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十篇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十篇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0:07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数理统计;教学模式;数学基础;应用能力:创新;教学技术

[中圈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79―03

一 引言

近10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幅增长。1999年至2004年六年间的年均增幅达28.6%,2005年招生人数为36万人左右,2009年达到47.5万人。然而,在招生数量节节攀升的同时,研究生教育出现了培养质量下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如何把量的积累变成质的提高,让我国成为研究生强国,是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数学教育直接关系到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数理统计是工科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数学课程,它独具特色的科学探索思想渗透于普通人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各个学科领域的信息分析技术,是深入理解科学内涵的重要数学工具,是许多尖端科技前沿研究的基础分析手段。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数理统计知识与方法的需求日益增加,学习数理统计思想和运用统计方法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但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读研门槛的降低,学生数学基础变得薄弱,缺乏运用数学方法理解专业知识、从事深层次研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与教学现状之间的显著差距,促使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进行数理统计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与实践,针对扩招下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问题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研究。

二 从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中认识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目的

传统的数理统计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教材里,都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或篇幅展示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证明技巧,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严谨性,对统计方法的思想与应用性轻描淡写,致使学生苦于繁琐的证明、深奥的符号表达,他们不明白所学内容的用处,不会运用统计理论与方法解决自己研究领域中的问题。研究生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性增大,为适应就业需要,好多课程开始削减学时,数理统计也不例外,随之而来的是不断降低学习要求,课程教学主要强调统计方法的使用性。出现了学生“快餐式”学习、教师“快餐式”教学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不扎实,也不善应用。到底数理统计课程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习了这门课后应该得到什么收获?课程教学是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目标服务的,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应从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求角度来理解。那么,什么是研究生教育质量?

1 研究生教育质量

按照《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定义,研究生教育质量就是培养单位在遵循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依据既定的社会条件,所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学术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结合当前世界发展潮流――创新和我国今后发展必然――自主创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认识工程领域或科学研究领域中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将来能成为工程领域中技术应用性或科学研究领域中学术研究性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研究生的总体质量不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学术论文质量方面,明显表现为数学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应用能力不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数学基础不扎实体现在不善于用数学思维研究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数学表达式不够准确性、不规范,逻辑不清楚,不注意数学方法的应用条件,数学理论与方法使用肤浅,不擅长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应用或研究。知识面窄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扩充能力差,不能较全面地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应用能力不够表现在仅会机械模仿书本方法,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研究实际问题或科研课题。创新意识不足表现在讨论问题习惯照搬书本和文献,思路老套、陈旧,缺乏新思维、新思想。创新能力不强体现在简单移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简单延伸和简单推理。在实践能力方面上,研究生的专业技能不强,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常常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培训,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结构性失业。

2 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目的

数学水平不仅是工科研究生基础理论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到达科学研究前沿的理论准备,是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根基。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素养,娴熟的数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为工科研究生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创新的动因和创造性思维的准备。根据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与培养目标,我们认为数理统计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树立“加强基础,突出应用,重视创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理统计素质,使学生不仅知道基础知识,而且能领会到统计方法的思想,能用统计数学思维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能用统计数学语言刻画问题,能用统计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能运用统计数学在工程学科中进行开创性研究工作。

三 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1 数理统计的基础、应用、创新的含义及关系

传统的观点认为,数理统计的基础就是常规的基本理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但仅仅记住这些内容只会死搬硬套,照抄书本,不能灵活用。数理统计的基础还应该包括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用正确的数理统计语言描述问题和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数理统计的应用不仅包括方法的应用,而且包括统计思想、统计语言的应用。比如,能从统计学科的角度观察问题,能将研究问题提炼为统计问题,能用正确的统计语言建立统计模型,能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研究问题。创新,主要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或创新素质的培养,它是应用的升华。比如,通过学习、体会、思考统计思想的产生、描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得到启迪,进一步考虑能否用类似的思维考虑其他问题或在此基础上产生新想法探讨学科领域或实际中的新问题。基础是必备的,应用是落脚点,创新是质量的提升。

2 扩招下数理统计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数理统计不仅是许多学科的基础,也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应用。数理统计独特的思维方法、抽象的理论基础、多种基础数学知识的交融、灵活而广泛的应用,使得学生在理解和接受这门课程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研究生招收人数的逐年增长,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好多学生的数学基础仅处于研究生入学应试水平,还有学生根本没有

系统地学习过概率论,甚至有的连高等数学也没学过。学生生源结构复杂,有工科生,也有学外语、历史、医学等学生;有应届毕业生,也有往届生。学生的专业背景面广,学习需求与价值取向差异性大。大多数学生已习惯快餐式学习,喜欢仅用眼看书,不愿意动脑读书:喜欢看习题解答,不愿动手多做练习;喜欢对答案,不愿意多思考;喜欢老师灌知识,不愿意主动讨论问题。同时,数理统计课程计划学时较少、教学内容较多,大班教学,很难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

3 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面对当前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困难,在教学中如何兼顾基础、应用、创新,实现教学目的呢?我们认为需要改革现有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技术,通过“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的改革途径,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培养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在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中加强基础训练。

四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质量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首先,教师与学生要共同树立“加强基础,突出应用,重视创新”的观念,明白数理统计的基础、应用、创新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学目的。其次,增加任课教师,缩小教学班规模,增进师生互动,开展讨论;配备助教,协助教学活动开展:按数学基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然后,采取“以基础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手段,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培养学生的数理统计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

1 以基础为主线

向学生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基础知识的传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的主线,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不仅包含基本概念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试验设计,还应该包括这些统计方法的思想以及数理统计语言的正确表达。在基础知识传授过程中,适当引入统计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领域的新兴需要,让学生对统计学科有更宽广、深刻、深入的了解,为学生的知识自我更新开辟渠道,让学生在工程领域里能独辟蹊径,找到更宽广的应用范围和进行开创性工作的空间。

2 以问题为引导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以问题探索为引导,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或各个学科中的普识性问题为引子,导出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把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为基础知识的应用过程和对问题的“发现”、“解决”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如何把实际问题提炼为统计问题、如何用统计语言刻画解决问题的思想、如何建立统计模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知识体系的发端、推进和提升过程,为学生尽快进入科学研究状态奠定基础。比如对回归分析部分,可首先用一个实际问题作为引例导出研究不确定性关系的必要性;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导出回归分析思想:再用概率论知识描述回归分析原理,导出回归模型;接着分析回归分析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从而导出回归分析的基本内容;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给出问题的解决结果。在结束这部分基本内容时,让学生总结学习体会,思考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引导学生学习用类似的思维方法去研究非线性回归、多元回归以及非参数回归问题:并且向学生介绍在基本回归分析基础上的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当前有关不确定性关系的一些前沿性数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学习创新思维方法。

3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否获得所需的基本统计知识、能否应用数理统计知识研究学科领域的问题,是数理统计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上课前,教师需要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课后练习内容与方式、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方式;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按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主动获取知识、逐步进入科学研究角色:课后,教师辅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践性训练,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4 以实践为手段

实践训练是学生由学习基础知识过渡到知识的应用和科学研究的桥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提升和拓展对统计知识的应用水平。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领会知识的本质,发现不足,明确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培养变书本知识、老师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应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进一步进行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准备。

实践训练分为课堂内与课堂外两种形式。课堂上注重学习性、研究性实践训练。采取讨论式教学法,对数理统计中公式比较多的内容(如,参数假设检验)和具有拓展性的内容(如,点估计的评价准则)等,教师事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由辩论、评价。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对所学内容有更清楚、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科研兴趣得到激发。课外实践注重巩固、检验所学基础知识和训练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按基础性、应用性、研究性、综合性分层次布置训练作业。基础性层次着重于基本知识的掌握、统计语言表达的准确、逻辑思维的正确性训练;应用性层次着重于训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将实际问题提炼为统计问题、建立统计模型、选择合理的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研究性层次着重于结合专业背景的探索性问题研究;综合性层次着重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统计建模、计算机应用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建立模型选择方法使用软件求解问题分析结果回归问题”的过程,使综合应用能力、统计计算能力得到训练,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培养。

5 课内课外结合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或技术都需要足够的练习时间,数理统计的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不足以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需要,必须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学生训练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因此,课外训练应纳入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比如,对新知识,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课外独自或以小组形式准备,上课时通过讨论、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对已学知识,教师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让学生课外去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在课内外交互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性思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课内外结合面,通过网站建立数理统计自主学习园地,把自测练习、实践性题目、应用案例、讨论问题、辅助资料等放在网站里,开通师生互动通道,将课内课外教学紧密结合。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教育研究设计;教育研究工程;教育研究原理:信息视野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1-0043-06

当前的教育研究正以科学研究为实证基础,以学科综合。为背景,并立足自身的特点,与脑科学、生态学、信息系统理论、情意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统计测量学等多学科交叉发展。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又逐渐以信息为主线而贯穿起来,为更好地揭示人类教育规律、促进人类教育而发展着。

教育研究设计则是教育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其理论基础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有计划策略说,定性定量说,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等基本特征说,过程环节说,等等。本文则将透视这些理论基础,紧扣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从信息视野视角,即基于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对教育研究设计进行系统地思考,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研究探讨。

一、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本质、教育研究原理

若从信息的视角,教育研究的本质乃是一个信息系统,即“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者与教育系统之间,教育研究内容以教育研究方法通过教育研究媒体进行交互的系统。可称之为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本质。其中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媒体、(教育研究)交互六要素可不断迭代深入而扩展出教育研究原理,可称之为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是人们从信息视野探究具体教育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石,是一个可伸缩的理论系统,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从中可发现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是紧密联系的。

从图1中的“教育研究内容”要素可看出,教育研究的本质乃是教育创新(图1中教育创新又迭代深入为教育哲学创新、教育情意创新、教育科学创新、教育技术创新、教育实践创新五层次,并可不断迭代深入,将在后续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果人类只教育,而不做教育研究,人类教育至多只能保持不会退步的延续,但不会有创新,不会有进步发展。如果人类既教育又做教育研究,那么人类教育将不断延续,创新,再延续,再创新……从而不断进步发展。所以教育研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

二、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设计观

辩证论告诉我们,图1所示的教育研究系统,就如任何其他系统那样,是随时间流逝、变化、发展的,是绝对运动变化过程与相对静止稳定状态的统一,可如图2所示。教育研究系统的绝对运动变化过程,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教育研究系统时,必须将教育研究系统的整个动态过程考虑其中,而不能静态地看待它;而教育研究系统的相对静止稳定状态又要求我们要从其绝对运动变化过程中寻找出各个关键的理想状态点(就如图2中所示的各个时间点)去认识和改造,以免陷入无从下手的泥沼。

认识论告诉我们。图1所示的教育研究系统以及图2所示的教育研究系统过程与状态,就如同任何其他系统那样,是自身的客观物质性与人们对其的主观意识性的统一。教育研究系统客观物质决定人们的教育研究主观意识,人们的教育研究主观意识反过来又能动地认识、改造教育研究客观物质。人们在教育研究主观意识中,以教育研究原理为基础指导,最优化地认识和改造具体的教育研究系统、实现具体需求的完整活动过程又称为教育研究系统工程(也常简称为教育研究工程)。教育研究系统工程一般又分为五个环节:教育研究系统设计或简称为教育研究设计(例如,设计教育研究方案,等等)、教育研究系统开发或简称为教育研究开发(例如,依据教育研究设计环节的方案开发研究模型,等等)、教育研究系统实施或简称为教育研究实施(例如,依据教育研究设计环节的研究方案、利用教育研究开发环节开发的研究模型,实施教育研究,等等)、教育研究系统管理或简称为教育研究管理(例如,对教育研究方案、教育研究模型、教育研究实施等进行管理,等等)、教育研究系统评价或简称为教育研究评价(例如,对教育研究效果进行评判,等等)。并以教育研究系统分析或简称为教育研究分析,作为教育研究客观系统与教育研究系统工程之间接口。以上总共六个环节可如图3所示。必须强调的是,教育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实施、系统管理、系统评价六个环节,每一环节都必须将图2所示的教育研究系统完整过程考虑一遍。

根据图3中所示,教育研究系统工程以教育研究系统分析为接口,而教育研究系统工程五环节中,教育研究系统设计是首要环节,必须综合考虑图1所示教育研究系统的六个要素(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媒体、教育研究交互)和后续的开发、实施、管理、评价四环节,为整个教育研究系统绘制蓝图,而不是简单预测,这正是当前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Research)逐渐替代预测性研究(predictiveResearch)的缘由,体现了教育研究设计在整个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这与aeCt94“教学技术”定义:“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thetheoryandpractmeof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即:教学技术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中所隐含的工程观也是吻合的,也就是说aeCt94"教学技术”也是从工程的角度进行定义的,体现了教育研究工程与教育技术工程、教育工程,乃至其他任何领域工程的互相联系)。

三、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设计案例――“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原理探新”研究设计

上面概述了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基本框架,并推导出教育研究设计的缘由。但理论辨析并非最终目的,而应该将其应用于实践并检验其发展。下面以本文所涉及的“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原理探新”这一教育研究设计作为案例,进行教育研究分析,然后推导出设计结果概要如表2所示。

(一)本案例的教育研究系统分析

1.“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二要素分析

(1)图1所示的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中的“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要素认为:教育研究内容是教育研究系统中教育研究信息的意义,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系统中教育研究信息处理的手段。教育研究内容与教育研究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一定的教育研究内容具有相应的教育研究方法。

对于教育研究内容,如图1中所示,整个教育研究内容体系是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技术创新、教育科学刨新、教育情意创新、教育哲学创新五个层次的统一,各层次又可不断迭代深入直到满足教育研究实践需求为止。例如,教育实践创新迭代深人为生物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数学计算、计算机实验的教育创新,等等;教育技术创新迭代深人为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数学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教育创新,等等;教育科学创新迭代深人为生物、物理、化学、数学、信息系统理论等的教育创新,等等;教育情意创新迭代深人为情感、态度、兴趣、审美、价值观、品德的教育创新,等等;教育哲学创新迭代深入为唯物论、辨证论,认识论的教育创新,等等。

对于教育研究内容五层次,教育实践创新一教育技术创新一教育科学创新一教育情意创新一教育哲学创新,自下向上不断抽象、升华,思辨性、价值判断性、定性、宏观规律性、人性、社会性、人文艺术性、主观建构性逐渐增强;反之,自上向下不断具体、指导,实证性、事实判断性、定量性、微观技巧性、物性、自然性、科学技术性、客观反映性逐渐增强。这与当前教育研究的内容领域越来越体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是一致的,和当前教育研究强调学科交融的思潮也是吻合的。

上述五个教育研究内容层次若与习俗上的教育基础研究、教育应用研究、教育开发研究相比较,可发现教育哲学创新、教育情意创新、教育科学创新与教育基础研究比较匹配;教育技术创新与教育应用研究比较匹配;教育实践创新与教育开发研究比较匹配。

对于教育研究方法,则是与教育研究内容紧密联系的,如图1中所示,整个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是教育研究实践方法、教育研究技术方法、教育研究科学方法、教育研究情意方法、教育研究哲学方法五个层次的统一,各层次又可不断迭代深人直到满足教育研究实践需求为止。例如,教育研究实践方法以教育研究者对所研究的教育系统,进行教育研究实验、测量、调查、内容分析等为主导方法;教育研究技术方法以教育研究者基于所研究的教育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模型等为主导方法;教育研究科学方法以教育研究者对所研究的教育系统,运用逻辑推导定性方法、数理统计等定量方法为主导方法;教育研究情意方法以教育研究者与所研究的教育系统中的教育者、学习者之间,进行情意交流等为主导方法:教育研究哲学方法以教育研究者对所研究的教育系统,进行主体思辨等为主导方法。

对于教育研究方法五层次,教育研究实践方法一教育研究技术方法一教育研究科学方法一教育研究情意方法一教育研究哲学方法,自下向上不断抽象、升华,思辨性、价值判断性、定性性、宏观规律性、人性、社会性、人文艺术性、主观建构性逐渐增强;反之,自上向下不断具体、指导,实证性、事实判断性、定量性、微观技巧性、物性、自然性、科学技术性、客观反映性逐渐增强。这与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2009年会主题“完整知识体系与学科联合的教育研究(DisciplinedinquiryeducationResearchintheCircleofKnowledge)”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2009年会主题“以整合方法迎接挑战(integrativeapproaches:meetingChanenges)”是相吻合的。

(2)本案例的“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二要素分析:本案例“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原理探新”研究内容属于教育科学创新层次的教育原理基本理论创新的内容(对应于习俗上的教育基础研究),但又必须坚持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技术创新、教育科学创新、教育情意创新、教育哲学创新的统一。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研究内容紧密联系,所以本案例的教育研究方法应该以教育研究科学方法为主导(即教育研究者运用逻辑推导定性方法、数理统计等定量方法探究所研究的教育系统),并坚持教育研究实践方法、教育研究技术方法、教育研究科学方法、教育研究情意方法、教育研究哲学方法的统一。

2.“教育研究媒体”要素分析

(1)图1所示的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的“教育研究媒体”要素认为:教育研究媒体是教育研究系统中教育研究信息的载体。’,习俗上可根据人体的五种感觉器官划分,如图l中“教育研究媒体”要素所示,可划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触觉媒体、味觉媒体、嗅觉媒体。其中,视觉媒体根据计算机处理特点可分为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等,可通过煤体1二具系统掌握这些媒体,如通过word、photoshop、premiere、expressionweb、maya、audition、Cakewalk分别掌握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波形音频、midi器乐媒体技术,将非常有助于教育研究者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

各媒体各有其适用场台和优缺点(例如文本语义精确但抽象,图像形象但可想性大,三维动画最能表达真实世界但制作成本高,等等)。某一具体的教育研究交互时刻,应该具有一个理想的教育研究媒体。例如,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所研究的教育系统的信息时,将以文本媒体为主导;运用教育人类学方法进行教育研究时,将以视频、音频媒体记录所研究的教育系统的发展过程为主导,生物、化学学科教育研究时可能使用到嗅觉、触觉、味觉媒体,等等。

(2)本案例的“教育研究媒体”要素分析:本案例主要运用到视觉媒体(对所研究的教育系统进行内容分析时运用到文本媒体、以图1等所示的框架图描述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时使用到图像、图形媒体),同时需要将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触觉媒体、嗅觉媒体、味觉媒体结合到各学科教育研究中进行全面思考。

3.“教育研究交互”要素分析

(1)图1所示的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的“教育研究交互”要素认为:教育研究交互指教育研究系统中教育研究者与教育系统之间教育研究信息的传播与反馈,是包含一个或多个瞬间操作的过程。如图1中“(教育研究)交互”要素所示,教育研究信息交互方式可分为:①适应互。适应互是指教育系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响应教育研究者的信息(例如,在对学习效果的研究中,如果研究者期望增加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被研究的教育系统中的学习者就增加学习时间,并继续研究进程,期待最后研究结果)。②非适应互。非适应互是指教育系统在研究过程中不响应教育研究者的信息(例如,在对学习效果的研究中,如果研究者期望增加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但被研究的教育系统中的学习者并没有增加学习时间,并继续研究进程,期待最后研究结果)。

(2)本案例的“教育研究交互”要素分析:综合运用适应互与非适应互。

4.“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二要素分析

(1)图1所示的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的“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二要素认为:如图1中“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要素所示,教育研究者是从事教育研究的主体人,教育

系统是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教育系统含有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媒体、教育交互六个要素。六要素一般转化为图1中所示的教育研究内容要素的五层次被教育研究者探讨。

教育研究者与教育系统是教育研究系统中信息交互的双方。教育研究者是信息交互的主导、教育系统是信息交互的主体,教育研究者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所以教育研究必须以人为本,以教育系统为中心)。同时,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各自与环境交互信息。

(2)本案例的“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要素分析:本案例中的教育研究者能全面把握自己、教育系统、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媒体、教育研究交互六要素实施教育研究,具备较全面的、信息化的教育研究能力,适合开展该研究项目。

本案例中所研究的教育系统是最宏观层次的教育系统,并体现为“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这一研究内容,还可从如下几方面进一步深人分析:①研究目的、价值:该研究项目响应当前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期望构建“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以促进教育信息化时代人们认识和改造教育研究的发展,是传统教育研究原理创新与互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②研究假设、研究变量及其值:本研究的研究假设、研究变量及其值归纳如表1所示。设置研究假设、研究变量及其值便于实现定性与定量统一的教育研究。

(二)本教育研究案例的设计结果概要(研案)

上述对“信息视野中的教育研究原理探新”教育研究进行客观分析之后,即可根据客观分析进行教育研究设计,本案例的研究设计结果(研案)概要如表2所示。

前面已述及,教育研究设计需要将图2所示的整个教育研究系统过程考虑其中,所以表2中以教育研究进程为主线,显然进程度划分得越细,该教育研究设计就越精确,但同时也越复杂,开销越大,本案例根据具体需求寻找合适的理想状态点划分进程度。沿着该教育研究进程,然后将教育研究系统的教育研究者、(被研究的)教育系统、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媒体、教育研究交互六要素体现其中。基于该教育研究设计,然后可进入后续的开发(如开发研究模型、框架图等)、实施(如实施教育研究等)、管理(如教育研究设计方案:教育研究模型、教育研究实施的管理等)、评价(如教育研究效果评价反思等)四个环节,完成一次迭代,并不断向

四、结语

教育研究设计是教育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当前教育研究设计理论呈现多元化发展,本文紧扣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从信息视野,即基于信息视野教育研究原理,对教育研究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提出了信息视野的教育研究设计观。信息视野的教育研究设计以人为本,以教育系统为中心,以教育研究者、教育系统、教育研究内容、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媒体、教育研究交互六要素不断迭代深入为主线地探究教育研究,是各种教育研究设计理论的互补与重构,是当前信息化时代认识和改造教育研究设计的优化,也是教育研究设计规律美、思辨美的体现。期望为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研究设计及其相关理论提供一些借鉴。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篇3

一、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主要特点

(一)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

数理统计就是通过对随机现象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找出这有限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并据此对整体相应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做出推断或判断的一门学科。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随机性,就是说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应当具有随机性,确定性现象不是数理统计所要研究的内容。二是有限性,就是说数理统计据以研究的随机现象数量表现的次数是有限的。三是数量性,即数理统计以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为主,而对随机现象质的研究为次。四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归纳法。最后,数理统计通过对小样本的研究以达到对整体的推断都具有一定的概率可靠性。用样本推断总体误差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数理统计不仅重在研究误差的大小,还指出误差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征来看,数理统计是应用数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由此可见!数理统计从学科划分来说,应属于数学学科,但是其重在应用!而不是纯数学理论或方法的研究,故其采用的方法也就重在归纳法,而不是数学的演绎法。

综上所述,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数理统计是一门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的结果进行数量研究,并依之对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推断的应用数学学科。(二)统计学的主要特点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在于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学从其研究的范围来说有三大领域: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首先,这三大领域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已很难分辨出哪个领域更重要些。也许有很多人认为数据的分析要相对重要些。在对1900年和1910年美国两次农业普查资料进行分析时,列宁曾指出:“全部问题,任务的全部困难在于,如何综合这些资料,才能确切地从政治上经济上说明不同种类或类型的农户的整个情况。”这足见数据整理的重要性。近年来困扰我国统计研究的并不是数据的分析方法,而是缺少充分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造成无法用数据去检验或证实相应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次,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这众多的方法中,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和模型推断法。特别是大量观察法更成为统计学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方法之一,也可以说这是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的根本区别之一,否则,统计学也就真的成了现代西方数理统计学了。随着统计学由早期的纯粹描述统计不断拓展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并重,直至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统计学应该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有不妥之处,但可足见推断统计学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推断统计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再次,统计学从其成为一门科学的那一天起,就把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强调要以对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三)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特点的分析,可以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主要异同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从其研究目的来看,两者都重在揭示总体现象的数量规律性,而统计学更声称要以对总体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2.从其研究的途径来看,数理统计希望通过对总体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而统计学既希望通过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如果可能$或值得的话),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对构成总体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

3.从其研究的手段来看,数理统计主要依赖于小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而统计学或者说推断统计学主要依赖于大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

4.从其研究的主要范围来看,数理统计侧重于对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统计学不仅重视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且重视对所获得的总体全部数据的定量分析,同时,重视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方法的研究。

5.从其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数理机理而言,概率论是其共同的基础。特别是作为统计学基本方法之一的大量观察法,其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统计学中用大样本可以方便地推断出总体特征的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而无论是大数定律还是中心极限定理也都是数理统计的根基。

6.数理统计尽管强调应用性,但是它本身还是一门数学学科,重在应用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研究;统计学更侧重于对解决社会、经济等现实问题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而方法本身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则由相应的理论统计学去研究,事实上,推断统计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正是数理统计的研究范畴之一。

从上述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及其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趋势,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理念及其方法已对统计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革命性影响,但是,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毕竟是两门差异较大的学科,不可能简单地加以“统一”。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

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不可相互取代,也不可能像多年来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要建立所谓的大统计,或者说融合统计学,其实质就是要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融合起来。但是其融合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某些高校所使用的统计学教材中,既有统计学的内容,也有数理统计的成分,不伦不类,细读之,其实就是数理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的简单拼接。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中国统计学、统计学教材、统计教学的一大悲哀:迷失了自我,盲目地要“与西方接轨”。笔者认为要想理顺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关系,就必须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加以深入的研究。

(一)数理统计在统计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统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统而计之”,就是人们对统计的朴素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当代的统计已不圄于“统而计之”的范畴。

1.统计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而每一个领域有其复杂多样性,若采用简单地“统”,即全面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全面地了解每一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数量联系的规律性,又为现代社会管理所必需。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然而然地为统计学所利用,即数理统计为现代统计学的发展点燃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科学思想火花——为用总体的部分去说明总体奠定了数理基础。

2.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要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理念的形成,政府以社会经济生活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基于对全局数据的掌握,大大地推动了统计思想的发展,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统计这支“武器”进行开发,更重要的是从立法的角度对统计行为进行规范。在当今许多国家的统计法规中,都明确地规定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在我国1996年5月经修改后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章第十条就明确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收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就基于数理统计的推断原理。可见,数理统计的推断理念在统计实践中的地位已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单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不仅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从事某一方面的全面调查,有时也没有必要通过全面调查以获得生产经营方面的全面数据资料,而抽样调查就足以提供相应可靠的数据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这也说明数理统计有着微观的现实需要,为微观经济管理活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微观统计应用中有着坚实的思想根基。

4.统计的理念,已不仅仅在于用历史数据描述历史的发展特征,而当代更强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去预测未来,而这种预测的基础同样基于数理统计的原理。即从历史的时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把握未来的走向,即数理统计的分析原理在时间序列数据预测中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地位

随着数理统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念在统计思想中地位的确立,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重要地位也相应地得以确立。

1.大数定律为数理统计应用于统计学搭起了连接的纽带。大量观察法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而大数定律又是大量观察法的基础。统计学若没有大量观察法的支撑,则统计分析中的基本指标——平均数与相对数,则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可见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基础地位不容置疑。

2.中心极限定理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用样本推断总体的关键在于掌握样本特征值的抽样分布,而中心极限定理表明+只要样本容量足够地大,得自未知总体的样本特征值就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只要采用大量观察法获得足够多的随机样本数据,几乎就可以把数理统计的全部处理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统计学,这从另一个方面也间接地开辟了统计学的方法领域,其在现代推断统计学方法论中居于主导地位。

3.数理统计中样本抽样分布的理论,为现代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正交设计等方法的应用同样提供了方法上的理论保证。特别是正交设计在现实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据日本某些专家估计:“(日本)经济发展中至少有10%的功劳归于正交设计。”这足见数理统计的方法在统计方法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三)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一门方法论科学。不管数理统计对统计思想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也不管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居于何种地位,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还是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中的地位。数理统计对数据的收集方法与整理方法的实际影响要比其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小得多。也就是说,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研究领域要比数理统计宽广得多。试图用数理统计取代统计学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同样试图用大统计学取代数理统计的观点也不正确,毕竟数理统计作为一门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因此,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也只能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面。

1.统计数据收集方法的研究仍然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前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如何获得大量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不真实、不全面的统计数据,使国家的宏观管理"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的统计检验,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测、决策,都不能有效地进行。可见,“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全部工作的生命”的观点的正确性。而数理统计在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影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调查方式方法方面,即抽样调查如何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在统计数据收集方法中得以突出和强调。

2.相同的原始统计数据,采用不同的整理方法所获得的整理资料可以完全不同,并由此对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这足以说明统计整理的重要性。但是数理统计在统计整理方面却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毕竟,数理统计研究的依据是小样本,而统计学研究的依据的是大样本。假如统计学不是以大样本或总体的全部个体为研究依据,统计学也许就真的沦为数理统计了。

3.数理统计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是显著的。不仅体现在对大样本总体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相关与回归分析、总体分布型态的判断、一个总体参数与两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正交设计等许多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描述统计学中最基本指标:平均数、相对数的计算原理等方面。也许真不可想象,若在现代统计方法的内容体系中缺少了数理统计的关于大样本的分析方法原理,将是怎样一种景象。

三、统计学传播理念的转变

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作了比较研究,以及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作了分析之后,让我们再回到统计学知识传播的现实实践中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今后该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统计学知识传播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统计是什么。这是对统计的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加强对统计知识的宣传达到。在现代统计工作中,尽管“统而计之”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们的统计学教学与其它途径的统计知识的传播中,绝不能仅限于此。不仅要让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到统计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巨大认识作用,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统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企业经营预测、决策,以及对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经济政策检验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和配合各级统计机构所开展的统计调查活动,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完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统计知识普及教育及统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开辟多途径多手段的统计知识传播途径。这是统计学传播的基础理念。

2.统计为什么,即让统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这是对统计学传播的较高层次要求。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要知道统计的原理,这并不需要所有的公民都知晓。事实上,只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可能真正理解,且其途径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统计教学活动。由此就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教授什么。笔者从事高校统计学教学多年,认为高校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解释统计方法的原理。高校统计学教学课堂不应过分地强调对统计知识的宣传和如何具体地从事统计活动,而应强调重视统计方法机理教学的传播理念,但这在我国现实的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形成。

3.怎么做统计,这是统计方法具体应用的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高校统计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实际统计工作。如何收集、整理数据,如何用公式去计算某些指标等。显然,这样的工作中学生就可以胜任。而真正为什么要那样组织实施数据的调查、整理,为什么要那样计算。不仅老师介绍的不够!而且教材编写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统计知识的传播理念应大致界定在三个层面上:一是统计基本常识的传播。二是如何开展具体的统计活动。三是为什么那样开展统计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同层面的传播对象是有差别的。知道统计是什么、怎么做统计,相对于懂得为什么要那样做统计,其要求是相当低的。也许只要会记数、会写字的居委会大妈,就可以从事数据的收集工作,而会套用公式的一个中学生就可以计算服从X*2分布的统计量的样本数值。而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相应的数理统计知识是万万不行的。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已变得异常简单,甚至一个孩童都可以教会使用统计处理软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让学生懂得统计为什么就变得不重要了呢?正相反,在统计学的高校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就更重要了。

四、我国统计学教材改革的方向

从对统计学传播理念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改革现行高校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1.去除现行统计学教材中与数理统计相重复的内容,加强关于大样本的数理统计内容,即增加大样本统计分布的数理基础的内容。

2.强调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内容的教学。尽管这两个定理是纯数理统计的问题,但由于其在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重视不够,因为小样本问题才是数理统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可能一带而过,而它们恰恰是联系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重要纽带。因此,在统计学教材中必须增加并突出其内容。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篇4

(一)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

数理统计就是通过对随机现象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找出这有限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并据此对整体相应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做出推断或判断的一门学科。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随机性,就是说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应当具有随机性,确定性现象不是数理统计所要研究的内容。二是有限性,就是说数理统计据以研究的随机现象数量表现的次数是有限的。三是数量性,即数理统计以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为主,而对随机现象质的研究为次。四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归纳法。最后,数理统计通过对小样本的研究以达到对整体的推断都具有一定的概率可靠性。用样本推断总体误差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数理统计不仅重在研究误差的大小,还指出误差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征来看,数理统计是应用数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由此可见!数理统计从学科划分来说,应属于数学学科,但是其重在应用!而不是纯数学理论或方法的研究,故其采用的方法也就重在归纳法,而不是数学的演绎法。

综上所述,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数理统计是一门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的结果进行数量研究,并依之对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推断的应用数学学科。

(二)统计学的主要特点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在于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学从其研究的范围来说有三大领域: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首先,这三大领域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已很难分辨出哪个领域更重要些。也许有很多人认为数据的分析要相对重要些。在对1900年和1910年美国两次农业普查资料进行分析时,列宁曾指出:“全部问题,任务的全部困难在于,如何综合这些资料,才能确切地从政治上经济上说明不同种类或类型的农户的整个情况。”这足见数据整理的重要性。近年来困扰我国统计研究的并不是数据的分析方法,而是缺少充分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造成无法用数据去检验或证实相应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次,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这众多的方法中,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和模型推断法。特别是大量观察法更成为统计学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方法之一,也可以说这是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的根本区别之一,否则,统计学也就真的成了现代西方数理统计学了。随着统计学由早期的纯粹描述统计不断拓展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并重,直至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统计学应该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有不妥之处,但可足见推断统计学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推断统计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再次,统计学从其成为一门科学的那一天起,就把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强调要以对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三)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特点的分析,可以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主要异同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从其研究目的来看,两者都重在揭示总体现象的数量规律性,而统计学更声称要以对总体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2.从其研究的途径来看,数理统计希望通过对总体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而统计学既希望通过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如果可能$或值得的话),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对构成总体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

3.从其研究的手段来看,数理统计主要依赖于小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而统计学或者说推断统计学主要依赖于大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

4.从其研究的主要范围来看,数理统计侧重于对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统计学不仅重视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且重视对所获得的总体全部数据的定量分析,同时,重视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方法的研究。

5.从其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数理机理而言,概率论是其共同的基础。特别是作为统计学基本方法之一的大量观察法,其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统计学中用大样本可以方便地推断出总体特征的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而无论是大数定律还是中心极限定理也都是数理统计的根基。

6.数理统计尽管强调应用性,但是它本身还是一门数学学科,重在应用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研究;统计学更侧重于对解决社会、经济等现实问题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而方法本身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则由相应的理论统计学去研究,事实上,推断统计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正是数理统计的研究范畴之一。

从上述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及其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趋势,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理念及其方法已对统计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革命性影响,但是,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毕竟是两门差异较大的学科,不可能简单地加以“统一”。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

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不可相互取代,也不可能像多年来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要建立所谓的大统计,或者说融合统计学,其实质就是要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融合起来。但是其融合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某些高校所使用的统计学教材中,既有统计学的内容,也有数理统计的成分,不伦不类,细读之,其实就是数理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的简单拼接。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中国统计学、统计学教材、统计教学的一大悲哀:迷失了自我,盲目地要“与西方接轨”。笔者认为要想理顺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关系,就必须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加以深入的研究。

(一)数理统计在统计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统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统而计之”,就是人们对统计的朴素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当代的统计已不圄于“统而计之”的范畴。

1.统计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而每一个领域有其复杂多样性,若采用简单地“统”,即全面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全面地了解每一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数量联系的规律性,又为现代社会管理所必需。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然而然地为统计学所利用,即数理统计为现代统计学的发展点燃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科学思想火花——为用总体的部分去说明总体奠定了数理基础。

2.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要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理念的形成,政府以社会经济生活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基于对全局数据的掌握,大大地推动了统计思想的发展,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统计这支“武器”进行开发,更重要的是从立法的角度对统计行为进行规范。在当今许多国家的统计法规中,都明确地规定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在我国1996年5月经修改后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章第十条就明确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收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就基于数理统计的推断原理。可见,数理统计的推断理念在统计实践中的地位已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单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不仅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从事某一方面的全面调查,有时也没有必要通过全面调查以获得生产经营方面的全面数据资料,而抽样调查就足以提供相应可靠的数据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这也说明数理统计有着微观的现实需要,为微观经济管理活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微观统计应用中有着坚实的思想根基。

4.统计的理念,已不仅仅在于用历史数据描述历史的发展特征,而当代更强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去预测未来,而这种预测的基础同样基于数理统计的原理。即从历史的时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把握未来的走向,即数理统计的分析原理在时间序列数据预测中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地位

随着数理统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念在统计思想中地位的确立,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重要地位也相应地得以确立。

1.大数定律为数理统计应用于统计学搭起了连接的纽带。大量观察法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而大数定律又是大量观察法的基础。统计学若没有大量观察法的支撑,则统计分析中的基本指标——平均数与相对数,则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可见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基础地位不容置疑。

2.中心极限定理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用样本推断总体的关键在于掌握样本特征值的抽样分布,而中心极限定理表明+只要样本容量足够地大,得自未知总体的样本特征值就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只要采用大量观察法获得足够多的随机样本数据,几乎就可以把数理统计的全部处理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统计学,这从另一个方面也间接地开辟了统计学的方法领域,其在现代推断统计学方法论中居于主导地位。3.数理统计中样本抽样分布的理论,为现代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正交设计等方法的应用同样提供了方法上的理论保证。特别是正交设计在现实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据日本某些专家估计:“(日本)经济发展中至少有10%的功劳归于正交设计。”这足见数理统计的方法在统计方法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三)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一门方法论科学。不管数理统计对统计思想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也不管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居于何种地位,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还是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中的地位。数理统计对数据的收集方法与整理方法的实际影响要比其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小得多。也就是说,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研究领域要比数理统计宽广得多。试图用数理统计取代统计学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同样试图用大统计学取代数理统计的观点也不正确,毕竟数理统计作为一门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因此,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也只能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面。

1.统计数据收集方法的研究仍然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前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如何获得大量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不真实、不全面的统计数据,使国家的宏观管理"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的统计检验,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测、决策,都不能有效地进行。可见,“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全部工作的生命”的观点的正确性。而数理统计在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影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调查方式方法方面,即抽样调查如何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在统计数据收集方法中得以突出和强调。

2.相同的原始统计数据,采用不同的整理方法所获得的整理资料可以完全不同,并由此对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这足以说明统计整理的重要性。但是数理统计在统计整理方面却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毕竟,数理统计研究的依据是小样本,而统计学研究的依据的是大样本。假如统计学不是以大样本或总体的全部个体为研究依据,统计学也许就真的沦为数理统计了。

3.数理统计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是显著的。不仅体现在对大样本总体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相关与回归分析、总体分布型态的判断、一个总体参数与两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正交设计等许多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描述统计学中最基本指标:平均数、相对数的计算原理等方面。也许真不可想象,若在现代统计方法的内容体系中缺少了数理统计的关于大样本的分析方法原理,将是怎样一种景象。

三、统计学传播理念的转变

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作了比较研究,以及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作了分析之后,让我们再回到统计学知识传播的现实实践中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今后该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统计学知识传播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统计是什么。这是对统计的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加强对统计知识的宣传达到。在现代统计工作中,尽管“统而计之”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们的统计学教学与其它途径的统计知识的传播中,绝不能仅限于此。不仅要让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到统计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巨大认识作用,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统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企业经营预测、决策,以及对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经济政策检验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和配合各级统计机构所开展的统计调查活动,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完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统计知识普及教育及统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开辟多途径多手段的统计知识传播途径。这是统计学传播的基础理念。

2.统计为什么,即让统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这是对统计学传播的较高层次要求。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要知道统计的原理,这并不需要所有的公民都知晓。事实上,只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可能真正理解,且其途径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统计教学活动。由此就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教授什么。笔者从事高校统计学教学多年,认为高校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解释统计方法的原理。高校统计学教学课堂不应过分地强调对统计知识的宣传和如何具体地从事统计活动,而应强调重视统计方法机理教学的传播理念,但这在我国现实的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形成。

3.怎么做统计,这是统计方法具体应用的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高校统计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实际统计工作。如何收集、整理数据,如何用公式去计算某些指标等。显然,这样的工作中学生就可以胜任。而真正为什么要那样组织实施数据的调查、整理,为什么要那样计算。不仅老师介绍的不够!而且教材编写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统计知识的传播理念应大致界定在三个层面上:一是统计基本常识的传播。二是如何开展具体的统计活动。三是为什么那样开展统计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同层面的传播对象是有差别的。知道统计是什么、怎么做统计,相对于懂得为什么要那样做统计,其要求是相当低的。也许只要会记数、会写字的居委会大妈,就可以从事数据的收集工作,而会套用公式的一个中学生就可以计算服从X*2分布的统计量的样本数值。而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相应的数理统计知识是万万不行的。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已变得异常简单,甚至一个孩童都可以教会使用统计处理软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让学生懂得统计为什么就变得不重要了呢?正相反,在统计学的高校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就更重要了。

四、我国统计学教材改革的方向

从对统计学传播理念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改革现行高校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1.去除现行统计学教材中与数理统计相重复的内容,加强关于大样本的数理统计内容,即增加大样本统计分布的数理基础的内容。

2.强调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内容的教学。尽管这两个定理是纯数理统计的问题,但由于其在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重视不够,因为小样本问题才是数理统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可能一带而过,而它们恰恰是联系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重要纽带。因此,在统计学教材中必须增加并突出其内容。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篇5

(一)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

数理统计就是通过对随机现象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找出这有限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并据此对整体相应现象的数量规律性做出推断或判断的一门学科。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随机性,就是说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应当具有随机性,确定性现象不是数理统计所要研究的内容。二是有限性,就是说数理统计据以研究的随机现象数量表现的次数是有限的。三是数量性,即数理统计以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为主,而对随机现象质的研究为次。四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归纳法。最后,数理统计通过对小样本的研究以达到对整体的推断都具有一定的概率可靠性。用样本推断总体误差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数理统计不仅重在研究误差的大小,还指出误差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从数理统计的学科特征来看,数理统计是应用数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由此可见!数理统计从学科划分来说,应属于数学学科,但是其重在应用!而不是纯数学理论或方法的研究,故其采用的方法也就重在归纳法,而不是数学的演绎法。

综上所述,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数理统计是一门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的结果进行数量研究,并依之对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推断的应用数学学科。

(二)统计学的主要特点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在于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学从其研究的范围来说有三大领域: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首先,这三大领域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已很难分辨出哪个领域更重要些。也许有很多人认为数据的分析要相对重要些。在对1900年和1910年美国两次农业普查资料进行分析时,列宁曾指出:“全部问题,任务的全部困难在于,如何综合这些资料,才能确切地从政治上经济上说明不同种类或类型的农户的整个情况。”这足见数据整理的重要性。近年来困扰我国统计研究的并不是数据的分析方法,而是缺少充分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造成无法用数据去检验或证实相应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次,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这众多的方法中,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和模型推断法。特别是大量观察法更成为统计学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方法之一,也可以说这是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的根本区别之一,否则,统计学也就真的成了现代西方数理统计学了。随着统计学由早期的纯粹描述统计不断拓展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并重,直至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统计学应该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有不妥之处,但可足见推断统计学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推断统计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再次,统计学从其成为一门科学的那一天起,就把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强调要以对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三)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特点的分析,可以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主要异同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从其研究目的来看,两者都重在揭示总体现象的数量规律性,而统计学更声称要以对总体现象的定性认识为基础。

2.从其研究的途径来看,数理统计希望通过对总体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而统计学既希望通过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如果可能$或值得的话),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对构成总体的部分个体的数量特征的研究,以达到对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认识。

3.从其研究的手段来看,数理统计主要依赖于小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而统计学或者说推断统计学主要依赖于大样本特征值统计分布的数学原理来推断总体的相应特征值。

4.从其研究的主要范围来看,数理统计侧重于对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统计学不仅重视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而且重视对所获得的总体全部数据的定量分析,同时,重视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方法的研究。

5.从其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数理机理而言,概率论是其共同的基础。特别是作为统计学基本方法之一的大量观察法,其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统计学中用大样本可以方便地推断出总体特征的数理基础正是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而无论是大数定律还是中心极限定理也都是数理统计的根基。

6.数理统计尽管强调应用性,但是它本身还是一门数学学科,重在应用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研究;统计学更侧重于对解决社会、经济等现实问题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而方法本身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则由相应的理论统计学去研究,事实上,推断统计方法的数理基础的科学性研究,正是数理统计的研究范畴之一。

从上述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及其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趋势,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理念及其方法已对统计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革命性影响,但是,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毕竟是两门差异较大的学科,不可能简单地加以“统一”。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

数理统计与统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不可相互取代,也不可能像多年来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要建立所谓的大统计,或者说融合统计学,其实质就是要把数理统计与统计学融合起来。但是其融合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某些高校所使用的统计学教材中,既有统计学的内容,也有数理统计的成分,不伦不类,细读之,其实就是数理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的简单拼接。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中国统计学、统计学教材、统计教学的一大悲哀:迷失了自我,盲目地要“与西方接轨”。笔者认为要想理顺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关系,就必须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加以深入的研究。

(一)数理统计在统计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统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统而计之”,就是人们对统计的朴素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当代的统计已不圄于“统而计之”的范畴。

1.统计作为人们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而每一个领域有其复杂多样性,若采用简单地“统”,即全面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全面地了解每一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数量联系的规律性,又为现代社会管理所必需。数理统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然而然地为统计学所利用,即数理统计为现代统计学的发展点燃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科学思想火花——为用总体的部分去说明总体奠定了数理基础。

2.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要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理念的形成,政府以社会经济生活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基于对全局数据的掌握,大大地推动了统计思想的发展,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统计这支“武器”进行开发,更重要的是从立法的角度对统计行为进行规范。在当今许多国家的统计法规中,都明确地规定抽样调查在统计调查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在我国1996年5月经修改后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章第十条就明确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收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而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就基于数理统计的推断原理。可见,数理统计的推断理念在统计实践中的地位已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单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不仅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从事某一方面的全面调查,有时也没有必要通过全面调查以获得生产经营方面的全面数据资料,而抽样调查就足以提供相应可靠的数据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这也说明数理统计有着微观的现实需要,为微观经济管理活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在微观统计应用中有着坚实的思想根基。

4.统计的理念,已不仅仅在于用历史数据描述历史的发展特征,而当代更强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去预测未来,而这种预测的基础同样基于数理统计的原理。即从历史的时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把握未来的走向,即数理统计的分析原理在时间序列数据预测中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二)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地位

随着数理统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念在统计思想中地位的确立,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重要地位也相应地得以确立。

1.大数定律为数理统计应用于统计学搭起了连接的纽带。大量观察法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而大数定律又是大量观察法的基础。统计学若没有大量观察法的支撑,则统计分析中的基本指标——平均数与相对数,则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可见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的基础地位不容置疑。

2.中心极限定理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用样本推断总体的关键在于掌握样本特征值的抽样分布,而中心极限定理表明+只要样本容量足够地大,得自未知总体的样本特征值就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只要采用大量观察法获得足够多的随机样本数据,几乎就可以把数理统计的全部处理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统计学,这从另一个方面也间接地开辟了统计学的方法领域,其在现代推断统计学方法论中居于主导地位。

3.数理统计中样本抽样分布的理论,为现代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正交设计等方法的应用同样提供了方法上的理论保证。特别是正交设计在现实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据日本某些专家估计:“(日本)经济发展中至少有10%的功劳归于正交设计。”这足见数理统计的方法在统计方法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三)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一门方法论科学。不管数理统计对统计思想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也不管数理统计在统计方法中居于何种地位,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还是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中的地位。数理统计对数据的收集方法与整理方法的实际影响要比其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小得多。也就是说,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研究领域要比数理统计宽广得多。试图用数理统计取代统计学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同样试图用大统计学取代数理统计的观点也不正确,毕竟数理统计作为一门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因此,数理统计在统计内容中的地位,也只能主要体现在统计分析方面。

1.统计数据收集方法的研究仍然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前所述,在我国现阶段如何获得大量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不真实、不全面的统计数据,使国家的宏观管理"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的统计检验,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测、决策,都不能有效地进行。可见,“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全部工作的生命”的观点的正确性。而数理统计在统计数据收集方面的影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调查方式方法方面,即抽样调查如何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在统计数据收集方法中得以突出和强调。

2.相同的原始统计数据,采用不同的整理方法所获得的整理资料可以完全不同,并由此对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这足以说明统计整理的重要性。但是数理统计在统计整理方面却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毕竟,数理统计研究的依据是小样本,而统计学研究的依据的是大样本。假如统计学不是以大样本或总体的全部个体为研究依据,统计学也许就真的沦为数理统计了。

3.数理统计对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影响是显著的。不仅体现在对大样本总体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相关与回归分析、总体分布型态的判断、一个总体参数与两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正交设计等许多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描述统计学中最基本指标:平均数、相对数的计算原理等方面。也许真不可想象,若在现代统计方法的内容体系中缺少了数理统计的关于大样本的分析方法原理,将是怎样一种景象。

三、统计学传播理念的转变

对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特点作了比较研究,以及对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作了分析之后,让我们再回到统计学知识传播的现实实践中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今后该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统计学知识传播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统计是什么。这是对统计的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加强对统计知识的宣传达到。在现代统计工作中,尽管“统而计之”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我们的统计学教学与其它途径的统计知识的传播中,绝不能仅限于此。不仅要让不同阶层的人,认识到统计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巨大认识作用,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统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企业经营预测、决策,以及对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经济政策检验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和配合各级统计机构所开展的统计调查活动,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完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统计知识普及教育及统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开辟多途径多手段的统计知识传播途径。这是统计学传播的基础理念。

2.统计为什么,即让统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这是对统计学传播的较高层次要求。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要知道统计的原理,这并不需要所有的公民都知晓。事实上,只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可能真正理解,且其途径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统计教学活动。由此就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教授什么。笔者从事高校统计学教学多年,认为高校统计学课堂上应向学生解释统计方法的原理。高校统计学教学课堂不应过分地强调对统计知识的宣传和如何具体地从事统计活动,而应强调重视统计方法机理教学的传播理念,但这在我国现实的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形成。

3.怎么做统计,这是统计方法具体应用的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高校统计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实际统计工作。如何收集、整理数据,如何用公式去计算某些指标等。显然,这样的工作中学生就可以胜任。而真正为什么要那样组织实施数据的调查、整理,为什么要那样计算。不仅老师介绍的不够!而且教材编写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统计知识的传播理念应大致界定在三个层面上:一是统计基本常识的传播。二是如何开展具体的统计活动。三是为什么那样开展统计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同层面的传播对象是有差别的。知道统计是什么、怎么做统计,相对于懂得为什么要那样做统计,其要求是相当低的。也许只要会记数、会写字的居委会大妈,就可以从事数据的收集工作,而会套用公式的一个中学生就可以计算服从X*2分布的统计量的样本数值。而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相应的数理统计知识是万万不行的。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已变得异常简单,甚至一个孩童都可以教会使用统计处理软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让学生懂得统计为什么就变得不重要了呢?正相反,在统计学的高校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就更重要了。

四、我国统计学教材改革的方向

从对统计学传播理念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及数理统计在统计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改革现行高校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1.去除现行统计学教材中与数理统计相重复的内容,加强关于大样本的数理统计内容,即增加大样本统计分布的数理基础的内容。

2.强调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内容的教学。尽管这两个定理是纯数理统计的问题,但由于其在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重视不够,因为小样本问题才是数理统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可能一带而过,而它们恰恰是联系数理统计与统计学的重要纽带。因此,在统计学教材中必须增加并突出其内容。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研究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扬州大学为例”(JGZZ15_100)。

作者简介:孙伟(1972―),男,江苏睢宁人,教授,博士,扬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吕晓阳(1992―),男,江苏无锡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生物统计学是农学、生物科学等专业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关于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结果解释和推断的一门科学。[1]生物统计学包含了正确地设计试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也包含了如何正确地整理和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具备正确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具有统计思维,开阔的思路,可以利用生物统计学原理指导实验设计。扬州大学的生物统计学课程主要针对农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兽医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近年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仅把它作为专业基础课,还把它作为研究生培养科研素质和逻辑思维的重要工具。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对研究生归纳推理思维的培养

具有生物统计学归纳推理思想能提高学生素质,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学习效率。在掌握了生物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后,面对一些问题时,学生可以先通过统计学去分析,通过统计学思路逆向设计实验方案。比如验证FecB基因对产羔数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比较有FecB基因的母羊的产羔数与无FecB基因的母羊的产羔数之间有无显著差异,就可以设计实验先检测母羊中是否含FecB基因,再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就能制订基本的实验设计框架。生物统计学给了学生一个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的科研过程更加轻松、准确。

2.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与科研课题设计、实施等方面。生物统计学由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两个部分组成,通过试验设计能提高研究生设计科研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利用统计学方法能对课题结果进行分析。[2]

生物统计学中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会导致试验误差,而试验误差是影响统计假设结果的重要因素。试验误差主要来源于试验材料的差异、试验操作水平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试验误差控制包括保持试验材料一致,最佳的试验设计,试验中只保持唯一差异原则等,[3]因此,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可通过各种方法降低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度,使研究生在科研中做到采样认真,操作仔细,善于思考,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水平的学习目的。同时,在科研工作中,研究生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试验,能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还能使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统计学方法发现试验材料中的潜在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研究。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根据现代科研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保证。[4]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需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内容进行讲解,并结合本专业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和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掌握一元统计方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基本方法。

生物统计学是既需要理论支撑也需要进行实践的一门课程,所以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增加实践课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统计软件的学习,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并不能达到所需的教学内容,为此,通过统计软件的学习,可起到以点带面,提高学习质量的作用。实践课程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以及matLaB软件来进行生物数据分析,它们各有特点:SpSS操作性大,无须编程;SaS需要简单程序,功能更加强大;matLaB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程序和自编程序的功能。结合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在生物统计学学习中很有必要。[5][6]

2.采取更加自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生物统计学主要以概率论和数学统计为基础,理论抽象,学习时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掌握复杂的运算方法,为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解决方法。

(1)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学会分析数字背后的含意,要求学生能全面分析问题,通过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性的次数分布以及现实生活中班级男同学的平均身高、全班英语平均成绩等实例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统计方法;讲解t分布时可以通过画直角坐标看图进行分析讲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呈现出来。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更加容易掌握教学内容。生物统计学教学中采用实例法、图示法等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达到培养目标。

(2)将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进行教学。传统板书教学相对其他教学手段虽然费时,但针对一些重要的统计学相关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则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演示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层次感、抽象问题具体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图片、影像、声音甚至不同字体颜色和背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7]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结合来开展教学,不仅能保证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还能向学生传递相关的教学信息,使学生清晰、直观地掌握抽象的概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借助科研案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进行科研,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统计学中的各种分析方法结合本专业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和解析,利用案例能让学生更清晰了解分析方法的使用技巧,在课堂上学以致用。通过熟知的理论和前沿研究,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生物统计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深刻认识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4)运用连贯式教学手段,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生物统计学的连贯性非常强,每节课都要将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巩固,并且通过之前所学引出新的内容,使得学生头脑中有一个连贯的体系,教学内容难度层层递进,充分把握之前的内容,再由浅入深让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融会贯通,使学生从“学”到“会”,完整地掌握教学内容。

(5)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时间并不长,甚至很短,交流上的困难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留有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甚至会下滑。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老师不仅可以将每一章的内容到网上,以便于学生及时掌握重难点知识;而且能加强师生间沟通,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提问,老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回答并且布置作业,师生间的交流加强,使得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3.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以往生物统计学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方法,主要注重对书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突击复习,死记公式,并不能完全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由于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除理论笔试外,还有计算机考试,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验设计、统计假设测验和统计推断,并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分析,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平时对实际操作的重视。将平时作业以及上机时实际的软件操作技巧和统计分析结果作为一部分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方法,也能提高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研教学相互促进

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结合实际运用的需要,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以实际科研为例,做到随堂学,随堂用,同时可加深学生对统计理论的理解,从而不断地利用统计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重视,促使学生在撰写论文时自觉地运用统计学,从提高论文质量提高写作水平。

参与科研,使学生将已掌握的生物统计学知识在科研中发挥作用,除课堂教学外,到生产实践第一线设计试验、收集数据和进行统计学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验证FecB基因是否对产羔数有影响时,在试验前应正确选择试验设计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控制试验条件差异,保持唯一差异原则,并获取正确的试验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科研中可以使得学生在不断摸索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统计学知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培养自身的统计思维,逐渐灵活使用统计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熟悉、掌握统计学方法。同时统计学的优势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更自主地利用统计学去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泽峰,张恩盈,徐辰武,等.《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建设与学生科研素质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0).

[2]任妍,许海霞,程西永,等.农业院校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4).

[3]李辉,蔡惠芬,施晓丽.《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时代教育,2014,(8):45-49.

[4]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6.

[5]李玉红,陈菊,黎娇凌.提高《生物统计学》学习效果之初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6):99-101.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统计学;理论与实践;项目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07

1研究背景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的容易获取,统计学被广泛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学到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到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等方面。因此,国内大学的众多专业都开设有统计学这一基础课程。

统计学课程要求大学生从基本的统计学原理出发,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使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自专业领域的案例和数据,解决各专业的数据统计问题。

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由于统计学涉及到一些高等代数和微积分等数学知识,其原理较为枯燥难学,特别是关于概率及抽样分布的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大学生们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另外,统计学中试验设计的数据要么过于宏观,要么与本专业的联系不大,使得大学生们对相关统计技术的掌握印象不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热情以及学习效果。

因此,为了使枯燥的统计学课变得生动有趣以及能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本研究提出使用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兴趣,对大学生进行项目分组,指导大学生们进行实际研究,达到统计学理论与实践合、课程必需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目的。

2文献回顾

在如何使枯燥的统计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一课题的研究上,学者们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有的学者建议在统计学课堂上提供案例教学法,由教师选取一些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提供给大学生,让大学生使用统计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刘海燕、龚玉荣,2003;赵彤,2008;汤静等,2008)。这些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去拓宽实际数据来源,代替原有教材中过于宏观的数据或与学生专业不大相关的案例。有的教师建议对大学生采取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吴宁,2007;马铁成,2015)。这部分研究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去采掘数据,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述已有文献对于如何上好统计学这门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得出了颇具意义的研究结论。但是上述研究要么只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去选择数据,要么只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发掘数据,两者都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前者要求统计学教师不仅具有坚实的统计学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来自各专业的知识背景(统计学往往是几个专业在一起上的大课),这样才能选取到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数据;后者会因千人千面、数据来源复杂、专业类型众多等问题使得教师在实践阶段指导起来力不从心。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在讲授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旨趣,让他们自主选取数据,然后将其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进行综合指导,这样,既避免了统计学理论学习的枯燥,又避免了上述研究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达到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原理、学以致用的目的。

3具体课程设计

根据上文提到的研究思路逻辑,本研究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统计学理论知识学习。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统计学绪论、统计调查步骤、统计学概率基础、统计数据的描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如何进行统计调查、如何呈现统计结果等。这一阶段将占课程总课时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根据大学生的具体专业情况或研究旨趣帮助其确立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等、督促大学生收集相关数据以备后面的阶段使用。

在这一阶段,考虑到统计学一般是大课,同时往往几个专业的学生一起上,并且有的专业人数较多,故采用按照研究内容或研究旨趣进行项目分组的方法,将所有大学生分配到不同的项目小组。另外,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充分体验调查研究的各个环节,每个项目组的人数参照5-10个进行分配。

第二阶段:分析实践数据阶段。

在这个阶段,在讲授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具体的分析技术,采用广泛使用且免费的stata统计软件,让大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第一阶段收集到的数据。具体的做法是在要求大学生学会图表的制作、三大类统计方法的操作基础上,结合各个项目的研究目的分析数据,得到相应的统计结果,并学会对数据的不同处理、图表的制作及美化、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意义及现实意义的解释等,最终撰写调查报告,完成统计调查的所有步骤。这一阶段也将占总课程总课时的一半左右。

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训练,将有效地将统计学理论与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旨趣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大学生们既完成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也学会了如何使用统计学工具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结论

统计学的本质是一种挖掘数据的工具。如何掌握好这一工具、在各自的专业方向或者个人感兴趣的项目上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是各位教师绞尽脑汁想要达到的目的。

本研究通过将统计学理论知识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他们的研究旨趣联系起来,突破了课堂与实验室的局限,将统计学的教学范围涵盖到课堂以外,将使枯燥的统计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统计学知识掌握的更牢、更扎实。与此同时,通过按照项目组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大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其日后组建项目团队、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诚如每项研究都有优缺点一样,本研究也可能存在如下不足:例如划分了项目组以后,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到满足研究目的的数据,如何安排和协调项目组组员之间的任务分工等问题,这些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不断的完善。但不管如何,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统计学的理论与大学生的实践联系起来、促进统计学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更新,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燕、龚玉荣.对《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J].统计教育,2003,(1):32-33.

[2]马铁成.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7):108-109.

[3]汤静,苏小东,丁威,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应用的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8,(04):54-55.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篇8

解释型科学范式和设计型科学范式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科学研究范式,解释型科学范式因其良好的模型可塑性和数理推导功能而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目前西方主流会计学研究推崇解释型科学范式。然而,解释型科学范式推动了旨在解释会计“是什么”和预测会计“将是什么”的实证会计理论,但缺乏应用性和前瞻性。在不否认解释型范式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前提下,设计型科学范式赋予研究范式以更为完整的设计逻辑,包括内外部计量方法、价值管理内涵及外延、目标导向的明确性等。设计型科学范式以预期理想目标为构建理论的出发点,在多个备择方案中通过比较和模拟进行筛选,构建较为合理的“会计白箱理论”,得出最终方案并进行展示。目前,国内针对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的会计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大多数“述而不作”,未能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学研究体系框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泛会计理论基本原则

(一)以未来目标为导向美国会计学会(1966)在《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实质的说,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更精确地说,会计是一个一般信息理论在如何有效地进行经济业务问题上的应用,也是为决策而提供的、按计量用语来反映的一般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尽管在泛会计理论中,会计不再局限于“经济信息系统”这一狭义概念,但基于现实经济生活中会计的普世概念,这一说法也并无明显缺漏。www.133229.Com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自然要有一个组织或个人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即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经济信息以满足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泛会计学理论研究须以未来目标为导向,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相比较以历史数据为导向的会计学研究,以未来目标为导向更加符合会计学的“人工本质”,从二元论的角度来论证了目标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具体而言,泛会计理论体系的目标导向应该按照稳定的目标结构体系搭建:(1)清晰的目标层次结构: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目标按层级可以划分为上层目标、中层目标和基层目标,上层目标往往关注直接利益相关者,中层目标在结构体系中起到传达信息的沟通作用,基层目标涉及现阶段的研究成果;(2)明确的目标内容结构:目标按内容可分为总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在研究过程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中间目标往往用于阶段性的总结,具体计划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随研究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3)连续的时序结构:目标按时间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应该建立在中短期目标的良好结构的基础上。

(二)以权变假设为研究出发点权变假设重视主体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致力于建立环境与主体行为间的良好的互动关系,泛会计学理论以权变假设作为研究出发点,有利于在外部变量一定的情况下探索达到最大满意程度的会计学理论系统结构。奥地利生物学家、哲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lanffy,1937)提出“一般系统理论”,阐述了系统论的核心内涵和权变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一切有机体都可视为一个系统……系统是处于相互联系中的各个部分的总体。”系统都具有开放性,既受环境的影响,又影响着环境。系统观念间接影响了权变理论的基本原则的形成——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权变假设为出发点的泛会计学理论体现了系统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1)系统理论强调“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在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基于这一逻辑前提,泛会计学理论可以尝试从理论化的角度利用权变理论对会计主体与市场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提高了研究的应用性。(2)泛会计学理论将遵循组织结构理论,即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动态统一性关系;(3)领导理论作为权变理论的基础理论之一,指导泛会计学理论研究会计主体与会计客体之间的权变关系。

(三)以管理学研究逻辑为基础管理学研究逻辑一直注重与外部的环境相适应,尤其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管理学注重逻辑性和实用性,与实践基础紧密相连。管理科学研究是“方案导向”的,应遵循规范型研究的步骤,而非单纯的描述型研究,一切科学知识均可以加以利用,直至最终形成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来解决现实问题。泛会计理论以管理学研究逻辑作为基础,在实践层面上需要注意方案的选择。在泛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内,方案选择应遵循价值管理的原则,注意四点:信息质量、数据结构、衡量尺度和方案有效性。会计学研究者需要进行方案分析,并且采用价值链分析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

二、泛会计理论论证过程

泛会计理论是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的,设计型科学范式更加倾向以局内人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分为手段——目的分析、搜索备选方案、设计评价和确定最终方案四个基本阶段。

(一)手段——目的分析西蒙指出,任何目标寻求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通过两种渠道与外部环境联系:一是传入渠道或感受渠道,系统通过它接受关于环境的信息;二是传出系统或运动神经,这是系统作用于环境的渠道。系统必须具有某种手段在其贮存库中存储关于世界状况的信息和关于行动的信息。实现目标的能力取决于在世界状况的特定变化与能带来这些变化的特定行动之间建立联系。目标是研究的初始动力,手段则是研究得以进行的工具。手段——目的分析作为泛会计理论研究的第一阶段,可以为“会计白箱理论”的落实奠定基础。

(二)搜寻备选方案备选方案的提出往往需要

经历以下过程:目标透视,方法选择,方案提出、衡量标准确立。标准的确立可以通过多重案例分析来分析归纳,根据多重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类型:开发式和提取式,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过往的研究案例及解决成效来确定标准,形成最佳范式,并通过前期模拟等手段来进行验证和改进。备选方案的搜寻包括:试探搜寻、搜索资源的分配、结构和设计组织的理论、设计问题的表现等。试探搜寻尝试通过初步的方案筛选来缩小搜寻范围,在研究前期初步论证衡量标准是否有方向性的失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尝试对目标进行侧写,提高方案的准确性。搜索资源的分配可以借鉴管理学战略选择的手法,通过最小成本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价值。就目前会计学研究的现状而言,传统会计系统仍然是学界的主流方案研究手段,而价值计量系统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备选方案,致力于将各种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进行整合,建立特定的、更加丰富的行为数据库、研究数据库,以实现行为、需求和信息的多向沟通。

(三)设计评价通常情况下,会计相关人员只有在审视过全部的备择方案之后才能够确定较为“令人满意”的会计研究方案,即使它在筛选的早期便已出现。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是有成本的,成本效益分析贯穿会计系统始终,因此,高成本效益的备择方案筛选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完整的成本效益分析过程分为两步:(1)确定改项目是否是良好的投资,包括投资理由和可行性;(2)与可替代项目进行比较,考虑排名和优先分配。设计的评价的过程为:评价理论;计算方法,包括选择最优方案的算法(例如线性规划计算法、控制理论、动态规划等)和选择令人满意的方案的算法和试探法;设计的形式逻辑,包括命令逻辑和叙述逻辑。在衡量方案最优性方面,研究者可以采用可行性测试和可接受性测试,主要考察会计主体对于方案的接纳程度和是否具备方案开展的相关条件。设计评价需要评估设计可行性大小以及确定方案是否可容许执行。对于设计评价而言,过程本身比选择具体的设计评价工具更为重要。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篇9

一、泛会计理论基本原则

(一)以未来目标为导向美国会计学会(1966)在《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实质的说,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更精确地说,会计是一个一般信息理论在如何有效地进行经济业务问题上的应用,也是为决策而提供的、按计量用语来反映的一般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尽管在泛会计理论中,会计不再局限于“经济信息系统”这一狭义概念,但基于现实经济生活中会计的普世概念,这一说法也并无明显缺漏。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自然要有一个组织或个人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即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经济信息以满足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泛会计学理论研究须以未来目标为导向,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相比较以历史数据为导向的会计学研究,以未来目标为导向更加符合会计学的“人工本质”,从二元论的角度来论证了目标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具体而言,泛会计理论体系的目标导向应该按照稳定的目标结构体系搭建:(1)清晰的目标层次结构:目标按层级可以划分为上层目标、中层目标和基层目标,上层目标往往关注直接利益相关者,中层目标在结构体系中起到传达信息的沟通作用,基层目标涉及现阶段的研究成果;(2)明确的目标内容结构:目标按内容可分为总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在研究过程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中间目标往往用于阶段性的总结,具体计划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随研究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3)连续的时序结构:目标按时间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应该建立在中短期目标的良好结构的基础上。

(二)以权变假设为研究出发点权变假设重视主体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致力于建立环境与主体行为间的良好的互动关系,泛会计学理论以权变假设作为研究出发点,有利于在外部变量一定的情况下探索达到最大满意程度的会计学理论系统结构。奥地利生物学家、哲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lanffy,1937)提出“一般系统理论”,阐述了系统论的核心内涵和权变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一切有机体都可视为一个系统……系统是处于相互联系中的各个部分的总体。”系统都具有开放性,既受环境的影响,又影响着环境。系统观念间接影响了权变理论的基本原则的形成——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权变假设为出发点的泛会计学理论体现了系统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1)系统理论强调“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在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基于这一逻辑前提,泛会计学理论可以尝试从理论化的角度利用权变理论对会计主体与市场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提高了研究的应用性。(2)泛会计学理论将遵循组织结构理论,即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动态统一性关系;(3)领导理论作为权变理论的基础理论之一,指导泛会计学理论研究会计主体与会计客体之间的权变关系。

(三)以管理学研究逻辑为基础管理学研究逻辑一直注重与外部的环境相适应,尤其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管理学注重逻辑性和实用性,与实践基础紧密相连。管理科学研究是“方案导向”的,应遵循规范型研究的步骤,而非单纯的描述型研究,一切科学知识均可以加以利用,直至最终形成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来解决现实问题。泛会计理论以管理学研究逻辑作为基础,在实践层面上需要注意方案的选择。在泛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内,方案选择应遵循价值管理的原则,注意四点:信息质量、数据结构、衡量尺度和方案有效性。会计学研究者需要进行方案分析,并且采用价值链分析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

二、泛会计理论论证过程

泛会计理论是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的,设计型科学范式更加倾向以局内人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分为手段——目的分析、搜索备选方案、设计评价和确定最终方案四个基本阶段。

(一)手段——目的分析西蒙指出,任何目标寻求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通过两种渠道与外部环境联系:一是传入渠道或感受渠道,系统通过它接受关于环境的信息;二是传出系统或运动神经,这是系统作用于环境的渠道。系统必须具有某种手段在其贮存库中存储关于世界状况的信息和关于行动的信息。实现目标的能力取决于在世界状况的特定变化与能带来这些变化的特定行动之间建立联系。目标是研究的初始动力,手段则是研究得以进行的工具。手段——目的分析作为泛会计理论研究的第一阶段,可以为“会计白箱理论”的落实奠定基础。

(二)搜寻备选方案备选方案的提出往往需要经历以下过程:目标透视,方法选择,方案提出、衡量标准确立。标准的确立可以通过多重案例分析来分析归纳,根据多重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类型:开发式和提取式,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过往的研究案例及解决成效来确定标准,形成最佳范式,并通过前期模拟等手段来进行验证和改进。备选方案的搜寻包括:试探搜寻、搜索资源的分配、结构和设计组织的理论、设计问题的表现等。试探搜寻尝试通过初步的方案筛选来缩小搜寻范围,在研究前期初步论证衡量标准是否有方向性的失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尝试对目标进行侧写,提高方案的准确性。搜索资源的分配可以借鉴管理学战略选择的手法,通过最小成本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价值。就目前会计学研究的现状而言,传统会计系统仍然是学界的主流方案研究手段,而价值计量系统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备选方案,致力于将各种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进行整合,建立特定的、更加丰富的行为数据库、研究数据库,以实现行为、需求和信息的多向沟通。

(三)设计评价通常情况下,会计相关人员只有在审视过全部的备择方案之后才能够确定较为“令人满意”的会计研究方案,即使它在筛选的早期便已出现。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是有成本的,成本效益分析贯穿会计系统始终,因此,高成本效益的备择方案筛选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完整的成本效益分析过程分为两步:(1)确定改项目是否是良好的投资,包括投资理由和可行性;(2)与可替代项目进行比较,考虑排名和优先分配。设计的评价的过程为:评价理论;计算方法,包括选择最优方案的算法(例如线性规划计算法、控制理论、动态规划等)和选择令人满意的方案的算法和试探法;设计的形式逻辑,包括命令逻辑和叙述逻辑。在衡量方案最优性方面,研究者可以采用可行性测试和可接受性测试,主要考察会计主体对于方案的接纳程度和是否具备方案开展的相关条件。设计评价需要评估设计可行性大小以及确定方案是否可容许执行。对于设计评价而言,过程本身比选择具体的设计评价工具更为重要。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篇10

一、统计教育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观

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说话、办事,一切都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这是、邓小平等几代领导人一贯倡导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观。统计以数量反映事物的面貌,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无论是认识过程,还是研究方法都严格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靠的实事求是原则。例如,统计在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时,坚持客观实在性原则,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虚构和违背对象性质的拼凑;统计在搜集研究对象的信息资料时,强调准确、及时、全面,竭力克服重复、遗漏和迟报;统计在对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时,强调加工整理的方法要符合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坚决反对歪曲客观实际的技术游戏;统计在分析和描述研究对象的状态、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时,强调用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的统计数据说话,坚决反对没有事实根据的空洞说教。由此可见,整个统计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自始至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正因为如此,开展统计教育,必将有利于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观。

二、统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勤奋精神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质量质”,即先是区分事物的质(事物的一般规定性),在一定质的范围内去研究事物的量,把握了事物的量再进一步去认识事物的质(事物的状态、特征、发展变化规律、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认识过程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对事物的分类,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按照科学的方法,区分出不同质的事物。其次,要能够依据各种事物质的规定性,在事物众多的特征中,分析各种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去观察登记实现研究目的的事物特征。再次,要能够对调查登记得到的大量的事物特征的信息资料依照研究目的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最后,还要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把结果明确地显示出来。

统计的认识过程和工作步骤,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善于深入实际,善于动手,能够依据基本理论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方案,并依据方案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从社会实践中取得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能够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社会经济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这就是说,统计活动必须善于动手、勤于动手,统计教育也就培养了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勤奋精神。

三、统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实践的作风和提高调查研究技能

统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主要有确定研究对象的定义和范围,搜集和整理研究对象的信息资料(主要是数据资料),对加工整理后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基本状况的数量分析报告及相关工作决策意见和建议等。其中,调查和研究是核心,它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又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工作,做好统计,必须搞好调查研究。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调查研究技术也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是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必备的技能,哪个人调查研究搞得好,他的事业就会成功。哪项工作调查研究搞得好,该项工作就有了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同志曾经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中,调查研究能力可以说是素质中的素质,没有调查研究能力,就没有成为优秀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基本条件。加强统计教育,是培养调查研究能力的基本措施。在统计教育中,高职学生首先要学习统计研究必备的理论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强化训练调查研究技能。通过统计实践活动,确定研究题目,搜集研究资料,根据研究目的对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根据加工整理后的资料对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并提出研究报告等。因此,通过统计教育将培养学生深入实践的工作作风和提高调查研究的技能。

四、统计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工作能力

首先,统计教育教给了高职学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这就是要做好社会工作,必须首先调查了解社会,深刻认识社会。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对与该项工作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开始就要培养敢于深入社会、善于深入社会的精神和作风。当前,我国高校的各类毕业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分低能”现象,尤其是新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尚没有从普通高等教育中脱胎换骨,高职的“应用”特色尚不突显。从根本上说,是我们的高职教育接触社会少,没有深入社会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没有用理论指导实践。而统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深入社会,对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开展统计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增强社会工作能力。