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发展工业经济十篇如何发展工业经济十篇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2:06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篇1

一、当前襄樊市工业经济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1、工业经济发展不足,与襄樊市经济社会不相适应。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发展不足。目前,襄樊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6家,占工业企业总数3244家的16.83%(2006年底),实现产值654亿元。而同级别的福建省厦门市于2005年底拥有15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占工业企业总的2500家的62.24%,实现产值2026.91亿元。由此可知,不论是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还是总产值,襄樊市的工业经济发展都落后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低,致使襄樊市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卫生、教育、再就业培训等财政投入不足。同时,也不能及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二是工业企业外向度力量薄弱。2006年元至10月份,襄樊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货值11.36亿元,同比增长34.7%。但只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650亿元的1.75%;而福建省厦门市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成交额887.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44.1%。

2、产业结构脆弱,工业经济运行存在安全隐患。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汽车行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经济总产值的60%,致使全市工业经济走势易受汽车行情的左右。产业结构畸形化、产业层级低级化、生产经营粗放化、产品结构初级化为特征的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工业,低产出是襄樊市工业经济的实际。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工业产品是中间产品多,末端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高精尖技术含量的产品较少。没有末端产品,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襄樊市场上所销售的包括电器、电子类、机械、服装、化工等都不是自己品牌产品。三是企业布局不合理。同类行业布局分散,不易形成产业集群。襄樊市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摩擦材料企业多分散于枣阳、襄阳、谷城等地,实现力弱、规模小。并且20多家摩擦材料生产企业中有多半压机在10台以下,年生产能力在2000吨以下,所有摩擦材料企业年产值只相当于杭州两个摩擦材料企业的产值。

3、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襄樊市污染物排放量也步入高峰期。据悉,市区化工企业每年的污水排放量高达700万吨;磷化工企业每年产生30多万吨的工业固体废物磷石膏,大量堆积于汉江、唐白河的河道内、河堤边,对汉江、唐白河造成了严重污染。有些企业分散于市民生活区内,排放的污染物和噪声对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正逐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4、政府职能部门沟通不畅,信息滞后,影响上层决策。负责工业经济工作的市经委与其它相关市直职能部门衔接不畅,造成信息滞后,使领导错过做出正确决策的最佳时期,进而影响全市工业经济的监控、分析和调节。按要求,统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数据,使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市经济发展现状,以便为当前的工作安排做出正确决策。然而,现实情况是统计部门一年公布一次数据,而且滞后期较长,这样即使得到了相关数据,对政府决策部门而言,已经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5、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新上项目技术水平偏低。许多企业不考虑现实条件和未来效益的可能,盲目投入,造成项目建设高度雷同。在摩擦材料产品效益好的时期里,短短的几年时间,枣阳市区摩擦材料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数量即将达到20家,其数量及密度是浙江、山东、广东等全国其他三大摩擦材料生产基地所不及。这样,直接后果是该行业利润空间减小,企业盘活盘大的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持久发展问题。

6、能源利用率远低于沿海地区,甚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工业生产依然是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2005年襄樊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为2.75吨标准煤,分别是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481倍和2.263倍(2005年广东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为0.79吨标准煤,全国平均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为1.215吨标准煤)。所以,襄樊市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7、转轨企业劳资机制不健全,影响社会稳定。国有企业成功改制和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促进了工业经济总量和就业岗位大幅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的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关于民营企业劳资方面的法律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劳资纠纷问题时有发生。在当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民企老板只注重生产,不注重职工安全,不注重经济增量,不注重环境污染,只注重企业利润,不注重职工生命现象。工人的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工人成了民企老板任意支配的工具等问题是诱发劳资纠纷的主要原因。而且,有部分职工法制观念淡薄,为了获得个人利益,通过采取封门堵路、打标语、拉横幅、制造事件等非正当手段或过激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另外,还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

二、构建和谐襄樊工业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1、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应在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上下功夫。民营企业可以提供大量无需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岗位,而且对GDp有很高的贡献率,又能有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要实现和谐社会的时代重任,不能没有民营经济的参与。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必须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放开市场准入政策,实行公平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注重民营经济发展数量和素质。同时,要逐步完善政府社会化服务职能。凡是应该由企业办的事情,政府不干预,企业办不了的事,政府要主动提供服务。

2、注重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和谐发展。目前,襄樊市汽车行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60%。汽车行业对工业经济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也预示着该行业的波动对整个襄樊工业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注重培植各行业同比例协调发展,防止汽车行业出现异情而导致工业经济大起大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来抓,把产业、企业、项目的发展建设同推进行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重点支持汽车、纺织、电力、食品等行业调整和发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旗舰。着力研究延伸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等重大问题,推动企业膨胀规模,加快发展。扶持好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形成新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打造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

3、理顺涉及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控的市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工业经济和谐发展。正确的决策来自于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信息。建议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由经委及其战线各协会、局(办)和市统计局、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及时沟通相关信息,衔接相关事务,互能有无,防止信息不畅而影响经委战线监控、分析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力度。同时,也有利于领导掌握准确信息,以便做出正确决策。

4、理顺劳动关系,推动工业经济和谐发展。正视并化解劳资矛盾,平衡劳资利益分配,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摆在政府、企业、工会、职工面前的共同课题。我市工业经济要和谐发展,就应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中更多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劳动法”和相关劳动关系规定,为全体职工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合同制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设立专项资金对遇到困难和遭到不测的职工及时采取鼎力相助措施,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5、构建工业创新体系,强化工业经济和谐发展。一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技术开发主体和承担风险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新生力量的技术创新主体建设。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制定和出台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控和引导,为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法律、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服务。三是积极探索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方式。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企业运作”的方式,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为一些科技企业解决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

6、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促使工业经济和谐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高效益。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引导工业企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依靠科技进步等有效措施,实行节水、节地、节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加以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一是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二是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注意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要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工业分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市区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关停改造和搬迁治理,减少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三是向直属行业协会、局(办)、企业下达节能降耗任务指标。最后,要积极推行“绿色管理”,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决策、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创建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企业、社区和县市。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篇2

(一)深入开展学习

运用党委中心组、局办公会议、务虚会、党员集中学习等多种有效载体和平台,广泛组织动员全局干部重点围绕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政府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市委关于深化兴工强市战略推进工业提升发展的决定、发达地区通过解放思想推进发展的成功经验、现代工业经济知识等开展学习。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正确把握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深化兴工强市主战略、为发展工业经济创造优良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开创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

(二)广泛开展讨论

紧紧围绕“深化主战略、服务主战场——合力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主题,以“学先进、找差距、定措施、强服务”为要求,广泛开展大讨论活动。全局层面要组织召开一次务虚会,围绕*城市发展定位进行讨论,提出符合*实际、彰显*特色的城市发展定位。

各科室还要结合职能,突出主题,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讨论:

办公室:

1.如何进一步转变办事方式,提高工作效能,做好局机关各项服务工作;

2.如何立足本科室实际,加强督查协调,抓好局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的落实工作。

综合科:

1.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集聚,培育我市特色主导产业;

2.如何更好地实施高新产业发展计划,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

3.如何立足本科室实际,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推进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投资科:

1.如何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推进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

2.如何进一步加强投资运行分析,促进投资稳定增长;

3.如何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提升发展,增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4.如何围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如何加快出台中心镇培育政策,推进中心镇建设。

发展规划科:

l.如何加强对全市规划工作的管理,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引领工业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2.如何进一步加快对“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打好基础。

重点办:

1.如何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2.如何进一步加强督查考核,进一步激发各级谋划项目的积极性,完善全市重大前期项目库。

价管科:

1.如何加强重要商品、重要物资等市场价格的监测和预警工作,落实市场价格干预措施,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2.如何对涉企收费项目进行清理规范,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3.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府定价商品和收费的管理,规范定调价行为。

检查分局:

如何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加大对涉企收费的检查力度,依法打击各类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三)积极做好宣传

充分利用局网站、宣传橱窗等载体组织开展“深化主战略,服务主战场——合力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主题宣传活动,及时局领导对活动的相关部署以及我局开展大讨论活动的动态信息。通过讨论、宣传,进一步营造服务工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一是进一步树立“兴工强市”理念,形成“致力工业发展、维护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发展”合力兴工的浓厚氛围;

二是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工业发展”思路,大力破解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工业经济的新突破建功立业;

三是进一步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大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力度,形成“服务工业化、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推进各项工作

深化工业立市主战略,服务工业经济主战场,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要把务虚和务实有机地统一起来,“服务企业动真情,影响环境动真格,推进发展出真招”,以实际行动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在8月份开展“项目推进月”活动,加大对74个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以及42个列入前期工作计划项目的协调推进力度,尤其是对未动工、已动工但进度缓慢、前期工作进展不快的项目,要逐一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积极推进服务业提升发展。积极做好服务业提升动员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意见,推进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全市上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是进一步创优投资发展环境。加快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手续,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充分授权,做到窗口受理、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扎实开展涉企收费的清理工作,按照省内和周边地区没有的一律取消、高于省内和周边地区的一律下调的原则,对涉企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切实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四是进一步推进调查研究。各科室要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为“工业提升发展”建言献策。要超前开展明年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前期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政府性投资项目等的申报征集工作,并在汇总分析、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明年各项计划的项目本以及全市经济工作思路。要积极探索三省边际县域经济协作机制,务实做好三省边际县域协作区第一次会议的筹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打造边际县域发展高地。

五是进一步推进产业大项目招商。充分发挥发改局职能优势,重点加强与杭州、宁波、温州三地发改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当地企业技改和产业转移的意向,主动出击,加强衔接,努力引进一批符合我市产业政策、带动力强、引领产业集聚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大企业、大项目。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全面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政府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工业提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讨论活动,切实履行发改部门“综合、参谋、协调、服务”职能,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干部思想观念有新转变,工作作风有新改进,服务水平有新提升,执行力有新提高,全力推进全市工业经济提升发展。

三、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大讨论活动的领导,决定成立局“深化主战略、服务主战场,合力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郑顺才同志任组长,周继仓、周亚军同志任副组长,王昌杰、徐元安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周亚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全局大讨论活动的协调、安排、组织实施和督查等具体工作。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篇3

一、关于什么是时

我国目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既然是新的发展阶段,就要有标志性的东西。这个标志性的东西,就是把握什么是时的关键。我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个标志性的东西有两个:一是入世的挑战,二是新经济的挑战。这对我国来说是进入新世纪的两场深刻的历史性革命,从而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入世对中国来说不是简单的对外贸易问题、对外开放的程度问题,而是要上升到一场革命的层面上去理解,是一场深刻的体制革命。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体制是什么?我们一直在探索。加入wto以后,按照wto的规则,我们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上要逐步与国际接轨。这样一来,首先参照系出来了,如按照透明度原则,政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就要发生改变,过去许多很难废除的与市场经济不符的法规、图章一下子取消了;按照国民待遇原则,过去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就必须开放了,等等。其次是时间限制也出来了,按照规则,我国要在5年的过渡期内逐步接轨。这样,改革的方式就要从过去的渐进式转向激进式。三是入世对经济全球化的参与,就使改革的动力从过去的内部动力转向内部动力与外部压力的结合,而且外部压力会越来越大。可见,入世所带来的体制革命使我国的改革出现了全新的特点。

新经济或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初见端倪,预示着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已经来临,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我国仍未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而且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必须面对新经济或知识经济的挑战,所以我把其概括成中国要在一个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样一个三元经济的框架里面去发展。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经济或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迅速赶上去的话,中国1840年的悲剧就有可能重演,现在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以及长达10年的经济停滞就有可能重演。所以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发展环境受到巨大的约束和挑战;而且中国作为一个尚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在资本、劳动力素质、技术、管理、产品、品牌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的情况下,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新经济更是难上加难。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人讲,中国的企业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比,人家的好比是航空母舰,我们的顶多只是一个小舢板,如在平均资产规模等方面,我国大型企业与世界500强相比,有约100倍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和人家在世界市场上、甚至在入世后的国内市场上竞争。所以新阶段新格局讲的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残酷的竞争局面下,在非常不利于我们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发展,如何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三元经济的发展战略就会改变过去二元经济的发展战略;入世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也会改变有限开放下的发展战略。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目前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而成为新的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和需要解决的全新课题。

二、关于什么是进,进什么?

既然我们把入世带来的体制革命和新经济带来的产业革命看作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变化,那么,就要依据这一新特征、新变化所产生的新要求,解决什么是进,或进什么的问题。我认为,从主要的方面来说,什么是进,就是要处理好以下六大关系。

1.与国际接轨同中国特色的关系。加入wto后我们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和国际接轨,这没有疑问。但这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与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照搬别国的现成模式,虽然市场经济并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但它的形成仍然是在特殊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下。这里就要考虑中国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和国际接轨,如果放弃自我,完全按照美国或日本的模式,最后只能是死亡一条路。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沿着别人的模式完成工业化或现代化的。所以中国特色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改革的模式、发展的模式是什么?过去我们讲中国特色关键的问题是公有制问题,那么加入wto后国有经济的比重、定位以及职能是什么?这些东西都值得探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几乎都有数量不同的国有企业,他们对国企的定位、国企的职能,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有共同的一面,但也有差别的一面。中国也不例外,我们建立国有企业既有市场经济一般的要求,但还要看到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作为一个尚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它对国有经济的要求是什么样子,特殊性在哪里?例如,日本和韩国,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迅速工业化的时候,他们的国有企业的数量是不断提升的。为什么他们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实现现代化以后才开始民营化?这就需要作很深入的研究。又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果简单地理解与国际接轨,就把西方已经证明是成功的企业制度移植到我国就行了,其实不然,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移植到东方文化背景下能否成功,仍然是一个需要验证的问题,在华人社会,至今还没有一个西方现代企业制度成功的案例。再如,企业管理,我们通常都在说要引进西方的管理,但外资企业甚至成功经营跨国公司的老总们到中国来经营企业却往往是不成功的,这正是外资企业纷纷更换中国人做老总的基本原因。因此,与国际接轨并不是照单全收、照章办事。第二,入世与国际接轨,也不是简单地服从和遵守。国际规则,特别是wto的规则,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制定的,我国加入wto,并不是简单地服从,而是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我国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wto的原则框架下,寻求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运作模式也是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理论引进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我们和国际接轨后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大量引进西方经济学。引进西方经济学没有问题,因为任何国家的经济学的发展包括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世界文明的大道。但在引进的过程中怎样处理好理论引进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关键。可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西方已有的理论框架往中国套,指出中国的不足,然后提出政策建议。实际上这又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那就是对西方经济学的教条。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问题上,我们要反对两个僵化:既不能僵化地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僵化地教条地理解西方经济学。引进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创新,引进是手段,创新即建立中国经济学是目的。如果没有引进,就谈不上消化、吸收、创新;因为毕竟西方经济学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有10年的时间,不成熟的实践就不可能孕育出成熟的理论。但如果只有引进,到此为止,那就是食洋不化,也就不会有中国经济学。所以如何去创立中国的经济学,即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这正是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核心所在。

3.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生活的两大主题,但这两大主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彼此的关系是不同的。在实行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我国一直把改革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即是用改革统揽全局,用改革促进发展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应该说这是非常成功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入世挑战和新经济挑战的来临,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初步建立,发展的问题就成为第一位的问题。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战略安排上就需要适时地从以改革为中心转向以发展为中心,这在“十五”规划里已明确地讲到这一点,即把发展作为主题,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和科技并列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可是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随着我国改革与发展主题地位的互换,中国经济学就要从过去的“改革经济学”转换为“发展经济学”,当然这个发展经济学是一个大发展的概念,而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就不再是改革的框架或制度变迁的框架,而是发展的框架。但是,从发展框架来看,由于新经济所带来的产业革命,以往被推崇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二元经济理论或发展模型也将失去足够的解释力,取而代之的将是三元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新经济或知识经济)的发展模型或理论框架。这就是说,中国经济学的主线将发生历史性的改变。创立三元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将是中国经济学的巨大创新,也是经济学的一个顶尖课题。

4.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是三元经济理论框架中一个最基本的关系。应该说,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将对传统工业、对整个一套经济体制是一次彻底的革命。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悲剧发生的原因就在于无视西方兴起的工业革命,从而没有完成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所以现在对新经济革命的出现,中国如果跟不上这辆战车的话,那1840年的悲剧就可能重演。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就面临着双重的任务:工业化和信息化。这实际上就是要探讨我国在三元经济的框架内如何去完成发展,因为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理论都是探讨的二元经济的发展,即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关系,而现在则要把新经济部门加入进来,在这三个部门之间如何完成劳动力的流动、资本的流动;如何重新认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市场实现、政府作用;如何推进金融制度的创新、企业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等等。通过这样一些研究,揭示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工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先导的运行机制,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互动中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5.城乡关系。曾强调中国的头等大事就是农民,农民问题不解决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我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其中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农民、农村、农业即三农问题又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不足,是导致我国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现在的农民问题是中国走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的问题。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中国必须解决农民问题,不解决农民问题中国的经济永远没有出路。所以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消灭农民”。那么,如何消灭农民呢?如何来构架城乡之间一个新的通道?这就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一个核心问题或首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推行“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在这“三化”中关键的又是“农民市民化”,但农民向城市转移又受到我国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制约,因而如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农民市民化”的首要前提。

6.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邓小平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过去我们理解的科学技术往往就是自然科学,而不包括社会科学。所以江总书记针对这一状况,最近多次讲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理论创新。把社会科学提升到第一生产力的高度上,关键在于要探索社会科学如何成为生产力,如何在生产力方面发挥作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创新的问题,还要提出一个理论转化的问题。我认为“社会科学如何转化为生产力”是目前一个最新的课题。我们提出的很多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经营技巧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通道转化为生产力、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在这个问题上,社会科学其实与自然科学是一样的。科学技术如果只是一种理论、一个专利放在那里,而不产业化、市场化,同样也不会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也就不是生产力。同样,社会科学如果只有理论创新,而没有创新成果的转化,也不会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所以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成果如何转化、如何产业化、如何市场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是社会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非常关键的一点。

三、关于如何进?

面对经济学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系列全新课题,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就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如何推进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即如何进,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价值观的问题,即从理念上把握三个方面:第一,“三个代表”中讲的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我认为非常重要。中国的核心问题就是发展,不发展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如何进的问题首先就是要确立生产力标准。就是说,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是胡进,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就是要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这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对生产力标准的规范。某项创新可能在某个地方某个点上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如果违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话,这个创新就是不可取的了。这就是说,生产力标准是有限制的、有条件的,并不是在任何一个事情上、任何一个小的地方上、任何一个局部上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用,而是必须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二是经济改革的支持度。谁来支持改革,这是改革的动力源泉问题。只有让大多数人支持改革,改革才有可能向前推进,也才能取得成功。要让大多数人支持改革,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政策就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三是谁来发展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是谁。只有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关系,才有可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参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第三个问题是文化。我强调的是适合于中国文化的东西。因为任何的理论创新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包括西方的经济发展、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西方的成功经验都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方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去创新,如果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不接受就没法创新。当然,文化本身也需要创新,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否定,它还有一个继承的问题。我坚信:中国文化永远不会被别的什么文化所同化。所以,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必须要考虑到中国文化的适应性,防止一些水土不服的东西。

其次,解决如何进的问题还要明确落脚点。落脚点我觉得就是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解决的不是别国的问题,而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篇4

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主任步正发,副主任钱桂敬、王世成、杜同和、陶小年,监事会主任崔毅,以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副会长何烨、贾志忍,部分总社老领导在主席台就座。来自总社和各地联社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调整、增补总社主任、副主任名单。根据国资委《关于中国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调整主任、副主任人选的批复》,张崇和当选为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主任,何烨、贾志忍当选为副主任,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总社副主任杜同和为总社法定代表人。

调整后的总社领导班子成员为:总社主任张崇和,副主任王世成、杜同和(法人代表)、陶小年、何烨、贾志忍。

会议还通过了调整、增补理事和常务理事名单,通过了调整、增补特邀副主任名单。

步正发做理事会工作报告。

在回顾2015年的主要工作时,步正发指出,2015年总社和各级联社认真贯彻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克服国内外复杂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多重困难,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城镇集体经济在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省市联社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联社职能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步正发指出,2015年,总社和各级联社及时反映诉求,积极争取政府对城镇集体经济的支持。总社在参与国务院部委有关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等重大举措的制、修订时,积极反映集体经济和集体企业的诉求,推动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在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多次反映增加发展集体经济的内容,强调集体经济的作用,呼吁政府高度重视集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总社和各级联社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和科技奖励、推荐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编制技术标准体系、培育共建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等方面为城镇集体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条件。重视创新驱动,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发挥优势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各地联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工艺美术、民族手工业、文房四宝等手工艺特色产业。

2015年,总社和各地联社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加强集体资产监管,依法维护集体资产权益;创新职能,提高联社服务能力;加强宣传与交流,扩大城镇集体经济影响力。

步正发特别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我国城镇集体经济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发展环境。我国城镇集体经济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的艰辛探索和转型创新,由单一形式转向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多种形式,由传统轻工集体经济转向跨行业、跨产业、跨城乡多元结构管理体制,由联社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管理模式,集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制度和机制优势和产业特色进一步呈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十三五”期间,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和总社、各地联社自身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高举旗帜,深化改革开放,发挥优势特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总社和各地联社的服务能力和经济实力,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步正发对总社“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坚定不移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发挥优势和特色,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繁荣工艺美术,推进手工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总社、联社改革,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维护集体资产合法权益,改善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在部署2016年总社工作时,步正发强调,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国内结构调整的阵痛和经济下行的压力还在持续的大背景下,总社和各地联社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总体安排,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巩固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和特色,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型发展,提升机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总社和各级联社的服务能力和经济实力。

步正发指出,2016年总社和各级联社要密切跟踪经济运行情况,促进集体经济平稳增长;开展“三品”专项行动,扩大有效供给;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增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认真研究解决总社和各地联社深化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步正发最后强调,奋斗有为才能赢得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扎实工作,为城镇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会上,来自北京市联社、浙江省联社、福州市联社、西安市联社的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

会后,各位代表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充分肯定步正发主任所做的理事会工作报告。对如何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资源整合、资本融合,促进集体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建言献策。

新当选的总社主任张崇和在听取了各交流小组的讨论情况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这次理事会开得务实、圆满,大家充分肯定了近几年城镇集体经济取得的成绩,也总结出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总社联社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契合当地实际,不搞“一刀切”;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如何实现集体资产的有效监管;如何实现集体企业改制等。

张崇和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各地联社要统一思想,按照巩固基础、抓住主线、主动作为的要求,积极开拓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调研,及时反映集体经济诉求;二是转型升级,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三是突出特色,推进手工艺产业发展;四是积极稳妥,推进集体企业改制工作。五是提早谋划,做好脱钩改革的准备工作。六是弘扬先进,营造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篇5

一、欠发达区域发展的两大悖论

(一)欠发达区域发展的恶性工业化悖论

欠发达区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和发达地区曾经选择的路径相同或相似,即走工业化道路。其理论支撑是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应该是由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过渡到以第二、三产业占较大比重的过程。但这种观念忽略了现阶段落后地区发展工业的特殊性。首先表现为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落后区域与较发达区域在社会经济发面存在较大差距,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按照“规律”去发展工业,和已经建立起完善工业体制的发达地区相竞争相当困难。同时,严格的环境保护的国际背景也不允许欠发达地区走传统的工业化老路。其次表现在欠发达地区的内部环境是否适宜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及如何选择工业化路径,因为欠发达区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严重缺乏,导致其走工业化道路困难重重。

不发展工业,落后区域的经济难以发展,收入就业等社会问题难以解决;发展工业,又在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并对环境造成得不偿失的损害,欠发达区域在工业化过程中陷入了这样一种悖论。如果内陆欠发达地区照搬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其结果必然会出现这种两难局面,陷入恶性工业化的怪圈之中。

(二)欠发达区域产业转移的低层次承接悖论

落后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发展基础,故在发展规划时,政府均将招商引资放在工作首位,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希望通过外部的“输血”和产业拉动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但部分欠发达区域对产业转移的承接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其在规划过程中过分强调把握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和引进相关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这存在一个问题,即发达区域转移出的产业要么是其区域的夕阳产业,要么是缺乏知识技术含量,仅是利用落后地区的廉价资源的相关产业。这些产业表现为高密集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低产业附加值和低发展空间,使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在产业结构上处于不同的等级;同时,由于缺乏产业竞争力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难以持续。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当落后区域用资源环境要素换取发达区域的低层次产业时,其在经济结构体系中会跌入更深的谷底,这种累积因果循环效应会使区域间的差距继续加大。因此,欠发达区域需要思考如何对待国内外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浪潮以及如何把握机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尤其是组织与自组织能力,从而摆脱低层次产业承接现象。

这两大悖论的产生与欠发达区域人的发展观念息息相关。现阶段,国际发展环境已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但是欠发达区域尚未转化其发展思路,采用传统发展观念去解决变化中的问题,是导致区域发展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差异

现阶段,欠发达区域与工业化早期的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起飞期的亚洲“四小龙”及中国沿海地区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在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共同作用下,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面临着双重压力,即如何在进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从而缩短与发达区域的综合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现阶段欠发达区域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分析,是进行科学选择其发展路径的必要前提。

(一)制度要素的区域差距与发展差异

制度控制是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首要要素,制度缺失是制约欠发达区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发达区域在主体行为约束、政府政策制定和市场机制运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保障了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并左右着全局发展规则的制定。同时,全球制度框架又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欠发达区域在原有制度环境下建立的观念与现有的制度环境已出现偏差。因此,如何适应全球制度框架甚至通过发展去影响全球制度框架是欠发达国家或区域现阶段发展战略选择中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二)技术要素的区域差距与发展差异

欠发达区域落后的又一因素是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由于落后地区吸引和集聚科研机构以及人才的能力低下,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能吸纳的技术要素较少,生产方式转变缓慢,区域间的技术差距导致了落后区域的技术进一步落后,从而陷入了负的因果累积效应之中。同时,由于技术要素在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工业化进程中以资源要素优势为中心的外部发展环境已经转变。因此,欠发达区域要从依靠资源优势的观念转向到依靠技术要素,通过技术要素的积累与引进,缩小其发展差距。

(三)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减弱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技术创新的加快,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升,而传统的资源要素在生产投入过程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即经济发展对资源要素的依赖性下降。新技术的创新使新的资源替代产品不断出现,从而降低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资源要素的需求和依赖。但是资源要素的基础性地位并不会随着技术要素的地位提升而降低。因此,资源需求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对现阶段欠发达区域的发展战略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环境因素的制约性差异

环境保护在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现阶段欠发达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能走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环境的制约、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欠发达区域发展战略选择的又一要求。

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动为落后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欠发达区域如何选择其发展战略、缩小与发达区域间的差距,此问题的解答比工业化时代初期更为棘手。因此,转变发展观念,重新选择真正适合本区域的发展模式,就成为摆脱发展悖论,走出怪圈的唯一也是真正的选择。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的提出,代表人们在总结正反发展经验之后在发展观念上取得的重大转折。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并不排斥发展,但突出强调了对发展问题的全面理解,在寻求并加快发展以减少贫困的同时,认识到发展是要缩小发展差距而不是消除差异。

三、欠发达区域战略选择的真实基础

欠发达区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发展路径。但由于落后地区落后的原因千差万别,故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发展路径,如可以通过集群、增长极、梯度产业转移等方式促进欠发达区域的发展。但无论选择何种发展路径,欠发达区域在战略选择过程中均需兼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选择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问题的核心,而产业发展突破口的选择在其中尤为重要。选择的产业应在远期内具有较强的地域根植性、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及潜力。通过产业选择培养欠发达区域的经济组织与自组织能力,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1)区域根植性和投入产出联系。作为发展突破口的产业首先要依据区域某方面优势进行选取。通过对区域优势的利用,能够增强产业与区域间的联系,在带动本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从而避免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飞地”现象。(2)市场竞争力与发展潜力。选择的产业并不仅仅能依靠当地初级资源优势参与竞争,其同时需具备一定的“软”竞争优势。所谓“软”竞争优势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具有的其它区域短期内难以模仿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其并能通过创新不断加强这种优势的发挥。即在产业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产业的知识技术含量及其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说,能够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提升和区域综合效益的改善。基于此,欠发达区域在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时,可以有效避免产业转移的低层次承接悖论,促进区域自身经济增长能力的提升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政府的合理干预

欠发达区域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是落后区域发展的保证。(1)区域制度的完善。欠发达区域政府要通过新的行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原有政策和管理行为的修正改变原有的政府发展观念,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经济规划与管理。其次对市场机制的完善,具体包括促进价格体制、流通体制和竞争体制的完善等,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的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调节。(2)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其能够加速各要素区域间的流动,从而在有利于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促使当地发展观念的转变。其中尤其注重的是软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可以建立或加强区域科研实力、技术的应用效率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含量的提高。欠发达区域政府依据当前规划发展重心和实际情况,通过法律法规、行政指导等产业政策对企业行为进行抑制或诱导,促使其向规划的目标接近,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避免政府过度的对市场进行干预,使企业和政府在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欠发达区域发展战略选择时的又一基础。无论欠发达区域选择何种发展路径,在发展过程中,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先发展,环境后治理”的传统观念涉及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但是大量经验告诉我们,为发展经济而造成环境破坏的成本要远远大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通常表现为对污染后地方环境治理的工作在金钱和时间上花费高于所得的几十倍。显然,从长期来看,这种发展路径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选择要结合环境发展的需要,引进技术含量相对高、环境污染低的产业,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避免发展过程中的恶性工业化悖论。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篇6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工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引言

在我国,传统的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实体经济的主要体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心骨。新常态(所^新常态是指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恢复正常状态,本文的新常态是指经济的新常态和工业的新常态)的到来,对传统的工业发展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新的动向,抓住改革带来的机会,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新常态下工业的特征

新常态的到来,使我国传统工业有了一下几点新特征:

1.工业增速下降,从高速增长下降到了中速增长;

2.工业的整体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工业向新型产业方向发展,出现了传统船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

3.促进工业增长的因素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高投资促进工业发展,转向投资效率的大幅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促使经济发展;

4.强调可持续发展,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的绿色、环保、生态长久,更加重视人才和科技的力量,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依靠创新的力量,构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新常态下,我国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新常态下,国家推出了财税改革政策,实行营改增等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工业经济培育新增长提供了机遇。除此,随着财务、价格、市场等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体系也足部完善起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创新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传统工业的国际化脚步。

2.面临的挑战及遇到的问题:①随着新常态时期的到来,工业经济增速开始下滑,企业实力不够的企业很可能会有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而且传统工业中产能过剩的问题会更加的突出,这都会导致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有出现恶性竞争的可能,很可能会造成行业洗牌,导致一些企业的破产倒闭。②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工业需要加快创新、协调发展,只有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才能跟得上市场经济的脚步,当然这一系列的发展也面临这诸多问题:思路不清晰,战略不落地、政府职能无法转变、政策不到位、科技园区没有技术支撑、工业产业链脱节等。

三、如何在新常态下创新工业发展

1.改变思想,适应新常态,以新思路谋划新发展

进入到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则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看问题,要放弃单纯追求规模和利润的方式转变成从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的角度,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出能促使企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的方法和策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石,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企业重组,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把企业做大、做强、左右,打造能让工业各版块协调发展的组织结构。

2.强化工业的系统发展,把传统产业与全球创新资源相结合,充分几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在工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进行产业配套、多远融合、网络整合、空间拓展等方式的转型。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做好网络与传统工业的结合,实行互联网+,从根本解决工业创新无的放矢、各自为战的情况,推动经济、社会、科技等的共同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3.鼓励差异化,鼓励企业进行自护创新,提高优势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专业化的生产、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创新型的服务等方式来冲破传统工业的发展瓶颈,使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以此优化传统工业的经济结构及经营服务,建立具有特殊的新兴产业,建设研发、设计、生产的工业产业链,推动科技产业园的转型升级。

4.实施链接发展,充分利用创新与转型带来的体制机制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起跨界合作、多元协作的经济链管理,如:与高等院校联手,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所需高科技创新性人才。整合与企业有关的知识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校企联合,以创新为主,推进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并以此来进行创新驱动链接,实现科技产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5.加快协调发展,合理引导投资,注重效率,以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为突破口,提升工业基础能力,通过实施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的一体化进程,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构筑新常态下工业创新的协调发展。

6.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就业人员的教育水平、专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使传统的工业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常态工业的发展。

7.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晚上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企业的制度、文化、政策、氛围进行建设,注重创新和创意以及标准版管理,寻找更有效的管理模式,创造价值,把控风险,让我国的工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四、结语

总之,在新经济、新工业的状态下,工业发展需以国家利益及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围绕着“稳步前进、结构调整、优化创新”几个目标去发展,加快创新、投资,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优化创新布局。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还需要注意避免新常态下创新发展带来的各种风险(蜂窝经济、闭环产能、空壳规划、网络泡沫经济等)只有这样,我国的工业发展才能从传统的生产为主转型成科学发展、研发创新的新型企业,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如.引领工业新常态关键要把握好四点[J].经贸实践,2015(1):13-13.

[2]罗文.工业新常态呈现四大特征[J].中国科技投资,2015(4):60-66.

[3]王海刚,王永强,周一u,新常态下对造纸工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造纸学报,2015(3):57-62.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篇7

关键词: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我国人力资源现状

当今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这标志着我国逐渐走向世界大国,但是在发展的强大体系下,我国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起步较发达国家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不如它们丰富,虽然我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利用率较低,这就需要我国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相关策略。中国

我国的人力资源出现的主要问题在管理上,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人才,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是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需考虑的问题。现今我国的人力资源在管理方法方式上出现的问题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发展,导致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完善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种内部资源,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管理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作为人才的集中地,无论是在人才的培养还是开发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降低企业在人力资源上投入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和提高为企业的贡献率,不仅能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参与意识,也能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使其发挥所长,推进企业的改革创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中,最终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员工,他们的自身素质问题很重要,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在企业中,人才的培养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企业要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展员工个性,鼓励员工大胆创新,培养员工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实用性人才,让员工具有参与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3、如何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员工,企业其他人员和新进员工三部分。首先关于员工方面,在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在保证员工工作顺利完成后保障员工的权利,是员工关心的问题,也是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企业应该履行与员工签订合同中所规定的条例,按照合同的签订内容给予员工应得的权利,我国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的方法无论在企业的员工人才选择上还是员工履行其义务上,都具有可实行性。对于企业其他人员方面,要提高其他职工的服务水平,培养职工服务的意识,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对于新进员工方面,要以深化企业改革为基础,培养新进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新进员工对企业改革创新方法的参与热情,以便企业更好地对新进员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三、如何加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

1、培养竞争意识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把注意力转移到创造科技和财富的人身上,在大家广泛关注下,作为代表的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管理过程中,要培养人才的竞争意识,要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经济师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中,通过竞争来激励自身的素质的提高,根据企业的管理体制要求自己,树立发展新目标,企业需要有创新意识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投入企业的建设中,培养竞争意识能够激励人才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的软件力量。

2、提高人才能力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能力是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础。管理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比较稀缺的,一个企业的规模再强大,发展理念再先进,员工能力再强,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企业也是无法顺利发展的。提高人才的能力,培养人才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了解企业各部门的组成和职能,有先进的发展理念,能够规划出企业的发展前景,能适应企业和商业发展的需要,才能管理好企业内部成员和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好整个企业。

3、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好的人才如何让其最大限度地展现和服务,需要企业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合理地佣金制度,根据其贡献的多少给予相应的回报;制定战略发展计划,明确企业发展目的和未来发展前景,能够让企业员工有一个对企业发展总体的认识,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在体系的规范下,有目的有规划地实施人才培养发展的计划,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在强大体系的支撑下以人才为填充,才能巩固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企业发展中制定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企业战略计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人力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步晚,人才利用率不高,所以更加要加快人才发展战略的部署,在企业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能力,都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发展方向,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在人才利用上的准确。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总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杜琢玉赵信经济师经济学应当加紧对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经济师2001年第10期.

[2]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3-270.

[3]王志峰.试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支撑[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58-60.

[4]孙庆生.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思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7,(04).

[5]彭静《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的浅探》商场现代化2005年5月下旬刊(总第612期).

[6]黄智琴.企业如何加强员工培训质量的过程控制[j].人才资源开发,2010,(06).

[7]林翠芬,余心言.员工培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探索[j].广西烟草,2008,(11).

作者简介:

黄锦明(1974-),女,汉族,工作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济师。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篇8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企业;财会管理;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几天,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具体到每个单位的发展来看,财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墨守成规不仅会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更会造成企业发展的隐患。面临着新的经济环境,财务工作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要思考如何以更为高效、有效的方式,对企业资产进行核算,尤其是其中的无形资产方面;另一方面,如何提升自身素质,成为适应时展的财务工作者,这些都是财会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新经济下企业财会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对财会工作发展的创新途径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对新时期企业财会管理发展做出有益启示。

一、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其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经济全球化,产品跨国贸易频繁,资金与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分离;其二,新形势下,企业的价值更多的在无形资产中显示,有形资产是我们日常可见的办公设备、厂房等,无形资产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文化等无形方面,对于无形资产如何核算管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其三,电子商务的大范围普及与推广,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但也对资金安全提出了新的质疑,增加了财会管理的工作量;其四,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开阔的市场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发展的难度。

在这样的新经济发展背景下,传统的财会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以往不存在的或者不能构成威胁的因素都将引起注意,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财务管理对象多样化,由单纯的可观可感的有形资产管理到日益丰富的无形资产管理,以及由于贸易渠道、范围的扩大等都造成财务管理对象日益多样化;其二,管理观念、手段更新速度引起注意,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发展,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在企业发展中往往会发生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手段陈旧等问题,如何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以及加快更新速度,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个需要更新解决的问题;其三,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开展如今已经越来越普遍,随着电子贸易的增加,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熟悉电子支付流程以及交易的全过程,保证资金安全和贸易的正常进行。

尽管新经济背景对于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或者说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都带来的诸多挑战,使许多矛盾暴露了出来,但新经济形势促进了企业财会管理的创新与提高,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因此企业在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时首先要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将其看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借势发展。

二、企业如何应对新经济形势的挑战

(一)全面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素质

财会管理人员是财会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全面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从一个角度来说,财会管理人员素质低下,是阻碍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人员素质有重要意义。

所谓全面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素质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专业知识素质、必要的技能素质,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的相关知识。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够保证财会管理工作者能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把持住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经济发展变得复杂的时候能够用扎实的基础把持住应做的事情;在必要的技能素质方面,主要是指经济工作者应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充电与自我更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掌握新的财会管理技能等,与时俱进发展自己;掌握政治、经济、法律相关知识,就是指财会管理则会要随时了解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变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政策的变化。

除了上述财会管理者必要素质的提升以外,财会工作者的道德素质仍也是需要注意之处,且是财会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财会人员的素质提升既是相关人员自我提升的方向,也是企业安排相应培训的方向。

(二)对财会管理理念与形式的创新

以往的财会管理工作注重有形资产的管理,对于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的管理方面存在很大漏洞。在新的时期,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财会管理工作者既要加强对有形资产的管理,同时也要关注到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所能创造出的价值远大于有形资产,尤其是当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灵魂与动力的时候,绿色、节能、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是当前发展的重要理念,对于知识、人才的要求也大大提高,这些都需要财会管理者将之纳入财会管理工作范围。

除了管理理念方面,管理形式的创新也是企业不断探索的方向。在信息时代,利用网络技术对财会工作进行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有效改善运营与管理滞后等现象,对于经济状况能及时监控,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助力经济管理。

在现代化企业中,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情况的反应,同时也是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发展决策的重要参考与决定因素,掌握企业发展命脉。因此,加强经济管理工作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开展必然要经济全球化趋势、交易途径多元化现状以及数据信息化等相适应,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企业及时进行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伟伟.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的措施[J].知识经济,2014,3(7):37-38.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篇9

根据这些专家的意见,石化行业主要领域中的国有经济应进行如下调整:

国防化工和为国防化工配套的化工原材料工业,属国家安全性领域,应由国有经济垄断。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涉及国家安全而且是战略资源领域,要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地位,但同时应适当吸收国外资本,合作勘探开发局部油气资源,以分散国有经济在该领域的投资风险。

石油加工和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投资大,技术来源复杂多样。该领域一方面可以通过国有控股吸引外资来实现调整,其中炼油厂和乙烯装置国家必须进行绝对控股;另一方面,其下游产品装置可由国家参股,甚至根据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并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基础原材料化工领域需要规模经济、大型化,并且该领域对整个石化工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相当部分产品还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其中生产某些重要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应由国家控股。

化肥领域长期以来都是由国家进行大量投入,一直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该领域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领域国有经济的调整方向应是国家对大型企业进行控股,形成若干个特大型化肥企业集团,或组成大型化肥企业为上游资源部门控股的子公司,其他中小化肥企业可适当放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控制全国总产量的60%~70%以上。

化学矿山领域在石化行业中虽然产值比重很低,但该领域是化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因此其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应由国有经济控股,其他企业可放开发展。

精细化工领域既有传统精细化工(农药、涂料、染料等),也有新型精细化工(表面活性剂、饲料和食品添加剂、造纸和皮革化学品等),该领域技术新、科技含量高、品种多,一般建设投资不大,建设周期短,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而且是石化行业中非国有经济进入较早的领域。因此,应加大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大力引进外资,并允许其控股或独资。

如何发展工业经济篇10

##县委组织部注重发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研究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和谐发展。一、在总体思路上,围绕经济工作设计规划。年初以来,在研究全年工作思路时,县委组织部注意紧密结合县委中心工作,按照县委制定的“人人抓经济,全员搞项目”的总体战略,认真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工作抓法。部里由几位部长带头,派出五个调查组,利用一周时间深入基层,重点围绕如何在发展经济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评价体系等与经济工作紧密相关的课题进行调研,探索新形势下党建与经济的结合点,寻找党建为经济服务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组织部内干部,重点围绕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如何参与经济建设,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等问题展开讨论,使部内干部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中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全年工作思路,确定了“党建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县域经济上来,从而实现了由重党建到党建经济并重、由被动抓到主动参与、由一般抓到重点抓的转变。二、在工作运行上,紧扣经济工作推进落实。进一步深化了“支部+协会+科技致富示范工程”的“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新模式,把基层组织建设和发展协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强协会建设。本着做大协会、做强产业的指导思想,由乡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创办了专业经济协会,在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协会中,及时建立党组织。今年又规范了6个县直属协会,使全县各类经济协会达到132个。通过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使农村专业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在传播科技、发展订单农业、市场研发、物资购销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快了全县产业化进程。二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科技致富示范”工程。按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和推广价值高的“三高”标准,对全县的科技致富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及致富大户进行筛选,狠抓了项目整合和提档升级,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充实一批,确立新的示范项目12个。继续开展金牌基地、甲级项目和示范大户的评选活动,在给予相应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示范层次和水平。版权所有三、在政绩评价上,突出经济成果考核兑现。为了准确评价基层班子的工作情况,县委制定了《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和《党政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加强对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在考核内容上,突出了经济工作的考核内容。乡镇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畜牧业发展、财政收入、小城镇建设等最能反映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工作项目。县直部门的考核项目,结合本部门业务,主要是招商引资等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的工作项目。县委明确规定,对当年未完成工作目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的,进行组织调整;对于超额完成工作目标的,进行表彰奖励。在选人用人时,以工作落实的好坏看干部、用干部,以目标完成的好坏看干部、用干部,以制度执行的好坏看干部、用干部,以群众公论的好坏看干部、用干部。县里成立了工作目标考核领导小组,通过采取动态考核、跟踪问效、考核督办、责任兑现等措施,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抓经济意识进一步加强,党建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旨得到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