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碳经济转型十篇低碳经济转型十篇

低碳经济转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4:33

低碳经济转型篇1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型,低碳能源

 

一: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实质上是个能源问题。从能源的角度看,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发展低碳能源、走向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不仅仅是我国的战略重点,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是全球共识。

据分析,我国有巨大的节能潜力。数据表明,以建筑节能为例: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而不加控制,到2030年,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将近26亿吨标准煤,接近目前全国能源消费量。而如果采用半导体LeD照明,只要占有1/3的照明市场,每年就将节约用电1680亿千瓦时。另外,我国核电装机仅907万千瓦低碳经济转型,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非常低。我国应该加快发展核电,以保证我国东部地区近期能耗增长及改善环境的需求。经过预计,我国核电装机2020年达到7000万千瓦,在能源结构中占5%,2030年将达到2亿千瓦,占10%。

所以说,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科学前瞻,明晰重点科技领域的战略和发展路线图,在国家层面统筹安排,集中力量解决战略性科技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坚持立足国情,走政府主导与市场基础配置相结合的道路。集中力量支持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全球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提高国家总体技术创新能力。

二、我国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潜在优势

(一)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消费结构升级、人口增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这一结论是国内外众多研究所支持的。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2030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能源相关的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3.3%和2.2%。从各项指标来看我国都将在2010年以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

2、发展方式。我国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们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从现实来看,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些都是由我们的国情和特定的发展方式决定的论文开题报告。

3、资源禀赋。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2007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而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

4、贸易结构。我国产业在全球范围来看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并且,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我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低碳经济转型,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5、锁定效应。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据iea估计,参考情景下,我国在2006-2030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能源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将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长期影响。而目前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如何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弊端、采用低碳的先进技术方面,在资金、政策方面尚缺乏有力的保障。

(二)潜在优势

虽然说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但是相比其他国家,我们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并且可以加以充分发掘的潜在优势:

1、减排空间大。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减排的成本低。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我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加上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都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从而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已有全球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止2008年2月,我国CDm项目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比如,在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燃料电池技术、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还处于探索阶段等等。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此外,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等多边及双边合作都把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作为基石。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速度。但是低碳经济转型,也应该看到,技术合作的实际进程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我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第一,严抓高耗能行业的减排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快慢、实现的程度都绝大多数取决于这些高耗能行业的减排状况。同时,从未来增量排放来看,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一些高耗能的产业短期内还需要增长,要降低碳排放就需要对这些高耗能行业的用能水平和效率进行严格监管。所以说,提高我国高耗能产业过低的产业能耗效率是决定我国是否能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关键性举措。所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技术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技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我国正面临很大压力,一旦发达国家在绿色能源技术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差距就可能从代内差距扩大为代际差距,现有的技术装备就面临着很快被淘汰的危险。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于伟华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开发低碳的能源技术,低碳经济实质就是用低能源消费、低排放和低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是发达国家维护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战略制高点的有力武器,我国要在该市场提高地位,必须要占领到技术制高点。”我国应加强并推动国际技术合作,鼓励日本企业在亚洲范围内对外投资,加强绿色企业之间的联系。

第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ipCC和iea的报告,成本有效的能源效率改进能够贡献2020年及以后一半的减排潜力。随着能源价格近来创下历史新高,减少能源浪费、用既定量的能源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被认为是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的最经济的方法。近些年国务院建立了一种税收和免费的制度,鼓励使用能够提高能源效率的能源设备论文开题报告。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将不仅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还将使迅速增加的无碳能源使用更容易。通过改变城市设计,比如,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的同时增加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的作用,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

第四,发展无碳能源、增加能源投入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走向绿色、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就目前情况来说,可再生能源只是补充能源,非水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2%,加上水能则占10%;而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非水再生能源将部分替代能源、主流能源、主导能源。不断提高的技术和不断上升的能源价格,为新型能源体系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市场。但要达到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转折点,需要出台新的公共政策和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今后能源经济和世界气候会发生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将受数以千计的国际性、全国性和地方性政策决定的影响。

第五,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

巴西、美国和欧盟曾要求一个最低量的生物燃料和汽油混合在一起,从而刺激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低碳经济转型,这类规定对修补市场经济的一些漏洞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美国的一些州正在努力通过吸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电动汽车行业投资来振兴经济。到2006年的时候,美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了386000个工作岗位,煤炭行业创造了82000个工作岗位。从世界范围来看,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了2300000个工作岗位。所以说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有用经验,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尽早建立起适合我们国情的能源政策支持体系。

四、结论

低碳经济不仅是人们的一种理想,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渴望和憧憬。我们在未来的目标可以定义为: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总量;高效洁净化的利用化石能源,使黑色能源逐步的绿色化;加快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其逐步成为中国能源的绿色之柱。尽管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当中还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但是我相信通过对减排优势的发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我国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空间还是非常之大的。

我国正向世界展示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即使我国继续以人类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建设烧煤的发电厂,我们也可能成为清洁能源的领先者。2004年以来颁布的新的法律,推动了我国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新的产业。我国目前在太阳能热水器、小型水力发电机和高效的CFL灯泡项目上全球领先。2007年,我国也是世界太阳能电池的主要生产国之一,第三大风力发电机安装国,并且可能在2010年时在这两个项目上居世界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我国正努力成为绿色建筑和绿色汽车的领跑者:2008年说服美国亿万富翁巴菲特向我国比亚迪投资2.3亿元,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尚缺乏我国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国改变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路径,转向一种支持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的路径,这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更为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创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我国在低碳能源方面的创新将是我国对人类做出重要的贡献,这也将为国际合作开创了新的领域和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R].英国能源白皮书,2003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R].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2008年8月29日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3]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38-40.

[4]王宇.绿色经济政策渐渐流行[n].中国经济时报,2009-10-13(3).

[5]胡兆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能源、电力之路初探[J].中国能源,2009,(11).

[6]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5):12-15.

[7]克里斯托弗.费雷文[美].低碳能源:世界能源革命新战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8]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

[9]姜克隽,秀莲,庄幸等.中国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发展之路[J].中外能源,2009(6):1-6.

低碳经济转型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发展模式;经济转型;环境问题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最开始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各国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积极响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现在我国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对经济水平持续的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国要积极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1低碳经济的概述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中国当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大量污染排放等现状,迫切需要及时地发展低碳经济,促使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化,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可持续的状态,最为重要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重视低碳发展的模式,不仅要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为社会资源再分配,能源优化提供系统性的保障。

1.2低碳经济的内涵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所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积极开发各种新能源,初步建立绿色GDp模式。另外,要在能源创新的基础上,优化中国经济产业的结构,健全和完善我国经济制度的建设,确保经济发展模式中渗透人性化和人文化的思想理念。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1.3低碳经济的特点

1.3.1战略性。如今水资源问题、全球气候问题、天气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人类在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又一次文明的变革。从微观角度分析,低碳经济模式是对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利用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所面临的风险,也为中国社会、生态的平衡做出了战略性的发展策略。

1.3.2综合性。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不是单纯地应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是涉及到了众多因素,例如社会技术、经济问题、环境压力、人文发展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要以社会公正和人类文明作为发展的基础,最后在满足综合性的条件下,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2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

2.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难度较大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的存储量非常庞大。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高度重视工业生产中对资源的浪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理念逐渐走向现代化,传统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资源的储备量也在逐渐减少,对我国社会经济长远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要实现转变的难度非常大,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

2.2低碳技术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低碳技术不够成熟,现在我国大部分重工业生产依然是以加大资源消耗来实现产量的提高,没有重视新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在这种生产背景下,导致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开发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2.3产业结构的限制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我国产业要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根深蒂固的影响,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中国经济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策略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资源总量较大,但是我国人口基数也非常庞大,所以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上来看,与发达国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比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尤其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会长期处在这个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我国要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就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对社会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每一位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个体,都应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加入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当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贡献力量。

3.1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

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的理念:

3.1.1政府在宏观掌控经济命脉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基层人民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动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3.1.2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并且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1.3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低碳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防止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社会矛盾。

3.2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

推行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对协调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引进来,走出去”是中国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积极措施,这种发展措施是对国内外的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以及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制定的战略性经济发展策略。其实施的精髓是与其他国家展开经济间的交流,以借鉴先进的转型策略,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3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具体落实到各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中,各个区域要对自己的人文、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进行分析,发掘自身的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产业,并且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体系,针对性地做好自己区域内的产业规划,积极地引进先进高新技术,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地重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积极的因素,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兴产业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我国应该坚持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开发创新性产业,例如开发新能源、利用新材料、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积极地利用新兴产业来贯彻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3.4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

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措施,是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促进因素,所以我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地重视节能减排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落到实处。过去我国因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一度秉持了“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理念。现在中国应该长远的看待经济发展,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的理念相吻合,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我国应该认识到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转变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韩玉辉单位:山西国术之光国际艺术交流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李红翠.浅析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现代经济信息,2015,(9).

低碳经济转型篇3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一)实行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实行低碳经济,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减排,让我国向第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发展我国的自然经济的同时,也能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让我国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科学产业的满足。如果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在不尽的浪费,不断的污染,自然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资源可持续技术低下,这便会影响产业的永恒发展,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只是一时的,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材料来源减少,也会使国家的资源减少,让整个国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当弱,不能与其他国家正常竞争。那么,实行低碳经济,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节能减排,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的科学,这便让让自然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实行低碳经济,是保护我国的资源安全的有力保障。随着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发展状况下,国际间的矛盾也特别多,国际间的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国家利益,怎样才能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是每个国家领导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国际间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维护好我国的自然资源,加强我国的国家防护,对于外国的侵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这样便会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然而,低碳经济是保护我国自然资源有效途径之一,节约了能源,为国家的国防设施提供了来源。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这让我国的自然资源不能很好的利用。我国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以能源消费消费为主。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太大,国家的政策重视,对于市场的影响很大,产业对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很低,这必将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严重,让自然资源不能很好的加以循环利用。导致我国的自然经济发展方式还处于能源高消费时期。

(二)我国对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资金投入与科学技术提供少,导致我国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国家的支持,让低碳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够很好的很好的发展起来,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处于以能源消费为主的情况,资金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个企业的基础不够稳固,那么它的上层建筑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浪费我国的自然资源为代价来获得经济来源,强大国库,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达国家从我国引进大量产品,这让我国的产业不能很科学的发展。如果国家对我国的低碳经济投入加大,不仅可以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不受很大的损坏,也能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的科学。利用科技水平提高人们的劳动素质。

(三)市场发展秩序混乱,弊端性日益严重。社会作为一个大群体,难免会有人经不起诱惑,为了谋取暴利而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商家不惜以环境破坏为代价,顾及眼前利益,而不顾经济的长远发展;只顾及表面利益,而不顾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的破坏而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这些思想都导致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

三、如何推进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一)从个人而言,大量的私家车出现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白色垃圾、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等污染源在我们不经意之间越来越多,让人民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倡多坐公交等等环保的交通方式,减少大气排放;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多使用环保的日常用品。

(二)从企业而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诱惑,企业在面对产品的生产时应该采取正确的经营战略,用创新力度来实现企业发展,不断寻求科学的发展方式,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三)从国家而言,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对我国的影响很大,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投入才能让工作人员有资源可以利用,而不是空有想法,没有实行政策的能力,这让我们的低碳经济受到极大的阻碍,国家应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投入适当的资金,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

结语:

低碳经济转型篇4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经济低碳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发展低碳经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部分煤炭资源型城市已面临“矿竭城衰”

计划经济条件下,煤炭供应基地已遍布我国多数的煤炭工业城市。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存储量有限,如果煤炭一旦用完,并且其替代资源又不充分,那么资源的衰竭很容易使得产业的衰败,甚至是城市的衰败,造成煤炭资源型城市资源衰竭城市衰败,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焦作的发展历程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焦作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地区,它是以多数煤矿为铺垫发展壮大起来的煤炭资源城市,有“煤城”之称。煤炭产业曾经在这个城市的经济中占据主导,但是由于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资源的衰竭,导致全市经济逐年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焦作煤业集团焦作市矿区的衰减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接二连三的关闭了王封矿、李封矿、焦东矿、焦西矿、朱村矿、小马矿、冯营矿等资源矿,这些资源矿都位于城区。只剩下了远郊的九里山矿、位村矿和在建的古汉山矿。其它的如中马矿等也面临衰竭的危险。

2.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

如今,很多煤炭城市对资源的开发还没有成熟,尚处在原矿开发阶段,原煤没有经过洗选的工序就大量输出。其他对外销售的产品也大多数是一些质量不好的初级产品及原材料。精细,深加工的产品很少更何况是知名品牌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是煤炭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就地加工增值程度很低。平顶山地处河南省中南部地区,煤炭存储量已经超过了100亿吨,可谓资源丰富。平顶山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没壮大起来,还不能够协调发展,近年来虽然处在不断优化和改善的过程中但还存在问题。2009年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2:63.4:25.4,很明显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占据了主导。而河南省平均水平为53.8%超出了将近10个百分点,而当中工业增加值392.21亿元,占市总GDp的58.07%;第二,产业结构不完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的布局也需要优化。平顶山的资源型工业很有比较优势,2009年资源型工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是79.2%。

3.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1)塌陷严重。采煤会使得地表塌陷严重,但是对塌陷地的修复整理工作还比较滞后。数据表明,开采10000吨的原煤造成土地塌陷3亩。塌陷面积差不多为开采面积的1.2倍。基本上是前面采后面塌,塌陷面积大小不一,有的几百亩有的几千亩甚至上万。以永城为例,地处河南省最东部,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在河南省煤化工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多年以来,挖煤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地表塌陷。多年来过度的开采导致地面下沉塌陷面积达1.4万亩,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威胁。

(2)空气污染严重。煤炭资源的使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指标大幅度增加,数据表明煤炭的使用占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费的90%以上。由于对平顶山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再加上焦炭和化工企业的不断扩张,大气中的工业废气、二氧化硫还有粉尘等污染程度也比较严重。2008年平顶山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093.60亿标准立方米,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也很高,其中可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二级环境标准的70%。

(3)生态资源压力大。开采煤炭时,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往外排但是对这些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又不高。一些煤炭资源型城市,管理和工艺方面的缺陷导致洗煤厂有很多未处理的煤泥水向外排,给自然水体造成了污染。发电用煤以及燃烧煤炭还有运输时导致的粉尘都给大气的质量带来了很大伤害。对很多城市而言,虽然是挖走了煤,但其也带来了很多的坏处。比如说土地的塌陷、水体的污染等等。

二、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剖析

1.历史因素

煤炭自河南建省以来就非常重要,是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严重的影响河南GDp增长以及地方财政收入。原煤或以煤炭为材料的能源生产一直支持着河南的经济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在某些方面给能源生产的整体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2.注重眼前利益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有不同层次的看法。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是其首先考虑的;大多数都目光短浅,他们比较看重眼前利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关闭会带来污染的企业极大的影响了地方财政,对地方财政收入低的河南是雪上加霜。二、河南很多生产型企业资金投入不足,又缺乏信贷支援想要维持现状都很困难。又由于人才不足管理水平有限和生产设备的落后等因素令决策难以平衡。

3.科技水平滞后

21世纪人才最珍贵。对于河南而言引进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相对比较困难,使得其人员储备不足,后续力量严重匮乏。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招揽人才的战略还有不足,给高端人才的引入造成了阻碍。二、地处偏远地区,待遇不高,发展空间不足,很难满足高端人才的需求,难以长期驻足。再加上原有人才难以抵抗外面优厚的待遇,从而选择跳槽,使得人才流失。

4.收入普遍偏低

虽然现在家电实施以旧换新政策,但是河南人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以及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并没有普遍更换节能电器。从而阻碍了低碳生活的普及。数据表明,2009、2010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其全省平均水平低13.7%。很显然,河南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实在太低,严重阻碍了低碳生活的推广。

5.监督管理薄弱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虽然政策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政策调整缺乏联系性、缺乏系统的规划及落实不到位等。职能部门由于受部门预测及年终考因素的束缚大多比较看重服务而忽视了管理,害怕管理严格会使自己的考评成绩受影响。好的政策总是执行和落实不到位。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l.营造低碳的社会氛围

应该大力宣传,使得民众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并且达到政府鼓励、舆论指引、民众参与的氛围,促进全民的资源忧虑意识、节约以及环保意识提高的效果。因此全民必须以低碳文化为主流,养成低碳生活好习惯,努力营造发展低碳经济的氛围并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美好的健康家园。

2.严格控制过度开采,努力提高资源回采率

最大限度的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延长矿井的寿命是煤炭开采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点要求。对城市煤炭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并且提高节约保护意识,适当控制现有矿井产能,达到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新建矿井,禁止生产煤炭的企业加大其矿井建设标准。研究是否除按照国务院已有的规定征收资源补偿费外,比如说按煤炭的售价的适当比例收取资源超采费。

3.拉长煤炭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挖潜新的资源开发行业和对已有开发行业的升级一定程度上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以及多元化的实现很重要。煤炭资源型城市以采选业和加工业为基础,加强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拉长煤炭产业的链条,努力实现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的主要从两个措施。一是优化资本的投向,合理规划投资比例。认真研究已有政策措施,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积极努力发展非煤炭产业,鼓励促进现有企业拉长煤炭产业链条;二是做好深度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煤炭产业内部循环的目的。始终以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来促进煤炭延续产品的生产,发展新兴产品,培养创造煤炭资源的新的优势。

4.地上地下统筹规划

正确的处理地上和地下关系,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正确的规划城市规模以及发展要点,使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跟上环境效益的步伐。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城市规划区、经济开发区、水源保护区、旅游风景区和交通、用地等主要设施的地下压煤区域进行保护。鼓动煤炭生产企业加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队伍中来。各企业拿出利润中的部分资金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投入到收益效果好的基础设施、公司设施建设中去。

5.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两条主要途径是搞好污染防治和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是搞好污染防治。贯穿煤炭采掘到使用的全程中,利用加工转化以及焚烧等技术手段对已存在的工业污染源,以此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增加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与有关部门协调做到加大对煤炭业开采作业的监管,并对现有采掘工艺进行改进调整已有采掘线路,使得采掘作业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少。取消燃煤取暖。在饮食服务业中禁止使用直接用原煤可以用管道煤气、液化气、电等清洁燃料代替。做好洗煤厂的建设工作,增加洗净煤的比重;三是推行清洁能源及清洁生产工艺。努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增加先进设备的使用比重,做好煤炭地下气化发电示范工程的建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排放达到最低。综合利用煤炭资源开发副产品,推行煤矸石发电等工艺设备,加大对矸石水泥、矸石砖、粉煤灰砌块等新型建材产品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嘉琪.把握低碳经济脉搏加速煤炭产业转型[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04):52-53.

[2]王翠.煤炭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1(18):96-97.

低碳经济转型篇5

关键词:山西省;低碳经济转型;超效率Dea

一、中国低碳经济转型历程

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我国承诺会尽快下降二氧化碳排放比,承诺与2005年相比,2020年会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下降到40%~45%,其中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5%。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十一五”期间制定并实现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后,“十二五”期间又制定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16%、Co2强度下降17%的目标,而到2015年底,我国实际已分别下降18%和21%,超额完成“十二五”预期目标。从2005-2015年,单位GDp的C02强度已下降38.3%,“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进一步下降18%的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50%左右,将超额完成我国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的下降40%~45%的目标,为全球减排做出积极贡献。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196个缔约方一致通过《巴黎协定》,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在联合国总部开放签署,包括我国在内175个国家现场签署了协定。我国在《巴黎协定》下提出的2020年后包括到2030年单位GDp的Co2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特别是提出Co2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达峰(中国发改委,2015)。这意味着届时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将使GDp增长与C02排放增长完全脱钩,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

二、山西省低碳经济转型超效率Dea评价

(一)超效率评价模型(扩展Dea模型):

最早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方法是1978年由Charnes率先提出,让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DmU)的输入没有变化,通过使用统计数据与数学规划来确定比较有效的生产前沿面,来确定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几许,从而来评价相对效率。其独到之处是评价复杂系统多产出多投入分析。不过也有无法进一步比较和分析的情况,如测定效率结果普遍存在一个以上的有效决策单元(效率值为1)时。Gifrord与Banker等人提成的超效率Dea的概念,能很好的解决有效决策单元的排序问题。

假设共有n个DmU,每个DmU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r种类型的产出,则超效率CCR模型可以表示为:

式中x,y分别表示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入表示有效决策单元DmU中的组合比例,θ为决策单元DmU的效率值,效率值大于等于1表示Dea有效。Si和Sk为松弛变量,可以反映出各决策单元非Dea有效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向。

(二)变量指标选取

本文主要将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人员投入三方面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投入指标,而将废水排放量、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期望产出指标,所有数据均来自山西省历年统计年鉴。具体指标说明见表1(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知:山西省2009-2013年问研发经费投入比例变化较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倍多,说明山西省在这5年之内研发投入有较大增长。而有效发明专利数最大值为3008,最小值为681,相差较大,说明这几年山西省研发经费保持稳定的情形下,效果表现不错,有效发明@数大幅度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差也较大,最大值为11031,最小值为4943,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倍多;从产出来看变化幅度并不算太大。纵观2009-2013年各变量的变动趋势:研发投入强度明显增加,节能环保支出增加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8%,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所增加,但效果不明显。那么,具体山西省在2009-2013年低碳转型效率如何?需要进一步分析。

(四)投入和产出指标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3

从投入和产出相关系数表中可以发现,Y1分别与X2、X3、X4、X5以及Y5分别与X2、X3、X4、X5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山西省2009-2013年者五年问废水排放总量及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与有效发明专利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环保支出以及研发投入强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五)超效率Dea分析

本文采用Dea-eXCeL-SoLVeR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山西省低碳经济转型效率评价中,只有2009年和2010年低碳经济转型效率处于Dea有效状态(θ>1)且2009年超效率评价值大于2010年超效率评价值;其余年份低碳经济转型效率处于Dea非有效状态。这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这几年煤炭市场疲软,各经济主体以及政府部门没有过多的资金进行提高低碳转型效率研究。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低碳经济转型篇6

[关键词]低碳;节能减排;经济发展;经济转型

当前,“低碳”已成为热门词语。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承诺的降低碳排放量40%的目标,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碳排放的治理力度,人们的生活方式将面临新的选择,企业的排放问题将影响企业经营者的决策。“碳税”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征,“可交易排放权”将逐步引入环保管理机制中。这一切都会让企业不得不思考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些政策与环境的变化。

在新的要求面前,我国很多污染性企业、高能耗企业、一些经济结构模式还处于低端的地区,将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本,在市场竞争面前将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企业向哪里走?如何转变地区的经济结构?本文基于“低碳”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与短期、积极与消极影响,企业与政府如何适应低碳要求,在未来的经济转型中抓住机遇等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低碳”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阵痛”

1短期内会使一些区域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工业发展还依靠人力、资源吃饭,一些沿海二线地区的县级企业的重污染、高能耗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工业整体上还表现为粗放型的特征。东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重庆等很多内陆地区更是以资源消耗为主,在发展水平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优势工业还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加工、饮料工业、化学工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工业和机械工业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污染比较严重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的传统产业上,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弱。而这些地区正是碳资源排放治理的重灾区,同时这些能源型企业本来利润就极其微薄,资源的使用成本增加以后,将会更加不堪重负,所以,这些地区的转型成本是非常高的。

由于国家将会进一步通过税收等政策措施调节资源使用,资源将成为更加昂贵的生产要素,这将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魏涛远与格罗姆斯洛德所做的一个课题的调查结果(表1),其中列出了征收碳资源税后第一年的主要指标变化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了0.4%和0.9%;就业下降了0.4%和0.8%,大约为240万和460万失业工人。

资源使用成本的上升,不仅影响这些地区的企业,进而影响到就业问题,而且随着企业在低碳压力下完成转型,相应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将会提升,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会提高,同时一些能源型企业倒闭,部分企业外迁,从而这些地区的低素质劳动力将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2长期看,负面影响应逐步降低。资源使用成本的上升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在初期较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转型的成功,经济创伤将会在一定的时间后得以愈合。一方面企业通过优胜劣汰,结构会得到调整;另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会逐步抵消征收碳税带来的压力。同时,由于碳资源的使用成本的上升部分主要是政府调控实现的,这些成本会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回流到一些低碳企业以及企业转型期的护持。政府将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的投入,促进经济的换代升级。魏涛远与格罗姆斯洛德的课题调查还得出一个结论:征税后2020年的GDp仅下降了约0.1%(表2)。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积累逐步抵消了征收碳税的负面影响。

二、“低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低碳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人类生存质量问题,甚至是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面前,经济发展要服从低碳的要求是不容商榷的。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理解低碳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我们贯彻低碳理念于我们的行动之中。具体地说,“低碳”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对于企业及消费者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可以刺激企业为减少生产成本而提高效率,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说,低碳逼着企业往前走;另一方面,低碳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随着转型期间资源价格的上升,购买者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对资源性商品的消费降低,例如对塑料制品、纸制品、燃油等的消费成本提高,将促使消费者寻找替代商品,加大对替代商品的消费,这会从更深的层面转变人们对于高污染、高排放商品的嗜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对于产业投资的积极影响。随着我国低碳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着新的选择,短期会导致一些企业减少投资,甚至使一些外资企业撤回在华投资,但是在宏观上,这些企业正是我们需要逐步淘汰的企业类型,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因为这样可以抑制增长过快的高耗能产业投资,重点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打下基础。

3减缓国内生态环境压力。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国之一。根据2006年底由我国科技部、气象局、中科院等单位联合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0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4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78%,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排放0.65吨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低碳时代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任务的准确表达,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着力追求的时代目标,开征碳税,加强治理。减少排放,是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应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

4促进技术的更新与提高。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政策目标,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新的节能减排措施,促使企业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引导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引进、改造与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走低能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碳税的压力之下,经济结构的转型显得更加紧迫,置死地而后生将是能源型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低碳”也使得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国的环保产业比较落后,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使得我们的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受到严重破坏。低碳目标会刺激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低碳时代企业如何从容应对

企业要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地应对,而不是消极地等待观望;要提前思考和谋划应对的策略,尽早转变企业的增长方式,为打好科学发展这一仗积极做好准备。

1提前做好战略准备与技术储备。企业的经营战略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在我国,低碳政策的实施必定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过程,但是其趋势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前做好企业发展的规划,把企业的转型方向与步骤规划好,并按照规划的步骤积极进行设备、人员与技术的储备工作。提前准备就等于为今后的从容应对赢得了时间,可以有效地缓解低碳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使得企业能够平稳地度过挑战期。

2逐步转变生产结构,有步骤地淘汰部分产品。具体来讲,企业要超前谋划,主动转变生产结构,每年预留一部分利润,有步骤地淘汰或替换一些资源能耗性的产品及其设备;同时,规划好企业需要逐步引入的新产品,并使已有产品向低能耗的相关产品延伸,逐步加大这些产品在企业产品结构中的份额,为未来的战略转移踩好“点”,以便适时地替换传统产品,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变。

3逐步加大设备投入,避免陷于被动。一些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结构的转变,从能源型企业转型为低碳型企业。而有些企业是无法转变的,如电力、钢铁、造纸、化工行业等等,这些企业无法通过转型摆脱对碳的消耗性质,而且国家的战略发展也离不开这些行业。但是,在低碳目标下,政府必将逐步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增加减排的压力。如果这些企业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将很有可能在政策正式实施的时候面临被动的局面。所以,企业应该提前主动投入,逐步向国家政策导向方向靠拢,避免被动局面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形势下,一旦政府的相关政策出台,企业的多年投入可能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4增强“低碳意识”,把握政策方向,用好用足政策。当前,国家正在酝酿一些新的节能减排政策。据预测,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开征碳税,虽然征收方式与比例尚未确定,但是一旦实施,对企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一些地区政府也在酝酿“可交易排放权”制度,即政府将环境资源排放产权化,向企业出卖排放权,而企业如果通过技术改进,减少了排放,则其排放权可以出卖给排放量大的企业,取得经济收益。而那些靠购买排放权进行排放的企业,负担将加大,必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这一新的市场机制的引入,将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利益问题,任何企业也无法通过政府的“关照”而继续“蒙混过关”。因此,企业应增强“低碳意识”,认真研究和把握政策方向,用好用足政策,为企业未来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四、低碳时代政府如何促进经济转型

1明确政策导向,促进企业限期转型。政府明确的政策导向是关键,政府要提前向企业传达低碳经济的要求并出台具体的时间表,让企业有一定的缓冲时间进行技术改进、经济转型。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企业无法达到减排的目标,将被兼并或淘汰。地方政府要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在招商引资等问题上避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引导企业向正确方向发展。应指导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按照统一部署制定企业自身的改革时间表。

2加大对企业新技术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在资金上要为企业减负,减轻其压力。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资金,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鼓励企业与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创新,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加大政府采购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力度。引导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与东部地区先进的企业进行收购、兼并、重组、联营等,借助外力,加强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有序转移与换代升级。

3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管理力度。政府要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的推广和普及。按照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要求,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严格控制过剩产能转移扩张和两高一资行业盲目发展,对纳入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投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扶持。

低碳经济转型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江苏转型

一、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人口多资源少污染重

江苏作为能源小省,能源资源总量少,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煤炭在江苏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统治地位,比例高达70%,火电占比80%以上。经济增长体现了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高碳经济特征。根据2009年的《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显示,江苏人均碳排放2.95顿,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高,经济发展已超越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

江苏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二次产业比重偏大,并且体现工业重型化的特点。江苏电力、建材、冶金、石化等高能耗、高物耗行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达70%以上,节能减排压力较大。2008年江苏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达17506顿标准煤,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比重的80.9%。江苏单位GDp能耗高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

(三)加工贸易产生转移性碳排放

江苏外向型经济发达,苏南地区存在大量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连续8年全国第一,2008年出口占全国总额的16.7%,江苏制造因为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产生了大量的隐性碳排放。近年来,江苏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降低了污染。但江苏招商引资数额位居全国前列,加工贸易产生了转移性碳排放。

二、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优势

(一)梯度推进优势互补

江苏整体经济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从苏南、苏中、苏北依次递减。苏北尚处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加工业和制造业潜力巨大;苏中主要分布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苏南在发展低碳无碳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业方面优势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苏南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望通过梯度转移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二)新能源储备较为丰富

调查显示,江苏城市日产生活垃圾折合约5000吨标准煤;江苏沿海地区拥有我国三大风场资源之一,滩涂蕴藏着丰富的海上风力资源,潜在风力发电量约2200万千瓦,约占全国陆地风资源储量的10%;江苏太阳能资源丰富,全省年均太阳日照系数为1800―2600小时,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江苏具有新能源发展所必须的产业基础和综合实力,目前光伏产业占全国的70%份额,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在新能源领域呈现专业化、高端化的布局。

三、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路径

(一)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江苏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较多依赖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此外,江苏的建筑业、工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也较为发达,石油、天然气与煤为主要能源,这些产业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形成了大量的碳排放。控制碳排放,首先要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降低有色、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比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其次,打造新型生态工业,大量使用新能源、新工艺和新材料。能源消耗将以风电、光能、氢能和太阳能等清洁的无碳、低碳能源为主。第三,江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思想主导下,通过资金投入与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控制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捕捉和埋藏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实现低排放下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建设低碳城市,构建宜居环境

建设低碳城市主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一是加快城市产业升级,提高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二是提高运输效率,创建多种方式联运的低碳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三是推广低碳节能建筑。四是加强生态绿化建设,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开展城乡绿化造林,发展生态、有机、高效农业,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增加碳汇总量,建设宜居城市生态体系。

(三)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

江苏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具有富煤,少气,缺油的高碳经济特征。江苏除了节能减排、发展环保产业外,应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工业废水回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推行农业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地降低污染,减少排放。

(四)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产业

风能、太阳能、水电、核能等都属于清洁能源,江苏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量及增长速度均居国内前列。有了新能源产业作为支撑,江苏完全能达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即2020年前非化石能源比重达15%。江苏有着雄厚的风力发电以及制造业的基础,盐城已成江苏主要的风力装备产业基地。此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江苏发展迅猛,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已无差距,江苏的光伏企业集群已成全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江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等化石能源,能源结构将不断优化,有助于降低江苏单位GDp二氧化碳的下降。

(五)倡导低碳消费,遏制奢侈消费

江苏社会经济发达,2010年人均GDp已达7700美元,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全省已进入以汽车、住房为标志的消费升级阶段。这需要倡导适度的消费方式,引导、规范和制约居民的消费行为。例如倡导人们公交和地铁出行、住房使用节能灯、调高空调温度等,减轻环境的负荷。通过低碳消费,可使得江苏由工业文明向低碳的生态文明过度,减缓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开征碳税,建立碳排放交易

江苏应依据产品的碳排放效率以及产业调整规划开征碳税,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配额进行交易。通过碳排放交易,节能企业可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卖给他人,高耗能企业可从市场购买碳排放指标。碳排放交易,未来将催生“碳货币”。通过碳交易,将进一步促使江苏区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四、江苏无锡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无锡的能源品种以煤电为主,富煤、少气、缺油,高碳能源比重偏大,低碳能源选择范围有限。无锡经济外向度较高,“无锡制造”的出口产品隐含了大量国际转移的碳排放。为创建国家低碳建设示范城市,无锡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进行了以下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利用。无锡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优化工业内部结构,至2008年无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能耗降为0.21吨标准煤/万元。同时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无锡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领域已具备相当的综合实力。无锡近年重点发展物联网在内的新兴产业,成为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全市在建筑节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城市照明、清洁生产等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通过以上举措,无锡成为2011年唯一通过环保部评审的江苏省低碳试点城市。

其次是创建低碳宜居城市,鼓励低碳消费。201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无锡签署协议,共建150平方公里的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其中,无锡与瑞典合作的2.5平方公里的中瑞低碳生态城项目将于2012年基本建成。低碳消费方面,重要措施之一是鼓励低碳出行。无锡已入选交通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坚持公交优先战略,100%行政村开通公交,实现公交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限塑、节水等低碳消费、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

第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无锡市“计划到2015年,重点农业、工业、服务业园区建成循环经济园区,太湖沿岸纵深5公里范围内全面建成循环经济带。”无锡十一五期间在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以及循环型社会的建设上已取得实际的进展。

第四是建设碳排放交易试点。在2011年召开的江苏省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推进会议,无锡市提出计划在2013年筹建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节能企业买卖碳排放权获得收益。

2010年无锡市以GDp5896.25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的第八位。无锡对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对江苏其他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①江苏省统计局.金融危机背景下建构江苏发展新引擎探析[J/oL].(2009―06―11).stats.省略

低碳经济转型篇8

相对其他高耗能行业来说,我国盐业是一个相当小的行业,但是也需要响应国家低碳减排号召,走盐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长期盐业发展路线,为实现国家低碳减排大计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做出贡献。盐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低碳低能耗路线,逐步实现行业转型和发展转换。当前我国盐业开采主要包括矿井盐、海盐、湖盐等,按盐的功能分类有工业用盐、食用盐及水产用盐等。而要实现我国盐业向低碳低能耗发展转化最为关键的是盐产品的生产企业要走低碳生产路线,销售和运输并不是重点。我国盐产品的主要来源是井矿盐,其后是海盐和湖盐。而井矿盐一般投产时间不长,经济成本还没有收回,在短时间内实现低碳转型还比较困难。而海盐和湖盐要实现低碳转型比较容易。我国盐业要实现低碳转型要事先分析盐产品结构,根据不同的产品结构来制定经济发展目标,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逐步引导大众盐产品消费习惯。而从盐业长远发展来看,走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路线。

二、我国盐业产品构成和生产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和生产盐产品的国家,特别是最先使用井矿盐的国家。随着世界盐业的不断发展,在高科技制盐的推动下,盐产品的种类和质量逐步提高。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盐产品产量和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生产盐的方式也由之前的粗犷型发展成为当今的批量精细化生产。1.我国盐产品种类。近年来,我国盐产品消耗量虽然很大,但整体上产能还是维持在过剩水平,限制产能的现象客观存在。我国目前生产盐产品的企业达到300多家,年总产能维持在1亿吨以上。以2016年盐产品消耗量为例,我国实际盐消耗量9000多万吨,其中食用盐为990多万吨,占比非常小,说明我国大部分盐产品供工业使用。从盐产品生产来看,其主要生产来源为井矿盐,占总产量的55%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盐产品生产来源。而井矿盐的生产是消耗矿产能源和存在大量碳排放的,与可持续发展路线不相符。以前我国是一个以海盐作为主要盐产品生产来源的国家,现在由于井矿盐的大量开采,海盐生产量大大降低。2.井矿盐生产工艺特点。井矿盐是通过钻井挖取地下天然卤水制成的盐,或者通过开采地下岩石经后期加工制成。我国井矿盐有非常大的储量,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和安徽等地。井矿盐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采卤、卤水处理、加热蒸发、冷却结晶、离心脱卤、干燥、加抗结剂、计量包装。在其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通过加热将卤水中的水分去除,一是蒸发卤水中的水分使盐产品从中析出,二是通过蒸发湿盐中的水分使盐产品干燥而达到矿井盐的指标。目前井矿盐生产在卤水水分去除和盐产品干燥过程中消耗能量过多,导致碳排放过高,不适合低碳发展路线。3.湖盐生产特点。海、湖盐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的步骤是粉洗盐、干燥、筛分、计量包装。而粉洗盐生产工艺流程为除铁、人工除杂、粉碎洗涤、离心脱卤、计量包装。精制盐是粉洗盐通过再加工得到的,以粉洗盐为初始原料通过干燥筛分之后得到精制盐,其生产过程中的粉尘盐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精制盐是通过粉洗盐加工制成,通过烘干蒸发等若干工序之后得到产品,在烘干干燥等工序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而热能的来源主要是燃烧煤或天然气等化石原料,导致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根据相关数据,产出1吨精制盐需要消耗标准煤30kg,生成二氧化碳75kg左右,这非常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路线。

三、实现我国盐业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我国作为盐产品生产和消耗大国,必须调整盐产品高耗能的生产路线,走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并且对生产产品进行适当调整。1.井矿盐产品结构调整。井矿盐在生产过程中耗能较大,在今后生产过程中要逐步对其产品结构做适当调整,目前其主要产品包括精制盐、工业盐等,精制盐的水分总含量要低于总重量的0.5%。热能消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烘干过程,二是蒸发过程。而工业盐耗能主要发生在烘干工序,这两种产品的能量消耗都处于较高水平。在井矿盐的产品生产中要调整为液态盐,直接将液态盐输送给用盐企业,液态盐销售不会产生碳排放。目前我国液态盐使用范围还比较小,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以上,我国与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井矿盐可以直接生产液态盐,而液态盐不仅可以直接供企业使用,也可以引流到规划地域进行工业盐晒制。晒制得到的产品也可以称为日晒井矿盐,在液态盐引流不方便的地方也可以使用日晒井矿盐作为工业用盐。2.大力发展湖盐和海盐。我国咸水湖资源非常大,青海省察尔汗盐湖的盐储量达到500亿吨,而其开采程度却远远不够,光开采察尔汗盐湖的盐就能够供我国使用上千年。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使用海水制盐历史悠久,而且海水资源是取之不竭的,利用太阳能蒸发结晶生产工业用盐具有非常实际的节能意义。大力发展湖盐和海盐是我国盐业低碳经济未来的主要路线。3.引导民众消费使用粉洗盐。粉洗盐是由原料盐通过粗加工制成,没有经过干燥去水工序,与精制盐相比只在水分上有差别,其他指标都符合要求,但是生产过程却省去了大量的能量消耗,符合我国发展低碳盐业经济的要求。粉洗盐作为食用盐不会影响民众的饮食口味。对于氯化钠的含量来说,并非是越高越好。在盐业生产中,加工工序越少就会减少许多能量消耗,越能够引导生产企业向低碳盐业经济方向发展,也就越接近低碳绿色环保要求。粉洗盐的指标与精制盐相比,同样都是二级盐,其相关成分含量相差不大。4.鼓励生产和销售日晒盐。自从盐开始生产使用以来,人们都是食用日晒盐。在古时候使用盐时先将大粒盐粉碎,然后放入需要调味的菜肴中,起到调节口味的作用。在调味作用方面,精制盐和井矿盐要比日晒盐的效果差很多。因为精制盐和井矿盐需要通过许多道加工工序制成,在这个过程中就导致了起味因子的流失。井矿盐和加工精制盐是从20世纪才开始生产使用的,但在天然海盐生产区的人民还是习惯于食用日晒海盐,他们还保持着原有的食用盐口味。所以食用日晒盐对人体没有任何健康损害,在其包装之前也可以加入碘剂,其成分与精制盐没有任何区别。5.适当引进国外盐产品。在某些企业需要用到氯化钠含量较高的盐产品,这些企业一般使用的是氯化钠含量较高的井矿盐,而直接进口澳大利亚等国的海盐其氯化钠含量就已经达到了97%以上,跟井矿盐的氯化钠含量持平,但是直接引进国外高氯化钠含量的盐产品不会对我国造成碳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路线。

四、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产盐和消耗盐大国,其中井矿盐是目前我国主要的盐来源,但是由于井矿盐在开采生产过程中能量消耗过高,不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盐业。今后我国应该大力向海盐和湖盐方向发展,降低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耗。引导消费者少吃盐,吃好盐,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首选日晒自然低钠盐,其次是选择未烘干的食用盐,逐渐拒绝消费高钠经济盐,为我国发展低碳盐业经济做贡献。目前井矿盐的碳排量过高,虽然在生产工艺上已经进行了大量改进,但是距离零碳排放还差得非常远,通过消耗热能来蒸发和干燥井矿盐的路线最后终将会被取缔,井矿盐的最后出路是直接销售液态盐,这样既经济又环保。我国现阶段要加快盐业经济转型就必须从盐产品生产开始抓起,走低碳可持续的盐产品生产路线,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走健康环保的生产道路。

作者:任普丽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联合盐化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郑丽,曹新美.试论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345.

[2]阎晓.论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J].经济视角旬刊,2012(2):17-19.

低碳经济转型篇9

本课题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1文献研究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跟踪国内外关于对外贸易低碳化转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理论分析框架。

1.2实地调研在广东省内选取3~5家主要外贸进出口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重点了解具有代表性进出口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情况。

1.3访谈调查在广东省内大样本取进出口企业,对熟悉进出口业务的高管进行深度访谈,问卷全部由开放式问题构成。

1.4实证分析和数据仿真建立带权重系数约束的回归方程,对相关数据利用SpSS、matLaB等工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评价等。

1.5合并peSt、Swot两个分析模型设计访谈问卷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析我省对外贸易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探讨广东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现状及转型迫切性问题

2.1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概述广东省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体制市场化起步早。广东省凭借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较早获得的政策倾斜,以及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各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并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外贸特征,但正是因为广东省外贸发展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来驱动,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因而产品附加值低,对外资依赖度高,地方根植性较弱,明显存在外贸发展地区不平衡。表1反映了2009~2013年广东省不同外贸模式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构成比例情况。由表1可知,全球金融风暴以来广东省的进出口贸易中,2009年加工贸易就已达到58.24%,而一般贸易仅占32.53%,2013年的加工贸易比例下降较大,但仍占据广东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2012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9838.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7.7%,高于全国增幅1.5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外贸总值的25.4%,2013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0918.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6%。在广东外贸模式中加工贸易比重最大,是主要的外贸模式。同时还可以看到,一般贸易模式占广东出口贸易的份额一直在不断上升,发展迅速,2013年广东省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3688.12亿美元,占总进出口额的33.8%,而2013年其他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17.94%,比2009年的9.23%上升了8.71%,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比重的不断提高说明了广东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正在提升,也是产品竞争力提升的表现,不得不引起重视。

2.2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近年来,各种诸如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的出现,已促使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发展的大潮流,被更多的国家提倡和采用。长期以来,广东省一直是出口导向型的粗放型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这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相悖,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经济转型指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的转变,包括发展要素、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等的转变。对外贸易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目前广东省的产业结构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致使对外贸易以低端产品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不高级,而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必然要求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尤以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为主的外贸产品转向低耗能高效益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外贸产品。

3广东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3.1广东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衡量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的指标有很多,在众多指标中,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是最为关键的,诚如众多学者所言“没有一定增长速度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还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人民最为关心的经济指标,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组要组成部分。故此,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作为因变量。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测度广东省对外贸易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指标,而该指标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如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出口竞争力、社会效益、环境污染程度和资源消耗等因素的制约。我们选择7个三级指标作为自变量,研究这些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广东省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作为因变量,而自变量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2广东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3.2.1带权重系数约束的回归模型建立带权重系数约束的回归模型。该模型用以说明广东省外贸的增长速度与自变量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权重贡献程度。

3.2.2回归模型的计算步骤(1)先计算,的相关系数矩阵。(2)为了减少量纲的影响,对,进行标准化处理。(3)在SpSS中运用权重估计,以标准化后的对标准化后的进行回归。

3.3广东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3.3.1指标赋值结果从《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中搜集了2005~2013年所需指标的原始数据,得出指标系数矩阵表

3.3.2指标评价从指标系数矩阵表3可以看出,广东省对外贸易增长率与各指标的关联程度不高。它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货物出口资源能耗、资源利用率呈正相关,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系数、出口贸易行业就业率出口贸易行业人均工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呈负相关。从回归后的公式可以看出“,三废”排放对广东省外贸增长率有正的贡献率。这就说明广东外贸的增长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的。资源利用率对外贸增长有正的贡献率。这说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能节约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外贸增长。高新技术出口竞争力系数、出口贸易行业就业率、出口贸易行业人均工资对广东省外贸增长是负贡献。这说明广东省的外贸增长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外贸增长的成果没有惠及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行业就业率和人均工资没有带来正的贡献率,外贸行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保障。综上所述,广东省的外贸增长模式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广东省要亟待改变外贸发展模式,使其变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

4广东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peSt-Swot分析

根据访谈调查的结果,我们的团队整理完成了下面的peSt-Swot分析(表5),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4.1政治因素分析

4.1.1政治—优势(1)广东省是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处于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红利”逐步释放。(2)国务院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强进口等政策措施深入落实。(3)我国大幅度调整我国贸易出口退税政策。(4)我国的政治环境比较稳定,为出口贸易提供了环境基础。(5)国家大力发挥关税的杠杆作用,对纺织产品等相关行业实行外贸出口减税政策,增大了广东省外贸出口的势头。(6)我国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市场政策。(7)2000年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组织。

4.1.2政治—劣势(1)广东省内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使得外贸地区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2)前期货币宽松政策是消减产业竞争力的助力。(3)知识产权政策不完善,导致对外贸易摩擦频繁。

4.1.3政治—机会(1)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2)开放合作不断深化,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3)民营出口企业的异军突起。(4)出口商品加快优化升级。

4.1.4政治—威胁(1)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下滑、进口需求锐减、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2)对外贸易摩擦形势严峻。

4.2经济因素分析

4.2.1经济—优势(1)强大的外贸规模和强大的产业依托。海陆空交通发达。有珠江流经,水资源丰富。(2)广东省是众多华侨的故乡,有利于投资。国家政策性支持。开发历史较早且强度大,有经济基础。经济发达、轻工业极其发达。(3)广东省建立了深圳、汕头和珠海三个经济特。(4)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出口国遍布世界各地,这为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

4.2.2经济—劣势(1)广东对外贸易出口规模大,但效益低。(2)广东的贸易出口方式是”三来一补”为主,比较粗放,仅仅是在大量进口基础上的简单加工。(3)广东省对外贸易出口国众多,经济外部风险增大。(4)与广东省进行贸易的大国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地区,这造成市场过度集中。这种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必将加大外贸出口的不稳定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5)工业产能过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4.2.3经济—机会(1)广东对外贸易起步较早,因此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较早,广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广东产品都有开拓新兴市场的空间。(2)据第107届广交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总体增长的同时,来自新兴市场的采购商人数明显增多。(3)在国内,广东可以提升粤港澳台经贸合作水平,并推进泛珠三角区的经贸合作。(4)广东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持续较快增长,扩大了广东省优势产品的出口。(5)经济领域改革全面推进。

4.2.4经济—威胁(1)金融海啸影响大,远隔重洋的广东也惊涛拍岸——出口订单减少。(2)对外加工贸易下降,部分企业减薪裁员歇业倒闭。(3)人民币升值的压力。(4)经济全球化加剧竞争。(5)经济生产成本上升。

4.3社会因素分析

4.3.1社会—优势(1)劳动力资源密集,以初级产品为主,成本低廉,便于拓宽国际市场。(2)出口产品层次丰富,符合各国人的口味。(3)广东出口企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4)广东是众多华侨的故乡,有利于投资。

4.3.2社会—劣势(1)核心竞争力低,低附加值,出口结构不合理,缺少国际品牌。(2)外贸依存度高,过度依赖外资。(3)广东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落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

4.3.3社会—机会(1)广东省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2)加入wto以来,广东进一步加强了对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了对农业、金融业、旅游业、丝织业的发展。(3)广东的对外贸易出口遍布世界各地,这为广东对外贸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4)广东商品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外贸经济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民营企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3.4社会—威胁(1)对外贸易收支不平衡。(2)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形成一个新挑战。(3)服务贸易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其他产业不同步增长。(4)企业发展布局不协调。(5)wto具有模糊性的相关条款为广东对外贸易摩擦产生提供了机会。

4.4技术因素分析

4.4.1技术—优势(1)大力推进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新消费增长点不断催生。(2)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市场采购贸易,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4.4.2技术—劣势(1)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方式粗放,产业相似度高。(2)先进技术仍然不如发达国家。

4.4.3技术—机会(1)出口商品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2)金融科技产业三融合深入推进,实施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行动,依托高新区、专业镇建成一批金融科技综合服务中心、中小科技企业征信中心。(3)从单纯人工输出正转型为自主技术输出,融入新先技术速度较快。

4.4.4技术—威胁(1)低端技术无法得到更好的保护。(2)发达国家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导致广东对外摩擦的频繁发生。(3)创新技术成本偏高。

5低碳经济视角下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策略

基于低碳视觉,广东对外贸易模式根据peSt分析模型有以下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转型策略:

5.1政治方面的转型策略

5.1.1法律法规作保障在国家已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低碳法律保障体系;在部分城市试点开征碳税、资源税。

5.1.2加强对外合作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利用好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促进建立低碳技术国际转让市场;主动参与低碳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将为贸易模式转型赢得时间。

5.2经济方面的转型策略

5.2.1促进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优化能源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通过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扶持一般贸易中优势行业的方式来优化贸易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产品多元化,进行绿色营销。

5.2.2政府与企业联手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进一步发展低碳金融市场,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建立碳预算自由度,保证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投入;引入资金和技术创建自主品牌。

5.3社会方面的转型策略

5.3.1为对外贸易行业培养低碳人才优化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综合环境;大力引进“海归”人才。

5.3.2行业协会建议行业协会在加强自身行业自律的同时,可协助政府实施相关政策,也可以协助企业谈判协商,实现“正和博弈”。

5.4技术方面的转型策略

5.4.1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广东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技术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发展高端智能化产业;平衡完善装备制造业各类资本和产品的竞争机制。

低碳经济转型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自该名词提出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它的定义不一。此处选择牛文元(2009)、贺庆棠(2009)等国内学者的定义,他们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就是寻求一种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1.推动外贸企业的技术革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模式。目前实现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碳关税、碳足迹、碳信用等正逐渐成为新的贸易壁垒,登上国际舞台。要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企业必须要改变原有产品生产模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此来避免出口过程中被征收昂贵的碳关税的情况。2.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商品范围,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产业兴起。随着低碳经济施行,与此相关的低碳产业也如雨后般春笋产生。由于碳关税以及低碳壁垒的出现,使得中国外贸企业不得不大量生产低碳产品来获取相应的利润,同时许多企业把低碳经济的改革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契机,在短时间内进行技术革新,推出新型低碳产品。与此同时,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碳交易无形中成了各国争相争夺的热点,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资源供给国,因此丰富了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国内生态经济的建设。

(二)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1.降低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中国经济发展中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国外市场的需求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动力,此外中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较高,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大多数是凭借出口传统高碳商品获得利润。如今实施低碳经济后部分发达国家实施低碳准入的制度导致中国外贸企业产品成本增加,市面产品价格随之就会增加,因此中国物美价廉的出口优势随之消失。另外,由于很多从事外贸的中小型企业技术落后,资金不足,无法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导致企业倒闭,进而影响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降低了国内外贸企业的竞争力。2.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影响中国的贸易地位。碳产业最初起源于英国,中国则是近年来才开始关注并朝着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低碳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等领域远远不如西方国家,在国际低碳经济市场中处于劣势。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浪潮还未完全退去,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低碳经济成为众多发达国家大力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契机。反观中国,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根深蒂固,传统外贸企业难以进行产品、产业创新,“碳关税”等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将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产生巨大冲击。

二、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与2014年上半年相比较,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097.5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9850.0亿元,下降1.3%;进口贸易总额为6247.5亿元,下降7.8%。虽然各项数据均有所下降,但是江苏省在全国范围内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外贸大省,截至2015年3月,江苏省对外贸易类企业有99,402家,其中中小型外贸企业占90%左右,可以说中小型外贸企业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因此,在低碳经济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中小型外贸企业能否成功转型对江苏省建设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局限等问题,阻碍了其低碳转型之路。

(一)自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中小型企业通常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人员规模、资金规模和经营规模相较于国有企业等都较小。然而在贸易过程中,其自有资金无法进行高风险、高盈利的项目,为了得到足够的流转资金,它们不得不选择融资。但由于规模较小,不少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存在问题,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信息缺失,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使银行无法仅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决定是否进行融资。同时,中国还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管理机构,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无法扩大经营规模。

(二)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企业定位目标不明。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规模小,实力较弱,企业的经营管理简单,主要由企业的所有者制定市场目标,存在着极大的“个人主义”。同时,这也造成了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的现象。而这些人里面有大部分人并没有接受系统的企业治理或是贸易相关的培训,缺少专业知识,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进行经济活动,而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质量以及转型之路。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下。江苏省进出口商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产品所占比重仍较低,出口商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代表要素禀赋升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同时,由海外转移来的大量的、低附加值、高消耗、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造成省内的能源浪费、紧张,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截至2014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高达426,000万吨标准煤,并仍有上涨趋势。传统企业的能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无形之中也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表1为2008~2013年江苏省综合能源平衡表,由表可看出,江苏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还在增长,随着大范围的能源消耗,加重了环境压力以及企业的生产压力,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处于产业链低端,缺少技术革新以及高新技术人才。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转型,而实现转型的关键就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江苏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资金不足,降低碳排放的技术开发和新能源生产利用等技术领域相较于大型企业仍处于落后地位,很大程度限制了企业的低碳转型的进程。同时,由于中小型企业一直处在产业链底层,难以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生力量打破落后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并且,中小型外贸企业获取信息的速度慢于走在前沿的大型企业,无法及时紧随大的经济潮流,导致企业难以短时间内正确制定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转型之路。这些无法成功进行低碳转型的企业最终将会消失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

三、低碳经济下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转型策略

(一)加强企业信用制度,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无论是技术变革还是人才引进,都与企业的规模和资金状况有关。为了加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内部有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加强企业资信,以便于更好地获得融资,扩展产业链。同时,江苏省政府也应该加大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规范融资制度,简化融资手续,鼓励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设立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风险专项资金,弱化融资过程中的信贷风险,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低碳转型制定成首要的政府经济工作目标之一。

(二)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创新。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一直按照传统的贸易经营方式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经营公司,而当今低碳经济的时代已经不再容许这样的经营方式存在,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繁荣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是中小型外贸企业要做的事是管理升级,科学把握企业成长周期,掌握正确的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方法,积极构建企业管理战略体系;二是要积极进行科技、制度、文化方面的创新;三是要全面统筹生态、社会发展和产业。将科学技术融入企业发展生产中,实现多产业、多产品、多功能的组合,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实现企业的集约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三)促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跟随绿色经济的潮流。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同时还存在着能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现状。就江苏省中小型企业而言,首先任务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建立高效低碳的能源产业体系。江苏碳汇、清洁资源较丰富,拥有着发展新能源的先天条件,因此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建设光伏电站,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自然提供的资源进行发电等工作,将其灵活运用到企业生产上。在未来的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中,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省优化能源结构的重中之重,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变革供能方式,创新节能技术逐步引领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中融入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

(四)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企业现有人才队伍状况与公司建设不相符合、不匹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小型外贸企业应通过多渠道引进所需人次,除了直接从高校招聘,从社会上招聘有经验的适用人才,还可以通过制定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科学分析,横向联合,巧借外力因素。与此同时更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投入必要的物资,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企业的发展铺设更好的道路。在企业内可适当实施人才考核制度,加快人才梯队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工作竞争氛围,例如企业可采取绩效制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四、结语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世界能源与资源的逐渐减少,实现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各国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对于中国而言,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也正是江苏省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低碳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加快企业内部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人才创新机制,并辅之以政府和银行的支持,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转型之路,实现经济系统从“高碳”走向“低碳”的进程,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1

[2]单胜道,毕晓航,王志荣等.长三角地区能源与低碳转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雷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王鑫.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深层分析与对策思考[D].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