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十篇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十篇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3:44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1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6年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图1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根据招聘网站2016年12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2016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实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作者:郑海清廖大强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喻晓,胡成松.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3).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2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教育培训与社会的诸多领域密切相关,科技发展对其影响更加显著。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教育培训不断呈现新局面:教育培训理念与理论的发展创新,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培训对象综合素质与培训需求快速提高,培训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都包含着对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因此,在培训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受到了各国教育培训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热点。

一、培训方法与技术是培训项目的重要组成

培训属于成人终身教育的范畴,泛指组织对员工的培养与训练,即通过教学或实际操作等方法使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有所改进,从而使其按照组织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1]。从培训的概念中提到了“通过教学或实际操作等方法”,就是指培训运用的方法与技术。

从狭义上讲,培训方法与培训技术的含义是不同的。培训方法是指将培训内容传授给受训者所采用的一种或多种形式,是培训的途径。培训技术是指在培训过程中使用的与培训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和手段,它是培训方法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实际应用中,培训方法与培训技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没有技术支持的方法,很难成为有效的方法。

广义上,可以把“方法”称为“技术”,视为同一事物。为此,将“培训方法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是培训项目的重要组成。因此,可以概括地认为,培训方法与技术是培训内容实施的方式和途径,是联系、整合培训项目各要素的媒介与载体,成为实现培训项目效果最优的重要手段。

完整的培训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培训目标、培训需求、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设计与实施、培训方法与技术、培训评估、培训师资、学习辅导资料、培训场所及配套设施、后勤服务、培训费用的支配等。其中,培训方法与技术对其他各要素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培训目标的确立,明确了培训的主题与类别,可以初步设计适宜的培训方法。例如,对技能操作人员的上岗培训,培训目标就是使受训者掌握操作技能,达到上岗要求。因此,根据培训主旨和培训类别,可以设计选用讲授、实操演练与考核相结合的培训方法。

在培训需求调研中,无论采用问卷调查还是访谈等方法,都应该将培训方法与技术作为调查项,从而收集到学员较为欢迎的培训方法,更好地了解培训需求。

培训对象不同,培训方法与技术也有所不同。选用适合培训对象年龄、资历、学历、工作环境、性格、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要求的方法与技术,有利于激发学员参与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培训氛围。

培训内容设计与实施是培训项目的核心,培训内容是培训方法与技术选用的主要依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充分体现了两者关系。培训内容一般由多个培训模块构成,每一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根据模块和课程的要求与特点,选用最恰当的培训方法与技术,作为途径和媒介实施培训活动,使培训内容得到有效传授与获取。并且,培训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贯穿于培训实施的全过程,成为培训实施的重要表现形式。

培训评估与培训项目运行是互为嵌套的双循环,在培训项目运行全程都有评估活动的参与。因此,培训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其有效性、科学性及其对培训效果的影响都是评估的重要内容。

培训师资的构成与培训技能水平决定着培训方法与技术的选取与应用。反之,培训方法与技术也影响师资的构成。具体说,如果从事培训项目开发和授课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培训技能,能够掌握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这样在培训方法与技术的选择上就更丰富、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当然,培训方法与技术越丰富、越先进,对师资的能力水平要求越高。

因为不同培训方法与技术要求的学习辅助资料、培训配套设施和培训环境都是不同的。例如,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课件等学习资料都是放在网络平台上、场所是在网络畅通的计算机教室。如果采用面授法,课件等辅助学习资料就多是纸质的,而且学员应该集中在教室上课。

后勤服务以及培训费用也与培训方法与技术有关。对于集中面授式的培训,培训机构要为大量的受训者提供食宿,食宿费和学员的差旅费占据了培训费用的很大比重。现在,远程培训等现代培训技术的逐步应用,在增加技术装备投入的同时也会减少后勤服务以及差旅费用的支出,缓解了工学矛盾。

二、创新培训方法与技术促进培训发展的持续变革

创新培训方法与技术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培训方法与技术的采用直接关系到培训的结果。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因和外因,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外因是科技进步与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等外部环境对其影响的必然结果,大量的现代新技术被运用到教育培训中,不断产生新的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内因源于培训方法与技术对培训目标提高、培训对象高层次化以及培训内容复杂化、难度大等多方面的适应,并且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必须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满足培训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现代新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创新出先进的培训方法与技术;二是指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的组合创新,为增强培训效果而将不同的培训方法与技术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形成混合式的培训方法与技术。

由于培训方法与技术是培训项目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对培训结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培训项目诸要素的变革,使培训得到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组织的培训多采用集中授课为主的形式。虽然讲授式有形式简单、易于操作、成本较低、传输信息量大等优势,但因为传输单向、形式枯燥等不足也确实影响了信息的吸收和学习成果的转化。

创新培训方法,将多媒体、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等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运用能够激发受训者积极主动性的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将研讨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方法合并使用,使培训内容的输入形式丰富多样,不仅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而且使受训者感受到培训好比是生动活泼、收效显著、轻松愉快的旅程。

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要求培训项目开发及授课的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具有较高的学习力和创新力。教育培训的师资水平及施教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培训教师要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提高现代科技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具备科学选用有效的方法与技术并将其熟练应用于培训实施的能力。所以,方法与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培训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过程,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所以,现代培训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提高授课水平,还要掌握电子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等多领域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随着培训形式与方法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转变,受训学员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例如,学员通过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更能全身心投入,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机械学习”到“灵活学习”的转变;利用网络参加远程培训,可以不必脱岗进行“按需学习”,减少因出差培训产生的大量费用支出等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与技术的混合使用,改变了学员学习方式单调、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工学矛盾的不良状况。学员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求知”,并能在培训后自主地开展“按需求知”、“学以致用”的持续学习,真正使培训成为工作中的一项任务和提高工作绩效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孤立于岗位工作的附加负担。

为了能够适应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要求,培训机构必须要对培训环境及配套设施进行不断更新与完善,从而促进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很多企业的培训中心在教室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不断投入,加快了培训中心的现代化进程。例如,教室配有多媒体电教设备,在容纳空间、内部设计、特殊功能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充分满足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条件;拥有足够的网络畅通计算机教室;具有完备的远程培训系统并设有远程培训教室和视频会议室。可见,先进的培训环境及设施是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培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学员的学习方式及培训效果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对培训的控制与管理也必须随之应变。对学员的管理,不能只是简单的考勤与考核,而应把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引导学员参与多种培训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学员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提升绩效作为管理宗旨。对培训运行的管理要在保证配套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关注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过程及效果,出现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培训方法与技术进行完善或更新。因此要求培训管理过程化。由只追求培训结果向“全程跟进式”、“参与式”转变,变被动为主动。

三、培训方法与技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培训新技术是现代科技在培训中应用的新产物,随着新培训方法与技术的不断产生,培训不再是孤立单一的领域,而成为多领域复合的开放性产业,而且带动了培训及相关产业的系列变革。目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在培训中的应用,不仅孕育了新的培训方法与技术而且使现代培训发生了巨大变革。

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Keegan根据学习的形式与手段的不同,把远程学习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D-Learning(DistanceLearning)特点是已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时空分离,教与学的活动不再是同步的,为学生开发学习材料和提供学习支助服务的远程学习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e-Learning(electronicLearning)是实现了远程的面授教学,补偿了D-Learning的一些不足。主要使用卫星电视、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通信网、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进行远距离教学的集语音、图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于一体的交互式学习模式[2]。e-learning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早在80-90年代,英国的开放大学、中国的电视大学,就采用了这些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全球500强中大多数企业也都以e-Learning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方法。

m-Learning(mobileLearning)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等设备进行远程学习。

从m-Learning诞生至今,相关的研究项目已经有很多。不仅有英国的和德国的开放大学,nKi等远程教育机构,还有ericsson、nokia等通讯巨头,都在开展研究。在aStD2011年国际会议会展上m-Learning学习(培训)技术成为会议会展最热门的主题之一,全球各大网站和it公司都在做这些方面的技术服务和支持,也吸引了大量的课件制作商和服务商开发大量的通用课件,并提供开发和定制等多项服务。可见,m-Learning的产生不仅促进培训产业的变革,而且为相关的系列产业创造了丰富商机。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的概念以及教育培训理念形成了巨大冲击。从住宿、集中式的学习到非住宿、分散式的主动学习,学员能够在单位、在家中、甚至旅途中都可以接受教育培训。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与一定范围真实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下,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产生亲临对应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将VR技术应用于培训教育,能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员置身于虚拟培训环境中时,虚拟环境中的仿真设备使得学员具有多种感知,可以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相互作用或参与到虚拟事件中,如同真实环境中参与真实培训。在接受虚拟培训时学员的自主性大大提高,自主选择虚拟培训环境、培训内容,自主控制培训学习的速度和进程,使学员处于培训学习的主导。VR技术尤其适用于高风险、高危险、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培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VR技术建立远程虚拟培训系统,可以形象直观、无危险、方便有效地开展形式丰富的培训,相对传统的培训教育显示出突出的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VR技术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更是相对落后。

云计算是由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发展而来。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从2008年,我国的云计算开始发展,目前尚未形成规模,但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活跃,许多it公司相继推出了教育培训相关的各种云服务。Google创先启动了在中国大陆的云计算学术合作计划,通过与各大高校建立合作项目,共同推动云计算在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普及。

云计算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主要有:建立共享教育资源库、构建新型图书馆、创建网络学习新平台、打造高校及培训机构的教学科研云、实现网络协作办公等。它将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带来巨大影响。

云计算辅助教学是指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学与学习活动。它对教育培训发展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校及培训机构利用云计算提供的信息技术社会化服务,节省经费、人力和服务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成本的投入,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成本和门槛更低,教育信息化管理更方便、安全。

二是可以帮助教师轻松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环境,支持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协作学习。

三是促进形成了自主式学习和协作交流式教学,前者是指学生根据需要订制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利用课堂时间借助多媒体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后者是指为教师成长带来空间,使其向研究型教师转化。教师和学员可以在云计算虚拟技术的环境下直接通过画面进行交流,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

当前,教育培训已经从简单式向混合式教育培训模式发展,混合式教育培训的发展与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互为依托,互为促进。

混合式教育培训就是混合应用多种培训模式与方法的培训,融合了多种培训方式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统方式,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混合式培训要求培训方法与技术有机整合上的创新,将应用成熟的与新兴的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融合,优势互补,增强培训效果。国内外一些高校通过Google协作平台,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结合行动学习、教练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培训方法与技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收效显著,使混合式教育培训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培训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得到不断的创新与提高。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47-03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应“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该要求为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及培养方式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调研区域煤炭开采方式、机电设备配置、就业岗位和岗位任职要求的基础上,我院对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进行了定位,确定了“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方式,并按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与煤矿生产实践融会贯通。通过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确保了核心技能的培养质量,提高了矿山机电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针对性,为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企业调研

调研指导思想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煤矿开采方式和机电设备配置为基础,以矿山机电专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重点,准确定位核心技能。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为核心技能培养方式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调研方法选择年产量5~15万吨矿井,机械化程度较高,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煤矿企业,依靠煤矿机电科和人力资源科,组织煤矿机电工程师、机电管理人员、一线机电技术工人和毕业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交谈、电子邮件和电话等方式开展企业调研。

调研内容调研内容包括:云南及西南煤炭贮藏条件及开采方式、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专业群现状、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各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煤矿主要机电设备的配置、使用、维修情况。

企业调研情况分析(1)云南省煤炭贮藏条件。云南省煤炭资源丰富,保有资源储量267.89亿吨,其中保有基础储量73.57亿吨,保有资源量194.32亿吨。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种比较齐全,煤层埋藏较深,分布广。煤炭储量的70%贮藏于海拔1800~2000米,距地表50~200米,煤层厚度0.4~1.5米,煤层倾角10~20度。(2)煤炭开采方式。云南省煤炭资源分布广,煤层赋存条件、倾角、煤层厚度差别较大。开采方式主要有壁式和柱式两种。采煤方法有传统炮采约占50%、机械化采煤约占20%、综合机械化采煤占10%,其他落后采煤方法主要集中在地方小型煤矿,约占20%。近年来,面对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国家工信委要求各煤炭企事业尽快转变煤炭开采方式,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努力实现机械化开采,走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之路。(3)矿山机电专业就业岗位。通过调研得出,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就业岗位如表1所示,主要岗位类型如表2所示,主要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如表3所示。

矿山机电专业主要岗位群(1)矿山固定机械岗位群。包括矿井提升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的选型计算、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钳工。(2)采掘运机械岗位群。包括采煤机、凿岩机、支架、刮板运输机、胶带运输机的选型计算、运行、维修及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钳工。(3)矿山电气岗位群。包括矿井供电设备和矿山电气控制设备的选型计算、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电工。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目前,西南地区各类煤矿中,大中专以上程度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8%左右,高级技能型人才只占一线工人的5%,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2011年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指出,通过兼并重组,使全省煤矿企业特别是富煤地区煤矿企业的数量明显减少,力争将全省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300户以内,煤矿企业规模不得低于9万吨/年,2013年不得低于30万吨/年,2015年不得低于60万吨/年。同时,将在全省打造千万吨以上煤矿企业3户以上。随着煤矿企业年生产能力的提升,采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煤矿急需大批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高技能矿山机电专业技术人才。

矿山机电专业培养目标及核心技能定位

培养目标为矿山机电技术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矿山机电技术专业基础,具备矿山通风、压气、排水、提升、采掘运、矿山电气相关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和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专业核心技能就是本专业的关键技能,是其他专业不能替代或不具备的、必须通过系统地专业知识学习、训练后获得的技能。面对矿山艰苦、高危的行业背景,结合区域煤炭生产、管理对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能力的要求,对专业核心技能进行定位,是培养“学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矿山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关键。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由思想政治及艰苦行业核心素质、煤矿固定机械核心技能、采掘运输机械核心技能、矿山电气设备核心技能四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一)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政治思想素质、煤矿固定机械、采掘运输机械和矿山电气四大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创新核心技能培养方式,构建特色鲜明的“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的矿山机电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二)核心技能培养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体系由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模块、专业理论核心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组成。其中实践教学模块由三个平台构成,通过校内实训车间教学平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训练;利用校内模拟矿井教学平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基于就业的岗位能力培养。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校内模拟矿井实训平台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核心技能的重要基础。构建基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并举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模拟矿井实训平台以典型煤矿为参照,在校园足球场下建设高仿真矿井,构建用于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矿井供电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运输系统、瓦斯监控系统和采掘工作等六大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矿山机电专业实训中的突出问题,提高了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双证书”融通的核心技能培养课程体系详见下页表4。

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在核心技能定位、培养方式和核心技能模块确定后,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矿山机电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影响核心技能培养质量的因素涉及学校的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与改进。其核心是教学工作。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在明确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技能定位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示范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和方法编制课程标准,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建设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建设,是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的前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不论是课程开发还是教学实施都需有一支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关键。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特色的重要指标,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针对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的核心技能培养方式,校内实训基地以模拟矿井为平台,建设煤矿固定机械、采掘运输机械和矿山电气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基地,为核心专业课程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高仿真的煤矿井下开展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是提高岗位技能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黎留学.机械化开采在云南地方煤矿推广应用的思考[J].云南煤炭,2011(4):42-44.

[2]梁南丁,彭新荣.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70-73.

[3]张云星.煤矿煤炭高职院建设校内模拟矿井的实践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67-168.

[4]王资,李庆芹.高职生专业核心技能的确定和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43-45.

[5]张西振,陈金玉.高职示范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法[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49-51.

作者简介:

张云星(1957―),男,上海市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矿山供电技术、职业教育。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极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继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后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对教育培训网站建设中课程资源共享及用户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当中发现教育培训网站建设中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首先技术上无法承载大量学习用户的数据访问,经常出现网站服务器宕机情况。其次,服务器不是分布式的,内容无法为全网络用户提供快速流畅的视频学习服务。在内容上课程资源访问难、更新难、兼容难、互动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这些问题也在所有教育培训网站建设中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1云计算介绍

1.1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互联网的一个比喻,互联网在过去的地图中经常被用来表示电信网络的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抽象。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到每秒10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具有如此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计算。

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对于云计算到底是什么,有上百种解释。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一种模式使用支付。该模型提供了可用、方便、根据网络接入的要求,投入到分配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服务的云计算),这些资源可以快速提供,只需投入一些管理工作与服务供应商很少互动。

1.2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将计算信息存储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远程处理或计算。这使得它的数据中心和互联网有一个对接,方便用户在计算机上查询到更丰富的信息,这取决于信息处理和存储的信息量。被广泛接受的云功能如下:

(1)超大规模计算机云,云具有相当的规模,谷歌云计算已经有大约1000000台服务器,亚马逊、iBm、微软、雅虎等的云都有成千上万的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有成百上千的服务器。云能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何位置,使用各种终端接入到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服务器,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实体。应用在云服务器上运行,但其实用户并不需要了解,不必担心应用程序的具体位置的操作。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甚至是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3)可靠性高,使用多备份数据的云,容错计算同构节点,采用可更换的措施,以确保服务的高可靠性,使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更可靠。

(4)高度的可扩展性,可动态扩展云的大小,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求。

(5)按需服务,云计算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池,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云计算如自来水、电力、煤气按计算量来计费。

(6)极为廉价,由于云计算的特殊故障容错措施,可以利用非常廉价的节点构成的云。自动集中管理云计算中心,使大量企业不必承担不断增长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

(7)云的安全问题,除了提供计算服务,云计算服务还提供了一个存储服务。但是,云计算服务目前在私人企业中,他们只能够提供商业信用。对于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特别是银行)对云计算服务的选择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性。一旦企业用户大规模使用私有机构提供云计算服务,无论其技术优势有多强,必然让这些机构有接触全社会的数据(信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数据在云计算中对数据所有者以外的用户是保密的,但对于云计算业务提供商,则没有较好的保密措施和安全监控制度约束。所有这些潜在风险都是企业组织和政府机构考虑选择云计算服务的重要前提。

2云计算在教育培训网站建中应用

2.1解决网站高并发问题

基于在云计算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教育培训网站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解决海量用户访问服务器。教育培训网站主要面向个人学习者,用户量较大,同事用户使用视频等着多媒体文件多。所以用户会给服务器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网络带宽对网络高并发的影响,需要合理增加服务器和带宽的输入,而需要充分利用系统的软、硬件缓存机制,将缓存中的内容存储在缓冲区中,减少了计算层和存储层的压力。其次需要合理的分层支持业务服务器和业务服务器,以及采用并行和分布式的计算量大的处理算法,并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采用相应的编码算法的实现。存储层需要构建一个分布式文件服务器和一个列式存储服务器,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读取,并对关系数据的配置参数进行优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未来,根据系统运行的状态和平台,逐步调整和优化适应不同的业务场景。对于大型的系统,该技术涉及到从硬件到软件,一个非常广泛的编程语言、数据库、web服务器、防火墙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面对大量的用户访问高并发请求时,基本的解决方案集中在这样的几个方面:将使用数据库服务器的高性能、高性能、高效率的编程语言,以及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器。

2.2提升教育培训网站学员学习效率

通过依托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实现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和围绕用户数据,这样用户就可以不再以大量的数据在搜索中不知所措,获得的数据变得容易。依托于云计算网络课程平台,可以拥有智能数据处理和快速数据检索,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反馈的数据分析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分析,由于在线教育面临的教学问题,它是难以监控学生的整个过程,只有通过教师课堂感觉和检查。以总结学生的困难点,同事在线教育可以依靠技术解决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反馈数据的形式进行监测,然后根据这些容易出错的课程来制定学习方案更有针对性,这也会促进网站学习人员学习更有效率。

2.3网络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在未使用云计算技术时,用户一般依靠本地资源来存储。而在云计算时代,云平台取代传统的机器,将其转换为云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廉价的资源,有效降低成本函数。此外,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平台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开发者可以轻松地扩展到虚拟环境,同时也能有效地获得其他人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将其自身的资源与他人分享,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开放。教师支持云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内容,不再只是教师自身经验的积累,而是数据分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推出的更有针对性的课程。现在线下业务教育培训和在线教育平台,最麻烦的是老师自立门户或跳槽至竞争对手,并支持教师教学从互联网云模式的借鉴,通过个人的经验积累到团队。

2.4云存储为教育培训网站建设提供海量安全存储空间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5

关键词:云南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充分体现“职业性、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应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就业方向及会计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入手,设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以珠三角的“项目式教学”和长三角的“模块化教学”显得较为成功。对云南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进行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现状

1、经济发展制约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课程创新

作为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经济近年来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轻工发育不足,高增长行业缺乏,第三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传统产业占据经济的主要地位,难以形成产业集群。经济上的落后使得市场难以为高职会计专业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传统的产业模式优势的高职课程体系停留于传统模式。会计专业显得较为突出。如在桥头堡战略下,部分学校开设了涉外会计方向,然而一方面没有足够的实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教学上难以做到产学结合,以至于所谓的涉外会计方向就是加设一门会计英语课程,没有真正培养涉外会计所需的职业能力。

2、盲目复制外省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国内当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改革的热点是:以工作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项目式驱动、任务式分解、模块化教学。云南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也争先恐后地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然而,改革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同时边际成本却递增,总体效果并未像省外发达地区那么明显。其原因在于盲目的复制省外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自身却并未能配备相应的实训环境和师资力量,结果只是变换了课程名称而并未产生内容实质性的改革。

3、职业能力课程间的纵向联系缺失

当前云南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改革的主流思想是:如何摆脱中职教育的扩展版和高等教育的压缩版。为了使人才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大部分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都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论证。然而,很少有教学部门对职业能力课程间的纵向联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是尽管开设的课程都符合企业的需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重复教学或者是真空教学的情况。

4、师资力量未能人尽其才

高职不是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引进企业专家、“双师”是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唯一途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产生了这样一个现象,绝大部分企业专家、“双师”在工作岗位上用三个月可以带出一个合格的“徒弟”,而在教学岗位上用三年教出的学生却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其原因在于无论是理论型的教师还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走上讲台都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师资力量未能人尽其才。

二、云南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以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设置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课程

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这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根据云南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我国面向西南桥头堡的战略发展思路,结合中国通往东南亚重要枢纽的区位优势,与构建面向东南亚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云南省高职会计专业应培养具备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会计、出纳、初步投融资筹划和税收筹划能力,能在中小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和财会类社会中介机构中胜任会计、出纳等基层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除了培养从事传统的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能力外,还应该根据地方经济的特色设置金融企业会计方向和涉外会计方向,一方面满足区域经济中传统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提供支持。建议金融会计方向开设支付结算、公司理财等相关课程;涉外会计开设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结算等相关课程,同时增设第二外语课程,以东南亚各国语言为主。

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模块组建

“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技能操作为主的模块化课程设置”作为课程目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应围绕“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核心来设置职业能课程体系,以确保各项能力目标有相应的课程模块。结合云南省高职会计专业的工作任务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应构建以职业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平台,以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应设置四大模块。

(1)会计技术平台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

(2)会计核心技术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关键技术知识与技能;

(3)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外延发展能力,其中选修课程模块一方面要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考虑了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要体现经济发展趋势对课程改革提出的前沿要求;

(4)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应的“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三门课程应设置为必修课程,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持证上岗;助理会计师证书对应的“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的培训课程设置为选修课。

3、对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进行纵向系统分级

会计技术平台课程模块、会计核心技术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四个模块之间应形成这样一种关系:会计技术平台课程模块为会计核心技术课程模块奠定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提升会计核心技术课程模块广度;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保障会计核心技术课程模块得到社会基本认可,即保证学生获得从业资格。因此,应进行如下设计。

(1)会计技术平台课程模块:以理论教学为主,配以实验教学,旨在夯实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掌握会计专业必备会计、出纳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于第一学年。

(2)会计核心技术课程模块:采用实训教学方式,将工作任务融入实际教学中。通过会计手工实训和会计电算实训,着重传授学生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际工作所必备基本知识。通过工作任务学生必须掌握会计信息处理能力、资金管理能力、财务软件的运用能力、财务报表的编制分析能力、公司理财能力、财务筹划能力等,课程设置于第二、三学年。

(3)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个体兴趣和需要的课程应设置于第一学年下学期和第二学年上学期,这个时期一方面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够,无法接受较为专业的拓展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正处于养成期,因此进行如此设置;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拓展课程则从第二学年下学期开始,由浅入深逐步开设,旨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外延发展能力。

(4)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由于高职教育学制为3年,为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云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第五学期便开展了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在校学习时间实际只有平均4.5学期。因此,会计从业资格证培训课程的开设不能晚于第三学期;助理会计师的培训课程以第四学期开设为佳。

4、任课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构建一支优秀的“老中青传帮带”,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支撑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队伍,是云南省所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师资队伍的构建不在于引入最优秀的人才,其核心应该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针对专业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师资队伍应进行如下配置。

(1)会计技术平台课程模块:理论课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教授承担,年轻教师充当老专家的助教完成实验课程。教学方面既可发挥老专家理论功底深厚的优势,又可凸显年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优势,师资队伍方面也实现了“老中青传帮带”。

(2)会计核心技术课程模块:以企业专家为带头人、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完成该模块的课程任务。一方面为培养学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为使教师不脱离企业实际,学校有必要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规定:除带学生实习外,教师必须利用假到相关企业工作,以紧跟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不断更新和调整会计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3)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聘请省内优秀名师、企业优秀财务工作人员承担该模块课程。既能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又能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

(4)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去年云南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无纸化考试改革,考试大纲与财政部考试大纲接轨,对云南省会计从业资格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能够把握考试动态的优秀教师承担该模块的课程。除此之外,系部还应建设并不断更新习题库。

参考文献:

[1]秦桂莲.高职会计专业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问题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04.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云计算;产业链条;供给能力

近年来,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迅猛,保持着超过30%的年均增长率,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截至“十二五”末期,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SaaS、paaS占比不断提升,混合云异军突起,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骨干企业在云计算领域创新活跃,部分核心技术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满足了12306网站、“双十一”等复杂应用场景的需求。云计算在为各类互联网业务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已经向制造、政务、金融、医疗、教育等企业级市场延伸拓展,成为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驱动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等系列决策部署和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于近期出台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云计算健康快速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它体现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纲领。未来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云计算加速产融新业态的形成。云计算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了资源配置优化,加速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交叉融合,催生了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为“双创”提供重要平台,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助燃剂。云计算也是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工业云融合了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2)云计算产业链条趋于完整。2016年,云算骨干企业收入均实现翻番,SaaS、paaS占比不断增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大规模并发处理、海量数据存储、数据中心节能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部分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云计算骨干企业加快战略布局,加快丰富业务种类,围绕咨询设计、应用开发、运维服务、人才培训等环节培育合作伙伴,产业链日趋完整,生态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

(3)开源技术成为推动云计算发展的亮点。云计算已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形态,当前开源软件在云计算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为推动云计算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在已部署私有云的企业中,有83.2%的企业使用了开源软件,国内企业在国际主流开源社区中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开源组织的交流互动,鼓励利用开源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骨干企业和个人开发者积极参与开发社区的建设,扩展云计算开源应用范畴。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7

信息技术是当今创新最活跃、渗透性最强、影响面最广的领域。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科技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态势。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云计算企业应抓住政策机遇,突破产业关键环节,在国际竞争中抢占主动权和话语权。

云计算产业是指所有支撑云计算平台搭建、运维管理及服务的软硬件设备与产品的总和,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互联网、通信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终体现,代表着未来信息产业创新应用的重要方向。在当前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快云计算产业布局的关键时期,我国云计算产业应该抓住机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的跨越发展。

第一,优化产业组织模式。积极跟踪研究产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思路和方法,将其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培育创新环境,引导企业形成以创新为荣的良好氛围;加强产业规划,探索标准的制定,统筹部署云计算技术的研发、产业发展、应用示范和区域布局,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实践步骤,强化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推进标准体系的构建,自发形成跨行业、跨领域的标准化协作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对云计算发展的利好政策,借助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信息共享、投融资等方面的能力,与中介服务机构密切合作,推动建立各类产业联盟;尊重市场发展规律,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积极促进应用、技术、产业、网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模式。

第二,持续拓宽融资渠道。“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在税收和融资等方面给以云计算产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云计算产业的投资主体可以进一步多元化,投资者应尊重科研成果的价值,与企业、中介机构、国家等各个产业主体共同努力,建立以社会资本为主体,政策支持、市场化运作的风险投资体系;推动建立云计算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整合民间分散资本,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深度参与相关企业和园区的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社会资本应将投资的目光转向基于云计算的新兴信息服务领域。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8

关键词:移动互联;医护;教育;云平台

1概述

调研公司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云计算服务的市场规模为900亿美元,中国占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可能不到3%,但却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有关云计算战略研究报告也显示: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市场规模预计从2010年的16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74亿元,年增长率为91.5%。中国互联网协会预计,到201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将达到1万亿元。

而就教育行业来说,它的发展最新趋势为云教育,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迁移称之为“教育云”,其实就是云平台服务,让教育行业信息资源系统的整合和共享,这样可以解决中国教育领域里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潜在矛盾,借助云技术实现资源平均分配共享。可以说,云计算+教育=教育云。

中国目前的云计算发展步伐与国外保持几乎一致的水平,而且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两大行业发展尤为迅速。教育云不仅仅是教育设备方面,不仅仅是把教育资源送到一个终端产品那么简单,更应该是教育方式的转变。这里要培养大量优秀的培训讲师,成为“云端”的主力军,不断充实云教育平台的内容。文章讨论的是云教育平台在医护领域的应用,第二部分对医护教育云平台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具体阐述移动互联模式医护教育云平台建设内容、系统架构和搭建步骤,第三部分给出结论。

2医护教育云平台

2.1医护教育

一个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人民群众对医护人员的素质能力寄予新的期待,医护人员对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愈发迫切。加快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护队伍整体素质,为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供人才支撑,已成为巩固深化医改成果、加快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改善民生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事关当前,惠及长远。

医护教育是医疗服务行业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一种终身教育形式。我国将其定义为大学毕业后的岗位培训性质的教育和知识更新性质的教育。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继续医学教育也引起了各国医疗卫生队伍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移动互联模式医护教育云平台建设目的是通过建立优质医护教育资源共享云平台,使得医护人员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拉升医院实力,整体提升医院医疗水平。同时优化教育流程,规范管理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和人力、财力,减少了运行投入,并考虑引入新颖的多媒体动漫教材及互动学习应用,提高医护人员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整体提升教育和学习质量。

2.2移动互联模式医护教育云平台建设

在云平台上架构医护行业能力教育与考核平台系统,系统以会员制方式为医护人员素质提升提供学习环境与自我测试环境,系统融合移动互联技术、weB交互技术、短信平台技术、情境教学技术,构建医疗a行业理论与实践知识数据库,开发升级式、多规则的考核系统。移动互联模式医护教育云平台系统基于B/S模式架构运行于mS平台的应用软件,系统采用开放性结构,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只要提供数据库接口就能很容易与各种应用软件对接[1]。在移动互联应用细节上表现得更加人性、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同时结合用户需求,满足现在各行各业的网上考试、网上学习要求,系统灵活性强,安全性能高[2]。在互联技术的系统应用方面采用新兴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在线方式的考试和学习。移动互联模式医护教育云平台建设内容如图1所示。

图1移动互联模式医护教育云平台建设内容

该医护教育云平台为医护人员开辟了专门的应用环境,医护人员通过手机、家庭电脑、paD等设备通过无线或者有线网络都可以进入相应的学习界面,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度、为自身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医院信息中心搭建移动互联模式医护教育云平台,建设方案涵盖了医护教育数据挖掘、教育数据仓库和教育数据移动互联传播三大系统。教育云平台包括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以及软件服务。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硬件部分,通过虚拟化技术提供基础硬件平台服务;平台服务,包括认证、授权、数据管理等平台服务系统,主要由中间件、数据库以及开发平台等组成;软件服务,是教育云的上层服务,也是教育云的核心部分,教育信息化系统部署在该层,通过统一门户提供服务,是用户获得服务的入口。基于这个教育云的平台以前很多不能共享的教育资源现在可以共享了,对于每个教育阶段都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该教育云平台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图2教育云平台系统架构

具体搭建步骤如下:

第一步:运用虚拟化技术对现有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搭建教育数据中心的云计算基础平台。可以采用power7小型机1台,X86服务器2台进行计算资源整合,建立计算资源池;利用5020存储、V7000存储实现可管理的存储虚拟化,利用sun交换机、核心交换机做网络虚拟化,搭建医护教育云平台。

第二步:运用专业的数据库软件搭建教育数据中心的数据仓库,将分散在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过滤,并转换为标准格式数据存放到数据仓库,实现“多口径输入,统一口径输出”[3]。选择多维数据仓库用于数据管理,与传统二维仓库相比,多维数据仓库能够更有效地保障数据安全性和准确性。

第三步:对数据仓库的标准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教育信息系统和管理辅助决策系统。数据从各业务系统通过etL抽取出来,加工后放入数据仓库中,深入挖掘制作知识报表,通过局域网展现为知识条目,利用关键技术进行考核指标分析[4]。

3结束语

文章重点讨论云计算机技术在医护教育中的应用,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云计算将成为未来人们获取服务和信息的主导方式。云教育平台比传统的网络教育平台更适用于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国臻.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5:114+116.

[2]赵姝淳,孙曙辉.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4,1:49-53.

[3]张爱玉,周卫东,夏吉广,等.云平台搭建的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安防,2012,9:88-94.

[4]龚洪敏.基于云计算环境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9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作用

大数据指的是通过不同方式收集来的庞大数据群,大数据属于一种信息和数据资产。大数据信息来自于多个方面,例如人员信息、通讯信息、金融信息、医疗信息等,这些数据积累在一起十分庞大,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处理后,就会大大提升数据和信息的价值。大数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主要是大量、高速、多样、价值。

大数据不仅包含互联网上的信息,还包括世界上存在的物质相关信息,不仅具有技术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大数据技术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依托于网络技术,大数据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需要,识别出有益的数据,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大数据分为很多类型,主要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三种,结构数据处理起来相对简单,非结构数据处理起来相对复杂,介于二者之间的就可以称为半结构数据。它们的区别在于数据的表示是否存在预先定义好的数据模型。

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利用创新的处理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和生产效率。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或虚拟化技术。

二、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现状

尽管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很多领域应用的如火如荼,但其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还较为有限,主要受限于还缺少大数据应用的环境,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对于大数据技术认识还很有限

大数据技术作为一个新技术,大部分企业管理者还没有认识到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价值,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属于最基础的管理工作,用不上大数据技术;也有的认为大数据技术的实施环境与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差异较大,人力资源管理中利用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这样的错误思想影响了大数据技术的实际应用,阻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二)员工信息数据库还不健全

大数据技术应用离不开海量数据做支撑,但很多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还在沿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对“事”的管理,员工信息数据库还较为简单,信息采集量较少,信息录入依然采取人工的方式,人力资源管理较为机械化。数据资源的不健全,无从谈及大数据技术应用。

(三)没有建立大数据技术平台

目前,大部分企业由于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支撑,还没有建立大数据技术服务平台,也因为认识有限,没有借助第三方服务平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部整体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有限,缺乏信息采集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不足,限制了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三、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其管理工作不容小觑。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实际应用,不断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体现大数据管理理念,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大数据管理模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实现战略化人力资源管理,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内容之一,现有的招聘方式多是靠招聘人员的经验和主观评价,缺少科学的数据分析支撑。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升人才招聘质量,提高人岗匹配分析准确率。

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于人才教育经历信息及其掌握技术资格认证等基本信息的核实;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采用更多元化的评价手段,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其文化知识水平、个人爱好、业务能力、适合的工作性质等,从而判断出人才的价值,进而为其安排合理的岗位。企业将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与人力资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选用,还能挖掘现有员工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薪酬管理。

合理的薪酬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但薪酬水平不是越高越好。如何制定具有竞争力又符合其价值的薪酬,大数据技术可以发挥其作用力。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人才进行多维度测评,以及分析同行实时市场薪酬水平,可以做出更精准的制定。

(三)大数技术应用于员工培训管理。

通过大数据分析行业岗位所需的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对不同岗位职工进行集体培训和单独训练。结合大数据的科学分析,进行考核标准和培训计划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提升人力资源培训效果。根据需要判断员工适岗情况,有针对性采取进行培养锻炼调岗等措施,保障企业高效平稳运行。

四、大数据应用的条件保障

(一)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是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很多模块,如人才规划和引进、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福利待遇、员工关系等。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改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加强其数据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完善各类数据库的建设,拓宽人力资源数据来源,增加数据的厚度,为进一步客观准确地分析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建立管理分析模型提供基础保障。例如企业要构建员工管理模型,针对同岗位的员工进行信息归纳和管理,加强样本、维度、指标的管理。同时要及时汇总同行业的员工信息和数据,除了一些一般要素,还要总结员工活动和行为,这些大数据都可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和参考,进而提升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制度建设是大数据应用的文化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大数据技术,相关的制度一定要完善,只有制定了完善的人才招聘、培养、考核及薪酬分配等管理制度,最后的管理结果才会更让人信服,员工才能在一个相对公平科学的人文环境中健康良性发展。

(三)专业技术人才是大数据应用的人才保障

大数据应用中,如果数据收集筛查出错或建模不合理,要素考虑不全面等问题出现,最后分析都可能出现片面或错误的结果。算法定义行为,人才决定算法。有经验、有知识储备的专业网络技术人才和信息处理筛选研究的统计精英人员是大数据得以有效应用的人才保障。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10

【关键词】云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功能规划

一、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概述

创新与创业教育始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一直深受重视,而英国、瑞典等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体系。我国创新与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末期,1999年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全国首届(1999)“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后,部分高校对创新与创业教育进行了一些自发性探索。温恒福(2002)提出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002年初,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单位[3]。2005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增加,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已经涵盖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等各个领域。而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处于发展阶段,落后于北京、上海与江浙等地区,缺乏规范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培训机构,各类高校开设的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相对较少,广东高校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广东大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与创业素质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创新与创业教育更侧重于讲授创新与创业理论、思维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创业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等等,而针对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外部保障条件,创新与创业教育信息软件平台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二、云计算与云服务发展概述

所谓“云”,是指一个云状的、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的、由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构成的群域。云计算资源来自于虚拟的互联网,从而提高it效率,增强服务敏捷性,并降低建设与使用成本[1]。而“云服务”是指基于云计算的新型软件服务模式,云服务能够让用户从任何地方访问“云上”所有的应用程序和文件,从而不再受到桌面限制,使得群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变得快捷高效。云计算主流服务模式是“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asaService),是指软件厂商采用云计算技术,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公用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已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在线租用”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并按使用服务功能的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的新型运营模式。谢亿民、曹玫等(2006)针对SaaS云的概念、发展、演进、影响进行研究;陈康、郑纬民等(2009)针对云计算概念、范畴、平台、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云分布式基础构架模型;孟凡生、昌中作等(2011)针对SaaS模式的平台结构、数据组合、隐私保护、成本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云服务”在全球应用已十年时间,2002年推动基于在线租用的销售管理系统,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云服务提供商,功能包括:销售云、服务云、网络社交平台、云数据存储、移动云等,能够实现跟Facebook、twitter、iphone等应用程序集成,其在线用户数量已达数千万,已经崛起成为跟Sap、oracle等软件商并驾齐驱的大型云服务提供商。我国“云服务”SaaS行业紧跟国外发展态势,其功能应用已经覆盖了CRm、SCm、eRp、oa、项目管理等多个领域,也出现了“XtoolsCRm”、“e商在线”、“阿里软件”、“维普时代”、“八百客”等云服务提供商,我国SaaS“云服务”行业已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三、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云服务”平台构架

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云服务”平台可采用教育部门主导,云计算开发企业参与,成立第三方运营机构,采用SaaS云服务模式运行。广东高校云计算创新创业平台需要构建强大的底层技术支撑,同时需要规划、设计强大的管理系统与功能模块[4]。

1.硬件及网络架构。“云服务”创新创业平台将为广东高校提供统一的网络与系统架构,各类高校没有必要配置单独的服务器和管理人员,而是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只需要在广州市配置一套大型服务器系统,各类高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高校“云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并获得高质量的功能软件,其网络构架将使系统软、硬件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布局如图1所示。

2.广东高校“云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体统结构。广东高校“云服务”技术平台采用多层的云计算体系结构,其最底层是基础设施层,提供计算、存储、带宽等按需的iaaS云基础设施服务,这是所有应用功能的基础;第二层是为系统开发、集成,提供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的paaS系统管理层,这是系统资源管理及第三方应用功能集成的综合管理平台[2];第三层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各类应用功能,提供在线SaaS软件服务,包括: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创业实践训练、信息、交流协作等功能,能够为广东各层次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大的在线管理。

四、广东高校“云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应用功能规划

广东高校“云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将聚集广东各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同时为高校提供基于SaaS云服务模式的在线管理平台,实现学生、老师、企业与高校管理人员的多维互动,并提供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实践、教学、比赛、与管理功能[5],其平台应用功能规划如下图2所示:

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云服务”平台应用功能,主要包括:学生个人管理、高校综合管理、教师个人管理、高校师生交流、创新创业赛事、教学资源管理、企业导师交流管理等模块,并提供系统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流量计费管理等功能。

1.学生个人管理模块。为广东高校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提供统一的登录平台。

(1)个人信息:提供注册、帐号、密码管理及个人信息修改等相关设置功能。

(2)课程修习:通过云服务平台,学生实现选课、查询,并能实现在线学习。

(3)个人赛事:高校学生通过云服务平台参加各类大赛,并提供强大的管理功能。

(4)创业实践:在线提供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指导,例如:团队组建、商务计划等。

2.教师个人管理模块。为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提供管理、协作、交流平台。

(1)教师信息:为教师提供注册、帐号、权限、密码管理及个人信息等设置功能。

(2)课程管理:为教师提供课程创建、申报、开课、讲授、班级管理、评分等功能。

(3)待办事宜:教师进行日常事务处理的办公平台,处理、查询各类待办事项。

(4)训练指导:针对学生参赛或模拟训练提供任务安排、在线指导、记录等功能。

(5)教学助手:为老师提供教学助手功能,例如:资料查询、作业管理、演示等。

3.高校综合管理模块。为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管理功能,加强对课程开设、教师队伍、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监控。

(1)教师管理:提供教师信息录入、级别认定、课时管理、绩效考核等功能。

(2)课程管理:提供课程创建、课程审核、课程管理、课程分配等管理功能。

(3)成绩管理:针对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成绩与成果进行管理,实现动态监控。

(4)质量评价:针对训练效果与质量进行评价,例如:调查、评估、汇总等功能。

4.高校师生交流模块。师生信息交流(交互)是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核心功能,通过创建群组,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提供双向、互动、即时的信息交流功能。

(1)师生群组:为创新创业教育创建师生群组,提供群组管理、资料共享等功能。

(2)即时通信:运用一对一、一对多等群组方式,进行即时通信,并绑定手机。

(3)电子邮件:为学生、老师提供电子邮件功能,并提供超大文件转输与下载功能。

(4)视频会议:提供“适时云会议”功能,实现双向、多向语音通话与视频服务。

5.创新创业赛事模块。创新创业赛事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本平台提供强大的赛事管理功能,实现高效、快捷、公开、公平、公正的大赛管理。

(1)赛事:为高校、企业、合作机构及教育主管部门提供赛事举办、功能。

(2)赛事管理:实现赛事网络化管理,包括:报名、组队、资料提交、付费等功能。

(3)评测奖励:对赛事成果进行公示、奖励、宣传,并对比赛效果进行评测、反馈。

(4)团队协作:为赛事组织者提供协作办公,为参赛者提供团队交流、协作功能。

6.教学资源管理模块。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资料、课件、文档等,创新创业云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管理功能,大大方便了教学资源管理与共享。

(1)课程资料:记录所授课程的相关资料,例如:教案、教学日历、考核成绩等。

(2)教学课件:提供教学课件制作、存档、演示、下载等多项管理功能。

(3)文档管理:提供创建、删除、修改教师文档功能,提供各类文件夹管理功能。

(4)知识共享:为教师、企业人士、创业指导专家之间的协作交流,提供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知识共享、文档交换、在线交流等。

7.企业导师交流管理模块。为创新创业平台企业导师,提供在线交流与协作管理功能,加强校企业合作,促进广东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

(1)校企合作:提供校企创新创业项目合作申请、审核、记录、查询等功能。

(2)导师群组:为企业导师提供群组协作与交流,能够创建群、组,并提供管理。

(3)培训讲座:为企业人士提供培训(讲座)开设、内容介绍,时间安排等功能。

(4)信息交流:为企业导师群组提供信息交流与协作,包括:论坛、即时通信等。

五、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推动,2020年前后,我国力争成为创新型国家,因此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得更为迫切。随着“云计算”技术与“云服务”SaaS模式的逐步成熟,其必将在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广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提高互联网科技意识,站在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云服务”应用模式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巨大的整合作用。同时广东需要开展高校“云服务”需求分析、系统构建、技术开发与应用功能规划等相关工作,同时运用新兴的SaaS模式进行创新与创业教育管理,以促进广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michaelmiller.云计算(第一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2]吴吉义,平玲娣,等.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J].电信科学,2009,12(11).

[3]孙宏文,戴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4]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20(5).

[5]张家贵,罗龙涛.基于云计算理念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