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0:08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明确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都应该认真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格魅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直接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进而对学生造成影响。当前,社会中的种种因素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给他们带来压力,并产生紧张的情绪,这些都直接体现在了日常的教学行为中,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养,给学生展现出正面、积极的形象,给课堂带来活力,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同时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初中生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向师性比较强,因此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当教师把自身的乐观心态传递给学生的时,学生心中老师也会树立起高大形象,学生通过跟随教师从而被教师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能够自我调节和控制,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教师要认真地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资料,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研究教材,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新课程的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将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感受,对彼此的心得和体会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通过讨论、游戏、竞赛和表演等开展活动。例如,在开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表演,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从而在生活中可以处处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

第二,将心理健康体验教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是教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情感体验中会涉及到很多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自主理解,进而得到实际的情感体验和见解。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书籍进行阅读,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开展多种教育形式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对话体验、生活体验和问题体验等,加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比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会对自己有很多不同的体验,比如经常被别人笑话相貌、身高、家境、口音、成绩等。教师这样设计其实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虽然这些都是真实的体验,但是每一个人的体验都具有片面性,不能准确的表现出学生个体的真实特征,学生通过与教材对话、和教师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学生跟自己对话等,深化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互相尊重,构建起自信,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在丰富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学生只学习理论还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要将理论和行为结合在一起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理解消化,从而更好的指导自身的实践行为。有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但当别人遇到同类问题时,就能头头是道的进行分析,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传统教学最大的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培养自身的自觉性,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教学评价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原则,全面、科学的发挥出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通过发掘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不足之处,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对学生作出肯定性的评价。保护班级内学习成绩落后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加强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课程的性质,既要实现学科目标,也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鼓励他们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评价中,不但包括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另外,要做到全过程评价,不能仅仅评价结果,还应该评价过程,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和心理素质评价。当前有很多初中生出现了厌学和逃学的行为,由于他们的学生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同时受到家长的指责和批评以及同学的讽刺,从而产生了自卑、逃避心理,不仅影响了学业,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通过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的初中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初中教学课程的难度。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使教学课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教育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Simplediscussiononthementalhealtheducationonthe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s

ZhangQin

【abstract】the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isonespecialgroup.theyhavemultifariousmentalbewildermentorproblemintheirselfconsciousness,interpersonalinteraction,jobs,growth,learningandlife.inthecircumstances,tolaunchthementalhealtheducationhasbecomethesubjectthatthevocationalteachingworkersmustface.

【Keywords】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往往入学基础一般而父母期望值偏高,文化素质较低而学业难度较大,专业技术水平一般而社会就业录用技术要求门槛较高。所以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一项对840名职校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当中从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从未当过班干部的为14.41%;学习成绩居中下游的为86.6%;上职校是为混毕业的为25.05%;作业经常不完成或从来不完成为16.76%;课余时间看书学习者为12.97%;对学习缺乏自信者为1.89%;对今后生活毫无打算者为7.58%。在这种情形下,对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中职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

1.1社会环境的压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生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从入校到毕业前,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1.2家庭环境的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是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由此产生两种心理压力,一种人怕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表现不符合家长的要求会挨责备而产生心理压力;另一种较懂事的孩子则怕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心理压力更大。

1.3学校环境的压力。职业学校与初中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多,专业性较强,许多中职生难以适应这一转变,感到压力很大。

1.4自身的原因。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到职业学校是不得不来,无可奈何而来,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

2.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还要通过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独特的功能。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应付挫折,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长期以来,中职生的德育工作中缺乏心理辅导,使许多教师在认识方面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学生所有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都归结为政治思想道德问题;二是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靠德育去完成。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有时反而使德育陷入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地位,而心理辅导的运用正好弥补了上述的不足。

2.3从心理健康教育与中职生的社会化的关系看,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认识过程,使他们逐渐在不同程度上学会做人处事。

3.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

3.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职业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

3.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要不断改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3

一、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学素材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压力,对学习产生反感,主要原因是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繁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认知研读生物教材,在教材中挖掘出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然后将这些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学联系起来,利用这些教材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比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中“新陈代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新陈代谢越强的生物,表现出越强的生命活力这样的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要做一个有活力的人,不断革新自己的思想,从而促进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是一种社交性的生物,人的情感、行为以及价值观都会和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必须要根据现实需求来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和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在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人类对植物的这样一种依存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自己要怀着一种对大自然敬重的心态,友善地对待周围的一切,和自己的同学、父母是否能够和谐相处,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并像植物一样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总之,教师需要善于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延伸到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生物的学习中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健康氛围

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原因不仅仅是学习压力引起的,还和周围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桌子上放上一盆花,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在教室里面贴上名言警句,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也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初中生物“呼吸作用”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将吸烟的害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人在吸烟的时候,就会对人体的细胞造成损害,然后影响人体的健康,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吸烟对肺部损伤的图片让学生来观看。当学生看到图片的时候,就会受到一种震撼。此时对于一些班级里面有吸烟现象的同学,教师不要直接指出,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明白吸烟对人的危害是很严重的。教师要用轻松幽默的环境来缓解学习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然后让学生来回答自己对于呼吸的理解,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就会感觉到一种放松,因此就想要积极参与进来,一些平时有吸烟现象的同学也愿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每个同学对吸烟都有了自己的感受,然后就能够主动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教学过程,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三、优化教学过程,渗透心理教育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4

健康不仅指躯体的正常运转,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在初中阶段,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一定的技能,还要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挑战精神,树立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

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他们对初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学习内容的增多,再加上来自同学、教师、家长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原有的自信产生了动摇。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使他们能够正确接受挑战,树立信心,教师要注重把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为心理健康课的起点,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诚地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心理障碍,减轻压力,接受挑战,树立自信。

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一节“树立自信,接受挑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活动课,安排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音乐巨匠贝多芬和背着父亲上学的洪战辉二人的成长事迹材料。活动课上学生敞开心扉,感情自然流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认为贝多芬、洪战辉二人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常人无法接受的,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住,而是跌倒了再爬起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这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能勇敢地接受挑战,认真面对困难和挫折,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树立了自信心,开始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培养合作、交往、悦纳意识,做负责任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的重要性和作用。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再加上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独特的身心特点,极易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偏差。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善于与人相处,教师要选择一些适宜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给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正确理解与他人交往的原则。

如在“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吗?”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个人在家庭、学校、班级及与他人相处时的责任。就像拔河一样,如果大家都在努力,而有人却应付了事,他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两个同学闹矛盾,把过错都推向对方,一味指责对方,他们也是不负责任的人。

三、优化心理环境,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与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有关,在集体中,个体受制于整体,而整体的心理环境又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教师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一个宽松和谐的集体中,每个学生都能愉快、轻松地享受生活、接受知识,都能真诚自然地表露情感,自如地进行人际交往。这种氛围对那些自卑、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的学生会有很好的影响。

四、培养良好的心境,形成乐观的学习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他们乐于学习,乐于上进。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乐于交往、乐于学习呢?

首先,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融。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情的交流、爱的投入,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以亲切自然的态度、饱满的情绪,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经常以信赖的目光、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使学生产生一种乐观的情绪。

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

最后,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问题,正确处理和解决发现的问题,要做到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心境中乐于学习。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学生自信、自省、自我调节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5

一、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文针对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采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普测、设立心理咨询室、学习心理教育等方法和手段,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矫治措施。

(二)自然实验法和行动法: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行为研究。

(三)个案法:由学生心理咨询室负责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通过对个案分析、追踪研究,探索心理问题的监护、矫治措施。

(四)心理测验法:采用《SCL-90》、《CpQ》、《mHt》等国内通用的心理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系列问卷》,要求有关学生和家长书面回答,了解学生现有的心理状况及以后的发展水平。

上述四种主要研究方法,在运用中相互补充,配合和验证。

三、结果与分析

(一)健康涵义

健康是“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二)问题提出

我国教育工作中长期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不但有义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摆脱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困扰,走向快乐人生,而且更有义务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养成健全人格的环境。

(三)针对问题

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总趋势是随年龄增加而递增的,据调查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比同期国外严重的多。从事心理教学的海南医学院心理副教授岳筱雯同志在分析“马加爵案”时称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家庭、学校重孩子成绩、轻心理素质教育;二是家庭、校园等成长环境灌输给孩子的信息偏颇,导致孩子形成对社会德看法偏执,直接影响其为人处世,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四)学生发展需要

当前青少年学生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学校发展需要

国家教育改革方向正逐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关注个体的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为当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长期得不到重视而疏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目标定位。

(六)所要解决主要问题

1、探索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2、探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3、探索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问题;4、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有一正确的认识;5、在体育运动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七)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目前,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国内从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但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多起来。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倒是在中学这一阶段开展了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我国有自己的行情,我国中学生与美国中学生差异很大。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照搬美国模式。

四、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和需要。

建议:(一)采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普测;(二)理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认知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防治心理疾病;(三)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教育,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四)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忍耐、坚强、开拓进取、沉着果敢、互助合作、责任心强、乐观理智等品质;(五)情绪调控教育,协助学生发展稳定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防止情绪波动过大,避免心理失衡;(六)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提高社会化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健康教育发展;(七)轻度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自我治疗教育,协助学生开发生活体育的运动健心潜能。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7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要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内容。

二、结合学生实际,重视青春期教育

中学生是孩子们身体、心理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其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测的。在这一时期他们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促使他们迫切地寻找答案。我们成年人都曾经历过那个时期,而事后却不一定能体会那时的心情和变化的急剧。初二第一学期的第一、二章节讲生殖、发育,教材的安排正好符合学生发育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讲到这儿时,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安排较多的资料,如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等,通过正面启发和引导学习,使学生正确了解两性身心差异,使他们认识到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使学生由好奇、害羞、恐惧等心理转变为敢于正确面对自身的各种变化,并能够正确爱护、保护自己。

青春期又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学习时间过长会使大脑产生疲劳,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在讲到神经系统时,通过学习,孩子们认识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用脑卫生:1.善于用脑。要注意劳逸结合、动静交替,还要交换脑力活动的内容。此外,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条件反射。2.勤于用脑。要注意遇事多想多问、先想后问,这样才能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使人的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更加深刻。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要把学习、工作、体育运动、休息和睡眠等时间合理安排,尽量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以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对学习效率的提高、神经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益处。

三、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生物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活动“调查麻雀减少的原因”中,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我们周围的麻雀的确减少了很多,这与麻雀生活相适应的各种因素都有关,同时还了解到植被的减少、动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对人们的实际生活造成的影响。通过活动,学生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如何面对人际交往中的“碰钉子”或“碰壁”,如何对待人生道路的“坑坑洼洼”,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现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孟德斯鸠认为:"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是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以及社会化方面,具有学校难以起到的作用。伟大的德国教育家福尔贝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的手里,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一个孩子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人格是否健全、身体是否健康,且成绩是否良好,都与家庭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构建三位一体化教育,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尤其是80年代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愈加强烈,他们不惜代价,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乃至一个好的大学,然而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这又以思想教育的削弱最为突出,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家庭教育观念片面

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持这种观念的家长把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认为家长的义务是解决孩子的吃、穿、住、用及其他花销。这些家长往往用物质需求的满足与否,衡量自己对孩子所尽的责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发展。在这种家教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初中学生的需求发展出现畸形,高级需求-精神道德需求萎缩,给年轻的心灵带来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障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传统观念深深扎根于广大父母的心中,这种心态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感彩。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的将来进行设计,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智力、性格、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以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庭私事。结果,必然导致家教态度和行为的偏差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恰当

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是不科学的,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有突出表现三种形式:a.溺爱和过分保护型,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不能正确把握感情的分寸,被爱心蒙住了眼睛,不但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而且还言过其实地称赞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结果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唯我独尊、好高骛远,为所欲为等性格缺陷。b.过分严格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恪守"不打不成才"的信条,对子女采取严厉管制和强迫教育。这种要求过严、限制过多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抗意识,甚至做出极端的举动。c.放任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本着"树大自然直"的原则,对孩子不管不问,听其自然,这会使孩子养成散漫的习惯,缺乏自制,善恶不分,易受外界诱感,不能很好地接受社会约束,有时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

(三)家庭气氛的不和谐

家庭气氛往往通过家庭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出来,不良的家庭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不和经常打架争吵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母离异家庭破裂残缺重新组合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许多不利影响,由于家庭婚变父母的精神压力较大容易沉闷暴躁,喜怒无常,从而导致对孩子缺乏耐心关怀和理解,容易使孩子脱离健康的家庭教育,受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误入歧途。案例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和行为上的创伤,比其他行为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理创伤更多更大。

如果父母意志薄弱缺乏耐心,固执已见优柔寡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等,那么家庭气氛的种种弱点就会感染孩子,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折射出来。

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一)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物质生活的"营养过剩"而在心理需求上"营养不足"的困境,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常被搁浅。因此家长要及时转变自己的家教观念,摒弃以往那种只顾子女智力投资和学业成绩的错误观念,树立新的家教观念,理智地爱护子女,降低过高的期望。

(二)创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孩子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世风民风皆起于家风",中国自古就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过去人们所倡导的"治家""齐家",目的就是管理好家庭事物,处理好家庭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家庭成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前提是家庭成员要团结,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否则,夫妻反目,整日争吵,意见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孩子会漫漫养成自私、虚伪、说谎、冷漠的心理,对他今后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家庭,家长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伤心泄气的样子,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只有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造成儿童心理扭曲,性格缺陷,行为失当的根本原因,还是家长自身精神的贫乏、失误和偏颇。所以,教养子女,根本的是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自己做出好榜样,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纯净、更美好。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让他们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应切实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我们应该尊重、理解他们,和他们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分类号】G444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个定义中最重要的一条标语标准,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在当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孩子天天生活在爷爷奶奶的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的家教策略和“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产生了代际间的矛盾冲突,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了对生活的不适应,甚至心理异常或疾病,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笔者在此结合初中生物学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实际,浅谈如何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与各位商榷。

一、选准渗透点,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克服悲观、怯懦、抑郁、紧张等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经常性地保持舒畅、喜悦、乐观、自信等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生动活泼、蓬勃奋发的良好心态,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如《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中一章中的设计的“无偿献血与血压测量”的课外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留守儿童关爱他人生命,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乐于为挽救他人生命奉献爱心的高尚情感。又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通过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课外阅读,不仅开阔了留守儿童的知识视野,而且给他们渗透了关爱他人生命、自愿向某些患者捐献器官的情感教育。

再如第六章在学习了《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后,设计了分析人行道中盲道和电视中哑语节目用途的练习题、向盲人献爱心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介绍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的课外阅读资料,这些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和态度;在介绍了激素调节之后,简介了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牛胰岛素的先进事迹,这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热爱祖国、增强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选准渗透点,对留守儿童进行性心理的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消极、被动地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留守儿童心理防御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学习《青春期》一节时可以这样安排,在课前可与留守儿童共同将青春期心理特点的一些表现编成小品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既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又活跃气氛,使留守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青春期独立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在此环节中,一方面以孩子的语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陈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让留守儿童分析其中的不是,另一方面,引导留守儿童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分析留守儿童在他们之间的某一矛盾,通过这样的过程,使留守儿童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同时,在此基础上带领留守儿童共同探讨青春期性意识萌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下调查的基础上将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几个阶段简单介绍给留守儿童,并在异性心理问题上以故事的形式提出早恋的问题,从早恋的负面影响引发留守儿童间的讨论辨析,使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性意识,并获得正确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进而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三、选准渗透点,培养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学会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格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留守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留守儿童为本,尊重、理解、信任留守儿童,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新的课程标准让留守儿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就能很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责任心以及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

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活动,从留守儿童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不仅要让留守儿童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还要让留守儿童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即总结失误改正错误,总结自己的成功体验。培养了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地位,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

又如在《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中,让留守儿童学会提问题,学会设计实验(包括设计记录表格)来提高留守儿童的探究能力,尤其是通过让留守儿童设计记录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组重复实验数据的表格,及对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使留守儿童的探究能力达到较高的层次,同时为留守儿童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及认同“勤能补拙”的道理。

四、选准渗透点,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0

FangFu

(mentalHealtheducationCenterofZhangjiajiecampus,JishouUniversity,Zhangjiajie427000,China)

abstract:mandaladrawingisanimportantcontemporaryexpressivetherapy.thisarticledescribesthetreatmentmechanismofmandalapainting,showsthepreliminarystudyofusingmandaladrawinginthe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classandgivessomediscussionsandprospectstotheresearchoutcome.

Keywords: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mandalaDrawing;expressivetherapy

1.引言

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经历的心理冲击日趋增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更多。虽然,从社会到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收到重视。如果能在课程中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不仅提升他们当下的心理素质,还会让他们收益终身。而现在的90后大学生,普遍不喜欢说教和纯理论,更喜欢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授课方式。因而,在课程中如果采用表达性心理治疗,将会大大提升教师课堂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会心理调节的方法,完善自己的人格。在众多表达性心理治疗方式中,笔者认为曼陀罗绘画治疗的方式更平和、对人的影响更深远。

表达性艺术心理治疗是当代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游戏、活动、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媒介,以非口语的沟通技巧来介入,释放被言语所压抑的情感经验,处理当事人情绪上的困扰,帮助当事人对自己有更深刻的、对不同刺激的正确反映,重新接纳和整合外界刺激,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曼陀罗绘画就是表达性绘画治疗的一种形式,它是目前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由荣格发明。荣格认为,曼陀罗绘画具有整合心理分裂,增强心理和谐与人格完整的功能。在荣格的倡导下,曼陀罗绘画成为表达性绘画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

曼陀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意为圆轮、坛城。梵语manDaLa由manDa、La两个字组成,manDa表示事物的本质,La则表示圆满。在藏传佛教和印度教中,曼陀罗象征宇宙对称、统一、和谐,也象征生命最高的维度――终极圆满,即象征人类心灵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在密续,曼陀罗的意思是“撷取生命、智慧、证悟的精华”,曼陀罗是内在心灵的地图2。

2.曼陀罗绘画的治疗机制

曼陀罗绘画的治疗机制主要包括表达性绘画的治疗机制和曼陀罗绘画治疗本身独特的治疗机制。

2.1表达性绘画的治疗机制

表达性绘画的治疗机制主要体现在图像呈现和自由隐蔽性两方面。

人类的很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是前语言的,而人们的思维大多是视觉型的,很多体验不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在绘画疗法中,这些不能被语言描述的,或者被压抑的体验,就可以通过绘画、图像释放和表达出来。同时,绘画本身是符号和中立的,绘画者可以通过绘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情感,这样的表达具有隐蔽性,没有道德、脸面方面的顾忌3。

2.2曼陀罗绘画独特的治疗机制

曼陀罗绘画自身独特的治疗机制主要体现在曼陀罗的保护性和整合性4。

曼陀罗通常是由圆、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以及各种有象征意义的原型组成的有中心的、对称的图画。其中,圆形代表着保护、无限、和谐以及团结;方形代表着天圆地方,让人感觉安宁、踏实与信任;三角形则象征着突破进取以及回归自我;莲花如同母性,孕育保护自我1;宝剑象征着勇气和力量;十字架象征这永恒的生命;太极象征着阴阳协调与自我整合……在曼陀罗作品中,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红色往往代表热情、活力、希望;黄色被联想成太阳、光明和钻石;蓝色引发平静、开阔,象征意识的清明;绿色代表着生机和希望……因此,不同的曼陀罗作品,虽然图案颜色不同,但都具有保护、整合的功能。

3.曼陀罗绘画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应用

虽然曼陀罗绘画治疗目前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应用颇多,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却几乎没有先例,因此本研究秉持谨慎的科学态度,只做初步尝试,旨在确定大学生对曼陀罗绘画治疗的接受度及理解度,以及初步感受和收获。

3.1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选取的对象为湖南某高校大一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两个班级,学生人数为240名来自大一各个院系和班级,其中,女生167人。

本次曼陀罗绘画在该门课程中期进行,采用曼陀罗自由绘画,即研究对象在受过曼陀罗绘画专业培训的老师引导下,明白何为曼陀罗绘画之后,在素描纸上自由绘制曼陀罗,并用油画棒为曼陀罗涂上色彩。所有参与的学生在施测完成后填写由傅芳编制的《曼陀罗绘画调查问卷》。该问卷有15道题,除了考生籍贯来源、院系班级等信息外,还包括是否理解曼陀罗绘画、是否接受曼陀罗绘画、在完成曼陀罗绘画后有何感受、曼陀罗绘画是否有帮助、绘制曼陀罗是否存在困难等系列问题。

3.2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次研究共回收上来曼陀罗绘画作品和问卷各240份。这些作品和问卷结果显示,240名同学中,有231名同学能够接纳曼陀罗绘画,约占总人数的96.7%;有84.1%的同学在完成曼陀罗的绘画后有情绪宣泄、心理平和、内心喜悦、深受启发等感觉,其他同学表示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58.3%的同学表示绘制曼陀罗的过程很顺畅,35%的同学在绘制之初感觉有些困难,随后很绘制很流畅,5.8%的同学下笔困难,余下两位同学根本不愿意动笔。240份作品中,约有95.4%的作品符合曼陀罗绘画的基本要求,另外4.5%的作品明显不符合要求。

以上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曼陀罗绘画的接纳度相当高,且绝大多数都能初步理解曼陀罗绘画的含义和意图,并从中获得平衡、调节和启发。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使用曼陀罗绘画是切实可行的。然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也表明,有少数学生对曼陀罗绘画不理解、有畏难情绪,这也是在大规模团体中使用曼陀罗绘画需要克服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