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十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十篇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6:16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1

一是总体规模迈上新台阶。中国企业500强在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50.0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1.41%,首次跨上50万亿元的新台阶;实现净利润2.1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5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大企业发展出现徘徊停滞局面:世界500强、美国500强2012年营业收入仅比上年增长了2.77%和2.66%,净利润分别比上年下降了5.47%和0.14%。

二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中国企业500强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群体,2012年营业收入总和相当于当年我国GDp的96.32%,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纳税总额为3.65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36.28%;对国家税收的贡献长期保持在35%以上。2012年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88.26万人,占当年我国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6.97%,对促进就业同样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是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近年来,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大企业之间的增长速度差距在不断缩小。2012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20.4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1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23.3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68%。服务业大企业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制造业大企业。此外,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和收入占比都有所减少,服务业企业的地位有所增强。这其中有制造业发展明显放缓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企业产业结构的积极变化。

四是跨国经营取得一定进展。2012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3.98%,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国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100家企业2012年末拥有海外资产4.4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39%,实现海外收入4.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3%。海外资产的较快增长,表明我国大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兼并取得了明显进展。

五是在世界大企业中的地位更加巩固。近年来,世界500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中国企业群体的崛起。中国企业500强2012年的营业收入折合7.93万亿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企业500强的65.74%,接近2/3。在世界500强中,中国内地企业达到86家,相当于英、法、德3个国家的总和,比排名第三的日本多出24家;这86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9万亿美元,占世界500强的15.81%,比上年提高2.80个百分点。我国大企业在世界经济大企业中的地位更加巩固。此外,我国入围企业的经营绩效整体上要好于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企业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主要是转变发展方式进展较慢,总体经营效率不高;近年来企业亏损面有所加大,经济效益增长落后于资产增长;不少行业产能过剩,设备利用率和盈利能力下滑;缺乏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发明专利占比偏低。特别是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在创新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品牌影响力、国际化经营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今年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今年前7个月,主要指标仍处于预期的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在目前国际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果很不容易。但同时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时代赋予我国大企业的历史使命。

第一,把握形势变化趋势,提升战略管理能力。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低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也出现下降趋势,当前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的转换时期。最近两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此,我国大企业要有深入的分析和及时的把握,要深刻认识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改变长期以来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形成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加快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增速适度放缓,为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助于企业加快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广大企业要从我国经济中速增长的现实出发,重新审视增长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再思考、再定位。特别是要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建立起有利于战略调整的灵敏机制,以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方面,我国许多大企业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铁物通过对前期发展道路的反思,确定了专注于铁路物资和钢铁供应链集成服务的战略定位,建立了基于战略执行的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经营业绩屡创新高。宝钢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在企业扩张方面实现了从新建为主到兼并重组与新建相结合的转变,为我国钢铁行业跨区域重组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实践表明,只有以战略统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企业才能处变不惊,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第二,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最为深厚的力量源泉,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大企业要切实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产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推动全行业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要大力提升获取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协同创新突破行业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要稳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化人力资本建设,健全研发体系,力争在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的成功自主研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就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成功典范。

当前,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发展环保产业、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是现阶段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技术进步的重要突破口。为此,国务院专门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项措施,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共同向全国企业发出了关注气候变化的倡议。我国大企业应当顺势而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基本方向,着力推进绿色创新、绿色发展。要将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为企业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不断开发绿色低碳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和产业链,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石化、中国建材、大唐电力等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积极构建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明显提高了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大企业要积极行动起来,走在推进绿色发展的前列。

第三,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中外大企业的对比来看,我国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企业500强2012年的资产净利润率为1.44%,明显低于美国500强2.27%的水平。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企业过度追求总量指标,低水平盲目扩张,对资产的使用效率关注不够,相应的投入没有带来应有的产出。因此,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就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改善效益的现实途径。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优势产业链的目标,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不断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配置。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潜力,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兼并重组手段,发挥优胜劣汰机制作用,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积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技术改造,对于现有企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更加重要、更为现实的选择。广大企业对此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要坚持技改与基建并重,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现有装备的技术工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近年来,国电集团公司通过科学延伸发电产业链,加快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了以发电为主,煤炭、科技环保、金融保险、物资物流协同发展的格局,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兴际华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产品和资产等七大结构调整,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持续稳健上升,成功走出了一条军需企业集团转型升级的“新兴之路”。中国重汽高度重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近年来先后投入80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整体工艺装备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水平,部分关键生产线和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极大地巩固了自身在国内重卡行业的龙头地位。

第四,稳妥推进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当前,国际经济的缓慢复苏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宝贵机遇。我国大企业应当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际化布局,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针对以往我国企业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几点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一要充分做好前期的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国际化人才和技术储备,确保国际化经营的稳妥推进。二要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建立起全球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三要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因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加大国际化风险,降低国际化经营绩效。四要做好国际化经营风险管控,加强与当地企业、社区的合作,努力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

一批先行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改善我国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积累了宝贵经验。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最终完成了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这是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红豆集团抓住“走出去”战略机遇,实现了由“境外据点”到“境外园区”、由产品“走出去”到资本、品牌、市场、管理、人才“走出去”的根本性转变。本地化是华为保持稳健发展的战略之一,目前外籍员工已经占到华为西欧员工总数的60%以上,而且更多地在西欧市场第一线充当骨干力量。中交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建立了海外合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设置合规审查,阻断合规风险,保障了企业海外战略的顺利实施。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广大企业学习借鉴。

第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凝聚起巨大的正能量,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我国大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给予应有的重视。要善于以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为核心,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生命。要注重实效,努力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建立具有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开放性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多年来,沙钢集团全面实施企业文化提升战略,使企业文化成为广大员工同心协力建设一流钢铁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应对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严峻考验,实现高效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2

一、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涵义

煤炭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经济运行质量情况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了解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涵义。社会经济活动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经济活动,而煤炭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属于中观的经济活动,煤炭经济运行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进行有关于煤炭产业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煤炭经济运行的“质”和“量”,煤炭经济运行中的“质”指的是在进行与煤炭相关的经济活动中整个煤炭行业的经济结构的合理度和煤炭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因素。而煤炭经济运行中的“量”具体指的是煤炭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煤炭经济发展中的“质”和“量”是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为了促进煤炭行业科学、合理的健康发展,必须注意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质量,做到以量保质,以质促量,有效的促进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

二、影响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从一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因为提高煤炭产业的经济结构和促进煤炭产业内部运行效率使其得到发展,而是单纯的由于市场需求的加大,提高开采强度,加大煤炭数量后实现的经济效益的提升。这说明我们的煤炭产业目前的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急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

1.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我国的煤炭行业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并且实现了整体上的盈利。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国有的煤炭企业由于本身的资金雄厚,从企业的生产到管理等各方面都是十分先进,这些大型的煤炭企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发展十分迅速,由于这些大型煤炭企业发展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一些中小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很多企业还没有摆脱困境。具体统计2013年全面中小型的煤炭企业全年的利润率仅为5.97%,远低于大型煤炭企业6.78%的利润率,在国家进行大量的资金补贴后这些煤炭企业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亏损。

2.超能力生产。

很多的煤炭企业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极大力度提高煤炭的生产数量,将企业的整个工作重点放在煤炭的生产上,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生产,严重超出企业的生产能力,这种超能力的生产能够在短期内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目标看超能力生产带来的后果是煤炭的质量下降、煤炭的开采难度加大、煤炭开采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增多、矿井的服务年限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给煤炭企业带来了矿井的接续问题。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会对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还会产生许多的安全问题。

3.铁路瓶颈制约严重。

我国铁路的建设目前十分缓慢,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铁路运输依赖程度很高的煤炭产业。铁路运输发展缓慢是限制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主要因素。

4.价格的上涨对于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大。

从总体上的调查情况看,价格的上涨对于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大。虽然目前我国的煤炭的总体价格有所上涨,但是上涨的幅度并不大,属于恢复性的上涨,影响煤炭价格涨幅的因素比较多,情况比较复杂,整个煤炭市场的煤炭价格有下降的趋势。我国目前各地的煤炭市场的煤炭价格很不统一,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煤炭的需求量比较大的原因,煤炭的价格涨幅的程度很高,而中西部地区煤炭价格的涨幅不大。

三、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的措施

1.努力提高煤炭安全供应能力。

提高煤炭企业的生产水平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要努力提高企业的安全供应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步:第一,在煤炭开采之前要做好合理的规划,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以保证开采工作的有计划的顺利进行。第二,采用先进的开采设备,实现开采的机械化和集约化以提高开采的效率。第三,在开采过程中要做好安全措施,整个操作程序需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在保证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的情况下提高煤炭的供应力。第四,煤炭企业要设立专门的市场部门深入市场,以确保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深化企业改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给煤炭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我国的煤炭企业一定要抓住发展的机遇,调整产业机构,改变企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以提高煤炭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国目前中小型煤炭企业众多,发展缓慢的情况,我国各个地方政府要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加强对中小型煤炭企业的引导,促进各个煤炭企业的重组,集中优势建立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建立以煤炭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群,促进煤炭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为了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深化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对于企业内部的机构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重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深化企业内部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实现对于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3.加强地质勘探。

煤炭资源勘查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煤炭资源前期勘查为接下来的煤炭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这有利于对整个矿区开采工作的规划,是进行之后煤炭开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煤炭勘查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勘查工程的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勘查水平,为勘查出高质量的煤炭打下基础。4.重视科学技术在煤炭开采中的应用。煤炭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煤炭开采方式,实现煤炭开采的机械化,并通过建立专业的科研技术团队,为煤炭的开采提供技术保障,促进煤炭生产的科学化合理化,提高煤炭的开采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经济长远发展

一、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事业高速发展,对于高速公路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商业、工业、农业的发展都需要交通运输的帮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必须促进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现代交通网络开始逐步成型,公路交通成为最基本的运输轨道,数量多、规模大,但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发展时间比较晚,碍于交通技术的原因,公路经济长远发展还有许多局限性,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公路交通的分布不均,网络体系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在西部等极端气候条件下,公路交通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管理控制观念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混凝土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豆腐渣”工程事故频发,公路桥梁从中间断裂,混凝土裂缝出现,波纹管道铸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现代交通网络体系的中断,进行公路的修补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对公路经济的损耗,公路出现问题,路面拥挤加剧,工商农运输受阻,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公路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公路经济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公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而然的会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公路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就能够推进工业、商业、农业的运输发展进程,公路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须品,所有经济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公路物资的运输,公路信息的传递。现如今,公路经济不断影响着市场经济,要想推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就要立足于基本,从小处做起,不断推动公路经济的发展。

(二)公路的发展依赖于市场经济的繁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奉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营方式并存的多种经营体系,在此基础上市场经济才能不断繁荣发展。只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事业才有不断发展的机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公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物流,运输是公路交通经济发展的工作,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公路将不同的区域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京津唐”“东南沿海地区”,可以不断地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公路的发展让两地交流更加密切,同时,区域之间经济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与公路经济二者发展相辅相成

公路经济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公路的发展依赖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与公路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相辅相成,一起保障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促进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

公路建筑的主要材料是公路混凝土,公路混凝土由于材质、气候、荷载力等诸多原因,公路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预应力发生铸固,为了保障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控制公路承受的荷载力,合理限行,控制车流量,减轻公路的压力,其次是要做好公路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提高混凝土质量,由于混凝土自身性质的原因,加之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暴晒,在冬季混凝土容易发生冻胀反映,夏季高温容易出现裂缝,所以在混凝土的作业中,首先在混凝土的形成过程中加入掺和料,让混凝土的材质更加具有韧性,固性更加强大,能够有效的改变混凝土的一些性质,促进公路的长远发展。其次要科学选择混凝土的材料,不偷工减量,不贪图便宜选择不合格的产品,造成劣质混凝土导致公路结构路面不稳,公路的日常养护是十分有必要的,做好日常的养护工作,密切关注公路的使用情况,及时修复,增强公路的使用年限。

(二)完善公路管理体系

公路工作人员交通管理控制观念薄弱同时也导致公路管理质量体系制度不完善。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后勤中枢部门,管理质量体系是企业日常工作管理的核心。公路缺乏对企业成本、人员管理、资金流向的有效管理,容易导致交通信息混乱,对公路领导决策和日后的管理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和效果。不完善的公路质量体系的实施不仅不能正确的反应公路交通的生产经营情况还会增加公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效率。公路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公路交通进行规划管理和设计,完善高速公路管理质量体系制度,建立科学的公路管理系统,加强管理控制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日常管理,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生产经营,促进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高效反应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组织公路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公路工作人员的专业文化素养,我国大多数桥梁施工条件不合格,桥梁施工工艺不成熟,地方施工危险。这就需要高层技术人员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正确勘测地形地貌作出正确的评估,不随意随大流,按照大众化的桥梁设计进行施工,实事求是,充分调研当地的实际情况,增强桥梁技艺,同时规范高速公路内部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则规章办事,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公路工作人员要紧跟时代的潮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对公路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办事能力。保证日常的公路养护活动顺利进行,促进公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路的顺利运行,提升公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公路运输信息,对公路的日常活动和结构稳定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估与预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一定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发展公路运输事业和加强公路质量问题刻不容缓,保护道路成为土木工程事业的重要工作。要促进公路的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公路管理,增强桥梁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4

1.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联

1.1公共管理创新的基本含义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公共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应当从粗放管理模式向精密管理模式发展,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由此可见要加强公共管理的完善工作。另外,为了实现公共管理工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就要发展创新意识,提升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公共管理创新所说的是根据对社会大众利益的判定,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观念进行创新改进。有学者表示,公共管理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工作。政府机构首先要改变自身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意识,注重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地位。二是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体制是进行管理的基本体系,也是落实管理的基本保障。三是开展行动创新。时代的发展促进管理行动的改变,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也促进管理能力的提升。

1.2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是经济领域的具体名词。实际上,经济增长的范围广泛,一方面包含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还包含生活质量的提升。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发展有三大主要增长层面,一是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改变,这也是经济结构的直接改变;三是生活水平的提升。这所说的是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以保证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越多,定义也会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促进的是全方位的社会进步。

1.3公共管理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联

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提高,主要依靠公共管理的科学进行。公共管理的主体进行对象包括政府部门以及各类管理机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其一,公共管理的创新工作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经济水平的稳定增长和稳定的社会条件息息相关。公共管理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也是根据社会大众的主要需要,促进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从某一角度来说,实现公共管理创新,可以提升服务能力;从另一角度来说,公共管理创新可以进一步协调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要以市场走向为主导,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但是合理分配是理想状态,在实际进行分配的过程中,还是可能导致分配不均的现象,公共管理则是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从而形成安全稳定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稳步上升。其二,经济增长为公共管理创新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公共管理是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社会资源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增长质量直接挂钩。公共管理是将这些资源进行再分配,也是为了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社会平等,增强社会环境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其三,公共管理创新工作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相互依靠,相互影响。二者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其共同进步。公共管理创新为经济水平增长提供安全有力的发展环境,经济水平增长也为公共管理提供发展动力。在二者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所占有的地位不同,既存在共同利益,又存在不同发展用途。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进行管理平衡,为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奠定下稳定基础。

2.结论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5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平台产品质量名牌战略

质量技术监督对于社会的发展极其重要,不是普通的一项综合性基础工作,是生产的重要技术基础,可以加快技术的进步,有效的进行管理,对市场经济的秩序具有促进作用,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一个重要工具。伴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形成,逐步完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以质量为核心,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以品牌建设作为载体,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便民服务、特殊设施设备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都取得了成绩,同时促进了自身的建设及发展。

1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中,一些企业的生产任务、生产计划等都会由政府进行下达,以至于产品的购买和销售不平衡,产生货物供不应求的现象,数量以及速度是非常受关注的问题。质量常常被忽略,没有收到首要的重视,质量技术监督不到位,没有力度,不利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实施和发展。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其核心还是产品的质量在竞争,在公平公正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竞争。规范现在的市场环境,扶持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治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企业更好的服务等这些都是技术监督部门的日常工作。所以,如果想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规范市场环境,重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从而保障市场上的竞争者依据法律、法规公平的竞争,紧密关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促进企业向现代企业进行过渡,加速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与世界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社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重点

2.1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加速提升了产业结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质量监管越来越重要,促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对于检验测试平台的建设及完善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2.2努力优化地方经济发展环境

加强对知名的企业及生产高品质产品的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市场评价的基础之上,依靠政府的推进、引领和监督,以客户满意为目的,而创建的品牌整体评估机制。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市场、质量、效益及发展,健全了这四个评价指标体系。而且,由始至终,一直冠以“不搞终身制度,不向企业收取费用,不让企业增加包袱”,这就是对品牌评价的三个不原则。名牌厂家快速发展,吸引了很多优质的资产,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品结构调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3创新服务举措,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质量工作贡献率

以质量为主体,创建有效机制,加强基础建设,促进服务质量的监督,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生产的食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的监督,对加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公共技术平台的完善,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提升自身整体建设,对质监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做好质量监督工作的措施

3.1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工作

提升对品牌建设的认识以及研究,整理清晰的工作思路,依靠独特的优势,增强对品牌独特产品及专用标志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类似的品牌产品的整合,以加强和促进区域品牌建设。对企业的品牌进行规范化使用和管理。关注对品牌产品的抽检、复检的工作,建立、完善特色品牌产品的退出机制。对于假冒伪劣的品牌产品要严厉打击,对于损害品牌声誉的违法行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更好的对商标、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培育及发展机构,更好的为企业提高其品牌效应,促进品牌经营,扩大品牌效应,提升在市场的占有率,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水平。积极向市场推荐品牌特色产品,并且加强与国际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创建特色产品的平台,扩大区域品牌的知名度。

3.2要保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时效性

由于一些产品的独特性,产品属于跟随季节变化,明显的例如服装、农业等,这些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统一生产、销售的。因此,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跟随产品的变化,要具有时效性,所以在每个季度开始的时候,就要进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将结果进行,让消费者及大众能够及时的掌握季节性产品的质量信息,从而使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有效的服务于大众,促进消费者正确的消费。由此可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3.3认真做好质监工作

认真、积极改善惠民工作,扩展惠民范围,提升创新服务,加强食品和化妆品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为了保障农村食品的安全,质量技术监督相关部门开展针对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活动,对民间小作坊进行日常监管检查,增强对学校的食品卫生监督和检测力度,从而保障基本食品的卫生安全。组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活动,检查特种设备存在的隐患以及消除隐患的工作。提升行政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农资,实行专项打假治理建设。加强对下乡家电的质量检验,还要重点对絮用纤维制品进行监督和检查。

3.4不断完善质监工作体制、加强部门自身建设

现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产品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越来越重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科学监管为主线,以改革的目的和创新为主题,以质量为驱动力,创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台,从而促进质量监督工作的发展,提升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的保护效果,对民生有很大影响,提升经济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我国的质量监督工作处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质检机构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社会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等是息息相关的。质检机构要加强自身部门建设,完善质检工作体系,更好的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1]董丽颖,梅永娇.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认识[J].河北企业.2010,09.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6

关键词:机床;设计;优化;主轴箱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032

1引言

鉴于机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工具,因而,机器中的重中之重――机床――则成为了经济发展中所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正确了解机床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准确把握机床的设计,不断优化机床是经济发展中拥有强大工具的关键,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有效体现,因而,在了解到机床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后,我国应该将机床的设计与优化提上议事日程,通过不断地优化机床设计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2简述我国机床发展现状

优化机床设计首先需要了解我国机床发展的现状,从机床发展的现状中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方法解决,以此来促进机床设计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2.1机床的市场广阔

在目前看来,我国各类机床的市场需求较大,尤其是数控机床,高市场需求给了机床不断发展的空间。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机床生产人员会更加重视机床的设计与生产,通过市场需求拉动机床的优化与发展,另外,市场广阔也给了新人进入机床设计与生产市场的空间,新鲜力量的注入能够使机床设计市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新旧思想的碰撞则有利于促进机床不断被优化,有利于机床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国产机床销量较小

虽然机床在我国的需求量较大,但与高需求量相反的是,国产机床的销量较小。在机床市场的销售中,绝大部分消费者在选择机床时会选择国外机床产品,而对国内的机床需求则较少,与高需求的机床市场成反比。国内外机床在中国的销量相距较大,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性能与质量。国内机床与国外机床相比较而言,由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机器设计与制造方面与国外相比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上中国制造“偷工减料”这些普遍存在的行为,导致消费者在选择机床时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通常会选择国外的机床,这就出现了国内机床需求旺盛而国内机床的销量不高的现象。

2.3数控机床发展速度快但缺乏关键技术

数控机床在机床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消费者对数控机床的需求占机床市场需求的比重也比较大,在市场需求的作用下,我国也在数控机床方面加强了探索和研究,就目前而言,我国数控机床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进展,数控机床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数控机床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关键技术。由于我国研究数控机床的年限较短,在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中,关键技术基本掌握在外国手里,国内只是掌握了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的基本基础,缺乏关键技术使得我国在数控机床的研究与设计中举步维艰,严重阻碍到我国机床行业的发展。因而,要想促进我国机床行业的发展,就必须在机床的设计与制造中掌握关键技术。

3如何有效优化国内机床

鉴于我国在机床的发展研究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只有将其解决了才能有利于机床行业的发展,针对我国机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机床的发展有所帮助:

3.1提高机床的质量

质量问题是我国机床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要想促进我国机床行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解决质量问题,而提高机床的质量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提高机床制造人员的质量意识,让其认识到“偷工减料”并不是节省材料,而是给后续工作制造更多的麻烦;加强机床的质量检查,在机床生产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机床的抽检,对于不合格机床的制造者进行惩处,而对于长时间没有检查出不合格品的制造者进行奖励,通过赏罚分明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机床的质量;另外,国家加强对机床质量的监控是提高国内机床质量的关键举措。我国在机床的生产中如果能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相信我国机床生产的质量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2优化组合机床主轴箱

组合机床是机床市场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优化国内机床的设计就需要将组合机床的设计考虑在内,而在组合机床中,主轴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件。优化组合机床主轴箱首先需要合理安排传动路线,通过该措施来减少生产成本的同时提供主轴箱通用件的数量,使其使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另外,使用第Ⅳ排齿轮完成主轴的传递也是优化组合机床主轴箱的有效举措,由于第Ⅳ排齿轮的活动空间较大,更利于主轴之间的传递,使用第Ⅳ排齿轮完成主轴的传递有利于提高主轴间传递的灵活性,提高组合机床的工作效率。组合机床是我国机床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组合机床中的重要部件――主轴箱,对于提高组合机床的工作效率,促进国内机床市场设计的优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3加强创新

目前我国机床的销量与高市场需求不匹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机床的性能与国外机床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缩短国内外机床的差距,提高国内机床的性能就需要从创新方面着手。国家可以通过鼓励创新,给目前国内的机床增加性能,另外加强机床的创新也有利于打破目前我国机床行业由于没有掌握关键技术而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创新,跳出目前国家机床设计与制造的方框,自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功能,有利于促进机床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国内机床的性能,以此提高国内机床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机床行业的发展。

4结束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床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显示国家实力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机床的设计与优化,促进国内机床行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在科学技术拉动经济发展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机床设计,提高机床的性能与质量也能够提高国内机床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同时,机床的研究与设计成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国家实力。因而,促进机床行业的发展十分必要,相信通过国家和机床设计制造者的不断努力,我国的机床在质量与性能方面一定能够得到飞速的提高,我国的机床行业一定能够得到更近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铖,刘建群.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10(01):20.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7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

自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国经济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农村相较于城市发展较为落后,受到地理环境较为偏僻,交通状况不够便利,老龄化较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在新形势下,要深入分析出现这些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因素出现的原因,采用合适的鼓励政策进行扶持,引进基层管理人才,壮大管理队伍,使农村经济能够快速发展。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我国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人口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土地上的农作,种植经济作物获益。虽然我国现在在向工业大国转变,但是在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主要还是靠农作物的种植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天气状况也对种植作物的种类有影响,作物的收成好坏受天气影响很大。土地种植对我国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工作,那会对我国的经济体系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土地种植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开发新品种,增强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新的播种方式,靠机器设备进行播种收割,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技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生产落后,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十分严重,靠种植农作物收获的利润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较大,而且在种植收获时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收入少且非常辛苦。这种状况导致了很多农民选择放弃土地种植进入城市打工,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的人才和劳动力都向城市流动,会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加缓慢,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于是农村的发展陷入了发展落后,年轻劳动力和人才外流,农村发展更加缓慢的恶性循环。

(三)农村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制约思想解放

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靠大量劳动生产力的支持,还需要具有先进的思想,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带领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人们接受足够的教育,提高知识水平,思想上才会获得进步,能够更快的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高素质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学,对先进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更是少之又少,他们的日常工作情况都是靠祖祖辈辈流传下的经验进行,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农村的经济当然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如今社会竞争力日益激烈,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一)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发展

只靠种植农作物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不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过大,不能保证农民的稳定的经济收入。生产结构单一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开发多种生产模式,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大仪器设备在农业种植方面的应用,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对农业种植实现科学化管理,也要促进农林牧畜业的均衡发展,使农村的生产结构多元化,提高应对恶劣环境天气的应对能力,受天气因素制约的影响减少。

(二)政府制定惠民政策,加大基层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生命力。免征农业税,减小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减小农民的负担。还要对认真进行农作物种植的农民进行耕地补贴,刺激农民的劳动动力,以更加积极地态度投入到生产中。给农民充分的权利对土地进行支配和处置,从而有助于农民根据当地的特色和地域特征选择种植的农作物,发展地方特色,提高农作物收益,促进农民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建立起新型的农业种植体系。

(三)加强农村的教育建设事业,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

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导致在农业种植和生产结构调整方面不具有创新性,主要是延续祖辈传下来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不利于农村的建设向现代化转型。要加强对农村的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对农民进行科学理论宣传和教育,使农民充分了解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和农业种植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鼓励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促进生产结构的多元化,创建新型的合作经济模式。促进农村的生产高效化,以点带面,扶持重点产业,带动其他次要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集体经济的优势和竞争力。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日益先进的现代社会,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也应该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降低农民的生产强度,提高农作物生产质量和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引进管理人才,带领村民有目的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新时期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樊丽英.赵立军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如何快速发展[J].才智,2014,(07).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财税政策;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5-0032-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目前这种依靠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需要市场推力与群众首创,更需要政府的适时引导。而政府所制定的财政与税收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其与财税政策的关系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指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增长意味着国家财富和产出量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但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方面并未改善,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公仍十分严重。因此,经济学家通常会把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还涉及社会结构的改善、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全民福利的改善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等。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2012年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在世界排名第87位。根据世界银行高、中、低收入国家组划分标准,我国已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条件,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产业结构也处于转型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按照理论界的观点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规律,当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如果顺利转型,经济发展将很快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民收入下限为12000美元);如果转型不顺利,经济发展有可能停滞甚至动荡很长一段时间,陷入所谓的“拉美陷阱”。转型是否顺利决定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不转变,财富蛋糕就难以做大,贫富分化继续扩大,人民福祉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就会落空。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阶段,担负着增加社会财富、实现社会公平的双重使命,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重复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主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既要有市场推力,又要有“顶层设计”,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3.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调整时期,国际市场需求会相对收缩。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挖掘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将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使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变化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4.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各国都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加大科研力度,抢占世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可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那么,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是什么呢?经济发展方式是在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既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的共同协调发展,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经济发展基础的不同,可将经济发展方式分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现代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以GDp增长为目标,只注重生产环节创造的物质成果,在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现代经济发展方式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注重生产环节创造的物质成果,又考虑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共同协调发展创造的各类成果,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升华,这就要求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包括更丰富的经济社会内容,如生产力发展途径与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另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应该包括社会发展和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内容,比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居民医疗保健以及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和改善环境等。可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走科学发展道路,以经济协调增长为核心,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如“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指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的适时引导,而引导的有效办法就是利用财政与税收政策。财税政策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手段之一,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导向作用。财税政策通过收支规模、结构和方向等政策调整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政府支出的“乘数”驱动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资源节约、技术含量高、效益显著的经济领域,通过收支总量的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二,协调作用。财税政策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衡状态进行制约和调节,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控制作用。财税政策可以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控制。财税政策可以通过对个人所得征收超额累进税控制人们的收入,防止两极分化,促进消费需求;通过税收与收费等政策控制企业生产中资源的消耗与污染排放等;调控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正常轨道中运行。第四,稳定作用。政府通过财税政策自身的稳定器作用,来缓和经济波动,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很难实现的。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资源消耗明显加大,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改变。虽然我国的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量却很少: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3,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的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的1/10。2011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10.48%,而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20%。经济较快发展导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近十年间,我国矿产资源供应增速超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的0.5-1倍,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大宗矿产均已超过50%,然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却分别为30%和3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已达133平方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远高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目前,发达国家利用市场优势,已完成了对全球主要资源的控制与布局,正加快控制新兴战略资源,新兴国家也大规模介入全球矿产资源市场,围绕资源的争夺空前激烈,我国从国际上获取资源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开源节流、节约集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在消耗资源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日益严重,其原因在于各地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2000年的8.16亿吨上升到2010年的20.4亿吨;日污水排放量在2亿吨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且每年新增1.5万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且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每年增加退化草原2.5万公顷;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1]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相当于GDp的3%-8%。[2]近年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受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过快,加剧了环境压力。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2.创新能力不高,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掌握核心技术,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附加值都很低。我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在高技术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左右。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我国作为工业品的出口大国,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一些重要装备依赖进口。目前,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尽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的研发人员,差距仍十分明显。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主要是因为促进其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同时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大型科研设施严重匮乏,使用效率不高。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我国人均GDp在2011年已达5432美元,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GDp增长而提高,一直在40%左右徘徊。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十几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50%。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制约着居民的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占到GDp的50%左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需求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维持。这种过分依赖外需而忽视内需、重投资轻消费、重第二产业而忽视第一第三产业、重大企业而忽视中小微企业、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结构性不合理发展,必然难以为继。

三、我国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转变;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保护环境、创新技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但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的财税政策还有局限,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不足。环境保护政策能引导企业从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变到对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投入。目前环保政策的不足主要有:一是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环境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1.6%,而发达国家基本达到GDp的3%,我国人均环境治理投入差距更大,改善环境质量的欠账较多。二是环境污染收费不合理。首先,我国环境污染的收费标准过低,而且在不同污染物之间收费标准不平衡,造成了企业宁交排污费也不治理的不良结果。其次,按单因子收费,即在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时,按含量最高的一种计算排污量,这种征收依据很不科学。三是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如环境税,这一税种应当在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中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的调整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对环境保护的引导作用。另外,消费税和资源税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健全、税率过低、税档差距过小、征收范围狭窄,对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不够。

2.缺乏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政策。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还不完善,目前,对所有研发活动都有税收优惠,这种均等化优惠政策,很难鼓励企业从事风险较高的基础环节研发,基本上企业会选择风险较小的试验发展阶段的科研活动,而不是研发基础环节;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只要获得认证即可享受税收优惠,研发活动与非研发活动没有区分,使得与研发活动相关联的市场拓展等非研发活动也享受优惠,因此企业没有持续创新的动力,相反可能会把资源更多地用在已获得更多优惠的非研发活动上;对企业发明人所取得特许权所得、转让所得税收优惠不够;对企业通过投入创新增加的利润所得,以及开发高技术产品承担的风险,财税政策都没有规定,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规模仍然较小,虽然2011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1.83%,但与世界领先国家3%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有待完善,政府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采购一定程度缓解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市场风险,但对技术创新早期的风险起不了多少作用,企业为规避风险对技术创新的早期活动没有积极性,也缺乏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的动力。

3.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不合理。首先,“分灶吃饭”的财政分配体制是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其次,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合理,各地由于盲目追求GDp增长,对第二产业投入过大,生产性投资支出使用效率低下,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督管理。对第一产业扶植仅限于中央政策,地方配套政策不完善,财政补贴政策的补贴方向和补贴方式缺乏对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例如,农业是弱质产业又是基础产业,需要政府扶持,然而财政补贴在支持农业方面只是实行简单化的“低价补贴”模式,使农业生产缺乏激励机制,刚化了农户的依赖补贴心理,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此外,目前的政策主要依靠财政直接投资,财政补贴有待完善,财政贴息等经济杠杆利用不足,没有很好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3]再次,企业在购入固定资产和技改过程中,容易被重复征税,以至承担较高的增值税,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营业税对知识产业等急需发展的第三产业扶持力度有限,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建议

财税政策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具有规范性和长效性。财税政策要弥补“市场失灵”,必须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4]根据前述的我国财税政策的局限,目前,应该主要针对促进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促进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和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进行改革,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5]

1.促进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1)完善资源产品市场定价制度,在其生产经营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功能,解决资源产品的“市场失灵”问题,将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融入价格当中,发挥价格的资源配置作用;实施环保收费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制度,提高排污费、污染处理费的征收标准。(2)发挥税收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对节能产品的生产给予税收优惠,对能源消耗量较少的产品在消费税上给予减免优惠。(3)完善资源税的征收,开征环境税,将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高能耗产品纳入征税范围。(4)建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鼓励发展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和污染处理系统,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打下良好基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污染控制和生产环保产品。一方面可以提供优惠贷款,对企业的环保项目可以在贷款总量、贷款利率以及贷款偿还上提供优惠;另一方面,建立环保基金,奖励企业在环境保护技术上取得的成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加速折旧、财政贴息等措施对企业治污设备的更新换代提供资金补助。

2.促进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1)财政直接拨款用于技术创新,并从立法上规定每年财政支出的一定百分比投入到技术创新当中,奖励和引导产业自主创新。逐步加大对基础性、理论性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关键性领域的科技项目,引导非政府资金的投入。推进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支持产学研、教科文的融合创新。在科技投入拨款时,规定将科研院所必须和企业合作作为获得科技资助的资格,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同时,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对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给予补助。(2)对技术创新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区分研发活动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阶段,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应给予风险高的基础研究阶段较多的优惠,应用研究阶段次之,风险较小的实验发展阶段相对最少。(3)完善技术创新取向的政府采购。在政府采购立法中,明确采购扶持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先购置技术创新含量多的产品。

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财税政策:(1)财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善和优化,加快工业企业改革与重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打破垄断,促进合理竞争机制的形成。重点支持第三产业中的教育、环保、医疗卫生等服务行业。对经济效益低但社会效益高的产业或急需发展的产业,如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财政支出力度。(2)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优惠。税收政策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总体目标,综合运用优惠税率、加速折旧、税前列支、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方式,不断改革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服务产业结构优化的宏观战略,发挥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3)合理利用财政补贴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要对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两方面进行补贴。(4)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以税收减免的方式,或者以财政专款设立中小微企业基金,或者通过财政补贴的方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积极进行结构性减税改革,以增值税代替营业税,减少或基本消除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原来存在的营业税重复征收问题,促使第三产业加快升级换代。

参考文献:

[1]袁春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背景与原因分

析[J].现代商业,2011,(10).

[2]韩保江.中国发展的忧患之思[J].望周刊,2004,(2).

[3]王雪珍.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财政政策支持分析[J].中国

市场,2012,(14).

[4]贾康,刘微.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建议[J].中国

发展观察,2007,(4).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林业碳汇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20-01

低碳经济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其实质就是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节能减排、碳汇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为林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节能减排,《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减排的两种途径,一是工业直接减排,还有就是森林碳汇间接减排[1]。相比之下,工业减排的成本较高,效果并不理想,可能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而森林碳汇减排比较环保、投资低、综合效益比较高。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储碳库,是碳循环的重要载体,它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将其固定在土壤或者植被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密度。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既经济又环保,被大家称为最经济的“吸碳器”,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据了解,林木的蓄积量每增加1立方米,就可以吸收近1.83吨二氧化碳,释放近1.62吨氧气。正是由于森林的这种吸碳功能,所以低碳经济想要快速稳定的发展,必然会要求增加森林的种植面积以及森林的蓄积量。而且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具有固碳功能的森林的有效使用与保护将会加大,这样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也促使政府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力度,而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森林的质量与生长量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

2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使林木质能源产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作为世界上最大碳源的化石燃料,既是不可再生资源又污染环境,是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对象,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减少这种碳源的使用量。而相比较来讲,林木质能源既经济又环保,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可以减少排放成本、增加碳汇。林木质能源的排放量很小,几乎为零,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在下一个生长周期就会被吸收,因此林木质资源具有固碳的效果。而且林木质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利用率也是非常高的,林木质能源的环保性、经济实用性以及可再生的特性都说明林木质能源产业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在资源潜力和在市场前景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条件。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林木生物质燃油产业、木质纤维乙醇、木质燃料发电、生物柴油等产业都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开启了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林木质燃油作为一种新的清洁能源将被广泛的使用,这一产业的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农业和加工业发展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3]。

3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促进木制品产业的迅速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木制品作为森林的主要产品在固碳方面与铁、水泥、塑料等其他材料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木制的住宅和家具能够将木材中的碳储存长期维持下来。打个比方,我们从每户住宅的碳储存量来看,木制住宅的碳储存量是6吨,钢结构装配式房屋为1.5吨左右,而钢混结构住宅大约是1.6吨。另外木制品与钢铁制品、塑料制品等相比,在制造的过程中消耗的碳源更少。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木制品的使用将会不断增加;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木材加工技术的改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木材加工企业要不断改进技术,减少在加工的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从而使木材真正的达到低碳环保。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促进木制品加工产业不断革新、更快更好地发展。而且,木制品产业的发展不但不会使森林的破坏程度增加,还会起到促进作用,森林的覆盖率增加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采伐和补种相结合成为更有效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政策方面将促进林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森林的固碳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各类的气候公约都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其中。1997年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也明确地规定了将造林、再造林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通过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地管理来提高固炭潜力,所取得的成效抵消相关国家的炭减排份额,这样也就形成了碳汇交易,即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规定的制定对造林、再造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政策上的支持。

低碳强调的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减排,另一个就是碳汇。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就要发挥林业的作用,使得碳排放和碳吸收实现平衡的状态。我们知道,森林具有成本低、可再生、投资小、固碳能力好、综合效益高等优势,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林业的发展就势在必行,这样必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林业在国家气候战略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不断受到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会使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慢慢占据主动权,因此也将引导国家资金投入的走向,国家政策将更有利于林业的发展。

5低碳经济的发展,可能会降低森林的多功能利用性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林业发展的影响不只是单一的、良性的,也伴随着负面的影响。由于其更加注重节能和减排,因此对于森林的利用可能更偏重于固碳,而忽略了森林的其他利用性,这样就可能忽视其他的经济目标。林业可以借助碳汇交易得到发展,但这不是唯一的发展目标,今后对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不但要适应这种发展,还要发挥森林的多功能利用性,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林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该借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将林业的发展推向另一个高潮,将其积极、现实的作用不断发挥出来,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碳汇交易,实现碳致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战英,谢碧霞.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与前景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7(2):25-27.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10

1以农作物深加工为基础拉动农村内需,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农作物深加工的发展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青壮年劳动力的就近就业还能够拉动农村内需,进一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作物深加工企业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就近就业的优势,减少人工成本,促进了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促进了地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农作物深加工的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分居夫妻等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提高农作物深加工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我国近年来农产品总量快速增加。在这一现状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农作物的深加工多处于城市或工业园区,农民的收入仍以农产品为主。但是,这一加工方式不仅浪费了较多的交通费用,还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

农作物深加工能力的提高能够减少农产品运输成本、同时以农产品加工环节提升附加值,减少城乡差距。通过农作物深加工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不仅能够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等目标。因此,大力发展农作物深加工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

3以农作物深加工的农村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传统农作物深加工方式仅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的锦上添花,但是如果将农作物深加工向农村转移不仅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原来越多的从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转移到农村城镇,进而促进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农作物深加工需求为基础,协调统一当地农作物品种,进而形成产业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农作物深加工企业的扶持、调动农户进入市场,并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机制实现农民经济利益最大化,形成规划化、专业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以农作物深加工促进农业经济多样化

农作物深加工的发展以及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向农村的转移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种植业向加工、技工等行业转变。同时还能够使农民“安于乡、富于土”。通过富余劳动力的引导使农民向非农业产业化转变,立足与农业优势发展农作物的深加工、储藏以及保鲜、运销等工作。通过产业链的发展使农民向着技术加工、仓储管理、车辆运输以及销售等行业转变,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