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碳经济报告十篇低碳经济报告十篇

低碳经济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5:40

低碳经济报告篇1

——“低碳经济与生活”调研报告

冯艳慧

为了了解和掌握居民个人对于低碳经济的认知和实施意愿,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拓展研究,服务于我国新时期低碳经济形态转变,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利用寒假时间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各个阶层家庭基本情况和低碳经济意愿。调研报告主要包括调研数据说明、调研背景、调研结果、调研体会、调研建议等内容。

一、调研数据说明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11年1月15日—3月1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

问卷数量:100份

调查范围:社会管理者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二、调研背景

近年来,气候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经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了解人们关于低碳的认识程度,开展了“低碳经济与生活”的调研。

从大的方面来看,低碳对全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之间关系的基本途径。就全球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率是较高的,但是由于他们消费水平高,二氧化碳的减排责任并不占优势。我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五十四吨,是世界二氧化碳的第二排放大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高碳模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重要内容。有人分析认为,中国要达到欧洲的低碳水平,中国的钢铁产量必须要降下来;但中国要继续发展,钢产量就得继续维持十年至二十年。当然,既保持高能耗产品的产量,又尽最大的能力减排二氧化碳,也可以定义为低碳经济。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尽国际义务,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出路。

从小的方面着眼,低碳生活与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连、密不可分。首先,我们倡导的低碳生活,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早已知道,素食比肉食消耗的资源少,前者是低碳的,同时也是更有利于健康的;长久在空调房生活,其实不利于强壮身体的养成。许多习惯低碳生活的人士认为,用低碳方式生活,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能带来心灵上的宁静。

其次,低碳生活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靠的是每个人的自我约束,所以,也可以说,低碳生活能够增强我们的自制能力。自律程度如何,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表现。经济的、环保的、生态的、健康的、自律的生活,就是高素质的人的生活方式。那么,低碳的生活,就是高品位、高素质的生活。

最后,低碳生活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调研结果

(一)家庭基本情况

图1

本次调研共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的家庭基本情况包括月电费、月水费、月燃气费,如图1所示。可以明显看出,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的月水费较高,达到每月40元左右。个体工商户的电费尤其高于其他阶层,至于燃气费方面各个阶层则相差无几。由于天气较冷,又加上是在寒假期间,所以居民呆在家里的时间普遍增加,很自然地,居民们使用电视机、空调、电脑的频率也会增加,其次是热水器、洗衣机,在家时间长,以至于用电量及用水量直线上升。据资料显示,家居用电也要排除相应的二氧化碳气体,用电越多,排放二氧化碳也就越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就越大。

冬季大多数家庭的取暖也是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一大方面,故针对家庭每年取暖费做了调查,具体情况如图2。调查结果表明个体工商户阶层年取暖费平均高达2000元,社会管理阶层取暖费在1700元左右。相比较而言,农村劳动者的年取暖费较低,平均在700元左右。实际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农业劳动者冬季根本不取暖。

图3

(二)家庭使用电器情况表2家庭使用电器主要包括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电脑、电风扇、空调、电磁炉、饮水机等,各阶层使用比例如表2。其中80%的个体工商户、65%的社会管理人员、60%的专业技术人员拥有空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将近一半的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也拥有空调。可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将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表3空调和电风扇的使用频度也在很大程度

低碳经济报告篇2

一、金融政策大力支持绿色信贷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运用常规的行政、法律、税收等手段外,应充分发挥金融业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阀”、“控制闸”作用。早在7月,国家环保总局、央行、银监会三部委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首次提出将环保调控手段通过金融杠杆来具体实现的政策,这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节能减排的主战场。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有效地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条,遏制其投资冲动,解决环境问题,通过信贷发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随后,金融管理层相继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金融业全面加强绿色信贷建设。银监会制定了《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具体措施》,并于11月公布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自此开始,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绿色信贷政策和管理制度。

两年多来,信贷政策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总体目标还在不断深化。12月23日,央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明确信贷投放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加大绿色信贷和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发展绿色信贷建树颇多

商业银行通过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可以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通过金融杠杆实现环保责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发展、绿色经济的目标。事实上,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对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和信贷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地进行经营转型和信贷结构调整,既有利于通过信贷资源的配置、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商业银行在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过程中已颇有建树。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绿色金融已成为一种趋势,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各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贷款结构,普遍将绿色信贷作为授信的首要条件。

去年河北省新增贷款3500亿元,大部分投向了绿色环保产业,积极有效地支持了城市污水处理、河道治理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各家银行也都把绿色信贷、防范信贷风险政策融入其经营战略,坚决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起到了利用金融资源对经济发展引导、支持和保障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采访中,四川银监局局长王筠权表示,今年四川省银行业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实施绿色信贷,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和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确保“7+3”产业发展规划,继续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过剩产能以及落后产能等行业贷款。

三、金融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大有可为

业内专家认为,低碳经济也为金融业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近年来,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呈爆发式增长。世界银行统计,至碳市场成交额连年翻番,成交总额达1263亿美元,2012年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我国碳生产力水平低,去年底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下降40%至45%,节能减排市场潜力大。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投资总额累计可达6000亿元以上,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

因此支持低碳经济不光是责任,也有利于银行业培育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建设银行副行长胡哲一表示:“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大批传统产业改造,大量新兴产业成长,必将产生巨大的绿色信贷需求;银行可提供信用咨询、理财产品、低碳项目融资等服务新产品,还可以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

确实,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银行业在业务拓展方面将大有可为。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龚蜀雄认为,一是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大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量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将产生巨大的绿色信贷需求。二是银行业在提供低碳经济相关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空间巨大,包括为cdm项目开发者提供信用和咨询服务、开发相关的理财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开展低碳项目各类融资等。三是银行业在参与碳交易市场方面优势明显。随着我国碳交易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产品逐步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业既可直接参与市场,也可作为中介为各类市场参与者提供金融服务。

四、金融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环节

目前,从宏观政策上确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气候和生态环境走出困境,是各国政府都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中国来说,低碳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科技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低碳经济报告篇3

关键词:环境会计低碳会计低碳经济会计模式

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并且已经成功地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的环境问题也成为了世界的焦点问题。低碳经济的概念在2003年由英国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对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在各国乃至各行业都引起了广泛思考,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已经成为会计行业的研究焦点问题。

一、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相关概念

有关环境会计的定义最早是1971年比蒙斯在会计学月刊中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提出环境会计就是将组织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影响传递给社会的过程。马林在1973年同样也是会计学月刊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也提到相似的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环境会计问题才引起广泛的重视。在1995年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以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管理关系的新兴学科。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提供对环境信息决策有用的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载体是环境会计报告,用来反应资源利用情况以及社会责任和社会成本履行情况。在1998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会议上讨论并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国》标志着第一份环境会计报告系统的国际指南。我国政府早在1992年就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措施,并颁发了十几部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面对我国发展环境会计的紧迫性,葛家澎教授将环境会计概念引入我国会计学界,为我国会计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借鉴西方环境会计发展经验和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形成了适合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低碳会计概念是2008年由StewartJones学者提出的,他指出碳会计就是与碳排放和碳排放交易及鉴证等与会计有关的问题称之为低碳会计。低碳会计的构建思路可以是组织部门组织机构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对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简称ipCC)相协调的原则,也可以分别计量和报告有关碳排放的会计问题。我国学者周志芳等研究了企业单位在低碳会计计量确认以及低碳会计处理和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可以看出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及引起了世界的重视,低碳会计概念是在2008年才被提出,起步较晚,低碳但是会计作为环境会计的一个分支,是环境会计发展的重大突破和环境会计的新型会计形式,低碳会计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了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概念和关系,才能真正发展和完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

二、我国发展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问题,但是我国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核算体系和核算制度处于不断完善中,弄清我国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发展中的问题,对我国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

确认和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如何计量和如何确认是会计核算的首要问题。低碳会计中的首要问题碳排放计量问题中,如何准确计量碳排放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概念,首先是碳排放系数的统一和相关碳排放交易的数据的认可。碳排放量的确认是进行缴纳碳税金和进行碳交易的基础,所以碳排放计量问题是低碳会计发展的前提条件。碳资产和碳负债等反映单位碳业务科目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并且现在目前在会计报表中主要是以增加的方式以反映碳业务信息,使单位内的碳业务不具备完整性和单位间的碳业务缺少可比性。

(二)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中成本问题

成本核算问题是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有关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成本分类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成为了各单位成本核算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会议上讨论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环境成本是这样定义的: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任的原则,由于管理单位对环境影响而采取的措施而产生成本和为达到环境目标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对于环境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目前涉及的科目较少,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环境成本的计量。在低碳会计核算中,碳交易中碳排放成本的核算首先根据定义和相关性考虑发生的业务是否和碳排放有关,如果有关是何种关系,符合低碳会计资本化条件直接计入资本科目。费用化低碳会计科目根据属于的会计业务期间根据相应的价值分配到费用账户,但是由于资产和费用以什么价值确认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口径,给会计成本核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碳排放业务成本费用分配方法有多种,具体单位采用哪种核算方法还有待商榷。其他涉及对于很多单位碳税相关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属于盲点。

(三)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中会计报告问题

会计报告是单位财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单位财务整体情况的综合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问题也是对会计报告使用者判断信息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报告信息披露问题涉及到几个核心问题,就是有关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信息由谁以何种方式来来披露,披露内容准确性和向谁披露等主要问题。我国政府机关部门相继了关于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监督执行相关工作的力度不够,各项措施在实施方面还有有待完善。由于单位责任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设计会计部门有关实务操作中与环境相关的环境信息问题,影响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同样影响了政府部门披露环境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完整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要就企业对企业环境情况编制统计报表,现在我国已经要求单位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但是我国各个单位的环境会计信息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单位没有再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所以在单位财务报表中没有报告环境会计信息,并且在短时间内没有改善的意愿。主要在财务报表附注的形式披露相关信息,因此缺乏信息的可靠性。

三、低碳经济下建立会计模式的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下,可持续发展是总目标,要协调好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我国以前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简称wto)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的不同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发展模式要适应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的同时还要满足更多方面的标准。

首先由于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本身的特殊性,应该建立健全保障我国发展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法律法规,并且切实落实到实处能够促进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的建设。在会计系统建立统一的计量和核算方法,加大有关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计量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计量和核算的制度体系。加强各部门单位领导和员工的培训,提高单位相关领导的职业素质,传统会计仅仅是实现本单位的利润最大化,而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是将整个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是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将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各项核算体系真正的嵌入到传统会计体系内部,而不是作为传统会计可有可无的补充部分。

作为会计系统的会计报告部分,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报告应该建立在会计业务全局的基础上,单位应该将碳业务要素化的同时采取会计系统严密的确认和记录使单位的碳业务真正的融入会计核算的过程,来形成真正反映单位的碳资产和碳负债等科目,最终形成完整并且真实的低碳会计报告。

参考文献:

[1]比蒙斯.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会计学月刊.1971,(5)

[2]马林.污染的会计问题.会计学月刊.1973,(2)

[3]USepa,“environmentalaccountingCaseStudies:Greenaccountingatat&t”,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ofUnitedStates,1995

[4]张劲松,张健.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研究.商业研究.2001,(2)10-12

[5]tietenberg.t.,environmentalandnaturalResourceeconomies,3rdedition,newYork,HarperCollinspulisher,1992

[6]Gray.R,“accountingfortheenvironment”,paulChapmanpublishing,London,2001

[7]StewartJones,JanekRatnatunga.2008.ainconvenienttruthaboutaccounting:theparadigmShiftRequiredinCarbonemissionsReportingandassurance.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annualmeeting,anaheimCa

低碳经济报告篇4

关键词:碳排放碳交易碳资产碳市场管理体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现,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寻求一种高效且低碳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国际社会逐步对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进一步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议定书》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国际气候政治重新洗牌,中国也步入碳减排“责任共担”的行列内。

目前,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2010年排放总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2.3%,因此面临巨大的国际减排舆论压力。我国政府也将低碳发展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2012年国务院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41号)规定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首次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确定下来,明确了今后的低碳发展方向。随后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政策,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污染物排放缺乏有效控制,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有较大距离。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电力、化工、水泥、钢铁、平板玻璃、有色金属(电解铝和镁冶炼)等行业,低碳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其传统的经济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也赋予了企业新的责任和使命。随着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将成为企业总量控制的目标之一,碳排放权也成为一种商品,是企业一笔特殊的资产。所以,企业树立低碳意识,结合自身碳资产情况,构建完善的低碳管理体系制度,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碳排放管理体系基本概念

碳排放权是指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某种分配方式发放给各个国家、地区、省、市或者企业,允许它们向大气中排放一定数量二氧化碳的权利。在表现形式上,碳排放权可以表现为碳排放许可证允许排放的数量或者一定时期内可以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吨位数。碳排放权基本特征有:稀缺性、强制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1]

碳交易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碳交易根据交易原理的不同,可分为配额型交易和项目型交易。配额型交易是建立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基础上,指交易主体之间转让减排的分配配额的一种交易和贸易。碳项目管理者计划本国(地区)某一时期的碳排放总量,并将其划分后分配给每个参与者。参与者的排放总量超过上限时,需要向其他企业购买排放许可。项目型交易是通过减排项目的合作方式,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度。[2]

碳排放交易理论的基础是排放权。当碳排放与财务、金融挂钩后,这种权利就可视为一种有价产权,进而演变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产――碳资产。碳资产是一个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碳资产不仅包含今天的资产,也包括未来的资产;不仅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资产,也包括一切由于实施低碳战略而同比、环比产生出来的增值。碳资产的财务特征是一个企业获得的额外产品,不是贷款,是可以出售的资产,同时还具有可储备性;由于碳市场的市场化,碳资产的价格呈现波动性,由于排放总量的限制,长期来看碳价格呈逐年上涨趋势。[3]

碳盘查是指以企业为单位,遵循一系列标准方法和原则,计算其某一时间段内,在运营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是温室气体议定书(GHGprotocol)或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标准。前者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共同开发,包括两个相关但相互独立的标准――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以及项目量化准则;后者由国际标准化协会(iSo)制定,旨在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量化和削减提供一套工具。[4]

二、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一)政策规章制度体系

政策规章制度体系是企业碳管理体系的基本保障。企业应研究分析国际碳市场发展形势和国内碳交易机制相关政策,跟踪国内碳交易试点的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碳管理战略、规章制度。对于一些特大型的企业应编制碳排放管理规划,摸清家底,统一规划和部署企业内部碳资产和碳排放交易管理工作,制定低碳战略落实制度、碳排放监测制度、监督制度、碳资产产权制度、碳排放交易奖罚制度和一系列管理办法。例如《企业低碳发展考核评价办法》、《企业碳资产统计与报送制度及碳资产交易管理办法》等,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制定低碳技术标准和研究碳减排方法。总之,企业碳排放管理战略、规章制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由总体到局部、由粗线条到细致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在低碳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二)碳排放管理组织机构

企业碳排放管理机构是企业碳减排及碳资产管理的执行主体,可以有效贯彻企业低碳战略并实现企业低碳目标;碳排放和碳资产的经营管理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涉及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和交易等专业技术工作,因而要实现企业碳资产的集中有效管理,应建立企业专业化的碳资产和碳排放统一管理机构。统筹低碳发展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下属企业碳排放管理与执行机构,建立自上而下的部门协调机制和反馈机制。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调配合是保障碳排放管理体制高效运行的关键。应确定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明确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其职责主要有:研究制定碳管理相关制度和发展战略;加强外部沟通,积极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沟通,争取获得更多配额;开展企业碳盘查试点及普查管理工作,制定企业配额分配方案,研究碳资产管理模式;积极推进企业碳排放权的交易,密切跟踪国际和国内碳交易市场进展的情况;建立企业碳管理信息系统并维护运行。

(三)碳资产财务管理体系

首先,应该设立碳资产类账户。为了清晰地核算企业碳资产的存量和流量,应该在传统环境会计“环境资产”总分类账户下设置“碳资产”二级账户。针对企业买卖由清洁发展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这项经济业务,可以在“碳资产”二级账户基础上设置“二氧化碳排放权”明细分类账户,借方记录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增加,贷方记录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减少,期末借方余额表示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权现有的金额;其次,建立碳负债类账户。企业应该在“环境负债”总分类账户下设置“碳负债”二级账户,根据负债的来源和种类不同可以进行明细核算,如“低碳金融负债”、“应交二氧化碳排放税”等。分别用来反映企业承担的低碳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以及由于排放温室气体而向国家缴纳的碳税;再次,编制碳资产负债表。对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予以改进,针对与碳资产相关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或义务进行核算与计量,并予以表内化,即形成旨在加强企业碳资产管理的“碳资产负债表”;[5]最后,构建企业碳预算核算体系。2009年英国先行开始实施“碳预算”财政预算,同样我们可以根据财务预算核算管理的原理,构建企业内部财务碳预算核算,使其作为碳排放管理的重要工具。科学地运用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级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以对经济活动进行衡量、评价和预测,预测企业碳排放数量,确定企业的碳减排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碳资产的使用效率,达到企业增收节支的目的。

(四)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

实现企业碳排放减排目标并将减排指标分解至企业各个生产运营环节,关键是需要掌握企业碳排放减排现状。因此必须要采集并统计企业碳排放量,建立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平台,并根据排放数量实时更新数据库。数据采集的方法可采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或手工录入的方式。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查询功能、排放水平评价识别、预测与预警功能、决策支持和交易管理等。尤其是大型集团企业涉及不同产业,碳资产和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碳核算和报告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统一化,实现高效运转和管理。掌握了企业内部的碳排放现状后,首先在企业内部形成碳排放的小交易系统,统一调配企业内的配额和核证减排量,尽量使内部的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并可适当参与外部市场交易,在市价较低时买入一定的配额储存,市价较高时卖出部分多余配额,以降低总体碳排放成本,甚至获得额外的利润。(五)支持服务体系

碳排放管理系统的支持服务体系包括专业咨询机构、第三方核查机构、碳排放管理it信息系统支持机构、专家咨询和专业培训服务等。企业碳盘查是碳排放管理关键的一步,碳盘查过程建立量化、监测和报告温室气体有效机制,进而降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根据我国目前“两省五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庆五市和广东、湖北两省)试点交易市场的《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及《温室气体核查和报告流程要求》等要求来看,纳入试点区域的交易试点企业必须参与交易、提交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可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协助温室气体监测核算并编写报告,最后由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出具核查报告。对于在试点区域之外,参与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企业也需要碳排放核算、报告及核算服务等机构的支持。另外企业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也需要专业的it软件支持、碳管理人才的培训服务和专家咨询与决策支持等。

(六)监督管理机制

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是碳排放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监督企业低碳战略、法规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公平合理地确定企业内部各部门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监督各生产经营环节碳排放总量及减排达标情况;此外,还要对企业内部或外部的碳交易过程实施监督,以维护碳交易市场的秩序,防止违规交易;逐步建立奖惩制度,并制定合理的奖罚额度,起到对企业的激励促进作用,激励企业采用先进的低碳减排技术和措施,积极完成碳减排目标。

三、企业碳排放管理流程

企业碳排放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企业碳排放监测是指企业按照相关碳排放报告指南的相关规定,对一定时期内碳排放活动进行计量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包括测量、数据获取、记录和计量等。统计分析是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作为碳排放报告的基础数据;碳排放报告是企业按照有关规则对一段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核算并形成规范性报告的行为;碳排放核查委托第三方核证机构依据相关《企业碳排放核证规范》或《核证工作手册》对碳排放报告进行审核,生成核证报告;此外在政策制度、配额目标、碳资产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的协调配合下,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得以正常运行。配额目标管理是企业根据国家分配碳排放配额并结合企业自身二氧化碳历史排放情况,通过登记信息管理平台一次性向各级生产经营环节发放年度碳排放权配额(存量配额);对于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则以节能审查结果为基础进行碳排放评估,并根据总量目标合理发放碳排放权配额(增量配额),未获得足量碳排放权配额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不得审批。企业为了降低自身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其总量排放不超过所获配额可通过自主减排与碳交易的方式实现。碳交易又分为内部交易和外部交易两个过程。

四、结论和建议

综上分析,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下,随着国内碳排放管理制度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自身碳排放管理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企业自身碳排放管理体系框架包括政策规章制度体系、碳排放管理组织机构、碳资产财务管理体系、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支持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企业碳排放管理的基本流程为:碳排放监测统计分析报告第三方核查报告碳排放统一管理平台自愿减排或碳交易。

对于目前碳排放管理缺失的企业,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大型企业,提出如下建议:尽快完善企业自身碳排放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摸清家底,启动碳减排规划的编制,制定适合企业自身低碳发展的战略;密切跟踪“两省五市”碳市场试点地区及国家的配额分配方案,积极与相关主管部门沟通,争取获得更多配额;企业的历史排放数据是国家碳排放总量确定的依据,为避免在碳配额总量确定及分配过程中“吃亏”和“被动”,尽快启动企业相关产业的碳盘查试点及普查工作,尤其是试点地区的碳盘查工作优先启动,以掌握碳交易市场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尽快建立碳资产和碳交易管理的it信息平台,方便管理;建议企业加强国际和国内碳市场相关政策的普及、碳核算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建.我国运输行业碳排放权交易流程与定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胡庆淑,陈建成.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的思考[J].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0(5):1-3.

[3]仲永安,邓玉琴.中国大型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路线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1):166-171.

低碳经济报告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实验教学;低碳型教育

低碳型教育(LowCarbonKnowledgeteaching),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进教学的各个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费,加强环境保护。低碳教育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1]。

首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堃堡先生认为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2]。结合高校和本校的实验教学特点,笔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方法就是实现低碳消费。

一、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教学在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是衡量学校教学科研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主要的体现在高碳、差交互性和评分难度大这几个方面。

1.交互性差

目前,高校很多上机实验的教学过程通常是:老师布置实验—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上机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提交指定文档资料—老师给出相应的分数[3]。在老师布置实验前,需要根据课程设置编制实验大纲;在满足实际实验需要时,根据实验大纲和实验的需要微调实验项目;根据已经安排好的实验时间让学生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完成指定的实验项目,在上机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答疑,或检查实验结果或在实验报告中检查结果;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根据书写的格式完成相应内容;老师对实验报告进行成绩的评定;最后,老师根据实验平时成绩、上机实验的到课率和实验文档综合给出实验总分数。实验教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在工作岗位上对实际工作适应性较差,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内容单调重复,学生按照规定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去完成实验内容,验证课堂上的理论或定理等。这种实验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积极性不高,同学之间交流很少,得不到相互启发。这种做法,不仅与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实验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不利于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

2.高碳消费(与低碳消费相对应)

目前,南昌航空大学的上机实验报告格式如图1所示[4]。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学生的实验报告必须规范,完整以备教学检查、成绩评定和存档。

图1中,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体会学生往往一笔带过,而参考源代码的比例很重,评阅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查阅源代码,致使每份实验报告越来越厚,并没有取到相应的实验效果。

为了详尽和数据说明实验报告的高碳消费,统计了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实验大纲的相关数据,统计的数据如表1所示。

3.抄袭现象严重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报告,它固有的特征就是文档存在大量的源程序,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报告,特别是做综合实验的实验报告时,就存在着严重的抄袭现象,以2009年的070621、070622、070623班的编译原理综合实验为例,学生说综合实验报告手写的源程序太多,要求用打印机输出实验报告,到实验文档上交后,总人数为101人,上交的实验报告除了姓名、学号外,整个报告上交后甚至页的总数、每页的内容相同的都是一样的有78人,有的同学应用了小聪明,改变了字体的大小和排版的样式,其实觉大多数的文档都是从网上“Down”下来的。

二、低碳理念下的优化方法

1.提高交互性

改变了常规的上机实验的教学过程,首先将上机实验分成了三个控制阶段,即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且每个控制阶段中的角色各不相同。布置实验的角色是教师;查找资料的角色是学生;用ppt讲解的角色是学生,但是听的角色是老师和学生,完成了第一次交互,目的是:学生按题目分组,设计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可行方案;上机指导角色是老师和学生,完成了第二次的交互,目的是:教师主要是解答问题,宏观调控,把握进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将各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及独立工作的能力;运行和完善实验的角色是学生;用ppt总结的角色是学生,但是听的角色是老师和学生,完成了第三次交互;上交实验文档的角色是学生;给出实验成绩的角色是老师。具体的上机实验交互模式,过程详见图2所示。

在这个交互型的模式当中,学生必须认真准备好必要的ppt,同时在讲解时必须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必要时要回答老师或同学的提问。在这个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了、文字组织能力。

2.低碳消费和避免了抄袭现象

在图2的模型中,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三次交互,那么与之相应的评定成绩模式也应做相应的改革。成绩评定中应增加与老师和同学交互的成绩比重,以南昌航空大学的上机实验分数的一般考核评定表,如表2(a)所示;优化后的考核评定表,如表2(b)所示。

通过表2(b),成绩的重心在于课内成绩,一方面加强了老师对实验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外有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完成实验,还将以前的ppt软件的应用、语言的组织、语言的表达都进行了锻炼;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由于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在老师的课内完成,那么实验报告的内容就可以在图1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而形成新的上机实验报告表,如图3所示。

通过对图1和图3进行分析,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优化后的结果是:实验报告上的源代码基本上没有了,着重强调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验心得的描述。这样做产生的直接的后果是节约了资源,从实验的本身体会到了“低碳经济”。

以前,老师办公室桌上是一摞摞学生用打印机打出来的实验报告,通过实现优化后的老师办公桌上的实验报告只有原来的1/10~1/7。老师对实验成绩的评定也简单了不少,不用翻一沓学生的实验报告而得到一个分数,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三、结语

通过在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系实践表明,此改革方案不仅节约了纸张等资源,实现了低碳消费进入校园的目标;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完成实验本身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主动低碳消费的观念,提高了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与教师互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通过对大学生低碳生活观念的教育,促使他们自觉采取低碳行动,从而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3(1):73-77.

[2]陆汝成.低碳教育与高校的实践路径探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编辑部邮箱,2010,3.

[3]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低碳经济报告篇6

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英国政府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了一项实质性政策手段,即气候变化税。其实质是一种“能源使用税”,计税依据是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石油产品、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均可减免税收。该税征收目的主要是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节能投资,并非是为了扩大税源,筹措财政资金。其税率按电当量计算,气态燃料为0.15p/kwh(p为英便士,1便士约为0.15元人民币),燃煤1.17p/kg(相当0.15p/kwh),液化石油0.96p/kg(相当0.07p/kwh)、电力0.43p/kwh。自2001年4月1日开始向工业、商业及公共部门(住宅及交通部门、居民除外)征收。

2005年英国率先建立了3500万英镑小型示范基金,制定了《减碳技术战略》,在2007年预算中宣布将支持建立第一个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的大规模示范项目。2007年5月的《能源白皮书》更是确定了计划的细节,宣布开展一项竞赛。英国政府为这场CCS竞赛计划设定的目标是2014年实现大约90%的捕获和埋存比例。根据该计划,英国政府对CCS示范项目的成本资助可以达到100%(不包括电厂建设成本)。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2006年10月30日,受英国政府委托,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政府经济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nicholasStem)领导编写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简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

2007年,英国成立了气候变化办公室(oCC),负责制定气候和能源策略,并处理跨部门的策略协调问题。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给政府在排放交易方面提供更大的权力等。2007年出台的英国建筑能源法规要求定出非常强制性的日程表,要求英国2013年以后所有公共支出的项目、住房必须达到零能耗,这归结起来叫第六级标准,任何私人的建筑都必须在2020年后达到零能耗。

2008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白皮书。宣布了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环境、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

2008年5月,英首相布朗指出,低碳技术是继蒸汽机、内燃机和微处理器之后第四次技术革命,英国希望能够率先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上成为全球商业化规模示范的国家之一,英国也希望在近海风电装机容量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于2008年10月份成立了能源和气候变化部(DeCC)。该部整合了原来由商业、企业及管制改革部(BeRR)负责的能源策略制定职能,以及由环境、食品和农业事务部(DeFRa)负责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制定职能。该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整个英国向低碳经济转换,另外还负责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确保能源使用的高效和经济性。

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英国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

2008年年12月1日,根据英国《气候变化法》创建的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正式成为法定委员会,负责就英国的碳预算水平、实现碳预算的政策措施等向政府提供独立的咨询和建议。委员会于当天提交了其第一份相关报告――《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温室气体减排路线图》。报告详细阐述了英国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原则、方式和路径,提出了一个涵盖2008-2022年三个五年期碳预算的未来减排路线图,并分析了其可能给英国带来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2009年第一季度,英国相继推出3项重大低碳战略。2009年3月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BeRR)委托独立研究机构innovasSolutions出台《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对全球低碳和环境产业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分析。报告认为,即将来临的绿色产业革命将会涉猎全球各个领域,将对低碳科技、产品和服务产生大量需求。以《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等研究报告为依据,2009年3月6日,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提出《低碳产业战略远景》。《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指出,全球势必要转向低碳经济,低碳不仅能推动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有助于走出目前的经济衰退,而且也是英国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在公布财政预算的同时,也宣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而要完成这项特殊的预算,低碳的绿色能源推广是重要一环。根据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其中3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应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新能源推广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风能利用是英国新能源利用中的一大重点。英国还推行“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模式,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英国正在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转变。根据要求,英国所有新盖房屋在2016年要达到零碳排放。

2009年6月17日,英国正式公布了发展“清洁煤炭”计划的草案。主要对象是以煤炭为燃料的火电厂,要求英国境内新设煤电厂必须首先提供具有碳捕捉和储存能力的证明,每个项目要有在10到15年内储存2000万吨二氧化碳的能力。对此,政府会考虑给予相关财政激励。

2009年6月26日,英国能源和环境变化部题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称,低碳经济对英国和全世界都有益处。《通往哥本哈根之路》概述了英国的基本立场:如果不对气候变化加以抑制,英国的经济繁荣、环境和安全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英国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洪灾风险,这会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会导致更极端的夏季高温,同时还会给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交通网络带来更大的压力以及经济衰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气候变化不仅威胁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还会引发食物和水资源短缺、扩大疾病传播范围和不断增加的气候难民等诸多问题。然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必须抓住良机。英国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关系到气候变化的长久大计,也是摆脱当前经济衰退的一剂良药。在英国,英国一直得益于新型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巨大创新潜力,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并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英国还着力将“低碳经济模式”向全世界推广。

2009年7月15日,英国又公布了详尽的《英国低碳转型》国家战略方案。英国商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说,全球低碳产业的价值达3万亿英镑并在不断增长。《英国低碳转型》方案表明政府会支持并确保英国在这一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决定通过制定清晰的政策,使英国同时在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受益”。《英国低碳转型》方案是英国到2020年的行动路线图,它要求所有方面都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它综合考虑了能源安全、产业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内容,是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有力回应。这份《英国低碳转型》方案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同时出台的配套方案有《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2009年4月,英国已经拨款4亿英镑用于研发低碳技术。据预测,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价值达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为英国提供120万个就业岗位。在交通方面,到2020年使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在接下来两年中投资3000万英镑,生产大量低排放的公共汽车。在英国主要大城市中安装充电基础设施,为电动汽车提供方便。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每辆2000到5000英镑的补贴。在住房方面,到2050年将来自住房的碳排放几乎减到零。由于住房基本是现有建筑,所以主要采用节能改造的方式,计划投资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英国低碳转型》方案将有力地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其中《低碳工业战略》指出,政府将在政策倾斜、产品采购、教育培训、标准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制造业全面支持,包括软件、制药、化工、发电、汽车、航空等领域,协助解决低碳工业发展的瓶颈,打造创新氛围,包括改变机制、消除壁垒和支持研发等。《英国低碳转型》方案还首次提出如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政府机构,各部门必须建立自己的碳预算,排放超标将受到处罚;二是农业,支持将各种垃圾用于生物质发电。

英国政府还于2009年7月15日《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国家气候能源战略》,对低碳迁移的具体任务目标进行了部署。该计划规定:到2020年,英国碳排放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4%。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计划规定到2020年,绿色行业工作机会要超过120万个;对700万个家庭住房进行绿色改造;支持150万个家庭自产绿色能源;40%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原油进口减少一半;新生产汽车的排放在现在基础上减少60%。

英国政府在对“低碳经济”产业化进行深度研究基础上,制定了《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走出当前经济低迷状态的重要措施,也是着眼未来的战略决策,英国应当抓住全球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创造的巨大商机,实现经济的重新崛起。《低碳产业战略远景》强调英国应当围绕4个方面加快实施低碳产业战略。一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商业、消费者以及公共服务成本。二是重视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和储存技术、输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未来英国发展低碳产业的重要方向。三是使英国成(下转第28页)(上接第23页)为全球低碳汽车开发和生产领先者。四是通过提供技能、基础设施采购和研发、示范和政策的部署,使英国成为低碳经济商业中心。

2009年11月,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公布了能源规划草案,明确提出,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洁净煤是英国未来能源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大力发展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草案决定重启核能发展计划,批准了10个新核电站。2009年12月1日,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了题为《智能电网:机遇》的报告,宣布将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报告提出,2020年前,将4700万个家庭普通电表全面替换为智能电表。英国还成立了智能电网示范基金,在未来5年内为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帮助英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工党政府在2010年3月24日启动一个20亿英镑的“绿色”投资银行计划。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太尔・达林(alistairDarling)表示,该计划有望在5月6日进行投票表决。他同时表示,希望获得更多的投资,以便促进持续18个月经济萧条过后经济的发展。

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发挥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了世界领先位置。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已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英国实施低碳计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许多国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转移精力、削减投入甚而放松减排要求的情况下,英国却宣布启动了一项“绿色振兴计划”,尝试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

低碳经济报告篇7

   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一)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的确认,是指企业结合自身的环境目标,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由于自身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支出进行确认。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支出,根据支出是否实际发生,可分为实际支出和或有支出两大类。实际支出又根据支出受益期的长短分为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两类。如果考虑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则可以将企业的环境支出分为以下三类:

   1.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其受益期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应由各收益期间的营业收入分期负担。如企业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购买的环保设施和污染控制设备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各项支出。如果企业的环境支出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应该将其资本化,这部分支出因而就转化成为企业的环境资产,并且在其受益期内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摊销。

   2.收益性支出。收益性支出,也称为营业支出,是指其受益期仅涉及一个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应与当期收入相配比,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中,例如企业的绿化费、环保人员的工资费用支出等。

   3.或有性支出。在企业,或有性环境支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企业为防止更严格的污染治理规定而增加的支出、企业预计未来可能会因环境疏忽而造成的意外赔偿或罚金、企业预防因未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造成歇业或停工的损失等等。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或有性支付的确认有两种情况:一是或有性支出能确定为环境负债,同时将其确认为一项环境成本或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企业计提的环境准备金等。二是如果或有性支出不符合环境负债的确认条件,仅是形成或有环境负债,此时在成本上就不予以确认。图1为环境支出的分类及环境成本确认。

   (二)环境成本的计量

   1.内部环境成本的计量。内部环境成本分为完全目的成本和非完全目的成本两种,所以内部环境成本的计量可以在这两种成本的基础上,然后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量。

   全额计量法,也称为完全目的计量法,是指把一定期间内发生的成本金额全部按照会计方法计入环境成本中。在全额计量法下,环境成本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环境问题而做出的专门资金投入,这种方法由于简单方便,在实践中应用较多。例如:环境管理体系构建费用的计量、环保专设机构各项费用的计量、治理环境污染投资成本的计量、环保技术研发费用的计量、环境报告编制成本的计量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内部环境成本的计量,又可在内部环境成本进一步分为完全目的成本和非完全目的成本两种成本的基础上,再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量。

   差额计量法适用于非完全目的下可明确划分内部环境成本的计量。所谓非完全目的成本是指一项成本同时具有经营性成本与环境成本双重功能,此时的非完全目的成本会大于或等于环境成本,因为这部分成本可能包含有环境成本以外的成本。当非完全目的环境成本可明确地被划分为经营性成本和环境成本后,可采用差额计量法计量环境成本。差额计量法下,环境成本是用投资支出总额减去没有环境保护功能的投资支出的差额来计量环境成本的,其典型应用是对带有环境保护功能的耐用资产投资成本的计量等。

   2.外部环境成本的计量。外部环境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并未实际支付的、却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影响的各项成本。外部环境成本中碳成本计量不同于内部环境成本依赖于所消耗或转移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代价,而是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本文比照排污费从量定价的方法对碳排放成本进行计量。其计算公式为:碳排放成本=碳排放量*单位成本,其中,碳排放量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排放的碳量的总和。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化石燃料燃烧是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其中化石燃料燃烧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占2004年总碳排放将近95.3%(不包括森林采伐及生物量减少所造成的Co2增加)。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因此大部分的测算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得来的。采用ipCC给出的基于能量值的排放系数,然后根据各国的燃料热值,计算出基于单位质量燃料的碳排放的质量系数,再套用相应的公式,就可求出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了。

   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

   (一)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内容

   各国企业因性质的差异,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目的,最终都是为确保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信息,加大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促使企业进行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低碳经济在会计报表的披露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体现,一是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增设低碳会计项目,并在附注中增加低碳会计方面的相关信息。二是采用单独报告的模式,即列示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的信息。环境成本方面则主要披露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防止或减少污染、恢复环境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二是因环境污染使企业发生的赔偿及损失;三是因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社会成本。

   (二)环境成本披露模式

   1.补充报告模式。补充报告模式,是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中通过增加环境项目来反映企业的环境信息。增加方式主要有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两种形式。表内披露主要通过对传统报表的改动来反映环境信息,比较直观。表外披露主要通过文字描述的方式,在重大事项或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碳排放指标、废弃物利用情况等环境信息进行披露。与表内披露相比,表外披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不受会计制度和披露期限的限制,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

   2.独立报告模式。独立报告模式是指企业通常以年为单位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并单独披露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独立报告模式应包含的内容有: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环境保护政策,产品在采购、清洁生产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方面的情况,碳排放指标的评价等信息。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可以更集中、全面地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在独立环境报告中,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既可以使用数据资料,又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说明,内容广泛,格式也灵活多样,企业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但由于独立报告模式反映的内容可能未包含企业会计核算的全部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容易缺乏对企业信息的整体把握。由于各企业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差异,致使环境信息披露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企业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选择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披露形式。

   环境成本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环境成本分类标准多样,计量困难。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更关注碳成本的核算,但当前对碳成本研究较少。虽然随着低碳经济盛行,学者开始关注碳成本,但仍没有界定环境成本中的碳成本内容范围,没有系统分析碳成本与碳会计中的碳成本的区别,这就不易准确计量环境成本中的碳成本。对于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除了差额计量法等历史属性计量方法外,其他计量方法都有着不同适用范围,计量方法混乱,难以应用于实践。具体到碳成本的计量,其关键在于碳排放量的确定,而目前我们只能通过能源消耗量估计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种估计的准确性较低。另外,碳单位排放成本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2.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混乱,缺乏实用性。虽然我国部分企业将部分环境成本纳入了会计核算,并在报表中披露,但环境成本并没单独处理,而是混合在其他成本费用类项目中。目前企业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一般难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产生影响。虽然我们倡导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但这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相矛盾。企业对外披露环境成本信息选择方式多样且主动性低,造成了环境成本信息缺乏实用性。

   3.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应用困难。目前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需要企业重新设计一套会计系统,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不会轻易选择这些环境成本核算方法。最常用的生命周期理论核算中,涉及多家企业或个人,这要求企业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核算环境成本,并将环境成本流转至下游企业直至消费者,但目前尚无统一的环境成本核算标准。总之,环境成本核算方法难以应用于实践也阻碍了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改进建议

   1.统一环境成本分类。应借鉴欧美和日本先进的理论研究及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确定我国环境成本的分类。以行业作为区分,针对不同行业特色,确定各行业的环境成本分类,使得环境成本确认后的计量、归集分配和披露更有针对性。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已从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三个方面对环境成本进行了计量研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因子也在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不断复杂化,不同的环境问题对经济造成的损害千差万别。因此,应该对环境成本计量对象进一步细化,提高计量的准确性。

低碳经济报告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材企业会计;应对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对建材企业会计的挑战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理念,促使企业对现行的管理要素、管理模式、管理对象以及管理思维进行创新。随着企业核算事项的增加和调整,企业又面临着新的会计核算对象、会计核算要素、会计核算思路,最终催生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循环经济所倡导和推进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碳经济要求的碳要素核算和碳信息披露,都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关系、成本收益关系、投融资关系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许是本世纪以来会计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是没有疑义的。挑战与机会并存,企业会计也在这种挑战中面临着新的发展,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建材企业会计领域更是如此。

我国的工业大都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环境负荷非常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规模效益的企业发展方式,既影响工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也加剧了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的压力。2009年全国工业能耗占社会能耗总量的71.3%;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学需氢量分别占全社会的84.5%和34.4%。目前,

再循环:在同一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中,辅助材料的再循环利用(例如废水污水的净化处理及循环利用),既是企业生产模式(对投入、核算、产出等影响)的改变,又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的承诺、担当及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计面临着既有企业内部的经济循环事项,例如水的循环利用;又面临着回收物的循环利用,例如建筑废弃物转化为水泥、玻璃、陶瓷等的原材料。这些循环利用的会计事项、核算方式,都对企业会计体系造成影响和改变。随着城市化及建筑业的发展,拆旧建新必然产生大量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废弃混凝土、钢材和废金属、废料、废物等),典型的再循环模式之一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循环利用模式。从循环利用的角度看,废金属可再冶炼、废玻璃可再成型、废木材可造纸、粘土及页岩砖再转入陶瓷企业。这种社会层面的再循环利用仅是“再循环”的一个方面。建立企业的废旧材料利用的信息制度,通过废弃材料的定价和核算机制,完善其市场化功能,显然是摆在建材企业会计工作面前的一大任务。其次,从低碳经济角度来认识建材企业的会计问题。尽管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对碳会计核算的影响还未深入到象循环经济那样的地步。但仅从目前情况看,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会计的改变或适应,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二是碳排放会计处理(包括会计主体确认和会计核算);三是碳会计信息披露及差异化处理问题;四是碳基替代的经济技术分析和财务评价分析等等,这些都是建材企业在实施低碳经济中所必须解决的财务会计问题。以排污权会计为例,排污权交易的会计规范就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资产规模较大时,如果同时确认递延收入则会增加权益;如果免费获得排放额则会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形成会计处理差异。这一会计结果表明,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排放权模式,需要重新认识和构建。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思想,积极进行碳会计研究,推动碳信息报告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加大碳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建材企业会计核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循环经济,对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都在于直接对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产生嬗变。如果让企业自觉实现清洁生产、资源效率下的持续经营、环境生态下的科学发展,就必须解决企业核算制度财务体系问题。而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在过去的资源利用和既定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资源效率、社会责任因素。具体而言,没有将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确认为资产或负债,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效益责任、环保责任、资源节约责任确认为负债,没有将资源和环境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专门反映确认资源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产生收入和费用、利润和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建材企业中也照样存在。因此,解决好企业会计核算的适应性改变和适度创新,不仅对建材行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全国各行各业来说也是一个标志性的循环经济会计典范。

三、当前推进建材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建材行业为主导、建材企业为基础,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制度构建

就理论研究而言,循环经济会计和低碳会计都是环境会计在实践运用中的延伸、扩展和创新。基于会计理论,环境会计可划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会计涉及的会计核算要素、假设、对象、准则等方面。从建材企业角度看,主要还是结合建材企业特点和循环经济“3r”要求,对建材企业的循环经济会计主体、核算对象、核算方法、报告制度等方面研究,逐步提出一些可操作、可实施的会计核算内容,以达到尽快进入、实践提高、为企业转型提供财务会计服务,最终实现建材企业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目标。例如,推行物料成本会计、加强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废弃物的成本和利用核算、碳会计信息报告等等,就是建材行业(协会)当前应重视和力行的一项工作。而环境管理会计涉及具体的会计核算项目、事项和会计核算对象,是针对具体企业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事项而进行会计管理。例如,碳基替代技术的实施要求首先要对其碳基替代的经济成本、长期成本的确认、分摊、效益进行财务分析,对资源资本化(环境资本)、外部项目内部化、资本预算和收益回报(包括非会计收益和社会责任等)进行分析研究,实践探索。这些对于建材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生产、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会计制度,当前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制定循环经济会计条例制度,包括基本的核算原则和章程、循环经济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责任、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制度、稽核审计规范、循环经济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及会计信息报告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二是设置企业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包括确定循环经济会计主体、确定核算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对象、进行循环经济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行循环经济会计的账户设置和会计报表设置;三是实施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报告、披露和分析利用等。

(二)大力推广物料成本会计核算

在建材企业实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推广运用物料成本会计核算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物料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资源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归集,追踪从输入至输出的全部物量,再乘以单价得出不同环节的成本。在输出端形成了产品、废弃物两个流向(正制品和负产品),其资源流转成本都可细分为材料成本、系统成本、运输成本和处理成本。资源流转成本会计的出现,使建材行业企业中的资源利用、再利用的会计核算具有了很高的实用性,也为建材行业企业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供了极好的运用工具,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建立和运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可以说,物料成本会计是在注重经济影响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对于和产品同属于生产过程产出物的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等物质,像产成品一样进行同等核算,使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成本可视化,从而使企业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自觉行动,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减少资源消耗、废弃污染物排出的内在需求,以达到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三)改进建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和方法

以会计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建材企业的实际出发,构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的会计报表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就影响报表数据的相关环境、资源信息进行披露,如花费多少钱购置了清洁环保类设备、花费多少钱为环境污染买单、投入多少进行相关研发、享受多少符合国家政策政府补助等信息进行披露。鉴于当前会计报表不能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情况,因此,会计报表应在当前会计报表基础上加上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信息的披露。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信息的披露,可以借鉴现行财务报告的思路,利用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来充分揭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并附上专门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报告提供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定期对外披露环境信息,及时解脱环境责任,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与周边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应在企业评价考核体系、会计队伍建设、行业会计指导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低碳经济报告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会计传统会计

自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一词至今,它迅速为世界许多国家认可,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一直伴随着传统含碳能源的消耗,面对来自国际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国内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局面,我国同样在积极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寻求一条新兴工业化道路。然而,这一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对传统会计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碳会计的发展历史

碳会计的存在并不是偶然,上世纪末起,环境及生态领域的相关学者就开始对国家、地域及全球范围的碳存量和流量进行核算。但采用的物质流分析手段核算碳实物量只是追溯资源成本的流动过程,与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内的价值核算和信息反映并无实质上的关联。2002年之后,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碳排放及交易的会计处理被纳入到排污权交易的会计框架之中,成分环境会计体系的一部分。不过,由于碳排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理论学界很难对碳财务报告和鉴证问题提供明确的学术支持。随着对碳排放、交易及披露的关注日益增加,有学者开始指出,这些行为引起的会计事项不应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排污权框架内,而应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会计中的碳账户对其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处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的碳账户在排放市场中进行交易前,须有第三方可以胜任的进行独立鉴证。

2008年,由StewartJones教授等提出碳会计这一专有名词。并以两种主要思路为基础规范企业会计和报告的准则,以及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估算的工具,即:一是在京都协定框架下,所有机构或组织对由碳汇而产生的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与ipCC的原则相协调;二是在温室气体协定书内分别计量和报告碳排放的相关会计问题。

二、碳会计对企业传统会计的影响

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典型代表,碳会计的产生是以适应和满足新的经济环境为目的的。从国外的最新研究进程看,碳会计主要涉及: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碳排放的相关风险核算与报告、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这与传统会计以货币可靠计量为前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采取定量指标的核算和监管相差很多。在传统财务会计框架内,碳会计主要涉及的是碳汇的资产确认问题和碳源的负债确认问题。但是企业对碳排放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碳管理该如何披露仍是碳会计规范中值得探讨的方面。

(一)关于碳资产的确认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自《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开始,二氧化碳排放权已经作为一种商品存在于碳交易市场,从而为企业所获利。但是碳作为一种企业拥有并控制的、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确认为何种资产,一直值得学术界商榷。因为碳会计中,虽然碳资产入账价值可以以合同价格为基准,可碳汇的载体形式无法统一,在碳会计系统中设账户予以反映时很难将其归类。例如树木,因具有固碳职能可以在单设的碳账户反映,但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资产,不仅与碳会计相关,更与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相挂钩。iaS41对此种类型的生物资产作了详细规定,我国会计准则5号也有雷同,企业虽可依此处理,但碳会计规范的缺失却使得企业对该事项难以准确和合理。

(二)关于成本核算

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企业应对涉及的低碳经济活动加以科学反映,并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工具对企业低碳经济活动加以计量,同时对会计六大要素的增减变化加以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下并未对企业日常生产所排放的废弃物的价值进行核算,因此,会计理论和实务界需要创新成本核算的方法,以便于核算中明确废弃物的价值。

(三)关于会计信息披露

温室气体排放有其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碳会计有必要针对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可能导致的收益和损失作出反应。这种或有或不确定事项,需要会计人员在概率估算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以负债或其他方式在报告内客观及时反映。可是,对于企业来说,即使是公正客观的及时反映,他们为碳减排所投入的支出,也并非全部在会计信息中得到反映。因为传统会计信息披露以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主,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并未得到有效的反映。社会责任作为一种非财务信息,并不能通过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得到恰当的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从对碳减排的投入如果并不能为社会公众所知晓,也就得不到回报或回报率很低,这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违背,也就很难得到认可与接受,也就很少有企业会主动积极的去从事碳减排。

三、构建碳会计体系我国还需要什么

由于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与学科刚刚在我国开始兴起,碳会计的体系建设在我国只是初具雏形,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许多实施问题,不仅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会计理论界也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证经验做支撑,更缺少实施推广的动力。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都以化石燃料为主,尤其是我国重工业方面,煤炭消耗比重很大但利用率却很低,这使得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抓住这个要害大做文章。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如果能将碳会计体系尽快完善并引入企业当中,来反映环境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不仅是顺应一种国际“潮流”趋势,更是对西方国家的压力的回击。

(一)完善我国相关准则制度,用理论规范实务操作

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在会计领域有《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在环境领域有《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尽管里面涉及了要对企业运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说明,但是并没有明确对碳会计的核算与披露提供有效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在碳会计的实务操作中如果缺少统一的规范、准则及指南,必然导致大部分企业在核算和披露中与监管方的要求及信息相关者的关注不一致,导致信息失真,损害信息的公信力及可信性,对企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回顾国际上对于碳会计准则的制定路程,虽然包括iaSB和FaSB在内的机构很难对与碳相关的财务会计问题做出一个准确的规范,但由于国外环境财务会计体系发展较为完备,既有较详细的通用准则体系出台,也有更具针对性的特殊环境事项会计规范如排污权会计指南等。因此,在研究和推广碳会计时,有较为完善的准则及规范予以支撑。而反观我国,与FaSB、iaSB等的一系列渐成体系的环境财务会计规范相比,我国则处于规范零散性的起步阶段,理论与实务差距较大。

因此,在探究碳会计时,着眼于3个方面的问题:加快实现环境财务会计体系与FaSB、iaSB的逐步趋同,为我国碳会计的体系构建奠定相关基础;培育碳会计所需的公允价值准则规范及其市场环境;着眼于准则体系的前瞻性,积极研究与碳会计规范相关的配套准则,提高各个准则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二)增加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与监管

我国企业目前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远远不能满足利害关系者的要求。以某省上市公司为例,虽然国家和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视逐年递增,但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明显不足,披露形式也不统一。尤其是碳排放方面,没有一家企业在报告中提出,作为一项社会责任。其实,碳会计与财务会计有很多相同之处。通过实施碳会计核算披露,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资源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得到一个公平的低碳商誉。

对于企业发生的能够明确计量的项目,碳会计的会计科目设计,可以采用对现行会计科目进行修订和补充的方式,在设计时使其既满足财务会计工作的要求,又满足碳会计工作的要求。可以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增设相关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如资产类的“碳排放权”“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损益类“低碳节能奖励”“环保支出”等,必要时可另设附表进行详细列示。对于企业现实存在或可能发生的、无法以货币计量的、但又确实影响企业客观环境的低碳收益和义务,则应采用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和报告的形式予以披露。

碳会计信息披露是一个复杂的财务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往往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或者企业利润最大化,所以很可能存在着虚假披露环境保护和粉饰有关环境报表,以此来逃避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而各信息相关者要求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具有一贯性、公允性和合法性,这也就需要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发挥其监督作用,做好第三方的监管。因此,税务财政部门应亲自或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专项环境审计,以强化对碳会计的审计监督,推动碳会计推广和碳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不断完善。

低碳经济报告篇10

关键词旅游;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8-0166-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6

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在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因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什么是低碳、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有不同的要求。正确认识低碳旅游概念是开展低碳旅游规划,实现旅游行业低碳发展的前提。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途径主要有5个方面,既包括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常规的工作方式,也包括使用排放配额“抵消”已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既实现行业发展并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进程,同时为保护气候环境,实现气候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低碳旅游的背景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排放,自工业革命以来呈现剧烈增加的趋势。全球与化石燃料相关的Co2排放,从1920年的34亿t,增长到2007年的295亿t,增长了8倍[1]。根据不同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值,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继续增加[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为保证气候安全,各国应加强合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3]。减缓气候变化,防止因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重点。《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相对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每年整体减排5.2%,发展中国家此间相对宽松;而在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谈判中,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减缓行动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修路建桥、盖学校、建医院以及建住房等都需要消耗能源,也必然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在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之间找到出路,实现对两者的兼顾,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的构想。

低碳经济术语的首次正式出现是在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5]。

低碳经济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实现低碳经济需要由社会经济的所有行业、多个单元齐头并进、共同推进实施。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也必须与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部门配合,走低碳发展之路。“低碳旅游”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提出并受到关注。该报告由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国际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组织联合研究完成。报告显示,世界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6]。报告同时也提出旅游业的减排目标,在未来15-20年内,将旅游业包括相关运输业的碳排放总量年增长控制在2.7%以内,并最终向整个行业的碳中和方向迈进。

随着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在全球的快速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也被越来越多提及并研究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行动。但什么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以及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区别等问题,尚存在不同看法。

2低碳旅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