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十篇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十篇

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2:05

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篇1

关键词:电气工程师;能力;知识

一、引言

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始终是培养优秀的电气工程师的本质和核心。只有在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下,对如何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途径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大幅度提升电气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大大提高电气工程师的工程能力。电气工程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不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了提升电气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为了促进电气工程培养多元化的需求得到满足,教育部出台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电气工程师只有熟练掌握相关领域内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才能跟上电力行业高速发展的脚步,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电气领域电气工程师知识能力的需求。

二、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社会与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具有“卓越”美誉的主要原因在于: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外,其自身拥有的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相关的领域内的核心能力与相应的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的具体体现为:电力能源的产生、调控、传输、变换以及有关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所需的基础理论等等。另外,对于相应的行业法律法规、国家技术标准应该有所了解,着重培养电气工程师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相关的领域内的科学管理能力、创新研发能力以及制造能力。

在实践上,一方面要强调不断提升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另一方面要将市场作为正确的导向,将社会需求和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紧密的联系起来,客观真实的反映当前电力技术发展情况。在形式上,应该注重全面工程教育,努力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并且结合企业工程的实践情况,强调将产学研作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电气工程师的知识知识能力研究

电气工程师的知识知识能力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接下来,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细致阐述和分析。

1.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第一,我们应该注重积累和熟练掌握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这些较为基础的科学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物理、数学、管理、计算机应用和人文科学知识等等。第二,着重掌握和了解核心工程基础知识。机械工程相关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电气自动化技术、工程制图、电力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路、电气设备相关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是核心工程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不断学习和掌握高级工程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不同的专业方向,具体的要求也不同。为了更好的进行辅助设计,在全面了解交直流电机设计方法和电力变压器理论的前提下,电机控制和电机设计专业的电气工程师应该掌握专业的设计软件。

2.工程实践能力

第一,我们应该着力培养现场工作能力。试验和测试、运行维护、安装调试、工艺管理和工艺编制能力是现场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出现在现场的一般性技术问题,我们应该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电气系统的调试方法、电气设备和电气装置等等。第二,我们应该注重不断培养相应的设计能力和工程项目实施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才能严格按照工程项目中的技术指标实施和开展相应的工作。第三,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培养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新产品开发、实验工作、技术改造、建模、信息索取、表述和发现问题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另外,交流与团队合作是不容忽视的。电气工程师应该努力锻炼口才,不断提高自己日常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树立起团队合作的意识,为团队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积极培育个人职业与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是个人职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有在具备环境意识、电气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开展相关方面的活动,才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妥善处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电气工程师的知识能力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看来,我国电气工程师的知识能力研究正处于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快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化和改革,应该注重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高电气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这有利于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电气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利于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相关的领域内培养具备高素质的电气工程师。本文结合电气工程师的知识能力研究的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电气工程师的知识能力研究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对电气工程师的知识能力研究的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

[2]张智晟,吴新振.电气专业毕业设计多维多层次指导平台的构建[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03)

[3]龙翔.从工程的自然属性谈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02)

[4]苏泽光,朱荣辉,肖金凤.构建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05)

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篇2

[关键词]电气工程师;外包施工;质量管理

在发电厂的建设及技术改造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些电气工程外包到施工单位,在这些施工中,大型工程有监理公司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厂方会指派电气工程师作为用户方代表,对工程施工进行质量管理;而一些小规模工程,厂方仅指派一名电气工程师对工程施工进行质量管理。但发电厂电气工程师日常工作一般是设备的检修维护,对怎样做好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并不十分清楚,经常是走马观花的看一眼了事。本文将对发电厂(用户方)电气工程师在电气安装工程中,怎样做好质量管理的问题做一些研讨。

电气安装工程主要包括电气设备及电缆安装,其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发电厂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供电供热效益。电气工程师怎样做好质量管理,成为电气安装工程中保证整体施工质量的重要一环。

从电气工程师自身出发,首先应该尽量多的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包括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电气设备的基本性能及参数,还应该了解一些土建、给排水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在施工中根据电气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进行。施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并进行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擅自变更设计。

电气工程师必须把“安全、质量第一”放在首位,并从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制造三方面入手,对所负责的电气工程的设计、招标、材料采购、安全、施工、进度、验收等工作进行全面管理。

1.电气工程师首先应熟悉电气安装工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参加图纸会审并做好记录,全面了解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

2.每台设备、每种材料要有完整的资料(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复测报告等),生产厂家要有相关资质,并经过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签字才可进场。

3.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1)质量控制应与事前控制(预控)为主。

(2)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跟踪质量问题,验证纠正效果。

(3)采取检查、测量等手段,以验证施工质量。

(4)对关键部位和重要工序的施工过程进行旁站监督。

(5)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素质,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对不合格的分包单位和不称职的承包人员可建议予以撤换。

(6)发现工程质量事故或隐患时,应要求承包单位立即进行纠正。

(7)要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各项隐蔽报验单进行认真审查验收。

(8)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质保措施,落实“三检”(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三按”(按图纸、按工艺、按标准)制度等。

4.管理方面: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编制好《施工作业指导书》及符合规范、工艺标准、可操作的质量控制程序。特别是隐蔽工程,要做好验收,否则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5.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预埋、预留工作。并重点做好“三防”:即防水(屋面防水,墙壁防水,电缆沟、地下室的防水防渗漏)、防雷(接地带、网、等电位装置的安装预埋)、防小动物侵害、做好孔洞封堵的工作。

主体施工阶段:电气工程要与土建工程紧密配合。电气设备安装要从设备运输环节抓起,包括运输中防止震动、雨淋、日晒、倾斜度等方面要符合具体设备的要求。电气设备安装前,要首先做好基础钢构,其位置、尺寸、平整度、角度等符合设计要求。设备安装时,连接部位要做好连接,螺丝坚固度符合要求,设备之间平齐规整统一,绝缘零件、母线排安装时要防止损伤绝缘,设备及可拆卸部件要轻拿轻放,防止摔伤损坏。

6.装修阶段的质量控制:将所有电气工程中的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核实好,保证预埋管路通畅,穿好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电箱的收口应光滑平整。

7.在接地系统施工过程中要做到:接地网、避雷针的材料选择、规格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引上线与主接地网的连接可靠,焊接符合要求;接地极、接地线安装的位置、埋深、尺寸、打入深度符合设计要求,接地电阻经测试合格。

8.试验方面:按有关规范要求必须做安装后试验的设备(如瓦斯继电器)及变压器本体各项试验、绝缘油试验、高压设备耐压试验等,必须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严格的试验,同时在北方地区冬季施工中,要注意设备本体及室内、户外温度要求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及国家标准。

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发电厂电气主系统;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肖青(1971-),女,湖南嘉禾人,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助理工程师;张美霞(1979-),女,江台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电力学院三年重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40-02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09年推出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2]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2010年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开展该计划的专业之一。“发电厂电气主系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其性质介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本文首先介绍了“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的课程现状,然后针对卓越计划中的该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现状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是我校特色专业基础课,我校根据办学定位的要求,在保证这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实践性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有所加强。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引入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本课程教学,通过讲座、座谈讨论等形式为学生举办了许多形式多样的创新教学活动,并且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现场实践活动。本专业已经与30多家电力企业共建有实践基地,每年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深入电厂、变电站以及电力设备制造、试验等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并由企业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开拓了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实际工程设计等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以课堂板书、多媒体与录像演示为基础,通过实际工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规划设计水平,并辅之以计算机仿真培训及现场技能培训来提升学生的现场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将与本课程相关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安排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使本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近年来本专业相关的一些新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美国提出进行新能源革命从而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发展战略后,全球掀起了新能源开发及应用和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的热潮。本课程从2004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2008年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2010年通过上海市级精品课程验收,但一些建设内容以及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仍需要紧跟新技术发展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二、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出的教学要求

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对接电力行业,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培养“专业理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电力技术人才。“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具体建设,按照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及学校要求,将充分发挥我校“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理念,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平台下,本门课程通过多方(现场工程人员,历届学生,任课教师等)调研对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及仿真实习进行了研讨,另外对目前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调研,决定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创新,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充分体现现代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被广泛应用并且成效显著。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订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5个阶段,采用团队学习的方法,动脑、动手、交流和合作,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4]本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学平台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建设将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融入项目教学法的理念。

1.理论教学环节的改革

理论教学的改革涉及到每一个模块,其中很多教学需要现场的支持。我校是一所电力院校,长期和系统保持紧密联系和良好关系,尤其上海电力公司给予我校大力帮助。另外我院在近五年的发展中大力发展实验室,紧跟电力行业新技术,在硬件建设方面国内名列前茅。理论教学环节的改革将细化到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将电力系统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新技术及时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创新。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能源和发电,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厂用电接线及设计,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导体与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配电装置,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和信号,共七个模块。下面将针对七个知识模块进行介绍。

第一个知识模块——能源与发电模块:在原有介绍传统能源与发电厂的基础上,将引入新的绿色能源,对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进行介绍,通过现场的工程示范进行说明;另外还将课程设计环节的任务进行布置,让学生在第一次上课时了解到实践环节的要求,使得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同步完成大型作业的相应部分的任务。

第二、三两个知识模块作为一个整体——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厂用电接线及设计这一部分,在介绍典型有汇流母线和无汇流母线的主接线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发电厂外高桥电厂,闸电燃气厂和变电站(奉贤换流站、南桥换流站、500千伏杨高变电站、220千伏森林变电站等)进行讲解。其中对于目前系统的大机组主接线的讲解,例如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发电机,采用单元接线时发电机出口处是否装设断路器的优缺点这一例子进行分析,可结合山东邹县发电厂和新建的舟山发电厂进行说明,让学生紧跟电力系统的发展。

第四个知识模块——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发热和电动力的理论推导可以简化,但对于提高导体载流量的措施需要详细介绍。除了介绍传统导体的发热情况,还将对一些新型导体比如特种导线进行介绍,会以中天科技的导体为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五~七这三个知识模块(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配电装置及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与信号)的讲解结合课程设计进行,另外采取企业教学和实验室仿真教学。

在上述七个模块理论环节的教学中也会同时穿行实践环节的教学,上课除了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外,还会采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资料除了静态的,还会有一些动画、三维以及动态资料,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项目教学法的理念。

2.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室仿真教学、企业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

(1)实验室仿真教学。在这门课上课之前将借助我院的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平台,通过教师的操作,让学生对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知识有些了解。比如一些典型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主接线情况、主要设备介绍,以及开关状态转换信号等,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系统的感性认识加深。

对于理论环节的第七个知识模块——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和信号教学,在理论知识的讲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学院的实验室仿真平台,进行操作,对于断路器的正常情况下的分合闸、故障下的自动分闸及自动重合闸,在计算机上通过一次接线图的变化和三维图形变化模拟现场的实际变化,通过灯光、音响等信号让学生体会到现场的操作。

(2)企业教学。本次课程建设将在电气主接线及设计、导体与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以及配电装置三个知识模块引入企业教学。邀请上海电力公司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师、上海大型电厂的总工对现场的主接线以及一些新型设备比如特种导线、新型开关、互感器等进行教学,教学场地可以选择现场或校内教学。对于配电装置模块的学习,组织学生到现场的发电厂或变电站进行小班教学,学完之后立即看,加深学生的印象,改变之前的看完现场再学习,没办法把书本知识和现场结合在一起的情况。在理论课程结束时,会就学生所学知识在课外实习基地进行技能培训。

(3)课程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改变传统的学期末课程设计的方式,根据教师教学进度分阶段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把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和学生进行说明,本次采取小班教学,可以将30人的班级分成6小组,每组布置一个关于发电厂或变电站设计的课题,本次的课题来源于华东电力设计院和上海电力设计院的一些实际工程。采取小班完成项目的形式,每一小组设定一组长,答辩时以小组形式进行答辩,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的过程每完成相关部分的讲解时,要求课程设计同时跟进,比如讲完电气主接线及设计这一模块时要求学生完成主接线方案及主变容量的选择;讲解完电气设备原理与选择这一部分时,学生应该进行课程设计的第二个重点。讲完所有理论部分时,学生的课程设计应进入制图阶段,以往的制图选择的是手工画图,对于卓越班的学生要求其实行CaD制图,这也是考虑到现场对工程师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三、小结

本文首先对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了介绍,然后在“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现状的基础上,贯穿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度改革,充分体现了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由于卓越计划实施还不到一年,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还需探索、总结、完善、实施,不断进行调整、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2]高为国,董丽君,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篇4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传统电力逐渐向智能电网转变,使电气工程呈现出电气技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以及新能源技术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特点,也因此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电气信息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其毕业后在工作岗位对专业所做的贡献将直接影响我国电气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因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电气工程专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其中,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引导课程的《电气工程导论》担负着激发学生兴趣、建立良好专业认知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1为专业教育奠定基础

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接触的专业知识还不是很多,所以对这个专业以及如何学好这个专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当今社会乃至世界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等等,都不是很清晰,不能给自己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定位。通过《电气工程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本专业进行初步的认识,构建初步的知识体系框架和培养方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教育心理学的体现

由于大学的教学与中学的教学的不同,需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该课程是为本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性质、特点、发展以及所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内容,以及本专业各阶段的学习要求、重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促成中学到大学学习的良好过渡,建立良好的专业印象,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专业入门,使学生在大学时代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2《电气工程导论》教学体系及其特色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其前身之一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电气工程教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积淀。《电气工程导论》课程的设置正是其培养特色的体现。

2.1培养目标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必选专业平台课程。目的首先是使刚入学的新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迅速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学习生活,提前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大学学习规划;其次是对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科方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全面认识,以激发他们对后续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拓宽视野,使学生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相适应。为现代社会培养知识广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为学生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人今后的多向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

2.2教学任务以及课程内容设置

学习的具体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学科及其涵盖的内容,电气工程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方案;人类对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电工技术的发展历程;电能利用与现有的发电类型,新型发电方式,发电、供电和用电的基本设备;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工业的特点,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任务及特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研究内容;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技术;电力通信技术,电力通信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动化及其应用,自动化和控制技术发展简史等内容。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又分为教材学习与专题讨论,实验教学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实验室参观。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既考虑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兼顾了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2.3教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积累,本校《电气工程导论》的教学形成了自有的特色。

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以专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一种教学形式,具有广泛而有效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插入大量电气工程和工程建设图片、相关视频或影像资料,使教学能更加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容易接受。实验教学则是通过演示、体验和观摩的方式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本课程通过设置合理的演示和体验教学,以及参观电力专业实验室、发输电系统模型等方式,将书本知识以实物或实验示例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资深教师教学

专业概论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不深,但却要求专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还必须能够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进展,知悉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并能够使学生全景式地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前景。此外,面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专业新生,如何在教学中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的教授课程内容,是对《电气工程导论》教师的一大挑战。因此,我们通常邀请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教授该课程。

3)教材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为了紧随学科前沿,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教材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专题讲座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为科技前沿讲座,另一方面为学生自主专题讨论。科技前沿讲座邀请从事科研的教师对电力行业前沿科技进行介绍,例如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直流配电网技术等;学生自主专题讨论是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组织的课堂讨论,通过这一环节的参与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专业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关于课程教学的思考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已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参与和协助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在此提出以便与同行探讨。

1)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该课程主要以传统电力系统知识为核心,虽然增加了专题讲座内容,但是在传递行业新兴技术方面仍稍息薄弱。若能在讲解完电力系统基础概念后,采用视频、图片等生动素材对新兴技术进行更多的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专业憧憬。

2)从学生自主专题讨论的选题情况来看,学生多以行业就业形势、就业去向、人才需求和大型电力企业简介为课题,而在课程内容中,关于这方面的介绍相对较少。若能增加这方面的图文讲解或邀请企业工程师对未来工作状况进行介绍,对于学生全面认识专业以及合理设定培养定位十分有益。

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篇5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法电气自动化技术项目课程改革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发展中职院校的带动下,我国的中职院校的教学规模以及配套设施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师专业素质也都明显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先进的教育发展需求,对其教学的改革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各类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电气运行与控制技术人才,许多学生也都取得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中、高级电工等级证书,但各行各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仍然不足。我国的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主要以理论教学为工作重点,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不足,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从而造成供求关系紧张。因此,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电气专业教改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周边地区的各行各业培养中等电气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以电气应用岗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识结构,重组课程体系。基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成为中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电气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现状应做以下改革措施。

(一)进行校本教材的研修,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

中等职业院校生源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知识的接受、掌握能力相对较差。教学中所用传统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完整性的编写方法,教材中的一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且对中职学生来说,实用性又不强,往往学生因为这一部分听不明白,打消了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电气系专业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组织一起进行校本的研修,针对我校学生现状编制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一体化教学法。

现在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使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而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即所谓的“三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忽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方法上常采用“满堂灌”,这于当今社会强调的素质教育不能同步,因而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法。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至关重要。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章节次序,把知识点按照教学需要整合起来,某个项目就可以涉及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包括某个章节的内容,以最精简的方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教学法,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方法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选出适当项目,开发项目课程。

(三)根据一体化模式改革课程

课程体系改革关键是用好工作任务分析,也就是要立足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电气实用型人才,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和操作,学会典型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各个工作任务对应核心课程:

1、电工基础理论与实践模块。

2、电机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

3、机床理论与实践模块。

4、pLC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

5、变频器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

6、照明电路安装理论与实践模块。

7、单片机技术理与实践模块。

七大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能力结构,要求学生参加“维修电工考证”技术等级的鉴定与考核,使每个学生均能持“双证”毕业。基础理论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自学和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课可适时调整,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专业需求,以此增强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加强师资建设,造就“双师型”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加快建设具有合格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启动“技师培训工程”,确定定点(企事业单位)培训基地,实施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专业教师每年必须有1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职称晋级的必要条件。

(五)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应有配套齐全、能满足培训要求的教学场所,模拟、仿真或真实的培训设备要保持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要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切实加强实验、实训等实践性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严格考核检查,确保学生毕业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技能考核要求。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增多,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中职院校,应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努力做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促进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盛.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J].现代商贸工业,2012,05.

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篇6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概况

(1)一体化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内在结构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2)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任务调研。职业岗位任务是确定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通过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和检验法对职业岗位任务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定由工作指令、工作过程、工作关系、工作条件组成的资料包,为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确立提供更为准确、鲜活的参考依据。

(3)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在深入调研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任务后,确立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生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还应具有以下专业能力:能读懂并测绘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图;能进行简单的钳工操作;能使用常用电工工具,正确选用示波器、电桥、万用表、兆欧表等常用电工仪表;能安装较复杂机械设备的配电箱,并能调试整台设备;能拆装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及各种特种电机;能焊接典型电子电路,并进行测试;能分析、检修、排除较复杂机械设备电气部分的常见故障;能进行pLC的选型,构建及调试简单pLC控制设备电气系统,并能独立解决调试中出现的问题,使设备正常运转。

2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对接。依据行业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的职业岗位任务要求,确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通过对区域内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工作能力现状等的调研,制定企业化教学培养方案,设计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突出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办学特色。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企业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首要条件,一体化课程实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体化师资队伍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中需不断地总结、研讨,再对一体化课程中其他的配套内容做出调整,形成一个闭环循环提升体系。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双师型”教师能够驾驭一体化课程。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到工厂顶岗工作或参加技能竞赛,以促进其操作技能升华;同时组织教师参加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提高其理论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以提高一体化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教材应设定典型课程并模块化,教材的内容应符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应根据学生就业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企业实际需求,遵循实际工作过程导向,由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编写教材。教材也应符合用人单位的客观需求,应着力使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既可讲授理论知识,又能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生源基础特征进行分析,在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教材的编写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4)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学场地是实现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的基石。一体化教学场地除了应满足教学标准和课程教材的要求,还应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条件。场地的建设包括实训设备的购置、场地装修、场地使用管理规则制定等。针对本专业课程特点,学校将现有的电力拖动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pLC实训室、常用机床故障排除实训室、自动化控制实训室等实训室改造升级,不仅设备达到一体化课程要求,还要仿真工厂实际场景,让学生理论和实训环节都在一体化教室完成,同时能熟悉工作环境。

3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堂教学过程

表1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情景教学六步法实施过程

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总设计师。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师的导演。一体化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更是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体化课堂教学过程可通过六步法来展现,六步法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如表1所示,以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为例说明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课堂知识,理解、掌握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并能够熟练操作相应课题实训内容。

4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践成果

(1)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学生每节课都经过听课、操作、读书,特别是小组讨论研讨后,学习到了课堂知识,练习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开拓了眼界。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学生自学能力明显提升。现在学校使用的情景教学六步法,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灌溉式教学中解放出来,使其自主、自发地,带着兴趣,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从不愿学到现在的主动预习新课、查阅相关资料,自学能力明显提升。

(3)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显著提升。传统课堂使学生没有团队合作的思想和机会,抑制了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发展。六步法强调同学合作,强调团队。在这种模式熏陶下,学生从慢慢适应到游刃有余。它使团队合作的思想渐渐深入学生内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教师一体化课堂组织能力显著提高。情景教学六步法也使老师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中走出来,不单单是具备讲课能力,还要求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掌控能力。老师和学生们在一同成长,一同进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突况也越多,通过准备、讲解、组织、协调、总结等几个课堂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也在一步步提升。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篇7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智能建筑;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44-02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该专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各高职院校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进一步规范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根据我院在本专业建设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智能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相对于之前陈旧的生活工作理念、规划、建设。现代智能化的生活、工作环境将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和必然趋势。随着市面上建筑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必然拉动智能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智能建筑不仅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一个较大趋势,还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调查绝大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在上岗之前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而是直接上岗就业,这样往往造成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技术相对较低。在今后发展的10年中,根据市场需求建筑智能化将会继续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将不断增至200万,在建筑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层面广,想要对所需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三年的时间明显不够用。因此,对这门学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目标。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适应建筑电气行业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行管理、及中小型工程设计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专业岗位(群)。在通常对智能建筑行业调研的根本上,构成了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即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与运行;建筑电气系统维护与改造;建筑电气系统工程组织与实施;建筑电气中小型系统设计。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建筑电气工程是一个交叉综合学科,在实际应用教学中不是够全面,主要包含了通讯、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想要在现实中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课程时需结合以下几点要求。(1)以能力为主体。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岗位能力分析、参照行业标准或职业资格来设置所学专业课程,并确定课程所学目标,以能力本位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依托相关专业活动为背景,对所学的职业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总结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3)构建“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或企业认证标准,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及企业认证标准的技能培养要求,对应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4)以开放性和服务性为原则。高职课程开发需要体现开放性和服务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地发挥。

2.课程体系构建。为满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个基础+四种能力”的课程体系。(1)职业基础能力的课程开发。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我们参照2007年6月1日全国的《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职业核心能力体系7个模块,我们根据这些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这样既满足“职业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还丰富了学生学习项目。(2)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工作过程与内容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主要根据智能建筑行业设有的岗位及其要求以及所具有的相关技术跟管理知识,来确定学习内容,要“以能力为本”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链路如图1所示。

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绘制出建筑电气工程图、分析电路、各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组建等能力。这些都是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重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的安装、调试以及专业维修等有所了解。专业综合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中的综合能力;职业扩展能力课程使得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在能力模块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还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要做到细化实验、实训、课时、场所等。由此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更好地从校内到校外、单一到整体、有序地过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

四、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障

1.保障充分的教师人才队伍。现在就职于本专业的老师大部分出身建筑、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为了满足现在专业教学需求,应采取“外聘内培”的方式,并与企业共同构建“双师”型团队。首先我们可以聘用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教学,其次对于学校的专业教师要通过有效渠道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和实践指导,进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

2.保障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实践合作条件来保证专业课程的充分有效开展。对于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来说,要全面考虑到实际操作性,就要与企业一起创建一个基于工程实际、便于操作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也应参照企业的规模,构建出具有“教学化”功能的紧密型基地,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双方都能享受到利益,学校通过学习在企业中的实际项目及案例,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所以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要时刻与企业相结合,正确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合理地构建企业、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更新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韩承江,刘峥.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篇8

论文摘要:针对山东半岛削造业的建设发展需要,分析生源现状,加快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完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威海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围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任务,提出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船舶工业的战略。在造船业中,船舶电气技术是最核心的专业技术,与船舶电气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是最关键的岗位之一,因此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的有利保障。

1社会需求调查及现状分析

1.1威海船舶工业企业急需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威海市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最重要的修造船基地。船舶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船舶电气设计建造技术人才,但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目前,山东省仅有两家职业院校培养该专业学生,专业人才的供给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威海市的修造船企业的调研,主要修造船企业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每年达120余人。

1.2专业建设基础

为适应威海市及周边地区船舶修造业的需要,我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已开设的相近专业有8个,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已能成熟开出。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特别是经过我院的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同时,也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顺利开展本专业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院现有实验实训条件充足,有可共享利用的校内实训基地1个,拥有电子与电气技术基础实训室8个,可以完成船舶电气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部分实训课题。

2我院近两年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生源情况

我院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招生范围面向全国,2008年我院船舶电气专业面向全国招生s4人;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年我院纳人国家单招试点院校,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全国多个省份招生100人,其中包括山东省内单招43人,生源充足,单招学生执行力略差,但在创造力和社会能力方面都具优势。该专业实现了以高质量教育教学为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层次创造条件的良性循环。

3实施船舶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我院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是“1个创新、3个加强,1个确保”,即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人点,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实施。

3.1完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旋律下,以船舶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情境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自主性,规范教学过程与考核标准,建立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完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做法是,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相关职业标准、行业规范、岗位技能要求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融人教学之中;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专业课程,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施教。

3.2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按照“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训到位”的理念构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定位;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强专业发展后劲,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注重夯实专业基础课程,保证基本理论的系统性;注重能力培养,通过岗位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适合于一体化施教的核心专业课程和基础平台课程的实训课题,使学生就业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达到能力提高和培训到位的目的。

3.3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1人,根据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分析,我们提出了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培养骨干、造就名师”的原则,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先进课程开发技术,拓展专业视野,增强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利用校内外资源,培训专业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制定“择优聘请、相对稳定、适时调整”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实现教学团队结构的优化。争取在2011年师资水平达到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2013年达到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

3.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可以利用示范性院校建设已经完成的电子技术等专项技能实训室,但是船舶电气专用实验室及设备还没有,根据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对船舶电气设备的安装、检修、报验与管理等能力为主线,本着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建设原则,需新建基本技能实训平台一船舶电工工艺训练室一个;船机拖动控制系统实训室、船舶自动控制系统实训室、船舶电站专项技能实训室3个和集控室、辅机实训室等综合技能实训平台(在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中);新规划一个船舶电气创新工作室,以满足师资培养及科研的需要;使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条件得到完善,形成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船电专业实训室建成后可以同时承担船舶电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

3.5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半年的顶岗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刘一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验,也是一个再培养的过程,又是与社会生产实践接轨的过程,积累了学生的生产现场经验。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顶岗实习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院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和协调,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企业是保证完成任务的最关键的一方。

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篇9

【关键词】教师;学生;电气线路;训练

引言: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技工学校电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电工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程,对他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操作基础。如何教好这门课和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是电工专业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话题。

大家知道“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理论精神就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统一,本文就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学中采取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操作能力的训练,实现教学一体化,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在这里我个人谈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教学步骤来进行,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有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来学习掌握这门专业理论课程。就以这门课程的重点章节第二单元-----典型电气控制线路与安装为例,这个单元也是整个教材的重头戏,所分的四个教学步骤分别细说如下:

第一步、熟练识读电气线路工作原理原理图

熟练识读电气线路工作原理是第一步,这一阶段着重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先教会学生识读电气线路工作原理的方法,再反复训练学生熟读电气线路原理。

电气线路原理图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电源电路、主电路、控制电路、信号电路及照明电路,课程中第二单元所学习的典型电气控制线路图一般不包括信号电路及照明电路部分,那么每次讲解一个典型的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时,首先得分析一下这个电气线路原理图有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包括那些元器件,在电路里分别起什么作用,分析完后,再进行工作原理分析,工作原理分析主要以主、控两大部分电路为重点。如下图:自锁正转控制线路(连续正转控制)为例。

自锁正转控制线路

1、自锁正转控制线路整体性分析

1.1教师带学生分析电路时,备课时最好安装好实物电路,上课开讲时演示一下电路工作过程,这样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然后再对照实物电路讲工作原理。

1.2工作原理状态分析:

启动:按下SB1---Km线圈得电---Km主触头及辅助触头闭合---电动机得电运转。

停止:按下SB2---Km线圈失电---Km主触头及辅助触头断开---电动机停止运转。

各元件工作状态表如下:(1表示工作或接通;0表示不工作或断开)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让学生搞清楚工作原理的同时再了解每个元件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对复杂控制线路的分析用处很大,也为以后学习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打下基础。

2.反复训练学生熟读电气线路工作原理

教给学生分析工作原理的方法,考察学生掌握情况,是否已能自行熟练识读电气线路原理图?那就得进行识读电气线路工作原理图训练-----利用反复训练法,课堂上提问学生反复叙述工作原理,学生上讲台看着电路图给全班同学讲解分析,学生分组相互学习分析,也可以这个同学讲启动那个讲停止,反复练习、重复叙述,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也利于活跃课堂,还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达到熟练掌握就行。

第二步、安装电气线路即基本技能训练

技工学校的学生是将来生产岗位上的技术员或技术工人,不仅应学会动脑,而且还应会学会动手;不仅学会“应知”,而且还应掌握“应会”。初次安装配电盘为了技能训练的顺利进行,先参观一些电气配电盘,知道一些电气安装的基本要求,提前懂一些电安全知识、基本工具和仪表的的使用。拿到一个电气线路原理图时,先不要急于去安装,熟悉一下线路工作原理,做一下准备工作,选材料、选元器件、选工具与仪表等。学生要做到熟练地安装电气线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指导。

1、教师引导:教师要善于正确巧妙的引导学生,保证初次安

装电气线路的学生要有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由易到难,以保证技能训练顺利进行。正确引导学生设计配电盘的布局,走线时要横平竖直,布线通道尽可能少,尽可能紧贴安装面部线,按钮连接必须用软线,与配电板上的元器件连接时必须通过接线端子,并编号等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例如:安装螺旋式保险,要注意上下接线座的问题,下接线座安装朝上、上接线座安装朝下,导线线头的绝缘层剖削不能露铜太多,线头打接线环应顺时针绕制等,如果不按照工艺求做,已引起那些电气事故都应给学生讲清楚,老师还可以演示给学生看。

2、教师辅导:教师对学生操作练习给与辅导,学生不同基

础、不同潜质,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熟练的安装电气线路,到一个高的水准,就要采取个性差异,分别进行辅导,可采取集中辅导,也可采取个别辅导,使学生操作技能不断形成和提高。比如下图: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个别学生安装时最不得心应手的地方如图所示,安装出来的线路在SB1出线端子上接有4根导线,造成线路繁琐,也是接线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发现这个问题后就要及时纠正(要讲清楚接点、原件本身没有方向性,一旦接入电路,就有“进”或“出”的属性了),必要时就要手把手进行辅导,解决个别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3、教师指导:学生要学以致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安装电气控制线路时,除熟悉电路工作原理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电气线路原理图画出接线图,再对照实物进行接线,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线路在配电盘上是怎样连接的,在动手连接时就心中有数,也为熟练安装电气线路奠定好基础。

第三步、电气线路故障检修

工业电气线路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故障,会是设备不能正常工作,不担影响生产效率,严重时还会造成人身或电气事故。因此,电气线路发生故障后,维修人员必须及时、熟练、准确、迅速、安全地查出故障并加以排除。常见故障分为硬故障(有明显外部特征)发现较容易、软故障(无明显外部特征)不易发现,比较难查,训练学生进行软故障检修时

1.教师先“示范操作”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次训练学生查找故障时,自然故障产生在学生自己安装的配电盘上,安装好的配电盘通电试车,可通电后,试车失败。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时机,按照查找故障的方法“示范操作”,包括通电、断电的操作,根据操作结果和学生一起判断故障现象,与学生根据电气线路原理图,分析出故障所在最小范围,再根据分析结果与学生一起用万用表等检测工具,检查故障点,并恢复故障,然后再通电试车,直至各部分动作全部正常。这种教师现场示范操作,效果非常好。一方面,教师水平得到学生认可,树立教师威信,有利于教师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近距离给学生演示电气线路检修的整个过程。

2.教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在安装好的配电盘或者故障模拟柜上模拟故障

模拟故障就是在保证电气线路完好的情况下人为设置故障点,这种方法是工人技能考核常用方法,也是教学中训练学生进行故障检修的教学手段之一。训练时教师可以有意在学生安装好的配电盘上或者在故障模拟柜上设置1-2个故障点,此时学生应先回避,然后学生根据故障检修方法自己操作。在班级人数较多时,教师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借助学生的力量,具体做法如下: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在每组中选1-2个基础好的,组织能力强的学生,组织同组的学生相互轮换设置模拟故障点。当然教师应先说明故障点设置的方法即要求,并告诉设置故障点的学生,不仅要设置好故障点,而且自己应该考虑设了这个故障会出现什么故障现象,并在其他同学操作时得到验证,这样不仅能使检修的学生得到训练,而且设置故障点的学生也有很大的收获。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在各小组间进行巡视,指出问题所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3.“纸上谈兵”与实际操作结合

仅靠实训课内的时间训练学生进行故障检修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在学生掌握电气原理的基础上,在“纸上谈兵”及在作业纸上练习故障点设置与排故练习。具体方法:教师告诉学生电气故障现象,请学生利用电气原理图分析故障可能的最小范围,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模拟设置故障点,然后分析出可能会产生的故障现象。通过这种训练,能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推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不仅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节省了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故障检修速度上也要对学生有所要求

刚开始训练学生可能很久才能排出一个故障,要不断地进行强化训练,限时棑故,如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排除一个故障。这样学生排故的速度和能力会大大提高,就能做到熟、快、准的排除故障。

第四步、基本电气线路原理图设计

最后一个教学步骤电气线路原理图设计,设计电气线路原理图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对初次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像前面三个阶段所讲问题那么容易掌握。原理图具体线路怎样设计,是难点,教师得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练习设计的基本方法。

1.模仿法:

学生模仿某种现成的电气线路原理图学着做,如学生已学习过的点动控制线路图(如图一),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连续运转控制线要求,设计时只要给点动运转控制线路图启动按钮两端并联的接触器辅助常开触头,再加装一停止按钮就行。如图二:

2.补全法:

补全就是把不完整的地方补充完整。这种学习方法主要用在做题时,是种一常用的较为有效的做题方法,命题者有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表达而故意省去一些成分以增加试题的难度。在做题时,就要求一定要审清题意,分析透结构,补出省略的部分。这种方法可以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设计出合理的电气线路原理图。如实现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要求在给出线路基础上补全反转控制线路部分,如图:

3.分块法:

分块的目的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工程,分解成多个比较简单的小任务,问题就好解决的多了,实际上就是把大问题小问题化。例如有这样一个设计题目,要求两台电动机,一台实现点动运行,令外一台连续运行,要有短路、过载、欠失压保护,设计其电气线路原理图。这就可以用分块法做,先设计点动运行的电动机控制线路图B),再设计连续运行电动机控制线路图a),最后把两个图结合起来就可以了如图C):

上述几种设计方法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实际中学生在学校学习课程比较多,课程学完后易产生生疏,典型控制线路在大脑中的固化,对以后设计水平的提高极其重要,这种固化要通过反复练习,这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练习律,另外还要常参观,熟悉多种设备的工艺过程,不能闭门造车,良好的思维模式建立后,设计起线路图来就得心应手了。

近年来由于大学、普高扩招,导致技工学校生源明显短缺,生源的综合素质明显下降。技工学校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厌学,学习基础差,到了技工学校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上课时对全班同学一视同仁,利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了”,通过对学生调查统计,将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达不到考核要求,而且由于上课听不懂,无所事事。针对这部分学生就要加强第一步、第二步的学习训练,在此基础上,再强化第三步电气线路故障检修的训练。对于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可进行第四个教学步骤电气线路设计的培训。当然,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中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和于他们,差的学生通过了努力得到进步,就会有成就感,逐渐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而基础好的学生,既保证了学习的进度,又保证了学习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学是有法可循的,虽没有定法,却有良法,让我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总结自己独有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四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课程;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03-03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是电气类的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测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机电类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高职类的机电一体化和数控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更新发展快、既强调理论又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与实际生产和工程应用结合紧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可能直接应用的一门专业知识,也是每年双选会上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门专业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各个高校都在实施新的一轮“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为此,我们课题组选择了“《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作为教改项目,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教学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环节是基础和关键

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如何传授好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搞好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都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为了全面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认真分析了本课程的结构特点和教学需求,围绕着激发兴趣、提高质量,主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先进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的改革入手,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1.抓好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由“电气控制技术”与“可编程序控制器”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两部分内容在工业现场都应用广泛,两部分教学内容显得同样重要。

“电气控制”部分主要包括:基本的电气元器件介绍,基本的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传统的复杂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设计等内容。

“可编程序控制器”部分主要包括: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接口电路,梯形图、状态转移图和应用指令的软件编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在工程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课程具有课时少但教学内容多的特点,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我们紧紧围绕着抓基础、学方法、重应用的科学教学法,抓好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该门课程的基础就是电器元件表示方法和选型、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接口电路和软件编程。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学好该门课程至关重要,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器元件的图形符号、文字符号、主要特点和元器件选型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教材中使用的元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图形和文字符号尽可能详细讲解,对时间继电器等较难理解的内容,尽量采用比喻法、比较法教学;介绍国家最新的图形和文字符号国家标准;所有元器件图形和文字符号都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做在作业本上;适当增加一些元器件选型的作业,要求同学通过上网查询企业资料完成。

“学方法”就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对电气控制线路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在课堂上主要是传授方法,让学生牢固掌握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材“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是对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宜采用主回路要“记”,控制回路要“推”。因为基本的电气控制线路总是由主回路和控制回路组成,如正反转控制线路,三相笼形异步电动机Y-形降压启动控制线路,三相笼形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控制线路等。基本的控制线路主回路并不多,每位同学必须记住不同主回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便一见到控制线路的主回路,就能判断控制线路的功能。控制回路则很多,控制回路宜“推”不宜“记”。推导的方法是先找出控制回路的按钮,然后用非常成熟的工作流程图分析,按钮按下后,主回路的动作结果就可以了。这样的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例如在pLC教学过程中,本课题组的老师在授课时不但重点讲授与实验室配套的三菱公司的pLC,而且抓住三菱公司pLC与其他公司pLC的共性进行重点讲解,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但掌握了三菱公司pLC的应用技术,同时也掌握了在国内广泛使用的西门子、欧姆龙等其他公司pLC的应用技术,这样的授课方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重应用”就是教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现实工程相结合,并且形象、逼真而且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方法。在“可编程序控制器”教学时,尽可能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创设一个模拟平台,使学生们在实际的案例中得到接近于真实的训练,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而在案例的选取上,应尽量做到知识性与实践性、现实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虚拟的实践条件下得到类似于真实的实践训练,并从中掌握知识、应用理论、培养能力。

2.利用了先进的教学工具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电气控制部分”具有图多、图大的特点;三菱公司的FX系列产品有丰富的指令系统、强大的通信网络功能、操作方便调试灵活的编程调试环境。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现三菱公司FX系列产品的强大功能是相当困难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授课内容可达到传统教学方式同等时间授课内容的两倍以上,使授课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降低了教师课程教学劳动强度和授课出错率,使教师充分体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越性。学生在课堂上也被多媒体生动活泼的展现方式所吸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把以前认为难理解、难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和掌握。

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知识点保留时间过短,学生无法记住这些知识点、无法做笔记等。最好的方法还是黑板书写与多媒体有机结合,一些不易书写的图形、表格、资料可以采用多媒体投影,一些重要的公式、定理及推导过程还是采用黑板书写效果好。

二、实验教学改革

教学的目的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抓好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综合设计性实验开发,配套实验指导书更新。《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教学学时,都安排有8~12学时的实验课。以往的实验课,实验指导书是根据厂家的设备说明书编写,电路和软件都很详细,学生只要按指导书上的步骤连好电路和输入软件,实验就可以完成。全部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也不好。保留一半的基础验证性实验,我们把另一半的实验开设成综合设计性实验,更新了配套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上综合设计性实验只有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器件的资料和实验要求等内容,不提供具体的实验电路和软件。我们提前一周把实验题目公布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根据已学知识,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所需电路和软件。软件允许学生选择梯形图、步进指令或者指令表程序中的任意一种编写,在老师审核同意后就可进行实验操作。综合设计性实验开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开设课程设计课程。《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实验课的开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但是实验课课时有限;实验课往往是局部电路的验证和设计,还不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电气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安排有两周的《电气控制综合课程设计》课程。

综合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某一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学生需要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完整设计过程;熟悉有关设计规范,会用图纸、文字资料表达设计意图;在设计过程中,需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和设计规程、规定,学会收集设计资料的方法和途径;提高编制工程设计图纸资料的能力;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设计报告。

一个专业的课程设计一般由两个教师负责指导,教师把一个专业的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再按4~5人分成若干小组,教师为每组拟定不同的设计题目、设计任务及要求。电气控制综合课程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每组学生应完成的设计内容及要求如下。①根据工艺技术要求编制设计任务书。②控制系统方案设计:根据电气控制要求,拟定设计技术要求;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选定,要求对至少两个以上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根据选定的控制方案绘制电气控制系统方框图。③根据选定的电气控制系统方案进行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单元电路设计;完整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完成元器件的选型。④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完成模拟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并仿真调试。⑤完成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

完成课程设计,既要掌握控制理论、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和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还要了解本专业的有关工程实际知识,如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电器元件选型的方法和步骤等内容。利用课程设计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熟悉电气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工业自动化的最新技术并使实践环节训练更贴近工程实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3.开设第二课堂――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高级技术。如何让感兴趣的同学在校期间就能够很好地掌握电气控制高级技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呢?

我们为学生开设了第二课堂。我们共设置变频器的应用、pLC模拟量模块及其应用、pLC的通信、人机界面(触摸屏)技术和pLC的仿真软件五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学分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学院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学院定期对选择模块的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给予相应的成绩。开设第二课堂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高级技术掌握得较好的同学,在毕业生双选会上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在参加工作后表现出上手快、后劲足的优势,普遍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网络课程建设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课程网络化成为教育方式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辅助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课外延伸,已在课程学习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8年,利用学校提供的天空教室网络平台,《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已完成网络课程一期建设,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网络课件、ppt课件、习题等内容已可以在网络课堂上供学生使用。可以实现网上布置作业、网上批改作业、网上答疑等网络平台提供的功能。目前,我校网络平台的软件正在更新,针对一期网络课程存在上网内容比较单一,不同专业设置的对应内容太少,网上布置作业、网上答疑等网络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使用不够充分等问题,我们组织课题组的老师,根据修订的最新教学大纲,对网络课件、ppt课件、习题、企业资源、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仿真软件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增加了网络视频,积极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学生课后上网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除了教师从教的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外,还应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辅导手段,解决现代化教学方式效率高而学生做笔记困难的实际问题,学生也应从学的方面摆脱传统教学方式对他们的影响,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应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学习方法来,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材建设

我校有自动化等专业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机械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等课程,其他高校情况类似。2005年前,我们在选用教材时发现,能够满足要求的教材不多。为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从2005年开始就收集资料,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教材编写。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理论结合实际,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便于组织教学和实践。内容安排上特别注意每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以利于分别开设“电气控制技术”与“可编程序控制器”两门课程的院校选用。教材编写时特别注意使用的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符合最新的国家电气制图标准。《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教材第一版于2007年9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在我校自动化等专业已使用多届;同时被东南大学、陕西农林科技大学、韶关学院等几十所院校选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教材建设既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又对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帮助。2009年1月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2012年3月入选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014年8月,《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教材第二版也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丰富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是教材建设的质量保证,教材建设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同时教材建设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该门课程的授课质量较好,获得了同学的一致好评,也形成了多达7人的教学质量稳定、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主讲该门课的教师在教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课题组教师多次获得学校课堂教学优秀奖。注重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是教学改革中讨论的重要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的认识会逐步提高,我们也想借助我校教学改革的东风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建设《电气控制与pLC》省级精品课程,把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进一步扎扎实实做好具体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加努力地探索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颜文旭.在“电气控制及pLC”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2]杨孟涛,等.电气控制及pLC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吴宏歧,等.《电气控制及pLC》课程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