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石油化工市场研究十篇石油化工市场研究十篇

石油化工市场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8:35

石油化工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南美市场项目经营管理本地化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56-02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南美国家政治、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作为全球范围油气资源主要聚集地之一,除了传统的中亚、北非等进入较早、布局及运作较为成熟的市场外,中国在南美油气市场的投资及开发力度越来越大,南美已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海外战略油气合作区。为了在南美市场上提高石油工程项目经营管理水平,势必要走上本地化经营的道路,而起步就需要解决好人力资源管理本地化的问题。由于南美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发展经历,故以玻利维亚石油工程建设项目为代表来研究分析人力资源本地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南美市场的普遍情况。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地化的动因

中方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这是现实因素,随着近几年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中方企业在海外竞标及运作工程项目的低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像以往那样成建制动迁大量的中方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辅以雇佣当地人员作为人力资源补充的做法,虽然从项目组织及运作上便于管理,但从经济角度考虑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切合企业发展的实际。

当地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根据玻利维亚相关法律,跨国公司在该国经营必须雇佣不少于其员工总数85%的本国人。在该国运作工程项目,必须遵守这一人力资源本地化的强制性法律要求,仅靠中方人员对如此高比率的当地人实施管理也是有难度的。同时这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实行更加积极的本地化策略、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繁荣,能够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和社团的支持,有利于项目的平稳运作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减少对中方企业管理的抵触。如果不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实行本地化经营,而还是盲目照搬国内或以往国际工程项目的经验、沿用中方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很容易激起当地员工、当地民众的抵触。特别是与当地雇员直接打交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有效的本地化。

克服中外文化及价值观冲突。由于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东西方差异,传统的中方员工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以及中方企业倡导岗位奉献、一专多能的用工理念在国外并不适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本地化,将会在跨文化沟通及管理的过程中产生较多摩擦。

二、南美人力资源市场特点分析

与以往国际工程项目所在国人力资源状况相比,南美人力资源市场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

当地人力资源素质相比较高。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福利相对健全,当地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好。以往的国际工程项目,大部分技术工种及项目中高层管理人员都需要从国内动迁,当地的人力资源只能作为辅助及补充;而在南美洲运作项目,能够从当地招聘到满足项目所需的绝大多数技术工人及中、高级管理人员。这为实施人力资源本地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当地劳工法律法规较为完善。相比较非洲、西亚等国家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南美大部分国家法律体系较为成熟完善,严格按照法律条款演绎各种法律关系。重视保护人权,《劳工法》对于企业的限制相对较多,对于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较为充分,当地劳工局及法院对调整、规范用工关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工会及社团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国内工会的组织模式及功用不同,当地工会及社团从行政上不受政府及企业约束,代表员工利益同政府和企业之间在人员招聘、薪资谈判、劳动关系协调等各个方面发挥桥梁作用,能量巨大,有时能够左右政府及企业的决策。一旦发生劳工纠纷,企业往往面对着的不是雇员个人,而是其后面支持着的工会或者社团。

当地人工工效相比而言较低。工资形式主要采取计时工资制,这对于视工期进度就是效益的工程项目来说非常不利。

当地人力资源流动较为频繁。据项目统计,当地人力资源流动率高于40%,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本地化的目标

工程建设项目的目标主要包含效益、进度、质量、安全四个大项,故人力资源本地化管理需在完成传统意义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紧紧围绕这四大目标提供有效支持,确保项目整体目标和利益的实现。

降低人工成本。一方面要做好中方项目人员的甄选,减少不必要中方人员的派出;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好当地人力资源,需要和施工任务、施工计划紧密结合,根据所需及时实施本地人力资源招聘和遣散,减少人力资源浪费,配合项目经营管理和生产运作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提高人工工效。既要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措施提高绩效,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避免过多产生不合理的怠工或者窝工而导致工效降低,确保工期进度按计划进行。

提升技能素质。技能及素质的提升不但能提高工效,而且能确保项目质量及安全目标的实现。通过相应的岗位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以满足项目对技术工种及管理人员的需要。

保持队伍稳定。合理控制人力资源流动率,特别是中、高级当地管理人员,以确保项目各项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克服中外混编队伍中的文化及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摩擦,平衡中方及当地员工之间的管理隔阂;及时处理劳工纠纷,规避项目本地化用工的法律风险。

四、人力资源本地化的措施

强化人力资源组织。一方面本着精干高效原则做好项目中方人员的选派,特别是核心管理层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突出跨文化工作经验、业务技能及语言沟通三方面的考核;而对于中层技术及管理人员,尽量减少中方人员的比重,优先选择敢于负责、素质过硬、一专多能的人员,少上或不上操作工人,中方项目管理团队着重把握好对项目方向的掌控。另一方面对于当地员工的招聘及管理,紧密结合施工需求编制并执行人员招聘计划,做好入职考察,选用融和性强、责任心强、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人员充实到项目中层管理中,特别优秀当地人才可吸收到项目高级管理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当地优势,并做好适当的分权及授权,信任及支持当地员工开展工作,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荣誉感和使命感。

积极促进文化融合。组织中方员工开展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及日常交流用语的学习,教育引导中方员工尊重当地员工。以往的国际项目在当地招募的人员都是技术水平要求非常低的辅工种,但当地员工的素质和技术水平都相对较好,且自尊心比较强。中方人员在工作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适时开展加强交流增进互信的活动,考虑到南美的足球文化开展中外员工足球赛,中方春节时举办晚会邀请当地员工一同参加表演节目,在当地圣诞节时组织员工集体会餐、互赠礼物和祝福,进一步增进双方的相互交流和协作配合,在混编的队伍中凝聚力量、鼓舞士气。

合理制定管理制度。虽然中外方有一定差异,在队伍管理制度上不可避免会采取区别对待的做法,但要划定底线,尽量一个标准,减少当地员工在队伍管理上由于这种不一致所产生的不平等感。对于触犯底线纪律要求的要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全员传达。无论是人员的入职、还是请销假、离职解聘,都严格按照规定及管理程序进行办理,严肃工作纪律。

强化激励措施。针对当地员工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薪酬标准模糊等问题,制定员工技能等级划分及薪酬标准,坚持岗位分级、同级同酬,理顺晋级程序,避免相互攀比诱发薪资矛盾,既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也激发了当地员工努力工作、提升技能水平、晋岗调薪的积极性。由于项目短期性、临时性的特点,无法通过实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式促进当地员工提升岗位技能,但可以根据工作实际组织各专业、各工种的技能培训,把培训作为对当地员工的福利,培训合格的发放培训证书并放入员工简历,既有利于提高员工实际技能,同时也利于员工将来求职就业。

合理运用“外包”模式。在当地签订劳务分包合同,转移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降低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难度。但是劳务分包无法冲抵法律强制规定的本地化比率,同时过多的劳务分包也会提高人工成本,应适时选择。可以借鉴外包的理念和某些做法,将项目当地员工组成相对固定、成建制的作业单位,选择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的当地员工作为负责人,由项目统一下达工作计划及任务并考核、由当地负责人组织实施,在计时工资的基础上对于超量完成任务的进行整体奖励,引导当地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互协作、积极克服制约条件,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既便于管理,又能够克服计时工资的短板、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密切相关组织联系。加强与当地社团、协会、劳工局、法院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工作协调,虚心请教问题并接受好的建议,积极表明中方项目遵守法律法规、融入当地规则的意愿,争取相互理解与支持。可以成立混合委员会,吸收素质好、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够考虑项目整体利益的当地员工代表广大员工加入,通过定期召开混合委员会会议,保持好与当地员工的沟通渠道,及时协调解决当地员工的合理诉求。国外很多对外事务、劳工纠纷惯例上是由律师出面的,在当地寻找专业素养高、职业道德好的律师,能够帮助项目规避预防和及时妥善处理很多劳工纠纷。

总而言之,与以往在非洲、中亚等地区实施的国际工程项目相比,南美地区当地人力资源的素质普遍还是好的,能够招聘到符合工作需要的员工,相关法律法规也比较健全。只要遵守法律、尊重劳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结合实际创新思维开展本地化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石油化工市场研究篇2

关键词:石油化工产业;高新技术

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基本特点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

(一)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前列。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石油化学工业规模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已跻身于世界石化大国行列。截至2006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较上年增长6.3%,约达3.5亿吨,稳居世界第二位;原油加工量达到3.07亿吨,四大类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和重油)产量达到1.88亿吨。据中国石化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生产原油1.8665亿吨,同比增长1.6%;原油加工量32,679万吨,同比增长6.4%。国内成品油供需基本平衡,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石油化工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我国不仅是世界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而稳定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使得石油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也在快速的增长,以石油为原料的大部分石油化工产品的产量满足不了国内市场,每年都要依靠进口才能解决需求。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花费797.7亿美元,进口成品油花费16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超20%和约6%。而我国化工产品的自给率相对较低,一些高新技术的化工产品更是需要进口。2005年我国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777.4亿美元,增长18.7%,其中化学品贸易逆差为410亿美元。

(三)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在中国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在2006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2602亿元,同比增长26.7%,完成工业增加值12131亿元。如表1所示,我国是石油化工产业的增加值逐年在上升,并且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年的提高。(见表1)

美国《财富》杂志按2006年营业收入排列的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巨头企业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排名都有所上升,其中中国石化(SinopeC)以1316.3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第23位上升到第17位,中国石油(CnpC)从2006年的第39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24位。

二、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国内石油资源紧缺。

尽管我国石油资源总量比较大,但是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我国石油消费进人增长期,从未来的趋势看,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仍将跟不上需求的增长,而且目前我国没有足够的能源战略储备,所以国内市场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石油对外依存度增大。我国原油进口量和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7013万吨和近6000万吨分别增长到2005年的12682万吨和11875万吨,原油进口量、净进口量分别增加了80.8%、98.9%,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和14.7%;而原油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2%。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9.6%上升到42.9%。预计未来我国的石油资源供需矛盾和对外依存度将会越来越大。而过高的依存度几乎要达到了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由此可见,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这将对国内石化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石油和化工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产品的更新速度和频率都很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始终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我国石化技术的进步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科研体制仍然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科研开发的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高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开发薄弱,缺乏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和研究院所,使得我国石化行业的专利技术和成套装置技术较少,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存在差距,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更大。

(三)行业垄断严重。

我国的石化行业中的三大巨头企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洋石油占我国石化产业的大部分比重,行业垄断情况比较严重,而且我国现有的政策使得国外的大型石化公司很难进入中国市场,只有通过投资来参与竞争,这无异于降低了对国内行业的冲击度,减小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使得国内企业的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足。

三、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基本思想

(一)改造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方向。

1.技术密集化。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存在连续性强、危险性大等特点,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要实现技术密集型,设备是关键,科学的工艺配套方案是核心,控制技术是保证。如果设备故障多,必然会使得先进的工艺无法有效应用,职工的数量也无法减少,因此就不能实现技术密集。另外石化行业本身有自成体系的特点,即全部开采加工工程可以在一个企业内完成,因此企业内部必须要有科学的工艺配套体系来保证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向技术密集型发展,是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密集型同时也是我国石化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必由之路。

2.集约化。上个世纪,我国所建设的石化企业一般都属于大而全的大型模式,如上海石化就属于油、化、纤、塑和精细化工门类齐全的特大型石化企业。而进人新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条件下,石化工业应该进行转型,强调发展核心业务,强调专业集中度。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企业更易管理,技术才可以更加集中,企业的销售也可以更加的专业化,从而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二)改造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点。

1.拓展产业链。相对于其他行业,石化行业有着独特的行业优势,它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化学合成来加快技术创新。因而便于在行业内部之间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有利于开展深加工、精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率;在横向上又可立足某一特定区域,相互间关联度高的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形成新型的生态工业区或生态经济区。

2.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虽然在未来数十年内,石油依然在世界能源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石油资源毕竟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它将最终被消耗殆尽,因此开发替代和可再生能源是未来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石化企业应该利用高新技术积极探索,开发利用替代与再生能源,这对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促进石油化工产业改造的政策措施

(一)提高创新能力。

1.强化创新主体。明确和巩固企业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投入主体、创新执行主体、创新决策主体、创新利益的分配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营造一个创新大环境。

2.建立创新机制。由于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研发面较广,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应该努力建立高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保证创新成果能迅速得到转化和推广,最大限度地体现创新成果的价值。

3.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企业创新更需要人才的强力支撑。石油化工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把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加大创新投入。资金投入是创新的保证,石油化工企业应该积极建立研发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可以从每年营业额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创新的经费,同时也要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当然,企业的资金投入不应该是盲目的,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和投入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增强行业竞争力。

国外的许多公司已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如美孚、壳牌、埃索三大品牌以及加德士等品牌已牢牢占据中国的油市场,并且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是以高档油为主,中国70%的高档油市场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虽然我国已经有一些自己的品牌,但尚未形成国际化品牌。

这就要求石化行业要重视我们的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把市场作为竞争的主战场,进一步完善营销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重视营销的管理,主要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研究等,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发自主品牌,增强行业竞争力。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一是加快重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应当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要求,针对石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中的问题,鼓励主业与辅业相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相分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我国石化行业的整体实力。二是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石化经济和民营石化经济。运用各种经济形态,突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以合作、合资等方式参与企业项目,国有资本逐渐退出产业领域。这些经济形态能够给老工业带来活力,促进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Coons,Rebecca,alperowicz,natasha;Youngian:Globalpetrochemicals:Chemicalweek[J].2008,Vol.170issue10

[2]刘均安.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现状和发展[J].中外能源,2007,10

[3]李南南.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市场经营―化工之友,2007,7

[4]李晋.国内石化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7,4

[5]李钢,刘冰.中国石化工业现状及展望[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7,10

[6]华,安蓓.石化行业面临三大突出问题[n].中国企业报,2006-8-15

[7]张仁开.我国石化工业自主创新对策研究[J].产经论坛,2007,7

石油化工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石油海外市场开发策略

导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新型的知识经济时代导致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有了新的特点,这些外在环境都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要求,要求我国的石油企业只有全方位开发国际市场,在国际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寻求新的渠道,才能实现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石油企业应加速“走出去”的步伐,采用跨国经营战略,全力开发海外市场,与国际著名石油公司竞争。石油企业在开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由于起步晚,要针对遇到的问题,认真分析,亩提高海外市场开发能力。

1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发存在问题

1.1企业机制不灵活

石油企业多为国营性质,在海外的市场缺乏自主经营权,工作人员不能因时制宜地根据突发状况做出灵活的决策,而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很多有严重的官僚作风,大大制约了石油企业的海外发展。同时,由于石油企业重组后容易有产权、责任问题混淆,企业的奖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了工作效率。此外,石油企业在开发国际市场的行为上,还处于圈地为营、单独奋战的状态,石油企业海外开发方面的国家政策导向和扶持也很缺乏,石油企业在海外扩充发展的统一协调机制也不健全,影响了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开发的整体效益。

1.2石油企业技术能力不足

我国石油企业有些部分的专业技术和设备能力基本处于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总的说来,在国际上,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比如成套技术的形成率低、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技术开发能力落后等,特别是前沿技术与国际上的石油公司存在很大差距,不能涉足到国际先进的前沿技术,甚至对其不甚了解;石油企业还多以生产实用这个目标引进技术,企业技术发展动力不足,大大妨碍了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没有学习到技术改进方法,就无法在海外市场开发技术。

1.3开发国际项目经验不足

开发海外市场的石油企业,需要一定的海外项目操作经验,在获得项目的信息后,对海外项目施工现场勘察不足,对项目所在地环境不够了解,也缺少分析,缺乏投资收益的观念,投标时,一般是根据国内提供的项目参数,市场报价也全凭经验,容易产生漏项、错项,或对海外项目的标书不够理解透彻,导致市场报价过低。

1.4石油企业内人才匮乏

石油企业内人才匮乏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大制约了海外市场的开发能力。企业内虽有相当部分各专业各级别的人才,但对于海外市场开发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第一,石油企业的人才结构存在问题,企业内技术人员占了很大比例,然而,国际商务、专业法律的人才人员相对不足;第二,企业内人才的知识层次有一定缺陷,很多资深的技术人员不能熟练掌握英语,企业内亟需既懂技术、外语、又懂商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制约了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发中跨国经营的纵深发展。

2提高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发能力的策略

2.1提升管理机制

我国石油企业要开发海外市场,应建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打破国有经营的行业垄断,强化玉国际化的石油公司、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建立起工、贸、金合一的大型石油股份公司,建立起国际规模,从而获取较高的规模、结构、协同效益,增大国际竞争力。此外,石油企业间应加强协调统一,组织起战略联盟,共享资源,开发海外市场。此外,政府部门可成立海外市场开发的咨询机构,帮助企业跨国经营业务的开展。石油企业应根据国家政策,重点策划地区和市场,最大减少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发的风险。

2.2切实加强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管理是企业竞争的要点。石油企业要抢占海外市场、寻求发展,就要发展技术。石油企业应调整和创建企业内的技术创新战略,首先,要做到高度强化科研投入;其次,科研应紧密结合生产并注重与科研协作;第三,密切关注国际石油公司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从而准确地做好技术方面的超前研究;最后,要注重海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同时,要对对引进的技术的进行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为开发海外市场做好准备。

2.3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石油企业的海外市场开发,是投入及风险高且周期长的工作。因此,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综合的评价。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发中,主要有政治、经济和资源风险,因此要在那些政治稳、市场成本低、油气资源可供程度高的国家地区,首先可选具有石油跨国经验丰富的评估机构,研究并制订出一套先进、定量、科学的综合评价法,对石油项目进行前期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及论证,从而有利于做出选择。针对风险收益率达不到预定标准的地区和项目,绝不投资和冒险。

2.4培养合适的海外市场开发人才

培养合适的海外市场开发人才,首先要建立吸纳人才的机制,其次进行选拔和培训,吸收优秀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对人才开进行发,培养适应开发海外市场的复合人才。石油企业应结合实际,重点培养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具有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和经营管理高级管理人才。此外,石油企业应认真组织对员工的培训,既可以专家授课的方式,也可直接对涉外人员进行脱产学习,或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到境外公司、项目组、办事处锻炼。

2.5加强海外石油通信开发

建立石油海外卫星通信站,使得石油卫星通信网覆盖全球,将为中国石油“走出去”战略提供强有力的通信保障。新的卫星系统开通后,整个网络可覆盖全球。海外网络建设时,将国内与海外区域网络中心建设进行连接。中国石油各海外业务单位可通过已经建成的中国石油海外卫星通信网接入中国石油内网,进行数据传输、网络电话、视频接入、电子邮件及oa办公等。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石油企业海外市场的开发中,应做好策略的制定和研究,从而实现海外市场营销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孙彦彬.提高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发能力的对策[J]

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06)

[2]傅兆玺.中国对外石油投资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

学,2009

石油化工市场研究篇4

关键词:高端服务业;市场营销;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高端服务业主要包括教育、科技、金融、物流、休闲、文化娱乐、创新涉及、会展、it、采购、营销等多种商业活动形式。石油行业被称之为高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这是因为石油行业的从业者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导者。该行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高于传统服务业10-30倍左右。所以,石油行业应该属于高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同时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具体对策和方向就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当前我国高端服务业市场营销现状

(一)现状

从世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高端服务业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而我国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始终处于比较低迷以及不平衡的状态,石油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石油贸易开展情况。我国由最初的石油出口国逐步转变为石油进口国,并且石油确实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探究石油行业的市场营销对策,分析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市场营销方向,是尤为必要的。

(二)高端服务业的特征

之所以将石油产业归纳到高端服务业的行业定义当中,是因为其存在技术知识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高聚集性、高产业带动力等众多特点。石油产业通过油气挖掘,到后续进出口贸易,其本身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并且该产业确实具备高端服务业的以上特点,因此其本身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探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高端服务业市场营销的对策和方法

(一)找准资源优势

石油行业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营销水平,首先就需要找准自身的资源优势。实际上石油行业的资源优势已经无需赘述,石油开采与进出口贸易就是其资源利用的最佳方式。只有找准自身的资源优势,才能依托于本优势,不断发展高端服务业。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石油产业发展就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与突破。其在市场营销以及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就已经逐步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所以,我国逐步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进口国,这也使得我国的石油储备量不断增加和丰富,有利于提升我国石油储备水平,确保我国石油行业的长久经济效益。

(二)挖掘区位优势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区位优势的选择,只有通过整合空间资源,才能依托周边地区发展高端服务行业。并且通过对周边服务行业的带动,实现高端服务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依旧以石油产业为例,在进行石油加工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区位选择时,应该紧紧依靠于石油挖掘地,例如重点在大庆油田开展石油贸易活动。另外,还需要结合周边城市的交通条件,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哈尔滨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条件,促进本地区开展石油市场营销活动。只有找准区位优势并且结合产业特色,才能在市场营销和推广过程中找到方向。

(三)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端服务行业的市场营销过程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这不仅有利于本地区高端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外地以及国外的一些企业前来本地投资盖厂。所以,要想开拓高端服务业市场,对本地区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市政服务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还需要打造功能完备的社会服务设施,甚至相对一流的商务开展环境。这样才能使得本地区的投资人更加愿意前来本地投资,同时高端服务业对消费者的吸引程度也会有所提升。

(四)培养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

高端服务业的定位为高收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行业,所以其所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也必须足够专业。因此,要想提升高端服务业的市场营销水平,必须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专业化的人才可以提升市场营销水平,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通过建立专业化的人才机构,可以使得高端人才聚集,并且为更多享受高端服务的客户提供给满意的服务。与此同时,相关的行业还可以进行人才引进,通过高工资、优待遇等形式,鼓励更多的人才进入到高端服务行业当中。严格培养优秀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使得其对动态变化的市场有所了解,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与开发应该注重专利技术研发与营销

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与开发主要从事的工作为炼油化工以及油气储运规划,同时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流程化规范与设计。所以未来石油设计院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本职工作的开展,同时进行相关专利技术的研发。通过形成专利作为手段,可以切实提升石油的销售水准。比如在石油加工技术领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通过延迟焦化、天然气回收等成熟技术的形成,使得石油化工行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更加具有特色与独特地位。另外还可以承包其他的工程咨询业务、造价评估业务以及废水治理等全面综合性业务,其目的是为了拓宽市场占有率,丰富业务渠道,进而不断提升其技术研究水平以及市场营销水准。

三、结束语

高端服务业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分支,其更加具有高效性以及高收益性。所以,高端服务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格外重视其市场营销水平的提升。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审时度势的区位挖掘眼光以及资源挖掘的准确性,加之高素质高水平的市场营销人才团队,势必会提升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市场营销水平。而石油行业作为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分支,其发展更是离不开以上条件的支持。只有不断注重市场营销技巧以及相应配套设施的完善,才能不断提升高端服务业的市场营销水准,为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市场研究篇5

关键词:石油钻井技术发展趋势探讨

自从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进入知识信息化时代以来,各行各业都要注重引进新技术,创新新技术,从而才能够使得行业具备一定的生命力,才能够在现代经济市场站住脚跟。化工行业、器械制造行业、科学信息技术行业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得石油钻井行业设备、钻井技术都有了新的发展。这极大促进了我国石油钻井行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同时随着市场对石油用量的增多,石油市场对石油钻井行业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我国石油钻井行业飞速发展,在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石油钻井行业正逐步准备在石油钻井活动中融入信息化和智能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飞跃前进。

一、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状况

我国建国初期对于石油天燃气等应用并不注重,我国石油钻井开采还处于空白阶段,直至我国准备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此时我国政府才在市场的需求下,大力引进苏联石油钻井技术。然而在后期我国与苏联之间的政府外交关系的冷淡促使了我国石油钻井自主创新和改进的发展,尤其是石油禁运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石油钻井行业逐步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并进行改进和突破,从而形成了喷射石油钻井技术、高效钻头钻井技术以及优质轻钻井液钻井技术,这三大技术逐步奠定了我国石油钻井行业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我国石油钻井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优化。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钻井行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步,这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目前我国石油转进技术已经有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海洋钻井技术、深井钻井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等等。在钻井技术的应用中,我国井下钻头测量和信息传递控制方法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如现在的无线随钻的测量仪器、电磁波的测量仪器以及一些钻井软件体系等等都为我国石油钻井自动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深井勘探、气体钻井技术和欠平衡钻井技术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压力钻井配套技术的推广,并且编写了钻井技术规范,而且相关技术装备都已经国产化。

石油钻井技术的应用和进步也少不了石油钻井设备和装置。目前我国石油转进设备基本上已经全面实现国产化,如电动式钻井设备、机械式大功率的钻井设备、套钻机、气体钻井设备、固井设备等等,尤其是我国早在6六年前就已经取得专利的12000米大型套钻机和相关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石油钻井设备和技术的进步。

二、石油钻井技术中有待改进的因素和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钻井技术和设备工艺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是固井和一些特殊工艺方面还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

第一,在石油钻井技术中,对于固井技术和质量方面还存在缺陷。在压力系数高达1.7以上的高压层井时,尤其是当井筒层间差异较大,使得其二次声变测量质量存在差异,再加上由于影响质量因素的目前还没有查找清楚,因此提高二声界的胶结测量技术进展仍然不大。在探井的固井质量和深井固井质量方面还存在不不合格的地方,其技术仍然有待强化和提高。

第二,一般在钻井过程中都会因为深部底层较硬,而且由于钻井工具持续运动,使得高温摩擦生热,也就造成了很多机械钻速逐渐变慢,而且很多工具运转压力过大,很容易造成钻井事故发生,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钻井设备钻头质量的提高,如pDC钻头等。

第三,目前我国石油钻井技术已经有了水平钻井、欠平衡钻井、深水钻井等等,也对其钻井的技术指标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系统的、配套的技术但是在一些老井重钻和小型规模井眼探井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这使得石油钻井技术还没有规模化和全面化。另外以我国目前的钻井技术对于一些深层的储层保护和钻井液的处理方面也存在改进的地方。

三、目前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研究

针对现在市场上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状况来看,目前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和研究主要朝着高新化、强化和技术完善化方向进行努力。

在高新钻井技术研究方面,目前我国主要研究的是利用特殊地质导向仪器设备对钻井和特殊工艺井的轨迹进行检测和控制,然后根据钻头传来的数据和信息不断调整钻井设备性能,从而使得钻井轨迹按照预定计划运动的地质导向钻井,这种钻井技术已经被广大钻井技术研究专家进行了探究,在国内和国外也基本形成了产业链。另外主要研究的就是一种能够用于油田钻井整个工作流程、并且成本低、工艺简单、操作安全的连续管钻进技术,这种钻井基本上可以用于老油田钻井、小规模井眼中,能够有效提高钻井效率和效益,对于套管钻井方面也有一定的功效。

在完善石油钻井工艺方面,主要是对一些钻井分支的钻井技术、欠平衡钻井技术以及老井重新加深钻井技术,通过完善钻井液体处理、固井完井质量、水平钻井和欠平衡钻井的适用场所、更清晰勘探深井地质情况和储层情况等,这样能够提升我国石油钻井技术档次和质量。

四、石油钻井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为了应对现代市场对石油行业的发展需求,石油用量的提高要求了现代石油钻井必须要向着提高油田发现率和采收率,钻井信息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在石油钻井行业取得骄人的成绩和进步。

现在市场上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和石油的短时期的不可再生性,使得察觉新的石油矿藏和油田,提高油田石油的采收率成为现在石油钻井行业首要重大任务。因此石油钻井行业必须要完善目前石油钻井技术,提高对原来老井和老油田石油的开采和利用,也要重视对深海石油钻井技术的研究,提高深海石油的开采,通过不断扩宽新的石油开采范围,提高对老油田的石油开采利用率,从而不断提高石油利用率。与此同时,石油行业也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应用。如现在市场上的3G视频监控技术就可以充分应用到深海和深井石油钻井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清晰的数据传递和图像传递能够有效提高钻井技术员工的控制操作。另外也可以对钻井钻具和钻井系统都能够引入智能化和信息化体系,从而使得钻井能够更具人性化和效率化。相信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石油钻井技术也会日新月异,取得更骄人的成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市场对石油需求量的与日俱增,市场对石油行业技术和要求也日益增高,为了应对信息化市场环境,石油行业纷纷在钻井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的工作流程方面努力,力图改善目前石油钻井中一些障碍因素。与此同时,石油行业也准备加强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促进石油钻井工作全面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这对于我国石油钻井行业而言,具备了重要的现实进步意义和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忠厚,黄洪春,高德利.世界钻井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2]常振明,韩平,朱和.中国石油石化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若干问题思考[J].当代石油石化,2008(6).

[3]江怀友,乔卫杰,钟太贤,齐仁理,鲁庆江,田凤顺.世界石油钻井技术及装备现状与展望[J].石油科技论坛,2008(6).

石油化工市场研究篇6

2002年,中石油出师南斯拉夫失利;中海油里海受挫;国内老油气田资源接近枯竭……

石油战略格局如何谋定?

面对入世的承诺:2004年内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2006年内开放原油和成品油批发市场。

国资、民资、外资间的角力早已开始,无论是上游的勘探开发,中游的原油加工运输还是下游的油品市场争夺,只不过入世更加快了这一进程。

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互不相让。

石油已经成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生命线”,石油行业又恰似绞合多方利益的难解之棋局。

那么,谁才有资格监控这一棋局?

一时间各界议论纷纷。2003年3月“两会”后能源局的亮相却多少让人有点意外。

为确保我国油气的可持续供应,多元化的油气资源开发与合作战略已悄然启动。

“2020年,我国要实现工业化,完成GDp翻两翻的奋斗目标,中央政府要求能源工业必须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此,我国能源工业必须要在短短十几年里完成翻一番的战略任务”。作为今年“两会”后新成立的能源局主管石油的领导,徐锭明感到压力沉重。

上篇:多元化石油战略全面启动

“走出‘短缺’并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再上新台阶的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中国能源需求的优质化程度正在加速发展,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优质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其需求的增长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韩文科副所长如是说。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1.24亿吨和150亿立方米,2002年分别达到2.41亿吨和28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和9.3%.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17.7%提高到2002年的23.4%.2002年我国的石油产量为1.67亿吨,石油净进口量达到8360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34%.在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和节约的前提下,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量与国内产量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届时,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0%.

谁说中国没有能源战略

“中国早就有石油战略,当前该战略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政府正在一步一步地落实这些战略”

最近坊间关于中俄石油管道问题议论颇多。有人抱怨中国由于缺乏综合长远的石油战略,而使得在中俄石油管道合作项目方面变数屡生。

针对这种传言,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韩文科予以了批评。韩所长指出,新中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能源发展问题。从国家“六五”计划开始,就有能源(包括石油)发展战略,国家“十五”计划更是对石油战略作了明确的界定。当前,我国的能源战略并没有发生所谓的重大变化,政府是在一步一步地实施这些战略。

不过,有能源战略并不等于实施中不会遇到困难,美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能源战略,但其在能源领域中照样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比如,沙特曾是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国,可双方的意见也是相左的。中国能源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过去想要做而没有力量做的,现在条件成熟了就可以做了,比如,石油储备已经喊了好多年了,过去为什么不能做呢?是因为国家没有那么大财力,现在已把石油储备列入了“十五”计划,“石油储备办”也成立了,我国石油储备工作开始一步一步地实施了,能源安全保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另一方面是关于海外大量投资,过去我国的企业想走出去,但是没有条件,现在几大石油企业都已经上市了,也能走出去了,这也是过去无法落实的。

此外,过去石油领域有好多国际合作项目,俄罗斯石油管道项目就是其中一个,因为当时国内需求量小,无法实施,现在经济大发展导致国内石油需求量猛增,也有钱去买了,这些合作项目就可以落实了。

从现在来看,如果说我国石油战略有了一些变化的话,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石油战略有了走向世界的开始,过去所谓的石油战略只是中国的石油战略,现在要真正变成一个面向世界的石油战略。

走石油路线要配备“aBS和安全气囊”

立足于中国石油供需缺口逐步加大之残酷现实,中国必须从加强主动安全措施和被动安全措施两方面着手,这很类似于汽车上配备的aBS和安全气囊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专家指出,在我国石油发展战略中可坚持“力争扩大石油供应、充分合理利用石油、密切注意石油安全”的工作方针,达到充分利用石油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

面对新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今后我国的石油战略应当从加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方面着手。主动安全措施是指在国际形势缓和、全球油价波动不大、石油供应渠道畅通的情况下,确保我国石油的持续安全供应。这很类似于汽车上配备的aBS,从主动上防止事故的发生。

主动安全措施包括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采力度,增加国产石油产量;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和石油进口多元化;节约能源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国际能源机构总裁特别助理陈新华博士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引进外国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投资,加强对具有油气资源的内陆地区和海域进行开发。

据悉,经过多方努力,在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9月3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专家论证评审会,专家确认在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世界规模的综合矿物能源基地,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叶冬松指出,它有望成为我国21世纪大型综合能源接替基地。

“靠垄断,靠三大石油公司肯定没有办法保障我国持续增长的石油需求,最终还要靠国际市场,要靠竞争,吸引更多的资本到这个领域中来,这也是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韩文科副所长非常看重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全球开放式发展战略。

所谓全球战略,一个是与产油国更加积极地开展商业贸易,以产品输出来换取石油的进口;另一个是让产油国来中国参与石油的勘探、开采、加工与销售,并与他们共享市场,以保证原油供应的稳定。“迄今为止,我国海上石油资源的对外合作做得最到位,因为一开始,这个领域就是面向世界的。正是这个原因,如今我国海上石油项目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国家发改为能源局官员告诉记者。

事实上,国际经验早已证明,开放的、全球化的市场才是稳定的和繁荣的市场,经济利益的联系是各国政治利益的重要体现。比如,美国石油市场中Bp石油公司已经占有相当份额,而Bp公司的最大股东已不是英国。

陈新华博士指出,要想保证石油供应首先要实现两个多元化,一是要保证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以减少对石油的需求,这包括发展天然气、核电、可再生能源(如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等。另一个是保证石油进口来元的多元化。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杨青博士对记者说,“依靠单一能源是不可靠的,特别是依靠石油这一长期动荡不安的能源是危险的,多种不同性质和不同来源的能源的合理并存对能源安全十分重要。其中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减轻石油供应压力是我国能源多元化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天然气开发利用具有自身特点,在市场开发初期需要大量投入,市场启动比较困难。国家可以考虑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扶持,加快天然气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王晶工程师如是说。

为缺确保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可以像中东以外的其他地区开拓供应渠道,以减少对单一地区的过分依赖。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进口原油6940万吨,成品油100万吨,分别占世界同品种进口量的4.16%和6.38%;出口原油730万吨、成品油950万吨;石油净进口费用约166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当年我国进口的石油中49.4%来自中东;25.27%来自非洲;15.18%来自东南亚(详见图――配饼图)。

据悉,即将启动的中国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项目,远景输油量将达5000万吨/年。中国实际上采取了曲径通幽的方式进入了里海油田开发。

而且有消息透露,中国将在土库曼斯坦修建天然气管道,该国的天然气储量在全球排第5位。

节约能源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也是一条重要的主动安全措施。“国家应该注意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鼓励发展公共交通事业,适当抑制家庭轿车的过热发展。否则,城市交通和环境不仅不堪重负,而且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也将给国家能源安全造成巨大压力。”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希望从加强交通行业管理入手保证国家石油主动安全之意溢于言表。

增加战略石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的确意义重大,但它也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并且其功能也是有限的”

虽说国家已经开始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但是由于该计划耗资巨大――日本国家石油储备每年就需要30~40亿美元,美国当年建设储备设施和购买储备原油也耗资20多亿美元――因此,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仍需谨慎行事。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韩文科告诉记者,“石油储备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却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并且从储备战略受惠的不只是一个国家,实际上当前我国虽然有很少的石油储备,但是我们同样享受到了外国石油储备带来的好处,比如美国等国有很高的石油储备,国际油价就不会涨得很高,进口石油时就会享受到优惠;反过来说一个国家石油储备量再大也难以左右世界石油市场,因此石油储备的功能是有限的。”

根据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应当合理确定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储备的石油品种以原油为主,成品油为辅,原油和成品油的储备比例为9:1,参考国际经验,对原油的储备可以考虑把其中的1/3左右分配给石油、石化、交通、民航及军工等相关行业进行建设和管理,各项资金均由国家拨付,储备的石油所有权及处置权属于国家。成品油的储备可以全部分配给相关行业,所需资金由国家承担。

当然,石油储备的布点要结合实际。原油储备基地的布局必须考虑原油能进得来、出得去。既要有适应远洋大型油轮停靠接卸的条件,又要能比较方便地将原油送往多个炼油厂去加工。记者从商务部获悉,中国正分批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到2005年达到储备能力800万立方米。中石化仪征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已经启动,计划容积200万立方米,工程投资超过100亿元,该基地建成后,将同中石油秦皇岛储备基地、黄岛石油储备基地连成一线。另外记者从中石油集团获悉,大连大窑湾新港区将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此外,由于天津港原油储存快速增长,目前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到2010年,天津港石油吞吐量将达到2000万吨以上,成为华北地区石油中转基地。

能源局官员对记者说,“建立石油储备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心,属于政府行为,必须采取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管理体制。”新一届政府的机构设置也适应了这一要求。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设能源局,能源局负责研究国内外能源研究开况,提出能源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拟定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相关体制改革的建议;实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管理;管理国家石油储备;提出能源节约和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措施。

不过,陈新华博士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坚持认为,战略石油储备应当是用以服务所有石油消费者的公共利益项目,因此,不妨采取德国的模式。在每升石油产品上,抽取数额很小的税,来建立和维护战略石油储备。同时由政府制定一个独立的机构来管理战略储备的日常工作。按照这个思路,如果中国在每升石油产品中加收1分钱,每天就可以有750万元的收入,一年就是27亿多元的收入,而多征收1分钱的税,对石油产品消费者不会有什么影响。

中篇:要垄断,还是要竞争?

“我国石油工业正处于历史的紧要关头,面临着扩大石油供应、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严峻考验。我国石油工业的这种基本形势是我们研究国家石油战略的重要出发点之一。”杨青博士意味深长地说。

总理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战略研究的重点归纳为7方面,其中第5个方面即是指石化工业的发展。

可是,当前,我国石油产业却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石油工业“走出去”遭遇尴尬。

市场化改革尚未成功

市场化改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石油消费市场化和石油供应过度垄断成为我国石油市场中的主要矛盾;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接轨”表现为价格水平的接轨,尚未实现价格形成机制的真正接轨。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

1998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改组成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系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成为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综合性石油石化公司。随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相继在海外上市。在《财富》杂志2003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中石油由2002年的第81位上升为第69位,中石化紧随其后位居第70位。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由于中国的这三大石油化工企业所占行业比重相当高,因此,中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通过企业上市以及外资购买原始股的方式实现了中外合资。应该说,这种情况过去是极为罕见的。”

“的确,我国的石油产业市场化、国际化步伐速度简直是太快了,以至于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调整都未能跟得上,从而直接制约了石油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不无感慨地说。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高度一体化的巨无霸公司“一北一南”垄断着我国石油市场,造成市场竞争机制得不到正常的发挥,石油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缺乏创新能力,广大石油和石化产品消费者利益难以保证,进而影响到石油市场的健康发育。

为此,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张有生博士建议,可以从两头做起,即在石油勘探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市场化;彻底放开中下游市场。

在这方面,美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比如,美国石油公司十分多样化,既有许多本土和国外的大石油公司,也有一些中型石油公司,还有占比重相当大的小公司,适当的公司定位使得美国各种石油公司间在业务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在中下游市场,人们普遍抱怨对外开放程度大于对内开放程度。比如,人们在北京已经看到了壳牌公司的加油站,可是民间资本控股的加油站却难觅其踪。此外,鼓励原属于铁路、交通、民航、农业、林业等系统的石油专项用户的油品供应系统组建独立的石油销售公司,并享有石油进出口权。同时,鼓励其他社会资金进入石油流通领域,可通过参股、控股、联营、收购等方式,整合社会力量,营造健康有序的石油市场。

对于石油领域吸引中小投资者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韩文科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民间资本进入上游勘探开发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大,风险也太大,规模较小的民间资本根本无法承受。不过上游的某些服务领域民间资本是可以参与的,比如,打油井。测井等服务领域。有些地方把油井不恰当地承包给个人,反而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滋生了一些小炼油厂,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能源经济发展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对有关石油中下游引入民间资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虽然民间资本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方面可能没有机会,但是在流通环节会有许多机会,当前商务部正在着手制定成品油流通体系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市场准入方面,会给与民间资本更大的机会。

我国石油价格管理体制的变迁体现了我国石油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我国石油价格走过了单一计划价格、双轨制价格、油价并轨以及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接轨”几个过程,目前正在不断完善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

实践证明,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靠计划杠杆调控国内油价和市场,已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只有先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价格的杠杆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目前,尽管我国石油价格已经与国际“接轨”,但这种接轨表现为价格水平的接轨,仅是被动地接受国际价格,而不是价格形成机制的真正接轨。这就使得我国在面对频繁的国际油价巨幅波动时,缺乏主动性的应对措施。

“走出去”的尴尬石油企业

“走出去”是应对国际化竞争的必然选择,可是,前提条件必然是,不能因为走出去,就减少对国内的投资

目前,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都已完成了改制上市工作,旗下的股份公司在海外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同时加快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除了在海外获得1000多万吨份额原油外,技术、设备、劳务出口也逐年增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勘探开发已取得重大进展,海外份额油已达50多万吨;2002年,中海油成功进行3次海外并购后,所获得的海外份额油已达400多万吨。并正在酝酿新一轮的并购行动。

随着石油产业竞争的全球化,只有通过国际市场,造就真正的国际化的中国石油公司,才能确保中国石油战略顺利实施。Bp、壳牌等跨国巨头的发展轨迹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所韩文科副所长是这样解读的:国际上,石油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该行业投资大、风险高,都是跨国大公司在做,规模小的公司根本没有能力。因此,国内的石油企业首先把自己重组为跨国公司,因为将来石油资源很大一部分在国外,从这个方面讲,走出去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必经之路。另外,国外许多油气资源不比国内的开采条件差,国家石油化工企业设计生产能力越来越大,国内石油产量却上不去,要发展,也必须走出去。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走出去”之路就畅通无阻。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通过走出去把在海外市场上获得的份额油运回国内,才能从实质上保护国内的石油资源,减少国家未来石油短缺的压力。”中海油战略规划部总经理王中安对记者说,可是由于在海外开发的石油受进口配额的限制,不能销往国内。为此,我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石油进出口管理体制,为进口海外石油提供便利条件。就另一方面而言,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走出去”需要中央政府在外交和政策上的强有力支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使中国的石油公司能够按国际通行的并购方法与跨国石油巨头进行竞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海外油气资源。

“确实应当走出去,走出去也确实能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好处,可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由于过于强调走出去,导致国内勘探开发资金不足,使得我国国内储采量因此受到影响。”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丽忧心忡忡地说。

的确,正如上文所言,由于国内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上获得的份额油难以运回国内,就会使国内的石油供应难以保证。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自供能力作保证,石油安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一方面通过改革,不断为石油企业走出去创造宽松条件,另一方面,还应当对其走出去进行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防止顾此失彼,确保国家石油资源的安全供应。

下篇:谁来监管?

我国石油产业的管理体制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但总的看来,历史上主要以中央集中统一管理为主,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才发生深刻的转变。

1998年我国石油工业的大重组,结束了过去的行业垄断,同时也形成了分区域的垄断格局。之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又先后进行内部重组,其股份公司成为在国外上市的国际化石油公司。其中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成为蓝筹股,进入恒生指数。2001年2月,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撤销。至此,国家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完成了(燃料工业部――石油工业部――能源部――带有部分国家职能的国家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能源局之,作图示之)石油产业市场化的历史性跨越,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从目前状况看,在三大石油公司先后重组上市后,我国石油产业的政府管理出现了弱化,在石油工业传统计划管理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应该说,石油工业管理组织的落实是石油战略选择、战略规划、战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石油产业管理体制显然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发展战略中的焦点问题。

目前,“石油行业的市场准入、价格、税收以及企业运行管理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叠问题,也存在职能分散、缺位和职责不清问题,导致政府管理效率不高甚至管理失灵。”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周大地所长说,“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尚未形成,《石油法》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造成行业和市场管理无法可依,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大。同时,由于缺乏统一透明的政策法规,影响了投资者(特别是国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在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立法方面,西方国家经过长期摸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其中以美国、加拿大为主的“北美模式”值得我们参考。

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室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监管体系研究课题组通过对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发现,加拿大与美国经过长期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能源管理体制框架。两国政府都分别设计了能源主管部门和能源监管机构,实行分级监管相互协调的监管方式,并建立了完整的监管法律体系。能源主管部门负责能源大政方针及相关的政策研究;监管机构负责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独立于政府并具有司法审判功能,有效地保证政府能源政策的落实;按现代监管模式制定的法律法规大大减少了行政管理的不确定性、管理人员实施监管的随意性以及处于自然垄断领域的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可能性,增加了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三方的信心。

在能源立法方面,加拿大、美国的许多做法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两国政府在长期的能源监管实践中都建立了完整的监管法律体系,监管本身就是一个执法过程,从政策制定到履行监管程序到最后裁决,无不是法律意志的体现。加拿大国家能源委员会就是根据《国家能源委员会法》于1959年成立的,其实施监管权力依据的主要法律有:国际级大法及行业性法规,如《能源管理法》、《石油和天然气操作法》、《环境评价法》、《石油资源法》、《竞争法》、《竞争委员会法》、《国家能源理事会法案》、《加拿大资源法案》、《加拿大石油天然气经营法案》、和《加拿大管道法》等70多项具有法律效力并与相关大法配套的规章,此外加拿大各省也都有自己的监管法律法规。

对于西方国家在能源管理方面的经验到底对中国有多少参考价值,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韩文科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穷国,在能源战略研究方面必须向美国等大国学习,因为在这方面他们遇到的问题我们也可能会遇到,在这方面与小国家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而对中国的能源消费,比如人均能源消费量、消费模式等方面,我国跟新加坡等中小国家情况类似,跟西方的发达国家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的模式完全适合中国,要分层次地加以学习。

为此,结合我国实际,在完善国家能源和国家石油管理体制和立法方面,美国的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虽然我国新成立了能源主管机构――能源局,但是其职能定位与国家能源综合管理机构的要求相去甚远。因为石油是非常特殊的战略资源,对该资源的管理涉及石油工业、石油市场、石油对外合作、石油外交等领域,这也是发达国家设立综合性的管理机构――能源部并下设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的原因。

今年“两会”前,许多人都在议论,中国也会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从对能源的战略考虑,组建类似于美国能源部的综合性能源管理机构。可事实上,人们看到的结果只是在负责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职能的综合性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部设立厅局级的能源局(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该局下设煤炭处、电力处和石油天然气处等部门。

与美国和加拿大一样,我国同样是一个能源大国,所不同的是,我国人口众多,又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相对于能源需求来说,能源资源的短缺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这就更需要加强能源管理,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维护国家、企业、消费者和公众的近期利益及长远利益。

石油化工市场研究篇7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期间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情况,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石油市场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石油市场管理工作。下面,我代表商务部讲四点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为落实石油市场开放承诺、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立法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石油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石油市场管理立法工作有效推进。2006年底及时出台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之后,又公布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原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为我国石油市场有序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操作指导。对于企业和公众来说,想投资石油流通行业,看了两个部门规章和相应的指引手册,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市场准入条件、办事程序以及提供文件、承办部门等。从各方面的评价和实际效果来看,这些立法实践都是比较成功的。

石油流通行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我部先后起草制订了8个行业标准。《成品油零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自2005年实施以来,对规范开放后的成品油零售市场发挥了较好的引导规范作用。2007年我们了《成品油批发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和《成品油仓储企业管理技术规范》,配合《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引导国内成品油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目前,《原油销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原油仓储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加油站服务技术规范》、《原油仓储企业服务技术规范》、《成品油仓储企业服务技术规范》起草工作也已经完成。

地方石油市场管理法制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依据商务部规章,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细则和相关管理制度共计110余个。我们高兴地看到,有些地方性管理制度是具有开创性的,大大丰富了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内容,创新了工作方式方法,值得提倡。例如,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制订了《成品油流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天津市商务委制订了《天津海上成品油市场供应管理办法》,江苏省商务厅了《农村加油点设置管理办法》,宁夏自治区商务厅制订了《加油站分等定级管理规定》等。

立法和标准宣贯工作全面展开。“十一五”期间,针对已经出台的办法和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我部加大了对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石油经营企业的培训力度,召开管理办法、指引手册及行业标准培训、宣贯会议6期,累计培训人数700余人次,有效地提升了商务主管部门和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

部门间分工协作的石油市场监管体系已经形成。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横向密切联系国务院相关部门、纵向连接省市商务主管部门的工作联系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部门间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石油市场监管体系已经形成。“十一五”期间,在公安、国土、建设、税务、工商、质检、安全监管和海关等部门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多数地方开展了成品油市场联合检查、综合执法,一些地区还进行了成品油市场集中整顿,有力地打击了成品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地规范了国内成品油市场秩序。

(二)制订成品油分销体系发展规划,引导加油站和油库建设合理布局。

编制实施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按照商务部要求,积极履行职责,在2005年以前制定完成了成品油零售和仓储“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健全完善,努力构建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成品油分销网络体系。

依据规划严格市场准入取得实效。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严格市场准入的要求,将规划作为审批加油站和油库建设的重要依据,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成品油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注销无经营实绩企业的成品油经营资质,有效地抑制了成品油流通领域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从根本上扭转了加油站和成品油油库乱批滥建的局面,成品油经营企业数量没有因为开放而出现大幅增加。据商务部统计,成品油批发和仓储企业数量在市场开放后的3年间累计增加了45家和40家;在零售市场开放后的5年间,加油站数量未升反降,由98500座下降为95571座,减少了2929座,降幅达3%。

重大问题研究工作取得可喜成果。结合规划编制工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十一五”期间,商务部完成了《我国石油市场竞争主体培育研究》、《我国石油商业储备体系建设研究》、《我国石油供应保障研究》、《中外石油经营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农村加油点规范化管理研究》、《全国水上加油站(船)管理研究》等12个重大课题,为科学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业务指导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建立商务系统监测体系,石油市场预警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加强国际国内石油市场监测,适时提出调控意见和建议。“十一五”以来国内多次发生“油荒”,给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为把握国际国内石油市场运行动态,商务部会同省市商务主管部门建立了石油市场监测周报、月报制度,及时监测分析国际国内成品油市场态势,适时提出调控意见和建议。上报的专报信息许多被中办、国办采用,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多次批示。截至2010年4月14日,已累计形成国际市场监测周报251期,国内成品油市场监测周报100期、月报60期。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也克服人员少、设备陈旧、上网困难等不利因素影响,按时报送周报和月报累计达1万多件。

建立成品油市场应急预警机制,市场应急保障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按照商务部要求,建立了成品油市场应急预警机制,在供需矛盾突出、发生突发性事件时,能够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商务部及当地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商务部召开了10多次市场供应协调会,及时协调国有石油公司增加供应紧张及受灾地区成品油资源配置,加大市场投入,确保重点用户油品供应。同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还积极引导和督促当地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积极组织外采,减缓主渠道供应压力。从而,较好地发挥了市场调控作用,平抑了成品油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

(四)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石油市场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石油市场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石油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油源多渠道、品牌多样化、服务差异化、设施布局合理化的石油市场新格局。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成品油批发企业2550家,国有企业占76.5%,民营企业占23.1%,外资企业占0.4%;全国共有成品油仓储企业373家,国有企业占59.0%,民营企业占36.7%,外资企业占4.3%;全国共有成品油零售网点11.1万个(其中加油站9.56万个、农村加油点1.4万个、加油船等设施1400多处),国有企业网点占44.5%,民营企业网点占53.5%,外资企业网点占2.0%。

石油流通组织化、现代化水平提高。中石油、中石化产业链条日益完善,销售网络布局日趋合理,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中海油、中化、陕西延长等公司的业务也分别从勘探开采、进出口向炼制、销售等环节延伸发展,形成了合理的产业链条,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大的石油公司在销售领域都普遍实行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也受到高度重视,并延伸到了非油品业务销售之中。由于企业组织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消费者也得到了实惠和便利。

加油站服务功能日益完善。目前,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寻常百姓家庭,加油站的传统角色正在悄然改变,卖油为主的单一服务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人们对加油站综合需求日趋旺盛,快捷的加油服务和方便的购物体验、舒适的休息环境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国际经验也表明,当油品利润越来越低、价格竞争愈加激烈时,加油站资源的“二次开发”就愈发重要。借鉴跨国石油公司的成功做法,我国石油公司正在努力把成品油零售网络打造成功能完备、服务精良、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综合网络。“十一五”期间,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出现了跨跃式发展,增幅远高于油品销售增幅,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截至2009年底,中石油已有8840个加油站开展了便利店等非油品业务经营,占其加油站总数的51%,非油品业务销售收入达到27.6亿元,同比增长68.3%;中石化已在1.2万家加油站开设了便利店,占其加油站总数的41%,实现非油品业务销售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166.4%。如今,“昆仑好客”、“易捷”便利店逐步成为遍布城市、郊区、国道、高速公路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五)推进政务公开,石油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石油市场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全国石油市场管理信息系统自2004年开通运行以来,初步实现了商务主管部门之间网上办公,网上答疑等公众互动,及时石油市场管理法规政策、省市工作动态、加油站和仓储行业发展规划、许可公告、经营企业名录等信息,有效实现了行政许可行为的公开化、透明化,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截至2009年底,信息系统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改版升级,文字性信息15万余篇,逾1.5亿余字,网站累计导入各省市石油经营企业信息10万余条,累计点击率逾2亿次,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一五”期间,各省市的网站建设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北京、上海、安徽、广东、青岛等省市网站的原创信息较多,内容丰富,信息更新及时,较好地体现了当地石油市场管理工作的特色。

政务大厅受理制度运转良好。商务部及一些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设立了行政事务服务大厅,石油市场准入相关行政许可事项申请都由政务大厅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受理,限时办结。这是商务系统推行政务公开、实施“阳光政务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行政效能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商务部共受理原油及成品油经营资质申请467件,办理批发及仓储企业变更1800余件;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受理成品油零售经营资质申请9000余件,办理零售企业变更10万余件。

同志们,“十一五”期间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部门和各大石油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石油市场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是对基层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业务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基层和企业的意识有待增强;二是工作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宽,整个分销体系的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市场调控和协调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市场成品油供应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总之,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减少石油流通环节,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石油市场供应平衡稳定,防止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在保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消费的便利化。

二、进一步认识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0世纪以来,围绕石油展开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目前,石油仍然是全球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资,石油流通行业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血脉和神经。进一步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是维护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把石油安全问题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据专家预测,目前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还都无法完全替代石油,石油依然是人类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当前,世界石油需求日益增长,而供给能力增长不足;石油依然是地缘政治斗争的重要根源,伊朗、伊拉克、阿富汗、中亚、苏丹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石油利益的影子;世界石油供需多元化格局逐渐呈现,但运输通道安全问题突出。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政治、外交、军事乃至天气等领域一个小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提高,特别是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石油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日益增强,政府高度重视石油安全问题。因此,加强石油市场管理,促进石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国内石油市场平稳供应,对于维护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石油市场属于垄断竞争性市场结构,具有资本投入大、产业链条长、规模效益显著、投资回收期长、经营风险高、市场波动大、关系国计民生等特点。世界多数国家或政府都对石油市场实施强有力地调控、管理和干预。为迎接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挑战,我们组建了国家石油公司,深化石油流通体制改革,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严厉打击非法采油、土法炼油,加大石油流通领域清理整顿力度,加强石油市场调控,石油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石油石化产业基础得到加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在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石油经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国内石油市场经受住了局部“油荒”、春耕、“三夏”等特殊时期的市场供应考验,经受住了雨雪冰冻、汶川地震、西南地区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考验,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考验,圆满完成了奥运会、残奥会、建国60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的成品油供应保障工作。由此可见,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是石油市场平稳有序开放的重要基础。

石油市场开放前,我国成品油资源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新建加油站一律交由两大集团建设,原油资源由国家统一配置。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2004年12月11日,我国如期开放了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2006年12月11日,又开放了原油、成品油批发市场,彻底揭开了我国石油市场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这对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挑战是带有根本性的、制度性的。能否经得起开放的考验,是石油市场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当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管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石油市场开放不是不要管理了,而是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开放是指市场进入和退出机会的均等,是要有一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门槛的,管理制度、标准和规则需要更加公开透明,以保障各类投资主体具有均等的投资机会,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进入石油市场。石油市场开放以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靠立法保障、规划约束、信息引导、严格准入等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建立了石油市场管理长效机制,稳步地推进了原油、成品油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实践证明,加强石油管理市场工作,是石油市场平稳有序开放的重要基础。

三、石油市场形势分析

2009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向好。近期,经济刺激政策继续拉动我国工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回升,预示着中国经济形势将进一步企稳向好。总体向好的经济形势,快速升级的消费结构,将从整体上拉动石油需求继续增长。但是,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刚性约束,石油需求增长又要有所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能环保理念不断强化,石油需求也可能在高位徘徊之后,出现逐步回落的趋势。

(一)“十一五”期间国内石油市场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国内石油需求和进口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原油和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十一五”期间,国内原油和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分别由2005年的3.01亿吨、1.69亿吨,增长至2009年的3.88亿吨和2.21亿吨,分别增长了8700万吨和5200万吨,年均增长7.5%左右。但是,我国的原油产量4年间仅增加了865万吨,年均增长仅为1.1%。为了弥补国内石油供需缺口,进口增长很快,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5年至2009年,我国原油净进口数量由1.19亿吨增长至1.99亿吨,年均增长16.7%;短短4年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由41%提高到接近53%。

成品油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2008年以前,国内成品油资源相对紧张,市场保供压力较大;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成品油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国有石油公司销售不畅、库存上升。在资源宽松的市场环境下,民营加油站、外资企业在成品油市场中表现得异常活跃,石油公司销售压力不断增大,工作重点由以前的“保供”转为“保市”,成品油市场竞争逐步由资源竞争转向品牌、服务、价格、管理的综合竞争,具有网络优势、规模优势、服务优势、品牌优势和管理优势的石油经营企业,竞争优势日益明显。

(二)未来石油市场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世界范围石油价格震荡加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经济衰退,世界各国采取了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在这些措施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信心有所提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功能有所恢复,股市出现反弹,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回升,内需继续扩张,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国际资本出现回流。但是,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诸多变数,市场投机套利资金、伊朗等国际热点问题仍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国际油价震荡加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虽在回暖,但根本恢复仍有一个缓慢过程,一些大的能源资源国与我国加强能源合作的意愿增强,进一步扩大利用海外能源的空间增大。

国内石油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3700美元,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阶段。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87亿辆,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辆的速度增长。2009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1364万辆,同比增长46%,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是,目前我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仅为52.4辆,远低于美国2006年815辆的水平,较全球平均每千人139辆也有较大差距,我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增长潜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推进,随着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小排量汽车购置税降低等政策措施的深入推进,必将带动石油需求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原油和成品油商业储备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石油管道、炼油装置的陆续投产,石油供给保障具备一定的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石油需求过快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成为国家战略,成为各方面的共识,节能、减排、环保、低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效,节能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将加快发展;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强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耗等政策措施;成品油价格及税费改革深入推进,这些对石油过度需求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十二五”期间,上述影响和作用会进一步显现,如果国际油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时,这些影响和作用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世界工业化发展历史也表明,重化工业阶段后期开始,石油等能源资源需求会出现高位徘徊后的逐步回落趋势,也就是呈现倒“U”形或马鞍形发展趋势。这个趋势,在我国有可能在内外部多种因素作用下而提前到来。

四、下一阶段工作部署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各项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对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一阶段,国内石油市场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转变发展方式,科学编制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提高石油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加大石油市场管理和行业指导工作力度,稳步推进石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下一阶段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严谨地编制好行业发展规划。

全面评估。制订成品油流通行业发展规划,是国内石油市场健康发展和有序开放的重要保障,也是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批石油经营企业的重要依据。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对成品油流通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科学评估,认真查找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集思广益。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企业、专家和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切实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各方面智慧、提高各方面认识、汇集各方面力量、推动石油市场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勇于探索。结合规划编制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加油站集约化发展、配送网络建设、成品油需求有效满足等重大问题的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石油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正视石油市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按照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的要求,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为工作着力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满足安全环保要求,不违背法律法规,不打破部门职能分工,大胆探索,积极作为。

科学编制。在科学评估“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商务部《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要求,科学编制加油站和成品油仓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统筹城乡市场、区域市场、陆地水上市场、批发零售市场,兼顾生产与流通,促进加油站油品业务与非油品业务协调发展,切实体现合理布局、方便消费、安全环保、资源节约要求。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抓紧研究部署,务必要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石油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国际国内石油市场运行监测工作。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形成机制,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国内石油市场信息周报、月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商务系统石油市场统计体系,探索建立全国联网的成品油库存监测体系,及时跟踪监测辖区内成品油资源购销存和价格变动情况,把握市场运行动态和变化趋势,强化石油市场动态性信息报送工作,为保障国内成品油市场平稳运行提供决策依据。

完善石油市场供应保障体系。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石油市场预警机制,加强石油市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石油市场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国内成品油市场总量平衡、结构合理。协调油品供应企业科学合理地调配资源,形成对成品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加油站(点)的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成品油商业储备体系建设,结合目前国内市场资源相对宽松、保供压力相对减弱的有利时机,督促成品油经营企业满足《成品油批发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及《成品油仓储企业管理技术规范》的最低库存要求。同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协调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采取委托石油公司代购代储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成品油地方政府储备制度,并给予承储企业一定的信贷、税收和贸易等优惠政策。

加强农村成品油市场体系建设。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特别是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的刺激作用明显,农村购买力增强,汽车、摩托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目前农村市场成品油供应品种单

一、网点过少、设施陈旧、加油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研究对策,积极引导国有石油公司、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加大对农村地区成品油零售及配送网络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加油站点的改造与新建,会同国土、建设、农业、安全监管等部门,采取多种安全合理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油需求。

(三)加强石油市场管理与行业指导。

加强管理。石油市场管理是国务院赋予商务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改变“重审批、轻管理”的做法,按照两个部门规章和有关行业技术规范要求,以行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合理布局、满足消费为原则,严格做好石油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工作,形式审核与实质审核并重,使新进入的企业切实承担起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石油市场供应的社会责任;加强对石油经营企业的过程管理,做好企业变更、年检、整改及日常监管等项工作,不合格企业不予换发新证,逐步将管理工作与指导、培育高水平的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同时,要继续会同兄弟部门,加大对成品油经营企业油品质量、计量、价格和经营范围、经销渠道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成品油经营企业的日常巡查和检查,严肃处理价格违法、掺杂使假、短斤少两、抢购囤积、无证照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标本兼治,依法维护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

加强指导。上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下级商务主管部门石油市场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注意研究解决下级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提出的现实具体问题。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规范和服务,进一步提高石油流通企业的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程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可以探索建立石油市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树标杆、评先进。行业指导工作每年可以确定一个主题,比如今年可否确定为“零售管理年”。当前,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加油站非油品业务的重要意义,按照《商务部关于促进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统筹规划,协调政策,推进加油站便利店等非油品业务加快发展,完善加油站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在这次会议上,我们要专门召开一个座谈会,专题讨论和研究如何加快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加油站的品牌优势、网络优势、区位优势、管理优势和客户优势,因地制宜,争取尽快使加油站非油品业务上规模、上水平,为扩大居民消费做出努力。

加强协作。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发挥好牵头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发展改革、公安、财政、国土、建设、税务、工商、质检、安全监管、法制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好、运用好、协调好有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石油经营企业的积极力量,增强行业凝聚力、提高工作战斗力。从而,共同促进我国石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共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共同打造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石油保障体系。

加强学习。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有关政策;学习石油和新能源的基础知识,掌握能源科学技术发展变革的方向和最新动态;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石油市场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加强商务部已经出台的部门规章、指引手册及行业标准的学习;要认真学习成品油分销网络管理、市场营销及非油品业务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着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要见真功夫、见实效。

(四)加强石油市场管理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调查研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鲜活材料。要根据石油市场运行与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择机出台相应的法规、规章和标准。通过调查研究,确保各项法规、标准和政策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对重大决策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也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不断总结,及时调整完善。

加快出台进度。商务部将继续协调有关部门推进《成品油市场管理条例》或《石油市场管理条例》尽快出台。要进一步加强成品油零售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抓紧研究推动成品油特许经营、水上加油站(船)、农村加油设施等相应管理规章制度或指导性文件。尽快颁布实施《原油销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原油仓储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加油站服务技术规范》、《成品油仓储企业服务技术规范》、《原油仓储企业服务技术规范》。抓紧启动《水上加油站(船)管理技术规范》研究起草工作。

加强宣贯工作。法规和标准是要遵循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强制性的,标准有强制性的,也有推荐性的,行业标准以推荐性的为主。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执行情况总体上比标准要好。我们近年出台了不少行业标准,这些标准虽是推荐性的,但是体现了行业发展方向和技术性要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相关技术规范,特别是成品油零售和批发企业管理及服务方面技术规范的宣传贯彻工作,要使一些方向性的东西深入企业、深入头脑、深入人心,避免走偏方向,带来损失,不断提高石油流通行业科学发展水平。

(五)加强石油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信息化、网络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透明度、降低行政成本。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国石油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有专人负责建设好、运用好、维护好这个系统,发挥好信息化带来的安全、快捷、便利等优势。这个系统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完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所有业务网上办公。新晨

健全报送体系。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全国石油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成品油市场运行数据网上报送体系,实现商务部与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之间、商务主管部门与石油经营企业之间数据的安全传输、快速汇总,提高市场监测数据的安全性与时效性。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石油经营企业要更多地、更加自觉地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减轻人力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上报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

完善企业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建设是石油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准确、及时地提供企业基本情况和有关数据是石油经营企业的义务和责任。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企业数据库建设与企业日常管理、年检、变更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石油经营企业要共同努力,及时调整和更新石油经营企业的基础信息,完善石油经营企业数据库,为公众及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企业情况及市场信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切实发挥好信息引导和服务的功能作用。

同志们,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石油市场管理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好此项工作是各级商务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使命神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任务,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进一步做好石油市场管理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石油化工市场研究篇8

关键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也在进行如火如荼改革,虽然我国石油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技术创新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石油企业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企业技术创新严重的滞后,缺乏核心的石油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特别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本文就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几点探讨,希望对我国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能够起到帮助作用。

一、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石油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石油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思想指导下,我国高度重视石油技术创新工作,对于国外先进的石油技术积极地引入,长期的坚持科学技术攻关,经过多年的努力,石油技术创新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我国石油企业与国外相比在能力、成绩、技术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机制缺乏有效性

我国石油创新机制长期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了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程,导致石油科技创新工作长期停滞不前。我国石油技术体制改革的对象模糊,范围较窄,没有着眼全局,忽略从整体考虑,片面的认为改革只是针对技术创新部门,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创新体系。石油企业在过渡时期的创新体制改革不能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的创新活动,导致石油创新长期的滞后,阻碍企业的发速发展。

2.企业资源较为分散,人员结构不合理

石油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被分割成许多部门,整体资源被分割零散,企业资源重置严重,运行缓慢,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难以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不能充分发挥研发潜力,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尽管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创新整体水平改善,但是在各个结构分布上严重均衡,人才结构不合理,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石油企业大量的囤积中低层人才,而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尤其是缺失对当前先进石油技术开采技术研发工作的人才;我国的模仿型人才较充裕,创新型人才较少,单一操作型人才较多,综合型人才较少,整体的科研队伍水平相对落后于外国石油企业。

3.石油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较薄弱,石油技术研发效率低,市场战略性调整能力较差

虽然我国石油技术整体上有所提高,自身特色也逐渐形成,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国际顶尖的石油开采技术,例如钻井、测井等先进的技术仍然停留在模仿阶段,缺少独立的自主研发能力。我国虽然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但是,大多数专利技术含量较低,拥有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科技较少。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没有明确清晰的创新方向,操作流程缺少严格清晰的指导,科技信息不流畅,导致科技创新管理能力低效,市场战略性调整能力较差。

4.企业对石油研发投入不足

尽管我国石油企业在技术投入上逐年增长,但是大多数都用于研发的日常开支,实际在工程技术研发上投入有限。国外石油企业大都注重对于石油开采技术的创新投入,清晰的认识到先进的技术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外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是我国企业的几倍,这也是国外石油开采技术领先我国技术的根本原因。

二、石油工程服务技术创新工作的调整策略

1.石油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加强技术创新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投入,要根据自身生产的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投入策略,对科学技术投资机制不断完善、科学融资机制进行改革,确保投入的资金用技术研发上,对风险投资管理办法进行完善管理,形成多样化的投资机制,确保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

2.对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地完善

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对重点技术领域不断的明确,对新技术不断地研发,将企业自身特色的技术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首先明确建筑核心内容,围绕核心内容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对技术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主流技术进行优化,对使用技术进行强化,对特色技术进行开发,对于世界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全面的动态跟踪,对科研技术重点跟进,核心特色技术加快突破,要对科技质量和科技知识产权进行强化管理,保障企业科技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对人力资源制度规范化进行建立

要想更好的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地完善,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本,对人才培养制定长期的计划。积极招聘思想健康、勇于创新、学习努力等优秀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舒适的条件,使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带来的温暖和关怀。

4.对内部信息交流制度进行建立

石油企业应该积极的与外国企业进行定期交流,开展技术研发合作,输送专业人才对企业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对于内部信息加强交流和保密工作,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实施提供有效的帮助

5.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队伍

企业内部对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和专业知识进行考核,选拔优秀的技术创新人才,对企业员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技术研究队伍。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石油企业的整体科研水平。

6.石油企业加强自身结构调整,实现一体化创新能力

充分借鉴国外公司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对企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固定资产进行压缩,对石油业务进行整合,最终打造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对重点科技研究加强资金投入,集中资源,确保企业在技术研发环节资金充足。

面对国际激烈的石油竞争形势,我国石油企业要大力加强科研技术投入,不断的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对人力资源制度规范化建立,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制度,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队伍,确保石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朱颖超.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探讨[J].石油科技论坛,2009,(01).

[2]许光磊,张巨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类企业业务模式与技术创新关系的探讨[J],石油科技论坛,2004,(04).

石油化工市场研究篇9

李鑫钢教授,博士生导师,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创新推进委员会委员、中国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专家团技术专家、《现代化工》理事。长期从事化工过程应用基础和工程化工作和环境工程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负责或指导大型工程化项目80余项。

项目介绍

石油是世界各国主要的战略物资。目前,石油占全球商品能源消费的40%。我国石油资源有限,仅靠国内产量早已不能满足需求,进口依存度逐年增加。2005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28亿吨/年,居世界第2位,其中供应缺口就达到1.26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约43%,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

我国原有炼油技术水平低、装置规模小、能耗高。炼油过程总能耗约折合原油加工量的8.73%,相当于消耗一个年产2800万吨的油田。2005年中国石化炼油综合能耗为68.59千克标油/吨,比国外水平高出28.9个百分点,节能潜力相当于新增一个年产500万吨级的油田。

规模化是炼油工业发展的必然。据美国能源部报道:在同等规模下二套精馏装置比单套装置投资约增加24%,装置能耗增加19%;三套装置比单套装置投资增加55%,能耗增加29%。2000年全球共有炼厂756座,原油年加工能力40.8亿吨,单套平均加工能力为539万吨/年;到2005年单套加工能力提高到610万吨/年。我国炼厂原有单套加工能力仅为213万吨/年,是国外平均水平的1/3,这必然导致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排放的运行结果。

炼油分离过程大型化是我国节能降耗提高炼油水平的战略决策。随着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建设十几套千万吨级炼油装置已成为国家的重大能源战略。根据发改委公布的炼油中长期规划,2010年炼油工业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万吨,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约2000万吨。

解决大型化必然面临大型分离装置的流体力学(特别是气液均布)、传质传热等技术难点及长周期运转带来的装置变形堵塞等工程难题。针对国内传统炼油技术水平低、能耗高、规模小等突出问题,天津大学研究了大型装置液体流动的分布规律和受热变形不均匀等问题,开发了热补偿集油箱、多级全连通式液体分布器和塔器桁架支撑梁等专利,建立了大型蒸馏装置的设计、诊断和技术改造的工程学基础和方法,开发了大型炼油装置关键技术和多项专利技术,突破国外公司对我国大型炼油减压分离的技术壁垒、大幅度降低国外技术的要价,实现关键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可升级性,解决了炼油减压装置大型化带来的放大效应和长周期运转的工程技术难题。对提升我国整体炼油技术水平,实现节能降耗、节省投资,并促进国内相关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将现代传质分离理论、计算流体力学、三维图形技术、过程分析与优化方法,应用在大型炼油减压装置的研究开发和工程设计中,建立了大型塔设计的工程学基础和方法。将三维结构可视化与流体流态可视化技术首次引入炼油减压分离装置内部构件的优化与设计中,实现了塔内气液流动行为可视化与内件结构的优化设计。深入研究大型装置内气体流动与分布规律,开发了流线型多折线规整填料、环形折返流气体分布器、捕液吸能器和塔底阻焦装置专利技术,解决了装置中流体分布不均、设备阻力大、能耗高的问题,使单位能耗降低20%以上。

该成果在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炼油装置改造项目中应用后,首次实现了我国单套装置炼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的规模,蒸馏强度为国内最大,达到7.96t/.h。同样,上海高桥800万吨/年炼油常减压蒸馏装置采用该成果后,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直径减压分离装置(10.2米)和全球最大的油型原油分离装置。

技术专家点评

张泽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超临界流体技术专业学组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石油是世界各国主要的战略物资。目前,石油占全球商品能源消费的40%。我国石油资源有限,仅靠国内产量早已不能满足需求,进口依存度逐年增加。而我国原有炼油技术水平低、装置规模小、能耗高,故炼油分离过程大型化是我国节能降耗提高炼油水平的战略决策。随着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建设十几套千万吨级炼油装置已成为国家的重大能源战略。

由天津大学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李鑫钢教授等开发的“炼油分离过程大型化关键技术”,针对国内传统炼油技术水平低、能耗高、规模小等突出问题,开发了炼油分离过程大型化关键技术,解决了炼油分离过程大型化带来的流体分布不均、设备阻力大、能耗高等技术难题和长周期运转带来的装置变形、堵塞等工程实际问题,建立了大型蒸馏装置的设计、诊断和技术改造的工程学基础和方法,开发了多项专利技术,实现了大型炼油分离技术及装备的集成创新与系统节能。

该技术在发展现代传递理论、流体力学与计算流体力学、系统分析优化理论和三维可视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及方法的基础上,完成了炼油分离过程强化和大型化研究,显著提升了传统分离过程的技术水平,并在重大工程项目中成功应用,连续刷新并创造了我国炼油单套装置年处理能力由原来的250万吨提升到500万吨、600万吨、800万吨,直至达到1000万吨的记录,实现了我国千万吨级炼油分离技术零的突破,推动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科技进步。

天津大学该项研究成果对提升我国整体炼油技术水平,实现节能降耗、节省投资,突破国外公司对我国大型炼油减压分离的技术壁垒、大幅度降低国外技术的要价,实现关键技术的可升级性,并促进国内相关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专家点评

刘子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3月在天津大学获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天津市工业工程学会理事,摩托罗拉大学兼职教师。主要从事工业工程、成本管理与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近年来天津大学炼油分离过程大型化关键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的知名跨国公司在国内进行了多次竞争。以国内已建设的大型项目为例:在2003年齐鲁石化600万吨炼油、2004年镇海石化600万吨炼油、2004年上海石化800万吨炼油、2005年广州石化800万吨炼油等项目公开竞标中均胜出国外技术领先公司。由此可证,大型蒸馏集成技术的开发和成功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对国内大型炼油和乙烯分离装置的垄断格局,在国内市场竞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又如在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常减压蒸馏装置的改造中,天津大学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保持减压塔壳体不变的条件下,采用新型规整填料及配套的塔内件技术对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常减压装置减压塔进行了改造。通过改造,大幅度提高了蒸馏强度,由原来的3.38t/・h提高到7.96t/・h,使装置常压部分的处理能力达到加工沙特轻质、沙特中质原油的混合原油1040万吨/年,减压能为拟建的加氢裂化装置提供170万吨/年原料,同时在加工沙特中质、科威特等原油可生产高等级道路沥青30万吨/年以上。

装置改造后,装置的灵活性增加,既可全部加工中东高硫原油,也可全部加工俄罗斯原油,另外在渣油加氢脱硫装置更换催化剂期间也可加工低硫原油。减压塔改造后,加工能力提高一倍多,这样既提高了沥青产量,又降低了能耗。

就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应用该技术后为例,从经济效益及市场效益讲,改造后由于减压塔加工能力的提高,与改造前相比,多生产船用燃料油248751吨,多生产重交道路沥青7596吨。特别重要的是,减压系统的能耗大大降低,单位能耗比改造前降低3.2kg标油/吨减压进料。这对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都将成为有力的竞争基础。

投资专家点评

胡文辉理学硕士,上海科技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投资经理。200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在证券、风险投资行业从业多年,曾主导了多个项目的投资和资本运作,具有丰富的投融资经验。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作为基础的化工原料和重要的能源物资,其需求急速增长,包括炼油产业在内的整个石油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加大。因此,国内炼油工业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却面临着产能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挑战,产业结构单一及技术落后成为其发展的羁绊。因此,国内炼油工业企业的结构改造和技术升级成为迫在眉睫之举。

本项目技术顺应了国内炼油产业的结构改造和技术升级之发展潮流,且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化基础。相信此项目在受到众多企业青睐的同时,同样也会得到投资机构的关注。基于此,就项目在转化过程中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集中精力进行技术攻关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与国内产业资本的沟通和合作,特别是在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对本项目的产业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要积极探索包括技术合作、项目合作、引进资本等多种合作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促进本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三、重视技术开发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市场的开发,通过市场开拓拉动项目的产业化,以市场化原则来指导项目的产业化,从而使本项目的产业化获得市场的支持,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逐步发展壮大。

人类社会现阶段的发展与资源、环境密不可分,我国目前的发展尤其遇到了能源问题这一瓶颈。提高石油化工业的能力与水平是重要对策之一。建设“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大型化工装置,提高设备效率、降低能耗、减少废物排放就成为国家能源战略规划的目标。天津大学李鑫钢教授主持开展的热分离过程强化研究及工程化应用,形成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化工市场研究篇10

关键词:石油企业;经济管理;有效途径;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石油市场一体化以及我国石油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石油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石油企业经济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石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体系,是当前石油企业相关负责人需要思考的一大难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我国石油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中国石油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我国石油产业发展的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我国随着信息科技发展而诞生的新的管理理念,许多专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创新型经济管理方式对中国石油产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在发展石油产业时,应立足于国际视野,将国际石油资源作为我国石油发展的引导,完善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的体系,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管理的研究,从某些角度来说,经济学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所以对于石油这一世界稀缺资源和战略物资来说,合理利用经济学模式对石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稳定石油价格和石油使用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对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要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实现企业目标,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作为支持并加以贯彻实施,否则管理则缺乏依据,同时也使得管理主观性太强、随意性大。经济管理作为一项管理也同样需要制度来支持。当前,一些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中,只贯彻经济管理的思想,而没有制定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导致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乏力的现象。而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制度很不完善,使得经济管理人员不能良好地开展自身的工作,也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继而也不能帮助企业完成相应的业绩及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缺乏创新的管理理念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通过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提高管理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效率,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和旧事物而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理念,是具有能够综合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的观点、方法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然而由于当前石油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适合当前时代的发展,严重与社会脱节,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通过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企业全体人员进行的管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然而,在实践中,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都不完善,或者不接地气,使得执行者无章可循,这也大大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系统的培训员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明显下降,极大的阻碍企业的发展;二是没有创建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进而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研究

(一)合理利用国家发展政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很多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目标。石油在开发市场时,应该结合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同时也应该面向消费市场,通过市场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合理配比石油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让石油产业经挤管理通过创新的理念加入国家的政策,让市场和政府同时有效的影响石油产业经济发展。

(二)企业的组织型创新

政府对石油产业发展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也投入了很多精力与资金。但是政府对石油产业发展的具体权责却分配不明,这也就导致了石油产业的组织模式过于陈旧,所以石油产业的发展需要诉诸于不同的部门。因此,企业的组织型创新需要依靠政府的详细任务分配,让不同部门有效的统筹,才能有效的创新石油企业的组织模式。

(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

据统计发现,我国国企的管理制度具有明显的效率缺失,在有些情况下不符合经济学的利润规律。国企的发展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率,但是对于石油产业来说,能源的发展需要合理的管理制度,能源产业的管理制度应该更加规范和有条理,应区别对待寻常国企和石油产业的发展,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对人才的合理使用,是企业创新的基础。

(四)加快石油企业人力资源与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

这一方法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又是对石油产业发展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应逐步理解经济学发展规律,把石油产业经济管理作为战略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资源的使用面临着新的选择。我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应该不断的研究歸纳并积累,从更高的层面认知石油产业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加深入的改善我国石油产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崔景海.关于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途径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0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