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设施结构设计十篇公共设施结构设计十篇

公共设施结构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0:52

公共设施结构设计篇1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结构设计;具体分析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很多的基础工程被建造,现代的基础性工程大多是公共建筑,这些公共建筑的结构一般都是大型的,这是现代社会建设的趋势。大型公共建筑被建造对民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上还存在问题,建筑结构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只有在建筑设计环节将结构设计好,公共工程才能够顺利施工。

1大型公共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关键性环节,现在很多的公共基础设施被建造,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城市中大型公共建筑的质量关系着城市的风貌,在建筑施工前的环节就是要将建筑结构的设计做好,但是这种结构设计并不是容易的,结构的设计是整个建筑的灵魂,只有将建筑的整体构造出来,才能够将建筑建设的更好,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结构,因为这种结构设计到的建筑是整个城市的精神风貌,涉及到的关键点是非常多的,对地理环境等要求特别严格,因此一定要做好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

2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理念

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在进一步完善,很多大型基础设施在建造,但是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建造时有着很多的问题,结构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如果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建筑设计图纸,建筑就是没有方向的,这样就使建筑的难度加大,因此,在施工之前就要完成建筑的结构设计。

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构设计比普通的建筑结构设计要求要高得多,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一定要注意对周围环境的考察,因为我们现代的建筑倡导的是绿色建筑,所以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够对环境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还有就是在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时,要以节约资源兼顾质量为目标,我国的资源已经在逐渐减少,应该对资源节约利用,减少对资源的浪费。要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建筑理念,这些公共建筑建造的目的就是造福于民,一定要根据具体的建筑目的来设计建筑结构。

3型公共建筑结构设计的解析

3.1基础结构的设计

大型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是非常大的,在进行基础地基的设计之前,一定要对地质进行勘察,还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设计,例如,当地地质层的稳定程度,土质主要由什么组成的,这些都对地基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地基的建设决定了建筑平台的台柱的搭建深度,深度决定了建筑材料,这样就对建筑成本产生了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对基础结构的设计处理,只有亲自考察,才能够使设计与现实的建筑相吻合。

3.2承重结构的设计

大型的建筑在设计上都存在承重的问题,特别是公共基础建筑的建造,例如公路的施工,这些路面的建设就涉及到建筑的承重,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还有相关的建筑结构的设计上必须经过准确的测量和计算,例如体育馆的结构设计上,因为体育馆的结构是复杂的,涉及到的体育类别较多,这样就对建造的承重产生了要求,承重的设备和结构部件的使用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才能够选择具体的设备,因此,在承重构件设计上一定要使用延性设计。

具体来说,需要将整体模型中大型公共建筑上部网架结构支座的反力荷载作用到建筑下部的混凝土结构柱顶部分,然后利用相关软件来计算大型公共建筑底部的混凝土结构并反复校检,同时还要进行中震弹性验算,一般采用forten软件结合Sap2000软件来进行计算。在体育馆的整个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看台部分占有很大比重,看台的框架柱以及斜梁是主结构的抗侧力构件,而整个大型公共建筑的布置会使得结构的刚度中心稍微偏移。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在支撑建筑上部网结构的框架柱柱顶和中间位置设置多道联系环梁等方式来降低看台柱的计算长度。

3.3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

在一些较为特殊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往往要考虑其实际使用情况。比如体育馆经常会有跳动,而若此区域梁的跨度较大,则很可能会引起较为强烈的竖向振动。,为了消除人们的不安全感、避免共振的发生,建筑结构的竖向自振频率应当大于3Hz。此外,体育馆的训练厅等区域上空的大跨度混凝土应当施加预应力,要均匀布置预应力梁。预应力筋的张拉系统应当在0.76左右,其直径应当在15.54mm左右。在设计时还应当注意,要根据计算结果的不同对建筑的不同部位进行预应力分类,控制预应力梁的挠度和裂缝,以此来保证结构的安全。

3.4建筑部的设计

3.4.1模型的设置

在进行建筑顶部的设计前,需要设置相关的计算模型。一般来说,要对大型公共建筑的顶部进行单独计算,顶部与下部混凝土的框架连接则要进行建模计算,这在前面已经详细分析过。总之,要根据计算模型来对整个建筑顶部的整体协同工作进行分析。

3.4.2结构的设计

建筑顶部的支架结构主要包括天窗支架结构、天沟支架结构等。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大型公共建筑的顶部支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较多,其很容易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以致出现漏水或天沟拉裂等情况。檩条的结构主要蜂窝式结构、实腹式结构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就是实腹式结构。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实际局部风荷载系数,进行局部的加强,以保证结构的问题。

3.4.3抗震结构的设计

抗震结构作为结构设计的一部分,其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的安全。目前来看,钢结构是最常用的抗震建筑材料,因为其很容易形成大构件,这可以提升建筑的整体性,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而若钢材料的强度较高,但发生地震时,其可以承受较大的能量,只发生变形而很难出现断裂等情况。在进行抗震结构的设计时要应当要注意避免出现不连续等情况,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应力过于集中,从而影响建筑的抗震性能。尤其要注意剪力墙、梁和柱的接头等位置,这些位置若不牢固,则会使得作用力的传接不够顺畅,从而对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4结论

大型公共建筑主要用途是公共服务,其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使用的舒适度,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设计要点进行探讨。大型公共建筑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实用性、经济性、节约性以及美观性等原则。本文从大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的确立、基础结构的设计、承重结构的设计、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墙的设计、建筑顶部的设计以及围护系统的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升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结构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公共设施结构设计篇2

关键词:雕塑艺术、公共设施、设计、融合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新的高品质的公共设施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优化公共设施的使用体验,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必要途径,

公共设施对公众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效能水平,形象识别,环境认知三个维度。公共设施在满足效能水平的前提下,如何使其具有形象识别性和环境认知性,即如何使在公共设施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能够传递历史文脉,承载独特的文化精神成为其设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公共设施设计在工业设计的领域中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设计,设计能否被大众成功接受,取决于设计师在产品中是否展现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在诸多形式语言中,将雕塑艺术创作理念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之中,不失为一剂良策。

二、公共设施设计概述

“公共设施”的描述源自于英国,其英文为StreetFurniture,意思即为这种设施是为大众所开放服务的。公共设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充当重要角色,其核心功能是满足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生活需求,为人们提供安全美观的生活环境和方便快捷的使用工具,也是承载地域形象,传递城市文化内涵,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因此,完善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良好的公共使用空间与合理的层次感,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

由于公共设施处于开放的,与环境交流密切的公共场所之中,决定了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为大众服务,属于大众文化,因而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满足大众的使用体验,涵盖城市精神是其设计目的。由此,互动性和参与感正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关键因素。公共设施的设计主体是人,“以人为本”,其设计研究应起源于人的需求,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使他们在使用公共设施时更加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公共设施设计的耐用性也尤为重要,采用不当的材料或者粗糙的加工工艺,都会造成公共设施无法经久耐用。同时,公共设施设计在造型,色彩,材料,尺度比例等方面必须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还要保持统一而富有个性。

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功效为“本”。公共设施因其本身具有公共性,适用性等特点,其通用性,易用性,安全性,耐侯性成为公共设施设计的首要因素。②兼容则“合”。作为环境中的一部分,优良的公共设施应当是考虑性能与审美,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结合传统文化,历史积淀,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并与人文环境相契合。

三、提升公共设施雕塑艺术性的意义

雕塑的形式美是艺术性与自然性的结合,以主体的造型特征和空间形式反映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层次感,立体感和纵深感是静态艺术具有的形式美,诚然,在众多艺术语言中,雕塑艺术与公共设施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规则,雕塑形式美亦最符合公共设施设计的形制要求,

从产品语义的角度来说,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必须具备多种表达力,包括其使用方法的直接表达,艺术内涵与时代感的内在表达,使产品形象富有张力,富有人文价值和审美情趣,承载地域文化内涵,符合形式美法则等,而这些要素都可以通过产品的色彩、材料,工艺,肌理来表达。与雕塑艺术相类比,这些设计要素则是其造型美学的必需因素。

与公共设施相比,雕塑艺术在造型特点上占有显著优势。雕塑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造型手法和风格上已经形成了许多有规律的形态元素,具备成熟多元的艺术语言;在意向表述上,雕塑艺术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展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味。这些特点和优势都是新的,高品质公共设施设计极力追求的造型方法。

雕塑造型方法被应用于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为公共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创造思维,还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使用意识和保护意识,真正使公共设施成为城市的一大景观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应当将雕塑的形式美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中,赋予产品本身极强的生命力,使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彰显内涵,在意向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元,

通过研究雕塑的形式语言以及情感的寄托表达,探索雕塑形式美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和拓展,提升其在公共空间的艺术观赏性,从而创建更舒适的使用体验。就大型公共设施而言,因其兼具的雕塑景观功能,相较普通公共设施,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甚至成为地标式设施,有助于大众形成更加清晰的城市认知,使城市的环境探路更加简单易行。

四、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1.葡萄牙的CentipedeCinema

位于葡萄牙吉马良斯的CentipedeCinema是由伦敦的设计公司neon与建筑师ColinFoumier,艺术家marysiaLewandowska合作设计的,直译为。蜈蚣电影院。,是一个临时性的电影播放装置。这个极具雕塑美感的装置设计灵感来源于蜈蚣的生理结构。运用三维空间的大空间概念,考虑空间与人的关系,使整体装置与环境完美结合,在“人――机――环境。三者之间创造了一种和谐机制。装置外墙附有软木,材质的对比与调和使得整个装置丰富且细致,加上强烈的空间感焕发出的有意味韵感染力,使装置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传递出美的韵味。如同航天装置一般,与周围的历史街区形成鲜明对比,且韵味十足,将未来感与现实性对比和结合,体现一种完美的平行关系。人们在享受观影体验时,站在每个结点中,只有两条腿露在外部形成“触角”,互动体验使公共设施产生出某种复合视觉效果,在环境空间中构成流动性,使原本静态的公共空间被改变为具有实时变化的效果,使公共设施呈现出动态韵律之感。

2.Sebastienwierinck的公共座椅

比利时工业设计师Sebastienwierinck设计了一系列用可弯曲的聚乙烯管制成的公共座椅,既富于动势,又不失功用,创造性的雕塑美感设计增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座椅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等雕塑化的艺术手法,姿态张扬,加之色彩和管道内置光源的处理,显得妙趣横生,精彩时尚,赋予这一公共设施极强的“生命力”。当这些座椅安置在公共场合时,除了提供人们休息,还将激发人们各种联想。它如同某种有机形态,让路过的行人联想到一棵大树,一片丛林或森林,也像是一个类似大脑的具有复杂肌理的网状结构。当坐在其上时,产品的有机生物联想会更加鲜活,作品通过有形塑造,与无形世界的“象”关联起来,这也和中国古代哲学中。大象无形。的意境有了现实的联系。这种雕塑形式美应用于公共设施上,因其生态感,连续性,不仅使人与空间产生互动,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五、融入雕塑艺术的公共设施设计

1.与自然共生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韵一类,依附于空间范畴而存在,其本身也具备空间性特征。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必须充分处理好雕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表现出“长”在环境里,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感,并通过实际雕塑艺术作品的视觉特征,传递雕塑艺术精神和雕塑文化。从这一角度来看,雕塑艺术中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方式为公共设施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构思角度。

作为地域文化的媒介和功能载体,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当力求最大程度地利用地域特征,使公共设施不再是公共空间中沉默的服务产品,而是追求“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和谐性。具有深长意味的形象,体现着独特的性格和文化特征。例如LawngeChairs,艺术家LisetteSpee和设计师timVanDenBurg联手为荷兰Valkenberg设计的草坪躺椅,突破了以往公共座椅的设计形式,造型上以雕塑化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产品在满足人们躺,倚功能的同时与大草坪融为一体,这种与大自然融合的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征。

2.创设文化符号

公共设施服务大众韵功能属性决定其首先要符合人们的功能需求和审美诉求,其次设计者需要将地域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美学,公共设施设计需求相结合,塑造“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城市展示窗口的公共设施。可以通过其形式和功能展示城市的历史印记,传递城市精神和文明,

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公共设施设计可以通过对传统民俗,城市印象、历史传说等文化特征进行提炼,变形和再设计。借用雕塑设计中夸张,变形和重组的艺术手法,使之成为具体的文化符号,并将这些符号巧妙地运用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法国的设计师philippeStarck设计的公共护栏CLotURe,那些抽象的女^体栏杆造型正是法国浪漫,自由,时尚的缩影。

3.材质技术之美

优秀的雕塑作品,它的造型语言表现的形式不仅要新颖深刻,生动独特,其造型审美取向往往还体现在材质语言的运用上,通过“应物象形”的设计思维与“因材施艺”的造型手法,赋予具体材料以合乎其形又合乎其意的艺术表达。例如选择具有传统单纯造型意象的泥塑,陶塑,木雕以及极具现代文明气息的大理石,花岗岩,不锈钢,玻璃等,选择适宜的材料,确切的造型与恰当的情感表达,可以大大增强作品自身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材质亦是公共设施形式的载体,也是构成产品特征的关键要素,设计师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加工威型工艺,借助雕塑多样化的材质之美,准确地表达当地群众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诉求,营造出具有现代动感,自然淳朴,反常推陈出新的设计氛围。

此外,借助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来实现雕塑作品中常用的复杂形态,已经不成问题,无论是简单的抽象形态还是复杂的异形曲面,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顺利实现,为实现公共设施形式美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4.情境互动体验

公共设施设计要满足“人性化”的要求,就应使产品成为人与环境交流的载体。因此,“情境感”也是公共设施设计应该着重思考的设计理念。

雕塑中常见的情景表现手法是留白,艺术家将其思想内涵隐于雕塑作品中,预留给大众想象空间,^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对艺术作品进行完善和再创作,这个创造过程就产生了多种的可能性,我们时常见到观赏者站在雕塑的镂空部分,模拟自己是雕塑情景的一部分。雕塑与观赏者常见的情境互动方式,也可以引申到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通过塑造产品形式美,赋予产品“讲故事”的功能,以激发用户的想象空间,促进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互动体验。

公共设施结构设计篇3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推动公共机构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市所有公共机构。

前款所称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第三条指导思想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为统领,以公共机构节能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为龙头,以节能工作体制、机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为牵引,以节能监管、奖惩为推手,突出能耗统计、能耗监测、定额标准、考核评价核心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建筑节能,日常能源节能,节能诊断,节能审计,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等工作,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第四条节能改造经费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将公共机构节能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支持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先进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等。

第五条责任主体

公共机构负责人对本单位节能工作全面负责。

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实行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公共机构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公共机构行政负责人是本单位节能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单位节能机构工作人员是本单位节能工作直接责任人,负责本单位内部节能考评工作。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六条领导体制

(一)成立市人民政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的组织、领导、协调等工作。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节能办”),负责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县级也应成立相应工作机构。

(二)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部门主管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在市管理节能工作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考评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县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指导和监督下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指导下,开展本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第七条具体职责分工

(一)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重要事项的决策、领导、组织和协调,从宏观层面指导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节能办负责本级节能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督查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的事项;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培训,普及节能科学知识;按要求报送、传递能耗各类信息;提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重大政策、措施建议。

(二)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负责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按规划要求制订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分解下达本级各公共机构,担负能耗监测、诊断、能耗定额执行、审计、统计、能耗公示等节能管理工作,制定考核评价制度并落实节能奖惩等工作。

(三)市、县级节能办应当与本级发展和改革、工业经济发展、监察、财政、建设、审计、统计、电力等部门建立节能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公共机构节能协调小组。定期分析、研究、总结本辖区公共机构节能运行工作情况,加强工作交流,沟通节能信息、评估节能形势,及时向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建议。

第八条工作例会制度

(一)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情况适时召开。主要进行节能工作经验总结,节能经验交流,安排部署各项节能工作,及时研究决定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大问题。

(二)公共机构节能协调小组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也可适时召开。主要进行节能信息的相互沟通,分析能耗定额内能耗情况,协调节能工作运行中的矛盾等。

(三)节能办会议每月召开一次。主要分析本行政区域、本级能耗特点、能耗定额标准执行、节能工作制度落实等情况。

第三章节能管理

第九条节能规划和目标

(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全省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和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并按年度将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分解落实到本级各公共机构。

县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制定本级规划,同时将节能目标和指标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公共机构。

(二)各公共机构应当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上一年度用能状况和对本单位的节能考核目标,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并报本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将本辖区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各级公共机构向上一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备案时间是每年3月底前。

第十条节能联络员制度

按照《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市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事文〔〕38号)的规定,各公共机构应当建立节能联络员工作制度,明确专人担任本单位节能联络员,负责收集、整理、传递节能工作重要信息,按时报送能源消费统计情况。

第十一条能耗统计制度

能耗统计是指公共机构按照规定,准确、及时、全面地对能源消费计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汇总。各公共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的通知》(国管房地〔〕20号)的规定进行能耗统计并及时上报统计结果,上报统计结果应当加盖单位公章。

各公共机构应当确定具备与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员担任能耗统计员(以下简称“统计员”)。建立单位能耗统计台帐,及时如实收集、整理和归纳汇总能耗数据。

第十二条能耗计量制度

能耗计量是通过计量手段,采集公共机构的总能耗以及各系统、各部位的能耗。各公共机构应当通过计量及时掌握能耗各类指标,进行能耗状况分析,因地制宜制定各项节能措施,建立健全能耗计量工作岗位责任制。

各公共机构应当选定责任心强、具有一定计量业务素质的人员负责能耗计量管理工作(简称“计量员”),并按规定时限将计量数据及时报送统计员。

各公共机构应当按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实行能源消费分户计量(指对公共机构中不同的使用单位进行分区计量)、分类计量(指按水、电、热、油等不同种类对能源资源分别进行计量)、分项计量(指对公共机构中的空调暖通、照明、动力、信息机房、食堂等不同系统或部位进行分别计量)。

具备能源信息化管理条件时,应当实时对能耗计量数据与能源利用率进行监测管理,及时发现用能异常情况和管理漏洞,纠正用能浪费现象。

第十三条能耗公示制度市、县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应当对本级公共机构能耗状况按照市每半年、县每季进行排名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全市各级公共机构能耗数据通过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网站进行公布,公示内容包括:用水量、用电量和公务用车耗油量等。

各公共机构应当每月对本单位能耗状况在单位内部和其公共网站上公示。

第十四条能耗定额制度

节能办应当综合辖区内各种能源尤其是水、电、油历史消耗、现在消耗、特殊时期消耗等情况,在发展改革、财政、审计、工业经济运行等部门配合下,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能耗定额。能耗定额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能耗消费结构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

财政部门根据公共机构能耗定额,制定能耗支出标准。

第十五条能耗分析制度

各公共机构每月5日前应当对上月本单位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共机构建筑面积、用能人数、主要用能设备变化情况;主要能耗指标的变化趋势;人均能源资源消耗、单位建筑面积能源资源消耗、公车能耗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同比分析;与同类公共机构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能耗分析查找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水平降低(升高)原因,拟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等。

节能办应每月分析一次本辖区能耗定额标准内使用能源情况,对超出能耗定额使用能源的,应发出预警意见。有关公共机构超出能耗定额使用能源的,应向本级节能办作出书面说明。

第十六条能耗诊断制度

节能办每季度应组织专门力量对能源消耗较大的单位进行节能诊断,根据能耗数据同比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并督促落实。

第十七条能耗统计报告制度

各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员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向本级节能办报送能耗统计报告,下级节能办汇总后应当向上级节能办报送:

(一)报送要求。按期报送,报送周期分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二)报送时间。按照各级节能办要求时限。

(三)报送奖惩。对积极完成各类报表报送任务的单位予以表彰;对迟报、误报、不报、消极应付对待统计报表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单位领导和个人的相关责任。

第十八条能耗审计制度

市、县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和各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第22条和第23条的规定进行能耗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市、县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公共机构的能耗统计报告和开展节能检查的情况,定期选择一定数量的高能耗公共机构和用能超过能耗定额机构进行重点审计。

第十九条能源管理岗位制度各公共机构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实行岗位责任制,指定或聘任节能督查员。重点用能系统、设备(主要指:供暖系统、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炊事系统、给排水系统、网络机房、锅炉房、配电室等)操作岗位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各公共机构应当定期对能源管理岗位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适时开展岗位技能竞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要求进行岗位考核和奖惩。

第二十条节能运行管理制度

加强用能系统运行管理,完善设备运行管理制度,克服“重设备、轻管理”的观念,确保设备高效运转。

设备运行管理制度应当包含:岗位职责制度,值班、巡视检查、运行记录制度,维护保养制度,节能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等。操作人员应当熟知岗位制度、工作流程、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基本技能。

第二十一条节能改造制度

(一)节能改造前,需委托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或第三方能源审计机构进行综合诊断或专项诊断。

(二)根据能源审计结果或节能改造进行经济性评价,投资回收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不超过四年。

(三)在节能改造合同中,应明确节能量化要求及相应的违约责任。应当充分收集节能改造前后的相关数据,对节能改造进行量化对比和评价,并据此确认改造是否符合合同约定。

第二十二条新建建筑节能评估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制度

(一)严格控制公共机构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标准,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未通过评估和审查的项目不得批准或核准建设。

(二)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分步骤、有秩序地组织实施。严禁以节能改造的名义改建、扩建办公用房或进行超标准装修。

(三)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维修改造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

第二十三条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制度

节能办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本辖区内公共机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主要内容:结合本地实际,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普及节能知识,浓厚公共机构节能氛围;定期开展能源资源国情教育,增强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节能技术、知识培训,提高节能管理能力和操作运行水平;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和监督作用,营造有鲜明特色的公共机构节能文化。

第二十四条节能社会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公示制度,利用公共媒体公示公共机构节能情况,公布节能监督电话,广泛听取意见或建议,对有关节能意见和建议应当及时予以反馈。

第二十五条政府采购制度

节能办应当与政府采购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的产品、设备。

各公共机构不得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第二十六条合同能源管理制度

公共机构可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节能服务机构进行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应当加强对合同能源管理的研究,在本级范围内积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形成经验后逐步展开。

第四章节能措施

第二十七条建筑节能

(一)所有新建公共建筑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建筑节能措施。公共机构的既有建筑由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建筑年代、结构形式、用能系统、耗能指标、寿命周期等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制定综合节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和既有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应采用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优先采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第二十八条办公节能

(一)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应当优化配置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和设备等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二)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应用,充分使用无纸化办公,减少纸质材料的使用。

(三)充分利用电视电话会议和视频会议系统,减少会议数量,缩短会议时间。

(四)及时淘汰更新高耗能办公设备,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及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及时关闭用电设备。

(五)建立办公区巡视检查制度,督促和提醒工作人员养成离开办公区及时关闭用电设备的习惯。

(六)公共机构范围内逐步淘汰使用一次性纸杯,倡导绿色祝福,杜绝使用纸质贺卡。

第二十九条用电设备节能

(一)创造条件采取分户、分项计量用电。

(二)空调系统节电。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非工作时间、节假日不开空调;提倡每天少开1小时空调。加强空调系统节能诊断和节能技术改造。

(三)照明系统节电。

1.公共机构办公场所新装灯具应当全部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既有普通灯具应当换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

2.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除阴雨天气外,白天尽量不开照明灯具。

3.改进公共区域照明控制方式,推广应用声控、光控、红外感应等智能调控装置,提高控制效率。

4.严格控制办公区装饰性景观照明,除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外,尽量减少使用或者关闭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泛光灯、大面积霓红灯等高亮度、高耗能灯具。

(四)电梯系统节电。

1.加强电梯运行调节,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选择最佳派梯模式,合理确定电梯启用数量、层次和时间,避免空载,减少等候时间,提高运行效率。

2.办公区内三层以下(含三层)停开电梯。

3.节假日原则上只保留一部电梯运行。

4.开展电梯智能控制改造,加强维护保养,降低电梯单位能耗。

第三十条用水设备节能

(一)加强用水设备的维护,严禁跑冒滴漏和浪费。

(二)加大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力度,提高用水效率。

(三)绿地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禁止用自来水涌灌。

(四)定期开展节约用水教育,培养公共机构人员养成良好节水习惯。

第三十一条用气(燃油)设备节能

加强对用气(燃油)系统、设备的运行管理,根据需要进行节能检测和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切实提高气(燃油)利用效率。

第三十二条公务用车节能

(一)对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车辆保有数量。

(二)加强日常管理,实行“一车一卡”加油和定点维修制度。

(三)建立完善本级公务车辆档案,推行单车能耗核算,每月对公务车行驶里程和耗油量状况进行公示,推行单车能耗核算和节油奖励制度。

(四)制定公务用车登记制度,严格公务用车使用范围,建立公务用车节假日封存停驶制度。

(五)严格执行公务用车报废制度,按规定及时报废高耗能、高污染的车辆。

(六)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服务社会化,加快班车、接待用车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第五章监督与奖惩

第三十三条监督检查管理机关事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

(二)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

(三)能源消耗计量、监测、统计和报告情况;

(四)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

(五)公务用车的配备、使用情况;

(六)能源和管理岗位设置及能源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

(七)用能系统和设备节能运行情况;

(八)公共机构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

(九)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情况;

(十)开展能源审计情况;

(十一)执行节能产品、设备的政府采购情况及执行国家、省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名录和淘汰或者限制使用的用能产品、设备、设施及材料名录的情况。

对节能规章制度不健全、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情况严重和能源审计中有重大问题的公共机构,应当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节能整改

公共机构违反规定用能造成能源浪费的,由本级管理机关事务机构下达节能整改意见书,公共机构应当及时予以落实。有严重问题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五条考核评价

(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全市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工作,应当制定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公共机构节能考核激励机制。考核主要内容为:节能管理体系建设、节能规划、节能管理工作、节能宣传与培训、能耗统计、节能改造项目、节能措施落实、节能监督检查、节能资金落实等。

市节能办具体组织实施。

(二)半年和年终,市节能办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对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评价;

第三十六条表彰奖励

对在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节能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中做出显著成绩,以及举报公共机构严重浪费能源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

第三十七条惩戒措施

公共机构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会同或者建议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并由有关部门对公共机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

(一)未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或者未按照规定将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备案的;

(二)未实行能源消费计量制度,或者未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实行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并对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的;

(三)未建立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制度、能源消费状况报告制度和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工作制度的;

(四)未设立能源管理岗位,或者未在重点用能系统、设备操作岗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的;

(五)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未向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作出说明的;

(六)未按照规定进行能源审计,或者未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措施的;

(七)开工建设未通过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公共机构建设项目,或者以节能改造的名义改建、扩建办公用房和进行超标准装修的;

(八)违反规定超标准、超编采购公务用车,不如实报告公务用车数量,或者拒绝报废高耗能、高污染车辆的;

(九)未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的;

(十)拒绝、阻碍节能监督检查的。

第三十八条管理人员法律责任

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中、、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公共设施结构设计篇4

关键词:公共通道,综合管沟,市政管线,钢筋混凝土箱涵

abstract:intherapiddevelopmentofthecitytoday,municipalinfrastructureespeciallyundergroundengineeringdevelopmentpipelinespeedrapid,wetieXiinphaseiiiwillbeburiedpipelineandpipewithpublicchannelchanneldecorate,givefullplaytotheirrespectiveadvantages,moreeffectiveuseofundergroundspace.

Keywords:publicchannel,comprehensiveenvironment,municipalpipeline,reinforcedconcreteboxculverts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内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开发强度逐年增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地上空间有效分割,构成城市交通骨骼,其下部空间,为各类市政管线、地铁等市政设施提供了有利的建设条件,市政设施往往沿路而建,形成城市看不见的血脉,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工程管线种类越来越多,城市道路下的市政管线也日益复杂。城市的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在当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建设力度,速度都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很多地区对于城市前期规划的忽视,对后期的发展速度估计不足,造成众多开发公司竞相争夺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各类管线无序开发,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为国家浪费大量资源,也使居民生活极为不便,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设计成果,引入了综合管沟的设计理念。综合管沟即在地下建造集成化隧道,集电力、通讯、燃气、给水、排水、热力等各种市政管线于一体,同时设置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排水设施、消防设施、通风设施和监测控制系统,将所有管网实施统一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综合管沟的理念非常先进,具有耐久性好,节省地下空间,有利于市政管网的维护检修等等多种优势,但其自身也具有两个最大的缺点,①一次性投入大,建设费用昂贵;

②各工程管线的建设、运营分属不同部门,不明造成管沟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分担,难以使各部门都达到满意。

因此,其自身特点造成综合管沟目前还难以在国内大面积成规模的展开建设。

如何更好满足城市管网快速发展的需要,更充分合理的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在鄂尔多斯市铁西三期开发片区基础设施工程中,我们的设计团队独辟蹊径,将综合管沟体积小型化,功能简单化,设计为仅满足各类市政管线横穿道路的管线公共通道,结合道路、市政管网规划设计,分别发挥直埋管线与综合管沟各自优势,更加有效的利用地下空间。

1、管线公共通道的布置

鄂尔多斯铁西项目为典型的开发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业主要求片区开发建成后,尽量避免因铺设管线而重新开挖、破坏道路,项目规划期间,我们对用地性质、各类规划指标均进行了详细的资料收集工作并加以研究分析,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电力、通信等市政管线合理铺设及预留,但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政管线在规划时期内可能已满足不了日常使用要求,不得不升级、增容或增量,而且随着很多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新型能源管线可能会投入到日常生活中,而这些管网势必要横穿道路,对原有道路造成破坏。

为避免上述状况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满足未知管线的过路需要,我们开发设计了管线公共通道,在每条道路十字交叉口的八字口外布置一个通道,如果一条道路的两个交叉口间距超过400米,则在路段中间,也布置一个通道,通道平面走向均垂直于道路方向。

2、管线公共通道的结构形式

横断面布置形式:

横断面形式参考世界范围内综合管沟的设计样本,其横断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方式:

铁西三期项目的管沟设计,主要用途是在道路工程完工后,当有

规划以外的市政管线需要横穿道路时,为了避免道路的反复开挖破坏而修建,重力流排水管线不布置在通道内,结合其主要用途、当地施工条件,我们选择施工工艺相对简单的单室、双室矩形截面作为公共通道的设计横断面。(如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根据管线公共通道横断面的设计形式,且其全地下的结构特点,我们采用类似钢筋混凝土箱涵的结构形式进行计算。

通道内部净空不小于2米,以满足检修、通行需求,整个通道采用现浇方式,结构整体性好,对地基承载力要求相对较低,底板可模拟倒屋盖式的结构形式进行计算,确定其厚度。

作用于壁板侧向的土压力标准值,可分两部分计算,地下水位以上可按朗金公式计算主动土压力,地下水位以下侧压力为主动土压力与静水压力之和。

3、管线公共通道的埋深设计

此次公共通道的埋深,确定为顶板覆土1米,根据道路边坡形式的差异,个别通道顶板覆土适当增加,1米以上的埋设深度不破坏道路本身的路面结构,结构顶板主要计算上部静土压力,对于汽车荷载已可忽略不计。

公共通道底板高程约在地面以下3.5米左右,当地地下水埋深约2.0~3.4米,因此抗浮计算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公共通道的主要用途是在道路建成后,满足管线的穿越要求,埋设过深必将对公共通道的查找增加很大难度,因此埋设深度的确定既要考虑设计条件,又要满足使用要求,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确定合理的埋设深度。

4、管线公共通道的防水、防火、通风处理

防水:在沟体外壁刷1.5mm厚自闭式防水涂料或采用建筑防水措施。

防火:本工程通道最长约80米,小于常规一个防火分区,不做特别处理。

通风:本工程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公共通道两侧均设置上人孔,兼作通风孔使用,通道使用时,同时打开通风孔,使通道内空气流通,达到自然通风效果。

5、对特殊管线要求

排水管线:排水管线为重力流管线,因此尽量不进入通道。

燃气管线:燃气管线危险性较大,因此不进入通道,必须进入通道时,可视情况单独建立小室。

热力管线:热力管线应避免与电力管线同室通过,且通道内不可设置热力固定支架。

管线公共通道的作用及优势

在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市政建设如火如荼,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市政基础设施被反复破坏,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间,节约资源是摆在每个城市开发部门和设计者面前的课题,在铁西项目中,管线公共通道与直埋管线共同布置,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直埋管线造价相对较低,布置灵活,管线公共通道具备综合管沟的主要优点,不必破路就可以对市政管线进行敷设和增设。避免了路面的破坏,降低了道路的翻修费用,增加了路面的完整性和工程管线的耐久性。规避了造价高、不明等主要缺陷。由于管线公共通道内部工程管线布置紧凑合理,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间。为城市节省下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也为今后工程管线的发展扩容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公共设施结构设计篇5

关键词:地域文化生态设计景观构建

一.城市生态景观构建的概念及意义

在我国快速化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重建与景观设计受到了我国当前国情的影响,从城市再生视角对于景观设计的整体综合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保留原有的城市物质结构,利用社会网络以及相关的经济功能完成对于城市的景观构建是以城市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融合内容。一般来说,生态性景观设计师通过使用共同的资源空间来实现城市资源平等分配,保证在城市环境中能够引入生态观念,是民众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态设计的特点和效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物资和空间都处于极为容易被塑造的状态之下,所以在城市生态视角下进行地域文化的阐述与融合,能够保证了城市的景观构建在地域文化以及生态设计的多层次影响下实现其基本功能,保证生态性和地域性能够被民众所接受和认可。

从现代话城市发展背景下来看,景观设计兼具视景与地域综合体,其现实内涵已经覆盖了城市广场、社区、公园等一系列的公众环境。以生态性为景观设计的原则,无论是从现代化建设视角还是城市发展视角,都能够将公民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基本需求带入到区域环境设计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保证以良好的物理场所和心理空间来完成人们心理以及生理对于城市景观的多重需求,也能够从多方面促进城市地域性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性景观设计,是对于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人保证在生态性景观设计中能够应用地域性文化元素不仅提升了城市公民生活品质,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问题,传承了古代艺术文化,增加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保证了城市景观设计能够在多元素的影响下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二.生态性视角下城市地域景观构建内容

在城市生态性视角下,城市的景观设计需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结合实际的地域情况设定不同的景观设计方案,保证其景观设计在满足生态性设计特点的情况下还能够充分发挥其所固有的,不同城市的不同设计相关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历史遗迹能够与城市的景观设计相结合,以此来完成生态性和地域性的充分融合实践应用。本文从城市景观发展与坚实的实践内容入手,基于景观设计功能的角度探究生态性和地域性的融合,通过对于我国及国外多个城市的生态性景观设计分析,以此来总结生态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在景观设计空间中的作用发挥。

1.生态性景观设计空间构成

作为景观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大致框架,空间结构是景观的基本物理属性,通过对于空间的形态、尺度以及形状设计来完成基本的空间构成,保证空间结构能够完成城市对于景观设计的基本需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空间结构是展现地形、照明设备等景观元素的容器,在城市生态性视角之下,合理的应用树木等植物来分割空间结构,能够保证生态性特点充分在空间构成中发挥作用。从地域性的角度来看,生态性空间结构保证了城市景观与其他建筑与相结合,成为了景观展示与建筑功能相关联的平台,使城市的地域文化能够在建筑特色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影响其空间设计特点。

2.生态性景观设计服务功能

景观设计作为城市中与群众接触和互动最为频繁的建筑设计内容,保证其实用性以及服务性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所以保证以生态性为原则进行服务功能的设计,能够从居民的健康角度入手来提升景观设计的应用效果,保证其生态特性能够激发居民锻炼和欣赏的欲望,以此来保证城市居民能够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生活。

在生态性的设计基础之上,城市的服务功能还可以在地域性特点下得到保证。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地域特点是其宣传自我的关键,而良好的地域性景观设定能够增加城市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在这样的景观设计中,居民能够更加亲身的体会到历史发展中城市所流传的文化特点,能够深入了解城市的基本发展内涵,使居民能够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得到历史文化的科普。

3.生态性景观设计文化内涵

与生态性城市景观设计服务性对比,文化内涵是景观设计中最为感性和有历史感的体现,更能够展现出城市设计中的地域特色。作为景观设计的灵魂,文化内涵主要满足于不同人群对于城市景观的精神需求,一个成功的共享性景观文化内涵设计,可以保证景观设计更具城市文化归属感和地域特点,能够快速融入到城市环境中。而已生态性特点来分析,我们可以认知到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其文化内涵的主体内容就是现代化生活与自然地重要关联,保证了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从生态性上服务于民。

在景观设计的环境外在方面,文化内涵主要展现在植物、设施等视觉元素的应摆放应用中,而在景观设计的环境内在方面,文化内涵是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主要通过美学、文化等方面传播。所以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以及地域性都能够在你不同领域的元素应用中的得以深刻的展现出来。

三.城市生态视角下地域性景观构建方法

对于城市来说,无论是生态性还是地域性,都是其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态视角来看,空间、公共设施以及资源是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方式,可以全面保证景观设计从多个角度满足城市的基本需求,使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环境满足于居民的生活需求,一次来保证在公共设施的应用中充分展现城市的地域特色。

1.空间设计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空间合理能够完成对于有限城市资源的合理分配,在实现生态性景观设计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保证空间设计土地的充足性,能够使其充满保证在一定空间中不同公众可以和谐相处,其生态性能够在空间设计中被展现出胡来。除此之外,空间设计的适宜性是保证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才能够促进公众市民在景观设计空间中进行群体交流,使景观设计的基本任务得到体现。

2.公共设施设计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的环境问题之上。景观设计中将所使用的物品进行改良,保证其能够适应不同人群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就能够充分发挥公共设施的效果,而其对于公共设施的使用还能够充分保证自我的节约特点,以完成生态性对于公共设施设计的要求,保证不同的人群可以在公共设施中完成交流与互动。在公共设施设计下,理性的设计需要与感性的生态观念结合,利用直观感受来进行设计,才能够从多个角度满足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而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其景观设计想要保证生态性与地域性的融合就需要在生态环境中加入城市所独有的地域文化内容,无论是诗句、绘画还是建筑风格等元素都可以在公共设施中进行使用和摆放,这样既保证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性,还能够使生态原则与地域原则在景观设计中被体现出来。

3.资源共享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需要进行共享,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富含地域性文化的公共资源中结合自然资源的生态特点完成两者的融合与实践。在自然资源方面,绿色生态的重要性被充分展现,景观设计者充分利用低碳资源来完成子元素合计,保证减少景观元素所导致的资源过度消耗,以综合性、循环性为特点,将城市的景观设计发展一体化,将河流、道路等自然环境与景观设计向结合,减少设施重叠下的资源浪费。而循环性能够保证将废弃的材料、土地等重新投入使用,充分借助自然之力完成景观设计。

在社会资源上,其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资源的的应用,将原有的充满地域文化特点的社会基础设施融入到生态景观设计中,能够快速使资源达到广泛应用,从多个角度保证生态特性和地域特性能够在景观设计中体现作用,从城市再生性视角的角度提升了景观利用的可持续性。

4.情感融合

对于城市来说,景观设计的不同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以及文化元素,环境的不同直接决定着居民的情感认同以及归属感,而生态性能够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生态性与地域性的情感融合就成为了城市特有的文化标签,利用地域文化来进行景观设计,保证了将显性与隐性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上传承城市应有的文化精髓与灵魂。因为地域性的不同,所以城市景观设计需要以尊重城市环境特征为基础,无论是古树山湖还是厚重城墙,都能够利用不同的历史人文特点进行不同的城市建设,彰显不同的城市魅力。深入挖掘城市原有的历史特点,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共享原有的城市情感元素,保证传承当地的地方特色,是完成地域风格特性建造的手段之一。

四.总结

从城市生态性视角来看,其景观设计需要从城市文化基础、居民特点的角度出发全方位探究地域文化的特点来进行融合,保证景观设计与城市内涵结合呼应,历史元素与生态元素相结合,在完成城市建设地域风格化建设的同时还能够保持景观设计的基本生态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升城市的景观设计内涵与历史文化底蕴。总体来说,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性与地域性的充分融合实践说明了在未来的景观设计发展中历史文化元素能够充分与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相结合,新型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正在不断影响着当前的景观设计领域。

参考文献

[1]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01)

[2]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生态岸堤构建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1)

[3]曾忠忠.城市湿地的设计与分析――以波特兰雨水花园与成都活水公园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8(01)

公共设施结构设计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通过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制订目标、完善制度、细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等,规范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构建节约型社会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组织领导

成立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康小平

副组:焦剑刘雄辉

成员单位:区监察局、区发改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教育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卫生局、区统计局、区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区信息中心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区机关后勤服务中心),杨正龙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以联席会议方式开展节能管理。联席会议由组负责召集,主要研究确定节能工作规划;安排部署重要节能工作;通报节能工作情况;研究解决节能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制订节能产品采购大纲,协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组织专家指导、验收公共机构建筑节能;研究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经验交流、检查、评比及表彰等工作;研究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节能工作事项。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检查、指导、协调、监督全区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工作,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全区各级公共机构成立本单位节能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单位分管领导,配备节能专干。

三、工作目标

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公共机构节能要求和指标,落实各项节能措施,确保今年我区公共机构能耗比上年降低5%以上。在全区形成机制健全、责任明确、管理规范、齐抓共管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体系和监管体系。

四、实施步骤

(一)全面发动阶段(2012年4月1日-4月30日)

2012年4月上旬,组织召开全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动员大会。动员会后,全区各级公共机构要成立本单位节能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单位分管领导,配备节能专干,分管领导和专干名单于2012年4月30日前报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公共机构要组织本单位人员对《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基本要求和相关规定,增强节能意识,使节能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2012年4月30日前由各主管机构组织部署节能相关工作,并督促、指导、实施。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督导和抽查。

(二)健全制度阶段(2012年5月1日-6月30日)

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区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制订2012-2013年全区公共机构节能整体规划,5月30日前将节能规划印发至各单位执行。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区情实际,制定我区公共机构节能联席会议、能源消费统计、监督检查、表彰评比、责任追查等制度,经区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会议审核通过后组织实施。2012年6月底前,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本单位2012-2013年节能规划,分解年度节能目标,并完善节水、节电、节油、节约燃气等日常管理制度及用能公示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度,确保节能工作规范化。

(三)整体推进阶段(2012年7月1日-2013年2月29日)

从2012年7月开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全面进入整体实施阶段。各单位要按照节能规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节能管理,确保节能目标落实。

1、2012年7月,集中开展节能系列宣传活动,通过网络、通信、宣传册、公共宣传橱窗等方式广泛宣传公共机构节能知识。教育、卫生等系统所属各类公共机构,要根据行业特点,开展节能宣传教育。

2、2012年10月,组织各公共机构完成2010-2012年度用能统计、汇总,建立用能数据台账。组织区相关部门依据用能统计结果,结合各公共机构实际情况,初步测算各项能源消耗定额。

3、各单位制定本单位节能改造计划,每年至少确定一个节能改造项目,对列入节能改造计划的要分期分批实施改造。

4、组织开展节能监督检查。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对全区公共机构用电、用水、用油等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并对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5、开展年度节能考评。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每年年底组织有关单位对本级所有公共机构开展以节电、节水、节油、节约燃气为重点的用能考评,掌握用能基本情况。

6、开展年度节能表彰活动。每年年底召开节能表彰大会,对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进行宣传和表彰;对不重视节能工作、未达到节能目标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五、保障机制

(一)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进行跟踪检查,通报节能管理情况。

(二)建立用能数据统计与公示制度。区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每年定期对各单位的用能系统、设备运行及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技术和经济评价,并对各单位用能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建立节能考评制度。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机构每年开展一次节能工作考评。重点考评组织领导情况、制度建设情况、节能目标落实情况,具体节能考评标准及实施细则另行制订。

(四)建立用能奖惩制度。定期召开表彰大会,对节能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不重视节能工作、未达到节能目标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报其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取消其当年一切评先、评优资格,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单位要强化节能意识,尤其是一把手要切实负起节能责任,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作为各公共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部署。区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与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协作,搞好工作衔接,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严格管理。要突出抓好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规范节能管理,明确责任,认真抓好经常性的节能管理工作,做到处处节约,时时节约,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要坚持统筹兼顾,把节能管理与其他事务工作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机关建设科学和谐发展。

公共设施结构设计篇7

各市级公共机构:

为全面推进我市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工作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湖政办发〔〕35号)精神和要求,现提出20__年度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推进计划:

一、推进目标

20__年,市级公共机构要深入开展节能宣传、强化全员节能意识,努力巩固节能成效、不断完善节能措施,大力推行技术节能、积极拓展节能成果,使用水、用电、用气、车均用油及办公耗材有明显下降,努力实现综合能耗水平同比下降5%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完善节能管理基础工作

1.加强能耗分项计量管理。各公共机构要结合本单位办公建筑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实行能源消费分户、分项计量,进行实时监测。多个单位合用的办公楼或办公与商用合一的办公楼,要鼓励采取节能改造措施,实行水电等分户(单位)计量,做到一户(单位)一表,落实节能措施,明确节能责任。

2.做好能源消耗统计分析。各公共机构要建立完善节能降耗定期统计分析制度,专人负责,做好能源消耗的监测和统计,及时准确地统计分析水、电、气、油和办公耗材等资源消耗的数据,切实加强用能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并于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将本单位能源消耗情况用电子邮件(邮箱:)报送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市级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季度统计报表附后);各部门系统所属公共机构由主管部门统计汇总,每半年上报一次。

3.建立能耗信息管理平台。依据市级公共机构能耗数据,建立市级公共机构能耗数据库,构建市级公共机构用能管理数字化平台,并定期对用能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逐步提高市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水平。

(二)积极推广运用节能新技术

1.加强用能设备节能技术改造。市级公共机构要结合单位(部门)实际,逐步淘汰高能耗用能设施设备。对中央空调、水泵等大功率用电设备,要积极采取变频等有效节能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对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龙头、冲洗阀、水箱等高能耗水具进行逐步改造,推行安装感应式水龙头,防止“长流水”现象。

2.推广普及节能新产品运用。大力开展公共机构“绿色照明”行动,淘汰高能耗光源,采用高效能节能照明光源,节能灯使用率达100%。办公楼公共区域照明灯具,推广运用智能调控装置,杜绝“长明灯”现象。

3.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进一步完善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逐步扩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及时推广运用先进节能产品和技术。市级公共机构要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强制采购或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政府采购名录的节能环保产品、设备,严禁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和设备。

(三)强化日常能源消耗管理

1.节约用电。办公场所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养成人走灯灭的好习惯,杜绝“白昼灯”和“长明灯”现象。合理控制办公楼空调的启用,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合理设置院内照明路灯的开启(关闭)时间,除重大活动和法定节假日外,原则上不使用办公楼的“亮化工程”。

2.节约用水。加强用水设备管理,做好日常管网和用水器具检测与维修,避免“跑冒滴漏”现象发生。有绿化养护的单位(部门),要积极推行利用雨水、河水养护绿地。提倡驾驶员自己清洗车辆,严禁使用高压自来水冲洗车辆。

3.减少公务用车耗油。公务用车实行政府采购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和一车一卡加油备案制度,推行单车油耗核算,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实行单车百公里耗油统计。加强公务用车的动态管理,严格公务用车派车制度,严禁公车私用。市级公共机构公务车辆应逐步加入市交通信息服务中心gps监控平台,实行动态监管。

4.降低办公用品消耗。充分利用政府信息网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功能,推进电子政务、电子清稿和无纸化办公。加强办公用品管理,减少办公易耗品使用,提倡打印复印双面用纸和墨粉重新灌装使用,尽量不使用或少用一次性办公用品。

三、主要措施和要求

(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市级公共机构要深入学习贯彻《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宣传活动,教育和引导单位工作人员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单位的浓厚氛围。

(二)制定计划、采取措施

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制定20__年度节能工作推进计划,突出重点、强化管理、创新特色、深入挖潜,在巩固现有节能成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节能措施,统筹抓好节能降耗工作,确保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教育、卫生、公安、文广新等部门在做好本部门节能工作的同时,要重点抓好本系统内所属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开展。各单位(部门)年度节能工作推进计划,应及时报送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定期分析、动态监管。

各单位要结合季度能源消耗的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用能的动态管理,提高用能效率。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指导,对各单位能源消耗和节能工作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分析通报,对重点单位会同市能源监察支队进行重点能源消耗监察。

(四)总结自查、目标考核

公共设施结构设计篇8

abstract:asthedevelopmentofcurrentsocialeconomy,thedomestichighwaytunnelconstructionabandonsthetraditionaltwo-linehighwaytunnelconstructionmodel,andgraduallyadaptsfour-lanehighwaytunnelconstruction.Startingfromthefourlanetunnelconstructiontechnology,thispaperstudiesanddiscussesaseriesofmechanicsissueinfour-lanetunnelconstructionprocess.

关键词:四车道公路隧道;力学;新奥法

Keywords:Four-lanehighwaytunnel;mechanics;newaustrianmethod

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097-02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车流量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采用双车道公路隧道的理论进行设计、施工,已不能符合实际需求。因此目前国内的公路隧道施工逐渐倾向于采用四车道公路隧道的施工,同扁平率较大的单洞双线公路隧道的施工不同,四车道公路隧道的大断面隧道,横断面的跨度较双车道增加了一倍,如还按照双车道隧道施工的高跨比即扁平率来设计,工程造价会有大幅提升,因此我们只能以降低扁平率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因为扁平率的降低,会造成对围岩稳定度以及隧道结构稳定性的极大影响,尤其在以自重应力场为主的情况下对扁平结构影响会更大,必然由此带来更多新的技术问题。

对四车道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力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越来越显得重要。同时此课题的研究也适合我国基础建设的设计与施工实际需求,从而使四车道隧道施工达到经济合理、安全快速的施工要求。

1国外四车道隧道施工现状分析

国外如瑞典、奥地利、挪威、日本以及韩国在四车道公路隧道领域的建设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又以韩国最为熟练和先进。新奥法设计与施工技术、围岩动态分析技术、中隔壁法、tBm法和双侧壁导坑超前法等技术在大跨度扁坦公路隧道施工中被广泛应用。

韩国现有的11座四车道大跨度公路隧道全是采用的新奥法(natm法),在设计、施工上根据实际地质,采用土力学和岩力学中的数值分析方法进行计算。结合新奥法基本原理和要求,在实际施工期,在洞室内部进行严格的监控测量。具体工作有拱周边变形监测、围岩变形监测、拱顶下沉监测、锚杆轴力和锚固力的测定以及喷射混凝土与围岩间接触应力的测定等一系列内容。

2国内四车道施工现状分析

过去,我国公路隧道主要为二车道或三车道,这也是由我国实际情况所决定的:①国内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及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相当复杂;②国内在大跨度扁坦公路隧道施工上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勘查规范;③行业内极少有关于大跨度公路隧道施工力学、施工方法、断面结构和支护衬砌工艺等研究的学术成果。

而国内的四车道公路隧道多数处于规划和建设中。1990年通车的沈大高速全长375公里,是国内双向四车道开创新纪元,被称为“神州第一路”。不过现在也因日益增加的车流量而不堪重负。2003年2月21日,国务院所批“十五”期间重点改扩建项目,由交通部确定的“高速公路改扩建示范工程”的沈大高速开始全线封闭改扩建,从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八车道。这就充分暴露了我们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缺乏超前意识,以静止的观点规划高速公路建设,结果不断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和原材料等资源的浪费。

3现行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分析与研究

传统的隧道设计是基于经验设计方法的“荷载一结构”模式,而在理论上更为完善、合理的“岩体一结构”模式中,围岩不但是荷载,而且也是结构,在分析过程中要重视结构与围岩的共同作用,以及围岩的自承能力,体现了新奥法的理念与精髓。在实际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中,关键的问题是开挖和支护两个工序。

在施工力学行为上,四车道公路隧道施工与两车道公路隧道有着明显的区别,不仅跨度大于断面扁平,且在自重应力场作用下,围岩开挖后拱部岩体向洞内变形导致两侧岩体向外挤压,使边墙部位产生拉应力区。水平收敛远远小于拱顶下沉,尤其在边墙位移小,部分位移甚至向外发生膨胀。拱顶下沉是四车道隧道中围岩稳定判据的关键因素。位移随着开挖呈台阶式增加,而历时曲线则总体呈S形,用Hill函数拟合其拟合程度最好。

3.1大跨度公路隧道分部开挖施工力学分析岩体在初始应力状态(自重及参与构造应力状态等)下处于一定的平衡状态。当洞室开挖之后,由于工程力的作用破坏了原先的初始状态,使洞室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缘由岩体受到影响。从洞室开挖始,原先的初始状态被工程力的作用破坏,洞室周围的原有岩体受到影响,在影响范围内的那部分岩体即称之为围岩。围岩的稳定性是指在保持施工中洞室结构形成的暴露面尺寸和形状的性质。

通常围岩丧失稳定性有如下三种形式:①上部岩层重量引发应力集中区的岩石被破坏;②在自重力作用下崩落岩石形成冒落;③岩石表面因塑性变形形成无明显破坏的大幅度位移。

因隧道的纵向长度远大于横断面尺寸,所以围岩中应力分布可以视为平面问题,除位于隧道两端围岩可能同时产生沿纵轴方向的变形外,其余各处的围岩都只会产生沿横断面方向的变形。因此,隧道围岩的应力分布问题为平面应变问题。

3.2新奥法中支护与围岩共同作用施工的力学分析围岩在自身平衡过成长的变形、破裂使支护结构因受压力并变形,因此围岩性态及其变化对支护的作用有重要影响。另外,支护的刚度和强度抑制岩体变形和破裂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支护自身的受力。因此,支护与围岩形成一个共同体;共同体的耦合作用和互为影响的情况,形成“围岩—支护”的共同作用。所以,在新奥法中,支护结构的设计原理其实就是柔性支护和围岩体共同变形、破坏的塑性和弹性理论。

隧道开挖后,引起一定范围内围岩应力重分布,并有局部地层残余应力的释放。一定范围内围岩发生位移并形成松弛,从而恶化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引发薄弱处隧道围岩发生局部破坏。随着破坏的扩大,从而造成整个隧道的坍塌。给予围岩内缘的支护力的大小,直接决定围岩体中的塑性区的大小。若危岩体中塑性区变大,则围岩对支护的变形压力越小。而原岩一次压力越大,塑性的半径也就会越大,围岩强度性质由两个指标反映——内摩擦角值和粘结力越小,岩体强度则越低,塑性半径就越大。以上是新奥法柔性支护理论的出发点,在隧道设计、施工工程中采取支护措施时需要积极利用。由此使支护受到的变形压力尽可能的小,并相应的降低支护工程量和工程造价。

3.3锚喷支护作用施工的力学分析以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结构组合起来的形式称之为锚喷形式。实际工程实践说明相较于以往的现浇混凝土衬砌,锚喷支护更为优越。锚喷结构能及时、有效的支护和控制围岩变形,防止岩块坠落或坍塌,发挥围岩自承能力,所以锚喷支护更为优越和合理。锚喷支护能大量的节省混凝土、劳动力、原材料等,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工程造价相较于现浇混凝土衬砌可降低400%,并有利于施工机械化,进一步改善劳动条件。

锚喷支护以其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是一种符合岩体力学原理的积极支护方法。能及时支护加固围岩,并与围岩密贴,封闭岩体的张性裂隙和节理,加固围岩结构面,有效的发挥和利用岩块间的镶嵌、咬合和自锁作用,从而提高岩体自身的强度、自承能力和整体性。锚喷支护结构柔性好,与围岩构成共同承载体系,共同变形。能在变形过程中调整围岩应力,抑制变形发展,避免坍塌,并能抑制大的松散压力出现。

不过,到目前为止,锚喷支护仍需发展和不断完善,从作用机理的探讨到设计、施工方法研究等方面,都有待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进一步成就,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融合。

3.4结合新奥法隧道设计施工的基本思想和岩石力学分析在岩石力学基本原理和新奥法隧道设计施工的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本文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沈大高速公路韩家岭四车道公路隧道的施工开挖方法及未按稳定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4.1就严格意义上来说,现行规范无法指导设计四车道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忽略了围岩本身亦是结构这一关键特性,只能指导设计15m以内跨度的公路隧道工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软件对几种常用的施工方法施工过程进行相关的有限元模拟分析,即能解决上述问题。大量的实际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隧道设计,考虑围岩不能仅作荷载,它同时也是结构,应意识到围岩与结构共同作用的重要性,考虑其自承能力,以更为完善、合理的“岩体—结构”模式取代基于经验设计方法的传统“荷载—结构”模式。

3.4.2新奥法从理论上计算出在施工开挖各部时围岩与支护结构式各个点的应力应变情况能随时及时的判断支护结构、围岩在开挖后的稳定性,使设计更为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杜绝施工阶段险情的发生。

3.4.3通过实际有限元的分析结果,我们能知道,隧道分部开挖,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同时,如果分部过细过多,则会造成增加对围岩体的扰动,延长扰动时间,违反了控制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初衷,适得其反。因而分部最好不要超过六部,在时间上,也最好采用左右对称开挖,效果更为显著。

对于四车道公路隧道,由于断面特别大,施工方法宜采用中隔壁法(CD工法)、中隔壁交叉台阶法(CRD工法)、双侧壁导坑法(眼镜法)。加速施工法即尽快形成一次支护封闭断面的做法,是防止变形、坍塌的关键步骤。从塑性区分布上来看,施工中采用长锚杆稳定地层并加固围岩的做法,既不经济,又不能加快施工进度。下导坑超前台阶法由于分部过细过多,致使围岩收到严重的扰动,与新奥法的基本思想相悖,无法有效控制支护结构与围岩稳定性,施工过程又复杂,支护工艺要求高,工程造价就更高了。

4结束语

本文没有对涉及沿途流变分析动力进行分析,随着理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公路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动力稳定性分析也将具有更深远的研究意义。我们通常所做的数值分析工作仅是通过有限的几种常用方法进行二维平面问题的模拟,而公路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开挖在实际中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三维时间—空间的问题,施工开挖的的方法也还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和提高。如何利用大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大跨度公路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力学效应数值模拟分析,仍将是未来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资料: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2]《工程岩体分类标准》(GB-50218-94).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95).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5.

公共设施结构设计篇9

关键词:保定市工业设计无障碍公共设施对策

截至2010年年底,保定市常住人口达到1155.28万人,有各类残疾人7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88%,高于全国残疾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13%,为平均水平;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15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42%,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1]。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这两类人群的总量是保定市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数量。残疾人(盲、聋、哑、肢体残缺等人群)由于身体的创伤导致机能低下,很难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逐渐下降,成为活动能力衰弱者(即部分生活障碍者)。如何满足与保障这一庞大人群安全、公平、便利的现代生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工业设计理念的无障碍公共设施涵义

工业设计的核心内容是产品设计,公共设施是产品设计的内容之一,它的设计在遵循现代工业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是产品功能与造型的严谨统一、是产品实用性与美观性的严谨统一、是产品“物与环境”的严谨统一[2]。无障碍公共设施是现代工业化生产制造下与残障人群密切相关的产品,是居民尤其是残障人群能够满足出行、通信、饮食等日常生活需求,其核心理念是“人性化”、“以人为本”,它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一座城市现代化文明水平的高低,更体现了保障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人文关怀。

二、保定市无障碍公共设施的现状

保定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始于1998年,在“十五”计划期间,随着城市建设扩建改造,无障碍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我国一线城市相比差距甚大,近年来,甚至与省内石家庄、秦皇岛、廊坊等城市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笔者于2010年7月~2011年9月期间,对保定市城市三区残障人群进行了870余份的抽样调查,调查问卷显示:在“您对保定市无障碍设施的评价”一栏中,选择“差”的占39.52%;选择“一般”的占46.82%;“不知道”的占7.58%;“好”的仅占2.30%;没有一人选择“很好”。残障人中有61.36%的人没有到过邮局;58.33%的人没有去过银行;53.79%的人没有去过公园;81.12%的人没有去过电影院。由此可见,保定城市公共环境无障碍设施问题亟待解决。确实,令残障人出门困窘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

盲道设施:保定的盲道建设里程达302公里,但现实情况是:盲道设计不合理、铺设不规范、破损现象十分严重,单就三丰路竟然发现多个垃圾桶安放在盲道中;还有的广告牌、电线杆、井盖等设在盲道线上,形成人为障碍。坡道设施:保定市一些公共建筑如邮局、超市、银行、火车站等,由于入口处无坡道设计,造成乘轮椅者出行不便,而无法满足其日常生活需求。公共厕所设施:有些无障碍厕所设计明显不合理,如在坐便器旁安装的扶手,设计成了拱形,尺度不合理,材料选择了铝合金,造成很多人在抓扶手站起时,手滑甚至摔倒。电梯设施:本市一些公共场所(尤其购物中心例如保百大楼、过街天桥等)很少有无障碍电梯和盲人指示地标,有也是设计缺乏精细,按钮过高、轮椅进出困难。电话亭问题:例如天威路上的所有电话厅,没有见到一个供乘轮椅者方便使用设计的低位电话,使其形成交流障碍,这些无障碍设施由于未充分考虑此类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无障碍示范城市显得极不协调。

三、保定市无障碍公共设施与设计的研究对策

(一)科学规划与配置合理

保定市由于城市历史悠久,现今整体处于旧城改造、建设新城区的进程中。借此契机,对于城市公共环境的无障碍设施类型和分布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树立系统化、整体性、持续性的理念,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实施,尤其是在以弱势群体居住占较大比例的南市区区域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以点带面,逐渐推广和配置。而新的北市区可以在残障人群密度较高的区域周围进行系统化设置,改变传统的以城市“美观性”,政府“政绩工程”在整个市区平均对待的现状,改变既不能满足其需求,又浪费了资源的不合理规划和功能布局。

(二)安全实用与易识别的功能

公共设施主要包括公共信息设施、卫生设施、体育设施、交通设施等,虽然类别较多,但是在设计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尤其对于残障人而言,这就要求设计中首先具备稳固的结构、实用的功能、简单而直观的识别性和不同使用人群的特殊性。例如老人使用的设施(公共座椅的金属扶手、电话亭侧面挡板边沿等),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参与者与使用者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行为[3]。老人身体机能下降,导致活动缓慢,这是不能改变的,而能改变的是设计师要以老年人的身高体态和肢体活动范围作为尺度,在设计公共设施时均应考虑到其材料、结构、工艺及形态的安全性、实用性、易识别性,使得在设计时便避免对使用者所造成的隐患。

(三)经济合理与持久耐用的材料

公共设施作为城市辅助的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的投入较为巨大,无论是市政投资、营业性投资还是福利部门的捐赠。保定市在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十五”无障碍设施建设先进城市,据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需求远远不足,可想而知在一些二三级城市中和中西部城市中更是不足,这就要求公共设施的设计、制造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具备材料、结构、肌理上的持久耐用,减少设计中的不合理导致出现公共设施易损、易坏、易缺失、易丢失等问题,设计师应优先考虑使用那些价格低廉、加工方便而又坚固耐用的材料,避免通过堆积昂贵材料的办法取得炫耀性、短暂性的效果。

(四)舒适宜人与形态优雅的外观

造型优美、外观新颖、形态优雅的公共设施在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的基础上,还具备提高城市整体美观和展现现代文明城市市容市貌的重要作用,因此,公共设施在审美性上面也不可或缺。功能良好、结构稳固、用材经济与造型优美、外观新颖、形态优雅的公共设施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在于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工人的施工技艺,一个设计合理并且具备很强美感的公共设施产品,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使用者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增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环境的文明意识,提高城市居民对所持城市环境的归属感和参与性,还可以成为一扇反映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地域环境、民生风貌的窗口。

四、总结

以保定市残障人群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保定市区各类残障人的区域分布、生理、心理需要、日常行为的特征等对公共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对建筑、设施、环境中阻碍残疾人和老年人行动的障碍问题提出可行的设计、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解决途径,对保定市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现代文明程度,保障与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并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残障人福利产业的契机,为保定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提供可行性途径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保定残疾人联合会数据.http:///.

公共设施结构设计篇10

为加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管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__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_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我市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严格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切实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土地供应和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规定,坚持总量适中、结构合理、统筹兼顾、重点保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土地供应、提升保护资源水平,强化保障发展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发展。

二、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指标

(一)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2013年度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总量为__公顷,其中市本级500公顷。

(二)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结构

2014年度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2017.00公顷,其中商服用地366.52公顷,工矿仓储用地825.9公顷,住宅用地540公顷(其中普通商品住房用地482.2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57.8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40.17公顷,交通用地110.6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61公顷,特殊用地20.12公顷。

2014年度市本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500公顷,其中商服用地100公顷,工矿仓储用地100公顷,住宅用地200公顷(其中普通商品住房用地195.67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4.33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67公顷,交通用地33公顷。

(三)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布局

根据《__市城市总体规划》、《__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的要求,2013年土地利用供应计划指标中,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各地中心城区和部级、省级工业园区建设,其中市本级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度假区、某新区和运河生态经济区建设。城市其他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主要使用农村综合整理指标和工矿废弃地调整利用指标。商品住房及商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地主要使用存量建设用地。

三、土地供应政策导向

(一)严格落实中央各项调控措施,高度关注房地产用地供应。继续加大监管和调控力度,巩固既有调控成果,进一步提高政策性住房用地的比例,合理把握供地时序,着力改善民生和稳定房地产市场。保持土地储备开发投资合理规模,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和住房保障能力,从严控制商品住房项目单宗土地出让规模,支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发展,支持居民的自住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努力保持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避免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价格的大幅波动,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二)引导支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合理配置土地供应结构。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低效土地,鼓励利用采煤塌陷地和未利用地,鼓励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适当提高容积率,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优先保证具有高效节能、高附加值、高辐射力的优势产业的用地供应,支持产业集聚区和功能区的发展,重点支持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用地供应,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保障公共设施土地供应。继续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土地供应,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保障能源和资源设施、市政公用环卫设施、环境建设等项目用地供应,提高城市发展的保障能力,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水平。重点支持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应急管理等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设施土地供应,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四)严格执行商业服务业、商品住宅、旅游娱乐等经营性用地网上挂牌出让制度。严格协议出让和划拨土地范围,积极推进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的有偿使用。

四、保障措施

(一)积极介入,高效服务。计划实施中,市国土资源局要把握全面,科学组织,对年度重点项目用地、政策性住房用地要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全程保障,积极做好征转报批、土地储备、用地预申请等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