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十篇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十篇

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1:30

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篇1

自我分公司收到对__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后。我公司立即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由__总经理为组长,由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小组对审计报告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在报告中对__分公司的工作成绩进行了有效的肯定,也对在基础管理中存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意见,小组成员一致认为报告是客观的、详细的、实事求是的。会后,领导小组决定严格按照审计报告中的意见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自查、整改。

本次整改活动由综合部牵头组织,各责任单位积极配合,主要在在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在合同签定、授权、管理等方面

认真学习了集团、省、市公司有关合同签订、授权、管理办法的精神,按《德州市网通公司合同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稿):请记住我站域名》的规定,进行各种合同和协议的签订和授权管理工作。

1、按照有关规定与张文霞重新签定了营业厅柜台租赁合同。

2、按照有关规定与刘明章重新签定了崔口营业部房屋租赁合同。

二、在物资材料及工程剩余料、拆旧料登记方面

认真清理盘点了库存材料,对未入账的材料进行了入账登记;账面与实物不符的,重新进行了盘点落实,做到了账实相符。

1、对材料仓库进行了清理、登记,库存电话机、墙担、电缆挂钩、热缩套管等材料进行了归类整理,改善了材料摆放混乱的局面,有利于今后的取料和盘点工作。

2、对工程和维修拆旧料建立备查簿,对06年库管员交接后未登记的旧料和剩料进行了登记。

三、按会计准则和集团会计政策的要求正确收集了我公司经营信息和进行会计核算。

四、规范业务外包合同签订、执行和授权

加强了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与13个业务外包单位签订了业务外包协议,补充修订合同和协议,规范了外包业务和会计核算,规避经济合同和劳务纠纷的风险,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应按市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20__年新增固定资产粘贴了固定资产条形码标签,对综合部使用的速龙5026e-0031计算机,4楼、5楼会议室的格力空调和4楼会议室的pc控制台资产,均粘贴了固定资产条形码标签。

六、在今后的生产经营工作中认真及时的发现和分析用户欠费产生的各种原因,积极与市公司相关部门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好用户欠费争议,维护企业利益和形象。

七、结论

经过对审计报告的学习研究,以及对照报告要求对我分

公司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的整改过程中,使我公司认识到了在基础管理、材料管理、利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在学习、整改过程中得到了提高。__分公司对市公司领导的监督和帮助表示感谢!

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篇2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财务收支状况真实性审计。根据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了解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账实、账账、账表是否相符,判断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检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有关问题。

2.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必须划分清楚前后任资产质量状况,查实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实际质量状况。重点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特别是任职期间新产生的不良资产情况,审计确认任职期初到任职期末各年的不良资产总额及任期内新增不良资产情况,分析企业任期内资产质量变动的原因和任期内不良资产责任划分。对于企业在清产核资中未披露的损失(除政策性原因允许企业暂不处理的损失外),一般视同为清产核资后企业负责人任期不良资产损失。

3.任职期间经营成果审计。经营成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经营成果不实在国有企业中非常普遍。因此,要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审计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审核确认企业负责人任期初至任期末各年的利润总额、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如果企业存在经营成果不实问题,应当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相关的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并做出调整后新的会计报表,确认任期企业实际业绩利润,企业任期实际业绩利润=经过审计调整核实后的任期利润总额+任期消化以前潜亏-任期新增不良资产(扣除因客观因素新增不良资产)。

4.任职期间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审计。应重点关注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过程是否合法合规,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等。这是新的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注重对企业的绩效审计。

5.任职期间企业经营合法合规性审计。主要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有关经营、管理等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违规对外拆借、出借账户;违规对外出借资金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三个正式报告,即中介机构(企业)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评价工作组出具的绩效评价报告和审计工作组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阶段性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为最终结论性审计报告。

1.财务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1)审计任务的说明,即执行审计的依据、被审计企业名称、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姓名、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采用的主要审计方法,延伸或追溯审要事项,以及对被审计企业及负责人配合与协助情况的评价等。

(2)被审计负责人及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业务范围及经营规模、财务隶属关系或资产监管关系、核算管理体制、财务收支状况等;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等基本内容。

(3)被审计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主要包括:审计前后企业基本财务数据的变化及原因,任期内各年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收入效益、成本费用等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等。

(4)企业负责人的主要业绩。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在发展战略规划、改革改组改制、生产经营成果、内部控制机制,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等成绩。

(5)截至任期末,审计发现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企业的问题和负责人的问题两方面。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要进行分类整理,并明确发现问题的事实,产生问题的原因,所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存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等。

(6)审计建议。对审计发现的有关问题,审计组应当在职权范围内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

(7)需要在审财务计报告中反映的其他情况。

2.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组结合前期了解掌握的企业有关情况,利用财务审计组审定的企业财务数据对企业实施绩效评价后形成的关于企业财务绩效状况的阶段性工作报告。绩效评价报告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组内部的分析报告,依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企业绩效评价操作实施细则》和财政部的当年行业标准值、优秀值,重点明确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在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财务指标和评价得分的变化情况,并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得出企业在该任期的财务评价结论。此外,还需要聘请社会专家,专门召开专家民主评议会,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经营决策机制、内部风险控制、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分析评议,并形成专家咨询评议报告。

3.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财务审计报告、绩效评价报告的基础上,撰写最终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基本情况。企业及企业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2)财务绩效分析。主要包括:审计后企业基本财务数据的变化及原因、企业在任期内的基本财务状况等。

(3)企业负责人的主要业绩,如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及发展方向方面、改革改制方面、基础管理方面、市场开拓方面、保值增值方面等所做的工作。

(4)任期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审计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按照问题的重要性,分问题排列。

(5)审计结论。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业绩,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被审计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业绩与责任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并明确其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应在财务审计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中有证据支撑,需观点明确、内容清晰,业绩要讲透,问题要讲准,责任要讲清。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的区别

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以会计报表为对象的常规财务审计而言,可以归为专项审计范畴,与常规财务审计相比,存在以下一些区别:

1.目标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是对会计报表编制的公允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关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经济责任审计则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强调关注事件的成因、效果和责任问题。

2.内容不同。常规财务审计内容为会计报表及与其有关的资料,是一种数据公允性的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更广泛,包括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其中每一项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出具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完成。

3.审计范围不同。在审计主体范围上,常规财务审计一般将被审计单位全部纳入审计范围,根据重要性可以采取审计或审阅方式。而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审计范围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一般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资产量应不低于被审计企业资产总额的70%,纳入审计范围的子企业户数应不低于企业总户数的50%。同时又有特殊规定,对资产或效益占有重要位置的子企业、由企业负责人兼职的子企业、任期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改制等产权变动的子企业、任期内未经审计或财务负责人更换频繁的子企业务类金融子企业及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等,均要求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而且在时间范围上,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会是若干年,长于常规财务审计。

4.审计程序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经济责任审计除常规程序外,委托人还规定了专门程序,如审计进点见面会规定了参加的人员及见面会内容,企业前后任负责人必须到场,这在常规审计中是没有的程序。又如审前调查,时间长、要求高,此外审计过程中的问卷调查、访谈等程序,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5.审计方法不同。常规财务审计主要围绕复核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而采取检查、函证、盘点、分析性复核等方法。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账内审计与账外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审计报告、企业内部审计资料、上级及外部检查结果等,避免重复审计,强调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理清问题、取得证据。审计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审计方法,如设立意见箱,收集群众意见;向有关单位、个人调查,充分听取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纪检监察、工会和职工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对于实施访谈工作,《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访谈工作规范》也明确了访谈范围、内容、方式等。

6.重点不同。常规财务审训是一种对会计报表进行全面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突出重点,对重点环节、重点事项、重点问题进行充分关注。如因对外担保而承担连带责任事项,若账务处理上已经将损失计入了营业外支出或预计负债,审计结果可以不需要对此发表保留意见,但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查明深层次原因,是否经过了一定的程序、责任的归属、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等。

7.工作结果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报告是一种标准、简式审计报告,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调整事项进行了调整,则在审计报告中不需再反映。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一种长式、详式审计报告,对前任负责人在任期内的工作情况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体现,并根据任期内的工作情况对负责人进行评价。在会计报表编制上,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涉及到多期,尤其是执行新会计制度和清产核资,财务报表编制相当复杂,如清产核资损失如何还原、报表编制基础、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等问题,《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解答》(国资委评价函[2005]209号)对经济责任审计会计报表编制进行了规范。

8.要求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相比,由于要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全面的评价,涉及的审计工作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对参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三、中介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些问题

国资委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资质作出了相应规定,要求中介机构资质条件应与企业规模相适应、具备较完善的审计执业质量控制制度、拥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三年内未承担同一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业务、近三年未有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等。从目前中介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看,下列方面容易出现偏差:

1.服务对象存在偏差。经济责任审计经常会遇到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中介机构在处理冲突时往往按以前常规审计一样,站在企业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实际上,由于中介机构是受国资委委托,所以应站在国资委的立场开展审计工作。

2.审计目标不明确。有的中介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财务审计的区别,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范围不明确,导致审计难度较大,工作缺乏条理性。

3.审计重点存在偏差。在审计过程中,有的中介机构在财务核算和会计差错的纠正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这仅仅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部分内容,对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并非很重要。因为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工作远不仅仅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差最多说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不重视而已。又如,委托理财从会计处理上检查核算正确,但审计时更要深层次挖掘对该类高风险投资的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为何要进行投资等,这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负责人任期内重大经营活动及决策问题,需要在审计时进行关注并收集证据。

4.审计方法上存在问题。部分中介机构完全采取常规审计的方法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没有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如需要更多的调查、访谈等特殊方法。

5.审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发现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目的,而发现问题需要具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但有的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尚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6.没有与国资委进行充分地汇报沟通,使工作结果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有的中介机构工作重点存在偏差,其工作结果必然和委托方的要求有差距。在进行实施阶段审计时,由于把大量时间花在了会计报表的核对上,审计工作基本结束时向企业、国资委报送征求意见材料时,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上的事情,发现不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但这时工作时间已经过去了,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

7.不注意工作程序及取证。在审计过程中,有的企业存在提供资料不及时、不全面,中介机构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予以确认,不符合审计工作要求。对重要事项,必须获取充分的证据,还需要向委托方进行专门汇报。

8.不重视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在审前调查阶段,有的中介机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认真调查,调查结束后制定的审计工作方案重点突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但有较多中介机构在审前调查阶段,在工作方法及重视程度上存在问题,并未实际进行调查,只是将有关材料拼凑、粘贴,按照常规审计思路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流于形式。

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篇3

众所周知,所谓财务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运用审计手段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财务收支、财政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个人遵守财经法规的情况所进行的鉴证、监督与评价。从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的概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必然要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但不完全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明显大于财务审计的范围,除财务收支审计外一般还包括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效益性;经济领域的个人廉洁自律情况;有关经济责任指标完成情况;个人及单位遵守财经法规的情况;有关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等等。很明显,财务审计只是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一些被审计单位在某些年份接受过财务审计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将财务审计成果运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机关工作效率也是审计机关应该提倡的。于是一些审计机关对曾接受过财务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安排审计时,将曾经接受过财务审计的时间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剔出,只对未接受过审计的时间段进行审计,在起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时,有的将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的“审计发现的问题、定性及处理处罚依据和决定”部分机械的搬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其它方面则不再涉及;有的则将已经审计过的时间段只在审计报告中注明“审计机关曾对某某年度的财务收支进行过审计,本次审计指对未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未接受过审计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原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则不再提及。前者将处理处罚依据及决定在罗列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实际已没有意义,后者则通过一带而过的方式将任职期间发生过的违规违纪问题予以隐瞒,而且这两种处理方法均未对已审计过的时间段的其它涉及经济责任的问题展开审计,其审计结论必然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

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利用原财务审计成果的审计项目在组建审计档案时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对已审计过的时间段将原审计证据进行复印装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档案;有的则将原财务审计报告作为审计证据装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档案;当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财务收支等审计项目同时进行时,则是同时下达两个审计通知书,出具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审计报告,同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需要处理处罚的问题下达一个审计决定,归档时有的是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归入一个审计档案;有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则不再组档案。总之,实际工作中没有标准和章法可循。

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篇4

摘要:村级财务问题,影响到基层社会秩序,村级财务审计是当前村务监督的重要议题。文章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通过村级财务审计、Cpa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分析,从四个方面,即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创新、责任村委会建立、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和绩效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探讨Cpa服务村级财务的实践路径。以便发挥Cpa审计功能,监督财务公开透明,以便构建良性运行的经济秩序。

关键词:村级财务审计;受托经济责任;村级财务

由于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相容等制度设计缺陷,和执行过程缺乏相互牵制等制约的内部监管漏洞,村级财务账目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低,给集体资产被侵蚀、资金被挪用、资产的流失提供了条件。最终使村民集体利益被侵害,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进而影响干群关系和基层社会秩序良性运行。而具有独立性的Cpa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既有利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也是自身发展的契机。现有的Cpa参与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受托经济责任观是有普适性的审计动因学说,与审计前提与目标相关(蔡春、李江涛,2008),其内涵随着当今社会的前进而不断的拓展,对于不同的组织,去建立相适应的审计模式(机制)则是受托经济责任内容发展充实的必然要求。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理论基础,分析Cpa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以及村级财务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并探讨Cpa服务村级财务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村级财务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一)审计关系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受托经济责任要求受托人的行为应对委托人负责,这一要求构成了审计功能的基础,而审计则是被用作强化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的手段而被运用(tomLee,1986)。现代会计和审计,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理解清楚受托经济责任,是现代会计和审计发展的关键(杨时展,1991)。审计和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是一种相依相伴的关系(秦荣生,1995)。审计的目标和功能应该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增加而拓展,为了确保拓展后的受托经济责任能够全面且有效的履行,审计的功能必须与拓展后的受托经济责任相匹配。

(二)村级财务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之间产生了实际分离,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之间与经营管理者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委托和的经济责任关系,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中的成员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然要求对经营管理的情况进行审计。

村级财务审计就是以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而存在的,村级财务审计主要涉及到对公共权力和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的监控,所以,村级财务审计的核心是对公共权力的阳光运行进行监控,不断促进公共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对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做到妥善处理。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级财务审计结构和运用适当的村级财务审计机制,发挥其监督、鉴证、评价职能,有助于弥补村级财务监督资源的短缺,保障村民利益,密切干群关系,达到社会良性治理的目的。

(三)Cpa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分析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重要类型之一。aSoSai(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指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管理公共资源的当局或个人对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报告,并要说明自身履行所应承担的经营和财务责任等义务。如果按照此界定,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也应强调报告责任和行为责任两方面。村级财务中,村委会向村民充分披露,并证实村级公共资源应用的合规性与合理性,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要求。随着村委会支出规模和项目的增加和村民参与村务愿望的加强等,其行为责任的要求以3e为基础,向环境性、社会性等要求不断的拓展,其报告责任同样不断拓展,两种责任相互匹配。

在村级财务审计中,Cpa审计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起到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出现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时,传统的村级审计难以解决村级财务公开时存在的问题,所以,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村级审计之外,将Cpa业务引入村级财务审计中,Cpa参与经济管理活动,并对农村财务的公开进行监督和检验,对村级财务中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不仅是受托经济责任随村级财务审计发展而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Cpa行业也在村务审计业务的发展中取得了契机。以村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基础,将Cpa引入到村级财务中,拓展了其审计功能。

二、Cpa服务村级财务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的创新

具体而言,针对Cpa服务村级财务审计,新的村级集体经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包含:第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需要提供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度的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相关信息,为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的开展提供信息载体;第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度会计报告。主要反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的信息;第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活动及目标实现情况报告。通过提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经营活动的信息和目标实现程度,来反映对上级及本村规定的遵循情况,和政策执行效果;第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社会责任报告。对自身环境、经济和成员贡献的一种表达和梳理。

由于审计工作形成的审计成果(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主要是给广大村民看的,而他们绝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士,因此,Cpa应该出具详式审计报告,而不是像公司年报审计那样出具格式化审计报告,报告结构安排、词句用语应通俗易懂,对于村民关心的村级收入和支出等信息,信息量应充分。可以在审计报告后附审计报告使用说明,更好地满足村民对村务公开、透明的需求。

(二)受托经济理念的树立,责任村委会的建立

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推进责任村委会建立:第一,村级财务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与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的建立;第二,以目标经济责任为导向,构建以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为基础的村级财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完善村级财务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和深化村级财务审计的关系;第四,公告与有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相关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村级干部考核和提拔的重要依据,进而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村级财务审计中的作用。

(三)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良好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Cpa审计有利于强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村级财务审计的本质功能在于保证和促进村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强调从评估村级财务审计状况入手,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立足点在村级财务审计评价之上,通过对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分析,据以识别审计重点,并估算审计风险,进而进行基本审计程序的实施,编制审计报告。此前,应该深入研究以下几点问题,为村级财务审计导向的Cpa审计模式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评价方法。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评价方法可从公司财务审计评价方法的思路出发,从廉洁反腐、村务公开、内部控制、乡村治理责任、经济绩效、可持续发展等维度考虑;第二,审计的重点识别和风险估算。Cpa审计要成为村级财务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受到村级财务审计状况的影响。所以,Cpa审计导向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不仅需要关注更多相关者在村级财务审计结构中的利益保护,而且还需要考虑村级财务审计结构中其他相关者与审计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构建绩效监控体系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欲使Cpa更好的服务村级财务审计,须在村级财务审计方面,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传统的财务审计仅仅就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判断,而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绩效审计进一步对此提供了解答:

第一,以绩效目标为导向。对绩效目标的确定方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村级财务绩效审计的评价提供导向和依据;第二,绘制绩效评价体系。对其绘制要考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需要全面反映人、村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不可片面用经济指标对村级财务审计发展进行评价,而应关注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建立以村级财务审计为导向的绩效监控体系。村级财务审计应该利用宏观优势,调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构建以村级财务审计为导向的绩效监控体系;第四,建立绩效责任追究机制。因为责任追究机制是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要机制保障,则在建立时应注意:对各责任主体及其权责要明晰;建立合理、公正、科学的绩效责任评价机制;并逐步建立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绩效责任追究监督机制。

课题名称:

青海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编号14028)研究成果;青海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西宁市城东区村级财务审计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燕萍,李军,沈博雅.藏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及成本实证报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12:231.

[2]于文波.基层审计服务惠农政策落实的定位选择[J].审计月刊,2013(4):18-19.

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篇5

一、编写步骤

首先,对审计报告进行调整。审计组根据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做必要的修改(提出修改的理由),在报告内容修改的基础上,对审计报表数字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二,审核、提炼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报告的要求,对审计报告在文字内容上进行取舍,对前言和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的概述;对审计查出的反映资产负债损益不实的问题,用数字进行归并,以此作为确认后的审计调整数,用以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进行比较,以反映会计信息真实程度,同时计算相应的指标比率,为审计分析、评价做准备。

第三,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研究用于评价的措辞,在提供素材上做准备。应把涉及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和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问题分开,用以分别反映企业领导人做出的重大决策、应负责任以及个人的廉洁自律情况和披露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效益情况、内部控制设置、执行及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第四,依据归并整理的素材,撰写审计结果报告。根据审计结果报告的模式,列示审计前言、基本情况、评价、审计查出的问题。

二、报告格式和内容

1.格式

报告主送:中共中央组织部

报告抄送:中央企业工委、所在企业监事会主席

主题词:审计经济责任报告

2.报告内容

通常分为几部分,包括前言、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附件。

前言部分简要概括为:

依据——根据中办、国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受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托

范围——审计时间、被审计单位任职期限

其他——审计方式、审计承诺、完成情况等

正文可分为如下几部分:

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如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情况较为简单,也可将基本情况放在前言部分,不予单列)主要为,企业基本情况(历史沿革、机构设置、人员情况、主要财务指标等)和被审计人员基本情况(出生年月、工作经历、任期年限等);法人代表的任期目标和任期指标完成情况(以上任时为基期进行比较,基期数可以用注册会计师审定数)。

具体为,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成立的时间,历史演变过程、经营范围,行政、财务隶属关系,下属单位构成、机构设置、人员情况。审计年度被审计单位上报财务指标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企业领导人任期内创利、增亏或减亏情况);审计确认的各种财务指标情况(同上),对比会计信息失真程度。

审计做法,包括重点审计、审计调查和抽查、延伸。审计资产占被审计总资产的百分比。

审计评价,简要概述经审计可以确认的被审计人员的经济工作业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负的责任和其他相关评价。主要业绩,如不突出,内容不多,也可以将这部分概括到“审计评价”中去,不予单列。

评价时,首先要有总体评价,勾勒出被审计人员的整体状况,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意识、廉洁自律等反映领导人素质的内容。具体对重大经营决策,如企业发展战略上的重大举措、公司结构调整、对外投资、担保、借款等,这些决策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看是否给企业带来效益,还是使企业背上了负担,领导人员应负的责任;对管理水平的评价,看企业是否是整体一盘棋,制度规定的健全、有效,令行禁止,还是各自为政;看企业的民主气氛如何,有无领导个人说了算等;廉洁自律看企业领导人有无假公济私等行为。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主要表述经审计确认后的被审计单位的状况,包括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资产质量存在的问题、重大决策存在的问题、遵纪守法和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等。

三、编写的要求

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遵循,事实清楚、客观公正,全面反映、突出重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报告体现出形式统一、结构严谨、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用词恰当、数字尽可能用较大数位表述,一目了然。

四、撰写审计结果报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评与审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作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内容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在于企业法人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综合评价,报告作用在于为组织部门考察、任用干部提供量化的依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审到哪、查到哪,就评价到哪,因此要特别注意,第一,审计不仅仅就是查错找问题,而是全面评价,好的要肯定、错的要指出,但前提必须是审计确认的结果,而不是照抄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否则,报告仅仅充当“传话筒”,评价与事实是否一致,无从知道。如果对查出问题的评价是有审计事实依据的,对好的业绩评价是照抄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材料,审计报告也同样有失公允。第二,审计的覆盖面为70%,就评价70%,而不能凭道听途说,就作为问题妄加评论。

——评价的时限

评价的时限严格地说,就是应该按照企业领导人任职的起始逼诶雌兰郏谑导什僮髦校苣寻斓健s捎谖夜峒票ǜ妫凑兆匀还甓确从常沃捌谙抟话阄吃履橙铡r虼耍兰凼毕抻牖峒票ǜ媸毕薏灰恢拢兰凼毕廾挥型暾幕峒圃露仁荩蛊兰畚薹ò斓健3鲇谡庵衷颍饩鸵笊蠹频氖毕藓推兰鄣氖毕蓿《ㄎ笠盗斓既说娜沃捌鹗际彼诘哪甓龋虼似兰鄣氖毕抻肷蠹频氖毕抻σ阅甓任兰鄣恪a硗猓兰鄣氖吕匦胧瞧笠盗斓既说摹叭纹谀凇钡氖拢纹谇昂腿纹诤蠖疾灰兰邸?

——报告的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重在评价,就是审计部门要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行为做出评价。如果总是停留在“收入、成本”别人都知道的问题上,报告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也就不能体现审计的高层次。在具体运作中怎样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就要审计的重点放在本部,以本部的财务状况和重大决策为主线,向二、三级单位扩展,不要没轻没重一把抓。二、三级单位审了许多,时间浪费了,工作也很辛苦,但不得要领,到真正写报告时就会感觉没素材,该汇总的问题汇总不上来,弄来弄去,只能做表面文章。因此,审计结果报告的核心在于评价,审计的内容要与企业领导人联系的密切,做到了这一点,审计结果报告就会好写一些,工作也就做在点子上了。

——“信息失真”要有针对性

对审计查出的一般违纪问题,通过审计报表进行汇总,用被审计单位上报的财务数据与经审计确认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价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对比会计信息失真程度,把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不真实,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应该区别情况加以分析、评价,损益表的失真,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真实程度。资产、负债和损益同样的差错率,反映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要分析失真的原因,看是登录账、会计核算或合并报表计算差错,还是人为的调剂损益,假冒功名。分清是工作上的失误,还是恶意所为。不能简单以“失真”两个字做结论。

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篇6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一)相关理论基础。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和风险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根据2010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任职期间应履行的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财务责任、管理责任和法纪责任,所以,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由这三部分组成。单位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规性;库存商品的数量和质量;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真实性;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任职期间是否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等。为了对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的业绩有更公正的评价,我们审计时需要界定经济责任是否属于其任职期间,划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等,运用各项评价指标纵向横向比较,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据以证实被审事项的性质和发表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

三、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一)准备阶段

1.审计部接到集团(公司)董事会发出的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注明离职或调动原因);2.审计部成立审计项目组,确定项目负责人;3.项目负责人对拟离任人员档案调查,如任职期间,岗位职责,离任原因等,并制定审计工作计划,计划包括步骤、内容、时间安排、审计方法及人员分工;4.审计计划经项目经理复核,由审计部主任批准,并核准《审计通知书》。

(二)审计实施阶段

1.外勤审计下发审计通知书,取得必要审计资料,如离任者的述职报告或年度工作总结(移交清单,一般为事前审计);任期内的财务、会计、统计、业务资料及有关的报表、账册、凭证和文件资料;任期内各年度经济责任目标、计划指标和有关资料;任职期初与期末财产物资盘点和债权、债务资料及所有者权益情况;重大事项决策的会议记录及其实施情况,任职期签订的合同;前任领导遗留问题的处理情况资料,任职前后有关经济遗留问题的交接专门材料;有关经济监督部门对企业检查后提交的情况报告或处理意见;审计需要的其他资料。

2.分析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对任期内历年下达的考核指标,历年资产经营计划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投资项目及其实施结果,对外投资明细表及有关协议、合同进行检查。应对照被审计人任职年度经济计划与财务收支报表、统计资料进行核对,重点查明利润、成本、资金、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责任目标,与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求出年平均增长率,找出完成指标造成差异的原因和管理上的问题,分清责任,对被审计人的责任做出正确评价。

3.审查资产与负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单位领导人任职前后的资产、负债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资产与负债增减的原因并计算其增减比率,检查账账、账实是否相符,债权、债务的发生和偿还及增减变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无纠分和遗留问题,任职期间新增债权债务是否真实、正常。企业往来情况,尤其个人往来的清理。检查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的全部账户,包括已注销账户。货币资金审计(现金收支,银行对账单,付款,专款专用结合费用的收取)。个人费用发生的合理合规性,(关注质的问题:金额、比率体现重要性)。

4.与各部门负责人谈话,了解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的工作情况,任期内政府监督、检查机关作出的重大检查事项结果、处理意见及纠正情况。要求各部门明确是否存在与被审计人有关的未了事项,并签字确认。检查任期生产经营计划及重大经营、财务事项决策会议记录。

在审计过程中重大经济问题、风险在审计现场及时反馈给审计经理,以便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完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法。

(三)审计终结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1)报告组成:a.导语部分:①称呼。②审计依据。③审计时间及审计对象。简明扼要,百多字即可。b.被审计人基本情况。c.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概况: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这部分内容与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或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的内容基本相同,主要是将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性质、资产、人员结构等情况,简要地向委托人进行报告,所不同的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这部分中要指明被审计人的任职时间。d.被审计人任期内发生的应由其承担责任的主要经济问题。e.对被审计人的审计评价及审计意见和建议。(备注: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定量评价,如资产负债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存货周转率,资产收益率等。二是定性评价,如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控制能力、经营管理、团队领导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等,应考虑经营环境和群众的反映进行评价。三是综合评价,即在定量考核、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重要性原则,全面完整地对其责任、业绩、廉洁情况进行总括性的评价。)审计报告包括以下几项:

基本情况介绍;审计范围;审计发现问题;被审计人涉及的经济责任;被审计人经手的未了事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在职期间所做的管理决策、工作作为,虽没有带来显性的经济责任,但由于其决策失误、工作失职等原因带来经营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其他应说明的事项;审计结论。

参考文献:

[1]雷雯,陈玉洁,编著.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风险防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9.

[2]张浩.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尝试[J].审计文摘,2010.9p62

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篇7

一、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的必要性

2011年《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探索和推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在2012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又作出强调,要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式,积极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根据上述精神,全国各地省、市级审计机关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江西省审计厅2013年也在新余市和吉安市首次试点开展市委书记、市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为地市级审计机关开展“同步审”工作提供了经验。2012年吉安市出台了《吉安市2012~2016年县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划》,把同一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在同一年列为审计计划后,吉安市审计局紧跟形势发展,积极探索实践,2013年也首次在新干、峡江两县开展了县委书记、县长任中经济责任同步审实践。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从党委、政府职责分工来看,两者对经济工作都有管理职能,对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都负有责任,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党委对经济工作发挥核心领导作用,重大经济决策多由党委作出,政府主要负责执行和日常管理。以往我们仅仅对政府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并将所有的经济责任归于政府,这是不全面、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由此,为了准确、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使两位主官对同时在任时发生的经济问题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有个清醒的认识,有效解决领导干部在承担经济责任中的推脱扯皮、审计评价过程中的讨价还价现象,同时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审计,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的做法

(一)审计程序或步骤

1.制发审计告知函。在2013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市局以函的形式分别制发了“关于告知2013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的函”,告知了两位主官和县委、县政府,重点告知了审计的依据、审计内容和大致审计时间。

2.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统一制定了对两个县的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工作方案。方案统一明确了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重点、工作要求和大致审计实施时间。明确了采取同步审计的方式,组成同一审计组,在同一审计期间,同时对书记、县长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明确了分别送达审计通知书,分别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分别征求意见,分别出具审计报告和提交审计结果报告。明确了审计组组长由局领导担任,副组长由经济责任审计科负责人担任,由经济责任审计科牵头,审计组组成人员结合债务审计、财政收支管理审计和有关专项资金审计由全局统筹调配等内容。

3.审前调查。审前调查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召开了两场座谈会。分别是与被审计对象、县委县政府领导座谈和与拟定要审计的部门负责人座谈。通过座谈会形式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取得联系,与审计涉及的相关部门进行对接,确定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总协调人及各部门的联络人员;二是初步了解掌握书记、县长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从调查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中进行分析,确定审计重点;三是明确了下一步现场审计的有关事宜。通过做这三件事,达到了审前调查目的,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4.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了解的有关情况,编制了书记县长同步审审计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体现了书记县长同步审的特点,即虽然是两个项目,但把书记县长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及审计重点反映在一个方案中。审计组下设了5个审计小组,分别是综合审计小组、财税审计小组、城乡建设审计小组、土地环保审计小组和民生审计小组,各小组设小组长和主审,对分工内的审计任务负责。综合审计小组负责协助审计组长协调组织审计工作,组织现场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草拟审计通知书,协调审计组成员之间的业务联系,草拟审计组审计报告及征求意见,代拟审计结论性文书,参加对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他领导同志进行审计访谈,负责审计组的现场调度,审计现场工作量的考核,对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的监督检查,审计项目质量部门复核等。并负责审计县委县政府两办、统计、国资、商务、发改等单位。财税审计小组负责审计财政、税务、园区、城投等单位。城乡建设审计小组负责审计城乡规划建设、房管、农工部、发改以及重点项目工程。资源环保审计小组负责审计国土、环保、工信、水务等单位。民生审计小组负责审计民政、人社、教育、科技、卫生及民生工程目标责任完成情况。

各小组必须在现场完成审计取证手续,做好审计工作底稿、起草审计小组分报告和审计归档工作。

5.下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实施的三天前我们分别制发书记、县长审计通知书并分别送达了审计对象和所在单位。通知书同时分别主送县委书记并县委和县长并县政府。

6.组织召开审计进点会。审计进点会分别在两个县召开,由审计组组长主持。邀请市委组织部分管干部监督的部领导到位指导,市审计局局长、分管局长,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县委、县政府办主任以及县直有关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审计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会上审计组副组长宣读审计通知书;市审计局局长、市委组织部领导分别讲话,说明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等;县委书记、县长分别作了表态性发言;县委领导代表县委县政府作了表态性讲话。

7.审计公示。

8.审计访谈。审计进点会召开以后,利用了两天的时间,审计组长(提问)和副组长(记录)对县委常委、两办主任进行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就是审计实施方案中的重要审计内容。访谈采用背靠背式逐个进行不对外公开的方式进行。访谈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了两位主官的经济工作的有关情况,二是让有关领导有机会反映情况,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规避审计风险。

9.审计实施。两个项目从进点到撤离现场分别用了30天和25天的时间,各审计小组紧扣审计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在充分总结书记、县长取得的业绩的同时,重点在贯彻执行上级方针政策、重大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收支、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政府性债务等方面发现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取得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第一手资料,为撰写审计报告,正确评价和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阶段,各审计小组完成审计取证单、审计工作底搞及小组分报告的编制工作,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责任界定意见及责任界定依据。

10.撰写审计报告,征求意见。(1)提交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初稿。审计组在综合梳理、分析各小组的审计结果后,起草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初稿,先行就初稿内容与两位主官进行沟通,进一步核实情况。(2)提交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听取两位主官意见和对“报告初稿”反映情况进一步核实、完善后,出具正式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再正式征求两位主官及县委县政府的意见。

11.项目审理。(1)审计组内部复核。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组内部实行了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各审计小组长对分工内的审计取证进行复核签字,审计组长对各小组提供的审计工作底稿和分报告进行复核签字。(2)审理机构现场跟踪审理。现场审计后期市局审理机构到审计现场重点就审计组执行审计方案、获取审计证据、编写工作底稿、对问题引用法律法规定性、责任界定等影响审计质量的重点环节和内容进行重点跟踪审理,并对审理发现的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3)审理机构全过程审理。审计报告代拟稿出来后,审理机构对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进行审理。(4)提交审计业务会议研究决定。

12.出具结论性文书。根据审计业务会议研究结果,出具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报告,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送市委组织部等相关单位,并送达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抓好整改落实。

(二)审计内容和责任界定。

审计内容的确定和责任界定,主要是以“两办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的县委(书记)、县政府(县长)经济工作职责为依据。

1.审计内容。

(1)县委书记侧重于“决策”。即贯彻执行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中央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研究决定重大的经济事项;制定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和管理有关经济活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把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组织、领导、协调和督促政府执行县委做出的决策;上级党委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经济工作责任目标、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要求完成的经济指标执行情况。所以把书记在经济决策方面、经济监管方面、经济效益方面、个人廉洁情况等作为书记审计的重点内容。

(2)县长侧重于“执行”,即组织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和执行县委的决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所以对县长的审计,重点抓具体执行层面的情况和问题。把贯彻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中央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的决策部署,研究制定有关经济工作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和管理有关经济活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政策、土地政策、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卫生、惠农等民生政策等);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投资项目、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情况;城乡规划和城乡建设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上级党委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经济工作责任目标、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本级党委要求完成的经济指标执行情况;本人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作为审计重点内容。

3.责任界定。

根据两办《规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应当承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在县委书记、县长同步审计责任界定的具体操作上主要是根据其经济工作职责和审计内容进行分析后确定:

一是对书记、县长签发的文件或直接批示办理的事项出现的问题,一般界定为直接责任,如县委书记签发以党委名义出台并执行的与国家政策相背的政策,县委书记承担直接责任,县长签发的抄告单抄告事项违规,县长承担直接责任。

二是由县委书记,县长主管的事项,一般界定为主管责任,如县长主管审计工作,对政府投资审计不作为、弄虚作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问题承担主管责任。

三是对书记县长不直接分管、也未作出具体批示,但在政府管理职责范围内出现的普遍性问题,一般界定为领导责任。

四是对政府(县长)在经济工作出现的问题,县委书记有监督不到位责任,均应界定为书记的领导责任。

五是对书记、县长任职时间不同步责任界定问题。同步审实践中,我们碰到了县委书记任职前一直在该县担任县长,前任书记调走后接任书记职务,但此时没有安排新任县长,故其一直兼任县长一职到新任县长来县为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其兼任县长期间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报告中单独进行了反映并区分情况以县长身份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同时还要以县委书记身份承担领导责任。

六是有些问题责任界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当前县级政府普遍存在财政列收列支虚增财政收入问题,按正常决策程序,财政收支预决算均要通过县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研究确定,书记和县长都负有责任,但实际上是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不切实际,为了考核需要县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何来界定责任值得研究。

三、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的经验

(一)创新审计思路、改进审计组织方式方法,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在这次党政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工作中,坚持了统筹兼顾,整合审计资源的原则,提高了审计效率。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上,树立经济责任审计全局思路,整合审计力量,从县级审计机关抽调业务骨干,整合其他业务科人员,通过科学安排统一组织,把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与对下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有关专项资金审计进行有机结合,尽量避免重复进点,实现一次进点分别报告,完成审计的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效能。同时大力转换审计成果,切实发挥各专业审计成果为经济责任审计采用的综合效用,也为县级审计机关培训了业务人员。

(二)从书记、县长职责的相关方面把握审计范围,有利于确定审计内容。这次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我们坚持以书记、县长经济权力运行轨迹为主线,紧扣“经济责任”,把握“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两个方面,充分考虑审计涉及事项与书记、县长经济权力和经济责任的相关性,据此在确定审计内容上重点关注其负有经济责任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和重要事项。凡是与书记、县长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一般不予涉及,凡是与经济活动无关的事项一般不涉及,凡是与书记、县长直接分管部门以外的单位内部财务收支的一般不涉及,充分体现中央两办《规定》的要求。

(三)从书记、县长经济工作的宏观方面把握审计内容,有利于突出审计重点。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县级党委、政府的经济职能比较独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兼有重大事项决策和经济事项运作的双重职能和权力,在落实相关政策等方面更加直接、更加具体。依据其经济工作特点从宏观方面把握审计内容,从而确定审计重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审计重点把书记、县长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情况,重大决策事项的程序及效果情况,重要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执行财税政策、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政策、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卫生、惠农等民生政策、政府债务情况,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情况,节能减排情况,重点工程建设运营情况,兑现为民办实事情况以及书记、县长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确定为审计重点内容就体现了审计内容的宏观性。

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效率;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是评价和界定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应负的经济责任,同时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揭示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对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评价、升迁和任用,同时对企业的后续健康发展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内容多、审计时间长、工作量大,属于全面性审计。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上述诸多内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外部社会环境、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等均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上述因素外,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过程中的一些因素也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效率和质量直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引起关注和重视。现通过分析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部分因素,从审计工作具体环节入手,探讨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一、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因素

1.审前调查资料未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

通常情况下,在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前,审计组均会开展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领导人的基本情况及其履行经济责任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审前调查结果对于审计组准确确定审计重点和方向、规避审计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审前调查资料和结果往往只用于项目组长或主审用来编制审计方案,却没有被审计组所有成员及时了解、分析和消化,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审计重点缺乏深入的认识,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由于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发展的总体认识,对于审计发现很难从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层面作出审计判断,进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审计人员分工不够科学、合理

经济责任审计期间跨度一般都较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分工以会计年度分工或者以报表项目分工。从工作实践看,会计年度分工简单明了,责任明确,且减少了审计人员之间的工作交叉,但是因每个审计人员的涉及面太宽而导致无法深入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以会计报表项目分工能够使审计人员专注于所负责的项目,深入研究被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较好地控制审计风险,但其明显的弊端是容易导致审计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容易造成重复工作,影响工作效率。此外,由于上述分工均为单纯地从会计账簿的角度出发,均容易造成审计人员审计视野狭窄,不易使审计人员透过会计信息表象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

3.审计工作底稿未能在审计现场编制完成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具体反映审计人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从实践来看,在审计底稿的编制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在审计现场只注重审计证据的搜集,忽略审计底稿的编制。编制一份完整的工作底稿需要包括审计情况的即时记录、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形成审计意见等环节。由于受审计工作时间限制,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往往专注于审计证据的搜集、确认,对于审计资料的整理分析乃至于审计意见没有在现场记录于审计底稿,结果在撤离审计现场后编制审计底稿时往往出现需要被审计单位补充提供审计资料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

其次是只注重审计发现,不注重审计底稿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审计底稿应该全面反映审计方案规定的审计事项、审计过程及结果。但在具体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往往比较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取证工作,忽视“没有问题”的证据,从而形成审计中所查出的问题有证据、有记录,审计中没有查出问题的没有记录的现象,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撰写审计报告的过程中只能反映所查出的问题,却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面情况进行表述,这无疑会影响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4.审计组长或主审在审计过程中未及时构建审计报告框架

按照通常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审计组长或主审需要在审计底稿的整理、汇总和分析工作完成后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评价审计结果,然后草拟审计报告,所以往往是在审计组撤离现场后开始撰写审计报告。事实上,随着现场审计工作的推进,审计重点、主要审计事项、审计发现以及部分审计结论会逐步清晰。因此,从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在审计项目中的主要职责来看,完全可以在审计项目现场工作期间就开始着手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以及主要内容,通过提前着手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和主要内容这一过程,反过来也会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审计底稿,避免撤离现场后再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审计资料等工作,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作用。

5.审计报告内容和审计评价不够全面

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审计,目前的审计结果和评价体系重在经营情况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基本业务描述相对简单,绩效评价方面稍显不足。目前绩效评价方面就是核实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一般不涉及其他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由于审计部门本身无法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践中多会参考《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等规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该评价指标体系属于一般性评价,缺乏个体适用性。另外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侧重财务指标,而对关系企业发展的其他效益性指标涉及较少,因此对全面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缺乏适用性。

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措施

基于对上述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直接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发挥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分析,笔者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中的尝试和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1.充分安排审计项目审前准备工作,审计资料充分共享

审前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审计工作越顺利,否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产生阻力或延缓审计工作时间。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性的特点,如果在审前准备阶段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业务流程了解不够全面,就很难找到薄弱环节,不利于确定审计重点,容易造成盲目全审,这势必会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审前准备工作除了了解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人员、内控制度、业务流程和年度财务分析报告及会计报表等基本情况外,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任职人员在任期内企业的主要发展思路和经营成果,收集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总结及计划和被审计人员的述职报告。上述资料取得后应及时共享给审计组成员,以便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经营管理情况有总体的认识和了解。科学安排审前准备工作,科学地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有效共享前期资料,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2.统筹配置审计人力资源、合理分工

审计组长应根据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业务的熟悉情况统筹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分工。首先应尽量选用熟悉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前审计过该单位或类似单位,具有相关专长的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组成员,使审计人力资源得以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人员的潜能,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保证。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相对简单、管理情况较好,审计组每位成员都具备较丰富的审计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比较了解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按照会计年度进行分工。按审计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分工时应考虑被审计单位业务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情况,审计组成员数量和审计人员能力情况等。审计人员与审计任务之间应当做到不重不漏,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防止不同审计人员负责同一审计事项影响审计组的相互协作。根据审计项目的不同审计重点进行分工,这样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又保证了审计项目质量。

3.审计组长要在整体上对项目进行掌控,现场及时构建审计报告框架

审计组长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有效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审计组长应从总体上把握审计思路,寻找审计重点,将各项重点明确分工,使整体审计思路在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问、审计组内部成员之间融会贯通,保证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整体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高。现场审计过程中要适时对审计项目进行阶段性总结、查漏补缺,审计组长应根据审计项目进度安排,适时进行各小组的阶段性总结性汇报,通过总结汇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同时让各小组之间对审计情况有总体性了解,查漏补缺防止遗漏重要事项,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实施不偏离既定的审计重点,对相对滞后的审计点也是一个推动和促进。同时在审计项目现场工作期间就开始着手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以及主要内容,通过提前准备审计报告的框架和主要内容会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和方向、完善审计工作底稿,避免撤离现场后再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审计资料等工作,从而达到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作用。

4.加强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环境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畅通的沟通渠道是提高审计效率重要的环节之一。审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相互及时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往往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组长与审计项目各小组、各组员间及时的信息沟通、重要审计信息的传递对于提高审计效率、避免审计重要事项遗漏、较为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一项业务的核算往往会涉及到资产、负债、损益多个科目,因此要搞清一项业务的全貌,必须发挥所有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每个参与审计的人员能随时随地进行有效沟通,而如何有效地、合理地调动每个相关审计人员的积极性,需要审计组长采取小组会议等形式将获得的有用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个成员,适时串联项目信息,让审计组成员能从整体上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使团队成为有机整体,发挥团队作用,提高审计效率、高效完成审计工作底稿。

5.进一步丰富审计报告内容,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审计,审计报告应在阐述企业经营情况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基本业务情况的描述,这有利于报告接收者或接任者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情况,对于管理层决策或接任者顺利进入新角色都有着重要作用。丰富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方位监督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笔者认为这方面可以加强研讨,积极寻找对标企业,对绩效评价内容进行扩充,在相关数据资料支撑下尽可能的扩大范围。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考核指标分析评价上,考虑被审企业在所处行业中水平变化的对比分析,对被审企业经营指标进行纵向(不同年度)和横向(同行业/竞争对手)对比分析,这样能更加全面地考评被审计单位责任人的经营绩效,也可以使报告的接收者较为立体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的经营管理情况,这样也能相应凸显审计为经营管理层提供服务、咨询等价值管理的功能,达到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目的。

除上述提到的措施外,注重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将审计沟通贯穿于整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始末,会给审计工作效率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发挥信息化优势,将计算机技术与现场审计有机结合,利用审计信息化手段弥补手工手段的不足,发现手工条件下无法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审计抽样、内部控制测评等审计方法,也将提高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建平.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m].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勇.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9(03).

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篇9

关键词:消防部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47-01

近年来,随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深化,消防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常态化,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意识逐步强化,经济管理工作逐年规范。但在领导干部结果运用上还存在着运用力度不大、效果不好等问题。部队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能否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既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也关系到干部选用的质量,对部队经济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长远发展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就如何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组织功能

1.细化领导小组职能。要进一步细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领导小组职能,将领导小组职能由宏观笼统职能向可操作、可执行、具体化层面引深。如审批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阅批审计报告,讲评审计工作情况和阶段性审计成果,研究确定审计工作的重大事项,提出对审计人员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奖惩建议,安排领导小组成员对问题较多的被审计对象进行谈话诫勉,督促有关审计意见落实等等。

2.整合优化部门合作环境。各级要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规律,按照各部门业务分工和管辖范围,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分工及工作程序,降低组织协调的难度。要将由审计、政工、纪检、财务等及部门负责人纳入领导小组范围,必要时,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业务部门负责人也要列入审计联席会议,提高领导小组的领导力。要根据干部选任、管理、监督等工作的需要,研究制订年度审计计划和实施方案,审查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书,研究运用审计结果的具体方案,及时互通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定期向单位党委报告工作,确保审计结果运用的完整性和不间断性。

3.进一步提高意见落实质量。要加强审计意见的落实,采取挂牌督办、实地督导、限期整改等有效措施,提高审计意见落实质量。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要及时报党委审议,并形成会议纪要记录在案。此外,被审计单位党委还要结合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分析,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的财务、业务管理制度,杜绝审计问题再次发生。

二、建立和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保障制度

1.建立和落实“先审后离”制度。虽然审计法规对此未作出明确要求,但从实践来看,领导干部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是审计结果得以运用的关键因素。审计部门在会同政工部门研究拟定出应审计的领导干部名单时,应对其拟离任领导干部优先安排审计,审计结果必须在干部调整命令宣布之前送达政工部门;年中若发生拟审计领导干部名单增减变化时,政工部门应保证给予审计部门足够的审计时间的前提下,提前通知审计部门,以便及时调整审计计划。

2.建立和落实信息反馈制度。要建立和落实审计情况反馈、整改落实情况反馈和审计结果运用反馈等制度,定期由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向所在单位党委专题报告。审计部门要及时向上级审计部门报送批准后的审计报告,向政工部门移交被审计领导干部审计报告表。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审计部门书面反馈审计意见落实情况,对未落实的问题原因要予以详细说明原因。对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相关业务职能部门要及时向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反馈,便于审计部门掌握情况制定下步工作任务目标。

3.建立和落实情况通报制度。审计部门要结合年度审计工作情况,以审计情况通报会、审计结果通报等形式,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通报部队官兵,增加审计结果运用的透明度,主动接受官兵的监督。要及时通报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处理结果,保障官兵的知情权。要把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审计要求、审计结果运用等内容纳入年度党委扩大会议工作部署,以引起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对象和参审单位的高度重视。

4.建立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应包括审计过失、审计结果运用过失和审计意见不落实等责任界定及如何处理等内容。因审计过失或隐瞒、截留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而造成审计结论严重失真的,应由审计结果提供人和直接参与审计人员负直接责任,审计部门负责人负领导责任;审计结果汇报环节出错导致没有运用落实到位的,由汇报部门负责人负直接责任,经济责任审计部门负责人负领导责任;审计意见没有在规定期限内整改落实,且无正当理由的,由被被审计领导干部负直接责任,被审计单位党委书记负领导责任。对负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人员的处理,应根据情节轻重和后果严重性分别实施纪律处分、诫勉谈话等。

三、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有效方法

1.建立审计资料库。审计部门应将对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和专项审计等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分类收集整改,建立审计问题及情况整改资料库,对审计结果运用情况详细记录,便于后续审计时查找使用和借鉴。

2.加强宏观督导。要定期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排序,选择一些影响面较大、发生率较高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深入剖析发生原因,及时向党委提出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整改或整改问题的宏观建议,以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审计结果对部队建设的促进作用。

3.强化监管措施。要定期将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通过公安局域网和文件通报进行公布,不仅有利于官兵对被审计者的监督,提高审计执法的透明度,而且对其他领导干部具有教育、警示作用。审计部门应合理划分公示范围,周密确定公示内容,严格设置查阅权限,经党委审批公布。对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倾向性问题、被审计单位屡纠屡犯的问题等,不仅要公开曝光,而且要限期整改,并反复追查其整改措施与结果。

参考文献:

[1]何玉荣.浅析加强和改进公安现役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6)

经济责任情况审计报告篇10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本镇范围内各村主要负责人实施的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村主要负责人,是指行使村集体及村民委员会财务审批权和参与村级经济活动决策的主要负责人。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经济责任是指村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主管责任,是指由于村主要负责人对其所在单位的经济事项管理、领导或监督不当等原因,致使所在单位出现违法违规问题而应负担的经济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由于村主要负责人对其直接分管的经济事项管理不当,或决策失误而事后又处理不力,以及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所在单位经济损失或经济效益差而应负的经济责任。

第五条村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内或离任、换届时,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

第六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镇范围内村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设立镇审计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并接受区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七条镇人民政府应建立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保证审计资料的完整性和审计工作的连续性。

第八条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审计办应根据镇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或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第九条审计办实施审计时,可通过审前公示、述职、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及时掌握工作重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若遇到难以深入实施或涉及职权范围以外的问题,则应向镇人民政府报告,并按法定程序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第十条审计办工作人员在审计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并遵守审计回避制度。

第十一条被审计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办实施审计活动,其他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审计办实施审计活动。

第十二条由镇人民政府审计办组织实施的村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所需经费列入镇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十三条村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作为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或上级组织评议村主要负责人工作实绩和对村主要负责人进行管理、监督、罢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审计办应当通过审计村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必要时延伸到有关部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分清被审计的村主要负责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并作出客观评价。

第十五条对村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㈠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㈡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

㈢损益性收入情况:

1、经营收入;

2、发包及上交收入;

3、投资收益;

4、补助收入;

5、其他收入。

㈣损益性支出情况:

1、管理费用(干部工资、补贴、奖金、公务活动支出);

2、经营支出;

3、收益分配;

4、其他支出。

㈤非损益性收支情况:

1、土地补偿费收支;

2、福利费收支;

3、捐赠款及捐赠物资收支;

4、上级拨款收支;

5、依法向群众专项筹集的公益性、生产性建设资金收支;

6、其他非损益性收支。

㈥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㈦集体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㈧基本建设和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效益情况;

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㈩群众反映的其他有关经济事项;

(十一)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国家机关委托的其他审计事项。

第十六条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还应审查村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审查村主要负责人个人在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集体资产,违反干部廉政规定以及是否有违反国家规定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分清村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问题应负的责任。

第十七条审计办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拟定审计通知书。

第十八条在实施审计3日前,由纪委或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会同审计办,向被审计的村民委员会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被审计的村主要负责人。

第十九条审计通知书送达后,村民委员会应向审计办提交下列材料:

㈠村主要负责人任期内财产清查,各年度财务收支的会计帐册、报表、凭证及相关资料;

㈡村主要负责人任期内各年度的经济工作计划及执行结果资料;

㈢村主要负责人任期内作出重大经济决策的会议纪要、记录等相关资料;

㈣村民委员会内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人员状况及内控管理制度;

㈤审计办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条审计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办拟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按审计复核规则审议通过后送达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征求意见,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应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送交审计办;逾期未提出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提出异议的,审计办应进行复查,然后形成审计报告,并将审计报告和村主要负责人、村民委员会的书面意见一并报镇人民政府。

第二十一条审计终结后,审计办应向镇人民政府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㈠基本情况(包括村民委员会机构人员情况,村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情况、对外投资、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的基本情况);

㈡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和建议(包括经审计查出的单位主要问题和个人经济问题,同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㈢审计评价(简要概述经审计确认的被审计人员的经济工作业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负的经济责任和其他相关评价);

㈣需要说明的问题(根据需要对一些因时间、人力或其他特殊原因而无法审查清楚的问题加以说明)。

第二十二条镇人民政府审定审计报告,对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或处罚;情节严重的,提请纪检、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审计报告应送达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审计报告自送达之日起生效,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

审计结果以适当形式公布。

第二十四条审计办应当自审计报告送达之日起3月内,对审计报告中提出问题的落实情况、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回访。

第二十五条村主要负责人及村民委员会拒绝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资料,阻碍审计办依法实施审计活动,或者提供伪证、毁灭转移证据,拒不执行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报复陷害审计人员、提供资料人员、检举人和证人的,应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按下列规定追究责任:

㈠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提出罢免的处理建议;

㈡违纪政纪的,向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建议;

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审计办工作人员在审计期间、、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