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农业行业分析十篇现代农业行业分析十篇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2:07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农业信托分区施策运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41-03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农业领域日益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为科学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业部将农业领域划分为“红、黄、蓝、绿”四大区域,本文通过分析“绿区”、“蓝区”、“黄区”、“红区”这四大区域中典型的农业信托投资案例,对有效的农业信托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其投资现代农业中农产品的选择方向,为政府引导农业信托投资农业提供政策参考,为信托公司在进行农业信托选择方向时提供依据。

一、农业信托相关理论分析

农业信托主要指的是一种通过发行信托产品集中社会资金投资农业项目上去的投资方式。

(一)农业信托分类

目前,在国内实施比较成功的农业信托种类有农业财产权信托、农事服务一体化信托、农产品价格指数投资信托。

农业财产权信托,主要指的是一种将以土地为载体的果园、鱼塘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承包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作为信托产品向社会吸引资金,将所得收入分配受益人的农业信托方式。

农事服务一体化信托,主要指的是一种将农产品产前的土地流转环节,产中的种养环节以及产后的加工销售环节整合起来,由信托公司提供信托资金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信托方式。

农产品价格指数投资信托,主要指的是一种通过龙头企业与信托公司共同商定农产品基准价格指数,并以此引入社会投资者的农业信托方式。这类信托将投资收益与权威部门监测的农产品价格指数挂钩,生产企业愿意接受,投资者也容易理解。

(二)农业信托运作模式

目前,农业信托的运作模式主要有:双合作社模式、政府模式、合作社+信托+农业企业模式等。

双合作社模式。通过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和信托农产品合作社,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把信托产品经营权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信托公司再把土地租赁给信托农产品合作社收取固定的租金模式。

政府模式。村集体把信托产品经营权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信托公司与政府合作,由政府作为中间人,向农户以及信托公司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仓储等产销环节全方位支持,以保证信托项目的有序运营的模式。

合作社+信托+农业企业模式。村里成立农业信托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信托产品经营权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吸引农业企业投资入股的模式。

(三)农业信托资金筹集方式

农业信托资金筹集方式主要有单独管理资金和集合资金信托两类。

单独管理资金。主要包括信托公司存放金融机构的存款或信托资金;投资国债或企业债券;投资短期票券;国内上市股票;国内证券投资信托基金,以及一些结合信托机构自身信托投资及农业开发业务专长,引导信托资金投资于政府编列预算执行的开发项目。

集合资金信托。主要包括向社会公众或者社会不特定人群作为委托人,以购买标准的、可流通的、证券化合同作为委托方式,由受托人统一管理农业信托资金的业务;向有风险识别能力、能自我保护并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的特定人群或机构为委托人,以签订农业信托合同的方式作为委托方式,由受托人集合管理信托资金的业务。

二、农业信托在现代农业“四个领域”的投资模式分析

(一)农业信托投资“蓝区”的模式分析

“蓝区”鼓励投资的项目包括产前的商业性研发和生产销售,产中的设施农业、畜水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全程农业机械化服务,产后的农产品检测、加工、储藏、物流、销售等方面。

农业信托投资“蓝区”的信托资金投资方向倾向于全程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投资项目,具体投资的农产品多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果蔬类农产品,农业信托类型为农事服务一体化信托,信托模式多为双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即信托公司负责产品的投资以及运营管理,而当地合作社则更多需要承担起果蔬的种植和生产工作,这类产品在当地有着较好较快的销量保证,考虑到“蓝区”投入风险大,但利润较高,回收较快的特点,北京信托公司在蓝区农业信托投资力度较大,收益也相对较高,正是由于高利润带来的公司和农户的积极性,使得政府在这一区域不论生产还是经营环节,承担的工作相对较小,但高回报也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政府需要起到宏观调控、降低风险、保证市场有序公平运营的工作。

(二)农业信托投资“绿区”的模式分析

“绿区”鼓励投资的项目包括农田水利、农业科研能力条件建设、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农业生产的“四荒地”开发等方面。

对农业信托投资“绿区”的信托资金投资方向倾向于农田水利基础项目,具体包括农田、土地等项目,农业信托类型采用农业财产权信托,信托模式多为政府模式,即由信托公司负责产品的投资,而政府农产品经营管理以及土地租赁工作。由于土地是国家生产经营的根本,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信托公司在这一区域的农业信托投资力度较大,考虑到“绿区”投入高,风险大,且回收慢的特点,政府不能与在“蓝区”一样仅仅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就行了,还需要政府在这一区域更多地经营服务,为农户的生产经营和土地租赁以及信托公司的收益提供支持。

(三)农业信托投资“黄区“的模式分析

“黄区”主要涉及大田种植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农业信托投资“黄区”的信托资金的投资方向倾向于大田种植项目,农业信托类型为农事服务一体化和农业财产权两种方式,信托模式更倾向于政府的运作模式,即由信托公司负责产品的投资,而政府农产品经营管理以及土地租赁工作,由于大田种植的玉米,水稻等作物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同样需要在政府再生产经营上给予保证,考虑到“黄区”相比于“绿区”投入期更长性,比较效益偏低,回收周期又同样长的特点,亟需政府承担起这一区域的中间人任务,一方面,信托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为农户再生产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以及政策支持。

(四)农业信托投资“红区“的模式分析

“红区”主要包括高毒高残留农药制售、高污染的超大规模畜禽养殖、粮食转化乙醇、食用植物油料转化生物燃料、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工、湖泊和水库投饵网箱养殖等领域,由于“红区”本身高污染、高消耗的特点,这一区域是不允许工商资本进入的,所以无法进行农业信托投资,在此不作分析。

三、农业信托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山东青州绿色蔬菜种植项目的“双合作社模式”案例分析

1.案例简介。山东青州何官镇的蔬菜种植项目是以农民自发组织的土地合作社为基础构建的,目前青州的家庭承包地88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35万亩,土地确权面积也达到一半以上,中信信托投资公司为主要的农业信托投资方,当地种植的蔬菜主要有西葫芦、山药、胡萝卜等多种绿色蔬菜项目。项目实施中,中信信托不直接经营农村蔬菜生产,而是为项目合作社引入先进企业,将先进企业与合作社、农户联系起来,与当地土地合作社签订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土地合作社负责绿色蔬菜的种植和生产工作,而信托公司则主要负责信托产品的投资运营工作,中信信托公司介入土地流转信托的具体运营和盈利方式正在呈现。

在作物生产方面上,目前企业引入德国拜耳作物科学,通过多种方式向农户引入创新的农业技术和产品,有效提高绿色蔬菜农产品的产量和收益。

在物流方面,信托公司引入顺丰物流,在青州建一个物流基地方便从当地运营绿色蔬菜产品,可以有效提高鲜活农产品质量,提高收益。

在投资方面,发放类似银行卡的信托收益凭证给农户,中信信托将土地流转费用发放到卡中,同时该卡具有透支贷款信用凭证,农户可凭此卡片透支贷款。

2.经验借鉴。山东青州何官镇的绿色蔬菜种植项目是属于农事服务一体化的农业信托类型,在运行模式上属于双合作社模式,即项目合作社将绿色蔬菜种植项目的经营权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由信托公司负责这一项目的经营投资工作,信托公司再将具体的生产销售工作委托给土地合作社负责的一种运行模式;信托公司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了绿色蔬菜项目这一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作为投资方向。

从整体来看,该公司从生产、物流、资金投入等多方面进行投资,科技、资金投入相对较大,资源消耗量大,不过也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加之当地土地合作社的绿色蔬菜种植已经占据一定市场,而蔬菜项目本身回收期又相对短,收益大,有着良好的前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由于该项目回收快,效益高,可以给农户以及信托公司带来更多的生产经营上的积极性,并不需要政府太多的干预也能顺利实现项目的运营,但考虑到该项目投资较大,投资风险也相应较大,需要政府在风险控制、宏观调控上给予大力支持。

(二)黑龙江兰西玉米种植项目的政府模式案例分析

1.案例简介。黑龙江兰西的玉米种植项目主要投资的农业品种为当地大面积种植的玉米作物,该项目的投资方为北京信托投资公司兰西分公司,兰西中信公司主要是由中信信托公司、省农科院、哈尔滨谷物交易所共同出资3000万元成立的。信托公司通过与政府在生产经营以及技术物流等方面合作,在政府的保证下,进行生产经营工作。

在投资方面,信托公司通过对合作社农民发放信托凭证,作为农民获得土地收益权的一种法律证明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农业信托投资。

在技术方面,信托公司主要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办中信兰西农民学校,讲授农技课程,培训职业农民,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从而有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生产方面,兰西在榆林镇辟建万亩部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园区地块,将全县的40万亩玉米纳入土地信托化改革,整合34个农机合作社,全程提供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整合省农科院、兰西农技推广中心科技人员全程进行技术服务。同时,国家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有助于玉米的进一步增产,从而提高玉米销量。

在物流方面,对兰西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进行整合,发挥谷交所市场资源优势,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物流的保证可以有效提高鲜活农产品质量,提高收益。

固定收入方面,兰西中信公司引导农民自愿将承包的集体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受托农民承包地后,经过整理,再二次信托给中信信托公司,由中信信托公司对合作社农民发放信托凭证,作为农民获得收益权的一种法律证明。

2.经验借鉴。黑龙江兰西的玉米种植项目属于“政府模式”的农事服务一体化的农业信托类型,即由政府作为信托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中间人,负责在技术、物流、仓储等生产经营各个方面与信托公司合作,大力支持和帮助信托公司的生产投资的一种运行模式;该信托公司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充分考虑当地玉米产业的地区特色,选择了玉米项目作为投资方向。

从整体来看,该公司从提高农民技术、生产、物流、资金投入等多方面进行投资,科技、机械、资金投入相对较大,但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兰西玉米作物的收益,信托公司组织农民承包土地的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农民保证稳定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加之当地土地合作社的玉米种植已经占据一定市场,有了相对稳定的收益,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投资和产业升级,又有了当地政府在技术、服务、物流上的大力支持,投资风险小,市场前景巨大,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由于玉米这类粮食作物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再加之这类作物本身投入大,生产期长,收益低,需要政府与信托公司大力合作,大力支持其经营投资工作。

四、政策建议

首先,“蓝区”最适应的信托类型为“农事服务一体化”信托,信托模式为双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全程农业机械化服务项目较多,收益好,信托公司积极性强,但投资风险大。政府应建立明确的动态监管制度,减低风险,保证市场有序运行,保证农户的稳定收益和农业正常发展

其次,“绿区”最适应的信托类型为“农业财产权”信托,信托模式为政府的运作模式,由于“绿区”农田土地项目较多,而土地是农民生产经营的根本,需要政府明确干预范围,与信托公司分工合作。在这一区域为提供必要的经营服务,为农户的生产经营和土地租赁以及信托公司的收益提供支持

最后,“黄区”最适应的信托类型为农事服务一体化和农业财产权两种方式,信托模式为政府的运作模式,“黄区”多为玉米、水稻等大田种植项目,对于这类关系国家命脉的项目,则需要政府更多地进行干预,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与信托公司加强合作,在仓储、生产等环节给予必要的支持,解决好农民的民生问题,这样一来农业收入才能稳定,农业信托投资才能有保证。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分区施策”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民日报,2014.5.12

[2]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mS1010

[3]张少明.我国农业信托融资模式研究.兰州大学,2013

[4]闵文文.走进农业金融信托化时代.当代金融家微博,2012.10.15

[5]胡萍.“农业+信托”有多少精彩可以期待.金融时报,2015.4.13

[6]李小兵.征战土地流转信托并购专家.中国中小企业,2013(9)

[7]万蒙.东部地区农业信托融资模式及发展路径.农业经济,2014(8)

[8]林远.农地流转信托项目多地开花.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4)

[9]张艺良.信托新品迭出资金流向紧随政策热点.证券日报,2010.1.29

[10]张少明.以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为对比,对农业龙头企业信托融资现象的探讨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2(4)

[11]夏青.中信信托杠上大农业高大上能否真正接地气.中国经济网,2014.3.28

[12]贺卫东.中粮信托发起60亿基金农业金融战略浮出水面.21世纪经济报道,2011.4.13

[13]肖璐熠,刘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农村土地信托方式的作用.改革与开放,2014(17)

[14]类娜.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典型模式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2(7)

[15]王蓉.推广土地流转信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青年记者,2014(8)

[16]周艳红.推动农村土地信托机制培育乡村休闲农业.科技创业月刊,2008(2)

[17]秦炜.土地流转信托再添新兵最优盈利模式仍待解.中国证券网-证券日报,2014.8.1

[18]吴本健,申正茂,马九杰.政府背书下的土地信托、权能配置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自福建S县的证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9]蒲坚.信托服务实体经济大有可为.红旗文稿,2012(22)

[20]亓彩云,胡磊,储节旺.现代农业引入信托机制研究――以安徽宿州为例.现代农业科技,2015(6)

[21]魏昀天.农业经济发展的供应链信贷金融支持的盈利分析――以新型农村信托制度设计为视角.江苏商论,2014(17)

[22]叶干英.“信托农业”盘活土地增红利.安徽日报,2014.1.14

[23]王永珍.贷款“升级版”给力规模经营.福建日报,2013.11.28

[24]金立新.搭好台子:中信信托的“农业阿里帝国”梦.金融时报,2014.3.24

[25]刘远风.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基层政府职能――以湖南省沅江市草尾镇土地信托流转为例.经济论坛,2015(10)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新疆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

一、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有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比较多。比如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把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分为收入和消费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与投入、农业生产技术与教育、农业组织与经营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等7大类22项指标,同时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四个发展阶段,即:起始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完全实现阶段。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情报所提出了一个由11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五高六化”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并制定了具体的量值。

2010年蒋和平、辛岭建立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测算,该指标体系包括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4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明显,东北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徐星明、杨万江根据系统学、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学原理,采用弹性系数法,通过建立“综合目标分层加权测评法”来测算我国各地及沿海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中提出了建立包括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保障系统2个一级指标、农业生产条件等5个二级指标,共17项个体指标。

对农业现代化与金融支持的相关性文献较少,可能是由于农现代化程度和金融支持的衡量指标不易测算,以及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得。

本文将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与金融供给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二、新疆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综合现有的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固定资产投向农业的比重、有效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单位面积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粮食产值、人均肉产量、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数比重、森林覆盖率、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9个指标作为原始变量以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别用x1、x2、x3、x4、x5、x6、x7、x8、x9来表示。选取本地区各年的农业贷款用于反映金融支农程度,用fa来表示。

(二)实证分析

1.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本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上述9个农业现代化指标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经过检验得出,bartlett值为57.066,sig为0.014,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形检验的原假设;同时由于kmo值为0.726,这表明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并且效果较好。

2.构造因子变量。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因子变量,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从而得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见下表)。因子变量有两大特征根:6.293、1.697,它们一起解释了原变量的标准方差的88.778%(累计方差贡献率)。综合以上分析,可见提取前两个公共因子f1、f2能反映原始变量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

totalvarianceexplained

3.解释因子变量。为了加强公因子对f1、f2的分析解释能力,先对提取的两个主因子变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用方差最大旋转法(varimax)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从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看出,固定资产投向农业的比重x1、有效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x2、单位面积机械总动力x3、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x4、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数比重x7、森林覆盖率x8、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x9在旋转后的公共因子f1上因子载荷系数大,说明f1主要反映这七个变量,因此将公因子f1定义为基础因子。同理可以看到公因子f2在单位面积粮食产值x5、人均肉产量x6这2个变量上拥有很大的载荷值,这2个变量与农业现代化产出效率有关,可将f2定义为生产效率因子

rotatedcomponentmatrixa

4.计算因子得分。根据spss16.0输出的因子得分表,得出旋转后的因子得分函数的表达式如下:

f1=-0.188x1-0.115x2+0.203x3+0.193x4-0.022x5-0.176x6-0.092x7+0.219x8+0.131x9

f2=0.046x1-0.118x2-0.108x3-0.060x4+0.353x5+0.506x6-0.167x7-0.269x8+0.059x9

在此基础上,再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即:各主因子方差与累计方差的比例)将两个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平均,构建出能够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因子得分函数fz=0.79f1+0.21f2,计算得出综合因子。

5.农业产业化水平与金融支持的线性回归分析。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fz=β0+β1fa+e。其中:fz代表农业现代化水平,fa代表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fa取各年的农业贷款值),e表示残差。

用spss对fa和fz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fz为因变量,fa为自变量。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时需要考虑异方差的问题,所以本文直接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如下:

fz=-1.768+0.009fa

r2=0.930f=105.977p(f-statistic)=0.000

coefficientsa,b

回归结果显示,常数项和自变量的t统计量检验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105.977,p(f-statistic)=0.000,说明金融投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自变量前的系数是0.009,并且自变量系数是显著的,说明二者呈正自相关关系;判定系数r2=0.930,说明金融投入对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好的解释程度。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可消除异方差,t检验、f检验可靠,因此回归方程较好的表明了金融支持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三、实证结论

由实证结果显示,可以有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整体上看,新疆在2000至2011年这十二年里,农业现代化各指标和金融支农指标的数额逐年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反映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金融支农程度的提高。

第二,第一个公因子与有效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单位面积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数比重、森林覆盖率、固定资产投向农业的比重、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关系密切;第二个公共因子与人均肉产量、粮食单位面积产值密切相关,说明加大对这几个方面的金融支持,可以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第三,由回归结果可知,对农业的金融资金投入越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提高新疆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就需要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作为保障。基于新疆现在的农业发展现状,有必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合理配置、优化安排农村金融资源,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悦,梁颖.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

[2]滕明兰.广西农业现代化测评与路径探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2(10).

[3]倪慧,张士云,江激宇.新时期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襄樊学院学报,2012(5):58-61.

[4]赵红丽,卢玉文.新疆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11(6).

[5]王卫平,王秀强,伍燕.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昌吉州为例[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1(1):24-28.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篇3

我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及其农村风貌有了显著的改变,但目前中国农业仍然面临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瓶颈问题,现阶段的农业总体上还处在近代农业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粮食需求也出现大幅增加,不少国内农产品供求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有待提高[2]。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义深远。但是,迄今为止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不多,对农业现代化的量化评价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因此,如何科学的阐述评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构建合理有效的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对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3]。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并借鉴国内外现代化研究中所建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指标和相关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衡量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2研究方法

目前相关文献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是单项指标评价法通过单项指标的对比,评价单项指标的发展状态及所处的地位,由此综合判定分析整体水平;二是综合评价法,通过对单项指标进行加权,并进行综合合成得分,以评价对比不同区域的等级次序。由于单项指标评价法对各区域的综合评判不够科学全面,且该方法不能对不同区域间的状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因此,本文采用两种方法的结合形式来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4][5][6]。

2.1指标选取

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构建了农业现代化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7][8]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农业社会系统,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从业人口百分比、恩格尔系数、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管理人员、乡村医疗和卫生人员6个指标;农业经济系统,包括人均粮食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3个指标;农业资源系统,包括有效灌溉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拥有量3个指标;农业环境系统,包括森林覆盖率、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村用电量3个指标。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具体结果见表1。

2.2标准化处理

由于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的指标性质各不相同,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各项指标值为参照值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分为2种类型:

3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方法,得到我国进入21世纪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况(见表2)。

3.1农业现代化系统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分类系统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农业经济系统(2.0045);农业社会系统(1.7394);农业环境系统(1.5862);农业资源系统(1.3161)。

第一,2000―2013年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中农业经济系统发展水平提高最快,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为7.18%,远远高于农业现代化平均增长率。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于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贡献最大,农业经济系统的高速发展也将会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第二,农业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稍高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其年平均增长率为5.28%,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均是正向指标,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

第三,农业环境系统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相似,其年平均增长率为4.19%,稍低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

第四,农业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是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系统中增长最为缓慢的,2006年之前都在1左右波动,2006年之后稍有提高。农业资源系统年平均增长率大大的低于农业现代化综合年平均增长率。

3.2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2000―2013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其年均增长率为4.6%,2013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是2000年的1.6434倍。

4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VaR模型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农产品需求将日益增长,同时,农村土地、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会加速外流,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施展产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步调。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转向城镇,从而使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建立在感性经验和手工工具基础上的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对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调配,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及就业结构的调整。河南省不仅是一个人口大省,而且还是一个农业大省,经过多年的努力,2000年底到2010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已由23.2%上升到39.5%,实现了快速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由农业经济转型到工业经济以及信息经济的必然结果,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使用“城镇化”一词,并号召全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河南省认真贯彻执行党关于“三农”的各项方针,制定和推动了多项政策,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河南省农村和农业经济通过不断地结构调整,取得了全面发展,逐步迈向农业现代化阶段。河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中原城市群为主题,其中郑州作为中心城市,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直接带动河南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间接拉动开封、鹤壁、驻马店3个增长极的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以驻马店为“中心”的黄淮城市群和以鹤壁为“中心”的豫北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相关研究回顾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和产业调整关系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探讨,把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重点。如吉尔等认为,坚持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增长,第二产业就能为第一产业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工业部门可以用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提升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与此同时,随着农业部门的产量增长,农业剩余增加,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向工业部门提品,以加快工业积累和扩张,形成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赵伟峰等在《农村城镇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中,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用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杜亚萍提出,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所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有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农村城镇化,以此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王瑞鹏等认为,造成现阶段新疆城市化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事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过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困难。陈江龙等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出发,对江苏省“三化融合”现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上升趋势明显,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下降;江苏省“三化融合”过程中表现出的最主要问题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脱节,以及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基于此,文章提出江苏省要实现“三化融合”,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三化”同步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河南省的还很少涉及,本文立足河南,根据河南省的数据,通过建立三者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河南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三者之间相互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择

根据现有研究的指标选取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r)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劳均农用机械总动力(ap)来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is)来衡量产业结构。本文的研究以1980年至2012年的河南数据为基础,数据来自历年《河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ur、lnap、lnis,对这些数据的一阶差分处理为dlnur、dlnap、dlnis,二阶差分为d2lnur、d2lnap、d2lnis。

(二)单位根检验

我们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此来避免非平稳序列可能会产生的虚假回归现象,我们采用aDF单位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水平,如表1。表1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lnur、lnap、lnis无论在什么显著水平上都不显著,即这三个时间序列式非平稳的;在5%显著水平上,差分dlnap、dlnis显著,这两个时间序列平稳的,但是dlnur不显著;进行二次差分,d2lnur、d2lnap、d2lnis在1%水平上显著,可以认为非常显著,拒绝原假设,认为三者是平稳序列,而且是二阶单整i(2)。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engle-Granger检验是基于VaR模型进行的,为了方便进行协整分析,首先构建一个VaR模型。由于三个时间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eG法检验来确定模型中的协整向量个数。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三个协整关系,我们选择以lnis为因变量的协整方程:Lnis=0.5053757×lnap+0.2247627×lnur-5.549868各个系数在10%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残差e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延迟3阶的检验结果,显示回归模型显著成立,参数显著非零,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上述分析说明,尽管原先三个数据不是平稳的,但是他们是协整的,可以建立VaR模型。

(四)VaR模型的建立

1、滞后阶数选择与方程建立对lnur、lnap、lnis建立VaR模型,根据aiC、SC和LR准则来检验选择最优滞后阶数为3,如表2。通过Stata11软件得出的VaR模型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Lnap=L1.lnap×1.06178+L2.lnap×0.1981839-L3.lnap×0.2049447L1.lnis×0.2646075-L2.lnis×0.017098-L3.lnis×0.1918142L1.lnur×1.190515-L2.lnur×2.251095+L3.Lnur×0.8766093-0.6735846Lnis=L1.lnap×0.4887365-L2.lnap×1.516928+L3.lnap×1.034039L1.lnis×1.240024-L2.lnis×0.4728493+L3.lnis×0.0798602L1.lnur×0.0516709+L2.lnur×0.4697784-L3.Lnur×0.4610073-0.06087Lnur=L1.lnap×0.2625782-L2.lnap×0.1371992-L3.lnap×0.0317638L1.lnis×0.0612601-L2.lnis×0.1246187+L3.lnis×0.0131914L1.lnur×1.122912-L2.lnur×0.5878939+L3.Lnur×0.3733553-0.94358表22、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图1对VaR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VaR模型的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之内,表明VaR模型是稳定的。3、脉冲响应图分析从上图可以得出,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有一个正效应,并且在长期内存在,产业结构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与它们相似也相似,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水平的效应基本为零,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短期内是正效应,长期内为零。比较特殊的一个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是随着时间呈现正负交替变化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正向带动作用,产业结构对农业现代化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并且从长期来看,两者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对农业现代化具有正效应,对城镇化的影响会受到户籍政策、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影响出现短暂为零的情况,随着时间的增长作用会有较小体现,对农业现代化则具有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比较特殊的一个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产业结构的效应,是随着时间呈现正负交替变化的。鉴于以上结论,推出以下建议:1、继续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增加农业基础投资,推进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改善农业管理模式和手段;3、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强化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作者:冯帅张芮单位:广西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03):1—9.

[5]刘建铭.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J].经济经纬,2004,(02):64—66.

[6]张恒等.基于VaR模型的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

[7]马远,龚新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开发研究,2010.

[8]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

[9]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

[10]闫肃.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分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2.

[11]苏发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

[12]蒙睿等.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与城镇化之关系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13]魏勇,李卫国.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联分析[J].研究与探索,2013.

[14]赵伟峰,刘菊.农村城镇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2007.

[15]杜亚萍.关于推动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县域城镇发展载体.

[16]钟新桥,范志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

[17]赵灿斌.宝丰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2.

[18]柴继欣.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

[19]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县域经济“四化”发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县域经济主要指建制县域及县级市域的经济,它是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支撑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县域土地辽阔,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6.3%;县域人口数达1918.2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70.4%;县域GDp为5346.5亿元,占全省GDp的56.5%。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吉林省整体经济的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吉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只有延吉市能够进入全国百强县。2012年,党的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四化’统筹发展的道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四化”统筹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吉林省县域“四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指标体系的选取

根据可行性和可得性原则,本文选取下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工业化指标:包括工业化率、人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人均GDp;城镇化指标:包括城镇化率、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农业现代化指标:包括机耕面积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财政支出用于农林水事务、人均农业增加值;信息化指标:包括人均信息消费额、人均电信产业、人均邮政业务。

2、“四化”发展现状

本文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2》选取相关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吉林省40个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结果如下。

(1)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前郭县、珲春市、乾安市等矿产资源和石油资源丰富的县市,而洮南、柳河、辉南县等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工业资源欠缺,工业化程度低。

(2)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延吉市、图们市、临江市等地区的城镇化排在了前列,这些地区的城镇基础设施较好,镇赉县和通榆县被评为部级贫困县,柳河县和扶余县地处山区,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化水平低。

(3)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排名表(见表3)中我们看到:榆树、德惠、九台、农安这些农业大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而延吉市和图们市虽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其农业投入不够,农业发展水平落后。

(4)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延吉市、珲春市和图们市的主成分得分较高,这些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比较快,而梨树县和通榆县等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

二、“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为了了解各地区“四化”统筹发展水平的现状,本文利用SpSS软件,根据以上40个县的“四化”主成分得分进行系统聚类,结果如下。

第一类地区:包括前郭县、乾安县、桦甸市、磬石市,此类地区的工业化和农业化发展水平较城镇化发展水平要高一些,信息化发展水平一般。

第二类地区:包括延吉市、珲春市、集安市、图们市、临江市、长白县、通化县、抚松县、靖宇县,此类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水平发展较高,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较落后。

第三类地区:包括通榆县、和龙市、洮南市、龙井市、安图县,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较落后。

第四类地区:包括榆树市、德惠市等剩下的22个县,此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好,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较落后。

三、促进县域经济“四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吉林省县域地区“四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根据“四化”发展的不同状况,下面对以上四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类地区,如前郭县和磬石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但却没有带动城镇化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业化的发展布局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所以要将分散的小型工业区集聚起来,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进行厂房联建和标准厂房建立,以此来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充分融合,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此外,地域相邻的县与县之间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差异小,交通便利,所以要充分利用这种相邻优势,加强交流和地区间的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第二类地区,此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落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不能积极地带动和促进农业化发展。所以,要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加强市场的紧密对接,供其所需。同时,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对农业化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动力作用。

第三类地区,此类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较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落后。如通榆县地处吉林省西部干旱区的县市,自然环境不利,所以要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盐碱地的治理和植被的恢复,改善灌溉条件,发展节水型的特色农业,以此来提高农业化的发展水平。此外,要充分利用地区的工业资源,来提高自身工业的发展水平。向农业和工业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发挥城镇化和信息化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四类地区,对于此类地区,首先要继续推动农业化向较高的水平发展,因为这是本地区具有的较大的优势,而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此外,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虽然较低,但是工业基础比较好,所以要充分利用资源,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要加强对人才的吸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以此来提高生产率,这样也会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从而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注:本文是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编号12YJC790139);吉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三化”统筹推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编号:2013158)的中期成果;吉林省社科基金,吉林省“四化”同步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编号2013B221)。)

【参考文献】

[1]蒋北岗: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云南省为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龚署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刘国富、刘静: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J].东北亚论坛,2006(2).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同工不同酬;新生代农民工;流动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4-0114-05

一、问题的提出与已有的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年龄在16岁以上的,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1],从时间和代际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未来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三高一低”的群体性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2]。与此相对应,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与流动方面就呈现出就业稳定性低,主动离职率高[3]。

虽然整体上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首要流出动机仍然是为了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导致的生存危机[4],但在流动过程中却会不断地形成新的动机[5]。研究表明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自我保护、自我价值实现意识的不断加强,他们越来越敢于挑肥拣瘦、频繁跳槽、为待遇同企业主“叫板”[6],“用脚投票”进行“换企业流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7]。较高的自我意识和期望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管理和自身待遇更加敏感,其流动决策更为频繁。一般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间的流动主要是因为自身期望与企业管理实践之间的差距,其中最重要的期望之一就是薪酬方面的公平待遇[8],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平待遇的主观期望遭受到企业同工不同酬制度的排斥,其心理期望无法实现,由此产生流动的意愿,并进而付诸实践。因此,不少学者都认为同工不同酬是导致农民工企业间流动频繁和产生“民工荒”的核心原因之一[9]。

从微观层面看,在同工不同酬制度下,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的非正式员工在薪酬待遇方面远远低于同工种的正式员工,这种差距会随着企业效益的增加而变大[10],组织公平的缺失会严重打击非正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引发非正式员工的消极态度和反生产行为,这不仅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管理难度[11],也会导致企业流失率的不断提高。从宏观层面看,同工不同酬被认为是就业歧视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业歧视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当存在歧视时,会阻碍农村劳动力的流出,进而导致民工荒[12]。因此如何保证未来劳动力的稳定供给、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频繁离职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13]。

同工不同酬会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产生影响已是学界共识,但其是如何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决策,还仍然是已有研究的“盲区”。本文主要从微观企业制度层面,研究企业内部以及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及其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

二、同工不同酬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企业内同工不同酬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分析

假设在企业中只存在两类员工,一类为正式工,另一类为新生代农民工,用员工1代表正式工,员工2代表新生代农民工。并且假设员工1与员工2的货币性劳动报酬分别为w′、w″,非货币性劳动报酬分别为R′、R″,在同工不同酬制度的背景下,货币性劳动报酬上的差别表现为在工资、奖金以及其他福利上的差别[14],非货币性薪酬上存在的差别则主要体现为在工作发展机会、工作关系以及工作环境上的差别,用公式表示为:V=w′-w″+R′-R″,其中,V用以表示两类员工间的劳动报酬差异。

当V>0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与正式工之间存在劳动报酬差异,在利益的驱动下,新生代农民工会产生流动意向;当V=0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与正式工之间不存在劳动报酬差异,此时新生代农民工是否会产生流动意向不确定;当V

(二)企业间同工不同酬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分析

假设市场上只存在两个企业且同质:企业a与企业B,两个企业内部都存在两类员工一类为正式员工,另一类为非正式员工,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第二类员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假设企业内部均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因为企业内部均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因此企业内的正式工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必然存在劳动报酬差异,包括货币性劳动报酬差异以及非货币性劳动报酬差异,假设企业a中正式员工的货币性劳动报酬与非货币性劳动报酬分别为w′a、R′a,新生代农民工的货币性劳动报酬与非货币性劳动报酬分别为w″a、R″a,企业B中正式员工的货币性劳动报酬与非货币性劳动报酬分别为w′B、w′B,新生代农民工的货币性劳动报酬与非货币性劳动报酬分别为w″B、R″B,因此,企业a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正式员工的劳动报酬差异为Va=w′a-w″a+R′a-R″a,企业B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正式员工的劳动报酬差异为VB=w′B-w″B+R′B-R″B。假设中表明企业a与企业B内部均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因此Va>0且VB>0。

以企业a中的员工为例,分析企业间同工不同酬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作为企业a的员工,因为企业内部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即Va>0,因此企业a的新生代农民工会产生流动意向,但不一定选择流动,因为企业B内部也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首先会将自己的劳动报酬与企业B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报酬进行比较,即比较w″a+R″a与w″B+R″B的大小。

1.劳动报酬不等时的决策分析。

在两企业劳动报酬不等时,及a企业劳动报酬大于B企业,理性的劳动者不会选择流动。a劳动报酬小于B企业时,w″a+R″ap(w″B+R″B)-C,即d

2.劳动报酬相等时的决策分析。

当w″a+R″a=w″B+R″B时,新生代农民工是否选择流动是不确定的,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在两个企业能获得的劳动报酬是相等的,是否选择流动,取决于这两个企业内部同工不同酬的程度的大小。

当VaVB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a中与正式员工的劳动报酬差异大于企业B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正式员工的劳动报酬差异,即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a中所感知到的不公平感会更加强烈,此时,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意向就会增强,但是否选择流动,还应该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放弃原有工作而寻找新工作的成本以及新生代农民工成功就业的概率,即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成本以及就业率。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同工不同酬程度低的企业工作比在同工不同酬程度高的企业工作更加感到公平,因此,当企业a的新生代农民工向企业B流动时,会获得非货币性的收益,即公平感。因此,企业a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否选择流动,取决于新生代农民工换企业所带来的非货币收益是否能够补偿由于更换企业所带来的成本。当p(Va-VB)>C时,新生代农民工会选择流动;当p(Va-VB)=C时,是否选择流动则不确定;当企业B内部同工不同酬程度低于企业a内部同工不同酬程度所带来的非货币性的收入小于更换企业所带来的成本时,即p(Va-VB)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三、统计检验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湖南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其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故在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中,以湖南省为调查地,极具代表性。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所占比重最大,占39.1%,因此调研湖南省的企业就具有典型意义。为了验证同工不同酬会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产生影响这个结论,选取湖南省部分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搜集了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了获得从事相同或相近工作的员工之间的报酬差异,将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为企业的基层或一线的员工,这部分员工主要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的内容、形式较为相似。调查中,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48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454份问卷,有效率为94.6%。被试中53.7%为男性,46.3%为女性;婚姻结构中,75.1%未婚,有24.9%已婚;学历中,有35.7%的员工为高中水平及以下,专科水平占35.5%,本科及以上占20.5%;工作年限中,1年占18%,1-3年占45.8%,3-5年占36.2%。

根据前述的机理分析,运用所搜集的数据资料,可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模型的因变量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决策,只有两种选择,流动或者不流动,所以,将“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流动”作为被解释变量,该变量其实是一个二分变量,适合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该问题,其中“0”代表不流动,“1”代表流动,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回归模型主要有以下自变量:

1.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酬主要表现为员工在货币性以及非货币性劳动报酬上的差别,用基层员工中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员工在工资收入上的差别来代表员工在货币性报酬上的差别,用X1表示,分为五个等级,“1”代表差距在100元以下,“2”代表差距在100-300元之间,“3”代表差距在300-500元之间,“4”代表差距在500-1000元之间,“5”代表差距在1000元以上;用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员工在培训次数上的差别来代表两者在非货币性报酬上的差别,用X2表示,分为三个等级,“1”代表差距在5次以下,“2”代表差距在5-10次之间,“3”代表差距在10次以上。二者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

2.流动成本。流动成本是影响员工是否选择流动的重要因素,包括搜寻成本以及生活成本,分别用X3与X4表示。求职者的搜寻成本主要是指工作搜寻期间所花费的费用,即求职者从开始搜寻工作到产生签订合同意向这段时间内,所产生的与工作搜寻相关费用。通过设置“成功找到一份工作的花费”,“每个月的生活费用”等问题来进行调查。具体而言,搜寻成本分为3个等级,“1”代表成本在500元以下,“2”代表差距在500-1000元之间,“3”代表差距在1000元以上;生活成本分为3个等级,“1”代表成本在1000元以下,“2”代表差距在1000-2000元之间,“3”代表差距在2000元以上。

3.就业率。就业率代表劳动者的就业难度,分为五个等级,“1”代表就业非常容易,“2”代表就业比较容易,“3”代表一般,“4”代表就业比较困难,“5”代表就业非常困难。

假定上述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依据关系,由此可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Y=in(pi1-pi)=α+β1X1+β2X2+

β3X3+β4X4+β5X5+μ(1)

式(1)中βi为各变量系数;μ为误差项,是农民工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外出打工时间、户籍制度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残差项。

根据调查所收集的数据,对模型式(1)进行拟合,分析发现,变量X2其显著性水平为0.14,不显著,因此剔除。在剔除以上变量后,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Y=43.32+0.67X1-0.58X3-0.24X4+0.31X5(2)

nagelkerkeR2为0.654,变量能够解释模型的65.4%以上。就参数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员工的工资收入差距(X1)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决策具有正向影响,其回归参数为0.67,表明同工不同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具有正效应,验证了假设H1;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搜寻成本和生活成本对其流动具有负向影响,其影响参数分别为-0.58和-0.24,即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成本越高,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流动的可能性越大,验证了假设H2和假设H3;最后,农民工就业难易程度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决策呈正相关,其影响参数为0.31,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越容易,其更换工作的可能性越高。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着重与探讨存在于同工不同酬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机理,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探讨了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当企业内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时,会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而作为与传统农民工不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这种不公平感更为敏感,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流动意向,但并不一定选择流动,是否流动还应考虑外部的就业环境,在企业间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的状况下,新生代农民工的预期收益与迁移成本的差额大于原有企业的劳动报酬水平时,会选择流动,反之,则不流动。

第二,对新生代农民工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首先,同工不同酬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产生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会以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产生重要影响,而两者在培训机会上的差距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不明显;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成本对其流动具有负向影响,最后,农民工的就业率的高低也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决策,就业率越高其流动的可能性越大[15]。

尽管通过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同工不同酬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仅仅笼统的探讨了同工不同酬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机理,没有进一步分析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性质的企业中的同工不同酬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程度。尽管各行各业中均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但并不是所有行业或者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都会因此选择流动,有些行业尽管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但员工的离职率却很低。因此,未来可以分地区、分行业、分企业的更加深入的探讨同工不同酬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影响,为稳定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防止“民工荒”提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R].工人日报,2010:6-21.

[2]陈柳钦.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困境与应对之策[J].广东经济,2011,(3):39-45.

[3]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R].工人日报,2010:6-21.

[4]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5-15.

[5]高立金.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农村经济技术,1997,(5):35-38.

[6]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2005,(2):19-21.

[7]梁雄军,林云,刘平青,丁守海.农民工离职行为选择与“民工荒”形成机理*——基于1550位农民工“二次流动”的微观视角[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2011:1-14.

[8]罗先智.新生代农民工薪酬公平问题研究——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5(3):33-36.

[9]蒋万庚.“民工荒”问题及其法律应对[J].广西社会科学,2010,(10):89-92.

[10]刘爱军,邓华.国有企业同工同酬改革探讨——以×送变电工程公司为例[C].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代表大会论文集,2008:217-230.

[11]倪一平.事业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1,(10):157-158.

[12]高娜,姚建峰.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其流动行为影响分析——基于修正后的托达罗模型[J].学理论,2012,(2):76-78.

[13]李桦,王安富,黄蝶君.激励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离职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4):81-84.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地承包流转影响

一、引言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化农业有所不同,其首个特征就是通过转变物质能量循环的方式来打破农业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封闭圈,从而使外来的能源和物质进入循环的过程;第二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技术进步。因此,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要求要用现代化的物质生产设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甚至信息技术来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生产管理体系来整合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来提升农业,用现代管理思想来引领农业,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来发展农业。

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集城市大、农村多、平原阔、库区广的空间结构于一体,农业大省背景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表现尤为突出。在农村人多地少、农业小规模经营占绝对主体地位、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中部地区气候温和以及地处平原的大区域背景下,尽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仍具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本文根据中部六省区域情况,通过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地承包流转对农业现代化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但前者比后者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大。所以当地政府首先应该继续创造条件挖掘潜力,进一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其次要大力合法合规推进农地承包流转工作进程,创造条件让土地承包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潜力得到真正释放。

二、文献综述

农业乃国之根本,而农业现代化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观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一般规律,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从稳定经济增长作用看,农业稳则天下安。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如何进行农业现代化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刘易斯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把大多数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劳动力供给无限和有限阶段,并指出农业生产与工业化、城镇化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这也是农业经济学中“推―拉”定理的重要体现。与刘易斯不同,舒尔茨强调要使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在高的生产率水平上达到均衡,则必须对边际投入要素进行改进,透过边际产量的增加来实现总产量的增长。1960年前后,以theodorew.Suchultz等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通过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引进,来促使农业收入流价格下降,从而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实证方面,p.J.turyareeba(2001)认为通过创新和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乌干达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

国内学者对于如何进行农业现代化以及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薛亮分析指出我国许多不同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摸索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农业现代化应该坚持以社会化服务为核心,以努力创新各种发展举措为支撑,积极稳妥推进规模化农业发展。二是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的因素。向国成教授认为从分工共生的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是个长期过程,在这期间农户兼业化能够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实际上客观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短期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

从以上研究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同时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农地承包流转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系的文章不多,且实证比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农地承包流转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大小的文献也很少,分析比较农地流转及劳动力转移,二者谁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大的文献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就是针对此经济学界研究还不多的现象进行说明解释,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三、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为准,选择以农村人均机械总动力(千瓦/百人)为农业现代化的衡量指标。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据核算,本文采用陆学艺提出的计算方法测算中部六省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公式为:劳动力转移数量=(城镇从业人数-城镇职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农业就业人数)。农村土地承包流转面积统计权威数据从2009年开始,因此选取2009―2013年数据做实证分析。为尽量避免伪回归问题的出现,选取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控制变量分别为农村人均水库总库容量(立方米/人)和农村人均用电量(千瓦・时/人)。城乡收入差距比则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为了减少各个因素变量单位不统一和取值大小不一可能带来的模型异方差问题,所有变量均做取对数处理。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本文采用2009―2013年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的面板数据进行描述性实证研究。因此,设定农业现代化为被解释变量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为主要解释变量,添加控制变量分别为城乡收入差距比、农村人均用电量和农村人均水库总库容量。数据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土流网、2009―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同时参考中部六省政府统计局网站的各省市统计年鉴。据此,本文建立如下计量方程:

2、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关于计量公式(1),为了更稳健地反映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的关系,我们设置了表2所示的五种模型:模型1为混合效应回归模型、模型2为控制了异方差的混合回归模型、模型3为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模型4为随机效应回归模型、模型5为最大似然估计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另外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选择上,根据Hausman检验获得伴随概率为0.2780,因此接受模型为随机效应的原假设,选择随机效应回归模型。然后使用以地域为聚类变量的聚类稳健标准差,进行随机效应回归,并进行Lm检验,如表2所示,假设检验非常显著地接受了不存在个体随机效应的原假设,也就是说,随机效应模型并不优于混合效应回归模型。

因此,只有两个模型是比较合适我们进行经济意义分析的,分别是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和混合效应回归模型。其中两个的任意模型,相关变量的系数均一样。根据表2的此两模型回归结果显示:lnlabor的系数为0.103,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长率变动1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增长率增加0.103个百分点;lnsqu的系数为0.0278,表明农村土地承包流转面积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增长率增加0.0278个百分点。由此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远远大于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的推动力。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农地承包流转制度最近刚铺开实行,加上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农地流转没有形成规模,家庭小农经营仍占绝对主体地位,导致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相对缓慢。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地承包流转的基础。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有条件进行农地流转到少数家庭或者企业之中。伴随着我国近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资金支农,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第三,土地流转引导机制不健全,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第四,农村惠农支农的金融体系有待完善,有实力和条件进行农地流转的企业和家庭农场相对较少,普遍缺少资金支持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这也导致一部分农民想将土地流转出去却无法流出的困难局面。lnres和lnele的系数分别为0.203和0.658,说明二者对lnmech(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大地正向促进作用。lnrate的系数为负数-1.276,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对策建议

经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地承包流转对农业现代化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长率变动1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增长率增加0.103个百分点;农村土地承包流转面积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增长率增加0.0278个百分点。由此可以显著地看出,就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力度上来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农地承包流转更大。因此,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优先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革现有城乡户籍制度,放宽农民工市民化准入门槛,同时当地政府应进一步出台各种保护农民工进城务工权益的规章制度,吸引农民工到中小城市安家落户。第二,农民意愿土地承包流转是关键。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地流转户的后顾之忧,依法保障流转土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当地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通过银行担保融资贷款的形式搞活农地承包流转市场。

【参考文献】

[1]theodorew.Suchultz:transformingtraditionalagriculture[m].YaleUniversitypress,l964.

[2]p.J.turyareeba:Renewableenemy:itscontributiontoimprovedstandardsoflivingandmodernizationofagricultureinUganda[J].Renewableenergy,2001(24).

[3]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t・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

[6]黄庆华、姜松、吴卫红、张卫国: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模式选择对重庆的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13(4).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农业工程;信息关键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渐成熟。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同时,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较大影响。基于信息技术对农业工程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究信息关键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1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1.1虚拟仪器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在应用时需要同时结合硬件和软件,并且对硬件软件的要求较高,硬件为模块化硬件,同时需要较高性能,使用模块化硬件可以满足全面需求,比如同步和定时应用,软件需要具备灵活高效能的特性,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创建界面,只有将高性能的硬软件结合使用才能达成相应的应用目的,另外,为了使虚拟仪器技术达到最大化优势,还要使用具有集成作用的软硬件平台,在软硬件以及软硬件平台的共同应用下,才能发挥虚拟仪器技术的高性能、高扩展性、高效率、高出色等优势。虚拟仪器技术结合计算机、仪器仪表以及传感器等技术,可以在硬软件的应用下模拟生产条件,并对生产信息进行跟踪和记录,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提前模拟生产情况,并供专业人员分析和改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对农业的智能化管理。1.2专家系统。专家系统通过获取某一领域内专家的知识,并将这些专家知识进行对应编辑,并存放到知识库中备用,以便于解决该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知识库是整个专家系统的核心,同时,独立于其他构成部分。专家系统是解决专业问题的主要系统,而知识库就是解决问题的知识源,在遇到问题时,需要调动知识库内对应的知识,从而得到解决。推理机构相当于专家系统的管家,控制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并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用户为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人机交互界面传输主要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方便用户查看和记录。1.33S技术。3S技术指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当前,3S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对这三种技术进行详细介绍。遥感技术(RS),即对大面积空间内的信息进行提取,形成相应的数字图像,根据不同要求或者需求,对数字图像进行加工,成为能够被人们使用的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遥感技术获取数字图像的分辨率会越来越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通过遥感技术获得图像需要进行加工和处理,处理方式主要有数字图像预处理和数字图像分类两种,或者说这两种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处理步骤,数字图像预处理是对获取的初始数据图像进行初步处理,通过消除原始数据中的噪音、增加图像视觉效果等,使目标呈现更加清晰,而数字图像分类是在数字图像预处理之后,也就是在获得清晰的目标后,使用科学的方式对目标图像分类,通过分类便于更加准确的获取目标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即能够存储空间信息和数据,使用图形表达内容,具备空间分析、空间定位和检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即可以对地面上任何一个点位进行定位,然后精准测算出该点位的坐标位置,具体精度为厘米数量级,使用全站仪或者激光测距仪就可以精准测量坐标距离。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直接获取某一点位的信息,结合遥感技术,可以对遥感技术下所获得的定位数据进行校正,使信息更加精准。1.4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存储所获得的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和处理,其中,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以及特征是关键,这样才能实现数据的意义,为人们决策或者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挖掘技术对于涉及信息广的领域尤其重要,以农业为例,农业生产多样复杂,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或者技术获取生产信息之后,要将数据及时入库,在入库的过程中,要做到智能化处理,即对信息或者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整理以及智能化管理,并确定信息来源,建立对应的信息挖掘途径,这个过程包含数据库、统计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最重要的是对数据进行挖掘,了解数据的特征以及涵义,为之后的决策打下基础。1.5数据融合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对信息进行自动化综合处理,以传感器为载体,通过传感器获取外部信息,并对所获数据进行多级别、多层次和多方面处理,挖掘数据或者信息深层的含义,数据融合技术下使用传感器综合处理数据和单一的传感器处理数据不同,前者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全面、完整,并实现了对传感器的高效率运用。

2各项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2.1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虚拟仪器技术将虚拟和智能结合,作为一种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智能资源,在农业工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和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通过自动化检测和管理方式,从常规台架试验的所有项目获得相应数据,并能够展示相应数据,主要包含合格粒距平均值、落种性能以及种子落地速度,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播种情况,或者对有问题的播种进行及时处理,优化播种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者可以直观的看到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将数据和播种标准进行对比,提高播种成功率。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是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模拟种子成长所需要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实际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种子成功率,在模拟状态下优化种子成长环境,然后根据模拟情况指导后续的实际种植。另外,虚拟仪器技术对水果分离和选配做出重要贡献,以苹果分选为例,在分选时使用苹果分选系统,通过计算机展现图像,对图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图像情况确定阀门开关,便于在之后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分选。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提高农业生产质量。2.2专家系统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专家系统应用于农业工程中区别于传统的农业,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解决问题主要以工作者的经验为主,但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的学历较低,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受到限制。专家系统是通过建立专家知识库,将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转化,明确需要哪些知识解决,并确定常用的专业知识,将知识调入专家知识库中。现代农业中很多从业者基本以高学历为主,专业性强,这一点和专家系统的使用相符合,从业者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可以调入专家知识库中,方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专家系统结构中,知识库专门存放农业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当遇到问题需要调动知识库中的专业知识时,只需要工作人员输入关键词或者相关信息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推理机构控制专家系统工作的整个过程。2.33S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遥感(RS)可以利用电磁波特性对物体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监测,获取物体的信息,并能够对物体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农业工程中,遥感技术主要通过遥感器发射信号,对农作物的耕作情况进行远程管理,比如农作物生长情况、产量、种植密度、种植环境、自然灾害情况,也可以对一定空间区域内进行全天候的实时精确监控,掌握种植区域内自然条件以及土壤的变化情况,获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可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遥感对农作物的远程距离监控也可以做到精确化,通过监控了解农作物种植的详细情况,为了解农作物生长环境打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于农业的精细化耕作,对农业实行动态化和智能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处理空间地域信息,获取信息后能够掌握空间地域内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以及病虫草害情况等,然后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农业种植的动态化管理,这一应用可以判断所在空间是否适合耕作,并能够为精细化耕作做好准备。另外,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进行有效调查农业资源,通过处理空间内信息,获得气候图、实时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将气候图、实时图像整合为空间数据库,将空间数据库和实际数据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土地资源重新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布局,以及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精准确定空间内的某一位置,或者对某一物体进行精确定位,主要包含地面控制站、地面监控站、空间导航卫星等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使用美国的GpS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气象条件中接收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在农业工程中主要使用GpS定位作业者和作业机械的具置。另外,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应用在农业工程中,可以通过遥感获得农作物的生长数据,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农作物种植地图,然后在农机上安装GpS,就可以指挥农机自动行走,完成耕地、播种、锄草、灌溉等工作。2.4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农业数据以及信息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使用传统的人工分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所以,需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来储存、分析数据。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并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在农业种植中面临着很多变动因素,比如自然灾害、土壤条件、病虫草害等,要想科学的应对这些变动因素,就需要找到对应措施,并能够预测事件的发生,做好预防措施。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式,将获取的信息储存起来,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挖掘数据或者信息的延伸含义,以及数据呈现的特征,能够对动态记录和分析,并能够根据变动情况及时更新数据,便于查询和使用。2.5数据融合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数据融合技术是对多个传感器进行融合,实现对信息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一般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主要用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中,使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智能检测、管理和控制,而精准农业是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使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精准农业研究的准确性。

3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革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发展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疆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全球化、智能化、专业化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同时,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规模、农民文化素质方面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所以,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进行专业化理论研究,结合农业实际发展情况,推动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上的应用;大力培养农业专业化人才,提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使农业从业者具备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信息网络,让大众了解农业发展以及相关农产品,为农产品流通打好基础;发挥政府的作用,并结合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共同为现代化农业努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能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信息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多优势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方向,不仅降低农业从业者的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当前,在我国农业工程中已经应用很多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也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是,我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较晚,并且很多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设备等,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环境不同,这也加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我国农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不成熟,同时,没有实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全面普及。为此,相关工作者、研究者应该进一步研究设备的使用和更新,争取能够让信息技术更快、更好、更全面的融入到现代化农业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徐小淇,李燕凌.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省域视角及2003—2016年数据的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58-66.

[2]石元春.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改造,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3]聂磊.浅谈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垦农机化,2018,12(09):198-201.

[4]郝小华.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1(12):188.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篇9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基本的研究方法,选择浙江省内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填写问卷回收的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530份,回收513份,其中有效问卷471份,有效回收率为91.8%。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助因子分析来提取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对问卷整体进行了Cronbachalpha信度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根据学者Deville的观点,一份信度系数好的量表或问卷,最好在0.80以上,0.70-0.80之间算是可接受的范围;从分析结果看(见表1),调查的整体问卷a系数为0.923,属于很好的水平,总体来看测量问卷的总体信度良好。本文还对问卷进行Kmo测度。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非常不适合。本文中Kmo值为0.927,说明此问卷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以分析和探究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实际情况。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进行因子分析时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最终提取出四个公因子。这四个公因子在各因素维度上的负荷均在0.45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811%(见表2),这表明因子提取有效。但在进行因子分析时,有些题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因子的中负荷量都超过0.5,难以归属,最终将其删除,这一现象也说明了工作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不定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提取出四个影响因子,分别归纳为员工因素、工作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下面具体地展开分析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1.员工因素

自我尊重和自我维护、自我实现需求、学习能力、身体和心理平衡,在因子分析中这四方面相关性比较强,所以归为一类,称为员工因素。在因子分析负荷矩阵中,尊重自己的人格和荣誉,并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工作生活中自我实现需求方面的负荷量比较大分别为0.836和0.851,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自尊及自我维护和自我需求方面在工作生活质量员工因素中是比较重要的因素。经过调查结果(见表3)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同意度相对比较高,自尊方面均值达到最高为4.06,表示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比较高的自我尊重意识和自尊维护;其次也有比较好的自我实现需求,均值为3.89;学习能力方面均值为3.48,虽然没有那么高,但自己也有一定的认可。员工因素方面整体的标准差比较小,这也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这方面的认可度基本一致。整体满意度总均值为2.983,相比之下员工因素的认可度平均值为3.875较高,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自身的需求,身体状况,自我实现等方面相对比较认同,但对其工作生活质量满意度却比较低。

2.工作因素

工作条件和环境、工作压力、工作意义、工作晋升等这6方面相关性比较大,在因子分析中所以归为一类,称为工作因素。这些工作因素的负荷值都在0.702-0.780之间,所以没有突显出哪个是最主要的工作因素。在调查结果中(见表4),工作因素的总均值在3.127,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因素方面基本认可,但满意度并不高;其中,工作压力上均值才2.95,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当中压力都比较大,工作成长晋升方面均值为3.01,也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当中得到的晋升机会也不大。员工因素当中,均值最高的是工作学习方面达到3.22,员工在工作中可以得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这本身和新生代农民工学历水平不高,很多都是在社会工作中实践学习的相关性比较大的原因。工作因素的认可度平均值也比整体的满意度均值高,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因素满意度还可以,但在工作中,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都从事与基层工作,工作本身的特性、环境都直接影响其身体状况及内心感受,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那么员工工作直接的感受就并不乐观,工作压力大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工作晋升,这些进而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

3.组织因素

企业规章制度、领导风格、企业文化、组织价值观相关性比较高,在因子分析中所以归为一类,称为组织因素。在调查结果中(见表5),新生代农民工对组织因素方面的满意度均值在3.15-3.23之间,组织因素各项的标准差刚好都为0.041,说明其对企业的制度管理、企业文化、企业价值等满意度一般,相比之下,他们对企业领导风格、企业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匹配度的满意度低一些。在组织管理中,管理人员没有给自己的下属建立一个融洽的工作关系,组织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人员执行力低下,或其领导管理严苛,员工也会对企业失去信心,没有积极性,整体满意度下降,工作绩效等方面都会下降。组织是新生代农民工工作长时间接触的,组织民主的领导风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员工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实现公平民主化,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

4.社会因素

社会地位、社会支持、社会保障等这5方面相关性比较高,在因子分析中所以归为一类称为社会因素。在因子分析矩阵中,政府政策这项的负荷值最高为0.845,说明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是主要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的社会因素。结果调查中显示(见表6),社会因素认可度总均值为2.704,相比其他因素社会因素的认可度比较低;在政府提供的政策和帮助方面认可度均值比较低都为2.65,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提供的政策了解的比较少,也间接体现出社会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住房、教育、经济方面并没有享受到福利和照顾,相关政策也没有很好的普及落实,致使其对社会层面这方面的认知比较低。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方面满意度均值为2.75,没有感到满意,这样说明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也影响着他们对其工作生活质量的满意度。社会因素的认可度平均值为2.704,低于整体满意度的总均值,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因素这块的认可度很低。

三、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个人方面的培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竞争力

加强对个人方面的培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竞争力也是改善其工作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一致认为个人方面和工作方面对工作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工作为主,很多作为普通员工在基层工作,个人受教育水平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缺乏相应培养,得不到很好的尊重,但他们有着相对强烈的自我实现追求。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觉得目前工作环境和条件一般,工作不轻松又压力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晋升。社会教育机制对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适当让其享受部分的优惠,让新生代农民工在现有经济基础上有更多的求学进修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政府与社会给予支持,使企业提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企业岗位的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我追求得到实现,提高自我效能,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采取多渠道、针对性的培训形式,鼓励广大志愿者对其进行职业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降低开支的同时提高自身技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能力和综合素质,提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工作中的竞争力,进而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高度,促进人力资源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2.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状况和生活环境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状况和生活环境,来提高新生到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在调查结果中不管是从工作的内在环境还是社会的宏观环境,新生代农民工对此的满意度都不高的,这说明这也是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应从源头抓起,并在各个环节落实,相关部门要把好质量关,企业申办时与运行过程中应经过严格的体系认证和监督,规范企业劳动安全保护管理。企业组织本身也应改善环境卫生、工作安全,优化企业环境,企业文化,改善工作体系的管理,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增加员工关怀等等。企业对基层员工也应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晋升通道,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改善他们的工作状况。在社会生活方面,增加新居民住房,提供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工作的居住条件,改善居住环境,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公共基础设施,稳定社会的秩序与风气,提高他们在生活当中的满足感,也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

3.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提供社会保障

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完善各种保障措施与社会保障。在调查当中可以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政府提供的政策与帮助认可度低,没有享受到这方面的福利。好的社会支持是有利于人员的身心健康的,改善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和受挫,有更好的情绪和健康,对其工作生活质量也会提高。一方面,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运行的监管,完善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展开实施各项引导政策和激励政策,把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支持企业发展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增长这些方面统筹兼顾起来。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促进他们真实地亲近和体验城市文明、融入城市生活。城市提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教育、住房等优惠政策,使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得到保障,生活也有相应福利支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卿涛,罗键,欧磊.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案例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1):p69-70

[2]李丹.新经济时代下工作生活质量的内容、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李建华,郭青.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3):42-44

[4]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4):80-83

现代农业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回归分析;新疆地区

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现已成为困扰全人类社会生存的问题。传统农业的发展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已经慢慢成为了过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的高效优质农业,成为了如今的农业热点问题。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新疆地区(包含新疆建设兵团)作为农业大区,农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因此,通过对新疆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确保新疆地区的粮食生产安全、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自2007年以来,新疆地区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平均每年增长9%;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每年增长20%左右,总动力平均每年增长17%左右,大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平均每年增加了5.47万套;而小型拖拉机的数量则从2007年的36.4万台减少到2012年的33.5万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每年平均增加了2.03万套,总动力也同时下降,这是由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使农业机械同步升级导致,也是农业机械化进步的一方面的标志。

综上所述,07年以来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着很高的的增长速度。小型农用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增长速度小于大中型的农用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的增速。其中,小型拖拉机数量增长速度比其配套农具数量要增长的比较缓慢,不过,这样也可以使得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设施能够得到较好的合理配置。因此,现如今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长的速度很快,农业机械已经成为了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

2、应用分析

通过对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参考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结合统计回归分析法,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合SpSS软件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2.1研究方法

回归分析是通过观测来探寻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它的理论非常成熟,已经应用于社会中各种现象的研究上。回归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内容包括:探索和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建立回归分析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用回归分析模型对现象进行估计和预测等。多元回归的基本模型是:y=α+βixi+ε(其中i=1,2,3,…,n,表示因变量的个数)。其中,回归分析模型中有一种多元线性模型,这种模型就是本文下列所需应用的模型。

2.2建立模型

参考新疆地区农业发展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文献,根据可不到隔离生产函数,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特点建立模型:y=α+βixi+ε,i=1,2,…。在本文,建立的模型需要用到三个变量,分别为:农业生产总值为y,农业机械的总动力x1,乡村劳动力x2以及化肥的施用量x3。建立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为细化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以及劳动力人数、化肥施用量这两个因素对新疆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2]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8――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

a.因变量:农业生产总值

根据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多元线性模型为:Y=6550.99+1.60x1-5.52x2-5.79x3。其中,模型的R2=0.982,显示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这个模型能够充分的反映出新疆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人数、化肥施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模型,我们能够得知,三个自变量对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因素对农业产值的促进作用比较大,其次是劳动力,随着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反而会减少新疆地区的农业产值。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高,农业生产依赖人力的作用越来越小,农业机械将会逐步代替传统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力量。[4]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相关建议

通过建模分析后,能够得出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建议[3]:

首先,要转变新疆地区的农业发展观念,提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认识。通过建立的模型发现,想要提高农业生产总值,就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现代化的农业是要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农业机械是工业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成果,富含有大量的科学技术。所以把先进的科学成果,应用在农业生产进程中能够很大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优质生产。

其次,依托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比如:拓宽农业机械化的宣传渠道;而且,由于新疆地区本身自有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特殊因素,需要对新疆地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的实施步骤进行选择,进而推进整个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最后,推进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以点带面,全方位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新疆农业机械化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对比内的农业大省,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依旧存在着问题,例如: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乏宏观的农业调控政策,导致新疆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因此,要合理协调地发展必须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研究投入;对个人集体购买农业机械,要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新疆的贫困地区更应该加强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相关的农业机械示范推广中心。最终通过以个别的优秀农业机械示范点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而能够加快推进整个新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作者单位:中央储备粮乌鲁木齐直属库)

参考文献

[1]陈瑞燕,郭翔宇,李颖.农业机械化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实证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9(1):12―15.

[2]刘涛.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农机化发展[J].新疆农机化,2004(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