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资产管理办法十篇公共资产管理办法十篇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6:47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篇1

一、组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总体目标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规范运作、运作统一管理”的基本思路,从构建公平诚信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的角度,加快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目前由各部门各自监督、分散开展的工程建设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归并集中,纳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形成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交易环境。作为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的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实现体制创新、交易规范、范围拓展、服务提升。

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监督管理体制

成立县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实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勒世标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文,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李林担任,县政府办、监察局、发改委、建设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交通局、卫生局、房产局、城管局、农业开发办、编办、工商局、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涂爱久兼任。

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议事、指导、协调的非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指导有关部门或行业起草公共资源集中交易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协调和监督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工作,及时指导协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重大疑难问题,指导处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重大投诉,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县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对全县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行综合协调监管。宣传和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审核各监督单位制定的有关招投标交易活动的运作规则、实施细则和监管文件,并提交县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确认后监督执行;协调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对全县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及采矿权出让、国有集体产权交易等招投标交易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负责招标投标交易文件资料的综合备案;协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对投标人、竞买人、供应商等企业及其参与人员、评委专家和有关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受理公共资源交易的咨询和投诉,监督协调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对市场交易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争议、纠纷和违规行为的处理。

组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各类交易活动提供统一规范的平台,对交易活动中进行全过程的监管和服务。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县行政服务中心所属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20名。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内设综合部、建设工程交易部、土地交易部、政府采购部和产权交易部。原设立的有关交易机构同时撤消,其有关职能划归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新组建的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从现有分散在各部门交易市场(中心)的工作人员中择优录用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各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履行本行业相关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以及交易服务的行政监督职能。

行政监察部门依法督促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并对各行政监督部门的履职情况和重大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行监察。

三、明确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职能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易服务机构,是集中进行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有形市场,服从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一领导,接受公共资源交易(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其主要职责是:为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设施齐全、服务规范的场所;对进场交易的项目实行交易登记制度,签发交易成交备案,统筹安排交易时间、场地;公共资源交易、公告公示,接受公共资源交易报名;收集、存贮和公共资源交易、政策法规和企业信息等各类信息;对进入中心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行跟踪服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协助查处;维护和管理专家评委库;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交易事项,为实施监督管理提供条件;指导、监督和协调各乡(镇)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承担政府赋予的其它职能。

四、规范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交易范围

凡全县按规定依法应当招投标的下列项目必须统一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交易:

1、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内的政府采购项目,含药品、医疗设备采购)。

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含勘探、设计、监理)包括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工程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排水、园林、环卫、污水垃圾处理、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土建、管道、设备安装工程等。

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防洪、排涝、灌溉、水力发电、引水、滩涂治理、水土保持工程等。

4、公路工程项目:包括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等主要工程及公路建设配套的附属设施安装工程等。

5、土地及矿产资源交易项目:包括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产权、采矿权的项目。

6、产权交易项目:包括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产权,国有企业由于破产、兼并、租赁、重组等发生的产权或经营权,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整合、经营性资产统一经营管理涉及的产权和经营权。以及其他依法允许出让、受让的国家、集体所有的产权交易。

7、林权交易项目:指林地、林木资源交易。

8、其它需政府重点监管的公共权益与服务:包括各类房屋拆迁工程的拆迁项目和规划、土地及工程的咨询、评估中介服务机构的招标,公共权益与服务(出租汽车和公路客运班线经营服务质量竞标、城市公交线路营运权、市政设施经营权、城区摊位经营权、户外广告经营权、城市基础设施养护等)的竞标交易项目。

五、明确职责,确实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监管

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在县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实行行业监督机构业务监督,行政执法机构执法检查,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办公室全程监督,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场所管理等相对独立、互为衔接的分层管理体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以下各自职责:

(1)县监察局:负责全县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行政监察。受理招标人对招标项目的情况告知;对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认真履行招标投标交易活动监管职能,是否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招标人是否依法招标,是否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有关招标投标交易活动监督管理规定,各类交易是否按规定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依法操作等情况进行监督;依法查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招标投标交易活动中的、、等行为。

(2)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全县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和国有集体产权交易活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招投标规范性文件、必须招标项目的具体范围、规模标准,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准不适宜招标项目,对项目建设单位报送的招标项目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提出核准或不核准的意见,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招标项目专项稽查,依法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活动实施执法监督。

(3)县财政局:负责全县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制定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具体规定、办法;代拟县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负责审核招标文件及评标办法;确定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并下达政府采购通知单;负责采购资金的缴拨管理和结算;负责政府采购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工作;负责管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负责按法律规定的权限受理并处理政府采购活动中的投诉事项;负责组织全县政府采购业务培训和监督检查;负责对采购活动过程及程序的现场监督和管理,负责批核比较重大的采购项目废标决定;负责受理合同备案;负责对采购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供应商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负责定点采购项目监督管理,并根据项目需要办理审核手续;办理其他有关政府采购管理事务等。负责全县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制定本县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监督制度和办法;决定或批准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审议和批准其他单位国有产权转让事项;选择确定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拟转让交易的国有产权实施资产评估,并对资产评估报告进行核准或备案,确定国有产权转让底价;负责选择确定从事国有产权交易活动的产权交易机构;负责审议和批准国有产权出让价格低于资产评估值90%的降价申请;负责办理国有产权转让交割书及国有产权变更登记等相关手续;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资产评估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在国有产权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4)县建设局:负责全县房屋建筑项目和房屋装饰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依法制定本县行业性招投标活动监督管理文件;依法负责全县房屋建筑和房屋装饰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招标人资格、工程招标机构资格、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资格的审查;负责全县房屋建筑、房屋装饰工程建设项目及有关招投标文件资料的备案;为招投标当事人提供本行业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依法查处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5)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县国有土地使用权、矿产权出让活动的监督执法。制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产权出让活动的监督管理文件;负责招投标文件资料的备案;为各方当事人提供土地及矿产资源的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依法查处土地、矿产交易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6)县卫生局:负责全县医疗机构药品、医疗设备和卫生材料等集中采购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依法制定本县行业性招标投标活动监督管理文件;负责招投标文件资料的备案;为招投标当事人提供本行业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依法查处药品、医疗设备和卫生材料等招投标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7)县水利局:负责全县水利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依法制定本县行业性招投标活动监督管理文件;依法负责全县水利项目招标人资格、投标人资格的审查;负责招投标文件资料的备案;为招投标当事人提供本行业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依法查处水利工程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8)县交通局:负责全县交通、公路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依法制定本县行业性招投标活动监督管理文件;负责相关招投标文件资料的备案;为招投标当事人提供本行业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依法查处交通、公路项目招投标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9)县城管局:负责全县园林绿化工程、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及公共权益与服务(出租汽车和公交线路营运权、户外广告经营权等)竞标交易活动的监督执法。依法制定本县行业性招投标活动监督管理文件;负责园林绿化工程和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招标范围、招标人资格、投标人资格的审查;负责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和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及有关招投标文件资料的备案;为招投标当事人提供本行业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依法查处本行业招投标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10)县工商局:负责全县招投标活动的工商行政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招投标活动中违反《公司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违法违规行为;在办理企业设立、变更登记时,凡涉及国有(集体)产权转让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必须要求企业提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出具的产权或土地产易凭证。

(11)县药监局:参与全县医疗机构药品、医疗设备集中招标采购活动的监督执法,负责对药品、医疗设备集中招标采购中介机构及参加药品、医疗设备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医疗设备生产、批发企业的资质及有关行为进行监督,对药品、医疗设备集中招标采购中标药品、医疗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12)县林业局:负责全县林业产权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依法制定本县林业产权交易活动监督管理文件;依法负责全县林业产权交易产权人资格、购买人资格的审查核准;负责林业产权交易文件的备案;为各方当事人提供林业产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依法查处林业产权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13)县农业开发办:负责全县农业开发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制定本县农业开发项目招投标活动监督管理文件;依法负责全县农业开发项目招标人资格、投标人资格的审查;负责招投标文件资料的备案;为招投标当事人提供本行业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依法查处农业开发项目工程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14)县审计局:负责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强化工程造价的后续审查,依据审计职能查处不按招投标文件与中标人订立合同,或者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另行订立背离原合同实质性内容、擅自提高工程造价的行为;负责对全县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和政府采购项目的审计监督。

各相关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部门(单位)在办理国有产权、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或受理招标情况备案时,凡涉及产权转让、土地出让和建设工程交易的,必须要求产权出让主(受让方)或招标人提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出具的产权或土地交易凭证或建设工程项目成交确认书,方可办理或受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企业设立、变更登记时,凡涉及国有(集体)产权转让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必须要求企业提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出具的产权或土地交易凭证。监察机关在接受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告知时,必须要求招标人或出让人出具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确认凭证方可受理。

县监察局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监察职能,加大督查力度,对各部门贯彻执行本《实施方案》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保证政令畅通,为我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证。

六、完善制度,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运作程序

1、严格按照规定的交易程序进场交易。各专业项目交易全过程必须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内完成,包括项目的备案、告知、登记、公告、投标报名、招标文件或资格预审文件发售、招标答疑、投标文件签收、开标、组建评标委员会、评标、定标、中标公示、招标备案、交缴投标保证金和招标综合服务费、签发成交确认通知书等。

(1)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活动前,须到发改委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办理招标事项三核准工作,发改委对项目建设单位拟定的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等内容提出核准意见后,方可进入下阶段工作程序。

(2)应当招投标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以及重要设备、材料采购项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含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和国有、集体产权转让项目,招投人(采购人、出让人、转让人)在发出招标(交易)公告前,应将情况告知县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职能部门。

(3)招标人在办理项目告知手续后,须到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理交易登记手续,填写《交易登记表》,同时提供有关资料及复印件。任何招标、拍卖、挂牌、转让等文件,未经行业监管部门备案,各单位不得办理告知、公告和登记手续。

(4)招标人或招标机构通过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安排招标活动日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签发的《招标活动日程表》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5)招标人(出让人、转让人、采购人等)或招标机构组织开标、评标、挂牌拍卖时必须接受县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职能部门到场监督,并将招投标交易情况书面告知公共资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职能部门。开标前,除特殊情况外,招标人应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职能部门的监督下从招投标评标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建评标委员会。

(6)中标公示期满后,由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

(7)招标人及招标机构应将全部交易资料原件或复印件(招标文件可以是副本)送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8)各职能部门必须在项目招标方式核准、土地出让方案的批复、政府采购方式的审批、国有(集体)产权转让行为批准的同时将批复的有关文件抄送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办公室。

2、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内部人员管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内部和驻场工作人员要依法办事、廉洁高效;不得参与评标、定标等活动;不得向招标人推荐投标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内部信息;不得向招标人推荐中介机构;在履行服务职责时,遇到与本人或其直系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对违反上述要求和其他有关规定的,要依法依纪作出严肃处理,并严格追究主管部门及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3、严格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的收费行为。各交易活动中涉及的交易服务收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由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收取,纳入财政预算外管理,交易服务费应用于交易场所的日常开支和维护。

4、严禁制造虚假信息,严禁泄露招标标底和人为制造不正当竞争,严禁私下交易和场外交易。对违反上述要求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要按规定予以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5、认真受理投诉举报。各职能部门依法受理各类法律授权范围内的投诉举报,并依法作出处理。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办公室受理的属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事项的投诉,应转由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受理的投诉,可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处理,也可直接组织调查并处理。

6、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场内、场外监督,对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程序组织招投标活动,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规避招标、违法分包、转包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

7、强化舆论监督,建立社会监督网络。由公共资源交易领导小组办公室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为有形市场监督员,对规范有形市场工作实行监督,同时,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对有形市场的监督力度。

七、实施步骤

组建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筹备组建(7月底前)

1、报批《关于组建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县监察局、县行政服务中心。

2、做好原从事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机构现有人财物的登记造册工作。责任单位:县监察局、县人事局、县编办、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各相关单位。

3、确认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机构、职能、编制方案。责任单位:县人事局、县编办、县监察局、县行政服务中心。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12月底前)

1、落实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驻单位和人员。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县监察局、县行政服务中心。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篇2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保障和监督物业管理企业有效实施管理,维护住宅小区的公共利益和生活秩序,保护业主、使用人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创造安全、优美、舒适、文明的居住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住宅小区,是指城市规划区内,以住宅为主,有相配套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相关的商业、文化设施的居住区(含住宅建筑群)。

本办法所称物业,是指住宅小区内各类房屋和相关的公用设施及公共场地等。

本办法所称物业管理,是指对城市住宅小区内的房屋及其设备、公用设施、绿地、环境、公共秩序等事项进行专业化有偿维护、修缮和整治。

本办法所称业主,是指住宅小区内住宅和非住宅所有人。

第三条  物业管理实行业主自治管理与委托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受委托的物业管理企业按合同约定提供有偿服务。

第四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本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专业部门按照政府职责分工,协助同级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对物业管理有关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业主自治管理

第五条  公有住宅出售建筑面积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新建住宅小区出售建筑面积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时,房地产管理部门应组织公有住宅出售单位或开发建设单位召集第一次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

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应当吸收房屋使用人参加。

第六条  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大会是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行使下列职权:

(一)选举产生住宅小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选举、罢免管委会委员;

(二)听取并审议管委会工作报告,改变或撤消管委会不适当的决定,监督管委会工作;

(三)决定关于业主利益的重大事项;

(四)审议并通过管委会章程和业主公约;

(五)审议并通过物业管理企业提出的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维修、资金筹措、使用计划和预决算。

(六)其他需要讨论的问题。

第七条  住宅小区应当成立管委会。

管委会权利和义务是:

(一)起草管委会章程;

(二)选聘、解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企业,代表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物业管理合同;

(三)审议物业管理企业制定的住宅小区的年度工作计划,住宅小区配套工程和重大的维修工程项目及资金;监督、检查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收取和使用情况;

(四)负责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基金和资金的管理;

(五)接受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住宅小区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监督指导。

第八条  管委会应自选举产生之日起30日内,将下列材料报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一)成立管委会的报告;

(二)管委会章程;

(三)管委会组成人员名单;

(四)办公场所证明文件及管理区域说明、附图。

第九条  住宅小区内业主和房屋使用人应当就住宅小区使用、维护物业及其管理等方面制定公约。

业主公约对本住宅小区全体人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第三章  物业管理企业和服务

第十条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按照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经房地产管理部门核发《江西省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证书》后,方可从事物业管理活动。

物业管理实行企业资质认证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具体办法按照《江西省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和《房地产行业企事业单位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实施办法》(赣建科字〔1997〕2号)执行。

第十一条  物业管理企业根据签订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合同对住宅小区实施管理。

物业管理合同应报住宅小区所在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物业管理企业在住宅小区范围内应当提供下列物业管理服务事项:

(一)房屋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和更新;

(二)住宅小区内共用设施的使用管理、维修和更新;

(三)电梯、水泵等设备的运行服务;

(四)保洁服务;

(五)保安服务;

(六)车辆行驶及停泊;

(七)房地产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物业管理事项。

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可以约定下列物业管理服务事项:

(一)住宅的自用部位和自用设备的维修、更新;

(二)业主管委会委托的其他物业管理服务事项。

第十三条  物业管理公司的权利和义务:

(一)享受国家对第三产业的优惠政策;

(二)选聘专营公司承担专项经营业务;

(三)依据物业管理合同和物价部门有关规定收取物业管理服务费;

(四)接受管委会和业主的监督;

(五)组织或协助有关部门提供社区生活服务和开展社区文化体育活动;

(六)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可从事与物业管理相适应的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  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做好前期物业管理工作,费用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

本办法所称前期物业管理,是指住宅出售后至管委会成立前的物业管理。

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和省规定的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承担住宅小区前期物业管理的保修责任。

第十五条  物业管理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管委会有权制止并要求限期改正:

(一)房屋及公用设施、设备修缮不及时的;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的;

(三)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的;

(四)乱搭乱建、改变房地产和公用设施用途的;

(五)不履行物业管理合同及管理办法规定义务的。

经管委会指出,仍不改正的,业主或房屋使用人可向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投诉;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受理,并在15日内将调查处理结果答复投诉人。

第四章  住宅小区物业的使用和维护

第十六条  住宅小区经综合验收合格后,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向管委会移交下列住宅小区工程资料:

(一)住宅小区规划图、竣工总平面图;

(二)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

(三)管线竣工图;

(四)其他物业管理所需的资料。

第十七条  业主使用房屋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当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改变房屋结构、外貌和用途;

(二)不得对房屋的内外承重墙、梁、柱、楼、板、阳台、屋面及通道进行违章凿、拆、搭、占;

(三)不得堆放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物品;

(四)不得利用房屋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十八条  住宅小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践踏、占用绿地,攀折花木;

(二)占用楼梯间、通道、屋面、平台、道路、停车场、自行车房(棚)等公用设施;

(三)乱抛垃圾、杂物;

(四)影响市容观瞻的乱搭、张贴、乱挂等;

(五)损毁、涂划园林艺术雕塑;

(六)随意停放车辆和鸣高音喇叭;

(七)发出超出规定标准的噪音;

(八)排放有毒、有害物质;

(九)法律、法规、规章和业主公约所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  房屋的维修责任,按下列规定划分:

(一)室内部分和其他自用部位及自用设备,由业主负责维修,也可委托物业管理企业有偿维修;

(二)房屋的外墙面、楼梯间、通道、屋面、上下水管道、公用水箱、加压泵、电梯、机电设备、公用天线、消防设施等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备、设施、场地等,管委会可委托物业管理公司统一维修、养护和管理;

共用部位、共用设备和设施人为造成损坏的,由损坏者负责修复;造成损失的,应当照价赔偿损失。

第二十条  住宅小区内水、电、煤气、通讯等管线的维修,由上述专业单位负责维修养护。

第二十一条  凡使用不当使房屋及附属设施影响市容或可能危害毗邻房屋安全及公共利益的,业主应当及时修缮。

第五章  物业管理费用的管理与使用

第二十二条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资金包括:(一)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基金(资金);(二)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费;(三)管理服务费。上述管理资金应当设立专户存储。

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基金(资金)所获取的利息用于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备、设施的维修和养护;管理服务费用于住宅小区内物业管理的日常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  住宅小区内应当建立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基金(资金)。

基金资金来源:

属公有住宅出售的,由公有住宅售房单位按照多层住宅不低于售房款20%,高层住宅不低于售房款的30%提取基金;属新建住宅小区的,由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单位按建造成本价的1%至3%比例提取资金,该资金在小区开发建设成本中列支。

基金由公有住房售房单位归集,资金由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归集。基金(资金)应当自管委会成立之日起15日内全额移交。

第二十五条  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费,业主应当按照物价等有关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向管委会缴纳相关的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费。

第二十六条  管理服务费由物业管理企业按物价部门收费规定逐期直接向业主或房屋使用人收取。

管委会应当将基金(资金)以单元为单位分别存入专户。发生房屋权属转移时,其基金(资金)也随之转移,归现业主享有。

特约服务费由双方约定。

第二十七条  开发建设单位在移交住宅小区时,应当无偿向管委会移交公用配套设施和场地。

第二十八条  开发建设单位在移交住宅小区时,应当按房屋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以建造成本价向管委会提供管委会办公用房和物业管理企业办公业务用房,所提供房屋的购房款可在住宅开发建设单位提取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资金中列支。所购房屋产权归全体业主所有,由管委会和物业管理企业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九条  开发建设单位在移交住宅小区时,应当以建造成本价向管委会,按房屋总建筑面积0.5%的比例提供经营用房。该经营用房的产权归全体业主所有,由物业管理企业租用。

经营用房的购房款可从住宅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资金中垫支,所垫房款从其租金中收回。

第三十条  公有住宅出售单位应当参照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  住宅小区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基金(资金)、费的收支帐目,管委会应当每季度公布一次,接受业主或房屋使用人的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业主或使用人违反业主公约,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物业管理企业违反物业管理合同的约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造成业主或使用人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三条  业主代表大会、管委会作出的决定违反本办法的,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决定,并通告全体业主。

第三十四条  物业管理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本办法情节严重的,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作出降低资质等级的处理,并依法予以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业主公约范本和物业管理合同文本,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

第三十六条  大厦写字楼、商住楼、别墅区及其他可委托进行管理的非居住房屋的物业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住宅小区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政府;独立学院;新公共管理

[作者简介]李波,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64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1-0122-03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但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社会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民间资本丰富的经济强省,地方政府联合公立高校和企业,创造性地把新公共管理思想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中来。率先走出了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独立学院。以市场方式来提供高等教育的新路子。

虽然现在独立学院的数量、规模都较为可观,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的贡献都还有限。由于照搬管理公办高校的办法,对独立学院事务管理过多、介入过深,限制了独立学院“独、优、民”的先天优势的发挥。独立学院既不是公办高校。也不是传统意义的民办高校。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对独立学院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依赖管理公立高校或民办高校的路径,必须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寻求新的思路。

一、政府管理独立学院不当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举办高校来为社会提供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提供基本由政府垄断。政府集高等院校的举办者、实际管理者和办学者于一身。由于公办高校绝大部分的办学经费来自财政拨款,政府对公办高校具有相当强的控制力,能通过计划和行政干预来控制公办高校,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人们一直认为只有政府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也只有政府管理才是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以及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唯一有效途径。

近20年来,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发展。相对来说,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有效管理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怎么样才能管理好、服务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并没有成熟的制度和经验,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容易形成管理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即在实际操作中以对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来管理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毕竟不同于公办高校。政府依照惯性思维来管理独立学院必然会出现角色缺位与越位。

(二)政府管理的原因。作为社会制度的供给者,政府还没有为独立学院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独立学院适用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7)、《教育法》(1999)、《高等教育法》(1999)、《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2003)、《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4)、《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等,有的颁布时间早,法律效力低,有的过于宏观。

独立学院属于何种法人?独立学院的产权如何界定?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是何种关系?独立学院投资方应如何提取“合理回报”?现有的法规政策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模糊的法律定位,导致独立学院在现行法律体系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模糊,在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的位置模糊。以至于在对独立学院产生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在法制社会中,这无疑给利益相关各方最大限度地争取利益、逃避责任埋下了制度隐患。

(三)独立学院自身的原因。与公办高校只有政府一个管理主体,只需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不同,独立学院有政府、母体高校和投资方三个管理主体。要处理的关系除了政府还有母体高校和合作办学方。独立学院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协调与政府、母体高校、合办方的关系,为独立学院的发展争取到最有利的条件。显而易见,独立学院处在一个较为复杂的权利关系当中。

独立学院产生的时间不长,上述几种权利关系还没有明确。独立学院自身在处理这几种权利关系的时候也没有达到左右逢源的熟练程度。独立学院的管理人员有的来自母体高校、有的来自合作方,当发展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来自母体高校的管理人员习惯于找母体高校、政府寻求帮助,来自合作方的管理人员则习惯于找合作方、市场寻求帮助。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提升管理的经济性。独立学院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按市场机制举办的高校,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除少数有政府投资的独立学院外,政府既不是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也不是办学者。政府应引导市场的力量为公共产品的生产服务,弱化自身充当独立学院管理者的角色,提升管理的经济性。首先,做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政府应充分认识独立学院的积极作用,绝不能把独立学院看作是一个营利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社会效益。政府应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大包大揽的心态,把自己从公共物品的生产中解放出来,提升管理的经济性。政府在处理与独立学院的关系时,应放低姿态,充分信任独立学院的能力,以协作者的身份参与独立学院事务,助力独立学院的发展。如在独立学院发展初期协作完善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共同面向顾客而非的所谓政绩需要规划独立学院的发展纲要。共同引进社会资金;在独立学院成熟期协作完善独立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共同引人、育人、留人;通过舆论引导在社会树立独立学院的正面形象等。其次,做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从管理范围来说。政府应依照现有规章制度明确自身与独立学院权力的界限。抓大放小,充分保障独立学院的办学自。独立学院不像公立高校那样能享受国家财政经费。所以政府不能以管理公立高校的标准来处理与独立学院的权力关系。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必须止于公共事务。对于独立学院的组织人事、财政预算决算、后勤基建等内部事务,政府如果没有通过投资来拥有独立学院的产权,就不能对独立学院的内部事务加以干涉。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科研等事务,只要独立学院的做法没有影响到公共利益的实现,政府也不应加以干涉。在管理方式方面。政府应通过立法、制订各项标准和规划等间接手段对独立学院进行宏观管理,调控独立学院的数量、发展速度、规模、教育质量,通过第三方对独立学院进行检查评估和宏观协调。那些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自律解决的问题一律放权给独立学院。总之,就是要全面落实独立学院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

(二)加强制度供给。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效率。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按市场机制运作。普遍具有较高的效率。但目前独立学院法人性质不明确、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独立学院各个办学主体责、权、利模糊,制约了独立学院办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政府应加强制度供给,给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明确独立学院事业单位法人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根据法人设立的宗旨及其从事的活动的性质。将法人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法人。也就是从事生产、服务等经营性活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第二类是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这一类法人因公共利益而存在,又被称为非企业法人。《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第四条赋予了独立学院独立的法人资格。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明确独立学院的法人性质。

独立学院的产生是为了社会公益的目的。是从事教育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其举办资金部分来源于国有资产。比照相关法律规章对各种法人性质的界定。独立学院不完全属于上述四种法人中的任何一种,已超出了现有法律的框架。但为了便于独立学院实现其职能和适用于相关法律规章,必须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明确其法人属性。相比之下,独立学院更符合事业单位法人的界定,以事业单位的标准来对待独立学院较为合适。一方面,这样既能体现独立学院社会公益的目的和部分产权属于国有的性质;另一方面,与公立高校的法人属性相同,还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可度。其次,明晰独立学院产权关系。独立学院产权结构较为复杂,公私兼有。从办学主体角度看,独立学院可以分为政校型、政校企型、校企型等,理论上都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办学主体。在独立学院产权界定的过程中,作为社会生活权威的政府要起到协调人的作用,根据“谁投资,谁拥有产权”原则来明晰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如果政府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0条的相关要求,对新建、扩建的独立学院。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了优惠,那么通过各种优惠形成的产权应归属独立学院。政府无偿划拨给独立学院的资产形成的产权也应归属独立学院。如果政府作为投资方与母体高校合办独立学院,则政府应拥有其投资部分的产权。母体高校向独立学院投入的货币和资金由母体高校享有其产权。母体高校向独立学院投入的校名品牌,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合理地折算为相应金额的股权,并由母体高校享有其产权。合作者负责提供的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合作者拥有其产权。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篇4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保障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正常使用,维护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根据《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商品住宅、售后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使用、管理和监督,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是指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的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住宅共用部位,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和房屋买卖合同,由单幢住宅内业主或者单幢住宅内业主及与之结构相连的非住宅业主共有的部位,一般包括:住宅的基础、承重墙体、柱、梁、楼板、屋顶以及户外的墙面、门厅、楼梯间、走廊通道等。

本办法所称共用设施设备,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和房屋买卖合同,由住宅业主或者住宅业主及有关非住宅业主共有的附属设施设备,一般包括电梯、天线、照明、消防设施、绿地、道路、路灯、沟渠、池、井、非经营性车场车库、公益性文体设施和共用设施设备使用的房屋等。

第四条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所有权人决策、政府监督的原则。

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全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 交存

第六条下列物业的业主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一)住宅,但一个业主所有且与其他物业不具有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除外;

(二)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或者住宅小区外与单幢住宅结构相连的非住宅。

前款所列物业属于出售公有住房的,售房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第七条 商品住宅的业主、非住宅的业主按照所拥有物业的建筑面积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为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方米造价的5%至8%。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情况,合理确定、公布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并适时调整。

第八条 出售公有住房的,按照下列规定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一)业主按照所拥有物业的建筑面积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数额为当地房改成本价的2%。

(二)售房单位按照多层住宅不低于售房款的20%、高层住宅不低于售房款的30%,从售房款中一次性提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第九条 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属于业主所有。

从公有住房售房款中提取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属于公有住房售房单位所有。

第十条 业主大会成立前,商品住宅业主、非住宅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由物业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代管。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当委托所在地一家商业银行,作为本行政区域内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专户管理银行,并在专户管理银行开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开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应当以物业管理区域为单位设账,按房屋户门号设分户账;未划定物业管理区域的,以幢为单位设账,按房屋户门号设分户账。

第十一条 业主大会成立前,已售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由物业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或者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应当委托所在地一家商业银行,作为本行政区域内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专户管理银行,并在专户管理银行开立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开立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应当按照售房单位设账,按幢设分账;其中,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按房屋户门号设分户帐。

第十二条 商品住宅的业主应当在办理房屋入住手续前,将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存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已售公有住房的业主应当在办理房屋入住手续前,将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存入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或者交由售房单位存入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公有住房售房单位应当在收到售房款之日起30日内,将提取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存入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第十三条 未按本办法规定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开发建设单位或者公有住房售房单位不得将房屋交付购买人。

第十四条 专户管理银行、代收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售房单位应当出具由财政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用票据。

第十五条 业主大会成立后,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划转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一)业主大会应当委托所在地一家商业银行作为本物业管理区域内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专户管理银行,并在专户管理银行开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开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应当以物业管理区域为单位设账,按房屋户门号设分户账。

(二)业主委员会应当通知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涉及已售公有住房的,应当通知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

(三)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或者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应当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通知专户管理银行将该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面余额划转至业主大会开立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户,并将有关账目等移交业主委员会。

第十六条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划转后的账目管理单位,由业主大会决定。业主大会应当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制度。

业主大会开立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户,应当接受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十七条 业主分户账面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余额不足首期交存额30%的,应当及时续交。

成立业主大会的,续交方案由业主大会决定。

未成立业主大会的,续交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制定。

第三章 使用

第十八条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应当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九条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应当遵循方便快捷、公开透明、受益人和负担人相一致的原则。

第二十条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按照下列规定分摊:

(一)商品住宅之间或者商品住宅与非住宅之间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由相关业主按照各自拥有物业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

(二)售后公有住房之间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由相关业主和公有住房售房单位按照所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比例分摊;其中,应由业主承担的,再由相关业主按照各自拥有物业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

(三)售后公有住房与商品住宅或者非住宅之间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先按照建筑面积比例分摊到各相关物业。其中,售后公有住房应分摊的费用,再由相关业主和公有住房售房单位按照所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比例分摊。

第二十一条 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和更新、改造,涉及尚未售出的商品住宅、非住宅或者公有住房的,开发建设单位或者公有住房单位应当按照尚未售出商品住宅或者公有住房的建筑面积,分摊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

第二十二条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划转业主大会管理前,需要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物业服务企业根据维修和更新、改造项目提出使用建议;没有物业服务企业的,由相关业主提出使用建议;

(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列支范围内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讨论通过使用建议;

(三)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相关业主组织实施使用方案;

(四)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相关业主持有关材料,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申请列支;其中,动用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向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申请列支;

(五)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或者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审核同意后,向专户管理银行发出划转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通知;

(六)专户管理银行将所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划转至维修单位。

第二十三条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划转业主大会管理后,需要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物业服务企业提出使用方案,使用方案应当包括拟维修和更新、改造的项目、费用预算、列支范围、发生危及房屋安全等紧急情况以及其他需临时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情况的处置办法等;

(二)业主大会依法通过使用方案;

(三)物业服务企业组织实施使用方案;

(四)物业服务企业持有关材料向业主委员会提出列支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其中,动用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向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申请列支;

(五)业主委员会依据使用方案审核同意,并报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备案;动用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经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审核同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或者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发现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使用方案的,应当责令改正;

(六)业主委员会、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向专户管理银行发出划转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通知;

(七)专户管理银行将所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划转至维修单位。

第二十四条 发生危及房屋安全等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对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新、改造的,按照以下规定列支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划转业主大会管理前,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的规定办理;

(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划转业主大会管理后,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和第七项的规定办理。

发生前款情况后,未按规定实施维修和更新、改造的,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代修,维修费用从相关业主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分户账中列支;其中,涉及已售公有住房的,还应当从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

第二十五条 下列费用不得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

(一)依法应当由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承担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更新和改造费用;

(二)依法应当由相关单位承担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管线和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费用;

(三)应当由当事人承担的因人为损坏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所需的修复费用;

(四)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应当由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养护费用。

第二十六条 在保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购买国债。

利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购买国债,应当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者商业银行柜台市场购买一级市场新发行的国债,并持有到期。

利用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购买国债的,应当经业主大会同意;未成立业主大会的,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

利用从公有住房售房款中提取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购买国债的,应当根据售房单位的财政隶属关系,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

禁止利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从事国债回购、委托理财业务或者将购买的国债用于质押、抵押等担保行为。

第二十七条 下列资金应当转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滚存使用:

(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存储利息;

(二)利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购买国债的增值收益;

(三)利用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业主所得收益,但业主大会另有决定的除外;

(四)住宅共用设施设备报废后回收的残值。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房屋所有权转让时,业主应当向受让人说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和结余情况并出具有效证明,该房屋分户账中结余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随房屋所有权同时过户。

受让人应当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过户的协议、房屋权属证书、身份证等到专户管理银行办理分户账更名手续。

第二十九条 房屋灭失的,按照以下规定返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一)房屋分户账中结余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返还业主;

(二)售房单位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面余额返还售房单位;售房单位不存在的,按照售房单位财务隶属关系,收缴同级国库。

第三十条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及业主委员会,应当每年至少一次与专户管理银行核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目,并向业主、公有住房售房单位公布下列情况:

(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使用、增值收益和结存的总额;

(二)发生列支的项目、费用和分摊情况;

(三)业主、公有住房售房单位分户账中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使用、增值收益和结存的金额;

(四)其他有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情况。

业主、公有住房售房单位对公布的情况有异议的,可以要求复核。

第三十一条 专户管理银行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向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及业主委员会发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对账单。

直辖市、市、县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部门及业主委员会对资金账户变化情况有异议的,可以要求专户管理银行进行复核。

专户管理银行应当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查询制度,接受业主、公有住房售房单位对其分户账中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增值收益和账面余额的查询。

第三十二条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依法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三十三条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当执行财政部有关规定。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收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第三十四条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用票据的购领、使用、保存、核销管理,应当按照财政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公有住房售房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一)未按本办法第八条、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将房屋交付买受人的;

(三)未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分摊维修、更新和改造费用的。

第三十六条 开发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将房屋交付买受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开发建设单位未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分摊维修、更新和改造费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挪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追回挪用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挪用金额2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物业服务企业挪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情节严重的,除按前款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由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吊销资质证书。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挪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追回挪用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挪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追回挪用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业主大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用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实施前,商品住宅、公有住房已经出售但未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应当补建。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依据本办法制定。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共同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1998年12月16日建设部、财政部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建住房[1998]213号)同时废止。

广东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建设局、房管局(国土房管局)、财政局,各县(市)建设局、房管局(国土房管局)、财政局:

建设部、财政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165号,以下简称《办法》)于20xx年2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我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使用和监管等各项工作,提出如下贯彻《办法》的意见:

一、各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应抓紧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一)各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委托当地商业银行作为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专户管理银行,并在专户管理银行开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本地区所有商品住宅项目的专项维修资金应交存至各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开设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按照物业管理区域为单位设账,并按房屋户门号设分户账。未划定物业管理区域的,可以幢为单位设账,按房屋户门号设分户账。

(三)各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要根据《办法》的相关规定和专户管理银行签订监管协议,约定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存储、查阅、支出、增值的管理要求,保障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安全运行。

(四)各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当在20xx年6月30日前按照《办法》的规定开设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已经开设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的市、县,应当按照《办法》规定规范管理。

二、明确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物业管理维修基金)交存主体,做好资金交存工作

(一)对于1998年10月1日(《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施行之日)至20xx年8月31日(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施行前一日)期间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商品住宅项目,按照省人大《对省建设厅关于请求明确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对物业维修基金缴存有关规定的请示的答复》(粤常法函﹝20xx﹞第109号)意见执行,即物业管理维修基金由物业建设单位交存。建设单位尚未交存的,应当将物业管理维修基金补存入当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开设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二)对于20xx年9月1日(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施行之日)起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商品住宅项目,业主应当在商品住宅交付使用或者办理产权证前,将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存入当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开设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尚未缴存首期住宅维修资金的商品住宅项目,业主委员会应当组织业主将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补存入当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开设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开发建设单位或者物业服务企业已经代收的,应当及时将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转存入当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开设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开发建设单位在商品住宅交付使用时,应当配合做好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工作。

三、公布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物业管理维修基金)交存标准

各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可根据国家和省各个时期规定的交存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遵循方便、简化、公平、合理的原则,区分不同类型商品住宅物业,制定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物业管理维修基金)的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四、做好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物业管理维修基金)的交存和补交工作

各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辖区内的商品住宅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指导尚未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物业管理维修基金)的业主、物业建设单位、代管资金的物业服务企业,按照标准将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物业管理维修基金)存入当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开设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五、做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监管工作

(一)各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要做好资金的监管工作,严格按照《办法》规定的程序和用途使用资金,保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运行安全。

(二)专户管理银行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向业主委员会和当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发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对帐单,核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帐目,公布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使用、增值收益和结存的总额,发生列支的项目、费用和分摊情况,业主分户账中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使用、增值收益和结存的金额等情况,并接受广大业主和当地房地产主管部门的监督。

六、做好已出售公有住房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工作

(一)已出售公有住房的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由物业所在地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各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当同时在专户管理银行开立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开立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应当按照售房单位设账,按幢设分账;其中,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按房屋户门号设分户帐。

(二)20xx年2月1日起向个人出售公有住宅项目,业主和售房单位要按照《办法》的规定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存入公有住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户。

(三)20xx年2月1日前已售公房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补建具体办法另行研究制定。

七、各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建设部、财政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和我省贯彻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会同财政等部门制定本地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细则。

广东省建设厅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篇5

[摘要]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产权转让模式、“产权不变,按民办机制运行”模式和新建合作型学校模式。从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履行政府职能,如何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的权益,如何促进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均衡发展,如何管理国有教育资产,如何防范腐败滋生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应明确办学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切实保障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权益,规范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教育资产管理,以推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关键词]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近年来,各地实行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学校数量不断上升,改革类型与模式趋于多样,很多地方和学校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需求旺盛与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改革中的矛盾与问题仍然相当突出。部分地区、部分学校的改革明显与国家有关政策相背离,改革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无序和混乱。因此,抓紧制定规范改革的系统政策措施,进一步约束和规范办学体制改革行为,对于确保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模式分析尽管对于各种改革模式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但实践层面的改革模式仍然不断翻新,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此,究竟如何评判并加以正确引导,是当前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必须直面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产权转让模式产权转让模式主要包括产权整体转让(拍卖或出售)、产权部分转让(股份制改造)和产权无偿转让(品牌和师资的无偿使用)三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办学体制改革学校中,产权转让的总体比例虽然不大,但个别省份比例明显偏高,而且呈扩大蔓延之势。1.产权整体转让产权整体转让指由地方政府决策,下属行政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出面,将学校产权全部转让给出资者。如某市政府在当地城北中学征地重建过程中,因为“资金短缺”,将该市开发区内唯一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整体转让给当地一所民办学校。这种做法明显与现行法规政策相违背。2.产权部分转让产权部分转让指由地方政府决策,教育主管部门出面,与出资方以股份制方式合作办学。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一些优质公办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学校品牌、师资和校舍、设备等教育资源,出资方提供资金,双方按一定比例拥有学校股份。由于出资方往往是控股方,其中大部分是民营或股份制企业,使得学校的公有属性发生变化。如某市的区教育局与一家民营公司合作,对该区一所具有50年历史的区级重点中学实施股份制改造。区教育局以土地的使用权和学校的无形资产作为投入,占学校20%的股份;民营公司投入资金,占学校80%的股份。对于这样一所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当地都是名列前茅的学校,对其无形资产部分究竟如何估价?又如何能够保证无形资产不流失?3.产权无偿转让产权无偿转让指由地方政府决策,以吸引社会资金的名义,将学校品牌、师资等无偿提供给出资者使用。如某县政府将该县三所公办学校品牌无偿赠送给民营教育集团,将国家多年培养的三所公办学校中80%的教师供民营教育集团使用,并提供了一系列其他民办学校无法享有的优惠政策。这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政府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改革举措,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但实际上,原来的三所优质公办学校的存量不复存在,政府本该直接承担的发展公共事业的职能有所削弱。(二)“产权不变,按民办机制运行”模式“产权不变,按民办机制运行”模式实际是一种存量改造型的办学体制改革试验,也就是对原有公办学校中的优质学校、薄弱学校、初高中分离学校和企办学校实施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1.原校转换一些在师资、教学设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享有优质资源的学校利用学校的固有优势,直接转换成为办学体制改革学校。这批学校实施改革后,由于同时占据公办与民办两头的优势,且生源可以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收取的费用可以用于日常教学和改善办学条件,其竞争力显而易见。目前,这种改革模式在各地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此外,也有一批基础薄弱学校就地实施办学体制改革,通过体制创新与机制转换,成为一所适应社会需要的特色学校。通过这种改革模式,一批社会信誉不高、生存发展比较困难的基础薄弱学校逐渐变成受家长欢迎的外语学校、艺术学校、综合学校和寄宿学校,其中的一部分已成为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2.初、高中脱钩优质学校初、高中的脱钩,减少了原有的品牌初中校,使得政府提供的优质义务教育无法满足部分老百姓,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此,一批优质学校按照要求实现初、高中脱钩之后,依托原校品牌,对初中部进行办学体制改革,使其成为一所独立的办学体制改革学校。此类办学体制改革学校,集中名校的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并用较高的收费标准和较好的生源优势拉大了同一地区的校际差距。从长远看,这一做法有悖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方向。3.校企分离为了摆脱企业办学校的种种困境,一些地方正在通过办学体制改革的试验,探索企办中小学与企业的分离形式。目前,有相当一批企业所属的中小学校,正在通过企有民办、社会力量或个人承办等方式进行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与企业的剥离。以黑龙江东亚大学承办某市第一机床厂所属中小学为例:1998年2月,东亚大学针对陷入困境的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的8所企办学校(幼儿园)进行了公办转民办的办学体制改革,将所接纳的8所企办学校(幼儿园)组成了以黑龙江东亚大学为龙头,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2000名的教育集团。(三)新建合作型学校模式新建合作型学校模式实际是一种增量发展型的办学体制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公办学校、政府新建学校和小区配套学校通过与社会力量联合,以承办或股份制方式形成的新的合作型学校。1.名校办民校一批优质学校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凭借良好的社会声誉,另行举办一所民办学校,以此满足社会大众对名校的渴求与向往。目前,名校办民校模式在全国呈急剧扩展的态势,也是社会各界争议较为集中的一种改革模式。争论的核心不在于名校能不能举办民校,而是名校办的民校是否可以享有其他民校所不具有的特殊待遇,进而成为民校中的“特殊阶层”。这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判定名校办民校合法性的关键所在。事实上,相对于名校“变”民校的存量改造型的做法,名校“办”民校,更大程度上是着眼于扩大增量的改革尝试,本身无可厚非,但改革中的具体实施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约束。2.经营承包经营承包指将城市新建的小区配套学校,通过交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承办,形成新建的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在小区配套学校开办之初,往往带有基础薄弱学校的诸多特征,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家长的认同。为此,很多地方通过实施办学体制改革,力求使小区配套学校实现高起点办学。以上海市徐汇区某中学的办学体制改革为例:学校定位于“国有民办”,即校产属于国家所有,而学校的经营管理和教育教学由校长全权负责,学校具有教育、人事、招生、财务的自,办学的经费也由学校自行筹措,政府在办学硬件和软件上给学校以支持。3.多方联办多方联办指借助企业的资金实力,依托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联办等方式创办的办学体制改革学校。以上海某高级中学为例:该校由上海徐汇区教育局、上海诚开集团和某高级中学于2000年联合创办。经反复论证之后,进行办学体制改革试点,由徐汇区教育局控股和领导管理,同时吸引区内房地产优质企业加盟,与教育局合作办学,并引入位育高级中学参与共同管理。二、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从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改革,部分学校办学质量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并逐步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但应当清醒地看到,改革中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存在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公办中小学产权转让行为与国有教育资产流失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但现实中很多不规范的转让行为确实已经造成了国有教育资产的流失。基于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不同要素的综合考虑,对于公办中小学的产权转让行为,必须作出基本的价值判断和严格的法律约束。既便是“产权不变,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由于其运营机制和办学模式产生了变化,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1.履行政府职能问题教育是我国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公办中小学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的这种责任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当不断加强,以确保对公共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当前,部分地方政府领导在发展教育的认识上有一定偏颇,对公共教育资源的监管存在一定误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发展公共事业的职能。简单地转让公办中小学校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在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中起了错误的导向作用。

2.适龄儿童、青少年的权益保障问题部分办学体制改革学校没有正确地把握改革方向,没有真正在转变体制与机制上下工夫,只是把筹集办学资金作为改革的唯一目的,损害了适龄儿童、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比如,有的地方在实施“产权转让”时,出资方依靠融资手段购买学校,然后通过高收费或收取赞助费逐步偿还购校款。这种做法使原来的义务教育变成了“高收费教育”,加之有的新建学校远离市中心区,不仅适龄儿童、青少年“就近入学”、“免收学费”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也违反了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3.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均衡发展问题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而今天的绝大部分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同时占有公办与民办两方面的优势,它们既可获得政府的实物和财政资助,又可向学生收取不菲的费用,成了学校系统中的一个“特权”阶层。一方面,它们的办学起点比较高,与从零起步的一般民办学校之间形成明显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它们所拥有的收费权利,使其他经费普遍短缺的公办学校失去了平等竞争的基础。4.国有教育资产管理问题由于公办中小学产权转让行为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和相应的法律约束,操作的随意性很大,实际上造成了国有教育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的流失。尽管目前大部分办学体制改革学校采取的是“产权不变,按民办机制运行”的改革模式,但改革毕竟导致了学校资产的多元化,如果对政府投入的土地校舍、设施设备等国有资产不进行必要的清产核资,不履行必要的登记手续,或者对国有教育资产的登记和评估不规范,都有可能造成对国有教育资产的直接损害。另外,政府对办学体制改革学校除了逐步停拨教育经费之外,如果不能获得因承办者办学所造成的国有教育资产折旧与损耗补偿,实际也造成对国有教育资产的隐性损害。教育资产中的非国有部分对利润和效益的追求,将使得这部分教育资产的管理遭遇非常大的挑战。否定这部分教育投资者对这种利润和效益的追求是不现实的。同时,根据教育需求的变化,这部分教育资产的转移与退出也是非常灵活的,如果管理不当,必然对教育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5.防范腐败滋生的问题当前,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的很多做法随意性大,特别是在董事会等管理体制的诸多方面,明显与民办教育的现行管理规定相违背。例如,办学体制改革学校一般都设立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基本由投资者代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包括退休的或现职的)、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组成,其中的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对国有资产实行监控,但这样做显然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九条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成员”的规定不相符合。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通过股份制方式联合办学的行为,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现行的政策与法律框架内,认定这种合作办学方式尚缺乏明确依据。随着各种不规范的股份制办学形式的出现,学校资产运作和治理结构上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并直接引伸出了政府部门参股、个别公务人员直接入股和参与分红等问题,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规范,极易滋生各种腐败现象。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教育管理公司,并由教育管理公司行使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的资产经营与管理职能,也是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情况。把国有教育资产纳入经营领域,有可能使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产生微妙的变化,对于这一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需要特别引起关注。三、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对策分析基础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公办中小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主体,办好每一所公办中小学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从我国国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基础教育领域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1.明确办学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坚持公益性是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首要原则。当前,政府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一是提高财政对于公共事业的重点支持能力,承担本应履行的公共事业领域的责任,不断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以确保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大力发展民办中小学,以满足公共政策调整的基本要求。坚持“三个有利于”是在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增加教育投人;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种办学形式都可以积极探索。在推进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当对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存量改造与增量发展加以区分。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而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以更大精力、更多财力,努力办好义务教育。民办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应适度发展。任何借办学体制改革之名,通过改变义务教育学校性质,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学生家长负担的做法都应当予以制止。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应当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动员社会多方参与,受教育者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吸纳社会教育资源,在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的同时,推进公办学校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试验,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量。2.规范办学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行为规范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一方面,需要对现行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重新进行审视,对“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甚明晰的概念重新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指导性、规范性意见;另一方面,在修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制定《学校法》的过程中,对我国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方向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当前,在对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进行总体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布局的合理性应给予充分考虑。对于那些试验时间较长,改革效果较好的学校,应当积极引导其向办学体制改革的更高层次发展,力求在办学体制、政校关系和学校发展的制度层面上作出新的创造性的探索;而对于那些不符合改革条件,引发不良社会反应的学校,则应当坚决退“民”还“公”,从而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作出积极的政策导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评估,并及时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措施。对于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低估或无偿转让国有教育资产,造成国有教育资产流失的和对于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政府部门参股、政府公务人员入股的行为,各级政府应当予以制止,杜绝改革中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此外,需要特别加强对名校办民校的规范管理。首先,应重点强调一个“新”字。一是实行新的办学机制,即一律采用民办机制;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其次,应重点突出“独立”二字。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的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另外,应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通过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来规范、体现。3.保障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的权益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青少年免费就近入学的权力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实施办学体制改革应当严格控制。确需实施改革的,不管是老学校还是新建校,均应首先保证居住地儿童、青少年免费就近入学的机会和权利。在招生划片区域内,不能由其他公办学校解决免费就近入学的学生,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应当予以接受,并使之享受免费入学政策。政府对此怎样实行相关的补贴政策,需要结合当地义务教育全局情况予以统筹考虑。在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是政府管理和制度选择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一些学校的改革过程中,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的校长任免、教师身份待遇和学校管理等方面,仍然沿用公办学校的制度规定,这就使其同时享有公办和民办两种优势。从体制改革的长远发展来说,这种保留公办学校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的特殊政策必须改变,应与民办学校一视同仁,逐步探索建立既符合自身特点,责权利又相统一的相关制度。4.规范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教育资产管理国有教育资产性质,权利主体和管理处置办法有待进一步明晰。国有教育资产属公益性资产,而非经营性资产,简单套用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管理并处置国有教育资产,显然有悖于教育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所具有的特殊性。为此,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各地不得将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出售、拍卖等方式进行转让,已经转让并造成公有教育资产流失、减损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当前,继续重申上述规定,并制定更为明确的规范性政策,是制止一部分地方通过拍卖、出售和折股等手段处置国有教育资产,简单化地实施“产权转让”的重要手段。在公办中小学实施“产权不变,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办学体制改革中,国有教育资产、承办者投入的资产和学校办学过程中积累的资产是学校资产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对学校资产进行分类建账,探索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需要对国有教育资产进行评估和登记,以避免对国有教育资产造成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损害。除了办学体制改革学校本身的资产需要给予明确界定之外,在学校经营过程中对校产增值部分的定性,以及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的承办者利用改革后获取的教育资金再投资创办的“纯”民办学校,其校产的定性和归属问题,都需要给予明确的界定和划分。当前,特别需要加强对实行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的收费和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实行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应当报有关部门批准并公示,以加强对学校收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学校收费用于学校发展。各地不得因实行办学体制改革而减少当地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对实行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应当逐步停止财政拨款,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一定比例向学校收取国有教育资产的使用补偿费,停拨的教育经费和收取的补偿费列入“财政专户”,主要用于当地办学困难学校的改造建设,以促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篇6

一、综合办公室人员组成: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二、综合办工作职责:

1.负责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检查;

2.负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宣传、推动和实施;

3.协调处理涉及本部门的法律纠纷、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负责监督窗口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工作,督促指导12345政务服务热线管理工作;

4.负责县本级服务对象的投诉、举报的承办、转办和督办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查处违法、违规和违纪问题;

5.负责对涉及行政审批的中介机构和中介行业业务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6.负责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文电、会务、档案、保密、机要、信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等工作、政务接待、机关后勤等工作;

7.负责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扶贫、工、青、妇工作;

8、负责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教育培训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等;

9.负责局机关办公室、政务大厅、公区的环境卫生、安全生产、疫情防控工作;

10.负责拟订政务服务管理政策、制度、办法和标准并组织实施;

11.负责指导推进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对县级部门进驻和退出县政务服务大厅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审核和监督;

12.负责政务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网上审批和信息公开、政务服务信息的统计、整理和分析工作;

13.负责对行政许可事项、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流程再造、环节优化、压缩时限,并对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协调、指导、推进、监督县、乡(镇)政务服务体系、便民体系建设与管理工作;

14.承接交办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并协调处理投诉、咨询、服务等事项;

15.负责拟订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和规范性制度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公共资源交易的具体规则和制度,编制公共资源交易目录;负责监督指导电子化交易系统、信用评价体系等的建设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体系,指导统筹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指导县公共资源交易相关工作,负责公共资源交易情况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工作;负责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建设、网上审批和信息公开工作;

16.监督管理全县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工作,负责规范全县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行为,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负责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优化办理流程、整合政务资源、融合线上线下、创新办理手段等方式,实现群众和企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到政府办事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申请材料齐全时,从受理申请到作出办理决定的过程只需跑一次或零跑路,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17.负责监督管理全县政府采购工作,制定采购工作操作规程,受委托集中采购目录以外限额标准以上项目的采购工作;参与、协调采购项目的资金结算和采购项目的验收工作;受理和处理供应商对政府采购工作的询问、答复;

18.负责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财务、固定资产(包括车辆)管理;

19.完成脱贫攻坚相关工作;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篇7

为加强砂石资源的综合管理,从源头上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打击偷(逃、漏)税行为,规范砂石市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及《四川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四川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东坡区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砂石,是指河砂、土砂、卵石、山石等及其加工产品。砂石资源开发利用包括河道疏浚(清淤)、土地复耕和造田改地等涉及到取砂的各种行为。砂石资源综合管理是指对我区范围内砂石资源保护,砂石开采、运输和经营行为进行统一管理的一项制度。

第三条

凡在本区行政区域内进行砂石资源开发利用、运输及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适用本管理办法。

第四条

砂石资源是一种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手段非法开采、侵占、买卖、出租和破坏。砂石资源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统一规划、实行票据管理、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第五条

砂石资源管理实行票据凭证管理制度。《眉山市东坡区砂石资源管理凭证》一式三联,由区砂管办统一印制。第一联为“砂场存根”,第二联为“稽查留存”,第三联为“随货通行”。

第六条

区砂管办负责协调全区砂石资源票据管理工作,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依法实施已纳入本管理办法综合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具体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全区砂石资源票据管理。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砂石资源运输车辆管理执法工作,按规定收取公路路产补偿费。岷江沿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砂石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做好砂石资源票据管理工作,并纳入区砂石资源管理目标考核。

第七条砂石场按运输砂石车辆实际装载量开具《眉山市东坡区砂石资源管理凭证》。

第八条

由区砂管办牵头,交通、公安、交警、水务、国土、税务、工商、城管、岷江沿岸乡镇街道参加,成立联合稽查工作组,设立验票卡点,依照各自职能,负责对运输砂石车辆进行通行检查、核实装载量,收回《眉山市东坡区砂石资源管理凭证》第二联。

第九条

《眉山市东坡区砂石资源管理凭证》第三联由运输砂石车辆留存,随车携带,以备检查。对不能出示《眉山市东坡区砂石资源管理凭证》的车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施办法》规定予以扣押,并按照相关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第十条

各砂石场每月25日前向区砂管办上报《眉山市东坡区砂石资源管理凭证》第一联,据以核实当月采砂量及销售量。

第十一条

区交通运输局、岷江沿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凭收回的《眉山市东坡区砂石资源管理凭证》第二联,到区财政局办理管理费返还手续。

第十二条

砂石场违法所得按装载量、物价部门认定的就近砂石指导价核定。运输砂石车辆实际装载量与《眉山市东坡区砂石资源管理凭证》标注不符的,多出部分按违法所得处理。

第十三条

凡从事砂石开采、运输和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接受管理,规范开采、合法经营。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四条

对拒绝、阻挠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集体企业;监管;产权;治理结构

城镇厂办大集体企业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多为安置返城知青和待业青年而设,是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承担特殊使命的特殊经济组织。这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虽历经三十余年的演变,其产权性质依然模糊、治理结构依然缺失。从最早的劳动服务公司到集体所有制企业,再到后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制、改组,集体企业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特指集体所有制企业,还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出资成立的公司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

集体企业的产生、发展过程,主办单位(或主管单位)的监管伴其左右。虽历经起步、发展壮大、改革重组等阶段和产权界定、主辅分离等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但行政隶属的干预式监管特色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11年以来各地集体企业经过改制改组,产权属性得到了净化、监管体系得以健全、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集体企业的监管形式仍有优化、创新的空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一、集体企业的产权特性:终极所有权仍然难以明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早产生的集体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批准或资助兴办的经济实体,当时我国尚未有完整的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办法,集体企业从法律定位上讲仅仅是依附于主办国有企业存在的附属经济单位,并不具备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格。1991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以下简称《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后,集体企业开始以集体所有制的组织形式在工商行政机关登记注册,具备了企业法人资格。90年代后期,集体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公司制改制等,形成产权表现形式更为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包括集体所有制法人共同出资、集体所有制法人和自然人共同出资的公司制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等。

集体企业组织形式以法律的权威确认了以何种商事登记方式存在,获得依法经营的资格。但仅从集体企业的组织形式上是很难看清楚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归属问题,必须根据不同组织形式下的终极所有权或实际控制权的确认,才能对集体企业的产权性质窥其一斑。

(一)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权表现为“共同共有”

根据《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指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也就是说集体所有制是一个由部分成员所构成的团体对社会的一部分特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不可分割的所有权。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既是劳动者,也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其产权表现为共同共有。“共同”为抽象意义上集体企业成员所组成的一个“集体”;“共有”是集体企业内的成员人人都有份、共同拥有,但具体每个人各自占多大的份额是不清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终极所有权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二)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的产权相对明晰

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由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而来,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我国没有出台《股份合作制企业法》,各地区出台的暂行办法对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的界定标准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实行以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职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权平等,民主管理的企业法人组织。

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是资合、人合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界定了产权的归属。但由于各地区所规定的暂行办法不尽相同,有些地方政府的文件将股份分为基本股、积累股和期限股,在表决权、获得股息权及是否拥有继承权做出了不同的规定。也有的地方政府文件规定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的股权分为职工个人股、集体共有股、社会个人股、社会法人股等,适度向本企业以外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经济组织、自然人转让股份。

(三)公司制的集体企业具备了现代企业的产权特征

1993年我国公布实施《公司法》后,集体企业的改制主导方向是公司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相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而言,这两种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首先,理论上比较完备,从两种企业诞生以来,关于这两种企业在法学上的研究,可谓洋洋大观。其次,立法上比较完善,特别是经过对《公司法》的多次修改,基本上使公司在运作中遇到的问题处理作到了有法可依。就公司制的集体企业而言,股东是明确的,股权相应也是明晰的。但追根溯源,这些股东中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本身的终极所有权是不清晰的。

(四)集体企业的产权界定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96年,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第一次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有组织的产权界定。此后政府对集体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并不明确,对集体企业的产权界定更无相应的政策规定,造成十余年的真空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和政策支持,集体企业的产权界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集体企业的治理结构特性:法律基础不同,差异较大

依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所设立的集体企业为公司制企业,根据《企业法人登记条例》所设立的集体企业为非公司制企业。由于两类企业所依托的法律基础不同,决定了其治理结构各具特色。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尽管同为非公司制企业,但因其股权设置的独特性,形成了混合型的治理结构。

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集体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相当于公司制企业的股东会。集体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相当于公司制企业的经营层,但公司制的经营层是一个群体。厂长(经理)对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负责,是集体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改制为公司制的集体企业,按照《公司法》中关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确定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及监督机构的制衡机制。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由公司股东组成,所体现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董事会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决策,维护出资人的权益;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财务和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作用;经营层由董事会聘任,是经营者、执行者。

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的治理结构兼具集体所有制和公司制企业的部分特征,实行股东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合一的制度,股东和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构。根据企业的规模,企业自主确定是否设立董事会及设立监事会或者监事。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经营层仍然按照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建立监管机构与产权代表统合的监管形式

(一)监管方式的演变

集体企业的主办单位对集体企业的监管方式先后经历了行政化管理和半行政、半产权管理的两个阶段。在公司法出台之前,集体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经营自,但在业务、人员等方面与主办单位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达到对集体企业的控制,不可避免地使用行政化手段。在产权管理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主办单位认识到集体企业的产权与国有产权之间有着天然的鸿沟,为做到依法经营,从而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表面上尊重集体企业的独立产权,实际上仍实施一定程度的行政化管控。这种形式上独立的市场主体与实际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半行政、半产权管理。

(二)做实出资人与监管体系的法制化

集体企业的主办单位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东(出资人)。即使在集体企业的创立、发展过程中曾有部分资金的注入或物质的支持,但因没有严格的产权界定,主办单位难以股东身份行使出资人权利。在目前产权界定的配套法律、政策缺失的情况下,必须承认集体企业所有权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2011年以来部分行业推行的加强集体企业管理的措施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建立集体资产经营平台和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集体资产经营平台作为集体资产的出资人代表,与同一主办单位所监管范围内的集体企业建立产权纽带关系,起到了明晰产权、理顺投资级次的作用。但如果建立纵向的省、地市、县集体企业资本纽带关系则有很大的法律障碍。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挥了主办单位领导层的高效决策作用和一定意义上的集中。但由于没有明确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集体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具置、与单个的集体企业的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因此仅仅是内部的一种议事机构,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决策机制,更不具备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因此,在推进集体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更加客观、审慎的完善对集体企业的监管,做实出资人主体和建立法律化的监管体系。

(三)监管机构与产权代表统合的监管形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可见集体资本仍将以一种独立的产权形式存在。集体企业的出资人在目前无法追溯到自然人的情况下,要尽量通过改革、改制,归集为“集体法人”所有。这个“集体法人”是集体企业的联合体,也是集体企业职工的联合体,可以将目前的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注册为社团法人或基金,担负“集体法人”的角色。有利于以资本关系为纽带,做实出资人管理机构,实现集体企业出资人与决策者的统一,保障集体企业监管的法律有效性。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篇9

一、制定出台的政府规章(12件)

(一)为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制定*省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由省政府办公厅、省法制办负责起草)。

(二)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标准农田的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制定*省标准农田管理办法(由省农业厅负责起草)。

(三)为了规范集体土地房屋的拆迁行为,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制定*省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起草)。

(四)为了深化国家投资体制改革,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和政府管理行为,制定*省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由省发改委负责起草)。

(五)为了规范科学决策程序,合理进行发展规划,制定*省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由省发改委负责起草)。

(六)为了加强工业污染整治力度,保证污染防治设施的有效运行,实现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制定*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局负责起草)。

(七)为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防护水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制定*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由省信息产业厅负责起草)。

(八)为了规范和加强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的管理,提高城市防护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省城市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管理办法(由省人防办负责起草)。

(九)为了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省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负责起草)。

(十)为了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制定*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由省水利厅负责起草)。

(十一)为了规范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加强对开发区建设的管理,制定*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办法(由省外经贸厅负责起草)。

(十二)为了维护市场稳定,监测市场价格变化,制定*省价格监测预警管理办法(由省物价局负责起草)。

二、全面修订的政府规章项目(34件)

*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省农业机械管理办法、*省烟草专卖管理办法、*省公墓管理办法、*省旅馆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省刻字业治安管理办法、*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办法、*省内河水域治安管理办法、*省档案馆管理规定、*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实施办法、*省土地复垦办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省昌化鸡血石开发利用和保护办法、*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省航道管理办法、*省渡口安全管理办法、*省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省林地管理办法、*省蚕种管理办法、*省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办法、*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省液化石油气管理办法、*省测绘成果管理实施办法、*省民用爆炸物品管理实施细则、*省城镇租赁房屋治安管理办法、*省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省国有资产流失查处试行办法。

三、加强调研、论证,待条件成熟以后出台的政府规章(38件)

(一)为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在加强“三农”方面,拟制定*省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修正*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细则(分别由省法制办、卫生厅、农业厅、林业厅、民政厅等负责调研起草)。

(二)在维护经济秩序、规范市场行为方面,拟制定*省咨询评估专家和专家库管理办法,*省风险投资企业管理办法,*省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测办法,*省渔业捕捞许可管理办法,*省内河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办法,*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省汽车客运站场管理办法,*省公路车辆超限运输管理办法,*省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办法,*省储备粮管理办法,*省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办法,*省出口反倾销管理办法,*省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办法,*省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省企业安全费用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管理办法,*省国有产权招投标管理办法,*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分别由省发改委、科技厅、工商局、海洋与渔业局、交通厅、粮食局、外经贸厅、食品药品监管局、经贸委、安全监管局、国资委等负责调研起草)。

(三)在加强土地、林业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拟制定*省生态园建设保护管理办法,*省湿地管理办法,*省公益林管理办法,*省实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条例》办法,*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规定,*省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办法(分别由温州市人民政府、省林业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海洋与渔业局等负责调研起草)。

(四)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拟制定*省实施《广播影视传输保障法》办法,*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省刑罚执行监督办法,*省查处非法生产、销售、持有、使用窃听、窃照行为的规定,*省基本单位名录建设管理办法,*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省非经营性社会文化活动管理办法,*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省天然气管道保护管理办法(分别由省广电局、民政厅、司法厅、安全厅、统计局、文化厅、体育局、安全监管局等负责调研起草)。

公共资产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行业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教师;劳动合同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2

一、利用非财政性国有资金举办的高等学校的法律归类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高等学校分为公办和民办两大类。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国有企业集团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即行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法律性质及法律适用作出明确规定,不利于企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没有对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予以正面定义,而是采取“非”的定义方式,该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根据立法法理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立法原意,可以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作如下界定:国家机构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依法举办的面向社会或不面向社会的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就是公办学校;国家机构以外的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依法举办的面向社会的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就是民办学校。

我国对全民所有制企业(注: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之前(注: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国有企业采取的是完全计划即统筹统管的管理方式,国有企业完全由国家无偿投资,国有企业资产完全属于国家所有,国有企业资产实质上就是国家财政资金,国有企业产品全部按国家计划进行无偿调配,此阶段,如果国有企业投资举办学校,国有企业投资的资金实质上就是国家资产即国家财政资金。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企业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1995年)等经济法律法规的出台,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法人制度和股份制改造后,国有企业资产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财政资金,国有企业中仅有部分资产属于国家资产(注:国有独资公司除外),另外,即使是国有资产,其处置方式已经与传统的无偿调配方式有了本质区别,国有企业资产是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企业法人资产,国家不能随意处置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此时,如果国有企业投资举办高等学校或者向原举的办学校追加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办学的资金已经不再是国家财政资金,即不是国家财政性经费,而是企业资金[1]。

因此,国有企业集团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等学校属于民办高等学校,该类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动,应当由《民办教育促进法》进行调整。

二、我国的民办非企业法人制度及行业高等学校的法人归类

改革开放以后,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和民办律师事务所等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为了加强管理,有关行政部门纷纷制定了审批和登记的规章,管理体制可谓五花八门、利弊共存。1996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1996]22号),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统一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根据中央统一登记精神,国务院于1998年10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概念、宗旨和管理体制等,民政部门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机关”,有关行政部门是有关行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施行后,民政部门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未能全面开展,许多有关行政部门仍然坚持自己登记管理,登记管理混乱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

民政部于1999年12月28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民政部第18号令),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劳动、民政、社会中介服务、法律服务和其它共十大行业分类进行登记。同时,民政部决定从2000年初至2001年底用两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地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复查登记工作。复查登记工作开展后,各地各级人民政府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大多数有关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述通知、条例、办法,指导本行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了民政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混乱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2]。但是,由于上述条例、办法的效力低于《民法通则》,法学理论界对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人们普遍地缺乏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理论认识,影响了对上述条例、办法的贯彻执行,有的省份、地区,将行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登记为公办高等学校,颁发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的将行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登记为民办高等学校,颁发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证书,法律适用仍然比较混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上述条例、办法的规定,行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

三、利用非财政性国有资金举办的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条、第2条的规定,教师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之前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是国家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国家财政拨款举办的大学、中专、中小学、培训中心等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都是国家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的职能部门,国家根据计划分配或调配相应数量和结构的人员即教师承担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国家是按照或比照公务员或国家机关干部管理教师,教师主要是按照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和要求从事教学及管理活动,实际上,教师是一种准公务员。

国家实施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对部分财政拨款举办的学校进行了改制。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办学主体,企业、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公民个人都可依法举办大学、中专、中小学、培训中心等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而且允许国外有关单位和个人投资办学。由于办学主体不同、办学资金来源不同,所举办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质和地位,主要分公办和民办学校。因而,在不同学校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具备不同的身份,其中国家财政拨款举办的学校中的教师仍然是准公务员。但其他学校中的教师,不再具有准公务员身份。

行业高等学校是一种民办非企业法人,由于这类学校不是国家财政拨款举办,承担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不是国家根据计划分配或调配,而是由学校自主招聘和聘请,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权利义务,如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主要由双方在《招聘合同》或《聘请合同》约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这种《招聘合同》或《聘请合同》就是劳动合同,因此,行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

四、结语

国有企业集团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等学校属于民办高等学校,该类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动,应当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进行调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行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

参考文献:

[1]熊建武,戴小朋,高志强.国有企业集团举办高等学校的性质及法律适用[J].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吕为锟.论中国法人制度新理论及其对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影响[n].来源:http:///lw/lw_view.asp?no=4037

[3]熊建武,周进,熊芊,高志强,戴小朋.《行业举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法律与制度研究》课题调研报告[J].中外教育月刊,2005,12.

[4]熊建武,周进,郭立年,等.浅析国有企业集团举办高等学校的法律性质[J].当代教育论坛,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