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管理必修课十篇公共管理必修课十篇

公共管理必修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6:44

公共管理必修课篇1

一、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问题显著。(1)课程开设过于随意。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大多是由二级学院统一上报,即把想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名单及课程简介上报至教务处,然后由教务处向学生公布,没有或很少对上报的课程进行考核论证,是否有必要开设此门课程,而且,开课教师可以随心情想哪一学期开课就申报,哪一学期不想开课就不申报,所以,导致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课程没有统一的规划,随意性很大。(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以沈阳工程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为例,共开设68门公共选修课,包括三大类:人文、社科类;文学、艺术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期中人文、社科类35门课程占51.5%,文学、艺术类27门课程占39.7%,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6门课程占8.8%。三大类课程比例相差悬殊,作为工科院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2.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1)课时长短不应一刀切。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在所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中,不论是社科、人文类;文学、艺术类或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的课程,都规定统一的学时,造成有些课程过于浅显,学生认为不解渴;有些课程由于学时不够虎头蛇尾,草草结课,学生对所修课程一知半解,所以,严重影响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容乐观。(2)选课人数有待调整。对公共选修课的选课人数有限制,使许多学生对感兴趣的公共选修课选不上,只能选择那些不喜欢的课程,因而造成学生只是“选而不修,应付考试”,甚至旷课,即便是人来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不爱听讲,课堂秩序十分混乱,这样严重影响教师上课的热情,影响授课质量。

3.公共选修课的管理有待加强。由于学校对公共选修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使部分教师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和管理也产生懈怠心理,教师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对重点难点的设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另外,公共选修课过少,学生选择范围受限制,不能很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进而导致学生旷课现象严重、课堂纪律较差、听课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总之,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公共选修课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公共选修课其作用的很好发挥,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甚至可以严重地说,背离了设置公共选修课的初衷。所以,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加强公共选修课的管理,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是目前高校针对公共选修课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1.注重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首先,学校要提高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制定一套完备的公共选修课开课标准和评价体系,要与必修课同等对待,为公共选修课提供合理的上课时间和充足的资源配置,大力宣传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意义及其作用。其次,开课教师在学校机制的监督管理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愿意选课。最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正确指导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选择,使学生不盲目选课,不单纯为了获得分而选课,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已不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而是需要拥有多方面知识的全能型人才,仅仅掌握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公共选修课等多种渠道获取各方面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学校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合理开设课程门类,既要考虑教师因素,也要考虑学生因素,对教师上报的公共选修课进行评审,然后才允许开设,鼓励教师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有帮助的课程,对开设意义不大的课程及时停止,对本校无能力但很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可外聘教师或跨校选修,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公共选修课上课时间和课堂规模,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公共选修课在优化学生知识技能中的作用。

3.强化公共选修课的监督管理。建立严格的公共选修课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公共选修课评价体系,成立专门的公共选修课调研监察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听课,检查公共选修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抽查公共选修课的考试试卷,利用网络资源每学期学生要对所修公共选修课程及任课教师进行测评、打分,教师对任课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监督管理,使公共学修课与必修课一样受到学生的青睐。

公共管理必修课篇2

一、高校公共选修课价值定位

全校性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扩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挖掘个性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价值定位是问题思考的起点,也是公共选修课各种相关问题最终得以解决的根本。

1.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科交融。一般来说,大学的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大多以“专业”为核心,以“必修课程”为重点,特别是在传统的培养模式影响下,各学科和专业之间自成体系,课程设置上的独立性较强。这种明显的学科专业界限特别是对专业知识的精深追求,在大学后的学习和进修中逐级加深。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特别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并非完全体现在其对专业的精深研究,更多的是以大学教育作为平台,以基本专业知识作主导,通过不断汲取各相关学科知识,锻炼学习和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学中开设全校性选修课的最基本的价值定位,就是以其广博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有机的补充和完善,促进学科知识的交融,使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还对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发挥兴趣特长,挖掘个性潜能。学分制及其选课制的实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学生个性发展更具价值意义。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存在自身发展的潜能。但是,由于升学前的激烈竞争与应试的压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发展其兴趣爱好、挖掘自身的个性潜能。因而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确立的重要时期,发展兴趣爱好,张扬自我个性是大学生的普遍需求。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确定和发展个人事业重要的内在支撑力量,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大学生必然会对自身兴趣的发现与调整更为自觉。全校性选修课则为大学生兴趣培养和发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逐步形成个性特长,迈上“自我实现”的道路。

3.开拓思维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公共选修所具有的创新思维价值。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既要求人才具备创新精神,又为造就创新型人才提供土壤和环境。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则通过开设不同学科课程为学生交叉选课建立了一个大平台。公共选修课一般可包括:相关专业及其课程概述、实验室开放及实验指导、人文历史以及一些反映学科前沿或社会热点问题的课程(或讲座)等。同时,高校还可通过设立“创新学分”等形式,对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的成绩予以确认。这样既开扩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创新精神。

4.增强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社会经济建设及其发展需要多层面、多类型的人才。目前我国各高校同一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大致相同,这种“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势必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偏于狭窄。而各高校的全校性选修课设置各有不同的侧重和特点,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及时开设或调整课程,学生也可根据自我兴趣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课程。通过对不同课程的选修和学习,学生可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倾向。这样,不仅拓展了个人的发展空间,更能形成对就业市场多层次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使学生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因此,全校性选修课多学科、宽口径的知识平台,具有了社会需求的价值属性,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高校公共选修课的价值偏移

尽管各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价值、地位和作用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而且都开出了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目标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使公共选修课无论在开课的数量、质量上还是在课程的管理与监控上,都偏离了其应有价值定位。

1.数量质量打折扣,可选性价值有缺失。目前,许多高校的公共选修课仍然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可供学生挑选的课程少,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门类非常有限、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对许多学生来说,能选上就不错了,根本没有“挑”的余地。同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选修课程的需要,鼓励和号召教师尽可能地开课,只要能开出课程就好,普遍存在因人(教师)设课的现象,至于开出什么课程,为什么开设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开得怎样却很少考虑,随意性大,针对性、系统性不强,开课的质量低。造成公共选修课程失去了其“可选性”的基本价值,变成了“别无选择”的选择。

2.功利因素起作用,功能性价值难体现。尽管选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选课更显急功近利。许多学生不去选择对自己知识扩展、素质养成、能力提高有帮助的课程,而是“凑学分”,只选那些教师要求不严又容易通过的课程。而教师的功利性则往往表现为:以完成一定教学工作量为出发点,用公共选修课来“凑足”本人的教学工作量,因而,对公共选修课采取应付态度、备课简单,时间和精力相对投入不足,有的还把未经加工和调整的专业必修课直接搬到选修课中,甚至片面地降低标准迎合“凑学分”学生的要求。这样势必导致选修课的原有功能和价值丧失,起不到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3.过程管理难监控,价值实现无保障。在教学管理层面上,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意识和监控措施显得不足。首先,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的目标定位模糊,对于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公共选修课,课程的主要目标及其目标的细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等没有具体的规定,更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其次,公共选修课的上课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一般难以到位,由于管理比较松散,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再加上课程考核过程的“灵活性”,使一些平时不努力学习、甚至根本不听课的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学分。如此恶性循环,使公共选修课的上课质量得不到保障,其基本价值也难于实现。

三、高校公共选修课的价值重建

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重建公共选修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从教学管理方面着手,在明确公共选修课价值定位、提高对开课意义认识的基础上,重点应抓好公共选修课程的设计管理,构建合理的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加强对教师课程开设的培训、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1.强化课程目标管理,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对公共选修课目标的研究,是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都有自己对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价值追求的方向,都渗透在各类课程目标之中,不同类型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应该根据公共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地位、任务,确定公共选修课程的目标并强化管理。公共选修课程内容涉及广泛,课程门类又多,而课程设计中往往以学科名称命名和组织课程内容,各课程及内容之间既有相对独立,又可能有交叉。如不注意课程设计的系统性、不建立课程体系的总体构想,就容易形成“大杂烩”。因此,应建立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并将其渗透在课程总目标的确定及其细化的过程中,通过细化的子目标设计课程,即细化为一组比较详细的、具体的子目标群,由不同的学科或课程群完成不同的子目标,整合在一起以实现核心课程总目标。细化的课程目标对于教师开发课程应具有指导意义。

2.制定课程设计原则,强化师资管理。要提高公共选修课程质量,重建公共选修课价值,除了强化课程目标管理,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外,还应制定课程设计的原则,强化师资管理。要求教师既要做好相应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又要按照课程要求,认真上好课。

首先,要制定好课程设计的原则。由于公共选修课在其性质上有着与专业课不同的特点,专业课程一般面对的学生是已经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或有前修课程的衔接的知识,学生学习具有知识的连贯性,接受性较好;而公共选修课由于其学科跨度比较大,面对的学生大多缺乏对课程前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把专业课程直接“移植”到公共选修课中,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应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制订课程设计原则,引导教师提交符合公共选修课程目标和价值追求的课程。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过于专业化,公共选修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就必须在内容的“普适性”和学生发展需求性方面做一些规定,使教师都能够结合社会发展背景和学生特点构建适合公共选修课程目标和特点的课程,并使这类课程能够成为完成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子目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管理。公共选修课的价值主要是经过教师的教学来体现的。应建立公共选修课教师的遴选制度,既要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多开课,开新课;还要对参与公共选修课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加大教学投入,开好课。要求教师应根据公共选修课的目标及学生的特点,一方面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使课程内容及问题深入浅出;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对学生严格要求,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学生选课指导,抓好过程质量监控。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形式是自由的,但并不代表对公共选修课的要求也是自由的。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的能力,但也有不少学生的自主、自立和自控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对那些刚从高考指挥棒“解放”出来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仍然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知识需求和知识结构,选课时往往凭一时的兴趣和主观臆测,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要体现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就必须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学校关于公共选修管理的有关规定,以及相应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等;其次,还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拓展、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等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并对学生跨学科门类的选修课的学分作出要求,以防止避难就易的“凑学分”现象发生;第三,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健全检查、督导和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和反馈信息,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以确保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公共管理必修课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分制;培养方案;配套措施

2008年4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指出:“本办法所称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自1999年独立学院创办以来,距今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独立学院的壮大与成熟,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实行学分制的关键就是制定学分制培养方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知识宽、综合素质高,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分制培养方案,为实现目标服务。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等学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相结合的民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产生就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独立学院的定位

独立学院在性质上属于民办高校,是由民营资本与普通高校共同举办的三本院校。学院三本定位和民办性质决定了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独立学院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必须考虑社会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作为一个以民营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其更应该随时把握市场的脉搏,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尤其要注重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三)独立学院的生源基础

独立学院作为第三批本科录取,生源基础可想而知。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不如一本、二本的统招学生,但在组织和协调能力、交往和沟通能力、甚至创新能力方面,不比公办高校一本、二本的学生差。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该从实际出发,不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情况,在保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上,着重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分制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贯彻独立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培养方案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稳定数学、外语、计算机、写作等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严格以一级学科为单位编排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2.应用性原则。培养方案体现“重应用”的要求,并在培养方案中具体列明实验教学课的内容与组织方式。

3.创新性原则。培养方案体现“求创新”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单纯知识传授型的课程,增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课程;积极开设有助于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活动和创造发明的课程。

4.个性化原则。培养方案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型、分级教学,把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

5.综合素质教育原则。培养方案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模块课程建设,增加课程数量,丰富课程内容,体现学科渗透,构筑外语综合能力训练体系、创业能力教育体系、信息应用能力教育体系;设立课外教学学分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减少课内学量,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学时。

6.整体优化原则。培养方案体现整体协调的要求。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妥善处理德智体美、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按照拓宽基础、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精心设计新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三、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成

(一)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1.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确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阐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专业面向、可适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以及本专业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2.学制与学位。阐述独立学院本科教育的学制及本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实行学分制管理,统一实行4年的基本学制和3到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在3到6年内修完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可以毕业,同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可以授予学士学位。

3.教学环节类别及学分要求。阐述专业基本学制内设置的各个教学环节及课程的类别、学生毕业应修满的各个教学环节、各类课程的学分及总学分。

4.指导性教学计划表。介绍专业必修、选修及实践类课程的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开课单位等内容。

(二)学分制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学分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基本构成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七个部分。

1.公共基础课。属性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原则上所有专业都必须开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英语课、数学课、体育课、计算机课、写作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属性学科基础必修课,要求相同学科大类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各专业必须将教育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完全开设;部分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按一级学科设课,并适当兼顾学科门类课程。

3.专业必修课。属性为专业基础必修课,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应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注意设置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或在课程内容中注意实践环节的设计。

4.专业限选课。属性为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限选课的开设原则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设的课程门数要尽可能的多;鼓励在专业限选课中设置“专题讲座课”;鼓励学院积极探索与改革专业限选课的授课方式与考核方式。

5.公共限选课。属性为公共基础选修课,要求学生从固定模块中修读固定学分。公共限选课,四年全程面向各专业学生通开通设,共设6个课程模块,即:人文素质教育、艺美体卫教育、专门史、信息技术与信息检索、外语综合能力训练、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

6.公共任选课。属性为学科基础选修课,要求学生从课程数目不固定的学科大类模块中选择其中某些课程修读。各专业可以面向外专业开设的选修课,除列入公共限选课程外,其余均可列入公共任选课;公共任选课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大类设置公共任选课模块,由学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个人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公共任选课一般为每门课程2学分,鼓励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联合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或专题讲座。

四、独立学院学分制培养方案修订的实施步骤

目前,尽管独立学院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管理人员队伍和管理经验方面具备比较好的基础,但是考虑到学分制培养方案实施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可以分三步进行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修订,直至完全实行学分制。

第一步,确定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四个模块的核心组合。学分制培养方案修订的初期,确定这四个基本模块,即有利于独立学院学年制和学分制的转换,又与在校生规模、师资队伍等方面相适应。

第二步,确定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限选课五个模块的拓展组合。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完成学年制向学分制的顺利过渡,增加公共限选课模块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步,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六个完成模块。随着学分制实行的不断成熟,以及独立学院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的加强等因素。独立学院有能力开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公共任选课,为实现独立学院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五、执行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配套措施

(一)教务管理软件和专门的管理人员

学分制的突出特点就是选课。因此,为实现选课和学分制教学目标,必须配备教务软件,实现课程系统管理。为了保证教务软件和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必须配备专门管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既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又肩负着学分制培养方案各环节、各模块和整个过程管理的重任。

(二)建立导师制

学分制的实行,使得独立学院在教与学各方面与学年制迥然不同。自然班的概念将逐渐淡化,自主性学习将更加明显,对培养方案所列课程的了解需求将更加强烈。导师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最佳选择。选择教学经验丰富、讲师以上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情况、本学科的发展情况等;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方案,制订课程学习计划,解答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选课。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前面已经陈述过,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三个步骤。第二和第三步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要求,首先要加强专职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的教师或接受硕士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的方式达到目的。专职专任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稳定的基本保证。其次,采用人事制、聘用制或返聘制等方式,吸引人才,壮大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

[2]冯丽霞.高校学分制管理的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2).

[3]朱翠英.独立学院学分制改革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公共管理必修课篇4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

公共选修课作为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校学生个性发展、拓宽高校学生知识面和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公共选修课的作用难以全面体现出来。因此,如何解决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到课率低

一些院校对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不够重视,以凑学分为主要目标。高校部分教师把精力全部放在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上,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放在公共选修课的学习上;学生普遍认为公共选修课的学分很容易取得,任课教师一般都会让通过。为了凑够毕业学分,学生选课的时候很积极,但学习公共选修课时不积极。刚开课时,教室里上课的学生比较多,慢慢的学生越来越少。开课一段时间后,有的公选课程上课学生寥寥无几,选与学反差很大。而快要期末考试时,学生人数又开始骤增起来。公选课教师对教学管理也不够严谨,学生的学习环境太宽松,逃课的现象肯定不可避免,尤其是大合堂教室的公共选修课。因为人数比较多,点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教师上课时不可能每节课都点名。点名时也不可能全部点到,只能是随机点名,这导致学生存在侥幸心理,缺课现象经常发生。

2.课程质量相对较低

由于各大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任课教师对上课积极性不高。公共选修课上课时间主要集中在双休日或晚自习,所以很多任课教师尤其是职称较高的教师不愿开设公共选修课。很多高校在评定教师职称过程中,往往把教师的科研成果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学研究上面,以致很多老师都没有精力去进行选修课的教学,特别是那些有能力教授选修课的优秀教师,没有能够在选修课的讲台上出现。

3.学生选课具有盲目性

由于学生在选课前缺乏相应的指导,学生对所选课程授课时间、师资情况了解很少,学生在选择公选课时随机性比较大。所以多数学生选择课程大都取决于课程的名字或者学分的多少抑或口耳相传的了解。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时间一般安排两天左右,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有的学生修课后才知道自己所选的课程与自己知识需求不匹配,根本不是自己所期望的课程。而此时已无法退选的学生只能继续学习这门课程,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对策

1.任课教师要加强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管理

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型人才,并非简单地为了学生修满毕业学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纠正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意义。授课教师要严格执行考勤制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出勤率。

2.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为保证公共选修课质量,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公共选修课一般是双休日或者晚自习上课,教学监控难以到位,教学管理部门应安排相关人员进行晚自习、周六日值班查课,有专人查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心理上都会更加重视选修课的教与学。

学校督导组和教务教学管理人员应对公共选修课进行随机听课。听课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通过听课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进一步的了解,对教师起督促的作用。其次,通过随机听课,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发现很多通过其他方式难以发现的问题。听课结束后,督导教师可以把听课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针对存在的情况任课教师做相应的调整,也可以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交流,面对面地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3.正确引导学生选课

学校要专门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合理地选修公共选修课。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学生的选课指导教师。学校教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制作合理的《公共选修课指南》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了解有关备选课程的信息。让学生了解选修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难易程度,了解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等,从而提高学生选课的合理性。

总之,高校开设公选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助于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虽然目前公选课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都重视起来,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教师对学生选课进行必要的指导,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合理选课,按时上课,三方共同努力,相信公选课中出现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刚,蔡辰梅.关于高校全校性选修课的思考[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公共管理必修课篇5

关键词:中美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3-0089-04

体育产业在当今社会是现代化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必需依托一大批既懂体育、又懂经济,既懂赛事、又懂管理,既懂产业、又懂经营,既懂商家、又懂观众的综合性的专业人才为提供支撑。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培养人才中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相互配合整体构成,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我国体育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面临诸多困境,特别体现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国内也有较多学者在体育产业管理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上曾提出过种种设想及建议。目前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管理专业(Sportindus-trymanagement)是一个设立十分广泛的热门专业。美国是公认的体育强国,在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也是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通过比较研究其在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会发现并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及经验、教训,从而得到启发,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减少主观盲目性,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与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课程内容设置、不同性质的学分比例、学时等。从实用性角度分析当前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素质要求,以及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课程体系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2.2比较分析法比较中美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同与不同。

2、结果与分析

2.1中美两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情况体育产业管理课程分类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准,但参考多数学校的设置情况可以总结为:按修习要求,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两种,选修课又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两种;按知识结构层次分类,课程设置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和选修课程四类。以下将以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为例,对两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表1)。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总学分为15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36学分,占总学分的89.47%,实践环节16学分,占总学分的10.52%。在课程安排中,公共课程35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25.73%;专业基础课6分占课程总学分的50.73%;选修课32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23.52%;实践环节具体实习得分情况为:每学期实习时间在56~84h获得1学分;98~154h获得2学分;168~210h获得3学分。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学制共四年,其中授课124周,教学实践26周,社会实践41周。本科全部课程共计2665学时(不含毕业实习、毕业论文),150学分。其中必修课1661学时(84学分),占总学时的62.3%,选修课1004学时(4分),占总学时的37.7%。教学实践环节17学分(军训1学分,毕业实习8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

从表1看出,中美两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宏观设置方面,基本上趋于一致,即都是有必修、选修、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学分总量上也相差无几。

2.2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差异性比较

2.2.1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制差异性在学分总量上,美国的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获得152学分即可毕业,中国的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要完成150学分方可毕业,获得相应的学位。就总学分要求看,两者相差不大。

但在学分获得上,由于两国的学制不同,差异较大,表现在:美国实行的完全学分制教育体制,学生学业完成的标准,主要以学分的获得为衡量准则,没有严格的学时要求,这就给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足够的弹性时间安排,提供了足够的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实践的发展空间。反观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连续在校学习的课时量要求,才能获取相应的学分,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属于传统的学年制教学体制,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陛的形成。比如,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上课30或者32学时才能获得2学分,没有规定某科目学习必须在限定的时间段要参加;天津体育学院规定必修课程连续性上足1664学时,才能获得84学分,总计在校四年必须上满计划2665学时,才能毕业,因此可以看出天津体育学院在学分获得上,有严格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上课时数的计划安排。

2.2.2公共必修基础课程内容性质差异性天津体育学院公共必修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体育概论、公体课、就业指导等,很明显主要以强调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主要以大学写作研讨、艺术知识与经验、历史学、文学知识与经验、定量分析、哲学、社会与文化、科学素养、神学与宗教研究、道德伦理、职业道德研究、心理学基础、微积分、数学、宏观经济学原理、法律与社会、社会学简介、统计学等,体现的人文与自然教育。

因此,在公共必修课程中两者的差异表现为: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更加注重真正意义上通识教育的培养,涉及学科知识广泛,包括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语言课程类、法律类等。天津体院涉及的学科领域相对单薄。

2.2.3专业必修课程数量差异性专业必修课程也称之为“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体育产业管理“专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该行业特色人才的基础。在现代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中,十分注重该环节课程体系的质量与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中美两所高校都包括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同时也都设有体育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学等专业必修课程。

但从数量与比例上看,两校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共计23门之多,而天津体育学院仅为15门。因此,在总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总学分的比例上,美国的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专业课程比例达到总数的50.73%。天津体育学院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总数只占到整个所开课程总量的30.34%,说明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在学科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更加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2.2.4选修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差异性选修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目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选修课程设置上拓展领域涉及到营销原则、会计学、信贷、体育管理简介、体育管理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赞助导论、体育基础财务、体育设施管理与运营、国际化体育产业、体育营销基础、体育传媒、体育管理法规、专题研究、体育组织管理、体育赞助、体育法、国际体育管理;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选修课程内容设置上涉及到财政与税收、人力资源管理、体育公共关系学、国际贸易、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提高、科研方法、商务交流、广告学、电子商务、战略管理、体育产业前沿专题讲座、休闲体育与健身概论、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概论、体育赞助导论、体育传播学、国外体育产业介绍等选修课程。

从选修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广度看,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主要选择范围集中在体育领域的课程为主,而天津体育学院涉及的范围较广,既有体育领域的知识,比如休闲体育与健身概论、体育、体育传播学等,又有经济学领域、社会学领域的知识。因此从选修课程作用的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的天津体育学院的选修课程内容设置较合理,能体现学生兴趣更加广泛性的特点要求。

2.2.5实践课程实现形式的差异性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主要有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入学教育与军训以及参加学术活动内容。美国高校则侧重于参与性研究、社会实习及实验。在学分总量上没有差异性。但从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用性的培养要求看,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应用能力,重视与市场结合,能与相关单位长期保持密切联系,这样即能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公司进行实习或者参与体育赛事管理,又能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不仅能够达到学分要求,而且积累了实际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在实践环节能真正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反观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实践环节,而且还有相当的比例(高于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但由于专业自身缺乏统一课程设置标准,多数仍采用以往的“放羊式”实习模式,未能达到设置实践课程的根本目的。比如毕业论文,有多少学生进行过创新性研究?社会实践有多少学生能深入到一线脚踏实地的工作?

总之,在实践环节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达到实践的目的要求,而天津体育学院更多只是流于一种毕业学分需要的形式,很难达到锻炼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目的。

3、完善中国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启示

通过比较中美两所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同,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合格的体育产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借鉴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完善。

3.1拓展公共必修学科领域,增加专业必修比重在现代人才培养理念中,强调的是“通才+专才”培养模式,即“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类型。洛约拉大学在公共必修课程中涉及学科领域较多,同时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学分比重几乎占据总计专业学分的一半以上,使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够了解更多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强化专业能力学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培养要求。而天津体育学院在公共基础能力知识培养方面,主要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知识占据了多数。在专业课程中,又没有体现出“专”的优势,因此建议在公共必修课程领域适当拓展,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增加学分比重,尽量与现代教育培养人才模式接轨。

公共管理必修课篇6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12.040

abstractpublicelectivecourseisanimportantpartofundergraduatetalentstraining,anditishelpfultoimprovethecomprehensivequalityofstudents.intheteachingandmanagementofpublicelectivecoursesinlocal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ies,thereareproblemssuchasunreasonablecurriculumsetting,lowteachingquality,insufficientattentionofstudentsandweakteachers'strength.Facedwiththeseproblems,Localapplication-orientedinstitutionsshould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publicelectivecourses,publicelectivecoursemanagementstandard,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ofpublicelectivecourses,improve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y.

Keywordspublicelectivecourses;problem;countermeasures

公共选修课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求,依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选修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必备环节,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的特点。①公共选修课虽然已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了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共选修课的过程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公共选修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公共选修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公共选修课缺少系统论证和研究,对于开设课程类型、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缺少共识。部分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公共选修课,片面认为对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他们认为公共选修课仅仅是为学生补充一些非必要的课外知识,不会像专业课那样投入过多的精力,备课不充分,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简单的课堂说教为主,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则认为专业课更比公共选修课重要,对于公共选修课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②

(2)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很多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对自己将来就业没什么作用,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公共选修课上课普遍存在应付了事,主要是为了混满学分,不在意是否学到知识、提高了能力。对于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很多学生也重视不够,虽然学校教务部门会选课通知及要求,辅导员、班主任也会提醒,但在实际选课过程中仍然存在大批学生随意选、代选、错选、漏选等情况,而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学习。

(3)课程设置不合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以理工科R滴主,理工类课程偏多,而大多数学生更需要拓展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美育方面的知识。但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师资问题开出的人文社科类和艺术美育类公共选修课很少,不能满足学生选课需要;而教师开出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常常因为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而难以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同时,由于课程开设的权利在各个教学单位,而各个教学单位缺少对于开课类型、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明确要求,造成许多课程开课随意性比较大。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导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的课源偏少,课程结构不合理,开设的课程质量也不高,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更少。③

(4)质量监控不到位。公共选修课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其课程准入、教学过程管理、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缺少完善的制度,制度执行也不够严格,造成公共选修课进入门槛低、质量监控不到位,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不高,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吸引力。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与学生考核往往不到位,公共选修课很少安排听课检查,无法有效发现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以督促教师进行整改,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公共选修课教学班学生来自各个二级学院、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由于教师缺少约束办法,导致教师对学生管理难度较大,课堂纪律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公共选修课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完成课程小论文、大作业为主,考核要求较低,学生很容易通过考核,学生学习压力严重不足。

(5)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承担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整体素质与水平不够高,由于学校政策导向问题,高级职称教师不愿意开设公共选修课,他们更愿意在科研、校企合作方面花费更多精力。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由中低职称的年轻教师及部分兼职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他们往往缺少教学经验;同时,课程开设也不稳定,教师工作量满了,往往就不愿意开设公共选修课了,导致很难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

2加强公共选修课管理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学校层面提高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必须将公共选修课建设工作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从资金、政策、教学条件、师资培养等方面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④公共选修课在课时费、课程系数等方面可以由于其他课程。同时,加强教育与宣传,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设公共选修课;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巨大作用,促使广大学生提高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公共选修课学习。

(2)科学设置公共选修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拓展公共选修课的类别,努力设置科学合理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公共选修课可以涵盖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美育类、创新创业类、体育健身类等五大知识领域。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课程中理工科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注重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开设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还可以从校外引进优质网络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如“爱课程网”的“视频公开课”、“超星尔雅”的“尔雅通识选修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开发了大量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纷纷上线,可以从中选择部分课程以补充本校人文社科和艺术类课源不足,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合理的课程体系、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予广大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增加公共选修课的吸引力。

(3)推进公共选修课建设与改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投入,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应重点减少一批长期稳定开设、教学质量高、广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程,逐步建成一批示范性的公共选修课,并积极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提高其他公共选修课的建设质量。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文件建设,对于长期稳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牵头组织相关教师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并在充分论证后在全校施行,以指导课程组其他教师按照大纲开展课程教学,保证公共选修课质量;加强公共选修课教材建设,鼓励教学水平高、学生评价好的教师编写出版公共选修课教材,以保证学生修读需要。高校应设立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课堂教学互动,积极采用案例、讨论等方式实施课堂教学,充分吸引学生w习兴趣。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如通过提高课时津贴、提高课时系数、教改优先立项等方式吸引、鼓励更多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承担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实施教师能上能下制度,淘汰考核不合格教师,不断吸纳优秀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授牵头组建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加强团队合作与研讨,逐步形成一批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过硬的教学团队;学校加强对公共选修课教师的培养,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通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专家讲座、集体备课等形式,对从事公共选修课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⑤逐步建设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

(5)加强教学管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完善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制度,从课程准入、课程教学规范、质量监控、课程考核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课程开设实行准入制,严格把关教师任课资格和课程教学内容,实行试讲制度,试讲合格方可开课。学校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听课、检查、考核等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任课教师、教学单位及有关部门进行整改,保证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推进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遵循全面性和多样性的原则,采取开卷与闭卷、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笔试与口试、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同时还可在平时增加课堂问答成绩,提高平时成绩分值比例,以促使学生平时课堂注意认真学习;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实现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目标。⑥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每个公共选修课教学班安排一位负责任的学生担任信息员,作为学生与教师、管理部门的纽带,负责向管理部门、教师反映学生的意见、建议,以便于教师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6)加强选课环节指导。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务部门和学生导师、班主任要加强选课指导,通过网上通知、公布选课操作视频、召开班会、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培训,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选课错误。同时,积极改善学校网络条件,开发手机选课功能,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手机完成选课任务,保证学生及时选到感兴趣的课程。

3结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公共选修课建设力度,推进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②祖维.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视频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173-175.

③范富春.地方工科院校通识选修课课程建设与管理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38-39.

公共管理必修课篇7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1、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育目的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品性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新型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呈日益综合化的趋势,这样更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的结果。

通过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又有重点地了解到一些非常实用的社会经济、生活知识。通过开设大批丰富、优秀的公共选修课,在传授给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融入理想、道德和传统文化,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种种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毕业生,这正是各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所在。

2、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文科学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理工科学生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每个学生来说,科学、技术、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等都应该在他的视野内。

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当今信息社会的新知识点,关心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全球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关注社会热点和现象,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科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抓好公共选修课管理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现实意义。

3、高校要逐步完善科学、规范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高校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变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散置性、随意性现状,有效利用高校已有的教学资源,构建起一个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应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的判断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条件开设公共选修课,防止课程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知识要新颖,培养学生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增加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才能达到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目的。

4、严格制定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标准,确保教学质量

(1)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原则。为保证开设高水平的公共选修课,学校及院(系)应多方面重视,对于办理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批手续要严格把关,要求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申报公共选修课。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前需填写开课申请表并提交课程大纲,经院(系)审核后报教务处审批。公共选修课程一般不超过32学时,如超过32学时的,申报时必须说明其理由。教务处同意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应编制相应的课程代码。新开课(或开新课)的教师必须通过试讲,双语授课由教师提出书面申请,教务处进行资格审查。

(2)课程实行调整和淘汰制。对于一些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落后,与现实社会发展及需要相脱节的课程,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重新申请开课。公共选修课表排好后应录入选课系统,供学生网上选课,选课人数不足却开班的课程,教务处应给任课教师下发公共选修课停课通知书。

(3)鼓励教师多开、开好公共选修课。由于每学期有3万多人次参加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为保证充足的课堂资源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学校应鼓励教师每学期多开、新开公共选修课,同一门课程开设多个课堂,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每个课堂要求接收学生不少于180人。学校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与选课人数挂钩。上公共选修课作为本科教学任务,课程内容应不断充实、更新,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

(4)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师上课要严格按课表进行,任课教师因病(事)等原因需办理书面调课手续的,经教师所在院(系)同意,报经教务处批准后调整。教师补课需提前向教务处申请教室。

公共选修课开课第一、二周内所有课程有专人检查,落实教师上课和学生到课情况,并且不定期到课堂检查到课率。学校教学顾问组通过抽查听课、学生网上对教师进行课堂评分等方式,检查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每学期对十门左右课程进行课堂问卷调查,回收问卷调查表,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和变化

合校十年来,我校专业更加齐全,公共选修课覆盖的学科范围更加广泛,增加了不少内容丰富、知识和趣味性强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开出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对促进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刚合校,我校公共选修课程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赏析与技巧、语言、自然科学及其他五大类,2000年开设163门、200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17122人次参加了选修。现在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三大类,涉及文化与哲学、语言与文学、历史、法学、管理、艺术及其他、科学基础和科技史、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及其应用、能源动力与环境科学、新技术制造与电子技术及应用、管理科学与经济、医学等方面的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语言、管理、艺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定为一般课程,其余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综合类课程定为核心课程。2010年学校开设386门、549个课堂的公共选修课,有57681人次参加了选修。

2004年前公共选修课采取学生根据选课指南和课表到课堂试听,确定后找教师登记选课,2004年后全校公共选修课进行计算机网上选课,极大方便了学生选课、成绩登录、课堂管理等。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参加公共选修课学习人数增长很快,因此,为了补充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校每年都不断开出一批新的公共选修课程。

现在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担任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一批知名教授和学者。选修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教师们精心准备,内容新颖,讲课生动风趣,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致使许多课堂选课人数爆满。随着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不断重视,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师业绩评定等多方面的支持,教师们在教学中的认真投入,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有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有的教师申请到省级教改项目,还有的教师因为公共选修课上得好,被学生评为“魅力教师”。

三、深化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初步设想

1、完善课程体系

公共选修课程的体系要本着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合理设置公共选修课程的门类,并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更新。课程的设置可由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增设一些涉及文理边缘学科以及新型学科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引导学生对当前低碳生活、网络文化、知识产权、理财规划、传统文化等热门话题进行思考,还可开设如运动及技巧、社交与礼仪、实用性课程,以扩大知识面。

结合本校特点、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借鉴兄弟院校的课程建设的经验,挖掘出一批人文、科技、艺术、拓展类的课程,近一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当代文化热点研究、人性与人际关系、路桥与美学、中国民居民俗等课程。

2、课程内容不断深化

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不能因人而设课,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思索中碰撞出火花。为达到培养师资、追赶学科前沿和发展交叉学科的目的,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指派专人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课程不能取决于教师个人兴趣和爱好,与教师专业及研究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讲练结合,对教材的使用、实践环节等方面也应重视,避免出现公共选修课开课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

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选修课的改革应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学分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可能广泛涉及,这样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教学来说,其具有相对灵活性、方法多样性、内容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方式。如指导学生广泛查阅中外文献,课程结束写出论文;教师结合实际开出若干专题讲课,通过课堂分组形式进行讨论,由学生相互点评、教师进行总结来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可组织模拟法庭开展辩论,也可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开展主题演讲和辩论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带领学生进行室外观赏,作市场和社会调查,计算机机房实例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趋势,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把公共选修课程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公共选修课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季羡林: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5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公共管理必修课篇8

一、目前大学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开设的审批程序不严格在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开设,都存在审批不严的现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程序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申请,各二级学院(系、部)形式上进行审核,再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批。而这种审批在很大程度上是例行手续而已,在课程质量、学生需求等,并没有进行一个科学、严格的论证。一些教师往往由于评职称、增加工作量甚至增加课酬等方面的需求而临时性地开设。当这些需求一旦实现后,便不再开设,导致课程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而教学管理部门很少通过深入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后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公共选修课。因此,大学公共选修课往往存在教师想开就开,想撤消就撤消的不良现象。

(二)课堂管理不严格,往往是处于放任自由状态

公共选修课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学院、系别、专业和年级,集中他们一同上课,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同时,很多高校为了不影响专业课的正常授课,公共选修课往往被安排到晚上,或者星期六、日进行。这样的安排无疑给公共选修课的课堂管理增加了难度。一方面,授课教师、听课的学生自然放松了心态,无形中把公共选修课看作可有可无的一门课。很多学生固执地认为专业课要好好学,不然很难过关,公修课不必下劲,随随便便就能通过[2]。另一方面,这个时间段往往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下班”时间,如没有组织专门的检查,一般不会有人来检查上课情况。因此,课堂纪律等一系列的问题,完全掌握在任课教师身上。负责任的教师,会认真点名、认真组织教学;不负责任的,则完全不顾学生的情况,只顾埋头念教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存在应付式教学

1.正如前文所述,有些教师是为了评职称、增加工作量或课酬等原因而申请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只是把其作为一个实现某个目标的手段、桥梁,而不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经营。这种短期行为,使课程的连续性无法得到保障的同时,无形中更是导致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也有一些教师对开设选修课的意义还不够明确,教学缺少规范,备课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3]。例如,教师不按正常的教学日程安排进行,教学存在随意性;开设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符;也有教师认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高,所以在备课、上课时放松了对自己、对学生的要求;也出现同样一个老师,专业课上得非常认真,但对于全校公共选修课就马虎应付。

2.针对性不强,缺乏因材施教。一般来说,公共选修课都是面向全校学生,甚至有些学校之间还实施不同学校之间的公共选修课可以互相承认,因而,学生可以来自不同学校、院系、专业、年级等。面对知识、专业背景如此复杂的学生群体,要上好一节课确实不易。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些教师把自己开设的专业课改头换面当公共选修课来开设,使得公共选修课与专业课无异[3];也有一些教师则只讲皮毛,没有任何深度。因此,授课过深或泛泛而谈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不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在对课程考核时,很多学校都没有统一的考试或比较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很多时候,只是根据任课老师的喜爱来定,一般有交论文、交习作、外出实践等,也有只看出勤率。对于上交的论文、习作,一般也不会再返还给学生,有没有改只有老师自己本人才清楚。而在考试上,多数教师采用开卷的形式随堂进行,这样一来为混学分、凑学分的同学提供了便捷条件[4]。(四)此外,公共选修课的没有统一的教材,甚至没有教材。同一门课,可能由于教师的不同,教材的版本可能不一样;或者,去年与今年的教材也不一样。也有些课程的教学资料就是老师的课件,只是简单的纲目式的几句文字再配以几幅图片。总之,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符合非专业类学生使用的教材不多。

二、关于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等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对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事实上,在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现实境遇却是可有可无,成为满足教师、学生不同需求的一门边缘化的课程,这与公共选修课原来开设的初衷相差甚远。要改变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必须从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源头上严格把关,加强日常管理,提高教师责任意识,方能真正发挥其应有功用。

(一)要严格公共选修课的开课程序。首先,要在学生中提前做好摸底调查,认真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在此基础上,拟定出相关的课程方向,鼓励广大教师参与申报。通过用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开设公选课,解决公选课门类数量和质量问题[5]。其中,部分课程也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二是在鼓励教师参与申报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同时,又要对授课教师设定一些必要的硬性条件,如平时的课堂教学测评要排在各个学院(系)教师中的前50%、3年以上高校教学经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等。达不到相关条件的,坚决不予开设。三是要成立专门的评审委员会,对每一位教师申请开设的课程进行可行性的综合论证、评估,并要按一定的比例淘汰部分课程。

(二)加强对共选修课的日常教学监控。对于公选课的教学检查应当纳入学校正常教学检查工作中,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系统[6]。通过成立相应的公共选修课教学监控小组,监控小组一般由教学管理干部、普通教师及学生干部组成,定期抽取一些公共选修课来进行检查,查看上课学生人数、课堂纪律、教师课件制作、课堂作业质量等情况。同时,对调查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校教务部门及任课教师本人。通过教学监控,一是在制度上促使教师、学生更加重视公共选修课的教与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中去。二是监控小组及时把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授课老师,这对授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良好作用。三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十分有效的决策依据。

公共管理必修课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

我国的公共选修课是20世纪90年代各高校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设的课程,高职院校的选修课更是在近些年才兴起。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这样的共识: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专业课和必修课的必要补充。教育部也于2011年提出《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此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公共选修课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选课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兴趣严重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都是学校根据教师申报来确定课程,而很少征求学生意见。这就导致了课程与学生兴趣的严重脱节。学校为了给学提供足够多的学分以供选课,不得不让一些本来不具备开设选修课能力的教师开课,导致一些不适合作为选修课的课程也出现在选课目录中。

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40人,专任教师306人,达到双师比率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9%。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在公共选修课设置上竟然只有27人申报,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的5%,选修课的类型也少的可怜,不足30门课程,这对于全院10000余名学生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

许多学校的公共选修课不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及发展要求设置课程,加之缺乏对学生选课的有效指导,导致学生课程选择上的盲目。学校一般在学生选课之前,只是简要地介绍所开设课程名称、学分以及教师的姓名、部门、职称等,让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不知所措。笔者在一项关于选修课的调查中,有近80%的学生认为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有50%的学生对绝大部分课程无兴趣;只有1%的学生认为对公共选修课中的大部分感兴趣。于是,大部分学生为了达到学分的要求,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课程。高职院校的许多选修课,成了名副其实的选逃课,出勤率已经普遍的让人担忧。

(三)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学校开课前一般只是大致规定了开课时数,而开设什么课程则没有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形下,一部分教师往往把自己熟悉的专业课内容稍加修改后即作为公共选修课开出。再加上管理层面上对教师提交的公共选修课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设计进行把关不够严格,导致公共选修课程设计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第2学期27门的公共选修课为例,学校往往把所开设的课程按学科大类堆放,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在内容和价值上几乎没有分工协调,从而影响了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四)公共选修课考核的单一化

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一般是选择课程论文的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导致抄袭成风。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网络上各类型的论文资料应有尽有,很多学生的课程论文是在网络上或拼贴剪切,或甚至整篇照抄。教师虽然想出各种方法防止、打击抄袭,但往往防不胜防、困苦不堪且收效甚微。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为例,400人的网络小说创作中,往往只有90%的学生提交,在提交的300多分作业中,竟然有10位学生是几乎一字不差地照抄《仰望的僵尸》。

(五)师资力量匮乏、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选修课授课往往是一些经验不足、比较年轻的教师担任,选修课的课程资源、队伍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课程的质量。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的开设,近80%是由青年教师担任。教师执教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各选修课质量的良莠不齐。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对选修课的管理和监控也不到位。无论是课程的申报审批、开设还是上课的过程,都缺少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出现了开设、上课、考核都随意的现象,选修课变成了无人管理的空白地带,冷清无比。

二、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设置的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所设专业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公共选修课计划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之中。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应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体育艺术类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借鉴吸收相关学校的课程开设经验,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开设课程,课程体系一旦确立,不得随意更改,而且还要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更新完善。

(一)教师课程设置多样化

选修课人数普遍较多,“众口难调”这就要求教师课程设置多样化。为此,我院可以借鉴广东地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如中山大学开设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中南大学开设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等。这些课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意向。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授课也可以为选修课助威,它可以很好地展示音频、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有些选修课则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例如职业指导”等类型的课程,就可以在讲授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招聘会”、“模拟创业”等形式,使学生切身实地感受就业的氛围。

因此,学校在确定公共选修课程时,要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在对学生需求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这样才会让学生都有机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为例,就是结合大学生很多都喜欢看网络小说的实际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小说,并指导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网络小说的创作。

(二)学生选课的透明化

学生选课环节在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中至关重要。据调查研究近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再加上他们对课程本身也缺乏相应的了解,在选课时难免出现盲目性。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第2学期27门公选课中,大多数课程连最基本的课程简介都没有,更不用说任课老师的一些相应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学院应通过校园网站,充分利用学院的网络系统,向学生介绍所有的公共选修课,使他们了解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等。再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学习导师,指导学生选课。

(三)教学内容的时代化

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诉求。教师也要参考要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开发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此外,许多公共选修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教师应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每年中国网络作家福布斯排行榜,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课程设置优胜劣汰的机制化

针对公共选修课数量仍显不足,尤其是学生喜爱的课程明显不足的状况,高职院校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尤其是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尤其是对那些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可以根据选课人数的多少适当调整教学班规模或开设平行班;对那些成体系、有创新的公共选修课程,学校也可以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将其建设为学校的精品课程,力求使公共选修课实现“质”的突破。与此同时,对那些反应不太好的选修课,跟学生和老师沟通后,责令限期整改,如果反应还是不太满意,则可以考撤销该门选修课。

(五)公共选修课设置的社会化

如果学校师资水平达不到开设某些专业性强的选修课而学生需求量又大时,应建立起聘请能社会优秀人士开设选修课的机制。高职院校鼓还可以鼓励具备相应文化的技术骨干纳入到兼职教师的系列中为学生上课或邀请社会优秀人士开设专题讲座性的选修课。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和铁道运营等专业,都可以采取此等模式,进行创新。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提升选修课的广度、深度,多层次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是应新时期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生的。要使选修课达到真正的目的和效果,需要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处优秀的人才,让学生和社会满意,让学校和教师自豪。

参考文献:

[1]郭红军.高等艺术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金美容、马毅.加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思考[J].西部教育,2013(3):45-49

公共管理必修课篇10

论文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教学管理 趋势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现状调查分析,提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程教学管理的发展与创新思路。

0引言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当今高校课程改革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我们及时做出敏锐反应。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保证教育质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形成与其他学科相配套,适应当代体育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体育教学改革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有重视和抓好这个环节,才能既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又合理有效地开展其他体育活动。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教学组织管理的研究,就显得越发重要。

1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全国43所高校体育部主任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影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从统计结果和访谈中得出结论,与课程教学管理相关的指标选中频数都很高,如:“教学计划灵活性低”占93%,“课程设置定位混乱”占90%,“课外活动机制不完善”占86%,教学组织上也提出不少问题。经过综合分析归纳,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在管理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管理观念滞后,对学校体育定位不够准确

教学管理改革,首先要更新滞后于改革发展需要的管理理念。调查表明,当前的薄弱环节是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度还比较低,在导向上不够明确,提法较含糊而笼统,对于应从教育的高度看体育还是从体育的角度谈教育没有清晰的认识。国外教学已提出“生命第一,健康第二,教学第三”的理念,应引起我们对体育教学深层次的思考,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思维定势,实现观念的突破。

1.2教学大纲灵活性低。教学大纲过于细化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大纲与课程整体改革的不适应已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第一表现为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不清。第二是项目选择与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存在较严重的脱节,体现不出时代性、社会性、实用性等特点。第三,教学大纲灵活性较差,各项目学习时数与学习内容规定过死,没有留出可自由调整的空间,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使教师成为机械执行大纲的教学机器。教学大纲中将各项目学习内容,计划时数,要求等规定过细,无形中约束了教与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创新精神。

1.3课外活动机制不够完善

课外活动没有形成有序的机制,也是教学管理上暴露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高校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没有明确的目标,严密的组织,也没有考虑学生需要、社会需要与学科发展需要,大多处于一种无序的、随意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养成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1.4课程结构单一。立体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课程结构决定课程功能。大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在课程结构上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表现在课内外的衔接不够紧密,校内外的有机联系没有形成,没有做到可以打破原有系别建制选课,学生还不能自由选择教师及上课时间,更谈不上跨学科、跨学校开设综合性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了。学校的转型使单一课程无法满足各种类型学生需要,现有体育课程缺乏适切性原因是学校不能在学生所需要的东西与他们所体验的世界的性质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当这种有机联系被人为分离开后,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满、冷淡,最终将导致学习的失败。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单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几种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起一种纵向多层次、多种形式,横向跨学科、跨高校的立体化课程群。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

2.1公共体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

新一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h(以下简称新《纲要》)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新《纲要》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突破,提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人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更提出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满足各种类型学生需要。学生实现“三自主”,可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提倡教学方法个性化和多样化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要求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颁布实施的,《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是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纲要》明确规定,需建立《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标准》取代原来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将使大学体育更符合时代精神,也更受学生欢迎,更能体现出大学体育的功能。

2.2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发展思路

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适应本地区及本校特色的教学风格,以我校2004级本科学生体育课程管理为例,主要有如下思路:

(1)全开放式选课——制订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面向全校开设通选必修课,新生人学后人手一册《选课手册》,同时所有任课教师的简介,照片、专业特长和开设课程,通过网上和展板同步推出,规定时间教师现场咨询,学生登录体育学院网站公共体育网页,了解体育课程开设项目、开课时间,任课教师及当前选课原则,在网上点击自己喜欢的课程,瞬间完成选课。

(2)不同的编班形式——由于学生所选的项目、时间,任课教师不同,编班应打破原来的系级建制,全校统编,男女生混合编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课,允许有一个月互相适应期,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教师不适应的可以调整,一个月后班级相对固定。这种方式使不同院系学生加深了解,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男女混合编班对促进教学效果还是很有好处的。

(3)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学内容为单元模块,有主修单元、副修的各项群选择单元(图1),学校特色项目单元及理论教学单元,学生完成某个单元学习后,自动转入下一单元,教师相对固定本专业教学,当自己的教学班轮换到别单元时,又有别的班级轮换过来上副修单元,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教师可以有较多的精力在自己的特长上有深入的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深度,而不必为了适应学生需要应付每天众多项目的教学课。蜻蜒点水式的教学方式,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均处于一种原地重复和初级状态的感知层次,也就无从谈到培养兴趣及发展个性了。目前我校在部分班级中已开始试行这种轮换教学单元形式,教师和学生均感到非常满意。在每一单元教学中由任课教师给出成绩,登入学生选课手册,最后由主修单元教师通过教务处成绩管理系统进行成绩录人,体现成绩评定的公开化、公平化。

(4)部分休闲健身项目有偿化教学——大学生对学习和掌握能融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的愿望越来越高,但这些项目消费相对较高,而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极其有限,可对部分如网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流行健美操等时尚项目教学适量收费,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大部分项目不另行收费)。从目前我校个别项目的专项提高班试运行情况看,广大大学生是能够接受的,而且出现了越是收费项目,报名越是踊跃的喜人景象,使体育“有偿性”教学成为可能,以场养场、以馆养馆的方针落到实处,也使“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及早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我们曾就部分时尚项目的有偿教学(任意选修课和专项提高课)做过调查,赞成的学生达92.7%,说明这种方案还是可行的。

(5)课内外全学分制管理——取得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学生的体育课内、课外(俱乐部、课余锻炼)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除体育必修课学分外,规定在校生在学期间还必须修满若干个体育类的计划学分,上不封顶,鼓励学生多拿体育学分。对教学俱乐部和课外俱乐部采用“末位淘汰制”加强竞争机制。对学生的课外锻炼也必须有相应措施,改变现有的无序状态,可借鉴北航的“体能锻炼走廊”,要求学生每一学期必须锻炼的次数,出口处有专人负责ic卡考勤,完成者获相应学分,体现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兴趣与强制相结合,切实提高体能。

(6)成立体育健康中心——根据《纲要》和《标准》精神,学生的体质测定是每年必须测评一次的,由于学生专业相对分散,时间不好集中,应设立专门的体育健康中心,负责测试学生体质,给出相应评价,再反馈到学生手册上,最后由主修课教师汇总上报。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中心测试,时间上相对灵活,也减轻主修教师负担。健康中心还承担对全校学生的健身、健心咨询,开设运动处方等工作,中心咨询教师可由学院相关教研室教师担任,亦可外聘,采用专家坐堂形式,将来还可发展到对教职工的健身咨询。

3结论与建议

(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体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对大学公共体育课进行重新定位。

(2)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组织管理若干因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划灵活性偏低;课程设置较盲目且只重形式的改革;教学组织管理滞后课程发展需要等等。

(3)教学组织与管理的顺利运作,必须取得学校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应高度重视公共体育硬件条件的完善,扩建和维修体育场馆相结合,解决目前场地、器材严重缺乏的问题。给予公共体育更多政策上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