市旅游形象受损、吸引力下降、旅游从业人员流失等不利状况的出现,这类信息我们称之为城市旅游形象危机信息。

城市旅游形象的危机管理就是针对城市旅游形象危机信息和危机事件而提出的(见图6)。从危机产生的根源,可以将城市旅游形象危机分为旅游业受波及引起的危机和旅游业内部的危机两大类。旅游业受波及引起的危机,是指发生在其它行业里的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波及到旅游行业,使旅游业客源骤减、城市旅游形象受损,如战争、金融风波、恐怖主义、公共卫生危机等。旅游业内部的危机,是指发生在旅游业运营的范围内,直接对游客或旅游从业人员发生威胁、影响旅游活动的危机,如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饭店火灾、旅游娱乐设施发生意外等。从总体上看,危机事件主要通过三个因素影响城市旅游业:安全性因素、社会经济性因素和物质性因素。

2.城市旅游形象危机管理

城市旅游形象危机管理是指为避免和减轻危机事件给城市旅游形象带来的严重威胁,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危机救治,以恢复城市旅游经营环境、恢复城市旅游消费信心为目的,而进行的非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城市旅游形象危机管理体系包括政府(主要是城市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公众(旅游者)等多个行为主体;其主要途径包括沟通、宣传、安全保障和市场研究等多个方面。

(1)政府危机管理

政府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预测和识别可能遭受的形象危机,采取防备措施,阻止危机发生,并尽量使危机的不利影响最小化的系统过程(见图7)。具体说来,政府旅游形象危机管理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主要任务:在危机前兆阶段,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或将其及早制止于萌芽状态;在危机紧急期和持久期,致力于危机的及时救治;在危机解决阶段,及时地进行危机总结。政府旅游形象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及主要事项如图7所示。

(2)企业危机管理

实践表明,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危机管理。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立企业危机管理的领导机构,建立企业危机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应对处理系统;培养和强化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危机意识;及时评价企业应对危机的计划、决策,建立完善的危机学习机制;建立与媒体、公众的良好、高效的信息沟通系统。

(3)从业人员危机管理

从业人员的危机管理包括:树立危机意识,正确认识危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政府与企业的危机救治;加强职业培训与学习。

(4)公众(旅游者)危机管理

危机事件不仅是对政府能力的挑战,更是对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在通常情况下,社会公众是危机事件直接威胁的对象。因此,公众也应该成为危机管理系统当中的积极参与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纳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形成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网络。

在旅游业危机管理中,公众(旅游者)危机管理包括:提高个人应对危机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危机心理素质;调整个人行为模式。

(四)优化管理――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功能

1.城市旅游形象优化管理框架

城市旅游形象优化管理的核心体系是理念形象、战略形象与技术形象。理念形象是对形象思想、形象战略的归总和提升。战略形象是对城市旅游形象的长期谋划和思考。技术形象是具体操作实施中的形象策略。当形象思想被提升到哲学高度并作系统化的理论阐述时,即演绎为形象哲学,它指导并体现形象研究中的形象战略、形象组合及形象竞争。

形象哲学培育并影响形象战略;形象战略重塑并完善技术形象;技术形象的运作机制构成形象优化管理模式的运作核心,它既受制于形象哲学和形象战略,又积极影响着形象哲学和形象战略。我们似乎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公式:城市旅游形象优化管理框架=形象哲学+战略形象+技术形象+运转机制(见图8)。

2.城市旅游形象优化管理策略

城市旅游形象要想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树影响、求特色,必须从旅游产品、旅游员工、形象职能组织、旅游服务、形象战略、形象实施策略等方面注入新的认识和新的工作内容,实行优化管理,发挥综合效应,令旅游者满意。其具体策略应包括:旅游产品全满意、形象谋略全方位、形象职能全组织和形象服务全时空。

旅游者在一次旅程中所追求的是一次成功的旅游经历;城市旅游形象的最终目的是在让旅游者满意的基础上,协助其完成一次圆满、成功、值得回味的旅游经历。

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者,应从城市旅游形象认知调查的过程人手,积极发现现实形象中的各类问题,并找出关键问题所在,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有效措施,以提高旅游者的综合满意度,让旅游者体验受让价值最大化(见图9)。

四、小结

城市旅游形象策划本身包含着极为复杂的内容,其管理也必然涉及城市旅游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常态管理、动态管理、危机管理、优化管理4个层面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和思考,而对城市旅游形象管理的其它领域尚未涉及,如管理组织、规划管理、营销管理、管理评价等。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篇5

关键词: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

(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

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4、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旅游行业就业现状原因分析对策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自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强劲发展趋势,带动了普通的服务行业中的旅游行业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随着旅游业全球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大产业。但是,近几年在旅游行业就业中存在的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问题,与旅游行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严重的不相符。为此,有必要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析,希望能得到一些启示。

(二)研究的意义

旅游行业是欣欣向荣的行业。营造良好的旅游行业就业环境,打通旅游行业就业通道,吸引大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进入旅游行业,必将带来旅游行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在追名逐利的时代,少有人关心人自身健康的发展和心的体验。旅游本身是一件让人赏心悦目的事情,作为旅游从业者理应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旅游行业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旅游是近年来的热门消费项目,也是发展速度快、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同时旅游业正在逐渐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旅游人才的短缺带来的陷患正在阻碍着旅游业的发展。

(一)旅游行业就业现状

随着旅游收入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的旅游教育机构和旅游专业人才都在不断增加,但旅游企业人才流失却越来越严重、旅游高校毕业生普遍出现了“有业不就”的现象,旅游企业却普遍存在就业人员素质及层次偏低现象,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不愿进入旅游行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人才的就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二)旅游行业就业所存在的问题

旅游行业在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并在国民经济收入的比重中越显重要,但随着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各种矛盾、不足和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着旅游行业跳跃式的发展,其中,就该行业在就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

据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有83%的人完全出于自愿填报旅游类志愿,79.5%的人将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在选择旅游专业作为自己高考志愿的原因上,63.5%的被调查者感觉这一专业很有前景。在对待旅游行业的发展态度上,75%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一行业有不错的前景或者非常有前景,但在回答毕业以后是否会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时,只有34.5%的受调查者表示有意愿进入这一行业,其中认为自己一定会从事这一行业的只占5%。

2、就业人员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不高、流失率高

旅游业人员平均素质及学历偏低是造成目前人才危机的一个原因。以导游为例,高中(中专)学历占41.7%,大专学历只占39.4%,而本科以上学历只占18.9%。外语类导游的学历比中文导游稍高一些,但大专及以下学历仍占52%,整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语种导游奇缺。从导游等级结构来看,导游队伍持资格证和初级证的人占绝大多数,达到96.3%;中、高级和特级持证人员总共才占3.7%,特级导游员全国只有27人。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人才流失率比其他行业要高很多。一般行业的人才流失率为5%~10%左右,而旅游业人才流失率可以达到20%以上。来自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显示,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其中,持资格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45.3%,持初级导游员证书的流失率为6.4%,持中级导游员证书的流失率为14.6%,持高级导游员证书的流失率为10.l%,持特级导游员证书的流失率为37%。

3、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不愿进入旅游行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仍较落后,目前的发展完全是一种粗放的简单的量的叠加,旅游行业“弱小散乱”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整个行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低下,缺乏良好的就业环境,从而导致大量高素质高层次专业人才在选择就业时对旅游行业持观望或者保留态度。

三、旅游行业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旅游行业目前的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可以说是多年陈规陋习带来的必然结果。产生这样的现状,既有旅游行业本身的原因,也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关。以下就此情况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以期能找到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旅游行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行业秩序混乱

目前我国旅游业没有一部综合性的《旅游法》,旅游行业全面管理无法可依,旅游部门行业管理职能受到法律制约。目前仅有国务院颁发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行社管理条例》只能约束旅行社无证经营旅游业务,《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只能约束导游人员和无证从事导游业务者,对旅游宾馆、旅游景区、旅游购物、旅游商品,特别是对非法中介组织违法变相经营旅游业务的,以及对整个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无法可依。而各省、市旅游管理条例,对违法从业“黑社”、“黑车”、“黑店”、“黑导”缺乏打击处罚的法规依据,约束力差,导致扰乱旅游市场的行为屡禁不止。

(二)旅游行业薪资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

2010年10月底,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公布了2010年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其中大学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为1937元。然而,据一些旅游专业的同学介绍,从事与旅行社相关的计调、导游以及酒店、餐饮等职位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平均值。

(三)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就业期望与旅游行业现状相矛盾

目前,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这些企业要么掌握着国计民生经济、要么掌握的先进的高科技、要么就是国际性大公司,由于他们先天条件的优越,有着良好的就业环境,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形成精英人才的聚集地。而旅游行业虽然近年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上升,但由于其不关乎国计民生、也非高科技行业、加之旅游业还未完全对外资开放。导致整个旅游行业关注度高、呼声高,但真正的地位和管理并未有多大的改变。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对就业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但要求薪酬水平处于中上水平,还要求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而旅游行业的现状是“弱小散乱”,所谓的大型旅游企业,都是一些以承包经营为主的部门构成,甚至存在部中部,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市场化经营水平低,小作坊式的旅游企业遍地都是,没有形成产业的垂直分工体系。旅游行业发展水平的低下,管理水平的不足,人员薪酬的不高,行业自身混乱的局面,形不成对人才的吸引力。旅游行业现实的就业环境及条件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极低,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进入旅游行业的意愿很低。

四、解决旅游行业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旅游法律法规、规范旅游行业秩序从而提高行业内就业意愿

(1)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的领导,继续深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公安、交通、工商、监察、质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工作,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2)启动创优机制,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作用,以城市为依托做好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工作。继续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整改通知书》制度,对工作不力的优秀旅游城市予以警告。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中的作用,加强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动员和号召旅游企业自觉开展诚信经营活动,增强旅游经营单位的诚信意识,营造诚信氛围,树立旅游服务新形象,坚决制止削价竞争、零负团费等降低服务质量的行为。

(4)充分发挥各级旅游纪检、监察部门主动性和职能作用,积极配合和参与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顿工作。要围绕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这个中心工作,积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评议,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发动群众,综合治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与纪检、监察部门研究商议,共同作战,保证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工作顺利开展。

(5)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做好旅游市场规范和整顿工作。要采取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现场,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采取内部通报、停业整顿直至吊销旅游经营许可证等严厉措施,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

(二)加快旅游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步伐

加快培养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加快培养高层次的旅游行业经营管理人员。各大高等院校要加紧培养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际国内经济运行规则,在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经营管理队伍,以满足旅游行业高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拓宽渠道,注重实效,积极吸纳高层次人才

多层面挖掘旅游现有从业人员潜力,努力从行业内部培养一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建立和完善高等院校和旅游企业中高层人才的联动机制,鼓励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有真才实学、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到各大旅游企业工作。同时,有计划地输送旅游企业中高层人才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多渠道引进国外智力,多方式引进留学生,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

(3)加大投入,深化改革,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用人制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搞活工资分配机制,大幅提高高层人才收入。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条件。

(三)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提高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把我国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时期,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定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国家已经确定的重大区域战略或区域规划相衔接,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突出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形成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同时,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各层次、各专项规划也要相互衔接,使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协 调、形成合力,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五、结论

旅游业是个欣欣向荣的行业,旅游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旅游人才的竞争,合理科学地制定旅游人才发展规划,不断提升人才竞争力水平,创造良好的旅游行业就业环境,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现状显得尤为重要,对旅游行业的高速健康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愿本文的相关论述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颖辉.对近年来我国旅游投诉案件数量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3)

[2]廖熹.论我国旅游市场诚信体系的构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3]钟维.2006年旅游服务存在哪些偏差[J].当代经济.2007,(03)

[4]李广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4)

[5]魏倩.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因何尴尬[n].中国旅游报.2006-7-7,(7)

[6]时秀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透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4)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篇7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在世界旅游业兴旺发达的今天,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和相应的旅游管理体制,负责执行政府在本国经济活动中的职能。纵观世界各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表明,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是旅游的制度动力,旅游业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与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伴随着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不断深入,以及云南省与东南亚国际旅游带的合作发展,作为云南省新兴支柱产业的旅游业,需要一套与之相符的旅游管理体制,以适应当前新时期、新机遇的旅游发展要求。可是,目前,云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与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旅游管理体制,以适应以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水平和素质的提升。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

旅游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整个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协调与管理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的总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并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旅游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是按照“政企分开,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建立的。政企分开,是为了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经营的自。统一领导,是要坚持国家对旅游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统一计划、统一纪律、统一协调。分散经营就是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充分发挥各有关地方、部门、单位的积极作用,共同把旅游事业办好。我国现行的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脱胎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所创造的“东亚奇迹――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体制或模式”,从西班牙、墨西哥、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的共同经验中提炼出来。其实施的核心在于正确发挥政府对旅游市场的干预作用。此体制从旅游业的综合性考虑,适应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

目前我国采用国家、省、市、县四级旅游局为旅游业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模式。国家旅游局作为全国旅游事业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属于国务院直属部门,其职能是:拟定发展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和主要规章制度;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发展旅游业的长远和年度规划;协调各有关部门、地区、企业间的经济关系;组织对外宣传和旅游信息的传播;处理对外旅游事务;监督检查政策、计划和法令的执行情况,及时处理旅游工作中的问题等。省旅游局作为省下属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全省旅游业进行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有负责涉外饭店开业许可证的审批和星级评定;负责国际旅行社的审核和国内旅行社的审批,收缴保证金;负责旅行社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资格考试;负责各类旅游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负责涉外商店、涉外餐厅和旅游汽车公司的资格审验和定点管理;负责全省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各市、县旅游局作为当地政府下属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旅游业的管理工作。

二、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例如:神奇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风情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云南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东盟合作和区域合作的背景下,云南省旅游业在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加以建设云南交通设施,加快了云南省与东南亚国际旅游带的建设步伐,为云南省旅游业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提供了条件。云南独特的气候类型、绮丽的自然风观、风格各异的民族风情、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目前,云南省的主要国际客源来自东南亚、东北亚、大洋洲和南亚等区域海外市场(主要是日本、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国家);国内客源主要来自省内市场、周边省份(四川、重庆、广西、贵州)市场和东部沿海省份市场。2011年全省接待海外游客395.3837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6331.78万人次,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00.29亿元。

虽然,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是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旅游经济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地方传统文化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景区景点管理混乱,部分景区景点的行政管理、经济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产品结构不完整,市场结构不合理,入境旅游少,人均消费低,停留时间短等。

三、云南省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省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

云南省旅游管理体制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是相符的,遵循“政企分开、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设置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体制体系。即:设置了省旅游局、各个自治区旅游局、县旅游局,以及各级旅游主管行政部门。他们一般接受双重领导:一是在业务管理中接受国家旅游局或上级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二是接受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进行布置,成立了省旅游业支柱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并实施了《云南省旅行社门市部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行业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会、协会等社会监督体系的建立,不断加大旅游行业协会自律监管的力度,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和规范全省旅游市场。

(二)云南省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南省旅游管理正在健全,但是,就旅游管理体制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下方面:第一,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旅游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表现在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是旅游创汇的主要部分,但是由于云南省旅游商品业在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游、工业、贸易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以民族旅游产品为代表),产品式样、种类老化、单一,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是优势不能发挥;此外还有,旅游娱乐设施的建设跟不上。第二,旅游管理的法律不健全,存在缺陷。从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一部明确的云南旅游基本法,各项旅游专业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表现在,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例如:《云南省旅行社门市部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特征,后续法律没有及时跟上,则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第三,政府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尚未确立,使得旅游宏观管理失控。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是部门管理,即同样是从事旅游业的企业分别归属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导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以致造成行业内部矛盾,导致旅游市场混乱。比如:云南省旅游业中常见的“零团费”和“负团费”现象。对于此类严重影响旅游市场正常秩序的现象,云南省旅游管理部门很难从宏观上加以管理与控制。从而在云南省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出现旅游行政部门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难以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此外还存在管理权与经营权重合,经营体制不灵活等问题。

四、云南省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思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云南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很多机遇,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以及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战略目标的不断深入,云南省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面临着一个挑战。云南省地处边疆,改革步伐相对缓慢,在旅游业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仍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发挥作用,为了改善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旅游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所以,云南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是及其必要的,云南省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思路具体有以下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加入wto以及西部大开发、把云南建设成面向西南桥头堡战略的不断深入、与东盟合作的不断深入等这些大背景,必将导致我国的产权制度发生改变,特别是加入wto。转变政府职能,明晰产权关系,责、权、利公平合理,是旅游管理体制变更的重要内容。云南省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在制度上有所创新:第一,在目前作为旅游资源所有权代表的政府管理机构和企业层面上,准确界定双方的责、权、利,做到有据可依,有量可度。第二,政府层面上,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应该分离,云南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只行使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的总规划的宏观调控,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应该归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

2、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

行业管理是云南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深化和云南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3、加快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

云南省旅游企业繁多,规模大小各不一样,形成了云南旅游企业凌乱繁杂的竞争现象,且有很多旅游企业的开办根本不符合规定开办条件。所以,就要求云南省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4、加强云南旅游与国际(东南亚、南亚)合作管理机制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疆,与多国领土相接壤,是建立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一个重要省份。云南省旅游业要想在边境旅游上取得突出成就,很有必要建立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体制,这也是是云南省旅游经济体制改革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要着力于合作渠道的疏通,合作网络的建立,形成双向交流的,适合于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合作体制。首先,按照政治上互不干涉、经济上互相得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灵活机动地处理云南与一国或多国旅游合作关系,并通过具体项目的合作,例如:云南与东南亚国际旅游带的合作项目,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体制。其次,从区域性合作起步,处理好云南省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客源市场、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三重关系,逐步扩大地域范围,再进一步深化合作对象的,向政府、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业延伸。再次,要形成多层次有分工的格局。包括国际性和区域性的旅游组织、政府、城市、企业和行业组织、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和力量,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共同促进,使云南旅游业立足于国内旅游业的基础,依托于区域旅游合作,借助于国际的力量,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得以加快发展。

五、结语

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云南省旅游业也将顺应国家旅游业大趋势将逐步对外资开放,旅游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创新成了必然趋势。云南省旅游业应顺应市场经济下旅游产业的成长趋势,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本省旅游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只有改革和创新,云南省旅游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我国“大旅游、大发展、大产业、大管理”的新型发展需求。

随着,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合作,云南旅游管理体制必须汲取世界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转变的经验,在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技术条件背景下,加快推进云南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早日建立起具有云南特色的旅游管理体制,开创云南旅游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钱益春.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5)

[2]聂蒲生.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体制的构建[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02)

[3]张俐俐.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J].社会科学家.2003(02)

[4]张俐俐,袁国宏.论行业协会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演进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家.2002(06)

[5]孙艳红,张斌.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洛阳师专学报.1999(05)

[6]温泉.论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中的政府行为与旅游管理体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05)

[7]李平.新中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启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03)

[8]安庆市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6(05)

[9]魏小安著.旅游发展与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篇8

   关键词: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

   (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供产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着《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篇9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世界旅游业整体发展迅速,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对专业人才有极大的需求,而目前的专业人才供给状况远远满足不了行业需求,从整体看,旅游专业的学生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前景良好。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国内知名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98%,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了95%以上。从近几年对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75%以上的毕业生在酒店或旅行社等旅游相关的企业工作,有部分在与此专业相关的政府以及其他行业就业。

从旅游、酒店服务人才市场需求的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如何呢?旅游行业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认为,该行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踏踏实实、非常热爱这个行业的员工,只有这样,员工才能长久地干下去。企业领导比较认可高职院校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反而不太看重本科院校的学生。因为本科生理论知识好,技能差,吃苦耐劳的精神差,思想也不稳定,不安于现状。虽然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学生就业形势好,企业也看重,但从事旅游和酒店行业后的改行者较多,从业人员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太少。

我们对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0、2011、2012级158名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在本行业的就业意愿度较低,所有学生中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仅有一半左右。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更是呈递减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统计的还只是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不包括毕业时在旅游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入其他行业的第一次就业,所以最终选择在本行业就业的比例会更低。

二、对影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原因分析。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偏差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是适应地方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旅游理念和素质,熟悉现代旅游经营管理和手段,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旅游企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很明确,主要是培养旅游行业的一线人员,而从旅游业的特殊性来说,一线岗位在旅游业是相对充满变化的,工作过程中有很多可变因素,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最终是否选择在本行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各种技能是否与旅游行业需要的相吻合。

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建时间较短,原有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人都不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虽然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并且很多学校都加人了实践课的教学比例,课程实践与理论的比例有些甚至己经超过了1:1,但是由于学校在专业硬件或师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往往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校内的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另外虽然很多学校也加人了校企合作的力量,但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学生职业认知的偏差

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有些学生因为喜欢旅游,认为学旅游管理能经常出去旅行,才选择填报这个专业,到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事实远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就对专业丧失了信心。有些学生是因为不能准确评价主客观条件,对自己的素质、能力和企业所需的素质、能力的估量不准确,根据我们对学生和旅游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变能力、业务技能、善于学习是旅游行业最需要的,而旅游行业则认为,对员工而言,团队精神、责任心、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偏差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准备、职业适应预期和努力方向。还有部分学生毕业时一味追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不愿呆在当地的旅游企业,希望工作轻松些、待遇更高些。另外,社会和家人对旅游业也有一些误解,认为做导游就是吃青春饭,这样也使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影响。

3.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滞后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提高他们的职业修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椭。自2003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后,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却忽视了学生的职业指导。从大形势看,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能胜任职业指导的教师很少,有些学校甚至一个都没有,指导方法和手段也单一,满足不了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

4.旅游行业用人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比较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希望用人单位能提供学习提高和晋升的机会,但旅游企业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予重视。旅游企业带着较强的功利性来招聘人才,他们往往倾向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或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对高职学生并未给予特别重视或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有些企业甚至把高职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这些都会影响学生选择在本行业就业的意愿。

三、改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几点建议

1.企业方面

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员工培训体制,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对于刚刚毕业踏入社会的高职大学生,应充分尊重其劳动成果,结予合理的薪酬,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满意度;尽量结合员工的兴趣和特长,安排其到合适的岗位,工作任务安排循序渐进,使其感受到工作的挑战性和自身的成就感;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认可员工的付出与努力;最后还应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实度。

2.学校方面

针对旅游管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实现“按季顶岗、现场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一是加大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二是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三是密切校企合作关系,打造工学结合平台;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五是加强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学生方面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高职院校学生要调整心态,切忌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三是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和视野的开阔;四是学会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在融洽的环境中学习更多的东西;五是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每行每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必定是经受过长期的磨练和考验,从基层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参考文献

[1]王丽.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27).

旅游管理行业现状篇10

关键词:旅游,安全现状,问题:成因,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王存(200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学生,从事旅游安全、生态旅游研究;;孙宏斌(197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旅游安全、生态旅游研究。;

基金: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旅游景区导游及安全预警app"(201910222061);

一、我国旅游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化力量推进和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可预见、不可预见因素会影响和制约旅游业的发展[1].2020年突发的疫情让人们措手不及,同样对我国以及全球的旅游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大家不能出行抑制了旅游业的发展,这引起我们的深思。旅游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让游客尽早地认知旅游安全有利于旅游业的良好发展。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各种新兴旅游形式被开发出来,让大家想要去体验,从而又带来旅行新潮。但是在我们享受新旅游带来的快乐时,更应注意旅游安全,这对旅游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导致旅游产业的管理意识减弱。旅游业以其带动力大、就业岗位需求多、综合效益较高的特点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进入蓬勃的发展时期。近年来,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对从业人员的招聘标准不断降低,旅游行业在旅游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范意识上存在着失职现象;随着游客出游次数的增加和旅行经验的积累,游客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而降低风险防范意识。而旅游安全服务供给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有些旅游目的地客流量大,规模庞大,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明显供不应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安全信息供给、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服务保障明显出现漏洞。

二、旅游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旅游行业的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一系列的旅游活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都会有可能成为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因。

1.旅游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突发状况。

旅游过程中有许多不安全的状况都是来自于自然灾害产生的危险,比如某些地方发生了地震可能就导致游客不能前往该地区。或者游客在观海时发生涨潮、海啸,还有一些火山不定期的喷发、沙尘暴现象,前往目的地可能赶上下雨天还会遭遇大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包括航空事故、水难事故、交通事故、缆车等景点景区交通事故、火灾爆炸事故等[2].社会因素还会导致一些管理灾害,比如战争、恐怖事件、社会动乱、犯罪抢劫、火灾等突发事件。这已经不仅仅是旅游造成的安全事故,更是关乎社会、政治、战争等国家问题,对旅游的发展会是致命打击。

2.旅游设施问题。

2011年上海欢乐谷一台游艺设备突然着火,设备全部烧毁,幸好没有游客受伤。辽宁本溪桓仁虎谷峡景区玻璃栈道发生事故,多名游客受伤被送往医院,近年来游乐场设施安全事故也是时有发生。因此,对于这些旅游设施老化、不牢固、检修不及时所造成的事故,应加强对设施安全的管理。景区缺乏监督,施工缺乏技术和安全监测,后期缺乏维修维护设施,再加上旅游服务人员的安全知识缺乏,都会导致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

3.游客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致使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由于游客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追求廉价的服务,一些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听从导游人员安排,不遵守相关安全规章制度,不在指定地点吸烟或禁火区乱扔烟头,不顾各种景区的安全警告牌子随意翻越安全栏、攀爬禁止景点,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追求刺激,做出高风险旅游行为。游客对旅游活动中存在的各类风险不重视,当然也有一部分因为素质问题,对自己的约束能力很低,不听他人劝阻尝试刺激行为,致使旅游安全事故频发,酿成惨剧。而且当事故发生后,游客自身缺乏一定的安全常识,没有能力和意识应对自己的失误,从而扩大了旅游安全事故的伤害和损失。

4.安全管理出现问题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近年来,很多的旅游安全事故在一定区域、活动中反反复复地出现和发生,有偶然性的也有必然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旅游安全系统机制的缺失,同时监督力度不够,也会增加旅游安全发生的可能性。而且有些景区没有安全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管理机构不够专业和完善,景区为了节省经济,所聘请的管理人员没有专业意识,素质层次低,可能随便检修一下就结束了,这样的态度只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5.旅游业之间的利益摩擦。

旅游企业较多竞争激烈,使得很多企业产品趋同化,差别小,利润空间大幅缩水,很多从业机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还会利用虚假信息引诱消费者,欺诈游客消费,诱导购物等等,这些行为都会降低服务质量。为了追求高利润,安排低档住宿、低档设施,这些都会给游客埋下安全隐患。

三、旅游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旅游安全知识宣传必不可少。

笔者认为,应大力宣传旅游安全知识,全面增强广大从业人员和游客的旅游安全意识,增强人们对旅游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应对的意识,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可以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要求从业人员对急救、突发状况应对措施有一定的了解。企业要加强对安全教育的关注,开展旅游安全活动让大家参与进来,开展安全旅游知识网络直播。

2.定期检查,加强旅游行业安全管理。

景区的管理非常重要,它关乎每一位游客的人身安全。首先,对于旅游景区里危险道路、拥挤的路口和险峻的路段应定期地检查,及时排除危险容易滑落的岩石、险石和其他不安全因素,景区在必要位置应放置消防器材、紧急通道等安全设施。定时维修建筑,定期检查高空索道、蹦极、游览车。做好特种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和检查工作,有的景区设施已经老化了需要及时更换,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其次,应加强景区的安全监控,对一些应用设备,比如游乐园里面的游乐设施,如过山车、摩天轮等加强维修和维护工作,保证游乐景区的各个设备可以正常地运转,这样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最后,应加强景区的通讯信号,既可以解决支付快慢问题,使游客使用导航、通讯也能够方便快捷。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也要设置一些监控设备用来监测安全事故的发生。

3.开发旅游辅助软件。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很多产业,包括网络软件开发产业,越来越多的旅游软件出现在市场,目前已有各种app为人们提供了旅游中的景区找寻和住宿方便,但是其目前并不具有安全预警功能。没有实时语音等导游功能的软件出现或者没有完全适应当今旅游形式的软件app出现,所以人们出行旅游存在对安全方面的担忧,还有对景区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地了解等问题。我们的这款app刚好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语音智能服务帮助人们导航方向防止迷路,并且介绍游客当时所在的景区,天气更新提醒人们最近目的地当天及近几天天气情况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发生造成安全问题。软件根据个人需要会自动调整页面格式及播报方式,比如老人可能视力或听力不好,软件会自动放大字体并增大音量等等,这样人性化服务更贴心更方便。将我们的软件投入试用应该会有一定的效果。安全始终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导游也不能根据每个人的需要都进行讲解,我们所研究的这款在市场上被需要的app在制作方面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4.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我国目前对于突发旅游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很多集中在事后处理,以促进游客多元化,刺激旅游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等为主,一般都是在事件发生后才进行处理,虽然这些措施可以恢复产业的发展,但是无法预测和防范下一次的危机[3].因此,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变得十分重要,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就是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通过专家科学地分析各种因素,对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固定的旅游区域内可能发生的旅游安全问题进行预测和引导,尽早地防范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4].旅游安全预警系统用来搜集、分析旅游安全事故,所以应加强对旅游安全预警机制的重视,增加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使旅游者和旅游企业能够预见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

5.加大旅游保险投入。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许多自然灾害、意外发生的事故、发生旅游事故处理法律的风险和旅游部门违约的责任等风险越来越多。旅游保险这一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游客和旅游经营者对于旅游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不是很强;旅游保险的效率低,市场之间的竞争管理不是很规范;旅游产品种类少,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做好旅游保险工作,是监管部门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应完善旅游保险产品体系,使旅游保险产品多样化,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等。对自驾游、自由行、自助游等新兴旅游业,在开发新产业的同时,做好旅行社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提前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做好风险管控工作。还可以深入研究老年旅游的特点、运动滑雪的危险程度、探险的必要性以及漂流的危险性等,积极开发相关的保险产品,维护游客旅游安全,可以让游客在第一时间得到安全保障,加强对旅游保险经营企业的监督,加强对旅行社责任险的监督和检查,合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6.完善旅游应急救援系统。

从我国的旅游现状来看,对于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的系统还未完全形成,服务部门之间协调合作也不算很好,使得应急救援工作效率不高,这样就无法很好地发挥它的效果。旅游业各个方面都应该有救援团队和意识,例如旅游汽车公司需要成立一个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专门应对旅游汽车在旅行中出现的突发事故,旅游景区(点)、游乐场所、演艺剧场、购物点应该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旅游景区领导小组要有抢救的小组,有警戒小组、医疗救护组、疏散和引导组等组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旅游安全管理现状有好有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探索旅游不安全的因素,形成科学的应对方案。旅游环境存在不稳定性,游客的安全意识薄弱,旅游安全机制也有所缺失,还有救援的不专业不及时等问题时有发生。人们往往想在进行美好旅游的同时拥有更好的安全保障,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而在游客们加强自身保护意识的同时,各级旅游监管部门、旅游从业机构也要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避免互相推脱责任,加强旅游安全教育的宣传,加强旅游安全法规体系的规范,将景区设施设备完善牢固,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大旅游保险投入,同时把我们的旅游应用软件开发得更细致全面,真正地让人们拥有健康安全的生活休闲方式。

参考文献

[1]邹永广。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现状与述评[J]旅游学刊2020,(7):133-146.

[2]郑向敏目的地旅游安全分析[J]创新,2010,(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