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十篇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十篇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6:46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1

关键词:粤琼;海洋经济;合作;战略

“十二五”期间,粤琼两省海洋经济必将借政策东风获得快速发展。粤琼两省都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海岸线极长、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两省海洋经济总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两省按《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相关协定不断加强海洋产业方面的合作,加快经济发展形式转变,增强海洋国土意识,开发利用和保护两省海洋资源,大力发展两省海洋经济,实现两省海陆经济统筹规划,意义深远。

1.粤琼海洋经济合作发展基础

1.1粤琼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海洋生产总值连续18年位于榜首。海南省各种资源丰富,特别是油气资源储蓄达200多亿吨。“十一五”期间,海南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同时,海洋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增长率达88%。海南不仅合理布局海洋产业、结合海洋资源和市场需求形成了四大产业支柱,还以增强海洋产业带动能力来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和完善海洋管理水平、海洋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5―2013年期间,广东省与海南省合作投资总额超过千亿元。2010年,双方在海洋经济范畴的合作投资呈上升趋势,并于该年年底签署了《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定位,到两省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和政策互动、产业、旅游业等领域的合作都有明确界定,为粤琼的全方位海洋经济合作,两省的海洋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日前,随着广东省肇庆率先和海南三亚强强联手,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粤琼两省合作深度逐步加强,一条“强”、“大”的联合道路即将到来。

2.海洋经济发展与南海开发合作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

2.1合作发展战略定位

充分考虑粤琼双方海洋经济地位、制度差异、产业结构、资源优势等,确立两省海洋经济合作策略。首先,两省要明确自身海洋产业发展定位,必须要把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准确定位海洋产业发展路向,才能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然后,结合现有的海洋产业基础和未来海洋产业发展趋向,可初步确立粤琼两省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为:到2020年,构建具有粤琼海域特色、海洋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在发展战略的带领下,粤琼可通过强强合作,共同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粤琼海洋观光带;独具粤琼风格的休闲海岛及创意旅游和一程多站线路;开辟以高兴技术产业为主导,传统海洋产业为辅的海洋经济模式。

2.2发展目标

粤琼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粤琼海洋经济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重点支柱产业,海洋经济总值稳居前列,海洋科技能力和成就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海洋环境与安全体系完整,海洋生态发展可持续模式初步建立。具体每个阶段目标见表1。

表1粤琼海洋经济分阶段发展目标

阶段主要内容

近期目标(5-10年)1、改革体制,重组资源,调整结构,夯实基础。2、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国内外投资,增加对海洋产业投入,以海洋产业园区发展和项目发展为抓手,量与质并进。3、发展目前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和相对优势的传统海洋经济产业,促进新兴的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门类的发展。4、完成海洋事业单位的改革转型和政事、政企分开,初步形成若干海洋产业发展基地和一批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海洋经济企业集团。

远期目标(10年以上)1、着重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使部分产业的优势大步凸显和巩固,海洋经济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到高水平。2、构建完善的海洋产业链,新兴产业集群体。3、建立适应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海洋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实施重大海洋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两省处于龙头地位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团、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5、引进和培养一批海洋高新技术的大师级人才,形成一批海洋优势行业和海洋品牌,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海洋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海洋经济产业群。

3.粤琼海洋经济合作发展保障措施

3.1机制保障:理顺各方机制,促进产业发展

3.1.1建立组织领导协调机制

两省按照《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求,瞄准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的持续利用,近海生态安全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壁垒,建立以海洋管理局为统一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人靠上抓,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以加强粤琼创新单元海洋科技力量的整合,加强粤琼海洋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两省海洋组织领导的沟通交流,完善交流及协调机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3.1.2加强海洋产业管理机制

两省逐步建立海洋产业准入制度,推行和完善海洋产业管理制度。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海洋产业与海洋资源、政府、相关陆域产业形成新兴产业链。加强海洋产业的管理,强化海洋产业自律机制,规范海洋产业经营行为,发挥专业性海洋协会的作用。依法对海洋产业的经营行为、发展规划进行指导、控制和监督,使海洋开发与产业发展规划、合理、有序地进行。

3.2资金保障: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大产业建设投入

3.2.1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

粤琼两省加大对海洋合作项目的政策扶持、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广东大型企业在海南投资;给予投资性企业资金补助;加大两省海洋资金运用统筹力度。充分运用广东制造业优势和海南丰富资源优势的互补性,加强两省市、县间交流,选准地区间的产业对接点,促进两省中小企业合作与交流,建立起能够有效整合双方资源的产业集群。确保实施于各大合作项目的资金落实到最小工作点,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化效益。

3.2.2拓宽投资渠道

打破传统的单一式海洋投资渠道,拓宽投资渠道、加强有效配置形成新兴的多维投资模式。降低海洋投资准入门槛,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一般竞争性行业。构造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海洋产业投融资运营主体。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海洋产业领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和结构调整功能为大型海洋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保障。全面深化两省海洋经济体制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海洋企业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造步伐。(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4).

[2]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海洋出版社,2012(3).

[3]海南省政府.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12).

[4]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2011(7).

[5]孙珍.中国海洋油气产业[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

[6]殷克东等.中国海洋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2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摘要:海洋经济作为未来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海洋经济的开发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在对当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89-03

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背景:我国是海洋大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洋开发经验.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的9.7%,其中,海洋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27亿元、21835亿元、2140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8∶47;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全年涉海就业人员比上年增加70万人.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1.1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海洋本身对危害自身生态环境的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自洁功能,因此,尽管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对海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但是海洋的环境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更深层次的利用,各种不正当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人类生活导致排污活动,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日趋严重和复杂,不仅包括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更多的是由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

1.2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困境

当前我国突出的海洋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污染和海洋环境破坏这两个领域.根据1970年联合国对海洋污染的定义,海洋污染主要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将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包括海洋),从而导致生物资源的损害,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经济开发必然会对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四海海洋污染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合理有效的治理.目前,我国的海洋污染主要集中在黄海海岸的北部地区,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海、长江口、杭州湾、北部浙江沿海、珠江口等海域.全国海域的污染水质以第二类(较清洁)水质的海域面积为最大,达47840平方公里,而劣于第四类(严重污染)水质次之,达43800平方公里.

1.3渤海海域的污染程度最高,污染情况不容小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导致海洋环境不容乐观,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不不完善.对海水的污染分析可以发现,一直以来,渤海海域的污染最为突出,且污染的面积略有增加,东海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但由于其海域面积基数较大,东海海域的污染海域面积却居四大海域之首,达62670平方公里.自2004年以来其污染海域的面积占全海域面积的平均比例为8.96%,水质总污染比例目前基本与黄海相当,海域面积最大的南海海域的平均污染面积比例为0.62%,是四大海域中污染程度最小的区域.

1.4各大海域海洋灾难频发,海洋生态环境风险严峻

当前由于我国不注重对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海域的赤潮、风暴潮等海洋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海洋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也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我国的近岸海域污染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灾害多发、局部区域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严重、海洋溢油等突发性事件的环境风险加剧等.这些危害显然不利于生态经济的发展.

2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且速度之快.目前,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2.1海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资源成为了各个国家争抢的对象,意欲从丰富的海洋资源中寻求更大的生存机会,因此海洋资源突显得越来越重要.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无论是大洋还是海岸带,无论是海水表面还是海底世界,海洋中到处遍布着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目前世界上95%的钻石、90%的金刚石、75%的锡石均来自滨海砂矿,而且在世界海洋3500-6000米的洋底处还储藏着约有3万亿吨的多金属结核,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镍可用25000年.世界关于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于海水的淡化和海水溶解物的利用.当前海洋资源的利用不够完善,开发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海洋资源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主要体现在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等方面,这对海洋生态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海上石油、化学品运输的泄漏事故,以及因对沿海港口和码头的废水、废物的处理不当,致使海洋倾废量增加;许多不科学的海岸工程建设改变了局部水文的动力条件;沿海滩涂的盲目围垦致使海岸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入海流域的断流对沿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破坏;某些外来物种的盲目引进,严重危害着本地物种的安全.

2.2陆域污染源造成海洋污染现象严重

我国海域的陆域污染源约占入海污染物的90%以上,其中以陆地企业向大海中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以及具有放射性的废水等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为主.其余陆域污染主要包括以生活废水、生活垃圾为主的生活污染源,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染源,以及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陆上养殖污染源.目前全国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仅27%入海排污口全年四次监测基本达标.近岸局部海域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影响,约4.4万平方公里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2.2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水体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2.3海洋科研机构人才稀缺

目前我国海洋科技人才的教育仍以大学本科为主.但其实对于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的海洋科研机构,尤其是海洋基础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机构来说,对高层次的博士人才需求量相对更大,而我国目前的人才构成状况却远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目前海洋技术服务研究中本科成员的构成占51%,四类研究机构中本科生比例最高,而博士学位科研人员的比例仅占4%;海洋信息服务技术研究机构中本科生的比例也高达48%,居第二位,博士学位科研人员的比例仅占6%;海洋工程技术服务业和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业研究人员中本科生的比例分别占总量的37%和31%,博士比例分别为13%和25%.因此,在发展海洋科技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培养或引进“高精尖”类的海洋科技人才,这是提升海洋科技水平的基本前提,不可小视.

3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都需要有可持续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纷纷抢夺海洋资源,在陆地的资源变得枯竭的背景下,海洋资源已逐渐成为主要战场.因此,在全球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危机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只有遵循海洋自身的发展规律,不破坏和牺牲海洋资源,才能争取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的海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1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

对于地球来说,任何资源都不能毫不顾忌永无止境的开发和利用的,尤其是不注重对海洋的保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努力保持海洋的生态的平衡,而不是过度的采捞.尤其是像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土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这些海洋的非再生资源,需要保持一定的存储量,实现海洋资源的再利用.不仅可以采取技术手段作为着手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创新的水平,同时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促使海洋资源向生产力的方向转化.当然,也应该注意海洋资源利用的集约性,改善海洋资源的周边环境,提高海洋资源的内在价值.

3.2海洋资源开发战略需要合理规划,推动绿色能源的利用

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应用范围的广度决定了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选择颇多.然而,陆地的资源的开发经验告诉我们,粗放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不可行的,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开发和利用,才能实现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循环发展.当前我国对绿色海洋资源的利用的程度仍然不高,主要原由是目前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一些绿色海洋资源开发的需要,对于绿色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远远不够,缺乏对海洋能源开发的科学合理规划和利用.此外,对海洋绿色资源的研究可以发现,如海洋热能、潮汐能、波浪能、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海洋能资源和海洋海水的资源等绿色海洋能源,大多用于代表着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海洋新兴产业.因此,我们必须对海洋的绿色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与海洋产业相结合,有规划的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绿色海洋能源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

3.3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海洋保护意识

切实保护海洋环境,一方面是海洋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执法监督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还在于全球的积极参与.但受长期的历史观念的影响,我国人民的海洋保护意识却相对薄弱,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保护海洋环境的观念.此外,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显滞后且不够健全,严重制约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改善和提高大众的海洋保护意识.

3.4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人类社会使用土地资源的经验告诉我们,海洋产业不能再走陆地的产业发展的道路,而应该是集约重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产业高投入、高科技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技术创新对提高整个海洋产业的科技增加值和效率水平的重要性,这必将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对于涉海企业,应着力提高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加强研发投入,引进海洋高科技管理人才;一方面要着眼于体制支持,加大对于海洋的科技和资金的投入的支持的力度.尤其是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相关航运的配套的金融环境和法律等基础设施还远远不完善,只有不断地完善相关的配套的金融产业体系以及政策环境,才可以使得海洋经济的发展朝着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前进.

3.5完善开发海洋的航运金融工具

目前我国的航运金融体系较为简单化,银行一直都承担了主要的融资的功能,航运的融资体系极为不完善.从发达国家的国际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来看,以投资基金模式运营的私人股权资本正逐渐成为航运金融市场的一个发展主力,所以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形式,利用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完善航运的金融工具.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猛,但在当前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海洋经济的开发浪费问题相对严重,不符合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全球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危机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只有遵循海洋自身的发展规律,不破坏和牺牲海洋资源,才能争取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的海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策主要可以如下: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海洋资源开发战略需要合理规划,推动绿色能源的利用;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海洋保护意识;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完善开发海洋的航运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朱炳元.关于《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46-55.

〔2〕马彩华,等.海域承载力与海洋生态补偿的关系研究[J].我国渔业经济,2013(3):106-110.

〔3〕姜旭朝,张继华,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20120(1):105-114.

〔4〕刘涛,曹广忠,等.区域产业布局模式识别:指标体系与实证验证[J].地理科学,2013(2):190-196.

〔5〕崔力拓.河北省海域承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J].我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6-31.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1)海上交通运输便利。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唯一拥有三个亿吨级大港的地区,海洋运输http://便利,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海洋科技实力雄厚。山东省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1)思想保守,意识落后。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国其他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山东半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经济发展上求稳而不求变,缺乏创新性和进取性,这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时,由于山东半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海洋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和缺乏保护意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保护程度不足等方面,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科研实力雄厚,创新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尚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中小企业的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资源的闲置及浪费。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的扶持。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又以国函一号文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壮大。相反,蓝色经济区的建立也为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1)周边新的强势区域迅速崛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处于长三角、京津冀两大经济区的南北夹击之中,尤其是在江苏、辽宁等沿海地区的发展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江苏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山东半岛在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威胁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尽管山东半岛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实现了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但与江苏省、浙江省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较低,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将会影响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注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今后在产业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须要注意到周边经济区的发展走向,尽量与其错位或者配套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的竞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2.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对滨海旅游业开发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海洋文化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4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战略选择;发展路径

1研究基础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路径、影响与制约因素、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等方面。

1.1内涵与特征

姜秉国(2011)指出“外部经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的内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联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门类。于会娟(2016)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涉及“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海洋高新技术是发展基础,涉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和服务,并能引导海洋经济发展。

1.2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

Feser(2000)指出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规模经济、互动式学习与技术扩散可以通过集群内的共生机制获得。Long(2011)认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企业间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会随着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而逐渐减弱。李晓璇(2016)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原理。

1.3影响与制约因素

Karyn&Cathal(2013)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孙加韬(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赵楠(2018)以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指出引导措施、激励体系、公共服务是主要的运行掣肘。

1.4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

Schot(2007)等认为可通过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生态位。张玉强(2014)通过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实证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张艺(2019)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态势,明晰国内与海洋科技强国发展中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现有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研究缺乏相对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和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更缺少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实践性探索,而这对于促进高度产业关联、较高成长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显然不够。因此,文章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问题分析

湛江市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城市,海洋经济规模连续十几年居广东省内前列,拥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湛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包括北部湾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但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

湛江市拥有国内比较稀缺的鲎试剂等海洋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利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海洋的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与德国巴斯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等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有战略合作协议。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未成规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优质实体企业不多,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创新驱动不够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该包括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占比较大,新产业还不能形成集群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强,涉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海洋新兴技术转化为全新的、现实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也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2.3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够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总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海洋生物企业外,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产业、深海矿产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协同发展。

2.4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够

追求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是有机统一的,湛江三面环海,海岸、海岛、海湾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43.7公里,岛屿岸线799.8公里),占广东省的35.4%、全国的6.4%。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看,海洋生态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在规模上需要实现有效合理控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

3战略路径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单个海洋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海洋资源跨行业配置,又涉及市场一体化、产业及环境的公共治理,以及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等诸多环节,更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有效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3.1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创新导向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新兴技术创新成果为起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最终确立以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强调的首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结果,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性和非继承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值得进一步关注,高端化、高质化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战略价值,以此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再次,将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在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因素的促进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大力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高起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让传统海洋产业成为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并借助新兴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形成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从而带动传统海洋产业的革新与嬗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促进海洋新兴技术从技术供给方向传统海洋企业转移,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就是传统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技术的渗透和适应性创新,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2培育路径多样化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即集群培育路径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市场条件选择合适路径。首先,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其次,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创新型企业的领先技术水平逐渐传导给从事相关性业务的企业,从而带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通过经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升级,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与最优配套企业共同构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到整个海洋经济领域时,以带来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特别是要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3.3完善的政策体系

逻辑层面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形成动态循环系统。主要的培育政策应支撑重点项目选择、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社会化,产业扩张、产业链整合、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等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保障政策应涵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完善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

3.4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这一领域里,资源利用方面更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系统,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主线,从生产、消费源头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相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也应该要对海岸带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体质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承载力,建立科学有序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范。

4结语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5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等冲击,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当前全球性的目标,而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国在实现此目标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部署重点发展领域,并辅以政策支持。

   (一)结合本国实际情况部署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发展领域20世纪后期,世界各海洋国家开始纷纷制定海洋发展规划,部署未来海洋发展方向。美国作为世界海洋强国,非常重视海洋高技术及海洋产业的发展,并且在海洋探测、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崛起,美国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海洋产业,因此美国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发展迅猛,其重点发展方向为海洋新能源产业及海洋生物医药业。澳大利亚海岸线长约20000多公里,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较猛,且其在海洋产业的很多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澳大利亚将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做是参与国际经济的基本前提,它在一些海洋新兴产业方面非常具有发展潜力,如:海洋替代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技术等。日本由于油气及矿物资源极度匮乏,因此,将重点放在海底矿物资源探查研究方面,目前,日本的海洋科研设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上述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各国经验,充分研究本国实际情况和未来需求,统筹规划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国有必要调整现有海洋产业结构,大力扶植资源消耗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要想壮大海洋经济,就必须以海洋高新技术为依托,重点推进海水淡化、海洋药物等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迅猛发展,不断增长的经济增长需求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中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提高现有传统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大力的支持和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较中国而言,许多西方国家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已发展的较为成熟。美国为了维持海洋经济利益、探求海洋资源,相继出台了《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法令》以及《美国海洋行动计划》等,这对于美国开发海洋、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加拿大非常注重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管理,并且在能够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研究以充分发掘和利用海洋的潜能。加拿大在1997年颁布《海洋法》,在2002年和2005年分别出台了《加拿大海洋战略》和《加拿大海洋行动计划》,这些法令及战略的出台推进了加拿大海洋科技的发展,振兴了加拿大的海洋新兴产业。除了西方国家,日本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也值得中国借鉴。由于日本的海洋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大,因此,日本一向非常注重开发海洋所蕴含的空间和能源等。中国要想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辅以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以鼓励海洋科技创新,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产业群。

   (三)完善投融资体系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而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较大利润回报。正是因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大,并且具有很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令很多投资者和企业望而却步。中国政府必须完善投融资环境,促进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融资资金来源多元化。当前,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融资主要靠政府直接投资和政府引导。政府直接投资即通过财政支出培育和发展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确保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能够在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繁荣;政府引导即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引导银行等企业参与投资。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政府需要完善投资体系,使得资金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投入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新兴产业中去,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为辅,社会和民间资本为补充的投资环境。中国政府要完善企业融资体系,重中之重是应该创新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融资机制。由于海洋新兴产业投资风险高,企业直接吸收投资和公司发行普通股票较为困难,再加上银行偏向于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海洋新兴产业的门槛太高。因此,银行应该在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的同时,由政府提供担保,向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这样,中小企业自身资本运行周期短的特点使得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提高,以此促进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大力增强人才资源储备和人才引进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高度重视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澳大利亚先后出台了《澳大利亚海洋科学与技术计划》、《21世纪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等;日本加大了对海洋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以创新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英国在2007年启动了名为“2025年海洋”的战略性海洋科学计划;美国政府现有海洋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多个,聘请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国的3/5,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亿美元。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依托,而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当前中国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的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在海洋科技的一些前沿领域、关键领域的发展便显得力不从心。中国必须借鉴发达国家海洋高新技术研究的成功经验,重视人力资本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相关的海洋性综合大学和研究机构,并编制相应的发展规划,出台我国在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在发展海洋高新科技的同时,为国家培养海洋方面的有专业技术的技术型人才和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战略眼光的管理型人才,从而提高中国海洋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政策安排的经验借鉴

   (一)各区域应因地选择重点发展领域,避免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同质化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至今,各地区政府都雄心勃勃的在本地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想以此为契机,推进本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但在众多省份中,却鲜有地区根据本地实际优势和已有产业基础确定未来重点发展领域,不免给人一种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名实则在圈地块、争补贴的感觉。因此,中国在开发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必须因地选择重点发展领域,避免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出现同质化现象。

   (二)在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现在普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新兴产业应该是全新的产业,传统产业已经过时。而实际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二是产业的发展能够满足我国的战略性需求。因此,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并不相悖,在某种程度上,两者的融合发展会促进产业延伸、产业扩展,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根据陆域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生命周期有四个阶段,分别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的发展现状,大多数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形成期和成长期,而传统产业则是处于产业生命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必然能够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传统产业中,虽然衰退产业处于市场饱和或萎缩状态,其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不断下降,但是成熟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中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必须注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使得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能够协同发展。首先,应协调好海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二者各有所长,不应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其次,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新兴产业的技术能够用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得到延长。

   (三)设立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加大力度促进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系统性的资金支持来应对其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我国陆域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表现出了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弱势,这主要由于中国目前科技发展水平较低,技术与制造基础薄弱。另外,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因此,在我国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技愈加依赖的趋势下,关键技术不成熟和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充分吸取陆域的发展经验。积极整合现有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专项发展基金,以增强我国科技领域创新能力,专项集中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当在激励民间资本积极投入的同时,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撑作用,促进我国海洋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大政策的梳理和整合力度,促进产业集群引导资源流向新兴产业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将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快速腾飞的重大国家战略。因此,构建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助于中国加快实现经济布局、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应当系统的谋划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各相关产业的有机衔接。首先,在促进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产业集群过程中,应当注意合理布局产业以避免产业重复建设。在研究集群内产业链分工问题时,必须避免地区间同质化竞争,以防止资源和产能的浪费。其次,在促进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产业集群过程中,应当注重将产业集群与高新产业园区有机结合,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培育出特色突出的示范基地,形成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6

越南海洋战略的核心内容

越南的海洋战略核心是利用各种手段确保所占岛礁与既得利益的合法化,大肆开发海洋资源以发展国家经济,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提供海上安全保障。

利用各种手段使侵占岛礁与既得利益合法化的海洋政治战略

1975~1998年,越南通过集中的军事行动,侵占我南沙29个岛礁,是侵占我南沙岛礁最多的国家。越南海洋政治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各种手段确保既得利益的合法化,强化对南海侵占岛礁的认同。

颁布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规,捏造所谓“历史依据”。为了给侵占岛礁找到“依据”,越南颁布了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规。1977年,越南发表《关于越南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声明》。1982年,越南《关于越南领海基线的声明》,将我南海大片海域划入其所谓的“专属经济区”。1994年越南国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南沙群岛全部划归其“”范围内。2012年,通过严重侵犯我国领土的《越南海洋法》,公然将我国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纳入所谓越南“”和“管辖”范围。同时,越南还是唯一声称对南沙拥有所谓“历史依据”的国家,曾多次组织考古人员抵南沙群岛寻找“历史依据”,并企图以法国殖民统治时曾占据南沙的史实来实行所谓的“国家继承”。

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意识。为强化对南沙侵占岛礁的“管辖”,越南多次调整行政区划设置,并通过在南沙组织移民,以及设立县、乡、镇等行政方式,加强对南沙群岛的“规范管理”。此外,越共中央还不断强化对国民岛屿领土意识的宣传,2011年,越南组织全国54个民族代表访问南沙8个岛屿,不断加强对岛屿的认同感。

加强同其他与中国有岛屿争议国家的合作,谋求使南沙问题“国际化”。借助于东盟的集体安全机制,越南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加强协商与合作,谋求形成“联合治中”的态势。2009年,越南与马来西亚采取联合递交和分别递交的方式,向联合国界限委员会递交其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同时,越南还希望拉拢区外大国进入南海争端,加剧南海问题的复杂性。

加速开发南海海洋资源,大力攫取经济利益的海洋经济战略

越南认为,海洋关系到越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开发海洋资源是越南谋求发展壮大的战略手段。1986年,越共“六大”就提出了“加快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为今后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的海洋经济发展方针。2007年初越共中央通过的《至2020年越南海洋战略》决议,进一步把开发南海海洋海岛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视为越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与重大战略任务。其中,越南发展海洋经济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开发油气资源与渔业资源。

利用优惠条件积极吸引外资,大力开发南海油气资源。越南国土面积较小,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尤其是我南沙西南部海区。但由于越南本国科学技术落后,并无独立进行大规模油气勘探的能力,尤其是并无绝对实力维持与保护所开发的海洋油气资源。因此,越南谋求以极其优惠的政策吸引美国等西方大国公司进行合作勘探与开发。自1992年开放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以来,越南已同外国50多个石油公司签订了33个联营合同。目前,越南在南海争议地区开采的石油天然气换取的外汇,占其外汇总收入的50%以上。

积极创造条件,扶持渔业资源开发。南海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之一,渔场众多,开发潜力大。为此,1997年,越南就开始实施开发南海渔业资源的“远海工程”;2001年,越南制定了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以渔业出口额亚洲第一作为努力目标。为扶植渔业开发,越南水产部成立了水产劳务开发公司,海军也成立了南沙海产公司,还在西礁设立了渔业后勤中心,在南沙西南海域设立为渔业等多个学科服务的综合服务站等。目前越南拥有从事捕捞业的船只13万艘以上,其中包括2万艘远洋捕捞船。2012年越南渔业出口额65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

以海上力量建设为核心,控制“一海两湾”的海洋军事战略

越南海洋军事战略可以归结为:以控制“一海两湾”(即南海、北部湾、暹罗湾),构筑海上防御纵深为目标,以海军建设为核心,以海上人民战争为手段的海上积极防御战略。

控制“一海两湾”,将防御纵深向海上拓展是越南海洋军事战略的根本目标。随着越共“六大”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越南军事战略思想由“南攻北防”调整为“陆守海进”,其基本内涵是收缩陆地战线,扩大海上控制范围,巩固已占南海岛礁,建立“区域防御”体系。同时,在对主要安全威胁的判断上,把美国作为潜在敌人,但把存在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的中国作为主要作战对象。越南海军先后侵占我南沙群岛29个岛礁,目前已控制了东西宽约570海里、南北长约380海里的宽阔海域,海上东西防御纵深为其本土东西宽度的1.7倍,为其最窄处的近22倍,为越南构筑海上防御纵深打下了基础。

越南认为,为实现其军事战略目标,必须加强海上力量建设,尤其是加强海军装备建设。同时,越南充分利用海上民兵组织,发挥海上人民战争的潜力,走“全民海防”之路,以补充越南海军力量的不足。

越南海洋战略形成的动因

越南海洋战略的形成,是由地缘安全的内在原因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两方面所决定的。

地缘安全是越南走向海洋的内在动因

越南制定走向海洋的政策,首先由越南的地缘特点所决定。从地理位置上看,越南呈狭长的S形,陆地南北长约1600千米,东西最宽处600千米,最窄处仅48千米,但越南一半以上的领土濒临海洋,陆地距离海岸最远处不到500千米。这种严重缺乏陆上战略纵深的独特地理特征决定了越南在安全防御上的两个根本劣势,一是越南极易被侵略者从海上发动进攻,突破陆上防御;二是越南极易被侵略者拦腰斩断,分而击破。历史上,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都先后从海上对越南发动过战争,入侵者不仅封锁了越南海上交通,而且还切断了越南陆上的南北联系。

独特的地缘特征造成了越南一直在安全上谋求两个出路,一是通过压制周边国家,为越南赢得陆上战略纵深;二是通过拓展海上防御,为越南赢得海上安全纵深。而在第一种途径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越南的安全只能更加倚重海上防御。越南自认为拥有3000多个大小岛屿,充分利用这些岛屿,可形成海上防线,拓展海上防御纵深。

经济发展是越南走向海洋的必然要求

从经济发展方面看,越南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一直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1986年前,越南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只有约10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160美元。1986年12月,越共“六大”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力图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越南濒临南海,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渔业,以及其他资源,大力开发海洋经济是越南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越南充分利用南海的资源优势,为其经济建设服务,并把走向海洋,保卫和开发海洋资源视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的高度,并要求“逐步全面开发海上经济的巨大资源,发展海岛经济,作领海和大陆架的主人,行使对专属经济区的。”

为此,1993年,越南制定了开发南海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1994年越南颁布《关于海洋经济发展任务的指示》,强调要加快南沙等海区石油勘探和开采的速度,并于同年颁布《越南国家海洋法》,为其在南沙海域进行的勘探开发活动提供依据。1996年,越南推出21世纪石油工业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进程,满足21世纪国内经济发展对燃料、能源和石化产品的需求。到20世纪末,越南的海洋经济战略已初步形成,并在21世纪继续发展完善。2007年初越共中央通过《至2020年越南海洋战略》决议,明确提出至2020年前将越南建成为海洋强国和依海而富的国家。

适应海洋战略要求,越南海上力量建设的新动向

为适应海洋战略的要求,越南正采取加速海军装备建设,拓展海上军事力量,以及扩大对外军事交流合作等多方面措施,不断加强海上力量建设。

加速海军装备的采购,发展重点“杀手锏”武器,加强对争议海域的控制

越南认为,海军建设是维护国家海上利益的根本保证,由于越南本国没有大型海军装备生产能力,因此大力推进海军装备的采购。在发展目标选择上,越南海军有自身特点,重点发展经济、有效的非对称“杀手锏”装备是其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发展重点方面,越南海军重点改进型“猎豹”级护卫舰等小型水面舰艇装备平台、“基洛”级潜艇、“堡垒-p”反舰导弹等装备。

在水面平台方面,越南向俄罗斯采购的4艘(已交付2艘)改进型“猎豹”级护卫舰与“毒蜘蛛”级轻型护卫舰等舰艇都秉承了俄罗斯舰艇武备强的特点,前者的吨位虽然只有2000吨,却装备8枚“天王星”(SS-n-25)反舰导弹,对敌大型水面舰艇也能构成威胁。而潜艇装备是小国对付强国理想的经济型装备,越南向俄罗斯采购的6艘“基洛”级潜艇更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常规潜艇之一,根据计划,首艇明年交付使用后将极大增强越南对南海的控制能力。越南还向俄罗斯采购了先进的“堡垒-p”岸基反舰导弹,其射程达300千米,能够覆盖越南一半以上的争议海域。此外,越南空军装备的“苏-27”、“苏-30”也经常赴我南沙群岛进行巡逻。可以说,越南海军大力发展的这些装备都充分利用了争议海域距离越南本土更近的优势,不断加强对争议海域的控制。

拓展海上军事力量,建立海军潜艇与航空兵部队,加强争议海域海上执法力量

越南海军在上世纪末就制定了发展海军潜艇部队与航空兵部队的目标。目前,在俄罗斯的帮助下越南正在加紧进行潜艇装备建造与艇员培训计划。而今年7月,越南国防部在岘港举行了部队交接仪式,将原空军954旅正式移交越南海军,标志着越南海军航空兵部队的正式建立。转隶后的954旅将划归越军第五军区海军指挥,将在南海地区担负海陆侦察、火力打击等多种作战任务,这将是越南海上军事力量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此外,越南还不断加强海洋警察等海上执法力量建设。与其他国家不同,作为主要海上执法力量的越南海警具有军队性质,直接由军队管理和实施海上执法,也是其武装力量的一部分。近年来,越南海警通过引进与自研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构建立体化的装备体系,自主研制tt400海上巡防艇,从荷兰采购4艘搜救船,向西班牙采购3架海上巡逻机等。2012年11月,越南还在农业与农村发展部水产司下成立渔政局,并于2013年1月开始在该局编制内组建特种部队,该部队将在越南海警与边防部队的支援下,专门在南海水域执行巡逻、逮捕与监视任务。

通过联合演习、互访等多种方式,扩大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

为了适应海洋战略的要求,越南近年来除了巩固与传统友好国家俄罗斯的装备采购与军事合作以外,还不断通过联合演习、安全会议、人员互访、交流培训等多种方式,扩大并加强与美国、日本、印度、菲律宾等国的军事交流与合作。

在与日本的军事合作方面,2012年初越南与日本达成了日本帮助越南训练潜艇艇员的协议,并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派遣多名海军人员到日本海上自卫队基地参加相关训练。今年5月,两国还首次在河内举行“海洋安全保障会议”。此外,越南非常善于利用中国与日本岛屿冲突等时间点来加强对日军事关系,日本已向越南承诺提供巡逻船等装备。在与印度的军事合作方面,今年6月,越南热情邀请印度海军4艘舰艇来越访问,并在南海海域举行了联合搜救演习,越南还探索向印度采购p28护卫舰的可能性。越南与菲律宾在南海争端共同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加强军事合作,两国达成在南海两国海上边界共同巡逻的协定,并计划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此外,越南逐渐向“传统敌人”美国敞开军事合作的大门,除与美国在南海地区举行联合演习并邀请美国国防部长访越以外,还在军事医疗方面签署了首个军事合作协议,最近美国媒体还传出越南有意购买美国p-3C反潜巡逻机的消息。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7

王芳在会议上指出,党的十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要“建设海洋强国”。这说明党和国家把海洋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也表明海洋战略已被提升为国家大战略。贯彻落实十精神,围绕着“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安全战略,探索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模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走向海洋’不仅是强国富民的现实需求,也是国际局势与时代潮流”

王芳指出,走向海洋不仅是强国富民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国际局势与时代潮流。“走向海洋是维护海洋安全和战略利益的要求,也是应对安全威胁和海洋权益争端的要求。”王芳说:“同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受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走向海洋能够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和国家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

她同时指出,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不难发现强国的兴衰变迁无不与海洋有关。世界强国大都是通过塑造海洋强国,发展海上力量,获取海外利益,从而一跃崛起。“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开发海洋资源和利用海洋战略空间的新阶段,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和价值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走向海洋成为国际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许多沿海国家调整和制定海洋战略和政策,把建设海洋强国做为立国的根本大计。”王芳说。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走向海洋’的良好国际环境”

王芳认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为构建基于“和谐”理念的海洋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这是因为,第一,国际环境趋于良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走向海洋都是通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历史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战后60多年没有发生海洋强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上既有海洋霸权国家,也有在和平环境下建设和保持一般海洋强国地位的国家。特别是在后冷战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潮流,使中国有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不断积累物质基础的机会,出现了可以采取和平模式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环境,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这些为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海洋强国之路提供了可能。

第二,国际舆论格局悄然变化。一方面,非西方世界逐渐觉醒并对西方世界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对西方所鼓吹的价值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倾向于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问题的是非曲直来作出评判,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西方某些舆论对中国进行的“软遏制”。另一方面,西方世界也进入一个分化组合的阶段。西方世界虽然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却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随着中国与这些国家各项合作的开展,它们在对中国的态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差异。

第三,海洋强国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后海权时代,各国在海洋领域的交流交锋更加频繁,世界海洋强国间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印度、德国和日本等国在海上武装力量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通道控制与利用、海洋科学技术研发与利用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同时,经济全球化、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存在使合作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坚持和平崛起政策,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环境、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全球性问题是大势所趋。

·“‘走向海洋’具备国家宏观政策保障和发展基础条件”

王芳认为,首先我国政策环境良好。党中央做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十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三代领导核心对海洋事务的关注,为国家整体筹划海洋事务提供了战略指导,为我们走向海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为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她认为我国也具备了相应的基础条件。首先,我国综合国际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根据综合国力增长速度测算,2020-2030年,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序可能上升到第四或第三位;21世纪中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上升到世界第一位、综合国力世界第二位,为中国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奠定综合国力基础。其次,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相对优越。我国是濒临西北太平洋的沿海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管辖海域广阔,海洋环境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具备走向海洋的地理条件。再次,我国海上综合力量日益壮大。中国的海运船队、渔业船队、科研船队和海洋执法队伍,规模都很大;中国已有一支正在不断壮大的海军,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究构建基于“和谐”理念的海洋发展战略,建设“强而不霸”的新型海洋强国”

王芳指出,我们要遵循和平发展方针政策,坚持和平走向海洋。“海洋强国”既是国家凭借海洋自然地理条件和物质基础、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来实现国家富强的一种战略,又是指通过综合国力支撑而发展成为拥有强大海上综合力量的海洋国家,从而实现利用海洋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走向海洋,既要开发利用海洋来实现国家富强,又要通过发展强大的海洋力量来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要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处理同邻国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以建设性姿态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尽最大努力维护南海、东海及周边和平稳定。”王芳说:“‘白皮书’提出了国家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对于包括海洋权益在内的争端问题的处理也提出了明确的主张。”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8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生产效率;泰尔指数;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42-04

theRegionalDifferenceanalysisandproductionefficiency

Researchofmarine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ofChina

YUanQingmin,FenGDong

(Schoolofmanagement,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tianjin300384)

abstract:Usingtheilindexandmalmquistindexmethod,structurallydecomposingtheregionaloveralldifferenceofmarine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ofthe11coastalprovincesinthreemajoreconomicregionsfrom2001to2010,andthenestimatingtheproductionefficiencyofmarineemergingindustry.theresultsshowthatthemainreasonwhythedevelopmentofmarineemergingindustryhasoveralldifferenceisthattheindustrydevelopmentinprovincesisunbalanced;ontheotherhand,duringthestudyperiod,Chinesemarineemergingindustryproductivityfelldownslightly,technicalchangeplayedanobviousinhibitoryeffect,technicalefficiencywasalsoreduced.

Keywords:marine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regionaldifference;productionefficiency;theilindex;malmquistindex

海洋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利益空间和资源基地,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各国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以及海洋综合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消耗少的产业,是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2]。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按照地理属性可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划分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包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四个省市;长三角地区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泛珠三角地区则包含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省。由于区域特征存在差异和发展模式的不同[3],沿海省市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根据自身区域特征来制定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因此,分析海洋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测算其生产效率并明确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因此关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仲雯雯在界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3];宁凌根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概括归纳出了产业的选择准则体系[4];韩立民分析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并给出了对策建议[5]。可以看出,当前国内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发展机制方面。而国外的学者,如misra阐述了利用核能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6]。muller提出加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力度并指出波浪能、潮汐能对未来海洋电力业的重要作用[7]。Defne着重研究了美国东南部大西洋沿岸的海洋新能源发展前景[8]。Gamal分析了海藻等海洋有机物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9]。这些国外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定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都针对产业效益提高、技术利用等问题作出了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政策方面,且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有部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应用泰尔指数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一方面从区域差异分析的角度,探讨我国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从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视角,针对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变化进行分解计算及比较分析,并对变化原因做出解释。

1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内在原因分析

1.1海洋资源禀赋差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速度与质量对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如图1所示)。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来看,海洋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海域面积最小,但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海洋产业构成以海洋第二产业为主,十分有利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长三角经济区域毗邻东海,该海域宜港深水海岸线位居全国首位,港口资源优良,并且海洋能源蕴藏量巨大,在发展海洋综合服务业以及海洋新能源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南海海域面积全国最大,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洋水产和海洋矿产蕴藏量较大,因而海洋传统产业发达,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主要以海洋工程建筑业及综合服务业为主。相较于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并不具备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势。正是由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地理位置各异、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海洋产业结构不同,造成了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

图1海洋资源与海洋新兴产业关系图

1.2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如此。由于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需要高投入的特性,且对物质资本、复杂劳动和高新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使得海洋新兴产业的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两种要素之间具有弱替代性,这是海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显著区别,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为劳动力投入量,纵坐标为资本投入量,曲线QQ′为技术水平相同、不同投入组合下的等产量曲线,斜线KL和K′L′为两种情况下的投入组合,与等产量曲线的交点分别为a和B。海洋新兴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的投入多为一次性投入,投资回报期较长,且这些资产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变现能力差[10]。由于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资本的刚性需求,使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性很弱,所以,虽然a、B两点的生产量相同,但是a点的生产效率要高于B点。因此,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会选择在资本投入更多的a点进行生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沿海城市则不能达到相应的生产水平,这样便造成了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差异。

图2海洋新兴产业资本与劳动力的弱替代性

2研究方法与模型

2.1泰尔指数

三大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阶段各异,为了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引入泰尔指数模型。泰尔指数是一个熵指数,反映的是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其值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越大,反之亦然。由于其可分解的特性,泰尔指数可以把总体差异分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11],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差异分析的实证研究。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对象,泰尔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三个区域分别为Q1、Q2、Q3,xi(i=1,2…11)为沿海各省市的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Xj(j=1,2,3)为区域Qj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X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之和。于是得到衡量区域内、区域间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

tω=∑i∈QjxiXj×lnxiXj(1)

tb=∑3j=1XjX×lnXjX(2)

t=∑3j=1XjX×tω+tb(3)

2.2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malmquist[12]于1953年提出。而Fare等人[13]将这一理论与Dea模型相结合,使得malmquist指数在生产率方面的测算得到广泛应用。它是基于距离函数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的,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说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原理:

为同期的产出向量;Dt(xt,yt),Dt(xt+1,yt+1)分别表示以t时期技术条件下的t期和t+1期生产点的距离函数,可利用Dea模型计算得到;mt,t+1表示t期到t+1期生产率的变化,若其值大于1说明生产率是进步的;小于1说明生产率是退步的。在规模报酬可变时,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式中第一项为变动规模下的纯技术效率变化,第二项为规模效率变化,最后一项为技术变化率。Dtv(xt,yt)为规模报酬可变下的距离函数,Dtc(xt,yt)为规模报酬不变时的距离函数。当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时,表示从t期到t+1期,决策单元的生产更接近生产前沿面;而当技术变化率大于1时,说明在这一时期,技术出现了创新或者进步[14]。

2.3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11个沿海省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选择为2001~2010年。其中,在分析区域差异时,选取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为指标;在计算生产效率时,以每个省市作为决策单元,在投入变量的选择上,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涉海就业人数为指标,其中海洋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由各年固定资产投入按比例折算得到;在产出变量的选择上,则以各省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来衡量,主要是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和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之和。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1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3结果与分析

3.1海洋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由公式(1)、(2)、(3),计算出反映中国三大经济区2001~2010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方面,区域内差异一直大于区域间差异。动态地来看,2001~2010年十年间,区域间差异的平均值为001,其对于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仅为3.8%;而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则达到96.2%。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所致。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得出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内差异和总体差异(见图3)。

图3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差异比较

由图3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无论是区域内差异还是总体差异都呈现出震荡式的下降趋势,并且以长三角地区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具体来看,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最大,环渤海地区次之,长三角地区的差异最小,泛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始终在总体差异中占重要地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从2001年的0.319下降为2010年的0.232,差异程度大幅缩减,说明目前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收缩。另外,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后,反映三大经济区的差异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均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表明当前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均衡发展态势。根据上述结果,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更主要地体现在区域内的差异,即区域内各沿海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因此,测算分析三大经济区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2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2001~2010年沿海地区各省市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率三个指数,分别得到了分年和分省的测算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率年均增长为-2.2%,技术变化率年均增长-2.1%,技术效率年均增长-0.2%。总体而言,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变化指数出现退步所导致。同时,技术效率的下降说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在已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所投入的资源并未全部发挥作用,因此存在资源投入浪费的情况。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划分为2001~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阶段。在2001~2005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其中,技术变化率正向增长,技术效率负向增长。这一阶段内,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改进型的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或者技术进步来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带动产业发展。然而这种情况下,所投入的资源能量并未被有效地挖掘,虽说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却也是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15]。2005~2010年,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出现波动,技术效率正向增长,技术变化率负向增长,表明这一阶段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于资源投入的开发利用,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处于由非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的过程。

再来分析11个省市的生产效率变化情况。表3结果显示,2001~2010年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分别下降了2.3%和3.8%,长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则提升了0.3%,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明显较低。这与上述分析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情况相吻合。三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4个省市的技术效率变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技术变化率方面存在不足;长三角地区虽然在技术效率方面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是依靠技术优势,整个海洋新兴产业还是呈良好发展态势;泛珠三角地区由于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无论在技术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方面都需改善。

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是生产效率改善最高的,环渤海地区次之,泛珠三角地区最低,这与泛珠三角地区区域内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有明显关系。而从各个省市来看,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改善明显更依赖于技术进步,一旦技术变化出现退步,生产效率就会跟着下降。这表明,当前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仍处于有活力、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加快技术革新,提升产业规模,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应当是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

4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10年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和生产效率变化,使用泰尔指数和malmquist指数进行了分析测算,探究了导致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并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

(1)我国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稳,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区域内各省市的发展不均衡,其中泛珠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大,长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小。

(2)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高于泛珠三角地区。说明当前这两大区域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泛珠三角地区在调整海洋新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3)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或创新。因此,应对已有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资源能量进行充分挖掘,这样才能促使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9

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

1月14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2月18日,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恳谈会上,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表示,欢迎中央大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海内外各方面的朋友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2月18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恳谈会在北京举行。此次恳谈会,山东省共推出招商项目200个,总投资8512亿元,现场签约项目23个,投资额2549.4亿元。以此为标志,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式启动。

18家机构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在此次恳谈会上,山东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等12家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国人保集团等6家保险公司签署了《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机构表示,将以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为契机,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优先给予政策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同时,将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金融改革创新的试点区域,为经济区内的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各种创新型服务。

2549.4亿投向蓝色经济区7个城市。山东省此次共推出招商项目200个,总投资8512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110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及涉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87个,总投资3529亿元;现代海洋服务业项目74个,总投资3671亿元;基础设施项目27个,总投资1202亿元。会上,蓝色经济区内7城市与投资合作单位签署23个重大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2549.4亿元,涉及农业科技、新能源利用、国际物流、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

[相关链接]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篇10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

 

一、蓝色经济区的概念与提出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其基本特征是:依托海洋,海陆统筹,高端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它不仅是涉海空间概念,更是一种创新域。

蓝色经济虽以海洋为基础又不完全等同于海洋经济。它要求以海洋为纽带,整合海洋与陆地、国内与国外、有形与无形资源,通过技术及制度创新实现有效配置,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海洋经济比,它更强调海陆统筹和产业发展的高端、高效、高质,更强调生态保护和对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以“蓝色经济”代替“海洋经济”,不仅是简单的名称更换,也不仅是对海洋经济地位的提升,更是对海洋经济价值认识的深化。

2009年4月21日至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国家21世纪海洋战略的一部分。短短几个月,山东刮起了一场“蓝色风暴”: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山东省沿海7市也纷纷展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研究和规划,旨在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整体部署。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热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科学界定蓝色经济区,对山东蓝色经济区建设进行理论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策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社会和谐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实施新的科学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如下:

(一)实施以新的理念为指导的临海发展战略,完善产业分工链条

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我国是主要目的国之一,东部沿海地区尽显优势,山东半岛应积极融入到国际产业分工链条,实现产业升级,密切跟踪世界蓝色产业发展前沿,着眼于建设蓝色产业体系,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发挥基地、园区和企业品牌的载体作用,形成战略优势产业、骨干支柱产业、新兴高端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实施以建立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

现代海洋产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正不断完善着各个子门类,催生着细分生产门类的形成与崛起。因此,各国都加快了海洋的开发与利用,重点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产业。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必须实施以建立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三)实施山东半岛港口集群发展战略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使之成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经济区,“个体”港口的发展是承担不起如此重任的。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多极多圈多带多区”相互交融发展的时代,要从港口经济是蓝色经济的第一视角来全面审视各层面的关系。山东半岛要真正实现“以港兴区”,必须建设强大的山东半岛港口集群,这样才能真正打造成一体化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发展规律驱使的结果。

(四)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建设蓝色经济区,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优势产业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研究制定税收政策,重点支持海洋资源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研究制定金融政策、优化金融布局、创新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此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作支持。。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的机制。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全新战略构想,其必将极大地促进山东省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强大的海洋经济优势,推动由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为建设经济强省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政策建议

(一)争取国家支持,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类开发区。如果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鲜明特色的区域板块,海洋产业将获得优先发展。

(二)出台产业政策,将山东半岛打造成蓝色经济高端集聚区

一是出台金融扶持政策,使信贷向蓝色经济产业倾斜,设立蓝色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引导发展高端海洋产业。二是出台产业政策来引导蓝色经济的高端化发展,限制产能低下和高污染高能耗项目,鼓励投资高端产业。。三是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向蓝色经济领域集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三)坚持科技兴海,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

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信息平台、人力资源和软环境服务。建立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孵化机制,提高海洋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和速度。吸引全球各地的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和企业入驻蓝色经济区,从而拉长蓝色经济产业链,在山东半岛形成蓝色经济研发基地、产业转化基地、生产制造基地、贸易流通基地。这将大大提高产业竞争力度。

(五)开发与保护并重,做到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的管理,及时解决环境污染及恶化问题;遏制污染源头,重点防治陆源污染源,限制沿海城市和沿河流域工矿企业的排污量。同时加快生态工程的建设实施,保护重点生态系统,通过清淤减排等措施改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姜秉国,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姜旭朝,张继华,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2010,(1)

[3]郑贵斌.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水平三个重要问题[J].理论学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