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学习十篇小学语文学习十篇

小学语文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5:27

小学语文学习篇1

在国家的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保障。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个人素质的养成。本文就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阐述,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尤其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是最佳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然而,现在很多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比如,作业马虎,上课开小差等,有些家长认为这完全是学校的事情,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够重视,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对学生的学习非常不利。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写作和语言表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曾经有人说,生活中到处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存在,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学生可以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观看自然风光,从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审视细节。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引起思考。比如,当学生看到动物时,就要和其他动物相互比较。在课堂中学生也应该注意观察其形状、声音和味道等。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看书听课都应该养成勤动手、勤动笔的习惯。当教师讲到重点内容时,要适当地做标记,边读边写。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先进行摘抄,有选择性地写感兴趣的片段,一定能对语文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质疑发问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学生没有弄懂所讲的内容,不懂装懂,没有质疑和发问,得过且过,就会增加疑惑,对以后的学习不利。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学生平时不敢问,就应该多鼓励他去提问,只有不断提问,发现问题,才能激发自己的思维,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发问的习惯,教师应该多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回答中,归纳总结。如果学生有疑问,还要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工具书作为不会说话的教师,能帮助学生解决很多学习中的难题,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词生字,教师不要立马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寻找解决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和定期复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个充分的准备。学习也是如此,在讲新课前,如果能提前预习知识点,对授课的内容能加深印象,自己听课也会认真。同时对自己预习存在的问题会特别注意,有利于新知识点的接受。预习可以是课前、每周、每个学期的。学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看不明白的做个标记,就能起到重要的效果。同时,定期整理和复习对于学习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定期复习可以温故知新,因为旧知识中蕴涵着新的内容。还可以防止遗忘。将很多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做到触类旁通。学生可以每天整理,也可以每周整理,及时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这在以后总体复习中也会更加轻松。

(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和背诵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占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可以让学生变聪明。因此,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可以使学生受益非浅。教师要定期为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另外,还应该让学生多背诵,记得住才能会说。对于语文课本的知识,像古诗词,应该让学生尽量都通过,学生如果能记住大量的诗词,也会终身受益。这是中国传统的方法,因为一些历史典故,都可以运用到语文写作中。

二、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措施

(一)教会学生用心思考,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起初接触的语文知识就是从听课开始的,学生只有静下心来真正地进入到课堂,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尽量不要去打扰别人的讲话和思路,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对自己的疑惑做好笔记,在结束以后再提问,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养成用心思考的习惯。现在教师的任务不能仅限于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想法流畅地表达给别人,不断锻炼了自己的口才,还能促进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重复是学习之母。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养成习惯,当遇到困难时,学生才能轻松地应对。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志,激发兴趣等途径消除学生的学习疲惫和漫不经心。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锻炼和培养。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经过和周围学生的比较,找到自己的差距,养成习惯。

三、结语

小学语文学习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勤练书法培养语感兴趣培养故事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开始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对塑造学生学习习惯具有决定性的一个时期。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都将影响着学生未来学习语文的高度。为了培养更多的热爱语文的学生,教师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观念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语文知识。

一、书法是语文学习的门面,学生要坚持勤练书法的好习惯

书法是一个非常有考究的领域,现代社会的书法字体多种多样,每个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特定的字迹特点,有一句俗语叫“字如其人”,说的是一个人的书法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完全正确,但也是有一定的考究之处的。在语文学习上,书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门面内容,虽然书法质量不会被专门拿来考查,但是为了促进学生能够写一手好字,小学语文教师经常会在考卷中加入一项卷面分,如果学生的字迹清晰就能够得到卷面分,如果字迹潦草就会比其他同学少卷面分。这种教学手段对小学生来讲特别适用,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待分数还没有太多客观的认识,他们都觉得分数高就是很厉害的,由于无害的好胜心使得小学生都会为了挣得分数,而努力地去达到要求。但是小学生在学习上还是不够成熟,很少有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够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法,小学阶段的学习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勤练书法,为了提高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督促学生每天交一张练字,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二十天的时间,但是习惯的坚持却需要很长时间。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自制力还不是很好,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总是很听教师的话,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督促学生坚持养成每天练书法的好习惯,并坚持下去。这样不仅对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人生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语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经常朗读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这个时期的语文知识都是受到格外重视的,而且能够编入教科书中的课文一定都是对学生有帮助的。然而,现在很多地区的学校在语文教学上,忽视了让学生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益和教学进度,课堂上很少拿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通常都是教师读完之后直接进行课文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学习语言是弊大于利的。如果教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学进度的要求,可以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课文的朗读,从而培养语感。

我们都知道,语感是一种虚拟的东西,是没有办法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而且语感是个人本身的能力,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语感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如何培养语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不过从普遍的角度来考虑,语感确实是学习一门语言不可或缺的,有很多同学因为语文是国语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的本质。小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是比较欠缺的,正是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才能慢慢的学会表达。而朗诵无疑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方法,所以,如果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教师就可以建议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课文朗诵,朗诵的内容最好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为教材中的课文是最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从难度上都是最好的选择。语感这种虚拟的能力除了自己别人是没有办法鉴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在不同的场合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语感的重要性,这种内在的学习方法最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运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句烂熟于心的话,却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兴趣都是最原始的动力,尤其是小学生对学科知识还没有太多主观的认识时,兴趣和好奇心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最大的动力。对于语文这门要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更加重要,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的路上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当然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为每一届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从大方面而言,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有一个普遍的适应规律: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开发。而学生也要不断的探索自身的学习特点,如果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尝试去运用教师建议的方法,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总会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推出一系列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设立奖项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其实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故事是最契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阅读素材

小学语文学习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47-01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倡导阅读教育,让名著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经典伴随学生成长。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参与“语文主题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给学生一份快乐,引导学生成长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把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以阅读文章为主,尽可能地增加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好语文。做好“语文主题学习”要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阅读指导

对学生m行切实可行的阅读指导,既完成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小学阶段最基本的阅读数量,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把学生引入到阅读的自由王国之中。因此,“语文主题学习”深受学生的喜欢,用阅读的方式,给学生一份快乐,给学生一条自我成长的路径。“语文主题学习”所选书目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古今的精美篇章,能使学生从小就接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

(二)“语文主题学习”

开展班级“语文主题学习”读书会、校园读书会、亲子读书活动、师生读书会等多种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亲近文字、亲近文学、亲近文化,营造了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使学生在快乐、自由阅读的同时提高了文学素养。

(三)以阅读为主要方式

以阅读为主要方式,打造书香校园,倡导书香家庭,建设书香社会。学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积极策划和举办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学到最优秀的人类文化精品,让学生与最杰出的人物对话,使学生通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阅读的效率。“语文主题学习”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有力地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每篇文章都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典型性,富有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在朗读、诵读和默读中学会学习。选取的文章彰显了经典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魅力,蕴涵着生命与心灵的智慧。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故事屋》丛书,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逐步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主题学习”承载着重要的教育责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学生可以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深深地感知世界、认识人生、感悟生活和提高审美情趣。如在五年级下学期,可结合课本内容,教学生学习《真爱无声》一书中的文章,这些文章彰显的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学习指导,教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孝心,使学生从文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也为学生成长为一名品德高尚、道德优秀的好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共同参与学习,重建语文课堂文化

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悟性就在你脚下。”“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让师生共同参与语文课堂教学,重建语文课堂文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学习语文,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中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新。我们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阅读中注重搞好多重对话关系;强调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直接地去接触文本;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充分阅读、潜心阅读、体验感悟,通过阅读汲取智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小学语文学习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小学语文学习习惯概述

(一)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包含的内容较广,既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说普通话的习惯、认真观察的习惯、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等等,还包括学习时的习惯,如:及时复习、提前预习的习惯、学会重点记忆的习惯,敢于提出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有重要影响。

(二)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特点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具有长期性、自发性、两面性的特点,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尽管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要想延续成一种习惯还需要长期的坚持,一旦中止就会前功尽弃。例如,在练字时坚持最重要,只要坚持下去才会有所收获,如果中间有间断,那么以前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学习习惯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习惯一旦养成,不用依靠外界干预或自己的意志力,学生便会自觉遵守。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坏的习惯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反作用。基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以上特点,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直至这种习惯在学生中固定下来,成为学生自觉的潜意识。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影响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对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有重要影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习惯的培养上。小学阶段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对学生的成绩要求没有那么高,只要完成基本的文字识记和知识的积累工作就可以了,但是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一旦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长远发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基本语文知识的前提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主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积累和运用方面的知识,但是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我约束和控制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明确学习方法,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学习方式还没固定化和模式化,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特点。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前提条件,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和书写能力,在写字时正确的握笔方式和坐姿对学生的书写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得又快又漂亮。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写等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阅读和写作不仅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其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好的阅读习惯和解题习惯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讲阅读题时就应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此后在多次的练习中反复强化,最终使学生形成固定的习惯。

(二)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载体,语文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重要影响。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爱上学习,轻松学习,并在实际应用中运用自如。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惠及其他学科,尽管有些学科间的差异很大,但是学习方法是相通的,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的性格特点往往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人甚至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性格除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外部环境至关重要。积极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相反,消极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条理清晰,详略得当,那么生活中也会是一个主次分明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主要手段

(一)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并及时沟通

习惯的培养需要贯性,小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集中在课堂上,还应延伸到家庭中,教师应该针对每位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一个长期的追踪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陪伴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

(二)机智幽默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手段

教师在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时,不应采取强硬的手段,而是应该运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手段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这样既不会使学生产生反感,而且还能调节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学习篇5

1从整体入手,启发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

3明诗意。

新的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

4赏意境。

小学语文学习篇6

一、创设融洽、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

课堂是教学的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托兰斯研究表明,创造性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因此,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语文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精心设疑,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那种放任自流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它能指明学生正确的学习目标,点燃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触动学生思维交流的情感。如何设疑的研究就十分重要。第一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来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既不能脱离课本教材,又要联系生活实际,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探讨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能使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有效地延伸课堂教学。第二教师要因材施教。设疑要注意难易的梯度,既能保o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又能激发优秀生的求知热情,让他们体验学习的艰辛与挫折。

在教学一年级快乐读书屋中的《荷叶姐姐》时,开篇便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美丽的视频情境,引导学生欣赏荷塘美景,优美的景色,同时配上动听的音乐,立即将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全部调动起来,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通过视频让学生对荷塘荷叶的美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利用板画(展示荷叶姐姐),想不想听听她的故事,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的兴趣立刻调动起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要下雨了》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更形象生动的感受到下雨前小动物们的变化,同时通过观看小白兔与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激发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的兴趣。此情境的创设连接出下一情境,让学生在连续的情境中,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学习。

三、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要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四、开展综合活动,为学生构筑自主实践舞台

小学语文学习篇7

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合作需要的不仅是技能,更重要的是态度。合作学习的中心在学生,在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

一、精心设计恰当的合作学习活动氛围

1、在作者简介中加强合作例如《风筝》的作者鲁迅是谁,许多同学都心中有数,因为以前也接触过鲁迅的文章,再大讲特讲鲁迅的生平,学生听了很腻味,不妨让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相互交流信息,那么教师只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筛选作者某一方面的情况进行介绍,借助发问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中进一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尤其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适量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学的过程,这样做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现在很多学生形成收集重要作家相关资料的习惯,并能互通信息,合作学习的意识很强。

2、在情节介绍中加强合作有些文章是小说戏剧片断节选,必须交待情节背景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如《空城计》、《晏子使楚》、《将相和》都需要对背景、相关情节有所了解,而这些内容让教师讲述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难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的阅读面较广,可以让其一展开介绍这些情节,如有的学生能讲出许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就会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诸葛亮为什么敢设空城计,从中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等问题。这样,不仅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理解了课文,而且能带动一部分学生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互助合作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3、在朗读设境中加强合作教师范读、听朗读录音可让学生欣赏模仿,引发兴趣,而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如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我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合作,分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自己选定角色。教师指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把握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安排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对话表演,通过妙趣横生、动人至深的表演,通过声音起伏停顿、轻重缓急的处理,通过不同学生有爱有憎的表现,就会让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强烈共鸣。如果说课本选文创造了“美”,那么在朗读中加强合作,就更有利于对“美”进行再创造,同时对提高语文素质和语言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4、在质疑释疑中加强合作

熟读后的深思总会有疑问产生,而加强合作才能更快释疑。因此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让学生学会阅读,成为符合21世纪要求“能力型”的人才,就应把生疑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质疑解疑,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就可以了。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自觉、主动、愉快地学习,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导语,几句话,能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使语文课堂波澜起伏,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步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例如,我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出示幻灯片:一张“天鹅”的图片,同时播放圣桑的《天鹅》,营造一种悲剧气氛。同时显示本课主题“享受读书”动画效果出示“老师寄语”,并指名读:“去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交融;去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去享受读书的滋味。”

通过读这段话,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对话,从情感入手,体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创设这样的学习氛围之后,让学生合作学习课文。那么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呢?我认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研讨过程是着眼于“发现”新知识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要把握“尽量放手”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主动探究的精神。凡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精心设计几道有思想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超越现有的知识范畴,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求知、主动参与。让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已初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出示六匹纸制马教具,(分别标有“上、中、下”。)(1)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粘出第一次比赛阵容。

小学语文学习篇8

【关键词】学习习惯;培养;语文;高年级

习惯,就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显而易见,习惯的养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长期形成的;二是一旦形成,则不易改变。

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要求,更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也许你的人生从此就会改变。”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要始终抓紧、抓实,务求达到预定的目标。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通过广泛阅读教育著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成善于口语交际的习惯

《语文课程学段目标》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听、说做了明确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能根据交流对象的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通过“听”、“说”与别人交流。课堂上发言、讨论、诵读等都是一种学习的机会,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站起来说话吭吭吧吧。指导学生坚持说话规范化、条例化,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要懂得尊重,树立自己发表意见与仔细聆听别人发言同等重要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爱说、喜听的机会。班级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比如:班会、朗读比赛、××问题辩论赛等。在活动当中参与的过程当中,把要点多次进行强化,天长日久,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尊重意识就会提高。

二、养成独立识字、书写规范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特别指出:“识字和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它也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同时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高年段的具体目标要点为:养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书写行款要整齐,有一定速度。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能力的增强,在借助汉语拼音以及工具书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养成这个这个能力对学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洁整齐认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养成的重要习惯之一。

三、坚持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高年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达到这个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有相应的措施和恰当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去完成任务。因为课外阅读对于勤奋好学的学生不成问题,可对于不自觉的学生,可就成了一个“幌子”,往往效果不佳。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现在是这样做的:把读课外书当成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半小时,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并写出书名与页数,要求家长签字,一个月同学们把自己的好词好句本交流一次,并且我不定时抽查。另外,我还严格要求我自己,每个星期读一本课外书,也摘抄部分好词佳句,并且在阅读课上与同学共同分享,因为我知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也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尽量落到了实处。丰富了知识,阅读能力普遍提高。

四、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不会写或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句子,以及课文作者的生平概况等等,于是开口便询问老师或者家长,老师或家长如果立即告诉他们,容易促使学生养成不爱动手、懒惰的习惯。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这对于学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所以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小学高年段要能够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获取资料,了解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比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前搜集关于宋庆龄和樟树的资料,他对宋庆龄和樟树有一定了解后,在探讨宋庆龄不肯搬家,为什么说是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课樟树前合影时,感悟起来自然比没有提前占有资料的同学领悟得快,领悟的透彻。可见学生掌握了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之后的获益之处。

五、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留心观察是一切科学发现的前提。语文学习同样离不开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伤心、烦恼、快乐、有趣,春去秋来,鸟类迁徙等等,学生都要观察,它写作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我有时亲自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在春游、秋游时观察。比如我们写作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习作三《秋天的树叶》这篇作文,我就带着同学们仔细观察梧桐树的叶的颜色、大小、形状,并且把它和香獐树的树叶进行对比观察,学生在比较之后,把每一种树叶的外形、颜色、形状写得淋漓尽致,非常逼真。善于观察为自己写作积累了材料,习作水平就会很快提高,避免了说空话、说假话、脱离生活实际的毛病。

小学语文学习篇9

一、教师转变观念与行为,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华章,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摒弃“知识超人”的观念、“唯我独尊”的观念、“闭门自守”的观念,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启迪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激活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唤醒学生超常发挥的潜能,与学生平等地参加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形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开创个个都是学生,人人都是老师的新局面。

二、把学习自还给学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条件

罗伯逊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自主学习意识是创新的心理基础,自主学习的权利是创新的物质保证,自主学习活动是创新的载体。因此,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是造就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把自主学习的权利毫无保留地交给孩子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学习主人”。

例如在教《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就让学生把护士长叶欣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词句找出来,并让学生比赛,看谁能读出白衣战士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奉献精神。同时又问学生,为什么我们的白衣天使能有这样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这样,把问题设计在“要处”,就能让学生思维在“深处”,真正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

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面向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彰显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选择,如“内容”的选择、“理解”的选择、“学法”的选择、“伙伴”的选择、“作业”的选择等等。

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有位教师在上《台湾的蝴蝶谷》时,指名6个小朋友戴上头饰一边听音乐,一边朗读,一边进行表演。在这之前,让全班学生当“导演”,先让“导演”说说怎么演,演了之后再来评,谈感悟。表演的过程变成了不仅仅是演出的几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是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变成了群体自主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孩子呢?孩子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是容易犯“错误”的,更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教师应以宽容之心倍加呵护,去化解他们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

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学生正在完成课堂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发现一个学生“惋惜”一词不会写,空着两格,便轻轻地说:“你一定会写这两个字,有时想不起来是常有的事,你不如查查字典,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不要空出两格让老师填,你一定能行的!”过了一会儿,当老师第二次有意巡回到这个学生时,发现学生填上了两个字形相近的错字。显然学生怕麻烦没有查字典,只凭脑子里造出了两个字。于是老师又说:“你查字典了吗?字典上是这样写吗?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老师想你一定能从字典上查出来,你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不一会老师再次来到这名学生身边,发现他已从字典上查出来了,写对了,便高兴地说:“你终于自己解决了问题,真行!你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使你一错再错?”学生不好意思,但确实有感悟地说:“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说明‘惋惜’是不肯用心的缘故,我也是因为不用心,懒于查字典才一再写错的。”这时,老师欣喜地说:“你真聪明,能这样准确地找出原因,说明你已经用心了。”

虽然这只是一词之错,但教师处理得那样细心、认真,始终坚持了正面引导,努力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真正把改正错误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艺术的调控无疑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三、创设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可学生若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件快乐之事,而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开启学生科学思维的金钥匙,教师要努力创设出能引发学生探究热情、锻炼学生思维的情境。

1.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只有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才能支撑及推动自主学习的展开,才能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心理时空是那样的广阔和丰富,才能让他们感到思考的乐趣和想象的神奇,才能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幸福的人生体验,使他们满怀无穷的探究欲望和信心。

在新课程中,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蹲下来”看学生,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向老师、同学提出问题、要求,老师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独立学习活动,老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不同见解,为学生学习服务。师生互相尊重,教师尊重每名学生,特别关爱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少批评多鼓励,针对学生的错误和失败,耐心点拨,不嘲笑讽刺;学生尊重老师,师生交往互动,师生双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理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创设最佳学习情境。电教设备的使用,能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接近生活现实的情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同时,能将学生引入其中,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小苹果树请医生》这节课上,老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果园里绿树浓阴,果实累累,鸟语阵阵,在这一片美丽的果园里,快乐地生活着一棵老苹果树和一棵小苹果树。可是,有一天老苹果树却愁眉苦脸,叫喊着说自己的肚子疼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美丽的景象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设置了一个美好的情境,唤醒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3.通过故事引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生动故事营造的情境中。故事不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能将学生带入自主学习的氛围中。

如在《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课的导入中,我通过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白雪公主的故事情境开始,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大森林,观看运动会的开幕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通过引导问题探究,促进自主学习深入。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孩子永远是好奇的,问题情境是启迪思维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激起探究的欲望,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通过有现实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5.激发学生学后反思,培养自主反思意识。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来信息,建构其意义。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进行感悟、反思,求得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四、合作学习,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补充

如今是交流、开放、竞争的时代,任何一个社会成员要想完成自己的任何目标,都要具备社会交往能力与参与竞争能力。不仅要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人进行沟通和交往,也要善于与自己利益不一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善于与别人合作、共事。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倡导合作学习,使学习者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和内在的自我激励者,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进行合作学习,能逐步形成一个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浓厚、互帮互助的优秀班集体,同时也会有助于培养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班级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这课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朗读,想一想,说一说,非常必要,这就是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为下一步合作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对学习中形成的看法、遇到的问题,立刻就会产生一种急于告诉别人的欲望,此时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就会激起朵朵浪花。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合作方法,要提供充裕的合作时间,要精选讨论内容,要防止讨论简单化、形式化。例如教学《鸬鹚》这篇课文,对为什么用“一抹”“又抹去些什么”,学生首先百思不得其解,然后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广泛交流讨论。学生想象丰富,个性飞扬。学生答案多种多样,生活阅历精彩纷呈,使课堂充满了美的情趣、美的享受、美的畅想。这样就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学会自主探究,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必然要求

“未来的文盲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发展自己,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会学习的人。

学生的会学习,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中获得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观察、实践、讨论、练习、查阅资料等,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教材,应用材料中的知识来分析研究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来“自我构建”知识的意义;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如在欣赏乐曲《春》的时候,教师边放映《春光美景》的录像,边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春风》:“春天,冰雪消融,万物苏醒,到处充满生机,孕育着新生命……”此时的学生个个翘首凝视,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沐春风。在想象和创造思维的空间,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学生学会了这种在欣赏中读书的方法后,感到读书是快乐的,从而更加愿意去主动读书。

在教学《四季》这首儿歌时,根据学生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喜爱,分成“春、夏、秋、冬”四个组,每组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交流,气氛热烈,生动活泼。通过“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对这个季节你了解多少”等交流环节,大家对不同季节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既发展了合作精神,又锻炼了表现能力。

小学语文学习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小学语文阅读;部编教材

一、前言

在当前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开展创新型教育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在语文教材全面采用部编教材后,孩子们需要一种互动性更强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自觉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如此,“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供给孩子们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得到锻炼,是形成语感、培养合作精神的沃土。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始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理论与学习模式,20世纪80年代“合作学习”引入中国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例如,李永飞[1]从合作学习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出发,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王凤云[2]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时师生的互动策略,要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由于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水平并不均衡,部分学校的一线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和流程也不甚了解,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正确驾驭和操作,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先梳理出当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瓶颈问题,以便教师们更好地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核心。1.小组成员缺乏有效合作。不少学生认为,合作即是做好自我职责以内的事,而不注重与他人合作。通常只要教师安排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有的学生都会兴奋地进行讨论,甚至会讨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在教师说停止自由讨论时,学生才能从喧哗变得安静。有学生发言时即说:“我认为应该如何去进行思考,如何去实施。”2.未能做到全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由于在一个学习小组中,其成员自身的素质存在差异性,因此会形成优秀、中等、后进等分层次的状况。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优秀的学生会进行自主性的积极思考,并能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而后进的学生不想进行思考,不具有独立的个人见解,只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如此一来,就会形成积极主动的学生会拥有较多的参与机会,而后进学生仅仅为旁观者,由于这些后进学生不主动进行自主思考,而是从优秀学生那里直接获取思考结果,导致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后进学生获得的进步较少,这就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共同进步的意义。3.教师缺乏指导。在学生未能明确合作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如果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不进行预先讲述和必要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遇到困难与问题就立即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会导致学生不知道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来开展合作学习。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就难以让学生将已有经验与未知信息快速地结合起来,寻找到学习的最佳切入点。4.片面追求合作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同。然而,有部分教师为了强调“全员参与”,只要遇到问题,无论该问题的难易度如何,也无论是否合适,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单纯地认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即可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此一来,就直接导致了:一是因为不能按照各种不同的教学目标而采用与之相适合的学习方式,就不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因为采用单一化的方式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二是部分不具备思想性,或是不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一味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难以体现出教学效率与质量。三是无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获益较少。

三、学习小组的科学构建方法

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是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学习小组是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在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仍然存在学习小组编排不合理的问题,例如,小组成员中的组长角色大都由教师来安排,且多数都由班委干部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缺乏一定的民主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在小组成员数量的安排上,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不是过多,就是过少。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通常可以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即: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一组。在分组时,教师要从性格、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多方面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好中有差、好中差相结合的标准分组,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这样有利于学习小组的公平公正评价。确定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给每个小组进行合理分工,确定每个组员的责任,而且组长、发言人、记录人可以是动态的,可以适时组内调换,小组中每个人都应明确各自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