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专语文教育十篇大专语文教育十篇

大专语文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4:43

大专语文教育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大专语文;学情

我国对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专著和论文大部分都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特殊教育大专语文教学的借鉴指导意义有限。对于涵盖所有残疾类型学生的大专院校,只有在充分掌握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语文为特殊教育职业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让他们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平等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一、尊重学情扬长避短

1.内容选取

农民要“因地制宜”,医生要“对症下药”,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对视障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讲授视觉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将学生思维引入自身的缺陷处,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内容含正能量,忌用反面材料来讲道理;从年龄上看,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但受身体条件限制,心智发育迟缓,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特点。积极阳光的文章有助于驱散心中的阴霾,加之授课中情感目标的完成,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修正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高处着眼,低处落脚;我校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低下,尤其是分层教学中低层次的学生,对于正常大专院校的语文授课内容接受吃力。但如果选取难度系数低的授课内容便会引起学生反感,他们会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评估过低。对于此类学生,应该选取正常的大专语文授课内容,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降低标准,知识目标着眼拓展字词及基本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目标设置要偏低,分析深度、难度降低;充分注重情感目标,语文课上要实现部分德育目标。

2.能力要求结合实际

鉴于学生的特殊性,90%以上的学生并不具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以视障学生为例,他们普遍视力严重低下,听、说能力偏强,读、写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只能引导学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沟通、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教学目标的完成要真正能为专业学习和就业服务。班级内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单独设置教学目标,一步步稳中提升,避免为了追进度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教育大专院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更高。走出校门便意味着步入社会,如今社会这张试卷考察的重点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而语文课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时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课堂上只顾讲解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将授课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基础上进行讲授;提问前,教师先将学生按接受能力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安排组织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尽量以小组形式完成,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相互学习;在授课内容可选的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材料内容和能力提升要体现有用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为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这一点在听障生体现最为明显。艺术系学生70%以上都是听障生,语文教师授课基本靠手语,限于授课教师并非专业手语教师,且手语表达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遍应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难题。听障学生可以进行正常的影视欣赏,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强调教学重点,使授课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力薄弱但观察能力很强,观察视角也有别于普通学生同时想象力也非常丰富。通过展现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用手语进行表达,并付诸于文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空间。鉴于手语中对于具有情感态度的词汇表现力不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手语完成教学。

四、适时而动及时调整

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职语文教学大纲,教师上课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我校部分大专学生有高中院校的学习经历,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教学很难按照普通大专院校的授课进程开展。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上要结合所学专业,谨记语文为专业和就业服务的理念。尤其要注意,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原有设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能会在进行中暴露缺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遇到不当之处及时调整授课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学生长处,重点提高学生不足,不能完全拘泥于已制定好的教学大纲。

五、结语

特殊教育类院校大专阶段的语文教学既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大专语文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它在知识结构上融合了二者中的必要成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对特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已有知识框架做适当的调整,结合特殊学情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摒弃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导向下的授课模式,充分尊重学情,课堂上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在摸索中形成特有的授课模式。

作者:李春艳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现代特殊教育,2009.

[2]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3]孙朝阳.探讨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认识思考及其体会[J].黑河教育,2014,3.

大专语文教育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大专语文学情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8-01

我国对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专著和论文大部分都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特殊教育大专语文教学的借鉴指导意义有限。对于涵盖所有残疾类型学生的大专院校,只有在充分掌握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语文为特殊教育职业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让他们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平等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一、尊重学情扬长避短

1.内容选取

农民要“因地制宜”,医生要“对症下药”,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对视障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讲授视觉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将学生思维引入自身的缺陷处,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内容含正能量,忌用反面材料来讲道理;从年龄上看,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但受身体条件限制,心智发育迟缓,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特点。积极阳光的文章有助于驱散心中的阴霾,加之授课中情感目标的完成,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修正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高处着眼,低处落脚;我校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低下,尤其是分层教学中低层次的学生,对于正常大专院校的语文授课内容接受吃力。但如果选取难度系数低的授课内容便会引起学生反感,他们会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评估过低。对于此类学生,应该选取正常的大专语文授课内容,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降低标准,知识目标着眼拓展字词及基本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目标设置要偏低,分析深度、难度降低;充分注重情感目标,语文课上要实现部分德育目标。

2.能力要求结合实际

鉴于学生的特殊性,90%以上的学生并不具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以视障学生为例,他们普遍视力严重低下,听、说能力偏强,读、写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只能引导学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沟通、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教学目标的完成要真正能为专业学习和就业服务。班级内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单独设置教学目标,一步步稳中提升,避免为了追进度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教育大专院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更高。走出校门便意味着步入社会,如今社会这张试卷考察的重点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而语文课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时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课堂上只顾讲解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将授课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基础上进行讲授;提问前,教师先将学生按接受能力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安排组织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尽量以小组形式完成,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相互学习;在授课内容可选的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材料内容和能力提升要体现有用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为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这一点在听障生体现最为明显。艺术系学生70%以上都是听障生,语文教师授课基本靠手语,限于授课教师并非专业手语教师,且手语表达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遍应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难题。听障学生可以进行正常的影视欣赏,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强调教学重点,使授课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听力薄弱但观察能力很强,观察视角也有别于普通学生同时想象力也非常丰富。通过展现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用手语进行表达,并付诸于文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空间。鉴于手语中对于具有情感态度的词汇表现力不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手语完成教学。

四、适时而动及时调整

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职语文教学大纲,教师上课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我校部分大专学生有高中院校的学习经历,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教学很难按照普通大专院校的授课进程开展。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上要结合所学专业,谨记语文为专业和就业服务的理念。尤其要注意,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原有设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能会在进行中暴露缺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遇到不当之处及时调整授课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学生长处,重点提高学生不足,不能完全拘泥于已制定好的教学大纲。

五、结语

特殊教育类院校大专阶段的语文教学既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大专语文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它在知识结构上融合了二者中的必要成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对特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已有知识框架做适当的调整,结合特殊学情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摒弃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导向下的授课模式,充分尊重学情,课堂上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在摸索中形成特有的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现代特殊教育,2009.

[2]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3]孙朝阳.探讨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认识思考及其体会[J].黑河教育,2014,3.

[4]陈欣.分析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现在阅读,2013,01.

[5]盛永进.个别化教学理念的应然追问.中国特殊教育,2015,10.

大专语文教育篇3

>>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探索浅谈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及方向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专业特色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研究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渗入地域文化教学的探讨浅谈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定位分析多媒体背景下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立体化教学探析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有效教学模式改革探讨着眼人文素质加强农林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问题及策略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探讨浅谈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07-07-12.

[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王玉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J].当代传播,2000(4).

大专语文教育篇4

一、实习内容、过程及体会

顶岗支教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接手被顶岗老师的教学、教研和教育工作。概括的说就是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

1、教学实习方面

第一步:在十月十七日至十一月七日这二十天时间主要是听指导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课,并且完成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其是“备好学生”“备好课堂”的基础。通过听二十多节的课。这让我受益良多。其中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学生的性格;学生上课是的专注度;与及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课堂的态度;学生的基础情况等。而这些东西将为我下一步教学环节“备好学生”作准备。除此之外我还听了唐春萱、易程、唐彬等多位老师的课。从中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最主要的是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要进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即学生感兴趣并引起学生注意的话题。这样才真正的有实现语文生活化的问题。

总之,在这个直接面对学生的准备阶段有很大的感触。自己也由原先的无目的、无意识状态逐渐进入角色。

第二步:十一月七日至十二月二十日四十天时间是我全面接手教学工作。着期间自己全面接手172班的无问教学工作。期间完成了三个单元(一个小说单元、一个童话单元和一个古文单元)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新三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习。这让我在教学实习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各单元的测验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最让我自己感到欣慰的是学生转变了他们原先的学习态度。他们由原来的不喜欢语文到喜欢再到主动的提出要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课堂上也由原先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去参加各种教学讨论和探究活动。并且加强了和同学、老师的交流。与此同时我把教学形式向课外延伸。让他们自己感受生活化的语文。这样是他们对语文不再陌生。感觉到的是现实中的语文。

以上说的都是在学生方面的信息。以下是我整个实习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要上好语文课必须要让学生喜欢授课老师。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属于“备好学生”的环节。要在“准备好学生”方面做得好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备好学生”方面我要快速的认识他们。而我在这个环节用了3天的时间就把他们记住了。并且随见随叫出他们的名字。这让我的学生有了一种被关注被尊重的感觉。通过这种简单而实际的方式我进入到学生的圈子里面去了。如果说只这样做就认为做到“备好学生”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这期间我还认真的批改了他们的周记。并叫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访谈。从中我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喜欢的是一种快乐而有趣的语文。他们接受的是一种简明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些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引用了故事和探讨式的教学模式。并让他们自己组织学习兴趣小组。通过交流式的学习教他们从中取长补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轻松。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知识和各综合技能的提高。“备好学生”,我现在看来就是:“备好学生的性格、备好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备好学生接人纳物的方式、备好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总而言之,学生必须是一个成长着具有独特个性的平等的人。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爱。

其次,一个老师想上好一节课,那么他必须身兼数职。在他的身上要有多种知识的综合。“备好文本”就是这样要求我的。“备好文本”的第一步是要我有设计者的才干。文本的知识是零星的部件。只有发现其中的结构联系才能把他们捏成为一个知识的体系。而这个知识体系的创造者、设计者就是老师。“备好文本”的第二步要求我融入当地生活和环境的能力。通过观察和了解才能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文本。语文生活化的问题我觉得在现阶段做得不是很到位。“备好文本”的第三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如果我们说话时东一句西一句就会让学生不知所云。相反,如果我们开口就能旁征博引就会吸引住学生进入情境进入文本的兴趣。“备好文本”的第四步我认为是做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我的75天的教学实习的时间里我觉得故事的引入最能吸引学生。比如我在12月10日上的公开课一样。“四川小毛孩”的故事就能很好很生动的引用到文本中来。其中在说故事的细节上要尽量做到生动感人。

最后,上好语文课必须要有很好的课堂机智。也就是要“备好课堂”。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有这样一个发现:如果我用讲授的方式上课的话会有很多同学睡觉。并且课堂也非常的混乱。而当我运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时学生就很活跃,课堂效果也很明显。并且我发现如果能抓住学生的话题进行教学那是最好的。比如我在上《犟龟》时就由学生的一个问题:“龟,王八,而王八最笨了。”我就抓住了着个“笨”字让他们再结合文本去探讨。最后在对比中的出“犟”的本质。所以原本要用3个课时的内容我只用了两个课时就上好了。而效果比预期的要好很多。除此之外我认为“备好课堂”要注意的一个话题是教师的状态问题。学生喜欢的是快乐的老师。因为他们想在语文的课堂上寻找快乐。在这里我深深的感受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在上公开课那天由于自己的紧张造成了表情的过于严肃和语言的颤抖,这是很不好的。这使我在想表扬学生时由于语言把握的失控而给听课老师误认为是批评学生。所以,“备好课堂”那就是要有一颗快乐的心。

总而言之,以上是我教学实习中感受和经历的一些思考和变化。在教学环节要做好的三件事是“备好学生”“备好文本”“备好课堂”。

2、班主任实习工作方面

在整个实习生活过程中我觉得我在这里取得了很大的收获。经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努力按原计划完成任务。并且在其间感受很多。而我的整个班主任实习工作是按如下步骤和方式进行的。

第一、十月十七日至十一月七日熟悉班级情况。而这其间主要的工作是协助原172班班主任工作。我在进入学校的第二天就拿到了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表——学生花名册。并且在第一时间内熟悉了本班的学生。2天之内叫出他们的名字。而且这给我接下来的了解学生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中,在协助工作期间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我指导班主任工作的认真严谨。而这也促进了我观念性的转变。这种改变使我提前进入了状态。让我以真实的教师的身态进入我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

大专语文教育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专业语文素养人文素质

引言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符合其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高校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自身所学专业的良好素质,同样需要具备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语文素养。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是其对人文素质的忽视,很多高校往往只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将对其一生可能更为重要的人文素质培养,包括语文素养的培育有意无意地将其置于次要地位,导致目前大学生包括语文素养在内的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而对于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比其他专业同文化知识学习的距离更为遥远,因此其语文素养缺乏的程度尤其严重,如何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现在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能力低下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必需的最基本的技能,但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往往只注重身体的锻炼,忽视其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作用,此种能力的缺乏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体育专业学生之所以往往给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印象,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其语言表达能力的低下。[1]此问题的存在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严重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与其他人的互动能力,而且会对其毕业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甚至连写一份完整的简历都勉为其难,可想而知找到理想的工作的可能性有多大。

(二)文学素养极度贫乏

对于很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除了知道体育自身及相应的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之外,其他的同语文素养息息相关的人文知识积累几乎没有。很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对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世界历史、世界地理这些中学必修的课程都知之甚少,遑论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世界文学史的认知。对绝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与文学素养的距离可能比地球和火星的距离还要遥远。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情操的陶冶,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乃至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着极为有效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更偏重于身体动作而不是大脑思维的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适当的文学素养对其良好而健康的心理成长更为重要。

(三)言谈举止粗俗

语文素质低下必然的结果之一,是高校体育专业很多学生言谈举止方面粗俗不堪。对于不熟悉他们的人来说,很难使其相信这些人居然是高校的大学生。言谈举止粗俗事实上是以上两种问题存在的延伸。正是由于其文学素养的缺乏,所以才会导致令人不舒服的粗俗的言谈举止在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上频频出现。

(四)自律能力缺乏

自律能力缺乏是目前在所有专业的大学生身上都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对于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尤其严重。比如吸烟的危害几乎人尽皆知,虽然所有专业都有极少数大学生吸烟的事情发生,但是一般的大学生都因为其危害而敬而远之,但是吸烟的现象在体育专业一般来说比别的专业都要严重。还有酗酒、打架闹事、卫生习惯差等,这都同其文化素养贫乏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低下的原因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对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的问题。但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忽视相应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这里仅就高校体育教学本身对体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低下造成的原因作一简单分析。

(一)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误读

高校体育教学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包括体育竞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以及体育训练人才等。很多人只注意到“体育人才”这几个字,因此,往往只注重对其进行体育方面的训练,而忘记了这些“体育人才”还必须符合社会需要。[2]正是由于需要符合“社会需要”,所以包括体育专业在内的所有大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要得到社会的认同,一定的语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正是由于这种对培养目标的误读,导致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普遍低下,很难想象,一个语言表达能力低下,文学素养贫乏,而且言谈举止粗俗,自律能力很差的大学生,会得到社会的积极认可,并能有较好的发展前途。

(二)具有语文素养培育能力的师资力量的缺乏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语文素养低下,同教师自身对语文素养培育能力的缺乏是密切相关的。目前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纯粹的体育专业毕业,因此自身存在语文素养能力缺乏的问题,遑论对学生语文素养能力进行培养。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要想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语文素养能有大的提高,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三)涉及到语文素养教育的课程过少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提高语文素养教育的要求更加迫切。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涉及到语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仍和其他专业一样,仅有作为全校公开课的大学语文一种。在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语文素养较普通专业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差不少的情况下,这种不加区分一视同仁的公开课形式的语文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但是这却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能接受的几乎所有的专门语文教育。在得不到其他渠道的正规语文素养教育的情况下,这种以公开课形式出现的大学语文课程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对涉及到对语文素养部分不重视

事实上,除了作为公开课的大学语文之外,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专业知识部分,也有很多部分和语文素养培育相关。比如有关体育本身及各种体育项目的相应演变发展的历史介绍,有关体育的文学作品赏析,和体育有关的报道,以及体育学习、锻炼计划的撰写等。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语文知识的运用。学校和体育专业的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从而提升其语文素养。但可惜的是,高校体育教学中老师一般只对学生讲授其进行具体的体育学习和训练时必须要注意的事项,其他方面要么寥寥几句将其带过,要么干脆完全不讲。更不用说对和体育有关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和分析有关体育的最新报道了。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涉及到和体育有关的写作部分,体育老师一般来说也是尽量简单处理,能省则省,万一确实省不了的也是敷衍了事,只要学生基本将事情写清楚就算过关,就算写得不清不楚也不过要求其仿照别的写得清楚的同学抄一遍即可。其实,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和其专业有关的语文教育是其最需要的,也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并取得成效的,这是弥补语文素养本身就不高的体育专业学生此缺陷的最好的机会,但却由于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的有意忽略而白白浪费了。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途径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低下原因的分析,可以采取对应的措施,促使其语文素养的提升。相应的具体提升途径如下:

(一)以满足社会需要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

正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其培养学生的目标产生偏差,只注重对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教育和训练,而忽视对其可能更为重要的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致使大量的体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语文素养低下。不仅很难找到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且即使找到工作之后也很不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结果使其发展遇到很多本不应有的障碍。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突出相应的满足社会需要的素质教育,语文能力的提高在其中应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对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加强语文素养及其教育的培训,并设定相应的最低标准

自身语文素养都不高的情况下,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现实的。这种培训和标准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使其具备基本的提升体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使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认识到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认真对待涉及到语文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只有具备了一定语文素养的师资,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才能有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三)适当增加提升语文素养课程设置

由于作为公开课的大学语文明显不能满足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要求,因此适当增加提升语文素养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增加专门的体育文学课程,或体育写作课程等。

(四)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专业课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

如上所述,体育专业学生在其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与其专业相关的语文能力的学习效果可能是最好的。[3]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老师对涉及到专业语文能力培养时,一定不能听之任之,敷衍了事,而要对学生讲清对其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对学生严格要求。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涉及到其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大问题。由于学校本身以及教师和学生们自身对语文素养的重视不够,导致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普遍语文素养低下,只有采取上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为社会提供更符合实际需要的体育人才。语

参考文献

[1]刘显.略论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之关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04).

大专语文教育篇6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化;特殊性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与标志。语文学科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占据了整个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核心地位。

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简言之,就是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强调教师作用的改变和教育模式、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各个体系与思维的重建。这就要求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为依托,从而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自我。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国家、地方、学校及其教育环境的合力结果,是全民素质逐步提高的有力保障。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关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教育界可说是各执一词,不过其基本宗旨大致相同。靳健指出:“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自身的专业内涵,提升言语水平、思维水平、美感水平、教学水平、专业态度与自主意识,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2]然而,语文教师专业化真正走上发展之路需要的不仅是理论范畴的定性与研究,而是应付诸于语文教师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

语文是思想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情感工具,它使得人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逻辑思维变得清晰,情感因素能够深入,它促进了理解力层次的跨越式提升,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语文中那美轮美奂的精致语言、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以及广袤无边的意蕴情怀构成了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气息,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理所当然就决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内容的特殊性。一方面,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在教法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语文教师在储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求具备一定量的教育理论知识。其次,在大多数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特点,进行情感性疏导教育和启发式说服教育;再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不断实践与探索的精神,比如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随着对象、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同时,也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赋予了它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更大优势。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从本学科出发,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引导学生融入课本情境,并和学生共同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实施德育的无痕渗透,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衡量语文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3]。同时,在面对日益强势的西方文化霸权威胁的今天,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老文明礼仪的弘扬,也是语文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语文教师职业心理的困惑

⒈客观形势下职业情感的冷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的频繁变更,新的内容与方向自然需要教师们开始新的摸索与实践。且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与路径,加之语文教师工作量之大,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提高与进步,只是一味追逐课改教材。语文教师在拼命的“工作”与“劳动”,但没有“发展”与“创新”,只有磨损。

同时,高考语文试题的不合理,客观题增多,主观题减少,甚至主观题部分也很少涉及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考察。在如此的语文试题的引导和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语文教师只强调学生所谓知识的纯增长,而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涵养则很少涉及。例如,一直被认为最为灵活的作文课,语文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感受,而是传授作文“万能模板”,学生作文风格趋同。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曾说过:小说家之所以创作乃源于描述人类存在状态的热情。当语文教师丧失了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则何谈其职业期望与职业信仰?

⒉主观意识下职业能力的缺失

常有人说语文教师是最无专业性可言的职业,甚至有些语文教师也如是认为:语文本身无深浅。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其职业能力的进步,他们照本宣科、“贩卖”别人成果。“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已成为制约语文教育的‘瓶颈’”[4]。同时有很多语文教师本身就缺少一种个性品质,缺少一种激情与气度。一个画家曾说:画风景不只是涂颜色,更重要的是画出风景里的空气。同样,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内化了的超脱情怀与人格魅力。正如王荣生所说:一度认为最无专业性的语文教师,隐含着高度的专业要求。

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之间更缺少协同合作与沟通互动。自古文人相轻,虽说语文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文人,但明显具有了文人的某些“心态”,他们不去吸收,不去反思,专业知识进步缓慢,科研能力也只停留在局部的个体的论文水平上。这严重阻碍了教师职业能力的优化,违背了合作发展的原则。

(二)语文教师知识含量的贫瘠

林祖荣指出:“知识就是力量,结构决定功能”,而“一个教师理想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怎样的?我们认为,构成这个结构主体的是这样三个板块: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人类文化视野。”[5]同时,孙宏安指出:“教师的专业化指的是教师成为本专业的行家,成为专家”,“教师的专业是一种特殊的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因此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直接需要”[6]。当然,这里提到的专业知识具体则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

总体而言,我国的语文教师基本能胜任自己的岗位,但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较大问题。

1.学科专业知识不精

现阶段,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仍凭借教参“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熟悉教材内容,但他们忽视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语文教师迷失了发展的方向,学科知识更新缓慢,远不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由于我国师范教育的先天不足,语文教师时常出现知识性差错和书写不规范等问题,且讲课多就事论事,失去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是宽泛的,同时也是深奥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宽厚的知识,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规定教师在就职前必须接受教育科学方面的专门训练,而在我国,近年来也努力朝这方面发展,只是在现阶段的师范院校中,教育学、心理学科目均作为公共课而“一笔带过”,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仍处于薄弱阶段。如在语文教师中,有些教师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他们不懂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甚至陷入连自己的教育经验都无法总结的窘境,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盲目探索和经验积累,必然要走不少弯路。在现阶段,中学班主任工作大多由语文教师担当,这说明语文教师更应站在教育科学理论的前列,掌握必要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能力,如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自身也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灵活应用教材的能力、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教育界已明确提出:现代教育需要的不再是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是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⒊人类文化视野狭窄

面对今天的教育对象,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因为语文课广泛涉及着包括生活、社会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大量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广泛,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度,这往往使语文教师汗颜,甚至出现了教师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知文史地,还要适当了解一些数理化知识,也要广泛关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形成教师不同寻常的知识链条。当然,一个教师不可能成为“通才”与“杂家”,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是不无裨益的。

三、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反思

在现阶段,我国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还处于较低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教师教育主要还是由两大系统构成: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职前教育主要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承担,在职培训主要由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然而“这一教师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也欠规范”[7],无法全面地指导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这就需要国家、学校对教师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需要教师专业情意的确立。

⒈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前提

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参与能力。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教师的经济待遇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还比较低,个别地区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广大教师含辛茹苦,却两袖清风。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实质上就是不承认他们的劳动价值,势必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所以,要努力做好这个前提工作,使教师成为社会上优秀人才的首选职业,同时,这也是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国家及学校不仅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同时要关注他们的教学热情与参与性,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需求。

⒉改革传统师范教育,形成全面发展的职前教育是关键

师范教育主要承担教师的职前培训任务,是发展基础教育第一位的工作。同时教师队伍的质量的提高,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性措施鼓励和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然而“有师范教育以来,师范院校都把所教学科作为第一专业,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上都向所教学科倾斜”,“而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与改革重视不够”[8],致使师范教育先天不足,从而导致我国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缓慢。要增强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尽快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学术水平与专业水平,这不仅可以吸收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而且也是提高教师职前教育质量所必需的。所以,师范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如加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同步提升,走好职前教育这一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⒊优化教师培训模式,发展高质量的在职培训是手段

“教师的在职培训,实际上就是教师的终身教育,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常性的工作。”[9]然而,由于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缺乏互动以及不合理的培训课程与方式,使得在职培训多流于形式,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目标的达成。

为了使教师的在职培训得以顺利进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经费、待遇、结构等方面做出实质性调整,严格把握好项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法等方面的各个环节,制定出知识、能力、精神具体而富有层次的培训目标,设计出前瞻、系统而实用的培训内容,使用多元、创新与合适的培训方法。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活动范围,除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之间课堂教学观摩、互相研讨、进修外,还可以开展其他的培训模式,如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这要求在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从而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情意的确立

教师专业情意的确立,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一个教师成为“好”教师的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理想与信念,它涉及价值观、信念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通常所说的专业理想、专业精神包括在其中),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同时,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以身立教、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当然,教师只有在良好的自我意识下才会表现出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贡献感,并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职业信念激励自己,对自己献身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也要有一种内在的专业情意,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满怀自己的专业信仰,载着独特的语文学科,走上独特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琼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0).84

[2]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314

[3]刘秀林.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资讯,2006(4).126

[4]夏伶.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化[J].长沙大学学报,2008(4).153

[5]林祖荣.专业化发展关键词之一:知识结构[J].教师之友,2004(6).34-35

[6]孙宏安.学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教育科学,2009(4).55

[7][8]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7).23-24

大专语文教育篇7

关键词:开发教育;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施,主要以课程教育为载体,有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开发教育的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具有一系列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相关业务能力的发展。但是开发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与时俱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养与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笔者将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展开一系列分析,简要介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良策,希望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概述

1.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北京大学建校初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设置了。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虽历经百年发展,但是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尚未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正因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问题。2.实践性不足。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侧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重视学生文学分析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致使学生在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之后,虽发展了文学素养与文学分析能力,但是文学知识应用能力及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明显有待增强。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最大短板为实践性不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被忽视。3.深厚文化底蕴。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让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涉及知识、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呈现出文化中自然和谐等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相辅。开发教育快速发展中,教师需转变自身观念,紧跟时展步伐,对学生展开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理念需从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封闭教育模式需逐渐向开发教育模式创新发展。基于本质角度而言,开发教育指的是以教学、学习具有关联的元素为基础,融合探索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定位改变,需重视自身引导、组织等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展开探究性学习,更有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笔者认为教师唯有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深入理解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不再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影响。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好教育服务工作,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另外,笔者认为教师需重视身份的转变,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交流,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需要与学生混成一片,传授学生知识学习方法,逐渐形成教学相辅新型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自身引导、管理等作用,辅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文科类专业为核心,受专业特点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第一,课程设置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增加了网络、媒体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需立足于社会发展基本需求,加强应用类课程的开发与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优势,为该专业人才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第二,课程设置需以就业为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中的不同企业,必然面临不同的挑战与要求。为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需重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故而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优化,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基础、专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部分,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具体言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等。二是专业课程主要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为主,辅以一些选修课程,如公共关系学、新闻采编、广告设计等。需强调的是课程课时不宜过多,但是需要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前沿性。唯有如此,学生在学习期间,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或者结合自身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三是实践课,主要涉及见习、技能培训等实践活动,如此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3.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开发教育中,虽弱化教师主体作用,但是并不意味教师作用完全丧失,反而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求。第一,教师需重视教育领域的培训,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巧等的培训,唯有如此,教师才具有胜任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水平。同时,开发教育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唯有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知识,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第二,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养。信息化时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需通过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掌握多媒体设备等的具体使用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夯实基础。

大专语文教育篇8

关键词:开发教育;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施,主要以课程教育为载体,有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开发教育的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具有一系列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相关业务能力的发展。但是开发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与时俱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养与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笔者将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展开一系列分析,简要介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良策,希望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概述

1.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北京大学建校初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设置了。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虽历经百年发展,但是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尚未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正因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问题。2.实践性不足。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侧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重视学生文学分析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致使学生在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之后,虽发展了文学素养与文学分析能力,但是文学知识应用能力及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明显有待增强。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最大短板为实践性不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被忽视。3.深厚文化底蕴。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让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涉及知识、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呈现出文化中自然和谐等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相辅。开发教育快速发展中,教师需转变自身观念,紧跟时展步伐,对学生展开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理念需从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封闭教育模式需逐渐向开发教育模式创新发展。基于本质角度而言,开发教育指的是以教学、学习具有关联的元素为基础,融合探索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定位改变,需重视自身引导、组织等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展开探究性学习,更有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笔者认为教师唯有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深入理解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不再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影响。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好教育服务工作,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另外,笔者认为教师需重视身份的转变,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交流,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需要与学生混成一片,传授学生知识学习方法,逐渐形成教学相辅新型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自身引导、管理等作用,辅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文科类专业为核心,受专业特点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第一,课程设置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增加了网络、媒体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需立足于社会发展基本需求,加强应用类课程的开发与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优势,为该专业人才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第二,课程设置需以就业为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中的不同企业,必然面临不同的挑战与要求。为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需重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故而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优化,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基础、专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部分,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具体言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等。二是专业课程主要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为主,辅以一些选修课程,如公共关系学、新闻采编、广告设计等。需强调的是课程课时不宜过多,但是需要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前沿性。唯有如此,学生在学习期间,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或者结合自身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三是实践课,主要涉及见习、技能培训等实践活动,如此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3.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开发教育中,虽弱化教师主体作用,但是并不意味教师作用完全丧失,反而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求。第一,教师需重视教育领域的培训,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巧等的培训,唯有如此,教师才具有胜任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水平。同时,开发教育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唯有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知识,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第二,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养。信息化时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需通过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掌握多媒体设备等的具体使用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夯实基础。

大专语文教育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职业能力

当代社会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工不同,普通高等教育重点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技术型人才(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则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

一、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育(尤其在边远地区学校)师资短缺,教法陈旧,对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性不强。而用人单位选用英语教师时除了关注其英语专业能力外,尤其注重其作为师范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英语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外,还应通过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来培养英语师范生基本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1.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理论源自北美,意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CBe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学校首先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需要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然后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并组织教学内容,最后在人才培养期满时考核学员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2.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概括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并进一步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新课标在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目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2012)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总体状况还没有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专业要求,英语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多方面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将明显提高,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首先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小学教育教学一线需要的‘用得着、上手快、下得去、留得住’,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教学能力,具有实用的组织课外英语语言活动的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并进一步确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学、心理学及英语教学法流派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职业素质、语言应用、计算机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及突出师范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是突破过去人才培养单一型、理论型的局限,转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关键。

1.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为适应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并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应结合实际,以培养学生学科教学能力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更要多方面培养学生胜任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的能力。

(2)系统性原则

英语教育专业是英语语言学与教育学专业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学生广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娴熟的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又要同时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除了系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等学科外,还应开设突出英语教育特色的技能训练科目,如,英文书法及板书设计、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课件制作、简笔画、英文歌曲与歌谣创编等,以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师范特色和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3)实操性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无论在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上,还是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上,都应遵循实操性原则,要调整好英语专业基础类课程群(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语法、写作等)教学中教师语言知识讲解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操作的比例,也要调整好教学法课程群(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技能、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等)教学中教师外语教学理论讲解与学生实际教学技能实践操作的比例。总而言之,英语教育专业授课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语言专业和教育教学领域都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自身的语言学习和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操作来锻炼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职业能力。

(4)分阶段培养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依据英语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语言程度分步骤实施,各阶段分别对不同的技能有侧重地训练。具体讲,初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语音语调、英文书法等基本能力,然后逐步向高级阅读、高级写作等语言技能和简笔画、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英文歌曲与歌谣创编等教学能力培养过渡,最后着重强化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英语教学法、教学设计等基本职业能力。

2.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因而具有鲜明的师范特色,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技能和学科教学技能两部分,具体来讲:

(1)英语专业技能培养内容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学生在初级阶段应以强化语言基本功为主要目标,而中级和高级阶段则以英语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为主。根据分层培养的原则,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实践教学的内容各有侧重:在初级阶段(一、二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专业技能扎实的基本功,具体内容包括美文背诵、单词听写、听力训练、阅读训练、语音语调训练、口语表达训练、书面表达训练、学唱英文歌曲、讲述英语故事等;在中、高级阶段(二、三年级)继续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和口/笔译训练的同时,加强英语美文赏析、英文电影片段配音、话剧编排表演、英文报纸编辑、英语辩论、中西方文化介绍等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类的技能训练指导。

(2)学科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学科教学技能培养主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以期实现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为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还应注重全程不间断、分层培养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科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分期开设与教师职业技能相关的英文书法、简笔画、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英文歌谣创编、教案编写、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能力职前培训科目,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教学技能。

3.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

保证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创设和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为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中推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措施是:学业考核成绩=形成性评价(70%)+终结性评价(30%);形成性评价=平时表现(10%)+作业完成情况(30%)+平时测试(30%),平时成绩根据考勤、课堂参与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学习态度等综合评定,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单元预习复习、作业练习的完成和个人英语能力展示综合评定,平时测试成绩由单元测试和期中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而成;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成绩,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科目任课教师在学期末设计的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各占50%的期末考试之后由教师评卷打分确定成绩。

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各项培训科目在整个学期内动态地跟踪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并对其进行整体性评价。灵活多样的形成性评价机制能有效反映学生对各项实践教学内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加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也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点。近年来,我校英语教育专业在教学改革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笔者提出如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1.发挥英语专业课授课教师的示范作用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应充分利用教师自身在语言课堂上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现代外语教学理念、方法及基本职业技能。

2.创造实践教学条件,设计或购置专用学具

除了英语专业日常语言教学常用的数字化多功能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英语学习网络平台等基本教学设施外,英语教育专业还应设计或购置专用学具来保障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如,设计硬笔书写专用纸张或临摹字帖、购置板书设计和书写技能训练的小黑板等,以规范学生英文书写和板书技能训练;设计或购置英语教具制作的卡纸、彩笔等文具,以规范学生教具制作技能训练等等。此外,微格教学这种广泛运用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模拟教学活动,是培训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则需构建以现代视听技术为手段的微格教室及相应设备。

3.推行“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

为了实现在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全员育人”的总体目标,努力实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和教学能力提高上“生生有管理,处处有指导”的教育任务,应积极推行“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为此,系部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老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英语专业知识技能如语音、语法、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英语教学基本技能如教学设计、教案撰写等方面为各自“承包”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4.通过课外活动有效延伸课堂教学,课内外训练同步,提升职业能力

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将课堂内外的训练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英语基本功大赛(如语音语调大赛、英文故事讲述比赛、英语戏剧大赛、英文诗歌朗诵比赛等)和英语教师技能比赛(如英文书法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英语微格教学大赛等),对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进行知识储备、语言技能提高、教学技能训练等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将课内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规范要求辐射延伸到课外学习和训练上来,持之以恒地坚持课内外同步训练,以有效地提升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

5.组建和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

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应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推广实施的新形势,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聘请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或教研员专家任教,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授与英语教学技能相关的课程,同时也要定期培训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使其成为既精通英语本专业,又熟悉基础教育,并善于研究基础教育、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双师型”人才。

结合社会发展对中小学英语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应将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构建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努力探索保证其有效实施的策略,以达到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02.

[2]申鑫.以小学教师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3]汪先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教育学院2012年度院级课题(重点项目)“新疆教育学院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XJJY201207)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申鑫(1970-),女,新疆教育学院外国语教育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教师教育。

大专语文教育篇10

摘要:本文在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的背景下,在遵循体育产业发展、国际竞争环境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特色化教学途径。另外,本文从现实意义上提出的以个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依托特色的教学模式,为体育院校(甚至是专业院校)的外语教学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体育院校;大学英语;特色化教学

一、引言

在体育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体育文化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的软实力。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成功举办和申办的背景下,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未来,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提升我国竞争力的硬实力。在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和多样化趋势下,体育院校的英语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门用途英语的特色化教学是个很好的应对策略。具有体育特色的英语教学显然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专业性,更能适应国际发展和体育产业需求的复合人才培养目标,能更好的满足不断发展的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

二、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体育院校特色化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从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来说,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顺势而为。广义的体育文化产业范畴包括体育用品业、健身娱乐业、体育设施业、体育科研仪器业、体育服务业、体育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传播业、体育经纪人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娱乐业和体育金融业等产业结构内容。体育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和辐射性,这无形中拓宽了体育院校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的渠道。但目前,中国体育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体现在“优质”人才数量的严重缺乏,即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技能型体育复合人才;而且,海外高校合作与国际体育培训资源结合培养国际性体育产业专门人才的前提就是体育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既懂体育专业知识,又有其他领域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因而,体育院校英语教学需要站在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和特色化的视角下,培养体育兼通外语的人才,才能有利于满足体育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

从英语教学的现状来说,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体育类高校英语教学体系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表现在:教材选用上,很少出现体育文化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导入,更鲜有使用体育学术英语教材;教学内容多偏重普通英语知识和文化渗透,缺少与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相关的内容;课堂教学中,采用更为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缺少文化素养的培养,如中国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国际体育文化的传播。因此,目前体育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既无法满足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应用需求,更无从适应当前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更无法满足北京2022年冬奥承办这一背景的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只有拓展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和适应能力,促进英语教学与体育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才能真正让英语教学依附体育专业学习者的专业生根发芽。

三、体育院校大学英语特色化教学的途径

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根据体育产业化的国际背景,生源情况和学院特色,以强调英语基本技能为核心,与体育专业学科相融合,凝练出分级、分项的小班教学模式,形成了特色的教学和实践,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培养出外语与体育知识技能兼备,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优良综合素质的高级体育外语人才。具体途径如下:

大学英语教学主体可以按英语能力可分为零基础、一般和较好三个层次。在强调英语基本技能为核心的课程外,加强体育专项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建立的网络方向课程群平台和创新型素质教育平台进行“互联网+”模式的体育英语学习。学校还可以通过国际体育组织、国际体育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完成对体育类学生适时的专业英语培训,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专业英语和外事礼仪的培训;国际体育赛事和外事活动的翻译指导;国际裁判技能的英语培训等,为中国体育产业适应国际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树立文化教学新理念,按照每个专业的体育方向来补充基础英语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渗透和扩展体育专业英语知识和体育人文精神,尤其是紧密联系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如教师在给冰雪专业学生上课过程中,在完成基础教学内容外,可以添加冰雪体育的英语内容,既丰富了专业英语知识,又专业素养具有国际化水平。在选修课程中,教师依据不同级别不同专业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英语需求,有侧重地讲授课程,为涉外机会较多的专业学生减少了对外交流的障碍,更直接地促进学生了专业水平的国际化发展;为体育专业学生投身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语言保障和也让学校人才培养站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体育产业文化视野下特色化的英语教学也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广播、体育专业英语大赛、原声电影之夜、国际级体育比赛和会议等活动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效能担当起学习主体和中心,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英语优势,丰富专业体育英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开阔国际视野、加快自身内涵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